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西北工业大学院士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西北工业大学院士发表论文

张平祥,男,汉族,1965年3月出生于陕西宝鸡,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祥院士1985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1988年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低温物理专业,1996年东北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博士毕业。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上市公司西部材料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导材料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平祥院士长期从事实用化低温和高温超导材料制备技术等研究,带领团队开发出综合性能居国际领先水平的多种实用化超导材料制备技术并实现量产应用,为我国超导材料研究、应用及产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人物经历张平祥,1965年3月生,1985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1988年硕士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低温物理专业,1996年东北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博士毕业。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上市公司西部材料东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导材料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陕西省人民政府2015年7月13日决定,任命张平祥为陕西稀有金属科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17年5月11日,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候补委员。2020年6月,受聘为西北工业大学超导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科学家。主要成就科研成就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在国内外重点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百余篇的学术论文。荣誉表彰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第十四届陕西十大杰出青年和陕西省青年突击手标兵,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2017年0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社会任职张平祥董事长是2017年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2019年11月22日,张平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0年9月24日,生于浙江省东阳市千祥镇上东陈村。1933年毕业于千祥小学,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学。1941年,在“航空救国”思想的感召下,考入西南联大航空系。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45年毕业后,先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任教。1956年,由华东航空学院公派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为期两年。导师是被苏联人誉为“大人物”的知名教授奥斯托斯拉夫斯基。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副博士学位。1959年回国创建了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历任系主任和航天工程学院名誉院长。1978年以来培养飞行力学博士16名,博士后4名,硕士18名。自主培养了我国首位飞行力学博士。1988年12月,其创建并长期领导的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发展成为航天学院。1989年被授予航空航天工业部“优秀教育工作者”;1990年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0—1990年先后赴联邦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和考察,曾被邀聘为日本第十六届国际宇航科学大会(ISTS)分会主席。1991年被评为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1992年其主持的飞行力学学科点在国务院学位办学科评估中获相关27学科点全国总分第一。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橹(1920年9月24-)。飞行力学专家。浙江省东阳市人。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获副博士学位。西北工业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士橹长期致力于弹性飞行器飞行动力学及控制研究,在弹性飞行器建模、稳定性分析、主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新颖的分析方法,并主持完成了国家级、部级和国防部门的协作课题10多项,成果均达国际先进水平。80年代以来,他先后赴德国、美国、日本等国考察讲学,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省部级二等奖6项,为中国培养出飞行力学硕士、博士及博士后30多名。1994年,陈士橹被聘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不久又成为美国宇航学会副资深委员,入选《世界科技名人录》,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20年9月24日,陈士橹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县千祥镇上东陈村。13岁毕业于千祥小学后,由父亲陪同到金华报考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第一中学)。虽然被金华中学录取了,但根据当时的家庭经济条件,他是上不起中学的。第一学年的学费,还是靠家里卖掉唯一的耕牛后才凑齐的。他深知生活的艰难和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而一贯勤俭节约,刻苦攻读。从初二起,年年都获奖学金,高中考取了公费,并终于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金华高中。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日本飞机经常到中国大中城市狂轰乱炸,基本上没有防卫能力。在一种“求新”、“航空救国”的思想主导下,陈士橹认为航空是新学科、新专业,大有发展前途,故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航空系。进校后,他集中精力学习。这样,又以每学期全班第一或第二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航空系(后领清华文凭)。在大学的老师中,教飞机结构的王德荣教授,教发动机的宁幌教授,教物理及空气动力学的王竹溪教授、王宏基教授,教数学的杨武之教授、赵访熊教授等,都曾给与陈士橹很大的帮助。1945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6年夏三校复员回京津,陈士橹回北京清华大学航空系任助教。时值解放战争,南北交通不便,为了照顾家庭,1948年承上海交大航空系主任王宏基先生(原西南联大航空系教授)介绍,由清华转至上海交大航空系任助教,后升为讲师。两年后,他讲授工程数学、微分方程及飞行力学中的飞机稳定性与操纵等课。1952年院系调整,上海交大、原中央大学及浙江大学的三校航空系合并,在南京成立华东航空学院。在1952-1956年这四年中,他先后讲授高等数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水力学、飞行力学(包括飞机气动计算及飞机稳定性与操纵)等课程。1956年,陈士橹由华东航空学院派往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进修,为期两年。他的导师是被苏联人誉为“大人物”的知名教授奥斯托斯拉夫斯基。由于进修期限为时过短,不要求攻读副博士学位(一般需三年半)。可陈士橹总也忘不了在华航为12位进修教师举行的欢送会上,范绪箕副院长,黄玉珊、王培生等教授都热情鼓励他们攻读副博士学位的情景,他决定将奥氏给他的科研课题往纵深发展,完成副博士论文。至1957年暑假后开学时,论文已完成初稿。导师审阅后很高兴地对他说:“作为副博士论文足够了。”并在教研室说:“这位中国人数学很好。”1958年6月下旬,他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顺利地通过了副博士论文《飞机在垂直面内的机动飞行》的答辩,从而成为在该院获得副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他的被人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的副博士论文,曾在苏联航空航天设计部门得到应用。1958年9月,陈士橹结束了两年留苏生活,回到新建在古城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于1956年内迁西安改称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西北工学院并入后称为西北工业大学),开始了他为航空航天事业服务的新征程。回国后,陈士橹着手组建西工大宇航工程系。20世纪60年代,当其他学校把航天专业相继归并或撤销的时候,西工大宇航工程系也几度面临被取消和合并之虞。当时一直担任系主任之职的陈士橹院士,出于对航天事业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多次到国家有关部委做工作。他说:“搞航天学科要在航空上再上一步,很不容易,随便撤掉实在可惜!”宇航工程系不仅生存下来,而且逐步发展壮大。为了适应航天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1988年12月,西工大在宇航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航天学院。

傅恒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冶金材料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曾执掌著名的西北工业大学8年之久。傅恒志的一生,可谓是格物致知、求索创新的一生。他于1988年创建了国内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要基础研究项目(973)和国防预研项目的课题,出版有《高温合金及其熔炼技术》等专著4部、指导博士30余名、硕士40余名、博士后10名。1958年,傅恒志作为当时全国铸造学科唯一的留苏研究生,远赴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学习。苏联铸造界最有声望的聂亨齐教授是傅恒志的导师,曾对他提出的熔炼特殊材料的高温合金新技术设想大加赞赏: “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具有创新思维。好! ”当时傅恒志研制出了新型高温合金系列,其中镍铬基新型高温合金就被运用在苏联航空发动机的叶片上,填补了国际高温合金领域的空白,获得苏联科学技术发明专利。1962年,傅恒志研究生毕业的同时,因其成就卓著又获得了副博士学位。从苏联学成归国后,傅恒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材料学方面的研究。他在科教事业中还拥有许多首创和第一: 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培养出我国第一位铸造工程博士,国内首创以控制液固界面位置为基准的定向凝固稳态及非稳态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晶向三维控制技术,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质再分配和定向组织超细化的概念,这些新颖的观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被认为是凝固理论界的突破……傅恒志院士献身科教事业,硕果累累,业绩辉煌。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发明奖4项,获部、省级特等奖及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上百篇被载入《SCI》《EI》《美国化学文摘》《国际宇航文摘》《应用物理学报》等国际文摘和著名刊物。他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在第五届国际大学联合会上被推荐为理事会成员;1992年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同年由美国传记研究院提名并获世界终身成就奖;1993年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由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组成的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5年年初被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5月,又高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航空航天材料及其加工技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曾主持了多项型号研制任务,他提出的特种合金及其金属间化合物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液态无模电磁成形和超高梯度超细化定向凝固技术属世界首,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向推比10以上发动机方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工艺基础。傅恒志院士博学多识,治学严谨,具有敏锐的科学思维,始终站在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精辟的提炼出材料及其加工过程的科学问题,特别对航空航天用高温结构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诲人不倦,以其科学家的胆识和魄力,对促进材料和加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曾于1988年创建了国内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傅恒志院士长期从事铸钢、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和单晶凝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质再分配的概念及相关函数关系;在亚快速定向凝固及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和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获得性能提高数倍的超细胞/枝晶定向组织.“ZMLMC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方法与装置”获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与此同时还获得包括《定向凝固超细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制》在内的多项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高温合金及其熔炼技术》等专著4部、指导博士30余名、硕士40余名、博士后10名。铸钢、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和单晶凝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要基础研究项目(973)和国防预研项目的课题,并以大推力、超高温发动机为研究背景,自主开发耐热温度在1000℃以上的钛铝基金属间化合物无(软)接触电磁成形单晶定向凝固发动机叶片的制备技术。该技术的开发成功将使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动机材料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1961年研制出新型高温合金,用于生产。在合金非平衡定向凝固及组织控制的研究中,提出了非平衡溶质分配的新概念。撰有《高温合金非平衡状态的凝固特性》等论文。在非平衡凝固理论、亚快速定向组织及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领导研制的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的温度梯度可达1300°C/cm,超出当时国际最好水平达三倍之多;主持创建了枝胞转换及亚快速定向凝固的理论框架,开辟了单晶及定向组织超细化研究的新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电磁成形定向凝固新技术。1938年抗战初期,全家逃难,辗转到西安。1947年,傅恒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工学院机械系。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这位热血青年,参加了青年团,担任团支部书记,1950年加入了共产党,同年毕业。1952年至1955年,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58年,傅恒志作为当时全国铸造学科唯一考取的留苏研究生,赴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师从苏联铸造界最有声望的权威聂亨齐教授,进行耐热合金的研究工作。那时,用于航空航天尖端技术领域的镍基高温合金,性能优良?但在世界上,此种合金都以高含量的铝、钛作为主要强化元素,必须在真空下熔铸,否则极易氧化。而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内这样的真空冶炼设备极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傅恒志想:能不能搞出一种既不含铝、钛,又不需真空熔炼,而其性能又与含铝、钛的镍基高温合金相当的高温合金呢?如果有了这种高温合金,不就解决了国内对这一高温材料的急迫需求吗?这可是一个破天荒的大胆设想! 傅恒志小心翼翼地把这一设想告诉了自己的导师聂亨齐教授,得到了导师的大加赞赏:“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具有创新思维。好!”在导师的支持下,傅恒志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他先后设计了60余种合金方案,每一种方案的性能测试都要在800℃的高温下持续做6000小时的实验。为了实验,他常常废寝忘食,通宵不眠。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筛选,在对镍铬钼钨铌合金系列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终于研制出了″无铝、钛的镍铬基″这一新型高温合金系列。傅恒志把这些研究成果写在论文《镍铬基铸造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研究》里,在论文尚未答辩、合金尚未最后定型的情况下,他研制的镍铬基新型高温合金就被用在苏联航空发动机的导向叶片上。为什么苏联航空专家特别喜欢这种新型合金呢?因为该类合金虽然不含铝、钛,不需真空熔炼但却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含铝、钛的镍基高温合金的优良性能,即不但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具有优异的铸造性能。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填补了国际高温合金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当之无愧地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苏联科学技术发明专利。1962年,他从列宁格勒工学院物理冶金系研究生毕业时,获得苏联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标新立异 勇攀高温合金研究高峰:傅恒志1962年从苏联学成归国后,继续致力于高温合金的成份、组织、铸造性能与力学性能关系的研究。高温合金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发电、机床、石油和化工等工业中的耐高温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主要用于制作热端部件。他针对新型发动机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对涡轮叶片定向凝固和单晶技术的研究,在国内首创了以控制液固界面位置为基准的定向凝固稳态及非稳态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晶向三维控制技术,显著改善了定向和单晶叶片的组织及性能,为我国叶片的定向凝固和单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此后,针对现行定向凝固温度梯度低、冷速小、组织粗大的缺点,他又提出了超高梯度定向凝固和组织超细化的新构思,成功地获得定向超细柱晶组织。在镍基和钴基合金中,所得到的结晶组织较HRS定向凝固这一通用方法细化4~10倍,高温持久性能超出同类合金1~2倍。他领导研制的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其温度梯度超过当今世界最高水平3倍多。由于在高梯度晶体生长和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的研究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两项技术分获航空航天部一、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及国家发明二、三等奖。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对磁性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传统粉末冶金方法制出的稀土永磁材料性能极脆,很容易破损,无法制作出很薄或形状复杂的永磁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傅恒志教授以凝固理论、磁学理论和复合材料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引入塑性相的新构思和运用控制凝固过程的新手段,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第二代(钐-钴)和第三代(钕铁硼)永磁体的铸造组织、成分、凝固特性、晶体取向和磁性能的关系,发明了可加工的稀土钴永磁材料。这种材料可以车削,可以变形,也可以切削成仅0.2毫米厚的超薄磁片,从而突破了钐钴合金完全脆性、不可能加工的禁界;而且所获磁能积居当时国际同类材料的领先水平。已成功地应用于国产卫星的隔离器上,并获得了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发明三等奖。九十年代,针对航天工业的需要,傅恒志教授又领导开展了对超细石英纤维加工机制和析晶性的研究,所研制的高纯超细石英纤维,被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鉴定组确认为:“其性能已相当于美国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今,高纯超细石英纤维已用于航天防热陶瓷瓦,其理论成果获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995年,傅恒志教授承担了“单晶与定向叶片组织超细化与自约束成形综合技术”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试图解决材料冶金技术上的两个重大难题:一是如何提高单晶及定向凝固技术装置的温度梯度;二是如何消除液态合金在成形过程中的污染。傅恒志教授致力于对高温合金定向凝固技术的研究,探索了提高定向凝固过程的温度梯度的途径,推出了超高梯度ZMLMC定向凝固方法,在实验室实现了高达1000K/cm以上的温度梯度,比德国Leybold公司生产的定向凝固设备的温度梯度整整高出10倍左右,达到了当今世界领先水平。这项成果因而获得了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类)。硕果累累 奋斗不息:傅恒志院士献身科教事业硕果累累,业绩辉煌。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及发明奖4项,获部、省级特等及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上百篇被载入《美国化学文摘》、《国际宇航文摘》、《应用物理学报》等国际文摘和著名刊物。他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到国外讲学:先后在美国里海大学、美国国家标准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院校和研究所做学术报告;他还多次赴前苏联及俄罗斯、乌克兰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讲学。在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及莫斯科航空材料研究院,他的“关于晶体定向生长及单晶高温合金问题”的讲学受到高度评价。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教授、苏联功勋科学家、科学院院士哈洛沙伊洛夫认为,傅恒志教授关于“定向凝固溶质再分配”的讲学,是“合金相变理论中的一个突破”。他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在第五届国际大学联合会上被推荐为理事会成员;1992年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同年由美国传记研究院提名并获世界终身成就奖;1993年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由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组成的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5年初被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5月间又荣幸地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桑梓情深 愿为家乡多奉献:76岁的傅恒志院士乡音未改,见到家乡的亲人,心情激动,特别热情。他说,我是河南人,热爱河南,人老了,更加关注家乡,迫切希望为家乡做些贡献。1986年,我在苏联留学的同学何竹康担任河南省省长,我的学生赵地担任河南省委副书记,我担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受他们的盛情邀请,我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几位领导从西安来到郑州,洽谈如何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尽力。在赵地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洛阳等几个发展比较快的城市,来到洛阳工学院,受到学院领导的热情接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来,赵地同志回西北工业大学参加校庆,再次谈起为河南办点实事的问题。最后选中了洛阳工学院。1998年牡丹花会期间,我再次来到洛阳工学院深入考察,双方开始合作。河南科技大学成立以来,聘请我为共享院士,兼职教授,专设了办公室。我感到责任在肩,时刻牢记在心,虽然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到河南科技大学两次,做场学术报告,指导一些工作,但,总希望工作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希望河南科技大学的发展更快一些,为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傅恒志院士受聘于河南理工大学:2005年3月,傅恒志院士受聘于河南理工大学之后,他决定每年从该校给他的薪酬中拿出20万元,加上校方配套的10万元,共30万元作为资金来源,设立“金属材料及加工工程学科发展基金”,用于奖励河南理工大学师生。该发展基金于2005年10月建立,至今该校已有40余名师生受益。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该校材料学科建设,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奖励品学兼优的材料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激励他们在学业和研究工作中取得创造性成绩。2005年受聘担任河南理工大学教授以来,创建了材料物理冶金研究所,引领学校材料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帮助凝炼并形成了凝固技术与亚稳材料、材料先进连接技术与相变理论及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等学术研究方向并取得重要进展。

挺好的。

宋保维,男,汉族,1963年7月生,中共党员,1986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下信息与控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三届国家级教学名师。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1年6月2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

1986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历任西北工业大学原航海工程学院院长助理,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院长,“水下信息与控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

2013年5月,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助理兼科学技术管理部部长。

2015年4月,任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23年,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

主要成就:

宋保维教授长期从事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先后任两型国家重大工程型号第一副总设计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发表论文200多篇,SCI、EI等收录8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1部,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和优秀教材奖2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家“863”项目、探索创新项目、重点基础预研、工程型号等50多项,先后任三个国家重大工程型号副总设计师。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授权和受理国防发明专利60多项,发表论文260多篇,SCI、EI、ISTP等收录110多篇。

编写专著和教材11部,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2项。所带领的“自主水下航行器技术”创新团队获“全国教育先进集体”,所指导的本科生班获“全国先进班集体”,所指导研究生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银奖、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发表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条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博士后需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发表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其次,博士后还需通过学科知识测试以及学术报告等环节,证明其在所从事的领域中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最后,博士后还需完成所在实验室或研究团队的其他工作任务,包括指导研究生等。只有在以上所有条件均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博士后才能顺利完成出站程序,获得博士后证书。

不是必须的。但博士毕业的条件是论文录用通知,就可以申请博士预答辩和答辩了,等论文见刊了,再来领毕业证和学位证。 博士生毕业论文见刊是基本要求,不仅仅需要见刊,刊物的级别也是有很高要求的。博士生是高学历人才了,在论文发表中,只有发表高学术价值的论文才能体现出博士生的能力水平。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完成博士后期间制定的研究计划,并在该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包括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等。第二,通过博士后期间的考核,取得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认可,并达到博士后研究工作规定的标准。第三,完成博士后期间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科研管理任务。第四,符合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如年龄、工作时间等条件。只有在以上条件均符合的情况下,才能被授予博士后出站资格,完成博士后阶段的研究工作。

博士后出站指:博士后达到设站单位出站要求或工作期满时办理按相关手续离开设站单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必须出站。博士后人员出站申请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工作期满。具体时间为博士后人员与设站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工作协议)中约定的时间,在站时间一般为2—4年,总在站时间(含多次进站)不得超过6年;2、达到设站单位出站要求,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通过设站单位出站考核,设站单位同意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必须出站,或者转到另一个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人员(即做二站博士后,政策只允许做两站博士后)。

西北工业大学发表论文

博士后出站指:博士后达到设站单位出站要求或工作期满时办理按相关手续离开设站单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必须出站。博士后人员出站申请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工作期满。具体时间为博士后人员与设站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工作协议)中约定的时间,在站时间一般为2—4年,总在站时间(含多次进站)不得超过6年;2、达到设站单位出站要求,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通过设站单位出站考核,设站单位同意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必须出站,或者转到另一个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人员(即做二站博士后,政策只允许做两站博士后)。

一、博士后在站期间,每年有三次申请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的机会。每年的3月、9月可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每年4月可申请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二、博士后在站期间,要积极参加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等各项工作,积极争取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国防、航空和航天等基金。三、博士后在站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冠名西北工业大学)发表SCI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为国际期刊。提前选留博士后的出站要求,按学院选留教师的有关规定执行。博士后在站期间所发论文和申请专利的奖励按照学校和学院的有关规定执行。第 1 页四、博士后在站工作时间一般为2年。若因工作原因需要延期的,必须提前1个月提交申请报告,经批准后最长延期时间不超过半年。无故不按时出站的博士后学校将按自动退站处理。五、博士后在站期间,应遵守国防科技工业保密安全等相关规定。六、博士后出站时,应将出站报告及博士后期间所发论文复印件一套交学院党政办主任备案后方可办理出站手续。

1 是需完成规定的博士后期限内的研究任务,取得符合有关规定的学术成果,按时完成答辩和评审程序2 博士后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指导教师交给的研究任务和课题,取得符合有关要求的科研成果。同时,应发表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应发表至少一篇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SCI论文或SSCI论文或EI论文或核心期刊论文3 此外,在出站前还需要顺利通过评议和答辩等评审程序,取得评审委员会的认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院和学科所属的博士后出站条件可能会有所不同。

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条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博士后需在指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科研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发表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其次,博士后还需通过学科知识测试以及学术报告等环节,证明其在所从事的领域中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最后,博士后还需完成所在实验室或研究团队的其他工作任务,包括指导研究生等。只有在以上所有条件均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博士后才能顺利完成出站程序,获得博士后证书。

西北工业大学论文发表

非常好。西北工业大学教师主页资料显示,徐老师的课,整节课设计得很好,思路很清晰,他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复习旧知识,并从中探究新知识、理解新知。徐老师现供职于西北工业大学办公室,主持和参与各类省级、校级项目基金8项,发表思政类相关论文3篇。

需要校级大创论文一定要发表,如果你有论文,就是你的成果,公开发表出来,对于你结题是个很好的帮助。

西北工业大学AYY论文发表

不是必须的。但博士毕业的条件是论文录用通知,就可以申请博士预答辩和答辩了,等论文见刊了,再来领毕业证和学位证。 博士生毕业论文见刊是基本要求,不仅仅需要见刊,刊物的级别也是有很高要求的。博士生是高学历人才了,在论文发表中,只有发表高学术价值的论文才能体现出博士生的能力水平。

在领域的国际顶级会议暨第31届IEEE MEMS大会,于2018年1月21日至25日在英国贝尔法斯特召开。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洪龙教授课题组共有5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展示,其中论文“A Micro Resonant Electrometer with 9-Electron Charge Resolution in Room Temperature”经过大会技术程序委员会(TPC)38位国际著名MEMS专家的双盲评审,脱颖而出,获得了本次大会的最佳论文提名奖,并在大会上同时进行了口头报告与海报展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机电学院硕士生杨晶,第二作者为博士生康昊,指导教师为常洪龙教授。此次会议有874篇论文投稿,录用了347篇,接收率为40%。西工大的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和学校的很多专业一样,带有明显的军工背景。同样的专业研究方向和其他高校有所不同,我了解到西工大在两个学院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但19年自动化学院撤销了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全部转成的导航制导与控制和检测技术专业,目前机电学院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其他学院的情况不太了解。九院自动化之前的仪器主要是做惯性导航系统,不研究惯性器件层面的技术,主要从事惯导系统设计和算法研究,也包含传感器技术、液压系统等方向。五院(机电)主要是研究传感器生产与设计,我知道的是MEMS-IMU的设计与生产,其他的方向不太了解了。考研如果只考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那就只能报机电学院,如果是导航、控制或者检测方向,则可以报考五院和九院的相关专业。专业课应当是传感器原理、自控原理、嵌入式等常规的专业内容。仪器专业和控制专业相比,录取人数不多,报考人数较少,我们这边竞争压力不大,复试没太大问题基本都能上,只是可能出现某个导师招生名额有限需要调剂到其他导师名下的情况。总的来讲仪器科学与技术考研还是比较容易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