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宾业有黄龙病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宾业有黄龙病发表论文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加木,著名植物病毒专家,1925年生,广东番禺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8年任北京大学土壤系助教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技佐。1949年任中科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起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72年该所重新组建病毒组,他任组长。 彭加木一生从事生化研究工作30年,在酶、蛋白质和植物病毒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植物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在担任组长后,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病毒做了广泛调研,解决了病毒鉴定、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抗控血清的制备等问题,使该组成为全国植物病毒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研究涉猎甚广,包括柑桔黄龙病、桑萎缩病、小麦丛矮病、水稻普矮病、黄矮病、大麦土传花叶病、甘薯丛枝病、哈蜜瓜花叶病等等。特别是对国际上尚未解决的柑桔黄龙病病源的研究,分离提纯了线状病毒,观察到有类菌质体的存在,而且在线状病毒质粒的细微结构问题上有了新发现。 彭加木和新疆科研事业的结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56年他参加中科院综合科学荒漠考察队第一次到了新疆,并主动要求支援边疆地区科学事业。 1962年彭加木和同事陈善川受命筹建中科院新疆分院,彭加木任分院院长后,竭智尽力,不久发展为有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土壤沙漠四个研究所的分院,并为新疆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1963年彭加木被树为"科学标兵"。 全疆干旱少雨,风沙很大,植物灾害十分严重,彭加木带领化学所人员不辞辛苦,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采集病害样品标本,汇集研究资料,回到实验室反复试验,先后分离提纯出了危害玉米、小麦、燕麦、甜瓜、大丽菜、苹果等的病毒,为新疆的植物病毒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局面。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曾写诗赞扬他:"生龙活虎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驰聘边疆多壮志,敢叫戈壁变良田。" 罗布泊位于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沿的罗布洼地,自古是闻名中外的"谜地"?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汉唐时代曾是富庶的楼兰古国,随着年月流逝怎么会变成渺无人迹的不毛之地?近百年来有一些中外有志之士曾希图闯入谜地,揭开谜底。热心科学考察和开发边疆资源的彭加木就成为其中一员。 彭加木第一次闯入罗布泊是在1964年,发现那里积存着丰富的盐类,生长着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使他万分惊喜,立志要揭开宝藏之谜。于是计划先从南北、东西纵横各穿越罗布泊湖盆一次,然后再绕湖盆一周勘察。根据他多次探查得到的资料,他断定该地层积存了大量的钾盐,还可能有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准备打开一条通道,对其地理地貌、动植物、水文地质、土壤及考古等学科作一次全面考察,彻底揭开祖国大地的这个千年之谜。1979年冬他又一次率考察队进入,踏勘了20多天,回来后即制订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方案》。到1980年5月初,年已55岁的彭加木,不畏艰险辛劳毅然又带队前往考察,冒着初夏沙漠地区45℃高温和干热,终于5月底自北向南纵穿罗布泊湖盆中心地带成功,创造了第一次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的奇迹,探索了其自然环境的面貌,为今后的综合考察打开了大门。 本来,彭加木计划从湖盆南沿出发去疏勒河下游地区考察,再绕湖盆边缘返回湖盆北岸宿营地。但因考察队严重缺水,亟待补充,他就不顾个人安危,在 6月26日傍晚独自外出找水,结果迷途于茫茫沙海之中未能回来。经同行人员四处寻找毫无踪迹,不幸失踪蒙难,为祖国的科学考察事业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彭加木牺牲后,国务院追认他为"优秀科学家"和"革命烈士。

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 1948年8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助教 1949-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 1953-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 196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 1964-1966 农业部派往越南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1974.11-1975.2 农业部派往墨西哥稻作生产考察组组长 198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 1980-1995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1995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1953 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病防治等课带实验,带毕业班生产实习。 1953-1964 先后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1974-1979 植物病理学(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80-1987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均为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88-1995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工程(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95至今 植物病理学进展、植物抗病性专题(研究生课)。 获奖情况 1960 北京市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委 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病害流行电算模拟 国家教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国家科委 1989 国家级优秀教师队伍 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 1989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市级奖 北京市政府 198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政府 1989 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89 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优秀奖《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部 1990 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图书一等奖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科技日报、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师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6 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1997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主要著作 1960 植物免疫学 林传光 曾士迈等编 农业出版社 1986 植物病害流行学 曾士迈 杨演合作编著 农业出版社 1989 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现代丛书) 曾士迈编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曾士迈 肖悦岩合编 电大出版社 1990 系统科学在植保研究上的应用 曾士迈 庞雄飞合编 农业出版社 1991 农业植物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二版 修订组组长曾士迈 农业出版社 1991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李光博 曾士迈 李振歧主编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 赵美琦 肖长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 李振歧 曾士迈 商鸿生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8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曾士迈 张树榛 科学出版社 1953-1998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社会活动 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保土化学科组召集人(1994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97止)、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1997止)、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1997止)等,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周宗璜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简历 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 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 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 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 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 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 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 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 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 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 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 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 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 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 1981年9月24日 病故。---------------------------------------------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Qiu Weifan(Chiu Wei-Fan)1912.5.15~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5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简历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植物病理专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选入国际名人录,并被选为国际传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真菌分类、 生理和栽培研究, 五十年代还开展了植物病毒学和生物诊断研究。 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都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另外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制出 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菌分类和栽培的基础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有《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国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植物诱导抗性及83增抗剂的研制,作用机制和应用》,《中国丝条状病毒及其导致的病害》,《农园植病谈丛》 等百余篇或部。------------------------------------------------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林亮东(1900-1974年),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1893年5月4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1月3 日卒于北京。1911考入清华学堂预备班,两年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1918年毕业,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第一农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1934年赴美国纽约植物园生化实验室和康乃尔大学植物病理系进行客座研究。1935年任清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兼任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主任。他仍继续真菌分类研究。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病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为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 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简历 1904年1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30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0—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3—1935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35—1937年 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1937—1938年 在家乡定海简师任教。 1939—1941年 任上海南通学院讲师。 1942年 任苏北南通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45—1946年 任浙江省定海县立中学教务主任。 1046—1948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9年 任浙江省舟山中学校长。 1950—1952年 任南昌大学教授。 1953—1968年 任江西农学院教授。 1971—1979年 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教授。 1979—1982年 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1982年4月13日 在南昌逝世。 主要论著 1 黄齐望.粟黑穗病对于粟株生长及收量的影响.昆虫与植病,1935,3:234—235. 2 黄齐望.烟草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speg.)De Hann〕与木霉菌〔Trichoderma lignorum(Tode.)Harz〕拮抗作用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7,162:43—50. 3 黄齐望.烟草立枯病菌之研究史略及防除法.农学月刊,1937,4(2):34—42. 4 黄齐望.1936年植病界新发现之植物细菌病.农报,1937,4:901—902. 5 黄齐望.植病界溶菌素研究概况.昆虫与植病,1937,5:368—375. 6 黄齐望.植病研究上土壤温湿度之调节装置.昆虫与植病,1937,5:478—483. 7 黄齐望.中国棉麻病害要览.上海新农出版社,1952. 8 黄齐望.1955年江西境内所发现的几种作物病害.江西植保通讯,1955,2:21—23,4:24. 9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观察和防治意见.植物保护通讯,1955,8:1—4. 10 黄齐望,陈善堃.棉花缩叶病调查.植物保护通讯,1954,5:10—11. 11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作物病害名录.江西农学院学报,1957,1—10. 12 黄齐望.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和病菌寄生性初步调查.江西植保通讯,1957,3:1—4. 13 黄齐望,刘安国.都昌棉花雷害调查.江西农学院科学研究汇刊,1959,128—132. 14 黄齐望等.江西农业病虫害病害部分.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 15 黄齐望,陶承祥.草皮、草木灰及几种矿物质对于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62,1(3):326—327. 16 黄齐望,李富文等.油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生活力及防治研究.江西农学院学报,1963,74—82. 17 黄齐望,陈菊芳.南昌郊区辣椒两种炭疽病菌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317—318. 18 黄齐望.江西桑寄生调查.植物保护,1964,2(6):267. 19 黄齐望,李富文等.棉角斑病种子带菌研究.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39—41. 20 黄齐望.棉花根肿的观察和预防.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42. 21 黄齐望,夏林元.蚕豆赤斑病病原菌的研究.植物保护,1965,3(2):62. 22 黄齐望等.水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23 黄齐望.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24 黄齐望,刘安国.南昌郊区水稻菌核菌鉴定.江西植保,1978,1:42—44. 25 黄齐望.观察安义县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纪要.江西植保,1978,1:18,2. 26 黄齐望.植医须知(一)江西植保,1978,1:46—49. 27 黄齐望.植医须知(二)江西植保,1978,2:42. 28 黄齐望.植医须知(三)病菌接种.江西植保,1979,4:50. 29 黄齐望等.稻条叶枯病概观及分生孢子促成研究.江西植保,1979,2:27—29. 30 黄齐望.植医须知(四)稻叶斑病害鉴别法.江西植保,1980,4:47—50. 31 黄齐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治疗剂研究近况.江西共大学报,1979,1:53—57. 32 黄齐望.植物感染生理.江西共大学报,1980,1:41—43. 33 黄齐望,车慕贞,廖月华.诊断二晚黄叶病纪要.江西共大学报,1980,3,4:25—26,71. 34 黄齐望.江西近年升级的稻曲病.江西农大学报,1981,2:22—26. 35 黄齐望.论农药之祸及病虫害防治.江西农大学报,1981,3,4:34—41. 36 黄齐望.植医须知(五)菌类实验的准备工作.江西植保,1981,1:30—32. 37 黄齐望.植医须知(六),植病解剖的石蜡切片.江西植保,1981,2:26—29.---------------------------------------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 1948年8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助教 1949-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 1953-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 196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 1964-1966 农业部派往越南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1974.11-1975.2 农业部派往墨西哥稻作生产考察组组长 198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 1980-1995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1995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1953 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病防治等课带实验,带毕业班生产实习。 1953-1964 先后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1974-1979 植物病理学(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80-1987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均为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88-1995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工程(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95至今 植物病理学进展、植物抗病性专题(研究生课)。 获奖情况 1960 北京市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委 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病害流行电算模拟 国家教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国家科委 1989 国家级优秀教师队伍 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 1989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市级奖 北京市政府 198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政府 1989 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89 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优秀奖《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部 1990 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图书一等奖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科技日报、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师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6 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1997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主要著作 1960 植物免疫学 林传光 曾士迈等编 农业出版社 1986 植物病害流行学 曾士迈 杨演合作编著 农业出版社 1989 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现代丛书) 曾士迈编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曾士迈 肖悦岩合编 电大出版社 1990 系统科学在植保研究上的应用 曾士迈 庞雄飞合编 农业出版社 1991 农业植物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二版 修订组组长曾士迈 农业出版社 1991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李光博 曾士迈 李振歧主编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 赵美琦 肖长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 李振歧 曾士迈 商鸿生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8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曾士迈 张树榛 科学出版社 1953-1998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社会活动 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保土化学科组召集人(1994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97止)、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1997止)、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1997止)等,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周宗璜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简历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1981年9月24日 病故。---------------------------------------------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Qiu Weifan(Chiu Wei-Fan)1912.5.15~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5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简历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植物病理专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选入国际名人录,并被选为国际传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真菌分类、 生理和栽培研究, 五十年代还开展了植物病毒学和生物诊断研究。 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都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另外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制出 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菌分类和栽培的基础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有《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国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植物诱导抗性及83增抗剂的研制,作用机制和应用》,《中国丝条状病毒及其导致的病害》,《农园植病谈丛》 等百余篇或部。------------------------------------------------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林亮东(1900-1974年),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1893年5月4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1月3 日卒于北京。1911考入清华学堂预备班,两年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1918年毕业,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第一农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1934年赴美国纽约植物园生化实验室和康乃尔大学植物病理系进行客座研究。1935年任清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兼任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主任。他仍继续真菌分类研究。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病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为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简历 1904年1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30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0—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3—1935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35—1937年 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1937—1938年 在家乡定海简师任教。 1939—1941年 任上海南通学院讲师。 1942年 任苏北南通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45—1946年 任浙江省定海县立中学教务主任。 1046—1948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9年 任浙江省舟山中学校长。 1950—1952年 任南昌大学教授。 1953—1968年 任江西农学院教授。 1971—1979年 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教授。 1979—1982年 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1982年4月13日 在南昌逝世。 主要论著 1 黄齐望.粟黑穗病对于粟株生长及收量的影响.昆虫与植病,1935,3:234—235. 2 黄齐望.烟草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speg.)De Hann〕与木霉菌〔Trichoderma lignorum(Tode.)Harz〕拮抗作用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7,162:43—50. 3 黄齐望.烟草立枯病菌之研究史略及防除法.农学月刊,1937,4(2):34—42. 4 黄齐望.1936年植病界新发现之植物细菌病.农报,1937,4:901—902. 5 黄齐望.植病界溶菌素研究概况.昆虫与植病,1937,5:368—375. 6 黄齐望.植病研究上土壤温湿度之调节装置.昆虫与植病,1937,5:478—483. 7 黄齐望.中国棉麻病害要览.上海新农出版社,1952. 8 黄齐望.1955年江西境内所发现的几种作物病害.江西植保通讯,1955,2:21—23,4:24. 9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观察和防治意见.植物保护通讯,1955,8:1—4. 10 黄齐望,陈善堃.棉花缩叶病调查.植物保护通讯,1954,5:10—11. 11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作物病害名录.江西农学院学报,1957,1—10. 12 黄齐望.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和病菌寄生性初步调查.江西植保通讯,1957,3:1—4. 13 黄齐望,刘安国.都昌棉花雷害调查.江西农学院科学研究汇刊,1959,128—132. 14 黄齐望等.江西农业病虫害病害部分.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 15 黄齐望,陶承祥.草皮、草木灰及几种矿物质对于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62,1(3):326—327. 16 黄齐望,李富文等.油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生活力及防治研究.江西农学院学报,1963,74—82. 17 黄齐望,陈菊芳.南昌郊区辣椒两种炭疽病菌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317—318. 18 黄齐望.江西桑寄生调查.植物保护,1964,2(6):267. 19 黄齐望,李富文等.棉角斑病种子带菌研究.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39—41. 20 黄齐望.棉花根肿的观察和预防.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42. 21 黄齐望,夏林元.蚕豆赤斑病病原菌的研究.植物保护,1965,3(2):62. 22 黄齐望等.水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23 黄齐望.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24 黄齐望,刘安国.南昌郊区水稻菌核菌鉴定.江西植保,1978,1:42—44. 25 黄齐望.观察安义县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纪要.江西植保,1978,1:18,2. 26 黄齐望.植医须知(一)江西植保,1978,1:46—49. 27 黄齐望.植医须知(二)江西植保,1978,2:42. 28 黄齐望.植医须知(三)病菌接种.江西植保,1979,4:50. 29 黄齐望等.稻条叶枯病概观及分生孢子促成研究.江西植保,1979,2:27—29. 30 黄齐望.植医须知(四)稻叶斑病害鉴别法.江西植保,1980,4:47—50. 31 黄齐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治疗剂研究近况.江西共大学报,1979,1:53—57. 32 黄齐望.植物感染生理.江西共大学报,1980,1:41—43. 33 黄齐望,车慕贞,廖月华.诊断二晚黄叶病纪要.江西共大学报,1980,3,4:25—26,71. 34 黄齐望.江西近年升级的稻曲病.江西农大学报,1981,2:22—26. 35 黄齐望.论农药之祸及病虫害防治.江西农大学报,1981,3,4:34—41. 36 黄齐望.植医须知(五)菌类实验的准备工作.江西植保,1981,1:30—32. 37 黄齐望.植医须知(六),植病解剖的石蜡切片.江西植保,1981,2:26—29.---------------------------------------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请看2006年5月18日出版的《南方周末》,这份报纸我有,上面有对彭加木的介绍以及失踪的来龙去脉。

黄虹宾论文发表

艺术感染力能发挥让观众喜怒哀乐,消极和积极暴发力,比如用射影录像绘画都能体现这个作用。比如用在战争动员它可激发战士为保卫国家去作出最大努力,用在学习上激发全国人民为国强民富而发奋学习,用在各行各业专业,可干好本职工作,用美化室内外环境,可使人们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心情舒畅。用打击敌人坏人,可勇敢出击打击敌人,伸张正义,用在爱国教育,可使国民有凝聚力,为祖国而贡献自己力量唯护保卫国家。它是以美的图画形势发挥它的作用。

浅析“奇正相生”在国画章法布局中的释放及运用1.1 背景黄宾虹提出了太极图是中国书画的秘诀。1.2 “奇正相生”一词的概念及由来太极图的阴阳鱼阐述了社会自然宇宙。。。。。是在不断变化发展,此图变化发展,生生不息。黑中有白,白中有黒。相互依存,变化发展。“奇正相生”一词渊于其有变化无穷生生不息之意。1.3 研究现状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变化与统一是构图学中的重要法则,“奇”是变化,“正”是统一应使画面中的物象变活,这就需要如何适当的经营位置怎么布局使物象活起来。二奇正相生一词在国画章法布局之中的联系及运用.2.1其词浅说懂得“奇”字,“正”字,也就是大小,长短,上下,高低,黑白,虚实,奇偶,动静的一些对比,一幅作品里面又两个相同的场景时就要注意上下,大小,高低,黑白的一些对比,是相对来说它的大与小,长与短,上与下……把它相对的前者定格为“正”的,那么后者就为“奇”的了,黑的定格为“正”的,白的则为“奇”的了,只有使其有相互对比,才能使画面活起来,使画面动起来,画面才能活。2.2其词与章法之间的关联章法要先看四条边线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通盘筹划“置阵布势”,不能从一边、一角、一点堆积起来,先确定对全局起作用的几个大面积的东西,再逐渐打碎,以小面积的东西配搭进去。“大幅看气势”更须要树立全局观点。所谓章法,不单指构成画面的形象轮廓,色彩、墨色、浓淡、位置、经营、虚实都要计算在内,题字印章所占地位更不能遗忘,这样构图才能完整。 章法,千言万语,不外虚实、疏密、轻重、浓淡、大小、长短、横竖,同理,可体味音乐的节奏,当实则实,当虚则虚,虚不是不画,是有计划的不画,不画处仍有画,譬如音乐的休止,休止不是“怠工”,而是一支曲子的组织部分,即是“多样的统一”,也是自然法则的“矛盾统一”。为了形式上的需要,实处当虚,可以虚之,例如:山石本实,云一遮就虚;虚处当实,可以实之,例如:水本空明,添些蘅藻、舟楫、岛屿、倒影之类就实,虚虚实实,即成画面节奏。画面节奏要和主题内容思想感情紧密的结合一起,节奏是画面形式,也是作者的情感表现。章法上的“相成相破”,含有矛盾统一的意义,“成”相当于统一,“破”相当于矛盾。“统一而不变化是呆板,变化而不统一是杂乱。要统一中有变化,变化服从于统一。”整个构图以此为基本规律,多采取均衡取势,而避免对称。“画三不画四”,三是奇数,四是偶数,画偶数的物象易流于匀韵整齐,奇数即可以打破这个局面,奇和偶也是相辅相行的。“惨淡经营”方可成形式语言的美感首先来自于构图的处理上,构图受“意”的统领,发挥独特的思维想象,创造出富有“意味”的构图形式,使观赏者乐意去揣测其中的味道和意境。中国古代绘画的构图上极讲“势”的存在,如造险绝之势、造祥和之势、造平稳之势、造动荡之势、造大度之势等等,“势”乃布局之阵势也。同时,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之长盖使中国画气度雄浑、法式独特、妙趣横生。因此,不同及相同形状的结合,物类的对比、态势、节奏、排列、凝集、分割、疏散等态势,都是构图呈献的不同方式。2.3其词在章法布局中的运用如何安排画面的问题。作画有了题材,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接受了你的想法和美感,从构思到画面,遇到的第一关即是构图。明代谢肇润税:'市故事便立意结构。同时代的另一画家李日华说:大都画法以布置意象为第一。可见取得好的题材,还不算万事大吉,紧跟着要研究主体部分放在哪里,次要部分如何搭配得宜,甚至空白处、气势、色彩、题词等等的细节都要反复推敲,宁可没有画到,但不可没有考虑到,这种推敲布置的过程即是一种经营。画家常常不是通过一两张草图便能达到理想构图的,特别是中国画的构图,要考虑民族形式的特点,要考虑到便于发挥笔墨,便于物象的展开,既要多变化、多次层,又要求统一。北宋郭熙在所著《林泉高致》一文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一、高远在《芥子园画传》的山水部分,总结有构图学上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高远、深远和平远的三远法,实际上是如何表现山水境界中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方法。《芥子园画传》中所说的高远,是从下面向上仰视,才觉得高远,我们今天应用透视学的观点,即把物象放在视干线上,就显得做岸兀立。在这部书中提出用泉水以助其势之高,如画雁荡山的龙激飞瀑,即应有高远之气势才好。但是书中的措泉助高,并不能把问题说得十分清楚,因为你把山画得再高,泉水画得再长,还是不及真山的千分之一高。怎样把象千例之高的大山画在尺幅之内呢?刘未对宗炳在《历代山水序》中指出,眼与山只要有了相当的距离,按照比例来画就行了,'坚划三寸就有千例之感;'舱里数尺即可体现百里之遥。比如为了夸大山之高峻,可以把人物、房屋、树木画得很小,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沈周的《庐山高图》,都是人小山大。有时也可把峰顶推出画外或隐入云层,使人不知山有多高多大,可以把下部虚起来,如画山头用云虚断山脚也有崇峻之感,即郭熙所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反之,如画极远的平川,可把上面虚起来,也会造成平川万里之势。二、深远由前面往里画出深奥之感觉叫深远。画中进深大,造成一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芥子园画传》解释加强云气有深远感,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也有所论述,水欲远足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种处理方法在表现云核秦岭'汽断巫峡时可以使用。有经验的山水画家,都觉得三远之中深远最难于体现。元代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使用了四面环山,把幽深之溪谷层层透措,画出了难度较大的纵深之感。三、平远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平远画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矮山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对于前一种画法《芥子园画传》强调用烟气加强平远之感,有了烟'气,便觉得苍茫辽阔。实际上无论高远、平远,这一点都是适用的。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就属于平远山水的类型。对于描绘平原景色的辽阔地貌,也可以用一些类似的手法,但主要还是应当利用景物的透视,如林带、田埂的透视,河流的纵横带来加强平远效果。一马平川的大地原是国画中难于奏效的画题,近代画家有用稻田波影来衬托白帆片片,也有用树木和房屋层层推远的。所谓空白处不是无话可说,没有画意可寻了,它正是为了衬托密安部分增强空象,使它更能以少胜多,就象音乐中的休止符,使人有更多的泪旋浮想的余地,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要善于借虚以见实,前人曾提出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是很有道理的。密处在构图中要更集中,更精密地刻画,使墨、色、线充分发挥效果,对比下感到白的更白,密处更密,更突出,更加强烈地给观者留下印象,从而发挥造型艺术的特长。虚与实不可分割,是构图法的两个方面,孤立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恰当的。疏密聚散与前一节意思相近,这种变化有时也可以用疏、密、聚、散四个字来形容。密与聚是画面上的实处,疏和散是指画的虚处,正如疏可跑马,密不通风一样,观者能在画面上看出大的节奏感来。但空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三中也有象,我们试看八大山人的花与画,常常只画一花~鸟,单纯之极,纸上留出了大面积的空白,整幅.画面空虚处,让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可以想象为天空,为白云,为水波,造成极大的边旋余地。但只有空白不能成画,所以还要有密处说明问题,最忌的是平均布置,如清吴历《棚天春色图》人与柳树,有聚有散,其土坡按一根S线布置,画的中部和远山,又尽量展开,以求舒散,引起观画者有山曲水幽之感,同时也为我们展示出如何处理疏密聚散的手法。计白当黑这句话也是来自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是由邓的弟子包世臣记录在《艺舟双辑》中。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因为这一规律可通画理,国画家又把他的道理转用在绘画上,与此相近的说法还有,清代华琳在《南宗抉秘》画评中所说:于通幅之留空白处,尤当审慎。中国画强调运用空白,对空白经营很用心,把它当有画的部位,同样费心思去考虑。为什么要留下一些空白呢?这好比戏剧、电影中人物的潜台词,如果把话都说尽了,没留下一点潜台词,这叫做平铺直叙。画面上展现一片空间,我们会感到画家的思想在这段空间里驰骋,这在米氏的云山画中是常见的手法,一片白云横在山腰,山随云活。但邓石如的深意还不止于此,他是要求没有笔画处的白,当和有笔画处的黑一样引起重视,认真经营,让白中也有内容,有画意,而不是一块闲置没有画到的白纸。这就要斟酌白与黑的措趁和呼应,如画一条长桥卧波,桥身是黑,水便是白,桥身如何布置便很重要,讲的位置合度,可以感到桥下的流水,引起对水的联想,类似这种空白,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无话可说了,这是言外之言,物外之趣,意味无穷。艺术贵在含蓄,空白也是诸种含蓄手法之一。布置之法势如清代画家邹一挂在他所著的《小山画谱》里,提出了一个国画的构图原理,这就把画面的布置,安排为三角形的勾股方为得势。勾股的三角形,也可以是直三角和斜三角。勾股的三根线,分别称为勾、股、弦.2.4现代国画章法布局的创新与发展现代中国画对构图的开拓与理解有着极大的发展,呈现出几种类型的构图法。如重视写生,一些画家更加重视人物的具体环境的结合,在人物、事物和环境的典型性和视觉的真实性上下功夫。另一些画家的作品则努力开拓传统的章法技巧,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意象空间的表现上下功夫,继承传统的长卷、立轴、屏风、扇面等各种传统构图形式。还有一些画家则从现代西方艺术的创造中得到启发,采用分割、构成、重叠的手法,表现出新的意态和新的审美追求。这三种构图法都有自身美感的因素,我们应相互吸收运用,反复推敲、精心组织、苦心经营,力求创造出新的构图形式在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中怎样使画景中的物象活起来,这就需要适当的经营布局各个具体物象的位置。古人有: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通风具体言的虚与实,疏与密,开与合宾与主,大与小……都是奇与正之间的关系,在黄宾虹老先生的思想中体现,其依据太极的理念,又开创出新的章法,面貌,尤其是他依靠画家所具备的空间组织能力,以画理去打通书理,在章法布局中让其有错让,又起伏,又呼应。其中讲究的虚实结合,并发现实处取法难,虚处更难,虚实相应相生,节节有呼吸,也就犹如太极鱼黑白相应相生。黄宾虹老先生把太极图几乎完全融入他的绘画生活之中,甚至于举手投足无不合太极图,他是现代中国画家之中将太极图原型“道成肉身”最杰出的一位,也是最自觉的将其纳入思性和创造活动中的集大成艺术家。欧洲的西画大师如荷蒙特里安爱用方格式构图,而中国画家之所以爱用三角形构图原理,可能更符合于中国画的表意性,便于表现山水花鸟构图的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引力向下的心理因素。避免板到。这是就总体而言,当然构图是无限丰富的,很难作执一之论,不应使它束缚每一画家的独创性。正和偏、板和活、齐和不齐、均衡和不均衡、对称和不对称都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构图时要随时注意它辩证相互对立的关系,从主题出发,从主要的构思去寻找主要的构图之路。新的构图方式。三实例列举进行分析并对其做阐述3.1举出案例进行分析国画构图比其他形式的绘画作品更讲究随意性和个性化,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常常是随手挥洒而不落俗套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虚实:如吴作人的《奔》为了强化黑白的对比关系画家省略牛四周可有可无的众多琐碎事件只留下几根淡淡的似有似无的线条曾托墨色浓重的牛,一实一虚赢得了虚实相应生趣的艺术性。黑白:如八大的《鱼石图》为了强调石头和鱼的关系,在石头鱼的创作过程中巧妙地运用黑与白的关系,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黑白相生使石头显的沉重,鱼赋予了生命,整个画面活起来。3.2阐述奇正是自然界绝对运功与相对的静止,两种状态的对立与统一运动富于变化而有生气,静止显的统一安定,变化与统一是构图学中的重要法则,“奇”是变化,“正”是统一。在创作中求奇正是国画章法布局不可缺少的方面。构图布局需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自然的美感。“奇”“正”的对立与统一更应如此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得对立,经过提炼取舍,才能创作出新的好的奇活的构图来。四结论奇正也就是大小,长短,上下,高低,黑白,虚实,奇偶,动静的一些对比,在创作中求奇正是国画构图的主导方面。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得对立,经过提炼取舍,才能创作出新的好的,奇的,活的构图来。作品资料

刘墨,1966年生于沈阳,中国美术史硕士、文艺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2011年7月1日,被聘为“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美学》《生命的理想原始儒家与中国人格》《国画门诊室》《书法与其他艺术》《禅学与艺境》《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石涛》《龚贤》《八大山人》《传统的延续与演进》《乾嘉学术十论》《20世纪中国画名家批评》《现代国学思潮与人物》《在学术与艺术之间:刘墨对话艺术名家》等。另主编图书40余种,400余篇论文发表。先后在北京、沈阳、厦门、福州、淄博、太原、成都、哈尔滨、长沙等地举办画展。

我们如何理解艺术,这是我在十多年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上的讲课笔记。翻出旧文,也给自己做一个备忘。

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这一概念,原来是译自于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欧文明。西欧文明共有九大领域:宗教、政治、产业、经济、科学、哲学、教育、军事、艺术。从这个角度说,西方的艺术一开始就是独立的。

与此相对照,中国文明体系中却只有经学、军事、民业、宗教、技艺五大类,一比较就看出来了,这里面没有西方文化中称之为“艺术”(Art)的一类,所以它就会依附于某种东西。

古典文献中关于“艺术”的观念

从中国古典文献的角度看,与Art相似的,大概应属于“艺”、“工”、“能”或“巧”这一类的概念了。《后汉书赵典传》注引《谢承书》:“典学孔子七经,河图、洛书、内外艺术,靡不贯综,受业者百有余人。”这可能是把“艺术”并称之最早见于文献者了。但是这种“艺术”,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内涵上都与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这一概念有着相当大的差异。

艺术的“艺”,含在心灵的内在种子之意。“种”是“_”,“种”是“_”,二者区分非常明显。在中国,最早有了通过艺术而培养内心道德之义。当这个意义完成,就将最初包括卜筮、占候、射箭、制作、投壶、驾驭等在内的“艺术”排除在外了;尤其当文人艺术在11世纪兴起之后,“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这一概念就更加纯粹,人们只将琴、书、画作为正统的艺术,而将其它如雕塑、建筑、戏剧、工艺等视为匠人的技巧而被排除在雅艺术(fine arts)领域之外。

这个过程,是按照经验-技术-学问-智慧而逐层递升的。

虽然在近,现代以来人们不断地把艺术从道德伦理、哲学、历史之中摆脱出来,从而以此作为艺术自觉的象征,然而,中国传统艺术及其美学却从不曾离开深厚的人文传统与文化传统。因此,中国艺术之伟大,乃等同于人生境界之伟大;中国艺术之深邃,乃等同于哲学境界之深邃。

艺术至少是三种主要“价值”的结合体:

(一)形式的价值。就主观的感受言即“美的价值”。

(二)描象的价值。就客观言为“真的价值”,就主观感受言,为“生命的价值”(生命意趣之丰富与扩大)。

(三)启示的价值。启示宇宙人生之意义之最深的意义与境界,就主观感受言,为“心灵的价值”,心灵深度的感动,有异于生命的刺激。

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别最大之处,就在于有无人格的渗透。比如匠人所做的瓷器,他是不敢将自己的任何痕迹留在器物上的,但是艺术家却敢,他坚持要把属于自己的印记加到器物里去。

我曾这样写道:“从传统艺术的角度说,一幅绘画并不仅仅是一幅画而已,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暗示,就像一扇半开的门,一面擦得干干净净的明镜,它可以帮助我们恢复自己本来的美妙清净之天性,甚至恢复深蕴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乐与山水亲近的自然天性。它更是我们在寒冬雪、黄昏燕、漫长夜或快乐或郁闷或孤寂间述说自己无声而又最富于华彩的心境的一种展示之道。

宗炳说画山水要“澄怀味道”或者“澄怀味像”,范宽也说与其师于人不如师于物,与其师于物不如师于心,原来都把“心”作为创作的根底。心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应该是庄子所说“纯白之心”!有此纯白之心,方能见天地之大美,而此纯白之心,却最难护持。近代大儒马一浮觌貌知人,每谓某人“心多奸杂”,都是从“心”的角度来衡量艺术品格之高低。

艺术像诗一样也要靠语言来诉说诗探求的是日常语言所不能抵达的性灵之域;艺术则更向前一步,它不能言说,只能意会,将玄妙、朦胧、虚幻提供给视觉。

欧阳修说:“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学真草书》);苏东坡说:“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东坡题跋题笔阵图》)其目的是指向于人的情怀或性灵的。

因为书迹除了显示自身的“存在”之外,也彰显人的“存在”。

所以书法虽然是由线条所组成的轨迹,但它不是几何学意义上的“线”,甚至也算不上符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彰显了人的存在,线条也变为人的心智的证据:它们,是有灵魂、有生命、有血有肉的。

而这灵魂、这生命、这血肉,却是以人的灵魂、生命、血肉为根柢。当我们漫步在书家的居室,当我们或低吟或玩味书家笔下例如“检书烧烛短,煎茗引杯长”、“芝馔延狂客,松龛兀酒禅”、“流水断桥芳草路,澹云微雨养花天”或者“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香”之类的语句时,我们所沉浸的,实在是一种生命格调、一种生命韵味,这是书法?是艺术?还是人生?“拾薪汲涧煎茶外,倚杖闲看云去留”,此是禅境,又是艺境。

西哲海德格尔说,艺术家不过是一个“通道”:是艺术本原与艺术作品之间的通道,艺术家最终的目的,是使“真理”进入作品之中,使作品成为无蔽之真理的一种现身。

这与禅颇有相通之处。东方思想中称为顿悟、澄明、去蔽、剥落的,无非是要排除一切障碍物、障眼物,以达到一切皆明的自由境界,此亦是我所常说的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取决于其对“本质”之追寻。

画意画境是可以到古典诗词里去寻求的。

中国人在面对自然万物时,都是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直看得山水草木花鸟都与自家性情相通相适,相亲相近间充分体现人世的贞亲。这样的意境在今天已是一种奇迹与梦想,但在前人那里,却只是寻常岁月里的梅花消息,寻常人家屋檐前后的鸟叫虫鸣。于是鸢飞鱼跃间,无不是生机流荡。

表现主义”

把中国文人艺术当做是一种“表现主义”,也许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康丁斯基(W.Kandinsky,1866-1944)说现代表现主义艺术所以产生的根源,乃出自于一个人的“内在需要”——所谓内在需要,是指无言的洞察力、不可名状的直觉、基本的感情,以及所有组成精神生活的东西。当艺术考虑的主要是人的内在需要之表现的时候,人们首先所考虑的就不仅是一个视觉图像,而更是人的精神状态方面,即它是由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生活所决定的。

艺术是调解矛盾以超入和谐。所以艺术对人类的情感冲动有净化的作用。中国的思想家充分地意识到了艺术在人生中净化人格的效用。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就说艺术的创造关键之处乃在于“澄怀味像”或“澄怀观道”,所以宗炳虽然也强调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然而更重视的却是人的精神与心境——与其说他是求得外在的客观知识,毋宁是探究内在生命之真际。在他看来,艺术家必须先在自己的内心葆有灵明的觉心,此心韶然灵明,澄明无滞,然后引此心以化外物,使艺术的创作乘人灵之动而成。

为什么中国艺术会特别强调艺术中的“道德”?

当一位艺术家越是提升他的精神生活,就越会发觉内在于他的某种障碍。中国的哲人将它称为“不诚”之意——例如私欲、习惯性之物质主义倾向、固执之意见与乖戾之脾气等——而祛除这种种的劣根性,则必须避免做某事以便于制伏、调整或转化它,使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趋向于净化。

《东坡题跋》卷五《跋文与可墨竹》: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达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是病也。今吾病良已,可若何?

艺术中强烈的表现意欲被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家所不允许,因为它也是欲望自我的一部分,和超越欲望自我的意志相矛盾。人,必须在这种矛盾之中找到一条排解的途径,否则就会强烈地感到“不适”,是一种“病”,而“遣”的意思则是净化。

“道”、“艺”相涵

在“道-艺”相涵的模式下,艺术的价值始终都是以指向道的最高实在为指归,从而发现艺术的意志乃存在于一更伟大的、更实在的意志与情绪之中。他们是以一个“审美的人”的身份返回存在的本质,如果“存在”(exist)一词是指包括了生命情境中所有的一切——它提示、呼唤、超越;而且更主要的,是它会痛苦、会愉快、会迷惘、会了悟、会沉冥、会狂喜;它可以把一切看出个底细,尝个透彻;从他们的艺术中看见生或死,人性或灵性,这才是他们的艺术。

潘天寿在写给黄宾虹画集的序里面,表示了他对中国艺术的理解:

先生习画之步骤,先从法则,次求意境,三求神韵。习法则;须入严处入、繁处入、密处入、实处入,道古循今,极力锻炼,入而能出,然后求脱。求意境:须入高处入、大处入、深处入、厚处入,要窥见古人之深心,使意与法会,景随情生,而得圆融无碍之妙谛。求神韵;要从读万卷书入,行万里路入,养吾浩然之气入。在元气混茫间,纯任一片天机,冥心玄化,自然神情气韵都来腕底。

艺术应该从“大处”、“深处”“高处”、“繁处”、“密处”入之类的话,不是对中国传统绘画有非常非常深刻认识的人,是不会写出的。回头看我们自己,是从严处入/繁处入/密处入/实处入/高处入/厚处入的吗?如果不是。赶紧改变!(作者:刘墨)

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来源于自己的多方品质而论。欣赏理解一件作品,角度不同,结果大不相同。例我们在欣赏吴昌硕作品中,如书画之人究其笔法、墨法及墨与纸的碰撞生成,再气质与书品,取法秦汉之神髄等重要因素。与书画者神经产生意合,让经历过笔墨之人,彻骨振神!相反不谙书画之人,也只能通过别人的评论之词,重复述之。感染我们的作品很多,只是深浅罢了!

深圳大学黄虹宾论文发表

明代江益画的画值钱。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绚丽多姿的物质文明,它己形成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中国绘画艺术。明代距今己600多年,所留传下来的书画都应是文物级。书画的收藏讲究一个名家名画,画家艺术水平越高收藏的价值越高,经济价值越大。明代文人画学马远.夏圭山水的很多,著名画家有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王冕.王绂.董其昌.戴进.朱瞻基.黄道周.陈洪绶.丁云鹏等。明代的文人画讲究笔清墨韵,不以形似为工,使山水面目为之一变,明人画笔法松.笔触轻,明代的写意:四君子:画(梅兰竹菊,构图落墨顷刻而成,这自然与文人画有密切的联系,明代画的绢.竖丝是单的,横丝则变为双丝,丝的粗细均匀,密度齐整,纸有棉纸和麻纸。明代绘画在国内外市场上深受藏家的欢迎。许多大名家的作画在拍卖市场上都拍出几百万上千万元的价格。很多收藏大伽对明代名家画都极力追寻,可以预见明代的古画(名家画)还有很大的价值上升空间

储云,1948年生于宜兴。自幼酷爱书法,1974年师从尉天池,始学《瘗鹤铭》、《崔敬邕》等,后上溯隶、篆,学《乙瑛碑》、《西狭颂》、《散氏盘》等。行草得力于颜真卿、米芾等,并自出机杼,章草则出于陆机《平复帖》、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诸家,质朴而逸宕不羁。其作品曾入展全国第三、四、六、八届书法展览,第一、二、三届国际书法交流展览,全国第三、四、六、八届中青年书法展览及国内外重大展览。获全国第四届书法展全国奖(书法最高奖),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展比秀作品奖,全国首届楹联展银奖,全国首届电视书法展二等奖,全国第四届山水画创作奖,全国林散之三年传媒展学术成就奖,中国首届兰亭42人雅集,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奖(最高奖)等重大奖项。另参加南北书风展、太湖书风展、苏浙沪山水画展、中国水墨学术提名展、中日第三、四、十、十九届自作诗展等主题展近百次。著有《拟山园考察记》、《净云技法帖及苏如奇书法艺术》、《钱松喦书法艺术》等。 曾出版大型画集《储云作品集》(绘画卷、书法卷)、《六体大字典》(章草部分)、《储云章草古诗十九首》、《储云扇面集》、《储云书画作品集》、《中国水墨·储云卷》、《隐石园记》、《大家范画·储云卷》、《名师教学范本》2卷、《中国书法领导人物》、《中国美术新纪元》、《中国画典藏》、《储云、沃兴华书画选》等60余种,出版光盘《章草临摹及创作》、《大篆临摹及创作》、《苏轼寒食诗帖解析、临习、创作》等3种,出版发表论文《疑山园考察报告》、《章草浅说》、《平复帖赏析》、《蒋如奇的书法艺术》、《黄宾虹绘画艺术及创作心态》(获全国论文一等奖)、《关于王氏书风的再认识》、《金冬心论》、《耕读草堂随笔》等30余篇。《中国书法》封底人物、《中国水墨》封面人物、《中国书道》封面人物,《中国书画》、《国画家》、《画刊》、《东方艺术》、《书画艺术》、《十方艺术》等专业刊物及媒体(中央电视台、南京电视台)专题介绍。其人名被《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中国现代美术全集》(1949~1999)及《中国书法大辞典》、《中国古今书法大辞典》等30余部辞书收录。 曾在南京博物院、浙江世纪美术馆、香港科技大学、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并赴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举办展览。作品被中南海、中国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日本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香港艺术馆、耶鲁大学艺术博物馆及名古屋博物馆等名馆收藏。曾为文徵明、张瑞图、董其昌、陈继儒、沈荃、任伯年、吴昌硕、吴湖帆、孙中山、康有为、徐悲鸿、黄宾虹、刘海粟、钱松喦、亚明等长卷题跋50余卷,为名馆及收藏家收藏。

1、《略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哲学观》发表于核心期刊《江苏画刊》 1988年第6期。2、《苦心孤诣、不求闻达-章光新和她的骨艺》发表于《安徽日报》1991年第3期。3、《点点滴滴见真情-浅谈张海涛和他的绘画》发表于《安徽美术家》1991第12期。4、《关于加强美术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思考》发表于中国教育教学丛书1998第8期。5、《界画艺术发展》发表于《书画艺术》1998年第3期。6、《广告学与广告教育问题研究》发表于《滁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7、《论中国画色彩困境》发表于《美术界》2001年第5期。8、《论影响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因素》发表于《安徽美术论坛集》2003年。9、《解读梵高》发表于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3年第2期。10、《论画乃心印》发表于核心期刊《国画家》2003年第4期。11、《宗炳与杜尚的比较》发表于核心期刊《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2、《元代宫廷绘画衰落的探因》发表于国家重点期刊《美术研究》2004年第4期。13、《论宋徽宗对宫廷美术的贡献》发表于核心期刊《美与时代》2004年第7期。14、《批评不必连根拔掉》发表于《世界艺术家》2004年第10期。15、解读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发表于《滁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16、《二十世纪末中国当代美术行程》发表于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17、《文备传统书法探微》发表在核心期刊《美术大观》2005年第10期。18、《新中国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其意义》发表于国家重点期刊《美术》2005年第3期。19、《元代山水画--嬗变与升华》发表在核心期刊《美术大观》2006年第10期;20、《黄宾虹的启示--从学理走向深度的大家》发表在《科教文汇》2006年第11期。21、参与了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安徽省高等学校中国美术欣赏》教材编写。22、《图像中的知识青年的形象及其意义》发表于国家重点期刊《美术观察》2007年第4期。

值钱。首先这幅画源自明代,明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年代久远,久远的年代使得画作也变得有考古价值。

黄鸣龙发表的论文

唐敖庆唐敖庆(1915 11.18 - 2008 07.15),男,江苏宜兴人,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量子化学之父。他是中国理论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在配位场理论、分子轨道图形理论、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理论化学学科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届主任,创建了中国的科学基金制度。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祖籍台湾省台南市。卢嘉锡于1926年上过一年公立小学,1927年后相继在厦门育才学社和大同中学初中就读过一年半,1928年秋考入厦门大学预科,时年13岁。1930年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34年毕业,同时修毕数学系主要课程。毕业后留校任化学系助教三年,同时兼任中学数学及英文教员。1937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进伦敦大学学院学习,两年后获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1939年秋,他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结构化学研究。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其中不少成为结构化学方面的经典文献;1945年1月~1945年11月任美国加州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1946~1960年任厦门大学化学教授。1981年5月~ 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8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早年设计的等倾角魏森保单晶X射线衍射照相的Lp因子倒数图,载入国际X射线晶体学手册,称为“卢氏图”。 在非线性光学晶体新材料探索研究中,提出了性能敏感结构的新概念。组织多学科的队伍,发现了优秀的新型无机类芳香性紫外倍频晶体低温相硼酸钡(BBO),含四个过渡金属原子,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两个网兜状福州模型,而后又提出了一种新双氮分子络合物。候德榜1890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 1916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获学士学位. 1918—192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其主要贡献是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邢其毅1911年11月24日出生于天津市。1933-1936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36-1937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维兰德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1937-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44-1946年在新四军华中军医大学任教。1946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有机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任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他是我国多肽化学研究方向的开创者,是我国进行接肽方法和标记氨基酸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用硝基苯甲酸酐与氨基酸发生德肯-威斯特(Dakin-West)反应使氨基酸末端生成一个带色的氨基酮化合物,这是一个识别氨基酸羧端的好方法。1959年,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由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研究队伍,开始胰岛素合成研究,邢其毅是这个研究集体的学术领导者之一。经过数年的共同努力,人类第一个用人工合成方法得到的活性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终于在1965年降生在中国大地上。另外他主持撰写的《基础有机化学》是一部综合反映现代有机化学的教科书,对于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具有广泛影响。这些著作滋育了几代化学家的成长。徐光宪徐光宪,1920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1947年赴美留学,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不久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原子能系(后改为技术物理系)副主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徐光宪的成就在于提出的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使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首位。 张青莲化学家。江苏常熟人。1936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特别是有关同位素化学及重水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已总结于所发表的《从事同位素化学研究五十年》(1985)及《又十年》(1996)两文中,并为中国各种轻同位素的研究和生产作出了贡献。90年代以来系统地进行了原子量的精确测定工作,所测定锑等9种元素的原子量已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定为新的国际标准数据(1991-2001)。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唐有祺1920年7月生,中共党员及九三学社社员,原江苏省南汇县人。194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1950年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获博士学位。11951年8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唐有祺一直从事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研究,为我国晶体结构和结构化学研究做了重要奠基和发展工作。黄鸣龙 江苏省扬州人。1920—1922年在瑞士苏黎世(Zunich)大学学习。1922—1924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1952—1956年 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研究员。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1956—1979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成就:改进了凯西纳-华尔夫还原法,国际上称之为黄鸣龙还原法。领导了用七步法合成可的松的研究,并协助工业部门投入了生产。领导研制了甲地孕酮等计划生育药物,为建立甾体药物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另外还有:傅鹰;吴浩青;周其凤;谢毓元;游效曾;蔡启瑞;袁翰青;李方训;柳大纲;黄宪;蒋明谦;杨承宗;王琎;高济宇等

楼上知道什么叫近代吗,乱说一通,误人子弟

1.侯德榜 (1890—1974) 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他于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30年代领导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和硫酸铵的联合企业;四五十年代又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并使之在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和大面积推广。他还积极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了很多科技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2.莱纳斯·卡尔·鲍林 鲍林是著名的量子化学家,他在化学的多个领域都有过重大贡献。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金(1954年化学奖, 1962年和平奖,他是唯一一个单独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有很高的国际声誉。3.门捷列夫 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2.7~1907.2.2),生在西伯利亚。他从小热爱劳动,喜爱大自然,学习勤奋。 4.阿仑尼乌斯 阿仑尼乌斯是瑞典杰出的物理化学家,电离学说的创立者,也是物理化学创始人之一。5.黄鸣龙 鸣龙(1898年07月03日——1979年07月01日)有机化学家。江苏扬州人。1917年毕业于江苏省扬州中学,1918年毕业于浙江医院专科学校。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任浙江医药专科学校教授兼主任。1934年至1940年先后在德国符兹堡大学、德国先灵药厂研究院、英国伦敦大学作访问教授。1940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年至1952年,先后任美国哈佛大学生访问教授、默克药厂研究员。1952年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38年开始从事甾体化学的研究。首次发现甾体中的双烯酮反应,用于生产女性激素。发现变质山道年的四个异构体在酸碱中可以成圈转变,由此推断出山道年及四个变质山道年的相对构型。1945年在美国从事凯西纳-华尔夫还原法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国际上称之为黄鸣龙还原法。领导了用七步法合成可的松的研究,并协助工业部门投入了生产。领导研制了甲地孕酮等计划生育药物,为建立甾体药物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关于甾体合成和甾体反应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论文百余篇。 有机化学史上迄今唯一一个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反应:黄鸣龙还原反应!

黄爱龙团队论文发表

重庆医科大学发布消息,该校黄爱龙教授牵头新冠病毒应急攻关团队,发现3个对新冠病毒多种突变株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超强抗体,抗体对目前传染性极强的德尔塔毒株也表现出强劲的中和能力。

这一发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安全感,最重要的还是期待感,期待疫情尽快结束,期待研究们演出,研制出一种一次性把疫情灭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