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武汉轻工大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武汉轻工大学发表论文

长江大学更好一些。长江大学作为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专业技术方面还是有一些沉淀,拥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老师,师资力量不错和教学资源都不错,学生的就业率也和不错,总的来说,还是长江大学更好一些。

长江大学在河北是在本一批次招生的,它的分数一般在本科线上40分左右,不算是收分太高的院校,在本科批次中属于表现平平的吧。2020年在河北省表现还是不错的,理工批次投档线是573分、文史批次投档线574分。

扩展资料:

长江大学的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月,学校现有教职工3124人,专任教师2247人,外聘教师53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03人,副教授8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877人。

现有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北名师8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3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2人,湖北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31人;

现有博士生导师102名,硕士生导师62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63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39人;有“双聘院士”7人,“千人计划”特聘专家4人,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0人。

长江大学的综合实力更好一些,长江大学属于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下面从多角度进行四者的对比分析:

一、师资力量

1、江汉大学:专任教师1257人,其中正高196人、副高498人,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45.9%。

2、长江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3124人,专任教师2247人,外聘教师53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03人,副教授8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87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86人。

3、武汉轻工大学: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专任教师9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90%。

4、武汉纺织大学:学现有教职员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00余人,博士600余人。国家级人才10人,省级各类人才近2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7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2人。

二、科研成果

1、江汉大学:横向科研项目170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7亿元,获省、市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14项。《江汉学术》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优秀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2、长江大学:长江大学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6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973”计划;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203部,发表论文6805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101篇。

3、武汉轻工大学:截至2018年5月,学校近年来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93项。

4、武汉纺织大学:截至2018年3月,武汉纺织大学承担国家基金项目、“973”、“863”项目和重点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三、专业设置

1、江汉大学:学校设有18个学院,77个本科专业 [308]  ,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2、长江大学:长江大学下设26个二级教学学院,现有本科专业98个,其中经济学3个,管理学11个,法学3个,教育学4个,文学5个,历史学1个,艺术学7个,理学16个,工学35个,农学11个,医学2个。

3、武汉轻工大学:截至2018年5月,学校设有14个教学院(部),举办有国际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开办64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

4、武汉纺织大学:截至2019年6月,武汉纺织大学设有21个教学院部,开设本科专业64个。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武汉纺织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武汉轻工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长江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江汉大学

作为毕业一年的学长,个人认为还是很不错的二本学校,今年有很多专业升一本。学校在汉口,两个校区,老校区交通很方便又地铁,学校不大,但是平时上课很方便。然后就是新校区住宿条件好一些。如需具体问题可以补充

应该一般吧,它的王牌专业是食品等工科专业。武汉轻工大学好像是今年升一本的吧,如果你分数够一本报它不划算,如果是二本分数现在就不够了。还有就是它的那个地方,在汉口,要知道武汉的大学几乎全在武昌,这个也是不好的一个地方。美术应该在它的新校区,比老校区要漂亮些,但是感觉也不怎么大。

武汉轻工大学论文发表

应该一般吧,它的王牌专业是食品等工科专业。武汉轻工大学好像是今年升一本的吧,如果你分数够一本报它不划算,如果是二本分数现在就不够了。还有就是它的那个地方,在汉口,要知道武汉的大学几乎全在武昌,这个也是不好的一个地方。美术应该在它的新校区,比老校区要漂亮些,但是感觉也不怎么大。

长江大学的综合实力更好一些,长江大学属于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下面从多角度进行四者的对比分析:

一、师资力量

1、江汉大学:专任教师1257人,其中正高196人、副高498人,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45.9%。

2、长江大学:学校现有教职工3124人,专任教师2247人,外聘教师53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03人,副教授8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87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86人。

3、武汉轻工大学:学校有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专任教师9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90%。

4、武汉纺织大学:学现有教职员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700余人,博士600余人。国家级人才10人,省级各类人才近2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7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2人。

二、科研成果

1、江汉大学:横向科研项目170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7亿元,获省、市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14项。《江汉学术》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优秀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2、长江大学:长江大学共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23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6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973”计划;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203部,发表论文6805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101篇。

3、武汉轻工大学:截至2018年5月,学校近年来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93项。

4、武汉纺织大学:截至2018年3月,武汉纺织大学承担国家基金项目、“973”、“863”项目和重点支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三、专业设置

1、江汉大学:学校设有18个学院,77个本科专业 [308]  ,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

2、长江大学:长江大学下设26个二级教学学院,现有本科专业98个,其中经济学3个,管理学11个,法学3个,教育学4个,文学5个,历史学1个,艺术学7个,理学16个,工学35个,农学11个,医学2个。

3、武汉轻工大学:截至2018年5月,学校设有14个教学院(部),举办有国际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开办64个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

4、武汉纺织大学:截至2019年6月,武汉纺织大学设有21个教学院部,开设本科专业64个。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武汉纺织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武汉轻工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长江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江汉大学

还可以!自己去看看!

填报志愿最怕什么,其实所有家长都明白,最怕的就是“毕业即失业”。自己选的专业没发展、没前途,那怎么破呢?当然是提前选择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专业。现下发展迅速的要数时代风口人工智能了。甚至有人预言,机器人将逐渐的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拿就业来说,每年的人才市场风口虽然都处于变化中,但IT行业工资福利待遇始终位居前列,年薪几十万起。据相关数据显示,IT管理/项目薪酬每月在2万元以上。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样的薪资,大家是不是心动了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武汉轻工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专业。想要专业建设好,首先要有优秀的师资。人工智能专业是在今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在招生时采用的是计算机大类招生,各位考生可要看清啦。该专业现在有12名教师,其中有3名教授,7名副教授,2名讲师。教师中有11人拥有博士学位,6人还担任着硕士生导师,实力可谓是非常强大的。软件硬,硬件更得硬。人工智能专业所依附的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拥有VR、机器人等先进的专业教学条件。近三年来,人工智能专业的教师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大约有20项,发表了50余篇SCI论文。这里面有2篇ESI高被引论文。有师资、有硬件、有科研当然还要看成绩。数计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蓝桥杯”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130余项。作为IT人才培养的基地,萌新们在进入数计院后,开始学习计算机专业大类的课程,第二年开始专业分流,大家就可以选择人工智能专业方向啦。人工智能作为“新工科的”的特色专业,专业起点是很高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专业对接的是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交叉融合,从而对接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并和国内IT知名企业开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智能系统集成、智能软件开发与设计、智能应用系统和管理与运维等工作,也可以前往百度、腾讯、华为、阿里等知名企业,年薪都在十几万起。是不是很心动,别犹豫了,小编极力推荐武汉轻工大学人工智能专业。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武汉轻工大学近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致使其排名上升。

截至2018年5月,学校近年来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2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93项。

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9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4项;获授权专利645项,其中发明专利183项。

馆藏资源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超过151.4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55种,涵盖期刊、图书、学位论文、音视频、图片、报告、标准、年鉴、教程等多种文献资源,其中包含中文期刊10300多种,外文学术期刊2200多种;馆藏本地电子图书69.15万册,远程电子图书100万册;学位论文640万篇。

学术期刊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以基础理论、工程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转化、高等教育研究和综述等栏目,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台湾(CEPS)数据资料库的收录期刊。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武汉轻工大学

厉害。根据查询武汉轻工大学官网显示,武汉轻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有12个学院,涵盖了工、理、管、文、法、教育、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开设本科专业50余个,涵盖了工、理、管、文、法、教育、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同时,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有博士、硕士、本科三级教育,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武汉理工大学发论文

一定要明确发表论文是否对你有帮助,要不钱就白花了。

没到时间。大学生在毕业时都会进行毕业论文答辩,2022年武汉理工大学的毕业论文没有发布是,因为还没到规定时间,所以没有发布。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是月刊,双月刊还是季刊,如果是季刊,录用半年以上才会发表是常有的事。直接问编辑部你的文章被安排在第几期。

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如果每年没有发表论文,可能会对其研究生的学术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学校会给予研究生相应的支持,帮助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取得进步。学校会定期组织研讨会,让研究生有机会与专家学者交流,从而拓展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学校还会提供一些课外活动,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参与科研项目等,以增加学生的学术积累和发表论文的机会。

武汉工程大学发表论文

武汉工程大学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学校主页: 学校的化工石油是王牌专业

男,出生于1958年2月,学士,副教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多变量解耦控制技术、优化控制技术、自适应控制技术、软测量与推理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等。工程应用包括:PLC、DCS、FCS工程应用;批量控制技术的应用。主要从事先进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其工业应用、FCS诊断技术的研究。 男,出生于1962年3月,硕士,副教授。现为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教师。1988年在石油学报发表的“有杆抽油井井下功图的一种快速计算方法”一文提出的以快速傅立叶变换和矩阵运算为基础的油井功图快速算法已广泛用于全国各油田抽油井工况诊断,被称为陈氏算法。先后主持过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项目、江汉石油管理局等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软件铜牌奖1项;国家级新产品2项;获局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还被授予江汉石油管理局首批“中青年科技明星”,首批“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等多个荣誉称号。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获发明专利1项。主要从事嵌入式系统与现场总线技术、油气井智能井系统研究、智能完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男,出生于1958年9月,硕士,副教授。现为武汉工程大学电信学院教师。在西南化工研究院工作期间负责“变压吸附制氢装置”的自动化设计,该项目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先后负责“CHP-101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开发”等4个科研项目,合同总额87万,已进60万。先后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EI、ISTP收录4篇(第一作者3篇)。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主要从事高等过程控制,系统建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冯先成,男,出生于1968年6月,硕士,副教授。先后主持、参加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企业重点科研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6余篇,其中7篇被EI收录;主编、参编教材二部;主要从事嵌入式系统、网络管理、宽带接入网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男,出生于1971年12月,硕士,副教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信号与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及多媒体通信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主持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技项目“基于形态学和视觉仿生技术的图像信息处理研究” ;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底地形三维感知与三维重建研究”、激光水下三维成像新方法研究” ;国家“863”计划项目“水下热液喷口目标识别技术”及国防科技(电子类)预研基金项目“基于形态学的三维图象信息处理研究”和国防科技(电子类)95重点项目“激光水下成像关键技术研究”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省部委的科研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信号处理实践教程》两部。 男,出生于1965年6月,硕士,教授。武汉工程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先后主持多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晨光计划等项目的研究。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先后指导10余名硕士研究生,其中一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2004年获湖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教研项目《工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省级二等奖。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控制和鲁棒控制领域。 男,出生于1963年01月,博士,教授。现为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教授,现代自动化技术教学团队负责人。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曾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年均超过24万元。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0名,已毕业4名。拥有较好的教学科研平台。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汽车、船舶和实验测试设备等行业。 男,工学硕士, 教授,1965年10月出生。现为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教师。1986年7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和计算机系电子技术专业。1986-1994年在武汉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研制成功了SJT-UV-1全频段解调器系列产品。1995年至今,在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从事实验教学、课堂教学及科学研究等工作。1998年9月-2001年6月,在武汉理工大学攻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2006年3月赴日本立命馆大学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对三维位置控制系统软硬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发了激光振镜雕刻机,并对基于串口运动控制器作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在国内外行业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研究方向:计算机控制、激光加工及伺服系统。 男,出生于1974年2月,博士。先后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项目以及武汉工程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先后指导四名硕士研究生,其中一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湖北省优秀硕士论文。主要从事无线多跳网络、MESH网络以及智能网络方面的研究。 男,出生于1966年2月,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自动控制理论应用、液压伺服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曾主持完成8项横项研究项目,科研进帐200多万,作为重要参研者参与完成3项省级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EI收录;主编出版教材3部,其中《微机控制技术》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5年以来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 男,出生于1966年5月,博士,副教授。先后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4项。2002年获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2007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17篇。主要从事硅基集成铁电学器件的设计与集成、集成电路设计与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邹连英,女,出生于1977年5月,博士。先后主持参与企业以太网控制器、音频功率放大器等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从事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设计、SOC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女,出生于1966.10月,硕士,教授。现为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教师,先后主持湖北省重点科技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企业、事业单位项目20多项。先后获中国石油化工自动化科学技术三等奖、武汉市科技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武汉工程大学教学研究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本人为第一作者、武汉工程大学为第一单位的研究论文50多篇,先后指导研究生6名。研究方向:智能仪器及测控系统。 女,出生于1962年5月,副教授。先后于1983和199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机专业获学士和硕士学位,攻读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的博士学位。先后主持和参加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以及横向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运动控制系统》本科教材一部。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1名。主要从事铂电阻非线性校正方法、高精度智能温度测控系统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男,出生于1953年5月,副教授。现为武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主任。先后主持和参加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企业委托重大项目等10余项,科研经费近300万元。作为主要完成人,二个项目通过省级鉴定,一个项目(产品)获国家计量局颁发的计量生产许可证,先后获湖北省一轻工业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江汉石油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和副主编教材各一部。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1名。主要从事嵌入式系统,智能仪器,RFID技术与应用,计算机过程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男,出生于1966年1月,硕士,副教授。现为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教师。先后参加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还被授予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赛前辅导教师等多个荣誉称号。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翻译专著2部,出版教材2部(副主编)。主要从事扩频通信与短波通信网、无线传感网络应用、EDA与智能仪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教授1999.2—2001.5在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工作于武汉工业学院电气电子信息工程系。主要从事电工理论新技术;智能电器;信息获取与处理领域的研究。承担和作为主要课题完成人完成了“九·五” “十·五”国防项目各1项,863专项子课题研究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两项,现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主持横项项目多项,撰写教材一部,发明专利二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以及IEEE国际会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EI收录十多篇。

省级精品课程----电路《电路理论》院优质课程1、如今电路课程组教师结构状况有较大改善。课程组现有教师10人,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5人;副教授4人、讲师及工程师5人、助教1人;教学骨干4人。2、培养措施⑴在校、院支持下,积极引进电路课程教师,并在政治思想和业务能力上严格把关。引进硕士研究生2名,一名助教考取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即将毕业回校。⑵对青年教师,教研室指定专人负责培养,从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全面关心他们,并制定严格的培养计划和措施。从教案准备、习题解答、试做实验、反复试讲,到正式讲课等各教学环节严格把关。每学期都要组织课程组教师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过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技能。⑶教研室支持4名讲师参加校内研究生班学习,达到在职提高的目的。⑷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参加科研和教学研究活动。⑸组织电路课程组教师到华工电工电子实习基地、自控系及电气信息学院参观重点实验室,并同相关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座谈讨论电类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大计,为提高电路实验技能和质量,促进电路理论和实践环节的建设方面均取到了很好的作用。3、教学研究与学术水平 课程组教师都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授课内容充实,教学环节紧凑;重点突出,启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无教学事故。 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课堂教学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入探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实验内容的扩展和实验装置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改革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等。 1997年以来,电路课程组教师获校内教学优秀奖等各种教学奖12项;完成省级、校级科研课题8项;校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项;省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105篇。电路课程组教师还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发表了多篇论文。 在2006-2008年的3年间,课程组教师发表论文53篇;主编正式出版教材2部,参编教材1部;完成横向科研课题10项,进帐金额50多万元;完成教学研究立项1项,正式进行中的1项;科技论文获省市级奖4项;教学优秀二、三等奖各1项。2008年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