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l 14 与Al都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相似,具有强的还原性,故A正确;B.Al 13 超原子中只有Al一种元素,Al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结合,则为共价键结合,故B正确;C.Al 14 易失去2个电子变为稳定结构,则Al 14 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Al 14 +2HCl═Al 14 Cl 2 +H 2 ↑,故C正确;D.质子数为13的铝原子为 13 Al,Al 13 表示超原子,故D错误;故选D.
撰文 | 邢志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30年前的1891年10月20日,英国物理学家詹姆士·查德威克 (James Chadwick) 降生在英格兰西北部小城博灵顿的一个普通人家。他的童年主要是在祖父母身边度过的,这一点与科学巨匠艾萨克·牛顿 (Isaac Newton) 的童年有些类似。大约在11岁那一年,查德威克来到曼彻斯特与父母团聚,并开始接受中学教育。1907年,中学毕业的查德威克获得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奖学金,顺利升入大学。就在这一年的5月份,36岁的新西兰裔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 加盟曼彻斯特大学,冥冥之中为查德威克带来了福音。
其实查德威克最初想要在大学攻读的是数学而不是物理学。阴差阳错,他在1908年秋季参加了一场由物理系教师主持的面试。将错就错,生性腼腆的查德威克成为一名物理系的本科生。他在第二学年选修了卢瑟福的电磁学课程,立刻就被这位科学大师的魅力打动了,随后决定跟随卢瑟福做一个具体的科研项目,即研究镭元素的放射性。1911年夏天,他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学业后,成为卢瑟福的研究生。1912年,查德威克与导师合作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卢瑟福的杰出科学才能和影响力使得曼彻斯特大学成为核物理学的研究中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轻学者前来 “曼彻斯特学派” 朝拜。1912年3月,27岁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 来到曼彻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和查德威克很快成为好朋友。一年之后,即1913年7月,玻尔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哲学与科学杂志》 (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nd Journal of Science ) 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首次提出了量子化的氢原子模型。这一工作成为量子理论发展史的里程碑之一,也使得玻尔本人荣获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身处在曼彻斯特大学如此卓越的学术氛围中,年轻的查德威克想要不成功都难。
1912年夏天,查德威克以优异的科研纪录获得了硕士学位。尽管卢瑟福希望查德威克继续留在自己身边做研究,但由于其他原因,查德威克还是于1913年秋季来到德国柏林,加入到盖革计数器的发明者汉斯·盖格的实验室。
盖革也曾在曼彻斯特工作,是卢瑟福的重要合作者之一,因此爱屋及乌,对查德威克照顾有加。当时柏林是世界核物理学与放射化学的研究中心之一,后来因发现核裂变而名留青史的奥托·哈恩 (Otto Hahn) 和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等大科学家都在那里工作,这促使查德威克选择原子核的贝塔衰变作为自己的新研究课题。
一直以来,学术界以为原子核的贝塔衰变是两体过程:母核裂变成子核,并放射出一个电子,因此后者具有确定的能量,即其能谱应该呈现出的是单能分立谱。但到了1913年,曼彻斯特学派与哈恩实验室给出的初步观测结果却与此预期相矛盾。利用比先前的感光胶片探测技术更先进的盖革计数器,查德威克重新测量了贝塔衰变的电子能量,发现其呈现的是连续变化的谱型。他以单一作者的身份在1914年发表了这一测量结果,立即得到了卢瑟福和哈恩等人的认可,却受到了迈特纳的质疑。1927年,曼彻斯特实验室的查尔斯·埃利斯 (Charles Ellis) 和威廉·伍斯特 (William Wooster) 完成了关于贝塔衰变能谱的更可靠测量,确认了电子的能谱为连续谱。他们的实验结果随后也被迈特纳的课题组证实。于是能量在贝塔衰变的过程中是否严格守恒的问题,即所谓的 “能量危机” (energy crisis) ,成为20世纪20到30年代漂浮在核物理学天空的一朵乌云。
为了解释贝塔衰变的连续能谱问题,玻尔提出了在微观世界能量守恒可能只是一个统计平均规律的观点,即对于单个微观反应过程可能存在能量不严格守恒的情况。这一观点无疑与美国物理学家亚瑟·康普顿 (Arthur Compton) 在1923年发表的光子与电子散射的实验结果相矛盾,后者清楚地表明诸如此类的微观散射过程是严格遵守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事实上,要想解释当年的贝塔衰变实验结果,理论家们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怎样保证初态和末态粒子的总角动量守恒?
这时候最有资格说话的人当数1925年1月提出 “不相容原理” (exclusion principle) 的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夫冈·泡利 (Wolfgang Pauli) ,因为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自旋角动量太敏感了。1930年12月,泡利在一封写给研究原子核放射性的同行们的公开信中,提出了他解决贝塔衰变“能量危机”问题的方案。他假设在原子核的贝塔衰变过程中,除了产生子核和电子,还会释放出一个质量很小、电中性的新粒子,其自旋量子数等于1/2。泡利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假想粒子称作“中子” (neutron) ,显然他还不知道“中子”的概念早在1920年就被卢瑟福发明和占用了——用以描述另一种电中性、质量与质子相当且可以作为原子核基本组分的的假想粒子。后来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 (Enrico Fermi) 把泡利设想的 “中子” 改称为 “中微子” (neutrino) ,意即微小的 “中子”。
有了中微子的存在,贝塔衰变反应的能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都不再是问题;而电子的能谱之所以呈现为连续谱,则是由于电子不得不与中微子分享母核与子核的质量差所对应的反应能量。在这样的三体衰变过程中,中微子携带一部分能量和动量逃之夭夭。但当年的实验技术根本无法证实泡利的假说。直到1956年,作为假想粒子的中微子才首次在反应堆实验中被验明正身。
回到1914年8月,查德威克的科研工作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被迫中断。尽管得到德国同事的保护,作为战争敌对国公民的查德威克还是在当年的11月份遭到当局的逮捕,被关进了柏林西部的一所集中营。不过他在狱中过得并不寂寞,甚至有机会定期给狱友们讲授电磁学和放射性的知识。巧的是,卢瑟福的另一个学生埃利斯也被囚禁在这所集中营,他也因此成了查德威克的好朋友。由于战争所导致的食物短缺,查德威克在狱中因严重的营养不良而患上了消化道疾病。1918年11月,战争终于结束了。查德威克和埃利斯辗转回到自己的祖国英格兰,他们二人后来成为剑桥大学的同事。
1930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卢瑟福、查德威克和埃利斯三人合作撰写的《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一书,系统地总结了氦核 (即阿尔法粒子) 与氦核、质子以及重原子核的散射实验结果,为强相互作用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实验基础。1935年,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Hideki Yukawa)提出原子核之间通过交换轻介子实现相互作用的理论图像,这一工作是他的科研处女作,他一炮而红,并因此于1949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就在1930年,德国科学家沃尔特·博特 (Walter Bothe) 和赫伯特·贝克 (Herbert Becker) 在氦核与铍原子核的散射实验中观测到一种穿透力很强、不会在电场中偏转的射线,他们将其理所当然地解释为伽玛射线。两年之后的1932年,居里夫人的长女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Irene Joliot-Curie) 与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Frederic Joliot-Curie) 重复了这一实验。他们发现用博特和贝克所观测到的射线轰击含有氢原子的物质时,会产生高能质子。那么,这种新型的射线究竟是不是伽马射线呢?
当然不是!查德威克和他的导师卢瑟福都不相信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结果可以解释为质子与光子的康普顿散射。查德威克马上着手设计了一个实验,并在三周之内就得到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他发现新型的射线并非伽马射线,而是一种由电中性、质量与质子相当的新粒子构成的束流。1932年2月27日,英国《自然》期刊发表了查德威克的实验结果。他的这篇题为 “可能存在中子” (Possible existence of a neutron) 的论文长度不足一页纸,不含有任何公式和图表,仅包含大约700个单词。查德威克在论文的结尾处明确指出,“迄今为止,所有的证据都倾向于中子,而量子假设(即伽马射线假设)不成立,除非在某种程度上放弃能量和动量守恒”。于是中子作为原子核的另外一种基本组分被发现了!1935年,44岁的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而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为什么是查德威克而不是约里奥·居里夫妇率先发现了中子?答案很简单: 因为查德威克是卢瑟福的学生,早就知道自然界有可能存在一种与质子的强相互作用属性很相似的粒子,它的名字叫做中子。 这就是在大师身边工作更容易成为大师的绝佳例子。相比之下,约里奥·居里夫妇不得不承认,尽管他们二人也处在大师 (居里夫妇等) 云集的科研环境中,却对中子的概念一无所知,因此未能在第一时间对自己的实验结果做出正确的解释,从而错失了发现中子的良机。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两年后的1934年2月10日,《自然》杂志发表了约里奥·居里夫妇合作完成的一篇题为 “一种新型放射性元素的人工产生” ( Artificial production of a new kind of radio-element ) 的论文。这篇论文也不足一页纸,仅含有大约620个单词和1个化学反应方程式,但它却是人工放射性的开山问鼎之作。凭借这一发现,约里奥-居里夫妇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拿下193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约里奥·居里夫妇在1932年正确地理解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宣布发现了中子,那么他们有可能一举包揽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两项大奖吗?
1935年秋天,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查德威克被聘为利物浦大学教授。他在那里推动建造了一台回旋加速器,使得利物浦成为欧洲核物理学的研究中心之一。查德威克也是英美两国在曼哈顿计划中开展合作的关键人物,因为中子的发现是制造原子弹的重要前提之一。1948年,查德威克重返剑桥大学,成为科维尔与凯乌斯学院的院长。他于1958年底退休,与妻子搬到北威尔士居住;十年后他们又搬回剑桥,住在离女儿们不远的地方。
主要参考文献:
1) A. Brown, The neutron and the bomb: a biography of Sir James Chadwic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7.
2) G. Ecker, James Chadwick: a head of his time, arXiv:2007.06926, 2020.
3) J. Chadwick, Possible existence of a neutron, Nature 129 (1932) 312.
4) F. Joliot and I. Curie, Artificial production of a new kind of radio-element, Nature 133 (1934) 201.
在它的上面的发发票来学习价值高吗?兄弟胃口中的文章来说的,什么样的肯定是相对普遍的,普通的文章来说的话,肯定是全是价值要更高一点的
2018年7月6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杂志《Science》报道了有关共价有机框架材料领域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而关于这项研究的文章的第一作者便是兰州大学女博士:马天琼。在这之后,马天琼终于能够坦然地参加博士学位答辩,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以后,马天琼并没有凭借自己获奖去选择找一个高薪工作生活下去。因为她知道科研事业需要她,而她也不会停止研究。她说她将继续前往下一个地方去实现她关于单晶结构那个美丽的梦。
继续努力,追逐梦想。从兰州大学毕业后,马天琼立刻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博士后的研究工作,继续追逐她的梦想。如此坚韧不拔,相信她在未来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该兰大女博士发表世界顶级论文之后名利双收,在学术圈混的风声水起,在家乡受人尊敬,是晚辈的榜样,最后在名校被高薪聘用。
个人认为是厦门大学好。
首先,这个问题你可以参考武书连版本的大学排名,即:《挑大学 选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版本),武书连版本的大学排名,是国内目前较为权威、较为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大学排名。在该排名中,厦门大学在全国纳入统计的350所大学之中排行第25名,福建全省第一名。而兰州大学则排在28名。
其次,就地理位置而言,厦门大学位于沿海地区,是福建的经济重心。而兰州大学位于西北内陆,明显不如厦门。
武书连版本大学排名2013,两校的得分如下:
排名 院校 综合得分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25 厦门大学 62.87 31.25 31.62
2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59.89 28.01 31.88
27 重庆大学 52.65 27.58 25.07
28 兰州大学 51.20 24.34 26.86
资料来源:《挑大学 选专业 2013年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腾讯高考:
必须发文章,发文章就证明你的学术达标了, 博士学位才能坐实。
什么是博士?博士是你作为学生可以获得的最高学位,如果你恰好是一个女博士,那绝对会受到膜拜的目光,毕竟这个博士真的是学霸的最终级别了,说起博士就要提到博士后,什么是博士后呢?博士和博士后之间有什么差距呢?
什么是博士?
博士是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的学位,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同等学力,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阶段。具备出原创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
什么是博士后?
博士后(Postdoctoral),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
博士和博士后的区别?
第一、身份不同
博士(以及硕士、学士)是以学生的身份在校学习、取得合格成绩并通过论文答辩后所获得学位的称谓。
博士后以在校教师的身份从事课题研究并且享受教师相应的待遇。
第二、博士后和导师的关系与博士生和导师的关系不同
博士生与其选定教授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其研究方向须经导师的肯定并由导师来评判修改其博士论文,博士生由学校发给部分生活补贴,没有正式的工资收入;
博士后与选定教授的关系是合作关系,博士后是所在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正式工作人员,享受一定标准的工资待遇。所以博士后并不靠合作导师的科研项目来生活,参与项目所应该得的报酬是奖金而非工资。
第三、博士后研究领域必须是跨学科的
皇家留学教育咨询为您解答疑惑。皇家留学帮您查询到的资料如下:不像去英美留学的学生,来新西兰留学的,多数都是读本科以下的课程。修读研究生课程以上的并不是太多。估计是跟这里的就业环境有点联系,多数新西兰本地公司,请初级职位的人员,并不看重其学历,而更讲究的是寻找合适的人做合适的职位,而不是找学历最高或经验最丰富的人。比如,请一个前台工作人员,一个本科生和一个大专生,单看学历的话,本地公司往往会先考虑请大专学历,而不是本科学历的人。象本科生申请前台工作,在这里,我们叫over-qualified。其实道理很简单,雇主认为,一个本科生并不会甘于只做一个前台人员,所以不用多久,他们找到好的工作,一定是会跳槽的,那倒不如请一个能胜任工作的,而又安心工作的人。所以从这点出发,当我们递CV的时候,每份工作是应该需要对好入座的,将自己的CV针对JOB DESCRIPTION好好修改修改,以求达到BEST MATCH,将对该工作没多大影响的经历简化掉。而多数在新西兰攻读研究生的,如果是本地居民的话,多为已经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而利用自己的兼职时间出来读的,所以你会发现,为什么多数新西兰的研究生课程的上课时间都在下午4点到晚上9点之间。极少有人是读完学士学位以后直接攻读硕士的。在大学里读研的,年纪轻的都是亚洲留学生。读博士的学生则更是屈指可数了。本地新西兰人读博的,一般是有志于将来到大学或理工学院工作的,或者是在一些中学从事管理工作的,或者就是在公司里担任高层的人。不过,对于留学生来说,在新西兰读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由于新西兰政府有志推动新西兰教育产业的发展,对读博的留学生有经费补贴,所以其学费是跟本地学生是一样的。正常的国际学生学费一般是在一年2万新西兰元左右,而攻读博士的话,则只需要3,200-4,000新西兰元一年,也就是2万元人民币左右一年,这是非常划算的。而且配偶可以获得新西兰的工作签证,子女可以在本地中小学免费入学:(摘自移民局网站:“Students studying towards a qualification on the Longi Term Skill Shortage List or for a postgraduate qualification can apply for a work visa for their spouse. Children can apply for a student visa as a dependant of the spouse/work visa holder and are consider as domestic students”.) 众多优惠条件,本人觉得在新西兰读博是最为划算的事情,当然,除非你能去欧美的一流大学就读,并且能获得奖学金,这样就是另当别论的事情。 有人也许会质疑新西兰博士学位的含金量。我个人认为,在新西兰读博,不仅其含金量不低,而且性价比是无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可比的。新西兰共有8所大学,排名都在世界前500以内。其优秀的教学质量是世界公认的。一个如此之小的国家,能有这样的世界地位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奥克兰大学,历年QS世界大学排名榜上的世界排名是前100。比欧美很多大学排名都要靠前。其科研力量,世界有名,众多世界知名研究学者都是在奥克兰大学工作的。而梅西大学的农业,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的法律、奥塔哥大学的牙医等专业也是世界有名的。选大学时,关键是先选专业,然后再看大学。不要只是一味只看其世界排名。申请条件:首先是学历上的要求,是需要申请者有认可大学的硕士学位,总成绩在B以上。或者是荣誉学士学位,成绩在B+到A-以上(据我所知,中国应该是没有这个学位的)。其次是语言上的要求,如果是攻读商业、法律、教育之类的课程,是需要雅思7分(每项不低于7分)的最低要求。其他科目是不低于雅思6.5分的要求。 申请程序:大部分大学都会要求申请者先在学校网站上递交Expression of Interest (EOI),会要求一些你个人的基本资料(个人简历),以及你准备研究的领域及课题。10天以内,系里负责博士课程的负责人(PhD Coordinator)就会发EMAIL跟你联系。如果该负责人不是很满意你的经历,或者不确定你是否够条件的话,会跟你要求做个面试。如果一切顺利,通过办公室的评估,该负责人会建议你跟课题教授联系,一般需要2个课题教授(Supervisor)。负责人会给你推荐,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去找。主要的课题教授是需要在本校工作的。而第二个课题教授(Co-Supervisor)则可以从本校或者别的院校寻找。很多时候,当你找到第一个Supervisor后,可以要求让其帮你寻找第二个Supervisor。2个课题教授都找好后,第三步就可以正式递交申请了,这一步是正式审核你在EOI的时候所宣称资料的合法性,比如你的雅思成绩,毕业证书,成绩单之类的,还有需要2封大学教授的推荐信。这样整个申请过程就完成了。 当然如果你需要申请奖学金的话,也是需要同步进行的。目前比较常见的国际学生奖学金项目是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Doctoral Research Scholarships (NZIDRS)。奖学金是3年的奖学金,包括所有的学费,加$20,500每年的生活费,机票费每年$2,000,保险费每年$600,以及书本及研究经费每年$800。基本申请条件是:• 必须是国际学生• 硕士学位的成绩要A以上• 最低英文要求为雅思6.5或托福575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申请者想以本地学生的费用或获取奖学金就读博士学位,只能就读传统意义的研究型博士学位PhD (Doctor of Philosophy)。如果选择专业型博士学位,比如EdD (Doctor of Education), DBA (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这样一类的博士学位,是需要付全额国际学生费用的,而且不能申请NZIDRS奖学金的。 有同学问及了几个关于读博的问题,第一是国内学位认证,第二是国内研究生毕业设计时的研究成果能否作为评估条件之一,第三是硕博连读。 首先我先讲讲新西兰的教育体系结构。新西兰的所有教育资格证书均由新西兰资格认定局(New Zealand Qualification Authority),也就是我们所称的NZQA来管理。新西兰所有的教育机构均需在NZQA里备案注册。所有的资格证书均有按等级来划分,见下表:新西兰的学历总共分10个等级,等级1到3为中学证书(11年级到13年级),也就是所谓的NCEA LEVEL ONE 到LEVEL THREE。等级5-6是两年的大专学历,或者是学士学位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等级10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博士学位。 以此评定标准,中国的学位证书如果需要在新西兰认证的话,是需要送到NZQA评定的。如果需要读博的中国学生,则需要将自己的硕士学位证书、成绩单和科目的大纲,翻译成英文(原件或公证件)发给NZQA进行评级。NZQA一般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国内大学的影响力而作出个评级判断。凭我本人的经验来看,一般来说,国内的省属高校以上,一般能评级成等级9。但如果是市属一级的高校,则很大可能会评出个等级8。如果评级为等级9的话,也就是说你的学历是相当于新西兰的硕士学位学历,你可以以这个评级证书申请读博,甚至移民申请。但如果是评出个等级8的话,那就需要补修几门硕士学位的科目,这个具体要看不同专业及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分析了。NZQA学历认证,并不是一个读博的必需要件,因为大部分的新西兰大学也并无要求学生需要提交 NZQA对国内大学学历认证的要求。是否承认你在中国所读大学的硕士学位,取决于各个大学的入学要求。但由于2008年签署的新西兰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议,使得大部分的中国高校的学历证书是被新西兰大学所认可的。 换言之,既然学历被认可了,其毕业设计的研究成果自然也能被认可。然后由于学生的毕业设计多为中文,所以很多时候新西兰大学的教授会要求你将其研究成果翻译成英文,而能便于阅读。其实,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比其学历证书对新西兰大学的教授来说,更为重要。即使学生的硕士学位是在一所不知名院校完成,但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大,这样往往会增加学生申请读博的成功率。大学选择博士生的首要条件是,确认其是否有研究能力,及是否有能力在后面的3年里有质量地完成其博士学位。所以很多时候,有些学生,往往连硕士学位也未读过,但其有着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及发表过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这样的学生,是颇受教授欢迎的。 新西兰没有国内所谓的硕博连读一说,至少直到现在我还没听说过。硕士读完,博士申请的步骤是必不可少的。绝大部分的新西兰本地学生读完硕士后,并不会马上接着读博,而是继续工作,等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才回去校园,攻读博士学位。不过倒有不少读完荣誉学士学位的学生,是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在新西兰的大学里面,是等同于大学工作人员一样的地位,拥有与大学工作人员一样的权限,比如有办公室和个人电脑,进入大学员工所能享受的设施和服务等等。 全职攻读博士学位,是清贫而漫长的经历。所以学校往往会提供一些兼职的TUTOR机会给博士生,以帮助他们赚取一些生活费用。跟导师打好关系,往往是将来在新西兰工作获得推荐的绝佳途径。 我所在这里谈到的只是根据我本人的经验而谈到的博士申请,由于我本人是在新西兰完成的硕士学位,所经历的申请过程,也许跟国内硕士毕业生申请的条件不尽相同。但据我所了解的情况,申请新西兰博士学位的基本条件是:• 国内硕士或PHD毕业• 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的数量及发表刊物在国内的级别或业内的影响• 硕士或本科的毕业学校,成绩及相关工作背景• 英语要求 (英语不好可以先去新西兰的大学学英语)
是的。
申请新西兰博士学位的基本条件是:
1、国内硕士或PHD毕业;
2、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的数量及发表刊物在国内的级别或业内的影响;
3、申请者有认可大学的硕士学位,总成绩在B以上。或者是荣誉学士学位,成绩在B+到A-以上(中国是没有这个学位的)。
扩展资料
大部分大学都会要求申请者先在学校网站上递交Expression of Interest (EOI),会要求一些个人的基本资料(个人简历),以及准备研究的领域及课题。10天以内,系里负责博士课程的负责人(PhD Coordinator)就会发EMAIL跟申请者联系。
如果该负责人不是很满意申请者的经历,或者不确定申请者是否够条件的话,会跟申请者要求做个面试。如果一切顺利,通过办公室的评估,该负责人会建议申请者跟课题教授联系,一般需要2个课题教授(Supervisor)。
负责人会给申请者推荐,当然申请者也可以自己去找。主要的课题教授是需要在本校工作的。而第二个课题教授(Co-Supervisor)则可以从本校或者别的院校寻找。很多时候,当申请者找到第一个Supervisor后,可以要求让其帮申请者寻找第二个Supervisor。
两个课题教授都找好后,第三步就可以正式递交申请了,这一步是正式审核申请者在EOI的时候所宣称资料的合法性,比如申请者的雅思成绩,毕业证书,成绩单之类的,还有需要2封大学教授的推荐信。这样整个申请过程就完成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留学
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文章需要做一下准备:
1、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
science和nature的每本子刊所专注的领域不同,投稿前一定要仔细、谨慎选择刊物。
2、了解你的读者
就投稿而言,首要的读者就是编辑和审稿人。学会像编辑和评审一样思考问题。
3、准备稿件
投稿之前,要准备投稿信,详述所投稿件的主要意义、核心内容及发现,以及自己的名字电话、通讯地址等信息。
投稿可以使用science和nature的在线投稿系统。
4、评审过程
一般学术期刊都是先投到主编工作室,主编根据根据稿件摘要,了解研究领域及只要内容后,找两名(至少)评审员一同评审。
《Science》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
《Nature》杂志1869年创刊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涵盖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CIENC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NATURE
超高水平,在我国大学生人群中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地步,因为大家的水平都在中等
操作对许多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而言,发一篇Science论文,意味着学术地位和影响的极大提升,是梦寐以求的目标。虽然Science论文很多时候引领着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前沿,但偶尔也会有一两篇论文,让人觉得有些费解。而一些非常认真的学者,则会对其不依不饶,抓住问题,讨论评论。
下面谈一下投稿的基本过程,特别是与Cell、Nature、Science、PNAS等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有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许可以打破其神秘感。其实这些杂志的主编,编辑们都经常在介绍其政策,评审标准,过程,等等。他们也经常来中国访问。今天我来代替他们介绍一下。一个系列杂志叫Cell、Neuron、Immunity…..等等,原来都是从Cell分出来的。这个杂志的基本特点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编委Editorial Board。怎样的人可以当编委呢?他们往往是有名的科学家,而且也愿意并能够非常快地对投稿做出评估。这些科学家也经常被选来做评审reviewer。大家都知道每篇文章送到杂志社后,都要请该领域的2-3专家看,并匿名写出评审意见给作者。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但这些专家会给你提出批评,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做实验,怎么样做,这就叫杂志评审。 Cell、Neuron、Immunity等这些杂志的评审不少就是编委做的。因为现在杂志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发表要快,而做编委的专家能很快写出评审意见来。还有一个特点,Cell等杂志主编,编辑有非常大的权利,他们甚至可以象追星族那样去追科学家,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会议,当看到你有非常重要的最新成果,他们会去竞争,会问你,你的文章写出来了没有,我保证给你多少时间发表,等等。另一个系列是Nature衍生出来的,这些杂志的特点是没有一个编委,但有一个评审专家库, 也就是说谁来评审,不是乱选的。这些杂志主编,编辑也有相当大的权利。这些是什么人呢?他们一般是读完博士,然后到非常好的实验室做博士后,这些人也许自己没有做出什么特别重大的贡献,没有什么好的文章,但他们欣赏能力特别好,文笔非常好,写得又快。你可不要小看他们,虽然自己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工作来,但他们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都相当不错,看得多,写得快,Nature、Science的编辑大同小异,都是这样一批年纪不大的人,很活跃,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活动。 Science杂志的编辑权利相对小些,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编委会editorial board,有相当大的权利。一般过程是,当你的文章送到Science杂志社后,编辑先做一个初审,看一下是不是基本够格,然后他还要把文章的摘要Abstract送到编委会的某一个人那里,认可以后,才可以拿出去评审。两道关卡,大部分文章一下子就这样被砍掉了。 PNAS杂志是美国科学院院刊,文章有好有坏,院士自己投稿就不需要经过评审,叫做contribute。 院士原来一年可以五篇,后来减到四篇、三篇,就是院士自己写的文章,只要你投就给你发表,不需要经过评审,相信你是院士,投科学论文应该有责任心的。第二种叫做Communicate,不是院士自己的文章,是你的文章,院士觉得你的文章不错,他来给你通讯,投到PNAS杂志,这文章要评审,但是评审专家由院士自己来选。所以这个也不怎么样。还有一种叫Track C,就象一般杂志,你只要投过去,然后编辑部来给你选一个院士, 由他来找评审专家,相对来说,这比较客观些,所以Track C的文章质量就相对好一些。 我不是说院士的文章都很差,但院士有特权,可以把在其他杂志发不出去的文章,投到PNAS上去,所以在PNAS上有很多不怎么样的文章。
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文章需要做一下准备:
1、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
science和nature的每本子刊所专注的领域不同,投稿前一定要仔细、谨慎选择刊物。
2、了解你的读者
就投稿而言,首要的读者就是编辑和审稿人。学会像编辑和评审一样思考问题。
3、准备稿件
投稿之前,要准备投稿信,详述所投稿件的主要意义、核心内容及发现,以及自己的名字电话、通讯地址等信息。
投稿可以使用science和nature的在线投稿系统。
4、评审过程
一般学术期刊都是先投到主编工作室,主编根据根据稿件摘要,了解研究领域及只要内容后,找两名(至少)评审员一同评审。
《Science》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
《Nature》杂志1869年创刊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涵盖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等领域。自成立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CIENC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NATURE
超高水平,在我国大学生人群中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地步,因为大家的水平都在中等
这可以说是非常厉害的水平了,一般情况下对研究生才会要求Science论文发表。
下面谈一下投稿的基本过程,特别是与Cell、Nature、Science、PNAS等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有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许可以打破其神秘感。其实这些杂志的主编,编辑们都经常在介绍其政策,评审标准,过程,等等。他们也经常来中国访问。今天我来代替他们介绍一下。一个系列杂志叫Cell、Neuron、Immunity…..等等,原来都是从Cell分出来的。这个杂志的基本特点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编委Editorial Board。怎样的人可以当编委呢?他们往往是有名的科学家,而且也愿意并能够非常快地对投稿做出评估。这些科学家也经常被选来做评审reviewer。大家都知道每篇文章送到杂志社后,都要请该领域的2-3专家看,并匿名写出评审意见给作者。 你不知道是谁写的,但这些专家会给你提出批评,哪些地方不好,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做实验,怎么样做,这就叫杂志评审。 Cell、Neuron、Immunity等这些杂志的评审不少就是编委做的。因为现在杂志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发表要快,而做编委的专家能很快写出评审意见来。还有一个特点,Cell等杂志主编,编辑有非常大的权利,他们甚至可以象追星族那样去追科学家,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科学会议,当看到你有非常重要的最新成果,他们会去竞争,会问你,你的文章写出来了没有,我保证给你多少时间发表,等等。另一个系列是Nature衍生出来的,这些杂志的特点是没有一个编委,但有一个评审专家库, 也就是说谁来评审,不是乱选的。这些杂志主编,编辑也有相当大的权利。这些是什么人呢?他们一般是读完博士,然后到非常好的实验室做博士后,这些人也许自己没有做出什么特别重大的贡献,没有什么好的文章,但他们欣赏能力特别好,文笔非常好,写得又快。你可不要小看他们,虽然自己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工作来,但他们的思想水平学术水平都相当不错,看得多,写得快,Nature、Science的编辑大同小异,都是这样一批年纪不大的人,很活跃,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和活动。 Science杂志的编辑权利相对小些,因为他们还有一个编委会editorial board,有相当大的权利。一般过程是,当你的文章送到Science杂志社后,编辑先做一个初审,看一下是不是基本够格,然后他还要把文章的摘要Abstract送到编委会的某一个人那里,认可以后,才可以拿出去评审。两道关卡,大部分文章一下子就这样被砍掉了。 PNAS杂志是美国科学院院刊,文章有好有坏,院士自己投稿就不需要经过评审,叫做contribute。 院士原来一年可以五篇,后来减到四篇、三篇,就是院士自己写的文章,只要你投就给你发表,不需要经过评审,相信你是院士,投科学论文应该有责任心的。第二种叫做Communicate,不是院士自己的文章,是你的文章,院士觉得你的文章不错,他来给你通讯,投到PNAS杂志,这文章要评审,但是评审专家由院士自己来选。所以这个也不怎么样。还有一种叫Track C,就象一般杂志,你只要投过去,然后编辑部来给你选一个院士, 由他来找评审专家,相对来说,这比较客观些,所以Track C的文章质量就相对好一些。 我不是说院士的文章都很差,但院士有特权,可以把在其他杂志发不出去的文章,投到PNAS上去,所以在PNAS上有很多不怎么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