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出门什么都可以不带, 唯一不能忘了的,就是手机。
最开始的手机,设计的很直接,一个屏加一排按钮,搞定,这就是直板手机,大哥大的缩小版。
后来发展到不仅有翻屏幕的,还有翻键盘的,有能竖着翻,也有能横着翻的,还有能旋转的,简直不要太高级。
后来又有了丝般顺滑的滑盖手机,那种机械手感好到爆,就这么滑上滑下我都能玩一天。
索爱那个大大的W,勾起了多少人关于Walkman的回忆,有多少年轻人怀揣着梦想走在街上,又有多少年轻人的梦想是怀揣着索爱 听着歌走在街上......
可惜今天我们不谈索爱(* *),因为关于索爱,我们早已讲过。今天的千机变,我们来到日本,看看这个特殊邻国的手机为何能够独树一帜。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手机都是防水的,因为日本用户对手机的依附程度很高,日本人十分的喜欢泡温泉,防水功能那是必须的。
除了喜欢泡水,日本也是一个追求极致的民族。在这里,天才和白痴只有一线之差,被认同的设计可能成为天才设计,没被认同的设计可能成为了白痴设计。
日本的设计就是这样两极分化。
史上最不一样的全面屏,有水滴,有刘海、还有Home键,夏普AQUOS 把它们全凑齐了,可惜这极品的设计浪费了这么好的LCD屏。
当然夏普也有好的手机设计。
斗服脑要掏出自己的挚爱,全面屏的鼻祖——Aquos Crystal,屏幕惊艳,三条边干净,无边界的阅屏享受,后来引得众多国内厂商争相模仿,例如小米MIX。
索尼也是一样,并非所有手机都能施展大法,Xperia X Performance有DoCoMo版和国际版,区别一目了然,这是不是坑自己人?
当然索尼非常有好看的设计,Xperia A SO-04E 初音未来联名版,连盒子都是相当有收藏价值。
无线连接器跟主题配色一致,连接器提供控制按钮。
搭载的系统也是重新设计UI,太有诚意了
相比之下,某米推出的初音版手机,浓浓的山寨感,不戴套都不敢出街。
下面是斗服脑最爱的合金装备系列Xperia J1 Compact
除了手机,还推出了随身听系列的合金装备联名版,看起来更酷。
连保护壳也是精心打造
以上只是最近日本智能手机界的现状,因为最近几年,日本手机好的设计越来越少了,似乎我们只能回味以前的手机.....
要说起日本手机,曾是手机设计师的斗服脑在多年前日本机处于巅峰的时光里可是几乎每天都对着日本手机顶礼膜拜的......
要说起日本手机的巅峰,不得不提翻盖手机,甚至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户使用翻盖机,哪怕是在 iPhone 已经占领了各大电器商场的当下,日本人依旧没有放弃它们。这和日本手机网络起步较早以及运营商有关。
日本的手机市场以运营商为主导,NTT Docomo、KDDI(AU)、SoftBank等几家运营商每年都会推出自己的新系列手机,这些手机分别由夏普、富士通、松下、卡西欧、京瓷等手机厂商进行设计和制造,通过签订合约送到用户手中。
日本在 2000 年左右就开始正式商用 3G 网络,比中国早了整整 8 年。由于日本手机市场发展较早,很多智能机时代才应该出现的移动支付、视频等功能,在功能机时代就已经被解决,这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用户对于智能机“不感冒”。
日本手机的即能翻又能旋的转轴是专门为了看电视和视频设计的,非常方便地干活!手机支架地不用!
日本手机可能是最早注重CMF设计的产品了,在十多年前 ,细腻的表面纹理和创新工艺的运用,为本来就精巧的日本电子产品更添加了细节之美,档次感油然而生 。
日本的老龄化 社会 结构也阻碍了智能机的普及,很多中老年用户仍钟情于翻盖结构和实体按键,平时打电话、发邮件也够了,而触屏智能机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功能过剩”。
双色氧化的渐变色与亚克力的透明感浑然天成。
其实翻盖手机的内外屏设计,满足了日本人对于隐私的需求,这样他们就能在不打开屏幕的情况下,快速浏览短信、来电概要,同时不被人关注到其中细节。
而且在日本,当着大家的面大声打电话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翻盖手机打开后,麦克可以离嘴很近,能够比较轻声的让对方听清楚,同时又不太打扰周围的人。
不知你可否听说过Infobar手机,Infobar手机号称是日本手机的最高杰作。在手机同质化日渐严重的情况下, 日本运营商KDDI带头创立了AU Design Project项目,邀请多名设计大师设计手机,旨在通过设计避免同质化、赋予手机个性与 时尚 。这个项目有许多经典之作,其中最鲜为人知并且延续至今的就是Infobar系列。
工业设计大师深泽直人的设计,2003年design project初代机型INFOBAR登场,这么有艺术感的手机,在那个年代,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了。
修长的机身和宽大的方块按键让 INFOBAR 看起来像一根巧克力棒,当时这款手机的概念就是“一块显示信息的巧克力棒”。
值得一提的还有 INFOBAR 的撞色键盘,其中红、白、蓝三种颜色搭配的灵感来自于日本的鲤鱼旗。看到这里,你心底的那根小弦儿可有被撩拨?修长的机身、糖果般剔透的按键、颇具文艺范儿的配色,这可是2003年的手机啊!
还有联名推出的手机玩具,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小米也有类似的操作。
除了擎天柱,还有威震天、大黄蜂。
2011年 推出的 INFOBARC01
京瓷 INFOBAR A03的按键的设计也是独具一格
历代的INFOBAR系列,没有一款不喜欢的,简直是直板手机的登峰造极之作、老少咸宜。
2006年深泽直人设计的Infobar 2
Infobar 2 将屏幕进一步加大,边角的处理也更加圆滑。深泽直人称之“像是一颗融化在你口中的方形糖果,在嘴中充盈着它的圆度”。
倾斜的底座设计,充电的同时可以看视频。
我们注意到它跟其它前后壳结构的手机有何不同: 分模线消失了 ,分型面与分件面偏离,呈现出一个腰鼓形的完整而封闭的腔体。追求的结果就是: 由外观的无缝达成鲜明的整体感 。
工艺上, 除了需要高精度的模具外,为了达到圆滑无痕的效果,必须在注塑后将外观面最外边缘的分模线打磨掉,再喷漆、丝印。这样付出的开模难度、后处理成本都是巨大的 ,也许这就是大师的设计能够与众不同的原因吧,只有大师才敢这样设计!要是斗服脑这样设计,在天朝是要被结构工程师和模厂骂死的。
罗永浩当年试用 INFOBAR A02 后的评价是“炫酷但容易产生疲劳感”,并认为“ 炫技型的交互总是一出来就受追捧,但很快就没人用 。”
不过罗永浩也直言锤子 科技 的手机UI设计风格深受深泽直人的影响,初代 Smartisan OS 就被认为“借鉴”了 INFOBAR A 系列的 UI 设计。
中间是15周年纪念款INFOBAR xv
深泽直人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概括为“无意识设计”。“ 无意识设计 ”(Without Thought)又称为“直觉设计”,是深泽直人首次提出的一种设计理念,即:“ 将无意识的行动转化为可见之物 ”。
这就是深泽直人与他的无意识翻盖手机,灵感来自于带有泥沙的土豆,把它切削后冲洗干净的样子。
放在口袋里或者握在手心里时,大拇指会无意识地在手机外壳的棱边上来回滑动,这种在刀刃上游走的感觉很容易让人上瘾,手机从此多了一项附加功能——填充无聊和缓解焦虑(类似于现在的减压神器)。
吉冈徳仁 MEDIA SKIN
同样是来自AU Design Project 的MEDIA SKIN,由师从三宅一生的设计师吉冈德仁设计。
当我们与手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手机仿佛成为一个新的器官,长在我们的手上,这便是"Media Skin"这个名字的由来。
吉冈德仁在手机表面采用了一种化妆品粉底常用的硅粒子涂料,带来类似皮革的触感,让 Media Skin 拿在手中就像人的第二层皮肤。
下面是岩崎一郎的 LOTTA
让手机回归质朴,岩崎一郎的设计虽然没有过多的花哨功能,但它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惊喜,简约 时尚 的造型让人赏心悦目,色彩搭配也非常和谐。
light pool 坪井浩尚设计 2010年
iida艺术系列手机LIGHT POOL 是由日本虔诚的佛教徒设计师坪井浩尚亲手操刀
LIGHT POOL内置的音乐由日本音乐家高木正胜制作,播放同时手机面板上的彩灯也会随之跳跃闪耀,声光结合能带来放松舒缓、缓解身心疲劳的治愈效果。
内置的“报时模式” 功能,将能以面板LED彩灯组合成数字字样显示整点时间,不过每次只能显示单个数字,此外,在新年、情人节、七夕、圣诞节等节日上也会点亮特别版的彩灯模式。
坪井浩尚的目标是设计一个“景观”,这个“景观”里有变幻的音乐和灯光,有人的情绪,有人与物和环境连接起来的氛围。“物”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并拥有改变环境氛围的自主性。 灯光和音乐是“物”的语言,藉此与人交流,具有生命和 情感 ,不再冰冷 。
连同包装,整体风格温馨而唯美
田村奈穂设计的 cypres 则有着冰块般晶莹剔透的外壳,可清晰看见手机内部的电子结构,现在也有厂商以类似的透明 探索 版作为手机的卖点。
田村奈穂 cypres
PENCK
PENCK由日立设计并制造,一经推出就震撼了整个手机设计界。外形就像一块光滑的鹅卵石,未来感十足。虽然只在日本销售,但在2006年被评为全球最漂亮的手机。可惜过于女性化的定位使这款手机并没有广为流传,深圳华强北的仿品倒是挺多。
要说最能代表日本的手机,非这款莫属了, 2006 年,深泽直人带来了一款音乐手机neon。这是一款翻盖手机,边框棱角分明,看上去就像两块叠起来的积木。
这真是:外壳不修饰,简约到极致!
neon 方方正正的造型和“性冷淡”的配色,充满着日本盛行的禅意美学风格的 Zen Design,深泽直人也将这种设计理念带到了无印良品中。
大师您能不这么素吗?真的是一点油水都没有啊?
有意思的是,每次开合手机这些 LED 灯都会在屏幕上组成不同的动画,而且用户还可以在网上下载不同的动画样式。
性冷淡爱吃素的日本当然少不了有佛性的设计,京瓷KY-O1L,墨水屏,搭配一块2.8 寸,600*480的 E-ink触屏。整机仅重47g,官方宣称是全球最轻手机。
虽然很佛性,但也支持4G和WiFi。
京瓷KY-O1L
马克纽森 Marc Newson 于2004年设计的Talby 机身厚度为13mm,是当年最轻薄的手机之一。与深泽直人的Infobar系列一样出自日本著名项目AU Design Project。Marc Newson也同属于简约设计风格,但却设计出了一幅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这款直板机的前面板是由一整块固体原材料切割出来的。虽然是欧美人设计,由于简洁的配色、平面化的风格,姑且把它归为日本手机吧。
日本电信运营商 DOCOMO也推出过 与 NERV 日本动漫 GAINAX 联手打造的 EVA 手机——SH-06A NERV。
这是2009年推出的手机,在当时看简直是超前的设计,由夏普代工。
连电量低提示也这么EVA
包装盒配件还不少,有手机支架,说明书也很EVA。
2007年, iPhone的发布是手机设计形态的转折点 ,从此手机正式进入全触摸操控的时代,大屏幕逐渐取代了实体按键,更大的显示面积和便捷的操作方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手机的操作体验,但随之而来的后果—— 手机的外形设计越来越没有差异性。随着智能机时代的到来,设计师在实体上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少了,也许只能在CMF和UI设计里找找感觉 了......
而如今,“物”之美似乎已经消失,大屏幕里的视觉特效使越来越多的人被吸进一个虚拟的空间不想出来,里面似乎更刺激,但那只是屏幕营造的幻象,你根本触摸不到。
大屏当道,从此,功能机似乎沦为了小众的玩物......
2012年推出的SH-06D NERV,看上去不像手机,更像EVA里面的控制器。
界面完全植入EVA元素
菜单键、Home键、返回键也是与众不同的设计
这是2015年推出的SH-M02-EVA20,想一下这是5年前的设计,现在看一点都不觉得落后,由夏普代工。
背盖的颜色过渡自然,电源键和音量键都使用EVA的配色,限量30000台。
说起日本手机怎能不细说举世闻名的索尼大法呢?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最近两年大法被提及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随着天朝手机的迅速崛起(大湾区华强北般的创新速度,以国货华米OV为代表)那些全面屏、折叠屏、环绕屏、弹出摄像头、屏下摄像头、屏下指纹等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迅速迭代,连苹果都被晃点得跟不上脚步了,更别说是索尼了。
早期的索尼手机,外观设计精美,细节丰富,具有前后双层玻璃面板。
最新的索尼 Xperia5,屏幕的处理看上去有些老旧,背壳也毫无亮点。
除了三星苹果,一般的品牌根本无法和天朝的集群化手机产业链相抗衡,再加上索尼手机近几年有些迷失自我,想随大流挽回市场,反而丢了自己的特色。不仅手机业务亏损,为何这外形看起来也一代不如一代了?
随着市场份额的被挤压,盈利的下降甚至亏损,部门的萎缩和预算的减少也影响到了手机的设计。日本手机似乎在走向没落,这大概能让华强北手机设计师(华米OV除外)呜呼哀哉一番了......(阿日,你们这么不努力,我们抄谁去啊?)
虽然日本手机只满足于国内市场,离我天朝人民远了点,可是它们在鼎盛时期的设计和做工绝对值得我们欣赏、学习,这也是它们工匠精神的一个体现。
在阅机无数的你眼中,日本手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记忆呢?欢迎留言讨论。
#OPPO Find X5# 鉴于OPPO这家公司对有机哲学论点、对自然主义的拥抱和对曲线谜一般的认知,在可预测的时间轴里,Find系列都会遵从曲线设计,也就是FindX5 Pro所表达的设计语言,这不仅仅是所谓辨识度的需要,而是这家公司从根本上拥抱了有机哲学和自然设计语言,并且付诸实践,这是短期商业行为无法解释的。”
如同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对于OPPO执着于曲线设计这件事,我也是花了很多时间阅读论文和设计案例的。有两个背景信息要明白,一是OPPO曾经提出的至善创新;一个是OPPO在一大堆设计事务所中,独爱曲线女皇扎哈事务所的设计。虽然今年OPPO出了锐利当道的Reno系列,但这仅仅是短期商业利益的考量,从根本上,OPPO希望拥抱有机哲学,使用曲线构建一个人与某种物理对象 情感 交互的环境,这个对象,可以是OPPO的新总部大楼,也可以是FindX5这类旗舰机。
FindX5也好,OPPO的新总部也好,还是马上要发布的EncoX2也好,贯穿的是有机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而背后的,是有机哲学。我们应该理解有机哲学的基本含义,才能理解为什么这一派别的设计都是曲线当道,色彩新生。在一篇名为《当代有机哲学的价值危机与价值重估》的论文中提到,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主体性认识论谬误,误以为人类是自然的主体,可以主宰自然界,忽视了人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性。有机哲学强调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有机关联性,强调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的主体性,是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良方。
在此大背景下,有机哲学与很多细分领域的设计实践结合,创立了一些新的设计流派,比如有机建筑设计。相对工业线条当道的现代建筑,有机建筑设计是促进人类居住与自然世界和谐的建筑哲学。建筑,家具和环境成为统一的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在我们身边,有机建筑设计的典范是非常多的,例如我最喜欢的两个作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湖南长沙梅溪湖大剧院,全部出自扎哈事务所。
有机建筑这一概念的提出人弗兰克赖特在200年前这么评价有机哲学对建筑设计的作用:“我们要看到整个生命,并且现在服务于整个生活,不需要任何传统伟大的传统,也不用珍惜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任何先入为主的形式,而是崇尚常识或超意义的简单法则,我们更喜欢通过材料的性质决定设计形式”。而扎哈事务所操刀的大兴国际机场,就是把“凤凰,见则天下太平”的中国传统理念与建筑设计结合到极致的作品。不谈我们用了多少黑 科技 、新材料和运营技术,单说大兴国际机场的视觉设计,丰富的曲线和富有温情的色彩构成,就让旅客能在这个环境里瞬间平静下来,从内心感受到温暖和情景。实际上,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回头看大兴机场的方案,也许很多对称的、锐利的、现代的设计方案符合眼缘,但缺乏足够的温度和亲近感。只有扎哈事务所的这个方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旅客的喜爱。
而扎哈事务所的另外一件我特别喜欢的作品,则是梅溪湖剧院,同样的曲线狂魔,同样的沉浸式体验。长沙不是没有锐利当道的设计作品,三角洲长沙博物馆就是,但梅溪湖的这件作品,更让人觉得亲近。
没有人能拒绝梅溪湖大剧院这样的作品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也没有人能拒绝从豪华精选酒店落地窗前观看大剧院全景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内心想去拥抱这件作品的冲动。这就是有机设计和有机哲学与人产生的亲切感。
曲线设计自带的亲切感是锐利当道的妖艳贱货们所不具备的特质。而OPPO这家公司,选择了全面拥抱有机现代主义和曲线美。无论是他们的新大楼,还是旗舰机的工业设计。
回到FindX5系列的设计故事,我们不要满足在什么“这么做是为了增强辨识度”这类很浅显的观点。在目前安卓市场高端化日益艰难的今天,增强手机辨识度,甚至形成连贯性,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基本道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FindX3的设计是毁誉参半的。在去年的宣发中,形似iPhone的镜头排布和相对没那么大气的曲面设计,让OPPO完全没有把有机哲学表达出来。而Find X5 Pro的设计则完成度高了很多。在这里透露一点,实际上FindX3系列就应该采用FindX5的设计,但是当时良率不满足要求,只能退而求其次的做成那个样子。当然,在当时那个技术条件下,OPPO把玻璃一体化成型做成那样已经非常好。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吐槽其实来源于和iPhone撞脸,后续FindN沿用了这套有机设计语言,好评如潮。
在有机现代设计理念里,设计方案和材质的选择和处理是息息相关的。手机的外观设计,更是如此,要不说CMF才是消费电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呢。FindX5 Pro在这个曲线之上,选择了陶瓷作为主材质,其他版本辅以素皮和玻璃。而我个人推荐陶瓷版本。只有陶瓷的光洁度、可塑性、温润感配得上今年这条上帝的曲线,哪怕它更重了一点。
“越看越好看,这就是我对FindX5 Pro的评价”。还有句话,OPPO不敢说,我替他们说,这就是我见过OPPO十年来做的最好看的手机TOP3,甚至是最佳外观,没有之一。
理解一个产品的设计,确实要从它的原始想法和哲学原点出发,否则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做成这样。不管是大兴国际机场、梅溪湖大剧院、南京青年文化中心、或者OPPO的新总部,再到FindX5系列,这些作品,都是有它自身的定义和与人交互的价值的。而让我感到惊艳的一点在于,OPPO这家公司是愿意彻底拥抱某种设计哲学,并且将之付诸行动的。它当然是一家赚钱为主的商业公司,但在赚钱的同时,愿意把自己心底里最珍贵,最有象征意义的产品线打上和自己大楼一样的标签,令人尊重。
最后我想问,为什么很多人有一个梦想,就是去斯堪的纳维亚看极光?为什么他们不去德克萨斯看闪电呢?
不能直接当成期刊论文发表,主要原因是:
2.摘要的字数不同,期刊论文的摘要比较精练
3.前言的深度不同,学位论文的前言比较详细
4.方法部分的不同,期刊论文要比较节制的方法叙述
5.学位论文会将所有结果详尽的写出来,但是期刊论文需要归纳总结,进行分析
6.结果的讨论,学位论文的讨论章节依然是比较详细的。
7.学位论文中有很长的引用清单
如果不修改的话就不会被录用,放心,还有就是版面费的问题,在发表之前编辑部会和你联系的,到时候你直接说不发了就行了。杂志社不会管你这事的,你如果不修改的话就视为自动放弃了。这个就不用担心了。
学位论文不能当作期刊文章发表。因为学位论文和期刊文章是有区别的,单纯是篇幅上,学位论文动辄数百页,期刊文章则有字数限制,需要就文献研究方面进行精炼,呈现出的是经过筛选、过滤的信息。但学位论文与期刊也有相似之处,在学位论文为蓝本,保留原有学位论文的要点,重新组织语言按照期刊论文格式来阐述。这期间语言组织方面可以选择Elsevier(爱思唯尔)的语言编辑与润色服务,可以提高期刊论文的质量。
学位论文的篇幅一般较长,多达数百页,直接作为期刊文章发表肯定是不现实的。但只要学位论文没有超出目标发表期刊的宗旨和范围,那么可以直接就学位论文为蓝本进行改动。首先是所见学位论文的长度,将原有的学位论文当作另一篇文章,在保留原有要点的前提下,重新组织语言,按照期刊文章格式来改动。如果你没有十足的把握掌握论文质量,可选择Elsevier(爱思唯尔)的语言编辑与润色服务,协助处理,提高文章质量。
毕啸天何许人也?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是:毕啸天,男,1993年出生,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是不是一看就很有高山仰止的感觉?能进入清华已经是人中龙凤了,况且专业还是如此亮眼。但是毕啸天给自己的定义是“一个爱开脑洞的科学段子手”。
一个清华的理工男是如何变成一个段子手的?这要从一篇爆文谈起,在2017年春节期间,曾有一篇名为《红包先抢和后抢差距竟然这么大》的文章火爆网络,别开生面的观察思路,严谨的数学理论推导,幽默风趣的同时,又极具说服力,受到了无数网友的青睐。这篇风格迥异的网文,出自一位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之手,他就是毕啸天。一炮而红,也是毕啸天段子手生涯的完美开端。
一个清华的理工男不去研究他的化学知识,倒是研究起红包来了,这倒是让人很是好奇。但是这并不是事情的结束,接下来毕啸天的行为和研究的内容更是让人大跌眼镜:用热力学原理得出秋衣外穿更保暖的结论;他研究便便压水花;研究如何喝珍珠奶茶,研究薯片落地还能不能吃……
这些话题如此接地气,毕啸天用通俗的语言,科研的精神给人们进行阐述和研究,吸引了很多的粉丝关注和点赞,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科普,毕啸天就这样成为了一个“科学段子手”。
早在读大二的时候,作为班长的毕啸天就开通了班级的公众号,这也算是他自媒体的处女秀了,在公众号上发表了很多轻松搞笑的文章,大四的时候,还登上了央视媒体。几年过去,毕导的自媒体创业一帆风顺,收获粉丝无数,文章内容广告报价也高达四十万。
至于说论文,毕啸天好像的确没有发表过什么有影响力的论文,但是这又怎么样呢?有关部门已经下达通知,要求破除科技评价中的「唯论文」不良导向了,除了论文,能证明自身价值的东西还有很多。
高质量的论文并不能作为衡量学业的标准,甚至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学术能力的唯一标准。看似“无用”的科学研究,向人们所传达的是他严谨的科研精神与幽默独特的生活态度。
确实有人通过论文中介发表过论文,不过这些论文属于造假论文,不是真的数据什么都是编的,有可能被查到。
人各有志吧。毕竟学者并不是为了发表所谓高质量论文才做学术的,而且我觉得毕导这种能用有趣的方式向大家介绍科学理论,不仅使大家增长了知识,还增加了大家的求知欲。做论文的人很多,但向大众科普高等知识的人却很少。
毕导的本科、硕士、博士都于清华毕业,个人觉得有这样履历的人也是应该有能力去发表高质量论文的。
我是通过毕导的一个视频关注他的,讨论的关于乌鸦喝水寓言的真实性。时长很短,只有不到八分钟。但是内容却很丰富,不仅有操作性的实验,还有简明易懂的模型,而幽默的语言无疑是毕导最出彩的地方。
后来陆陆续续看了毕导的大部分视频,也是拓宽了知识面。而且通过毕导科学的分析,对生活中一些稀疏平常的事物也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抢红包先抢和后抢的区别)。疫情期间,还有一期视频,使用数学建模的知识讲解病毒传染的过程,观看量目前达到了194万,有2万弹幕的讨论量。毕导科学地介绍“病毒传染”的过程,让更多人知道只要宅在家里就能为抗击疫情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毕导B站粉丝数量已达262万,在青年人中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前几个月,毕导参与录制了一期青年大学习,一些大学生甚至不需要团支书催,就自觉观看了,可见其在大学生群体的受欢迎程度。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视频网站上发布自己的科普视频,获得大众关注,是会比发表一篇高质量论文更有成就感的事吧!
或许会有人看不起没发表过高质量论文的清华博士,认为只有发表高质量论文才能算是真正的学者,但是我认为在寓教于乐中向大众向青少年科普知识也是令人尊重的学者!
科学院神经所已经在所有顶尖杂志有多篇论文:《细胞》(饶毅、张旭实验室各一篇)、《科学》(郭爱克实验室两篇、何仕刚一篇)、《自然》(袁晓兵实验室)。多篇《自然神经科学》(分别是蒲慕明、周专、段树民、鲁白实验室)、《自然细胞生物学》(分别来自蒲慕明、袁小兵、段树民)、《神经元》(分别来自蒲慕明、张旭、李朝议、周专、段树民),其中郭爱克已经因为前几年第一篇《科学》当选院士,周专和段树明今年院士入围。紧追神经所的是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细胞》(饶子和)、《自然》(常文瑞)、《科学》(唐世明、陈霖各一篇),陈霖因此当选院士,常文瑞今年院士入围。清华:《细胞》(饶子和)、《科学》(孟安明,今年院士入围),清华的饶子和前两年因为发过多篇PNAS、 JBC当选院士。复旦大学:《科学》、《自然》各一篇(金力,今年院士入围)科学院基因组所:《科学》两篇、《自然》一篇(杨焕明,今年院士入围)科学院上海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自然》(韩斌,今年院士入围)、《科学》(赵国屏,今年院士入围)各一篇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科学》一篇(张永莲,已经因此当选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自然遗传学》(贺林,今年院士入围)协和医科大学:《自然遗传学》(沈岩,已经当选院士)第二军医大学:《自然免疫学》(曹雪涛)个人发表两篇以上的人:蒲慕明在中国自己的实验室发表顶尖论文是个人最多(至少五、六篇),这些都不包括他在UC Berkeley的论文基因组所杨焕明发两篇《科学》、一篇《自然》神经所郭爱克研究员发两篇《科学》复旦大学金力发《科学》、《自然》各一篇神经所张旭发《细胞》、《神经元》、PNAS各一篇神经所周专发《自然神经科学》、《神经元》、PNAS各一篇唐世明在神经所以博士后身份发一篇《科学》、在生物物理所以研究员身份发一篇《科学》科学院上海健康科学中心孔祥银发《自然遗传学》两篇学生里面两次以上在顶尖杂志做第一作者两人:神经所张成(周专的学生)发《自然神经科学》和《神经元》各一篇,神经所蒋辉(饶毅的学生)发一篇《细胞》原始论文、一篇《自然神经科学》评论在同一个研究所有两个以上独立实验室发表多篇顶尖论文的目前只有神经所一个,其它单位有一个实验室发表过多篇的(如基因组所、复旦、生物物理所),但是没有多个实验室能够发表多篇以上有三篇是同学们在BBS上宣布正式接受的论文,杂志还没有出来的,其它是都发表了的。正式待发表的三篇:神经所郭爱克的第二篇《科学》、清华/生物物理所饶子和的《细胞》、神经所张旭的《细胞》。
这个问题是在高中语文中最常见的问题,写的作文没有深度一篇而论,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或者没有亮点,无法进行深度挖掘,当时我们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是通过了我们语文老师的教育,我们就轻松地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么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1.综艺节目
也许很多同学会让大家多看书,确实多看书有益处,可是在短时间内,我们却没有办法看到成效,或者说高中我们来的学习就已经压力十分巨大,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看课外书,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选择优秀的综艺节目,比如说董卿老师的朗读者,比如说我们大家熟悉的一席,这都是我们非常优秀的综艺节目,他们非常有益于我们学习,还有我们每天的新闻联播,这种知识,我们应用到作文里就是亮点,我们还可以通过听他们的讲座去加深我们的作文,这样我们作文不就是容易有了深度吗?而且这种效率是非常高的,我们都知道,看这种给我们最大的接触就是视觉动态的,这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比我们生命的读课本要好的很多很多,这是我觉得效率最高的方法。
2.模拟别人的作文
我听过老师们的说法,其实我们的写作文就是一种抄就是一种合理的抄袭,不是说把他们的文章背下来,应用到我们自己的名字上,而是说我们把他们的知识印到自己的脑子里,只要在自己脑子里,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发酵,就成为了我们自己的东西,这在一开始我们写作文没有深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借鉴我们去记忆别人的文章,找到他们的文章特点,找到他们文章的突破口,找到他们加深文章深度的办法,然后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提高我们作文深度最好的办法,这个办法是最快速的。我们也许只需要几篇作文就可以去总结出自己的办法,因为作文这种东西就是一种把语言应用到文章里,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所以我们就可以去看别人的作文,很有效果哦,希望大家能够在这方面加深学习。
3.在高中的时候,我们老师都会为我们总结一套作文模板,这个东西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更加有规律性,同时也会加深我们作文的深度,我们应该去每一天去积累一些可以一个星期一天也可以两个星期一片时间长了之后我们都会有很大的改变,作文就是一种积累的东西,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在高效的基础上推荐给大家的,我们应该去关注作文模板,比如说事业类的,比如说国家政策类的,比如说我们高考常见的,对于这件事情的一个判断,我记得有一年的作文就是机事件,那个视线就是在侧面的去看待事情,很多同学就已经行走错了方向,这个东西都是有模板的,我们只要按着模板来,就会对我们的作文有很大的提高,还可以减少我们跑题的现象哦,更好的提升,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4.我们还可以应用手机软件去积累,比如说纸条这个软件,就是每天给你一个像小纸条一样的,短短几句话,但是这种话都是非常经典的,如果我们应用到作文里,一定是非常大的亮点,一般有的是伟人的名言,有的是事物的总结,有的是我们经常发朋友圈的文案,但是这些应用到作文里都是我们的亮点,也会增加我们作文的深度哦,同学们,在语文的学习中,还是要以积累为主要方向的积累,是我们要提高语文必经之路,虽然我们以刚才给大家说了很多快速的方法,但是那也是积累,在我们有知识的情况下,所以同学们最后这个虽然我放在了最后,不代表她就不重要,它同样重要,它就像我们房子的基础,只有他牢固了,我们的房子才能盖好
给同学们分享的就到这儿啦,这都是我在高考中总结出来自己的一套有办法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坐得住冷板凳。我这几天看导师书的时候也在想,哎,老师翻译这些书得花了多长时间,多痛苦啊,将近1000页的书,里面夹杂着很多数学、经济学的东西。当初老师头发还是白的,翻译完这本书头发就白了一半。真的,你费了那么多功夫,天天在思考,不断问自己为什么,吃饭琢磨,睡觉琢磨,干啥都在琢磨这个事一定会有灵感。其实,扪心自问一下,老师说你深度不深的文章,你究竟读了多少书,问了自己多少个为什么,花了多长时间。那天问老师最近在干吗,他说在写一篇标准必要专利的文章,然后顺便让我帮他搬他要看的文章,已经在打印店打印好了。恩,当时我以为也没多少,然后是一箱子。箱子大约厚50cm,a4纸。有中文,有英文。他都对于这个领域已经研究这么深了,还是在不停看,不停地思考。我们又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呢。
社会科学(一般来说包含了社会、政治、法律、经济、教育、行政等学科),在许多专家学者的眼中这门学科并不算科学。很多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数学、物理为基础)对他们而言,社科不足以与他们平起平坐。对社科稍微认同一些的学者可能会将社会科学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的一个学派,会把里面的一些方法应用到社会现象上。
高中生由于阅历浅、经验不足,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深度,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努力提高自己作文的深度,我有几个小窍门,分享给你吧~
飞过作文的槛
一、广泛提高阅读量,拓展知识积累。
互联网时代,短视频等碎片化知识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但往往这些东西缺乏整体性,对提高写作深度帮助不大,只有广泛阅读,提高知识储备,方可做到下笔如有神。好读书、读好书,在广泛阅读中培养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书多了,写作的深度自然就上来了。
多读书
二、主动背记经典,方可博闻强识。
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在生理期和心理上已经基本发育完全,记忆力在此时也是较为突出,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去背记经典文章,进而为我所用。高中生学习紧张,但要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比如5到10分钟,将自己以为好的片段背下来,长此以往,对提高高中生写作深度大有裨益。
写出满分作文
三、模仿优秀写作,塑造写作框架。
创新的前提是模仿,在不断模仿中积极探索适合自己以及写作背景的框架,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高中生在写作格式上以议论文、散文、诗歌为主,要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揣摩作者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优秀作文
四、观察生活所见,思考作文深度。
作文来源于生活,想要作文有深度,就要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进行细致的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思考。你就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生活素材,提高自己写作的深度和感情。
思考
通过以上几个小窍门,每天坚持下去,不愁提高不了作文深度~希望你能爱上写作,通过写作,让你从现实走向未知,从未知走向已知。
个人简历是求职者给招聘国家单位发的一份简要介绍。包含自己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政治面貌、学历、联系方式,以及自我评价、工作经历、学习经历、荣誉与成就、求职愿望、对这份工作的简要理解等等。所以论文不一定要是发表的,你没发表的就表述:在什么时候完成了一篇叫什么的论文就行了,让HR知道就行了。
这个当然可以写。可以从这些方式考虑:直播也是互联网+这个大类别里面的标题,具体可以引申多个互联网名词进行解释勾连...比如流量转化...
学术论文可以不发表,不过如果不发表的话,意义往往会削弱。这个问题我们要具体分析:首先,如果你的身份是大学生,以大部分同学的论文质量、学术能力和科研经验来说,在毕业前发表论文(尤其是好的期刊)需要比较高的学术要求。其次,论文即使不发表,如果有学术意义那也是论文。同样的,论文即使发表了,如果没有学术价值也是没用的文章。如果是大学生,论文不能发表该怎么办?其实如果你在研究生面试过程中能够对于自己个人陈述或者简历中提到科研经历相关的问题对答如流,或者陈述有价值的个人观点,都是对你有正面加成的。祝你好运,满意请采纳。
发表论文虽说不是什么明文规定,但是确实老师考察你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不过也要看你具体想考取的是哪个学校,你们法学专业,在这方面要求应该不太高的,应该更注重的是专业素质,比如司法考试,四六级考试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