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并没有什么争议性,只要论文是真实创作的,不抄袭就可以。
学院在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明显发展前景良好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团队。在研国家级省部级和其它类科研项目有100多项,经费将近2000万元。近5年,科研项目立项经费逐年增加,2005年是180万元,2006年是338万元,2007年是467.2万元,2008年是628.5万元,2009年是1432.1万元。科研人员取得的科研成就硕果累累,近5年,科研人员在各类科技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达1000多篇,其中,被国际权威索引系统收录的合计446篇,2005年是82篇,2006年是76篇,2007年是74篇,2008年是87篇,2009年是127篇。出版著作和教材70余部。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获得过多项各类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各位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科技项目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并发表论文108篇,大部分发表在核心刊物,其中被EI收录14篇,被ISTP收录8篇,获得专利4项。信息学院承担学校参加全国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CM软件设计大赛3个学生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培训工作。近年来,学院本科学生在上述竞赛和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取得省级以上的各类奖励上百项。
我觉得不符合常理,因为写60多篇论文要花很多时间,而博导平时除了学习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根本没这么多时间写论文。
1 快速成型技术:快速成形的新工艺新方法, 陶瓷零件快速成型制造,金属零件激光快速成型2 生物制造技术:人工定制化假体、骨组织支架和肝组织支架制造技术3 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基于快速成形的复合材料结构件制造的新方法,纤维铺放技术,光子晶体制造技术 1 本科生教学:工业社会学,工程职业概论,产品开发(课程设计)2 研究生教学:生物制造,科学研究方法(系列讲座) 主持与参加国家与企业项目1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863项目2项,973计划课题1项主持04科技专项课题2项,国际合作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维光子晶体微/宏结构可控制造方法及其性能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人工活性活化机理及仿生设计制造基础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合作研究项目(负责人:英国里兹大学靳忠民教授) 科技奖励: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11年度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获奖人):颅颌个性化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学术论文:发表108篇论文,获得论文奖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Literati Club 2005 Highly Commended Award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Literati Club 2007 Highly Commended AwardEmerald国际出版集团Literati Club 2008 Highly Commended Award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06,西安)优秀论文奖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2010,长沙)优秀论文奖博士论文: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优秀奖):空心涡轮叶片型芯/型壳一体化陶瓷铸型快速制造技术研究(博士生:吴海华,2009年毕业)发明专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6项
博士毕业发五篇毕业论文不一定有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这取决于论文内容是否有价值。如果你的论文讨论的是有趣的主题,有实用的研究方法,有有用的结论,那么它们可能会有用。但如果论文内容是毫无价值的,那么发表五篇论文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是在一年内,能发五篇论文以上的人不是很多。因为整理一篇中文核心或EI就大约需要两天时间,整理一篇SCI需要大约一两个月(字数6000以上),再考虑进来做实验和搞模拟的时间,一年也就两篇吧。发表论文需要看文献,调程序,搞模拟,整理数据,是一件工作量很大很复杂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时间期限,那么日积月累发五篇以上论文的人就会比较多。
年仅26岁的技术员爱因斯坦一口气完成了五篇论文,其中四篇于当年、另一篇于次年在德文《物理学杂志》发表。这五篇论文分别是:《分子大小的新测定》《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
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更高水平上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由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省伦理学会、西南交通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编辑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等联合主办,西南交通大学承办的全国“道德与幸福”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4月12日至1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主题发言,全国各省市从事伦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七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以“道德与幸福”为主题的学术论文108篇,现将有关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幸福的内涵 幸福是一个亘古而又常新的话题,追求幸福是人类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和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然而,究竟“什么是幸福”却是一个难以言说清楚、颇具争议的话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幸福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认为,“幸福”是一个比较主观的词语,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人们对生活经验的感受,也是一种人们对生活价值的评价;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与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是相辅相成的,每个人的欲望和需求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满足欲望和需求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幸福观念不可能一致。但有几个要素是一定要具备的:一是具有创新特征的生活经验;二是积极的正价值的情感;三是幸福的延长与价值记忆有关。 同济大学邵龙宝教授分别从心理学、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角度对幸福作出了阐述。在心理学看来,幸福是生活中某一瞬间才能体会到而平时感受不到的那种喜悦、愉快、满足的心理状态;从哲学的角度看,幸福与不幸不断互相转化,“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幸福是一种师生共同求真、求善、求美的追求状态,是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在伦理学看来,幸福是人们一心渴望的人生境界的实现,是追求终极性目标的过程,是人生价值得到肯定时的满足感,是创造力得以实现而获得的一种心理体验。 吉首大学赵永刚则从同一性和差异性两方面阐述了幸福的内涵。从人的同一性角度分析,幸福要求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保障,幸福要求人们能够处理好某些重要的社会性关系,幸福要受到某些传统和制度的规范;从人的差异性来看,个体的人,有着自己独特的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目标和对理想生活的构想,这些独特的需要与目标构成了个体独特的幸福要素。 上海交通大学鲍金认为,幸福除了关联物质财富外,更多地与人们的精神状态、主体感悟和社会关系有关,这使幸福的概念很难被轻易给出;从宽泛的意义而言,任何幸福或幸福感都同时包含着主观性的感受和客观性的内容,幸福是主体和客体发生优良互动的产物。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漆玲教授等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幸福的内涵进行了诠释,认为幸福是一种状态,但同时又是一种感悟和体验。作为状态,幸福是客观的,幸福不是 口号 、不是公式,而是对现实状态的一种反映,是人的活动的积极成果,是追求和创造的结果。作为感悟和体验,幸福是主观的,幸福不仅是一种主体性认识,而且必须通过比照才能感悟和体验到。 北京林业大学周国文等认为,幸福作为伦理学范畴之一,是指一种在人们生活过程中实现意图的内心自足状态,是指在创造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实践中使人们心情舒畅的境遇和感受,是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满足的态度。 二、关于幸福观 幸福观是人们关于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人们的生活背景、价值追求不尽相同,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幸福观。 河北师范大学张钦比较了亚里士多德与休谟的幸福观,认为亚里士多德与休谟都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但两者在幸福的内涵和本质、获得幸福的途径和条件以及幸福观的理论基础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从幸福的内涵和本质来看,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追求的最高善就是幸福,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理性的正确使用,是一种客观的福祉;休谟认为,理性无法直接给人带来幸福,幸福是人的情感的适度激发,是一种依托于个人独特感受的主观幸福。从获得幸福的途径和条件来看,亚里士多德主张通过学习和训练使自身的理性潜能完全发挥出来;休谟主张通过学习培养精致的感受能力,提高心灵的力量。从幸福观的理论基础来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建立在理性人性论和功能论的基础之上;休谟的幸福观建立在情感人性论和情感主义的基础之上。 南开大学林建武对勒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的幸福观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在勒维纳斯看来,责任就是幸福,幸福乃是伦理关系的实现,也是伦理关系的必然要求。幸福不是遵循道德规范的结果,而是正确地意识到主体自身处在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之中,并且切实地承担起自身应尽的职责,主体负担起伦理责任的过程就是幸福实现的过程。 苏州大学杨伟涛分析了康德的幸福观,认为康德的幸福观是理性主义的幸福观,建立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之上,包含了对人的自由和理性的弘扬,是对传统物质主义幸福观的批判,坚持“道德不是幸福,但道德是配享幸福的条件”,也是对传统理性主义以道德代替幸福以及宗教宣扬的德福轮回说的修正。 上海师范大学陈泽环教授着重研究了梁启超的幸福观,认为《梁启超家书》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如“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兄弟的模范”、“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以自豪者”等观念,典范性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大儒的德性主义幸福观。正是这种幸福观,使梁启超家族成为中国著名的“文化家族”之一,不仅使自己的家庭能“在薄福中得大福”,而且也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大学薛江谋分析了佛教的幸福观,认为佛教的幸福观通过生活之改善、德行之改进、定心之改进、净慧之改进以及净善之圆满五个阶段的不同体现,展现了人间佛教幸福观的核心理念,既净化和提升了世俗生活的境界和意义,又具有对永超苦海的极乐世界的向往和对超越性的人生永恒幸福的追求。
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38年成立之时,“各国航空事业突飞猛进”,而此时正值日本侵略者妄图亡我中华。航空工程系的成立,对发展我国航空事业、培养航空人才,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早在1934年,清华大学即在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设立三组:原动力工程组、机械制造工程组和航空工程组。航空工程组是我国最早创办的航空工程专业,“注重于飞机之制造,发动机之装卸、试验及比较等,均施与充分之训练”。当时,学校第一次接受外界资助,建造了风洞实验室、发动机实验室;并在四年级学生中挑选有志学习航空工程的成绩优良生。1935年冬由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推荐,聘请了美国教授华腾多夫(F.L.Wattendorf)博士担任航空讲座,同时筹备推进航空研究事业,开始了教学和研究工作。1934至1935年间,由王士倬教授主持设计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航空风洞,其试验段风洞直径最小为5英尺、最大约10英尺、长50余英尺。1936年,又由华腾多夫、王士倬等教授主持和当时的助教以及第一届毕业的学生十余人参加,设计了试验段直径为15英尺(必要时可扩大至20英尺)的大型航空风洞。该风洞的设计得到了当时欧美航空界的赞许,曾登载于英国第一流的飞机工程杂志及国际应用力学报告内。1936年,学校在旧电机馆东面专门建成航空馆;年底“国立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成立,由顾毓琇任所长、庄前鼎任副所长。其间,由冯桂连、张捷迁设计及制造了中国第一架滑翔机,殷文友、张捷迁设计了单翼教练机。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成立后,其首要工作即派员去江西南昌选定地点,兴建15英尺口径的风洞,当时的国家航空委员会曾先后补助设备经费23万元。此号称远东最大的风洞于1937年初动工建造,美籍教授华腾多夫博士及教员张捷迁受托驻留南昌负责督造。其间,冯?卡门教授应邀访问清华大学进行公开演讲两次,还专机飞往江西亲自检查风洞的建设。风洞的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由南昌复兴建筑公司承包,钢结构工程由上海兴中公司承包,风洞马达系向万泰公司订购英国汤逊电机制造厂500马力电动机,试验天平向美国定制。1937年12月初全部土木建筑工程大体完成,马达亦已运抵香港。惟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昌频遭空袭,安装马达等项工作无法进行,乃不得不放弃垂成之功。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于1938年4月迁至成都,即借四川大学部分房屋开展研究工作。曾制造滑翔机一架赠送教育部,另曾拟重建一座小型风洞,后因迁移而作罢。1938年,清华大学在西南联大成立航空工程系,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也于1939年春奉教育部之命迁到昆明;首任系主任为庄前鼎,后由冯桂连、王德荣分别继任。在战争的环境中,虽然频繁辗转迁移,面临研究经费不足、设备简陋缺少、参考资料匮乏、生活待遇菲薄等艰苦的条件,但师生们以高昂的热情进行教学与研究。航空工程系成立前后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许多人在国内外航空航天科技界和教育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系前,航空工程组先后有3届毕业生共30人;建系后,1939年至1946年有8届毕业生共126人。当时的课程设置是参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编制的,开设有21门课程,又分为飞机工程、发动机工程两个组(专业)。教师从严教学,编译国外先进空气动力学教材及其它书籍有十余种。教学实验室仅有发动机、风洞及飞机模型实验室,设备有试验段直径3英尺的直流式木质风洞1座(可惜未能安装完成善加利用),德制双座单翼飞机和双翼飞机各1架,自行设计制造的滑翔机1架。其间于1940年,由时任空军军官学校总顾问、前十四航空队的陈纳德将军建议,还承办了试飞员训练班,学习为期1年。“学员必须具备精练的飞行技术,在熟习航空工程学识后,方可胜任试飞的职务。”第一期录取学员8人,均系航校的高材生,其中有在昆明击落第一架日机的“飞将军”。翌年第二期,“后因敌人侵入越南,昆明空袭频仍,故未继续举办。”清华航空研究所是航空工程系的重要教学基地。1939年航空研究所迁至昆明后,即着手建造试验段直径5英尺的钢制回流式风洞,于1940夏建成;还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等合作研制了测试仪器。这是当时国内惟一可供试验研究用的风洞,承担了航空工程系空气动力学的教学实验和国家多项抗日战争急需的专题研究任务。自1939年至1945年,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大量卓越的研究成果:在空气动力学的专题试验研究方面和理论研究方面总共发表论文108篇,其中多数为英、美第一流航空工程杂志及国际应用力学杂志刊载;1939年建立高空气象台,在高空气象方面的研究取得大量实测资料和理论研究成果,并研制了多种气象仪器供各地气象台使用;研制了初级滑翔机2架、中级滑翔机1架,还于1943年协办昆明航空滑翔展览会,参观民众10余万人。1940年直升飞机在美国首次试飞成功后,不久清华航空研究所就在国内首次开展了直升机的研究设计工作;另外,还进行了飞机结构材料的研究工作。在这一时期,尤其要提到的是周培源教授在湍流研究中做出的举世闻名的工作。周培源教授自1939年至1952年执教于清华大学(含西南联大时期),其间1943年至1947年利用休假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研究工作。他1940年发表于《中国物理学报》第4卷第1期以及1945年发表于《应用数学季刊》第111卷第1期的两篇论文,为现代高阶湍流计算模式奠定了严密的理论基础,至今仍为被国际湍流研究者广泛引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于1946年回迁北京复校,原航空工程系建于昆明的风洞及所属房舍由云南大学接管使用。在北京重建后的航空工程系由王德荣教授任系主任,并聘任钱学森、顾培慕、宁幌、陆士嘉、沈元、屠守锷、丁履德、王宏基等为专职教授(钱学森教授因在国外未能应聘到校)。开设的课程有“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动力学”和“飞机设计”等,建有流体力学实验室,有新建造的烟风洞和风速每小时200英里的风洞,美制、德制和日制的航空发动机8台等新设备。新中国成立后,在1951年5月全国第一次高校院系调整时,将厦门大学、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的航空系并入,成立了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院长为沈元;同时,学校又建成新航空馆。后来根据中央关于加快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要办专业航空院校的指示,在1952年全国第二次高校院系调整时,中央决定将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调出,与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的航空系合并,新组建成立北京航空学院(即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此后,清华大学的很多院系仍继续开展着许多有关航天航空方面的研究。根据1956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发展12年规划》,1957年初在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倡导下,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编制隶属清华大学,钱伟长教授为首任班主任,郭永怀教授和杜庆华教授为副主任。从1957年至1962年,工程力学研究班共办了3届,其中流体力学专业两年制研究生有105人,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力学骨干人才。195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工程力学数学系,在电子系、精密仪器系、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系等许多院系,以及1998年成立的清华大学宇航研究中心等,多年来都在航天航空的研究方面获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计算机科学发论文最多高校揭晓,清华、浙大、上交大前三
最近,《2017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报告》发布,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论文发表数量、创新人才数量双双排名全国第一,华中科技大学高被引数量第一。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排前三。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排前三。
具体到计算机科学:
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前三。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排前三。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排前三。
这份报告是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发布。
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
本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数据时间段为2007.01.01-2017.2.28(十年)。
为了更好地识别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报告在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下载了高被引论文的题录数据。
第一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论文题录数据中 AF 字段中的第一位。第一作者机构是 C1 字段中第一作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通讯作者的依据是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题录数据中RP字段的作者。通讯作者机构是RP字段中作 者姓名对应的机构。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机构可能有多个,数据处理中,报告按照顺序只采用第一机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因在一项研究中的主导作用而被视为主导科学家。对于主导科学家的重名问题的处理依赖于一项发明专利技术“一种面向英文文献中中国作者的姓名消歧方法”。
截至 2017年2月28日,中国大陆共有209 所高校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 ESI 前1%高被引学科。本报告对于中国高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仅限于这 209 所高校。
报告内容分为“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和“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两部分。中国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1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主要使用表2中的评价指标。
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总体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于 2012 年,2012 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未计入其中。另外,因大量署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第一机构并非中国科学院大学,因此,主导论文数量较少。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进入前十。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4、优势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进入高校前十。
计算机科学国际学术影响力:清华发论文最多,华中科大高被引最多
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中,计算机科学在国际成果规模、高被引论文、创新人才数量三个维度进行的评价。
1、国际成果规模(论文发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2、十年来高被引论文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
3、创新人才(主导科学家数量):排名前三的高校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报告的课题组负责人李江教授介绍,此次《报告》的发布除了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各高校、社会组织参考的同时,也能够激励高校从高水平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三个维度考虑发展方向和策略。
sci文章的发表看似很高大上,其实sci文章也是分不同的影响因子的,不过,作为一名硕士发表五篇sci文章,也确实说明了其能力很强,值得点赞。掌握sci文章的各个流程,你也可以发表SCI文章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一篇sci初稿的写作过程(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提供): 1. 准备好所有资料。保证你已经将写作所需要的资料准备齐全,比如数据、文献、图表和图片等。2. 选择期刊。决定你计划投稿的期刊,并按期刊的要求写作。写作要求可以参考所选择期刊近期的出版物。3. 开始写作。写作初稿时,只须写下来,只要保证抓住了文章的要点和主题,语句不全或是语法错误无关紧要。在你思想活跃时写作,而不要选择在疲劳时。试着找一个你能专心思考和写作的时间和地点。4. 快速的写作。初写时,不要担心语句,拼写或者标点,有想法就写下来,保持这样的节奏。疑点放在最后。试着快速和顺畅地写作。用缩写词并为不能马上想起的句子留下空白。5. 用自己的声音写作。表达你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清晰地写作,这样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理解你的思想。6. 不要修改。不要想着初稿就能搞定一切,不要修改你写的内容,否则你会走弯路和浪费时间,如果你想边修改边写作,那你一个也做不好。论文润色7. 不断构思你的提纲。用标题来说明你想说明的内容。如果离题,停下来从下一个主题写起。8. 分段写作。不要试着一次完成写作,而要把每一部分写成小的评论。看你的资料,想清楚特定章节的目标和你想要完成和表达的东西。9. 将初稿放在一边。将初稿置于脑后,这是为了让你保持清醒,一个人很难去校正和修改自己的作品,一天或者更多的停顿可以帮助你更正自己。10. 修改。不断地修改文章直到你认为已经无法提高。不要以本文作者而是以公正和苛刻的批评者的立场去审视你的文章。每一个句子是否通顺?长句子是否能够说明主题?长句子是否表意清楚,或者可以将它们分成短句?这都是需要自我检查的问题。11. 清楚和精练。以简洁为标准来修改句子和段落。最大程度地保证可读性,大多数的句子最好在15-20个单词之间。对于科学论文来说,每段150个单词是最合适的。避免无用的句子。12. 一致性。通常一篇文章有超过一名的作者来合写,然而写作风格需要保持一致。第一作者必须通读全文并在投稿前完成必要的修改。 希望能帮到您,祝您论文发表顺利!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专栏·熊丙奇 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柏林近日在其博客贴出一篇书面发言(这篇发言是写给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科学道德和科技伦理专题研讨会”的,但被研讨会“留中不发”),批评科学界领导和政府官员的不端行为和不正之风,并列出一名领导做博士后以来的20年中,每年发表sci论文的统计,其中2003年高达51篇。郝院士认为,在自己没有实质性贡献、甚至根本没有看过稿子的文章上署名,而且官做得越大,每年所出文章越多,是目前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 按理说,官做得越大,做科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越少,发表的文章会越少,而且真正搞过学术研究的学者都知道,全身心投入研究,一年能发表三五篇论文就相当不错了。某些领导能一周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要这些领导认识并检讨自己的“不端行为”,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些领导会认为自己是占据别人的劳动果实吗?今天,主动把领导作为自己论文和研究的第一作者和第一完成人的群体,规模不小。这个群体,大致包括领导所带硕士、博士(其实大多是以领导名义招收、由其他教师所带),领导所在学科的教授、副教授,下级研究人员,等等。领导没有参与的论文、成果,一些学者、专家却署上领导的大名,显然等于变相的学术行贿。 这些领导会认为自己没有为研究“作出贡献”吗?不会。领导都会认为自己对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作用巨大,因为正是他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配置权力,为学者、专家获得项目、课题、经费,这不就是贡献么?也正是他利用自己与企业界、科技界的交往,为本学科、本部门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源,这不也是贡献么?至于参加立项会、开题会、座谈会等,那更是直接的研究行为了。 学者、专家会检举这些领导的“不端”,认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侵吞,人格尊严被践踏么?他们深知“靠着大树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办事”的道理,得到领导的赏识,树起领导的大旗,可以获得更多的课题、经费;否则便立项难,论文发表也难。领导在外通过自己的权力争取资源,学者在内做好研究,把领导放在论文作者首位,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均沾,何乐而不为呢? 显然,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行政导向的学术资源配置体制和学术行政化评价机制,让领导和学者、专家们紧密配合、“各取所需”。如果学术资源的配置权不在行政领导手中,如果学术评价权不被行政领导所掌控,那么,行政领导就不可能在学术圈里左右逢源,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学者、专家放弃尊严,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服务,替他们做学问、写论文。所以,只有行政领导不再从事学术研究,专心做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以及把学术资源配置权、评价权交给学者、专家,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在国外,即便担任大学校长,不管此前有多大学术成就,担任行政职务之后,往往就做职业校长,不再从事科学研究。原因之一便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允许有额外的精力去搞研究,而校董事会(理事会)对其的业绩评价,是校长当得怎样,而非学问做得如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校长再做科学研究,难免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获取学术资源谋求方便。既担任行政领导,又能获得更多学术资源、取得更大“学术成就”,不导致学术的严重行政化,不出现严重的学术腐败才怪呢。
还有这等神人??
别人的大学生活能够做到专业且充实,是因为别人能够很好的利用自己的时间以及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够打造出一个比较充实的大学生活的。
Sci文章可以说是非常高级别的,可以算是国际学术界的顶尖文章级别,在本科学习中能够发表五篇这样子的一个级别的文章是非常厉害的。这个女生肯定是有比较高的一个天赋,并且再加上自己后天的努力,才能够达到这样子的一个成就。
所以别人的大学生活这么专业且充实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别人能够很好的规划好自己的时间,不仅是学好自己专业内的知识,还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去提升自己。学习课内知识之余,能够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交,沟通,还有就是处理事情的能力。
第二个就是别人能够很好的摒弃懒惰这样子的一个习惯,在现在的大学里面,很多宿舍里面的学生在空闲时间内都不会很好的去提升自己,而是选择空躺在宿舍或者是直接在宿舍里面进行相关的一些娱乐活动来虚度这样子的一个大学观时间的。
对未来有规划的学生就并不会去浪费这样子的一个宝贵时间,毕竟大学不是天天都在上课,空闲出来的时间就会选择去提升自己的。
所以别人的大学生专业且充实,并不用去羡慕别人,可以参照别人的方法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提升计划。尽量让自己不要去浪费大学的时间,有行动才会有收获,有收获才可能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努力的去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够让自己的大学生活更加的充实,也能够让自己在四年的时间里面收获到更多的一些东西。所以以上就是别人的大学专业且充实的部分原因。
sci文章的发表看似很高大上,其实sci文章也是分不同的影响因子的,不过,作为一名硕士发表五篇sci文章,也确实说明了其能力很强,值得点赞。掌握sci文章的各个流程,你也可以发表SCI文章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一篇sci初稿的写作过程(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提供): 1. 准备好所有资料。保证你已经将写作所需要的资料准备齐全,比如数据、文献、图表和图片等。2. 选择期刊。决定你计划投稿的期刊,并按期刊的要求写作。写作要求可以参考所选择期刊近期的出版物。3. 开始写作。写作初稿时,只须写下来,只要保证抓住了文章的要点和主题,语句不全或是语法错误无关紧要。在你思想活跃时写作,而不要选择在疲劳时。试着找一个你能专心思考和写作的时间和地点。4. 快速的写作。初写时,不要担心语句,拼写或者标点,有想法就写下来,保持这样的节奏。疑点放在最后。试着快速和顺畅地写作。用缩写词并为不能马上想起的句子留下空白。5. 用自己的声音写作。表达你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清晰地写作,这样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容易理解你的思想。6. 不要修改。不要想着初稿就能搞定一切,不要修改你写的内容,否则你会走弯路和浪费时间,如果你想边修改边写作,那你一个也做不好。论文润色7. 不断构思你的提纲。用标题来说明你想说明的内容。如果离题,停下来从下一个主题写起。8. 分段写作。不要试着一次完成写作,而要把每一部分写成小的评论。看你的资料,想清楚特定章节的目标和你想要完成和表达的东西。9. 将初稿放在一边。将初稿置于脑后,这是为了让你保持清醒,一个人很难去校正和修改自己的作品,一天或者更多的停顿可以帮助你更正自己。10. 修改。不断地修改文章直到你认为已经无法提高。不要以本文作者而是以公正和苛刻的批评者的立场去审视你的文章。每一个句子是否通顺?长句子是否能够说明主题?长句子是否表意清楚,或者可以将它们分成短句?这都是需要自我检查的问题。11. 清楚和精练。以简洁为标准来修改句子和段落。最大程度地保证可读性,大多数的句子最好在15-20个单词之间。对于科学论文来说,每段150个单词是最合适的。避免无用的句子。12. 一致性。通常一篇文章有超过一名的作者来合写,然而写作风格需要保持一致。第一作者必须通读全文并在投稿前完成必要的修改。 希望能帮到您,祝您论文发表顺利!
博士毕业发五篇毕业论文不一定有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这取决于论文内容是否有价值。如果你的论文讨论的是有趣的主题,有实用的研究方法,有有用的结论,那么它们可能会有用。但如果论文内容是毫无价值的,那么发表五篇论文也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是在一年内,能发五篇论文以上的人不是很多。因为整理一篇中文核心或EI就大约需要两天时间,整理一篇SCI需要大约一两个月(字数6000以上),再考虑进来做实验和搞模拟的时间,一年也就两篇吧。发表论文需要看文献,调程序,搞模拟,整理数据,是一件工作量很大很复杂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时间期限,那么日积月累发五篇以上论文的人就会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