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代码为:10712。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A&FUniversity)简称西农或西北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32所副部级建制重点大学之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16个部委和陕西省共建,是中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截至2020年7月,学校占地5657亩,有全日制本科生近2.1万人,博、硕研究生9600多人。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教职工4535人,其中专任教师2236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1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人才项目专家3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4人;陕西省人才计划入选者42人,学校“特聘教授”1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
学术研究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72个教育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或陕西省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2019年5月,合校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2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9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最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21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547个。发表SCI、EI、SSCI论文21627篇。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3月,学校下设26个学院(系、所、部),71个本科专业。2022年2月,学校新增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专业、智慧水利专业、智慧林业专业。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8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精品课程50门。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学校拥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12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
学术资源
截至2019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209.68万册,电子图书397.49万册。截至2016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资源总量达到251.1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共195.1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35.4万册,学位论文1.9万册,资料等18.7万册。可使用的数据库总量为144个(其中馆购数据库140个,自建数据库4个)。在订购的140个不同类型数据库中,中外文图书数据库为8个,中外文期刊数据库42个,多媒体数据库38个,文摘索引数据库11个,学位论文4个,综合性搜索平台13个。
截至2019年5月,学校有各类期刊20种,其中高校学报类期刊3种,学术(研究)类期刊12种,技术类期刊5种。按照主办单位划分,学校主办期刊17种,水保所主办期刊3种,分别是《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研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划分,教育部主管的期刊16种,陕西省林业厅主管的期刊1种,中国科学院主管的期刊3种。
优势专业及学科
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农学、植物保护、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农学
国家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一、资源环境科学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学制四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资源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掌握资源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能够进行资源与环境质量分析及评价;了解土壤资源、水资源、养分资源(尤其是肥料养分资源)、生物资源等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资源与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及退化防治等的宏观管理与决策,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主干学科: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相关学科:植物学、地理学、生态学主干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土壤-植物-环境分析、资源环境科学、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微生物学、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养分资源利用与管理、肥料生产原理与技术、土地退化与国土整治、微生物生理学。就业方向与深造:能在农业、生物、环 境、工业、水利、林业、草业、食品、农资、自然保护区等部门或单位从事资源规划、管理及利用,环境分析与评价,环境保护与修复、环境生态建设、理论生态、遥感与信息技术、生物资源及应用等领域进行教学、科学研究、管理和推广等工作,亦可报考本院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土地资源与空间信息技术、肥料学、资源环境生物等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 Soil andWater Conservation & Desertification Combating学制四年,毕业授予农学学士学位。培养具有生物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监测、评价技术;熟悉我国林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防治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有关国际公约,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主干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相关学科:生物学、环境科学、林学、生态学,地质学、农业水土工程学主干课程:植物学、生态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力学、水力学、土壤侵蚀原理、水文学、工程制图与CAD、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林学、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水土保持监理、水土保持规划与方案编制、水土保持经济植物栽培学、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等。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国土资源、水利、水保、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的规划、设计、施工、监测、资源开发、工程管理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亦可报考或推免本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土壤侵蚀、流域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方向或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研究生,继续深造。 三、环境科学 / Environmental Science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熟悉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以及污染治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了解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有关政策和法规。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主干学科:环境科学,生态学相关学科: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学、微生物学、管理学主干课程:环境学、生态学、土壤学、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学、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废处理与利用、土壤污染与防治、环境生物技术等。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亦可报考本院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壤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四、地理信息科学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空间信息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熟悉遥感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方法、GIS设计方法、遥感解译与地图编绘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有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基本能力;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及其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等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加厚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主干学科:地理学、地图学相关学科:农业资源利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干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方法、遥感图像分析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地图制图、地图投影与变换、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GPS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制图、GIS设计与实现、Web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与模型、区域分析与规划。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农林水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建设、测绘勘探、基本设施、区域规划、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地图测绘、计算机制图、数字图像处理和空间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工作,亦可报考本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资源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遥感模型与信息处理、GIS设计与数字制图等方向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五、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Human geography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对中小城市进行规划、市政工程设计和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 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 熟悉城乡资源与环境、城镇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同时结合所设置的选修课程,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主干学科:地理学、城市规划相关学科:生态学、环境科学、管理学主干课程:测量学、地图学、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学、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画法几何与建筑工程制图、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规划快题设计、建筑学基础、旅游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等。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城乡建设、国土规划、土地管理、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环境保护、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大型企业等部门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亦可报考本校人文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六、环境工程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具备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掌握水、气、固废和其他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环境污染修复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政府等部门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设计、规划、管理、教育和推广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主干学科: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相关学科: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生态工程主干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生态工程、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土壤污染与防治、环境生物技术、化工原理、工程力学、工程制图与CAD应用、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土壤学、水土保持工程、荒漠化防治工程等。就业方向与深造:毕业后能在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环境治理、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亦可报考本院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 土壤学(国家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科具有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自1934年建校起就开始招收培养本科生,195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 “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获的陕西省重点学科,2002年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点是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虞宏正教授、朱显谟院士以及张君常教授等一代又一代植根西北、甘于奉献的土壤学家长期潜心钻研、不断积淀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之后,整合了原西北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土壤学科点,使学科点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学科领域更加完善、学科整体力量进一步加强。目前,本学科点现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 2 名,教授 36 人(博导 22 名),副教授 37 人,讲师 34 人,具博士学位获得者 34 人,留学归国博士 9 名,百人计划 3 名等,学术团队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土壤学科点拥有国家级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16个专业实验室,6 个野外试验台站,其中 3 个试验站隶属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站点;拥有各类实验仪器及设备价值 约计1800 万元;中外文藏书 5.15 万册,期刊 344 种,研究条件与试验设备完善。并与美、英、俄、德、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研究单位和高效建立了长期的广泛合作关系与往来。本学科点已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生44名;现在读博士生38名,硕士生72 名。 自1996年以来承担国家攀登计划、863计划、重点攻关项目、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等198项,总经费6963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2项;发表论文972篇,其中SCI收录32篇, EI和CSCD 收录753篇;出版专著46部,译著5部,教材13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科始终追踪着国内外学科发展动向、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领域,为学科自身发展与完善不断地开展着各类创新性研究,又针对国家和西北地区不同历史阶段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的客观需要,将学科发展的方向明确地定位在从事“干旱、侵蚀”环境条件下土地资源、水分资源、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科学管理、以及各类极端环境条件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研究,已经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发展领域与方向。植物营养学(省级)植物营养学科具有较长的历史积淀,1934年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立时植物营养学科就随之诞生。先后于1983年和1993年分获硕、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农业资源利用获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一级学科授予权,属陕西省重点学科。学科点现有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16名,其中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3人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10人担任全国专业学会的理事或有关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或委员,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团队。植物营养学科已招收博士生30余名,毕业23名,有7名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招收硕士生120余名,毕业100余名。该学科点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目前有在读博士生15名,在读硕士生61名。近五年来,植物营养学科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业部公益性行业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专题、农业部948项目和等国际合作项目(中英、中德)200余项。合同经费达1800余万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每人年均经费约为2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陕西省科技推广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500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2部。植物营养学科与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日本等国的有关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出访研究人员20余人次;与国内许多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也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农业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
刚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又双叒叕发《Science》,台籍学者领衔!高分子科学前沿2022-09-23 08:02 ·浙江17氮元素是生物体构成的主要元素之一。氮是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农业生产力,动物和人类营养以及可持续生态系统的基础。光合植物通过将无机氮同化为维持植物和依赖它们的食物网的生物分子(DNA,RNA,蛋白质,叶绿素和维生素)来驱动陆地氮循环。为了与土壤中更喜欢有机氮或铵的微生物竞争,大多数植物已经进化出对硝酸盐可用性波动做出反应的调节途径。感知可用硝酸盐的植物将在几分钟内协调转录组,新陈代谢,激素,全系统芽和根的生长以及繁殖反应。长久以来科学家们只是能够在基因水平确定硝态氮是一种信号分子,但并不清楚植物感受它的机制。其次,氮肥是能源密集型生产并造成污染;此外,它在农业中的过度使用以提高作物产量,导致全球环境灾难性的富营养化。全球和区域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氮供应量正在下降。提高植物氮利用效率有助于可持续农业和生态系统保护。这些年,研究者们关于硝态氮的研究,一直热情不减,很多研究者们认为NRT1.1蛋白(也称为CHL1或NPF6.3)不仅仅是质膜细胞外硝酸盐转运体传感器(转感受器),同时也是硝酸盐的感受器,具有感受硝态氮的功能。但刘坤祥教授根据多年研究认为,CHL1/NRT1.1蛋白不是一个主要的硝酸盐感受器,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研究,尝试解释清楚这一机制。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9月23日,《Science》期刊刊登了西北农林大学、台湾籍教授刘坤祥团队和其合作团队在植物硝酸盐信号“开关”——NLP7蛋白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论文题为 “NIN-like protein 7 transcription factor is a plant nitrate sensor” 在这项研究里,研究者们发现所有七个拟南芥 NIN 样蛋白 (NLP) 转录因子的突变消除了植物的初级硝酸盐反应和发展计划。 NIN-NLP7 嵌合体和硝酸盐结合的分析显示NLP7 通过其氨基末端对硝酸盐的感知被解除抑制。基因编码的荧光拆分生物传感器,mCitrine-NLP7,实现了植物中单细胞硝酸盐动力学的可视化。硝酸盐传感器NLP7 的结构域类似于细菌硝酸盐传感器 NreA。 保守残基的替换配体结合口袋损害了硝酸盐触发的 NLP7 控制转录、转运、新陈代谢、发育和生物量。这项结果表明转录因子NIN样蛋白7(NLP7)为主要的硝酸盐传感器。其中,刘坤祥教授和Jen Sheen为共同通讯作者,西北农林大学生命学院博士生刘孟红、林子炜,师资博士后陈斌卿以及Zi-Fu Wang为共同一作为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学院、未来农业研究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组合 NLP 控制初级硝酸盐反应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1.组合 NLP 转录因子是原发性硝酸盐反应和发育计划的核心。由于所有九个NLP基因都在拟南芥芽中表达。对硝酸盐介导的芽生长中单个nlp1-9单个突变体的分析显示,仅在nlp2和nlp7中存在统计学上显着的缺陷。为了规避NLP冗余并更好地定义NLP1-9的重叠或独特功能,我们进行了全基因组靶基因调查。每个NLP在土壤生长植物的转染叶细胞中瞬时表达4.5小时,用于RNA测序(RNA-seq)分析。推定的NLP靶基因的分层聚类分析(日志2≥ 1 或 ≤ −1;P ≤0.05)揭示了所有NLP激活先前通过微阵列、RNA-seq、片上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chip)、ChIP-seq和启动子分析鉴定的通用原代硝酸盐响应性标记基因的能力。NLP2、NLP4、NLP7、NLP8 或 NLP9特异性激活了一些在调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激素功能、细胞周期、代谢、肽信号传导以及芽和根分生组织活性方面具有已知功能的靶基因。NLP2和NLP7调节具有多种功能的更广泛的非冗余靶基因,这可能表现为在种子萌发后在nlp2或nlp7中观察到的生长缺陷。NLP6/7主要作为转录激活剂,而NLP2,4,5,8,9可以激活或抑制靶基因。NLP1,3,6比其他NLP调节的靶基因更少。例如,生长素生物合成基因TAR2仅被NLP2,4,5,7,8,9激活。这些结果与NLP变体在控制硝酸盐响应网络和导致土壤中生长的nlp2,4,5,6,7,8,9隔突变植物中发育迟缓的芽和根系发育的NLP变体一致。基因编码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可视化植物中的硝酸盐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4.遗传编码的生物传感器检测转基因芽和根部的细胞内硝酸盐。配体-传感器相互作用可能触发传感器蛋白的构象变化。我们产生了一个遗传编码的荧光生物传感器mCitrine-NLP7,类似于基于单个荧光蛋白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Green Glifon。我们假设硝酸盐结合的分裂米西特林-NLP7硝酸盐生物传感器(sCiNiS)将重建麦西特罗以发出荧光信号。预测的核定位信号(630断续器638)的NLP7突变为AAAAA,以避免与内源性NLP7的竞争,内源性NLP7在硝酸盐诱导后保留在细胞核中以进行转录活化.在转基因植物子叶的叶肉细胞和根尖的腔内膜细胞中,通过sCiNiS对细胞质硝酸盐进行定量共聚焦成像。在硝酸盐(10mM)后5分钟内检测到重组的mCitine荧光信号,但不是KCl,在正常发育的完整sCiNiS转基因幼苗中以单细胞分辨率诱导叶肉细胞和原代根尖细胞。土壤硝酸盐浓度可以从微摩尔到毫摩尔范围变化。我们使用不含硝酸盐的转基因幼苗测试了不同的硝酸盐浓度,并表明sCiNiS生物传感器在完整植物的单个叶肉细胞中检测到100μM至10mM的硝酸盐浓度范围,与敏感和特异性的硝酸盐结合K一致。植物中硝酸盐传感器的进化保护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5.NLP7传感器域类似于NreA,具有用于硝酸盐感知和信号传导的保守残留物。为了在功能上定义NLP7中硝酸盐结合的必需残基,我们对硝酸盐-NreA晶型中定义的八种推定的硝酸盐结合残基进行了丙氨酸扫描诱变,并检查了无硝酸盐叶细胞中突变NLP7的硝酸盐反应。NLP7突变的四个残基,Trp395→阿拉(W395A),H404A,L406A或Y436A,在低硝酸盐(0.5mM)下显着降低硝酸盐诱导的4xNRE-min-LUC活性2小时。因为H404,L406和Y436在NLP2,4,5,6,8,9中是保守的,在硝酸盐结合域中具有相似的结构。我们接下来生成并分析了NLP7的双重(HL / AA)和三重(HLY / AAA)突变体,其消除了硝酸盐诱导的4xNRE-min-LUC活性。HLY硝酸盐结合残留物在作物植物结构相似的硝酸盐传感器域内的NLP7同源物中也是保守的,包括油菜籽BnaNLP7,大豆转基因NLP6,玉米ZmNLP6,小麦TaNLP7和水稻OsNLP3。我们建议NLP7及其同源物可以作为硝酸盐传感器,保存在从炭藻植物到被子植物的光合植物中,包括真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但不是叶绿素。总结:作者揭示了光合植物用来感知无机氮的调节机制,然后激活植物信号网络和生长反应。我们的见解可能会建议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减少肥料和能源投入以及减轻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的途径,以支持更可持续的农业。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9月2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刘坤祥教授领衔的植物氮素营养团队和哈佛医学院Jen Sheen课题组的研究成果《NLP7转录因子是植物的一个硝酸盐受体》在《Science》在线发表。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7月份在《Cell》发表重要研究之后的又一重大成果。
1. X. L. Zhao, Z. J. Mu, C. M. Cao & D. Y. Wang: Growth and Heavy-Metal Uptake by Lettuce Grown in Soils Applied with Sewage Sludge Compost.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12,43:11, 1532-1541.2. Zhao Xiulan, Wang Dingyong. Mercury in some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the effect of calcium superphosphate on mercury uptake by corn seedlings(Zea mays L.). Jour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0,22(8):1184-1188.3. Zhao Xiulan, Masahiko Sagusa. Amelioration of Cadmium Polluted Paddy Soils by Porous Hydrated Calcium Silicate. Water, Soil and Air pollution, 2007,183(1-4): 309-315.4. Zhao Xiulan, Masahiko Sagusa. Fractionation and solubility of cadmium in soils amended with porous hydrated calcium silicat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 19:343–347.5. Zhu Hualan, Zhao Xiulan. Effects of lime stabilized sewage sludge compost o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heavy metal uptake by ryegras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Trans Tech Publications(Ei Compendex).6.李映廷,刘双营,赵秀兰,陈宏,王定勇.秸秆-膨润土-聚丙烯酰胺对砂质土壤吸附氮素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12,27(1):326-331.7.包娇,韦惠琴,赵秀兰.低分子量有机酸强化烟草修复镉污染土壤的适用性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12,26(2):265-270.8.王树芹,罗松涛,李国忠,赵秀兰.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分子量和水解度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的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11,31(8):1706-1713.9.唐淦海,谷春豪,刘郡英,赵秀兰.作物秸秆与城市污泥高温好氧堆肥产物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326-331.10.龚咏梅,木晓丽,赵秀兰.餐厨垃圾与污泥联合两步厌氧发酵产酸阶段条件优化试验.环境化学, 2011,30(4):156-161.11.李萍,郭喜丰,徐莉莉,王玉林,赵秀兰.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对玉米幼苗镉吸收和转运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 2011,25(1):119-121.12.徐莉莉,李萍,王玉林,郭喜丰,赵秀兰.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010,30(11):2256-2263.13.林玉海,王楠,赵秀兰,何丙辉.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消落区土壤氮磷释放研究.水土保持学报,2010,24(5):131-134.14.方云,赵秀兰,魏源送,杨宇,沈颖,郑嘉熹.春冬季节对堆肥修复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影响.环境科学,2010,31(6):1688-1697.15.赵秀兰,刘晓.不同品种烟草生长和镉及营养元素吸收对镉胁迫响应的差异,水土保持学报,2009,23(1),117-122.16.赵秀兰,陈萍莉,卢吉文,王德辉.重庆市城市污泥中的重金属及其农用环境容量,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188-192.
水乃生命之本,一旦失去水,人类将面临死亡,世上万物也会枯竭,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我们要保护水资源。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保护水资源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水,我们的“母亲”,请原谅我们,原谅您不孝的儿女们。您慷慨的向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水源,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大肆用水。“母亲”呀!渐渐离我们远去。
水,我们的“母亲”请原谅我们,原谅您不孝的儿女们。
您的心头肉龙溪沟,在遭到我们大量建房时,我们将所有的化学用品,垃圾堆在您的爱子身上,您深深叹息,但毫无责备我们,默默为我们祈祷。龙溪沟这条昔日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小溪,在我们的折磨之下,变得乌烟瘴气,浑浊不堪,无奈的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苍老的龙溪如今当我们看到它那副面黄肌瘦的面孔时,让我们在心中忏悔,如今当我们看到它那副发臭的身体,让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受到惩罚。我经常听见龙溪沟在哭泣:好心的人们,来帮帮我吧,来帮我清理掉身上的垃圾吧。
当年龙溪沟两岸绿树成荫,我和小伙伴们在龙溪沟旁边的柳树下乘凉,在树下嬉戏,在清澈的溪水中捉鱼捉虾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泼我溅笑哈哈。
两岸的迎春花相继开放,花瓣落在龙溪沟身上,如一个婷婷玉立的姑娘、又如窈窕淑女。两岸的青草绿草茵茵,柳暗花明,绿毯上繁花似锦,花红柳绿。当年的龙溪沟已经死去了,只剩下它邪恶的外壳。蓝天不再篮了,河水不再清了。
全国三分之二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的农田被污染。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流入河水中,照这样发展下去,10年后,我们将无水可饮。污水不仅给人类环境带来破坏,还会给我们自身带来危害。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像善待自己的母亲那样,去善待我们的水。
母亲谢谢你我原谅我们这些不孝的儿女让我们一同携手,停止这样的恶习,共创我们的家园。数年后,龙溪又绿又静,小鱼小虾们在这安居乐业,昔日的美丽又回来了。我们的家园是那样兴旺,是那样美丽和谐。
水乃生命之本。一旦失去水,人类将面临死亡,世上万物也会枯竭,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我们要保护水资源。
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我们最适合饮用什么水呢?带着探索的目的,我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很多地方采集了各种水的标本。
我们先驱车来到九溪,由于前几天下过几场阵雨,溪涧里的水比较多,许多人都来这儿避暑,人踩在溪水里非常惬意,甚至还有人把桌椅放在水里,坐在上面享受清凉。
我们又赶往钱塘江畔,这天正直一年一度横渡钱塘江的大日子,我们好不容易才去到了江水。
我们回来的途中,又取了西湖水。回到家,又盛了自来水,还盛了一杯纯净水。我把这些水分别放在玻璃器皿里,用肉眼仔细观测,发现不光纯净水很干净,其他水也都很纯净,我又放入了试纸,测出各种水的ph值:西湖水5.5、九溪水6、钱塘江水5.5、纯净水4.5、自来水5,人体最适合的是弱碱性水,没想到九溪水最适合我们饮用。看来,天然的才是最好的。
从结果看出我们杭州的水都比较纯净。政府花了大力气整治水污染,作为每个市民,我们应该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像刚才那些踩在九溪水里的人,为了一己私利,只贪图一时的凉爽,不正是污染水资源的表现吗?
水——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我们每天都要用到水:煮饭洗菜、洗手洗脸洗澡,甚至车辆也要用到水,差不多全部物体都要用到水。有了水,我们才有这美丽的生活。以前,河里的水清澈见底,你几乎可以看到河底的小动物、水藻,那些大小的鱼见到你想捉它们,就马上逃走,但是清澈见底的水帮助了我们,那些鱼想逃到别处,我们见到它们游去的地方,在它们前方挡住它们,鱼就跑不掉的。
现在,河里的水突然变黑了。人们陆续建起了工厂,社会变得现代化了。那排出的废气和污水令河水和其它地方的水变黑,有些地区的河水臭得要命,人们走过时要捏着鼻子。河里的水变污染了,害虫可就高兴了,河上布满了千千万万的蚊子、苍蝇,人们用的饭盒、塑料袋,残枝叶、废雨伞、破的球,连牲口拉出来的粪便,垃圾多得数不清。人们随处可以见到河岸边上管道排出的污水,我们最好夏天少去游泳,以免受到污水的危害。工厂排出的废气,乌黑乌黑的,也可以把水污染的。
我们要保护水资源,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我们不要随地乱扔垃圾。社会要做到保护水资源。我们扔垃圾要有顺序,把罐子放到黄色垃圾桶里;把饭盒放到白色垃圾桶里;把平常用的生活用的生活用品放到绿色垃圾桶里;把纸放到赤色垃圾桶里我们不仅要不随地扔垃圾,还要形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Wenwu Zhao*, Bojie Fu, Yang Qiu. An Upscaling Method for Cover-Management Fact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Qiang Feng, Wenwu Zhao*, Yang Qiu, Mingyue Zhao,Lina Zh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Moisture and the Scale Variability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WaterHailiang Xu, Wenwu Zhao*, Yinhui Zhang, Mingyue Zhao, Xiaoyan Liu. Price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Major World Grain Products from 1961 to 2009.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房学宁,赵文武*.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钟莉娜,赵文武*. 2013年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国际会议述评. 生态学报刘源鑫,赵文武*. 未来地球⁃全球可持续性研究计划. 生态学报杨德伟,赵文武,吕一河. 景观生态学研究:传统领域的坚守与新兴领域的探索. 生态学报徐海燕,赵文武*,赵明月,丁喜莲,王强. 陕西省安塞县生态退耕后农村经济转型及路径选择. 水土保持通报钟莉娜,赵文武*. 基于NDVI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特征与空间自相关关系分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胡莹洁,赵文武,徐海亮. 国际土地争夺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世界地理研究. 2013,4安艺明,赵文武*,姜广辉,霍荟阁,靳婷 . 基于MapGIS地价系统的城镇土地定级研究——以德州市城区商服用地定级为例. 中国农学通报 W. W. Zhao, B. J. Fu*, L. D. Chen. A comparison of th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 C-factor of RUSLE: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Yiming An, Wenwu Zhao*, Yinhui Zhang. Accuracy assessments of the GLOBCOVER2008 land cover dataset using statistical inventories and FLUXNET site data at global scale. Acta Ecologica Sinica.赵文武. 世界主要国家耕地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生态学报陈利顶,赵文武,王计平. 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及其尺度效应. 见陈利顶,吕昌河等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的尺度效应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安艺明,赵文武*.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粮食安全研究. 生态学报徐海亮,赵文武*,安艺明. 1961-2009年国际粮食价格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解纯营,赵文武*,徐海亮,安艺明. 世界食物消费变化和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世界农业赵明月,赵文武*,安艺明,靳婷. 青海湖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赵明月,赵文武*,靳婷,安艺明,徐海亮. 青海湖流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中国农学通报靳婷,赵文武*,赵明月,徐海燕.黄土丘陵区缓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效应.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靳婷,赵文武*,赵明月,徐海燕.坡面尺度土地利用空间配置的产沙效应—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中国农学通报赵文武. 研究型教学模式设计——以土地资源管理课程为例. 教育技术期刊 Bojie Fu, Dong Niu, Yihe Lu, Guohua Liu, Wenwu Zhao. Land degradation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China. Francisco A. Com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 Global Challenge; Cambridge UniversityYinhui Zhang, Yi Luo, Wenwu Zhao*. Land use dynamics and landscape change pattern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Inner Mongolia, China.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gital Earth.赵文武. 土地利用研究的国际比较. 地球环境学报赵文武,朱婧. 我国景观格局演变尺度效应研究进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徐海燕,赵文武*,解纯营,靳婷. 组件式GIS技术构建的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模块. 水土保持研究 Zhao Wenwu, Xu Haiyan, Jiang Guanghui, Zhang Yinhui. Land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China. PIAGENG2009. Remote Sensing and Geoscience for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SPIEZhao Wenwu, Xu Haiyan, Zhang Yinhui, Xie Chunying. Analysis on the rural house reconstruction agreement in the earthquake disaster rural areas. PIAGENG2009. Remote Sensing and Geoscience for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SPIE VolZhao Wenwu,Zhang Yinhui.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 change on soil loss at catchment scale: a case study i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based on GIS and SEDEM. 2009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 2009Zhao Wenwu,Zhang Yinhui. GIS-based application of erosion management tool at Loess Plateau of China. 2009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CISE 2009程琳琳,赵文武*,张银辉,徐海燕.集水区尺度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对土壤流失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徐海燕,赵文武*,朱恒峰,朱婧.黄土丘陵沟壑区坡耕地与草地不同配置方式的侵蚀产沙特征.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赵文武,徐海燕.灾区农村恢复重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与微区位前沿学术研讨会赵文武,刘敏,徐霖,李红梅.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见刘川生主编.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正峰,杨红,赵文武.全国城镇土地等别调整更新研究.中国土地科学徐海燕,聂宜民,赵文武,陈永智.寿光市土壤养分特性及空间变异性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 X.-Y. Li, W.-W. Zhao , Y.-X. Song, W. Wang, X.-Y. Zhang. Rainfall harvesting on slopes using contour furrows with plastic-covered transverse ridges for growing Caragana korshinskii in the semiarid region of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8,95:529-544.De Wang, Bojie Fu, Wenwu Zhao,Huifeng Hu, Yafeng Wang . Multi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 Catena. 2008, 72:29–36 .Liding CHEN, Bojie FU, Wenwu ZHAO. Source-sink landscape theory and its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Front. Biol赵文武,徐海燕,解纯营.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尺度降雨侵蚀力估算.农业工程学报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 郭雯雯.水土保持地区人类活动对汛期径流影响的估算.水科学进展赵文武,傅伯杰,郭旭东.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的技术与方法.地理科学进展赵文武,徐海燕,朱 婧.对灾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几点建议.见:汶川地震社会管理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赵文武,刘学敏,李晓兵,宫阿都.对高校兼职辅导员工作的几点认识与想法.见刘川生,郑萼主编.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出版社东野光亮,赵文武.中国土壤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土壤学报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 郭雯雯.延河流域输沙时变过程的显著干扰点分析.人民黄河朱恒峰,赵文武*,康慕谊, 郭雯雯.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与驱动因子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徐海燕,赵文武*,刘国彬,朱恒峰,朱婧,解纯营.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水土保持通报徐海燕,赵文武,朱婧.灾后重建中土地利用政策合理运用的思考.农村经济.朱婧,赵文武*,徐海燕.黄土丘陵沟壑区径流、输沙相关性的尺度效应分析.水土保持研究李洁,赵文武,荆瑛,徐培玮.“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济南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吴建寨,李波,张新时,赵文武,姜广辉.天山北坡生态经济的脆弱性.应用生态学报 赵文武,朱婧,郭雯雯.基于降雨量和降雨时间的月降雨侵蚀力简易算法.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赵文武,郭雯雯,朱婧,徐海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耕地动态平衡.农业经济王德,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干旱区地理朱恒峰,康慕谊,赵文武.郭雯雯.水利水保措施对延河流域侵蚀、泥沙输移和沉积的影响.水土保持研究.王德,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汪亚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生态学报徐广才,康慕谊,赵从举,赵文武,秦艳红.阜康市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徐广才, 康慕谊, 赵从举, 冯文利,赵文武.英国强制征购土地的补偿制度及其借鉴.中国土地科学 Fu Bojie, Zhao Wenwu, Chen Liding, Lü Yihe, Wang De. A multiscal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Bo-Jie Fu, Qiu-Ju Zhang, Li-Ding Chen, Wen-Wu Zhao, Hubert Gulinck, Guo-Bin Liu, Qin-Ke Yang, Yong-Guan Zhu. Temporal change in land us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lope degree and soil type in a small catchment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Catena.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吕一河,王德.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指数.科学通报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地理学报赵文武,傅伯杰,吕一河,陈利顶.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地理科学进展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SEDEM及其应用初步.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 北京:气象出版社.赵文武,吕一河,郭雯雯,徐广才.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水土保持研究.朱婧,赵文武*.资源节约型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6年12月. B. J. FU, W. W. ZHAO, L. D. CHEN, Q. J. ZHANG, Y. H. LU¨ , H. GULINCK AND J. POESEN.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at large watershed scale using RUSLE and GIS: a case study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5, 16: 73-85Bo-Jie Fu, Wen-Wu Zhao, Li-Ding Chen, Zhan-Feng Liu, Yi-He Lü. Eco-hydrological effect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Wang Linlin, Dongye Guangliang, Zhao Wenwu , Wang Mingmei, Li Chuanrong. Hazard assessment of debris flows based on GIS: A case study in Xiajiang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 In Li Shengcai, Wang Yajun, Huang Ping (eds).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5. Zhao Wenwu, Fu Bojie, Meng Qinghua, Zhang Qiuju, Zhang Yinhui, 2004. Effects of land-use pattern change on rainfall-runoff and runoff-sediment relations: a case study in Zichang watershed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B. J. FU, Q. H. MENG, Y. QIU, W. W. ZHAO, Q. J. ZHANG AND D. A. DAVIDSON. Effects of land use on soil erosion and nitrogen los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Qiu-Ju Zhang, Bo-Jie Fu, Li-Ding Chen, Wen-wu Zhao, et a.Dynamic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semiarid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吕一河,刘永琴.黄土丘陵沟壑区集水区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水土流失效应.生态学报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耕地粮食生产力和粮食自给能力变化差异.资源科学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第四纪研究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因子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分析.水土保持学报张秋菊,傅伯杰,陈利顶,赵文武.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耕地变化驱动要素研究.水土保持学报.傅伯杰,陈利顶,王军,孟庆华,赵文武.土地利用结构与生态过程.第四纪研究 Meng Qinghua, Fu Bojie, Qiu yang and Zhao wenwu.Land Use Effects on Soil Erosion and Phosphorus Los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Proceedings of 12th ISCO Conference,Process of Erosion and Its Environment Effect (Volume Ⅱ).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赵文武,傅伯杰,陈利顶.尺度推绎研究中的几点基本问题.地球科学进展东野光亮,赵文武,张银辉,刘洪义.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结构模型研究.农业工程学报.东野光亮,赵文武,张银辉.基于MAPGIS的土壤制图研究.土壤通报张银辉,赵庚星,赵文武.县级耕地遥感动态监测方法研究.测绘通报 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农业开发区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分析.农业经济.2001,2:13-15.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贾炳浩.3S集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 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胡业翠.MAP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赵文武,东野光亮,许武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赵文武,东野光亮,张银辉.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设计初步.土壤与土地资源-中国土壤地质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地质出版社,北京东野光亮,赵文武.山东省增产100亿公斤粮食的土地对策.山东省农业科学.2000.增刊.*通讯作者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呀,人可以几天不进食,但不可以几天不喝水。但是,你知道吗?现在,全球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状况!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儿童就有5000万人!这数字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水的危机,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水很重要,水也很普通。你看,波澜壮阔的大海,碧波荡漾的湖水,潺潺流淌的溪水;一阵绵绵细雨,一场倾盆大雨。遍眼之处都是水,多得让人感到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多得让人可以随时忘记,随时丢弃,不存一丝怜惜。你听,“丁冬,丁冬……”那是什么声音?哦,是水龙头在抽泣,谁粗心的没把水龙头拧紧就自个儿乐去了。“哗哗哗……哗哗哗……”这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爸爸在刷牙,他刷完一口牙,自来水积满了一脸盆,然后随手把滑塞一按,咕咚咕咚全冲到下水道去了。爸爸呀,你怎么不先给水龙头关一下,这么多水白白流走了,难道你一点儿也不心疼?生活中像我爸爸这样浪费水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时修理;用过量水洗车,洗车水未循环使用;随意开启消防龙头用水;老式便器水箱容量过大;洗衣服时不用手搓而只用洗衣机;用自来水冲洗道路;在公共浴室洗完澡后“人离水未关”;解冻海鲜使用“自来水常流法”。水呀,在人们的手指逢间悄悄流走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谁也不陌生,可我说一滴水也同样重要,大家肯定会嗤之以鼻,别说一滴水,一杯水、一盆水都看不上眼。可你曾算过,要是我们中国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就是13亿滴水,也就是1300升水,那么一年可以节约474500升水,它可以让一片荒原变成绿地。多么触目惊心的一个数字啊,我们怎能任意地浪费每一滴水呢?我真想大声地疾呼,让我们节约每一滴水吧,我们只有节约每一滴水,植物才会苍翠,空气才会清新,天空才会蔚蓝……水,生命之源。我们人类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水资源,人才有生存的绿洲。一则公益广告说得好:如果我们不珍惜每一滴水,那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 来吧,伙伴们!为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加入节水行列吧!
袁隆平2007年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4月29日,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首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
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在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创造了人类奇迹,是真正的英雄,是国之宝器,也是人类之宝器。他的当选,可谓实至名归。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情况:
美国科学院有着14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顶级的科学院。每年美国科学院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度全世界有18位顶级科学家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白春礼先生共同当选。目前,中国已有六位科学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袁隆平
袁隆平坚信,一定能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 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前言】 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导读】 文革时冒险将残存秧苗藏进臭水沟 袁隆平:推广超级稻可保中国粮食安全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将多养活数亿人 热议:网友称仇富不仇袁隆平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40多年。 从《诗经》慨叹的“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到清朝《履园丛话》描写的“蝗旱不登,饿殍载道”,饥饿曾经长时间和中国人如影随形。 2005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失败中诞生的灵感火花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方向找到了,并不代表研究就一帆风顺。从纸上理论到田里的累累稻穗,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 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轮流到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种,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而且不断下降。 袁隆平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灵感再一次显现: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 在袁隆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 失败并没有就此离开。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试验的结果只表现在禾苗长势上,除了稻草比常规稻多一倍之外,稻谷没有表现出增产优势。 当时,杂交水稻怀疑论者嘲讽地说:“可惜人吃的是饭,不吃草。”袁隆平顶住巨大压力,认真分析试验后判断:这次失败,恰好证明了杂交水稻具有优势,关键是将这种优势向稻谷发展。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改进品种组合,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公斤,比常规水稻增产30%。 袁隆平拉得一手好提琴,他说:“艺术创作要有灵感,灵感来了,一首曲子哗哗哗就流出来了。我们科研也有灵感,一定不能害怕失败,恰恰在失败中会产生灵感的火花。” 77岁的科研跳高运动员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挂在袁隆平家中的一首自作诗。 “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1973年10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决心开展新的研究攻关,在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了5%~10%。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我是一个从小喜爱跳高运动的人,现在搞科研,也是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袁隆平说。 世界的袁隆平 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两万人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1995年开始,菲律宾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来抓。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尝到甜头的菲律宾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 印度尼西亚粮食多年不能自给,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1年,首批中国杂交稻在印尼5个省10个试验点展开,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8吨以上,最高达12吨,而原来的常规水稻每公顷只有4.5吨。 马来西亚稻米产量多年来增长缓慢,造成大米短缺,自给率只有60%左右,每年需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米。引进“超级杂交水稻”为马来西亚实现稻米自给带来了希望。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杂交水稻外交”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品牌。 包括“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自称拥有“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的袁隆平对此信心十足。到那时,他正好80岁。(记者 甘丽华)来源:中国青年报 共和国纪事系列文章: 1972年尼克松访华:跨越最辽阔海洋的握手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曾因三年经济困难延期 1969年激战珍宝岛:中国勇士浴血拼斗坦克群 1968年知青下乡:1700万人的大迁徙 1967年中国首颗氢弹爆炸:大胆采用轰炸机空投 1965年中国不惜代价援越抗美 32万人陆续参战 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央指示打得要狠 1956年双百方针:知识分子的新生 1955年首次将帅授衔: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辞帅 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舌战16国阵营 1953-1956年三大改造:民族资本家的命运转折
【概况】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始建于一九三七年,省属农业科研单位,隶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有固定资产825万元,幅员面积1225亩,耕地面积350亩,办公用房2996平方米,实验室5195平方米。全所有在职职工220人,其中具有副研以上人员36人,助研32人,初级研究人员4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科研骨干6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5人,省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主要从事水稻高粱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水稻生理生态、水稻增产保产技术及农作物产后加工研究。是南方稻区及四川省水稻区域试验基地、农业部高粱原原种基地、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主持单位。所常年承担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及攻关项目40多项,与国内外多个单位建立了多层次科研合作关系。【科学研究概况】▲常规水稻育种历史建成水稻专业所以来,我所在水稻矮化育种、双季稻、中稻-再生稻栽培研究方面成绩裴然,先后育成的早、中、晚稻品种35余个,80年前后在省内覆盖面达40%,并辐射到南方稻区。六十年代育成的主要矮杆中籼有泸岳213号、泸成17、泸胜2号;矮杆早籼有泸南早1号、泸南早2号、1103和晚粳泸晚4号、泸晚8号、泸晚23等省内外推广良种。七十年代育成著名水稻良种有中籼泸双1011、泸科3号、2134、泸朝1号等和早籼泸红早1号等。其中著名的中籼泸双1011、泸成17和泸科3号在四川、陕西、湖南、贵州等省大面积推广,最高年种植达2000万亩以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和省科技进步奖。八十年代育成的早稻良种泸红早1号,表现高产、抗病、耐寒,在南方稻区累计推广1亿多亩,最高年面积达950万亩,现已成为南方稻区早稻区试对照种,获四川省科技进步1等奖。九十年代初育成的泸早872,是继育成泸红早1号之后的又一个早稻良种,“八、五”期间在南方稻区推广5000余万亩,获四川省科技进步2等奖。泸红早1号和泸早872现仍是南方稻区早稻主栽品种。▲杂交水稻育种进展我所从1973年起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28年特别是近10年的潜心研究,杂交水稻育种取得长足进展。在育种新材料选育上,在国内首次选育出粳质籼核K型不育系K17A、K18A和香型不育系K香90A、泸香91A,光敏不系1103S和泸光2S、泸光3S,恢复系泸恢17、R3028、R40、泸恢615、泸恢602等。不育系的异交习性、可恢性和抗性均较生产上用的主要不育系有显著改进,繁殖制种产量可达250-300公斤,其中:K17A2000年度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雄性不育K型新质源的创制、研究与利用”于2000年获通过四川省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1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杂交水稻恢复系泸恢17”2002年度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200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奖;1103S、泸光2S、泸光3S、泸恢615、泸恢602已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103S和泸光2S经“863”联合鉴定,其综合性状和育性居参试材料之首。目前K17A在省内外已组配出杂交水稻新组合近30个,累计示范推广种植4000万亩以上。在新组合选育上,已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K优5号、Ⅱ优多57 、II优7号、K优8725等30余个杂交稻组合通过全国或省级审定,位居参加攻关单位之首。新组合、新品种在省内外年推广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十五”我所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研究提出了两个主攻目标,一是超高产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二是优质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目前已有较为扎实的基础。▲高粱育种我省是全国名优白酒的主要产地,名酒厂每年提供的利税达20亿元,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为认真贯彻科学技术研究必需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酿酒高梁育种研究。继“七五”育成糯高梁品种“青壳洋高梁”之后,“八五”杂交高梁育种取得较大进展,先后育成杂交高梁新品种泸杂四号和泸糯一号,年种植复覆面积占全省高梁种植面积的70%,并辐射湖南、贵州、云南等省,累计推广面积800万亩,获农业部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四项,在全国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八五”以来一直是国家攻关项目“酿酒高梁新品种选育”专题的主持单位。新育成的泸杂5号于1997年通过审定,青壳4号、5号进入多点试验;育成高粱抗逆性强、配合力高的不育系45A、18A,恢复系0721、恢1等新材料。为推动四川及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农业部在我所建设了“高梁原原种基地”。▲增产、保产技术研究围绕四川水稻生产和杂交水稻育种开展的水稻主要病虫害监测、预报和新品种抗性鉴定等研究,不但探明了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与生态条件和寄主的关系,而且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指挥生产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我所该领域研究在省内外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现已成为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和区域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的法定单位。近几年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四川耕作制度研究提高复种指数,省力高产高效、增加粮食产量的配套技术和发挥杂交水稻新组合产量潜力的栽培技术,研究揭示了再生稻休眠芽萌发的生理基础和生态条件,提出了再生稻的适宜区和发展区,以及蓄留再生稻的组合和高产技术。参加研究形成的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体系,经生产实践证明,具有早发、早熟、高产、稳产、省力、高效等优,深受农民的欢迎,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产品产后加工研究农产品加工研究也迈出子可喜的步子。继研究成功的优质曲药“泸研1号”之后,又研究成功了高糖化力优质菌C-24和LZ24,可大辐度提高酒质和出酒率。同时对曲药的制造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生产优质曲的技术规程。▲蔬菜、玉米研究为适应市场,增强科技竞争实力,从1995年起开展了蔬菜、甜糯玉米研究,短短5年,育成泸玉糯一号,泸玉糯二号甜糯玉米,区试鲜果比对照增产15-20%,2001年5月31日通过四川省种子质量监督站田间纯度鉴定。育成的泸丰1、2、3号苦瓜和泸优1、2、3、4号萝卜于2002年4月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取得的成绩】建国以来,本所共获科研成果奖129项,在省内外的累计使用面积约达5亿亩,平均每年为800万亩。科研成果发挥的社会经济效益累计100亿多元。扣除科研、推广、新增生产的投资以及折合科研应占的份额后,本所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为30亿元。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上累计发表科技论文450余篇,其中属国家级核心期刊的有70篇,参加编撰出版有关水稻专著9部。
袁隆平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不是政府部门,而是民间的、非营利的、科学家的荣誉性自治组织,其下不设科学研究机构。美国国家科学院是美国科学界最高水平的四大学术机构(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之一。
袁隆平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主要成就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袁隆平、百度百科-美国国家科学院
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发现很多人不理解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麦,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没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设世界上有100个人,而粮食只够90个人吃,粮食紧缺再加上财富的不均衡分配,那么就会出现50个人有充足的粮食,而另外40个人没粮食吃,于是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乱就爆发了,这样这场危机就从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粮食够110-120个人吃,那么粮食就不再紧缺,就不会出现大规模囤积现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这些危机。
陈学伟。通过多年努力,陈学伟带领团队利用稻瘟病广谱抗性水稻,终于找到了稻瘟病广谱抗性关键基因,并揭示了重要调控机理,成果于2017年发表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世界三大顶级学术期刊是Nature、Science、Cell,一般简称为cns,能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也是无数科研工作者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问:四川农业大学如何一步一步成为“网红大学”?
答:要解答这个问题,我分为以下几部分为您分析:
一、社交媒体影响力大,当红明星校园宣传的必经之地。(比如:新浪微博上就体现出川农学子庞大的影响力,川农学子还笑称:微博刷来一切,我们的空调是微博刷来的,咖啡厅是微博刷来的,商业街是微博刷来的,新食堂是微博刷来的,明星们也是微博刷来的。)下面收集到的几张截图展现出霸“评”的“网红”学子们:
该图是当红一线女星范冰冰宣传电影《万物生长》时发的微博,点开这条微博热评区可见全被川农学子强势占领。除此之外,还有著名主持人何炅老师宣传电影时候微博评论下的“川农”风暴:
可见川农同学在微博平台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助川农走上网红道路以一臂之力。
除此之外,川农还迎接过国内一线男演员苏有朋、著名作家张嘉佳以及上周才来过川农宣传新书的著名青年作家刘同。以下是收集到的一些相关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正因为川农在网络上的活跃度高涨,曝光度较高,各个知名活动为川农提供了高认知度,推动川农在网红的道路上前行。
二、夺人眼球的事件纷纷挤上热搜,让大家再一次认可这所学校的“网红”实力。
从粉红男寝到黑暗料理,从食堂被表情包占领到百封家书,从川农大馒头到川农牛,从阳台上的太阳浴到别人家的食堂,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这样的大V都转发了川农学子自制的“麻将入门指南”。用网友的话说,“川农快要承包微博热搜榜”,频繁的出镜与曝光,让川农赢得了“网红大学”的称谓。而且几乎每次川农一出新鲜事便引得各个高校官方红人微博的转发,以下是一些热搜事件的情况:
因有趣的表情包而生成各篇热门文
一时火爆大家QQ空间的粉红男寝:
大V们眼中的川农大黑暗料理们:
三、川农的“红”除了具有符合当代年轻人娱乐性噱头,还“红”在川农大校园里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红”在川农大的教书育人,“红”在一届又一届优秀人才的诞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红”的后盾,才指引川农的网红之路的方向,成为川农越来越“红”的动力,提供能得到广大社会群众认可的条件。
首先介绍一下川农的动人风景与独具特色的建筑:
百 万 梧 桐 大 道
这条梧桐大道是川农的代表风景,曾经荣获网络评选“四川最美街景”亚军,春夏秋冬都像穿越一道绝美的时光长廊。
这条街就在川农本部雅安校区,道路两侧种的是上百株英国梧桐,据老师说一株价值至少一万,所以称它为“百万梧桐大道”。
听说这里,一到上课前这里是最热闹的,在历届毕业生里,这里是最值得留念的。一到毕业季,即将远飞的川农学子都会来这里拍照。
除了梧桐大道之外,川农九月的桂花飘雪、秋末的银杏大道,阳光下黄得透亮的杏叶,听闻川农学子最爱拾来做书签,毕竟是农业院校,书签、标本不在话下。都是川农学子最美的回忆,也是川农“网红”风景的亮点之处。
老 板 山
川农不仅有自己的农场,还有自己的山——老板山。
老板山也是除读书走廊外,同学们最喜欢的静心看书,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上山的路有好多条,这是其中之一,一座四足方鼎立在中间。
川农的建筑设计也很有意思,比如雅安校区体育馆房顶是一本倒扣的书,寓意劳逸结合,而成都校区的的场馆则是表面麦子图案的立方建筑,名为“麦立方”。而且麦立方就是举办各种接待、迎新晚会、艺术团专场的地方哦~
其次介绍一下川农的优秀“红”人校友们:
先说一个川农著名校友,江姐。看到这里恐怕有人要大跌眼镜了,“江姐不是川大的吗?”没错,江姐当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农学院,而四川大学农学院正是川农的前身哦,这位优秀的校友是历代川农学子学习的榜样,这位红人分量还是很足够吧!
周 开 达
在大多数人意识里,只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在川农周开达教授就是袁隆平一样的存在,只有少数人知道,他一生致力于水稻育种,杂交水稻只比袁隆平先生晚了一步,被称作“西南杂交水稻之父”。
他是中科院院士,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前身),尔后在四川大学担任水稻研究所所长。2013年7月20日,周开达教授因病去世,享年81岁,川农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国家领导表示哀悼,重庆日报发文悼念:“是他让重庆种上杂交稻”。
荣 廷 昭
周开达是川农水稻专家,荣廷昭则是玉米专家,现任川农玉米研究所的所长。
荣廷昭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致力于玉米遗传育种,他选育出的高产高抗玉米品种为中国玉米增产做出了显著贡献。
陈 育 新
成都人爱喝的牛奶、酸奶“新希望”,陈育新便是新希望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当然他也是川农人。最开始的新希望就是陈育新四兄弟在农村以养殖业起步的创业。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扩大,新希望集团连续14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前茅。并且,陈育新作为川农人还常为母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川农的教学楼育新楼,就是他捐资所建。
24k纯金学霸马良
当他在“2014-2015学年度优秀学生标兵”的答辩舞台上向大家鞠躬致意时,现场爆发出如潮般的掌声,现场的老师同学眼里噙着泪,深深感叹道“不容易,太不容易了!”。他,便是来自农学院2012级农学(本硕连读)的马良,以9.80最高分斩获本年度“优标”第一名,更一跃成为学校“特别荣誉奖学金”首位获得者,现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录取为直博生,将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进行深造。学霸传奇三年所学45门必修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中,35门课程90分及以上,30门课程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连最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连续三年加权综测跃居全院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等20余项荣誉;主持参与三项国家级、校内农业类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收录于CSCD核心期刊,荣获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省级一等奖……
百年校史,在川农诞生的这样的优秀人才还有很多,也正是这样优秀的、伟大的校友让川农变得越来越好。
最后介绍一下川农学风之“红”。
川农的红,也应红在川农学子丰富多彩的生活。川农虽然是农业类院校,却没有“唯农业是举”的局限。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喜爱戏曲等传统艺术的学生一饱眼福;张嘉佳、大冰、刘同等当红作家造访,更是让醉心阅读的学子大呼过瘾。由川农学子在日常生活展现出来的川农红,不枯燥,不死板,体现了创新,充满了活力。川农学子既能在实验室里刻苦钻研,又能在业余时间丰富生活,提升自我,实现了学习休闲的“两不误”,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多面手”。这些精彩缤纷的日常生活,和严谨认真的学习科研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是网红川农红出了精彩,红出了特色!
川农将“网红”的热度用于对正能量的宣传,并非自吹自擂,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合理利用网络让川农更多的优秀师生秀出自我风采,让更多人了解川农,形成一个良心循环….
也就是这样“网红川农”诞生了…
每年10月份,学生会都会进行招新活动,前期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想加入学生会都可以申请加入,随后要上交一份申请书(为什么要加入学生会,为什么要加入这个部门,如果你加入了学生会你会怎么做),交一张一寸的照片,然后会有人通知你时间和地点进行初试(进行演讲)由学生会干部作为评委进行提问打分,之后有一次次面试,面试都通过了就可以进入学生会了(两个个月的考察期),考察期合格后则正式成为学生会成员。
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株野生稻,后来经过研究培育成功了。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答:要解答这个问题,我分为以下几部分为您分析:
一、 社交媒体影响力大,当红明星校园宣传的必经之地。(比如:新浪微博上就体现出川农学子庞大的影响力,川农学子还笑称:微博刷来一切,我们的空调是微博刷来的,咖啡厅是微博刷来的,商业街是微博刷来的,新食堂是微博刷来的,明星们也是微博刷来的。)
下面收集到的几张截图展现出霸“评”的“网红”学子们:
该图是当红一线女星范冰冰宣传电影《万物生长》时发的微博,点开这条微博热评区可见全被川农学子强势占领。除此之外,还有著名主持人何炅老师宣传电影时候微博评论下的“川农”风暴:
可见川农同学在微博平台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助川农走上网红道路以一臂之力。
除此之外,川农还迎接过国内一线男演员苏有朋、著名作家张嘉佳以及上周才来过川农宣传新书的著名青年作家刘同。以下是收集到的一些相关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正因为川农在网络上的活跃度高涨,曝光度较高,各个知名活动为川农提供了高认知度,推动川农在网红的道路上前行。
二、夺人眼球的事件纷纷挤上热搜,让大家再一次认可这所学校的“网红”实力。
从粉红男寝到黑暗料理,从食堂被表情包占领到百封家书,从川农大馒头到川农牛,从阳台上的太阳浴到别人家的食堂,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这样的大V都转发了川农学子自制的“麻将入门指南”。用网友的话说,“川农快要承包微博热搜榜”,频繁的出镜与曝光,让川农赢得了“网红大学”的称谓。而且几乎每次川农一出新鲜事便引得各个高校官方红人微博的转发,以下是一些热搜事件的情况:
因有趣的表情包而生成各篇热门文章
一时火爆大家QQ空间的粉红男寝:
大V们眼中的川农大黑暗料理们:
三、川农的“红”除了具有符合当代年轻人娱乐性噱头,还“红”在川农大校园里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红”在川农大的教书育人,“红”在一届又一届优秀人才的诞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红”的后盾,才指引川农的网红之路的方向,成为川农越来越“红”的动力,提供能得到广大社会群众认可的条件。
首先介绍一下川农的动人风景与独具特色的建筑:
百 万 梧 桐 大 道
这条梧桐大道是川农的代表风景,曾经荣获网络评选“四川最美街景”亚军,春夏秋冬都像穿越一道绝美的时光长廊。
这条街就在川农本部雅安校区,道路两侧种的是上百株英国梧桐,据老师说一株价值至少一万,所以称它为“百万梧桐大道”。
听说这里,一到上课前这里是最热闹的,在历届毕业生里,这里是最值得留念的。一到毕业季,即将远飞的川农学子都会来这里拍照。
除了梧桐大道之外,川农九月的桂花飘雪、秋末的银杏大道,阳光下黄得透亮的杏叶,听闻川农学子最爱拾来做书签,毕竟是农业院校,书签、标本不在话下。都是川农学子最美的回忆,也是川农“网红”风景的亮点之处。
老 板 山
川农不仅有自己的农场,还有自己的山——老板山。
老板山也是除读书走廊外,同学们最喜欢的静心看书,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上山的路有好多条,这是其中之一,一座四足方鼎立在中间。
(图片出处:logo)
川农的建筑设计也很有意思,比如雅安校区体育馆房顶是一本倒扣的书,寓意劳逸结合,而成都校区的的场馆则是表面麦子图案的立方建筑,名为“麦立方”。而且麦立方就是举办各种接待、迎新晚会、艺术团专场的地方哦~
其次介绍一下川农的优秀“红”人校友们:
江姐
先说一个川农著名校友,江姐。看到这里恐怕有人要大跌眼镜了,“江姐不是川大的吗?”没错,江姐当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农学院,而四川大学农学院正是川农的前身哦,这位优秀的校友是历代川农学子学习的榜样,这位红人分量还是很足够吧!
周 开 达
在大多数人意识里,只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在川农周开达教授就是袁隆平一样的存在,只有少数人知道,他一生致力于水稻育种,杂交水稻只比袁隆平先生晚了一步,被称作“西南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科院院士,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前身),尔后在四川大学担任水稻研究所所长。2013年7月20日,周开达教授因病去世,享年81岁,川农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国家领导表示哀悼,重庆日报发文悼念:“是他让重庆种上杂交稻”。
荣 廷 昭
周开达是川农水稻专家,荣廷昭则是玉米专家,现任川农玉米研究所的所长。荣廷昭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致力于玉米遗传育种,他选育出的高产高抗玉米品种为中国玉米增产做出了显著贡献。
陈育新
成都人爱喝的牛奶、酸奶“新希望”,陈育新便是新希望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当然他也是川农人。最开始的新希望就是陈育新四兄弟在农村以养殖业起步的创业。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扩大,新希望集团连续14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前茅。并且,陈育新作为川农人还常为母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川农的教学楼育新楼,就是他捐资所建。
24k纯金学霸马良
当他在“2014-2015学年度优秀学生标兵”的答辩舞台上向大家鞠躬致意时,现场爆发出如潮般的掌声,现场的老师同学眼里噙着泪,深深感叹道“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他,便是来自农学院2012级农学(本硕连读)的马良,以9.80最高分斩获本年度“优标”第一名,更一跃成为学校“特别荣誉奖学金”首位获得者,现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录取为直博生,将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进行深造。
学霸传奇
三年所学45门必修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中,35门课程90分及以上,30门课程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连最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连续三年加权综测跃居全院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等20余项荣誉;主持参与三项国家级、校内农业类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收录于CSCD核心期刊,荣获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省级一等奖……
百年校史,在川农诞生的这样的优秀人才还有很多,也正是这样优秀的、伟大的校友让川农变得越来越好。
最后介绍一下川农学风之“红”。
川农的红,也应红在川农学子丰富多彩的生活。川农虽然是农业类院校,却没有“唯农业是举”的局限。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喜爱戏曲等传统艺术的学生一饱眼福;张嘉佳、大冰、刘同等当红作家造访,更是让醉心阅读的学子大呼过瘾。由川农学子在日常生活展现出来的川农红,不枯燥,不死板,体现了创新,充满了活力。川农学子既能在实验室里刻苦钻研,又能在业余时间丰富生活,提升自我,实现了学习休闲的“两不误”,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多面手”。这些精彩缤纷的日常生活,和严谨认真的学习科研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是网红川农红出了精彩,红出了特色!
川农将“网红”的热度用于对正能量的宣传,并非自吹自擂,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合理利用网络让川农更多的优秀师生秀出自我风采,让更多人了解川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也就是这样“网红川农”诞生了…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如下:
1、开展水稻杂种优势
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
3、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
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
4、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5、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扩展资料: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
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隆平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呕心沥血、不懈探索,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上,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尼日利亚的丘陵河谷地带……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
袁隆平曾说,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四到五亿人。
袁隆平的生平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袁隆平立誓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后。此后,他与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野生稻取名为“野败”。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让粮食亩产量开始发生质的飞跃。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袁隆平
以上内容参考 环球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 曾立志“杂交水稻覆盖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