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川农水稻所在cell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川农水稻所在cell上发表论文

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株野生稻,后来经过研究培育成功了。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答:要解答这个问题,我分为以下几部分为您分析:

一、  社交媒体影响力大,当红明星校园宣传的必经之地。(比如:新浪微博上就体现出川农学子庞大的影响力,川农学子还笑称:微博刷来一切,我们的空调是微博刷来的,咖啡厅是微博刷来的,商业街是微博刷来的,新食堂是微博刷来的,明星们也是微博刷来的。)

下面收集到的几张截图展现出霸“评”的“网红”学子们:

该图是当红一线女星范冰冰宣传电影《万物生长》时发的微博,点开这条微博热评区可见全被川农学子强势占领。除此之外,还有著名主持人何炅老师宣传电影时候微博评论下的“川农”风暴:

可见川农同学在微博平台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助川农走上网红道路以一臂之力。

除此之外,川农还迎接过国内一线男演员苏有朋、著名作家张嘉佳以及上周才来过川农宣传新书的著名青年作家刘同。以下是收集到的一些相关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正因为川农在网络上的活跃度高涨,曝光度较高,各个知名活动为川农提供了高认知度,推动川农在网红的道路上前行。

二、夺人眼球的事件纷纷挤上热搜,让大家再一次认可这所学校的“网红”实力。

从粉红男寝到黑暗料理,从食堂被表情包占领到百封家书,从川农大馒头到川农牛,从阳台上的太阳浴到别人家的食堂,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这样的大V都转发了川农学子自制的“麻将入门指南”。用网友的话说,“川农快要承包微博热搜榜”,频繁的出镜与曝光,让川农赢得了“网红大学”的称谓。而且几乎每次川农一出新鲜事便引得各个高校官方红人微博的转发,以下是一些热搜事件的情况:

因有趣的表情包而生成各篇热门文章

一时火爆大家QQ空间的粉红男寝:

大V们眼中的川农大黑暗料理们:

三、川农的“红”除了具有符合当代年轻人娱乐性噱头,还“红”在川农大校园里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红”在川农大的教书育人,“红”在一届又一届优秀人才的诞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红”的后盾,才指引川农的网红之路的方向,成为川农越来越“红”的动力,提供能得到广大社会群众认可的条件。

首先介绍一下川农的动人风景与独具特色的建筑:

百 万 梧 桐 大 道

这条梧桐大道是川农的代表风景,曾经荣获网络评选“四川最美街景”亚军,春夏秋冬都像穿越一道绝美的时光长廊。

这条街就在川农本部雅安校区,道路两侧种的是上百株英国梧桐,据老师说一株价值至少一万,所以称它为“百万梧桐大道”。

听说这里,一到上课前这里是最热闹的,在历届毕业生里,这里是最值得留念的。一到毕业季,即将远飞的川农学子都会来这里拍照。

除了梧桐大道之外,川农九月的桂花飘雪、秋末的银杏大道,阳光下黄得透亮的杏叶,听闻川农学子最爱拾来做书签,毕竟是农业院校,书签、标本不在话下。都是川农学子最美的回忆,也是川农“网红”风景的亮点之处。

老 板 山

川农不仅有自己的农场,还有自己的山——老板山。

老板山也是除读书走廊外,同学们最喜欢的静心看书,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上山的路有好多条,这是其中之一,一座四足方鼎立在中间。

(图片出处:logo)

川农的建筑设计也很有意思,比如雅安校区体育馆房顶是一本倒扣的书,寓意劳逸结合,而成都校区的的场馆则是表面麦子图案的立方建筑,名为“麦立方”。而且麦立方就是举办各种接待、迎新晚会、艺术团专场的地方哦~

其次介绍一下川农的优秀“红”人校友们:

江姐

先说一个川农著名校友,江姐。看到这里恐怕有人要大跌眼镜了,“江姐不是川大的吗?”没错,江姐当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农学院,而四川大学农学院正是川农的前身哦,这位优秀的校友是历代川农学子学习的榜样,这位红人分量还是很足够吧!

周 开 达

在大多数人意识里,只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在川农周开达教授就是袁隆平一样的存在,只有少数人知道,他一生致力于水稻育种,杂交水稻只比袁隆平先生晚了一步,被称作“西南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科院院士,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前身),尔后在四川大学担任水稻研究所所长。2013年7月20日,周开达教授因病去世,享年81岁,川农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国家领导表示哀悼,重庆日报发文悼念:“是他让重庆种上杂交稻”。

荣 廷 昭

周开达是川农水稻专家,荣廷昭则是玉米专家,现任川农玉米研究所的所长。荣廷昭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致力于玉米遗传育种,他选育出的高产高抗玉米品种为中国玉米增产做出了显著贡献。

陈育新

成都人爱喝的牛奶、酸奶“新希望”,陈育新便是新希望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当然他也是川农人。最开始的新希望就是陈育新四兄弟在农村以养殖业起步的创业。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扩大,新希望集团连续14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前茅。并且,陈育新作为川农人还常为母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川农的教学楼育新楼,就是他捐资所建。

24k纯金学霸马良

当他在“2014-2015学年度优秀学生标兵”的答辩舞台上向大家鞠躬致意时,现场爆发出如潮般的掌声,现场的老师同学眼里噙着泪,深深感叹道“不容易,太不容易了!”。

他,便是来自农学院2012级农学(本硕连读)的马良,以9.80最高分斩获本年度“优标”第一名,更一跃成为学校“特别荣誉奖学金”首位获得者,现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录取为直博生,将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进行深造。

学霸传奇

三年所学45门必修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中,35门课程90分及以上,30门课程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连最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连续三年加权综测跃居全院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等20余项荣誉;主持参与三项国家级、校内农业类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收录于CSCD核心期刊,荣获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省级一等奖……

百年校史,在川农诞生的这样的优秀人才还有很多,也正是这样优秀的、伟大的校友让川农变得越来越好。

最后介绍一下川农学风之“红”。

川农的红,也应红在川农学子丰富多彩的生活。川农虽然是农业类院校,却没有“唯农业是举”的局限。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喜爱戏曲等传统艺术的学生一饱眼福;张嘉佳、大冰、刘同等当红作家造访,更是让醉心阅读的学子大呼过瘾。由川农学子在日常生活展现出来的川农红,不枯燥,不死板,体现了创新,充满了活力。川农学子既能在实验室里刻苦钻研,又能在业余时间丰富生活,提升自我,实现了学习休闲的“两不误”,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多面手”。这些精彩缤纷的日常生活,和严谨认真的学习科研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是网红川农红出了精彩,红出了特色!

川农将“网红”的热度用于对正能量的宣传,并非自吹自擂,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合理利用网络让川农更多的优秀师生秀出自我风采,让更多人了解川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也就是这样“网红川农”诞生了…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如下:

1、开展水稻杂种优势

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2、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

一是提出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技术方案,终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径,于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

二是育成强优势的杂交水稻“南优2号”等一批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三是突破了制种关,过去的研究认为,水稻异交率仅2.4%,杂种一代种子产量极低,离生产要求相距甚远。

3、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

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

4、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5、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袁隆平又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别实现中国超级稻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扩展资料: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

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袁隆平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从事杂交水稻研究,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呕心沥血、不懈探索,把绿色的梦想书写在大地上,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尼日利亚的丘陵河谷地带……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

袁隆平曾说,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四到五亿人。

袁隆平的生平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袁隆平立誓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后。此后,他与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野生稻取名为“野败”。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让粮食亩产量开始发生质的飞跃。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袁隆平

以上内容参考 环球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 曾立志“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川农水稻所谁在cell上发表论文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获得者。在国际上11次捧回大奖。获得的“世界粮食奖”更是农业领域国际上的最高荣誉。

扩展资料: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019年8月,公示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

袁隆平是曾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黑龙江延寿县经济发展顾问。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扩展资料:

人物影响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后世评价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

1、发现了一系列的重要基因,以及这些基因的分子标记,如抗小麦条锈病病基因Yr41,YrCn17,YrBL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23,Pm40,PnYU25;抗纹枯病基因Sus1;发现黑麦的杂种坏死基因Ner1和Ner2,并把它们定位在染色体5R和7R上。提出的基因符号Ner被国际学术界接受,是提出的麦类基因符号被国际科技界接受的第一个中国人。还发现几个抗病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抑制基因;是发现小麦重要基因最多的中国人之一。2.他是一系列麦类新基因的发现者。他及其科研团队发现一系列重要基因,如小麦抗病基因Yr9b,YrCN19,Pm23,Sus1,PmYU25,PmE等;抗病基因表达的调节和抑制基因;发现黑麦的杂种坏死基因Ner1和Ner2,并把它们定位在染色体5R和7R上。提出的麦类基因符号Ner被国际学术界接受的第一个中国人。还提出了外源基因在真核生物中表达的三级调控理论。3.他是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理论的建立者。他在外源DNA插入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研究中,发现小麦异源易位的诱导和发生规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小片段易位的概念和并证明小片段易位的存在。提出小麦异源易位育种理论和克服异源易位在实际育种中产生的不良作用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染色体工程新方法。培育了一大批小麦抗病新材料,在国内被广泛应用。4.他是我国育成小麦品种最多的小麦育种家。针对西南麦区由于光照不足,小麦高产存在生态穗容量的限制,提出了小麦高产育种的“协调型”育种理论,并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这个目标。他率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培育出“川农”号系列小麦新品种,创造了“川农”小麦新品种品牌。已选育被四川省和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有川农7号、8号、9号、10号,川农11、12、17、18、19、20、21、22、23、24、25、26和成电麦1号等17个,大麦新品种2个(川农大4、5号),还有大批优良的新品系正在参加区试。其中川农11、12、17、18、19、21、23、25、26等9个新品种被四川省政府推荐为重点推广品种(十五期间四川省小麦育种攻关组培育的四川省重点推广新品种有18个,我们的新品种占了7个)。川农11,12,17,18,19获得国家品种权保护。这些新品种这些新品种高产、抗病、优质,已经在我国长江上游冬麦区的生产上累计推广面积几亿亩, 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维护我国粮食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并在世界上第一个育成小麦具抗衰老特性的“延绿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7”,实现了通过提高光合效率、增加生物量达到增产的目标。近年来还开展了水稻、玉米新品种选育研究工作。5、在小麦生产产业化生产方面,实现了“从基因到餐桌”的产业链生产,为农民增收、企业创新和食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同行誉为中国南方小麦生产的产业化模式。6.已指导了26名博士研究生和52名硕士生,其中1名的博士论文被评为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7.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1、小麦超高产育种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2、中国南方小麦的优质育种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3、小麦抗病基因的筛选、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研究;4、作物的基因工程;5、植物细胞生物学的特殊问题;6、基因表达调控和DNA损伤修复的分子生物学;7、控制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关键基因的鉴定、筛选、克隆的研究。

袁隆平我们虽然没见过,但是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他生产出了杂交水稻,这个发明造福了我们全人类,自从有了杂交水稻,我们中国就没有挨饿的情况了,因此他也被我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袁隆平 励志 故事 ,供大家参阅!↓↓↓点击获取更多关于“袁隆平”的内容↓↓↓ 袁隆平摘抄语录有哪些 袁隆平的事迹简介和突出贡献 袁隆平伟大事迹介绍与语录摘抄 关于袁隆平的五则小故事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 毕业 ,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16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 种植 ,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热?吭?20%以上_。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自在随意的老头 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 报告 ,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后来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 出国 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2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00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1.94亿亩,占水稻面积的39.6%,而总产量占18.5%。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 措施 加以解决。 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 总结 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 经验 ,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3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 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 逻辑思维 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d2d64e1d428f1dc475649040a60c7657";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川农水稻所在cell发表论文

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发现很多人不理解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麦,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没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设世界上有100个人,而粮食只够90个人吃,粮食紧缺再加上财富的不均衡分配,那么就会出现50个人有充足的粮食,而另外40个人没粮食吃,于是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乱就爆发了,这样这场危机就从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粮食够110-120个人吃,那么粮食就不再紧缺,就不会出现大规模囤积现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这些危机。

陈学伟。通过多年努力,陈学伟带领团队利用稻瘟病广谱抗性水稻,终于找到了稻瘟病广谱抗性关键基因,并揭示了重要调控机理,成果于2017年发表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世界三大顶级学术期刊是Nature、Science、Cell,一般简称为cns,能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也是无数科研工作者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问:四川农业大学如何一步一步成为“网红大学”?

答:要解答这个问题,我分为以下几部分为您分析:

一、社交媒体影响力大,当红明星校园宣传的必经之地。(比如:新浪微博上就体现出川农学子庞大的影响力,川农学子还笑称:微博刷来一切,我们的空调是微博刷来的,咖啡厅是微博刷来的,商业街是微博刷来的,新食堂是微博刷来的,明星们也是微博刷来的。)下面收集到的几张截图展现出霸“评”的“网红”学子们:

该图是当红一线女星范冰冰宣传电影《万物生长》时发的微博,点开这条微博热评区可见全被川农学子强势占领。除此之外,还有著名主持人何炅老师宣传电影时候微博评论下的“川农”风暴:

可见川农同学在微博平台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助川农走上网红道路以一臂之力。

除此之外,川农还迎接过国内一线男演员苏有朋、著名作家张嘉佳以及上周才来过川农宣传新书的著名青年作家刘同。以下是收集到的一些相关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正因为川农在网络上的活跃度高涨,曝光度较高,各个知名活动为川农提供了高认知度,推动川农在网红的道路上前行。

二、夺人眼球的事件纷纷挤上热搜,让大家再一次认可这所学校的“网红”实力。

从粉红男寝到黑暗料理,从食堂被表情包占领到百封家书,从川农大馒头到川农牛,从阳台上的太阳浴到别人家的食堂,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这样的大V都转发了川农学子自制的“麻将入门指南”。用网友的话说,“川农快要承包微博热搜榜”,频繁的出镜与曝光,让川农赢得了“网红大学”的称谓。而且几乎每次川农一出新鲜事便引得各个高校官方红人微博的转发,以下是一些热搜事件的情况:

因有趣的表情包而生成各篇热门文

一时火爆大家QQ空间的粉红男寝:

大V们眼中的川农大黑暗料理们:

三、川农的“红”除了具有符合当代年轻人娱乐性噱头,还“红”在川农大校园里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红”在川农大的教书育人,“红”在一届又一届优秀人才的诞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红”的后盾,才指引川农的网红之路的方向,成为川农越来越“红”的动力,提供能得到广大社会群众认可的条件。

首先介绍一下川农的动人风景与独具特色的建筑:

百 万 梧 桐 大 道

这条梧桐大道是川农的代表风景,曾经荣获网络评选“四川最美街景”亚军,春夏秋冬都像穿越一道绝美的时光长廊。

这条街就在川农本部雅安校区,道路两侧种的是上百株英国梧桐,据老师说一株价值至少一万,所以称它为“百万梧桐大道”。

听说这里,一到上课前这里是最热闹的,在历届毕业生里,这里是最值得留念的。一到毕业季,即将远飞的川农学子都会来这里拍照。

除了梧桐大道之外,川农九月的桂花飘雪、秋末的银杏大道,阳光下黄得透亮的杏叶,听闻川农学子最爱拾来做书签,毕竟是农业院校,书签、标本不在话下。都是川农学子最美的回忆,也是川农“网红”风景的亮点之处。

老 板 山

川农不仅有自己的农场,还有自己的山——老板山。

老板山也是除读书走廊外,同学们最喜欢的静心看书,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上山的路有好多条,这是其中之一,一座四足方鼎立在中间。

川农的建筑设计也很有意思,比如雅安校区体育馆房顶是一本倒扣的书,寓意劳逸结合,而成都校区的的场馆则是表面麦子图案的立方建筑,名为“麦立方”。而且麦立方就是举办各种接待、迎新晚会、艺术团专场的地方哦~

其次介绍一下川农的优秀“红”人校友们:

先说一个川农著名校友,江姐。看到这里恐怕有人要大跌眼镜了,“江姐不是川大的吗?”没错,江姐当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农学院,而四川大学农学院正是川农的前身哦,这位优秀的校友是历代川农学子学习的榜样,这位红人分量还是很足够吧!

周 开 达

在大多数人意识里,只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在川农周开达教授就是袁隆平一样的存在,只有少数人知道,他一生致力于水稻育种,杂交水稻只比袁隆平先生晚了一步,被称作“西南杂交水稻之父”。

他是中科院院士,他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前身),尔后在四川大学担任水稻研究所所长。2013年7月20日,周开达教授因病去世,享年81岁,川农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国家领导表示哀悼,重庆日报发文悼念:“是他让重庆种上杂交稻”。

荣 廷 昭

周开达是川农水稻专家,荣廷昭则是玉米专家,现任川农玉米研究所的所长。

荣廷昭也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致力于玉米遗传育种,他选育出的高产高抗玉米品种为中国玉米增产做出了显著贡献。

陈 育 新

成都人爱喝的牛奶、酸奶“新希望”,陈育新便是新希望集团的创始人之一,当然他也是川农人。最开始的新希望就是陈育新四兄弟在农村以养殖业起步的创业。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扩大,新希望集团连续14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前茅。并且,陈育新作为川农人还常为母校的教育事业做贡献。川农的教学楼育新楼,就是他捐资所建。

24k纯金学霸马良

当他在“2014-2015学年度优秀学生标兵”的答辩舞台上向大家鞠躬致意时,现场爆发出如潮般的掌声,现场的老师同学眼里噙着泪,深深感叹道“不容易,太不容易了!”。他,便是来自农学院2012级农学(本硕连读)的马良,以9.80最高分斩获本年度“优标”第一名,更一跃成为学校“特别荣誉奖学金”首位获得者,现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录取为直博生,将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进行深造。学霸传奇三年所学45门必修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中,35门课程90分及以上,30门课程获得了专业第一名,其中,最高分高等数学拿到了99分,连最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高达82分;连续三年加权综测跃居全院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等20余项荣誉;主持参与三项国家级、校内农业类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收录于CSCD核心期刊,荣获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省级一等奖……

百年校史,在川农诞生的这样的优秀人才还有很多,也正是这样优秀的、伟大的校友让川农变得越来越好。

最后介绍一下川农学风之“红”。

川农的红,也应红在川农学子丰富多彩的生活。川农虽然是农业类院校,却没有“唯农业是举”的局限。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喜爱戏曲等传统艺术的学生一饱眼福;张嘉佳、大冰、刘同等当红作家造访,更是让醉心阅读的学子大呼过瘾。由川农学子在日常生活展现出来的川农红,不枯燥,不死板,体现了创新,充满了活力。川农学子既能在实验室里刻苦钻研,又能在业余时间丰富生活,提升自我,实现了学习休闲的“两不误”,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多面手”。这些精彩缤纷的日常生活,和严谨认真的学习科研相得益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更是网红川农红出了精彩,红出了特色!

川农将“网红”的热度用于对正能量的宣传,并非自吹自擂,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合理利用网络让川农更多的优秀师生秀出自我风采,让更多人了解川农,形成一个良心循环….

也就是这样“网红川农”诞生了…

每年10月份,学生会都会进行招新活动,前期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想加入学生会都可以申请加入,随后要上交一份申请书(为什么要加入学生会,为什么要加入这个部门,如果你加入了学生会你会怎么做),交一张一寸的照片,然后会有人通知你时间和地点进行初试(进行演讲)由学生会干部作为评委进行提问打分,之后有一次次面试,面试都通过了就可以进入学生会了(两个个月的考察期),考察期合格后则正式成为学生会成员。

水稻所在cell发表论文

那必须是我以微博掌政,体恤民情的张强大大,和我可爱大方,教学体验一级棒的郭珊老师

每年10月份,学生会都会进行招新活动,前期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想加入学生会都可以申请加入,随后要上交一份申请书(为什么要加入学生会,为什么要加入这个部门,如果你加入了学生会你会怎么做),交一张一寸的照片,然后会有人通知你时间和地点进行初试(进行演讲)由学生会干部作为评委进行提问打分,之后有一次次面试,面试都通过了就可以进入学生会了(两个个月的考察期),考察期合格后则正式成为学生会成员。

陈学伟。通过多年努力,陈学伟带领团队利用稻瘟病广谱抗性水稻,终于找到了稻瘟病广谱抗性关键基因,并揭示了重要调控机理,成果于2017年发表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Cell。世界三大顶级学术期刊是Nature、Science、Cell,一般简称为cns,能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也是无数科研工作者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川农水稻所发表论文

袁隆平2007年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4月29日,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首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

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在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创造了人类奇迹,是真正的英雄,是国之宝器,也是人类之宝器。他的当选,可谓实至名归。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情况:

美国科学院有着14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顶级的科学院。每年美国科学院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7年度全世界有18位顶级科学家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白春礼先生共同当选。目前,中国已有六位科学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袁隆平

袁隆平坚信,一定能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 摄影 新华网记者 朱继东【前言】 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并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导读】 文革时冒险将残存秧苗藏进臭水沟 袁隆平:推广超级稻可保中国粮食安全 杂交水稻走出国门将多养活数亿人 热议:网友称仇富不仇袁隆平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40多年。 从《诗经》慨叹的“天降丧乱,饥馑荐臻,无以卒岁”,到清朝《履园丛话》描写的“蝗旱不登,饿殍载道”,饥饿曾经长时间和中国人如影随形。 2005年年底,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北京正式宣布从2006年起停止对华粮食援助。这标志着中国26年的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并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援助捐赠国。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其中杂交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 失败中诞生的灵感火花 上个世纪60年代,湖南省安江农校早稻品种试验田,青年教师袁隆平被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吸引了:株型优异,穗大粒多。他蹲下身子仔细地数了数稻粒数,竟然有160多粒,远远超过普通稻穗。兴奋的袁隆平给这株水稻做了记号,将其所有谷粒留做试验的种子。 第二年的结果却让人很失望,这些种子生长的禾苗,长得高矮不一,抽穗的时间也有的早,有的迟,没有一株超过它们的前代。 袁隆平百思不得其解,根据蒙德尔遗传学理论,纯种水稻品种的第二代应该不会分离,只有杂种第二代才会出现分离现象。灵感的火花来了:难道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而当时权威看法是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交优势。 从这时开始,袁隆平下定决心不为权威所限,通过科学的研究揭示出水稻杂交的奥秘和规律。1966年,他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述了水稻具有雄性不孕性,并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带来大幅度、大面积增产。这就是袁隆平首创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方向找到了,并不代表研究就一帆风顺。从纸上理论到田里的累累稻穗,杂交水稻研究走过一条充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他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人为的毁禾、地震的死亡考验,以及试验技术上的数次重大失败等。 袁隆平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轮流到气候温暖的海南、云南等地育种,用1000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3000多个试验,但能保持不育特性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而且不断下降。 袁隆平静下心来阅读国外有关高梁杂交试验的论著:杂交高梁不育系是用西非做母本,南非高梁做父本的远缘杂交成功的。灵感再一次显现:利用野生稻走远缘杂交之路。 在袁隆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野败”。1971年,袁隆平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研究。 失败并没有就此离开。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试验的结果只表现在禾苗长势上,除了稻草比常规稻多一倍之外,稻谷没有表现出增产优势。 当时,杂交水稻怀疑论者嘲讽地说:“可惜人吃的是饭,不吃草。”袁隆平顶住巨大压力,认真分析试验后判断:这次失败,恰好证明了杂交水稻具有优势,关键是将这种优势向稻谷发展。在他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改进品种组合,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公斤,比常规水稻增产30%。 袁隆平拉得一手好提琴,他说:“艺术创作要有灵感,灵感来了,一首曲子哗哗哗就流出来了。我们科研也有灵感,一定不能害怕失败,恰恰在失败中会产生灵感的火花。” 77岁的科研跳高运动员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是挂在袁隆平家中的一首自作诗。 “三系法像包办婚姻,两系法是自由恋爱,超级稻是独身主义”,这是袁隆平对杂交水稻演变过程的形象比喻。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从亩产400公斤到600公斤再到800公斤,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1973年10月,在全国杂交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表论文《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1981年,袁隆平被授予新中国第一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在对杂交水稻的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自揭其短:杂交水稻“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孽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 他决心开展新的研究攻关,在1986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了5%~10%。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袁隆平又提出超级杂交稻分阶段实施的战略目标: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目标实现;2004年,800公斤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第三期小片试验田达到900公斤。 “我是一个从小喜爱跳高运动的人,现在搞科研,也是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如果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袁隆平说。 世界的袁隆平 全世界有超过8亿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两万人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为饥饿所困的人。 从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在美国开花结果开始,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1995年开始,菲律宾把发展杂交水稻作为解决粮食和发展经济的战略决策来抓。2005年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37万公顷,平均每公顷6.5吨,比其全国水稻平均单产高80%。尝到甜头的菲律宾政府,计划到2007年发展杂交水稻300万公顷,实现粮食自给。 印度尼西亚粮食多年不能自给,是世界最大的大米进口国。2001年,首批中国杂交稻在印尼5个省10个试验点展开,单产普遍达到每公顷8吨以上,最高达12吨,而原来的常规水稻每公顷只有4.5吨。 马来西亚稻米产量多年来增长缓慢,造成大米短缺,自给率只有60%左右,每年需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米。引进“超级杂交水稻”为马来西亚实现稻米自给带来了希望。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杂交水稻外交”成为我国重要的外交品牌。 包括“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我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自称拥有“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的袁隆平对此信心十足。到那时,他正好80岁。(记者 甘丽华)来源:中国青年报 共和国纪事系列文章: 1972年尼克松访华:跨越最辽阔海洋的握手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曾因三年经济困难延期 1969年激战珍宝岛:中国勇士浴血拼斗坦克群 1968年知青下乡:1700万人的大迁徙 1967年中国首颗氢弹爆炸:大胆采用轰炸机空投 1965年中国不惜代价援越抗美 32万人陆续参战 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央指示打得要狠 1956年双百方针:知识分子的新生 1955年首次将帅授衔: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辞帅 1954年日内瓦会议:周恩来舌战16国阵营 1953-1956年三大改造:民族资本家的命运转折

【概况】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梁研究所始建于一九三七年,省属农业科研单位,隶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现有固定资产825万元,幅员面积1225亩,耕地面积350亩,办公用房2996平方米,实验室5195平方米。全所有在职职工220人,其中具有副研以上人员36人,助研32人,初级研究人员4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科研骨干6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5人,省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主要从事水稻高粱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水稻生理生态、水稻增产保产技术及农作物产后加工研究。是南方稻区及四川省水稻区域试验基地、农业部高粱原原种基地、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主持单位。所常年承担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及攻关项目40多项,与国内外多个单位建立了多层次科研合作关系。【科学研究概况】▲常规水稻育种历史建成水稻专业所以来,我所在水稻矮化育种、双季稻、中稻-再生稻栽培研究方面成绩裴然,先后育成的早、中、晚稻品种35余个,80年前后在省内覆盖面达40%,并辐射到南方稻区。六十年代育成的主要矮杆中籼有泸岳213号、泸成17、泸胜2号;矮杆早籼有泸南早1号、泸南早2号、1103和晚粳泸晚4号、泸晚8号、泸晚23等省内外推广良种。七十年代育成著名水稻良种有中籼泸双1011、泸科3号、2134、泸朝1号等和早籼泸红早1号等。其中著名的中籼泸双1011、泸成17和泸科3号在四川、陕西、湖南、贵州等省大面积推广,最高年种植达2000万亩以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和省科技进步奖。八十年代育成的早稻良种泸红早1号,表现高产、抗病、耐寒,在南方稻区累计推广1亿多亩,最高年面积达950万亩,现已成为南方稻区早稻区试对照种,获四川省科技进步1等奖。九十年代初育成的泸早872,是继育成泸红早1号之后的又一个早稻良种,“八、五”期间在南方稻区推广5000余万亩,获四川省科技进步2等奖。泸红早1号和泸早872现仍是南方稻区早稻主栽品种。▲杂交水稻育种进展我所从1973年起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经过28年特别是近10年的潜心研究,杂交水稻育种取得长足进展。在育种新材料选育上,在国内首次选育出粳质籼核K型不育系K17A、K18A和香型不育系K香90A、泸香91A,光敏不系1103S和泸光2S、泸光3S,恢复系泸恢17、R3028、R40、泸恢615、泸恢602等。不育系的异交习性、可恢性和抗性均较生产上用的主要不育系有显著改进,繁殖制种产量可达250-300公斤,其中:K17A2000年度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水稻雄性不育K型新质源的创制、研究与利用”于2000年获通过四川省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1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杂交水稻恢复系泸恢17”2002年度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2002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奖;1103S、泸光2S、泸光3S、泸恢615、泸恢602已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103S和泸光2S经“863”联合鉴定,其综合性状和育性居参试材料之首。目前K17A在省内外已组配出杂交水稻新组合近30个,累计示范推广种植4000万亩以上。在新组合选育上,已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K优5号、Ⅱ优多57 、II优7号、K优8725等30余个杂交稻组合通过全国或省级审定,位居参加攻关单位之首。新组合、新品种在省内外年推广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十五”我所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研究提出了两个主攻目标,一是超高产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二是优质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的选育。目前已有较为扎实的基础。▲高粱育种我省是全国名优白酒的主要产地,名酒厂每年提供的利税达20亿元,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为认真贯彻科学技术研究必需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酿酒高梁育种研究。继“七五”育成糯高梁品种“青壳洋高梁”之后,“八五”杂交高梁育种取得较大进展,先后育成杂交高梁新品种泸杂四号和泸糯一号,年种植复覆面积占全省高梁种植面积的70%,并辐射湖南、贵州、云南等省,累计推广面积800万亩,获农业部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四项,在全国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八五”以来一直是国家攻关项目“酿酒高梁新品种选育”专题的主持单位。新育成的泸杂5号于1997年通过审定,青壳4号、5号进入多点试验;育成高粱抗逆性强、配合力高的不育系45A、18A,恢复系0721、恢1等新材料。为推动四川及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农业部在我所建设了“高梁原原种基地”。▲增产、保产技术研究围绕四川水稻生产和杂交水稻育种开展的水稻主要病虫害监测、预报和新品种抗性鉴定等研究,不但探明了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与生态条件和寄主的关系,而且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指挥生产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我所该领域研究在省内外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现已成为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和区域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的法定单位。近几年先后获省科技进步奖7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四川耕作制度研究提高复种指数,省力高产高效、增加粮食产量的配套技术和发挥杂交水稻新组合产量潜力的栽培技术,研究揭示了再生稻休眠芽萌发的生理基础和生态条件,提出了再生稻的适宜区和发展区,以及蓄留再生稻的组合和高产技术。参加研究形成的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体系,经生产实践证明,具有早发、早熟、高产、稳产、省力、高效等优,深受农民的欢迎,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产品产后加工研究农产品加工研究也迈出子可喜的步子。继研究成功的优质曲药“泸研1号”之后,又研究成功了高糖化力优质菌C-24和LZ24,可大辐度提高酒质和出酒率。同时对曲药的制造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生产优质曲的技术规程。▲蔬菜、玉米研究为适应市场,增强科技竞争实力,从1995年起开展了蔬菜、甜糯玉米研究,短短5年,育成泸玉糯一号,泸玉糯二号甜糯玉米,区试鲜果比对照增产15-20%,2001年5月31日通过四川省种子质量监督站田间纯度鉴定。育成的泸丰1、2、3号苦瓜和泸优1、2、3、4号萝卜于2002年4月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取得的成绩】建国以来,本所共获科研成果奖129项,在省内外的累计使用面积约达5亿亩,平均每年为800万亩。科研成果发挥的社会经济效益累计100亿多元。扣除科研、推广、新增生产的投资以及折合科研应占的份额后,本所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为30亿元。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上累计发表科技论文450余篇,其中属国家级核心期刊的有70篇,参加编撰出版有关水稻专著9部。

袁隆平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不是政府部门,而是民间的、非营利的、科学家的荣誉性自治组织,其下不设科学研究机构。美国国家科学院是美国科学界最高水平的四大学术机构(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之一。

袁隆平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主要成就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袁隆平、百度百科-美国国家科学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