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科大黑客博士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中科大黑客博士论文发表

01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这几天,一段来自博士论文“致谢”部分的文字,突然冲上热搜,平淡朴实的文字直抵人心,看得无数人眼角湿润。

相信每一个耐心看完文字的人,都会为之动容,作者寥寥几笔便勾画了其一段凄苦艰难的人生经历, 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打鸡血的毒鸡汤,有的只是历经岁月挫折洗礼后的从容自信。

可不管今日有何等成就,内心如何淡然,那也是一段让人心疼极了的过往。

作者的原生家庭,真的可以用寒门来形容。

出生于四川省一个贫困的小山坳,不到12岁时,母亲便早早离开,父亲也常年在外,生活鲜少被照料,多是靠自己。

即使是病到不能自己去医院,父亲也只是让自己扛。

就这样在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自己坚持自己努力了很多年。

期间,人生中重要的人:相依为命的婆婆、计算机启蒙老师、对自己照顾有加的师母,都一一离开人世。

人情冷暖、生离死别让人多有无奈和痛苦,可贫穷却几乎压垮了他。

高中之前,主要经济来源靠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仔和出租水牛。下雨缺伞、冬天缺衣,方圆十里的小河用脚丈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

可就是这样努力维持生计,有时候黄鳝还是会被父亲偷卖,换成了酒和肉。

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压力而觉得快要扛不下去了,但内心一个简单的信念一直支持着他: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但人活着光靠信念未免过于理想化,对一个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的贫寒学子来说,生活怎么可能容易?

一个又一个酷暑寒冬,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一点又一滴生活琐碎,少年的骄傲,一点点被消磨......

还好,他没有被生活打倒。

02

许多人说,看完这段致谢,不禁想到了《活着》里的福贵。

是的,和福贵一样, 我们为之热泪盈眶的,不仅仅是他们凄苦的人生境遇,更是因为历尽千帆后的平静与坦然,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

他在致谢中写道: 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让别人生活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即使曾经身处困顿,也愿意变成光,照亮别人。正如网友说到, “他的世界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 。

昨天,央视新闻也对这篇致谢信进行了点评: 这篇《致谢》让人看到奋斗最好的样子。

随后,作者的身份也很快曝光。

工学博士黄国平,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在腾讯公司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有网友透露: 他的学术造诣很高,目前已是这个领域里绕不过去的大牛。

显然,这个曾经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寒门学子,已经通过读书彻彻底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03

还记得,去年那个在山坡上裹着棉衣,在山坡上找网上网课的的女孩吗?

在去年的高考中,范天兰以理科成绩644分被西南大学录取。

西南大学,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双一流”农科联盟成员高校。

顶着名校的光环,不说未来前途一片光明,但最少未来可期

我们常问,读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位中科大的博士和“山坡找网女孩”,用他们的经历给出了答案。

出身寒门,父母离世,光脚上课,每一次的暴击,都没有击退他求学的意志;

疫情突至,信号太差,冒雪找网,这些困难,只是愈发让她坚持不懈。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喧嚣尘上。甚至网络上曾一度流行一个词 “做题家” 用来讽刺那些传统教育体系下成为“学霸”的人。

“做题家”原本指注重纸面效应而忽略其实际效应的人,但却莫名其妙被理解成: 一群努力学习拿到了高学历,却生活未达到预期的人。

他们甚至被放大到中国教育体系下认认真真走完这一系列的学生代表。

然而,不管你承认与否,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孩子来说,走完传统教育的路,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白岩松曾说: 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财富还是智慧?经验还是人脉?这些你都有吗?

很感谢这位博士能把自己二十二年来的求学生涯,如此动人地描述出来,那一路走来的坎坷,如今看来都是岁月留在口袋里的一把糖。

常常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

但,寒门不读书,也许永远没有改变的可能。

“把书念下去,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回答如下:一般都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然后会被各大学术文献网站收录,把论文投过去的过程会是通过互联网,但是最后论文会发表在纸质期刊上,但如果期刊是被收录的,那么在被收录的网站上也能看到和被下载

中科院博士毕业发表十篇论文可以进任何大学。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含金量还是非常高的。在各种研究生院的排名当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直都是力压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位居第1位。所以博士毕业理论上是可以进任何一个大学。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毕业季,很多的高校的毕业生都在忙着修改论文,就在这几天,中科院博士的一篇论文走红网络,看哭了千万网友,毕业论文是一个学生对自己学业的总结,网友们在看了这篇论文纷纷表示把书念下去,不枉活一世。

熟悉毕业论文的人都知道,一般在写完论文之后还会有一部分”致谢“,这一部分就是用来感谢自己生活中对自己有帮助的同学家人导师和陌生人,就是一些对自己的论文有帮助的人,对自己写论文有构思及其作品的完成有贡献的人,我想很多人的毕业论文都差不多,一般就是感谢朋友,同学导师之类的,但是这位博士他不一样,因为致谢这一部分是论文里面相对比较轻松的部分,诚然也是有部分大学生别出心裁,写了一些让人感兴趣的事情,但是今年就有这样一位博士靠自己的毕业论文致谢部分火遍了全网,他的致谢写得并不搞笑,也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 他只是平平淡淡的写下来自己的生活经历,却看出了千万的网友,网友评价到把书念下去,不枉活一世。

有人会感到疑惑是什么论文让人这么感动,其实这位中科院博士就是用很平淡的语言写下了自己二十年的求学经历,这位博士的家庭环境并不好,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在他12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家出走了,17岁的时候父亲也是遭遇车祸离世了,虽然生活很惨,但他并没有放弃,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博士,靠着自己一路走来,他从西南大学到中科院自动化所,他曾经无数次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但他还是赌了一把,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在很多的网友看到了致谢辞之后表示上天不会辜负努力的人,有很多的网友提议拍成一部电影,让这种精神传递下去,内容可能平平无奇,但是精神上绝对是惊涛骇浪 。这真的让人心生敬佩之情。

中医大学黑人博士论文发表

按照校方的规定,博士学位申请者至少要发表2篇学术论文。就工学而言,这2篇中至少还要有1篇是SCI/SCIE/EI。同时,各院系也可以自行制订高于此标准的要求。比如,学院可以把申请博士学位的要求提升到必须至少发表2篇SCI。具体情况可参见:

退稿。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要刊载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领域的原创性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综述,稿件与该刊的主题不符合,会被直接退稿。

中医博士发表论文的博客

我来拯救你把,这是我帮你整理的博客,看看吧。。不是为了下载东西分不够,我才不给你搞这里。。郁闷啊。。分。潘承恩 王耀清 任京春 刘强 葛琪琳 崔秋莲 刘梅梅 闵惠芳 赵瑛 王洪 牛正奇 苗润泰 何建军 李召慧 杨慧玲 邓同溪 韩朝林 吴枝香 常青 童晓庆 孙丽萍

嗯,以前见过别人被狗狗咬过的伤口是有留了一排血窟窿,划伤应该是条状的。

发表论文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1.发表在学术期刊上,这是最常见的方式。您需要将论文提交给您感兴趣的期刊,然后经过审稿人审核之后发表。2.投稿到会议上,这是许多学科领域的常见做法。您需要将论文提交给主办的会议,然后经过审核后在会议上发表。在线发表,例如学术网站或个人博客,这是越来越受欢迎的方式。3.投稿到学校或研究机构的出版物上。在选择发表渠道时,需要考虑您的研究领域、目标读者、期刊的影响力和投稿的要求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发表渠道。

狂犬病 只有在患有狂犬病的狗狗发病时 才传染 注意观察把 如果你的狗狗半个月内没事 你就没事 不用担心 我养的5只狗狗 让咬了N回啦【玩的时候不小心】 自己的狗狗没事

中科大博士发表论文

第一作者:焦龙博士 ;通讯作者:江海龙教授 通讯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论文DOI:10.1002/anie.202008787

在该工作中,我们构筑了一系列同构的卟啉基MOF材料,通过调变卟啉中心的金属物种,从而衍生得到了一系列含有不同金属物种(Fe, Co, Ni, Cu)的单原子催化剂材料,这些催化剂除了金属物种不同,金属负载量、配位环境、比表面积、孔尺寸等特性均保持一致,从而实现了有效的变量控制。在该模型体系构筑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不同单原子材料电催化CO2还原性能, 其中单原子Ni催化剂(Ni1-N-C)表现出了最高的CO选择性,并且在CO2浓度降低至15%的含量时,最优的CO选择性依然可以超过80%,展示了单原子催化剂在实际CO2催化转化中巨大的应用前景。

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诸多反应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并且已经成为了多相催化的前沿领域。通常情况下,SACs的催化性能不仅依赖于金属活性位点的本征活性,同时也会受到活性位周围的微环境以及载体的物理化学特性的调控。然而,由于不同金属物种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的不同,得到的单原子催化剂除了金属物种外,许多理化特性例如单原子金属的负载量、孔结构等等都不尽相同。由于变量的复杂性,给对比不同单原子活性位的本征活性带来很大的挑战。单原子金属修饰N掺杂碳(M1-N-C)材料,作为重要的一类单原子催化剂,在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O2RR)表现出的优异的性能。然而,文献报道的M1-N-C材料的碳载体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孔隙结构、表面积、形貌等),使得即使相同的金属中心,M1-N-C的活性也会有较大的差异。有鉴于此,我们希望发展一种通用的单原子合成策略同时可以实现微环境和载体性质的严格控制,从而来判别单原子不同金属物种的活性位点的内在活性。

我们在调研单原子催化剂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例如在CO2电催化还原反应中,即使相同金属中心,不同文献中报道的催化活性有时候差异会非常大。我们发现这些催化剂的载体性质、金属载量、活性位微环境等通常差异较大,很难去对活性位的本征活性做出客观的评价。我们基于一种卟啉基的多变量MOF,MOF的卟啉配体中心金属种类可以任意调变而不影响MOF的拓扑结构和形貌,进一步借助MOF和它的衍生材料结构上的继承关系,可以严格控制MOF衍生不同单原子材料的理化性质,从而为对比不同金属中心的催化活性提供了良好的模型体系。

除了活性位点的识别,CO2利用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高能耗的CO2捕获和净化过程。具体来说,为了达到高选择性,目前报道的CO2RR通常在纯CO2中进行。然而,实际工业过程中可用的CO2原料的实际浓度相对较低,例如燃煤电厂和钢铁/石化行业排放的CO2气体浓度分别在5-15%和14-33%左右。考虑到CO2 中C=O键键能大约在 806 kJ/mol,热力学比较稳定性,活化较为困难。另外其在水溶液中有限的溶解度,低的CO2浓度会显著影响其催化转化的活性,为CO2的直接利用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开发高效的低压下二氧化碳直接转化电催化剂非常重要,但目前很少能实现。

Scheme 1. Illustration showing the general fabrication of single-atom M1-N-C catalysts based on MTV-MOFs for electr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我们基于混合配体策略,通过改变金属卟啉配体中心金属的种类,构筑了一系列同构的卟啉MOF,通过衍生之后获得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金属中心(Fe, Co, Ni, Cu)的碳基单原子催化剂材料 (Scheme 1)。卟啉中心金属的改变并未影响MOF的结构和形貌,借助于MOF前驱体和它的衍生材料结构上的继承性,获得的一系列单原子催化剂材料。除单原子金属种类之外,其他理化性质(形貌,成分,孔结构等)同样可以保持高度的一致,从而实现了变量的控制。

Figure 1.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in pure CO2. a) LSV curves of Ni1-N-C in pure Ar- and CO2-saturated 0.5 M KHCO3. b) FEs and c) TOFs of M1-N-C for CO in pure CO2-saturated 0.5 M KHCO3. d) Tafel plots of M1-N-C for CO2RR. e) Durability test of Ni1-N-C at a constant potential of -0.8 V vs RHE in pure CO2.

基于得到的一系列单原子催化剂材料,我们首先研究了他们在纯的CO2氛围下的电催化性能。通过实验可以发现,Ni1-N-C材料在众多单原子催化剂材料中,表现出了最高的CO选择性、TOF值以及Tafel斜率,并且具有良好的催化稳定性(Figure 1)。

Figure 2. DFT calculations. a) Reaction paths and b) Free energy diagrams of CO2 reduction to CO and c) The values of UL(CO2)-UL(H2) for all M1-N-C catalysts.

理论计算表明,在CO2电催化还原生成CO的多步基元反应中,Ni1-N-C相较于其他单原子催化剂,具有最为优化的COOH*形成和CO脱附的能垒,有效的促进了CO2的转化和产物的脱附,预示着其具有最高的CO2电催化还原的活性。另外,通过对比不同材料CO2还原和析氢反应的决速步电势差(UL(CO2)-UL(H2)),可以看出Ni1-N-C可以更有效的抑制析氢竞争反应,从而表现出最优的CO2还原的选择性 (Figure 2)。

Figure 3.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CO2 at low pressures. a) LSV curves and b) CO FE of Ni1-N-C in 0.5 M KHCO3 saturated with 30% and 15% CO2. c) Durability tests of Ni1-N-C at constant potential of -0.8 V under 30% CO2 concentration and -0.75 V under 15% CO2 concentration, respectively.

鉴于在纯CO2中的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的结论,我们进一步 探索 了Ni1-N-C在低浓度的CO2还原反应的测试中的性能。可以看到,Ni1-N-C在30%和15%的CO2浓度下依然有明显的电流响应,进一步通过不同电位下的选择性测试可以看出,在15%的CO2浓度下其最优选择性依然可以超过80%,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稳定性 (Figure 3)。

该工作基于同构的卟啉基MTV-MOFs,构建了一系列单原子催化剂 (M1-N-C, M = Fe, Co, Ni和Cu),除单原子金属的种类不同之外,其孔结构和化学成分以及活性位微环境都保持一致,因而可以作为研究不同单原子金属物种本征活性差异的理想模型。在纯CO2条件下, Ni1-N-C表现出了最优的CO选择性。进一步,Ni1-N-C在更具有挑战性的低浓度CO2还原中,甚至可以在30%和15%的CO2浓度下保持其高的CO选择性,表明了Ni1-N-C在电催化CO2RR的独特优势。这项工作不仅提供了一种SACs的普适性合成方案,同时本文的结果展示了单原子催化剂在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催化转化方面的巨大潜力。

江海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长期从事配位化学、材料化学和催化化学的交叉性研究工作,特别在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晶态多孔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催化功能 探索 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已在国际重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J. Am. Chem. Soc.(13篇),Angew. Chem.(12篇),Chem(3篇),Nat. Commun.(2篇),Adv. Mater.(6篇),Natl. Sci. Rev.(2篇),Acc. Chem. Res.(1篇),Chem. Soc. Rev.(2篇),Coord. Chem. Rev.(4篇), Mater. Today(1篇)等高水平论文。论文被引用20,000次以上(H指数:71),有5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Top 1%)。在《Nanoporous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中撰写书章一章。担任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担任EnergyChem(Elsevier)、Materials(MDPI)、中国化学快报、化学学报、Scientific Reports(NPG)、无机化学学报、Sci(MDPI)等期刊编委和顾问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基金委面上基金、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 本课题组以配位化学为基础,致力于多孔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及其纳米复合材料与衍生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功能应用研究。本课题组的研究属于交叉学科,内容涉及无机配位化学、晶体工程学、材料化学、纳米 科技 以及催化化学等多个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催化功能导向的稳定MOFs:设计、合成、修饰及催化性能研究; (2) MOFs基纳米复合材料:理性构筑及其催化功能 探索 ,特别是在有机反应多相催化及光、电催化中的应用研究; (3) CO2的选择性捕集与转化。

课题组主页:

1.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不计在内)、中国科学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见附录1)上发表一篇研究性学术论文,申请博士学位时发表论文的篇数可减少一篇。2. 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或发明专利(排名第一,导师署名不计在内,且专利申请已被正式公开或取得专利授权证书),可等同于发表学术论文一篇(对于硕士研究生,等同于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科研成果要求的一篇论文,对于博士研究生,等同于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科研成果要求中的第二篇论文)。科研成果鉴定不可代替学术论文。3.对于因科研项目内容涉密,不宜发表学术论文的研究生,可以按相关标准提交有深度的技术报告,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经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出具证明,报学位委员会批准。4.各课题组自行制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科研成果要求的,以各课题组制定的科研成果要求为准,但制定的标准不得低于学院标准。

两篇。中国科技大学博士毕业需要两篇SCI,每篇至少三分以上影响因子。SCI对全球的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考察,凡影响因子大于某一临界值的刊物,则可以进入SCI系统。进入SCI系统的刊物分为两类,即内圈和外圈,前者的影响因子高于后者,前者称为SCI刊物,后者称为SCIsearch刊物。

黑大博士论文怎么发表

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我觉得中国期刊库不错的,我之前也是在那发表的

1.首先确定选题。选题很重要,看一下是否适合自己去做。 2、查阅资料,列提纲确定论文的内容。 先列提纲(用来反应你的思路结构,征求别人意见),写出草稿,写作时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比如:仪器材料,实验方法,结果),抽取有价值结果放入讨论,完成讨论,结论,引言。3、查阅资料,做试验,收集数据,写论文。4、写完论文,找导师查阅,修改。文章修改(需要多次,这里第一次是概括的讲可以包含几次直至达到目的)5、论文定稿后找一家刊物出版社发表论文 。

博士论文如果想要快速的发表,那么只有两种渠道。第一种渠道是你的博士论文绝对的优秀,那么任何期刊都是喜欢看那种优秀的论文。第二种渠道是你的博士论文,需要找一个比较熟悉的杂志方,这样有利于沟通。特别是在期刊,杂志社,有自己的熟人,更方便办事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