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研究生期刊投稿地方

发布时间:

研究生期刊投稿地方

自己找杂志社编辑,或者导师也可以帮忙。硕士发表论文丢失必须要经过导师批改同意的才发表,拿去看的时候顺便给老师看看你找的杂志编辑靠谱不靠谱,另外导师们发表论文都有一些编辑联系方式的,可以讨教一下。自己联系的编辑要注意,小心,我没有遇到过只是听说过,注意一点儿还是好的。还有就是杂志分校刊,省级,国家级等不同级别,根据自己的论文情况和学校要求情况选定每一篇论文要发表的期刊是有必要的

这个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我这几年发论文的经验来说说。1、自己投太累,经常等个十天半个月的没有消息,然后就是不了了之,比较气人。2、找大型的机构代发,基本没问题,就是太贵了,价格一般是杂志社的3倍以上,我刚开始也找的这种,之后就放弃了,饭都快吃不起了。3、之后没办法,论文的任务还是要完成,就只能自己再找便宜又靠谱的,还了一些钱。最后总结了一下,一般可以找大学的老师或者杂志社内部的编辑,这两种都比较靠谱,我这两年和我学姐一直是在一个内11部05编79辑76那里发,他朋友圈这几年一直在更新各种期刊的信息,好像还能做专利和软著什么的,路子很广,职位好像也不低。总的来说在他那比走官方渠道要快不少,一般2-3天有回复,比中介机构便宜不少,和杂志社的价格比了一下可能就多了一杯奶茶钱,感觉很划算,你可以加他看看,就算不发也可以顺便了解一下行情,毕竟如果做的不好这几年这个号早就被封了。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等。《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是河北省教育厅主管,石家庄铁道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主要刊登反映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科研成果及论文;《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研究生投稿论文,论文标题要新颖,要有趣,一个新颖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亮点,选择期刊有讲究。

至少要到省级刊物上发表,省级刊物就是由地方主办的一些期刊杂志。用过早发表网。

地方立法研究期刊投稿

嘉应学院属于二本学院。

烟台大学新生在哪个校区及新生开学报到时间 烟台大学坐落于“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烟台,是国内距海最近、拥有海岸线最长的滨海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学校创建于1984年7月,经教育部特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选派教学、科研、管理骨干来校援建。1990年成立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定期研究指导烟台大学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改革发展,使烟台大学有一个较高的办学起点和高水平的发展。1995年,学校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价。1998年获得硕士单位授予权。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7年,学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依托培养单位。2012年获批成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现具有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招生资格及相应学位授予权。学校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17亿元。图书馆总面积4.38万平方米,截止到2015年底,馆藏印刷型图书182万余册、报刊合订本25万余册,每年订阅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100余种。引进电子图书174余万种,电子期刊1.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近百个。学校现设21个学院(部),46个研究院所,6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法、农、医、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格局。目前,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2.8万余人,本科生源跨全国31个省(市、区)。另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和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学生近6000人。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0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18人,占专任教师的'43%。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85%。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首届全国百名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8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5人。近30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聘请兼职院士13人。近年,成功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个教育部卓越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药学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为国家级首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首批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项目,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35门省级精品课,5个省级教学团队。民法学等1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 学校现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142个硕士招生专业(领域)。拥有2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7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服务基地,1个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1个强化建设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支撑计划,1个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1个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1个省级研究院,1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 学校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80余项,其中包括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73项目、86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4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4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20余项,其中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主持横向课题1100余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科技管理先进团队、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社科先进管理单位、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校是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单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注重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先后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11所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设有与挪威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所,与韩国和美国高校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2个,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瑞士、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台湾地区的35所友好院校开展校际学生交流项目。作为全国首批获准接收外国留学生及可以邀请外国文教专家的院校之一,在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设有国家政府留学生奖学金、山东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和烟台大学留学生奖学金。校内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和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考试(BEC)等考点。 近年来学校建立山东省第一个高校审美教育研究基地、建立山东省第一个高校党建研究基地。荣获“全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高校优秀组织奖”,荣获山东省高校“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育示范高校”“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企校共建先进单位”“山东省团建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

广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官网入口地址: 1983年5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校名为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6月,更名为广东商学院;2013年6月,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经过35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26600多人的省属重点院校,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 学校有广州和佛山三水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275亩,广州校区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佛山三水校区坐落在三水森林公园旁。现有校舍约72.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952.7万元,图书552余万册(含电子图书);自主建成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1851项。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32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18人、副高职称教师404人,656人具有博士学位;有硕士生导师294人、博士后合作导师21人;拥有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2支省级教学团队、4支省级科研团队、5个珠江学者设岗学科。 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4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聘任“南岭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省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 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16人次入选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1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人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项目,3人入选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项目;有广东省、广州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4人,广东省教学名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16人。 2013年首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并不断完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相融合”的开放、协同、实用、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人才培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两个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校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的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企业仿真综合运作”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物流”2门课程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获批为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是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广东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基地获批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2017年,学校与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佛山校区协议,共建国际商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佛山研究生院、佛山现代服务业研究院以及现代服务业孵化和创新创业基地等“四院一基地”,突出实践创业、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国际化三个办学特色。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保持较高的就业质量。历年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9%,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坚持商法融合,促进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是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覆盖4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金融、税务、保险、审计、法律、出版、工程、会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艺术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法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等5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2017年,学校获批成为广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求真、致用”的科学研究理念,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拥有4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广东地方公共财政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与审计治理研究院;1个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教育统计应用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智库——华南商业智库;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开放型经济创新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2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 近5年,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87项,省部级项目357项,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各1项。在《中国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48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39篇;出版各类著作211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3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全国高校社科特色栏目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需求导向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社会服务理念,紧密结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 66位专家教授被聘为省市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应急管理顾问和省市人大立法顾问、财经顾问等。 学校先后与政府和社会各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与广州市社科联共建“广州市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与广东省国税局、地税局共建校政协同创新平台“广东纳税服务研究中心”,与广州合锦嘉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建南沙自贸区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基地,与广州市税务局共建全国首个校政合作的税务干部进修学院,与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广东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与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共建清远市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东莞虎门镇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东莞电子商务研究院,与广东省税务学会、博智税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互联网+财税研究中心,与广州市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广州科技金融协同创新研究院,与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共建广东财经大学瑞华审计研究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共建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广东财经大学工作站,与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建广东省反垄断执法与大数据分析研究中心,与广东省翻译教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签署了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区域/领域/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政产学研”集成创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广东鸿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共建广东财经大学一点车金融研究院,与广东省美术设计装修工程有限公司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开平市、新丰县、广西贺州市等地方政府和多个行业、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以打造能够胜任国际化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为支撑,充分借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办学国际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益。 着力构筑教学与管理人员国际化培训平台:持续实施“专任教师海外访学工程”,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佩斯大学站和西澳大学站,分批选派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出席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参加课程学习或业务培训。 着力构筑科学研究国际化合作平台:立项建设9个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类项目;建成了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化教育交流中心和国际化教育项目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心。 着力构筑应用型高端人才国际化培养平台:与国(境)外70多家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实施各类国际化教育项目;创办了3个中外合作本科实验班;创建了“广东财经大学海外实践教学平台”德国基地、新西兰基地、意大利基地和阿根廷基地;成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院校和教育部“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 着力构筑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化交流平台:港澳台学生教育工作初具规模;积极推进来华留学教育工作。不断打造具有学校品牌和特色的计划外国际教育与培训项目体系,稳步扩大计划外国际化办学规模;与德国歌德学院合作成立了华南地区首家德语培训和德语考级权威机构“广东财经大学歌德语言中心”。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嘉应学院(Jiaying University)是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备案,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高校,是“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建设高校。

嘉应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1949年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与广东省省立梅州师范学校(1937年创办)合并组建广东梅州师范学校,1970年更名为梅县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梅县地区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嘉应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嘉应师范专科学校与嘉应大学(1924年创办、1985年复办)合并,1990年定名为嘉应大学;2000年嘉应大学与嘉应教育学院(1980年创办)合并组建嘉应学院。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107.0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1.98万平方米,教仪设备总值2.67亿元;有21个二级学院、1个中心,60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800多人,普通全日制学生2.8万多人、成教学生11005人。办学条件院系设置截至2022年5月,学校设有21个二级学院,开设60个本科专业;设立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与中山大学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学科建设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1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2个。广东省优势重点一级学科:地理学广东省特色重点二级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应用化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体育学

师资力量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多人(正高职称140多人、副高职称410多人、博士320多人、硕士800多人)。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培对象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创新拔尖人才”1人、“南粤优秀教师”2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6人、“省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6人、省级扬帆计划4人。聘请了丘成桐、罗锡文、陈志杰、刘仲华等20多位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为荣誉教授,聘请了一大批行业企业专家和中小学名师进校园协同培养人才。2015年9月,嘉应学院数学学院教授李颂孝入选美国汤森路透集团公布的全球2015“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省级教学团队: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团队、中国史教学团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函数论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双师型优秀护理教学团队、公共心理学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地理信息科学教学团队、植物学教学团队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截至2022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其中,小学教育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软件工程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生物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化学、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生物科学、园林 、信息与计算科学、市场营销、运动训练(足球方向)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生物工程、数学与数学应用、小学教育、地理信息科学、物理学、历史学 、护理学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省级精品课程(名单不全):结构化学、电路分析、客家音乐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职业技能、有机化学、植物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体解剖学、植物生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C语言程序设计、混凝土结构、经济法学、数据结构、文字学教学成果2011年6月,嘉应学院获七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立项。截至2022年5月,学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近30万人,其中,培养了梅州市80%以上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国家级足球专业特色人才400多人;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活动中获各类奖项2000多项,其中国家级640多项;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2022年4月29日,嘉应学院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9级02班团支部入选“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名单。科研机构据2022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高性能覆铜板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柚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足球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广东省原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实践中心”以及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五华三黄鸡科技创新中心”等20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校级研究院:嘉应学院客商研究院校级研究所:嘉应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2020年3月,2020年度获批新建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名单揭晓,由嘉应学院校长杨洲领衔申报的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省市共建)名列其中。科研成果截至2022年5月,学校发表客家研究论文10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130多部,承担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与中国国外院校合作课题近20项,参与中国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项。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2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0多项,获得横向科研项目280项;教师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00余篇,被国际著名自然科学检索系统收录200多篇;获得国家专利110多项。获中国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省级政府奖5项。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18年8月,学校图书馆有藏书224.6万册,电子图书105.45万册,纸质期刊2234种。据2019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拥有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5个,购买读秀学术搜索平台、超星移动图书馆等数据库14个,有专题数据14个、电子图书7个、试用电子资源30个、自建数据库6个。 学术期刊《嘉应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是由嘉应学院主管、主办的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设有客家学研究、中央苏区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文学研究、政治与哲学、法学研究、语言文字研究、高教研究、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物理与电子信息、化学与环境、建筑与材料科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地理科学与生态、体育科学等栏目;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扩展期刊。合作交流截至2018年8月,近年来,嘉应学院与中国国外17所高校签署合作意向书;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先后组织16批次63位专家学者到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高校参加客家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校选派教师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进修培训;2017-2018学年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外籍教师14人。2022年4月,嘉应学院与西班牙武康大学体育教育(足球方向)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合作办学协议线上签订仪式在嘉应学院举行。截至2022年5月,学校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共建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与广东省纪委监委共建广东省高校廉政研究中心;与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建“苏区精神(广东)研究中心”;与梅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市人大常委会共建“梅州市地方立法与研究基地”;与梅州市、中山大学等共建“知识产权学院”“粤东北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区域地理环境模拟与智能决策研究院”“国家超算广州中心梅州分中心”“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微纳电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梅州8个县(市、区)的政府、企事业单位,先后选派省市科技特派员200多人次,与梅州市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与港澳台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海域周边国家以及欧美地区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与10多个国家20多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入开展交流。近年来,派出70多批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开展学习交流;遴选5批次教师参加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鼓励和支持教师提升学历;派出20多批次学生赴国(境)外学习实习。

地方财政研究期刊投稿

林江、刘勇平,《广东台资企业的融资困境与解决之道》,《亚太经济》,2012年第3期林江、周少君、魏万青,《城市房价、住房产权与主观幸福感》,《财贸经济》,2012年第5期林江、孙辉,《增值税扩围改革与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研究-基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视角》,《税务研究》,2012年第1期林江、周少君、黄亮雄,《区域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基于“泛珠三角”区域框架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11年第12期林江、周少君,《中国式分权与地方财政民主化改革》,《地方财政与体制创新》,寇铁军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林江、周少君、王鹤,《腐败与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山东经济》,2011年第6期林江、李普亮,《地方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第11期林江、孙辉,《财政激励、监督约束与地方政府行为—基于蒂布特模型的一些探讨》,《财政监督》,2011年第15期,2011年8月5日出版林江、秦军、黄亮雄、孙辉,《政府补贴对引资竞争的作用研究—基于技术外溢和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模型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第7期林江、孙辉、蒋涌,《医疗筹资制度效率的实证分析》,《地方财政研究》,2011年第5期林江、黄亮雄、孙辉,《贸易开放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倒U型关系吗?-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非参数估计》,《学术研究》,2011年第5期林江、孙辉、黄亮雄,《中国经济有外向路径依赖吗?—对GAO假说的检验与解释》,《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林江、孙辉、黄亮雄,《义务教育的供给与需求匹配吗?-基于激励组合的视角》,《财政研究》,2011年第4期林江、孙辉、黄亮雄,《财政分权、晋升激励和地方政府义务教育供给》,《财贸经济》,2011年第1期 林江、李普亮,《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经济绩效分析——基于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山东经济》,2010年第3期林江、蒋涌,《新医改中的公共医疗支出效率探讨》,《现代财经》2009年第11期[1]林江、姚又文,《外资主导型经济与汇率升值压力的缓解》,《山东经济》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8年11月期全文转载[2]林江、姚又文、苏桂富,《扩大内需与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缓解-基于外资主导型经济下BS效应》,《南方经济》2008年第7期[3]林江、江智婷,《泛珠三角区域整合中的地方财政支出政策研究》,2008年第6期[4]林江、潘静,《从医疗需求弹性看公共医疗财政投入政策的选择》,《医改的回顾与展望》,2008年5月[5]林江、李超,《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收敛性分析》,《2007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6月林江、潘静,《海峡两岸消除经济性重复征税的比较及借鉴》,《当代财经》2007年第11期[6]林江、潘静,《新农村建设中支农资金财政担保机制的构建》,《地方财政研究》2007年第8期[7]林江、许琳,《地方财政如何支持广东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香港亚太研究所期刊》2007年8月[8]林江、潘静,《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公共医疗融资机制的选择》,《公共卫生的机遇与挑战》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6月[9]林江、于文艳,《从“诺斯悖论”看我国财政风险的形成机理》,《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财政与税务)2006年12月期全文转载[10]林江,《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研究》,《“创新力”—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2006年第12月[11]林江、路明,《提高预算监督效率与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方法初探》,《现代财经》2005年第5期[12]林江、骆俊根,《港资对广东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世界经济》2005年第4期[13]林江、夏育松,《CEPA效应下香港与内地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5年1月 [14]林江、王雅莉,《国有资产管理的改革方向》,《财政研究》,2004年第4期[15]林江、夏育松,《影响港元汇率的外部因素:来自其他货币汇率变动的冲击》,《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16]林江、夏育松,《影响港元汇率的货币政策因素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3年第12期[17]林江、郑晓敏,《内地与香港加强服务贸易合作的利益分析》,《财经研究》,2003年第11期[18]LIN Jiang, Guangdong’s Financial Sector and China’s WTO accession, i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Hong Kong, 2003.4[19]林江、王雅莉,《高层管理激励、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分析》,《公共经济学研究》2003年第2期[20]林江、郑晓敏,《发展民营信用担保体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经济前沿》,2003年第5期

财政研究 税务与经济 地方财政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财经论丛 财经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 这是财政方面的中文核心期刊

地方文化研究期刊投稿

方法/步骤:

1、首先需要撰写一篇初稿,对于近的研究成果,一个项目,一个成果,按照基本的中英文题目,摘要,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都要写好,包括详细的数据,图文等等。

2、论文写好后必须要多次修改,明确自己的观点,创新点很重要,数据也要真实。写好之后,寻找自己需要投稿的期刊,可以在万方,知网,维普等查询期刊,比较权威和真实。

3、比如知网,大家可以进入;期刊投稿”搜索期刊关键字,选择自己领域里面的期刊。

4、这里大家需要注意,期刊是分等级的,有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等,比较好的SCI,等,大家可以选择,不过越是好的期刊,要求越是严格,门槛也很高。

5、选择好自己的期刊之后,大家可以进入该期刊的官方,下载投稿须知,及相关的文件,仔细阅读该期刊的投稿要求,按照要求修改稿件,包括内容,文字,标点,字符,排版等。

6、接下来就是投稿,大家可以选择在线投稿,上传稿件,没有官方网站的,部分期刊是邮箱投稿,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弄错了信息,投错了地方,以防。

7、期刊投稿成功之后,等待通知,一般会经历退稿,或初审,退修,外审,等步骤,记得随时关注,尤其是退修之后一定要仔细按照要求修改。

相关信息:

杂志(Magazine),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杂志”的形成来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时效的报纸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一种新的媒体也就因这样特殊的原因而产生了。

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出版的《学者杂志》。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

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任何一种杂志以自己的“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进行出版。

排列顺序为:学科类别、级别、刊名、出版地、主办单位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北大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历史系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档案学通讯《档案学通讯》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近代史研究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考古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抗日战争研究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历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清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史学史研究北师大史学所北师大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世界历史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文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图书馆社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农史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科技史料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重点期刊中国党史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百年潮北京中共党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发行杂志社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档案学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档案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东南文化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敦煌研究甘肃敦煌敦煌研究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故宫博物院院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博物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学报北京·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考古与文物西安·该刊编辑部陕西考古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档案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历史地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民国档案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明史研究合肥·黄山书社中国明史学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农业考古江西中国农业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月刊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学集刊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吉林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史林上海·该刊编辑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苏联历史问题西安陕西师大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博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文物编辑委员会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西北史地兰州·该刊编辑部兰州大学研究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地方志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档案北京国家档案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经济研究杂志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北京·该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北京·文物出版社中国历史博物馆历史学国家级期刊中国党史研究资料历史学国家级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我是刊物组稿编辑,你可以将文章投给我,只要交纳相应的版面费,我给你发表。你可以发邮件咨询。我的邮箱是:我所代理的刊物有:《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版,月刊,国家一级期刊,CN11—3669/T;ISSN1006—656X;上中国期刊网,上万方数据库,设有法制与建设,质量与维权,经济与管理,贸易与营销,科技与教育,经济与文化,财政金融,工程技术,学术前沿等栏目。封面有核心字样。《学理论》半月刊,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上中国期刊网,ISSN1002—2589,CN23—1106/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类十佳期刊,主要栏目有:科学发展观、政治研究、哲学研究、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法学研究、文化研究、文学艺术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研究等。《经济与法》月刊上中国期刊网上万方数据库CN44-1541/T ISSN1671-2498栏目设置:博士论坛、经贸观察、管理世界、金融财经、人文社科、法学研究、法治聚焦、行政与法、科教纵横、学术前沿等。稿件按论文一般规范,采用尾注,加注作者简介(篇幅低于2800字的稿件拒收)《岁月》下半月,省优秀文学类期刊,上万方数据库,ISSN 1002-2791,CN 23-1142/I,黑龙江省优秀文学类期刊,属国家二级期刊,下半月主要栏目:文学评论、佳作赏析、艺海拾贝、史海钓沉、哲学天地、文学教育研究、文艺理论探索、宗教与宗教文化、中外艺术硏究、影视作品评论、图书情报论坛、百家争鸣论坛、岁月艺术苑•名作赏柝等栏目。《知识经济》半月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上中国期刊网,ISSN 1007-3825 ,CN 50-1058/F,主要栏目有:管理纵横、法制在线、金融经济、社会发展、商业研究、教育时空、工程技术、技术开发、建筑与工程、机械与电子、图书与档案管理等。不是高级期刊,但对于学生毕业,评职称已经很足够了。

很多地方啊你们当地的报纸 还有《读者》、青年杂志这些书后都有投稿地址

地方治理研究期刊投稿

c扩就是CSsci扩展版,主要收录管理学,统计学,教育学,体育学,新闻学和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52种。如图

举例:

管理学CSSCI扩展版的情况摘录如下,其中

1.管理学类新增5种,分别是:《财务研究》《地方治理研究》、《公共管理评论》、《智库理论与实践》和《中国科学基金》《财务研究》创刊于2015年,CN刊号: 10-1242/F,由中国财政杂志社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的金融类学术期刊,创刊以来,万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财务基理论、公司财务创新、财说政策与公司财务、资本市场与金融创新、财务学科建设与人培养、研究综述与评论。

《地方治理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9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

创开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新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政府治理与行政改革、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乡村治理与乡村振兴等。有《公共管理评论》是由清华大学主办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专业学术出版平台。2019年12月创刊。坚持学术为本,遵循严格的学术标准依据“双向匿名,学术回避”原则进行审稿工作,确保同行评议成为论文录用的核心依据。坚持“植根本、面向世界”的学术立场,倡导“源于实践、指向实践”的实证学风,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2.管理学类被删3种,分别是: 《工业工程与管理》《管理现代化》和《系统工程》

3.管理学类降级3种(即由CSSCI降级而来),分别是::《科学与社会》、《社政管会学人保公众号障分享研究》和《系统管理学报》。

如图为CSSCI (2019-2020年)来源期刊及扩展版地区及主办机构概况

广州南方学院代码是12619。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各省教育考试院为高校编排代码有4位(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由于高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高校代码也有变化。

代号编排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应用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是广东省高等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依托单位。

广州南方学院前身是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中山大学与广东珠江投资集团合作成立的中山大学南方学院。2020年12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转设为广州南方学院。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92.09亩,图书馆面积2.91万平方米,有纸本藏书197.49余万册,电子图书160余万册;设有10个院系,42个本科招生专业。

广州南方学院开设的专业有:日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互联网金融、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国际商务、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护理学、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文化产业管理、财务管理、法语、医学检验技术、艺术设计学、公共艺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字经济、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

广州南方学院设有10个院系,42个本科招生专业,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中华工程教育认证(IEET)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和省级战略新兴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电子商务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电子商务、经济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经济学、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英语、护理学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猎头方向)、经济学、财务管理

广州南方学院校徽由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师生团队设计。校徽主图形采用行政楼和图书馆的建筑组合,用简洁精练的形式体现了南方学院的中轴线意象,同时也是学院最具标志性和最容易获得认同感的视觉形象符号。图文组合形式采用原中山大学图文形式组合,体现出南方学院与中山大学的一脉相承。其中,中文字体使用孙中山先生集字,英文字体使用Swiss721字体;标志主色调使用赤沙红,沉稳而热烈,体现出全院师生探索求真、踏实进取的精神。

师资力量

学校有专任教师850人,含博士生导师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93%;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25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36%;“双师双能”教师30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有兼职教师314人,其中特聘学者夏书章、黄天骥、陈平原3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聘请任剑涛、王哲民等7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聘请近200名管理者、技术精英担任业界导师;省级产业学院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5月,学校实施“差异化”“错位发展“和“不平衡”扶优发展策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学科专业。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1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和省级在线开放课程6门。2021年学校获批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单位,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设站单位。 2022年率先获批联合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广州大学联合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有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1个。

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学校注重科研和产学研工作,拥有省普通高校工程技术中心、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等省部级平台,建设了一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科研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近3年,学校承担了一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科研项目,教师公开发表被CSSCI、SSCI、SCI等国内外核心期刊收录的高水平论文数百篇,PNAS发表论文1篇。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一所河南省属公办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建设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试点高校。

学院创建于1980年的郑州大学、河南医学院分校;1981年,更名为郑州走读大学;1985年,更名为中州大学;2009年,郑州艺术学校并入学校;2014年,郑州广播电视大学并入学校;2016年3月,升格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学校有效推进“一校四区”建设,英才校区、金河校区、航海校区、龙子湖校区融智慧化、人文化、生态化为一体,占地面积2500亩的航空港新校区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学校以”一二三四”工程为抓手,围绕'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战略目标;促进学校由"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综合型院校向应用型院校"两个转型;实现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创新创业三个跃升,确保“师资队伍素质、教学科研水平、学生综合能力、学校发展活力四个“显著增强”,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学校发展蒸蒸日上。

师资力量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现有教职工1143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5人,博士学位获得者60人,硕士641人,双师型教师448人;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22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0人,获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20余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市级教学名师8人。

学科建设

据2020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有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40个;有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改革试点专业、示范专业等)(专科层次)20个,省级精品课程4门(专科层次)

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专科层次):秘书

省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名单: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特殊教育;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专业(2个)(专科层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流管理;

河南省教学改革示范专业(3个)(专科层次):秘书、装潢艺术设计、旅游管理;

河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专科层次):计算机信息管理、装潢艺术设计、旅游管理;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专科层次):装潢艺术设计、旅游管理、食品加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专业(5个)(专科层次):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旅游管理)、应用电子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学术科研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建有中国行为法学会国家与地方治理研究会学术研究基地、中原绿色发展研究院、高性能有机功能材料郑州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郑州安全检测中心等16个研究所(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

2017年,该校共有2项成果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分别是李欣主持申报的《中国古诗的春节习俗文化研究》和谭笑风主持申报的《听障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探析》。

2015年,学院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和厅级项目共940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199项。获省部级、厅级奖共512项,其中省部级奖11项。发表学术论文4056篇,其中SCI、EI、CSSCI等收录237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14 篇。

2014年,学院共获批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立项3项,结项2项;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中标4项,结项2项;省科技厅科研项目获得立项17项,结项16项,鉴定成果17项;河南省社科联项目批准立项63项,通过2013课题结项项目61项,获得一等奖20项,二等奖5项;河南省社科联社科普及项目立项4项;郑州市社科联项目批准32项;通过2013年度课题结项50项,获得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奖4项;获批郑州市哲学社科规划重点课题1项;郑州市科技局项目批准立项38项,结项17项;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获得立项结项2项;获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4项,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立项4项,结项2项;人文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三重”专项立项2项;获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教育厅就业专项课题立项2项;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郑州市学术论文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项1项。

2014年,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451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的著名期刊1篇,CSSCI收录21篇,CSSCI-E收录7篇,EI收录13篇,EI期刊2篇,CPCI-SSH收录2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章179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2项。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建有中国行为法学会国家与地方治理研究会学术研究基地、中原绿色发展研究院、高性能有机功能材料郑州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郑州安全检测中心等16个研究所(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是在原中州大学的基础上,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人民满意的高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最具国内就业竞争力的高校”“改革开放40周年来最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河南高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