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铜陵学院图书馆论文

发布时间:

铜陵学院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一般查书的办法:

铜陵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78年,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图书馆。2000年9月,铜陵师范学校与铜陵有色冶金工业学校并入铜陵学院,2002年3月该馆正式更名为铜陵学院图书馆。建筑面积28800㎡,使用面积23353㎡,由育秀校区和翠湖校区两个图书馆组成。馆藏现有纸质藏书近110万册,电子图书108万种,各类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报纸132种,中外文数据库26种。目前铜陵学院图书馆可向读者提供阅览、外借、文献检索、情报咨询、科技查新、网络服务等多类型、多方式、多层次的服务。实行全开架、大流通服务方式。现有对外借阅处7个,阅览室9个、自修室2个,电子阅览室2个。周开放时间达105小时,电子资源每周7×24小时开放。

有的,进入铜陵学院图书馆,登陆即可查到

晕 这个问题具体解释只有图书馆的那些二姨们能说清楚的,这些编码都是按类别划分的。虽然我也经常查询索引后再去找书,到我还是不能记得这些编号具体是哪类哪科得书目。本人是铜陵学院09届QQ785103173

校徽主要采用了能鲜明体现铜陵独特历史文化和体现铜陵学院自身形象的视觉元素,并将它们融合为一组具有视觉张力和文化意蕴的象征符号。1、以双圆图形构图,象征着古与今、天与人、人与人通贯融合的时代风貌,寓意顺时而动,与时俱进,前程无限美好。2、以古代刀币为主造型,说明了铜陵学院以财经为主,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办学特色;顶部以“钥匙”之外型喻其理想、信念、智慧开启知识宝库,亦折射出教育“传道、授业、解惑”之本质。其整体又是一个“人”字形古铜钟,既体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百年树人的办学宗旨;又传达了铜陵“古铜都”的历史文化特色。3、主造型饰以“铜陵”二字演绎的中国传统连纹,连纹以“龙型”贯穿,寓意铜陵学院在本区域之翘楚地位。4、采用古铜色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又具有厚重、自然、渊博、和谐、发展的文化意味,与整个徽标形象的内涵和谐统一。校训“明德”语出《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寓意要学到高层次的学问,就必须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尚能”,崇尚能力,培养技能,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本领;“博学”取自《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寓意要树立起博学多识,兼容并包,融贯中西的学风。“日新”取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有日新”,日新即每日创新,与时俱进,不懈开拓。 图书馆的前身是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图书馆,创建于1978年。2000年9月,铜陵师范学校与铜陵有色冶金工业学校并入我校,2002年我馆正式更名为铜陵学院图书馆。图书馆建筑面积28800平方米,由两个校区图书馆组成,其中育秀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翠湖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馆藏现有纸质藏书110万余册,电子图书106万种,各类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报纸132种,中外文数据库24种,微机220多台,各类光盘800余张,另有合订本报刊6万余册。逐步建立与高水平大学图书馆管理规范相适应的又兼顾自身特点的管理运行制度,全面规范各种规章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涵,全面推进数字化进程。电子文献采集量大幅度上升,已购进了 13个中外文数据库并建成镜像站点,如:超星电子图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万方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数据库、Springer数据库、《VIPExam 网络学习资源数据库》(试用)等。随着院馆建设的不断扩大和需求,图书馆正在联合铜陵市文化局等相关部门,建设独具地方特色、反映铜陵“古铜都”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青铜文化数据库”。2002年,图书馆采用“妙思文献管理集成系统”,实现了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公共查询、期刊管理、统计信息和读者信息查询等全部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实现网上续借、图书推荐、发布新书通报等功能。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重点和教学科研发展方向等要求,图书馆注重采集经济、计算机、机械、化工、土木建筑等学科门类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反映国内外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文献。形成以经济、管理学文献为主体,兼有工学、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本馆图书分类采用《中图法》,各书库、刊库、阅览室均使用分类排架方法,便于读者从书刊的学科知识体系入手查找文献资料,中文现刊采用分类固定排架方法,以利于读者查阅;外文现刊采用分类国别排架;检索刊物按使用频率排架。图书馆逐步建立与高水平大学图书馆管理规范相适应、同时兼顾自身特点的管理运行制度和业务流程,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涵。随着“铜陵数字图书馆”的建成和使用,图书馆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1年9月,我院图书馆成功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安徽省CALIS管理中心”签订了三方资源共享和服务协议,成为安徽省高校为数不多的CALIS正式成员馆,我院师生能够享用本馆和本馆以外700余所高校图书馆的海量数字资源。并且安徽省CALIS管理中心已推荐我馆向教育部CALIS中心申报特色数字图书馆。截至2013年底,我馆可向读者提供阅览、外借、文献检索、情报咨询、科技查新、网络服务等多类型、多方式、多层次的服务。实行全开架、大流通服务方式。图书馆现有对外借阅处7个,阅览室9个、自修室2个,电子阅览室2个。周开放时间达105小时,电子资源每周7×24小时开放。全馆设有二级机构六个,即:办公室,流通部,阅览部,采编部,技术情报部,参考咨询部;以及青铜文化研究所和文检课教研室。编辑出版《图书馆与读者报》(月刊)。在职员工44名,其中研究馆员1名、副研究馆员4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3名,馆员13名,本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80%以上。截至2014年初,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主持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省教育厅和院级项目7项。馆领导班子在职工中推动“内聚核力,外塑形象”的工程,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树立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的价值观念。广大职工努力为读者营造文明、有序、舒适的学习环境,努力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教学提供文献信息服务保障,为把图书馆创建成铜陵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和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示范中心而不断努力。

铜陵学院学报

一、铜陵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铜陵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铜陵学院简介 铜陵学院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合并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是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坐落于皖江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市。现有翠湖、育秀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10亩,各类校舍面积424393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馆藏纸质图书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0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现有专任教师826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5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84人,外聘教师243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8734人,成人教育在籍生842人。 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办学之路,深入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学校率先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2008年,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行知联盟),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批示,《光明日报》等国家媒体评价“为新建院校谋求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深入推进“三进入三延伸”(企业进校园、企业家进课堂、科技攻关项目进学校;实验室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教师培养延伸到社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合作开设了华为、蓝盾、中鼎、金纬、招商信诺、速度中国、青鸟储备等特色冠名班,泰富、新能等创新创业特色班。建有GE Fanuc自动化集成、罗克韦尔DCS集散控制、博世力士乐气液电、用友新道仿真企业虚拟商业社会等一批实验实训中心,建成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开展了“2+2”合作办学。 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努力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设“四个中心”(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政府决策咨询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四个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研究基地)。拥有“工程液压机器人”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17个科研机构,建成“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智库、“面向铜基新材料智能加工技术”省级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了校地、校企、校校互利共赢、共生共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始终坚持文化育人,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沈浩精神为内核、以铜文化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积极践行,秉承“明德尚能、博学日新”校训,坚持把沈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了沈浩精神传承基地。 办学声誉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招生分数线连续多年稳居安徽省同类院校前列,2018年,学校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安徽省控线51分、55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获奖,在2015年“英国国际微电脑鼠大赛”中荣获冠军。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我校办学成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走内涵建设、开放办学、合作育人、特色发展办学道路,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积极发展新经管、新工科专业,继续巩固和彰显财经教育优势,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铜陵学院王牌专业 比较好的特色专业名单 铜陵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铜陵学院邮编 铜陵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铜陵学院有几个校区 铜陵学院教务处电话 铜陵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铜陵学院招生办电话 铜陵学院新生开学报到时间及入学考试军训转专业指南须知 铜陵学院有哪些专业 附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

不可能是核心期刊,只能算是省级期刊罢了。只有少数工科二本学校学报才能评上核心期刊,这种地方性小学院学报根本不可能是中文核心期刊

铜陵学院王牌专业有经济学、税收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广告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专业。

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63个本科专业,拥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广告学),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会计学基础、大学生创业基础)。

学校还有3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2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现有专任教师919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88人,外聘教师227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1335人,成人教育在籍生768人。

以上内容参考 铜陵学院——学校简介

铜陵学院2019论文

铜陵学院比较好,铜陵的学习风气就比黄山好(我是黄山人)

6月26日上午,铜陵市、铜陵学院市校合作共谋发展大会举行。安徽省教育厅、铜陵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同支持铜陵学院加快发展的协议,铜陵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铜陵学院、安徽财经大学、铜陵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铜陵学院与铜陵有色控股公司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会上,还为205个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和研究基地举行了揭牌仪式。 此次举行的市校合作共谋发展大会对于建立市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市校协作共赢、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安徽省副省长谢广祥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充分肯定了这种合作,并希望市校顺势作为,加强合作,推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推进自主创新要素的无缝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铜陵学院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主动融入地方、贴近地方,以建设地方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培训中心、地方教育文化中心、地方党委和政府工作决策咨询中心、地方产学研合作中心“四个中心”为平台,以共建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四个基地”为依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和校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该院与铜陵市一县三区和铜陵市委政府有关部门、有色公司等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决策咨询项目和科技文化服务项目138项,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和研究基地等205个,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分别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 通过探索和实践,建设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深入人心,广大教师主动到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寻找合作课题,开展挂职学习,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开展知识技术服务,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自今年3月份以来,该校教师已承接校地合作决策咨询和科技文化服务项目91项,先后有24名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开展相关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据悉,为进一步加大对铜陵学院的支持力度,铜陵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校合作促进委员会,决定将铜陵学院的发展纳入铜陵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设立市校合作专项资金,在铜陵学院新校区周边计划划拨400亩土地用于开展校校合作办学项目,全力支持将铜陵学院建成安徽省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铜陵学院的院校代码是10383。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高校。是安徽省财经类人才培养、培训的基地,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创始成员,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简介:

学校创建于1978年4月,初建时为安徽劳动大学铜陵市师范专科班,1983年5月,更名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并入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升格为铜陵学院。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3月,学校有翠湖、育秀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10亩(约873630平方米),各类校舍面积4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学校有14个二级学院(部),63个本科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历史沿革

铜陵财经专科学校

1978年,安徽劳动大学铜陵市师范专科班创建。

1979年,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铜陵专科学校。

1983年,升格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

安徽冶金工业学校

1958年,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创建。

1959年,升格为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

1960年,更名为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1962年,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撤销建制。中专层次改建为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公司半工半读真的技术学校。大专层次并入安徽机械学院(后更名为安徽工学院,现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63年,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中专部)参与合并组建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现发展为安徽工业大学。

1978年,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公司技术学校更名为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后更名为安徽冶金工业学校。

铜陵师范学校

1958年,铜陵市第一中学附设师范班创建。

1960年,铜陵市第一中学附设师范班改建为铜陵师范学校。

1961年,铜陵师范学校停办。

1970年,铜陵五七干校师训队创建。

1978年,铜陵五七干校师训队改建为铜陵师范学校。

1979年,铜陵市第十中学并入(合署)铜陵师范学校。

1982年,铜陵师范学校独立办学。

1984年,铜陵市长江路小学、铜陵市人民幼儿园并入铜陵师范学校。

合并发展

2000年,铜陵师范学校、安徽冶金工业学校并入铜陵财经专科学校。

2002年,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升格为铜陵学院,并开始招收本科生。

2008年12月,铜陵学院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并担任首任轮值主席单位。

2009年,铜陵学院获批为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2013年,学院通过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项目验收。

2015年,学院获批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2020年4月,“铜陵学院大学生创客空间”成功入选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名单,成为安徽省唯一依托高校运营的国家级众创空间。

2022年,铜陵学院团委被授予2021年度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工)委称号。

院系概况:

截至2021年12月,该校有14个二级学院(部),开设6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

师资队伍:

截至2021年3月,铜陵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04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0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16人,外聘教师233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20337人,成人教育在籍生991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3月,学院设有63个本科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0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

省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自动化、财务管理、审计学、社会保障学、税收学、经济统计学。

省级精品课程:《管理学》、《税法学》、《C语言程序设计》、《成本会计》、《会计学基础》、《金融学》、《社会保障概论》、《经济法》、《网站开发与网页制作》、《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电路》、《人力资源管理》。

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工程实训(实验)中心、会计实务实验教学中心、法学教学实验实训中心、用友会计综合实训中心、经济管理类实习实训应用平台。

省级卓越会计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会计学。

省级人才创新实验区:应用型高校联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自动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科研平台

学院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努力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设“四个中心”(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政府决策咨询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四个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研究基地)。拥有“工程液压机器人”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17个科研机构,建成“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智库、“面向铜基新材料智能加工技术”省级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了校地、校企、校校互利共赢、共生共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截至2018年11月,该校建有省高校智库1个、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1个、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院(部)所合一科研机构11个。

省高校智库: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面向铜基新材料产业的光电检测与智能装备。

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铜陵学院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基地(铜陵学院)。

校级协同创新中心:皖中南光机电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铜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皖江地区经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铜加工及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铜陵学院系(部)所合一科研机构:公司法研究所、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所、有色金属与加工工程研究所、农村经济与文化研究所、公司金融研究所、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所、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研究所、自动化设计研究所、铜工艺品研发中心、岩土研究所、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1-2014年,铜陵学院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45项,教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0多篇,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1项。

2013年-2017年,铜陵学院发表专著33部,授权专利21项,其中包括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根据2018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铜陵学院图书馆由育秀校区和翠湖校区两个图书馆组成,馆藏有纸质藏书近150万册,电子图书116万种,各类中外文报刊15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47种。图书馆藏书以经济、管理学文献为主体,兼有工学、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形成多类型、多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

学术期刊

《铜陵学院学报》曾用刊名《铜陵财经专科学校学报》,创办于2002年8月30日,是铜陵学院主办的学术期刊,是ASPT和中国期刊网的来源刊。《铜陵学院学报》内容以财经为主,并适当兼顾其他学科;设“本刊特稿”、“经济理论”、“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皖江区域经济”、“政法论坛”、“工程科技”、“文化艺术”、“铜文化研究”、“教育研究”等栏目。

学校荣誉

2009年1月,铜陵学院获评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2013年,铜陵学院获评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

2017年6月,铜陵学院获评第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

2017年,铜陵学院获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

2017年6月20日,铜陵学院获得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学术交流:

截至2018年11月,该校与美国、英国、法国、爱尔兰、韩国、阿根廷等国家和台湾地区10余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2005年,铜陵学院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联合成立了“安徽省西班牙语培训中心”。2012年,铜陵学院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开展了“2+2”合作办学。与美国、爱尔兰、法国等国家的高校开展“3+1+1”、“2+2”等形式的合作办学项目,并与友好高校互派访问学者。与武汉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学校联合开展硕士学位培养。

滁州学院比较好,因为滁州学院是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滁州学院是安徽省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滁州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1977年设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并定名为滁州学院。201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扩展资料:

截至2020年3月,滁州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厅(市)级科研项目57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6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705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4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4部。

“植物蛋白挤压组织化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及相关类群的系统进化研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WDX60特大比表面积吸附树脂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小地老虎性信息素的鉴定及相关生物学研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铜陵学院学报点评

蛮好的,不过在老校区,硬件条件不怎么好,但是老区的环境好啊~

省级的在上面发的论文以省级论文算的

不可能是核心期刊,只能算是省级期刊罢了。只有少数工科二本学校学报才能评上核心期刊,这种地方性小学院学报根本不可能是中文核心期刊

铜陵学院汉语言文学属于文学与艺术传媒系,师资力量一般吧,其实这个专业安师大师资更好。其位于老校区,虽然建筑老旧了点,但环境比新校区好,树木参天,清幽雅静。硬件条件没什么不好的,图书馆齐全,学习环境良好。可做19路公交车往返新校区。你可以去实际看看的嘛,别人说的都是自己的主观感觉。汉语言文学毕业后主要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工作

铜陵学院学报电话

热情八月,阳光总是那么耀眼,你是否在期待着刻有你名字,承载着你希冀的标志着你一路走来荣耀的录取通知书,就在马上送到你手里呢。本文我整理了关于 铜陵学院 的录取通知书发放时间及EMS查询方法的相关知识。一、铜陵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 很多考生在得知自己被 铜陵学院 录取了,但是不知道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可以收到,一般根据往年考生的反映, 铜陵学院 录取通知书会在高考考生录取结果公布后,大概10天左右会受到录取通知书,偏远的一些地方可能需要15天左右,所以考生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被录取了,在根据录取时间推算 铜陵学院 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可以到。如果考生20天左右还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话,可以致电 铜陵学院 招生办电话,查明原因。 二、铜陵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查询方法 1、 铜陵学院 通知书网上查询: 进入中国邮政速递物流EMS高考录取通知书特快专递邮件全程跟踪查询,输入你的准考证号,就可以看到录取通知书的物流信息了。 2020 铜陵学院 通知书高考录取通知书查询入口: 2、 铜陵学院 通知书微信查询: 关注EMS官方微信,即可随时查询掌握录取通知书的动态! 3、 铜陵学院 通知书电子渠道查询: 通过关注EMS微信服务号、支付宝服务窗,下载手机APP,在录取通知书查询入口,输入报考时的准考证号、考生号、手机号或录取通知书邮件号码均可查询,如果注册绑定的手机号与填报志愿时的号码一致,还能随时收到EMS的主动推动信息。 4、 铜陵学院 通知书电话查询: 拨打11183全国统一客服热线,通过邮件号码即可查询到邮件状态。“如果查询到录取通知书已寄出,但发生长时间未收到、网上没有信息的情况,一定要及时通过我们的客服电话11183进行邮件查询。”该负责人说道。 三、铜陵学院简介 铜陵学院 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合并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2002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学校是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9月获批安徽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坐落于皖江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市。现有翠湖、育秀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10亩,各类校舍面积451322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馆藏纸质图书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63个本科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2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10个省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编辑出版学术刊物《 铜陵学院 学报》。现有专任教师851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7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716人,外聘教师243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9136人,成人教育在籍生842人。

铜陵学院的邮编为244061,该校地址位于安徽省铜陵市翠湖四路1335号,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文、理、艺、法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坐落于皖江新兴工贸港口城市、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市。现有翠湖、育秀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310亩,各类校舍面积424393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馆藏纸质图书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10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财务管理)、13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现有专任教师826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25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684人,外聘教师243人。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8734人,成人教育在籍生842人。

积极探索应用型高校办学之路,深入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改革。学校率先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2008年,发起创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行知联盟),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批示,《光明日报》等国家媒体评价“为新建院校谋求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深入推进“三进入三延伸”(企业进校园、企业家进课堂、科技攻关项目进学校;实验室延伸到企业、课堂延伸到生产一线、教师培养延伸到社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企业合作开设了华为、蓝盾、中鼎、金纬、招商信诺、速度中国、青鸟储备等特色冠名班,泰富、新能等创新创业特色班。建有GE Fanuc自动化集成、罗克韦尔DCS集散控制、博世力士乐气液电、用友新道仿真企业虚拟商业社会等一批实验实训中心,建成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注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开展了“2+2”合作办学。

牢固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努力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设“四个中心”(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产学研合作中心、政府决策咨询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四个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研究基地)。拥有“工程液压机器人”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等17个科研机构,建成“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省级高校智库、“面向铜基新材料智能加工技术”省级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了校地、校企、校校互利共赢、共生共育、共同发展的局面。

始终坚持文化育人,大力培育和弘扬以沈浩精神为内核、以铜文化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积极践行,秉承“明德尚能、博学日新”校训,坚持把沈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了沈浩精神传承基地。

办学声誉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招生分数线连续多年稳居安徽省同类院校前列,2018年,学校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超出安徽省控线51分、55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获奖,在2015年“英国国际微电脑鼠大赛”中荣获冠军。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我校办学成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走内涵建设、开放办学、合作育人、特色发展办学道路,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积极发展新经管、新工科专业,继续巩固和彰显财经教育优势,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安徽铜陵学院有两个校区:老校区在铜陵市北京中路;新校区在开发区翠湖四路东段 铜陵学院办公室电话:。 铜陵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工学、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我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区域交通枢纽、沿江生态山水名城--安徽省铜陵市,其前身为铜陵财经专科学校,2000年8月,原铜陵财经专科学校与安徽省冶金工业学校和铜陵师范学校合并,200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铜陵学院。至今已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 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328亩(约885357平方米),现有两个校区,主校区(翠湖校区), 位于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段,老校区(育秀校区)位于铜陵市文化、商业繁华地段--铜陵市北京中路。 学院现有教职工7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80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近200人,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近400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2006人,成人教育在籍生1700余人。学院现有馆藏纸质图书75万册,中外文期刊1500余种,各类校舍面积32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多万元。 学院现有12个系,34个本科专业,另设有体育教学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设有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中心、教育教学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铜文化研究中心、铜刻艺术研发中心、有色金属与加工工程研究所、农村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编辑出版学术刊物《铜陵学院学报》。 学院是安徽省财经类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一定的财经教育办学特色。会计学为省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管理学》、《税法学》、《C语言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实务实验室为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动化工程实训(实验)中心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爱尔兰、阿根廷等国5所高校建立正式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联合成立了“安徽省西班牙语培训中心”。 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学院共为社会输送4万多名合格专门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近几年来,我院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在安徽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2008年我院本科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为522分、514分,分别超出安徽省二本线9分、7分,新生报到率达到%;在毕业生就业工作方面,我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达到95%以上,2008年为,被评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近年来,为实现学院科学发展上水平,学院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提出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奋斗目标。为积极推进高质量有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学院坚持以内涵建设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努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坚持开放办学,以“四个中心”(建成地方政府决策咨询中心、地方产学研合作中心、地方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和地方文化教育中心)为平台,以“四个基地”(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基地、研究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办成地方人民满意的大学。积极推动校际合作,发起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认真组织开展联盟工作,促进联盟高校之间交流与合作;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着力推进学院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增强学院的办学实力,努力把学院建成高质量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