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高岭石物理性质的研究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

高岭石物理性质的研究相关论文

含多水高岭石和水云母,常混入黄铁矿、菱铁矿、碎屑石英、长石及重矿物等。为白、浅灰、浅黄等色,致密、贝壳断口、有滑感、性脆、硬度低。大都在温湿气候下,为铝酸盐矿物(长石为主)的分解产物,在酸性(pH=5—6)环境下沉积于大陆、河流、湖泊、沼泽或泻湖地区。高岭石粘土是高级的耐火原料,也是陶瓷业、造纸业;橡胶业、肥皂和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或填料。

反复插层对高岭石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浅析论文

高岭石是一种重要的粘土矿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环保等领域。同时,纳米级高岭石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显著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目前,插层法是最有希望也是最有效的制备纳米级高岭石的方法。经过多次插层与脱嵌得到的高岭石具有足够的活性,可与部分2价盐类发生插层反应,但插层与脱嵌的重复次数与高岭石类型有关,不同的高岭石可能要经过2次甚至几十次不等的插层与脱嵌循环。Thompson等通过多次插层与脱嵌反应得到无定形高岭石,其比表面积由5 m2/g增至45 - 400 m2/g离了交换容量由 mmol/g增至3 mmol/g,且该材料可与多种金属离了发生反应。此外,Patakfalvi等在65 0C直接利用二甲基亚飒CDMSO对高岭石进行插层,多次插层后使高岭石完全解体,最终达到了剥片的目的。Singh等为了验证在水合作用下片状高岭石是否会发生卷曲,利用醋酸钾对高岭石进行多次插层与水洗反应,不仅证实了该假设,并最终得到了埃洛石状高岭石。

尽管前人对高岭石多次插层与脱嵌进行了研究,但多集中在对产物的加工,而对多次插层与脱嵌后高岭石结构及性能研究甚少。本研究分别利用二甲基亚飒CDMSO和去离了水对高岭石进行重复的插层与水洗,并采用X射线衍射C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S旋转魔角核磁共振MAS NMR扫描电镜SEMI对插层和水洗产物进行表征,以期确定重复插层与脱嵌对高岭石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1实验方法

原料及仪器

高岭土选白张家口宣化市沙岭了镇,高岭石含量达95 %,含少量石英。无水乙醇,分析纯;二甲基亚飒CDMSO,分析纯;上述两种试剂均由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X射线衍射CXRD分析采用日本理学公司的Rigaku D/MAX 2500 PC型X射线衍射分析仪,测试条件:扫描步宽:,管流40 mA,电压150 V,扫描速度4 (0)/min狭缝系统:DS=SS=10,RS= mm.

红外光谱(FT-IR)测试采用Nicolet 6700傅立叶红外光谱仪,采用KBr压片法制样,波数测试范围:600-4000 cm,分辨率4 cm.

核磁共振测试采用德国Bruker公司MSL-300型谱仪在室温条件下记录的,a9Si的谐振频率分别为 Hz, Hz,转了转速5kHz, 29Si的化学位移参照物分别为四甲2样品制备

称取50 g高岭石(K)置于100 mL质量分数为90%的DMSO溶液中,60 0C搅拌12h,得到高岭石/DMSO插层复合物(KD。将KD 置于去离了水中,常温搅拌1 d,离心分离获得水洗后产物.

2结果与讨论

XRD分析

高岭石/DMSO插层复合物的XRD图谱。经DMSO插层处理后,高岭石d值由原来的 nm增至 nm。该结果表明经DMSO插层后,高岭石的层间距被撑大,这与以前文献报道结果一致说明DMSO分了成功的进入高岭石层间。据Wiewiora和Brindley给出的.插层率计算公式计算得出第一次插层的插层率为 %.

分别给出了1,2,3......8,9,10次高岭石/DMSO插层复合物的XRD图谱。DMSO对高岭石进行插层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插层率,且在重复插层6次之后高岭石衍射峰的强度儿乎消失,这是由于重复插层与水洗导致了高岭石层间氢键破坏,层间作用力减弱,从而插层剂更易于进入高岭石层间。经6次插层后,在2头150-350之间曲线向上凸起,表明其结构向无定型方向发展。据Wiewiora和Brindley的插层率计算公式,计算出各次插层复合物的插层率。由图3可看出,随着插层次数的增加插层率逐步增大,且在重复7次插层后插层率趋近100%,这可能与高岭石晶体结构的破坏有关,同时也证明了重复的插层与脱嵌过程对高岭石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红外光谱分析

高岭石(K)及经5次、10次水洗后高岭石红外光谱图。据Frost报道,可以将高岭石的红外光谱分为3个主要区:Ca)高频区:3700-3600 cm,范围,该区主要为经基仲缩振动带,谱图K中3620 cm,为内经基仲缩振动峰,3696 cm、3668 cm、3652 cm为内表面经基仲缩振动峰;Cb)中频区:1200-800 cm,处,呈现1个强的吸收带,主要为S i0仲缩振动带和经基解型振动;Cc)低频区:800-600 cm处,主要为Al。仲缩振动、S i0弯曲振动和经基平动。

原始高岭石(K)在3668cm和3652 cm出现2个谱带,这说明原始高岭石的结晶程度较高f H,91。对比发现,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内表面经基的仲缩振动带强度逐渐降低,同时内经基仲缩振动带强度在经历五次水洗后也开始减弱。经基振动带强度的减弱说明有部分经基脱去,上述现象说明不仅高岭石晶层表面遭到破坏,而且晶层内部(硅氧四面体与铝氧八面体之间)也受到了一定影响。高岭石与峰一直存在,这说明尽管高岭石结构遭到一定破坏,但晶体结构未发生崩塌。在中频区,1115 cm,处的SiO键仲缩振动强度逐渐减弱,1033 cm和1008 cm,的SiO键反仲缩振动峰的强度逐渐减弱并有消失的趋势,这可能与内经基的脱去有关。913cm处的内经基振动峰强度逐渐减小。低频区,峰强均有减小的趋势。无论原始高岭石还是经水洗后的高岭石,其化学键或官能团在红外光谱上的波数并未发生大的改变,只是各个峰的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高岭石经10次插层、水洗后部分化学键或官能团遭到破坏,使得其数量减少。

3结论

(1)部分内表面经基与部分内经基脱去。经基以结构水形式脱去,但其脱去并未对高岭石硅氧骨架产生影响。此外,随着水洗次数的增加,高岭石无序度增加,叠置片层减少,晶形遭到一定破坏。

(2)尽管化学位移发生了变化,但Si原了与AI原了聚合度保持不变,高岭石主体仍呈层状结构。Si谱化学位移的变化是由结构层内键长、键角的变化所致,而AI谱化学位移的变化可能与内表面经基的脱去有关。

(3)实验最终产物可能为高岭石向偏高岭石转变的中间状态产物。水洗产物的MASNMR29Si图谱变化与高岭石向偏高岭石转变过程中的图谱变化相似,但XRD, IR, MAS NMRZAI图谱表明最终产物仍为高岭石,故由此推断高岭石可能正在向偏高岭石方向转变。

质性研究相关的论文

直接搜索你要的论文的关键字检索就可以。如果想下载或在线阅读需要登录,多数的论文是要付费的,付费后就可以下载或阅读了。建议如果你是大学生,可以向老师询问学校或学院的中国知网账号密码,这样部分论文你是可以免费阅读和下载的。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沃野.关于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41-47. [2][3][10]付瑛,周谊.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教育探索,2004,(2):9-11.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23. [5]栗玉香,冯国有.教育科学研究不宜苛求定量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1,(2):33-35. [6]吴争程.定量方法在我国社会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析[J].湖北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2-13. [7]常 蕤 .教育研究中的定量研究 刍 议[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9,(1):61-62. [8]伍红梅.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及结合[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3):70-72. [9]嘎日达.论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54-62.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用户需要进入知网首页,在首页的检索栏中输入论文标题,或者点击检索栏右边的高级检索按钮。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对应的搜索条件,点击检索后即可查找到相关论文资料。知网的检索栏可以通过主题、关键词、摘要、全文等进行文献检索,且检索栏中可以同时输入多个主题词或关键词,通过并、或、否等连词表示各个搜索词来进行搜索。知网即中国知网,或常被称为中国期刊网,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汇聚了数量庞大的学术期刊、专利、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等资源。

高一物理研究性论文

这么多够不??(*^__^*) ~~一、引入新课定性讨论:物体质量一定,力不同,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质量物体上,物体加速度有什么不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快慢取决哪些因素?定性关系如何?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一种情况,受力大的产生加速度大,第二种情况:质量大的产生加速度小。 学生再思考生活中类似实例加以体会。点评:教师可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实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二、进行新课1、物体加速度与它受力的定量关系探究教师活动:现在我们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用控制变量法)。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测量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定量关系。请同学生据上述事例,猜测一下它们最简单关系。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力可能成正比。教师活动:如何测量加速度a?需什么器材?请同学样设计方案。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设计可行方案测量,也可借鉴教师提供案例进行设计。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把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填在设计好的表格中。学生活动: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取得数据。教师活动:如何直观判断加速度a与F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以a为纵坐标,以F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利用图象找规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某同学做的图象,让大家评价。学生活动:学生在事先发给的坐标纸上描点,画图象,看图象是否是过原点的直线,就能判断a与F是否成正比。分析研究表格中数据,得出结论。2、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的定量关系探究教师活动:保持物体所受力相同,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请同学们用最简单关系猜测一下二者是什么关系?教师解释:若a与m成反比,其实是a与1/m成正比,a-l/m的图象应是什么?学生猜测回答:加速度与质量可能成反比。应该是过原点直线。教师活动:保持钩码质量一定,即拉力大小一定,如何改变小车质量?将不同质量的小车的加速度填入设计好的表格中,建立a一1/m坐标系作图象。学生回答:在小车上加砝码。学生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测出不同质量时加速度。在坐标纸上描点,作a-l/m图象,据a-l/m图象建否是过原点直线就能判断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点评:由于学生刚开始从事探究实验,缺乏经验,需要教师指导,比如设计方案,利用图象处理数据,学生一无经历,二不习惯,所以宜采用定向探究,逐步使学生走向自由探究。3、对实验可靠性进行评估教师活动:如果同学们猜想是正确的,那么根据实验数据,以a为纵坐标,以F横坐标,或以a为纵坐标,1/m为横坐标,作出图象都应该是过原点的直线,但实际描的点并不严格在某直线上,也不一定过原点。若真是a∝F,a∝l/m得需多次实验才能证实。【教学重点】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3.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教学难点】1.在老师引导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2.实验的操作过程。【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车(20辆,每辆车上贴上质量为200g,贴上“参照车”与“实验车”字样),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20个),一次性小塑料口杯及棉线套(20个,质量可忽略),50g规格钩码10盒(每盒10个),托盘天平砝码20盒,刻度尺(米尺),线绳若干,铁文件夹10个,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系统一套,计算器。【教学要求】上课地点为实验室,共分成10组,五个学生一组,每组男、女生都要有,选出组长一名。每组桌上贴上组号,每个学生发学案一张,每组同学带课本,计算器,铅笔。【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探究实验方案,第2课时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一、第1课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学案上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研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跟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先猜一猜加速度大小跟什么有关?教师注意:学生可能猜出质量和力以外的因素,教师引导或告之本节课只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问题2:请同学们猜一猜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关系,列举出实例。如果学生说不出实例,教师可以列举以下典型的例子:绿灯亮后,摩托车先冲出,然后小轿车,最后载重货车,说明质量大加速度小;方程式赛车的发动机功率大,启动快,加速度大,说明力大加速度大。播放以上例子的视频。问题3:能否从理论上验证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是合理的?参考答案: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快慢是用加速度来描述的,因此力大,加速度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难改变,即加速度小。教师注意: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容易用举实例法,教师注意引导从理论出发。问题4: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物理量有什么关系,应当采用什么方法?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用控制变量法。问题5:初中用过这种办法吗?举例说明。(安排此问题的目的是向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参考答案:在讨论电流与电压、电阻两个量是什么关系时;在讨论压强与压力、作用面积两个量是什么关系时。问题6:保持质量一定,怎样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或保持力一定,怎样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学生会回答出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几个加速度及所对应的力,分析加速度与力关系或加速度与质量关系,若不提测加速度,可追问如何测出加速度。以上6个问题难度不大,建议采用单独让某个学生回答的方式即可,不必给时间进行小组内讨论。问题7:鉴于用纸带测出加速度是我们已经掌握的一种技能,因此本次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不想用此方法。请同学们另外设计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法?(1)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及对实验方法的初步设计。(2)在此理论框架内,具体的实验方案是什么?组内讨论6分钟,每组组长准备发言。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交流,如果时间过半还有一些组提不出方案,教师可提醒该组学生参考课本43页“做一做”栏目,再讨论.参考答案:理论依据及初步设计:两物体均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x=知,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关系,就是他们的加速度关系。具体实验方案:课本78页参考案例。学生在阐述时可能(1)(2)两个问题混在一起说出,只要合理、清晰即可;另外理论依据与方案课本上都有,学生看了课本就很容易回答此问题。引申问题:在此理论依据下,能否再设计出一种实验方案,组内讨论10分钟后组长发言。(讨论后,刚才只提出课本上方案的组重点发言,已经提出不同于课本上方案的组也可以再提出第3种方案。)教师组织同学们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只要合理可行即可。最后教师指出:本节课用课本78页的方案。问题8:绳拉小车的力是小车受的合力吗?学生很容易提出还有摩擦力。问题9:我们必须要使绳拉小车的力成为小车受到的合力,否则还要计算滑动摩擦力,使问题复杂化,那么怎样去掉摩擦力呢?组内讨论5分钟后组长发言。参考答案:(1)用重力分力平衡掉摩擦力(教师可投影图片解释),为此可以倾斜木板,直到小车放上后恰能静止或被轻推后匀速。(2)减小摩擦力直到可忽略,可采用气垫导轨。第2课时:做实验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一、实验前教师做以下交待:1.为了节省时间,教师给学生做一下分工,1-5组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参照表一和表二要求(见学案);6-10组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参照表三和表四要求(见学案),要填写好表格。2.平衡摩擦力时不必将拴有口杯小桶的绳子解下,车后拖的绳子也不用解下,放在车上即可。3.注意铁夹子的位置。4.注意实验中同学之间互相配合,如谁扶住板,谁控制铁夹开启、闭合,谁负责更换砝码和保证绳在滑轮内并负责保护仪器,谁负责测量记录等。附:表一(两车质量均为200g+100g)参照车 实验车 组别 绳上挂的钩码/g(代表力F1) 位移x1/cm 绳上挂的钩码/g(代表力F2) 位移x2/cm 1 20 302 20 403 20 504 20 605 20 70表二(两车质量均为200g+100g)组别1 1.52 2.03 2.54 3.05 3.5表三(两车绳上挂的钩码均为40g)参照车 实验车 组别 车和车上砝码总质量/g(代表质量m1) 位移x1/cm 车和车上砝码总质量/g(代表质量m2) 位移x2/cm 1 300 2002 300 4003 300 5004 300 6005 300 700表四(两车绳上挂的钩码均为40g)组别1 2/3=0.672 4/3=1.333 5/3=1.674 6/3=2.005 7/3=2.33(以上实验过程36 min)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分析表二和表四,并得出结论。参考答案:在两车质量一样的情况下,实验车受的力是参照车的多少倍,加速度就是参照车的多少倍,说明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在两车受力一样的情况下,实验车总质量是参照车的几倍,加速度就是参照车的几分之一,说明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课堂小结】1.高中第一次接触控制变量法。2.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猜想出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比实验验证重要,提出实验方案比实验操作重要,通过本节课,大家要好好体会。

物理小论文温度计与体温计的比较实验用温度计与体温计都是液体温度计,那麽,他们有人什麽相同点与不同之处呢?下面就来为实验用温度计(不是家庭寒暑表)和体温计做一个比较吧!实验用温度计与体温计的相同之处:(1):原理相同:两者都是使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2)都使用摄氏温度。实验用温度计与体温计不同之处:(1) 量程不同:实验用温度计一般量程是-20℃~110℃。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因为人的体温范围一般在35℃~42℃之间)。(2) 分度值不同:实验用温度计分度值为1℃,而体温计的分度值为℃。(3) 内装物质不同:实验用温度计内装液体一般为煤油(为便于观察,一般染成红色)体温计内装液体一般为水银。(4) 构造不同实验用温度计基本构造是玻璃泡上部是均匀的细管。而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的非常细的缩口,体温计的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的玻璃管里,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人体的温度。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5) 用方法不同:实验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但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在使用之前要用手用力向下甩几下,而其他普通温度计使用之前则不能甩。通过一翻细致入微的观察,我对实验用温度计与体温计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希望在今后的物理课上,能够接触到更多生活中常用但又新鲜有趣的事物。高一物理小论文(1000字左右)

书前面的那个SB故事引用下来,加点自己想法,差不多了

物理研究性学习论文环境与光污染一、课题背景:随着现代都市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污染——光污染,它已成为现在都市的环境公害,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而这种光污染是由反光、反热的建筑材料造成的,如一些大厦的玻璃幕墙。在下午约2~4时折射的太阳光正好对着公路,司机们的视线受到干扰,存在安全隐患。在深圳也存在此种问题,特别是繁华地段的高层反光反热的玻璃幕墙,因此,本小组在深圳市的蔡屋围等繁华地段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了“光污染”的课题研究。二、课题目的:1.认识和了解光污染的有关知识。2.调查城市光污染,并提出有关建议。3.学会团结合作,学会对知识的探讨与研究。��三、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1.查找资料:上网查找,翻阅书报。收集资料。(1)光污染分为人造光与自然光,这些光照对人体有害处。(2)人对光的色彩有何反应。(3)光污染对各种人群的危害。2.实地调查(1)对行人、司机的采访。 (2)采用拍照,进行实情记录。3.总结整理(1)整理资料,分析内容。(2)制作网页。四、研究结果和分析:1.光污染及其危害根据环境科学的解释,光污染是指过量的光辐射,紫外线辐射和红外线辐射对人体健康,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1)眩光�造成光污染的光辐射中常见的是眩光。眩光是指在视野内有光亮度范围不适宜,在空间或时间上存在着极端的光亮度对比,以致引起不舒服或降低可见度的视觉现象,玻璃幕墙的光污染就是由于其反射太阳光、灯光等光线过强造成眩光。眩光使人的视力下降并迅速疲劳,日常生活中的眩光污染有很多,如夜间迎面而来的汽车前灯的眩光会使受到光刺激的司机和行人控制力降低,很容易发生危险等。 (2)自然光自然光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太阳光主要有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等。而光污染是指过量的光的辐射,紫外光的辐射,能对人体健康、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如:受日光中的紫外线过度的照射,便会引起日光性皮肤炎,会使人身体暴露部位红肿,严重者起水疱,患部有灼热,刺痒或疼痛感;病情严重时,可伴随身体不适、发烧、恶心及心跳加速,长期日晒过量会造成慢性损害,长期照射阳光,紫外线能诱发皮肤癌。但适量的阳光照射是必要的。(3)反射太阳光反射太阳光,这种光污染是城市中最为严重的。例如,我市的建筑,虽然以玻璃幕墙为主,是很美观,但在美丽的背后却潜藏着杀机,它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危险,如:使正常细胞衰亡,出现血压升高,心急燥热等不良症状,还可以使人的视力下降尤其是眩光。(4)人造光人造光就是指我们日常使用的电灯,舞厅用的彩灯等。在舞厅里,我们看到的灯光五光十色,美丽万分,可你对它的危害又认识多少呢?各式各样的彩灯是光污染的来源之一。彩灯虽然能够强烈的刺激感官,同时刺激也能病发细胞,使人的眼睛不适,影响人的中枢神经,令人产生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的感觉,长期处于这种灯光下会引起头痛,失明,食欲不振。此外经科学研究表明,彩光能给人产生心理压力,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5)彩光心理压力指数灯光颜色 白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红光 黑光压力指数 100 113 133 152 155 158 187(6)光污染如何导致近视作为学生的我们受到光污染的危害就更严重了,现代学生的近视眼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必不可少原因是光污染。学生所用的台灯,光质分为红外光、紫外光。红外光易被水分吸收,而人的眼球80%左右是水分,长期吸收红外光会使眼组织变异;紫外光有穿透力,杀伤力强,长期受紫外光辐射,眼细胞受到伤害。台灯的光污染会对眼睛造成疲劳,损伤,从而使视力下降。2.光污染的防治与建议(1)在光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多植树,树木可以减少光污染的强度,从而减少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和危害。(2)在交通繁忙地区的建筑物应少用或不用反光、反热的建筑材料,最好使用不反光、不反热的建筑材料。(3)住宅区不用反光、反热性强的建筑材料,因为它会直接危害到人们的健康,生活习惯。(4)若使用反光的建筑材料做外墙,应有自动转向反光系统。如:两栋楼隔着一定的距离而对立,若太阳光从对面大楼方向射过来,那么这栋大楼的反光外墙通过自动反光系统调节一定的角度,射向另一栋大楼再经过自动反光系统,把光反射到天空去,这种设想的可行性是可以的,但依现在的科技水平要完成这一系统是不可能的,它需要高新的科技与高能量的消耗,因此这种想法只有在未来实现了。(5)现代社会提倡使用新能源,而太阳能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可以利用太阳的高热能来发电,在某些高原地区长年受到太阳的照射,我们就在那里安装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仪器,同样我们也可以在高楼大厦上安装此种仪器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一是能使世界上的二氧化碳污染大量减少,因为我们利用太阳能发电,可以减少对植被的砍伐,也可以减少燃煤的数量。二是能为此大厦减少电费,甚至可以倒卖电给发电公司,同时,能给在此大厦工作的人们带来合适的室内温度,夏不热,冬不冷。(6)对已经产生光污染的玻璃幕墙,专家建议可采取其他补救方法,如用新型的亚光外墙建筑材料置换或对受光污染影响的地方增加隔光措施等。(7)目前我国尚未对光污染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政府应制定有关光污染的法律。如,如何使用反光、反热的建筑材料,与对它的使用加以限制;对光污染严重的地区要如何改善等。配合我国现阶段,制定有效的法律来改善现代化都市和国际性大都市的光污染情况,这样才能保证这里的人们的健康。 参考文献:1.《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广东省教育初版社》2001年。2.“不可忽视的光污染”《深圳法制报》2001年1 0月10日。

暗物质研究性论文

暗物质是一种不受电磁反应影响的物质,暗物质是一种无法衰变的物质。人类通过哈勃定律验证了宇宙的膨胀,但是宇宙并没有出现衰减。

在其30多年的生涯中,HST已经进行了 140多万次观测 ,科学家依据其观测数据,撰写了 超过18000篇论文 。

它的后期目标定位于遥远的漩涡星系,并帮助绘制了暗物质的区域图。对HST图像的分析,甚至帮助科学家们获得了 2011年的诺贝尔奖 ——发现宇宙的膨胀速度正在加快。

也因此,人们如此评价HST: 当地球上有问题时,哈勃会回答 。

HST的“十大发现”

在HST其后的工作时间里,天文观测取得了巨大成功,天文学领域据此发表了大量观测、分析、研究性论文,且引用率很高。

HST拍摄了大量宇宙空间、星系和恒星的照片;在不同波段对宇宙进行了 长期观测 ;观测到距地球130亿光年的 原始星系 ,发出的光芒来自大爆炸后刚形成的宇宙早期;发现了5颗 太阳系行星 。

此外,它还在黑洞、类星体、恒星诞生与死亡、宇宙年龄、暗物质等方面的观测研究中取得了 突出成果 。

截止到2006年,HST在轨运行了15年,得到了许多激动人心的发现,拍摄了 45亿张 精美的天文照片。人们对它的发现进行了总结,评出了最重大的“十大发现”:

HST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天文学家 测定宇宙的准确年龄 。

天文学家用HST观测到仙女 星座 和其它星群中的造父变星,以确定宇宙的膨胀速度和年龄。HST将宇宙的年龄精确到 130亿至140亿年之间 。目前,最新的研究结果将宇宙年龄精确到了 137亿岁 。

HST在对 暗能量 的研究工作中扮演了 重要角色 。

暗能量是一种神秘形态的力,起到宇宙气体“踏板”的作用,加快了宇宙膨胀的速度。

HST关于超新星的资料,帮助研究者揭示这种神秘力量在宇宙中 持续存在 。

HST完成了对太阳系外一颗行星大气层化学构成的 直接测量 。

在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大气中,它发现了钠、氢、碳和氧元素。

这一观测结果证明,HST和其它望远镜可以从一些天体的大气中进行化学构成的 采样工作 。

HST给天文学家提供了遥远的星系照片,反映了宇宙 诞生之初 的景象,为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宇宙的 起源和演变 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HST拍摄了M87椭圆星系的图像,观测资料证实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具有一个 巨大的黑洞 。

1999年1月23日HST捕捉到了 伽马射线暴 的景象,这是当时纪录过的 最大规模 的一次伽马射线暴。

拍摄的图像显示,这些放射线的短暂闪光来自于遥远的星系,这些星系以非常快的速度形成众多恒星。

图像还确定了这些爆炸来源于一些 巨大星体的瓦解 。

天文学家使用HST追踪到一些类星体的“家”( 宿主星系 ),并且证明它们位于这些星系的 中心区域 。

HST拍摄到了猎户星云中的 原行星盘 ,资料证明,烤盘形状的尘埃盘围绕着年轻恒星的现象很平常。

HST拍摄到了1994年7月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的 彗星断裂 成21个碎块 撞击木星 的情景,撞击所产生的蘑菇形火球冲击到了木星上空。

HST拍摄到的一组在跳跃的颜色中烁烁发光的 行星状星云 ,向人们描绘了垂死恒星的最后色彩。

行星状星云是一些即将消亡的恒星所抛射出的气体外壳,HST拍到的图像显示,行星状星云就像雪花一样,没有任何两个是完全一样的。

HST在第二次维修前的巨大成就

到1997年4月,HST已工作了7年,这期间它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科学家,利用HST进行了11万多次科学观测,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撰写了1346篇论文。

这期间HST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增进了人类对 宇宙年龄和大小 的了解;证明某些星系中央存在 超高质量的黑洞 ;观察了数千个星系和星系团,探测到了宇宙诞生早期的“ 原始星系 ”,使科学家有可能跟踪研究宇宙发展的 历史 ;对神秘的 类星体 和其存在的环境进行了深入观测;更深入揭示了恒星的不同 形成过程 ;对宇宙诞生早期恒星形成过程中 重元素的组成 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已死亡的恒星周围 气体壳 的复杂组成;对猎户座星云中年轻恒星周围的尘埃环进行了观测,揭示出银河系中存在其他 行星系统 ;对 苏梅克彗星与木星相撞 进行了详细观测;对火星等 行星 进行了观测;发现木星的两颗卫星——木卫二和木卫三的大气层中 存在氧 。

HST第二次维修安装的 近红外相机 及 多目标分光计和图像摄谱仪 ,使望远镜能够跟踪 宇宙大爆炸后10亿年左右 形成的古老星系,并能详细观测黑洞、膨胀的星系、爆炸后的恒星以及众多天体。

第二次维修工作使HST的 寿命得到提高 ,观测能力 进一步增强 ,观测光波段延伸到 近红外 范围。

创造早期宇宙成像的黄金时代

HST在多次维修过程中,更换了所有的原装观测仪器。

其中有两件新仪器非常重要,分别是第三次维修时安装的 高级巡天相机(ACS) 和第五次维修时安装的 宽视场相机3号(WFC3) 。

ACS在可见光到红外光中能 穿越宇宙级的距离 ,非常适合测量 红移星系 和 中等到大型星系团 。

WFC3用于观测研究 各演化阶段 的星系,从极遥远的年轻星系到较近的恒星系统,也包括太阳系内的行星系统和系外行星。

它的主要特点是 跨越电磁频谱 的能力,从紫外线到可见光,并进入近红外(NIR)波段,其在近红外源获得的全新高清晰图像,使之成为后继者韦伯望远镜的重要先驱。

WFC3的广谱“全色”覆盖范围与ACS是极好的补充,两者协同工作,被认为创造了一个新的 早期宇宙成像的黄金时代 ,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当时 最佳观测功能 ,在宽波长范围内提供了极好的 宽视场成像质量 。

探索 早期宇宙和星系

HST在早期宇宙和星系观测方面的重要成果,可追溯到 宇宙大爆炸数亿年后 的情形,对认识早期宇宙、早期星系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成果大都采用HST的 超深场模式 (Ultra Deep Field)拍摄,采用的仪器前期主要是ACS,2009年后则以高ACS与WFC3的组合为主。

这种观测模式一般在 极小的天区范围 进行,约为满月直径的十分之一,视场范围内包含约5500个星系,最暗星系的亮度是人眼所能看到的亮度的 百亿分之一 ,即使用先进的观测仪器也非常难以“看到”,因此经常采用“ 引力透镜 ”原理将观测源发出的光线进行聚焦、放大。另外,拍摄这样一张极远的宇宙图像,往往需要 多次、长时间曝光 。

>>>

2003年9月24日至2004年1月16日间,HST对南天区鲸鱼座和波江座附近的天炉座一小片天区,进行了 800次曝光 ,总曝光时间达 天 ,最终拍摄了一张照片。

照片中最小、最红的小点显示的遥远星系,约有100个,可能是当时 已知最遥远的星系 ,存在于 宇宙大爆炸后8亿年 的时候。

>>>

2009年,HST在近红外光下拍摄了 更远、更深 的宇宙图像。

当年8月,HUDF09团队利用新安装的WFC3红外通道,对前述同一天区进行观测,拍摄过程共4天,总曝光时间 173000秒 。

照片显示的星系红移量Z达到8 ,推算出这是 宇宙大爆炸后6亿年 的情景。

>>>

2012年11月16日,HST在大熊 星座 附近的一个小天区进行了极深场拍摄,并且利用了周围巨大的星系团产生的引力透镜放大效应,获得了一个名为 MACS0647-JD 的星系照片。

MACS0647-JD只在红色波长下发光,是一个 非常年轻 的星系,估计形成于 宇宙大爆炸后亿年 ,其直径约600光年,比银河系(直径150000光年)小约250倍。

早期的星系一般都 极不稳定 ,在此后的数十亿年间将发生无数次碰撞,然后逐渐形成我们能看到的巨大宇宙结构。

在接下来的130亿年中,MACS0647-JD可能会与其他星系和星系碎片发生数十、数百甚至数千次 合并事件 ,这一观测成果将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宇宙在第一批恒星和星系出现时如何形成。

没有最远,只有更远!

HST和宇航局另一个重要的红外天文卫星(运行于地球跟随日心轨道)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 (SpitzerSpace Telescope,缩写为 SST )单独或共同作出的发现,不断改写着观测最远星系的 历史 。

正应了那句话“ 没有最远,只有更远! ”

>>>

2015年5月和9月,发现了两个最远星系候选者,前者被命名为 EGS-zs8-1星系 ,距离地球约131亿光年;后者被命名为 EGS8p7星系 ,距离地球约132亿光年。

按照目前对宇宙年龄的估计,它们分别诞生于大爆炸 6亿年 和 5亿年 后。

EGS-zs8-1星系的红移是此前测量中 最高 的,最初由HST和SST识别,后来使用夏威夷凯克天文台10米望远镜进行了详细观测。

根据这些观测和分析结果,研究人员认为EGS-zs8-1中的恒星“年龄在1亿到3亿年之间”,是 非常年轻的恒星 ,也是 宇宙诞生后的第一批恒星 。因而,EGS-zs8-1在当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被观测到的 最古老星系之一 。

观测结果还表明,EGS-zs8-1形成恒星的速度是银河系的80倍, 非常活跃 。

此外,根据SST在该星系和其他早期星系中观察到的独特颜色,科学家认为可能是这些星系中的原始气体相互作用导致 大质量年轻恒星快速形成 所造成。

对该星系的进一步研究,有可能揭示在早期星系和年轻恒星里形成 重元素的类型和数量 。

>>>

2018年,在观测SPT-CLJ0615-5746星系团时,HST非常幸运地发现了 SPT0615-JD星系 。

这是一个很小的、处于 胚胎期 的星系,距离大爆炸仅 5亿年 ,HST是借助引力透镜原理,拍摄到了这个星系的照片。

天文学家估计,这个小星系的质量不超过30亿太阳质量(大约是银河系质量的1/100),直径不到2500光年,只有小麦哲伦星云的一半。该星系被认为是大爆炸后不久即出现的 年轻星系的原型 。

虽然在早期时代,已经看到了一些其他的原始星系,但由于它们的小尺寸和巨大距离,看起来都像是小小的红点。

然而,在一个巨大的前景星系团的引力场作用下,不仅放大了背景星系发出的光,而且还将目标星系也放大成了小弧形(约2弧秒长)。

结合HST和SST的数据,该新生星系的红移值高达10,其时间可回溯到 133亿年前 ,即宇宙诞生后4~5亿年。

科学家指出,这个星系已经处于 HST探测能力的极限 ,后续工作将由韦伯太空望远镜继续,包括早期宇宙中 恒星诞生、演化的细节 以及 早期星系的子结构 问题。

>>>

2014年1月5日-9月28日,HST利用ACS和WFC3的红外通道,在南天波江座附近,又观测一个非常遥远的星系,并将其取名 Tayna ,意思是“第一个出生”。

这次观测和成像也利用了引力透镜原理,大大增强了星系的光线亮度,使其看起来比正常亮度高20倍。

根据其红移数据,科学家估计它距离我们 约有133亿年 ,相当于 宇宙诞生后4亿年 ,是当时发现的 最远天体 。

它的大小与大麦哲伦星云相当,里面的恒星形成速度为大麦哲伦星云内恒星形成速度的10倍。

>>>

HST于2015年2月11日和2015年4月3日对北天区进行深入观测,并于2016年3月3日在大熊 星座 方向发现了可能是迄今为止已知的 最远星系 ,但当时并未估计出该星系的红移量。

2017年4月,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江林华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基红外望远镜之一——夏威夷山上10米口径的凯克望远镜,对这个星系进行了深度光谱观测,基于光谱分析和计算得出该星系的准确红移为 ,证实其为 134亿光年 之外的星系,即这个星系只有 3 4亿岁 。

由于该星系红移量高达11,因此将其命名为 GN-z11 ,其中z就代表红移。

研究团队不仅从光谱中读出了准确红移,也读出了其他信息。

光谱显示有三条发射线,由碳和氧的二次电离气体发出,表明该星系中已有丰富的非氢非氦元素。该信息暗示,新发现的星系可能 并非宇宙中的第一代星系 。

这个发现对理解宇宙早期星系和恒星形成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宇宙 极早期天体 打开了一扇窗口。

HST和SST联合成像显示,GN-z11比银河系小25倍,恒星质量仅为银河系的1%。然而,GN-z11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形成恒星的速度大约是银河系的20倍。

>>>

HST和SST对于宇宙极深处和极早期的观测和取得的成果已经今科学家万分激动。

红外波段更宽、仪器观测精度更高的韦伯望远镜应当能够观察到 更遥远 、 距离大爆炸仅几亿年 的早期宇宙和第一批恒星、星系面貌,有可能取得更具突破性的成果。

神秘的暗物质究竟是什么?为何明明没有观测到,科学家就相信它存在

暗物质是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的宇宙物质,科学家通过在没有光的真空条件下研究它,观测深空中的天文现象发现了暗物质。

党支部地位性质相关研究论文

总结研究全国各地探索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实践和新经验,结合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扎实推进。一、改革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使命,必须把改革理论学习制度,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课题。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新创造、新经验,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科学地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批判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推进理论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群众所掌握。实践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要有理论指导下的大众化的新实践、新经验,二要在实践中产生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过去,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基本是“上下一般粗”,比如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学习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主要是以宣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为主,目的是解决一个基本的理论武装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除了强化理论武装外,还为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建设任务。面对全新的理论建设的新使命,必须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积极推进理论学习制度的改革。不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难以实现。积极改革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革理论学习制度,一是要解决长期形成的理论学习“上下一般粗”的问题,着力培养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意识”。要看到,新时期的学习与以往不一样,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武装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而要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围绕针对性、实践性、大众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学习制度的改革。二是要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成果。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所谓形成“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应是各级党组织首先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地区本单位本企业的实际,提出推动发展的科学理念、基本方略和规划,具体实施的策略、手段与方式方法等;进而,随着实践的发展,经过进一步的理论提升,形成“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再者,把创新的“大众化”理论成果循环往复地运用于本省、本市、本县、本企业、本单位和本乡镇的新实践,探索内在发展规律,再次创新实践和创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通过党员和群众的“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党组织的“集成创新”,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二、加强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着力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把学习和研究本职业务作为学习的核心。按照党章要求,各级党组织具有共性的职责和任务,但具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又有各自的本职业务,需要掌握相应的本领,而且本领高低决定党的命运。战争年代,如果领导革命的本领不过硬,我们党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今天,如果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本领不过硬,我们党就不可能实现长期执政。因此,必须把学习和研究本职业务,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来抓。从实践来看,要在四个方面加强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一是学习与研究本职业务的前沿知识。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要有远见卓识,能够与时俱进。有远见卓识,就是思想上不断“抢占”战略制高点。知识就是力量,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各级党组织必须肩负起学习新知识的历史责任。与时俱进,就是依据自身单位的实际,瞄准世界前沿知识,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向先进地区和先进省份、先进企业、先进单位学习。发展每向前迈一步,前沿知识学习就跟进一步或超前一步甚至几步,始终追求自身发展与前沿知识有机结合,踩在“巨人的肩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把研究理论、研究本职业务的历史和现状有机结合起来,寻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理论,目的是要解决方向和方法问题;研究本职业务的历史和现状,就是研究来龙去脉,通过调查研究,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推进本职工作的不断创新。三是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学习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向别的国家学习,向国内兄弟单位学习;请进来,请进来讲,请进来教,请进来联合做项目,共同开发研究等。总之,要不断创新学习方式,创新学习制度,使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四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党组织集成创新。所谓信息化建设,就是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通过网络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把关于本职业务方面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把世界各国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把国内同行业、同专业方面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对本省本地区本系统的创新进行信息采集,然后不断进行信息分析,分析趋势、分析亮点、分析可借鉴性。在此基础上,党组织再对本地本单位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结合别人的创新和自家的创新,不断研究制定和推出集成创新的新方案,推进集成创新的组织实施。三、创新个性化学习,着力促进党员和干部的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个性化学习,是党员个人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也是构建党组织学习形态的基础。学习,需要个人的认真思考和消化吸收,因此学习是个人的智力创造活动。即使是党组织的集体学习,接受知识、消化吸收知识也要靠个人的思维创造活动;党组织召开研讨会、务虚会,也必须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个人的知识更新,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习新知识,不断充电补充知识。二是个人人生工作经验教训的自我总结。一个人和一个政党一样,几乎有一半知识是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获得的,因此,必须有个人思维活动的深加工。三是个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三方面结合起来,经过个人的消化吸收,才能实现知识更新和知识积累。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须给个人充分的空间,鼓励党员和干部追求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是实践中知识创新的基础。由于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每个人的知识兴奋点不同,只有通过个性化学习,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知识转化、知识创新。所以,在实践中,一是要鼓励大家进行个性化学习,提倡个人作出个性化学习计划。二是要定期开展个性化学习成果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可促使参与者对交流内容有所研究,对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这样无疑会推进个人学习系统化。三是要有组织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成果点评。对个性化学习成果点评,既能推动个人学习的深化,又能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蓬勃开展。

党支部的性质是什么答:党支部的性质是1.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的组织。2.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3.党支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4.党支部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位。5.党支部是党的政治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扩展资料:党支部的性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党支部是最基层的组织。在整个党的建设中,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党支部,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党的组织系统中,党的基层组织是指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的党组织,包括基层党委、总支部和党支部。党支部处在最基层,是党的组织基础,是把党员组织起来必不可少的一种组织形式。正是这样一种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才保证了我们党的坚强有力。党支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团结、凝聚广大群众的核心,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力量。党支部也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维护党的纪律,教育党员严格履行党员义务,都需要党支部这一党的基层组织去落实。党支部是党的政治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它不是经济组织和行政组织,也不是一般的社会群众团体。我们党通过遍布在全国的基层组织,把千千万万个党员凝聚成为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这是我们党组织优势的重要体现。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和要求。因此,进一步明确党支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考资料:共产党员网。

中国共产党是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党支部是最基层的组织。在整个党的建设中,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党支部,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党的组织系统中,党的基层组织是指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的党组织,包括基层党委、总支部和党支部。党支部处在最基层,是党的组织基础,是把党员组织起来必不可少的一种组织形式。正是这样一种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才保证了我们党的坚强有力。党支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从政治上思想上团结、凝聚广大群众的核心,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力量。党支部也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维护党的纪律,教育党员严格履行党员义务,都需要党支部这一党的基层组织去落实。党支部是党的政治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它不是经济组织和行政组织,也不是一般的社会群众团体。我们党通过遍布在全国的基层组织,把千千万万个党员凝聚成为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这是我们党组织优势的重要体现。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和要求。因此,进一步明确党支部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