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大学医学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大学医学的论文范文

经典医学论文范文

在医学专业的个人需要写好论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好论文的内容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经典医学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 目前来华的医学留学生越来越多,我国进行国际教育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对我国的医疗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医学留学生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而心脏内科是医疗教育界最关注的科室之一,论文仅就心脏内科临床医学留学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及讨论,为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且作为继续教育模式改革的依据。

关键词: 医学留学生;心脏内科;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医疗等领域国际合作的日渐扩大与深入,以中国为留学目的国的海外学生越来越多,医疗则是我国除汉语专业外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学科。高等医疗教育的国际化输出是提高我国医疗教育质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地位的有利刺激因素。为培养符合国际需求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医学人才,现行的医学留学生教学方式主要以全英文方式运作,一方面可以帮助留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源,避免留学生毕业回国工作产生语言转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周边国家医学教育的市场需求。然而,在医学留学生教育逐年扩大规模的现实面前,如何保证这些学生的教育质量也是医教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英语医学学历留学生教育始于1995年,原西安医科大学招收了首批全英语教学医学学历留学生,迄今只有20年历史。而与我国原有留学生体制不同的是,原有体制是留学生学习汉语后融入本国高等教育体系,基本保留经典的汉语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历经近百年的发展,体系成熟稳固,效果不俗;而目前所有医学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均为全英文教学,相对于学校现有的教学而言,这种模式相对独立,需要另起炉灶,构建全新的教学、课程、教材及评估系统,需要一支数量庞大拥有全英文教学能力、精湛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需要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有力支持。从国外著名医学院校到国内资深的医学院,纵观全球医学教育不难看出,优秀的医学教育需要深厚的文化传承、人文建设及庞大理论系统,这一系统的建设缓慢而难见速效。目前我国快速上马的医学留学生教育仓促间要完成体系的建设,难度之大、问题之多可以想见。本文仅就昆明医科大学医学留学生心脏内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及讨论,为医学留学生的临床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相长——观念的冲突与解决

来华的医学留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东西亚、南亚等周边国家,以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为多。这些学生虽然每个人的家庭、文化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前期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但他们在本国受到的教育模式则多为西方教学模式,因此学习习惯亦与国内老师的要求相去甚远,在中国教师眼中,他们的思维自由发散、习惯随时打断老师提问、课堂纪律差、学习针对性强但全面性差。尤其不能遵守中国老师们习惯的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老师会觉得学生不够尊师及专心而影响授课积极性;学生则会觉得中国老师的教授死板、照本宣科,由于缺少讨论而影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上述问题,我们通常尝试采用折中的办法,老师在授课时会在每一个节段留出提问时间,而与学生则在课前约定,非提问时间不可随意提问打断。在临床见习与实习过程中,由带教老师引导的教学查房,要求留学生必须身穿白大衣,不迟到,不早退,端正学习态度,爱护、尊重患者,主动自我介绍,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才能进行问诊、查体等医疗行为。针对这些东南亚学生时间观念不强、自由散漫、欠缺责任感等问题,一方面设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留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与责任感,基本杜绝留学生仪表邋遢、组织纪律散漫、迟到早退等现象,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普通医学生到合格的临床医生的角色转变。

二、外语VS母语——语言是个大问题

语言是所有接收医学留学生的医学院都会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全英文授课”在医学留学生教育前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可替代。但到了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教师与留学生间的交流、留学生与病人间的交流成为教学最大的阻碍。这种阻碍,会导致留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下降。因此,如何解决语言问题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与留学生间的语言交流问题

学校留学生多来自尼泊尔、印度等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留学生们公共英语基础扎实,能无障碍用英语交流,但他们普遍有较重地方口音,故与教师的交流中存在一定障碍。当然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参差不齐的英语口语水平及相对于留学生而言的“口音”亦会影响知识的教授传播。解决教学中语言交流的问题,老师是主导,带教老师的英文语言表达能力,在对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上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保证带教老师的质量才能提高留学生培养的质量。心脏内科对留学生带教老师的选择条件,首先必须具备流利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及丰富的专业外语词汇,兼顾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及教学经验。在实践中发现,带教老师的外语水平与临床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兼顾,青年教师语言过关但缺乏临床经验,高年资教师则与之相反。师资力量的培训是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在这一点上,心脏内科通过科内选拔,组成英文教学的骨干团队,对该团队进行强化专业英文培训;同时,在心脏内科的对外国际交流中给予该团队额外的机会参与全程翻译,包括床旁查房及不同规模的讲座,给予团队观摩全英文课堂及床旁教学的机会。而针对师生间口音不熟悉、交流困难等问题,心脏内科在教学期间另行组织多样化的互动,给带教老师与留学生之间创造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间相互了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为师生之间交流和教学过程架起一座桥梁,创造亲切和谐的教学氛围,从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到国情宗教等,使师生之间能更快地适应彼此发音,使留学生在留学期间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要注重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让留学生开展评教评学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提出对教学的意见与建议,以激励师生共同促进教学工作的进步,做到教学相长。

(二)医患间语言交流问题

在医学生的教育中,与师生语言障碍同等重要的是医患间的语言障碍,这种障碍对教学的影响更加突出。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留学生需要到病房与患者密切交流,准确采集患者病史,顺利进行体格检查等。留学生中的绝大多数人未进行过正规的中文学习或培训,这给留学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带来更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我国患者中的英语交流能力几乎为零;双方语言的问题,最终将导致临床见习和实习中的有些关键步骤常难以顺利进行,在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简单操作等常规临床工作中即使有带教老师帮助翻译,有部分同学仍很难顺利地完成。针对解决留学生与患者语言沟通障碍的问题,心脏内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医学留学生教育前期,通过开设中文学习班,主要学习日常问候语如:您好、早上好、谢谢、不客气,您哪里不舒服?等,以及与心内科相关的症状用语如: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呼吸困难等,开展此中文学习班的.目的就是快速解决医学留学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和患者沟通交流遇到的一些语言问题,此学习班不仅提高了医学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而且通过对汉语词汇的认识及词汇来源的一些了解,使得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了初步的印象。二是心脏内科借鉴了华西医科大学运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简称SP)介入教学活动的经验,培训了一批英文基础较好的研究生做志愿SP,充当模拟患者角色,以克服留学生中文基础较差,尚难以与临床患者进行顺畅沟通的困难。标准化病人是指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患者,经过培训后,能准备表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或)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旨在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发挥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3种功能。自1990年开始,由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三校协作,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赞助,启动将SP引进国内的医学教育。此模式不仅能帮助留学生进行临床实践和交流能力培训,而且有助于加强心脏内科研究生自身的理论和技能训练,同时也加强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训练,使他们今后有机会留学国外,更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对外交流的需求。三是由带教老师引导的半英语半中文式查房,即英汉双语教学,选取病情稳定的典型病例患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让汉语较好的留学生对其进行病史采集,不能用中文表达的由带教老师翻译,其他留学生可以补充询问,带教老师在一旁全程指导,之后由一名留学生完成体格检查,最后对此病例进行总结讨论,培养他们诊断治疗疾病的临床思维能力。此英汉双语教学模式吸取了全英文教学和经典的汉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因此更有利于医学留学生的接受,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阶段性地和留学生们互相交流,及时的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三、教学方式的融合:传统VS现代

传统的医学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缺乏讨论;这种教学的优点是知识传授系统且全面,缺点在于易忽略细节,泛泛而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佳。而这种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留学生教育中更显弊端:由于语言障碍,授课教师以非母语授课,其授课质量及讲解程度必然会受到较大限制,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临床教学则更为突出,病例分析及思路讲解由于其即时性及随机性,教师备课不易,讲解深入程度更容易受影响。而在这种教学方式里学生多为被动接受,在语言受限的前提下,学生积极性会受到极大限制,影响教学质量。现代医学教育强调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积极性,将各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这一教学方法的代表即是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由美国医学教育家Barrows教授于1969年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心脏内科在医学留学生教学、临床见习及实习课程中采用这种模式,通过以具体病例及问题为基础、留学生为主体、带教老师侧面引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激发留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思考的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旨在培养留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提高留学生理解并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心脏内科是专业极强的学科,学习中的理解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理、药理、心电图学、电生理学及影像诊断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点多,知识体系繁杂,记忆及理解都相对困难。对以中文母语教授的学生尚且如此,以英文为主要语言学习的留学生而言,就更多了一个老师教授困难的障碍。为能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心脏内科知识,培养其自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心脏内科在课堂讲学及床旁见、实习过程中均采用PBL教学法,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风气并增强临床思维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课堂讲学中,适当根据讲学内容穿插病例,并有针对性地提问。而在临床带教前,心脏内科专门组织人员编写典型教学病例,课前给予病案、问题及参考书目。课中教师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中心,针对临床面临的具体问题引导讨论,让留学生自主进行分析、诊断,并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及策略。

四、重视度的提高:带教教师and管理部门

随着学校医学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将会有更多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深造。因此留学生教育对学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学校国际学院及各个教学医院已经在思想上认识到医学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切实进行带教教师的培训和留学生的管理已经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各个教学医院除了落实好国际学院留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外,还应严格按照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留学生进行管理,切实做到留学生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各临床科室应建立留学生实习管理档案,由科室教学秘书或教学专干负责,作为出科考核的一部分,使留学生更加重视临床实习。

总之,对于我校及多数医学院校来说,医学留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需要在以后的临床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改革,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则医学留学生教育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收获。综上所述,提高医学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在于发现问题后及时地找到针对该问题的处理对策。比如留学生课堂的学习习惯与老师期望的不同,我们约法三章,彼此互相尊重、教学相长;由全英文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英汉双语教学模式,让国外留学生也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方式发展为SP介导的模拟教学和PBL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这些教学方式更能为留学生接受,并且培养了留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当然,我们需要借鉴国家重点医学院校的留学生培养教育经验和模式,让学校的留学生培养更加成熟。如果可以将带教老师送入到国家重点医学院校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的话,将能更直接地感受重点医学院留学生的培养,但这需要高校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随着心血管病学的迅速发展,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深化,心脏内科医学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对带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必须不断地改进教学模式,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教会留学生尽快将心脏内科理论知识综合应用,掌握心脏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锻炼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冬梅,王周凯欣,颜时姣等.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14(8).

[2]李治国.医学留学生教育模式及管理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3]左川,曾静,付平,欧阳钦,王一平.临床医学教学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与实践[J].西部医学,2008(6).

[4]高雪.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利与弊[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4(1).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不断发展,研究成果论文也越来越多。以下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以供参考,欢迎借鉴阅读。

论文题目: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近3年我院收治的56例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婴儿占。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100%),鼻翼扇动(),三凹征(100%),紫绀(),烦躁(),发热(),呼吸和心率增快,两肺均可闻及中细湿啰音(100%)和肝脏肿大 (100%)等。在使用抗生素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西地兰和多巴胺、酚妥拉明等药物,56例心力衰竭都迅速控制并完全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平均时间 d,最长3 d,肺炎治愈率为,好转率为,无死亡患儿,平均住院天数 d。结论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病情变化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联合治疗是关键。

关键词: 小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万婴幼儿死于肺炎,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简称心力衰竭)属重症肺炎范畴,预后的危险性较普通肺炎有所增加,是儿科危重症[1]。现将我科近3年来收治的56例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符合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诊断的56例患儿,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1个月~3岁,1~3个月17 例,6个月11例,9个月9例,12个月6例,3岁13例,≤12个月43例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0例,Ⅱ度营养不良4例,腹泻轻度脱水4 例,低钙血症3例,中毒性脑病7例,败血症1例,脓气胸1例,呼吸衰竭2例。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例。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56例(100%),鼻翼扇动38例(),三凹征56例(100%),紫绀48例(),烦躁42例(),精神差 23例(),发热46例(),其中36℃~37℃ 10例、~℃ 28例、~40℃ 8例。脉博110者4例()。血白细胞20×109/L者5例()。中性分类者44例()。心肌酶学检查: CK升高25例()、CK-MB升高25例()、LDH升高25例(),α-HBDH升高40例(),AST升高35例()。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无ST-T改变。胸部X线检查:56例(100%)均示小片絮状阴影(右肺23例、 左肺2例、两肺31例),心影增大5例()。

治疗 ①采用综合疗法,除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或高频喷射通气、镇静、退热、支持疗法外,抗感染用三联抗生素,中毒性脑病给予降颅压治疗。纠正心力衰竭用西地兰(用量2岁 mg/kg,首剂用1/2量,必需时隔6~8 h再用1/4量,第2天后不用维持量)、氨茶碱(3~5 mg/kg)静脉滴注、速尿(lmg/(kg?次),1次/4~6 h)、德沙美松( mg/kg)及5%碳酸氢钠(3~5 ml/kg)静滴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多巴胺5 μg/(kg?min)联合小剂量酚妥拉明5 μg/(kg?min)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用微量输液器控制时间匀速输入;②疗效标准:按给药后计时,喘憋缓解,紫绀消失,心力衰竭纠正均按症状缓解及心力衰竭纠正后24 h内无复现者为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胸透、血常规均正常;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减轻,心力衰竭纠正,胸透肺部阴影仍未吸收,血常规正常或异常。

2 结果

56例的心力衰竭都迅速控制并完全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平均时间 d,最长3 d,其中33例用西地兰1次,20例用2次,2例用3次,无一例用维持量,无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用药时间为3~5 d,用药期间无不良反应。肺炎治愈49例(),好转(自动出院)7例,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天数 d。

3 讨论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我科近3年来收治56例,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56例中婴儿18例占,与文献报告相似。目前认为重症肺炎除微生物的直接侵害外,更重要的是微生物及其蛋白质或脂质产物启动了自身免疫系统参与调控的一系列生物连锁反应,涉及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炎症的释放等,临床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和微血栓形成[3]。此外婴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肺组织发育差、肺泡小、数量少、血管、血质丰富,易发生肺部感染,从而妨碍通气与气体交换,易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4-5]。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是由于感染使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发生炎症,黏膜水肿,泡壁充血,泡腔充满炎性渗出物,阻碍通气和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和CO2潴留。低氧血症引起的酸中毒,可干扰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对钾、钠离子的交换,引起肺小动脉痉挛,致肺动脉高压。使回流右心血液受阻,体循环淤血,影响心输出量,加重心力衰竭。

婴幼儿重度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病情变化快,极易导致患儿死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诊治的关键[6]。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与严重肺炎本身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均有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及烦躁不安,但前者是由于血动力学变化,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造成肺静脉压增高,肺淤血肺水肿引起,后者则由于肺泡炎性变引起肺泡浆液渗出所致。目前国内已广泛开展无创性心功能测定,如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和舒张时间间期测定、心搏出量测定、心脏及大血管径线测定、心瓣膜流速测定、核素心室造影和核听诊器检查、血液内分泌变化测定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但在基层医院受条件所限,仍只能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指标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本组资料显示,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除有较明显的紫绀、鼻翼扇动、呼吸困难、三凹征、烦躁、肺湿啰音外,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加≥160次 /min,呼吸增快≥60次/min,肝肿大右肋下≥3 cm,与文献所述相似[5]。心脏扩大和奔马律无疑是心力衰竭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但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大多数都不明显,加上肺气肿和肺实质病变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很难从体征上得到证实,本组仅有的患儿出现奔马律。

也因肺部啰音的影响,心音低或听不清,因此心音低钝一项仅供参考。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主要为右心力衰竭,但本组患儿发生下肢水肿仅,这可能与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发生快,病程短有关。因此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应以原发病症状加重、心率呼吸增快和肝肿大三者同时存在为主要指标,对患肺炎的婴幼儿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即应考虑合并心力衰竭,及时治疗,以迅速控制心力衰竭,防止病情恶化。对于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多数学者主张在抗感染、吸氧、镇静的基础上抗心力衰竭治疗。本组资料表明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为肺部炎症、发热、血白细胞及中性分类升高明显,用三联抗生素治疗,治愈17例,好转7例,无死亡病例,说明迅速控制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十分重要。由于小儿的心肌细胞浆网量少,钙诱导离子释放的功能尚未成熟。心肌收缩蛋白对钙的敏感性随发育而增高,小儿心肌收缩力的储备有限,心肌的顺应性也较差。

因此,在应用洋地黄制剂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要偏小,选用地高辛或西地兰,尽量不用毒性大的毒毛旋花子甙K。本组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 例,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急而重,进展快,宜采用速效强心药。本组采用西地兰54例,仅用1~2次西地兰即使心力衰竭迅速控制,说明西地兰仍是目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药物,与氨茶碱配合,具有迅速控制心力衰竭,不必用维持量,从而减少西地兰用量进而减少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的优点。

多巴胺是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心肌β1-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AC)系统耦联,激活AC,使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升高,加强心肌收缩力 [7]。小剂量多巴胺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使外周血管阻力减小,心输出量增加。酚妥拉明[8]是a受体阻滞剂,能直接扩张小动脉有效降低肺动脉压,起效快,达峰时间短,适宜剂量既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又能避免不良反应,静脉给药最佳剂量为5 μg/(kg?min),每次给药总量为015~110 mg/kg。因而两药联用剂量均选择5 μg/(kg?min),在使用了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又避免了副作用的产生,特别强调的是输入过程必须用微量输入器控制速度以确保剂量匀速进入。确保安全性和剂量使用的正确性,本组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组病例观察二者联合应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配合洋地黄类药物发生强心作用快且强,无任何副作用,适合于基层儿科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沛然,黄磊.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的诊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1207-1207.

[2] 于瑞新.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进展.河北医药,2002,24(6):514-515.

[3] 杨峰,李翠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106例诊治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21(2):166-167.

[4] 王俊,杨柏松,韩晓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3,9(9):540-541.

[5] 陆樱.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3):481-482.

[6] 李志岚.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94-96.

[7] 赵甬,吴云琴,盛瑶.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早期干预小儿重症肺炎预防心力衰竭58例.医药导报,2007,26(12):1463-1464.

[8] 苏小奇.酚妥拉明治疗33例婴幼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华夏医学,2007,20(3):44-45.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不断发展,研究成果论文也越来越多。以下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以供参考,欢迎借鉴阅读。

论文题目: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近3年我院收治的56例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婴儿占。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100%),鼻翼扇动(),三凹征(100%),紫绀(),烦躁(),发热(),呼吸和心率增快,两肺均可闻及中细湿啰音(100%)和肝脏肿大 (100%)等。在使用抗生素和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西地兰和多巴胺、酚妥拉明等药物,56例心力衰竭都迅速控制并完全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平均时间 d,最长3 d,肺炎治愈率为,好转率为,无死亡患儿,平均住院天数 d。结论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病情变化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联合治疗是关键。

关键词: 小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万婴幼儿死于肺炎,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简称心力衰竭)属重症肺炎范畴,预后的危险性较普通肺炎有所增加,是儿科危重症[1]。现将我科近3年来收治的56例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符合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诊断的56例患儿,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1个月~3岁,1~3个月17 例,6个月11例,9个月9例,12个月6例,3岁13例,≤12个月43例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0例,Ⅱ度营养不良4例,腹泻轻度脱水4 例,低钙血症3例,中毒性脑病7例,败血症1例,脓气胸1例,呼吸衰竭2例。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例。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56例(100%),鼻翼扇动38例(),三凹征56例(100%),紫绀48例(),烦躁42例(),精神差 23例(),发热46例(),其中36℃~37℃ 10例、~℃ 28例、~40℃ 8例。脉博110者4例()。血白细胞20×109/L者5例()。中性分类者44例()。心肌酶学检查: CK升高25例()、CK-MB升高25例()、LDH升高25例(),α-HBDH升高40例(),AST升高35例()。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无ST-T改变。胸部X线检查:56例(100%)均示小片絮状阴影(右肺23例、 左肺2例、两肺31例),心影增大5例()。

治疗 ①采用综合疗法,除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吸氧或高频喷射通气、镇静、退热、支持疗法外,抗感染用三联抗生素,中毒性脑病给予降颅压治疗。纠正心力衰竭用西地兰(用量2岁 mg/kg,首剂用1/2量,必需时隔6~8 h再用1/4量,第2天后不用维持量)、氨茶碱(3~5 mg/kg)静脉滴注、速尿(lmg/(kg?次),1次/4~6 h)、德沙美松( mg/kg)及5%碳酸氢钠(3~5 ml/kg)静滴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多巴胺5 μg/(kg?min)联合小剂量酚妥拉明5 μg/(kg?min)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用微量输液器控制时间匀速输入;②疗效标准:按给药后计时,喘憋缓解,紫绀消失,心力衰竭纠正均按症状缓解及心力衰竭纠正后24 h内无复现者为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胸透、血常规均正常;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减轻,心力衰竭纠正,胸透肺部阴影仍未吸收,血常规正常或异常。

2 结果

56例的心力衰竭都迅速控制并完全纠正,心力衰竭纠正平均时间 d,最长3 d,其中33例用西地兰1次,20例用2次,2例用3次,无一例用维持量,无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用药时间为3~5 d,用药期间无不良反应。肺炎治愈49例(),好转(自动出院)7例,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天数 d。

3 讨论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属于重症肺炎范畴,我科近3年来收治56例,占同期小儿肺炎的(56/186),56例中婴儿18例占,与文献报告相似。目前认为重症肺炎除微生物的直接侵害外,更重要的是微生物及其蛋白质或脂质产物启动了自身免疫系统参与调控的一系列生物连锁反应,涉及补体系统、凝血系统和炎症的释放等,临床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和微血栓形成[3]。此外婴儿的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黏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差、肺组织发育差、肺泡小、数量少、血管、血质丰富,易发生肺部感染,从而妨碍通气与气体交换,易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4-5]。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是由于感染使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发生炎症,黏膜水肿,泡壁充血,泡腔充满炎性渗出物,阻碍通气和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和CO2潴留。低氧血症引起的酸中毒,可干扰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对钾、钠离子的交换,引起肺小动脉痉挛,致肺动脉高压。使回流右心血液受阻,体循环淤血,影响心输出量,加重心力衰竭。

婴幼儿重度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病情变化快,极易导致患儿死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诊治的关键[6]。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与严重肺炎本身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均有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及烦躁不安,但前者是由于血动力学变化,心室容量负荷增加造成肺静脉压增高,肺淤血肺水肿引起,后者则由于肺泡炎性变引起肺泡浆液渗出所致。目前国内已广泛开展无创性心功能测定,如心脏收缩时间间期和舒张时间间期测定、心搏出量测定、心脏及大血管径线测定、心瓣膜流速测定、核素心室造影和核听诊器检查、血液内分泌变化测定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但在基层医院受条件所限,仍只能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指标来诊断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本组资料显示,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除有较明显的紫绀、鼻翼扇动、呼吸困难、三凹征、烦躁、肺湿啰音外,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加≥160次 /min,呼吸增快≥60次/min,肝肿大右肋下≥3 cm,与文献所述相似[5]。心脏扩大和奔马律无疑是心力衰竭一项重要的诊断指标,但肺炎并发心力衰竭患儿大多数都不明显,加上肺气肿和肺实质病变因素的影响,往往是很难从体征上得到证实,本组仅有的患儿出现奔马律。

也因肺部啰音的影响,心音低或听不清,因此心音低钝一项仅供参考。肺炎并发心力衰竭主要为右心力衰竭,但本组患儿发生下肢水肿仅,这可能与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发生快,病程短有关。因此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应以原发病症状加重、心率呼吸增快和肝肿大三者同时存在为主要指标,对患肺炎的婴幼儿应严密观察,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即应考虑合并心力衰竭,及时治疗,以迅速控制心力衰竭,防止病情恶化。对于并发心力衰竭的'治疗,多数学者主张在抗感染、吸氧、镇静的基础上抗心力衰竭治疗。本组资料表明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为肺部炎症、发热、血白细胞及中性分类升高明显,用三联抗生素治疗,治愈17例,好转7例,无死亡病例,说明迅速控制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十分重要。由于小儿的心肌细胞浆网量少,钙诱导离子释放的功能尚未成熟。心肌收缩蛋白对钙的敏感性随发育而增高,小儿心肌收缩力的储备有限,心肌的顺应性也较差。

因此,在应用洋地黄制剂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要偏小,选用地高辛或西地兰,尽量不用毒性大的毒毛旋花子甙K。本组入院时伴有心力衰竭37例,入院后不久出现心力衰竭19 例,提示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大多急而重,进展快,宜采用速效强心药。本组采用西地兰54例,仅用1~2次西地兰即使心力衰竭迅速控制,说明西地兰仍是目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安全而有效的药物,与氨茶碱配合,具有迅速控制心力衰竭,不必用维持量,从而减少西地兰用量进而减少洋地黄毒副反应发生的优点。

多巴胺是β1-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心肌β1-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AC)系统耦联,激活AC,使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升高,加强心肌收缩力 [7]。小剂量多巴胺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使外周血管阻力减小,心输出量增加。酚妥拉明[8]是a受体阻滞剂,能直接扩张小动脉有效降低肺动脉压,起效快,达峰时间短,适宜剂量既能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又能避免不良反应,静脉给药最佳剂量为5 μg/(kg?min),每次给药总量为015~110 mg/kg。因而两药联用剂量均选择5 μg/(kg?min),在使用了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又避免了副作用的产生,特别强调的是输入过程必须用微量输入器控制速度以确保剂量匀速进入。确保安全性和剂量使用的正确性,本组患儿无明显不良反应。本组病例观察二者联合应用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配合洋地黄类药物发生强心作用快且强,无任何副作用,适合于基层儿科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沛然,黄磊.婴幼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的诊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1207-1207.

[2] 于瑞新.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进展.河北医药,2002,24(6):514-515.

[3] 杨峰,李翠萍.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106例诊治分析.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21(2):166-167.

[4] 王俊,杨柏松,韩晓华.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机制研究进展.医学综述,2003,9(9):540-541.

[5] 陆樱.小儿肺炎并心力衰竭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22(3):481-482.

[6] 李志岚.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的早期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94-96.

[7] 赵甬,吴云琴,盛瑶.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早期干预小儿重症肺炎预防心力衰竭58例.医药导报,2007,26(12):1463-1464.

[8] 苏小奇.酚妥拉明治疗33例婴幼儿肺炎心力衰竭临床分析.华夏医学,2007,20(3):44-45.

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医学生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又因其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而具有职业定向的个性特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专医学生 毕业 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专医学生毕业论文篇1 浅谈红芪多糖的纯化及初步结构鉴定 论文摘要:目的研究红芪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初步的结构。 方法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多糖,比较 Sevag法、三氯乙酸法和三氯乙酸-正丁醇法脱蛋白的效果,并用 GC、TLC及 IR分析多糖的初步结构。结果三氯乙酸-正丁醇法脱蛋白,经 Sephadex G-25柱层析分离纯化后得红芪多糖2(HPS-2),HPLC确定为均一多糖,糖含量为 ,糖组成分析表明其含有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摩尔比为 .3∶.2∶∶∶2.。结论HPS-2是一种以 β苷键为主的吡喃型杂多糖。 论文关键词:红芪多糖; 薄层色谱; 结构鉴定 红芪(Radix Hedysari),为豆科岩黄芪属植物多序岩黄芪Hedysarumpolybotrys 的干燥根,为甘肃特产名贵药材,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补气固表, 利尿托毒, 排脓, 敛疮生肌。红芪中含有氨基酸、有机酸、β-谷甾醇、红芪多糖、微量元素等众多的生物活性物质[1]。近年来研究发现,红芪多糖的活性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治疗糖尿病等作用[1,2]。特别是我们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经 7%乙醇沉淀部分药理作用尤为明显。由于多糖为大分子化合物,分离纯化比较困难,而蛋白质的脱除是后期结构鉴定的关键之一,为了提高多糖的得率、纯度及活性,本实验对这部分多糖进行了脱蛋白方法的研究,结合TLC、GC、IR等方法对 HPS-2 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期为红芪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仪器 红芪,购自甘肃武都;牛血清白蛋白、考马斯亮蓝 G-25(西安周鼎国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单糖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Sephadex G-25(上海长征制药厂);硅胶 G(青岛海洋化工厂); 其它 试剂均为分析纯。 CR22G Ⅱ型离心机(日本日立);UV-17 型紫外仪(日本岛津);GC-Clarus 5型气相色谱仪(美国 PerkinElmer公司);红外光谱仪(Nicolet NEXUS 67);BS-1A 自动部分收集器、HL-2 恒流泵(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有限公司);美国Waters6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配 Waters2414型示差折光检测器。 2 方法 红芪多糖的提取纯化路线其流程如下。 提取红芪药材→粉碎→超声脱脂→热水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后离心→取上清液→乙醇沉淀→有机溶剂洗剂→透析→减压浓缩→冷冻干燥得粗多糖 HPS。 纯化粗多糖液→脱蛋白、色素→Sephadex G-25柱层析→洗脱液透析→浓缩→冷冻干燥→精制红芪多糖 HPS-2。 蛋白质和多糖含量的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考马氏亮蓝法[3],多糖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法[4]。 脱蛋白方法 称取一定量的粗多糖,加入适量蒸馏水,6℃加热溶解,备用。本实验采用 3种脱蛋白的方法。 Sevag法取粗多糖溶液,加入等体积的氯仿-正丁醇(V/V为 4∶1)试剂,混合振摇 3 min,离心除去沉淀,透析后醇沉,冷冻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三氯乙酸法取粗多糖溶液,加入多糖溶液体积 .1倍量的三氯乙酸,低温(4℃)剧烈振摇 3 min,离心除去沉淀,透析后醇沉,冷冻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三氯乙酸-正丁醇法 取粗多糖溶液,加入等体积的三氯乙酸-正丁醇(V/V为 1∶1)试剂,振荡 1 min,静置分层,收集下层水溶液,透析后醇沉,冷冻干燥,即得脱蛋白多糖。 红芪多糖的精制将一定量的脱蛋白多糖,溶解于适量蒸馏水中。过氧化氢除色素,减压浓缩,经醇沉、离心、冷冻干燥得红芪多糖1(HPS-1),取适量的 HPS-1,蒸馏水溶解后,Sephadex G-25柱分离,蒸馏水洗脱,流速 .8 ml/min,每 3 ml收集1份,苯酚-硫酸法跟踪检测,绘制洗脱曲线,合并主峰流出液,减压浓缩至一定体积,冷冻干燥得 HPS-2。 纯度鉴定用 HPLC法,TSK-gel G25PW色谱柱,示差折光检测器,流动相为双蒸水,流速 1. ml/min,检测器温度35℃,样品浓度4 mg/ml,进样量5 μl。同时取该样品溶液在 2~4 nm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 气相色谱参照文献[5],多糖样品经彻底水解后制备糖腈乙酸酯衍生物,以单糖的糖腈乙酸酯衍生物为对照品进行 GC分析。色谱条件: OV-11毛细管柱(5 m×. 32 mm),载气为N2 ,流速 5 ml/min,分流比 4∶1,FID氢火焰检测器,汽化室温度 25℃,检测器温度 28℃。程序升温:11℃(保持 5 min)→(5℃/min)→ 28 ℃(保持 2 min)。进样量 .4 μl。 薄层色谱[6]取 15mg HPS-2,三氟醋酸彻底水解,水解产物溶于 1 ml蒸馏水中,以标准单糖为对照,分别取样品水解液和单糖对照液在含磷酸二氢钠的硅胶G薄层板上点样,上行二次展开,展开剂: 醋酸乙酯∶冰醋酸∶甲醇∶水=12∶3∶3∶2(V/V);自然风干后显色,显色剂: 苯胺-邻苯二甲酸溶液,烘箱中 15 ℃加热 5~1 min显色。 红外光谱测定 取 2 mg HPS-3,KBr压片,测定红外光谱。 3 结果 脱蛋白方法的选择以蛋白脱除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指标,比较 Sevag法、三氯乙酸法和三氯乙酸-正丁醇法的脱蛋白效果(见图1)。Sevag法的多糖损失率最低,但脱蛋白率也最低;三氯乙酸-正丁醇法的脱蛋白率最高,多糖损失率最低;三氯乙酸法的脱蛋白率达 3%以上,但多糖损失最高。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本实验选取三氯乙酸-正丁醇法脱除红芪多糖中的蛋白质。 红芪多糖分离纯化红芪多糖经Sephadex G-25柱层析纯化分离的洗脱曲线(见图2)。仅出现 1个洗脱峰, 收集主峰, 透析, 浓缩,冷冻干燥, 得到 HPS-2。 纯度鉴定HPS-2的紫外扫描在 26~28nm处吸收峰消失,茚三酮反应呈阴性,说明样品中的蛋白质基本除尽,也无核酸存在;碘-碘化钾反应呈阴性,表明样品为非淀粉多糖;经 HPLC凝胶色谱后为单一对称峰。表明其为均一组分;苯酚-硫酸法测定 HPS-2的糖含量为 。 红芪多糖的结构分析 气相色谱分析 气相色谱分析(见图 3)。比较标准品和样品的保留时间,可见多糖 HPS- 2由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5种单糖组成。其摩尔组成比例为 .3∶.2∶∶∶2.。 薄层色谱分析HPS-2 经薄层色谱(见图 4)。检出半乳糖(Rf对=Rf样=.4)、葡萄糖(Rf对=Rf样=.3)、阿拉伯糖(Rf对=.2,Rf样=.19)、木糖(Rf对=Rf样=.62)和鼠李糖(Rf对=Rf样=.77),其中木糖和鼠李糖含量较低,斑点不明显。这与气相色谱结果一致。 红外分析从IR谱图由图 5可见,HPS-2在 3 6~3 2 cm-1、3 ~2 8 cm-1和 1 4~1 2 cm-1处均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1 154、1 8、1 24 cm-1处为 β-吡喃糖基的振动峰[7];898 cm-1为 β-糖苷键的吸收峰,82 cm-1处为 α-吡喃糖的吸收峰,说明多糖 HPS-2中存在 α和 β两种类型的苷键,并以吡喃型糖为主。 4 结论 本实验比较了3种脱蛋白方法,三氯乙酸-正丁醇法脱蛋白效果最好,脱除率达 ,多糖损失率少。利用葡聚糖凝胶 Sephadex G-25柱层析分离纯化红芪多糖得 HPS-2,经 HPLC及紫外扫描为均一多糖,不含蛋白质和核酸。 GC、TLC及 IR分析 HPS-2的糖基组成和结构为,主要由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5种单糖组成,其摩尔比为 .3∶.2∶∶∶2.,单糖主要为吡喃糖,异头碳以 β型为主,并有少量的 α型。这为红芪多糖的深入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特别为其组成的快速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权菊香. 红芪的药理研究进展[J]. 时珍国药研究,1997,8(2):178. [2]金智生,汝亚琴. 中药红芪的实验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3,2(4):52. [3]李知敏,王伯初,周 菁,等. 植物多糖提取液的几种脱蛋白方法的比较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4,27(8):57. [4]董 群,郑丽伊,方积年. 改良的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和寡糖含量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1996,31:55. [5]康学军,曲见松. 白芷多糖中单糖组成的气相色谱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6,26(7):891. [6]张维杰.复合多糖生化研究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 大专医学生毕业论文篇2 试谈医学 教育 实践改革 摘要:医学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来进行,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的训练,最终培养成能够解决病患疾苦的合格的医师。理论教学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占据绝大部分时间,理论授课形式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程度不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不强,这些都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针对现阶段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医学教育中加强医学教育改革,减少理论授课时间,增加实践课教学时间,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之间教学互动,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医学教育;实践改革;探讨 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关键,也是最终目的。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问题。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现阶段的社会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医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减少不必要的理论授课时间。比如我国很多医科大学建设了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将医学教育中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培训进行结合,并相应配备了高技术的设备和计算机培训软件系统,在计算机软件的作用下将医学操作和人体模型进行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医学发展对医学生培训的需求。 1现阶段医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高等教学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投入却没有按照一定比例增加,在扩招的影响下,加剧了学生人数增加与投入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医学教育是培养学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教育,是高投入的教育,医学实践教学对提升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扩招的情况下,医学教育面临师资力量、教学经费不足、教学场所不够等困境,使得医院的实践教学变得困难,情况不容乐观。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无法实现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医学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大量诊疗工作的医师,只要这样才能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但在实际的医学教育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在处理病人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明显不足。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差。 第二,招生人数急剧增加,但学校硬件和软件设施不能相应增加,无法取得优质的教学质量。由于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以及部分经济利益的驱动,几乎每个大学都在扩招。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人数迅猛增加,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没有相应增加,而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是下降的,能力参差不齐。扩招后的医学院校,由于在办学资金、师资力量以及教学设施上存在限制,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完全采用小班式教学,而更多的是采用大班式的理论教学。大班理论教学效果自然不如小班教学。 人数的增加与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加之教学效果下降自然影响最终毕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第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实践条件受限,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实践机会减少。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都是大型医院,恰恰也是病人最多的医院,往往是一床难求,临床工作的医师往往超负荷工作,在指导临床实践的实习生的时间和精力上都受到严重影响,指导学生实践的效果自然受到影响。伴随社会发展,医疗环境发生了变化,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传统的和患者面对面的实践教学面临挑战,更多病人不愿意让学生动手检查和进行一些医学处置。所以,学生实践能力受到影响。而且由于扩招,最终在临床上实践的学生人数多,导致每个实践学生管理病人的数量减少,所见疾病种类也减少。 2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 医学院校既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以期他们去探索未知的许多医学难题。也要培养更多实用型医技人才,大量的医疗卫生机构需要他们去充实力量,大量的患者需要医师去诊断和治疗,这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根本。因此,要因人制宜地制定培养方案,不搞一刀切。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可以增加教师的数量,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改善教学硬件设施,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更多小班教学,增加授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压缩临床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课学时,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临床课程理论教学属于被动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喜欢实践性强的内容,喜欢更接近临床病人的内容。因此,增加临床课程实践教学学时等于提前进入临床实践。对影像专业核医学课程,我们的改革就是将20学时的理论学时压缩成14学时,实践学时由2学时增加到8学时。改革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将每次的作业、课堂纪律、考勤、期末考试成绩综合后作为本学期最终成绩。经过这些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自律性加强,学习效果越来越好,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加强实验技能中心和附属医院的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平台的作用,对实践过程进行严格规范 实践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根本,实验技能中心和附属医院就是虚拟实践和真实实践的两个平台。医学院校要从意识上重视医学实践的发展,为医学实践配置相应的教学设备,实行完善的设备管理 措施 ,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规范。另外,有关人员还要加强对医学实践教学模拟软件的开发,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运用到医学教育实践中。还要加强对医学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医学教学平台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医学教学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医学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行建立,要重点突出模拟教学的地位,形成医学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对医学实践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对教育实践的过程进行优化。[1]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完善相应的实践教学制度,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管控 针对原有重视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课教学问题,医学教学对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实验考核、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消耗的管理。在实践课环节,要更多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医学问题。在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管控方面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实践教学计划的管理。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制定适合的实践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设计要结合具体的医学考试内容进行设计,建立一种不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对实验综合性、创新性的关注。 第二,加强对实践过程的管理。在实践教学中要按照严格的要求组织实验教学,特别是注意对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2]第三,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检查。首先,要健全实验课的考核评定方法,将学生对实验课全过程的记录作为对其最终考核的标准之一。其次,建立实验听课制度,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最后,定期在网上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评价调查,进而了解最新的实验教学状况。 3 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医学院的扩招以及社会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医学教育改革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医学高级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如何培养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需要各个医学院校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裴冬梅,吴多芬.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新途径[J].现代教育管理,2009,(6):69-71. [2]赵申武.医学临床专业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9,(1):293-294. 大专医学生毕业论文篇3 医学模拟教学在妇产科教学的应用 【摘要】探讨用单项基础技能训练、综合训练的模拟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以达到提高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和培训科学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妇产科;实践教学;模拟教学 临床实践教学是医学生学习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临床思维等能力的关键阶段[1,2]。妇产科的操作大多涉及患者的隐私,而医学模拟教育可以利用局部功能训练模型、模拟人、计算机虚拟模拟人,模拟临床真实环境作为教学铺助,达到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和培训科学思维的目的。 1模拟教学在妇产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本科生学习期间,要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如在妇产科,对患者子宫后穹窿的穿刺、输卵管通液术、上环术、下环术及产前检查等。可采用多元化示范为导向的模拟教学模式,用局部功能训练模型训练学生,使其有效率地掌握相应的临床操作技能[2],熟练操作技巧[3]。示范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局部功能训练模型示范教学,该环节是以实验技能为主的操作教学,教师先通过微视频进行示范,让学生了解基本操作要求,再有选择的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并示范操作[4]。各小组选择代表先照样练习,掌握要领后再向组内同学讲解并在全班示范操作。学生在练习时,老师注意观察,对关键部分要提示学生注意,随时指出操作中的不足,并加以讲解。 要给出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用于组内和组间的示范性交流,相互间进行评价,并可以拍摄视频,收集教学素材,用于以后的实验教学,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在示范性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微课、慕课等新教学手段的优点,利用好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局部功能训练模型能给学生提供反复强化操作训练的机会,让学生能熟练操作技能。现有的高级综合模拟人拥有强大软件功能。 模拟人具有生理系统和功能体征系统,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参数,设计不同病情的“患者”,满足各层次的医学实践教学的需求。此类综合训练模拟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难度[5,6]。综合训练教学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式方法等多种 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一星期前告知学生案例,学生事先做好预习准备。实验室模拟人连接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学生可对模拟人进行观察、做各种体格检查、采集数据,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综合分析和鉴别判断[4],实施相应的临床诊治方案。教师根据学生的诊治表现给予指导和纠正错误,培训医学生的良好的临床思维,提升现代医学教学受训学生的教学质量。 2医学模拟教学的优点 妇科患者病种多样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教学观察到多种妇科疾病,特别是临床上少见疾病的特征[6],学生可直接进行体格检查和操作,熟悉各种妇科疾病患者的诊治。 通过模拟教学反复练习 学生在模型上重复练习[6],能较好的掌握操作要点,直到技能熟练,如妇科患者子宫后穹窿穿刺术、诊刮术、会阴侧切缝合术等。 模拟教学安全性强 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操作,如助产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病史采集不熟练及诊治时间急促,易引发患者不良情绪,可能触发医患矛盾。而模拟教学利用模拟系统直到学生进行练习,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7,8]。在妇产科的本科生教学中,模拟教学创造了一个安全、贴近真实临床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模拟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临床实践床旁教学。 参考文献 [1]邓贝贝.医学模拟教学: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J].卫生教育,2015,21(34):85-86. [2]卢书明,马亮亮,李艳霞,等.案例教学法联合模拟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医学伦理与实践,2015,28(23):3299-3301. [3]李益平,刘冬莹,库华义.医学模拟教学在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康复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安国医学教育杂志,2014,34(1):105-106. [4]张明亚,罗良平,赵辉.高级综合模拟系统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33(5):132-133. [5]尹悦,韩霏,郭凤林,等.临床实习前医学模拟教学集中训练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4:67,101. [6]刘静馨,陈沁,罗艳华.护理教育者在高仿真模拟教学中的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2011,26(12):1082-1084. [7]伍丽艳,植瑞东,陈康敏.情景模拟教学法和虚拟医学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北方药学,2013,10(7):152-153. [8]吴凡,许杰洲,杨棉华.医学模拟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171-173. 猜你喜欢: 1. 大专临床医学论文 2. 大专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3. 大专临床毕业论文范文 4. 大专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

期刊信息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英文名称:Journ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出刊周期:季刊出版地:湖南省长沙市语言种类:中文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016X国内统一刊号:CN 43-1449/R现用刊名: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曾用刊名: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创刊时间:2004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问题一:腹腔镜外科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 不属于全国中文核心,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教育部主管,山东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是全国腹腔镜专业刊物,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的专业性期刊。 问题二:国内知名外科杂志有哪些 创伤外科杂志、 腹部外科腹腔镜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胰外科杂志、 国际骨科学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国际外科学杂志、 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河南外科学杂志颈腰痛杂志、 脊柱外科杂志、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实用骨科杂志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实用手外科杂志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外科理论与实践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局解手术学杂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美容医学 中国男科学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问题三:最新医学类科技核心期刊有哪些? 太多了 只能写下部分的,你要发表哪类的医学论文,根据论文情况,选择合适的医学核心期刊。具体的可以私信我。 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 安徽医学 Q906 安徽医药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G016 北京医学 G620 北京中医药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G018 病毒学报 G99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G670 成都医学院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G225 重庆医学 * G432 川北医学院学报 G458 传染病信息 G322 创伤外科杂志 G552 磁共振成像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G005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G021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G057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G944 东南国防医药 G920 儿科药学杂志 G874 法医学杂志 G893 放射免疫学杂志 G068 复旦学报医学版 G957 腹部外科 G338 腹腔镜外科杂志 G879 肝胆外科杂志 G690 肝胆胰外科杂志 G803 肝脏 G027 广东药学院学报 G026 广东医学 G02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G816 广西医学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 G808 贵州医药 G495 国际病毒学杂志 G350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G936 国际儿科学杂志 G436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659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G498 国际骨科学杂志 G938 国际呼吸杂志 G929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G997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G930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G975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G349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G983 国际免疫学杂志 G939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G415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G889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G426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G928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S157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B525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G954 国际外科学杂志 G660 国际消化病杂志 G940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Q911 国际眼科杂志 G933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G661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G499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G984 国际遗传学杂志 G934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G937 国际肿瘤学杂志 G033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G899 海军医学杂志 G941 海南医学 G416 海南医学院学报 G035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G641 河北医学 G898 河北医药 G384 河北中医 G301 河北中医药学报 G684 河南中医 G334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G548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336 护理管理杂志 G987 护理学报 G503 护理学杂志 G654 护理研究 G734 护士进修杂志 G340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G525 华南预防医学 G043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G044 华西药学杂志 G294 华西医学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G882 环境与职业医学 Z031 环境与健康杂志 G656 环球中医药 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 H245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G014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G719 吉林中医药 G452 疾病监测 G439 脊柱外科杂志 A045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G638 检验医学 ......>> 问题四:腹腔镜手术医生职称要求 发表医学论文是评职称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医学论文的发表必须符合要求才能在职称的评审中被认可,简单总结一般未能符合要求的论文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 医学论文,发表的医学论文稿件 注意事项 所发表的刊物是没有正规刊号的非法期刊。刊物无正规刊号也就是说刊物是非法刊物。对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记者网期刊查询页面里输入刊物名称进行查询,凡查询不到的就是非法刊物。 刊物属于增刊或套刊等情况的假期刊。刊物在期刊查询里可以查询到,但却不被承认,一般是因为发在了增刊,套刊等情况的假期刊上了。 所谓增刊,是指杂志社或杂志编辑部在按正规出刊的同时,私自印刷了多本同封面,不同内容的增刊。这类现象比较难防,因为作案的都是杂志社或编辑部的人员。但作者评职称时,并非全无效。所谓套刊,是指违法分子,私自排版印刷的假刊物。刊号往往是盗用的其他正规刊物的刊号,甚至无刊号。 论文发表的时间不对。评职称发表的论文有时效性。早一年的,或晚过提交材料时间的,均无效。当年的职称评选,一般要求当年发表的论文有效。否则,那评高级职称岂不是要将评初级,中级职称发的论文直接拿来用了。有的作者,没有提前做准备,发表论文时间较晚,错过了职称评选部门要求提交材料的最后时间,因而造成论文用不上而无效。一般刊物从作者投稿到出刊,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比如,目前是7月份,但一般刊物都征稿到了12月份了。如果作者要12月份提交材料,那就需要现在开始投稿了。 署名在第3作者之外。大部分职称评选部门对职称评选要求都是前3署名作者才有效。如果贪多,而多署名,结果会造成,前3署名之外的作者无效。 刊物级别问题造成的无效。不同级别的职称评选要求不同的刊物级别。一般,初级,中级职称评选,对刊物要求都是省级以上刊物。而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则对刊物有一定要求。通常要求其中一篇论文要发在正规核心期刊上。而核心期刊则指四年一评选的北大核心目录内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或两年一评选的CSSCI期刊目录(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 问题五:中华腔镜外科杂志属于核心期刊吗 属于科技核心,不是中文核心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是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 *** 总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腔镜专业学术电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标准刊号:ISSN 1674-6899,CN11-9296/R,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是一本在载体形式上与纸媒体相互补充的多媒体光盘期刊( DVD-ROM ),以电子期刊特有的表现形式,图文、声像并茂,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同时,以腔镜外科、内镜及相关专业医师和技术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腔镜外科领域先进的科研成果、临床诊断治疗技术和经验,以及与腔镜外科技术密切相关的医学和基础理论研究。 问题六:各位,我想发SCI,大家推荐下哪个杂志比较容易发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独家) 西部医学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山西医药 临床骨科(浙江二级) 安徽医药 海南医学院学报 实用骨科杂志(中华医学会分会杂志) 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 上海护理 护理研究 腹腔镜外科杂志(浙江二级) 山东中医 河南中医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部外科杂志 上海口腔 华西口腔 口腔等专刊 温州医学院学报(浙江二级) 实用药物与临床(浙江二级) 肝胆胰外科(浙江二级) 肿瘤学杂志(浙江二级) 中国医师杂志(浙江二级) 中国医药导报(浙江二级) 辽宁中医杂志(浙江二级) *** 护理杂志(浙江二级) 中国药房(浙江二级) 上海针灸(浙江二级) 临床肺科 中国医药导刊 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浙江二级)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生(浙江二级) 浙江二级无课题文章不收,针对小学科及部分发表量少的杂志未列出,尽量指定目录不指定期刊,同时以本单位目录为准! 北大核心2012版(不指定刊物) 医药导报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大学报医学版 江苏医药 江苏中医药 这都是可以操作的,先把文章发俺社里,社里审核。。。 问题七: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是中华系列期刊吗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ISSN:1674-3253 CN:11-9287/R 是中华医学会系列的,此期刊为电子期刊 问题八:现代养生杂志2014年2月期刊目录 你好,《现代养生》分上半月刊下半月刊,查相关资料有: 2014年 2 期上半月刊目录 《遵生八笺》载录 马年说马 石柱国 我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常乐 春光明媚动起来 强健身心益处多 钱伟 蔬果营养冠军排行榜 汪玉珍 饮酒的科学 狄厚清 我们都可能是『温室效应』的制造者 船舷 冬春肺心病患者“衣食住行”养生经 王荣华 五行掌 刘天君,张海波 感谢王长英气功排石救母命之恩 唐小梅,唐小霞 第十一讲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脂肪 布立影 脑动脉硬化症可防可治吗 邱园园 想不到的子宫“中风” 雷鸣 农村公共卫生问题与监管模式的探讨 郭莹 服药须防胃、肝、肾损害 李珍新 人老睡眠差 用药须慎重 张继东 冬虫夏草滋补药膳方 严丽 于谦父亲的养生经 李金鹏 孔子食菖蒲 谢明德 邻居老人写书法降血压 陶诗秀 外婆的核桃养生法 黄茨娅 认识老花眼 让你瞧得远 王淼 父亲的冬日养生三字经 余平 老有所为天地宽 彭忠富 栽培中国特色的“长幼共融”养老文化 雷振岳 为摔倒老人围成“安全岛”也是正能量 刘鹏 为母亲征婚 夏爱华 父母在,不远游 索径 四首养生歌 止敬 学会珍爱自己 林林 简论道、礼与仁 唐加文 冬末春至,该喝什么茶才好 明阳 飘香柚子茶 思泽 教中老年男子瘦身 付秀宏 女性朋友:慎防久坐出现盆腔淤血 小月 夫妻相 长江 用爱唤醒你 佟才录 有诗为伴自安闲 李盛仙 张张年画喜盈门 缪士毅 医疗科技:输血史话――医学输血科技的演进与血型发现 曹秋巧 关于促进北戴河旅游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贾秀红 信息动态 用细胞膜通道的科学发现解读“小”水大贡献 陆江 人物介绍及作品选 2014年 2 期下半月刊目录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了制度安排 《健康报》 健康保障是中国人储蓄首要目标 《健康报》 王国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机制 《健康报》 大病保障:让患者看到更多希望 孔令敏 单独家庭的“两孩成本账” 庄庆鸿,杨雪 事半功倍的看病秘笈 张小田 患者就诊的备、说、听、问 李明 撒拉族患者胆囊摘除术中解剖变异病例报告 马明德,韦晓明 糖尿病足的护理 贺顺全 慢性呼衰患者要学会家庭治疗 林霖 春节后肠胃如何“清洁”调理 康为民 为什么“健康饮食”反而让她衰老? 范志红 春节过后如何调养养生8方调身体驱疲劳 艾美 男人健身七铁律 哈文 中年女性的保健要点 陈希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金世明 《本草纲目》中的花 温长路 正确认识女性 *** 大溪小河有水 探析胃肠外科中吻合技术的应用 孙建军,刘捷 西咪替丁联合叶酸治疗急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 朱小芳 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价值 孙丽敏,王平,贾琳楠 临床尿常规检验方法对比研究 周蔓青 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李学梅 ......>> 问题九:以下SCI杂志,哪个容易发表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独家) 西部医学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山西医药 临床骨科(浙江二级) 安徽医药 海南医学院学报 实用骨科杂志(中华医学会分会杂志) 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 上海护理 护理研究 腹腔镜外科杂志(浙江二级) 山东中医 河南中医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部外科杂志 上海口腔 华西口腔 口腔等专刊 温州医学院学报(浙江二级) 实用药物与临床(浙江二级) 肝胆胰外科(浙江二级) 肿瘤学杂志(浙江二级) 中国医师杂志(浙江二级) 中国医药导报(浙江二级) 辽宁中医杂志(浙江二级) *** 护理杂志(浙江二级) 中国药房(浙江二级) 上海针灸(浙江二级) 临床肺科 中国医药导刊 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浙江二级)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中国现代医生(浙江二级) 浙江二级无课题文章不收,针对小学科及部分发表量少的杂志未列出,尽量指定目录不指定期刊,同时以本单位目录为准! 北大核心2012版(不指定刊物) 医药导报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西安交大学报医学版 江苏医药 江苏中医药 这都是可以操作的,先把文章发俺社里,社里审核。。。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

朋友,如果你想来海南师范大学,那么请报考师范类专业,贫困补助高,且许多学科都是省重点学科。千万不要去海师大学经济类。否则死的就是你自己。就等着挂科吧。

二本分数想在海南的话挺容易的,你可以报,海医,海师,海大,海医涉及的病理方面的东西挺多的,如果你觉得你可以接受的话,而且,海医二本的专业很难报的,特别是实行平行志愿后,很容易就掉了,报海师也不容易进,毕竟这个学校在海南还算蛮热门的(海南人观念问题,觉得在海师以后就是老师,觉得老师是个好职位),如果你想做这方面的工作的话还是可以选这个学校的,还有海师的学习气氛很一般,科研方面也不是很有名,最后一个就是海南大学,现在已经步入211工程大学,想搞科研或是深造的话还是可以选择海南大学的,而且这个学校对海南的二本分数学生来说还是很容易报进去的,海大在学习方面看的还是很重的,学习成绩好对你绝对没坏处,而且有很多深造的机会,保研,交流生,出国等,毕竟其他省份看重的还是海南大学的,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只能作为参考哦,最后决定还是得看你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废话!!还用问吗,当然是海南师范好!!海南只有海大和海师有得说!!不出省,能报尽量报海南师范大学,或者海大,至于其它的,免了,不然你会后悔的,绝对!!! 师资、硬件措施等方面都可以我还想补充一句哦,海师搬去大学城后,学习气氛还是挺不错的哦!!

一、1大学语文;2港台现代小说;3文化研究; 4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5鲁迅小说精读;6新马华文文学等。二、1 First Year Seminar;2电影、文学中的当代中国;3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Bard College) 1.《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论文集)Entanglement of Nativeness: Self-exile, "Nan yang" Fiction and Myths of Nativeness(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5),335页。王德威教授序。2.《张力的狂欢——论鲁迅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Carnival of Tensions: A STUDY ON SUBJECTIVE INTERVENTIONS IN ‘OLD TALES RETOLD’ FICTION BY LU XUN AND HIS SUCCESSORS(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423页,35万字。王润华教授序。3.《考古文学“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The Archaeology on Literary Nanyang:Nativeness and Singapore & 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8),37万字。王润华、周宁教授序。4.《身体意识形态——论汉语长篇(1990-)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Body Ideology: Libidinal Practice and Representations in Chinese Novel (1990- )(广州: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26万字。陈思和教授序。5.《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人生”的枭鸣》A Study on Discursive Formation in Lu Xun's Fiction(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万字,王富仁教授序。6.《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Sinophone Literature:Problematics & Critical Practices(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4月),滨下武志教授序。7. 《身体意识形态——汉语长篇(1990- )中的力比多实践及再现》(修订版)(台湾秀威资讯科技,2014)。8.《“南洋”纠葛与本土中国性》“Nanyang” Obssession & Native Chineseness(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9.《广州鲁迅》Lu Xun in Canto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此中并未包含发表的4000字以下的文学批评文章)20111.《论鲁迅小说中的贱民话语》,《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30日,页76-80。ISSN1003-7535,9000余字。2.《重读张爱玲<色,戒>》,《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2期,页133-146。12000余字,刊号ISSN 1003-0263。3.《反成长的成长叙事——论鄢然《残龙笔记》兼及韩寒《三重门》》,《当代文坛》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日,页108-112。9000余字,刊号ISSN 1006-0820。4.《论鲁迅小说中的流言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2011年3月15日,页38-43。刊号ISSN1000-9639,9000余字。5.朱崇科 李淑云《失败的“故事新编”——评苏童的《碧奴》》,《文艺争鸣》2011年4月号(上半月),页152-154。刊号ISSN1003-9538,6000余字。6.《论华文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架构的内在楔入》(教学研究论文),《华文文学》2011年第2期,页105-108。刊号ISSN1006-0677,5000余字。7.《鲁迅如何存在:在鲁迅书写与书写鲁迅之间》,《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5期,页79-85。刊号ISSN1003-0638。9000余字。8.《林文庆如何对接厦大认同——评李元瑾编著《林文庆的厦大情缘》》(约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第三卷第一期,2011年6月号,页109-112。ISSN: 1793-7248。3000余字。9.《鲁迅小说中的青年话语》,《名作欣赏》2011年7月上旬刊,页37-41,约7500字。刊号ISSN1006-0189。10.《扎根本土与自我表述——两本新马论著阅读笔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1年第3期,2011年9月30日,页67-72,约8000字。刊号ISSN1002-5162。11.《鲁迅小说中的村镇政治话语》,《新世纪学刊》总第11期,2011年10月,页42-47。10000字。刊号ISSN0219-6085。12.《华文文学研究新拓展的理路及其问题》,《暨南学报》2011年第5期,2011年9月(实际出版时间为11月),页6-11。8500字。刊号ISSN1000-5072。2010:1.《论鲁迅小说婚恋话语中的悲剧性机制》,《汕头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页61-66。9000余字,刊号ISSN1001-4225。2.《爱的中间物——《魔祟》重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2010年3月,页20-25,ISSN1008-985,8000字。3.《身份认同与“变脸”叙事的双重裂合》(约稿),《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2010年5月,页52-57,刊号ISSN1003-8388,7000余字。4.《论鲁迅小说中的医学话语》,《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CSSCI)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页111-117,刊号ISSN1671-8402,10000余字。5.《华语语系的话语建构及其问题》,《学术研究》(CSSCI)2010第7期,2010年7月20日,页146-152,刊号ISSN10007326,10000字。6.《照相及1927广州鲁迅的定格》,《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2010年9月15日,页80-85。7700余字。CSSCI,刊号ISSN 1003-7772。7.《思路、写路与寻路——论鲁迅小说中路的话语形构》,《新世纪学刊》(新加坡)总第10期,2010年12月,10000余字,页93-103,刊号ISSN02196085。2009年1〈面具叙事与主体游移:高行健、英培安小说叙事人称比较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2009年3月,页158-163。刊号ISSN 1004-3926,10000字。2〈“新移民文学”:“新”的悖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6月,页21-26。刊号ISSN1002-5162 ,8000余字。3〈论鲁迅小说中的经济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2009年9月,页45-52。刊号ISSN1000-9639,11000余字。4〈论鲁迅小说中月的话语形构〉,《新世纪学刊》(新加坡)总第9期,2009年12月,页63-69,9000字,刊号ISSN02196085。2008年1〈认同形塑及其“陌生化”诗学——论鲁迅小说中的启蒙姿态与“自反”策略〉,《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页41-45。9800字,ISSN1671-840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6期摘录,页72-73。2〈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话语及其认知转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页180-185。刊号ISSN 1004-3926,11000字;3〈当知识化为权力——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型”话语〉,《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2期,页40-46。9000余字,ISSN1003-0638。4〈民族身体的跨国置换及身份归属偏执的暧昧————论九丹《乌鸦》中的力比多实践〉,《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6辑"海外中国文艺专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页224-235。12000字,ISBN9787561439975。5〈想象中国的吊诡:暴力再现与身份认同〉,《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2期,2008年4月28日,页87-92。8000字,ISSN1009-542X。6〈“肥皂”隐喻的潜行与破解——鲁迅《肥皂》精读〉,《名作欣赏》2008年第6期,页61-65。6500字,ISSN1006-0189。7〈论鲁迅小说中的癫狂话语〉,《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页41-47。12000字,刊号ISSN1000-9639。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全文收录,2008年第10期,页127-133。8〈术语的暧昧:“问题意识”中的意识问题〉,《暨南学报》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页11-16。9000字,ISSN1000-5072。9〈新加坡突围:困顿与“戏”斗——英培安戏剧中的本土企图〉,《华文文学》2008年第5期,页66-72,10000余字。ISSN1006-0677。10〈本土意识的萌孽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南大语言文化学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第七卷第一期,2008年11月,17000字,刊号ISSN 0219-0699 。11〈鲁迅小说中的身体话语〉,刊于《上海鲁迅研究》2008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8500字,页34-45,ISBN9787807453550 。12〈鲁迅“神”访郁达夫:不在场的南洋遭遇〉,《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6期,11000字,页112-121。刊号ISSN 1003-0263。13〈新东方主义:力比多实践中的认同政治——从《上海宝贝》到《我的禅》〉,《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15000字,ISSN 1672-223X。14〈欲望的吊诡——贾平凹《废都》情色书写的悖论〉,新加坡《新世纪学刊》总第八期,2008年12月,12000字,刊号ISSN02196085。2007年1〈规训的悖谬与成长的激情——论王小波长篇中的性话语〉,《人文杂志》2007年第2期,2007年3月,页111-117,刊号ISSN0447-662X,11000字;2〈后殖民老舍:洞见或偏执?——以《二马》和《小坡的生日》为中心〉,《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2007年3月,页14-18,刊号ISSN1000-9639,8000字。3〈论鲁迅小说中的环形营构〉,《鲁迅世界》(广东鲁迅研究会)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页55-61,登记证粤0第10321号,10000字;4〈插入的退让:从情/遗书到遗性/书——论木子美《遗情书》中的性爱关切〉,《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007年4月,页11-15。刊号:ISSN1671-8275。10000字。5〈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以莫言《红高粱家族》和黎紫书《天国之门》为中心〉,《思想文踪》第10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页122-141,书号ISBN 9787810798181,13000字。6〈鲁迅小说中“吃”的话语形构〉,刊《鲁迅研究月刊》2007年第7期,页15-20转34,ISSN1003-0638。或新加坡《亚洲文化》第31期,2007年6月,页221-229,刊号ISSN02176742,9000字;7〈如何本土:无意识/有意识的辩证 ——论吴岸诗歌中的本土植物〉,《扬子江评论》第3期,2007年6月,刊号ISSN1009-542X,10000字;8〈(被)延异的本土现代性——论陈瑞献小说与诗歌的本土意义〉,《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八辑(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6),ISBN9789576688294[820],共15000字,页1-24。9〈无心插柳中的参与与形塑——论“反黄运动时期”通俗小说的本土传递〉,《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007年8月,页69-76。刊号ISSN 1007-8754,12000字;全文可参《蕉风》(马来西亚)2007年7月第498期,页86-95。10〈文学空间诗学与区域特质论纲——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香港文学》总第272期,2007年8月,页90-94,7000字;刊号ISSN1607-4793;11〈身体意识形态:叠合的悖论——论《沙床》中的力比多实践〉,《韩中语言文化研究》(韩国)第12期,2007年9月,页383-396,刊号 ISSN 1738-0502,9000余字。12〈旅行本土:游移的“恶”托邦——以李永平《吉陵春秋》为中心〉,《华侨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2007年9月,页99-106,刊号ISSN1006-1398,10000余字;13朱崇科 张颖妍〈后殖民语境下的香港寓言——从麦兜系列电影看九七后香港想象的流变〉,《华文文学》2007年第5期,9000余字;刊号ISSN1006-0677。14〈华语比较文学: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页171-177。15000字。刊号:ISSN 0511-4683。15〈自我叙事话语与意义再生产——以潘军的《重瞳——霸王自述》为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推迟),10000字。刊号ISSN1672-223X。2006年1〈没有主义还是主义的狂欢?——以《一个人的圣经》为个案进行分析〉,《备忘志》(马来西亚)第四期,2006年春。2〈本土蜕变:载道的艰难与自我的张力——析论1920、30、40年代马华文学本土变迁轨迹〉,《晋阳学刊》2006年第2期,2006年3月。3〈在凤凰涅盘之前:浅议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与超越〉(学术规范论文),《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3月上(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科学总论》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4〈刘以鬯自娱小说中的香港性呈现〉,任剑涛 彭玉平主编《论衡丛刊》第三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5〈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2006年6月(实际出刊日期)。6〈雨林美学与南洋虚构:从本土话语看张贵兴的雨林书写〉,《亚洲文化》(新加坡)第30期,页134-152,2006年6月。7〈谁的东南亚华文/华人文学?——命名的后殖民批判〉,《学海》(江苏省社科院主办)2006年第3期,2006年6月(或参《蕉风》(马来西亚1955-)总第496期,2006年7月)。8〈马华文化/文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论析〉,《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9〈开放与抽象:在慢性症候分析之上——以《边缘意象》为中心论郭宝昆的本土收放〉,《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10〈厚重的细节:解/构传统与“后传统”的省思——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见刘中树 白杨等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的新世纪》(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11〈认同“点染”与本土强化——论新华文学中的鱼尾狮意象〉,《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12〈本土楔入:可能与限定——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论世华文学研究的新进路〉,《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15日。13〈发异声于“新”邦——读冼文光著《柔佛海峡》〉,《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6年第3期,2006年9月25日。14〈论卢卡奇和巴赫金“小说理论”的叙述关涉〉,《求索》2006年第9期,2006年9月30日,页195-197。15〈身体政治:用与被用——以《一个人的圣经》为中心〉,《中外论坛》(美国双月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页53-58。16〈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型教学策略刍议〉(教学论文),收入《2006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师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页285-292。17〈如何故事,怎样新编? ——从主体介入角度探勘故事新编小说的存在及其确立〉,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发行的季刊《中国现代文学》第39号,2006年12月30日。18<琐碎的凝重:“自反性”本土书写——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新加坡《新世纪学刊》第6期,06年12月。2005年1 〈雅俗混杂的香港虚构——浅解《青蛇》〉,《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5年第1期,2005年3月。2〈边缘童话:谏言(建言)香港——浅论西西的故事新编小说〉,《国文天地》(台北)2005年5月号。3 〈开放实用主义的调试及其限制——杨松年新马华文文学研究的本土视野〉,《蕉风》(马来西亚1955-)总第494期,2005年7月。4〈现实主义的承继及限制——论陶然的故事新编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5〈纪恶的吊诡:叙述暴力与历史——评王德威《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10月号。6〈淘气的认真与“珍重的平凡”——论蔡深江的文字倔强及其本土搜寻〉,见朱文斌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二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页169-182。2004年1 To See and to Be Seen: Mutual Reflections between Chinese Women and Singapore--reflections of Singapore in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The Arts, NUS, Singapore, 2004, Apr-May .2〈复活区域华文文学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当代》(台北)2004年5月号,总201期。3〈“小说性”与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 《亚洲文化》(新加坡亚洲研究协会)总第28期,2004年8月号。4〈暴力书写:狂放莫言——以《红高粱家族》为中心〉,台北《文讯》杂志,2004年8月号。5〈华文文学:离散中国性与流动本土性〉,《香港文学》2004年11月号,总第239期。6〈陈瑞献——(被)“延异”的本土现代性〉,见《联合早报》2004年11月23、25日副刊连载,一个半版的篇幅刊登9000余字。7〈诗学抵抗:悲壮而沉重的文学肉身─评许文荣《南方喧哗─马华文学的政治抵诗学》〉,《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2004年12月。8〈破解另类与吊诡:看长袖如何善舞?——李碧华《青蛇》的N种读法〉,《人文杂志》(吉隆坡)2004年6月号(脱刊,实为2004年底出版)。9〈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收入黄万华、戴小华主编《全球语境?多元对话?马华文学——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2003年1〈想象与重构:上海的现代性——评李欧梵《上海摩登》〉《浙江学刊》(双月刊,杭州) 2003年第1期 [另刊《当代》(台北,月刊)2002年第12月号] 。2〈消解与重建——论《大话西游》中的主体介入〉,《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3〈本土性的纠葛——论马华文学史书写的主线贯穿〉,《学海》(双月刊,南京)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4〈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5〈无序之则:叙事的法则——吴耀宗初论〉,《香港文学》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号。6〈观照与开创:意识形态与20世纪中国文学空间——评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世纪中国》, 2003年05月30日。7〈从部分缺席到集体失语〉,《星洲日报?文艺春秋》(日报,吉隆坡)2003年7月5日。8〈新加坡书写与书写新加坡——解读英培安的一种向度〉,《人文杂志》(吉隆坡)2003年6月号。9〈“去中国性”:警醒、迷思及其它〉,《亚洲文化》(年刊,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第27期,2003年6月。又可参《二十一世纪》(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版2003年8月。10〈看与被看:中国女人与新加坡的对视——以《乌鸦》和《玫瑰园》为例论“新移民文学”中的新加坡镜像〉,《新加坡文艺》(季刊,新加坡)第83期,2003年9月;11《无序之序——破解吴耀宗书写的一种读法》《人文杂志》(吉隆坡)2003年9月号。2002年1〈在场的缺席——从本土研究看马华文学批评提升的可能维度〉,《人文杂志》(马来西亚吉隆坡,双月刊,2003年后改为季刊),2002年1月号。2〈空间形式与香港虚构〉,西安:《人文杂志》(双月刊,西安),2002年第2期,2002年3 月。3〈“小说”的野心与虚构的魅力——评王德威著《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马来西亚:《人文杂志》,2002年3月号。4〈现代性与“狐狸”的智慧——评李欧梵著《铁屋中的呐喊》〉,《人文杂志》(吉隆坡),2002年5月号。5〈艰难的现代性与无奈的本土化〉,《华文文学》(双月刊,汕头),2002年第3期。6〈戏弄:模式与指向——论李碧华“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台北:《当代》(月刊),总第179期,2002年7月号。7〈丈量旁观与融入的距离——郁达夫放逐南洋心态转变探因〉,《香港文学》,2002年11月号。8〈台湾经验与黄锦树的马华文学批评〉,见龚鹏程等《第一届新世纪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动向研讨会:21世纪台湾, 东南亚的文化与文学》(宜兰:南洋学社, 2002)。2001年1〈平淡上路:超越飞升与失落——中国当代美学批评的反思〉,见《中州学刊》(双月刊,郑州)2001年第2期,2001年3月。2《故事新编中的叙事范式——以鲁迅、刘以鬯、李碧华、西西的相关文本为个案进行分析》(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1,5;导师:王剑丛教授)3 〈神游与驻足——论刘以鬯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香港文学》,2001年9月号。2000年1〈为了反抗与也是反抗——鲁迅与阿尔志跋绥夫笔下人物性心理描写比较〉,见《鲁迅研究月刊》(月刊,北京)2000年2月。2〈积淀与重塑——从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说开去》〉,见《香港文学》2000年3月号。3〈城市意象:虚构中的契合与超越——颜纯钩小说主题的一种解读〉,见《香港文学》2000年6月号。4〈反抗:徒然抑或尴尬——颜纯钩小说中的女性生存状况探析〉,见《哈尔滨师专学报》(双月刊,哈尔滨)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5〈历史重写中的主体介入——以鲁迅、刘以鬯、陶然的“故事新编”为个案进行比较〉,《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2000年9月。6〈清洗独角兽的尾巴——浅论香港文学批评的一种偏离〉,见《纯文学》(香港)复刊号第30期,2000年10月。1999年1 〈我看“南来作家”〉,见《香港文学》(月刊,香港)1999年1月号。2〈旁观独角兽的角——关于香港文学独特性的边缘性的思考〉,见《香港文学》1999年5月号。3〈周氏兄弟有关“3?18事件”的文本比较研究〉,见《广东鲁迅研究》(季刊,广州,今改为《鲁迅世界》)1999年第3期,1999年9月。4〈香港气度与香港文学〉,见《香港文学》1999年10月号。 1 杨松年 杨宗翰主编《跨国界诗想:世华新诗评析》(台北:唐山,2003)。2 杨松年 简文志主编《离心的辩证:世华小说评析》(台北:唐山,2004)。3 杨松年 林明昌主编《多元的交响:世华散文评析》(台北:唐山,2005)。4 杨松年 郑琇方主编《细致的雕塑:世华微型小说评析》(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 1〈刘以鬯自娱小说中的香港性呈现〉,2002,6,5-7,香港大学: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破解另类与吊诡:看长袖如何善舞?——李碧华《青蛇》的N种读法〉,香港大学:国际会议论文(2002,12,6-7);3〈戏弄:模式与指向——论李碧华“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首届亚洲学者国际研讨会,2002年4月22-23日,新加坡国立大学;4〈尴尬与超越——以《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论新华文学的定位〉, “当代文学与人文生态”国际研讨会,2003年2月22-23日,新加坡。5〈暴力书写:在纤深与狂放之间——以莫言《红高粱》和黎紫书《天国之门》为中心〉,“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中心与边缘的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2003年10月4日-5日,马来西亚 新纪元学院;6〈建构马华文化/文学:写在本土迷思以外——试析马华文化(学)本土性的建构策略及其限度〉,“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百年: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3年10月22-23日,吉隆坡;7 〈“小说性”与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首届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浸会大学,2003年12月8-9日。8〈当移民性遭遇本土性——以《乌鸦》与《我这滥男人》为例论本土的流动性〉,“文化疆界与国家图像”国际会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04年6月23-25日。9〈从概念批判到本土关怀——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第二届马华文学国际会议,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4年9月21日。后收入黄万华、戴小华主编《全球语境?多元对话?马华文学》(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0〈复活区域华文文学本土性:活力及限度——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第13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004年9月23-25日。11〈本土意识的萌蘖抑或“起源”语境——论邱菽园诗作中的本土关怀〉,日本京都大学2006年1月15日,海外华人与汉字文化国际研讨会,主题演讲。12〈厚重的细节:解/构传统与“后传统”的省思——论希尼尔的本土事件/视界〉,第14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吉林大学2006年7月24-29日。13〈想象中国的吊诡:暴力再现与身份认同——以高行健、李碧华、张贵兴的小说书写为中心〉,“历史与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2007年1月4-6日,香港中文大学。14“Traveling Nativeness and Its Discontent: A Case Study of Li Yongping’s Jiling Chronicle”,presented at “Globalizing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inophone and Diaspora Writ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Dec 6-8th, 2007, Harvard University。15〈中国当代文学讲授中的海外视野〉,“现代文学教学方法与教材”国际学术会议,上海大学、复旦大学,2008年6月20-21日。16.《“大”“小”的辨证:重读<棺材太大洞太小>》,“郭宝昆”国际会议2012年9月14-15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主办单位: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The Tangent, and The Theatre Practice。17.《两种现代性:鲁迅与林文庆的文化冲突》,2012年10月27-28日“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福州福建师范大学。18.《方北方的文学本土转型及其限制》,“广东华侨与中外关系”国际会议,2013年9月14-15日,汕头。19.《(被)离散(诗学)与新加坡认同的困境——英培安<画室>的叙事创新》,众声喧“华”:华语文学的想象共同体国际会议,2013年12月18-19日,台北福华文教会馆,由台湾中国现代文学会、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台湾文学馆举办。20.《论王润华放逐诗学的三阶段》,“近代以来亚洲移民与海洋社会”国际会议,2013年12月20-21日,广州。

大学医学生物学论文范文

优秀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是我国医学院的重点,但是本科生临床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本科临床医学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范文 篇一:《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思考》 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它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这就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这门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然而,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具有知识点多而散、难记忆、易混淆等特点,因此,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老师为中心的 教学 方法 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医学 教育 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综合性医学人才的目标[1]。本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实行的是“3+5模式”(即3年 文化 基础教育加5年医学教育)。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医学微生物学》被安排在医学教育第2学年的第2学期。在此之前,该专业学生已经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就学员本身素质而言,八年制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求知欲及接受能力强。再者,本校八年制班级人数一般为20人左右,人数少,具备了小班开课的条件[2]。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结合八年制学生自身的特点,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案例引导教学法 《医学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形状,再讲其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这种系统、规律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点的横向比较记忆,但相对枯燥平淡,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可以利用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用一个临床案例引出教学内容。临床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既要贴近临床,接近实际,又要体现出基本知识点。首先,通过给出一个合适的临床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然后由老师对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进行系统讲解;接下来,回到开始的临床案例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对病例提出诊断诊治办法,最后由老师对学生们的意见进行归纳 总结 ,去伪存真,查漏补缺,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要求。例如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的教学中,可以先给出一个人的“乙肝两对半”的检查 报告 单,提出问题:该受检对象是一名健康人还是病毒携带者亦或是感染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通过老师对乙肝病毒基本知识点如形态结构、致病性等的讲解,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开始的病例展开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强调几个重要知识点如乙肝病毒的形态结构、乙肝的诊断与防治等的掌握[3]。这样的课堂组织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并能从中找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2文献阅读研讨课 医学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与医学有关的致病微生物,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有新的病原微生物被鉴定,也有过去已被基本控制的致病微生物又重新流行,构成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而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瞬息万变,课本上的知识是相对固定的,课本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知识发展的速度[4]。因此,想要了解一门学科的前沿进展,阅读文献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授课中开设了文献阅读研讨课,并将其安排在了理论课的最后两次课,此时学生已经对微生物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有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课程的开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准备工作。在课程开始之前,笔者会拟定一个专题,例如:禽流感病毒的感染与流行,然后列出几个相关问题,如(1)禽流感为什么会导致人类感染?(2)什么情况下可能导致禽流感大的流行?(3)目前针对禽流感有哪些有效的防治 措施 ?(4)针对禽流感引起的民众的恐慌,作为一个医学生,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然后,给出经典的综述的相关中英文文献1~2篇,让学生课下针对专题和给出的题目,阅读文献查找资料。接下来,就是课上讨论部分。针对八年制学生人数少的优势,进行分组讨论。将20位同学分为A、B、C、D4个大组,每个大组的5位学生分别对应1~5的编号,即A1、A2、A3、A4、A5等,每组分别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5~8min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就自己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陈述;然后,A、B、C、D4组中每组编号相同的同学重新组合成新的一组,即A1、B1、C1、D1为一组,以此类推,共5组。5组同学就4个问题进行交叉讨论5~8min。最后,老师对整个文献讨论进行归纳总结。文献阅读研讨课的开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交叉讨论的分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参与得更彻底,对文献了解得更全面[5]。 3学生自主授课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学习知识相对来说是一种被动接受的过程。笔者通过挑选合适的教学章节,在临床八年制班级中推行角色互换,让学生由过去单纯“听”到主动“讲”。这一转变迎合了青少年们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心理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自主授课的开展,第一要素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社会关注度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动力,因此本研究将逆转录病毒中的HIV这一节作为学生自主讲课的内容。为了防止内容上的重复和单一,笔者将20位同学分成4个组,给出4个专题,例如(1)HIV的流行现状及发展趋势;(2)HIV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3)HIV传播途径及防治原则;(4)HIV的研究现状及有无有效治疗方法。每组针对一个专题进行备课,准备15min左右的PPT。课上,每组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上台讲授。每位同学讲完,老师从教学内容、PPT制作形式、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作简要点评,同时学生也可以对讲课同学的表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老师对4个专题的内容进行抽提归纳,方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每位同学都上台授课,为了让所有同学都有参与感,笔者要求同学讲自己制作的PPT内容打印为纸质版上交,设立评分标准,由老师批改打分,按10%的比率计入最后成绩[6-7]。实践表明,这种学生自主讲课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让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4第二课堂活动 对于医学微生物学这种临床基础性学科,实验课的开设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课的设立,有利于帮助学生验证和巩固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锻炼其动手能力。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实验课的内容多是一些单纯性验证学科基本理论的简单实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本校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培养中,有一定的科研任务要求。因此,笔者在对临床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了第二课堂的活动。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在课余时间开展的老师对学生的科研辅导活动[8]。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在老师选择学生的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选择指导老师。一般1位老师带教1~2名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中,笔者首先会对所有参与学生进行集中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规则及仪器的安全使用、分子克隆实验技术的基本操作等。然后由带教老师对所带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具体辅导。老师会给出3~5篇相关研究领域的综述类文献,学生阅读后与老师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由学生提出科研问题并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在这一阶段中,通过文献的阅读及实验设计,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论证方案的可行性之后,接下来就是实验操作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期间老师可一周组织一次实验进展的汇报讨论,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以学生汇报答辩的形式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总结。对于实验进展顺利,实验结果理想的学生,老师应鼓励其撰写研究论文并发表,并给予一定奖励[9]。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给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科研、接触科研的窗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综上所述,针对医学微生物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笔者在对本校临床八年制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案例引导教学和学生自主授课,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考验了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同时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献阅读研讨课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设,给热爱科研的学生创建了一个平台,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尽管新的教学方法在老师和学生们中普遍得到好评,但仍有改进的空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为推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明,申晓冬,黎庶,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6):116. [2]李亚敏,陈俊国.临床医学八年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17-118. [3]陈静,李树清,张颖,等.以病案为基础的PBL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43(20):2677-2678. [4]胡晓梅,汪正清,胡福泉,等.医学微生物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1):1108-1110. [5]汪凤兰,邢凤梅,张小丽,等.文献导读研讨教学模式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11):1399-1401. [6]陈霞.学生自主讲课方式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36(36):662-663. [7]张洪平,张永红,张海英.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初探———对大学生自主讲课的几点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5):70-72. [8]何海洋,吴玉章.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2):1885-1886. [9]王文,任浩,赵平.开展医学微生物学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492-493. 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二:《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原因,从专业建设的角度上,为改善毕业生就业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中明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本文就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 1调查研究结果 以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业情况如下:本校2015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87名,统计时间截止到9月底为止,综合就业人数59,综合就业率,灵活就业率8%,实际就业率为。灵活就业主要为通过“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实际就业率中,面向三级医院比例为,乡镇、社区医院及以下比例为,未就业率。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暂缓就业毕业生较多。选择到县以上医院进修一年,等待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希望拿到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后再到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还有近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其独特的专业特性,导致其就业 渠道 相对狭窄;其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巨大,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较低,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了解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其就业困境。 2应对策略 如何面对越来越沉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是摆在所有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面前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压力走出困境,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首先,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扭转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打开面向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渠道。就全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虽然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对基础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但从整体水平上考虑医疗机构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广阔的新型乡镇、社区及边疆地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巨大。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它们拥有接纳和吸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构建了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从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就业指导课开始就为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强调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医疗理念。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打破原有班级结构,以地域和学生自主报名为基础,设置多个临床见习、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医院和自身拟就业的场景靠近,有利于毕业生就近了解拟就业的医疗机构服务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班级的管理上,设置专业辅导员作为负责人,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三年中一直负责学生的学习督促和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落实到系部每一位授课教师身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其次,帮助毕业生参加并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执业资格,合法上岗,提高用人单位使用医学专科毕业生的积极性。全面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培育精度,针对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学校拟行在毕业生毕业后开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课程,协助学生考取助理医师及医师资格,为学生的高质量择业再尽绵力。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蓝本,确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为目标,组织编写实用型校本教材。组织青年教师亲身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综合复习和临场应对中总结 经验 ,将第一手的应考经历融合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学中;再将辅导教学中总结提炼的历年考点和知识点融汇在常规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业专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就业和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再之,鼓励临床医学学生辅修或者参加特色专业课程培训,开设儿科、妇幼卫生、急诊急救等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使我们认识到有特色、有个性的商品会更有市场竞争力。虽然医院对应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专科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基层医院在专长型人才方面始终都有相当稳定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仅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疗人才,还要让培养的学生具有特色,在自己喜爱的特殊学科上,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专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从而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把握方面得到加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岗位设置相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征求基层医疗一线专家意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皓,肖爱平.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41-743. [2]牛春红,刘斌焰,李丽芬,等.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6-18. 本科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三:《新形势下提高临床医学生骨科实习质量》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1]。在实习期间,尤其是骨外科的学习,其专业性较强,涵盖范围广泛,对带教老师及教学方法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如何提高医学生在骨科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作一些探讨。 1 影响临床实习教学主要因素 医患关系不和谐 当前社会环境下,随着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医患关系不和谐以及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给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患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理解临床教学的目的,将实习生拒之门外;患者质疑实习生的临床诊疗资格,不让实习生进行一些简单体格检查的行为时有发生[2]。但是,患者及其家属并不完全认可这些规定,造成了医生在开展医疗工作也愈发小心翼翼,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带教教师将手中的诊疗权利下放给实习生,一些本可以让实习生参与的诊疗操作全权代理,如此一来,实习生的临床技能无法得到全面的提高,临床实习教学的成效就大打折扣。 考研 及就业与实习冲突 国家的大规模扩招和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学生越来越多,七年制本应该是定位培养高级临床医生,但综观全国形势,可见每年全国各个医学院校七年制招生将近几千人,教学质量如何保障,实习作为教学培养的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同样引发的就业问题也不能不面对,本科生基本就无法找到合适理想的工作,面对生存的压力,学生又怎能不逃实习去准备考研,以取得更高的学位,只为找到理想的工作。 实习时间短 一个科室3周,根本无法系统地掌握各专科常见病的诊治,尤其对于七年制目标就是培养临床型的研究生,应该前期适当压缩课程,至少要在大四前完成对理论的学习。然后安排1~2年的时间轮转实习,这样一个科室基本能有1~2个月时间,这样才能参与一个完整患者的诊治全过程,不至于出现现在的自己出科,患者还没出院的现象。 2 提高骨科实习质量的措施 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间的矛盾由来已久,社会大众普遍存在不信任医生的心理,不论是在医术上,抑或是在医德上;而医生则认为很多时候是患者的无理取闹,于是医患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这种现象在短期内是很难消除的。医生和患者、医院和患者要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医生应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病情,真诚地同情并支持患者,努力为其消除或者缓解病情,用真心关怀每一位患者;这样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临床教学工作,对实习生参与诊疗操作能够充分理解。同时,努力提高公众对临床实习的认识,社会各界也应增加对医院和医生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临床教学的开展建立良好的氛围[3]。 加强医学生考勤考评制度 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学校与实习医院共同的工作,需要相互配合和协作,加强与实习医院交流,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骨科的常见病种有所了解。例如在骨肿瘤的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足够多、各重点病种的患者,备齐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资料,重点和主要的精力放在病例讲解、比较以及提问上,进而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理解[4]。另外,在实习的不同阶段,设立一定的考勤及考评机制,督促学生更好地实习。 严格选拔带教人员,确保临床带教质量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着最重要的主导作用,带教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提高带教队伍的过程中,也需要加强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培训: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实践[5];Sally pickard教学过程中采用模拟患者,促进实习生操作技能[6]。同时,定期组织同行间、师生间开展教学评议活动,促进教学。 注意提高实习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临床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踏实的临床实践能力离不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应重视学生骨科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研讨有关的基础与临床知识,并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 3 小结 实习很重要,尤其对于毕业后立即选择工作者。实习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开拓自己临床视野。开始了从学生过渡到医生心理角色的转变。所以要求实习生掌握最基础的医疗常规,比如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尤其是各专科的体检,掌握对常见病的常规检查与处理;掌握基本医疗文书的书写,比如病历、病程、化验单;掌握最基本的手术操作、术前准备,培养起码的无菌原则等。对于带教老师尤其是高年资老师学会对于医生成长至关重要的 人际交往 的方法、谈话的技巧,特别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如何获得患者对自己的信任。实习生应充分重视和清楚认识自己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段珍贵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博,刘鉴汶. 高等医学教育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喻格书,胡岗. 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探讨册[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7):1824-1825. [3]高永军,徐蔚,刘静,等. 从“北大医院事件”看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70-71. [4]鲁英. 骨科骨肿瘤、骨病临床教学的体会[J]. 中国骨肿瘤骨病,2005,4(3):175-176. [5]李红卫,苏彦河,杨现会,等. 七年制医学生实习带教的实践与认识[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2):109-110. [6]李柳炳,沈忆新,崔凤梅,等. 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实习质量的探讨[J]. 安徽医药,2009,13(6):693-694. 猜你喜欢: 1.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2.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下载 4.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5. 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6. 本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生物科学论文格式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物科学论文格式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发展,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人类关注的重点话题,其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面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生物科学逐渐运用于现代医疗领域、农学领域和工业领域,它对基因遗传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是关乎生活的重要话题。本文从生物科学的应用、研究成果进展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对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

生物科学;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科学是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认识自然的有利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来,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和基因重组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发展,使得现代的生物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生物科学的发展对医学领域和农业领域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发展

(一)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破译基因的遗传码,解开生命的奥秘是基因破译的主要目的。目前,科学研究人员对遗传图、物理图和转录图的制作工作已由相关的制作单位完成,这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高的商业价值。2013年的1月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小菜蛾基因组,历时三年的研究,终于得出了小菜蛾的基因组图谱,科学家指出,将进一步与国内外人员合作交流,在小菜蛾基因组的研发完成后,将继续开展研究与抗药性和食性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为小菜蛾的有效防御、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细胞全能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生物模式经重要的动植物基因组将不断被揭露。细胞全能技术是一项快速纯合创造新品种的先进技术。21世纪后,生物的起源、原始细胞的产生和新生物的形式与改造等重大理论问题在我国已经得到重大的发展。人类对生物生命本质的'认识将会进一步的提高,这对生物细胞全能技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发展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新品种作物的选育具有指导性因素。

(三)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依据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而进行识别的一种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包括有: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声音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高、不易被盗、便于携带等特点,容易和电脑配套使用,从而增强在使用过程中的自动化管理,已广泛用于胜负、军队、银行等地。但生物识别技术中由于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现在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生物科学的应用

(一)农业领域的生物科学技术

20世纪以来,在生物科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已然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最伟大的事件之一。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基因组学的突破性研究推动了生物技术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动植物和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已对农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抗病虫、除草剂的使用推进了转基因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等的商业化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的动植物育种学催生了新型的分子育种学。

(二)生物科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药品领域的开发对生物科学的运用已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改革开放后,生物技术制药受到了相对高度的重视,为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达到国际水平。2013年7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亚洲癌症研究组织合作完成干细胞癌基因研究项目,这是继乙肝病毒整合机制研究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生物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对88例癌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些列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找到了肝细胞癌发生的两条关键性途径,从而为日后肝细胞癌治疗法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生物科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不断突破。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公众认可。在工业化和商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经验总结得出,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对高校或科研组的科研项目加大人力财力的扶持,鼓励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技术专家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并为他们提供多学科的培训,使得多学科科学的发展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从而推进多领域的融合,促进现代社会生物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是科学应用研究的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种学科的融合发展,生物科学逐渐从单一化发展为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由宏观逐步发展到微观的可操作性。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中不断突破,研究成果已遍布全世界,相信如此下去,将会赢得生物科学的巨大成果。加大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进程,促进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良性有利发展,以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宜君,张淑萍,杨林等.民族高校生物科学类综合性、研究型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央民族大学实验基地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5):18-22.

[2]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等.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3):14-16.

[3]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5):148-151.

[4]李朝晖,周峰,华春等.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5(5):66-68.

[5]叶辉,丁斐,王兆慧等.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一体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与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85-11887.

格式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