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焦作大学学报是cn吗

发布时间:

焦作大学学报是cn吗

电子信箱: 电话:直接问吧

焦作大学(公办,国标代码:11522),座落在中国优秀山水旅游城市—河南省焦作市,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是大学生成才深造的理想场所。 聘请名誉校长仪式焦作大学创建于1981年,历经筹备创建(1980年筹建至1986年正式更名为焦作大学)、充实整顿(1987年开始充实整顿,至1992年通过国家教委验收、1993年省编委批准焦作大学为副市级规格)、探索提高(1994年至1999年,实施568规划,提出“当龙头、争示范、出特色、办本科”)及快速发展(2000年至今,开展新校区建设,实现两个校区办学;扩大招生,达到万人规模)4 个阶段,形成了在校生10888人(2007年)规模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改革发展的28年,同时也是在职业教育道路上潜心探索的28年。焦作大学前身是焦作市职业大学,199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职业大学。1998年获教育部高职专业专项建设资助200万元,2001年经过教育部和教育厅遴选,机电一体化和化工工艺专业分别被确定为国家和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校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在全省较早开展加拿大“CBE”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适应高职培养目标要求而进行的教学模式“四项改革”被省教育厅认可并在全省推广,学校办学模式的成功做法由高职教育研究会在《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上向全国推介。 [编辑本段]院系设置 专业学校现有机电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生化与环境工程系、经 焦作大学济管理系、中文系、艺术系、外语系、法律与政治教育系、体育教学部、成人教育学院等教学系部。开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装饰艺术设计、城镇规划、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商检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文秘、涉外旅游、新闻采编与制作、汉语、行政管理、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法律事务、公共事业管理、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舞蹈表演、太极等40个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 院系介绍机电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是焦作大学最早设立的院系之一,现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设有6个专业教研室、18个实验室、1个研究所。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98年,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院现在已拥有4个校内实训基地和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实习等全方位的实践场所。由于各专业所开设课程较为前沿、实用,所以学生近几年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焦作大学建筑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是焦作大学较早设置的院系之一,现有教师41人,其中教授2人、教授级高工1人、副教授9人、高级工程师6人,硕士学位以上15人,双师型教师占。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焦作大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于1987年开始招生,现有工业分析与检验技术,环境监测与工程技术,商检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生物化工工艺六个专业。人文学院人文学院现有汉语、行政管理、文秘、新闻采编与制作、涉外旅游五个专业与播音与主持一个方向,其中播音与主持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2008年新增方向。经济管理学院焦作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始建于1996年,目前学院下设工商管理、贸易经济、电子商务、会计、旅游与酒店管理五个教研室。学院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业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九个专业,其中市场营销专业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艺术学院焦作大学艺术学院创建于1999年。现有包括国外专家在内的教师85名,其中 焦作大学老师联谊晚会副教授以上4人,讲师9人,硕士研究生6人,双师素质教师30人,在校生1598人。外国语学院焦作大学外国语学院下设两个教研室:专业英语教研室和公共英语教研室。全院专职教师共有40人。其中外教2人,日语教师1人。全系共有正副教授8人,讲师20人。法政学院焦作大学法政学院成立于2003年。现有政治理论、德育、公共事务、法律四个教研室。开设有公共事务管理和法律事务两个专科专业。在校学生363人。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经过28年的发展,焦作大学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占 焦作大学景观地面积1140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8799万元(争取西班牙政府贷款教学仪器设备4000万元),现有在校普通生10000余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总数673人,校内高级职称177人(其中教授32人),占教师总数的,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25人(其中博士10人),占教师总数39%,双师素质教师 346 人,占校内教师总数60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地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 [编辑本段]教学设施焦作大学应用化工技术教研室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学校建有设施齐全的教学大楼、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大楼,拥有先进的教学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舞蹈练功房、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设备、国家级标准体育运动场。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409万元,拥有51个实验室和69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拥有万元以上设备180台。图书馆藏书万册,拥有各种中外文期刊1265种,公开发表有《焦作大学学报》和《焦作大学报》。 [编辑本段]获得荣誉多年来,焦作大学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学校注重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不断深化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 焦作大学建筑。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方向,办出特色。毕业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面向全国就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倍受企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的青睐。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4万余名各类毕业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先进单位"和"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编辑本段]奖励政策为鼓励品学兼优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焦作大学,学校设立了"优秀新生奖学金",凡第一志愿报考焦作大学的考生,成绩前10名者学校将减免一年学费。为了激励学生在校期间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设立"国家奖学金",通过评选,一等奖学金6000元,免一年学费,二等奖学金4000元,免一年学费,同时学校还设有"优秀学生奖学金"。该校专科层次的学生毕业后还可按教育厅有关规定参加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层次学习。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助学贷款,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设有特困生补助,也可通过学校勤工俭学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顺利地完成学业。[1]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郭维杰,男,回族,1954年10月生,河南焦作人,中共党员,法学硕士。曾任博爱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博爱县县委副书记,焦作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焦作市委老干部局局长等职。2007年3月任焦作大学党委书记,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 焦作大学领导会议林效廷,男,汉族,1954年5月生,河南柘城人,中共党员,教授。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后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历任焦作市第十五中学副校长,中共焦作市委宣传部教育科长、副部长,焦作市社科联副主席,焦作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00年2月任焦作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焦金雷,男,汉族,1955年11月生,河南温县人,中共党员,文学硕士,教授。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历任博爱县金城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副书记、乡长,博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机关支部书记,焦作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图书馆馆长、党委委员、党办主任。2000年8月任焦作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分管办公室、统战、宣传、学生、群团、教学督导、思想政治、德育和安全保卫工作,协助书记、校长做组织、人事工作。张生华,男,汉族,1957年2月生,河南武陟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采矿工程专业,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历任焦作市西张庄粘土矿生产技术科长、工程师、副矿长,焦作大学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党支部书记、总务处长。2000年8月任焦作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总务、财务工作。张清山,男,汉族,1951年7月出生,河南沁阳人,中共党员,工程师、高级政工师。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任沁阳县城关乡党委副书记,沁阳县渠沟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沁阳市山王庄镇党委书记,沁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河南省沁阳师范学校党委书记。2004年8月任焦作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持学校纪委全面工作。

《焦作大学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焦作大学主办的社科版和自然版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焦作大学是专科学校,不是本科。

根据官网介绍:焦作大学是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焦作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一所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综合性地方院校。学校座落在豫西北新兴的中国优秀山水旅游城市—焦作市,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是大学生成才深造的理想场所。

焦作大学创建于1981年。经过三十多年的筹备创建、充实整顿、探索提高和快速发展等四个阶段, 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 师资力量雄厚、 办学条件完善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1708亩, 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635万元。图书馆藏书万册。另有电子图书万余种;中外文期刊638种;拥有CNKI等19个数据库;拥有先进的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和文献计算机集成管理体系。

学校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中心58个,教学实习工厂4个,校外实习基地111个。学校拥有先进的电教室、语音室、舞蹈练功房、计算机校园网络系统、体育运动场,拥有条件良好、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和普通宿舍。公开发行《焦作大学学报》和《焦作大学报》等报刊。

资料来源:焦作大学简介

焦作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截至2014年4月,学校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研究中心1个,市级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机构15个。 院士工作站:与中科院谢毓元院士团队联合建立了河南省四大怀药院士工作站 省级研究中心:怀药及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研究中心:焦作市柔性自动化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焦作市怀药工程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戏剧文化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现代输送机械研究所、先进电器控制技术研究所、陶瓷研究所、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情报信息中心、心理研究咨询中心、怀川文化研究所、翻译中心、软件技术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材料与资源研究所、覃怀民间艺术研究所 、化工研究所 2009年6月13日怀药研究中心的“三位地黄饮”,通过河南省科技厅新产品成果鉴定。 化工研究所的《磷酸二氢钾生产新工艺》2004年通过省科技厅鉴定,纳入国家星火计划,编入《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和《中国科技成果大全》。《硝酸钾生产新工艺》1992年通过省级鉴定,199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入《中国科技成果大全》《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和《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 2010年4月-2015年4月,学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有18项成果通过省科技厅鉴定,申请到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地厅级科技进步奖12项,省教育厅教研成果奖15项,主参编规划教材26部,发表学术论文132篇,其中EI收录论文16篇,核心期刊59篇,国家发明专利2项。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承担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20多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20项,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10多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90多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申请和活动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 截至2015年4月,学校经管学院教师申报并获批省部以上的科研课题20项,共获得科研经费10万元;完成地厅级以上的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获得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5篇,被EI、CSSCI收录的论文16篇;主编教材50余部,参编教材300余部。 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官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学校2010年科技经费万元,2011年万元,2012年78万元,2013年万元,2014年万元。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图书馆有藏书万册,其中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万种;中外文专业期刊638种;建立起理、工、文学、经济、艺术等学科门类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馆藏图书以工业技术、经济、文学、社会科学等学科最为丰富,收藏有一批包括珍藏版《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四库全书》、《大藏经》等在内的珍贵文献典籍。 图书馆拥有CNKI、维普、方略学科导航等19个大中型专题数据库,数据容量60T。2010年,焦作大学图书馆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HALIS)实现资源共知、共建、共享。 学术期刊 《焦作大学学报》是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焦作大学主办的社科版和自然版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为季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据化期刊群”入网期刊。该刊主要栏目为:文学·语言研究、思想政治文化研究、文章学研究、经济管理研究、怀川文化研究、旅游·经济研究、法律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理工研究、百家辑览等。 学报2003年10月在全国高校学报评选中获单项奖,2006年“怀川文化研究”专栏受到了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的通报表扬。2010年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第二届栏目评比中,其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怀川文化研究”专栏被评为国家级特色栏目。2014年获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期刊”、“优秀主编”称号。

一下是 社会科学类的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这个也太多太多了吧,很明显范围太广。

很不错的一个专科大学!

焦作大学学报地址

《焦作大学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焦作大学主办的社科版和自然版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电子信箱: 电话:直接问吧

截至2014年4月,学校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研究中心1个,市级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机构15个。 院士工作站:与中科院谢毓元院士团队联合建立了河南省四大怀药院士工作站 省级研究中心:怀药及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研究中心:焦作市柔性自动化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焦作市怀药工程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戏剧文化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现代输送机械研究所、先进电器控制技术研究所、陶瓷研究所、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情报信息中心、心理研究咨询中心、怀川文化研究所、翻译中心、软件技术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材料与资源研究所、覃怀民间艺术研究所 、化工研究所 2009年6月13日怀药研究中心的“三位地黄饮”,通过河南省科技厅新产品成果鉴定。 化工研究所的《磷酸二氢钾生产新工艺》2004年通过省科技厅鉴定,纳入国家星火计划,编入《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和《中国科技成果大全》。《硝酸钾生产新工艺》1992年通过省级鉴定,199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入《中国科技成果大全》《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和《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 2010年4月-2015年4月,学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有18项成果通过省科技厅鉴定,申请到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4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地厅级科技进步奖12项,省教育厅教研成果奖15项,主参编规划教材26部,发表学术论文132篇,其中EI收录论文16篇,核心期刊59篇,国家发明专利2项。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承担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20多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20项,出版教材和学术专著10多部,在核心期刊以上发表论文90多篇,被SCI、EI收录20余篇,申请和活动国家发明专利60多项。 截至2015年4月,学校经管学院教师申报并获批省部以上的科研课题20项,共获得科研经费10万元;完成地厅级以上的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获得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5篇,被EI、CSSCI收录的论文16篇;主编教材50余部,参编教材300余部。 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官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学校2010年科技经费万元,2011年万元,2012年78万元,2013年万元,2014年万元。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4月,学校图书馆有藏书万册,其中纸质图书万册,电子图书万种;中外文专业期刊638种;建立起理、工、文学、经济、艺术等学科门类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馆藏图书以工业技术、经济、文学、社会科学等学科最为丰富,收藏有一批包括珍藏版《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四库全书》、《大藏经》等在内的珍贵文献典籍。 图书馆拥有CNKI、维普、方略学科导航等19个大中型专题数据库,数据容量60T。2010年,焦作大学图书馆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HALIS)实现资源共知、共建、共享。 学术期刊 《焦作大学学报》是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焦作大学主办的社科版和自然版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为季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据化期刊群”入网期刊。该刊主要栏目为:文学·语言研究、思想政治文化研究、文章学研究、经济管理研究、怀川文化研究、旅游·经济研究、法律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理工研究、百家辑览等。 学报2003年10月在全国高校学报评选中获单项奖,2006年“怀川文化研究”专栏受到了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的通报表扬。2010年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第二届栏目评比中,其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怀川文化研究”专栏被评为国家级特色栏目。2014年获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期刊”、“优秀主编”称号。

简介:焦作大学(公办,国标代码:11522),座落在中国优秀山水旅游城市—河南省焦作市,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是大学生成才深造的理想场所。 焦作大学创建于1981年,历经筹备创建(1980年筹建至1986年正式更名为焦作大学)、充实整顿(1987年开始充实整顿,至1992年通过国家教委验收、1993年省编委批准焦作大学为副市级规格)、探索提高(1994年至1999年,实施568规划,提出“当龙头、争示范、出特色、办本科”)及快速发展(2000年至今,开展新校区建设,实现两个校区办学;扩大招生,达到万人规模)4 个阶段,形成了在校生10888人(2007年)规模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改革发展的28年,同时也是在职业教育道路上潜心探索的28年。焦作大学前身是焦作市职业大学,199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职业大学。1998年获教育部高职专业专项建设资助200万元,2001年经过教育部和教育厅遴选,机电一体化和化工工艺专业分别被确定为国家和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校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在全省较早开展加拿大“CBE”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适应高职培养目标要求而进行的教学模式“四项改革”被省教育厅认可并在全省推广,学校办学模式的成功做法由高职教育研究会在《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上向全国推介。 学校现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太极武术学院。 开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商检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生物化工工艺、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文秘、涉外旅游、新闻采编与制作、汉语、行政管理、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法律事务、公共事业管理、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影视多媒体技术(08年开始招生)、室内设计技术(08年开始招生)、新闻采编与制作(播音与主持方向)、舞蹈表演、社会体育(太极拳方向)等46个专业。 经过28年的发展,焦作大学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40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8799万元(争取西班牙政府贷款教学仪器设备4000万元),现有在校普通生10000余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总数673人,校内高级职称177人(其中教授32人),占教师总数的,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25人(其中博士10人),占教师总数39%,双师素质教师 346 人,占校内教师总数60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地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应用化工技术教研室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学校建有设施齐全的教学大楼、实验中心大楼,拥有先进的教学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舞蹈练功房、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设备、国家级标准体育运动场。馆藏图书共计123万册(其中纸质图书96万册,电子图书27万册),中外文期刊1584种,电子期刊7345种,以及电子图书馆与期刊数据库,公开发表有《焦作大学学报》和《焦作大学报》。学校拥有电子阅览室,同时可容纳1000多人阅览,学校有设备良好、配备电话的学生公寓。 多年来,焦作大学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学校注重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不断深化改革,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深受广大学生的爱戴。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方向,办出特色。毕业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面向全国就业。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全面,倍受企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的青睐。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输送了4万余名各类毕业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大学生就业先进单位”和“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为鼓励品学兼优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焦作大学,学校设立了“优秀新生奖学金”,凡第一志愿报考焦作大学的考生,成绩前10名者学校将减免一年学费。为了激励学生在校期间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设立“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设立“国家助学金”,2000元/年,同时学校还设有“优秀学生奖学金”。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可申请助学贷款,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设有特困生补助,也可通过学校勤工俭学改善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顺利地完成学业。

焦作大学学报版面费

[1] 邹霆. 中国戏剧家在希腊演出《俄狄浦斯王》[J]. 今日中国(中文版), 1986,(09) [2] 金戈. 悲剧诗情——《俄狄浦斯王》[J]. 现代语文(初中读写版), 2005,(10) [3] 徐葆耕. 俄狄浦斯:人和命运[J]. 第二课堂(高中版), 2008,(06) [4] 张玉雁. 一曲英雄主义悲歌——浅谈俄狄浦斯王形象的悲剧性[J]. 焦作大学学报, 1998,(01) [5] 任晓娟.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比较观[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1994,(01) [6] 吴春晓. 悲情国王俄狄浦斯[J]. 新东方英语(中学版), 2009,(09) [7] 金峰. 命运交响的辉煌与失落——由《俄狄浦斯王》说开去[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6) [8] 周雷鸣. 《天龙八部》的原型分析[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05) [9] 张婷. 俄狄浦斯:诠释人性的高贵与生命的尊严[J].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01) [10] 徐小霞. 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及在中国的本土化和革新过程[J]. 社科纵横, 2005,(01) [1] 彭红. 论明清章回小说对《史记》白描手法的继承与发展[J]. 作家, 2009,(06) . [2] 刘宁. 论《史记》的叙事风格[J]. 唐都学刊, 2009,(04) . [3] 徐芳芳. 历史 江湖 人生——从《天龙八部》看金庸小说的叙事“三维空间”[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5) . [4] 尹福佺. 《史记》与《儒林外史》:叙事模式的承传与重构[J]. 学理论, 2009,(22) . [5] 赵玲. 天龙八部 金庸的武侠:在是与非之间[J]. 中国校外教育(读书), 2007,(02) . [6] 罗立群. 《红楼梦》与《天龙八部》[J]. 红楼梦学刊, 2008,(04) . [7] 曹克颖. 饱尝世事苦,渴饮无相慧——从佛教视角浅析《天龙八部》[J]. 传承, 2008,(06) . [8] 曹存有. 浅谈《史记》的文学之美[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4) . [9] 徐从辉.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悲剧形象探析[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 [10] 史素昭. 试论唐代散传对《史记》传记文学传统的继承[J]. 中国文学研究, 2009,(02) . [1] 尹福佺. 《史记》与《天龙八部》:结构模式的承传与重构[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9) [2] 《天龙八部》大比武[J]. 初中生学习(中文读写), 2005,(04) [3] 郑彧文. “实录”:《史记》的神髓[J]. 九江师专学报, 1988,(01) [4] 谭家健. 韩兆琦的《史记笺证》集《史记》校注笺译之大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5] 陈斌如. 《史记》之人物浅析[J]. 宜春学院学报, 2004,(S1) [6] 《史记》思维方式初探[J]. 丹东师专学报, 1996,(02) [7] 安宁. 《天龙八部》何以狂扫中国荧屏——中国当下电视剧创作随想[J]. 电影, 2005,(02) [8] 董鹏昭. 《史记》问世揭示的真谛[J]. 陕西档案, 2005,(03) [9] 叶哲. 《天龙八部》:高虎凭演技[J]. 大众电影, 2004,(05) [10] 人鱼. 《天龙八部》让我一次说个够[J]. 中华武术, 1999,(05) [1] 梁永军. 佛教禅宗和道教对金庸《天龙八部》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 [2] 许兴阳. 金庸《天龙八部》的悲剧艺术[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3) . [3] 张亮. 略谈《天龙八部》中萧峰之死[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2) . [4] 徐从辉.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悲剧形象探析[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 [5] 唐峻山. 生命的寂然——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文化解读[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6,(11) . [6] 王学海. 金庸作品武侠人物的文化涵义——以《天龙八部》之段誉为例[J]. 嘉兴学院学报, 2003,(05) . [7] 欧阳凯. 大俗大雅的武侠世界——金庸《天龙八部》赏析[J]. 语文天地, 2006,(01) . [8] 齐向党. 《天龙八部》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浅析[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6,(03) . [9] 仲浩群. 感悟苍茫人生——《天龙八部》中的爱恨情仇[J]. 茂名学院学报, 2008,(02) . [10] 陈尚荣. 英雄本色──评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乔峰[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

问题一:焦作大学都有什么专业 焦作大学都有开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商检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生物化工工艺、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文秘、涉外旅游、新闻采编与制作、汉语、行政管理、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法律事务、公共事业管理、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影视多媒体技术(08年开始招生)、室内设计技术(08年开始招生)、新闻采编与制作(播音与主持方向)、舞蹈表演、社会体育(太极拳方向)等46个专业。 问题二:焦作大学什么专业最有名 能学好才是真的 学校不起关键作用啊 机电学院的专业比较好一点 问题三:焦作大学什么专业比较好 能学好才是真的 学校不起关键作用啊 机电学院的专业比较好一点 问题四:焦作大学有什么专业 焦作大学(公办,国标代码:11522),座落在中国优秀山水旅游城市―河南省焦作市,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是大学生成才深造的理想场所。 焦作大学创建于1981年,历经筹备创建(1980年筹建至1986年正式更名为焦作大学)、充实整顿(1987年开始充实整顿,至1992年通过国家教委验收、1993年省编委批准焦作大学为副市级规格)、探索提高(1994年至1999年,实施568规划,提出“当龙头、争示范、出特色、办本科”)及快速发展(2000年至今,开展新校区建设,实现两个校区办学;扩大招生,达到万人规模)4 个阶段,形成了在校生10888人(2007年)规模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改革发展的28年,同时也是在职业教育道路上潜心探索的28年。焦作大学前身是焦作市职业大学,1992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职业大学。1998年获教育部高职专业专项建设资助200万元,2001年经过教育部和教育厅遴选,机电一体化和化工工艺专业分别被确定为国家和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校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在全省较早开展加拿大“CBE”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适应高职培养目标要求而进行的教学模式“四项改革”被省教育厅认可并在全省推广,学校办学模式的成功做法由高职教育研究会在《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上向全国推介。 学校现有机电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太极武术学院。 开设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商检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生物化工工艺、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物流管理、文秘、涉外旅游、新闻采编与制作、汉语、行政管理、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法律事务、公共事业管理、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影视多媒体技术(08年开始招生)、室内设计技术(08年开始招生)、新闻采编与制作(播音与主持方向)、舞蹈表演、社会体育(太极拳方向)等46个专业。 经过28年的发展,焦作大学已形成较大的规模,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140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8799万元(争取西班牙 *** 贷款教学仪器设备4000万元),现有在校普通生10000余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总数673人,校内高级职称177人(其中教授32人),占教师总数的,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25人(其中博士10人),占教师总数39%,双师素质教师 346 人,占校内教师总数60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地厅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4人。应用化工技术教研室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 学校建有设施齐全的教学大楼、实验中心大楼,拥有先进的教学实验室、电教室、语音室、舞蹈练功房、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设备、国家级标准体育运动场。馆藏图书共计123万册(其中纸质图书96万册,电子图书27万册),中外文期刊1584种,电子期刊7345种,以及电子图书馆与期刊数据库,公开发表有《焦作大学学报》和《焦作大学报》。学校拥有电子阅览室,同时可容纳1000多人阅览,学校有设备良好、配备电话的学生公寓。 多年来,焦作大学面向社会、适应市场......>> 问题五:焦作大学3+2有什么专业 10分 本人焦作大学即将毕业,外语系精英热门专业,就业条件好,高薪就业。文科首选外国语学院,男女比例1比50你懂得。美美美大白腿! 问题六:焦作焦作大学文科什么专业好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其前身为创办于1907年(清光绪33年)的“怀庆府师范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办学历史,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高校之一。2015年文科招生专业:园林技术、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金融保险、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心理咨询、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文秘、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教育、综合文科教育、综合理科教育、计算机教育、社会体育、艺术设计、音乐表演、新闻采编与制作 问题七:焦作大学是本科吗 不是本科,是河南省专科院校中较好的, 问题八:焦作大学新校区的所有专业? 还是上官网看看吧 问题九:焦作大学的对口招生专业有哪些?都怎么样? 学校及专业名称学制备 注焦作大学 电气自动化技术3专科对口国际经济与贸易3专科对口会计电算化3专科对口机械制造与自动化3专科对口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3专科对口计算机网络技术3专科对口计算机信息管理3专科对口计算机应用技术憨专科对口酒店管理3专科对口旅游管理3专科对口软件技术3专科对口市场营销3专科对口文秘3专科对口舞蹈表演3专科对口应用电子技术3专科对口应用化工技术3专科对口装潢艺术设计3专科对口 专业都挺不错的,都挺现实,出来都好就业,毕竟是对口专业吗!不过建议你努力学习,尽量考个好大学! 问题十:焦作大学属于几本? 是一专。每年招生都是第一支援不满然后第二志愿录取的。 焦作大学现在和焦作师专在一个校区。目前正在申请升本,两个学校联合后实力还是可以的,只可惜实力差点去年没有申请上。 焦作大学的学生是十分活跃的,校园社团活动跟同处一个校园的师专相比相差很大。焦作大学学生很擅长拉赞助,这揣比同在焦作的河南理工大学和焦作师专强`~呵呵,比如说那个爱心同盟,就是专注与艾滋病人的组织,影响是很大的。 如果喜欢社团,建议去焦作大学,如果你想找美女,同在一个校园的师专可是很多的`~呵呵

翻译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英语翻译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2017英语翻译论文范文篇1 学翻译中意境的传递 关键词:意境 传递 模糊 语言 摘 要: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使读者浮想联翩,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意境的传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译者的审美能力和 文学再创造能力、语言差异和 文化 差异。意境的核心内容是模糊美,译者需要巧妙运用模糊语言来传递原文的意境。 一、引 言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凝结了中国人的 哲学 智慧和 艺术 经验 。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意境的提出受到了佛、道、禅的影响,美学正是在与宗教、哲学的区别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规定。(刘成纪,2006:87,92)根据《辞海》(1999年版)的解释,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中国的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之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茅盾曾为文学翻译下过一个定义:“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1984:10)不少人认为文学翻译是以意境的传达和再现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意境的营造已属不易,而要在翻译中用一种语言再现另一种语言所烘托的意境就更是难上加难。“意境由意象群组合而成,它浑融诸意象,而超越于意象之和。”(吴战垒,1991:41)刘禹锡曾说:“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合。”这说明“意境产生于意象又超越于意象,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龚光明,2004:38)。翻译时译者要如何处理这种不可言传性,在译文里再现原文的意境,对自身无疑是一种高难度的挑战。其实,意境再现是一种翻译的理想境界,有时很难实现,毕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和思维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不过,译者可通过自身的努力,用另一种语言来传递原作的意境。 二、影响意境传递的主要因素 意境的传递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既然是翻译,就一定会涉及原文和译文、译者和读者。意境属于美学范畴。“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毛荣贵,2005:7)意境的再现或传递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达意,还要传情,要引起读者身临其境的审美冲动”(陆洋,2005:50)。译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再创造能力是影响意境传递的主观因素,而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则是影响意境传递的客观因素。 1.译者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再创造能力 译者的审美能力决定了译作的美感层次。译者从事翻译活动时是“由多种 心理要素及其功能关系组合而成,这些心理要素通力合作,才能保证译者审美经验(美感)的最终实现”(屠国元、袁圆,2006:25)。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强调了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要求译者以再现原作的艺术美为旨归。因此文学翻译的过程可以简单表述为“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表达美”。译者要再现或传递原文的意境,自己就必须能够感知原文的意境美、体验并理解这种美,然后在译文中再现或传递原文的意境。 “意境的创造要求达到物我水乳交融,即意与境浑,心与物共。”(孙迎春,2002:87)作者是意境的创造者,他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事物相融合而产生某种意境。译者首先是原文的读者,需要细心品味文中之境,让自己如身临其境般去体验作者的审美情感,之后通过再创造将原文的意境传达给译文的读者。文学作品通常蕴涵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因此译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人生经历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原作的意境,才能将译文读者带到原文的意境美中去。 郭沫若曾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 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郭沫若,1984:22)翻译的创造性性质属于二度创造,也就是再创造。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作者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然后用适当的语言在译文里再现或传达原作的内容、风格和意境等。文学再创造不是词对词、句对句的转换,译者为了再现或传递原作的意境,不应拘泥于原文的形式框架。“译者的创造不是指语义内容层面上的变化,而是指艺术心理的发挥。”(姜秋霞,2000:260)译者首先要感知原作的意境,再通过审美心理要素的作用,使心物交融,获取审美意象,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再造象外之意的意境。 2.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 翻译需要进行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认识差异并寻求穿越差异的 方法 。就汉语和 英语 而言,两者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这就注定它们之间的翻译不能完全对等。比如中 英文 诗歌的互译就常常遇到难题,因为汉语的平仄和英语的十二音节诗句的韵律效果是不同的。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只要排列出奇,组合得当,三言两语就能出景、出情,情景交融”(毛荣贵,2005:220)。而英语则注重逻辑分析,少了“虚”和“意”,更多的是“实”和“境”。例如:余冬日往视,但见衰柳寒烟,一水茫茫而已。此汉语 句子 里有“意”——衰、寒、茫茫,有“境”——冬日、柳、烟、水,可以说是情景交融,让人充满联想和感触。试比较林语堂的英译:I went there, however, on a winter day and saw only a stretch of cold water against some sparse willow trees and a frosty sky. 虽说林译切合原文,也传达了原文的情与景,但由于英语没有汉语那么多产生朦胧美的词,使得译者无法完全再现和传递中文原句特有的意境。 文学翻译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中,当两种语言发生碰撞时,它们是在两种文化传统的背景下进行的。由于不同的文化会有不同的表达特色,所以每一种文化都存在于与另一种文化相互作用的 环境中。(王宁,2006:46,48)中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常常具有一词多义、象征性、审美意象和隐喻等特征,字里行间别有一番韵味和意境。要 体会和理解其中的深意,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 中国 文化修养和 文学功底,因此,译者要向另一种文化背景的读者传递原文的意境的确是不易。“文化具有一贯性、持久性,渗透于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不同的文化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廖七一,2002:276)例如,唐朝诗人孟郊的《古离别》:“欲去牵郎衣,郎今去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许渊冲的英译是:I hold your robe lest you should go /Where are you going, dear, today? / Your late return brings me less woe / Than your heart b Eing stolen away.文中的临邛不仅指地名,更是一种文化意象,出自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 故事 。“莫向临邛去”意思是不要效仿司马相如另寻新欢。由于临邛所承载的文化意象对英译本读者来说比较陌生,无法用简练的诗歌语言翻译出来,所以许渊冲不得不进行再创造,把原文隐含的意境直接用 英语 表达出来。 三、模糊语言与意境的传递 语言模糊性是语言自身的特点之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语言文字构成文学作品,作家用语言文字来传达文学形象。“文学审美中的非物质形态即意象、情感、意境、风格等这些非表象要素代表文学作品的气质,虽然可感,但又因难以捉摸、不可计量而模糊。”(毛荣贵,2005:230)文学语言的模糊化是作家对语言做 艺术 处理的结果。美学意义上的所谓“模糊语言”,是指语词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穷自己所欲言,不“嚼饭与人”,不无视或低估受众的能动;而是让读者独立思考,让读者驰骋想象,让读者享受咀嚼。(毛荣贵、范武邱,2005:11)模糊语言调动了审美主体,扩大了审美客体,从而扩大艺术空间,增加阅读美感。意境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模糊美,或者说含蓄美、朦胧美。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它的产生和流传是中国影响外国,有着中国的特色。汉民族善于由具体到抽象的联想综合,在文字表达中强调整体的表达,主张藏而不露,欣赏似是而非、只可意会的意境。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应,是一种意境性语言,讲究意合意会,不注重分析和逻辑;而英语则讲逻辑、重分析、求形合,欣赏客观描述,漠视整体感应。汉英翻译的憾事之一就是眼睁睁地看着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由此可见,在文学翻译中要完全再现原文的意境是多么困难,在很多情况下只能力求传达或传递原文的意境。 四、结语 中国传统美学崇尚意境美,追求实境与虚境的和谐统一。作者通过形象化的艺术描写手法,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想象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基本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具有较强的审美冲击力,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意境产生于意象又超越于意象,具有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性,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传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再现原文的意境十分困难。为了更好地向译文读者传递原文的意境,译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学再创造能力,把握两种语言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巧妙运用模糊语言来传递意境,体现出意境的核心内容——模糊美,即含蓄美、朦胧美。 参考 文献 : [1] 龚光明.翻译思维学[M].上海:上海社会 科学 院出版社,2004. [2] 郭沫若. 论文 学翻译 工作[A].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3] 姜秋霞.佳境生象外——文学翻译的美学随想[A].翻译思考录[C].武汉:湖北 教育 出版社,2000. [4]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5] 刘成纪.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J].求是学刊,2006:(5). [6] 陆洋.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5:(5). 2017英语翻译论文范文篇2 论文学翻译中的再创造 摘要 翻译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翻译更是如此,与其他文本类型相比较,文学翻译具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本文探讨了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必然性以及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时要考虑的四个层面:历史层面、宗教层面、文化层面和语言结构层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 再创造 层面 中国的翻译可谓源远流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随着翻译这一门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翻译理论的探讨也不断深化。各种翻译理论层出不穷,释道安的“五失本”,玄奖的“喻俗”,严复的“信达雅”,到鲁迅提出的“宁信而不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镜”,再到我们现在通用的“忠实、通顺”等等,都对翻译作过精辟的论述。但文学翻译却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翻译,具有其独特性。它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艺术,要求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用另外一种语言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会受制于诸如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使得翻译活动与前人所提出的“忠实”背道而驰。“忠实”的翻译原则似乎不能给文学翻译以有效的指导,在文学翻译中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如何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去理解与再现他国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文学翻译面临的挑战。 一 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必然性 译者是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媒人”,原文经过译者的加工而转换成译文。从翻译活动的开始到翻译活动的结束,原文是译文的出发点,离开了原文,翻译便无从谈起;而译文却是原文的归宿,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把原文转换成译语读者能读懂的信息。当一种语言环境下产生的作品被移植到另一语言环境中时,译者要让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最为相似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而忽视“创造”。在过去如果有人提出翻译的创造性,就往往会被指责为误译、滥译、胡译。这实际上是曲解了创造性的真正含义,错误地把创造性当作了任意性,不能把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度”。 “过度”的创造确实会歪曲原作的内容,破坏原作的意境,但是“适度”的创造在表达原作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好的文学作品的翻译离不开译者的再创造,忠实只是再创造的基础,但忠实的译文并不等于好的译文,太过“忠实”的译文不能满足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这好比是给译者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禁锢了译者的思想,忽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难译和不可译的地方,只能采取“死译”,因而与翻译的初衷背道而驰。再者,文学翻译除了要传递原文的意义外,还要涉及到复杂的审美活动。文学作品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情与景交融的产物,译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价值评判标准、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及审美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再创造”这种主观的能动参与是无法避免的。 茅盾先生说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才有可能译出好的译文。当有人把“The man is the blacksheep of family.”译成“那人是家里的黑羊”时,确实让人啼笑皆非了一把。这就是典型的“忠实”的翻译。译文确实以最大程度呈现出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但是译得很失败。译者完全陷入了所谓的“忠实”翻译,译得一字不差,但却译得不知所云。如果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翻译,考虑到喻体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将blacksheep译成“害群之马”,问题便迎刃而解。还有些译文不是对与错的关系,而是合适与不合适的关系了。 培根在《论读书》中的第一句话可谓是众所周知了,“Sd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 and,for ability”。如果根椐字面意思译为“读书可以让人们感觉很愉快,可以增添光彩也能增长才干”,确实让人大跌眼镜,原文的美感全无,原文的排比结构也无从体现。故王佐良先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了再创造,将其译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成为了精典译作。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确实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艺术性地进行再创造。 二 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层面 1 历史层面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经历过其自身的历史演变,而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历史的差异造成了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学作品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顾及到不同文化在历史中的积淀、 思维方式 及表达情感的方式等不同民族的习惯。毛泽东的《七律?送瘟神》里面有一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尧舜。”有人译为: “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in tens of million:Six hundred million we shall all be Yao Shun.” 这是不合适的译文,汉语诗句中的意思不难理解,“神州”指的就是中国,“舜尧”则是中国古代两位最英明的帝王,这里引申为圣贤之人,这是译入语读者不知晓的信息,显然不能直接音译。只能进行再创造: “Spring winds move willow wands,in tens of million:Six hundred million we shall all be Sage-Kings.” 这样一来,译文中的“Sage-Kings(贤明之主)”更忠实于原文。《红楼梦》第三回有一段文字用来描写林黛玉的“稀世”之美: “两弯似蹙非蹙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霍克斯(David Hawks)译为: 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David Hawks,1973) 国外的读者理解不了上面的表达,因为比干、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前者代表着智慧和忠诚,后者代表着绝世的美艳。此处如果不采取加注的方式对原文进行再创造,译文的失败在所难免。 2 宗教层面 宗教在文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所形成的文化。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心中有深远的影响。而在西方人心目中,耶稣的位置不可替代,____贯穿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西方文化的主体特征之一。由此演变出很多与宗教相关的词汇,它们承载着特殊的涵义。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有些词语的长期使用,其含义已远远地超出了原来宗教词语的含义,随着词语使用环境的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如果不进行再创造,往往不能传达这些词的全部含义,造成文本的信息丢失。在《红楼梦》的第六回,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将这句话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他用英语 谚语 来对译汉语 成语 ,似乎是神形兼备。“天”译为God”。而“God”的意思是____中的上帝,原句中的“天”却是一个道教概念。这使得东方道教和西方基督____的文化差异和宗教渊源无从体现。西方读者会以为《红楼梦》里的人物信奉着基督____样作品的原汁原味就丧失了。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将这句话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osposes.”他将“天”直译为“Heaven”,保存了原文中的道教色彩,使原作的文化特色得以再现。 3 文化层面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特征又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在翻译的过程中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来排除文化差异,以达到文化再现的目的。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致使相同的表达在不同语言文化中所传递的内涵也大不一样。英汉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受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的影响,不同的国家赋予词汇的意义也各不相同,在翻译时若一味“对号人座”、望文生义,不仅令人费解,而且也不能准确地表达原文真正的涵义,因此只能采用意译法恰当地进行翻译,以再现原文的神韵和意境。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Bush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如果把它译成“布什不吃鱼还玩游戏”则让人莫名其妙。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教徒们为了表示绝对的忠诚,反对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所以有了“不吃鱼”这个说法,此处我们把“不吃鱼”创造性地译为“忠诚”;而“play the game”义同“play fair”,大体上是指公平地比赛,根据具体的语境在此处译为为人正直。所以上面的句子若能译为“布什既忠诚又正直”则更为达意。此外,中西文化中的“龙”也是很好的例证。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权力、地位”,古代的皇帝都坐喜欢坐在龙椅上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了;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不讨人喜欢的喷火的动物。因此,在翻译时就要准确地把握该词所在的语境。 4 语言结构层面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英语隶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则是汉藏语系;英语采用26个字母为其语言的表达符号,而汉语则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传情达意;汉语是螺旋式思维,而英语是直线式思维;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得斟词酌句、深思熟虑。如果把“The coat is nice and cheap”译为“这件外套漂亮和便宜”就失去汉语的意味了,因为原句中“nice”和“cheap”的搭配可谓是相得益彰,符合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们的审美观,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忽略了汉语语言的特点,失去了原文的“美”,若能此处译为“这件外套物美价廉”,则带给中国读者完全不同的感觉。译文充分考虑到了汉语语言结构特点,采用四个字的成语表达,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最自然最贴切地再现了原文。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些时候还要转换词语的词性,译文若采取与原文同样的词性,可能会造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是译文晦涩难懂的局面。如:“Independent observers have commented favourably on the achievements you have made in this direction.”翻译成了“有独立见解的观察家们对你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译文把句中的动词“commented”译为了名词“评价”,而原句中修饰动词的副词“favourably”也相应地转译成汉语的形容词。 三 结语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而创造是表现这门艺术的唯一途径。翻译比写作更难,这是因为作家可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意进行发挥、自由创作,而译者的翻译受原作内容与艺术意境的制约,可供译者驰骋的空间只有方寸之地。即使对那些“文化空白性”事物的翻译也不是任意的,既要使原文的艺术意境能顺利地“化出”,又要能为本族语的读者所接受,除了进行恰当的“创造”与“叛逆”,译者恐怕也别无他法。所谓百分之百的忠实只能是一种错觉。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借助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经验水平,在“忠实”和“再创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2]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 臧克家讲解,周振甫注:《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 [4] 谭晓鸣:《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障碍》,《科技信息》,2008年第28期。 [5] 黄顺红:《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信息求真》,《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6] 孟健、王春:《比较之中出鉴别――文学翻译中风格的传达》,《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焦作大学学报第三期

哲学论文索引16篇哲学论文中,不泛有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之作,更有多篇被《国内哲学动态》摘登,或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登,或《光明日报——文摘报》摘登观点,或《人大复印资料》复印。这些哲学论文,在纸质媒体上产生了叠加效应,曾有过一些社会影响。下面是:罗萍:《试论矛盾双方的共同点》,《湘潭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中国哲学年鉴》介绍(1982年);《国内哲学动态》条目;《人大复印资料》复印。该文系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黄钊、罗萍:《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教学与研究》,人民大学学报:《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0期摘登与介绍观点。罗萍:《马克思的“决定性反作用”原理永放光辉》,《湘潭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复印1983年第2期;《国内哲学动态》条目。罗萍、黄钊:《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和其他规律、范畴关系的一点质疑》,《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复印。罗萍:《应该正确理解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复印1984年第2期;《国内哲学动态》条目1984年第4期。罗萍:《真理的两重属性和真理的两种类型辨析》,《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光明日报》1985年6月10日综述点名概述其观点;《人大复印资料》复印;《国内哲学动态》条目1984年第12期。罗萍:《列宁的“客观真理”初探》,《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国内哲学动态》条目1985年第5期。罗萍:《对“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再质疑》,《上海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5册全文转载。罗萍:《生产责任制的哲学思考》,《湘潭大学学报》1985年校庆特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6年第2期摘登一个版面。罗萍:《浅谈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国内哲学动态条目》1986年第7期。罗萍:《再论矛盾双方的共同点》,《湘潭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光明日报——文摘报》“论点短辑”摘登,1987年4月26日第41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7年第4期摘登观点,即学术卡片:《求同存异是一种思维方式》。罗萍:《辩证否定观与生产责任制》,《湘潭大学学报》1987年哲学增刊。罗萍:《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湘潭大学函授》1986年增刊。罗萍:《对立统一规律的几个问题——纪念矛盾论发表50周年》,《当代精神的精华论文集》湖南社会科学哲学所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罗萍:《试论经济基础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1987年。罗萍:《质、本质和属性》,《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社会学论文索引(1)不含妇女/婚姻家庭论文,11篇(顺时排序)罗萍:《“走社会福利社会办”之路——来自佛山社会福利事业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报》1998年5月19日第二版整版。罗萍:《“一院两制”评析》,《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3期。罗萍:《略论社会转型时期社区服务发展趋势》,《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第四次研讨会》文集,香港社会服务联合会出版1998。罗萍:《略论社会转型呼唤社区服务发展》,《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复印1999年第5期。罗萍:《“社会福利社会办”新路——佛山民政工作调查报告》,《佛山科技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罗萍:《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有益尝试——武昌社会福利院的改革发展纪事》,《民政研究》1999年第6期。罗萍:《适应市场经济深化内部改革——武昌福利院的改革与创新》,《中国社会报》1999年12月2日第二版整版。罗萍、殷燕敏、张学军、梁玉兰:《国内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现状评析》,《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1年第1期全文复印。罗萍:《国内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积极成果评述》,《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6期。罗萍:《试论生活质量评估的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及主客观指标辐合趋势》,《北京大学: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2期。罗萍:《“以服务老人为荣”的孺子牛》,《武汉宣传》2006年第21期。(2)妇女、婚姻家庭、性别研究论文索引(1986-2013,117篇,逆时排序)2013年(4)俞湛明、罗萍:《中国高等院校知识女性发展现状分析及其若干建议——基于湖北省10所高校的调查统计》(9800字版),载魏国英、马忆兰主编《亚洲女性论报告——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罗萍:《浅议世界宗教文化建构的妇女形象》,《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 4 期。罗萍、卫中玲:《河南10所高校知识女性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 3 期。罗萍:《性别关系立法与性别公正探索》,载魏国英、马忆兰主编《亚洲女性论报告——性别平等与女性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12年(7)俞湛明、罗萍:《中国高等院校知识女性发展现状分析及若干建议——基于湖北省10所高校的调查统计》(5500字版),《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俞湛明、罗萍:《中国高等院校知识女性发展现状分析及其若干建议——基于湖北省10所高校的调查统计》(4000字版),《中国妇女报》罗萍:《母亲节,更应关爱母亲》,《中国妇女报》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在高校改革与创新的推动下阔步向前,《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封二。罗萍:《湖北省10所大学学生干部性别构成调查统计分析》,《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罗萍:《高校学生干部“性别构成”分析及其对策建议——基于湖北省10所高校的调查统计》(4000字版),《中国妇女报》2012年12月11日罗萍:《略论观念、制度与文化培植高出生性别比》,《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2011年(2)罗萍、孙晋:《我国高校女性高层人才发展对策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罗萍、崔应令:《人类社会两种生产价值新论》,《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此文提出了“人类社会两种生产”的新价值观,这是一种新思想,新观点。)2010年(7)罗萍、崔应令、黄锦琳:《我国高校女性高层人才发展现状研究》,《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罗萍:《谈谈女性发展的优势与障碍》,《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罗萍:《“剩女”社会现象分析》,《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罗萍:《评述与小结——西方女性主义理论集锦》,《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罗萍:《当代大学生婚恋指导》,《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罗萍:《浅谈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罗萍:《大学生心中的“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课程》,《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通识课教材,《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2009年(3)罗萍:《高校女性学教学经验交流与总结研讨会》,《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5期。罗萍:《生育保险制度与性别平等》,《女性论坛》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罗萍:《李达先生的妇女解放思想》,《女性论坛》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2007年(3)罗萍:《略论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罗萍:《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女性论坛》第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罗萍:《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女性论坛》第1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2006年(2)罗萍:《中国城乡夫与妻家庭地位现状调查分析》,《亚洲研究》53.第一部分“专论”第188-195页。亚洲妇女问题的检视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罗萍:《万人姻缘会-婚姻自由形式的新发展》,《武汉宣传》2006年第22期。2005年(1)罗萍:《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实现的制约因素与司法建议》,《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2004年(1)罗萍、魏国英、王春梅、王秀英:《不要“文明的”性别歧视——大学女教师价值观调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5期。2003年(2)罗萍、徐炜:《我国高等教育中性别构成现状与建议》,《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罗萍、李虹:《武汉大学女性教职工婚姻生活调查分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2002年(4)罗萍:《城市已婚居民“婚姻家庭观念”问卷调查分析》,《湘潭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罗萍:《处于婚姻变动中的湖北农村妇女权利保护实证研究——访谈·问卷·调查会》,刘伯红主编《女性权利——聚焦〈婚姻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10月。罗萍:《“精神赡养”是当前养老的主题》,《长江日报》2002年11月14日罗萍:《男人们的旧观念该改了》,《湖北日报》“家庭”版2002年4月17日。2001年(7)罗萍:《湖北城乡丈夫对妻子家庭暴力的调查与分析》,《民商法论丛》2001年第2号总第19卷罗萍、封颖:《从性别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念》,《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罗萍:《试析再就业工程“中年妇女”价值新发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罗萍:《新〈婚姻法〉对维护妇女权利有重大进步》,《中国女性文化》2001年第2期。罗萍:《弱者,你拥有权利》,《北京纪事》2001年5月第10期。罗萍:《婚姻法中的配偶权》,《律师世界》2001年第2期。罗萍:《略论夫对妻的家庭暴力》,《律师世界》2001年第3期。2000年(3)罗萍:《略论女性主义诸流派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学刊》2000年第6期罗萍:《国内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积极成果评述》,《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1第1期全文复印。罗萍:《略论社区服务与下岗女工再就业》,《世纪女性的思考》新疆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1999年(6)罗萍:《武汉人婚姻家庭观念现状分析》,《浙江学刊》1999年第5期。罗萍:《当代中国婚姻状况的结构变迁》,《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新华文摘》条目:报刊文摘篇目辑览1999年第8期。该文发表后引起:河南大河报、新华社武汉电、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羊城晚报、法制报、中国妇女报的热烈转载与讨论。罗萍:《在校大学生婚姻观念在变》,《社会》1999年第12期。罗萍:《妇女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当前任务》,《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增刊。罗萍:《女大学生,恋爱睁大你的双眼》,《城市博览》1999年第12期。罗萍:《婚配模式:男大女小在淡化》,《长江日报》1999年8月16日。1998年(7)罗萍:《试论婚姻家庭权利的法律保障》,《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第2期。罗萍:《简论〈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权益的保障及其完善》,《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妇女研究》1998第4期全文复印。罗萍:《婚姻道德与婚姻法的控制功能及其关系》,《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罗萍:《婚姻领域“德”与“法”功能比较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罗萍:《您认为我国存在家庭暴力吗?》《长江日报》1998年11月16日。罗萍:《试论离婚行为中的道德准则》,《中国哲学与伦理学》文集,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8年。罗萍:《试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妇女变革观念艰难历程》,《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中国妇女报》“半月索引”介绍。1997年(12)罗萍:《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原因及法律措施浅议》,《新疆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1998年第2期全文复印。罗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角色全面转换》,载刘绪贻主编的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改革开放的社会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罗萍:《请宽容地对待父母再婚》,《湖北日报》1997年7月9日。罗萍:《武汉人婚姻家庭观念调查二篇》,《长江日报》1997年7月28日。罗萍:《“代沟”,时代的产物》,《长江日报》1997年10月6日。罗萍:《婚姻不能作试验》,《长江日报》1997年10月27日。罗萍:《武汉人务实办婚事》,《楚天都市报》1997年7月11日。罗萍:《夫妻心心相印:武汉人心中的美满婚姻》,《楚天都市报》1997年7月18日。罗萍:《婚外情,武汉人亮起了红灯》,《楚天都市报》1997年7月25日。罗萍:《未婚先孕,应予杜绝》,《楚天都市报》1997年8月1日。罗萍:《敬老重心在转变》,《楚天都市报》1997年8月8日。罗萍:《如何看离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楚天都市报》1997年8月22日。1996年(11)罗萍:《21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大趋势》,《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人大复资料》1997年第1期全文复印。罗萍:《社会转型时期闲暇方式变革趋势刍议》,《新疆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罗萍:《中国女性观念文化变革趋势》,《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罗萍:《论妇女的觉醒与完善呼唤妇女理论发展》,《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罗萍:《试析婚姻家庭文明走向》,《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罗萍:《妇女在高等教育中的参与》,《理论月刊》1996年第1期。罗萍:《妇女的“主动就业”》,《光明日报》1996年3月8日。罗萍:《市场经济呼唤妇女观念变革》,《中国妇运》1996年第11期。罗萍:《离婚,切莫忘记》,《婚姻与家庭》1996年第10期。罗萍:《高校女大学生的优势与困惑》,《珞珈哲学论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罗萍、黄锦琳:《人口的代际结构与少儿早期教育》,《家庭与下一代》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2月。1995年(12)罗萍:《社会转型呼唤妇女角色全面转换》,《光明日报》1995年5月17日。罗萍:《略论21世纪中国婚姻变迁大趋势》,《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2期“论点摘编”,题目为:《21世纪中国婚姻变迁的趋势》。罗萍:《时代呼唤妇女现代化》,《湖北社会科学》1995年第9期。罗萍:《略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角色全面转换》,《理论月刊》1995年第6期。罗萍、何慧莉:《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个案访谈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罗萍:《略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妇女角色转换》,《开放时代》1995年第4期。罗萍:《中国妇女参政权利刍议》,《民主与科学》1995年第2期。罗萍:《我们觉醒了》,《中国妇女报》1995年12月18日。罗萍:《略论21世纪中国家庭变迁大趋势》,《长沙水电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罗萍、刘古英:《从武汉大学看中国妇女受高等教育状况》,收入韦钰主编的《中国妇女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罗萍:《从一所学校看妇女受教育的状况》,《当代武汉妇女》论文集,《武汉出版社》1995年6月。罗萍:《离婚应受道德规范约束》,《楚天都市报》1995年11月11日。1994年(5)罗萍:《创造职业女性双重角色文化》《光明日报》1994年4月5日。罗萍:《时代呼唤妇女现代化》,《光明日报》1994年12月13日。罗萍:《婚外情感小议》,《民主与科学》1994年第4期。罗萍:《他与“她”都胜利了》,《湖北日报》1994年6月28日。罗萍:《“婚外恋”六害》,《楚天都市报》1994年6月11日。1993年(1)罗萍、王秀英:《高校教职员队伍性别倾斜及其启示》,《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第4期。1992年(5)罗萍:《从非参与意识看妇女观念变革的必要性》,《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罗萍:《学习向警予妇女理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罗萍:《直面“婚外恋”》,《中国妇女报》1992年6月14日。罗萍:《坦言家外事》,《中国妇女报》1992年6月21日。罗萍:《秋谨——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先躯战士》,《民主与科学》1992年第6期。1990年(8)罗萍:《我国大龄女性未婚现象浅议》,《民主与科学》1990年第5期。罗萍:《男女智力的差异与平衡》,《知识与生活》1990年第2期。罗萍:《妻子真的能分享丈夫的“一半”吗?》《知识与生活》1990年第6期。罗萍:《好女人的误区》,《现代妇女》1990年第7期。罗萍:《报角拾零——妇女社会参与与舆论导向问题之三》,《现代妇女》1990年第8期。罗萍:《女子再婚透视》,《武汉晚报》1990年7月21日。罗萍:《异性交往之偏见》,《武汉晚报》1990年7月28日。罗萍:《简述女子的婚姻生活》,《武汉晚报》1990年12月1日。1989年(1)罗萍:《妇女该不该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婚姻与家庭》1989年第6期。1986年(3)罗萍:《必须抛弃贤妻良母标准》,《中国妇女》杂志1986年第7期。罗萍:《贤妻良母的口号应当抛弃》,《湖南大学出版社》论文集,1986年10月。罗萍:《“贤妻良母”是禁锢妇女的无形锁链》,《湖南女报》1986年9月1日。妇女/性别研究著作索引俞湛明 罗萍主编:《女性论坛》第1辑,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俞湛明 罗萍主编:《女性论坛》第2辑,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俞湛明 罗萍主编:《社会性别与女性发展》,系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系列教材,26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罗萍主编:《妇女在婚姻变动中权利保护研究》,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罗萍主编:《妇女婚姻与家庭权利保护》,28万字,《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年1月。罗萍:《生活方式学概论》,23万字,《甘肃科技出版社》1999罗萍主编、向德萍副主编:《社区导论》,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罗萍:《女性沉思录》,15万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12月。罗萍:《妇女生活方式》,15万字,《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12月。罗萍主编:《新女性学》,25万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9年1月。一点说明:凡以上所有署两人(含我排名第二)或多名作者的论文均为本人撰写,其他作者参与了某些工作。

主要著作1、《创造方法形态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独著;2、《自然主义的美学思考》,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独著;3、《广告写作》,珠海出版社,2000年,独著;4、《公关写作》,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独著;5、《广告文案写作》,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年,独著;6、《文学原理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常务主编;7、《市场经济与文艺定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副主编;8、《纪实:文学的时代选择-新时期纪实文学研究》,河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合著;9、《艺术与生命》,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合著;10、《马列文论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合著;11、《文艺理论教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合著;12、《文学概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合著。13、《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合著。14、《西方自然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四人著,排一.主要论文(1984年以来)1、《创作方法三题》,《文艺研究》198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84年第5期全文转载)2、《审美与错觉心理》,《美育》1984年第2期3、《创作方法独立性孔见》,《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9期以《创作方法独立性具有四性》为题进行了观点摘编;《社会科学文摘》1985年第9期以《创作方法独立性新探》为题进行了论点摘编)4、《有意义的探索》,《美与当代人》1986年第5期5、《应肯定摄影式描写----兼评自然主义》,《郑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6、《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7、《界限的超越----说情感思维》,《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8、《没有永久不变和超阶级的人性》,《语文知识》1990年第6期9、《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鹤壁论坛》1990年第3期10、《文学思潮论》,《郑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0年第10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1期进行了观点摘编)11、《略说浪漫主义》,《语文知识》1990年第9期12、《起始艺术的内蕴》,《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13、《何谓语言艺术》,《语文知识》1991年第12期14、《理论品格:系统性、实践性----评<马列文论教程>》,《高校理论战线》1992第6期15、《现代主义定义界说》,《郑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16、《服饰选择中的“地位显示”心理》,《美与时代》1992年第3期17、《胡适研究的新成果----读<时代与决择---胡适与中西文化>》,《河南日报》1992年11月11日18、《错觉----美的产床》,《美与时代》1992年第9期19、《文学思丛及其它----试提几个文艺理论新概念》,《开封师专学报》1992年第3期20、《姑娘被遗弃之后》,《人生与伴侣》1992年第9期21、《试说文学潮流和创作方法流派》,《郑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第10期全文转载)22、《科学性的研究 实践性的品格----评<马列文论教程>》,《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23、《何谓人物性格的鲜明性》,《语文知识》1993年第3期24、《血型与个性》,《生育丛刊》1993年第2期25、《典型种种》,《语文知识》1994年第12期26、《现代主义中的文学思潮》,《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27、《简评<中国文化与人生>》(笔名关路),《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28、《现实主义至上论的渊源及弊病》,《郑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29、《穿衣戴帽 谈古论今》,《时代潮》1996年第11期30、《人体美意识的生物性根源》,《美与时代》1996年第12期31、《在自然主义文学批评领域中的卢卡契情结》,《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32、《关于自然主义历史作用的一种思考》,《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33、《艺术节奏与人类生命节奏的体验》,《美与时代》1997年第11期34、《文明的代价》,《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7年11月15日35、《面对历史留下的问号----自然主义文学批判探源》,《中州学刊》1998年第1期36、《创作方法意识的觉醒----1922年“自然主义”讨论的回顾与评述》,《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8期全文转载)37、《21世纪文学创作的一种展望》,《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2月28日38、《文学形象浅论》,《语文知识》1998年第3期39、《少一点“春秋笔法”--从茅盾研究说起》,《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2月7日40、《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蝇王>》,《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5月30日41、《作品知多少----新时期纪实文学景观之一》,《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8月29日42、《议论“风”生----新时期纪实文学景观之二》,《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8年12月26日43、《新时期纪实文学艺术创新谈片》,《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44、《千台晚会千家办,能有几家再回眸》,《郑州晚报》1999年3月2日45、《21世纪的创作浪潮》,《文论报》1999年4月1日46、《嬗变、突破、超越----20年纪实文学创作回眸》,《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47、《标题上的复古与创新》,《写作》1999年第2期48、《多变自如的开放式结构----新时期纪实文学景观之三》,《合肥晚报.文艺副刊》1999年3月27日49、《文学风格:疏放和敦厚----读罗克霖的散文集》,《中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50、《论新时期纪实文学的自然主义真实观》,《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51、《罗克霖散文的艺术风格》,《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52、《新框架、新探索----评<新编美学概论>》,《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53、《中西古典主义比较》,《南都学坛》2001年第5期54、《得到验证的创新----从西方当代人类学看文学中的自然主义》,《焦作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55、《鉴赏型的文艺批评----罗克霖的文艺评论特色》,《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56、《论文学思丛》,《周口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57、《否定之后的思考----关于“苏联模式”文艺学几个范畴的探索》,《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2期58、《创作方法的实践价值----创作方法伪概念辨之二》,《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59、《论新时期的“审美情结”》,《文艺报》2002年7月9日60、《难以成立的论据----与提出“创作方法是伪概念”者商榷》,《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61、《创作方法:审美中介和美学设计原则----对创作方法的重新界定》,《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62、《“伪概念”之说系伪说----创作方法伪概念辨之三》,《焦作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63、《自然主义文学的历史地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64、《病态的自尊及其它----中国民间故事副作用之我见》,《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65、《文艺学建构中的三大情结》,《文艺报》2004年11月25日66、《新时期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67、《试说民中国间故事的负面影响》,《今日文坛》2004年冬之卷68、《自身危机:文艺理论的常态----兼论文艺理论的它身危机》,《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9、《民间故事告诉我们:还是穷了好----试说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影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70、《西方自然主义对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观念的影响》,《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第3 期71、《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生态寓意》,《郑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72、《中国民间故事:没有法律观念的艺术世界-----中国民间故事的深层结构研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73、《试论当代文艺理论的危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6期74、《扭曲的观念与心态-----重新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价值》,《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75、《危机:文艺理论的永恒之侣》,《云梦学刊》2007年第1期76、《新时期文艺学界“四癖”之反思》,《探索与争鸣》2007第二期77、《已识庐山真面目: 关于茅盾早期所倡导的是否自然主义问题》, 《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项目1、《西方自然主义对中国20世纪文学的影响》,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2003年度项目,主持人2、《纪实文学研究》,国家社科研究1994年度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3、《市场经济与文艺定位》,国家社科研究1996年度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4、《艺术与生命》,河南省“七五”规划社科重点项目,课题组成员5、《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河南省“七五”规划社科重点项目,课题组成员6、《中国现代实用文体研究》,河南省“九五”规划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7、《文艺学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河南省教育厅1998年重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主持人8、《创造方法学说研究》,河南省教委1992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独立承担9、《艺术生物学》,河南省教委1996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独立承担10、《西方自然主义与中国20世纪文学》,河南省教育厅1998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独立承担11、《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河南省教委1993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12、《文学审美现象研究》,河南省教育厅2002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13、《中国民间故事的深层文化结构研究》,河南省教育厅2005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主持人获奖1、《纪实:文学的时代选择》,获河南省1999年“五个一”工程奖,1998-2001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文艺学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获河南省1995年“五个一”工程奖4、《自然主义的美学思考》,获2000年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新时期的“审美情结”》,获郑州市2003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6、《病态的自尊及其它----中国民间故事副作用之我见》,获郑州市2004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7、《扭曲的观念与心态-----重新认识中国民间故事的负面价值》, 获郑州市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8、《试论当代文艺理论的危机》,获河南省教育厅2006年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焦作大学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焦作大学主办的社科版和自然版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