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与自由天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自由天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我坐在电脑边,打开音乐传来了熟悉的歌声,“是谁在唱歌/温暖了寂寞/自由地飞翔/灿烂的星光/永恒的徜徉/一路的方向/照耀我心上/辽远的边疆/随我去远方/”曲调悠扬,歌词耐人寻味。不由得不让我对自己走过的人生感叹!是啊,我的人生苦旅,起起落落,坎坷不平,以后也不敢指望一帆风顺,也不敢奢望挫折离我而去。我审视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寄所托,敲打着键盘付诸笔端,书写了一篇篇的心志。如今我放慢了忙忙碌碌的步履,尽情地品味了爱情的温馨。在人世间的琐屑与喧嚣中,让心灵自由飞翔。我们都渴望有一种轻松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有时生活的波动,意外的打击和失败总是不期而至。在压力面前在挫折来临时措手不及,心力交瘁。如果雄鹰不能搏击蓝天,那是因为它的双翼还没有磨炼坚韧。走进自己的心灵,从容地与心灵对白,让心灵自由飞翔,就要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活,用自己的翅膀飞翔,无须被自编的囚笼束缚。天空未留下任何痕迹,但我已经努力飞过,如果我生命中的云层遮蔽了阳光,那是因为我的心灵飞得还不够高。生活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曲径通幽处便是那弥漫了一地馥郁花香的山顶。让心灵自由地飞翔,我要远离喧嚣,走进自由的心灵,从容地与心灵对白。让我们用心灵自由飞翔,用平静的心看待世界,用欢喜的心过平常生活。我就象一个红尘的过客,在纷纷的人世间来来往往地看人间的喜怒哀乐,看别人的花开花落,总有许许多多的感概,却无从排遣。心想找个人来爱,却总有太多的顾忌,也许我就是这样一个什么都无法放下,却又渴望去得到一些让我一生都弥足珍贵的东西。但这个世上珍贵的东西真有那么是让人俯手可及的吗?对待爱情和婚姻必须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努力。想得到爱情不是去忍耐,而是要全心全意的去接受和包容,去接受对方的优点及缺点,这样也许二个人才可以走的很久。如果你不能接受她的缺点,那就只有做朋友的缘分,而不是恒久的爱恋。当我们最终遇到心仪之人时,定会心存感激。当一扇爱情的门关闭时,一定就会有另一扇门对你开着。可是我们却往往过度的凝视那扇已关闭的门去痛苦,而面对这扇新敞开的门视而不见。最爱你的人,是一直会用心灵默默陪伴、关注你走路的人。当遇到了心爱的人自己的心灵应该是铺满阳光与温暖,真正的幸福,属于那些哭过伤过追寻过的人;因为痛彻心脾的感觉使人性深邃与通达,使人坚毅和勇敢。最幸福的人,是充分珍惜了所拥有的一切的人。如今我爱上了你,为了等候这份纯净完美,属于我的迟来的爱,我可以独享漫长而孤独的凄美,只为等候你的到来。我相信你在我生命中出现的那一刻,我所有漫长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又是变幻莫测的,也许急急奔走的我并不能看到如期待中的流光溢彩;让心灵自由地飞翔。也许小路上并不只有萋萋芳草,更有簇簇荆棘。也许生活中不只有阳光,也会有云层遮蔽阳光,将我们尘封在黑暗的角落。假如我的爱情夭折,也许我将会象梁祝蝶舞中的祝英台那样殉情。亲爱的梦中人,你是否会在你的记忆中停留那些熟悉的歌声及文字,能否让你忆起那未曾谋面的我每日的倾述与交流,能否在你的心中留下点点烙印,真有那天到来我也无悔无撼。我会默默地带着我们曾经的欢笑而去,请不要为了我哭泣,请用那最缠绵动听的音乐为我送行,灵魂将随音乐一起自由飞翔,在那遥远的天国我会感觉到你的存在而不孤寂。我会默默注视着你,时刻为你祈祷,时刻为你祝福,直到我从你的记忆中慢慢消逝。如今我想远离喧嚣,走进自由的心灵,从容地与心灵对白。放飞心灵,让它飞到云层之上,俯瞰大地,笑对人生,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西方自由教育思想探析

论文关键词 :理性;自由;自由教育

论文摘要: 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一种古老的教育思想,尽管自由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且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教育家对自由教育的诠释和关注点不同,但“自由”“理性”始终是自由教育恒久不变的灵魂和精髓。

一、自由教育的内涵

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一种古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界定自由教育,首先要考察自由教育的核心理念——“自由”的本质内涵。然而不同的人对自由却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论对自由也持有不同的观点,恰似“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基于“自由”的哲学思考而得出的自由教育概念也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

最早提出“自由教育”概念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人的内在自由,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利用闲暇从事哲学思考,以自由发展理性为目标的教育,不是职业训练;纽曼则认为自由是为了自由本身而追求的自由,并且能够赋予自由的人以开放的心智与高雅的品味,以此他认为“自由教育是智力培养的教育”,就是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古典人文主义教育家洪堡认为,自由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人文学科的陶冶达到人性养成和人格全面发展;教育家赫胥黎认为,自由教育应该是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赫钦斯则强调自由教育的基础性,主张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耶鲁大学前校长A·巴特利特·吉亚迈蒂认为,自由教育就是在探究真理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与其他思想和精神进行联系,自由地表达思想,自由地探究思想的教育。由此可见,从古希腊的源头开始,自由教育就被人们当作一种适合自由人的教育,也是指让人的精神获得自由、指向人的发展的高级阶段、培养人成为至善之人的教育。尽管自由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且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教育家对自由教育的诠释和关注点不同,但“自由”“理性”始终是自由教育恒久不变的灵魂和精髓。

二、理性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发展理性

理性主义是自由教育产生的思想哲学基础。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理性主义者认为,人独特的价值就在于他的思维能力、他的智慧,即理性。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征在于人具有理性,唯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因而自由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保护和发展人的理性,并通过知识的装备使人的整个生活得到正确指导,而不再是依据虚假的外表以及不可靠的信念来“过活”。就如纽曼所说的,“自由教育就其本身来讲,是理性的开发”或者说是“理性文化的培养”。

理性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特征表现为:①自由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理性的陶冶。自由教育让人类在闲暇生活中进行理智活动,并使人的身体、道德与智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让他们趋向理性生活、克服无知、运用智慧、追求真理,提升人的理性价值,最终实现自我的精神自由。自由教育排斥任何功利性或职业性的训练,对生活而言是“既非必需亦无实用”。赫钦斯明确提出,“自由教育”就是“一种发展理性的教育”。纽曼认为“自由教育是智力培养的教育”“在培养过程中智力的培养并不趋向于特定的`目标或偶然的目的,也不指向具体的职业、研究或科学,而是以对智力自身的追求为目标”;也指出通过自由教育使人成为理性的人是大学的理想,大学应当仅仅传授“智力文化”,培养优秀的智力。②自由教育以具有博雅性质的自由学科为核心教育内容,所倡导的课程是人文科学知识,是内在的、使人臻于完善的自由学科——“七艺”。③在教育方法上尤其注重让学生靠理性去认识学生本人未知的领域,在理性活动中发挥个人的潜能,从而得到各类知识,注重沉思活动对培育理性灵魂的巨大作用。赫钦斯强调说:“理智的训练和发展就是教育。”自由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人文主义的自由教育思想:追求自由

自由作为一种永恒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自由”作为自由教育的核心理念,则理所当然成为了其首要的精神归依。许多教育家都把自由教育概括成“为了自由的教育”。意大利人文教育家韦杰里乌斯说,所谓自由教育,“是一种能激发和形成一些让人们趋向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是一种关注自由人的生命价值的教育”。自由是人的灵魂,也是教育的灵魂。人无自由不成其为人,教育无自由不成其为教育;否定自由的教育,必然泯灭人性,造就病态人格,要么是奴役他人的专制性格。在自由教育的视域里,教育尊重人的自由天性、自由意志、承认人的个体差异;反对单纯的灌输、反对标准化和均质化,主张唤醒人的内在力量,因此我们需要倾听最伟大心灵的交谈,让受教育者成为他们自己。可以说,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才能有“人”的体验,也才能真正地表现为一个“人”,学生才能真正地像个“人”。英国教育家阿诺德认为,自由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本身的价值。人文主义自由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人文主义的自由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教育,而不是以人为物、以人为工具的教育,因此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深沉的人文关怀。自由是自由教育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从人身自由到理性自由,再到心灵自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凸显个体自身的尊严与价值,始终坚持通过学习自由学科内容以培养既有自由能力又有自由意识的人。在教育目的上是为了达到人性的自由及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上是以“七艺”为主的自由学科课程,且丰富和发展了“七艺”课程,积极提倡符合自由人的价值的通才教育或全面教育,而且以实现道德和美德追求为更崇高目的,注重古典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施特劳斯认为,自由教育是“从庸俗中解放出来的教育”,自由教育“将赠予我们之于美好的事物的经历,培养心灵优异的人”。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自由教育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自由教育的灵魂和精髓——“自由”和“理性”,既符合人的本性和教育本质,又反映了人与社会的要求,自由是人本性的体现,是人发展的最高阶段,所以自由教育会成为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最终归向。市场经济冲击下的现代教育相对缺乏关注人文学科教育,以及受教育者精神的完善,自由教育正弥补其缺失,关注受教育者生命价值和心灵世界,关注人的自由。没有自由的时间、空间和自由的氛围,要利用和发展学生的理性,充分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原动力和享受创造的快乐是根本不可能的。自由教育并不排斥教育的工具价值,而是把工具价值作为实现本体价值的一种手段。自由教育通过保守人文教育的传统、根据价值的理念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通过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来发展人性和完善人格,生命作为教育学的基础在这里得到真实的诠释。因此,在当下重温自由教育思想,使得大学仍能以“精神城堡”的高雅姿态昭示于世,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世昌。知识本身即为目的——纽曼自由教育思想述评[J]。长沙大学学报,2005(3)。

[2] 张旺。自由教育理念成就世界一流大学——浅析耶鲁大学的自由教育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2006(5)。

[3] 徐庆。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探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 刘正正。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述评[J]。继续教育研究,2007(6)。

[5] 王迎兰。论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29(2)。

[6] 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爱弥儿-论教育》看卢梭的人的自由全面 论文关键词:卢梭;自由观;自然主义教育观 论文摘要: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思想家。本文通过对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论教育》中自由观和教育观的剖析,探讨了18 世纪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人的天性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性至上和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小时候的他喜欢与农村儿童一起在大自然中游玩活动,并养成了他爱好自然的天性,孕育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743年,卢梭到了巴黎,亲眼观察了法国革命前几十年巴黎激烈动荡的社会场景,并与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等启蒙学者有过十几年的交往。在这段时期他撰写了《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论政治经济学》,从剖析私有制、法律、科学艺术入手,集中批判封建专制制度。1762年,《爱弥儿——论教育》和《社会契约论》相继问世,标志着他的激进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卢梭的自由观。卢梭生活在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面对资本主义的种种繁荣景象,他敏锐地洞察到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指出了文明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认为文明的发展、人的价值的提高和道德的进步不是相互同步,而是相互背离的。卢梭指出:“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自然支配着一切动物,禽兽总是服从;人虽然也受到同样的支配,却认为自己有服从或反抗的自由。而人特别是因为他能意识到这种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在卢梭看来,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就在于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失去了自由,或意识不到自己的自由,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而且,真正的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使别人的意志屈从于我们的意志,……做了主人的人,就不能自由。”[1]也就是说,自由与平等是紧密相连的,这是卢梭自由观的显著特点。 卢梭认为,人类的自由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或天然的自由;一种是社会的或约定的自由。所谓自然的自由,即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所享受的自由。人类在这种状态下是以孤立的个人而存在,其理性还处在一种潜伏状态,只有感性,所以自然的自由以情感和欲望为基础。所谓社会的自由是指在社会状态下可以取得的自由。卢梭认为,在社会状态即文明状态中,人滋生了野心、贪婪、虚伪、竞争等非道德性情感,变成了依赖于他人和社会的碎片,成了习俗、舆论和偏见的奴隶。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的存在是“绝对的存在”;而在文明社会中,人则变成了“相对的存在”。因此,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不在于人的'天性,而在于社会文明。所以,卢梭反对科学技术,反对社会文化的进步,把人的完善化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他认为,要消除不平等现象,实现人的自由本质,实现社会的真正自由,就必须推翻以往的社会制度,寻找和建立一种使大家都平等和自由的理想的政治法律制度。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的自由。”[2]因此,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即所有参加者在平等的基础上重新签订一个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政治的和道德的共同体,即国家,由它来保卫大家的自由与平等,并以所有参加者的共同意志作为法律。这样,生活于其中的每个成员,除了受法律的管束外,不受任何力量的约束。而法律既然是公意当然也就是自己的意志,所以他可以像以往那样地自由,这就是卢梭设想的理想的社会制度。这种理想国家能把自然状态的好处和社会状态的好处结合起来,并使人性发生变化:人类以政治的自由和法律的平等取代自然的自由和平等,理性取代本能,使人类从仅仅服从于自己欲念的奴隶变成了道德自由的人,因而达到人类精神、道德自由和平等的更高阶段。 从以上可以看出,卢梭认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天赋权利,是人的本质,而以往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人性的丧失,因此,他以此为出发点,批判了以往的社会制度,设计了一个能体现人的本性、保护与促进人的自由的理想社会及其政治法律制度。卢梭的自由民主思想对法国历史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法国《人权宣言》确认“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然而,作为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卢梭在积极地抨击封建制度的同时,看不到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忽视了社会大生产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他并不主张消灭私有制,而是极力鼓吹小生产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因此,恩格斯指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自然主义教育观。在卢梭看来,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卢梭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爱弥儿——论教育》中。在书中,卢梭以自然人性善理论为根据,通过对假想的教育对象爱弥儿进行教育的过程,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提倡服从自然法则,听从人的身心自由发展的自然教育。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教育就是要培养自然人,就是保存并扩充人的天性,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作为教育培养目标的“自然人”,就是人的天性充分发展的自由人,是身心和谐发展的全面的人。他认为教育力量“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其中“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了,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时,他还认为,劳动在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教育必须把人培养成身心两健的人,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进行体力劳动。在卢梭看来,参加体力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书本知识“是用来培养人的心灵而不是用来培养身体的”。如果不依赖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手所制成的东西,使自己的身心都得到发展,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只有在劳动中,人的身心才能得到锻炼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参加劳动的手段,也是参加劳动的目的。他说:“至于我的学生,或者说得更确切一点,自然的学生,他从小就锻炼自己尽可能地依靠自己,……,正因为他不知道教育的意图,它所受的教育愈能发挥良好的效果。这样,他的身体和头脑同时得到了锻炼。他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所以他能不断地把身体和头脑的作用结合起来;他的身体愈健壮,他就变得愈加聪明和愈有见识。这个方法可以使他获得一般人认为不能同时具有的东西,获得大多数伟大的人物都具有的智力和体力,获得哲人的理解力和力士的精力。”[3] 卢梭从自然教育的观点出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天性,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在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自始至终是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 总之,卢梭是个理性主义者,他强调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天赋权利,是人的本质,相信理性进步的必然性,人类以政治的自由和法律的平等取代自然的自由和平等,是用理性取代本能,他相信人具有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理性能力,强调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所倡导的人的天性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性至上和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 [3][法]卢梭:《爱弥儿》[上卷],第139-140页,商务印书馆,1983。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渴望自由------还我个自由空间也许,我已经长大了。“自由”在我的字典里,似乎是一个很时髦的词。长大的我现在才知道:自由,原来我的字典里从来都不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渴望自由的欲望愈来愈强。现在终于长大了,也终于知道:自由----对我是多么的重要。近年,爸爸妈妈似乎伪装得很好。翻开我熟悉的日记本,我感觉似乎有人动过我的本子。但是,有谁会这么自找没趣呢?难道……我甚至不敢再想下去,我决定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这一切。我把一根头发丝夹在了日记本中。我没敢把头发丝弄得太长,因为,我怕妈妈发现。我上学去了,课上,我一句话也没有听进去。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期望着:千万不要是我的爸爸妈妈翻我的日记本。但是,回到家以后,竟令我傻了。我精心设计的头发丝不见了,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的精神彻底要崩溃了,我最信任的人,竟是最不信任我的人!晚上,我坐在饭桌前,望着那丰富的菜肴,我却没有胃口。妈妈看见我无精打采的样子,一边给我夹了块鱼翅,一边安慰我:“怎么啦?小超,快,快吃吧,今天的饭菜很好吃哦!”我心想:“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妈妈又说:“快,快吃吧,吃好了才能长身体……”我想:“假猩猩。”爸爸见我不动碗筷,按捺不住心里的那股火,冲我大声地叫:“你到底吃不吃,你不吃,以后都不要再吃饭啦!”我听了,对爸妈大声的说:“你们偷看我的日记,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你们凭什么剥夺我自由的权利?”爸爸用食指指着我:“我们是你的父母,我们有权利去管制你。”我反驳:“你们小时候没有自由,就想剥夺我小时候的自由吗?”爸爸听了,火了,打了我一巴掌。我哭了,推开椅子,生气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我趴在床上,哇哇大哭起来。泪水湿透了床单,我感觉我委屈极了。我的泪水越来越多,我的心不住地想:“为什么大人总能管制我们,为什么要侵犯我们的隐私,我们也有自己的秘密,为什么家长就得知道?”我不要做一只笼中鸟,我要做一只自由自在的白天鹅,展翅翱翔在属于我的蔚蓝的天空!爸妈请还我一个自由的空间.

与自由自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1、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2、主观方面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参考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吕建国 四川大学出版社《大学生心理辅导》主编 苏巧荣 苏林雁 浙江大学出版社《心理学教程》主编 王贵林 陈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章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与本人没有任何关系!】

以下材料和文章应该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希望对你有用国外休闲产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便逐渐的应运而生。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一般涉及到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项目、设施、设备、维修等)、影视、交通、旅行社、导游、纪念品、餐饮业、社区服务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自18世纪的杂志、咖啡馆和音乐厅,延续至19世纪的职业体育和假日旅游,现代人的休闲观几乎是和各类休闲产业同时产生的。很难准确地算出人们在休闲上究竟花了多少钱。以美国1990年为例,全美国消费者在娱乐性商品和服务方面总共花掉了2800亿美元,占全部消费开支的7%。尽管2800亿美元已经是很可观的一笔钱了,但这只是全部休闲消费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大部分的休闲支出被归到了其它类别中。比方说,用于交通运输方面的4580亿美元中,就有三分之一以上花在了休闲旅行上。在机动车运行里程数上,也有三分之一的行程是休闲的产物。在飞机上有60%的乘客是在作休闲旅行,而非业务旅行。如果使用这样的计算方式,那么用在住房、服装、餐饮和教育方面的消费开支中,也会有相当可观的一部分可以划入休闲开支。如果把上述开支加起来,用于休闲的花销会轻松地超过10000亿美元,大约占全部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在这种靠消费驱动的经济模式中,休闲已成为美国第一位的经济活动。旅行和旅游业是一项同休闲活动密切联系的产业,它可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创造30000亿美元的产值,其中在美国的税收就超过6000亿美元。如果把休闲产业定义为包括其相关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业务的集成,那么全美国的前三项最大的产业就是旅游业,开支6210亿美元;卫生保健业,6040亿美元;教育业,每年3310亿美元。如果把业务旅行从旅游业总开销中分离出去,再加上在家庭和当地社区的休闲消费部分,同样可以得到近10000亿美元的休闲消费总量。美国学者认为,很难对休闲产业的范围有一个全面的统计,几乎所有的产业,包括国防,都有一些与休闲相关的工作。 据统计,美国的旅行和旅游业雇用的职员有900万之多。在全联邦、各州、各县和当地的娱乐场所、公园以及其它休闲机构,大约有250,000个公共服务类的工作职位。还有近2,000,000作家、艺术家、演艺界人士和职业运动员。对全部休闲工作的最简单的估计办法是将用于休闲方面的消费折合成工作职位,进行统计。如果每40,000美元的消费开支能创造一个工作职位的话(相当于全职工作职位),10000亿美元的休闲消费就相当于2500万个工作职位。在欧美国家,休闲产业十分发达,据有关数据表明,美国的休闲产业已处于国民生产总值第一的位置,其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的休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工作时间的减少,共享工作(Job Sharing)已应运而生,比如,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目前正普遍实行各种工作制。政府认为:缩短工作时间,可以减少失业,政府以较少的财政支出争取公众和个人的更大支持,使休闲产业发展更快。种种迹象表明,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正在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中,各类休闲活动已成为经济活动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主要依赖于制造加工业的繁荣,然而,如今城市的经济模式已经开始转向并依赖于休闲活动的兴旺发达了,因而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也越来越依赖于休闲要求的实现,这种休闲产业的发展随处可见,诸如,在都市中河、湖、港口附近区域的商业开发、娱乐设施、餐饮服务、体育竞技,还有旅游观光、名胜古迹的开发利用,以及节假日和各类庆典场合的商业倾销,各类非职业技能培训式的成人教育、众多高雅艺术的蓬勃发展,所有这一切无不反映出经济模式在向休闲转变。甚至标志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其大部分内容同人的休闲有关(比如公园绿地、艺术场馆、社区宁静程度、自然环境状况等)。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并建设这些条件,对于今后的经济繁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地方都把他们的娱乐设施、商业网点、鲜花草坪和休闲服务看作是经济投资的一部分。人类对"进步"本身的看法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进步往往意味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时至今日,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促使人们渴望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进步将越来越意味着不断地提高生命质量,讲求生活品味,而且希望以一种更为健康的方式生存下去。几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致力于改造世界,而在新的世纪中,人类将会更多地致力于去改造自身。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在稍后的几年,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加强,人们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个性化服务,人们对休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倍加重视,应运而生的休闲教育将占教育事业的极大份额,这为休闲产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休闲、产业与社会发展2007年5月16日晚7点,“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第90期在东区新校经管楼102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的是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教授许峰博士,为同学们做了主题为《休闲、产业与社会发展》的讲座。许老师首先介绍了对休闲的寻根溯源,从西方单词leisure来源的介绍和中国关于休闲的文字释义中得到了古代人对休闲概念的基本理解;然后简单的介绍了古代的关于休闲的一些类型。接着,引出了对现代对休闲的考量:休闲的现代意义是恢复深信、提升素质;进而提出了休闲的三种理解向度:时间向度的理解休闲为闲暇时间,心理向度的理解休闲为心灵感知上的自由,活动向度的理解休闲为一种休闲活动。许老师接下来介绍的是休闲产业的问题,并从经济观点的角度来透视休闲产业。从休闲产业的起源开始逐次介绍了工业革命前的休闲状况、中国农业休闲的形成和西方工业休闲的起步,在其中主要阐述了休闲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各种状况。最后,许老师向大家阐述了休闲产业的发展,分别介绍了休闲产业的定义、通过开发休闲产业促进全人类全面发展的问题,以及从哲学、心理学等学科阐释了关于休闲的理性思考。讲座的过程中,许老师渊博的知识以及生动、形象地举例带给了同学们许多的启示,同学们的提问许老师也都一一给予了热心的解答。当讲座结束时,同学们对这次讲座抱以热烈的掌声,本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就写写你感兴趣的东西,其实科学的覆盖面很广的,人文,自然,经济,政治,历史……什么都行,如果真没地写的话建议你去一趟博物馆,带笔带本,做些小笔记,里面可以写得很多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 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原始论著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同时对如何做好学术报告也谈一些经验。在讨论原始论著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鼎德文化工坊今天谈的是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文章结构的顺序依次叙述。 (一)题目 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l报、第2报之类。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署名 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文章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引言 是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材料与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处理方法等。以上细节已经提醒过您。 (五)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叙。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取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六)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白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结语或结论 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参考文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本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与观点等。 (九)致谢 指导者、技术协作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致谢对象。致谢应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致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致谢前要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摘要或提要 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全文。常放篇首。要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摘要就像看到了全文的缩影,或者看了摘要就想继续看全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 俗语说「事半功倍」,指的是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方法对了,必定可以用最少的力气完成最多的工作。 举例来说,今天如果要开发一套银行的跨行连线作业系统,这套系统除了要能应付银行间业务的往来作业之外,还得拥有让众多顾客在任何地方的自动柜员机都能进行跨行提款、转帐等交易的功能,这中间所牵涉的层面除计算机专业外,尚有顾客行为、业务管理、组织策略等,各环节间环环相扣,显现出「事」、「功」之间的高度复杂关系。所以,要完成这复杂庞大的任务,「事」与「功」的分析与执行是首要工作。如在起始,即单纯认为可以由一、二位程序设计高手独立完成,忽略其它环节,随后衍生的问题,恐怕不是「事倍功半」的懊恼可以一言说尽。 相反的,如一开始即选对方法,有一个非常周详完善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而整个项目的管控也有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那即便这套系统或有未见完善之处,也仍能有效率地推展完成,进而从容改进,并达到超乎预期的良好质量要求。这就是我们一开始所谈到的「事半功倍」。 做研究也是一样的,要有一套正确的方法,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也许有人会质疑说,做研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需要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坚实的学理根基才行。其实不然,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给读者做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希望对于有兴趣从事学术研究的读者们能有正面的帮助。 本文中,我们将先介绍做研究的动机与研究类别,期望能让初学研究的人有初步的了解。接着是本文的重点 - 研究的要领及方法,其中我们介绍了许多做研究的技巧,并且也简单地描述了如何撰写研究报告,把研究成果完整且有效地呈现出来。最后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些对做研究有所帮助的工具。 一、研究动机 每一个做研究的人均有着不同的动机。一般人的研究动机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种:追求学位、升等、个人兴趣及工作需要。研究的动机可能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促使他们努力从事研究以达人生目标的最大动力。 1 学位 学生们做研究多半是为了要取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这也是大多数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们所必须通过的最基本考验;但也因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阶段性要求。总的来说,学习如何做研究及撰写研究报告是第一学习重点,尤其是硕士班研究生在这方面的训练是绝对必要的,而博士班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则通常被要求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国际水平才行。 2 升等 大学法规定,大学教师的升迁,学术著作有无是最基本的审查指标。有些大学教师虽没有硕、博士学位,但若其研究成果能达到审查标准,照样可以升等为副教授或教授。所以,研究之于教师升等,就好像水之于鱼,对于学术领域的同仁们而言是绝对重要的。 3 兴趣 有些人对于从事研究工作可以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多半这种人都沈浸在研究发明的乐趣上,个人对做研究的兴趣远远大于其它的研究动机。通常这些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而且能够不间断、持之以恒。所以说,任何人如果能够培养出做研究的兴趣,对于研究成果的产生与累积肯定有所帮助。 4 工作 以高科技公司中研究单位的工作人员而言,促使他们进行研究的动机与工作上的需求有着必然关系。不论他们的研究是在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或是研发关键性的零组件等等,他们的研究重点不外乎是将研究成果商品化,为公司带来商业利益。这种研究成果营利化的目标导向,是营利事业与学术研究机构间最大差异之处。 二、研究类别 研究的类别指的是研究问题本身的属性。有些研究是他人研究成果的独立验证,或探讨其研究成果在不同条件或环境下的适用性;而有些研究则是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探讨的是理论的架构;有些则是新技术的研发。综合各种研究内容,可略将其分类如下: 1 重做(Redo) 此种研究类别,主要的研究重点是将别人的研究成果,试试看可否适用于其它的条件或环境。例如在小白老鼠身上通过实验所研发出来的新药物,就可以拿来研究是否适用于人类身上,或者进一步研究该药物是否有其它的副作用等。这类的研究工作泰半着重在实验的设计与验证工作上,我们在教学上也常见到教授指导学生从事这类型的研究工作,算是已发展理论或实验的重复性验证,有着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的效益。 2 实现 一般产业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多半在将研究成果(也许是别人所发展的成果)具体化成为可用的商品,强调的是产品的制造或制程的改良与优化,也就是针对产出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思考解决,此类解决方案通常具有发表论文的价值。另外,使其商品具有可用性,即发展其商业价值之研究,也是深具学术价值的研究之一。例如半导体产业所着重的“制程”即是该产业所研究的重点,因为它所牵涉到的是产能与质量两大关乎公司竞争力与营利能力的关键,向来也是产业愿意斥资研究的因素。 3 解决问题 从事学术研究的研究人员,其研究的题目大都是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已的解决方法,而这些问题也多半是已存在且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倘若问题是由自己所提出,则必须进一步加以审视该问题本身是否具有关键性、重要性。此外,研究者本身学术地位之高低与否,也会影响到外界对问题的重视程度。因此我们通常不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新问题,而只须针对现有问题研提解决辨法,例如:排序问题,到目前虽然已经有许多的方法被提出,但如果研究者可以提出一个在某些条件下,优于现有其它方法的排序算法,也是一种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 三、研究要领及方法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叙述几个做研究的方法与要领,重要的是,这些要领其实都不是非常困难的,只要谨记,相信在从事研究时会有一些帮助。 ¨ 脑筋要清楚 脑筋清楚指的是你要非常清楚你正在研究的问题为何,以及针对这个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何。通常我们可以从别人论文的简介(introduction)中看出该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也可以从中得知现有的研究状况,并从该论文所提出的相关参考文献归纳出已被提出的方法与效果(performance),进而得以思考有无改进的空间,或者发现原作者的看法是否有不足或不当之处。从这些角度加以思考,都有助于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与题目。因此充分了解研究问题本身,是做好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而要训练如何很快地认清研究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多找一些标竿期刊刊登的研究论文并加以研读。通常这些好的期刊对论文质量的要求较高,论文中对于研究问题的描述也较完整且适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会要求学生多研读高质量论文的原因之一。 ¨ 方法要简单 如之前所提,做研究不外乎是要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方法人人会想,且各有巧妙不同。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一些杰出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其实大部份所提出的方法都是相当的简单,如算法中的气泡排序法(bubble sort),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又如在密码学中最为有名的公开金钥密码系统RSA,也是一种相当简单的方法,而且有效。 这类方法,发表之初,总让人有搔首难解的哗然,然在你了解个中原委,并体会到其中让人拍案叫绝的奥妙后,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聪明过人,震憾于“简单”之看似容易实则不易。这样的体会经验,再加上方法简单容易牢记在心,像口袋里的铜板,掌握性高,尔后当你面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它都是促使任何可能性解决方案跃出的源头。所此我们建议读者在从事研究的时候应当谨记“简单就好”(simple is good),而不要自囿于不自觉的复杂化思考,因为方法复杂通常也意味着效能不会太好,研究成果自然也比较不容易撰写,论及发表也就更形不易。 ¨ 自然为美 有许多人常会抱怨说想不出好的方法来,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我们可以藉由身边的事物来寻找灵感,或许可以帮助你想出相当巧妙的方法来。人们常以「巧夺天工」来赞叹一件美好的事物,指的就是那美好的事物有如自然形成一般的美妙。又诗人也常说「大块假我以文章」,指的也就是说大自然常常可以启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因此做研究也同样可以效法自然,从自然界中寻找解决方法的灵感实在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如在数据结构中最常被使用的树状结构(tree structure)即是一个例子,尤其是二元树(binary tree)更是简单而且又有效率。 ¨ 举一反三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对其员工的基本要求是 - 思考(think),他们希望每一位员工,不论是主管或职员均能养成思考的习惯,凡事能够一再的思考,如此一来可以减少错误的产生,二来也可以有效提高生产力。做研究也是一样,尤其是在研读他人的方法时,我们必须以推敲的心态,让思考的触角多方伸展,像是作者采用此法的思考点、背后动机、是不是有更好的作法与联想等,如此长久下来必定可以养成时时思考的好习惯。之后当你面对不同问题时,便可以直觉性的掌握住问题重点,进而可以很快地朝有效的解决途径迈进。 我们必须认知到,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思考下的产物,除非是抄袭他作,否则从事研究免不了一定要动脑筋思考,而当你有了随时思考的习惯之后,思路会更加顺畅,这对于做出好的研究成果是绝对有所帮助的。 ¨ 品质至上 “Quality is the way of our life” 这句话同样是出自IBM,意思是说”质量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在激烈的商业竞争活动中,顾客对产品信赖度的建立,取决于产品质量,谁也不会甘心使用劣质产品。做研究也是一样,你所想出来的方法绝对不要花拳绣腿,倘若长期研究表现不佳,肯定会被定位为无高质量的研究人员。 再谈到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成果发表与广为接受运用,孤芳自赏并不是做研究该有的心态,因此如何将你的研究成果透过高质量的写作将之公诸于世是非常重要的,而没有缮打、文法、数学符号及标点符号错误等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至于文章的内容要如何架构、描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作者另一篇文章“撰写科技研究论文之要领”【1】,其中详述了一般人在撰写研究论文时常犯的错误。 ¨ 选对主题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已本身的研究环境谨慎选择研究主题,例如经费不是非常充足时,就不要去选择需要昂贵的研究设备才可进行的研究题目。如执意进行,可预期的,研究将落入无法顺利推动的窘境,即便是以克难方式勉力完成,其成果通常也难被接受。至于如何选择研究主题,方法其实很简单,首先是先往自已有兴趣的领域寻找,毕竟做自已有兴趣的事会来的比较有冲劲,倘若对研究领域毫无概念的话,则应该请指导教授给予协助,建议研究方向。 第二个方法是应该选择比较容易发表研究成果的主题,也就是选择期刊杂志或国际会议比较愿意接受的题目。根据调查,大部份的学术论文不被接受刊登的主要原因除了成果不理想外,研究主题不符该期刊性质而被拒绝刊出也是主因之一。因此研究主题与期刊特性越吻合,稿件获受理的可能性越高,相对的研究成果就会有比较多的机会被接受,进而刊登,如此一来也就较容易达成你做研究的目标。 ¨ 胡思乱想 当我们很专注地在思考某一个问题时,常常很容易会陷入某些思绪的框框中而无法自拔,自然也就难以想出好的方法来。其实思考是有法可循的,例如逆向思考法就是一个简单而且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在陷入思绪泥沼中时特别有效。动脑思考其实是活化思想的开端,并不必太过执着于某些方法或原则,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都可以自由自在的发生。要相信在看似无序的胡思乱想后,所获得灵感往往是更为巧妙。 ¨ 移花接木 当接触过很多研究题目后,你不难发现其中所探讨的问题有许多在本质是非常相似的,因此倘若你对某个问题,已经知道或已经发展出有效解决方法时,就可以将它移转或运用到其它类似的问题上,这种做法是获得成果的最快途径,就像移花接木般,可以很快地创造出不一样的果实。然成功的移花接木,有赖于丰富经验的累积与吞吐,才可以左右逢源、运用自如。 ¨ 要快、要好 一个有趣或有名的问题,其寻求解答之路,通常会吸引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与加入,而解答之方,也往往互有雷同。所以研究成果能否率先发表,不失先机,是研究人员卯足全力的目标。因此除非你研究的问题是自己所创见的,我们建议研究的步伐要尽量快,否则刚好你所想出的方法别人也同样想到,而你的研究作业比人家慢的话,那么你的研究成果将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无法发表出去,因而白白浪费了你辛勤的努力。 总之,为免有上开扼腕之叹,我们一定要有最坏的打算,有最卖力的作为,砥砺自己更积极地完成研究。 ¨ 随手札记 我们鼓励要随时多多思考,只要一有空即可针对你正着手解决的问题加以思考。多重开阔的思路活动,往往是宝贵灵感的蕴酿,也往往有着电光火石般瞬间的惊奇,而这珍贵的奇想,也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妙方,如没能记下,通常不用多久也就给忘了,之后懊恼于这不复记忆的损失。虽然不见得每次都能想出好方法来,但我们宁可多记,也不要错失任何一个良机。因此有必要养成随手作笔记的习惯,这是从事研究工作者应该保有的一个好习惯。 ¨ 红花绿叶 倘若你所发展的方法并非完全是原创性,也就是说先前已经有人提出类似的方法时,在撰写研究报告时一定要将别人的方法详细的回顾,并分析与你所提出的方法有那些差异性、优缺点为何,同时设法将你的方法的优点凸显出来,而不是仅作描述。仅作描述,就算你的方法有多么的好,恐怕也难以被人们接受,这也就是所谓红花还须绿叶陪衬的道理。 %0

与大自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和处理国内事务首要主体的条件下,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稳定,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政治安全获得保证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一般认为,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等四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对政治安全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出了问题,政治也会出问题。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由天灾导致的饥荒和民不聊生,往往会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从西汉末年直至清朝中后期,历史一直围绕着经济领域的治乱循环为轴心旋转着。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逃出这条铁律的规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引发政治危机,导致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于1998年倒台。同样,南美的庇隆、皮诺切特、藤森等政权兴衰乃至苏东剧变,其动因也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危机。有鉴于此,邓小平在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等论断,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对于保持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问题也可能反作用于经济安全领域,这在苏东剧变以来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的泰国、菲律宾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现实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证。总之,在思考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投射。 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政权,除了依靠国家机器和经济利益两手来维系,统治阶级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能否为多数民众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龚自珍有句 名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或执政阶级而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与民众自身相关的经济利益要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的政治安全要素,因为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对政治文化、社会舆论前沿的跟踪和引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执政集团丧失政权是始于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与政治安全 决定一国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说到底,就在于它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带来利益,人民就拥护,政权就巩固;如果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对,政权就不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1949年以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国内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颠沛流离。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谁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任务,谁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国家统一、政局安定以后,就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极“左”思想在党内泛滥,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能得到有效贯彻。运动接连不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在中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使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富起来以后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以后,让社会更公平、更和谐,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已经成为了全党上下的共识。 通过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条贯穿其间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是党始终没有动摇过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可能克服那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性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 三、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两大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包括西方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颠覆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集聚。应该说,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引起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的,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同样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根本任务。 而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对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具体单位、具体问题上干群矛盾、党群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努力做好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只要党和政府真正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为了防止党夺取政权后蜕化变质,重蹈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谈话。黄炎培提出,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民主。毛泽东在窑洞谈话中提出民主,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真正的民主的含义。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七大 报告 也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第二,人民监督政府。现代国家,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除了在基层和一定范围内实行直接民主、协商民主,在整个国家层面,主要还是实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即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将权力交给选出来的政党和民意代表,由政党组成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稳定,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公共权力。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腐化变质,损害人民的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英国学者阿克顿提出:权力导致腐败,失去有效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也是影响政治安全的根源。让人民监督政府,用权利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腐化变质,危害人民利益,进而影响政治安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中国的现实看,权力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并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遏制腐败,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解决权力来自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的问题,解决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制约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另一方面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情况看,要保持政局稳定,更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政党来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是否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衡量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现实路径,也是确保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看了“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参考文献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5. 2017届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格式学术论文

1.郭润生、宋功德:《论自由裁量权》,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97 年第 3 期。2.杨建顺:《行政裁量的运作及监督》,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1 期。3.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4.袁曙宏:《行政处罚的罚没、实施和救济》,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 年版。5.傅国云:《公平在行政自由裁量权中的价值定位及其实现》,载《行政法学研究》,1998 年第 2 期。6.毛光烈:《试论行政合理性原则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 年第 1 期。7.黄贤宏:《行政法与行政程序》,载《江汉论坛》,1999 年第 7 期。8.江必新:《用程序捍卫公平正义》,载《新华文摘》,1999 年第 10 期。9.马骏驹、聂德宗:《当前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载《法学评论》,1998 年第 6 期。10.皮纯协:《行政审判的困境与改革思路》,载《法学家》,1998 年第 2 期。11.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张晓京,张玉喜,赵丽丽,张路蓬.货币危机理论和汇率理论:发散与交融[J].经济研究导刊.2013(05).

[2]唐斌.资本理论的脉络及延展[D].复旦大学,2013.

[3]杨宏.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

[4]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黄雯.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1.

[6]李翀.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J].学术研究.2013(01).

[7]黄先禄.人民币汇率改革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2).

[8]陈雨露,侯杰.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5(05).

[9]齐行黎,孙伯良,张志海.从均衡实际汇率理论看我国汇率制度建设[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10]罗红兰.谈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J].山西财税.2005(04).

[11]沈国兵.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05).

[12]黄先禄.汇率理论发展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13]许罕多.新汇率理论[D].吉林大学,2006.

[14]朱宗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D].河南大学,2010.

[15]贾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

[16]谢振东.关于交易者心理预期对汇率影响的量化问题探索[D].中共中央党校,2010.

[17]叶莉,林瑞凤.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的理论探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03).

[18]赵文胜,张屹山.货币政策冲击与人民币汇率动态[J].金融研究.2012(08).

[19]赵斌.漫谈从马克思主义的汇率观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06).

[1]徐盈之,郭进.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1).

[2]赵兴国,潘玉君,王爽,姚辉,崔文芳.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其动态预测——基于“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新方法[J].资源科学.2011(03).

[3]任力,黄崇杰.中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1(03).

[4]刘华军,闫庆悦.贸易开放、FDI与中国CO2排放[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03).

[5]诸大建.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如何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J].学术月刊.2013(10).

[6]彭水军,张文城,曹毅.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是否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基于地级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

[7]黄娟,田野.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2(08).

[8]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04).

[9]陈琰,由黎,赵淳,胡荣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生态足迹核算[J].资源科学.2010(07).

[10]杨来科,张云.基于环境要素的“污染天堂假说”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国行业CO2排放测算和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4).

[11]陆旸.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12(02).

[12]刘耕源,杨志峰,陈彬.基于能值分析方法的`城市代谢过程研究——理论与方法[J].生态学报.2013(15).

[13]宋树理.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思想的动态博弈新解[J].当代经济研究.2013(05).

[14]严立冬,陈光炬,刘加林,邓远建.生态资本构成要素解析——基于生态经济学文献的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5).

[1]张恒义,刘卫东,王世忠,单娜娜,梁红梅.“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以浙江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01).

[2]王闰平,荣湘民.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8(10).

[3]蔡九菊,王建军,张琦,李广双.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对CO2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8(01).

[4]刘遵义,陈锡康,杨翠红,,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中国社会科学.2007(05).

[5]刘建兴,王青,初道忠,顾晓薇,李广军,梁桂燕.中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生态环境.2007(02).

[6]毕秀水.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研究——基于自然资本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学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03).

[7]陈艳莹,原毅军.基于自然资本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条件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3(04).

[8]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陈东景.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02).

[9]仇睿,姚俭建.自然资本简论[J].东南学术.2002(01).

[10]李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物质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

[11]刘宇辉,彭希哲.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5).

[12]黄玖立,李坤望.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06).

[13]杨充霖,文先明.自然资本的起因、含义及问题[J].求索.2006(04).

[14]曹淑艳,谢高地.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J].生态学报.2007(04).

[15]林娅,孙文营.深化自然资本理念与发展循环经济[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5).

[1]金实.一本书读懂经济学[M].九州出版社,2010年1月.

[2]李毅.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可能遭遇的保障措施和几种特保措施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4期:第105-108页.

[3]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5期,第102页.

[4]钱磊.论特保条款中几个主要问题[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页.

[5]华民.西方混合体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郑秉文.公司治理:美国模式之谜[N].经济观察报,2002-08-12.

[7]李俊江.论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2003-9-28.

[8]还有许多纸和电视上的新闻,因看的时候没有仔细记录,故现在不能详尽的罗列.

[1]陈策.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3):28-33

[2]陈丽珍,王术文.技术扩散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2):56

[3]黄晓玲. 我国中西部区位优势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类型定位[J]. 国际贸易问题, 2003,(01) .

[4]姚利民 ,唐春宇. 独资与合资方式的技术溢出效果比较[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10) .

[5]崔到陵,任志成.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人力资本成长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为例[J]. 国际贸易问题, 2006,(03) .

[6]平新乔等.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溢出效应分析:来自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闭.世界经济,2007(8):3-13

[7]秦晓钟,胡志宝.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J].江苏经济探讨,1998(4):47-50

[8]饶燕.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扩散途径的门槛回归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07

[9]Cheung, ., Lin P. Spillover effect 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province vincial data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4, 15 (1):25-441.

[10]Hejazi,Walid,Sufarian, Spillove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30 (3) :491-511 .

[11]Kokko, .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4, 42 (2) :279-293 .

[12]熊晶晶,史本山.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机理研究[J]. 商业研究, 2006,(22) .

[13]陈涛涛,宋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政策要素研究[J].金融研究,2005(5):56-66

[14]崔到陵,任志成.外国,[J].国际贸易问题,2006(3):87-93

[15]代谦,别朝霞.外国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数据[J].经济论坛,2006(4):59-65

与记忆天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记忆力,实质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活动中只要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 下面介绍增强记忆的10种方法: 1.注意集中 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 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 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 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5.及时复习 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 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视听结合 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8.多种手段 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作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最佳时间 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科学用脑 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提高记忆力的十五个要点 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一、平心静气--首先使大脑安静下来。 二、疲劳会降低大脑的工作效率。 三、必须自信"一定能够记住" 四、要找出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 五、对记忆的对象要有兴趣 六、强烈的动机可以促进记忆。 七、和愉快的事情相联系容易记忆。 八、刺激可以使脑细胞变得年轻而敏锐。 九、细致地观察能帮助记忆。 十、充分理解被记忆的对象 十一、用形象来掌握被记忆的对象。 十二、把互不关联的记忆对象编成歌诀有利于记忆。 十三、辨别特征记忆法。 十四、适当的分散记忆有时比集中记忆效果好。 十五、调动身体各器官协同记忆。 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记忆力 问:医生 你好!我是一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压力大,要背的东西多,但又感到自己的记性不好,我很羡慕一些同学,他们很快记住的东西,而我得花数倍的时间才能记住,有时很苦恼。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记忆力? 答:你好!首先我要说的是,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在某些方面甚至差别很大。放弃比较,接纳自己,你苦恼就会减轻。至于记忆的方法,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要想提高记忆力,首先要了解一些有关记忆方面的常识。简单地来讲记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称为编码阶段。这就好比计算机的信息输入,都要经过编码,只有经过编码的信息才会得到保存。这个阶段与注意的关系很大。很多信息我们回想不起来,有些问题就出现在编码阶段。很多事情我们熟视无睹,并没有仔细观察,我们以为我们记得,事实并非如此。举个例子来说,虽然钞票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我们却不能立即描述出一元钱背面的图案。这是因为虽然我们看到了,但并没有主动地去注意它,也就没有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自然也就无法回忆了。第二阶段我们称为短期记忆阶段。这个阶段记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般在几秒到十几秒钟。比如你打114查到了你要的电话号码,记在脑子里,等你要拨号时一下子又想不起来了。测试短期记忆的方法很简单,你可以让一个人说出4个毫无相关的数字或英文字母,你立刻把它们重复出来,然后逐步增加,看你最多能记住几个。一般人总在7±2个。因此我们知道知道短期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短期记忆是长期记忆的基础,短期记忆如果不反复练习,很快就会遗忘。而如果在尚未消失前,继续加以练习,那么就可以转化为长期记忆,也就是我们说记忆的第三个阶段。长期记忆又称为永久记忆,可见它是保留时间很长的记忆。 通过以上了解,我们知道,如果你感到你记忆力不是最好,不一定是你的脑子比别人笨,可能是你在我们上面讲到的记忆的3个阶段没有处理好。如果你改善了记忆的这3个阶段你就有可能提高你的记忆力。下面我们就重点介绍如何来提高记忆力。 我们从改善编码阶段开始。首先,编码总是以注意开始,所以你应该把注意全部放在你要记的事情上。记住,如果没有编码或编码错误,你是不可能记住它们的,即使你有再聪明的脑子也白搭。你应该全神贯注尽可能地排除或减少外界的干扰。比如你可以选择比较安静的地方读书,读书时不要被其他的东西,如零食、小说、杂志等分心。有的同学看书讲究情调,边听音乐边看书,这也是不好的习惯。其次,仔细观察你要记的事情的细节。比方说你要记住一个人的相貌,你就应该仔细观察他的眼睛、鼻子、前额、下巴、耳朵。第三,就你要记的东西跟自己对话,比如"他高高的个子,小眼睛,皮肤黑黑?quot;这样就等于进行了印象及言语双重编码,就更可靠。 再谈谈如何改善短期记忆。我们前面提到,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所以要想改善短期记忆,必须减少记忆的负担。我们可以采取缩写的方法,比如"WHO",我们知道是"世界卫生组 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缩写,我们只要记住这3个字母,把它们作为线索,这样我们就可以记住全部了。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谐音的方法,使毫不相关的对象变得有意义,这样也可以减少记忆的负担。比如圆周率"……",照我们前面讲的,由于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人只能一次记住毫不相关的7个左右的数字。但如果我们把它读成"山顶一寺一壶酒……"那它就变成有意义的了,这样也就等于间接地扩大了记忆容量,减少了记忆的负担。由于短期记忆时间很短,要想保存长久,归根到底还要靠反复练习。 最后再讲一讲如何改善长期记忆。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不同。短期记忆的遗忘就好比信息 输入了电脑,但没有保存,丢失了就再也找不到了。而长期记忆的遗忘,好比存在电脑里的文件找不到,自然也就提不出来了。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有时想一个人的名字,已经到嘴边了,可就是说不出,被别人稍加提醒,马上就想起了。这说明这个信息还在脑子里,只是由于缺乏线索,而想不起来。因而长期记忆主要是检索问题。我们说一个人记性好,其中就包括一个人对以前发生的事情都清楚在记得。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改善我们的长期记忆。比如,我们可以借助环境中的线索。如果你下周开会,要带某份文件给某人,那么你可以预先把这份文件放在比较醒目的、你很容易看到的地方,到时候就会提醒你。很多人记性好并不是他脑子一定比别人好,主要是他善于利用环境中的线索。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时间顺序法,从这件事情发生前想起,按着时间顺序,把前面发生的事情作为线索,有助于我们回忆。这种方法在考试时也可应用。如果有某个问题你想不起来了,你可以先想一下你前面背的内容,再顺着想下来,会帮助你可以回忆。平时你也可以进行一些记忆练习,比如可以回想去年的今天你在做什么. 提高你的记忆力 培根说:“一切知识,只不过是记忆。”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较好的记忆力,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却不是很多。那么,怎样提高记忆力呢? 一、兴趣——记忆力的加速器。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强化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活动,形成大脑的兴奋中心,将各种知识信息不断地传给大脑的神经中枢,从而留下较深的印象。反之对所学科目不感兴趣,长期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你的学习就不安心,记不住。因此,要提高记忆力,首先应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爱好。 二、理解和复习——记忆力的金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有两个条件:一是在大脑中建立联系或产生联想,达到理解。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固,因为理解的实质是建立起各知识点的广泛联系。这样,在记忆时就可“顺藤摸瓜”。二是这种联系要加强。加强联系靠复习,经常复习就能记得牢,“重复是记忆之母”。 三、适当休息——记忆力的润滑剂。人们的各种学习活动都是由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主管,进行这些活动时,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就有相应的兴奋点。如果兴奋点长时间在“某一区域”出现,就会使该区域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适当休息就会使大脑皮层原来兴奋、劳碌工作的相应部位得以平静,消除疲劳。心理学家实验证明:在记忆新的事物时,每记忆30分钟后,中间休息5分钟,其效果远远超过长时间的连续记忆。 四、科学的方法——记忆力的促进剂。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挡才能的发挥。”掌握了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够帮助自己以最少的时间和最少的精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学习的目的。记忆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尝试记忆法、轮换记忆法、表格记忆法、提问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同学们要选择好适合自己自身的方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定会增强记忆力。 怎样增强记忆力 记忆,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记忆的大敌是遗忘。提高记忆力,实质就是尽量避免和克服遗忘。在学习活动中只要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记忆力。 下面介绍增强记忆的10种方法: 1.注意集中 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 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得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做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 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 5.及时复习 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 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有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得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视听结合 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得多。 8.多种手段 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作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最佳时间 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科学用脑 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怎样提高记忆力 记忆力不是生来就有的,主要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只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每个人的记忆都可以得到发展和提高。马克思的记忆力是相当惊人的,但他仍然采用背诵拉丁字母组成的无意义音节的方法,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记忆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记忆力呢? (1)使用和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将会使你的记忆效果显著。记忆的方法很多,但必须 根据不同的记忆内容采取适当的方法。 ①使用记忆法。 这是一种通过使用来增强记忆的方法。使用既是一种学习过程,又是一种重复过程。例如,记英语单词,仅仅用心记还不能加深印象,关键的是要使用,如果你能用它经常与人对话或给国外的朋友写信,你的单词一定记得很牢。 ②分类记忆法。 把记忆对象按照其性质、特征、内容联系,归并分类,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就便于记忆。比如,记忆外语单词,把职业(教师、学生、工人、农民、科学家、艺术家),学校(小学、中学、大学),亲属(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姐妹),方向(东西南北),季节(春夏秋冬)等等分门别类,这样就容易记住。学习功课时,在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系统整理,使内容融会贯通,也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③列表记忆法。 列表便于把杂乱的记忆对象条理化,这样提取时方便,尤其是对复杂的数字、词语等。 ④循环记忆法。 把所要记忆的材料分成若干小组,依次排列,每次一组,不断返回去复习和巩固前面的材料。这样周而复始地记忆,使记忆信号反复再现,能使人的记忆持久。 ⑤阅读记忆法。 精读和泛读一些与自己关心的事物有关的文章或报刊以加强记忆。 ⑥合成记忆法。 把显得零散的材料组合起来记忆。例如,单独理解记忆“弼”这个字,就不如与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联合起来理解记忆更便捷。 ⑦全体学习法、分段学习法和联合学习法。 学习一个材料,从头至尾反复阅读,直到熟练为止,称为全体学习法;把材料分成几个部分,记熟一部分,再去记另一部分,称为分段学习法;把材料通读一至数遍,再分段去熟记,最后再联合起来,称为联合学习法。 学习初期,学习内容的意义是连贯的,宜用全体学习法。学习后期或者材料较长,适宜用分段学习法。在学习材料的长度、难度比较适中的情况下联合学习法更为有效。 采用哪种方法,要具体分析。 ⑧集中学习方法和分散学习方法。 集中一段时间把学习材料记熟,不休息地反复练习,这是集中学习法。分散学习法指的是,在练习期间插进休息,分散成若干次记熟材料。一般来说,对解决问题的学习,对诗歌、散文等有意义的材料的学习,对难度小,分量少的知识内容的学习,适合用集中学习法。反之,对无意义材料、难度大、分量多的材料的学习,适用分散学习法。 ⑨过度学习法。 在某种学习内容达到刚刚和勉强能够背诵时,趁热打铁再继续学几遍,称之为过度学习法。 ⑩诵读法和背诵法。对记忆的材料,一遍一遍地念,直到熟读,这种方法叫诵读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诗歌、公式、定理等知识的记忆。在念的过程中,试图背诵,遇到不能记住的内容重新阅读,直到念熟,这叫做背诵法。背诵法的记忆效果较好,而且用于试图背诵的时间越多,记忆就越好。 (11)重点记忆法。 对有些内容,不用全部记住,只要抓住重点和实质,集中精力把要点记住就可以。例如听某些报告,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学习者的需要抓住重点进行记忆就可以了。 (12)歌诀记忆法。 把记忆的对象,编成歌诀,读起来抑扬顿挫,唱起来合辙押韵,比较好记,例如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3)规律记忆法。 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以便于记忆。对自然科学的不少定理、公式的记忆,死记硬背效果极差,如果找到它们的规律性,记忆效果就较好。 (14)接近、类比、对立联想记忆法。 由某人或某事想到与其相关的他人或他事,由某概念而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概念,通过这种方法能加强记忆。原因在于联想能唤起人的大脑的感知,使原来的形象再现,从而促进记忆。教育家威廉�6�1詹姆斯说:“一个事实,在心中越是与其他大量的事发生联想,就越是能很好地记住。” 接近联想,指的是在空间或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容易在人们的经验中形成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例如对某个熟人姓名的回忆,又想到同他相似的另外某人,或者联想到他的住处、事业、家境等等。 类比联想,指的是对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了和他性质相似的事物的回忆,例如,利用类比联想学习外语单词,将同义词、近义词归在一起,进行记忆。 对立联想,指的是由于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 (15)笔记记忆法。 读书记笔记,学习记笔记是提高记忆效果的一种好方法。根据学习的目的和记忆要求,记笔记可以分为抄录、摘记、提纲、札记、批注等形式。 (16)练习记忆方法。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书写练习,如解答数理化习题和实际操作、实验,帮助理解概念、原理、公理等。每次练习的结果都要知道对错,这样有利于记忆力的提高。 (17)自我测验方法。 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根据学习进度和自己的需要,自己测验自己的记忆情况。 (18)概括记忆法。 如“四大发明”、“五讲四美”等。 (19)形象记忆方法。 据说作家秦牧记忆马克思诞辰,采用编故事的方法。“马克思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他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于是1818年5月5日就再也不会忘记了。 (20)分解记忆法。 把复杂的东西分解开,有时会得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赢”字,笔划比较复杂,但如果分解为很顺口的“亡口月贝凡”就很好记住了,同时还可连带记住“嬴”和“羸”两个字。 (21)推导记忆法。 有的事物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如若记住一个,可以依次类推,帮助记忆。比如十月革命爆发在1917年,十月革命影响了中国革命。两年之后的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又是两年之后,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遵循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水平。自觉遵循记忆规律,利用记忆规律,对提高智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哪些记忆规律值得掌握呢? ①具有明确目的的记忆,比没有明确目的的记忆其效果要大得多。在学习中,同学们对那些必须记住的材料,一定要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决不可放任自流。 ②要求长期记住材料,比要求短期记住材料具有更大的巩固性。在学习中,我们应当使自己具有长期的甚至永久性的记忆意向。 ③要求顺序记忆的效果,较之不要求顺序记忆的效果要大得多。按材料顺序记忆,更有利于提高记忆力。 ④要求精确地记忆材料的效果,比要求只记住材料大意的效果好得多。 ⑤与需要相符合的材料容易记牢。 ⑥凡是能引起人们直接兴趣的材料容易记住,而且记得快、记得久。 ⑦能激起人们情感的事物能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 ⑧经过积极的思考,达到深刻理解的事物容易记忆。 ⑨材料的多少,在记忆的进程中表现出相反的特点:易记材料开始记忆时进展快,以后复习时进展慢,而难记的材料,开始时记忆进展慢,但复习中进展快。 ⑩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容易记住。 (11)直观的形象材料比语词的抽象材料容易记住。 (12)有节奏有音韵的材料(如诗歌)比没有节奏没有音韵的材料容易记忆。在学习中就可以把那些难于记忆的材料编成有节奏,有音韵的东西,如顺口溜、打油诗等等,以帮助我们提高记忆的效果。 (13)多种感知活动比单一感知活动容易记。 (14)集中注意观察比心不在焉观察容易记。 (15)经过系统化的材料容易记,但不持久。 (16)把反复阅读和尝试背诵结合起来,较之单纯背诵,或者单纯地反复阅读,其记忆效果要大得多。这条规律的实质,就是在学习中把再认和再现结合起来,即把材料阅读几遍后,离开材料在头脑中回想一下,看哪些记住了,哪些没有记住,然后再去阅读,如此反复地交叉进行,直到记熟为止。 (17)同时记忆两种类似材料,因易于混淆而影响记忆效果。据此,在学习中,我们把记忆的规律归纳为五个方面: a.明确记忆目的、任务是保证记忆质量的首要条件。 b.记忆材料的数量适度,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关键。记忆数量过多,会使记忆效率大为降低。尽量避免“都想记住,都记不准确”的被动局面。 c.记忆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记忆的速度和持久性。 d.记忆前后保持活动的相对稳定,能提高大脑的记忆功能,避免记忆的干扰。 e.发挥各个心理过程的协同作用是强化记忆的物质基础。积极的思维与提高记忆效果紧密相关,兴趣与爱好也是增强记忆的重要因素之一。 (2)怎样巩固记忆力?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因为自己记忆力差而深感苦恼。如何才能去防止或减少遗忘发生,巩固自己的记忆力呢? 第一,要有一个好习惯。到哪里去或做了什么事,或今天准备学习什么,记忆的效果怎么样,最好事情完结之后,花上少许时间回想一下,有什么遗忘没有,还有哪些内容没有记住。此外,做事或学习时要有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必须做,哪些事不必做,要合理安排,慢慢养成一个记忆的好习惯。 第二,对自己记忆中的事情,在合适的场合、时间和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想办法讲述给别人听,这样可以巩固记忆。在学习方面温故而知新,不断地温习,还可以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内容讲给同学、家长听。 第三,通过争论,加深记忆。争论是互相促进,加深理解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样,也可以加深理解记忆。 第四,记忆对象尽量减少,并要求能精确、明白。滥记、乱记、多记,效果不会好。 培养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了不少,这里只简要介绍适合中小学生的方法。 ①重复记忆。重复是学习之母,尤其像字词、术语、外语单词、历史年代、事件等枯燥乏味的东西,更需要循环往复地记忆。 ②早晚记忆。根据心理学原理,早晚记忆分别只受“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的单项干扰,因而记忆效果较好。 ③读写记忆法。边说边记,多种分析器的协同合作也是提高记忆成效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记字词、诗词、外文单词等。 ④间隔记忆方法。读一本书,学一篇文章,最好分段交替进行记忆,记忆时间不宜过分集中。 ⑤概要记忆法,在一般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下来的场合,如听报告、故事,看电影、小说,可把其中心、梗概、主题记住;或先记一个初略的框架,然后再设法回忆补充。 ⑥选择记忆方法。古人云:“少则得,多则惑。”读书学习都要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记忆的内容有所选择,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⑦趣味记忆方法。“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倘若对某一门学科特别感兴趣,其学习成绩也往往较好。 ⑧运用记忆法。记忆是建立联系,运用则是巩固联系的最有效手段。我们一定要把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当然,记忆力的培养,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勤奋学习。学习的知识越多,人的记忆力也就越强。孔子早就说过:“多见而多识之”,“多学而多识之”,识就是记忆。

对进行了考察。记忆与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能力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它经常成为哲学 反思 和思辨建构的对象。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哲学记忆论文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摘要:对进行了考察。记忆与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能力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它经常成为哲学反思和思辨建构的对象。西方哲学的记忆观经历了古代本体论记忆观、中世纪____神学记忆观、近代认识论记忆观和当代生命哲学记忆观等几种历史类型。

关键词:西方哲学;记忆观;历史演进

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4-0476-06

罗素曾说,记忆“那是一个很困难的题目”。在近代心理学将实验手段引入记忆研究之前,甚至在今天大脑对于脑科学而言仍然是一个“灰箱”的情况下,记忆的运行机制无疑仍是一个难解之谜。由于记忆与人的意识、思维、理性等精神能力和精神活动的密切联系,它总是经常成为哲学反思和思辨建构的对象,尽管它也从未成为哲学思想的主流。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形成了以求知、尚智为核心的理智知识型传统,对记忆问题有较多深入的研究散见于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中,蕴涵着丰富的记忆思想资源。考察这种哲学记忆观的历史演进,对于推动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古代本体论记忆观

哲学史上第一个谈到记忆并赋予记忆以极高地位的当属柏拉图的“回忆说”。柏拉图不仅实际地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包括对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回忆和他的自传,用他的生花妙笔确立了苏格拉底在西方文明史上不朽圣人的地位,而且也从《美诺篇》开始以“回忆说”着手构筑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影响深远的形而上学体系。

“回忆说”的提出直接源于对“美诺悖论”的解答。苏格拉底的哲学活动是热衷于为一些道德及相关概念的正名,探求它们的合乎逻辑的定义。他不但承认自己的无知,而且通过反复盘诘往往使被问者陷入迷茫的境地而被迫也承认自己的无知。美诺正是在被诘问了三次而对先前自以为是美德的定义感到绝望时提出:“你在对一个东西是什么全然不知时,能够寻求它吗?”苏格拉底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将它重新表述为:“他不会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因为他既然已经知道它,就无需再探求;他也不会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因为他甚至连他要寻找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一些现代西方学者很重视的“美诺悖论”,它表明苏格拉底在美德问题上陷入了绝境。柏拉图让苏格拉底反求诸己,用“回忆说”来解决这个悖论。他说:“既然灵魂是不朽的,可以不断重生,它已经在这个世界以及别的世界中获得一切事物的知识;……因此寻求与学习并不是别的,不过就是回忆。”。在柏拉图看来,包括美德在内的一切知识都是不可教的,也不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获得的,它们本来就内在于人的心灵和灵魂之中,只不过在现世生活中它们被人忘记而成了不觉察的状态。从未学过数学的童奴经过苏格拉底的适当提问后说出了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它们的边长平方之比,即毕达哥拉斯定理,就证明知识是灵魂从生前的存在里带来的。所以,后天的 经验 际遇不过是一种“机缘”,经它的刺激和提醒使人回忆起灵魂本已具有的知识,一切学习都是回忆。柏拉图正是以“回忆说”为基点建构了他的乌托邦、理念论、灵魂不朽论、宇宙起源论,建立了庞大的纯粹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所以罗素认为回忆说是柏拉图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不是在一般的经验层面上谈论记忆和回忆问题,而是一开始就赋予它一种思辨的意义,用它讨论认识的来源和本质、灵魂的不朽和肉体的生灭、整体的理念和分有理念的万物等极抽象的形而上学问题,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思想史意义。从思维的取向来看,“回忆说”将探寻知识和美德的认识活动从外在转向了内在,从感觉和经验转向了理性和灵魂。黑格尔曾对此评论道:“一般所谓学习是指接受一种异己的东西进入思维的意识,这乃是用事物去填满一个空的空间的机械联合过程,而这些事物对于这空间乃是生疏的、不相干的。”相反,依照柏拉图,“学习是这样一种运动,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异己的东西增加进去,而只是它自己的本质得到实现,或者它自己的本质得到自觉”。这无疑是哲学精神的纯化和 理性思维 的进展,它使记忆和回忆一词摆脱了日常经验的意义,而具有内在化、深入自身的深刻的思想性意义。其次,柏拉图认为“整个自然是同类的”,只要回忆起其中的一件便可能触类旁通,由此推论出 其它 的一切,无需对每一件事物都用回忆的 方法 去认识,这表明柏拉图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密切的联系,他力图用“回忆说”对整个世界形成一个完整的看法,构建一个完整的本体论的结构图景。最后,“回忆说”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他发展了苏格拉底寻求普遍性定义的精神助产术,回答了人的心灵中的知识是如何孕育的这个苏格拉底没有提出也没有回答的问题;同时,就灵魂在堕入肉体之前已经具有某种知识,在肉体的污染和囚困中虽然忘却但经某些“机缘”的提醒和刺激又可回忆起这些知识而言,“回忆说”事实上蕴涵着后来亚里士多德潜能与现实学说的萌芽。

亚里士多德“是从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之一”(黑格尔),在他的自然哲学著作中,辟有专章《论记忆》,而这却是为历来的哲学研究所忽略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的记忆思想以灵魂学说为基础。如果说他对灵魂的说明是形而上学的思辨,那么他对记忆及其它生命现象的观察则充满了自然哲学的色彩。亚氏的记忆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关于记忆的性质和属性。

他认为,灵魂具有感性和理性功能,记忆和想象属于灵魂的同一部分,它属于“第一感觉能力,即我们由以感知时间的能力”。在他看来,“时间的一部分已经过去了,现在并不存在,另一部分将要到来,现在也并不存在。但是由这些部分,却又构成了那无限的和永远存在的(真正的)时间”。时间既是可分的又是连续的,还是可度量的,是灵魂认识广延和运动的内在尺度。“只有那些能意识到时间的动物才有记忆,并且它们是凭藉着以感知时间的器官来记忆的”。第二,记忆的对象。亚里士多德认为,“将来是不可能记忆的,因为将来是猜想和希冀的对象;对现在也无可记忆,而只能感觉,因为对将来和过去我们都无法靠感觉来认识,只有对现在才能这样。记忆属于过去,而对当下的现在则无法记忆”。所以,记忆既不是感觉也不是判断,而是当时间流逝后它们的某种状态和影响,所有记忆都表明着时间的过去。第三,记忆的发生。时间成为过去,只是本质意义上的记忆之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由于记忆存在于具有强烈刺激之心灵的潜能之中,因而只有当属于事实的以及属于时间的刺激同时发生时,人才会现实地记忆。“记忆在本质上包含有意识。但是如果只有属于事实而没有属于时间的刺激,或者相反,人们都不可能记忆”。总起来看,虽然亚里士多德认为记忆属于感觉而且是第一感觉能力,它是人们知识经验的开端,与理论科学和高级智慧相距甚远,具有与柏拉图超验地谈论记忆完全不同 的观察和研究记忆的经验取向。但是由于他的灵魂学说渗透在整个自然哲学之中,而且将记忆与对时间的深遂思辨结合起来,因而亚氏的记忆思想仍然具有相当深厚的形而上学基础,他同柏拉图共同缔造了古代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记忆观。

二、____神学记忆观

欧洲中世纪是____神学兴盛并一统天下的时期,所有的理论思维和思想论争都发生在神学的范围内,人们不再探求自然和宇宙的奥秘而致力于对上帝信仰的论证与理解,古希腊的哲学 文化 传统和希伯来的宗教文化传统逐渐融合为一体化的神学哲学理论,直至经院哲学的诞生,哲学完全沦为神学的婢女。奥古斯丁正是站在这个结合点上,作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他认为基督____真正的哲学”,皈依基督____到达哲学的天堂”,而一般人所谓的哲学只是“现世的哲学”,真正的哲学可以利用普遍流行的现世哲学,现世哲学需要经过改造才能被利用,二者的关系是信仰和思想的关系。那么,如何由现世的哲学达到真正的哲学,即信仰和思想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奥古斯丁坚持“信仰然后理解”的基本立场,“你若不信,便不能理解”。而“信仰然后理解”的关键则是他关于记忆的“光照说”。

“光照说”的大意是:一切真理都存在于上帝之中,上帝是真理的来源,真理是上帝之光的照耀,“光照”是人的理性获得真理的途径。奥古斯丁正是通过“光照说”来论证对上帝的信仰。从哲学史上看,“光照说”可以说是对柏拉图“太阳”比喻的承继和对“回忆说”的改造。如前所述,柏拉图通过“回忆说”解答“美诺悖论”,把对普遍性知识的寻求诉诸于超验的理念世界,引出了灵魂轮回观念。奥古斯丁取消了灵魂的前生观念,认为不能像柏拉图那样由现在可发现真理而推出心灵有前生及灵魂轮回,因而回忆就是当下的,真理的获得和幸福的达至乃是由于人具有天然的上帝记忆和天然的追寻上帝的欲求。奥古斯丁认为,“信仰寻求理解”,人对于上帝是听信在先,理解在后。我们之所以能够信仰,是因为已有上帝记忆。但这上帝记忆是极不完全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醒”,即得到圣经、教会这两大权威的“提醒”。因此,人的上帝记忆就蕴含了一切真理之相和后天获得的感性形象,包含有潜意识和意识的内容与活动。“记忆的领域中原已有它们存在着,不过藏匿于邃密的洞穴,假使无人提醒,可能我绝不会想起它们”。人们获得知识,体验幸福,正是由于得到了上帝之光的照耀,上帝之光照亮了记忆中某处邃密的洞穴。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记忆’代表心灵的潜在状态,‘光照’代表心灵的显在活动。”可见,在记忆来源问题上,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理念改造和提升为上帝,记忆就是心灵的上帝记忆,对于上帝记忆人们是不能再进一步追问的,它属于直接的、当下的、自明的信仰领域。

关于记忆的内容,奥古斯丁认为包括三类:第一,“不通过印象,即在我们身内得见概念的真面目”,人们称之为知识学问,潜隐在最幽远的地方;第二,“记忆还容纳着数字、衡量的关系与无数法则”,它们无色、无声、无味、无从捉摸,也不是感觉所镌刻在我们心中的;第三,“记忆又拥有我内心的情感”,但方式依照记忆的性质与心灵受情感冲动时迥然不同。记忆好比一个库房,这些材料在记忆中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在一起,而是依照一定规则有序地排放。“在那里,一切感觉都分门别类,一丝不乱地储藏着,而且各有门户:如光明、颜色以及各项物象则属于双目,声音属耳,香臭属鼻,软硬、冷热、光滑粗糙、轻重,不论身内身外的,都属全身的感觉。记忆把这一切全都纳入庞大的府库,保藏在不知哪一个幽深屈曲的处所,以备需要时取用”。这就是说,记忆不仅保存一切感觉材料,同时又是最初运用理性规则的场所,是联系理性和感性的中介,因而已经包含着对人的认识过程的初步分析。

作为神学家和哲学家,奥古斯丁毕生追求识神与识己,人的上帝记忆既是这场追寻的起点又是终点,在此基础上,奥古斯丁又论述了返观自照的“自我记忆”、三位一体的永恒记忆等。可见,经过“光照说”改造的神学记忆观,实质上构成了奥古斯丁神学和哲学的秘密与枢纽,对于上帝记忆的“先信仰然后理解”在他的神学继承者那里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开辟了经院哲学系统化的道路;而关于记忆的内容和记忆对认识的作用则成为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唯名论的思想资源,并最终导致了经院哲学的瓦解。

三、近代认识论记忆观

近代以降,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____会和经院哲学的束缚逐步松缓。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动着人们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以革新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验科学的许多重大成就,也向哲学提出了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加以指导的要求。因此,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认识方法做出哲学概括与说明的认识论问题就被提升到了特别显著的地位。相应地,对记忆问题的探讨再也不能在原来神学的框架内进行了,它被纳入了对知识的来源、性质、范围等问题的探讨中,其中尤以经验论哲学为甚。

将经验论加以系统化的洛克是哲学史上对记忆问题进行认真研究的重要思想家。他对人类思想的各种情状进行了划分,明确区分了感觉、记忆、回忆和思维等,第一次从唯物主义经验论角度肯定了记忆在人类思想意

识结构中的地位。洛克十分重视记忆的重要性,他说:“在有智慧的生物中,记忆之为必要,仅次于知觉。它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如缺少了它,则我们其余的官能便大部分失了效用。因此,我们如果没有记忆的帮助,则我们在思想中,推论中和知识中,便完全不能越过眼前的对象。”可以看出,洛克认为记忆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心的大部分官能在发挥其功能时都需要有记忆系统同其协同作用,否则其功能就无从发挥。例如感知器官如果缺乏记忆系统的配合,那么感知对象对它而言每一次都是不同的,或者它不知道它每一次感知到的是同一个对象,因此它也就不能获得任何稳定有效的信息。而学习的内容如果不能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则学习者什么也没有学习到。第二,有了记忆,人才可能有间接知识,只有凭借记忆,人才可能离开眼前的对象,通过推理、比较、想象等思维活动获得具有间接性的知识,“敏捷的才智在于能自由调动记忆中的各种观念”。

“天赋观念”是洛克认识论集中批判的问题,他正是通过对记忆的分析来达到的。洛克说:“回忆作用同其它思维方法,分别之点,就在于回忆时,分明意识到那件东西是曾经在心中存在过的。人心以前所不曾知觉过的东西,都不能说是在心中的。”存在于心中的任何观念,如果不是当下的一个实在知觉,就是从前不为理解所知道的;而如果一个观念能通过记忆被追唤出来,则人一定知道它是以前在心灵中存在过的旧的观念。任何观念究竟是否在人心中或记忆中,就完全看这样差异。借着这个差异,洛克断言,“记忆中并没有天赋的观念”。因为根据洛克的逻辑,人心中的知觉(观念)只有两种:已知的记忆和当下的新知。新知的观念总要以某种方式贮存到记性中成为记忆,作为记忆存在的已知观念在某个时候一定是当下的新知,当下的新知转化为记忆就成为人类知识的来源和流程。依此层层追溯,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既没有任何记忆也没有任何新知识的阶段——“白板”阶段。这样,洛克就通过对记忆的分析驳斥了天赋观念论的“普遍同意说”和“理性发现说”。

另外,洛克还注意到了人的意志对记忆活动的主动控制、记忆的两层缺点、记忆与抽象言语的关系等,在经验论的框架内比较详细全面地考察了人类的记忆现象。相对于洛克之后的许多哲学家,包括许多当代哲学家从根本上忽视记忆在思维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事实上他已赋予了记忆在思维中相当重要的地位,尽管还只是“仅次于知觉”的第二位的地位。可以说,在记忆问题上洛克超越了他的时代。

如果说洛克在对经验论哲学的综合中存在着动摇的倾向,那么休谟则将经验论原则彻底化了。休谟认为,呈现于心灵中的除了知觉以外什么东西也没有。知觉分为两种:微弱暧昧的抽象观念和强烈活跃的感觉印象,一切观念都是印象的摹本。“记忆和想像这两种功能都可以摹仿或摹拟感官的知觉,但是它们从来不能完全达到原来感觉的那种强力同活力”。这就是说,直接面对对象的感官知觉最为强烈,引人冲动,而离开直接对象的事后记忆,甚至最自由的思想也比最钝暗的感觉较为逊弱。当人心的种种思想或观念出现于记忆或想象中时,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以某种次序和规则相互引生,这些规则只有三种:相似关系、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这三种关系都以记忆为基础,“除了直接呈现于他的记忆和感官面前的东西而外,他再不能确信别的东西”。

休谟是如何推知这一点的呢?休谟认为,几何、代数、三角等具有直觉的确定性的知识,人们只凭思想作用就可以保证其明白性和普遍必然性,而对于“实际的事情”的研究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但在这里各种事实的反面总是可能的。人类理性不可能凭借事物呈现于感官前的种种性质,把产生它的原因和由它所产生的结果揭露出来。人们只是由于似乎相似的原因,便期望有相似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推论,而是期待和信念,即这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关于实在事情或实在存在的一切信念都只是由呈现于记忆或感官的一个物象来的,都只是由那个物象和别的物象的恒常会合来的”。正是由于一种物象和呈现于记忆中的东西的习惯性会合,人们才有了相似关系、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的推论方式。如果不根据呈现于记忆或感官中的一些事实,那么一切推论不过是纯粹假设。尽管思想可以自由地超出记忆和感官之外,达到最远的地方和最远的时期,但是它必须依据感官或记忆之前的一些事实。“所以你最终就必须归结到呈现于记忆或感官中的一种事实。若非如此,那你就得承认,你的信念是完全没有基础的”。因此,所谓因果关系仍是由于经验的不断重复和恒常记忆,它是否是事物的固有性质和必然联系,对于人是不可知的,人们只需要根据经验和记忆期待将来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就够了。可见,休谟从知识、理论起源于知觉、印象的经验论原则出发,将知识、理论特别是关于“实际的事情”的知识、观念局限在感觉经验的范围之内,感觉经验的不断会合和多次重复成为呈现在心灵中的记忆,根据经验和记忆形成思维的信念和行动的习惯。而对经验和记忆的外在对象是否有真实的因果联系甚至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则持怀疑主义态度。这样,休谟在对经验主义原则彻底化的过程中,走向了不可知论。

四、生命哲学的记忆观

20世纪上半叶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对记忆进行了独特而深入的研究。柏格森公开举起非理性的旗帜,致力于解决传统哲学的身心二元论,他以生命冲动为基石,把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从空间转移到时间,突出直觉的方法论本质,系统地提出了人的生命创造进化学说,记忆理论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重要内容。

批判传统哲学特别是笛卡尔理性主义二元论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出发点。他认为物质与心灵的关系,在笛卡尔那里被拉得太远,因为他认为物质具有几何空间性而心灵却无广延;在贝克莱那里又被扯回太近,因为他使物质的第一性质等同于第二性质而成为纯粹的表象。柏格森肯定精神的真实性和物质的真实性,力图在二者的结合部——记忆——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旦着手从纯粹事实当中寻找这样的信息,以求帮助我们解决这个

问题,就发现我们不得不涉及的不是别的,而是记忆”。“任何人只要不怀成见,立足坚实的事实,一旦着手研究心灵与身体这个经典问题,很快就会把它看作记忆的核心问题”。可见,记忆问题是柏格森批判传统哲学提出生命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

柏格森在讨论记忆时,涉及到了记忆功能的发生方式、如何储存和运动的过程,他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记忆形式:记忆-形象和记忆-行动。前者记载依时间出现的全部日常生活事件,不忽略任何细节,也不考虑任何实际用途,只是由于自身性质的必然性把过去保存起来。这种记忆形式形成了经验性认识,把人们的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第二种记忆形式并不保留具体的事件、过程、方位等,而是把过去运动中形成的理智协调的运动保留下来,它代表着过去积累起来的努力。柏格森说:“被储存在当前里的这种对过去全部努力的意识,确实也是一种记忆,但它与第一种记忆却大不相同,它总是受行动的支配,位于当前意识中,并且只顾及未来。”第二种形式之所以无愧于记忆的名称,不是因为它保持了以往的形象,而是因为它把过去的作用延伸到现在,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行动意识,是纯粹记忆而不是大脑的自然机能。它努力聚积的是人的生存能力,显示着人的生存能力的增强。因此,第二种记忆实质上是促使人行动、促使人生活的力量,正是它体现了生命的创造进化过程。

正是在第二种记忆即纯记忆中蕴涵着柏格森那个重要而令人费解的“绵延”概念,“绵延说”和记忆理论有密切关联。“纯粹绵延是,当我们的自我让自己生存的时候,即当自我制止把它的现在状态和以前各状态分离开的时候,我们的意识状态所采取的形式”。绵延使过去和现在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存在着相互渗透,存在着无法区分的继起,它具有以下几个特性:第一,只有活生生的生命过程才会有纯绵延的形式出现。在柏格森看来,数学时间是空间的实在形式,而对于生命万分重要的时间是绵延。第二,绵延是没有区别的陆续出现,生命过程是无法切断的生命之流,只有在自我的生命流程中而非纯粹空间内,过去和现在才并非相互外在而是在意识的整体中融汇起来。第三,绵延是一与多样性的统一,构成生命之流的绵延虽然是“无法区分的继起”,却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变。绵延过程是一,是什么把绵延过程统一起来呢?柏格森认为是依靠记忆。第四,绵延的趋势不可预测。对于一个不可分的生命过程,任何超人的智慧都无法预见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因此创造是生存所必须的,生命存在的根据就在于创造,它不服从于某种先验的目的。由柏格森记忆理论和绵延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纯记忆就是绵延不断的生命之流的形式和保证。只要生命在继续就会有过去,而过去就意味着记忆、储存和积淀。记忆并非储存在大脑里,而是储存在绵延中,即储存在生命本身和生活范围中。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立即返回过去,使过去作用于现在和未来。所以,柏格森所说的记忆并不是一种心理存在,而是生生不息的创造的生命能力。

对直觉的重视是柏格森区别于传统哲学的重要之点,但他又不同于现代哲学其它流派从存在、意志等出发去阐述直觉,而是以绵延和记忆理论为前提去发现直觉的。他认为直觉对于当时的人类而言只是理智的边缘或半影,它是因为在行动中不及理智有用而被排出中心的,但是直觉自有更奥妙的用途,应当再恢复它的较显要的地位。柏格森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直觉意识,直觉地思维也就是绵延中思维,而生命的绵延依靠记忆成为可能,所以记忆就为直觉提供了基础和参照。“真正直觉的机制就仅仅是唤起回忆,给它一个实体,并重新赋予它活动的,因而也是切实的性质”。记忆中的知觉和形象不断聚积,最后缩约成一个单一的直觉,从而直接地产生对事物、生命的完整意识。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记忆观是对传统形而上学记忆观的根本变革,它一反传统哲学将时间空间绝对化、数学化的理智形而上学 思维方式 ,将记忆视为生命绵延的根据和创造的源泉,从而超出了对记忆的自然科学式理解。如他反对把记忆当作大脑的自然机能,把大脑当作记忆的贮藏室,记忆是纯粹的过去等等,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等正是这样看的;他也反对把记忆当作减弱的知觉,这在休谟那里表现得最为明显。柏格森所理解的纯记忆是生命的能力而非心理存在,它储存在绵延中即储存在生命本身之中。过去活动的内容和结果积淀下来所形成的能力即纯记忆,过去依然是充满生机的,是具有当下效应的现在的前提,也是使当下效应指向未来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柏格森的纯记忆也就是类记忆、社会记忆。但是由于他的哲学在总体上是综合的而非分析的,“主体与客体的区别,……在他的哲学中是完全没有的”,因此,柏格森虽然突出了记忆对于生命创造进化的意义,但却由于这种混淆而具有生物有机论的倾向,也并未真正深入人类社会演进传承的记忆一创造过程。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哲学记忆论文

《认知心理学》(英)艾森克《认知心理学》(美)John 《认知心理学》(王甦)《认知心理学》(彭聃龄)《当代认知心理学》梁宁建《记忆心理学》杨治良

与自由和限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要是让我写就免了,麻烦!我来说下怎么写,我虽然写不出高品质的(那需要积累很多的材料,还要多写)作文,但我可以说一下应付老师和考试的作文手段。关于自由的议论文,我的想法就是自由但不要过度,然后罗列出N多例子来说明你说的对,最后再阐明一下你的主旨就OVER啦。

小时候,在草地上放风筝,因为没有风,风筝怎么也飘不起来。于是,我沮丧地站在那里,等待风的来临。 父亲走过来,问:“为什么不让手中的风筝飞起来呢?” “没有风,风筝飞不起来。”我说。 “没有风?你自己不就是一股风吗?” “我自己就是一股风?” “对呀,你跑起来,不就是一股风吗?” 我开始跑起来,好象自己真的成了一股风,一股奔跑的风,一股热情奔放的风。于是,风筝慢慢的升上了天空...... 从那以后,每当遇事束手无策时,我就会想起父亲的这句话:跑起来你就是一股风!

1.郭润生、宋功德:《论自由裁量权》,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1997 年第 3 期。2.杨建顺:《行政裁量的运作及监督》,载《法学研究》,2004 年第 1 期。3.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4.袁曙宏:《行政处罚的罚没、实施和救济》,中国法制出版社,1994 年版。5.傅国云:《公平在行政自由裁量权中的价值定位及其实现》,载《行政法学研究》,1998 年第 2 期。6.毛光烈:《试论行政合理性原则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载《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 年第 1 期。7.黄贤宏:《行政法与行政程序》,载《江汉论坛》,1999 年第 7 期。8.江必新:《用程序捍卫公平正义》,载《新华文摘》,1999 年第 10 期。9.马骏驹、聂德宗:《当前我国司法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载《法学评论》,1998 年第 6 期。10.皮纯协:《行政审判的困境与改革思路》,载《法学家》,1998 年第 2 期。11.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美国经济危机时胡佛采用自由放任的政策,导致美国的经济危机更加严重社会动荡,而罗斯福上台后采用国家干预指导经济的政策,最终化解危机。纯手写,望采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