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鲍国安研究曹操的论文

发布时间:

鲍国安研究曹操的论文

提到曹操的扮演者,大家总是会想到鲍国安、于和伟、姜文, 陈建斌总是被忽略的那一个。

按理说陈建斌是一个有演技、有情怀、有作品的演员。

而且他的履历,也是分外耀眼。

1998年,他从中戏硕士毕业后就留校任教了,最早演话剧拿过金狮奖,后来演电视剧拿过金鹰奖和飞天奖,再后来演电影还当起了导演,在一届金马奖上连续拿到了最佳主角、最佳配角和最佳新人导演三项大奖,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

2010年陈建斌在《三国》中出演了曹操,当时陈建斌凭借《乔家大院》被大众熟知,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本想凭借“曹操”这个角色彻底跻身一线,没想到最后毁誉参半,后来他靠着出演《甄嬛传》才缓过气来。

为何出演曹操成为了陈建斌的滑铁卢之战,和鲍国安相比,他的差距又在哪里呢?今天皮哥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一、陈建斌的表演

我们先说陈建斌。

他从出演这部剧开始,就一直在犯错误。

最开始导演找他,不是让他演曹操,而是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陈建斌说他不喜欢这个人物, “没有曹操那么有意思,吸引我” ,就拒演了。

后来《三国》换了导演,陈建斌才顺利拿到了曹操这个角色。

陈建斌没有透露最开始让他演的是哪个角色,但我们从他的外形判断,很可能就是董卓或是袁绍,也可能是司马懿,但不太可能是刘备或者诸葛亮。

对于一个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男演员来说,演这样的反面人物或者说较为扁平化的角色,陈建斌的拒演可以理解。

但一个原本要演董卓、袁绍的人去演了曹操,这种错位感让他一开始就失了先手。

接着就是剧本的锅了。

有1994版《三国演义》的珠玉在前,2010版《三国》在编写剧本时避其锋芒,努力写成了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通俗剧。

比如台词方面就很“现代”。

董卓说:“迁都长安是百年大计。”

许攸说:“你们是来打仗还是来调情的?”

潘凤说:“我的大斧已经饥渴难耐了。”

这些台词听着很雷人,没有一点儿古味儿,这使得整部剧失去了深度。

而在人物塑造上,本剧也是剑走偏锋。

比如倪大红饰演的司马懿就被塑造成了一个天生的阴谋家,倪大红本来是老戏骨,但在这部剧里神神叨叨的,给人的观感极差,和老版三国里的司马懿扮演者魏宗万有着很大的差距。

另一个被坑的就是陈建斌。

1994版《三国演义》里,鲍国安已经把曹操的奸雄诠释得淋漓尽致了,编剧就强行整出了一个“人性化”的曹操,把刘邦那一套地痞的作风套在了曹操身上,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版的另类曹操。

易中天《品三国》里称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这部剧里为了诠释可爱,让曹操猥琐假笑。

刘备跑了,他大呼小叫;见了赵云,他直呼“我爱死他了”,见了关羽,直接卖腐“云长不能走啊”。

曹操的真性情成了“随地大小便”,这哪是一代枭雄,这简直就是一个情绪随时爆发的“地痞流氓”。

所以当这样的剧本写出来时,神仙来了也要演砸,陈建斌真有点不走运。

最后,陈建斌自己也有很大的问题。

剧本再烂,作为一个好演员也是有能力演在水准之上的,可是陈建斌用力过猛。

一方面是肢体语言太过丰富,时不时吹胡子瞪眼,上蹿下跳,没有演出曹操的城府。

另一方面就是台词的问题,鲍国安老师的台词十分浑厚,很有磁性,辨识度很高,但陈建斌说台词,语调上没有起伏变化,没有做到抑扬顿挫,给人的感觉很平。

他的断句也有很大问题,一顿一顿的,最明显的就是吟诵《短歌行》,本来是四字短句的诗,他愣是两个字两个字蹦着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一首霸气的诗让他读得磕磕绊绊,观众听着是真心难受啊。

而且虽然陈建斌说为了这部戏他推掉了很多戏约,做了充足的准备,但看剧时总能感觉到陈建斌在饰演曹操时太过追求“标新立异”,举手投足间都是一种现代人的味道,没有那种老版曹操古朴的感觉。

总之,不契合的角色、不严谨的剧本加上有瑕疵的表演,让陈建斌版的曹操备受诟病,而和鲍国安版的曹操一比较,这种差距更加明显了。

二、鲍国安的表演

我们来看看鲍国安是怎么演曹操的。

1990年央视开始筹备拍摄《三国演义》时,鲍国安就是曹操的第一人选,当时他无论是年龄还是气质都和曹操十分接近,而且鲍国安已经是剧组里最大的腕儿了。

可是相比陈建斌的主动请缨,鲍国安却是如履薄冰,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害怕自己把曹操给演砸了。

为了演好曹操,鲍国安甚至去街头做了问卷调查,当时曹操的形象在大众心中是模糊的,有戏曲舞台上白脸的奸诈曹操,有郭沫若话剧里的曹操,还有新编 历史 剧中的曹操,每个版本的曹操都不一样。

最终他选择以京剧中的白脸曹操为蓝本进行创作,但他也提醒自己“ 学其源而不学其流”, 京剧舞台上是夸张的表演,在演电视剧时就要进行写实的表演,切不可把曹操演成了花架子。

他还写了很多创作手记和小论文来揣摩曹操的表演方法,他觉得自己要演出曹操机智多变、性格多变和生性多疑这“三多”。

他深入研究后更是觉得,文学批评家毛宗岗称曹操是“自古奸雄第一奇人”,那么表演就不能简单地演出他的“奸”,更要演出他的“奇”。

剧中曹操年龄的跨度是39岁到66岁,鲍国安就要求自己根据不同的年龄演出曹操不同的性格特点。

在前几集的戏份中,他演的曹操是锋芒毕露,坦荡自负。

到了“捉放曹”戏份后,曹操历经生死,喊出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从此一个枭雄成长起来了。

当被朝廷封为镇东将军,率领青州兵讨伐黄巾军时,这时候他表露出来的是求贤若渴的一面。

之后曹操父亲被杀,曹操一方面为父亲报仇,一方面也要借父亲之死去争夺徐州,这里面有真情流露的部分,也有虚情假意,其中一句台词就充分说明了他的复杂性:“纵然不为先君报仇,徐州也是势在必得。”

之后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抓住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遇,鲍国安在“三让徐州”的戏份时,将曹操表面的反复无常和内心的淡定自若巧妙融合起来,观众是能看到角色的成长性的,鲍国安将这种表演称为是“立体战争”。

当曹操掌控朝野后,一方面他礼贤下士,对刘备采取怀柔政策,尽显大家风范;

一方面骨子里的“曹阿瞒”如同胎记一般烙印在心中,这种孩童般的狡黠在许田围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败走华容道中都有体现,这也是他要演出来的。

鲍国安制定了大致的表演框架后,在具体的表演上也是讲究一个精雕细琢。

比如曹操的微笑就有好几种。

年少时的不拘小节,志得意满;中年时的踌躇满志、乐观傲慢;老年时的高深莫测和诡诈都通过一个微笑来体现不同的内涵。

比如曹操和关羽的关系处理。

从“温酒斩华雄”时的赏识,到赠送赤兔马时的敬仰,再到“千里走单骑”时的过分容忍,曹操的内心也是不断起伏变化的,最后看似对关羽过于纵容,但把这个过程演出来,呈现给观众的不合理也变得顺理成章,其背后都是有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做主导的。

比如煮酒论英雄这场重头戏,鲍国安恰恰认为不能演得太重,因为这是一场心理的博弈,曹操是用一种漫不经心的谈吐和随意的姿态对刘备施压,这种巧戏不能演拙了。

比如灭除董承的戏份,鲍国安要求自己把心头的恨一丝丝地发泄出来,既要淋漓尽致,又要恰如其分。

比如许攸来投的戏份,曹操来不及穿鞋就出门迎接,他要演出诙谐有趣的一面。

可以看到,鲍国安在演曹操时,不是用了三两种方法在演,而是反复揣摩曹操,把曹操生平经历的沟沟坎坎都研究清楚,哪一处该怎么演都了然于胸。

他是用一种教授做科研的精神来诠释曹操的,这个角色能不成功吗?

最终曹操成为1994版《三国演义》最经典的一个角色,甚至没有之一,鲍国安也力压唐国强,拿到了飞天奖和金鹰奖的两大视帝。

而剧中曹操的横槊赋诗、割须弃袍也成为该剧的名场面,他标志性的微笑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陈建斌和鲍国安一比较,差距就太明显了,他对自己盲目自信,表演方法单一,台词处理也过于自我化,种种弊端都集中在这个角色上,让出演曹操成为陈建斌表演史上的一次滑铁卢。

其实陈建斌不妨学学于和伟。

于和伟在《军师联盟》里也扮演了曹操,但是他却另辟蹊径,剧中他只是配角,不需要把角色塑造得那么全面,于和伟就专攻一点,重点演出了曹操“权谋盖世”的一面,演得霸气十足,别开生面。

有人如此评价三人的表演。

鲍国安就是曹操;于和伟在努力地演曹操,而陈建斌不过是穿着曹操的戏服演自己。

好在陈建斌在此之后学会了收敛,演技也稳步提高,现在更是演而优则导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文艺片导演。

他演的角色也不再是简单的威武霸气,更多的是一些细腻的小角色,对人物的把握也是更上一层楼了。

鲍国安演曹操时已经接近50岁,而陈建斌演曹操时只有40岁,显然火候不够。

如果让现在的陈建斌再去演一遍曹操,相信他一定能演得更好,从积极的角度看,11年前那次失败的尝试恰恰也帮助陈建斌在演艺事业上不断进步了。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鲍国安是国家一级演员,出生于1946年,现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曾经出演过中央电视剧大型历史电视剧三国演义,被人们熟知。随后还拍摄过少林寺传奇等电视剧,赵氏孤儿等电影。并凭借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获得了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优秀男主角。

鲍国安在拍摄三国演义的时候,因为曹操的戏份非常多,他会经常待在剧组里查看资料,努力的揣测每一个剧情里曹操的心理变化和表情变化, 以求将曹操的形象做到完美。正是依靠他的努力,鲍国安才给我们塑造了无法超越的经典形象。无法超越的经典形象,也将自己的演艺生涯被角色困住了。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比如游本昌的济公,六小龄童的孙悟空。他们塑造的角色,感觉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一样。

鲍国安演艺的曹操这个角色跨度非常的大,从曹操33岁开始到曹操去世,都是由他来主演的,他对每个时期的曹操的性格特点都有非常好的研究,也就是说鲍国安演艺的是曹操的一生。他除了要表现出曹操的奸诈的一面,还有表现出曹操伟大的一面。所以到了后来,人们在谈论曹操历史形象的时候,鲍国安出演的曹操形象就是他们的素材。

因为他主演的形象太经典,几乎无可挑剔。所以他在三国演义后,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导演的青睐,因为大家都认为,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出出演其它电视剧或者电影的角色,是对原著的不尊重,也是对鲍国安的不尊重。不过随着鲍国安出演林则徐的角色的成功,他也终于摆脱了曹操的形象的束缚,也将自己推向了更高的高度。

希望鲍国安老师能够在以后的演艺生涯中塑造更优秀的角色。

因为这个角色他演的太好了,就把他定义在这个角色里了,让他的演艺事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研究三国曹操论文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东汉末年之乱世,观天下之局势,凭勇谋而独霸一方者,史评“治国之良臣,乱世之奸雄”,此乃曹操也。以吾之愚见,三国里真正的英雄,非曹操莫属。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论曹操的 高中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1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豪杰四起。然而,能称得上英雄的,恐怕只有曹操一人。

他胸怀壮志,腹满天下。灭黄巾,破袁绍的雄姿;入荆襄,讨江东的豪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情;煮酒论英雄的豪言;封金挂帅的宽容……这些,都是英雄的见证。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为祖国的统一,而尽毕生之力。在更朝换代的历史转折点上,他“挟天子以令诸候”为的是天下统一,却招来千古骂名。

他经历人生成败,为事谨慎。官渡的擂鼓声中,他火烧乌巢,大败袁绍;赤壁的销烟里,他战船连环,败走华容道;荆襄大地上,刘荣归降;西川沃土中,刘备奋战……一次次成败之中,他更加坚强,更加谨慎。他在失败中取胜,在胜利里欢呼。

他饱读诗文,饮酒作赋。碣石山上高歌,感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宏伟,多么宽大的胸怀!对酒当歌,体会“青青子吟,呦呦鹿鸣。”的悠雅。多么闲适的志趣!晚年的沉思,思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多么悲壮的思想!一篇篇饱含深情的诗歌,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芳香,让人陶醉;一首首满融慷慨的词赋,是一次次人生的探险,充满刺激,发人深省。

曹操,一位能征善战的军事家,他镇压起义,平定战乱,统一北方;曹操,一位精明能干的政治家,他足智多谋,总理朝政,纵横官场;曹操,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智谋高远,胸怀天下,海纳百川。骑着骏马,驰骋在沙场中,人们惊叹他的雄姿;执着宝朔,冲杀在战场上,人们畏惧他的英勇;端着酒杯,高歌于大海边,人们仰慕他的才华……大地上拔起的高山就如同他伟大的身影,大海中澎湃的巨浪就如同他豪迈的人生,宇宙里散发的光芒就如同他辉煌的战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千多年的洗礼,一千多年的众说纷纭。枭雄曹操是凌驾于群雄之上,翻腾于云雾之中的一条蛟龙。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2

三国鼎立,群雄争霸,硝烟弥漫,这是一个阳光灼烈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谋士;可以看到舞着大刀,驰骋战场的将领;可以看到求贤若渴,众人爱戴的君主……在这星光璀璨的时代,有一颗霸气十足的星辰,他被人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名字叫曹操。

乱世出英雄,枭雄曹操以他特有的光辉照耀史册。

论待人。早期的曹操性情豪爽,待人诚恳,求贤若渴。他敢作敢当,善于结交天下好汉。于是,他有了骁勇善战的夏侯悖,有了为他出生入死的典韦,有了慕名而来的徐晃,有了弃暗投明的许攸。他曾千方百计地结交关羽,赠与其赤兔马,封印绶金;他也曾喜不自禁地迎接许攸,“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他曾慨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论性情。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然而曹操是个绝对积极的人,他本身就像赤壁大火一样炽热激烈。”没错,曹操的自信乐观是他能扫荡中原,称霸一方的`关键所在。纵然他有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日,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等种.种不堪回首的败笔,但他仍能笑对四方,说道:“我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

论才华。曹操是当时建安七子之一。他曾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他也曾感叹人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于对贤才的追思,他吟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出于人生苦短,他吟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的才情与他的壮志相辅相成,他有一颗永不消沉的勃勃雄心。

有人说曹操是奸雄,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他自称为魏王,与汉家皇帝平起平坐。但我仍是喜爱曹操,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虽然奸,可是谁又能说奸雄就不是英雄了呢,而且一个能将文学、军事、政治、韬略、权谋集于一身并玩得出神人化,风生水起,这样的人难道不是雄才大略?难道不令世人景仰?

我喜欢曹操,喜欢他的唯才是用,喜欢他的才华横溢,喜欢他的豁达自信。曹操,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3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 典故 ,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4

曹操是三国中重要的人物,不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但是两者之中却有着一丝的不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遭受到作者不少的批判,并且给他加上了“奸雄”的称号,这就给了后人一个错误的认识。

可是曹操虽奸,但是他很聪明,也许他却早就料到了“其子曹丕篡汉后,追封曹操为武帝”。呵呵,他对于篡位这个问题,却想的是名正言顺,这不由让人感到好笑,但也是他博得好评的一大亮点。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就是他奸诈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身为乱世,曹操心不乱,他有着自己的雄才大略,坚持着自己的梦。虽为“奸雄”但是,“奸雄”“奸雄”难道就不算是英雄了吗?

曹操以“求贤若渴,骄傲自大,足智多谋”等特点也注明了“奸雄”这个词。

“求贤”是历代君王成就霸业的一个共同点,而在曹操的身上这一点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放其而去。这实在是曹操不忍伤害关羽,不然,后果还很难定。再如官渡之战时,曹操听闻许攸前来 拜访 ,竟然高兴的赤脚相映迎,只为了得一人才。这也难怪许攸为曹操所感动,于是献计给曹操,最终注定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古代有人说:“浩浩长江风浪生,当年赤壁夜交兵;负忠若不因黄盖,妙计何曾识孔明。”赤壁之战之所以吴蜀联军能乾坤逆转,透过表面看实在。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的爱才,对黄盖和庞统的信任所至。

自董卓以后,豪杰并起,曹操比袁绍则名微众寡,然而曹操却运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他用了最少的人力,得到了最好的效果,最后灭了袁绍。对战张鲁,他用调虎离山之计,大大减少了人员的伤亡。他用上了离间之计,离间了马超和韩遂,最终轻松的平定西凉之乱。

“骄傲自满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座陷阱是人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而 “自负”是历代君王失败共同的一点原因,而在曹操的身上也有所体现。《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兵败后曹操的三次仰天大笑,引出三次兵败,作者并没有直接加以评论,而是以士兵数的锐减,和曹操话语体现曹操的自负,给人留下了充分的回味空间。

人焉能无错,曹操固然有错,但是他却有着自己的性格,在曹操得身上还有很多需要现代人去探索和研究的东西。

“奸雄”也是英雄!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5

在小时候,听到别人论三国,我就觉得饶有兴致,那时我眼中的曹操是个阴险狡诈、生性多疑的角色,因为大人们口中的曹操是反面人物,但是,当我读了《三国演义》后,就对曹操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多么有气势的话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多么豪迈的诗句。不难看出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不但拥有过人的胆识,他的才干也是远在刘备和孙权之上的。正如鲁迅所说:“曹操才是真英雄!”

在官渡之战中,他军事上的智慧就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当时袁绍有精兵几十万,而曹操只有区区几万,他手下的部将都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推断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兵虽多却指挥不明,于是决定集中兵力晢时进行抗击式进攻,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他结合谋士们的建议与自己的 经验 ,制定出了一套周密的计策。首先声东击西,分散袁军的兵力,然后再派精锐部队进攻。果不其然,元军锐气骤减,兵力大伤。接着,曹操又趁热打铁,放火烧尽了袁军的粮草和营帐,完成了致命一击。其实曹操的胜利不仅在于他的智慧,他知人善用,能接纳才人之言,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如果我是关羽,也许最终我会追随曹操,因为我十分敬仰曹操的魄力,也很欣赏他的野心。大多的人接受不了曹操残忍的性格,也许这就是那种孤独的天才。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活得潇潇洒洒、坦坦荡荡,于乱世中成就自我,名垂千载。刘备用那所谓的正义获得了民心,而曹操看似一直逆天而行,其实是顺理成章的,只不过不被世人认同罢了。大家都知道:乱世出英雄。那么何为英雄?三国时期,风云叱咤、英雄辈出。但我觉得当之无愧能称为英雄的只有曹操。我崇拜他那放荡不羁的生命,那是一个为理想奔腾不息的生命,虽然曹操最后失败了,没有如愿以偿的统一天下,但他永远是我心中最杰出的英雄!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相关 文章 :

★ 高中作文素材之曹操的故事

★ 曹操高二作文600字

★ 关于曹操的作文集锦5篇

★ 赞美曹操的作文

★ 曹操作文素材

★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4篇

★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五篇

★ 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

★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2)

★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

论曹操是不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人?论曹操陵墓的真假?论曹操到底是奸臣还是忠臣?有很多的啦!

曹操的正面 由于以下言论出于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望见谅在言论之前我要说明我很热爱蜀汉,但是不得不佩服曹操.曹操这个人物在很多看过三国,甚至只是听说过三国的人的印象中是个奸诈狡猾残忍暴虐的魔头现象出现,他相对以仁义为本的刘备简直就是三国反面人物的代表.可这些都只是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印象,正在历史当中曹操并非如此.在历史上曹操是个爱国爱民,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同时还是个有血有肉,儿女情长的风云英雄.有人可能会说我发昏,因为这和大家心目中的曹操完全的两个样子,下面我就分条阐述一下这位有极大人格魅力的历史英雄.他的爱国:为什么说他爱国,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自黄巾之乱起就从戎投军报效国家,并且屡立战功.为了刺杀乱臣贼子的董卓不惜以身犯险,在事败后又变卖家产首起义军讨伐董卓,这些是当时冒杀身之祸的事情,是很多人不敢做也不想做的.他的爱民:在很多人看来好像曹操滥杀无辜,而看过三国的人都可能感觉刘备才是爱民的,在弃新野后不忍抛弃老少妇孺,而曹操对百姓很残忍,甚至是自己的手下也痛下杀手,实则不然.刘备和孙权都有杀臣子的事例,尤其是孙权,自古杀功臣的例子不乏,这些不能来决定曹操残忍.曹操是爱民的,而且他早于刘备,如果他不爱民他就不会写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千古绝句.曹操的武功:此处的武功不是武术功夫,是指军事方面的功绩.曹操自黄巾起义起先后战黄巾、讨董卓、平李郭、灭袁术、战张绣、破袁绍、诛吕布、伐乌桓、收刘表、败马超、降张鲁一举平定北方,为结束三国动乱奠定了先期条件.曹操的文采: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至今为后世传颂.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曹操的儿女情长:三国里面有一处很意思,也很见曹操情怀之处,那就是他儿子曹昂死后其原配夫人丁氏一怒之下回来娘家,曹操不但自己去请还甚是好言安慰他夫人一场,虽然最终没有和好可曹操的儿女情长展现的淋漓尽致,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对此大加赞扬.曹操不但爱妻还爱子,曹操之子曹冲死后曹操很久难以释怀,这点在君王之家是很难看到的.所以曹操纵观一生是三分过,七分功,尽管他有许多污点,可难盖他身上的光芒,曹操是中国历史中杰出的人物,是三国灿烂长河中闪亮的明星

一、猜忌。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此时的曹操本来可以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可他并不相信人民和人民的力量。这时惊走了另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其臂膀的谋士陈宫。 官渡之战时,曹操为平息官兵的怨气,杀了并没有任何过错的粮草官。表面上看是解决了一时的士气问题,从长远来看实际上却失去了中上层将领人心。今天粮草官的下场说不定就是你明天的结果。以至于赤壁之战时统兵80万的曹操寝食难安并不踏实,许昌城后汉遗老蠢蠢欲动,长江边80兵不一心。曹操自己也好像被放在了火炉上烤,倍受煎熬,以至于他横槊赋诗发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慨叹。再后来,老年的曹操把猜忌的性格发展到了病态程度,据说曹操经常夜不成寐,提把刀砍人,倒霉的都是身边的女人、太监,御医。 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家产丰厚,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而当时阉宦专权实是已经将汉家江山折磨的体无完肤了上至门第,下至百姓,无不对他们恨之入骨,况且中国是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清高志士排斥、鄙视宦官之后。曹操就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被一部分人作为掌上明珠极度宠幸,同时有被另一部分人极度蔑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曹操的这种猜忌性格,对周围世界周围人极度不信任。 二、奸诈。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先说曹操的奸诈。 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子远你来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说曹公,“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这个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说实话吧,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这个,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怎么办吧?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这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啊,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三、温情。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 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长子,这就是曹昂,生下来以后曹昂的母亲就去世了,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给丁夫人来抚养,丁夫人把这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儿子,情感非常地深。而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曹操这个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编一些美女,于是把张绣的婶婶收编了。张绣的面子上就下不来,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张绣后来就反叛他,对他进行突然袭击。这次战争中曹昂也死了,曹操的侄子草安民也死了,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着闹着跟曹操要儿子,你还我儿子,你把我儿子弄哪儿去了!而且就是你这个家伙,一天到晚地泡烂妞,害得我儿子死掉的,不依不饶。曹操一烦,滚,回你老家去。走就走嘛,我回娘家去,不跟你过了,真回娘家了。 过了半年,大概几个月以后,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也稀松平常啦,小两口一吵架,老婆跑回娘家去了,那还不是老公最后赔个笑脸,说点好话,就把老婆接回来了。曹操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是吧,你想曹操那阎王脾气,他也这么做,也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在家干什么,织布,曹操来了以后她也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织布呢?……别织了,跟我回家吧。……曹操就走过去,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唉,别使小性子了,宝贝,跟我回家好不好?我们坐车子回家好不好?要知道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这个“抚其背”是男人对女性的一种爱的动作。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咔嚓”“咔嚓”。曹操就走走走,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了一次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来我们夫妻缘分已尽,算了。然后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对不起你女儿,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这样吧,她还年轻,别让她守着,你把她嫁了,让她改嫁。 以曹操那种铁石心肠、阎王脾气,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说明他是很重情的。当然,最后丁夫人的父亲也没敢把丁夫人嫁出去,丁夫人没有改嫁,最后也没有改嫁。估计老丈人也不敢嫁,丁夫人也不肯嫁,也没人敢娶,你说谁敢娶阎王的前妻?不是找不自在吗。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到了九泉,子休——子休就是曹昂的字,曹昂字子休,就是指曹昂了——说子休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曹操这一生犯多少错误,他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这个,就是把她的妻子气走了!说明曹操是一个多情的人,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是曹操的温情。 四、狠毒。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 比方说许攸,许攸来投奔曹操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所以许攸也很得意,许攸经常跟曹操说,哎,阿瞒,他不叫他什么曹公啊、什么明公啊、或者什么丞相这些,他叫他小名。曹操有两个小名,一个叫吉利,一个叫阿瞒,叫他小名:阿瞒啊,要是没有我许某人,你可是没有今天啊!曹操只好赔着笑脸说,啊是是是,许先生说得对,没有你的帮忙我确实是没有今天。但是许攸不停地说,这个就很讨厌了,对不对,这好比说你送了我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每穿这件衣服你就要站出来对着大家说,哎大家伙看看啊,他这件衣服是我送给他的,我要不送给他这件衣服他可是没衣服穿啊。我能高兴吗?那何况是曹操呢?有一次曹操打下邺城,许攸又在那儿对大家说,大家看,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了。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杀了,把许攸杀了,这就是曹操的狠毒。 五、宽容。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 比方说有一个人叫做魏种,原来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有一段时候我们知道他是不顺的,处于逆境,处于困境的,那个时候很多手下的人都背叛曹操,曹操非常自信地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会走完的,比方说魏种,他就不会背叛我。结果呢,这个魏种也背叛了,魏种也跑掉了。曹操气坏了,曹操说好你个魏种啊,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北边有本事你跑匈奴去,南边有本事你跑到越南去,你只要跑不了那么远我就要把你抓回来,绝饶不了你。 后来在后面的战斗中,魏种被俘虏了,所有的人都给魏种捏一把汗,说曹操肯定要杀他。曹操怎么样?曹操想了一下,算了吧,魏种是个人才,放了,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这是曹操的宽容啊。 曹操确实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做陈琳,起草一篇檄文。什么叫檄文呢,就是声讨书,因为古代作战他讲究师出有名,就是你要打谁谁谁你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你这个军队才叫做正义之师,袁绍就请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哪骂起呢,从曹操的祖宗骂起,这实在说起来是在中国文化当中一种很不好的东西,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父母亲,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祖宗八代,动不动就是怎么你祖宗八代,这是不好的一个传统,陈琳也是这样。那么后来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就算了嘛,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六、报复心强。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 当时有一位名士,叫做边让,边让是个大学问家,也是大文学家,文章著作写得非常好的,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个太监,这个东汉朝代是叫太监给搞坏的,所以那些读书人、那些文化人、那些士大夫最看不起的、最痛恨的就是太监。那么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曹操就等于是太监养子的儿子,他们看不起,边让也看不起他,很说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话。所以后来曹操过去把那个地方打下来以后,毫不留情地就把边让杀了,和边让一案的还同时有好几个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后又逃不掉,然后又回来自首。其中有一个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来求,磕头,痛哭流涕,求饶,曹操怎么说呢?哼哼,呵呵呵呵,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饶了,下跪就不杀吗?求饶就不杀吗?拖出去,杀了。这件事情影响极坏,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乱,就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文化人?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以前得罪过你的人? 其中有一个叫陈宫的,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离开了曹操,死心塌地地帮助吕布打曹操。后来吕布战败以后,陈宫做了俘虏,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跟陈宫说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为曹操这个时候他也觉得以前的做法不对了,他也觉得宰相肚里要撑船,将军额上跑马,应该有一些大将风度了,所以他也不杀陈宫。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没办法,只好杀他,临杀他之前曹操问了这样的话,陈宫的字叫公台,他说公台啊公台,你要是死了,你的母亲可怎么办啊?陈宫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亲怎么样,就靠曹公你看着办。曹操说好,公台啊公台,你死了以后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陈宫说,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伤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请曹公你看着办。啊,曹操说好吧,那我送你上路。然后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送陈宫上刑场去死,然后把陈宫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来,对待陈宫的家人比陈宫和他翻脸之前还好。 七、性格矛盾,海纳百川。 所以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但是大家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认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什么叫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研究曹操论文

他孤高冷傲,却又志在千里。他满腹雄心壮志,不畏闲言途语,自始至终,心怀天下,为心中伟大宏图而持之不懈地奋斗。他便是东汉末年乱世之枭雄——曹操。

“世人皆说我是奸雄,即便如此,我也宁愿做一个能够实现自己伟大抱负的奸雄!”曹操年轻时便有远大抱负,即便到了晚年,依旧豪情万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的雄心壮志,矢志不渝。

乱世出枭雄,有如曹操,古人以雄心壮志为精神食粮,并为之不懈奋斗,创造出精彩绝伦的人生。当代社会,竞争激烈,人才辈出,我们同样需要心怀斗志雄心,用信念与行动,书写璀璨人生,方能立于社会不败之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正当活力四射,我们都应当心怀远大理想,为理想持一份执着与热情,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追寻人生的真谛,实现人生的价值。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其实,不是我们承受不不起“凌云壮志”,而是我们畏惧于去担当。我们的畏惧,源于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迟疑与信念的不坚定;我们的畏惧,只是对于我们自己人生不负责任的另一种体现。

也许有人认为,荏苒光阴,流水人生,无须雄心壮志,脚踏实地、平平淡淡地过,未尝不是一种享受。殊不知,当今社会如同一个竞争激烈的“赛场”,有如竞赛跑道上,你追我赶,心怀斗志、不懈奔跑者,常常能够超越前线,辉煌夺冠;而颓废落后者,往往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实现人生理想,任重而道远,倘若不轻言放弃,即便过程荆棘丛生,也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图景。

不管你出身如何,地位处境如何,谁都有权利拥有一份斗志雄心。它是一个人精神的凝练、理想的向导,并且,它将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怀揣一份远大抱负,秉持一分恒久理念,挥洒一番豪情壮志,展望远方,拥抱未来。用执著的汗水,浇灌理想的新苗,等待斗志成熟、梦蕾绽放。

试论曹操的多面人生-高中议论文800字(来自网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果说三国是一段不得不读、扑朔迷离的历史,那么曹操则是一位不得不提、褒贬不一的人物。“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因为多疑,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九口。因为多疑,赤壁大战前,周瑜使反间计,令曹操疑心大起,立斩蔡、张二将,导致赤壁之战大败。因为多疑,曹操率大军与刘备军队隔汉水对峙,因刘备一方将士夜夜击鼓鸣炮,竟使其怀疑诸葛亮可能有诡计,马上将部队后撤三十里。因为多疑,他以为华佗为其治病是替关羽报仇,一代名医因此死得不明不白。多疑而不明断,一意孤行,害人害己,真是应了诸葛亮那句话:多疑多败。然而,不要忘了,曹操生在一个群雄并起的乱世。战争中的多疑,可以看作谨慎,更是一种无奈。面对像刘关张三兄弟的生死同心,想来曹操从内心而言也是羡慕的吧。作为一代枭雄,面对战火纷飞,群雄并起,如果没有曹操多疑的性子,何以步步为营,成就霸业?所谓成也多疑败也多疑,多疑让曹操赢得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曹操残忍,却并不暴虐;冷酷,却并非无情。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悲痛得死去活来。陈宫死后,曹操赡养其老母……他的残忍和冷酷并非本性,若他不残忍,别人就要对他残忍;他不冷酷,就战胜不了一个又一个凶险的敌人。他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曹操虽然多疑、奸诈、残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位能臣,一位有着雄心抱负的明主。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爱才,他明明知道关羽不会背弃刘备,却不忍杀之,亲送关羽千里走单骑,任他过五关斩六将;他可以让赵子龙在军队中七进七出;他可以重金厚待曾经写过讨贼檄文辱骂自己的陈琳。正因如此,其手下将领文臣无论是桀骜不驯,还是倔强执著,甚至是奸诈狡猾,都无不心悦诚服于曹操之下,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曹操有才。他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他擅长诗词歌赋,留下《短歌行》、《观沧海》等千古名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若不是心怀壮志、才华超群,又怎能写出如此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的文字?难怪世人言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统天下”是曹操的雄心壮志,“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看似过分的做法和孤傲自夸之语,饱含着曹操一生的梦想与霸气。然而,事与愿违,曹操最终还是没来得及实现自己一生的宏愿,他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曹操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更是时代将他推向了最前线。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毛泽东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有些^、厌恶曹操,厌恶曹操的多疑奸诈,厌恶曹操的残忍狂妄……有些人喜欢曹操,喜欢曹操不拘世俗的真性情,喜欢曹操不惧失败的真豪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或许对与错已经不重要了。“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历史长流中,纷纷扰扰只是沧海一粟,曹操却用他匆匆一生,画出了惊鸿一笔。

论曹操的功过得失内容还是要自己写的你再想想有什么好的命题

写关于曹操的事迹,性格等……写关于曹操的论文可以参考易中天的品三国,他的关于曹操的议论非常多,而且很经典!建议你到维普资讯网看看(要注册的)还有例文啊试析罗贯中塑造曹操形象【内容摘要】:曹操形象一直颇受关注,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是写得非常成功的。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集民间、历史、个人因素于一身,从而将一个光辉典范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了人间……【关 键 词】:曹操形象 民间性 正统思想 历史因素《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齐名,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其四书各有所长,单就人物塑造上说,我偏爱于《三国演义》。书中人物颇多,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哪个不是英雄,有谁不是毫杰。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气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放春秋,流芳百世。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诸葛亮两个人物是全书塑造最成功、最中心的人物。曹操是粉脸奸臣,诸葛亮是治世能臣。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流传千古,曹操遗臭万年。这好像有些不公平,但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它,也不讨论诸葛亮,专门讨论曹操。关于曹操的形象,近来争议颇多,特别是建国初期,兴起了一股为曹操翻案的热潮。一些在文学上颇有建树的同志也被卷入其中,像郭沫若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1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我们应该要区别对待,且不说曹操是否是历史上的歪曲,只说罗贯中是如何塑造曹操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为什么是个否定典型,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近来论争中涉及极少的,在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便大家参考。一、三国故事源远流长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就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色人物闪亮登场,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就记载了许多生动的三国故事,三国过后,在民间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故事。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可能是最早的记载之一,到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经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可把“说三分”当作职业来做,说明三国故事在民间是非常流行的,人民也十分喜欢。还有,宋代苏轼《林志》曰:“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的“说话”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到元代,有三国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也记载了三国故事。其事故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并以蜀汉为主线,还串以大量的民间传说,为后来罗贯中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2在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就有《赤壁鏖兵》等剧目,使三国故事得以更加丰富。再后来,元明之际的剧目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就有六十多种,并且有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颂扬刘、关、张的义气,而贬斥曹操的奸狡。具有明显的反曹倾向。罗贯中就是在这些民间传说,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罗贯中也不例个,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保留了尊汉抑曹的观点。也就是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把他归为否定形象的一面,并加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于一身的曹操出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3他只能将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塑造的最中心、最成功的人物——诸葛亮、曹操两个人物都流传千古,诸葛亮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超人的才智,冷静的头脑,在他身上,集中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情和智慧,以及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曹操则恰恰相反,他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关于这点,黄立新老先生说得较清楚:“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确实是个有作为的人,他代表了当时寒族地主阶级利益,……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阶级的残酷,狡诈的恶德。”4这两个人物一正一反,开成鲜明对比。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在民间深受人民喜爱的,但具有明显的偏重倾向,总是将诸葛亮归为正义,而把曹操当成灾星,是人民的大敌。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很可能也是出于无耐,才把他写成这个样子的。在这里还要注意一下《三国演义》的版本,目前,学术界认为最可靠的有两种本子,一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是《三国志演义》。前者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明代嘉靖年间刊刻,较接近罗贯中的原本,但文字粗朴,内容平易。后者全书一百二十回,是经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的本子,毛氏父子主要在回目、文辞、论赞、诗文等方面进行了整理,修改,使全书更加紧凑完整,大约成书于康熙年间,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本子,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毛氏修订本。在书中,有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对我们了解曹操的本来面目有些困难。所以有许多人对曹操这个形象产生了怀疑,书中的艺术形象与历史上的政治家有了一大段的距离,这就是罗贯中的民间性原因所致。二、罗氏的时代正统思想的射映作为历史人物,承担后人的是是非非,好像是不可推托的责任,不管他对历史有多重大的作用,只要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有天壤之别。就曹操而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没理由否认,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却也有颂扬的地方,如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以不足敌方十分之一的军力而把敌方打得一败涂地,使其一掘不振,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罗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这不能说不与罗氏的生活时代,价值取向无关。关于罗贯中,我们知之甚少,据明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竞不知其所终”。由此可知,罗贯中大略生活于元末明初。5作为生活于两朝之交的时代,目睹了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历经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有可能他还参加过农民起义,因明人说罗贯中“有志图王”,6从这点看,他应是元明间人。鲁迅也说罗贯中为“元明间人”。(见《中国小说史略》)。对于生活于这样一个动荡年代的作家,他的创作肯定会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时的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召的,把北方元朝政权比做三国时的曹魏政权,这在当时是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的。从宋起,汉族政权就屡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掠,退居偏安江南,就早也把北方政权比做曹魏了,罗贯中也是当时人民之一,对北方政权(元朝政权)当然有一定的否定因素。这根本不足为怪,完全可以理解,他的《三国演义》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写成的。元朝政权眼看就要崩溃,他不可能还要对元朝政权大加赞赏,而把曹操写成一个有德之士吧!他反对元朝政权,也就是反对曹魏,即曹操,为了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否定性形象,也是无可厚非的。在这里,还存在一个时代价值取向和正统思想的问题。所谓“正统”,不过是统治者为其统治的合法性而控制人民的思想武器。统治者为了自己的统治,不得不找借口,以让人民承认政治权力之合法性。7或说政权的来源承接尧、舜的禅让,或说统治区域是中原——黄河流域,或说自己乃皇室后裔,最终却是一个目的:巩固统治,与人民的利益关系并不大。三国以后,各朝统治者有各自的正统观念,晋朝是承魏而建,它就以魏为正统,以蜀汉为非正统。陈寿著《三国志》就以曹魏为正统,以蜀汉为偏霸的,到宋代,又出现了民族并存政权,金、辽、宋并存,各是其是,各非其非,都把自己说为合法政治权力,金、辽在北方,自比曹魏,地统中原,是正统;宋地处南方,偏安江南,势如蜀汉,以蜀为正统思想。而罗贯中的时代,起义以恢复汉族政权为号,也就是和宋的正统观一致,因而,就得否定曹魏的正统,既否定曹魏,也就是否定曹操,在作品中,曹操就不能堂而皇之了。也就是说,罗贯中不可能在作品里给曹操脸上添光,而是有些加黑。三、抹不掉的历史前面,我们以作品的民间性和时代性两个方面论述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的形象时,有意无意地将曹操写成一个反面人物,使封建地主阶级的本质特性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以作为作者的一个借托。但就这两方面的影响,还不足以说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形象的塑造。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的曹操不止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还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有好,也有坏,坏中有好,好中有坏,让人捉摸不透。要不然也不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从这点说,我们不得不承认罗贯中的高超绝技,既然是好坏兼备,而前面我们都说的是影响罗氏塑造曹操坏形象的方面的因素,那么,又是什么影响罗贯中在写曹操时大加赞赏的呢?《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它就必得尊循历史,受历史的影响较大,往往是实多虚少。生活于三国时代的曹操,罗贯中固然不能了如指掌,只能通过“小说”、史书等材料来对其了解,而最权威的史料莫过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陈寿《三国志》中,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现在,我们还应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8他在当时文学领域独领风骚,在他的昌导下,“建安文学“得以发扬光大,他自身也很有成就,诗文并茂,独树一帜,现今还有多篇文章流行于世,《嵩里行》大家想来不会不知道吧,这就是曹的佳作之一。钟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说他是一位文学家一点不过分。在《曹操集》的出版说明中,开篇就说:“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9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曹操的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后,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激化,世家贵族地主阶级控制的东汉政权开始瓦解,并面临崩溃。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地方割据势力集团。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国思想,使自己的实力逐渐加强,通过二十多年的争斗,终于统一了北方。曹操认为要进行统一战争,就必需得效法于秦汉,实行法家的耕战政策,大兴屯田,用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10这段文字足可见其屯田强兵之策,还有《败军令》、《孙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张法治的观念,反对礼治的尊法反儒思想。这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可取之处,我们今天不是在高喊“依法治国”吗?不就是效法于古吗?陈寿《三国志》这样评价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毫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权,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好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可能算是对曹操较为公平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系统看来,他有五大优点:11第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这在《三国演义》中也颇为显眼,从曹操一出场开始,便有所反映。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但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12这是何等精妙的分析,可惜,各诸侯各怀异心,否则,这段历史又将是另一种写法,这里,也可看出曹操的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第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关于曹操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13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他对周瑜的聘任:“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遗蒋于往说周瑜,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亦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第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什么,是严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军法,践麦者斩首,而自制法又自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已,将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道”之计。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法的权威。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况且,割掉几根头发,也不是什么大碍。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举个实例:淯水兵败后,夏侯敦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被制者不满,反污于禁造反,而于禁不加申辩,仍全力整兵迎击张绣,义无反顾。战后,操当即表彰于禁:“淯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中能整兵讨暴,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封于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第四,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在征张绣时,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第五,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在汉末,“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对其大加猜忌,谤议,而曹操则无所谓,无意激流勇退。以上几点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也是历代英雄的志气,曹操具有这几个优点,也算不枉为英雄了,而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这些优点都是有迹可寻的,说明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还是采纳了历史因素的。不光如此,有时还加以夸张。这就是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缘故。四、我的一些说法综上所述,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影响下,对曹操采取了抑制的办法,作品反映出来的就只能是一个否定形象;而罗贯中的时代背景,也不容许他对曹大加赞扬;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曹操在罗贯中笔下不能翻飞为“诸葛亮”式的人物,诸葛亮要他来衬托。就这两方面来说,曹操的形象被塑造成否定人物,也势在必然。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就应该以实为本,以虚为补充。罗贯中在塑造时也没忘了这一点,将曹操写成了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人物,说他简单,是说他可用一个字概括——奸;说他复杂,是说他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恶中有善,善中有恶,让人捉摸不透。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就只读到了简单的一面,怪不得有那么多人喊为曹操翻案,看来,我们还需再读一遍,去体会罗贯中写曹操这个人物的苦衷。注释:1见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6版2参见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四,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3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始奉“蜀以宗室为正”。由此,在明间开始了尊刘抑曹的传说。4见黄立新《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真实问题》(《古典文学论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版)5贾仲明《书录鬼簿后》写于永乐二十年(1422),时80岁,据此,可知元至甲辰(1364)时,他22岁,罗贯中与他为“忘年交”,则当属1315年左右生人。6见明人王圻《稗史汇编》7参见汪文学《正统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8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卷二第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9见《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10见《曹操集》上册,中华书局1974年版11参见刘敬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12见《三国志·武帝纪》13见姜洪、姜海《曹操爱才》(《文史天地》2004年第3期)参考书目:1《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2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校辑)中华书局1958年3 《南村辍耕录》(陶宗仪著)四部丛刊本4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5 《三曹资料汇编》(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中华书局1980年6 《曹操集》(上、下册)中华书局1974年7 《古典文学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8 《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9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 《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出版社1983年11 《三国演义纵横谈》12 《另古代文学史问答》(曹基础、陈新璋、罗东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13《文学评论丛刊》(古典文学专号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又多又全啊!

曹操形象分析与研究论文

2-在汉末三国时期的众多人物中,曹操的形象的内涵是最复杂的,并已在引起后世争议。但无论怎样,在我看来作为一名政治家,曹操无疑是成功的一位。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曹操的远见卓识似乎与奸诈相矛盾,实际上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了曹操的性格特点,从而使这一形象血肉丰满。曹操的形象本身是恶劣社会文化环境的可悲产物。许劭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说已经指出了他两种不同人格发展的可能性,即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他不同的人格形象。曹操的性格显然是雄才大略与奸诈凶残两种对立人格的矛盾统一。他智高胆雄,远见卓识,集政治家与军事家的双重素质于一身。又善聚善用人才,自己也能出生人死。驰骋疆场,甚至不乏爱民的品质,多数的时候心胸宽大,危难关头不失幽默,很多方面是刘备、孙权所望尘莫及的。如果时逢开明制度.他的很多正面品质和出众才能也可以使他成为造福时世的英雄。但他生逢乱世,虽可有为.但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观念束缚了他,使他不敢公然废汉自立,不得不在“借”字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天子以令诸侯.借诸侯以攻诸侯,借人头以定军心,借头发以申军令,借眼泪收买人才……,无处不用其借,“借”谋被用到了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这真是封建专制集权政治造就的一大文化奇观。作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拥刘反曹”主要是按照自己的政治、历史和道德标准,从安邦定国的历史需要出发,热情歌颂和肯定刘备高扬“仁义”的治国之道。愤怒贬斥和否定曹操“滥施暴虐”的治国之道。但是悲剧的历史现实,与作者向往的政治理想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高扬“仁义”的刘备集团失败了,“滥施暴政”的曹操集团胜利了。而对这样一个历史的大悲剧,作者思想上充满了渴望谋事在人但又感到成事在天的痛苦矛盾之中,他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只能抬出“命”和“天”来。发出天意不可挽回的沉重感叹。所以作为一部封建治道展示录的《三国演义》是用一种悲怆的笔调写成的。全书笼罩着一种悲壮的气氛,正是这种悲怆的笔调和悲壮的气氛,使这部艺术作品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他崛起于阡陌之中,从开始打平天下至三国分据其一,再到蜀、吴灭而曹魏独存,曹操留给了自己子孙一统天下的基础与人才,为以后曹魏统一天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可回避的曹操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是奸雄,但也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在动乱的年代里,曹操利用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为尽早结束国家的分裂局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无愧于唐太宗李世民的称赞:“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

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性格是复杂的,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多面性。他在小说中刚一出场,就显示出他的聪明干练、机智勇敢,以及敢作敢为、的老练和成熟。一方面他知人善任,敢于启用虽然毫无知名度、也无职称、职位和文凭,但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关羽去温酒斩华雄。他看人不分门第,用人唯才是举,而且在用人上胸怀宽广、不计前嫌,如他敢于启用曾通敌有叛逆意向的将领,敢于任用起草过檄文,措辞激烈大骂过他祖宗八辈的谋士陈琳。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一个方面,也是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光彩照人的一面,也就是作者所说的曹操作为“治世之能臣”的具体表现。但罗贯中还塑造了曹操的另一面,那就是多疑、阴险、毒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等,曹操的这一个方面,用罗贯中的话说就是“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正面见参考

一、猜忌。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吕伯奢想杀猪犒劳要刺杀董卓而成为天下闻名人物的曹操,没有想到却成了他这种性格的第一个有分量的牺牲品。此时的曹操本来可以是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可他并不相信人民和人民的力量。这时惊走了另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其臂膀的谋士陈宫。 官渡之战时,曹操为平息官兵的怨气,杀了并没有任何过错的粮草官。表面上看是解决了一时的士气问题,从长远来看实际上却失去了中上层将领人心。今天粮草官的下场说不定就是你明天的结果。以至于赤壁之战时统兵80万的曹操寝食难安并不踏实,许昌城后汉遗老蠢蠢欲动,长江边80兵不一心。曹操自己也好像被放在了火炉上烤,倍受煎熬,以至于他横槊赋诗发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的慨叹。再后来,老年的曹操把猜忌的性格发展到了病态程度,据说曹操经常夜不成寐,提把刀砍人,倒霉的都是身边的女人、太监,御医。 曹操出生于宦官之家,家产丰厚,金银财宝堆积如山,而当时阉宦专权实是已经将汉家江山折磨的体无完肤了上至门第,下至百姓,无不对他们恨之入骨,况且中国是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流,清高志士排斥、鄙视宦官之后。曹操就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被一部分人作为掌上明珠极度宠幸,同时有被另一部分人极度蔑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曹操的这种猜忌性格,对周围世界周围人极度不信任。 二、奸诈。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先说曹操的奸诈。 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子远你来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说曹公,“军粮尚有几何”?曹操说,这个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说实话吧,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这个,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怎么办吧?许攸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 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这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啊,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三、温情。曹操也是一个温情的人。 在曹操和张绣的战争中,他的长子曹昂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原配丁夫人悲痛得死去活来。因为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妻,她是没有生育能力的,曹操的妾生下了长子,这就是曹昂,生下来以后曹昂的母亲就去世了,生母就去世了,就把曹昂交给丁夫人来抚养,丁夫人把这个儿子看作自己的儿子,情感非常地深。而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曹操这个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编一些美女,于是把张绣的婶婶收编了。张绣的面子上就下不来,再加上其他的原因张绣后来就反叛他,对他进行突然袭击。这次战争中曹昂也死了,曹操的侄子草安民也死了,还有曹操的爱将典韦也死了,丁夫人就不愿意了,就哭着闹着跟曹操要儿子,你还我儿子,你把我儿子弄哪儿去了!而且就是你这个家伙,一天到晚地泡烂妞,害得我儿子死掉的,不依不饶。曹操一烦,滚,回你老家去。走就走嘛,我回娘家去,不跟你过了,真回娘家了。 过了半年,大概几个月以后,曹操后悔了,然后自己驾着车子,就到丁夫人的娘家想把丁夫人接回来。这个事情在我们今天也稀松平常啦,小两口一吵架,老婆跑回娘家去了,那还不是老公最后赔个笑脸,说点好话,就把老婆接回来了。曹操这样做就不容易了,是吧,你想曹操那阎王脾气,他也这么做,也去接丁夫人。丁夫人在家干什么,织布,曹操来了以后她也不站起来迎接,也不搭理,曹操很没意思,讪讪地走过去:织布呢?……别织了,跟我回家吧。……曹操就走过去,用手摸着丁夫人的背:唉,别使小性子了,宝贝,跟我回家好不好?我们坐车子回家好不好?要知道这个动作是很重要的,这个“抚其背”是男人对女性的一种爱的动作。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咔嚓”“咔嚓”。曹操就走走走,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了一次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唉,看来我们夫妻缘分已尽,算了。然后找到老丈人:岳父大人,是我对不起你女儿,但是她也不肯跟我回去,这样吧,她还年轻,别让她守着,你把她嫁了,让她改嫁。 以曹操那种铁石心肠、阎王脾气,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说明他是很重情的。当然,最后丁夫人的父亲也没敢把丁夫人嫁出去,丁夫人没有改嫁,最后也没有改嫁。估计老丈人也不敢嫁,丁夫人也不肯嫁,也没人敢娶,你说谁敢娶阎王的前妻?不是找不自在吗。这个事情曹操一直耿耿于怀,曹操临死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好事干过,坏事也干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错误的地方,我不在乎,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我到了地下、到了九泉,子休——子休就是曹昂的字,曹昂字子休,就是指曹昂了——说子休如果哭着闹着跟我要妈妈,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曹操这一生犯多少错误,他居然认为他最大的错误就是这个,就是把她的妻子气走了!说明曹操是一个多情的人,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这是曹操的温情。 四、狠毒。但是你要认为曹操多么温柔,那就错了。曹操是很狠毒的,可以说是翻脸就不认识人。 比方说许攸,许攸来投奔曹操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所以许攸也很得意,许攸经常跟曹操说,哎,阿瞒,他不叫他什么曹公啊、什么明公啊、或者什么丞相这些,他叫他小名。曹操有两个小名,一个叫吉利,一个叫阿瞒,叫他小名:阿瞒啊,要是没有我许某人,你可是没有今天啊!曹操只好赔着笑脸说,啊是是是,许先生说得对,没有你的帮忙我确实是没有今天。但是许攸不停地说,这个就很讨厌了,对不对,这好比说你送了我这件衣服,我穿上很漂亮我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每穿这件衣服你就要站出来对着大家说,哎大家伙看看啊,他这件衣服是我送给他的,我要不送给他这件衣服他可是没衣服穿啊。我能高兴吗?那何况是曹操呢?有一次曹操打下邺城,许攸又在那儿对大家说,大家看,如果没有我的话,他们曹家人就进不了这个门了。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杀了,把许攸杀了,这就是曹操的狠毒。 五、宽容。曹操杀了于他有恩的许攸,却放了很多对不起他的人。 比方说有一个人叫做魏种,原来是曹操的手下。曹操有一段时候我们知道他是不顺的,处于逆境,处于困境的,那个时候很多手下的人都背叛曹操,曹操非常自信地说让他们走吧,我的人不会走完的,比方说魏种,他就不会背叛我。结果呢,这个魏种也背叛了,魏种也跑掉了。曹操气坏了,曹操说好你个魏种啊,你也背叛我,你有本事跑到天涯海角,北边有本事你跑匈奴去,南边有本事你跑到越南去,你只要跑不了那么远我就要把你抓回来,绝饶不了你。 后来在后面的战斗中,魏种被俘虏了,所有的人都给魏种捏一把汗,说曹操肯定要杀他。曹操怎么样?曹操想了一下,算了吧,魏种是个人才,放了,该做什么官还做什么官。这是曹操的宽容啊。 曹操确实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找了一个文人,叫做陈琳,起草一篇檄文。什么叫檄文呢,就是声讨书,因为古代作战他讲究师出有名,就是你要打谁谁谁你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你这个军队才叫做正义之师,袁绍就请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哪骂起呢,从曹操的祖宗骂起,这实在说起来是在中国文化当中一种很不好的东西,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父母亲,一骂人就骂到人家祖宗八代,动不动就是怎么你祖宗八代,这是不好的一个传统,陈琳也是这样。那么后来袁绍打败了,陈琳做了俘虏,下面人把陈琳抓到曹操跟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骂我就算了嘛,你骂我父母干什么,我父母又没得罪你,不好吧!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做你的笔杆子吧。陈琳以后就成了曹操的笔杆子,所以曹操是很宽容的。 六、报复心强。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 当时有一位名士,叫做边让,边让是个大学问家,也是大文学家,文章著作写得非常好的,看不起曹操。因为曹操这个人出身不好,曹操的祖父是个太监,这个东汉朝代是叫太监给搞坏的,所以那些读书人、那些文化人、那些士大夫最看不起的、最痛恨的就是太监。那么曹操的父亲是太监的养子,曹操就等于是太监养子的儿子,他们看不起,边让也看不起他,很说了一些侮辱曹操的话。所以后来曹操过去把那个地方打下来以后,毫不留情地就把边让杀了,和边让一案的还同时有好几个文化人,有的就跑掉,跑掉以后又逃不掉,然后又回来自首。其中有一个叫桓邵的向曹操自首,跪下来求,磕头,痛哭流涕,求饶,曹操怎么说呢?哼哼,呵呵呵呵,哭了,怕了,下跪了,求饶了,下跪就不杀吗?求饶就不杀吗?拖出去,杀了。这件事情影响极坏,当时就引发了一场叛乱,就是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文化人?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以前得罪过你的人? 其中有一个叫陈宫的,就是由于这个原因离开了曹操,死心塌地地帮助吕布打曹操。后来吕布战败以后,陈宫做了俘虏,曹操还不想杀他,曹操跟陈宫说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因为曹操这个时候他也觉得以前的做法不对了,他也觉得宰相肚里要撑船,将军额上跑马,应该有一些大将风度了,所以他也不杀陈宫。陈宫坚决不投降,曹操没办法,只好杀他,临杀他之前曹操问了这样的话,陈宫的字叫公台,他说公台啊公台,你要是死了,你的母亲可怎么办啊?陈宫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杀害他人的父母,我的母亲怎么样,就靠曹公你看着办。曹操说好,公台啊公台,你死了以后你的老婆孩子又怎么办?陈宫说,我听说以仁治天下的人不伤害人家的子女,我的老婆孩子如何,也请曹公你看着办。啊,曹操说好吧,那我送你上路。然后就开始哭,一边哭一边送陈宫上刑场去死,然后把陈宫的家人接到自己家里来,对待陈宫的家人比陈宫和他翻脸之前还好。 七、性格矛盾,海纳百川。 所以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如果你只看曹操的一个故事,只看曹操的一面,你得出的结论就是盲人摸象,是不全面的。那么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他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身上好像长了很多的脸,一会儿出现的是这张脸,一会儿展示给我们的是另一张脸。但是大家注意一条,不管哪张脸,都是曹操的,不会认做是别人的。能够把这样一个复杂的性格统一于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体现的是什么呢?体现的是曹操的大气。什么叫大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恰恰是一个能够容的,一个容量非常大的人,什么样的矛盾的东西到他这儿都统一了。

三国演义议论文素材曹操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东汉末年之乱世,观天下之局势,凭勇谋而独霸一方者,史评“治国之良臣,乱世之奸雄”,此乃曹操也。以吾之愚见,三国里真正的英雄,非曹操莫属。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论曹操的 高中 作文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1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豪杰四起。然而,能称得上英雄的,恐怕只有曹操一人。

他胸怀壮志,腹满天下。灭黄巾,破袁绍的雄姿;入荆襄,讨江东的豪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情;煮酒论英雄的豪言;封金挂帅的宽容……这些,都是英雄的见证。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为祖国的统一,而尽毕生之力。在更朝换代的历史转折点上,他“挟天子以令诸候”为的是天下统一,却招来千古骂名。

他经历人生成败,为事谨慎。官渡的擂鼓声中,他火烧乌巢,大败袁绍;赤壁的销烟里,他战船连环,败走华容道;荆襄大地上,刘荣归降;西川沃土中,刘备奋战……一次次成败之中,他更加坚强,更加谨慎。他在失败中取胜,在胜利里欢呼。

他饱读诗文,饮酒作赋。碣石山上高歌,感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宏伟,多么宽大的胸怀!对酒当歌,体会“青青子吟,呦呦鹿鸣。”的悠雅。多么闲适的志趣!晚年的沉思,思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多么悲壮的思想!一篇篇饱含深情的诗歌,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芳香,让人陶醉;一首首满融慷慨的词赋,是一次次人生的探险,充满刺激,发人深省。

曹操,一位能征善战的军事家,他镇压起义,平定战乱,统一北方;曹操,一位精明能干的政治家,他足智多谋,总理朝政,纵横官场;曹操,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智谋高远,胸怀天下,海纳百川。骑着骏马,驰骋在沙场中,人们惊叹他的雄姿;执着宝朔,冲杀在战场上,人们畏惧他的英勇;端着酒杯,高歌于大海边,人们仰慕他的才华……大地上拔起的高山就如同他伟大的身影,大海中澎湃的巨浪就如同他豪迈的人生,宇宙里散发的光芒就如同他辉煌的战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千多年的洗礼,一千多年的众说纷纭。枭雄曹操是凌驾于群雄之上,翻腾于云雾之中的一条蛟龙。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2

三国鼎立,群雄争霸,硝烟弥漫,这是一个阳光灼烈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谋士;可以看到舞着大刀,驰骋战场的将领;可以看到求贤若渴,众人爱戴的君主……在这星光璀璨的时代,有一颗霸气十足的星辰,他被人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的名字叫曹操。

乱世出英雄,枭雄曹操以他特有的光辉照耀史册。

论待人。早期的曹操性情豪爽,待人诚恳,求贤若渴。他敢作敢当,善于结交天下好汉。于是,他有了骁勇善战的夏侯悖,有了为他出生入死的典韦,有了慕名而来的徐晃,有了弃暗投明的许攸。他曾千方百计地结交关羽,赠与其赤兔马,封印绶金;他也曾喜不自禁地迎接许攸,“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他曾慨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论性情。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然而曹操是个绝对积极的人,他本身就像赤壁大火一样炽热激烈。”没错,曹操的自信乐观是他能扫荡中原,称霸一方的`关键所在。纵然他有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日,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等种.种不堪回首的败笔,但他仍能笑对四方,说道:“我视天下鼠辈犹草芥耳。”

论才华。曹操是当时建安七子之一。他曾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他也曾感叹人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于对贤才的追思,他吟诵:“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出于人生苦短,他吟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的才情与他的壮志相辅相成,他有一颗永不消沉的勃勃雄心。

有人说曹操是奸雄,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他自称为魏王,与汉家皇帝平起平坐。但我仍是喜爱曹操,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虽然奸,可是谁又能说奸雄就不是英雄了呢,而且一个能将文学、军事、政治、韬略、权谋集于一身并玩得出神人化,风生水起,这样的人难道不是雄才大略?难道不令世人景仰?

我喜欢曹操,喜欢他的唯才是用,喜欢他的才华横溢,喜欢他的豁达自信。曹操,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3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京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 典故 ,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轲,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随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些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已尽,朋党、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缰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哪个人及得上曹操这样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皓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甫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也!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4

曹操是三国中重要的人物,不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但是两者之中却有着一丝的不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遭受到作者不少的批判,并且给他加上了“奸雄”的称号,这就给了后人一个错误的认识。

可是曹操虽奸,但是他很聪明,也许他却早就料到了“其子曹丕篡汉后,追封曹操为武帝”。呵呵,他对于篡位这个问题,却想的是名正言顺,这不由让人感到好笑,但也是他博得好评的一大亮点。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就是他奸诈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身为乱世,曹操心不乱,他有着自己的雄才大略,坚持着自己的梦。虽为“奸雄”但是,“奸雄”“奸雄”难道就不算是英雄了吗?

曹操以“求贤若渴,骄傲自大,足智多谋”等特点也注明了“奸雄”这个词。

“求贤”是历代君王成就霸业的一个共同点,而在曹操的身上这一点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放其而去。这实在是曹操不忍伤害关羽,不然,后果还很难定。再如官渡之战时,曹操听闻许攸前来 拜访 ,竟然高兴的赤脚相映迎,只为了得一人才。这也难怪许攸为曹操所感动,于是献计给曹操,最终注定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古代有人说:“浩浩长江风浪生,当年赤壁夜交兵;负忠若不因黄盖,妙计何曾识孔明。”赤壁之战之所以吴蜀联军能乾坤逆转,透过表面看实在。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的爱才,对黄盖和庞统的信任所至。

自董卓以后,豪杰并起,曹操比袁绍则名微众寡,然而曹操却运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他用了最少的人力,得到了最好的效果,最后灭了袁绍。对战张鲁,他用调虎离山之计,大大减少了人员的伤亡。他用上了离间之计,离间了马超和韩遂,最终轻松的平定西凉之乱。

“骄傲自满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座陷阱是人们自己亲手挖掘的。”而 “自负”是历代君王失败共同的一点原因,而在曹操的身上也有所体现。《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兵败后曹操的三次仰天大笑,引出三次兵败,作者并没有直接加以评论,而是以士兵数的锐减,和曹操话语体现曹操的自负,给人留下了充分的回味空间。

人焉能无错,曹操固然有错,但是他却有着自己的性格,在曹操得身上还有很多需要现代人去探索和研究的东西。

“奸雄”也是英雄!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5

在小时候,听到别人论三国,我就觉得饶有兴致,那时我眼中的曹操是个阴险狡诈、生性多疑的角色,因为大人们口中的曹操是反面人物,但是,当我读了《三国演义》后,就对曹操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多么有气势的话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多么豪迈的诗句。不难看出曹操的雄心壮志。曹操不但拥有过人的胆识,他的才干也是远在刘备和孙权之上的。正如鲁迅所说:“曹操才是真英雄!”

在官渡之战中,他军事上的智慧就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当时袁绍有精兵几十万,而曹操只有区区几万,他手下的部将都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推断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兵虽多却指挥不明,于是决定集中兵力晢时进行抗击式进攻,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权。他结合谋士们的建议与自己的 经验 ,制定出了一套周密的计策。首先声东击西,分散袁军的兵力,然后再派精锐部队进攻。果不其然,元军锐气骤减,兵力大伤。接着,曹操又趁热打铁,放火烧尽了袁军的粮草和营帐,完成了致命一击。其实曹操的胜利不仅在于他的智慧,他知人善用,能接纳才人之言,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如果我是关羽,也许最终我会追随曹操,因为我十分敬仰曹操的魄力,也很欣赏他的野心。大多的人接受不了曹操残忍的性格,也许这就是那种孤独的天才。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活得潇潇洒洒、坦坦荡荡,于乱世中成就自我,名垂千载。刘备用那所谓的正义获得了民心,而曹操看似一直逆天而行,其实是顺理成章的,只不过不被世人认同罢了。大家都知道:乱世出英雄。那么何为英雄?三国时期,风云叱咤、英雄辈出。但我觉得当之无愧能称为英雄的只有曹操。我崇拜他那放荡不羁的生命,那是一个为理想奔腾不息的生命,虽然曹操最后失败了,没有如愿以偿的统一天下,但他永远是我心中最杰出的英雄!

论曹操的高中作文相关 文章 :

★ 高中作文素材之曹操的故事

★ 曹操高二作文600字

★ 关于曹操的作文集锦5篇

★ 赞美曹操的作文

★ 曹操作文素材

★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4篇

★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五篇

★ 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

★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2)

★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

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世人笑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世人口中的"奸雄",戏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这体现他的“忠信”。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柯。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临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的,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这一切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汉朝的气数己尽,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绳索。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同演义》,哪个人像曹操这样集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诸葛亮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皑坏计: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父吟》抒志: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 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事。

我眼中的曹操胡老师在课堂上讲三国我们是百听不厌,《三国演义》一书我也看了很多遍。一听到曹操,我就怒发冲冠,认为他是一个老奸巨滑的乱臣贼子。当听完易中天的品三国的电视讲座后,我对曹操的印象重新有了认识,认为他是一个生性随和、奖惩分明、用兵如神、待人真诚的人。请听我一一讲解。先前我以为曹操定是个严肃不易被人接近的人,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其实历史上的他是一位既随和爱笑的人,为什么说他随和呢?除了要事正事之外,他对下属与朋友是很随和的,吃喝住穿都不讲究,和朋友一起聚餐时,喜欢讲笑话,听到好笑的,他会笑得前仰后合,甚至扑倒在菜盘上,满脸满胡子都是菜汤也不在意。他还是一个爱笑的人,打了胜仗他笑,打了败仗他笑,战败华容道他还大笑三声呢,写诗他也笑,这么爱笑的人难道你会不喜欢他么?曹操还是一个奖罚分明的人。《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对百姓非常残暴,宁可天下人负我,不让我负天下人。其实历史上的曹操把老百姓视为平等对待,当运粮工人受伤了,他会问寒问暖,自已也亲身上阵。对有功过的人奖惩分明,对需要奖励的人他奖的比手下人想的还要多,惩的话也会宽容对之。这真是一个好领导啊!曹操还是一个以诚对人的人,《三国演义》中说他不讲信用,虚伪。历史上的他是为人守信,对人真诚宽容,当袁绍的谋士陈琳大骂曹操后来又降曹之后,曹操对他还是很好,忘记当初的不快,十分宽容和重用他,因此陈琳更加的忠心耿耿。原来我所喜欢的《三国演义》里所说的并不是历史的真实,虽然我也很喜欢《三国演义》里精彩的故事和性格鲜明的人物,但是我还是提意一下大家可以看看真实历史的《三国志》!

曹操 评论一个人的功与过,一本虚假的《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的,历史的角度来看,曹操是乱世人民的救世主,这一点北方人民的感受应该是很深的,曹操统一中原以后,平定匈奴边疆,使中原战乱大大减少,他的屯兵制使北方在常年的征战中没有损害北方的根本。 曹操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在他的很多言谈与诗句中。“关中有义士,……,乱骨满蓬藁。”还有割发代首尤其深刻地得到体现! 反观刘备,不具备统一点条件(孔明出山)之前,如果因为姓刘而一位地吹嘘为真主的话,我想这是很不公平的。应该说明的是,《三国演义》是一本在封建时代的产品,它不可避免地要为统治者服务。要不它是不可能“出版”的,(统治者不允许),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就是深刻的见证。 曹操背了2000年的“黑锅”,演了2000年的“白脸”戏,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白手起家,雄踞中原,谈笑用兵的古往今来的奇人。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是有其亲国几百年的积累,其版图也不过是现在的黄河流域与长江北部,云梦泽(岳阳,位于长江边的一个城市,有岳阳楼)在那个时候还是瘴疠之地,可以说是不属于秦王朝的,和曹操20多年建立的魏国势力版图差不多。这一点在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他的政治,治国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曹操的军事才能也一样地出色,这一点是可以确认的。无论《三国演义》怎么贬低曹操,老是被称作为“龙”的刘备是没得比的,遗憾的是他的《孟德新书》没有流传下来,无论如何,从他为《孙子兵法》作的序中可以体现出他的高明! 三国时代,是一个地方势力割据的纷乱时代,就是这样一个背景,诞生了一个新颖的文化时代。一改前朝骈文的华而不实,而是一种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文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安诗人”,而曹操就是“建安诗人”之首。其诗句现在仍广传于世。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周公吐府,天下归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墓年,壮心不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等等。 在治家方面,曹操也有其独特之处。俗话说:能治家才能治国。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也是建安诗人之一。历史文坛上“一门三父子”的不仅仅是苏门,曹氏早就转美于前了。曹操临终时,我记得他留给他妻子们的是一些针线女工,而不是奇珍异宝。这一点很重要,对于他来说,要钱要财并不是难事,但他却要他的妻子们自食其力。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恰恰体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当然,曹操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毕竟,尽善尽美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尤其是走这一条路的人,注定了不可以用常规来评论其功过,成天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招摇撞,是无法与人争雄的,例如刘备的初期。 “量才启用”千古名句出曹公,毛泽东在自身修为上,唯独不敢轻视曹操,政治、军事和文学修养上,曹操可称为千古第一人。好加分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