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新华日报网络编辑春花

发布时间:

新华日报网络编辑春花

上联:吉星高照好运来,下联:心想事成无压力,横批:虎虎生威

分类: 资源共享 解析: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 它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夕阳箫鼓》的曲名,早见之于清·姚燮(1805-1864年)《今乐考证》。而这首琵琶曲的曲谱,最早则见于鞠士林(约1736- 1820)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陇菲按:现今所见者,是其弟子咸丰庚申年即1860年的传抄本),以及清代嘉庆己卯年即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还有道光壬寅年即1842年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谱、光绪乙亥年即1875年吴婉卿的手抄本、光绪戊戌年即1898年《陈子敬琵琶谱抄本》、1929年《养正轩琵琶谱》等。《陈子敬琵琶谱抄本》中之《夕阳箫鼓》一曲,已列有“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七个小标题。(陇菲按:对于此曲之源流的考证,最近的一篇论文是1993年第1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发表之王霖《<春江花月夜>曲源及作者探索》。根据此文,在江苏崇明《县志》中,有清咸丰年间宋珩“自出新意为《夕阳箫鼓》曲”的记载。) 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这首乐曲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并易其名为《浔阳琵琶》。此后,又有人将这首乐曲名之为《浔阳月夜》、《浔阳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已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 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1920年由郑觐文创立)柳尧章、郑觐文根据汪庭昱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易为《春江花月夜》。此曲之小标题与李芳园所拟有所不同,是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迥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 * * * * * 对于这首乐曲之某种“意象内涵”,人们历来有不同的视点和诠释。 当然,所谓“音乐”的“意象内涵”,并不是引发作曲家创造心态的“对象事件”,也不直接等同于作曲家的“创作心态” ;而是存在于引发作曲家创作心态之“对象事件”、由此“对象事件”转换而来的作曲家“创作心态”、以及由此“创作心态”转换而来的“比音之乐”之间的某种“法式”性质之、“乐式”性质之抽象的“异质异构同态同行”的“行运态势”。( 参笔者《新的音乐艺术模型 —— “自同态转换群集”概说》,载广州1992年第2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又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6音乐舞蹈研究》1992年第8期;《音乐哲学札记三则》,载北京1994年第1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哲学之视角与论域》(1996年5月3日西安音乐学院专题讲座提纲),载西安《交响》1997年第3期第9-13页,又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J6 音乐舞蹈研究》1998年第2期第16-20页。) 对于《春江花月夜》而言,其所谓“意象内涵”者,也并非可以直接诉诸“语言”、“文字”之“对象事件情节”、“创作心态观念”等等。(参笔者《器与道 —— 兼评“音乐批评”》,载1994年第2期《黄钟》。) 但是,所谓“音乐”者,并非可以完全脱离其它文明事象之真正的“纯粹艺术”。作曲家、演奏家、欣赏者之文化模式、哲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天资悟性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音乐艺术实践行为,并对所谓“音乐艺术”之存在于“信源”域界之内的“内涵”、存在于“信道”域界之内的“信息”、存在于“信宿”域界之内的“意义”,产生程度不同的反馈作用。(参笔者《音乐哲学札记三则》,载1994年第1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因此,对于乐曲“标题”的理解和阐释,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制约着“音响动态模型”的“演奏成型”;并或多或少地改变乐曲的“行态”、“情调”、“韵味”。 本文宗旨,乃是研究《春江花月夜》之“标题”的“文本”;揭示此“标题文本”之某种“应有”、“可有”的“内涵”;并进一步根据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学传统,比较深入地探索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乐师对自然、历史、人生之感受的特点所在,以便提供一种与当前占主流地位之诠释有所不同之对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的另外一种可能的诠释。 * * * * * * 本来 ,《夕阳箫鼓》这个标题 ,不禁使人想起了马致远小曲《天净沙》中的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不禁使人想起了汉武帝《秋风辞》中的名句“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并引发我们深沉的人生感慨。 即使是《浔阳琵琶》、《春江花月夜》这两个标题,也暗示着李芳园等人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和白居易《琵琶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句仍不无联系,依然有某种“触景伤情”的意味。。正所谓“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浔阳江头夜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正所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陇菲按:李芳园《浔阳琵琶》之“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以及柳尧章、郑觐文改编的《春江花月夜》之“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迥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等十个小标题,均为“客观情景”的描述,而较少特殊的“情绪”、“心态”、“价值”、“观念”意味。) 如果我们把《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与另一首更具超然物外、明朗清新之意境的中国古典名曲《渔舟唱晚》对照比较;那么《夕阳箫鼓》之某种深沉寥廓、波洄九折的情调,应当能使我们接受如上所述之对于此曲标题的理解。 但是,到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这首乐曲之“标题”的理解以至对于这首乐曲的诠释,却有了一个质的变化。诸如: “此曲很可能是描写傍晚在船上演奏箫鼓的情形,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乐曲(军驰、李西安《民族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出版社1964年6月版)。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江水中月影、人影、花影重叠,夜静中,鸟儿扑翅飞去”(见游惠海《喜看几个民族舞蹈》,载《人民画报》1978年第8期);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湖水带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辉……。这是隋人写下的诗篇《春江花月夜》。它尽情咏叹着‘暮江’、‘春花’、‘流波’、‘星月’等具有诗情画意的江南一带的美好景色。近人柳摇章又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成丝竹管弦乐曲,也易名为《春江花月夜》,这样就使我们从诗章联想到乐章,又从乐章回味到诗章”;“这首乐曲不仅象所描写的那样,有着‘唉乃一声山水绿,风回水曲夕照红’的意境,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抒发对于自然景色的咏叹 、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高厚永《美不胜收 简谈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载1978年11月28日《新华日报》); “优美抒情的文曲,有着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风味。它完美地表现了‘夕阳西下,渔舟晚归,江山多娇,风景如画’的意境,抒发了人们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眷恋之情”(见沙汉昆《<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与旋法》,载《音乐艺术》1980年第3期); “各派标题有的比较朴实,有的则更追求幽雅避俗。……虽然两者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文人诣趣 ,但后者则更流露出自得的避尘情调”(高厚永《民族器乐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从中,可以鲜明地看出改编者(陇菲按:指柳尧章、郑觐文)的寓意和对乐曲的解释。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相似,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形象地描绘江南地区春江月夜的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赏和喜爱”(见周宗汉《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一文,载《民族器乐广播讲座》,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8月版,第37页); “描绘了中国秀丽的山川景色,音乐飘逸潇洒,风格新颖别致,是一首富于东方情调的夜曲”;“它以田园诗般的意境和脉脉深情,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李西安《钢琴曲<夕阳箫鼓>音乐分析》,1982年第1期《中国音乐》)。 “赞美祖国锦绣河山,描绘春风和煦,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交辉,渔舟晚归的情景交融 ,似诗似画的大自然景色”(见许光毅《谈谈优秀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载《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 “通过夕阳西下渔舟晚归的描绘,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2月版)。 “本曲以写意手法,描述人们郊游于山水之间。声有箫鼓啸歌,意在江山如此多娇。”(林石城《养正轩琵琶谱》之《曲情赘语》,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9月版。) “乐曲通过夕阳西下,江上归舟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和热爱”;“展现出傍晚时刻水滨的一派优美景色”(袁静芳编著《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3月版)。 此,正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著之《民族音乐概论》一书所说:“原来的琵琶曲《夕阳箫鼓》在改编成丝竹合奏乐曲之后,被换上了《春江花月夜》的标题,可能改名者是按照‘春江花月夜’的想象来解释这首乐曲的(至少今天的演奏者是这样解释的)。”(音乐出版社1964年3月版) 《民族音乐概论》一书还说:“从曲调上说,两者基本上是一样;从色彩上说,自然会因乐器的不同而有些变化。这种标题的更换,看来并不是音乐有多少变化,而是解释有所不同。它并不造成对于原作品的歪曲,所以也就能够为大家所接受。” 然而在笔者看来,受这种审美价值取向的支配,此曲演奏的速度较前加快,风格日趋浮靡,完全失去了原来那种“人生局限”的感悟,和“哀而不伤”的韵味。(案:此正所谓“消费古典”,即“雅乐俗化”。) * * * * * * 《文心雕龙·物色》有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一般而言,人们的心理与自然的物色是同步同态的。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言:“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然而 ,人们的心灵又是超越物象 ,超越时空的 。“物有恒姿” ,“心无定检”(《文心雕龙·物色》)。人们的心理,并非一成不变的“对应”于自然的物色。因其遭遇、经历、价值取向、文明模式等等的不同,对于同样的物色,不同时空中的不同主体,有其相异、相别、甚至截然相反、相对的反应。 * * * * * * 对于“美好”的“春天”,人们并非只有“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之类的肤浅之感。对于情深感锐的文人、乐师,美好的春天,更容易触动他们心中那根高张在似倾危柱上的哀切急弦!此正如苏轼《水龙吟》所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叶嘉莹先生曾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而尤以春日之纤美温柔所显示着的生命之复苏的种种迹象,最足以唤起诗人内心中某种复苏着的若有所失的茫茫追寻的情意”(《迦陵论诗从稿·旧诗重演》,中华书局1984年4月版,第162页)。 早在《诗经·七月》之中,便有“春日迟迟,……女心伤悲”的佳句。《传》曰:“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淮南鸿烈·缪称训》中也有“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也”的说法。)“伤春”、“悲秋”,可说是中国古典艺术中一个亘古的主题。此,正如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所说:“送春而血泪满腮,悲秋而红颜惨目。” 这个亘古的主题,在屈原的《招魂》之中,以其伤极而怨,哀深转恨的 *** ,更加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正所谓“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其所哀恸的,正是“众芳之芜秽”,正是“遍地之落红”! 自古以来,“伤春”、“叹花”之诗咏,业已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笔者过览并随手载录的,除上所引之外,还有如下之例: 游客芳春林,春其伤客心。 (晋·陆士衡《悲哉行》) 春鸟一啭有千声,春花一丛千种名。 旅人无语坐檐楹,思乡怀土志难平。……(隋·柳 《阳春歌》) 愁心伴杨柳,春尽乱如丝。 (唐·刘希夷《春女行》)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唐·刘希夷《代白头翁》)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唐·王昌龄《西宫春怨》) 燕语如伤旧日春,宫花欲落旋飞去。(唐·李 益《隋宫怨》) 借问春光为谁丽?万条丝柳翠烟深。(唐·薛 涛《和李书记席上见赠》)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唐·薛 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鸣。 (唐·薛 涛《春望词》四首之二) 东风又染一年绿,楚客更伤千里春。(唐·李 冶《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 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晏几道《临江仙》)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宋·冯延巳《鹊踏枝》二首之一) 嗟怨,自古风流误少年,那堪暮春天。 料应是春负我,我非是辜负了春, 为着我心上人,对景越添愁闷。 (明·《金瓶梅词话》)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江南春尽愁肠断”(寇准《江南春》),“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花落随流去,何见著流还”(古《前溪曲》)。春如流水,逝而远去。“春江”之川流,更使人嗟叹不已。李煜《虞美人》词所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正是以其超越古今的口吻,滔滔无尽的气象,震憾着无数骚人墨客的心灵! 叶嘉莹先生说得好:“这首词开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二句,如果不以恒言视之,就会发现这真是把天下人全都‘一网打尽’的两句好词。‘春花秋月’仅仅四个字就同时写出了宇宙的永恒与无常的两种基本的形态。套一句苏东坡的话,‘自其变者而观之’,则花之开落,月之圆缺,与夫春秋之来往,真是‘不能以一瞬’的变化无常;可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年年春至,岁岁秋来,年年有花开,岁岁有月圆,却又是如此之长存无尽。”可以说“上一句之‘春花秋月何时了’,乃是写宇宙之运转无尽,”而下一句之“‘往事知多少’,乃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是去者之不可复返。”(《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附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436、438页。)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日日花前常病酒”(冯延巳《鹊踏枝》);“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蝶恋花》)。 满目春江,在诗人眼中,是离人泣血之泪汇成的无尽哀愁;遍地落红,在诗人眼中,是雨横风狂之夜摧杀的狼籍尸骸。李后主《相见欢》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思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在中国文人、乐师看来,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它的每一过程,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感应。”“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叶嘉莹《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载《迦陵论诗从稿》,中华书局1984年4月版)。 )。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之黛玉《葬花辞》,正是有感于此伤极而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 * * * * “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辛弃疾《木兰花慢》)、“忧来如其何,凄怆摧心肝”(李白《古朗月行》);“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之“惆怅”,不仅因“花开花落”而陡起,尤其因“月圆月缺”而倍增。 “月夜”是美好的。然而正因“月夜”的“美好”,反而使得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月叹夜、触景伤情。在“忧患意识”极其深重的中国古典诗人眼中,“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却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 。正所谓“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张子容《春江花月夜》) ;正所谓“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权德舆《秋闺月》);正所谓“时物供愁,夜景伤情”(曾瑞《双调·折桂令·闺怨》)。 自古以来,“叹月伤情”之诗咏,也已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笔者过览并随手载录的,除上所引之外,还有如下之例: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宋·谢庄《月赋·歌》) 今夜月光来,正上相思台,可怜无远近,光照悉徘徊。 (梁·简文帝《望月诗》) 楼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 (梁·庾肩吾《和徐主簿<望月诗>》) 如何当此时,怀情满胸臆。 (梁·刘孝绰《望月有所思》) 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朝发渭水流,暮入长安陌。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佚名《客中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蒲,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唐·孟郊《古怨别》)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月闻铃肠断声。 (唐·白居易《长恨歌》)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唐·卢纶《晚次鄂州》) 拜新月,新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人望月长生。 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华,如今拜月双泪垂。 回看众女拜新月,忆却红闺年少时。 (唐·吉中孚妻张夫人《拜新月》)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唐·李冶《明月夜留别》)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路长。 (唐·薛涛《送友人》)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唐·薛涛《月》)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宋·范仲淹《御街行》) 月解团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宋·朱敦儒《临江仙》)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宋·蔡 仲《苍梧谣》)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宋·吕本中《采桑子》)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在此春江之畔,花红时节,月圆之夜 ,多少人“有明月 ,怕登楼”(吴文英《唐多令》);又有多少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 * * * * * 中国古代哲人、诗人,正是在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之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中,渐渐从“忧患意识”中超脱出来,开始自觉人类的“局限”,开始自觉人类局限之绝对的制约,并升华到“达观洒脱”的崇高境界。 如果说,有些诗人的“清怨”之中,不无“辛酸尖刻”的话;那么,有些诗人,则已有超脱之心,而无超脱之力;而只有那些心灵博大到足以容纳“苍茫无尽之天上人间的空间”和“悠远漫长之古往今来的时间”的诗人,只有那些对此时间和空间都各相绵延连接之大生命有更深层体验的诗人,才能以哲人之心,悟出“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杜甫《哀江头》)的至理。 如果说,白居易之《上阳人》所谓“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计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还只是从一个固定的视点,在一个有限的时空构架中,自我麻痹着“忧患意识”,企图忘却的话;那么,李白之《把酒问月》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则已“通古今而观之”(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在一个古往今来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的时空构架之中,企图超越“忧患意识”。只是这种“超越”的企图,本不可能实现。李白诗中最后“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两句,便是“超越”之“企图”未能实现,而又堕入自我麻醉之中的明证。 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不仅知其局限,知其不可;而且深知其局限之不可超越,知其超越之企图的定然不能实现。此深度的“局限意识”,便升华成为“达观洒脱”之崇高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境界。 张若虚之“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语)(1)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春江花月夜》全诗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悠悠去,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8月北京第1版第21页)。诗人如上帝一样,他怀抱一切,洞见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没有怨恨、没有尖酸、没有诅咒、甚至没有伤感。此正如闻一多所说:这是一个“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同上,第20页)。 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所有的,并非“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并非“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的伤感;而是“凄婉而不哀伤”(高尔太《论美·中国山水画探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309页),深情而不沉溺的情调。正如英国诗人沃兹华斯(Wordsworth)所说:“它并不激越,也不豪放,但却有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2)。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一唱三叹的《春江花月夜》,等待着它与当今某种“知音”有所不同的另外一种知音!

感觉根本没用!一点视觉感都没有

版画专业毕业可以做在文化、出版部门、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版画创作、教学、研究及美术工作。版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广义的版画可以包括在印刷工业化以前所印制的图形普遍具有版画性质。

当代版画的概念主要指由艺术家构思创作并且通过制版和印刷程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具体说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版画艺术在技术上是一直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的。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

具体案例:

原创版画的定价主要是源于艺术家的水平,手工技艺,版种、尺幅等多个方面,目前中国原创版画价格偏低,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资本开始介入利润空间还很大的版画市场。

2012年,山东信托发行的“鼎鑫2号(虚苑版画)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规模1050万元,主要用于购买原创版画;

2013年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积极介入,从学术展览到版画基地的建设,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今日美术馆、长江当代美术馆、观澜版画基地、灵石县等机构也开始介入原创版画艺术的推广和发展。

陈琦的作品一直流通在一级市场,最近和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合作模式,他非常认可,认为这种第四方的平台无论是对创作者、经营者还是收藏者来说,

都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模式。对于前一段时间天津文交所所引起的各种乱象,陈琦表示,当时的这种乱象搞得大家现在对这种产权交易平台都很纠结,不敢将自己的作品放到这种平台上去做。

陈琦认为拍卖市场不适合版画,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早期他曾经参加过嘉德组织的一次拍卖,拍卖之前,对方告诉他一个指导价,说这个价格不能再高了,

不然市场不会接受,结果一上拍就以指导价拍走了。自此,陈琦再也没有将自己的作品放到二级市场上。现在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一级市场或者是被机构收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陈琦:用版画的方式做属于自己的艺术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版画人生: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版画

新华日报总编辑

1. 关于红岩精神的诗句100字 关于红岩精神的诗句100字 1.求关于红岩精神的诗歌 叶挺: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水生! 林伯渠《寄怀红岩诸友作长句戏之》 久别红岩故事疏,童鹏问后仅钱镠。 岂知袁盎增烦恼,更有陈平少匹俦。 河朔音书今阻绝,海南消息已沉浮。 两獐避猎皆腾踔,一雁凌空自漫游。 梓木多情成眷属,冰梅得意总绸缪。 宋平含笑家康喜,裕景怀忧子正愁。 养病山中大小许,举头天外女男刘。 孤单感叹龙飞虎,隆泰栖皇马唤牛。 藕断丝连徒热闹,梁空燕去卒淹留。 诸君此类都须咏,再度凭君细细讴。 红岩精神放光辉,艰难最是创业时。 长忆鞠躬尽瘁日,不忘“江南一叶”诗。 红岩精神放光芒,九载山城意气扬。 魔窟深处酿霹雳,笔墨生涯即战场。 红岩精神放光明,霜雪资质松柏情。 敢入虎穴擒虎子,别有异军新华人。 红岩精神悠且久,八方风雨济同舟。 黑夜尽处鸡唱晓,红日冉冉照神州。 2.红岩精神的诗歌 。 1980年6月11日,原《新华日报》总编辑熊复同志重游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后,写下了四首都以“红岩精神”开头的诗篇: 红岩精神放光辉,艰难最是创业时。 长忆鞠躬尽瘁日,不忘“江南一叶”诗。 红岩精神放光芒,九载山城意气扬。 魔窟深处酿霹雳,笔墨生涯即战场。 红岩精神放光明,霜雪资质松柏情。 敢入虎穴擒虎子,别有异军新华人。 红岩精神悠且久,八方风雨济同舟。 黑夜尽处鸡唱晓,红日冉冉照神州。 3.红岩精神是什么100字 红岩读后感100字两篇 红岩读后感100字两篇 我来答 sm傻哥 2017-11-22 《红岩》读后感 小说《红岩》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一块壮丽的瑰宝,读完《红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红岩》通过描写许云峰领导工人运动,江姐、双枪老太婆开展华蓥山武装斗争,成岗办《挺进报》等情节,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方兴未艾、此起彼伏的盛况;同时又以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两处国民党特务的秘密监狱为背景,讴歌许云峰、江姐、成岗等共产党人在被捕后,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威胁利诱毫不动摇,坚决保守党的秘密的高尚情操. 读了《红岩》,我明白了是由于烈士们前仆后继,血染红岩,才有我们今天生活的幸福与美好.我要以《红岩》中的烈士们为榜样,珍惜幸福生活,牢记“八荣八耻”,努力学习本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4.求关于红岩精神的诗歌 叶挺: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水生!林伯渠《寄怀红岩诸友作长句戏之》 久别红岩故事疏,童鹏问后仅钱镠。 岂知袁盎增烦恼,更有陈平少匹俦。 河朔音书今阻绝,海南消息已沉浮。 两獐避猎皆腾踔,一雁凌空自漫游。 梓木多情成眷属,冰梅得意总绸缪。 宋平含笑家康喜,裕景怀忧子正愁。 养病山中大小许,举头天外女男刘。 孤单感叹龙飞虎,隆泰栖皇马唤牛。 藕断丝连徒热闹,梁空燕去卒淹留。 诸君此类都须咏,再度凭君细细讴。红岩精神放光辉,艰难最是创业时。 长忆鞠躬尽瘁日,不忘“江南一叶”诗。 红岩精神放光芒,九载山城意气扬。 魔窟深处酿霹雳,笔墨生涯即战场。 红岩精神放光明,霜雪资质松柏情。 敢入虎穴擒虎子,别有异军新华人。 红岩精神悠且久,八方风雨济同舟。 黑夜尽处鸡唱晓,红日冉冉照神州。 5.红岩好词好句感悟100字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潘子年任社长,华岗任总编辑,章汉夫任副总编辑,熊瑾玎任总经理。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往重庆继续出版。1947年2月18日被国民党查封,共存在9年多。1939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办。1945年12月9日,《新华日报》在江苏淮阴创办,为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1948年1月1日,《新华日报》华中版发行,为中共中央华中工委机关报。1949年12月10日,《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为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报。1949年4月30日,《新华日报》在南京创办,为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1952年11月1日改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直至今日。

新华日报编辑工资多少

能进去就好啦!

记者月薪如何?记者收入怎么样?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记者月薪一般包括记者底薪和稿费(绩效考核奖金),记者收入是指记者月薪加记者灰色收入(即记者出去采访时采访单位和采访对象所给的“红包”、“茶水费”等等合法收入,要挟、交易、索取等违规收入不计)。因此,记者收入大于记者月薪,但是记者灰色收入不确定性大,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们谈到的记者收入可以等同于记者月薪。记者月薪全国各地差异很大,各种传媒类型如报纸、电视等记者的月薪也可能相差很大。下面记者网选取4个城市的记者月薪作一介绍。注意,因为记者月薪包含记者底薪和记者绩效考核奖金两大部分,下面各地记者月薪以记者完成绩效考核任务为基础。北京记者月薪:一般记者月薪6000至7000元,大多数记者编辑的底薪收入每月在3000到5000元。当然,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参考消息报等中央级媒体大亨的记者记者月薪高得有点“深不可测”。上海记者月薪:一般记者月薪5000元左右。《新民晚报》等主流媒体记者月薪可达上万。广州记者月薪:广州是中国传媒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媒体营收能力普遍较强,如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广州电视台等等都是“吸金器”,因此广州记者月薪普遍较高,一般可达7000元以上。西安记者月薪:3000至5000元。西安记者月薪排位大致为《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上海《新民晚报》一个专版责任编辑的月收入在13000元以上,《深圳特区报》记者月均收入6000人民币。由此不难看出,内地各大城市媒体的在编记者,按其收入大都可以跻身中国标准的中产阶级。有北京同行曾这样形容媒体从业者的收入,他说,「5000至6000元不是问题,电视主持人、制片人更是能挣会花。最新动态是,一些财经媒体的大腕已在谈年薪制了,开口30到50万不会吓坏雇主,关键看你有没有料。

很不错。工资8500元以上,工作时间固定,公司有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双休,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年终奖及节假日福利等,交通方便。江苏新华日报大数据有限公司(曾用名:江苏新华烽火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家以从事零售业为主的企业。

7500。编辑平均工资七千五左右,有的编辑可能会八千左右,等级高的可能会达到一万五左右。编辑是一种工作类别,也是一类职业身份,指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称为编辑或修改。

新华日报社总编辑顾雷鸣

周恩来的故乡是江苏省淮安市

原藉浙江绍兴,1ba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新华日报社现任副总编辑

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周跃敏周跃敏坚持不懈地推动党报新闻改革。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后,他提出“高度、贴近、开放”的办报理念,于2007年3月推出新华日新一轮改版,或者江苏省领导的高度肯定!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郭超人(1934—),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

1985年12月从河海大学调入扬子晚报工作,历任扬子晚报新闻一部副主任、科教卫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 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扬子晚报总编辑。2013年12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