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幸福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幸福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在新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分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

[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

[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

[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

[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

[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

[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

[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

[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

[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

[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

[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

[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

[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55。

[19]仲稳山,李含侠。扬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153—154。

[20]仲稳山,李露。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79—82。

[21]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2—53。

[22]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2006(6):25—27。

[23]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2010(2):23—24。

[24]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2):146—148。

[25]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2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思想教育研究,2006(12):36—38。

[27]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28]宋凤宁,黎玉兰。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误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2):2327—2329。

[292]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职业时空,2009,5(8):172—174。

[30]刘茂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7):228。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 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关注正性情感、积极品质和积极组织环境的塑造。本文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视野,为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本质,力求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构建积极组织环境,保证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责任感、有利他人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必考虑到环境对他们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心理现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一) 积极更新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即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错误观念,完成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评定从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二)采取多种渠道,切实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是成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过现有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校生态环境的联系,积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才能真正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激发出学生潜能。 2.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消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这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积极心理学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来看待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在面向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耐心倾听,有同情心,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多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众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负性心理品质的过分关注,而要以培养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为重心,提倡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和产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积极的解释,促进其积极情绪的产生。 4.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活动课程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容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如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主题讨论、心理自助等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在常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5.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中,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均有两种基本能力,即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让心理与行为异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发掘自己的潜能。他们认为在心理治疗中要掌握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等技巧,增强患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积极心理学的上述观点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开辟工作视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现在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帮助他们戒掉网瘾的手段除了采取说服、教育、规劝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发展他们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积极乐观向上、关注未来、心存理想、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是不会轻易沉湎于网络的虚幻世界的。 (三)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宽泛的视野,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1. 摒 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重新整合社会及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家庭和社区为载体,构建一个积极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大功效。 2.注重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更加热爱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养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陈晓英、杨舜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15),79-80。 [4]沈贵鹏,心理教育课程论.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172-375。 [5]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 (2),50-53。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健康教育参考文献

关于健康教育参考文献有哪些呢?健康教育参考文献有助于论文的撰写,是论文撰写必备的法宝,也是提高论文的观点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

健康教育参考文献篇一:

[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

[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

[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

[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

[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

健康教育参考文献篇二:

[1]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2]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管敏.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王学玫.山西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5]《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6]《幸福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中国出版集团.

健康教育参考文献篇三:

[1]曹楠楠.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与教育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4):160-162.

[2]郭巧,张婷,等.高校“双困生”心理特点及素质提升途径———积极心理学视角[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30(1):92-96.

[3]卢志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的问题及其治理策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0-93.

[4]王明霞.刍议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0):162-163.

[5]朱文青.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8):92-93.

[6]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

[7]曾伏云.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8]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3,(1).

健康教育参考文献篇四:

[1]张金明.浅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王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26(8):159-160.

[3]张科.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互补[J].教育探索,2011(10):146-147.

[4]段志坚.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101-102.

[5]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2)

[6]吴继红.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省思[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7]冯亚莉,石丹妮.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途径[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4)

健康教育参考文献篇五:

[1]丁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7):65-69.[2]邹增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路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256-257.

[2]梁忆非,杨国宏,王静.关于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

[3]黄海.思想政治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

[4]许素梅.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5]任祥华,张丽华.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6]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3).

[7]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

[8]吴清兰.大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南方论刊,2008(12)

[9]陈灵泉,王迅,成宏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04)

[10]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

[11]代东航.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12]赵立.互联网信贷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

[13]王雨新.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网购心理探究[J].学理论.2013(09)

[14]王振亚,李一凡,胡启帆.校园贷,“贷”来便捷还是麻烦[J].湖南教育(4).

幸福心理学论文的文献

心理成长训练标准方式是将心理的过往经历都通过手写的形式记录下来,咨询师通过阅读浏览提出建议处理来访者过去经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不断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孟玉荣心理咨询工作室已经帮助无数的心理困惑的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解决了心理问题和困惑。

总体来说,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物质条件或客观环境等同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程度高的人比程度低甚至不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广州市 *** 、企事业单位340名青年白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2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援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数,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数是乐观和社会支援。结论:广州青年白领对生活状况不甚满意,但对自我评价积极、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情景性因素和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2-0175-0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水平飞速提升,在此发展过程中白领青年作为国家人力资本的中坚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著财富,但是,物质上的丰富并不能等同于主观上的幸福。相关调查显示,诸如公务员、高校教师、外企职员等白领青年的幸福感相较于其他人群并不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时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紧张、失眠、无意义感常常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谈杰,2008;田振敏,2010。该研究把青年白领定义为: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大专包含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依靠知识和技术谋生,月薪4000元以上,有较稳定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工薪阶层。 产生于20世纪末美国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它反对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消极取向,它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包括积极个人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这一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多以学生群体、教师群体、老人群体等为研究物件,涉及青年白领群体的研究也更多的是偏向于社会学、人口学等视角,并且多以理论上的描述性研究为主,鲜有实证研究去探讨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而作为社会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如何?他们对自我的评价状况又如何?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到底存在哪些影响机制?当了解了这些关系之后,又该如何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状况呢?这些都是摆在研究者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学术界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正是提出该研究的理由所在。因此本文将以广州青年白领为研究物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在调查基础上考察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分析核心自我评价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机制。 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众多,可以分为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压力和社会支援作为情景性因素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已经得到了诸多证明严标宾,郑雪,2006;Schiffrin&Nelson,2008。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人格特质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Shimai等人2006对1099名美国和308名日本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热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等性格优点与人们的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Peterson及其同事2006通过网路取样所进行的一项回溯研究也表明,积极特质有助于帮助个体从生理和心理疾病中恢复过来。而目前对于白领青年心理健康或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仍缺乏整合研究,因此该研究拟从人口学变数性别、年龄、情景因素社会支援、压力知觉和积极人格特质核心自我评价CSE、希望、乐观三个层面探究白领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客观揭示白领青年群体心理状况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为白领青年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援。 2 研究物件与方法 研究物件 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广州市越秀区 *** 单位集中和天河区商业中心的 *** 、企事业单位的青年白领作为研究物件。共发放3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其中,男性213人,占,女性127人,占;未婚51人,占,已婚210人,占,其他79人,占;一般员工202人,占,基层管理者77人,占,中高层管理者61人,占18%;被试年龄22~35岁,平均为岁。 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量表 Diener等人1995编制,共19个专案,7点评分。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分量表。该研究中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 心理健康量表 李虹等2002修订,共20个专案,采用“是”和“否”计分。包括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3个分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仪系数为0,88,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和。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杨晓峰等2009修订,12个专案,5点评分,单一维度,其Cronbach α系数为。 乐观量表 袁立新等2007编制,共11个专案,5点计分。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数,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为自变数进行阶层回归分析。首先,性别和年龄组成第一阶层进入回归方程,其次,可能会因人口学变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特质因素CSE、乐观和希望作为第二阶层进入回归方程,最后情景性因素压力知觉和社会支援作为第三阶层进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三个阶层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1%的变异量F9,168=,p=。以同样的方法对心理健康进行回归,结果发现三个阶层可以解释心理健康43%的变异量F9,185=,p 4 讨论 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 对广州青年白领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描述,得知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题均得分分别为、、,情景性因素压力知觉和社会支援的题均得分分别为、,特质性因素CSE、乐观和希望的题均得分分别为、、,结合量表专案的评定等级,可以发现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情感、希望、乐观和CSE等积极因素都在中等以上水平,而广州青年白领的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则低于量表的理论中值。研究者发现,青年白领所向往和憧憬的幸福生活与其现实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络,价值期望过高和现实中的需求缺位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比如:理想中期待拥有自己的产业,而现实中却处处受制于公司和领导;理想中期待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而现实中却是繁忙的工作和单调的休闲活动等等。 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关分析表明,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阶层回归的结果表明,乐观和社会支援均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数。研究表明,社会支援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两种作用机制董增云,2007:一是主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援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能够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二是缓冲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援在压力条件下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生联络,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和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领悟社会支援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援的期望和评价,是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援的信念,也是主观支援的一种。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援,领悟社会支援对于了解和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领悟社会支援更可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广州青年白领在平时社会或者面对应 *** 景时,感知到较多社会支援的个体拥有更多的应对资源,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去化解压力,从而能够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或者缓解压力的负面效应,因此领悟社会支援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乐观是指对事情的结果持积极的态度,更多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面,认为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乐观主义者对未来抱有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能鼓励个体为解决问题不断做出努力,因此更有可能顺利解决问题,并由此带来更好的结果。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乐观主义者通常会看到现实生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好的一面,有利的或有建设性的一面,并且这种态度能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会有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援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数 该研究发现性别和压力知觉也是预测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数。研究表明,性别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即女性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男性,而压力知觉与主观幸福感负相关。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压力水平以促使个体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状态达到最佳程度,但是如果压力水平过高或压力持续时间过长,个体应对压力的身体资源就会减少,能量消耗、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身心紧张,从而降低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广州青年白领的压力主要来自工作和家庭,尤其是工作前景不明升职无望、跳槽困难等和生活开支过大供房、供车、物价飞涨等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无疑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对男性的角色期望普遍都会更高,这种高标准会导致其感受到的压力会更大,男性的幸福感水平会低于女性可能源于这一社会因素。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提高广州青年白领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一是 *** 部门、工作单位和家庭朋友等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工具性或情感性支援,良好和谐的社会,家人、朋友、同事的理解和关心可以排解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及时宣泄自己的压力和紧张等不良情绪;二是开发和加强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心理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这些积极品质是他们应对生活情景的重要心理资源。

学术堂整理了一份心理学论文范文,供大家进行参考:论文题目《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品格培养的影响》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充分挖掘小学生的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缺乏责任感。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从积极心理学进行全面探讨,根据小学生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关键词:小学生积极心理良好品格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采用积极心理学,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给学生在今后的成长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一、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重要性小学作为学生自我成长和学习知识内容的初级阶段,也是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最关键时期。学生在步入小学学习时,对社会充满好奇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会受到外界因素影响使小学生存在悲观、抵触学习等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积极塑造和培养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养成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存在的困惑。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消极情绪,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积极思维,需要采用积极情绪有效地调节学生存在的消极情绪,逐渐培养小学生良好人格。通过教师开展积极引导教育,逐渐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使学生具备融入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引导学生养成感恩良好品质,逐渐提高小学生价值观念,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一般是开设校园心理咨询工作以及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时,主要包括情感教育、抗挫折教育、学习心理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等内容。在开展小学校园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到重教育、重预防、重全体。然而,当前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以及课程时,教师通常给学生讲解心理学方面知识内容,没有意识到开展心理活动体验对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取向,通过教师充分重视小学生人性优点,采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小学生情感与情绪培养,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认知心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格,使小学生内容感受到满意、满足等积极体验。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良好的品格,帮助小学生具备和平共处、勇于冒险、积极向上、勤劳、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精神。二、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基本内涵小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格主要包括:正确辨别美丑、好坏以及对错,教师需要进行积极的培养和悉心的教育,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小学生养成诚实、懂礼貌、有爱心、积极上进、谦恭、踏实、具备正义感以及责任感,全面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在开展积极心理学时通过学生获得爱、感激、快乐、兴趣以及满意等积极情绪,使小学生在主观上获得幸福感。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会感受到满意、快乐的积极情绪,有利于学生合理控制情绪。在培养小学生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时,需要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养成懂礼貌的良好品格。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举止斯文、衣着整洁、倾听他人、孝敬父母等良好的品格。在课堂上应给班级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针对班级里存在的恃强凌弱、粗言相待等情况,需要教师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礼仪教育工作,做好性格教育工作。通过积极开展良好品格培养工作帮助学生使用文明用语,创建文明的班级。三、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良好品格培养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时,需要全面了解小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学生在思维方面通常以形象化、具体化思维为主,根据比较形象化、具体化的材料进行相应的推理、分析,小学生对生动、形象、直观活动感兴趣。教师采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拥有共同兴趣、理解以及忠诚作为友谊前提,同时帮助小学生逐渐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自尊感、集体荣誉感以及责任感。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逐渐培养小学生上进心,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自信,有效避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怯懦以及依赖心理。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学生的长处以及优点,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逐渐提高学生自信心。教师通过开展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谦恭性格,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意识到“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道理,并养成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1.给学生创建良好氛围,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为了提高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效果,给小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师与家长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区逐渐完善组织系统,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帮助学生养成懂礼貌、有责任感的良好品格。家长应与教师做好沟通工作,积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首先,在教学时,需要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做到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教学理念、有效地提高职业情感、逐渐规范教学行为,使教师在教学时逐渐提升责任心以及自信心。其次,需要家长的耐心培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离不开家庭环境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学校应给家长宣传积极心理学知识,并帮助学生家长养成良好的品格,有利于小学生品格的培养。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开展论坛活动,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家长意识到孩子养成良好品格的重要性。教师应做好家访工作,详细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以及具备心理特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积极心理,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2.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教师在课堂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趣味的知识问题游戏,全面提高小学生参与积极性,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全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在教学时需要充分重视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通过严格按照公民道德规范“勤俭自强、明礼诚信、爱国守法、敬业奉献”,塑造良好的文明社会,逐渐规范小学生文明行为以及文明语言。通过教师合理应用积极心理学,延伸课外培养良好品格活动,将教育性、娱乐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进行有效的融合,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加强对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引导,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品格。针对小学生存在的性格问题,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辅导工作。班级有的学生存在性格孤僻、在课堂上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后学生却生龙活虎起来。针对存在的这种情况,班主任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并了解学生的个性成因和特征。通过教师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进行谈心,帮助学生打开心弦。采用事实和道理的方式,正确引导小学生转变他们的观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格,需要做好礼仪教育工作,帮助小学生养成谦虚诚恳、待人礼让良好品格。此外,在教学时应增加学生体验更多积极情绪机会。为了全面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可以获得更多成功、满意以及快乐的情绪体验,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开展积极心理学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逐渐培养小学生爱心,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使学生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小学生有爱心,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不同层面,并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逐渐提高责任感,提高竞争意识,逐渐培养合作精神,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通过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植树以及春游活动等,采用积极心理全面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应逐渐提高小学生责任感,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品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耐心,应给小学生一个理解和体会的过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责任教育,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失信于人造成不良的后果,逐渐提高小学生责任感。四、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作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最重要阶段,通过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可逐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规范,逐渐养成良好的品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全面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林丹华,柴晓运,李晓燕,等.中国文化背景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结构与内涵——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黄志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小学团体辅导——以罗湖区泰宁小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3]李韶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4]孙爱玲.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有效研究[J].成功:教育,2018[5]张世军.核心素养使思品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6]王笑.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班级管理的制度创新[J].文教资料,2009[7]邱勇强,黄金来.积极心理学理念与高校班级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1[8]徐伟东.班级管理中“榜样示范”的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6[9]杨庚年.职高班级管理三阶段[J].职教论坛,1998[10]顾善明.试析班级管理中的误区[J].交通职业教育,1998[11]毕清泉.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J].安徽教育,1999[12]吴学峰.优化班级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99[13]王惠江.优化班级管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J].江西教育,2000[14]刘常元,李生全.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创新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作者:吴长如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中心小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在新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分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

[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

[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

[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

[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

[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

[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

[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

[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

[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

[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

[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

[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

[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55。

[19]仲稳山,李含侠。扬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153—154。

[20]仲稳山,李露。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79—82。

[21]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2—53。

[22]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2006(6):25—27。

[23]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2010(2):23—24。

[24]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2):146—148。

[25]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2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思想教育研究,2006(12):36—38。

[27]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28]宋凤宁,黎玉兰。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误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2):2327—2329。

[292]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职业时空,2009,5(8):172—174。

[30]刘茂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7):228。

幸福心理学论文3000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强调教育并不只是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的品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积极心理学论文1500字以上,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建积极快乐的氛围,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体验成功的愉悦,让积极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以此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关键词:快乐氛围;潜能;幸福感;方法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他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即如何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赛林格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其英文的表达:H=S+C+V 。可见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科学证实:一部分来自遗传,大约占48%。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对人的体力、智力、气质、疾病是有一定影响的。

其次来自于模因(早期生活经历)。早期生活经历对个人性格、品格特征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这是第二种遗传,即父母以及环境的“模因”给你的“天赋”。家庭是个性形成的根源,“制造人格的工厂”,来源父母对子女的潜移默化。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生命初期,儿童对世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无需经过正规教育――我们称之为自然或者“本能”的理论。这些理论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显然是错误的,早期形成的理论、观念都抗拒改变。可见,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对一个人积极地心理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积极的个性。因此在后天环境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重大,所以教师要努力创建积极快乐的氛围,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其在课堂上充分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让积极的情绪占据主导,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老师和家长)。我们不会忘记:台湾作家三毛,人生那么成功,为什么却最后走向不归路?是少年时代深深印在脑海中的不快乐,给她的人生奠定了灰色的基调。那时因为她的数学功课不好,老师经常言行侮辱,画黑眼圈,罚站、罚跑等,使她的自尊心受到极大地伤害,反抗的结果是被教师赶出学校。后来是妈妈的家教,让她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感受到一些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见教师的不慎,一旦给学生人生的底色涂上了灰暗的色彩,人生就会至此不再亮丽。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养成。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关注积极心理学。树立这样一个理念: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积极的人格品质,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导向的能力。他们期待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等。教师在授课和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让学生充满正面的期待。例如同一门课,我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训等多种教学手段,展示个人和小组的智慧,教师积极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眼神和行为中感受被重视、被赞许、被肯定,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主观幸福感、成就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是一种需要不断被欣赏和认可的社会性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正面期待在心理学上也称为“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它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不难看到,近几年高校扩招,视野开阔、思维和行为难控制的学生多了。我们经常目睹这样的场景:老师在台上口干舌躁,而学生或者酣然入眠,或谈笑风生,或津津有味地听随身听,或者心无旁骛地看闲书……

网络使他们获取信息轻松,且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给教师造成教学的压力,再加上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都是教师每天要面对的难题。讲浅,不屑一顾;讲深,不可理喻。人在课堂,心已飞出很远。教师该怎么去做才能创造使学生积极向上、愿意合作学习、能够互相鼓励和互相肯定的课堂氛围呢?

1. 教师要具有积极而稳定的教育心境,积极地爱学生。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是教育的幸运。教师要在积极的的状态中,在显示出对所有学生高期望的同时,也要相信自己是个好老师,而且以身为专业的教育者而自豪,把工作当作一种快乐。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2.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如敏锐的观察力,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的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能面对现实,勇于打破舒适圈,接纳新思想!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

3. 教师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营造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人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对所处环境人的适应,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试想,你把班级空气搞成了“毒气”,你怎么去呼吸?一个过分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教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养成,其实反过来学生也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身心健康。教师心理支撑的力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是你价值的体现,学生需要你,是老师内心莫大的安慰。教师要具备健全的人格,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多与消极态度。永远不要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让环境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4. 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传统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位尊而权威,师道尊严。知识的占有者,具有权威性、控制性、管理性和人格的优越性。课堂成了“教堂”而非“学堂”。

课改赋予的教师的新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导航者、促进者,是储存特定知识的硬盘。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是教练,积极的参与其中,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师生互动学习,形成一个共同体。我们熟知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上课时指定一学生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然后其他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分析、措施。学生们为了能争得发言的机会,往往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教室里经常气氛热烈,教授则努力控制局面,引导发言。有时教授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以使讨论能够继续进行下去。难怪哈佛会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34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32名普利策奖获得者。此外,还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如杰罗姆・布鲁纳、乔治・梅奥等。著名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出自哈佛。我国近代,也有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竺可桢、杨杏佛、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等。由此我想到了蝴蝶效应:人的变化过程虽是渐进的,效果却是革命性的。

5. 教学评价要完善。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要予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和评价中。例如在公共关系的教学中,通过推销你自己、公关专题演讲、危机处理、我喜爱的一座建筑、参观分析企业形象塑造以及文化建设等大量的实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次的磨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实力;特别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的“我的创业计划”专题活动,我班同学作品在参赛中获得自治区“创业杯”二等奖。一位学生当自己的成果被肯定,感受到被关怀重视,就会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成就感、幸福感会不期而遇,即在生命的每一天,遇到最好的自己。(作者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积极心理学论文1500字以上

心理成长训练标准方式是将心理的过往经历都通过手写的形式记录下来,咨询师通过阅读浏览提出建议处理来访者过去经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不断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孟玉荣心理咨询工作室已经帮助无数的心理困惑的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解决了心理问题和困惑。

总体来说,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物质条件或客观环境等同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程度高的人比程度低甚至不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广州市 *** 、企事业单位340名青年白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2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援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数,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数是乐观和社会支援。结论:广州青年白领对生活状况不甚满意,但对自我评价积极、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情景性因素和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2-0175-0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水平飞速提升,在此发展过程中白领青年作为国家人力资本的中坚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著财富,但是,物质上的丰富并不能等同于主观上的幸福。相关调查显示,诸如公务员、高校教师、外企职员等白领青年的幸福感相较于其他人群并不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时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紧张、失眠、无意义感常常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谈杰,2008;田振敏,2010。该研究把青年白领定义为: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大专包含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依靠知识和技术谋生,月薪4000元以上,有较稳定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工薪阶层。 产生于20世纪末美国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它反对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消极取向,它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包括积极个人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这一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多以学生群体、教师群体、老人群体等为研究物件,涉及青年白领群体的研究也更多的是偏向于社会学、人口学等视角,并且多以理论上的描述性研究为主,鲜有实证研究去探讨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而作为社会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如何?他们对自我的评价状况又如何?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到底存在哪些影响机制?当了解了这些关系之后,又该如何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状况呢?这些都是摆在研究者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学术界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正是提出该研究的理由所在。因此本文将以广州青年白领为研究物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在调查基础上考察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分析核心自我评价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机制。 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众多,可以分为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压力和社会支援作为情景性因素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已经得到了诸多证明严标宾,郑雪,2006;Schiffrin&Nelson,2008。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人格特质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Shimai等人2006对1099名美国和308名日本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热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等性格优点与人们的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Peterson及其同事2006通过网路取样所进行的一项回溯研究也表明,积极特质有助于帮助个体从生理和心理疾病中恢复过来。而目前对于白领青年心理健康或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仍缺乏整合研究,因此该研究拟从人口学变数性别、年龄、情景因素社会支援、压力知觉和积极人格特质核心自我评价CSE、希望、乐观三个层面探究白领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客观揭示白领青年群体心理状况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为白领青年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援。 2 研究物件与方法 研究物件 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广州市越秀区 *** 单位集中和天河区商业中心的 *** 、企事业单位的青年白领作为研究物件。共发放3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其中,男性213人,占,女性127人,占;未婚51人,占,已婚210人,占,其他79人,占;一般员工202人,占,基层管理者77人,占,中高层管理者61人,占18%;被试年龄22~35岁,平均为岁。 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量表 Diener等人1995编制,共19个专案,7点评分。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分量表。该研究中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 心理健康量表 李虹等2002修订,共20个专案,采用“是”和“否”计分。包括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3个分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仪系数为0,88,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和。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杨晓峰等2009修订,12个专案,5点评分,单一维度,其Cronbach α系数为。 乐观量表 袁立新等2007编制,共11个专案,5点计分。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数,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为自变数进行阶层回归分析。首先,性别和年龄组成第一阶层进入回归方程,其次,可能会因人口学变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特质因素CSE、乐观和希望作为第二阶层进入回归方程,最后情景性因素压力知觉和社会支援作为第三阶层进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三个阶层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1%的变异量F9,168=,p=。以同样的方法对心理健康进行回归,结果发现三个阶层可以解释心理健康43%的变异量F9,185=,p 4 讨论 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 对广州青年白领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描述,得知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题均得分分别为、、,情景性因素压力知觉和社会支援的题均得分分别为、,特质性因素CSE、乐观和希望的题均得分分别为、、,结合量表专案的评定等级,可以发现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情感、希望、乐观和CSE等积极因素都在中等以上水平,而广州青年白领的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则低于量表的理论中值。研究者发现,青年白领所向往和憧憬的幸福生活与其现实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络,价值期望过高和现实中的需求缺位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比如:理想中期待拥有自己的产业,而现实中却处处受制于公司和领导;理想中期待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而现实中却是繁忙的工作和单调的休闲活动等等。 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关分析表明,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阶层回归的结果表明,乐观和社会支援均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数。研究表明,社会支援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两种作用机制董增云,2007:一是主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援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能够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二是缓冲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援在压力条件下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生联络,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和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领悟社会支援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援的期望和评价,是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援的信念,也是主观支援的一种。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援,领悟社会支援对于了解和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领悟社会支援更可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广州青年白领在平时社会或者面对应 *** 景时,感知到较多社会支援的个体拥有更多的应对资源,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去化解压力,从而能够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或者缓解压力的负面效应,因此领悟社会支援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乐观是指对事情的结果持积极的态度,更多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面,认为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乐观主义者对未来抱有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能鼓励个体为解决问题不断做出努力,因此更有可能顺利解决问题,并由此带来更好的结果。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乐观主义者通常会看到现实生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好的一面,有利的或有建设性的一面,并且这种态度能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会有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援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数 该研究发现性别和压力知觉也是预测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数。研究表明,性别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即女性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男性,而压力知觉与主观幸福感负相关。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压力水平以促使个体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状态达到最佳程度,但是如果压力水平过高或压力持续时间过长,个体应对压力的身体资源就会减少,能量消耗、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身心紧张,从而降低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广州青年白领的压力主要来自工作和家庭,尤其是工作前景不明升职无望、跳槽困难等和生活开支过大供房、供车、物价飞涨等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无疑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对男性的角色期望普遍都会更高,这种高标准会导致其感受到的压力会更大,男性的幸福感水平会低于女性可能源于这一社会因素。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提高广州青年白领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一是 *** 部门、工作单位和家庭朋友等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工具性或情感性支援,良好和谐的社会,家人、朋友、同事的理解和关心可以排解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及时宣泄自己的压力和紧张等不良情绪;二是开发和加强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心理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这些积极品质是他们应对生活情景的重要心理资源。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2)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3)“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幸福论文参考文献

老年人生命回归计划是指关注老年人的内在精神需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服务,使老年人感受到关爱和尊重,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以下是一些有关老年人生命回归计划的参考文献:1. 《生命回归计划在老年人抑郁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本文以一项对60例抑郁症老年人实施生命回归计划的研究为依据,探讨了生命回归计划对老年人抑郁症的影响。该研究表明,生命回归计划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2. 《生命回归计划对社区老年人失眠影响的研究》该研究以40位社区老年人为对象,探讨了生命回归计划对老年人失眠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命回归计划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和入睡时间。3. 《生命回归计划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该文总结了国内外生命回归计划应用于护理实践的经验,讨论了其在老年人护理中的应用和效果。该研究认为,生命回归计划能够提高老年人的自尊心和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4. 《组织生命回归活动,让老年人幸福感倍增》该论文以某社区的生命回归活动为例,探讨了生命回归计划如何实现老年人关爱和幸福感的提高。该研究认为,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服务,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感。5. 《生命回归计划在养老机构中的实践和效果评估》该研究以某养老机构的生命回归计划为研究对象,评估了其在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生命回归计划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社交支持、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可以这么引用成参考文献。而这种精神带来的成就是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人类的幸福其实不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存在于教育的过程当中。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篇一

《试论教育与幸福》

【摘 要】教育的幸福包括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二者缺一不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在教育中唯有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到幸福才能算是完整的幸福。

【关键词】教师;学生;幸福

目前,关于幸福教育的含义,大多从目的论和过程论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目的论强调教育的目的或结果应该是为了人的幸福,是为了幸福的教育;过程论强调教育的过程是人们体验幸福的过程,是幸福的教育。虽然现阶段对学生幸福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教师的,但是教师在教育中对幸福感的获得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幸福,教育的幸福包括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两个维度。

一、学生的幸福

有学者认为,幸福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要确保权利不受侵犯,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幸福的基础和应有之义。要实现学生的幸福,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养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可以从几下几个方面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2、教师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正迁移,注意引导学生调整和组织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从而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3、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联系生活,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创造力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力量。新时期,创造力意味着高级生产力,意味着在国力竞争的绝对优势。新时期需要创新型人才,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关注学生和优点,发现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2、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教学设计中将知识重点与练习搭配,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教学中,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情绪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

;4、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

二、教师的幸福

教师幸福感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得到的精神满足,是从追求理想到实现理想的情感体验。邝红军认为,教师需要的合理满足是教师幸福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快乐是教师幸福的应有之义,教师创造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冯建军认为,教师的幸福应包括中等财富、身心健康、人际和谐、高尚德性和发展完满。教师唯有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合二为一,才能真正获得职业幸福感。

(一)教师的幸福源

1、源于社会。教师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与我国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教师作为社会人,其社会地位对于教师自身的职业幸福感有很大影响。一个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其职业声望、物质待遇与职业权利的综合体现。因此提高教师的声望、待遇以及权利都可以促使教师积极投入工作,提升自身的职业幸福感。2、源于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因此学生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学生的全面发展、成绩的提高都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学生的尊重、家长的爱戴和社会的认可是对教师价值极大的肯定。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也会随之与日俱增。3、源于自身。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是一种幸福。教师参与教育科研,通过学习进修以及运用教育理论解决教学问题,教师在自身的提升和发展中不断成熟,并从这些劳动成果中体验快乐和满足,这个过程便是教师获得幸福体验的过程。

(二)实现教师的幸福

教师幸福的实现主要从两方面实现,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教师获得幸福的基本条件,但还要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机制以保证教师幸福的实现。1、提高教师待遇。这里的待遇,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在我国,教师职业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教师职业的高威望与低选择率是教师职业的一大特点,其原因在于教师的物质待遇偏低。我们还要考虑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除了满足教师的物质生活需要外,还应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2、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师承担着培养一代新人的历史重任,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情感、世界观甚至灵魂去塑造人。教师要注意在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形象,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注意知识的更新以及再创造。3、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随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于教师专业化的关注日渐升温。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最主要的就是要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教师的幸福需要自己争取,也需要社会给予保障。

三、“双赢”的幸福

“双赢”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教师的幸福感会影响学生在教育中的幸福体验;二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共同获得幸福感的作用。

(一)幸福感的迁移。教育是师生双向激发生命的活动。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同时也引起教师的美好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精神都得到了升华。一个身心憔悴、愤世嫉俗的教师怎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如沐春风之感。因此,在学校中,应给教师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并将自己的热情充分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来,在自己获得幸福体验的同时,也用这种情感来感染学生,实现“双赢”。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亦师亦友,而这一切得以实现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关爱与敬爱。然而爱更是一种智慧,教师不仅要爱每一个学生,还要把握爱的策略——严爱优秀学生,热爱中等学生,偏爱落后学生。

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幸福的关注会越来越凸显。仅仅有老师的幸福,算不上教育幸福,仅仅有学生的幸福,也构不成教育幸福。教育的幸福是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生活中共同得到幸福的体验,二者缺一不可,唯有师生双方“共赢”,才可谓真正的教育幸福。

参考文献

[1]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管向群.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论教育与幸福的论文篇二

《论教育与幸福》

作者简介:潘会鹏(1988-),男,吉林省延边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吕蔚(1988-),女,辽宁省大连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摘 要:从教育学原理的立场来看,幸福之所以成为教育的目标,是因为幸福始终是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人类的人的一切活动和一切发展所追求的永恒的价值和目标。因此,要实现幸福,我们必须搞清楚教育与幸福的关系,并且把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关键词:教育;幸福;关系

人类的幸福其实不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存在于教育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为了幸福而教育,因为教育而幸福。而人们接受的教育,首先就是逐渐学会一些生存的技能,从而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也在无形当中提高了个人的素质,让人们学会了各种为人处事的准则,而我认为教育最大的价值无疑体现在对人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作为将来中学的语文教师,我对教育幸福的理解也是应了那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所谓教育,其实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着想。本文我将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对教育与幸福、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努力实现教育过程幸福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教育与幸福

(一)教育的含义

这个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谈,首先,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是“通过教育者有意识地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社会方面的活动”,而从狭义上讲,教育又是“由专门的教育组织承担,并由专业的教授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并且能深刻影响到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教育活动”。

(二)幸福的含义

对于幸福这个词,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从古至今很多大家都对幸福进行了有深度的解释,他们从多种角度出发给幸福都做一个相对完整准确的概念,费尔巴哈说:“生命本身就是幸福。”[1]庄子也提到:“至乐活身”。[2]杜威说:“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是生活的本性。”[3]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每个人对幸福都能说出自己的认识,比如,一个穷困潦倒的人认为有钱就是幸福;而一个备战高考的高考生会认为考上重点大学就是幸福等等。因此,当一名人民教师把教育作为此生最高的理想,并坚信自己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出一届又一届优秀的毕业生的时候,那么,此生他将会是一个幸福的教育者,因为正是他的工作,周围的学生也感到了幸福。

二、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幸福

教育对幸福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把人从“自然存在的实体”走向“精神存在的状态”,能“不断地将新一代带进完整的精神结构,使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之中生活、工作和交往”。[4]教育若是要实现幸福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教育公平。也只有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各获得真正的幸福。其次,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勇于创造物质幸福、敢于追求精神幸福的能力。最后,幸福并不是单方面的个人幸福,我们在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要努力实现社会的总体幸福。

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幸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育能促进人的幸福。学生幸福能力的形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的。也只有在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下,经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增进人的幸福能力。其次,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培养人的生活和人的发展能力。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提高人的全面综合发展,这主要包括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要使人的这两方面都感到幸福,教育是其实现的主要途径,因为,教育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人不受教育就很难实现人生幸福。

作为学科教学(语文)的研究生,我们更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将来成语文教师的时候,更好的引导学生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让他们生活在幸福的氛围中。由于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主要从人文学科中获取,而作为学习其它课程的工具,语文这一科起着举无轻重的作用,学生的思想性、人文性几乎都是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的,因此,我们要不断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形成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书籍供他们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引导他们去感知幸福、追逐幸福。

三、努力实现教育过程幸福

努力实现教育过程幸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们要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这一点很关键,因为,我们只有在一个合理的目标下才能很好地去教育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兼顾所有学生,让他们都能通过教育而获得幸福,决不能仅仅为了好学生的成长而不顾后进生的感受,这有悖教师的原则。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拿语文这一科来说,在教育中要加入实践、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语文教学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对于传统中优秀的教学方法我们要继承,而对于当代的教育时局,我们也要尽可能去创新,总之,要让学生爱语文、学语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个人在干巴巴的讲,一定要和学生产生互动,可以有激烈的辩论、有分组的讨论、有独立的思考、有质疑课本的能力等等。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是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体会我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最后,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关系到一堂好课是否能够形成,还是那语文做例子,学生若是不喜欢语文老师,他肯定就不会认真去学习语文,这一个班级的语文成绩肯定不会好,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也不会很好的配合老师,老师若得不到学生的反应,这一堂课会越上越没劲,自然也就会失去讲课的激情,特别是语文这一科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性、文学性,授课的过程必须要师生互相配合能完成。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和谐、关爱的师生关系,师和生分别是创造者和体验者,在一个很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教育的目的,从而实现教育幸福。

总之,人的任何活动都要以实现人生幸福为宗旨,而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回到人本身的价值情感方面,我们要真正做到使教育造福于全人类,以便培养出能够实现幸福、享有幸福的优秀人才,让他们能影响整个教育界,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不再将学习当作负担。正如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教育者应该引领学生把学习转变成一种贯穿整个生命的对幸福的追求。”[5]

参考文献

[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三联书店,1959:545.

[2] 庄子・至乎.[M]

[3]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78:94.

老年人生命回归计划是一种以关注老年人心灵需求,重建家庭关系和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干预计划。以下是一些关于老年人生命回归计划的参考文献:1. Lifeforce Geriatric Care: A Comprehensive Plan for Physical and Emotional Quality of Life,作者:Robyn I. Stone2. A Guide to Life Review: For Elderly and Terminally Ill Patients,作者:Robert N. Butler3. Reconstructing Aging: Health Care Change for Elders,作者:Alice Bonner4. Aging and the Spiritual Life: A Handbook of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作者:David O. Moberg5. Geriatric Palliative Care,作者:R. Sean Morrison, Diane E. Meier以上文献涵盖了老年人生命回归计划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老年人和家庭建立和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生命质量。

幸福心理学毕业论文

心理成长训练标准方式是将心理的过往经历都通过手写的形式记录下来,咨询师通过阅读浏览提出建议处理来访者过去经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不断的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孟玉荣心理咨询工作室已经帮助无数的心理困惑的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工作者解决了心理问题和困惑。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 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关注正性情感、积极品质和积极组织环境的塑造。本文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视野,为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本质,力求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构建积极组织环境,保证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责任感、有利他人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必考虑到环境对他们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心理现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一) 积极更新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即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错误观念,完成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评定从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二)采取多种渠道,切实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是成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过现有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校生态环境的联系,积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才能真正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激发出学生潜能。 2.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消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这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积极心理学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来看待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在面向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耐心倾听,有同情心,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多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众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负性心理品质的过分关注,而要以培养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为重心,提倡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和产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积极的解释,促进其积极情绪的产生。 4.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活动课程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容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如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主题讨论、心理自助等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在常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5.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中,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均有两种基本能力,即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让心理与行为异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发掘自己的潜能。他们认为在心理治疗中要掌握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等技巧,增强患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积极心理学的上述观点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开辟工作视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现在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帮助他们戒掉网瘾的手段除了采取说服、教育、规劝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发展他们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积极乐观向上、关注未来、心存理想、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是不会轻易沉湎于网络的虚幻世界的。 (三)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宽泛的视野,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1. 摒 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重新整合社会及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家庭和社区为载体,构建一个积极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大功效。 2.注重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更加热爱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养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陈晓英、杨舜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09(15),79-80。 [4]沈贵鹏,心理教育课程论.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172-375。 [5]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0 (2),50-53。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总体来说,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物质条件或客观环境等同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程度高的人比程度低甚至不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广州市 *** 、企事业单位340名青年白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2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援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数,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数是乐观和社会支援。结论:广州青年白领对生活状况不甚满意,但对自我评价积极、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情景性因素和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2-0175-0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水平飞速提升,在此发展过程中白领青年作为国家人力资本的中坚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著财富,但是,物质上的丰富并不能等同于主观上的幸福。相关调查显示,诸如公务员、高校教师、外企职员等白领青年的幸福感相较于其他人群并不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时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紧张、失眠、无意义感常常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谈杰,2008;田振敏,2010。该研究把青年白领定义为: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大专包含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依靠知识和技术谋生,月薪4000元以上,有较稳定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工薪阶层。 产生于20世纪末美国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它反对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消极取向,它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包括积极个人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这一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多以学生群体、教师群体、老人群体等为研究物件,涉及青年白领群体的研究也更多的是偏向于社会学、人口学等视角,并且多以理论上的描述性研究为主,鲜有实证研究去探讨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而作为社会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如何?他们对自我的评价状况又如何?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到底存在哪些影响机制?当了解了这些关系之后,又该如何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状况呢?这些都是摆在研究者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学术界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正是提出该研究的理由所在。因此本文将以广州青年白领为研究物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在调查基础上考察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分析核心自我评价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机制。 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众多,可以分为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压力和社会支援作为情景性因素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已经得到了诸多证明严标宾,郑雪,2006;Schiffrin&Nelson,2008。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人格特质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Shimai等人2006对1099名美国和308名日本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热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等性格优点与人们的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Peterson及其同事2006通过网路取样所进行的一项回溯研究也表明,积极特质有助于帮助个体从生理和心理疾病中恢复过来。而目前对于白领青年心理健康或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仍缺乏整合研究,因此该研究拟从人口学变数性别、年龄、情景因素社会支援、压力知觉和积极人格特质核心自我评价CSE、希望、乐观三个层面探究白领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客观揭示白领青年群体心理状况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为白领青年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援。 2 研究物件与方法 研究物件 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广州市越秀区 *** 单位集中和天河区商业中心的 *** 、企事业单位的青年白领作为研究物件。共发放3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其中,男性213人,占,女性127人,占;未婚51人,占,已婚210人,占,其他79人,占;一般员工202人,占,基层管理者77人,占,中高层管理者61人,占18%;被试年龄22~35岁,平均为岁。 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量表 Diener等人1995编制,共19个专案,7点评分。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分量表。该研究中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 心理健康量表 李虹等2002修订,共20个专案,采用“是”和“否”计分。包括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3个分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仪系数为0,88,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和。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杨晓峰等2009修订,12个专案,5点评分,单一维度,其Cronbach α系数为。 乐观量表 袁立新等2007编制,共11个专案,5点计分。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数,人口学变数、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为自变数进行阶层回归分析。首先,性别和年龄组成第一阶层进入回归方程,其次,可能会因人口学变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特质因素CSE、乐观和希望作为第二阶层进入回归方程,最后情景性因素压力知觉和社会支援作为第三阶层进入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三个阶层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41%的变异量F9,168=,p=。以同样的方法对心理健康进行回归,结果发现三个阶层可以解释心理健康43%的变异量F9,185=,p 4 讨论 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 对广州青年白领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描述,得知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题均得分分别为、、,情景性因素压力知觉和社会支援的题均得分分别为、,特质性因素CSE、乐观和希望的题均得分分别为、、,结合量表专案的评定等级,可以发现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情感、希望、乐观和CSE等积极因素都在中等以上水平,而广州青年白领的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则低于量表的理论中值。研究者发现,青年白领所向往和憧憬的幸福生活与其现实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络,价值期望过高和现实中的需求缺位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比如:理想中期待拥有自己的产业,而现实中却处处受制于公司和领导;理想中期待有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而现实中却是繁忙的工作和单调的休闲活动等等。 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关分析表明,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阶层回归的结果表明,乐观和社会支援均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显著预测变数。研究表明,社会支援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两种作用机制董增云,2007:一是主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援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能够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二是缓冲效应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支援在压力条件下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生联络,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和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水平。领悟社会支援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援的期望和评价,是对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援的信念,也是主观支援的一种。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援,领悟社会支援对于了解和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领悟社会支援更可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广州青年白领在平时社会或者面对应 *** 景时,感知到较多社会支援的个体拥有更多的应对资源,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方式去化解压力,从而能够拥有较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或者缓解压力的负面效应,因此领悟社会支援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乐观是指对事情的结果持积极的态度,更多看到生活中好的一面,认为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乐观主义者对未来抱有良好的期待,这种期待能鼓励个体为解决问题不断做出努力,因此更有可能顺利解决问题,并由此带来更好的结果。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乐观主义者通常会看到现实生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好的一面,有利的或有建设性的一面,并且这种态度能够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会有较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援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预测变数 该研究发现性别和压力知觉也是预测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数。研究表明,性别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即女性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男性,而压力知觉与主观幸福感负相关。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压力水平以促使个体的心理机能和行为状态达到最佳程度,但是如果压力水平过高或压力持续时间过长,个体应对压力的身体资源就会减少,能量消耗、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引起身心紧张,从而降低个体的幸福感水平。广州青年白领的压力主要来自工作和家庭,尤其是工作前景不明升职无望、跳槽困难等和生活开支过大供房、供车、物价飞涨等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无疑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对男性的角色期望普遍都会更高,这种高标准会导致其感受到的压力会更大,男性的幸福感水平会低于女性可能源于这一社会因素。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提高广州青年白领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一是 *** 部门、工作单位和家庭朋友等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工具性或情感性支援,良好和谐的社会,家人、朋友、同事的理解和关心可以排解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及时宣泄自己的压力和紧张等不良情绪;二是开发和加强广州青年白领的积极心理力量,它们是:勇气、关注未来、乐观主义、人际技巧、信仰、职业道德、希望、诚实、毅力和洞察力等等,这些积极品质是他们应对生活情景的重要心理资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