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清史研究概述论文

发布时间:

清史研究概述论文

组织国内著名清史专家王思治、冯尔康、周远廉、阎崇年、李治亭等编撰大型多卷本《清朝通史》(十一卷十四册600余万字,另附《清史图典》九卷十二册),出任总主编,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体例一新的清朝通史著作。2002年将已发表的60余篇明清史论文中的28篇以《管窥集》(40余万字)之名出版。其他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康雍乾三朝史》(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8年);《中国皇帝制度》(武汉出版社,1997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明清帝王兴衰录》(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论皇太极时期的民族政策》(《文史哲》1987年);《论明代辽东开原的民族贸易市场》(《东北地方史研究》1986年);《关于清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清史研究》1986年);《关于清朝的历史地位的作用》(《光明日报》1986年);《一部简明而富有创见的清代史》(《史学史研究》1984年);《明末辽东弃地案考实》(《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清代辽沈地区人口问题》;《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清朝前期的历史专向》(《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嘉庆初政时期中央权力重组》(《明清论丛》第三辑2002年)。许多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历史年鉴》、《中国史研究动态》、《清史研究概况》转载、摘载、评介,多篇论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收集。有的论文为日本、美国的杂志摘载评介。

我最近在研究清朝历史,大清帝国,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恢宏史诗,只是晚清时期,以慈禧为首的末代皇族,没有承启前人的雄浑乐章,一帮败家子,毁掉了大清的江山基业! 纵览大清十二帝,其中不乏雄才大略的康、雍、乾三帝,开创了大清盛世。十二皇帝,千秋功罪,史家自有评说。以在下看来,康熙皇帝,乃是最为了不得的一代帝王。真可谓“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清代康熙,雄才为略,无人可比”。在我开来,历代帝王,屈指数来,其文采武略,无出其右。清史记载,康熙皇帝十分重视科学家。康熙年间,西洋的自然科学传入中国不久,一般读书人都看不起。康熙却笃爱之极,以至到了废寝忘食,痴迷如狂的地步。康熙于数学、天文、历法、物理、生物、外语、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无一不懂。 同时,他十分重视科学,尊崇科学人才。 当他看到科学家梅文鼎著的《历学疑问》时,欣喜地说:“我留心历算多年,此事我能决其是非,将书留在这里,让我阅览后再发吧。”他仔细阅读,亲加批注,给予高度评价:“甚细心,且议论也公平,此人用力很深。”公元1705年,康熙在南巡途中,在船上亲自召见梅文鼎,一连晤谈三次。事后康熙对别人说,他自己虽然留心历象、算学方面的学问,但“此学如今通晓的极少,像梅文鼎这样精通的人真是罕见。”因此,他亲书“绩学参微”四个大字赠给梅文鼎,表彰他的成就。连康熙亲自主持编纂的《律吕正义》成书后,也立即寄给梅,请他审阅和指正。 康熙还把一些才华出众的中青年人才放在自己身边,亲加教导。他把通晓天文历法的进士陈厚耀召到南书房,“命至旁座”,亲自教授“西洋定位法”、“虚拟法”,又将陈厚耀召至渊鉴斋,“问难反覆”。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明安图,是蒙古正白旗人,在历象方面很有成就,官至钦天监监正。康熙帝发现他的才智与众不同,十分宠爱,外出巡幸时命他随行。一路上,康熙对明安图耳提面命,像老师和弟子一样,“受数学于圣祖仁皇帝,精奥异人”。康熙把梅文鼎、梅珏成召至宫中,令他参加历法和算学编纂工作,又教他“借根法”。梅珏成自称“供奉内廷,蒙圣祖仁皇帝授以借根之法 。敬爱而读之,其法神妙。” 康熙经常让大臣推荐民间有奇技博学者,“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直召蒙养斋”。由于康熙重视科技人才,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得到了发展。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几项,也是这时完成的。其中《数理精蕴》一书,对当时引进的西方数学知识作了很有条理的编排,绘图立表,又同古代数学进行了比较性的研究,是一部“贯彻中西之异同,而辩订古今之长短”的著作,被称为“实为从古未有之书,虽专门名家,未能窥高深于万一”,代表了当时数学发展的水平。

研究晚清时代比较好。晚清是中国最值得研究的时期。首先他是异族统治,但是又非常汉化,统治时期非常长。再次他是封建时期的末尾,拥有封建时期最大的弊病。最后他又受到西方冲击。三种特殊性交融,很值得研究。参考论文可以看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关于晚清最好的书。希望你能满意。

清史研究发表

1. 从“因寺名镇”到“因寺成镇”——南翔镇“三大古刹”的布局与聚落历史,《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2. 海外之变体:明清时期崇明盐场兴废与区域发展,《学术研究》2012年第5期;3. 明清嘉定的“折漕”过程及其双面效应,《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3期;4. 从“因寺名镇”到“因寺成镇”:南翔镇的聚落格局与历史,《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6期;5. 清代日记所见江南地区的水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1期;6. 百姓日用而不知:明洪武十四年后户帖的流传,《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年第12期;7. “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10年第3期;8. 赋役、水利与“专业市镇”的兴起——以安亭、陆家浜为例,《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9. 《英国公共档案馆档案》所见清末汕头两次争地始末,《清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10. 神庙界域与乡村秩序的重组——吴江庄家圩庙考察报告及其初步研究,《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11. 庄家圩刘王庙と村落社会,载太田出、佐藤仁史主编:《太湖流域社会の历史学的研究》,日本汲古书院2007年;12. 赈饥与县级以下区划的变化:明清嘉定宝山基层行政之运作,载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3. 明清江南基层区划的传统和市镇变迁——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14. 明清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史研究概说,《中国农史》2005年第2期;15. 清代江南的“ 一田两主”制和主佃关系的新格局——以苏州地区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16. 清至民初嘉定宝山地区分厂传统之转变——从赈济饥荒到乡镇自治,《清史研究》2004年第2期;17. 清代苏州地区的村庙和镇庙:从民间信仰透视城乡关系,《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18. 分房原则在日常生活之呈现——以分湖柳氏大胜三墙门为中心,载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19. 在城与在乡:清代江南士绅的生活空间及对乡村的影响——以吴江震泽为例,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20. 清代江南社区赈济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21. 宗族与义仓:清代宜兴荆溪社区赈济实态,《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22. 清代江南地区社区赈济发展简况,《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23. 明清时期虫灾考述,《农业考古》2000第3期;24.略论明清南京地区的市镇发展,《中国农史》1999年第3期;25.关于明清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灾荒发生的初步研究,《农业考古》1999年第3期;26. 清代南京地区农村经济初探,《古今农业》1999年第2期;27.明清时期苏松地区的乡村救济事业,《中国农史》1998年第4期;28.清代嘉定宝山地区的乡镇赈济与社区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29.明清苏松仓储的社会、经济职能探析,《古今农业》1998年第3期;30.刘猛将信仰与吴中稻作文化,《农业考古》1998年第1期;31.明清时期雹灾概述,《古今农业》1997年第4期;32.论清前期苏松地区的仓储制度,《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33.明代苏松地区仓储制度初探,《中国农史》1996年第3期;34.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35. 建国以来明清农业自然灾害研究综述,《中国农史》1992年第4期。 1. 创新与传承——“双重编码课程”的设置及其实践,《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第4期;2. 在田野中阅读江南乡镇志,《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2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3. 科大卫、刘陶陶主编《中国的城镇和乡村:认同与感知》评介,载《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二卷第二期,2004年;4. 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と民间信仰”评介,《历史人类学学刊》第一卷第二期,2003年;5. 《秦农业历史研究》评介,《中国农史》1998年第2期。

《清史研究》的前身是创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清史研究通讯》。1979年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成都召开的中国历史学规划会议决定,为了加强清史研究,互通情报,委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共同主办一个不定期的内部刊物《清史研究通讯》,自1979年起,相继刊印12期之后, 1982年9月改为正式期刊,在国内公开发行。出版10期以后,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的清史研究,扩大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经过有关部门核准,从1985年起扩大篇幅,由原来的32页增加为64页,由国内发行改为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86年起,《清史研究通讯》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独自主办。1991年经国家教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清史研究通讯》正式更名《清史研究》,从1992年起,版面由原来的64页扩展为128页,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书报资料中心合办,清史研究所承担编辑工作,书报资料中心负责出版和发行工作。2000年开始,《清史研究》再次由清史研究所独办,学校在经费上予以扶持。清史纂修工程启动后,为适应研究需求,发挥学术阵地作用,为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和繁荣清史研究事业服务。本刊编辑部决定再次调整《清史研究》版面,从2008年起,《清史研究》从原来128页又扩展为156页。

米辰峰1995年至1998年期间,成崇德既担任清史所所长,又在清史所攻读博士学位,按照规定,研究生培养期间,所有专业试卷必须经过本单位领导审查签字才能生效实施,成崇德读博期间无疑是“自考自”,属于“自封博士”。米辰峰指出,成崇德读的是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博士,但博士论文却是《17~19世纪中叶中国边疆问题研究》,研究内容明显属于中国古代史。成崇德的导师是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李文海教授,其研究领域是中国近现代史。在米辰峰看来,李文海根本无法指导成崇德,成所长跟着李校长读博士,类似“声乐专业的考生报考一个芭蕾舞博士”。 但米辰峰提醒,在成崇德攻读博士的1995年,清史所至少有戴逸教授等是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博士生导师。2009年7月7日下午,米辰峰的一封邮件里,发信人将成崇德的博士论文中涉嫌与他人“完全相同”的数百字,用黄色标出,这些是米辰峰在《调查报告》中不曾提到的。这些“完全相同”的小段文字,有的来自葛剑雄1994年出版的专著《统一与分裂》,还有的来自《清史研究》上曾发表的论文。 尽管《调查报告》已在人大历史学院和网络上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但葛剑雄说,对米辰峰以真名发来的举报材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转给学风建设委员会秘书处。主要的困难在于学风建设委员会并没有调查处理的权力,只是起一个转运站的作用,至于米的材料转给教育部后结果如何,是否真的查了,葛剑雄表示,这“不得而知”。

清史研究杂志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当代中国史研究 北京 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国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档案学通讯 《档案学通讯》杂志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近代史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年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考古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历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清史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理论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史学史研究 北师大史学所 北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世界历史 北京·世界历史杂志社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文献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社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史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农史 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科技史料 北京中科院自然学史研究所 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百年潮 北京 中共党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出版发行研究 出版发行杂志社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档案学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档案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东南文化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敦煌研究 甘肃敦煌 敦煌研究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胡适研究丛刊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考古与文物 西安·该刊编辑部 陕西考古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档案 北京·历史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历史地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民国档案 南京·民国档案杂志社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明史研究 合肥·黄山书社 中国明史学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农业考古 江西 中国农业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月刊 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河南史学会,河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学集刊 长春·吉林大学该刊编委会 吉林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史林 上海·该刊编辑部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苏联历史问题 西安 陕西师大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博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西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文物 北京·文物出版社 文物编辑委员会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西北史地 兰州·该刊编辑部 兰州大学研究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地方志 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中国地方志领导小组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档案 北京 国家档案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京·经济研究杂志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北京·文物出版社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中国党史研究资料 历史学 国家级期刊 自然科学史研究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清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抗日战争研究,史林,史学史研究,史学月刊 ,世界历史 ,安徽史学,西域研究,史学集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敦煌学辑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文献,历史教学问题,中国地方志这些都是国内的核心刊物,都可以直接给它们投稿。具体投稿方式可以在网上查,也可以直接与他们电话联系。

《历史研究》、《世界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中国史研究》、《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专一点看《唐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国学研究》、《燕京学报》等等

一、杂志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致力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人文精神的支点。二、刊物定位 《国家人文历史》的主要阅读群体定位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精英人物、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时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城市中青年白领。他们爱好文史、关心国内及国际最新资讯信息,他们多数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成功人士。三、发行范围 《国家人文历史》每期发行54万份,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除邮局系统订阅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报刊亭、超市、书店零售;同时,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机场、五星级以上酒店、高档写字楼、高档餐饮场所均有展示。四、主要栏目 封面故事 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冗长,庞大而不庞杂的故事。这是一篇高深而不艰涩,考究而不考据的文章。那些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人和事,那些左右我们生活的人和事,那些影响我们未来的人和事,那些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解读、诚信对待的人和事。我们抽丝剥茧,给您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人文大餐、历史饕餮。 人物 网罗精英学者,汇聚文化名流。让我们带您与这个时代最聪明、最睿智、最有价值的人物,喝茶聊天、海阔天空。 旅行 走过一段恢宏的历史,观察一种文化的印记,感受一个文明的精神,记录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里矗立的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国家的地标、一段历史的丰碑、一个文明的烙印。 唯物 洞悉策展人心中的美丽,探寻博物馆背后的玄机。 收藏家心中的天地,尽是珍玩;发烧友眼中的世界,全是宝贝。 吃喝玩乐的学问,笔墨纸砚的道理,酒色财气的真谛…… 别小看任何一个老东西!讲述那些寻常玩意儿里的大学问,传统手艺里中真智慧。 视听 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明星、剧情和特效; 一组一组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位导演的小标签,一个明星的老套路,一类影片的旧情怀。 一曲辉煌乐章之前的人生悲喜,一段优美旋律背后的人文故事。

清史研究论文权威

《清史稿》是由中华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以馆长赵尔巽任主编,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另设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职。参加编写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十四年。对于这样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应详审修正,以冀减少疵颣”但“以时事之艰虞,学说之庞杂”,尤其因主编赵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铠经办发刊和校刻事宜。于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

2009年6月26日,一篇题为《学术首——12亿元大清史课题负责人成崇德调查报告》的文章,刊登在新语丝网站上,这篇《调查报告》公开举报“主持国家级特大课题日常工作的实际负责人”成崇德。此文章的作者是米辰峰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副教授。文章刊登到网络前,两人在办公楼里相遇时,偶尔会简单地打声招呼。毕竟,他们除了是同事,还曾经是的上下级的关系,时间再往前推二三十年,还是先后在内蒙古大学里求学的校友。米辰峰所言的“国家级特大课题”,是指2002年启动的“清史修纂工程”,这在当时被形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国家投资数亿元,并成立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由人民大学著名清史研究专家戴逸担任。参与该课题的一位学者介绍,由于戴先生年事已高,“日常工作实际由成崇德在做”,而这一工程所确定的经费和津贴,“是我们这个领域迄今为止最优厚的”。在近2.5万字的《调查报告》里,米辰峰对成崇德的博士文凭以及博士论文的水平提出质疑,称成为“自封博士伪教授”,并呼吁将其“从大清史课题组清除出去”。另据米辰峰的调查,成崇德的论文大多发表在清史所自办的《清史研究》和“外省一些不入流的刊物”上,在A、B类期刊(核心期刊中较权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数为零。 6月28日,米辰峰继续贴文到网络。他在网上发表了《人大历史系副主任许海云疯狂伪造系列学术著作献疑》一文,公开举报同事许海云。早在2009年6月初,米辰峰就曾将举报许海云的材料寄给了教育部社科司,并先后在6月4日和11日发去邮件问询处理情况。6月11日,社科司给他回复邮件:中国人民大学许海云同志申报本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资格已被取消。在给社科司的邮件里,米辰峰还提到,“正在赶写的另一篇揭发他(指许海云)的上司的腐败性质更严重的文章还没有写好”,而这篇文章,就是米辰峰在2009年6月26日发表的《调查报告》。“上司”就是顶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头衔的成崇德。 领导们的劝解失败后,于2009年6月30日,成崇德在新语丝网站发表了《成崇德关于米辰峰造谣诬陷的三点声明》。在声明里,成崇德认为“米辰峰用极端恶劣的语言,无中生有,造谣诽谤,对个人构成名誉侵害”,他在表示强烈愤慨的同时,“要求米辰峰立即停止对本人的侵害行为,并公开在新语丝上赔礼道歉”;他“将就此事向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作出申诉,请求校党委公正、公开处理此事,制止这种大搞个人攻击,无视国法校规,制造混乱的极不负责任行为,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的声誉”;最后,成崇德声明“保留进一步诉诸法律的权利”。2009年7月2日下午,历史学院召开职称工作会议,米、成二人均与会。“会议一开始,学院领导就声明,由于成崇德已放弃由三级教授晋升二级教授,但会上宣布禁止讨论《调查报告》一事。 59岁(2009年)的米辰峰并不讳言,自己必须赶在退休之前,对成崇德进行“报复性申诉”。早在2007年,米辰峰便开始找成崇德的问题。2007年2月,他化名“孛儿只斤巴特尔”,向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举报成崇德。葛剑雄证实,他的确曾将“孛儿只斤巴特尔”所寄信件,转给了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秘书处。在发表《调查报告》两天后,米辰峰又发表了一封《致复旦大学史地所葛剑雄教授的公开信》。 葛剑雄曾经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两位老师举报校长抄袭一事转送过材料,甚至为此当面向中央领导汇报过,但他表示:“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米辰峰所谈的情况比较复杂,还涉及该单位内部的关系与米辰峰本人的往事”。葛剑雄建议:“先去该单位调查,以免问题复杂化”。这一事件从根源上反映了知识界极其严重和十分普遍的内耗、内战、内乱思维方式和腐朽习惯,“总的说来,学术资源短缺、紧张是基础,就是太穷了;领导是关键,就是是否已经搭建公正、公平的平台;体制是根本,就是评估体系、程序、标准是否完善,等等。”同时,体制内的学术文化基本崩塌,毫无水平之说,中华民族沦落至斯,可悲可恨! 人大历史学院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副教授米辰峰上月底在新语丝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学术首——12亿元大清史课题负责人成崇德调查报告》的文章,矛头直指同一学院的清史专家成崇德。昨晚,他坦称自己不是“打假斗士”,就是为了报复。举报同事6月26日,米辰峰在新语丝网站上刊登文章,公开举报“主持国家级特大课题日常工作的实际负责人”成崇德。2002年启动的“清史修纂工程”,在当时被形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国家投资数亿元,并成立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近2.5万字的调查报告里,米辰峰对成崇德的博士论文提出质疑,称其为“自封博士伪教授”,并呼吁将其“从大清史课题组清除出去”。为报私仇?“我举报不是为了当打假英雄,而是为了报7年来的血海深仇。”59岁的米辰峰直言。据他本人回忆,2002年,成崇德上任历史系主任。米辰峰当时正在和同系另一名老师因为研究生招生问题产生纠纷,甚至发生过肢体冲突,米辰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反复向学校申诉此事。当时成崇德希望他息事宁人,被他拒绝。之后,因为他推迟一小时考试,被教务部警告处分,成崇德借此给予他降职称一级的处分,并扣除2万元工资以及要求他停招研究生一年。米辰峰认为在这件事上,他是被迫害的,成崇德借题发挥,想教训不听话的人,让他原本在评教授的关卡反而被降一级。学院调查人大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昨天表示,学院已请专家调查,“论文是否是抄袭,并不是简单对比可以说明问题,要找业内专家鉴定”。他认为这件事情不仅是学术问题,还牵涉到双方私人恩怨,“有的事外人很难了解、说得清”。他透露,目前成崇德已准备通过司法程序解决此事。■三点举报理由第一点:成崇德担任清史所所长,又在清史所攻读博士学位。按规定,研究生培养期间,专业试卷必须经本单位领导审查签字才能生效实施,成崇德读博期间无疑是“自考自”,属于“自封博士”。第二点:米辰峰称成崇德的博士论文有质量问题,“整段整句的大量重复粘贴10次共1278字,整段整句的严重空缺待补4处共14行,外文注释错漏率90%,严重错误70%以上……”第三点:据米辰峰的调查,成崇德的论文大多发表在清史所自办的和“外省一些不入流的刊物”上,在A、B类期刊上发表论文数为零。

正史的话就是《清史稿》,不过政治色彩太严重,有失公正,客观评价清朝的话可以看一看国务院主持编写的《清史》,预计年内就可以完稿.按道理讲它最权威.史实还是比较可靠的.野史的话太多了,如果要了解真正的历史,建议不要看经过艺术加工的演绎类史书,可以看一看现代编的白话《清史传记资料长编选》 《清史纪事本末》 <<清朝皇帝列传>>,这些是现代人写的,以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目光看历史,读起来容易理解.至于清朝自己写的话,《清实录》(就是《大清历朝实录》,虽然也是清朝自己写的,但要公正客观的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还可以结合一些当时的批判现实类小说来宏观的了解那个时代的总体特征(比如儒林外史 红楼梦 晚清4大批判小说等等)

清史研究论文数量

2009年6月26日,一篇题为《学术首——12亿元大清史课题负责人成崇德调查报告》的文章,刊登在新语丝网站上,这篇《调查报告》公开举报“主持国家级特大课题日常工作的实际负责人”成崇德。此文章的作者是米辰峰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副教授。文章刊登到网络前,两人在办公楼里相遇时,偶尔会简单地打声招呼。毕竟,他们除了是同事,还曾经是的上下级的关系,时间再往前推二三十年,还是先后在内蒙古大学里求学的校友。米辰峰所言的“国家级特大课题”,是指2002年启动的“清史修纂工程”,这在当时被形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国家投资数亿元,并成立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由人民大学著名清史研究专家戴逸担任。参与该课题的一位学者介绍,由于戴先生年事已高,“日常工作实际由成崇德在做”,而这一工程所确定的经费和津贴,“是我们这个领域迄今为止最优厚的”。在近2.5万字的《调查报告》里,米辰峰对成崇德的博士文凭以及博士论文的水平提出质疑,称成为“自封博士伪教授”,并呼吁将其“从大清史课题组清除出去”。另据米辰峰的调查,成崇德的论文大多发表在清史所自办的《清史研究》和“外省一些不入流的刊物”上,在A、B类期刊(核心期刊中较权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数为零。 6月28日,米辰峰继续贴文到网络。他在网上发表了《人大历史系副主任许海云疯狂伪造系列学术著作献疑》一文,公开举报同事许海云。早在2009年6月初,米辰峰就曾将举报许海云的材料寄给了教育部社科司,并先后在6月4日和11日发去邮件问询处理情况。6月11日,社科司给他回复邮件:中国人民大学许海云同志申报本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资格已被取消。在给社科司的邮件里,米辰峰还提到,“正在赶写的另一篇揭发他(指许海云)的上司的腐败性质更严重的文章还没有写好”,而这篇文章,就是米辰峰在2009年6月26日发表的《调查报告》。“上司”就是顶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头衔的成崇德。 领导们的劝解失败后,于2009年6月30日,成崇德在新语丝网站发表了《成崇德关于米辰峰造谣诬陷的三点声明》。在声明里,成崇德认为“米辰峰用极端恶劣的语言,无中生有,造谣诽谤,对个人构成名誉侵害”,他在表示强烈愤慨的同时,“要求米辰峰立即停止对本人的侵害行为,并公开在新语丝上赔礼道歉”;他“将就此事向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作出申诉,请求校党委公正、公开处理此事,制止这种大搞个人攻击,无视国法校规,制造混乱的极不负责任行为,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的声誉”;最后,成崇德声明“保留进一步诉诸法律的权利”。2009年7月2日下午,历史学院召开职称工作会议,米、成二人均与会。“会议一开始,学院领导就声明,由于成崇德已放弃由三级教授晋升二级教授,但会上宣布禁止讨论《调查报告》一事。 59岁(2009年)的米辰峰并不讳言,自己必须赶在退休之前,对成崇德进行“报复性申诉”。早在2007年,米辰峰便开始找成崇德的问题。2007年2月,他化名“孛儿只斤巴特尔”,向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举报成崇德。葛剑雄证实,他的确曾将“孛儿只斤巴特尔”所寄信件,转给了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秘书处。在发表《调查报告》两天后,米辰峰又发表了一封《致复旦大学史地所葛剑雄教授的公开信》。 葛剑雄曾经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两位老师举报校长抄袭一事转送过材料,甚至为此当面向中央领导汇报过,但他表示:“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米辰峰所谈的情况比较复杂,还涉及该单位内部的关系与米辰峰本人的往事”。葛剑雄建议:“先去该单位调查,以免问题复杂化”。这一事件从根源上反映了知识界极其严重和十分普遍的内耗、内战、内乱思维方式和腐朽习惯,“总的说来,学术资源短缺、紧张是基础,就是太穷了;领导是关键,就是是否已经搭建公正、公平的平台;体制是根本,就是评估体系、程序、标准是否完善,等等。”同时,体制内的学术文化基本崩塌,毫无水平之说,中华民族沦落至斯,可悲可恨! 人大历史学院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副教授米辰峰上月底在新语丝网站发表了一篇题为《学术首——12亿元大清史课题负责人成崇德调查报告》的文章,矛头直指同一学院的清史专家成崇德。昨晚,他坦称自己不是“打假斗士”,就是为了报复。举报同事6月26日,米辰峰在新语丝网站上刊登文章,公开举报“主持国家级特大课题日常工作的实际负责人”成崇德。2002年启动的“清史修纂工程”,在当时被形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国家投资数亿元,并成立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近2.5万字的调查报告里,米辰峰对成崇德的博士论文提出质疑,称其为“自封博士伪教授”,并呼吁将其“从大清史课题组清除出去”。为报私仇?“我举报不是为了当打假英雄,而是为了报7年来的血海深仇。”59岁的米辰峰直言。据他本人回忆,2002年,成崇德上任历史系主任。米辰峰当时正在和同系另一名老师因为研究生招生问题产生纠纷,甚至发生过肢体冲突,米辰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反复向学校申诉此事。当时成崇德希望他息事宁人,被他拒绝。之后,因为他推迟一小时考试,被教务部警告处分,成崇德借此给予他降职称一级的处分,并扣除2万元工资以及要求他停招研究生一年。米辰峰认为在这件事上,他是被迫害的,成崇德借题发挥,想教训不听话的人,让他原本在评教授的关卡反而被降一级。学院调查人大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昨天表示,学院已请专家调查,“论文是否是抄袭,并不是简单对比可以说明问题,要找业内专家鉴定”。他认为这件事情不仅是学术问题,还牵涉到双方私人恩怨,“有的事外人很难了解、说得清”。他透露,目前成崇德已准备通过司法程序解决此事。■三点举报理由第一点:成崇德担任清史所所长,又在清史所攻读博士学位。按规定,研究生培养期间,专业试卷必须经本单位领导审查签字才能生效实施,成崇德读博期间无疑是“自考自”,属于“自封博士”。第二点:米辰峰称成崇德的博士论文有质量问题,“整段整句的大量重复粘贴10次共1278字,整段整句的严重空缺待补4处共14行,外文注释错漏率90%,严重错误70%以上……”第三点:据米辰峰的调查,成崇德的论文大多发表在清史所自办的和“外省一些不入流的刊物”上,在A、B类期刊上发表论文数为零。

不好。阎崇年讲得太偏激,明亡清兴六十年里他严重丑化明朝,令人反感。讲错的地方太多了,我复制给你看。 2011-11-28 18:13阎“谬误”之一:万历皇帝和自己的弟弟潞王、儿子福王大量圈占土地,达810万亩,而当时全国的耕地不过5亿亩,万历一家的土地占全国可耕土地总额的。 反驳意见:根据明代史料记载,正确的数字应该是。 阎“谬误”之二:张居正卒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 反驳意见:张居正在阎先生的照顾下又多活了2年!正确的时间应该是万历十年(1582年)。该错误同样见阎先生大作《明亡清兴六十年》15页“万历十二年(1584年),张居正故去了。” 阎“谬误”之三:讲到万历查抄张居正的家时,阎崇年特意语重心长关切地提到张居正的母亲——‘80多岁的老人呀”!可是接着话题就转到张居正的家人在抄家封门时有饿死的,张居正的母亲‘80多岁的老人就此失踪!连寻人启事也没贴。 反驳意见:不知道的还以为老人家流落街头,而实际史实是,万历没有对张居正的母亲太绝情,而是给了1000亩地和一座空宅给张居正的老母亲养老。 “谬误”之四:阎先生在谈到万历税收弊政时,说辽东的许多百姓跑到后金努尔哈赤那里,因为不用交税。 反驳意见:据关内一方的史书记载,辽东的关内人大多是被后金军队掳到关外的,努尔哈赤的剃发令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止掳来的“包衣奴才”逃走。 阎“谬误”之五:1621年大量满族军民风尘仆仆地来到辽东,居无定处,急需安置。反驳意见:努尔哈赤为了稳定人心,首先对编入八旗的各族人等实行了“计丁授田”,规定1男种5垧粮田,种1垧棉田,一起编组成屯庄,在牛录额真统一管理下进行生产,并且纳粮当差,以解决军饷、兵源等方面问题。同时,迁入大批女真人,为了解决这些大量内迁的女真人吃住等问题,努尔哈赤下令,辽东原住民的房屋与女真合住,粮同吃,地同耕的办法,不但要令当地人民户供奉女真人的吃住,还要将家中有多少粮食如实报告,按女真的人口每月供应粮食。 当地人的衣物除了少量保留,大部分都要交给女真人,女真人经常肆意侮辱当地人的妻女,当地人还丧失了随意行动的自由,这样,当地人实际变成农奴!这是当时的一些史料: 1、满清入关后,继续劫掠人口。非女真人的官员犯罪动不动就是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顺治二年八月辛巳日谕兵部“俘获人口,照例给赏登城被伤之人。”(《清世祖实录》) 2、农奴遭受非人的虐待,大量自杀。康熙初年,“八旗家丁每岁以自尽报部者不下二千人”(《清史稿》),由此推算,仅自杀的农奴,在满清入关前后几十年间,就不下十万人。被虐待致死的,更不在少数。 3、由于满 清的疯狂虐待,大量农奴逃亡,“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已几数万。”(《清世祖实录》)看来,当地居民当时还是想回去交万历的税! 阎“谬误”之六:人一胖就懒,万历皇帝是个大胖子,肚子大的走路都得小太监托着肚子。反驳意见:不知道阎先生从何考证而来,这好像是《新唐书》说安禄山的段子。 阎“谬误”之七:万历皇帝不郊、不庙(不关注民生,不行祭天地之礼)反驳意见:万历十一年,当时北方天旱无雨,万历来到北京郊外祈雨。本来应该用辇把他抬到天坛,但万历皇帝在炎炎烈日下坚持步行。要求不清道,不净街,让百姓们都看到自己。万历仪表端正,相貌堂堂,大明天子的风范让万民敬仰! 阎“谬误”之八:指责明朝皇帝,只讲万历皇帝,讲时表情沉重、有气无力。而颂扬满清皇帝,大多之说康熙,说时精神矍铄、两眼烁烁放光,好像看见了指路明灯,心中的太阳!反驳意见:万历在明朝皇帝中,政绩应该排在末流的,也就相当于清廷的道光、咸丰,但在抵御外侮方面要远高于道光等。阎先生的做法是学田忌赛马——拿劣马和良马去比。 阎“谬误”之九:把“不朝”等同于“不理政务” 反驳意见:万历的“不朝”不等于“不理政务”,重大的关系国家军事的决策,如三大征,万历都亲自做决断。明朝在200年时间里已经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内阁,在中国古代封建农耕社会,只要不是面临突发的重大事件,官僚队伍都可以用已有的成例来办理公务。并且明朝的“党争”因为官僚集体之间的争斗和互相监督有利于皇帝权力的稳定。 明朝的大部分时期是开放的,对西方科技的学习和应用是积极的。明朝科技水平的发达在《天工开物》这本科技著作中得到集中体现。可就是这样伟大的科技著作在满清毁禁文化的政策面前一度在中国彻底销声匿迹,近代才从日本重返中国。 阎“谬误”之十:“康乾盛世”远优于明朝 反驳意见:满清的建立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时,清军装备的火枪技术仍然停留在17世纪,不仅制造低劣而且数量甚少,水师的舰船工艺甚至不及明朝的水平。可惜的是清廷趁明朝内乱得手,看不起装备了火器的明军,以为自己真是马背上得的天下,自平定葛尔丹之后火器就没有发展, 甚至倒退,例子有: (1)清嘉庆时曾倾全国之力仿制一批明朝末年造的神机炮以装备八旗炮队,结果所造大炮射程竟不足原炮一半; (2)鸦片战争前,关天培日记中的记载清军当时自制的九千斤大炮(不是臼炮)最大射程只有1200米,要知道明代一千多斤的红夷炮都比这远得多得多; (3)当两次鸦片战争时清兵被英国开花炮弹打得晕头转向,对开花弹视为神物时,全然忘了他们的努尔哈赤就是让明军开花弹给炸死的,而在当时北京八旗炮库内还有大量被蛛网密布的明代造开花弹。 (4)康熙年间,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更是发明出了“连珠铳”,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铅弹,威力极大,在当时可谓妙绝古今,冠绝中西,比欧洲发明的机关枪早两百多年。又造出蟠肠枪和威远将军炮,他发明的威远将军炮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威力大。然而,清政府依然不屑一顾,竟说:“以满洲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有马上枪箭熟习者,勉以优等”。天才戴梓的结局是,被充军关外。 阎“谬误”之十一:清帝系少数 民 族,因此处理各 族关系同汉 族皇帝有所不同,满清各族关系是中国皇朝史上最好的时期。 反驳意见:满清的独裁统治因为不相信非满族人,内阁包括后来的军机处都变成了应答的参谋咨询机构,丧失了决定权。满清的皇帝不得不勤政,他已经把自己变成孤家寡人。满清皇帝一方面笼络他 族知识分子,给君 主专 权“培养”奴 才,一方面“剃发易服”,奴化打压人民,并以百年的文字狱屠杀异己思想。此外,还组建前所未有的膨胀官 僚队伍,造成清廷行政机关效率低下,阿谀腐败盛行。满清经济上重农抑商,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满清的落后其根源在于其统治思想与心态的落后。 阎“谬误”之十二:康熙是勤学的,不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还广泛涉猎西方的先进科学。 反驳意见:康熙皇帝只是把这作为提高自己执政能力和向臣民炫耀的资本,丝毫没有触动满清愚民的文化专制和闭关锁国政策。康熙皇帝的“尊师重道”是把知识分子视为家奴,其皇子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是从来是站着授课。先进的技术与文化不过是满清皇家的游戏和玩具。没有真正应用于生产和社会生活。作为来自一个文化落后群体的统治者,清廷皇帝把维护统治的重点放在不遗余力的愚民政策上。 康熙只是在内廷养着几个传教士,玩弄一些西方人眼里初级的机械和技术。雍正讨厌传教士,连老爸的那一点小小的科学爱好都不要了,最大不了就是让传教士用西洋画艺给自己画肖像。到了乾隆,更是认为“天朝无所不有”,更加蔑视西方科技 ——他的孙子道光到与英国交战时,连世界地图都没见过,到处问人英国离新疆有多远。 阎“谬误”之十三:清代奠定中国版图.东临大海,南极曾母暗沙,西达葱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北跨大漠,东北连外兴安岭,疆土约1250余万平方公里. 反驳意见:明朝在最盛时有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直属领土,远大于清,今天俄罗斯博物馆还保存着明朝在西伯利亚地区建立行政区域的界碑,但至清康熙后,中国的势力便彻底退出了这些地带。清代由于闭关锁国,在统治中后期丧失了大量领土,给现代中国遗留了历史包袱。 阎“谬误”之十四:清代编纂文化典籍,编修《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满文大藏经》、《律历渊源》、《无圈点老档》(又称《旧满洲档》)、《满文老档》等,为后人留下了重要历史文献。 反驳意见:清代在编写《四库全书》时,史载“毁书甚于编书”,超过半数的中华典籍仅仅因为不符合清统治者的口味,就被一把火烧掉,幸存下来的书都被篡改得面目全非,连《满江红》也被篡改。清代编写《明史》时,把不利于自己的内容全部删除,并销毁了明代皇帝起居注《明实录》,所幸当时编修官偷偷誊写实录带出宫禁,最后得以流传至今,让今人能够知道真实的明代历史。 阎“谬误”之十五:清代的建立过程中保护历史文物,多尔衮一反历代大一统王朝对前朝宫殿焚、毁、拆、弃的做法,对故明燕京紫禁宫阙下令加以保护、修缮和利用。“纵观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之前,所有大一统王朝兴国之君,宸居前朝宫殿,史册盖无一例。” 反驳意见:曹魏没有毁掉东汉的宫殿,西晋没有毁掉魏的宫殿,唐没有毁掉隋的宫殿,明没有毁掉元的大都,中华民国没有毁掉清的紫禁城 ----------------------------------------------多说几句,为什么一直以来明朝在大家的眼里印象灰常差,本座不得不说一句,《明史》是清朝人修的,《清史》大量引用的清史稿也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修的,所以,可想而知了。再加上现在影视剧的辫子戏无限美化,就无语了。有人说了,你说的明朝比清朝强多了,可最后还不是被清朝灭了,诸位,明朝是被灭了。可明后期于清后期比,哪一个更悲催,不用我多说了吧,现在就有一撮人总是用最好的比别人最坏的比,好了这个问题不多说了。

白新良(南开大学)1997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主持了清代中枢决策研究、明清时期中韩关系研究等国家级课题项目。1998年——1999年,曾应日本东京国学院大学之聘,赴日参与合作研究。科研工作侧重于清史和中国古代教育史。主要论著有《乾隆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清史新论》(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康熙皇帝全传》(主编兼第一作者)(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正统·景泰帝传》(第一作者)(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清代中枢决策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等,发表各种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论文《皇太极继位初的一次改旗》获天津市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专著《乾隆传》获1991年《光明日报》“光明杯”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和天津市第五届优秀社科三等奖。 著作:1、《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合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2、《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3、《乾隆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本书获1991年《光明日报》“光明杯”社科成果三等奖,1992年天津市第五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4、《清代全史》(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本书获1977—1991年度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5、《清史新论》(合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6、《乾隆皇帝秘史》(合著),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7、《二十六典故词典》(合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8、《康熙皇帝全传》(主编兼第一作者),学苑出版社,1994年5月。9、《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10、《中国通史·清时期(上)》(合著),白寿彝总主编,周远廉、孙文良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正统·景泰帝传》(第一作者),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1月。12、《康熙谋略》(主编兼第一作者),学林出版社,2001年9月。13、《清代中枢决策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14、《中朝关系史——明清时期》(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9月。(转自圣才考研网)戴逸(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学会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古籍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史学会第二 三届常务理事,1987年当选为第四届中国史学会会长,1993年连任第五届会长。 著有:《中国抗战史演义》(1951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1950年)、《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册)(1958年,成为全国高校通用中国近 代史教材)、《北洋海军》(1963年)、《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 (1977年)、《简明清史》(第一、二册)(1980、1984年,被国家教委评 为全国优秀教材,并荣获全国社科领域最高奖--吴玉章奖,成为清史研究与学习的首选 图书,发行量逾5万册。)、《履霜集》(1987年)、《乾隆帝及其时代》 (1992年)、《步入近代的历程》(1992年)、《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 (1994年,与人合作)等21部专著,307篇论文。(转自北大校友网) 王钟翰(中央民族大学) 博士生导师,著有《清史新考》、《清史余考》等三部结集。详细资料没弄到sorry~~~呵呵~~成崇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藏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历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边疆史、中国民族史、清史、清代蒙古史、中国近代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清代边疆开发研究》(合著)、《清代西藏开发研究》(合著)、《卫拉特蒙古简史》(上)(下)、《 18 世纪的中国与世界·边疆民族卷》、《蒙古族通史》第四卷(合著)、《乾隆皇帝全传》(合著)、《清代西部边疆开发》、《中国边疆经略史》第四卷(合著)。樊树志(复旦大学)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指导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代表作有《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年)、《万历传》(1994年)、《崇祯传》(1997年)、《国史概要》(1998年)。(转自99网上书城)上面就是我所了解的情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同的人不同分析,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阎崇年,汉族,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清史、满学,兼及北京史。出版专著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日、韩等国文字。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燕步集》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等十六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