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潇湘八景”?潇湘一词本意为湖南境内的潇水河和湘江,后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历史中被文人墨客反复使用,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美的象征。因此,这里的潇湘八景并非仅仅指地理意义上的潇湘境内的八处景色,《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在他的书中给出了准确的答案:“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 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自宋迪始,此后的文人基于这一命题,又自由创造出了一系列“潇湘八景”,同时,在传入日本以后,也对日本的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潇湘八景图欣赏
“潇湘八景”的文化意蕴
“潇湘八景”作为为历代文人所追和的诗画命题,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宋迪的“潇湘八景图”更是所有后续“潇湘八景”的母题,更是从根源上启发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使之在其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独树一帜的山水画流派,对于“潇湘八景”绘画来说,他们的文化意蕴,突出表现在构图、绘画技法、文化隐喻上。
1、布局构图
在画面的布局构图上,《潇湘八景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平远”。“平远”一词最初来源于郭熙为总结其山水画经验而作的《林泉高致》,在其中郭熙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因此,“平远”可被概括为一种由近景向远景延伸的画面布局。
潇湘八景图欣赏
近处的山体景色清晰,注重细节刻画,远处的山景则较为模糊,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层层褪去的朦胧感,除了宋迪,其后的南宋画师王洪所作的《潇湘八景图》也有这个特点。其次,从八景的关系来看,《潇湘八景图》也采用了“一景一幅”、“二景一幅”、“四景同幅”和“八景同幅”的布局格式,与传统山水画相比更加宏大。
2、绘画技法
《潇湘八景图》技法受南宋画师影响较大。南宋时期,受到政治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王朝气象不再呈现出北宋的恢弘之势,体现在绘画上就是不再追求山水格局的完整,而是偏好“残山剩水”,山水画风格逐渐趋向随意性,不再要求必须规整严谨。
南宋画坛的四大家分别是: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其中马远与夏圭的技法对《潇湘八景图》影响颇深,其笔墨技法劲健爽利,用湿笔淡墨渲染,勾勒出清远空旷的空间感,和逐渐延伸的距离感,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水域辽远而山体连绵的样态,即所谓“莽莽旅途千岭越,遥遥回雁一峰诠。”
潇湘八景图欣赏
3、文化隐喻
作为经久不衰的中国山水画的母题,《潇湘八景图》除了其自身的美学价值以外,也蕴含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画师们借山水画所表现出来的“忧愤”与“讽谏”。由于文人墨客的政治影响力有限,因此常常寄情与笔墨之间,在尺素上书画自己的不平。
《潇湘八景图》兴起于宋朝绝非偶然,首先,总体来看,王朝积贫积弱,再不复往日的荣光,其次,政坛腐败动荡,权利争斗频繁,而潇湘八景的横空出世,正契合了文人们抒怀的需要。为什么是潇湘呢?首先地理意义上的潇湘乃是屈原投江之地,向来被赋予政治失意不忿的文化传统;其次,苏东坡、范仲淹等大家都在此处赋诗作画,抒发思古之情和现世不忿,因此在宋朝,《潇湘八景图》中的潇湘文化元素再一次被推上了书画界的高峰。
潇湘八景图欣赏
《潇湘八景图》与日本绘画
《潇湘八景图》作为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承载了无数杰出画师对技法的钻研与创新,而日本地处儒家文化圈,自古以来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因此,《潇湘八景图》在传入日本以后,对日本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渊源
公元12世纪晚期,中国正处于港口贸易的繁盛时期,中日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许多艺术品作为商品从中国传入了日本,其中就有宋代画家王洪、玉涧的《潇湘八景图》,此外,还有流传较广的另一版本出自南宋禅僧画家牧溪之手。
宋朝灭亡以后,牧溪不堪忍受元统治者的文化高压政策,遂避于杭州山林之间潜心研习画作,并在期间结识了日本僧人圣一,二人相结为至交好友。圣一回国之时,牧溪以《观音图》、《松猿图》等相赠,据后人考证,圣一带回国的画作中,也包括了牧溪的《潇湘八景图》。
牧溪《观音图》
由于审美观念的相似,以及日本与中国禅宗文化的长期交流,中国的《潇湘八景图》很快在日本掀起了一股临摹与创新的潮流。在今天日本东京的静嘉堂美术馆,尚珍藏有南宋大家夏圭的院体长卷《潇湘八景》,其保存完整程度令人惊叹。
2、影响
《潇湘八景图》在传入日本以后,与日本传统的“墨绘”艺术相结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绘画风格”、“作品命名”两方面。首先是“绘画风格”上,在室町时代以前的平安及镰仓时代,日本绘画主要受到唐绘的影响,具有色彩鲜明性和内容写实性两个特点,绘画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抒发个人情感,更多地,是一种叙事性的表达,此外,宗教题材的日本画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
而进入室町时代以后,日本画界的总体风格开始转向水墨画,水墨画开始取代彩绘的地位。《潇湘八景图》中的清远淡雅的笔墨渲染技法和由近及远的平远式构图法对日本早期的水墨画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早期日本禅僧水墨山水画大家相阿弥、雪村周继都有《潇湘八景图》留存于世。
日本水墨画
其次是“作品命名”上,在《潇湘八景图》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几乎没有将数个景点纳入一个作品的先例,多是独立成画,而在《潇湘八景图》传入以后,日本人也开始描绘自己的八景,比较著名的有日本风景画大家葛饰北斋的《近江八景》,在八景的独立命名上,也和《潇湘八景图》一脉相承,《近江八景》描绘的是日本近江国琵琶湖西南岸边的胜景,把原洞庭的潇湘“平沙落雁”改名为“坚田落雁”,将“远浦归帆”更换为近江的“矢桥归帆”,把原楚国的“山市晴岚”变更为“粟津晴岚”,把原湘南的“江天暮雪”变成琵琶湖岸边的“比良暮雪”。
此外,“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也分别被改成了符合日本八景的特色的名字。而以“潇湘八景”为母题的日本绘画作品层出不穷,一直到近现代,仍有画家以此为母题进行创作。
《近江八景》
3、创新
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创新的民族,在继承《潇湘八景图》的绘画风格与命名形式的同时,他们也将这种艺术形式本土化,发展出具有日本特色的“八景文化”。
中国的八景描绘对象皆为八处不同的景色,而日本画家将这一范畴扩大,将绘画的对象由景物扩大的人物,如日本画家鸟居清倍以“八景”画题突发奇想绘制了江户青楼女子的《吉原八景》,浮世绘画家喜多川歌则以“八景”为母题,描绘了以江户川风土人情为主题的《风俗浮世八景》、《妇女人相十品》等,在传统的题材上大胆突破创新。
《妇女人相十品》
此外,在运用上,日本画家也找到了新的形式,他们不再将创作的场所局限于画纸之上,而是尝试把“潇湘八景”放到屏障上去创作,其中“屏风绘”是最具有日本和风的形式,八景图的“可分离性”恰好契合了屏风所需要的多扇造型,早期的“屏风绘”尚显稚嫩,日本画家无法在有限的空间内重现完整的“八景”,因此多选择截取当中的经典画面加以表现,后期他们不再追求一味地模仿,而是同日本的季节文化结合起来,将“八景”与“四季”结合,创造出了日式的四季山水屏风。
日本屏风
总结
中国的《潇湘八景图》具有鲜明的汉文化意蕴,承载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精妙技法,同时也作为文人画师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的画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宋元时期,中国与海外的交流加强,日本与中国的禅宗文化更是有许多相通之处,《潇湘八景图》也以各种形式东传入日本。
日本画家在接触到《潇湘八景图》以后,对本土的技法加以改进,进一步促成了日本画由“彩绘”向“水墨画”转变。此外,在继承的基础上,日本画家也在绘画题材和绘画场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将绘画题材扩大到人物和社会风物,将绘画场所扩大到屏风、墙壁,使中国的《潇湘八景图》在日本重新生根发芽,获得进一步的传承和别样的演绎。
参考文献:
1、《“潇湘八景”绘画对日本“八景”画的影响》
2、《“潇湘八景”在日本中世——以屏风绘为中心》
3、《“潇湘八景”对日本绘画的影响》
4、《梦溪笔谈》
5、《林泉高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