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习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经过多年研究,县读写工作室在仲双老师带领下,将课后习题、练习册的习题、生活习题、单元测试题有机整合,精心打磨形成题库,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真正做到凸显学段,精选,精炼,高效,减负。巩固提升所学知识。一、当堂检测的呈现时间 一节课40分钟,当堂检测应该在哪一教学环节运用,检测多长时间合适、实践发现,每节课的当堂检测应该控制在5-10分钟左右效果最好。呈现的时间不能只局限在学完新课后的几分钟,而应结合文本特点,可以在课前检测、课中随时检测,也可以课后集中检测。 二、当堂检测的类型 按每节课的环节划分,可分为课前预习的用的前置性检测、新课学习中的过程性检测、新课后的学习情况检测和发展性检测等。 (一)前置性检测。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正确把握学习起点,是前置性检测的目标和价值所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课前预习情况,对教师了解学情、调整教学内容等大有益处。所以前置性检测也是当堂检测的一种重要形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过程性检测。授课过程中进行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就属于过程性监测,精到的检测内容设计能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感受文本内涵和语言表达形式的精妙。 我们在教学中采用过如下检测形式, 1.画一画。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画出爬山虎的脚,从而检测学生读文情况。 2.演一演。在学习课文《小木偶奇遇记》,让学生根据文章进行表演。通过表演检测学生对故事角色的认知,明确生活中只有笑是不够的。 3.填一填。在学完《我是什么》一文,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填空:水能变成()()()()。在温和的时候能()()(),在暴躁的时候能()()给人们带来灾难。 还有记一记,背一背,写一写等形式都是常用的检测形式,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自然得到生成。 (三)发展性检测。在新课结束时,依据教学目标,利用教材,设计与本节课知识能力相关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知识得以迁移和运用。 如,学完《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后,进行小练笔: 认真观察身边的人,看他们是怎样认真专注的干一件事的,将你观察到的写到练习纸上。注意写出人物的神态、动作。再加上你的想象。 三、当堂检测的方法 (一)自测法。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就学习效果进行自己检测,及时检漏补缺,巩固和完善已学知识。 (二)知识图表法。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让每个小组设计图标概括课文内容,这样方式适合对课文总体把握的检测。 (三)同桌互查法。同桌之间互相检测,共同提高。这个方法可以用在第一课时中对词语、课文背诵等的检测,这个方法随时可用。 (四)限时训练法。比如,3--5分钟的课文句段背诵,大家全体起立,看谁背得快。1分钟的词语背诵等。 当堂检测检测知识掌握情况,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实现真正的思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