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仅仅是参考,这样,写起来会更容易些,体会人物的内心,结合生活背景分析,很重要。本文不是要继续生平事迹,而是借你的角度去感受人物。阿炳的生平际遇与20世纪上半期离乱的中国社会相始终,其身世、性情、习气、修为和离世等等,无不烙上了这一历史阶段中国式的忧郁和悲壮的印记。这种忧郁和悲壮是阿炳艺术生命中的内在特质,凸现出中国的本土特色和地域色彩,同时又具有显著的世界性。《阿炳——黑暗中的晕眩》的可贵之处在于,阐述了阿炳艺术成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特别是阿炳对道教音乐的传承和对民间音乐的吸纳),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确认阿炳的艺术位置,如把阿炳与李白、杜甫、李贺和唐诗宋词等相比,称阿炳是唐代的李青青、李龟年、“现代的苏武”、“中国古典诗学的流落民间”等。同时将阿炳置于世界文化框架中,着力寻求阿炳与康德、但丁、弗郎茨·舒伯特等世界文化精英的精神共性和心灵契合点,如把阿炳称为“中国的兰波”,把《二泉映月》比做“东方胡斯协奏曲”等,在世界文化艺术坐标系中演绎阿炳,界定其艺术成就和特色,揭示阿炳所蕴含的世界性意义和价值,从而大大扩展了我们解读阿炳的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