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地理知识有如下:一、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二、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三、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原因(华北地区):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四、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五、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个人觉得是《跟着书本去旅行》
《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身临其境受教育,触摸历史、感知文化,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跟着书本去旅行》不仅线索来自课本,让学生参与的体验式游历也是一大特色。在甘肃阳关的那一期节目中,男同学们穿上古装,扮演守阳关的官兵;女同学要获取关牒、递交关书、接受查验,按照古代真实的通关流程才能"出关"。通过这种高度仪式感的环节,让学生们体验到"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意境。
更多资源百度网盘地址:
链接:
提取码:v0qa
1.地球的力量Earth: The Power of the Planet豆瓣评分:9.4这部纪录片也被称作“地球自传”,由BBC团队历时三年拍摄制作,走访世界各地,探寻了45亿年来地球演变的过程和原因。纪录片的解说人 Dr.Iain Steward 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由他为我们细说地球的故事,讲解通俗易懂,穿插真人现场演示,很有说服力。纪录片共有五集,孩子们可以了解到地球的形成历史和构成要素:原来是火山、大气、冰川、海洋这四种力量联合起来塑造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星球,它们也是人类以及所有生命的源头。第1集:火山(Volcano )第2集:大气(Atmosphere)第3集:冰川(Ice)第4集:海洋(Oceans)第5集:珍稀地球(Rare Earth)无论是地理跨度、探险设计还是拍摄技巧,BBC这部耗时三年的纪录片处处可见其诚意和用心。画面极其精美,大量俯视远景,非常开阔。与很多自然纪录片表达的环保思想不同,这部片子并没有很多的站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地球,而是站在一个宏观的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上来观察。人类不过是地球45亿年来发生的种种的一个片段而已。所以,到底是人类要保护地球?还是人类要保护自己?值得更深的思考。2.地球造人 How Earth Made Us豆瓣评分:9.2这部纪录片第一次通过电视展现地球的神奇力量对人类发展的影响,BBC制作团队跑遍全球,收集了人类文明受四大自然因素水、金(地球内部)、火、风影响的历史痕迹。解说还是地理学家 Iain Stewart,他从地质学、地理学和气候的角度,带领观众探究地球是怎样改变人类生活的。纪录片共有五集,前四集讲述地球的四种自然形态对人类的影响,最后一集分析了人类的活动怎样改变了地球的面貌,片子很好地诠释了的人类和地球相互依存的关系。第1集:地球深处(Deep Earth)第2集:水(Water)第3集:风(Wind)第4集:火(Fire)第5集:人类星球(Human Planet)影片将历史故事的讲述和绚丽的摄影镜头紧密结合,有网友看完后说,又一次被BBC震惊了,怎么可以把地理和历史讲的这么有趣、这么惊险!航拍、特效、模拟场景等都很精致,看完很感动,也很震撼,对自然、历史又有了新的想法。3、寰宇轨迹 Orbit - Earths Extraordinary Journey豆瓣评分:9.1地球的公转、自转运动有点抽象,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起来也有点困难。BBC这次又来了一次壮举,他们的制作者跟随地球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绕日航行,见证了这一年的奇异旅程带给地球的变化。这部纪录片首次展示了地球绕日环行的全过程,把基础的地理知识用CG动画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呈现,让地球运动部分表现的更通熟易懂,形象直观,画面唯美精致,很值得学生看看。纪录片中,从更替的四季到破坏性的气候现象,科学家们绕太阳环行感受由航行带来的极致体验;他们也试图向观众解释在时间的长河中,地球轨道如何发生着变化,以及这些微妙的变化给地球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网友@Au.尚: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绝佳的科普作品。气象、地理、空间都涵盖到,远不像当初学的时候那么枯燥。4、向深海出发Oceans豆瓣评分:8.9这是一部BBC海洋系列的地理科普纪录片,也是一部集中了生物、探险、科考、环境等各类题材的综合性专题纪录片。英国科学考察团队耗时近1年,深入海底的未知领域进行了研究探索。在整个科考过程中,科学工作者们在全球海洋范围内,对地球上的七大地区海洋、近1000多处海底深处进行了此前从未有过的探索。他们记录下了无数令人难以置信的最新发现,这些发现的科学研究意义重大,它们不仅填补了此前海洋生物学有关记载的空白,而且也就此揭开海洋研究的新的篇章…这个系列总共包括8集:第1集 加利福尼亚湾(The Sea of Cortez)第2集 南大洋(The Southern Ocean)第3集 红海(The Red Sea)第4集 大西洋(The Atlantic Ocean)第5集 印度洋(The Indian Ocean)第6集 印度洋近海(The Indian Ocean - coastal waters)第7集 地中海(The Mediterranean Sea)第8集 北冰洋(The Arctic Ocean)5、大陆的崛起Rise of the Continents豆瓣评分:8.5了解了海洋知识,再来认识一下大陆版块。这部纪录片还是出自BBC,解说依然是Iain教授,主要介绍了地球几大板块的形成过程:非洲、澳洲、美洲、亚欧大陆版块的形成及奇特的地理地貌。第1集:非洲(Africa)非洲是人类诞生的地方,似乎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家发现,非洲从远古大陆分裂出来后,造成了今天的种种面貌,野生动物,贫穷与财富,甚至古文明。第2集:澳洲(Australia)澳洲,它在我们印象之中是偏远孤绝。看似千百万年恒久不变,但其实澳洲有一段截然不同的历史。科学家开始探索钻研,在炙热的沙漠焦土下,发现到一些能揭示过去的蛛丝马迹。第3集:美洲(The Americas)美洲,包括北美洲与南美洲。科学家揭示美洲大陆怎从远古大陆分出来,以及美洲大陆历史怎推动物种演化,缔造出我们认识的今天的美洲。第4集:亚欧大陆(Eurasia)亚欧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从葡萄牙西岸一直延伸至俄罗斯的太平洋海岸,人口46亿。科学家开始揭示这块巨型大陆形成的过程,种种证据表明亚欧大陆,是在一连串巨大碰撞中诞生,好像汽车慢慢碰撞,最终导致文明的诞生…6、国家地理:河流与生命系列National Geographic:Rivers and Life豆瓣评分:8.5这部纪录片来自美国国家地理纪录片频道,介绍了世界最著名的六大河流:亚马孙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恒河、长江与莱因河,寻找这些大河的源头、历史与变化。纪录片主要探索了人类与大河系统的多变关系,用河流串起了人们的生活,展示了生活在大河流域的数百万人是如何受到这些河川影响的。除了能认识与大河和谐共存的原住民、现代贸易商、艺术家与工匠之外,还可以了解到各大城市是如何透过21世纪尖端科技,防止这些古老大河造成水患的…纪录片共有6集:第1集:亚马孙河(Amazon)第2集:恒河(Ganges)第3集: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第4集:尼罗河(Nile)第5集:莱因河(Rhine)第6集:长江(Yangtze)网友@Lugege:片子很有条理性,整体都非常好。河流哺育人类,人类又利用改造河流。河流的命运都是差不多的,不同的只是程度与因地而异衍生的文化。7、BBC:神奇季风Wonders of the Monsoon豆瓣评分9.7季风,地球上最伟大的自然奇迹之一,初高中地理课上都会学到。季风塑造了不同地区的野生动植物,也孕育了不同地区的多样文化。这部BBC五集纪录片从季风系统的生态角度,带领观众在宏观微观层面认识季风区的人和动物,介绍了从喜马拉雅山到澳大利亚北部的奇特自然景观。
多媒体放:近几年长江发生的洪水灾害一、查原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长江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有哪些,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1. 自然原因:读两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气候分布图》,找出长江流域是什么气候,该气候的降水量如何?读图:《长江流域水系图》,看长江的支流和流域面积有什么特点?小结:长江流域降水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暴雨时各支流往往同时涨水,使长江水量暴涨,容易出现洪水灾害。2. 人为原因 结合课本及以图,出长江洪涝灾害频繁的人为原因有哪些?上游: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中游: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对洪水的调蓄能力降低.下游:水流流速变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二、找措施分组讨论: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归纳总结:河段 原因 措施 上游 上中游乱砍滥伐,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支流多,水量大 营造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作,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中游 河道弯曲,流水不畅,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对洪水的调蓄能力降低 重点整治荆江河段,裁弯取直,退耕还湖,兴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 流速变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加固江防大堤,疏浚河道三、 提倡议 针对长江灾害频繁的原因,我们就应该从自己做起,并倡导大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减少长江水患的发生,共同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四、反思;
刘翔是怎么炼成的? “刘翔不是拔苗助长出来的,我只是比别人节省了一些时间。”坐在上海莘庄田径场边的木质长板凳上,孙海平说着刘翔,说着这个世界上飞得最快的跨栏选手,缘何拥有如今的成就。这条长板凳已陪伴了他近二十年,二十年的教练生涯里,孙海平遍尝了失败与成功的滋味,收集了无数教训,把它们提炼成经验,运用到刘翔身上,直至他跑出奥运会金牌,跑到12秒88。 孙海平记得,2005年春,全中国还在回味刘翔奥运夺冠的喜悦,某大学的教授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 孙海平指导,您好!……按照一般的规律,一个运动员成才需要6—8年的时间,而刘翔仅用了5年多一点的时间,就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是不是拔苗助长? 只有真正的热爱与珍惜,才会生出担忧。孙海平感怀于这一纸虑言与关爱,将自己在刘翔身上获得成功的奥秘几乎倾囊相授。 速度,不是在跑道上跑出来的 “我们练的就是跨栏,所有的训练都要按照跨栏的特性来展开。而这个项目的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孙海平娓娓道来,“在我看来,跨栏,实际上就是带障碍的短跑。只有认识、理解了这个特性,才能选择对练习这个项目的人来说最好的训练方式。”孙海平对刘翔的训练就是以“过障碍短跑”为中心展开的。 跨栏类似短跑,是田径直道项目的一种,所以追求速度是首要的。“但是速度不是在跑道上跑出来。”孙海平肯定地说。多少年来,多少运动员在跑道上一遍一遍地刻苦冲刺,与煤渣和塑胶颗粒较劲,可实际上中国人的短跑并没有太明显的进步。“我本人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孙海平苦恼地笑了笑,“那时候一天要练四堂课,教练让我跑10次100米我能完成,让我跑100次甚至200次也能跑下来,但是这种训练已经完全是机械和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能够发挥和调动自己最大能力的训练了。就像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里演的流水线作业工人一样,永远是机械和麻木地重复完成同样的动作,毫无质量可言。” “有的时候,一些运动员因为伤病不能进行跑的练习,教练员很着急,我就对他们说:‘没关系,只要你把其它那些东西练好了,等伤一好,穿上钉鞋照样能跑得很快。’”孙海平所指的“其他那些东西”其实就是专项能力,通俗地说也就是身体素质。“速度快只是一个结果,很大的因素是取决于你是如何进行训练的那个过程,看你专门速度和专门力量是怎么训练的。” 在刘翔进行训练时,孙海平并不只是一个旁观者或发号施令者,人们时常会看到,孙海平或推或举或拉或摁着刘翔的身体,几个动作下来师徒俩人都累得气喘吁吁。“往往一个动作,你给它施加一定压力,并要求它能够快速反弹,这对我们跑的项目在提高步频和动作幅度方面有极大的帮助。我在刘翔模拟过栏动作的最后瞬间,手上加一点适当的阻力,刘翔在肌肉收缩过程中的被动肌肉会转化入主动用力,去抵抗我的阻力,这样一来肌肉就得到了弹性训练。刘翔的动作幅度很大,而且还能快速地收回,这就提高了步频,速度就这样被提炼出来了。”所以,孙海平身边就需要帮手,盛越铭和新上任的曹靖都是上海田径队跨栏组里的助理教练。随着刘翔的日渐成熟,力量也随之见长,对抗阻力的能力和刚进队时已不可同日而语,老孙一个人的力量只够扳一个刘翔的身体了,至于其他小队员的日常训练,还要靠助手们的辅助。 离开跑道也能创造惊世的速度,原本是孙海平脑海中的理论,而现实却给了他证明的机会。刘翔今年初因脚踝受伤停跑七十天,这七十天里孙海平不慌不忙,静静地调整计划,乘机将专项素质训练全面铺开,不断加强。一直练到刘翔的身体结结实实壮了一圈,力量大得憋不住想冲出去与人比赛。不上跑道七十天,产生的结果竟然还可以是新世界纪录的降临,如此也不得不回味老孙的那句话:速度,的确不是在跑道上跑出来那么简单。 力量训练带动技术的革命 体育运动训练素来讲求刻苦拼搏,越苦越是运动精神高尚的表现,但在今天的孙海平看来,这种追求不但盲目,而且有时甚至达不到提高的预期效果。 “我当年还是运动员的时候,训练起来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队里可是出了名的。”说起自己当运动员的日子,老孙有些腼腆地笑了,“一般一天练三四堂课,一个星期要练二十多堂。自己有时候还觉得不够,周日别人休息的时候我再加练。练得最不要命的时候,右边大腿肌肉拉伤连骨膜都拉下来了,左脚踝还有疲劳性骨折。可是即使这么刻苦,成绩还是上不去,而且不升反降,越练越差。” 因为自己亲自走了这一段弯路,当上教练后的孙海平也认识到了盲目苦练的反作用。刘翔成功后,很多教练都慕名而来向孙海平求教,不同项目甚至非田径项目的运动队都纷至沓来讨教经验。在太多人的要求下,孙海平也愿意总结、与人分享。他说,道理很简单,所有的训练手段都离不开两个字:专项。 “我们练的是短跨,不是中长跑,整天在跑道上跑圈根本与短距离项目的要求背道而驰了。”孙海平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体的肌肉在不同强度的训练状态下会走向两种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说,人体的肌肉分为快肌和慢肌这两种类型,也就是医学上讲的白肌和红肌。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亚型肌,就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肌肉。这部分肌肉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就在于如何去训练它。如果对它加以快速力量的训练,它就会向快肌方面转化;反之,如果进行一些低负荷或耐力训练,它会慢慢向慢肌方面靠。“像我以前这样整天疲劳训练,不仅练不出我们短跨项目需要的快肌,而且还会给训练造成很大的负效应,因为你不光要把原有的快肌练上去,还要花很大的力量把已经转向慢肌的那部分肌肉再练回来,否则这部分肌肉就变成了阻力。”缘于这一层认识,在对刘翔的训练安排上,孙海平更追求质量和强度,也因此,刘翔的训练才会像我们如今所见的,比一般运动员都要精简些,训练时间也相对较短很多。 可以说,刘翔现在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是在为110米栏服务,但是在孙海平发现神经系统与肌肉的微妙关系前,刘翔的身体还没有达到如今的这种协调程度。“以前我们看国外运动员觉得他们一个个都牛壮牛壮的,就感觉我们自己的运动员力量水平太差,所以拼命加强力量训练。但是以前只知道练下肢,以为跑步就是要练腿,结果我们的短跑运动员都只会‘坐着跑’,用力都在下半身。后来才慢慢发现处于人体二分之一截点的腰髋部位才是跑动中带动人体最主要的力量源。” 然而,运动训练并不如人们想象中就只有跑跑跳跳那样简单,虽然发现了以髋部作为发动机对短跑最佳,但光练身体一处的结果却更为怪异。“有一段时间,刘翔因为腰胯力量太强,其他部位就显得较弱,结果过栏的时候还要靠手臂的大幅摆动来协调身体的平衡。那种动作不但难看,而且浪费了很多力气,对速度影响很大。”为了纠正刘翔的姿势,孙海平在调整力量训练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并且以此为契机,发现了运动训练中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多因素训练法。“前些年对陈雁浩的训练,虽然也注重髋部力量,但各块肌肉都是分开练,各练各的,等到全身肌肉都练结实了,还得花时间把它们再协调起来用力,这又得花很多时间。而且单因素的训练,力量就是力量、速度就是速度,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大脑皮层的兴奋点都是单一和局部的,没有联系性。现在,我提出一个概念叫‘高效率的全面训练’,或者叫‘多因素训练法’。就是说,一个简单的练习动作,既练力量又能练速度,训练刺激也不是集中在单一的点上,而是在大脑皮层中形成的一群或者一片兴奋区域,这不但提高了训练效率,而且可以避免疲劳过深。过去仅靠单因素比赛的运动员,一旦状态不佳,成绩马上一落千丈。但‘多因素’就可以用其他方面的好状态来弥补,让运动员始终保持在较为兴奋的状态下比赛或者训练。”现在,刘翔的过栏技术不仅是世界一流,而且技术动作的协调性也在当今栏坛受众人称道。“过去,刘翔过一个栏大概需要0.36秒左右,现在身体力量均衡,技术动作改进后,缩短到只需0.33秒,十个栏可就是0.3秒,这在短跨项目上简直不得了啊!”而这正是神经系统与肌肉协调用力下的效果。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来概括这种训练思想,孙教练认为这是一种遵循人体规律,围绕“神经系统”做文章的训练法。“神经系统训练法”不仅给国内短跨技术带来了一场革命,更缩短了运动员培养成材的周期。“以前一直推崇的‘超量恢复’是一种比较冒险的提高成绩的训练手段。”孙海平说到起劲处,伸出手指在木凳上用指甲划曲线图,“这种方法需要运动员经过大强度训练进入严重的疲劳状态,然后花大量时间进行调整,这样当身体状态重新走上高潮时,会比之前有所提高,就好比触底反弹。”但是这种方法在过去采用过程中也遇到过运动员疲劳过度,调整不当,从此一蹶不振的情况。并且要想重新走上一个波峰,调整的时间往往比训练还要长,“这样太浪费时间了!”孙海平说,“我现在就是要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所以我们对‘超量恢复’进行了改良,采用一种叫‘特意刺激法’的训练方法。”两种训练法,基本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疲劳和调整都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如果起平线以10为基数,‘超量恢复’的最高潮是15,低潮是5的话,那么‘特意刺激’可能高就是12、13,低也就7或者8,这样在疲劳后的恢复调整就不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不用冒一蹶不振的风险。 “我在给那位教授写的回信中就讲道,对刘翔的训练讲求的就是效率,时间虽短但强度很高,所以高绩效的训练正是他快速成材的关键。” 奥运会还剩最后加工 “现在刘翔身体这座‘大楼’的钢结构已经搭好了,混凝土也浇好了,奥运会前我们只需要‘装修’一下就可以交付完工了。”孙海平轻松地开着玩笑,此刻的他和刘翔完全应该是轻松惬意的。还剩一块亚运会的金牌,今年的整个赛季就将圆满落幕,年初受伤的种种担忧现在都已被创造新世界纪录的愉悦所代替,而最后一场亚运会比赛在孙海平看来还不及国内比赛的强度大,金牌早已被刘翔预定掉了。 但是由于这一年中的大起大落,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是否会有如此好的状态成了人们讨论最热烈的话题。“要刘翔在奥运会上破世界纪录确实有点要求过头了,但别以为刘翔今年破掉世界纪录就算走到头了,他其实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上升空间还很大。” 今年夏天,孙海平在刘翔打破世界纪录后曾说过:“刘翔的平台已经从雅典奥运会阶段的13秒10上升到了13秒。”现在对老孙来说,维持13秒的水平并且在这个新平台上寻求突破就是他当下的任务。“其实我还有很多训练手段没有完全用上。”孙海平的话语有所保留,“很多新的训练手段都还没在刘翔身上试验过,效果是好是坏也还不知道。但是理论上应该是有帮助的,放到实际操作中就需要时间来寻找协调和平衡。”老孙打了个比方,刘翔在进行力量训练做深蹲练习时,可以轻松举起180斤的负重,以教练的眼光就可以判定,刘翔的能力绝不止这些,但孙海平明知道徒弟有完成负重190到200斤的能力,但是为了保护刘翔不受伤,老孙从来不让他去冲击身体的极限。“如果奥运会备战的时候把力量训练提一提,让他冲上190、200斤,那么刘翔的极限力量还能往上再涨一块。这一块就是还没挖掘出来的宝藏。” 而因为受伤停跑70天,刘翔将专项素质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相比之下,他在专项训练上花的时间就要少很多。“专项训练也是一段有潜力的空间。”孙海平解释道,“现在刘翔的训练水平就好比有一只手在上面提拉,光有专项素质的提拉毕竟有点费劲。这个时候,如果下面还有一只手托他一把,那两只手都用力的情况下,提升速度可就大不一样了。”孙海平认为,专项训练就是那只需要在下面托举一把的手。“明年开始,我就计划加强他的专项训练。现在一周只有一到两次,明年我要适当增多,增加到两堂课。如此一来,把专项素质和专项训练结合起来,使两者保持同步前进。其实我们训练的规律也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的,是一个螺旋型上升的过程。同时,随着刘翔日渐长大,到奥运会那一年就是25、6岁了,身体力量的渐长和身体能力的逐步完善又将把他带上一个竞技水平的高峰。” “到时候,刘翔可就是一座全新的高楼大厦了!”孙海平又笑了,这个和蔼的中年男人虽然常有心事写在脸上,但对自己从事的运动训练事业,他总有足够的信心让自己舒展眉头。 〔秘籍〕快慢肌转化 人体的肌肉有400-600块,用以身体运动的有二百多块。虽然这些肌肉单从表现上看,大致相同,实际上,它们的区别是很大的。早在十七世纪中叶,便有人发现兔子的骨骼肌有些颜色较红,有些颜色较白,而且发现肌肉的颜色与运动能力有联系。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人类首次用电刺激法证明颜色较红的肌肉收缩慢而持久,颜色较白的肌肉收缩快但易疲劳,并提出将骨骼肌肌纤维划分为两种类型:红肌和白肌。以后,不断有人从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化学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动物骨骼肌肌纤维的结构、机能及代谢特征进行全面和深刻的了解,表现颜色较红的肌纤维不一定收缩慢,但一致公认,根据肌纤维的收缩机能,将肌纤维分为"慢肌"和"快肌"还是比较合适的。1976年,国际著名生理解剖学者Costill较系统地研究了田径不同项目运动员腓肠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发现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快肌纤维约占70%,而优秀的长跑运动员恰恰相反,慢肌纤维约占70%;而中跑运动员介乎二者之间。其后又有学者在股外肌检测中也获得了相同的结果。由此,速度及耐力运动员腿肌中何种肌纤维占优势,成为这名运动员获取优异成绩的先决条件之一。 孙海平所指的亚型肌介乎快肌与慢肌之间。在训练中,他发现如果对亚型肌加以快速力量训练,它就会转化成快肌;反之,如果进行低负荷或耐力训练,它会向慢肌转化,这种转化对于刘翔的跨栏而言是起负面作用的。 每一双鞋,都讲述着一段主人的故事。 在记者10月31日前往俄勒冈州比沃顿市耐克总部,直击耐克为刘翔设计跑鞋的全过程前,今年第九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恰好刊发了“为什么每一双鞋都讲述了一个故事”的特写文章。《国家地理》杂志的主编克里斯·约翰斯,在刊首语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目睹史蒂夫·普雷方丹,耐克的第一位签约运动员,比赛冲刺历史性照片的感受,“我仿佛也听见了全场观众都在喊,‘普雷,普雷!’”约翰斯对于普雷方丹感情如此深厚,一方面是普雷方丹一瞬间的冲刺,创造了美国三英里跑的全国纪录,一方面因为他和普雷方丹的家乡就相距160公里,第三方面就是普雷方丹1975年辞世的时候,年仅24岁,原因是训练的时候遭遇车祸…… 《国家地理》特写文章的开篇语是,“每一双鞋都讲述了主人公的生存状态、性别、民族、种族、宗教、职业和政治。”而耐克为中国田径项目的旗手——刘翔,设计的跑鞋,则讲述了属于他的故事。 耐克就是以生产跑鞋起家的,创始人菲尔·奈特年轻时就是位不错的中长跑选手,因此耐克对于田径运动员有特殊的感情。早在2002年,耐克就看出了他的潜力并与之签约。耐克和刘翔合作的第一步,是为他提供耐克最新的跑鞋样本,在刘翔使用过程中逐步改进,直到完成个性化设计。从2002年到现在,刘翔的跑鞋已经走过了6个版本,第六款就是刘翔即将在多哈亚运会上展示的全新跑鞋。 从样式上看,所有的跑鞋都很相似,无非就是流线型设计,长得貌似跑车,但是真正内涵只有运动员自己最清楚。 耐克公司的第一位运动鞋设计师,比尔·鲍尔曼,也是耐克公司的两位创建人之一。他的本行是俄勒冈大学的田径教练,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帮助球员不断超越上,其中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设计跑鞋。为了寻找跑鞋的粘胶和溶剂,鲍尔曼长时间泡在实验室,学生也总能闻到鲍尔曼身上那股焦油的味道。 耐克现在的运动鞋设计过程,早已不是刀耕火种的阶段。耐克服务签约运动员的第一步,是先把运动员请到耐克总部的实验室。一台八个分镜头、十个动力感应器的相机,会把运动员的双脚数据全部检测出来,包括左右脚的长度、宽度、足根的宽度、足弓的高度、大脚趾和小脚趾的角度等等,至此实现量脚做鞋的准备工作。每年五月底,在俄勒冈都要举行尤金田径精英赛,这也正是耐克签约运动员走进耐克实验室的时候。今年尤金精英赛在5月28日举行,刘翔以13秒21夺冠之后,5月29日就在耐克的实验室呆了一天,完成了最新款跑鞋的测试任务。 身为NIKE品牌创新部总监的迈克尔·唐仲 (Michael Donaghu)也是主要负责08年奥运会NIKE鞋类产品研发工作的总指挥。唐仲本身就是运动员出身,在达特茅斯学院上大学期间,1987年和1988年两次入选NCAA常青藤联盟中长跑最佳阵容,加盟耐克公司后,研发出多项美国专利技术。耐克公司还有许多比唐仲水平更高的运动员,比如美国八十年代的长跑巨星阿尔伯托·萨拉扎尔,他退役后就在耐克公司主管行销。因此,在耐克公司内部的运动会上出现许多接近世界纪录的成绩,一点也不奇怪。 在掌握了刘翔脚部基本数据之后,唐仲多纳休所领导的科研小组还要仔细分析刘翔的比赛录像,分析刘翔的每一个技术特点,表现在刘翔跑鞋上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刘翔跑鞋鞋板比同类跑鞋更轻、更硬,同时鞋钉的位置也是根据刘翔跨栏的落地习惯和脚掌落地点而量身打造的。在最坚硬的鞋板下面,耐克为刘翔跑鞋仅仅安排了10颗鞋钉,有效地减少了阻力,而刘翔的竞争对手,阿兰·约翰逊的跑鞋,鞋钉比刘翔多。在鞋面的选择上,刘翔跑鞋一直使用的是人造革,考虑到亚运会时多哈干热的天气,耐克为刘翔跑鞋安排了纤维网面,加大了透气性。完成了鞋底、鞋板、鞋面关键化的设计,余下的就是跑鞋个性化的处理。刘翔喜欢鞋面上安放有一条粘贴带,一方面有助于脚面的固定,另一方面是刘翔在赛前心理上做好准备的一种标志:“拉紧粘贴带,我准备好了!” 在刘翔跑鞋设计过程中,粘贴带的位置改动的次数最多,目的就是为了刘翔穿着舒适。另外,由于刘翔的跟腱受过伤,刘翔跑鞋的鞋根也进行了极富针对性的特殊处理。 出现在多哈亚运会上的刘翔跑鞋,将以红色作为主色调,鞋前掌配以银色,闪闪发光。在鞋帮上,刘翔跑鞋还将出现中国地图、长城和刘翔专用徽记的图案,从而讲述完整的刘翔故事。 当然,刘翔跑鞋上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要得到刘翔自己的认可。耐克为了完成刘翔跑鞋的设计工作,专门在耐克中国公司的上海总部,指定了项目协调人,时刻躬听刘翔的意见。耐克的哲学就是,“帮助刘翔用最好的装备去赢。” 在刘翔跑鞋的研发费用问题上,多纳休守口如瓶。但是在1994年美国著名记者唐纳德·凯茨撰写的披露耐克公司成长过程的《JUST DO IT》一书中透露,耐克在产品研发和测试工作中,12周的总花费是2260万美元,相当于耐克每周在研发费用是200万美元。如今时光飞逝12年,市场竞争必将极大地提升了耐克的研发费用。 普雷方丹有一句名言,“许多人跑步是在比试谁跑得最快,而我跑步是在比试谁具备万丈雄心。别人问我为什么选择跑步,我通常都会这么说。”这句名言用在刘翔身上,也非常贴切,因为刘翔下一个展示他万丈雄心的地点在多哈。这句名言用在耐克身上同样贴切,至于什么样的雄心,大家都知道了。
女儿有个特别的作业,写一篇以爱国为主题的作文。之所以说特别,是因为班里只有包括她在内的四个学生有这个作业。但女儿却很为难;我在网上找了几篇小学生作文让她阅读,以便有所启发。说实在话,这类作文比较抽象,是不好写;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写作以感性见长。但女儿读了几篇例文之后,有了思路,马上就要动笔。我劝阻她说,你现在先不要写,还是该好好想一想,想好了明天再写。于是我也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有爱国的这种感情呢。我们的爱国到底是爱什么?我们爱这里的人。不仅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人,他们的皮肤头发眼睛和我们几乎一样,他们说话的声音和我们很相似,他们使用的文字和我们和我们完全一样,他们的穿着打扮,我们看起来很熟悉:一见到这样的人,我们就有一种亲近感,心中就会涌起一种难以形容的激动,仿佛他们就是我们日夜思盼的人。我们爱这块土地。这里的山早已深深地印入我们的头脑,那起伏的群峦,就是我们眼中最完美的曲线。脚下的小草,散发着熟悉的香味,带我们回到似乎不遥远的童年。那高高的杨树,飒飒地在风中挺立,正是我们熟悉的声音。看着这些,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这正是成长中日夜陪伴我们的亲密的伙伴啊。这些陌生的人、熟悉的山水树木,都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在客观上与我们毫不相干,但感情上,我们无法摆脱其中的牵连。这就是我们爱国的感情。只要在这里生活过,成长过,就会在这里留下深深地的印记,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印记;我们的一切也变与这里的一切有了关联。这就是我们的爱国啊。无论是苦难还是喜悦,都与我们的经历息息相连,难以割断。
346 浏览 5 回答
237 浏览 6 回答
219 浏览 4 回答
231 浏览 9 回答
114 浏览 6 回答
160 浏览 5 回答
143 浏览 5 回答
304 浏览 8 回答
99 浏览 4 回答
231 浏览 6 回答
354 浏览 2 回答
191 浏览 7 回答
105 浏览 7 回答
333 浏览 5 回答
267 浏览 8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