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有。搜“护理毕业论文范文”。
社会对护士需求量不断增加,对护士的要求不断提高,但护理队伍的流失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导致护理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系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 老年骨折心理护理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骨折病人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原发病病情稳定,无发生护理并发症,心理状态良好,焦虑抑郁的心理得到改善。结论:了解老年骨折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做好完善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是老年骨折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中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患者在骨伤科治疗的所占比例逐渐增多。由于骨科老年患者治疗时间较长,活动受限,在卧床治疗期间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大多数患者担心肢体残废,而常常表现出不同情绪的反应及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中,要针对老年骨折的特点和心理状况,加强心理护理,尽量多给予患者关心和安慰,耐心解释长期卧床患者的注意事项,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116例老年骨折病人,其中男49例,女67例;年龄66~98岁,平均73岁。骨折部位: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占81%,前臂骨折占19%。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等病史。
心理护理:由于老年骨折患者住院后,离开了家庭和工作单位,对周围环境都很陌生,所以多数患者都会产生一种孤独感,而表现出紧张焦虑、抑郁痛苦等心理,担心疼痛、生活上不能自理以及发生意外等,为此,我们护理人员要给老年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护士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以热情、关心和严肃的态度对待病人,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告诉患者各种治疗方法以及护理的意义,提醒患者必须要配合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要通过治疗和护理的机会,护士要坦然向病人作自我介绍,保持仪表文雅,表情自然,引导病人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及相关的乐观行为,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爱抚与关心:对新人院的老年病人,护士都要以高尚的护理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和关怀照顾老年患者,对老人可通过微笑、交谈、按摩、康复指导及协助病人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等,使其感到幸福和满足。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老年住院患者,除了医护人员的护理外,还需要家人、朋友、同事及社会的支持,要多给予正面的指导、劝解、鼓励和安慰等,帮助患者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并真正体验到社会及亲人的关爱与温暖,使其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同时要向老年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请同病室疗效好的病人进行现身说法,讲述治疗经过及配合方法,以增强信心,解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耐心解释,细心观察:老人对疾病的体验,往往不能讲述得很清楚和具体,所以护士不可能等待病人的主动反应,必须仔细检查病人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上的变化,详细收集有关老年患者的病情资料,便于正确估计病情,做出正确护理判断和采取正确护理措施。
加强培训,掌握护理技能:护士要积极参加各种护理专项学习交流,接受护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护理能力,在业务技术上使老年骨折患者充分信任。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老年患者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在某项护理技术操作中,动作粗疏,便会被认为在拿他们做试验,从而引起老年患者心理上的一些变化,所以护士应举止稳重,操作熟练,操作轻柔,反应敏捷,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各种治疗和检查。如有的手术后患者需要静脉注射,由于老年人血管硬、滑,给穿刺带来一定困难,加之老年人的心理作用,总是担心新护士不能“一针见血”,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让新护士先给同病房的其他患者操作,让老年患者从侧面了解新护士的过硬静脉注射技术,使其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结果
病人原发病病情较稳定,在护理方面无发生并发症,患者心理状态良好,能够积极主动配合临床的治疗和护理,绝大多数患者的焦虑、抑郁、孤独、依赖心理等都得到了相应改善,并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讨论
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素质差,加之骨折的特点一般都会病程较长、疗效差、骨折也不易愈合、代谢功能减慢、骨质疏松以及脱钙等,所以老年骨折病人的愈合时间,一般是年青病人愈合时间的1倍或更长,而且易发生合并症。老年患者的骨折,一般多为股骨颈及粗隆间骨折,治疗上都需要牵引,患者需卧床2-3个月才能离床活动,这期间对大多数老年患者增加了合并症发生的机会。本组资料中,老年患者多数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疾病,这些病症在临床上无疑给骨科治疗和护理带来很多困难,往往由于骨折后的疼痛、精神紧张、长期卧床等,从而导致这些慢性疾病的复发和加重。为此,护士要掌握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做好完善的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是老年骨折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活动上,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这对于广泛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做好心理和康复护理,才能使整体化护理得到贯彻实施。
抢救室接诊的都是紧急危重患者和身心急躁的家属,而抢救室也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地,在急救工作中,常常因护士技术水平不够、服务不到位、抢救仪器故障、缺乏交流艺术;患者法律意识增强、而部分患者自身素质差、要求高;对院内有关方面某些服务的不满情绪会发泄于护士身上,因而会引发医患冲突和医疗纠纷。为使基层医院抢救护理工作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抢救护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的管理轨道,针对以上现实状况,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使本院在抢救护理工作中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明显降低了差错、纠纷发生率。现针对隐患与对策探讨如下。
1 护理的难点与隐患
1.1 科室分工不明,责任不到位由于基层社区医院规模较小,乃至科室不健全,临床科室门诊与急诊不分,使得许多急诊患者就诊于门诊,使真正的急诊抢救患者得不到及时迅速救治。
1.2 相当部分患者综合素质低,护患交流沟通差基层医院抢救患者大多是车祸事故、打架斗殴、农药中毒、酗酒、溺水等;年龄小、语言交流沟通障碍等。在抢救过程中,很难与护士配合,他们往往把对造成事故者的怨气,患者的痛苦,家庭矛盾,精神损失,会施加在护士身上,造成护患关系紧张,护士工作压力大,护理工作开展艰难。
1.3 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低,安全防范意识不够护理人员中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少。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对危重患者的评估能力差,缺少对患者及家属宣传告知义务,履行应允签字少,安全防范意识不足。
1.4 护理人员缺编,不安全隐患多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推行,患者增加,而护理人员配备不足;编外护士较多,护士流动性大;青年护士工作主动性不够,工作应变能力差;这些都是造成不安全隐患的因素。由于抢救患者时护理突出一个“急”字,需要抢救人员技术熟练,人员充足,才能保证抢救质量。但基层医院由于受人员限制,大多时间都是一名当班护士,既要参加危重患者抢救,又要兼顾门诊注射等常规治疗工作。有时由于正在注射而不能保证及时到位而耽误抢救危重患者,使患者家属与护士发生不必要的争吵,甚至家属出手打人;同时,门诊注射室无人照应(如皮试时间到了,静脉注射完了),忙得护士团团转;加之,由于工作忙、护士少,常易忽略对另外患者的病情观察,对病情记录不及时、全面,这些都给医疗护理留下不安全隐患。
1.5 基础设施不全,影响抢救效率衡量一所医院的急救工作是否到位。一是要有一支技术精湛的医护队伍,二是要有一系列先进的医疗抢救设备,这样才能确保质量和抢救成功率。基层医院急诊科工作环境差,工作中所需仪器设备不足、人员老化是急诊科护士的一种压力源? ,有些抢救设备平时不常用,在遇到危重患者时出现抢救仪器的故障,如吸引器无力,冼胃机进出水故障、心电监护仪不易启动等。不但延误抢救时间,也会带来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6 碍于情面,丢失原则基层医院由于抢救室和输液厅距离不远,个别护士碍于情面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平时没有抢救患者时院内院外一些熟人,朋友在抢救室空床位上输液,陪客家属一大帮,使抢救床位不能随时处在应急状态,并对室内环境和设备应用造成影响,一旦输液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或突然来了抢救患者,则可能引起医患矛盾,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7 受奖金分配制度的约束,医护关系不协调近几年来,由于医生的奖金分配原则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意识有所淡薄。急诊患者先到抢救室,护士再去请医生的情况时有发生。存在医生只管给门诊患者开处方、检查、很少立即主动协同护士参加急救处理,也很少为病员心理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因此,基层医院的护士常会遭受病员家属的辱骂,甚至受到不公正的指责。护士工作、心理压力逐渐增大。
2 抢救护理的对策
抢救室的工作特点是:急、危、重患者多,工作节奏快、患者及家属心情急躁。因此,抢救室护士必须具有应急能力强、抢救技术熟练、处事敏捷、工作效率高、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在很多情况下要在医生未到达之前作出初步处理,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吸痰、止血等。同时还要做好抢救记录和查对工作。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及时发现护理隐患,切实加强安全医疗,现总结多年来本科工作实践经验,针对抢救急诊护理隐患作出以下防范措施。
2.1 完善硬件设施,确保安全医疗护理部重视,争取医院领导支持,配备并完善各种抢救设施。该更换的抢救设施一定要更换,使之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并认真做好抢救仪器的交接与管理工作,仪器由专人负责,班班清点,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急救仪器完好率达100% 。急救时使护士操作能得心应手,这样才能提高抢救质量,减少医疗隐患和纠纷,赢得医院的知名度。
2.2 转变服务模式,规范服务行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患者的护理已不单是依靠高超的专业技能,应该更加注重心理、社会及情感等综合因素的护理,倡导人文关怀、开展人性化服务,做到“医患者之心,疗患者之疾”。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信任。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每一位患者,实行人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推进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2.3 加强急诊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全面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对急诊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使其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技术等,高年资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护理部不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定期对她们进行理论知识、应急能力的考核。如心肺复苏术,吸氧、洗胃等,以提高急诊护士应急、应变能力,做到脑子灵,反应快,遇事不慌,沉着应战,才能完成高质量的护理任务。
2.4 加强法制观念的教育,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要求护理人员要学法、懂法、用法、严格遵循法律规范,在进行各项护理活动时,应严格限定在法律范围内,提高工作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如酗酒、服毒自杀等有法律纠纷的急救工作,要求护士及时、准确的观察、记录病情。服毒患者的呕吐物或洗出胃内容物保存送检等。各种危险性护理操作,在严格操作规程的情况下,必须向患者及家属作出解释,说明操作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争取他们的理解,并签名支持。这样既为抢救患者解除顾虑,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2.5 加强护士责任心,严格履行护士职责 坚守工作岗位,随时处于备战状态,凡遇到抢救患者坚持先急后轻、先救治后交费的原则,不因未交费而延误抢救治疗,并准确、及时、完整地书写各项抢救护理记录单。不因熟人朋友而放弃原则,酿成医疗纠纷。
2.6 讲究语言艺术,搞好护患沟通要在护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热情接待每位患者,态度诚恳、语言文明。避免生、冷、硬。当患者或家属表现急躁情绪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真正体现出临床护理工作以“患者为中心”、“以护理质量为核心”的护理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及护理规章制度,逐步解决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从患者的切身利益出发,换位思考,增进沟通,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赢得患者的赞誉与信赖,护患纠纷就会减少。
2.7 处理好医护、护护关系,增强集体凝聚力 在医院工作中,医疗、护理虽然是相互独立的系统,但服务对象一致,医生、护士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应建立一种交流一协作一互补型的关系。患者的信息应相互交流,尤其在出现医患、护患矛盾甚至纠纷时,应相互沟通,查找原因,并及时研究、采取措施,将矛盾尽量化解,切不可相互指责、推诿、挑拨。
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把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找了一篇关于本科护理的毕业论文范文,感觉挺不错的,你可以参考一下,有帮助的,采纳我吧。浅谈对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摘要:目的调查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现状,为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针对胜任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自评问卷对国内8所医学院校的527名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胜任力总分为(3.03±0.40)分,处于较高水平。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理专业本科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1],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因此,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护理专业就业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要越来越高;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应予以重点扶持。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1.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截止2012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249.7万人,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对护士的需求将增加到286万人[2],平均年净增加11.2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既然用人单位对护士有着大量的需求,学生又为何屡屡反映就业难呢?其实所谓的难是指自己的职业地位、薪资待遇、工们不境等。因为工作性质护士这个职业被外界很多人所歧视,很多人认为“护士只存在于医院当中,永远扮演给医生‘打下手’的角色”;另外一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护毕业生的学生就业容易、工作稳定、待遇好,对工作的期望值非常高[3]。这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找工作时就显得无所适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自我认知不到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最大的困惑是自我认知不到位自我认知不到位,盲目攀比。由于自我认知不够、对自己没有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很多毕业生觉得自己是本科生,对自己评价过高,自傲自大。自己认知不到位、犹豫不决、当良好的就业机会到来的时候,毕业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机会,导致就业机会丧失;此外自我认知不准确,有的产生自负心理,择业期望值过高,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4]。1.2 就业观念不正确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决定着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希望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为大城市、工作环境优、工资薪酬高、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作福利高,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以及自身对职业的兴趣能力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规划,没有考虑到社会的真正的需要,不愿意深入到艰苦的、基层地区这样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1.3 就业目标不明确目前,很多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都期望到大城市、大医院或者待遇高的体面岗位,而不愿意从事社区、康复、老年人护理工作;这造成大城市、大医院就业拥挤,而基层城镇、欠发达地区的护士岗位人才缺乏严重。1.4 就业准备不充分随着全国各校学生的不断扩招,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大学生整体就业准备度不高。很多学生在校时没有认真学习,理论水平较低,对学校以及学院各种社团组织和各项学生活动不感兴趣、不积极,平时参加较少,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找工作时不自信;另外在校学生极少参与校园宣讲会和招聘会、关注并搜集就业信息,对于撰写个人简历技巧、如何筛选目标就业岗位等缺乏应有的技巧,造成很多毕业生学生就业困难。2 存在的问题2.1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不足我国护理教育总体上仍沿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护理人才与临床实践的具体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护理专业知识中临床护理的知识仍按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没有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和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目前护理人才教育大多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临床见实习3种形式为主。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中注重自然科学和实践技术,缺少人文学科的教育,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5]。传统的大而全、广而浅、专业方向单一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困难。2.2 供求不平衡一方面医院、医疗机构、相关单位急需大量护理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形势却逐年严峻,护理专业就业整体态势呈现沿海大城市、省级以上大医院人满为患, 而西部地区、各省市欠发达地区及城镇等基层单位无人问津,护理人才缺乏严重。而毕业生对此认识不足,一方面毕业生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法实现个人的价值,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却有很多岗位无人应聘。此外由于高校教学方法呆板、课程改革落后,培养的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较冷。以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结构来看,有90%以上的毕业生在省市级以上综合性或者专科医院就业,到社区、医疗机构就业的几乎为零。2.3 毕业生自身问题(1)毕业生缺乏就业心理准备。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匮乏。一些学生从往届毕业生了解到,很多医院招聘都有学习成绩要求,认为学业成绩是就业成功的关键。一心埋头学习,却忽略了在校的各种学生活动,无法学会推销自己的法和策略,忽略了对各种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也有部分学生把就业成功看成是拉关系、走后门的结果,从而放弃了对专业知识的努力学习,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学校、学院的事情,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学院相关老师身上。观念的滞后使得就业更为困难,以上这些均反映了学生在就业心理准备上的匮乏。(2)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大多数毕业生对于个人择业标准是倾向于去大城市、东部沿海或省会城市的大医院以及综合性医院就业,个别学生有去基层就业意向或者自主创业。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对于单位提供的薪酬待遇、奖金非常看重,因此,工资收入的高低成为了毕业生就业考虑的重要标准,对于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就更明显了。(3)弱势群体就业艰难。在护理行业中,基本不存在性别歧视,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家庭困难、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欠佳,挂科严重,或性格内向、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差,身材矮小、相貌平平等的学生,近年来尤其是学生身材问题,个别医院招聘时直接要求报名者身高不能低于多少,这无形中很多学生被挡在了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的大门外,成为就业困难生。3 对策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要确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知识的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人才。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结以现代教育观、护理观为指导,强化专业培养目标,顺应世界护理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又有高尚专业价值观和良好心理素质、具备自我发展和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沟通能力等新型护理人才[6]。3.2 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2005年6月我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如“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免费师范生”等,在这些扶助政策中面向护理类毕业生的甚少。国家应出台更多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乡镇卫生院就业,让他们能安心稳定地在基层工作;同时制定相应鼓励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基层医院在毕业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上要给予一定的保证,从经济上支持他们,让他们从思想上想留在基层,切实维护到基层、农村、社区就业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真正享受到同等社会保障。对于在基层就业并取得突出业绩者,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和个人发展的空间,以此激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的价值,并逐步解决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3.3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仅需要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宣传、充分的各种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如举办大型系列招聘会、宣讲会、讲授求职及面试技巧培训等服务。更需要学校能够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指导,针对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压力并存的特殊性,毕业生存在个人自我认知不清晰、择业期望值较高、就业观念不正确、盲目自信等特征,及时完善他们的就业心理,正确引导就业期望值,知道毕业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分析出其潜在误区;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聘请专业人士开设讲座,用事实说话,介绍目前国家各级医疗单位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状况,引导毕业生进行准确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明确当前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把就业指导贯穿始终,既能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又能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最终达到他们的职业期望。3.4 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毕业生在临床实习,进一步接近临床加上专业社会地位的消极看法,少数学生对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茫然等现象,并感受到护士地位低、对工作内容单调、工作环境不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思想,给学生造成了诸多困惑。教师应重视护理专业的发展并身体力行,让学生了解护理学科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目前存在不足,在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专业责任感、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教师要将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连同教学内容一起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共鸣,使学生热爱专业,立志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7]。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始终将授业与育人融为一体,在育人中教书,在教书中育人,引导学生逐渐转变思想,形成一个“热爱专业、努力进取、开拓创新”的氛围,为护理事业培养出合格人才。3.5 着力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对于护理这个特殊职业来说,“德才兼备”是人才的首要条件,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至关重要;人文素质、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以及在校期间承担的团学工作经历、曾获各种奖学金、奖励以及英语、计算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些都被用人单位看重。现阶段,随着护理医疗、教学的与国际接轨,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省级三甲医院对于应聘者英语水平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护理毕业生应注重职业道德及身心素质、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高就业竞争力。用最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提高求职就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切实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认知,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准确就业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率,对护理行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且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是人类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脑血管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系统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现讨论如下。 【关键词】 脑出血 护理 1临床资料 我院内科2004年1月~2005年8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40~83岁。入院时意识障碍5例,神志清楚38例,失语5例,口齿不清18例,其余20例语言无障碍。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 2护理 2.1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整洁、安静。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如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脑搏缓慢、呼吸深慢而不规则、中枢性高热提示继续出血;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轻度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速、血压和体温上升考虑脑病前驱症状;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病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提示桥脑出血。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重症脑出血禁食72 h可放置胃管,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及一定的水,无吞咽障碍者可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饮食。遵医嘱合理安排使用脱水剂,保持静脉通畅,严禁外溢,脱水剂应快速给药,其余静脉给药应控制滴速,以防颅内增高。 2.2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2.2.1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拍背,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的内容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2.2泌尿系统的预防及护理对于尿失禁、尿潴留的患者,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通畅,每4 h放尿1次,每日更换一次性尿袋,每日消毒尿道口和会阴,保持导尿管的通畅,观察尿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必要时做尿培养。7~14天后逐渐定时夹管,指导练习排尿的随意性动作,训练其膀胱功能。 2.2.3便秘的预防及护理神志清醒者嘱其多吃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保证每日2000 ml的饮水量,保证3天排便1次。便秘可给予结肠环形按摩或使用缓泻剂,必要时灌肠。同时每次便后用水洗净肛门周围。 2.2.4褥疮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平卧体位,睡气垫床,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床铺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患者要每2~3 h翻身1次,协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脱、拉、推的动作,以防擦破皮肤。对身体受压发红部位定时给予温水热敷按摩或50%酒精按摩,有破损者局部涂以抗生素。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 2.2.5中枢性高热的预防及护理当脑出血患者体温波动在40℃左右,即为中枢性高热。临床护理中,要及时用50%酒精或温水在前额、头顶或颈部、腋下、腹股沟、腋窝等体表大血管处反复多次擦洗,或将冰袋放置在这些部位,也可遵医嘱用药,但降温前后要注意生命的变化并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2.6口腔炎的护理对病情轻微者可饭后睡前刷牙;有活动性义齿者应取下保养洁净,昏迷及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张口呼吸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2.2.7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和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昏迷及吞咽困难者24 h可留置鼻饲流管,鼻饲流质饮食。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应立即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预防出血性体克。同时应禁食,仅有少量柏油样便者,可进流质食物,并查血型及备血。必要时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配合医生做相应治疗。 2.3功能锻炼 2.3.1急性期以预防为主(1)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取仰卧位时,瘫痪侧上肢垫高超过肩部,肘略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纱布卷,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随翻身变动体位为半仰卧位、侧卧位和半俯卧位。(2)被动体位:按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被动运动,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肘、指、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因这些部位易发生强直,应多做运动。每次每个关节每个方向活动5~6下,每天3~5次。(3)按摩患侧肢体给予轻柔而有节奏的按摩使其放松,伸肌则按摩与揉捏相结合,并按摩胸大肌,减轻其痉挛性收缩,以免妨碍肩关节运动,每天2次,每次15~20 min。 2.3.2恢复期以增强患肢的活动为主对患肢进行坐、立、行的训练及各种日常训练。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体位改为坐位,健手扶床,两腿下垂,增加脊柱和髋关节肌肉、韧带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站立训练:先行辅助站立练习,后行床边站立练习,坚持循序渐进,防止肢体萎缩。行走训练:在患者站稳10~15 min而无疲劳时,即可开始步行锻炼。 2.3.3日常生活训练对患者进行包括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室外活动等训练,帮助患者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 2.4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的突然发病及其后遗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急性期表现出焦虑、无能为力等心理问题,患者由健康变为瘫痪,这一变故使患者感到悲痛欲绝,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部分患者由脑出血所致性格怪异,使家人难以接受。针对患者各种情绪反应可采用交谈笔记、手势辨认,充分了解其需求,告诉患者功能障碍经过积极锻炼是可以恢复的,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5出院指导脑出血患者病程长,大部分患者往往没有完全康复就出院。护理人员就要教会其家属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如休息的环境要通风、透光、安静,地面不宜过滑、不能独居、心情开朗乐观,生活有规律;饮食宜低脂、高蛋白、富含纤维素;加强肢体或语言训练;家属要鼓励和督促患者服药,控制血压,以防复发。 3护理体会 脑出血作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神经系统常见病,造成的后遗症有肢体瘫痪、失语、心理障碍等。以上43例患者经过我科医生的积极治疗,护士的系统护理,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患者肢体肌力、语言功能、大小便功能及心理状态均有明显好转。有32例患者生活能自理,8例患者能重返工作岗位,3例患者需协助生活,无一例伴有并发症而出院。疾病的愈合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只能取得一定的疗效,而系统的护理往往对疾病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和疾病的康复有较理想的改善作用。
191 浏览 7 回答
314 浏览 2 回答
111 浏览 3 回答
98 浏览 2 回答
156 浏览 7 回答
288 浏览 2 回答
309 浏览 2 回答
87 浏览 5 回答
155 浏览 3 回答
207 浏览 2 回答
307 浏览 2 回答
238 浏览 2 回答
245 浏览 2 回答
343 浏览 2 回答
170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