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中,理想主义是一组形而上学哲学,它断言现实或人类可以认识的现实,基本上是精神的,精神构建的或其他非物质的。在认识论上,理想主义表现为对可能了解任何与心智无关的事物的怀疑。与唯物主义相反,理想主义认为意识的首要性是物质现象的起源和先决条件。根据这种观点,意识之前就存在着,并且是物质生存的前提条件。意识创造和决定材料,而不是相反。理想主义认为意识和思想是物质世界的起源,并且旨在根据这些原则来解释现存的世界。理想主义理论主要分为两类。主观唯心主义以人类意识的既定事实为出发点,将现存世界视为感觉的组合。客观唯心主义提出存在一种客观意识,这种客观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独立于人类的。在社会学意义上,理想主义强调人类的观念,尤其是信仰和价值观,塑造了社会。作为一种本体论学说,理想主义进一步发展,认为所有实体都是由思想或精神组成的。理想主义因此拒绝物理主义和二元主义理论,这些理论不能将优先考虑到思想。经验世界最早存在的论据是基于印度和希腊的精神。在印度教的理想主义者在印度和希腊的柏拉图给panentheistic参数为普及的意识地面或现实的真实性质。相反,公元4世纪在印度大乘佛教中出现的瑜伽学派,更多地以个人经验的现象学分析为基础,将其“唯心”唯心主义建立在其基础之上。这转向了主观预期的经验主义者,如乔治伯克利在18世纪的欧洲,通过对唯物主义采取持怀疑态度的论据来恢复理想主义。从伊曼纽尔康德开始,德国唯心主义者,如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谢林和亚瑟·叔本华统治了19世纪的哲学。这种强调所有现象的精神或“理想”特征的传统催生了从英国唯心主义到现象主义到存在主义的理想主义和主观主义学派。这一理想主义分支的历史影响力甚至对拒绝其形而上学假设的学派,如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参考资料:【1】Kierkegaard, Sø 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Princeton, ISBN 978-0-691-02081-5【2】Neujahr, Philip J, Kant's Idealism, Mercer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86554-476-X【3】Watts, M Kierkegaard, Oneworld, ISBN 978-1-85168-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