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基础医学主要包括如下几个:人体(系统、局部、断层)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就我这种大三非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但是和临床学的内容一样)来说,基础医学顾名思义就是医学或者说临床医学开展工作、研究、治疗、检查的基础知识。从医科大学课程设置顺序就能看出来,医疗专业的学生大学第一年上学期最先学的的不是专业课,而是物理、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数和必修的英语,这是因为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诊断标准,化验检查指标、仪器操作、医学检验实验和各种数据都要通过数理化的知识体现出来,这就是医生都是理科生的原因。大一下学期开始到大二学习系统解剖,组织学和胚胎学(一本书两门课),生理,生物化学(生理生化,必有一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最恶心),微生物,寄生虫,医学伦理学,大三上学期的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计算机,诊断学,中医学。大三下学期的内科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口腔科学,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皮肤性病学,传染病学,眼科学。我认为吧,基础医学科目是名副其实的临床医学的爸爸。不懂人体构造(解剖学),正常体液成分(病生),人体内生化反应的机制原理(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人体细胞组织的来源、去路、演变过程(组胚),致病因素传染途径(免疫学,寄生虫),药物作用机理毒性副作用(药理学,毒理学),就无法在临床工作中诊断疾病,根据化验和辅助检查的反馈结果确诊或排除某种疾病,无法对症用药,做手术找不到病变组织器官,等等等等……我无法一一列举出来。一开始觉得每门课都自成一体,医学真的太繁杂了,慢慢的开始有交叉学科交叉知识有一定的规律,再后来被告知我们费劲巴力学的每门课都能扩展出一本比汉语词典厚的专科书又觉得对医学来说“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是至理名言,穷尽我们的一生也只不过看到了医学知识的冰山一角而已,更不必说现今层出不穷的医学新发现新技术都是基于百多年前的基础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