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国外研究苗族书籍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国外研究苗族书籍的论文

国外研究苗族古歌的研究现状,国外研究苗族古歌的研究现状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Miao embroidery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in Guizhou Province Summary:Guizhou Miao embroidery is o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world. It is a wonderful flower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mbroidery and ha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Miao embroidery is a cultural product created by the people of Miao nationality who exert their wisdom and diligence in the life of nature. It is the carrier of Miao culture. The application of Miao embroidery innovation in Guizhou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 is beneficia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que artistic style of modern clothing,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 and modern design,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technology.Key words:Guizhou Miao Embroidery; modern clothing design; innovative application IntroductionMiao embroidery in Guizhou Province is wonderful,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Miao embroidery skills gradually declin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metamorphosis and regeneration. Designers in the new era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Miao embroidery techniques. The Miao embroidery is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for modern fashion design because of its rich and varied shapes, colors and techniques[1].In the new era, how to apply the innovation of Guizhou Miao embroidery to modern clothing design, how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how to collide traditional techniques with modern design to create new sparks, and how to make Miao embroidery glow with new vitality, etc. , it is worthy of our deep thought and study. 1.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Miao embroidery in GuizhouMiao embroidery in Guizhou is very particular. Different needlework methods should be considered according to the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objects and artistic effects. Some needlework, some needlework, some needlework, and some needlework involve thread winding, weaving and knotting each other. Guizhou Miao embroidery mainly flat embroidery, lock embroidery, braids embroidery, seed embroidery, plate embroidery, broken thread embroidery, tin embroidery and so on, embroidery design texture rich three-dimensional sense. There are many branches of Miao ethnic group in Guizhou, and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representative types of embroidery: the most common flat embroidery,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east Guizhou Taijiang, Shidong, Rongjiang and Danzhai County. Flat embroidery single needle single thread, pay attention to even and even stitch. CREPE and braid embroider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Xi River and Leishan. It is one of the most unique traditional embroideries. The craft is complicated, first the silk thread weaves the small plait, with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pastes the cloth as the bottom, the small plait sews on the pattern, each sews a stitch to fold, causes the small plait drape three-dimensional, like the relief. Dazi embroidery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aijiang, Dazi is to wire around a few times and then insert the base cloth to play a knot in one heart, a Zhang Sengyou effect. Broken thread embroidery, mainly distributed in Taijiang, is a very special embroidery method in flat embroidery. Broken thread embroidery divides ordinary silk thread into 8 to 12 strands of fine thread, and then uses fine threads to make flat embroidery. It is exquisite, exquisite and luxurious. It is a fine work in Miao embroidery. Tin Embroidery is distributed in Jianhe. The Intelligent Miao people cut tin foil into thread and embroider it on cloth. The geometric pattern is the most fashionable style of embroidery[2].Miao embroidery in Guizhou Province is rich and colorful,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which congeals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Guizhou. 2. Development Status of Miao embroidery in Guizhou Provin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re are fewer and fewer young people learning embroidery skills[3].Miao embroidery process innovation and age is proportional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the Miao is the carrier of process inheritance, lack of innovation will lead to Miao embroidery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4].The lack of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a big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ao embroidery technology.Colorful Guizhou has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uizhou tourism industry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roducts, and the design of tourism products with Guizhou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Guizhou Miao embroidery tourism products with Guizhou characteristics, for example has the Miao nationality embroidery clothing, the bag, the small ornament and so on. Since 2015, the international ethnic and folk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fair of Guizhou has been held, fully displaying the colorful and varied forms of Guizhou, displaying ingenious ethnic cultural products and unique ethnic cultures,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folk arts and crafts, so as to promote Guizhou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further enhanc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The opening of the fair has brought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ao embroidery in Guizhou. 3. The application of Miao embroidery in costume design in Guizhou Province3.1The application of Miao embroidery in traditional dress in Guizhou ProvinceMiao embroidery is not bound by natural form, pay attention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screen, rich in strong artistic appeal. Abstract method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modeling of Traditional Miao costumes. The image of virtual animals and plants of the Miao people in Guizhou Province means that in the long course of history, the Miao people have naturally transcended the process of imitating reality in the face of various external circumstances, the abstract form of the object in the Miao embroidery to provide a broad space for its creation.In the traditional costumes, the Miao people in Guizhou have rich and colorful embroidery colors and techniques, which are full of the unique artistic language of the Miao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ostumes, Miao embroidery uses unique embroidery techniques to decorate costumes, which are often decorated on the body, placket, collar, cuffs and Hem of traditional costumes, the texture effect in the decoration increases the layering, massiness and artistic sense of the dress. Women dress up, complex exquisite needle will focus on the collar, cuffs and other parts, highlighting the focus of clothing, and ensure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clothing and accessories[5].3.2The application of Miao embroidery in modern clothing designThe modern clothing design uses the Miao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olor matching method for reference, the decorative color mainly gives priority to the bright color, forms the intense contrast color. Highlight the decorative patterns of clothing, traditional Miao costumes into modern clothing. In the modern clothing design,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re increasing, the unique style of Guizhou Miao embroidery has created the traditional significance modern fashion works in the international modern clothing design application[6].In 2009, the famous domestic designer Lin Xuefei designed the evening dress with the Miao nationality characteristic by the tin embroidery element, and displayed it at the European wedding dress conference, which caused a great sensation overseas. Miaos'clothing elements are widely used in modern fashion design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fashion shows. Modern women underwear design is often used embroidery techniques, highlighting the Miao embroidery close to the heart, showing the feminine soft and sexy[7].

(一)传承人现状人是苗族古歌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江县的大多数传承者都已年迈,甚至像王安江、刘永洪、王明芝等歌师都已故,这种人亡歌灭的险境是必须认识和重视的。由于苗族古歌依靠口传心记的方式,演唱的人大多为目不识丁的苗族歌师,而解读人却是一批文化人。所以作为传承者的歌师其生活的环境、社会角色、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影响苗族古歌传承的面貌。如王安江老人,他与苗族古歌的相遇是偶然还是必然呢?这与他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王安江老人生于1940年,台江县台盘乡人,在外面学习后因母亲病重等原因最终回家务农。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苗寨还有很多歌师,他夜以继日的学习古歌,并以乞讨的方式收集古歌。在岁月中他守住了贫穷与孤独,被村里人看做是另类,但他仍然坚定:“把苗族古歌传承下去,决不让古歌失传”。在进行古歌的整理过程中,他也会对歌词进行修改和调整,加入了他对生活的体验,他一共整理出版了12部苗族古歌,收集研究资料10余万字。正是因为拥有像王安江老人这样有信念和情怀的优秀歌师,才保证了苗族古歌的代代相传。(二)传承渠道现状苗族古歌传承的方式分为祖先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及民俗传承。祖先传承与“崇巫尚鬼”的苗巫文化密切相关,必须在专门的仪式场合中才可以演唱,能不能唱古歌与会不会唱古歌,要看歌者是否受到祖先的保佑与祝福。家族传承是最古老与直接的传承方式,是由家族血亲传承下来的,这种传承方式将会造成家族里面有很多歌师,在这种环境中会有一种文化意识与传承的使命感。师徒传承较于家庭传承突破了血亲的界限,扩大了传承范围。但它是需要拜师仪式的,而且这个仪式非常的严格且神秘。三、有效保护台江县苗族古歌的措施(一)扩大苗族古歌的受众群众和空间社会经济、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与人、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密切。苗族古歌也走进人们的视野被外界所熟知。也让大家看见了它的文化价值,贵州在逐渐城镇化的这个过程中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众多的民族文化在逐渐回流,希望回归自然生活。这种需求与供给的关系逐渐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发展热潮。在现实中我们也发现,苗族古歌有远古的历史记忆遗存,也有受当下的生活场景的影响,这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需求是相契合的。所以在受众群众与空间上,苗族古歌不仅仅面对的是台江县的人们,而且还可以面对城镇的人甚至国际友人。(二)有效发挥自然基础的作用“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论是传承还是发展都需要物质作为积淀。而对于苗族古歌来说,自然环境就是它的立足地,它以其物质资源为苗族古歌的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当我们在对苗族古歌进行传承与创新时,首当其冲应该发挥自然基础的作用,自然是滋养苗族人们的土地,而古歌依靠人作为传承的媒介并且也是人们创作的精神源泉。没有自然作为基础,就没有今天的苗族古歌。(三)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机制苗族古歌属于口传活态文化,需要依靠人来进行传承,它与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而现在苗族古歌的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年轻人又都不愿意参与学习,所以对传承人的保护是势在必行的。在政府的参与下,许多例如王安江、刘永洪等老传承人的努力与影响下,收集了大量书面文字与古歌材料构建传承链条。针对苗族古歌中涉及的歌词、曲调、形式以及仪式过程都应当加大保护,政府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对像王安江老人、刘永洪老人这种一生致力于苗族古歌的传承与保护并且获得了较大的成就的人应当给予奖励,并且加

外国人对苗族银饰的研究论文

苗族人认为银饰能驱除邪恶,防阴气,所以都热衷于戴银饰。有头饰,颈饰,胸饰首饰等。都是银匠精心打造而成,平日里他们对银饰呵护备至。银饰图案多样,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俗文化内涵。

苗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他们支系的称谓上,如白苗的“白”,花苗的“花”。关于苗族支系的服饰特点,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很早以前,苗族被一个使用刀枪的民族打败而逃散,记录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大战争中大部遗失,他们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这些文字和他们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蜡画在妇女的裙子上,这种种苗族就成了花苗;而没有在裙子上记录文字和地图、仍然穿着传统白裙的就叫白苗;还有一部份苗族,他们为了防止用刀枪的人把他们赶尽杀绝,就把穿裙子改为穿裤子,这些人就成了汉苗。从观赏角度来看,花苗的服饰最能体现其特点和制作工艺,她们的所有服装包括衣、裙、包头、腰带、绑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绣满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图案的用色,以红、黄、白三色为主调,主色调在整个图案中所占比例很大。在图案构成上,较多地使用菱形、方块等几何图案和花边图案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放射状线条也较常用,每件绣品都由多种不同形状的图案组合而成。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一、整体性 1、形式美的统一。少数民族服饰中,衣服与饰品相依相存,构成完整的形式美。少数民族的配饰造型与色彩在服装整体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造型一般大而突出,色彩在整体搭配中常常起到强调与对比的作用。 2、装饰性的统一。装饰是饰品的最主要功能。主体的审美需求是民族饰品发展的原动力与总体趋势。 3、实用性的统一。少数民族服制形式的产生常常是与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服装中还有一类如披肩、背垫等等,因其常常与身相随,事实上已成为民族服饰的—种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实用还是审美出发都可将它归为饰品的一部分。 二、文化性 民族饰品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宗教、社会与民俗几个方面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所佩戴的饰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该民族原始崇拜的意义。苗族是蚩尤的后代,因蚩尤爱牛敬牛,故苗家最典型的头饰是牛头从草间花丛中冒出。苗女银角头饰中高高扬起的两弯水牛角,是苗族美丽至尊的象征,具有明显的牛崇拜的色彩:在戴上由银泡、银片组成的银冠后,还要戴上两支连在一起的银制水牛角,就象一个巨大的“U”字。每支角上雕一条龙,龙头朝内,呈二龙戏珠之势。两支银角中间,有扇形银芒。它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崇拜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祭仪是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社会活动。祭仪活动中需要许多道具,服饰特别是配饰是道具中最具强化神性的物质实体。祭仪中重要角色巫师的形象便是由特殊而神秘的服饰体现,头部往往需要神秘面具或是夸张的头饰。民间的祭仪活动更多的则是演变为一种社交活动,而这种社交活动中的主角便是青年男女。少数民族男女交往通常以对歌开始,发展为互赠信物,信物常常是腰带、手帕、荷包等随身的饰品。 三、历史性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民族发展的“活化石”。民族配饰的历史性可以从象征性与地域性两方分析。 1、象征性。服饰往往可以反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逐渐消除,而配饰在财富的象征意义上依然十分显著。 苗族姑娘全身的银饰常常达二、三十斤,全身闪亮的银饰一方面使姑娘美丽出众,另一方面则是显示家里的富裕情况。 2、地域性。特殊的地理环境往往构成特殊的文化环境,而历史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配饰在不同程度上都保持了民族历史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即使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亦有不同的表现。 四、民族配饰对现代服饰形式的启发 少数民族服饰的这些“附加物”丰富多彩,它们作为服饰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更具有代用物、补充物、保护物的多种功用,因而显得十分实用,不可或缺。从更深的文化层次考察,它们在另一方面又具有民族、历史、爱情等象征意义。 配饰为民族服饰增辉添彩,成为民族服饰的精华,服中有饰、饰可成服是民族服装的一个特色。而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嬉皮风格,到近几年再度燃起的民族风格,配饰对服装风格个性的强化作用越来越突出。比如表面斑驳而陈旧的镶有天然石头、珊瑚、动物骨头的充满异域风情的银质藏饰,平实的材料散发出浓烈的古味、土味,将现代时尚与异族风情搭配得完美而协调。从我国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中,我们应进一步挖掘设计灵感,在民族风格的大前提下创造符合潮流的新的穿作风格与新的搭配形式,将中国民族风格发扬光大。

苗族的服饰大多都是遍施图案的,有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一起用文山“花苗”,在衣服黑色圆领斜襟窄绣衣的领边,绣着各种颜色的花纹,纹路有很多都是花状和江水状。下面我们来看看苗族服饰作文。

苗族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有八九四点五万人,为中国第五大少数民族,大部份分布在中国西南或中南省份,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服装十分有特色,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衫,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副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和女式服装比,男式服装更简单,男子上身一般穿对襟或大襟短衣,下身穿长裤,束大腰带,头裹青色长巾,冬天小腿部裹绑腿。或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羊毛毡。

黥东南苗族服饰不下两百种,是我国和世界上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银饰在苗族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东西,苗族银饰,也堪称中国民族文化之一绝。苗族善制银器,能设计制造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饰物。苗家女子装,必然配有银饰——头戴银簪,银梳,三五束银铜花,数朵垫头巾的银花牌,两朵银花鬓夹以及银耳环,此外,还须有银项圈,银手镯,银披肩,银戒指。

通过这次习作,我对苗族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服饰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我是苗族,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民族的服饰。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特点。在黔西北的苗族男子都穿着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上还披着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钻;其他各地的苗族男子一般都是穿着对襟的短衣。

苗族的服饰大多都是遍施图案的`,有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一起用文山“花苗”,在衣服黑色圆领斜襟窄绣衣的领边,绣着各种颜色的花纹,纹路有很多都是花状和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我们祖先的居住地:红、绿波浪状的花纹代表着江河,大花代表着京城,交错着的花纹就代表着田埂,花就代表着谷穗。在安宁一带的花苗喜欢披着花披肩,上面还绣着方形的图案,传说它象征着古代的练兵场和令旗,披肩两头的花纹过去京城的街道和城市。这些服饰的由来,大多与上古九黎三苗与皇帝逐鹿中原,战败后从黄河流域退到长江,又推到云贵高原的历史有关。所以,苗族的衣装图案并非每个能织会绘的男女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织绣。

苗族的服饰有着“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据说,苗族的服饰多达近三百种,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名族的服饰媲美。

喜带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总是在头顶上挽着发髻,带着高约20公分、制作精美的银华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同的银翘,上面大多打制着二龙戏珠的图案。

苗族服饰的衣料都是以棉为主,丝绸、麻布较少。有着性别年龄的区别,还有着盛装、中装、便装的区别,还有着地区性的差别。

尤其是妇女服饰。绚丽多彩,多达100多种,姑娘们的服饰也很讲究:她们头上都戴着银花冠,都穿着绣花鞋,都佩戴着银饰,上衣穿着对襟无扣或长袖、大领短上衣,多大三四十层,植物和合体图案,并且有很多银饰。苗族的服饰多种多样、做工精细、巧夺天工,让人看了赞不绝口。

苗族女子服装十分讲究和精美。其上衣多为蓝黑棉布,衣服较大而长,尺寸因人而异。一般中年妇女的上衣,为对胸开襟或略偏右的长襟,无领,肩脖内有一层蓝布垫衣,领口用五色彩线绣上简单的花纹,用粉红彩线锁口,最外层还有一小白布边,胸襟、袖口、衣祺用红线绕边。在腹部缝有一条红带,作为上衣的系带。两侧开有尺许长的祺夹,通常让祺夹敞开,露出裙子。短裙的开襟处于身前,且短小,为的是便于在山地上下行走,是靠宽长的上衣将其开襟处遮掩。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传说中说:“蚩尤和黄帝一起到尤梭那里学习文字,黄帝由于开小差,未能学好文字,在回家的路上,黄帝想这样回去,对不起乡亲。就设法抢劫文字,蚩尤于是把部分文字吃了,余下的带回家藏在草席下面。一天,蚩尤准备向苗民们传授文字,发现文学被老鼠咬了部分去做窝,蚩尤看着残缺不全的文字,只好叫妻子将其绣在衣服上,代代相传,至今仍有人能读懂一二。 由此看来苗族的刺绣图案与在苗文的失传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苗族的服饰图案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有人认为苗族的服饰是“穿在身上的书”。苗族服饰到底有多少款式?《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中说:苗族有100多个分支,每一个分支一种服饰。也就有100多种服饰。由于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苗族服饰的造型在几千年来的演变中受外来的影响较小,形成他们独特的审美特色。湘西苗族刺绣是以丝、棉、毛或色布等在各种衣料、布料上用针缝钉构成纹饰的方法,在我们采集的服饰中,几乎所有服饰都有刺绣工艺。苗族女子非常擅长刺绣,图案大致是龙、凤、蝶、鸟、花、草、虫、鱼。苗族是一个讲究生态平衡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山坡、水边、亲近自然,与花鸟为伴。在他们的绣品上,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苗族服装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湘西苗族盛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盛装的各种图案浓缩了苗族生活环境的景物,表现苗族妇女高雅的审美情趣。湘西苗族便装 苗族盛装一套服饰重大40-50斤左右,不便于田间劳作,于是为了农作方便,便有了轻便的服饰,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便装的衣底都是蓝色布,凤凰人称蓝色为了青色,所以凤凰的苗族也称“青苗"精美的苗族服饰最缺少不了的便是苗族银饰。如果说,服饰缺少了银饰,那便是少了最重要的灵魂。在说到银饰之前,不得不先提一下《苗族古歌》《苗族古歌》又称《 苗族史诗 》,由《金银歌》、《古枫歌》、《蝴蝶歌》、《洪水滔天》和《溯河西迁》五大部分组成,共1.5万行。《苗族古歌》是在原始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借用 神话 传说资料,采取类似于盘歌的一问一答形式,以解释自然现象和历史现象为线索,概括地反映了 苗族 先民对天地形成、万物产生、人类起源、民族迁徙等方面问题的基本认识,是中国苗族古代民间史诗。 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因此,《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能靠历代人口口相传。古歌大多在民俗活动如鼓社祭、婚丧仪式、亲友聚会、民间节日中演唱。演唱者多为老年人、 巫师 、歌手等,通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可以几天几夜地连续表演。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出版了古歌的苗文文本,有节选本,也有全本。值得敬佩的是,古歌中表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命神圣、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哲学思想。 《苗族古歌》还提出了人类起源的思想,认为从原初物质云雾到天地的形成,从天地到万物的产生,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类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说枫树生 蝴蝶 ,蝴蝶是人类、兽类和神的共同母亲。《苗族古歌》关于人类起源的描述,虽然只是幼稚的猜测,但包含了一些进化思想的萌芽。 苗族的图腾崇拜,大多出自于《苗族古歌》,图腾是银饰的重要造型,比如苗族的枫叶纹,银角的来历都与《苗族古歌》有关。 银角 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又是祭祀祖先的贡品。传说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头有角的。据《述异记》记载:"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觚人。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他们从银匠那里取回新打制的银角时,除了付给工钱外,还要送糯米饭等,以示感谢银匠给自家制成了吉祥物。在把银角拿回家里时要说:"把门敞开,拉牛来了!"并备酒肉庆贺。枫叶纹&银燕雀 苗族古歌里,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 是苗族村寨、风水树、护寨树,有着神圣的意义 。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 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而,银燕雀也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蝴蝶纹 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期于的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给银匠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苗族民谚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他们世代传习着一种习俗,将家中所有的财产都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投入熔炉,锻造成丝,编制成花,錾刻成衣 。银花、银铃、银项圈、银帽,苗女全身的银装可重达二、三十斤,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一年积一点,存放在专门的木箱里珍藏。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喜日,姑娘就会装扮起来。苗家人以一个人身上的银饰多少来判断家庭是否富裕情况。形成了苗族银饰最基本的三大艺术特征,即 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绘图到雕刻、制作多达30道工序,工艺水平极高。 现在,深山里的苗族人,依旧用着银碗,银筷吃饭,银杯喝水。现代科技也证明,银饰品在一定范围内能产生磁场,释放大量的银离子,进而激发能量,对人体起到保健作用,银在水中分解正电荷离子,能吸收水中细菌,并进入细菌体内,摧毁其催化剂酶系统,细菌失去代谢功能,从而迅即死亡。基于此,银饰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保护苗族人生理安全的功能。于是深山里的苗族人,体质都很不错。 服饰和银饰已经在苗族人的心里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传承的文化,手艺,也是象征了一个民族的历史。顾问指导:闺蜜团 资料出处:百度资料整理 /

外国人对苗族银饰的研究论文范文

报告 文学的 范文 如何写?我们都知道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值得很多人都需要学习,那你对文学研究是如何写好一个文学报告的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报告文学的范文_报告文学经典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更多关于 学习 总结 内容推荐(点击进入↓↓↓)

本学期学习总结下学期学习计划

考研英语学习总结范文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_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6篇

大二上学期总结下学期计划

本学期总结与反思

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报告文学的范文范文篇1

__半岛曲折蜿蜒的海岸线延伸到最南端,在面朝浩浩荡荡的黄海的海洲湾北岸,留下了一段宽阔平直的黄金海岸。

这里就像一截琴弦,在海浪的弹击下,奏出一曲曲雄浑激越的乐章!

这里,静静地座落着一个国家级文明村——__市童海路居委。其间,一个普通渔家女的名字和她的企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渲染得绚丽悦耳:

——拥有固定资产3000万元,年创产值近亿元……

——“__市十大女杰”、“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女企业家”、“省三八红旗手”“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

她,就是__华洋农副水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__:质朴、谦和、睿智、坚毅……

昔日国企下岗女工,今朝豪情唱“大风”!执著孕育机遇,奋斗成就绩业。__以其朴实的创业风采和共产党员的金色年华阐释着“巾帼何需让须眉”的美丽人生。

逆风扯帆辟航道

1975年8月,初中 毕业 的__带着几分幸运,顺利地走进了当时全市第一家国属水产企业——岚山水产冷藏厂。捧着“铁饭碗”,干“亦工亦农”的活,着实让她和全家欣喜激动。好景不长,1981年秋,她和所有的“亦工亦农”人员在国家政策的限制中下岗了,赋闲在家,四顾茫然。

当一个人的经历经过巨大的嬗变后,接下来便是最深沉最凝重的思考了。征服失意还是被失意征服?当她看到邻居大嫂大婶一个个赶海头,走市场,干起小商小贩,日出日落从不歇息时,她再也呆不住了,她也要自谋职业,大干一场。重谋生路谈何容易!她学习织网,进冷藏厂车间摆弄鱼货,干过电焊工……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几年下来手中也没攒下几个钱,但她始终坚信“彩虹总在风雨后”!

机遇往往为有准备的人敞开着大门。1996年,村属企业童海华洋冷藏厂实行改制,向全省发出招标通告,引来不少能人跃跃欲试。当时年已38岁的__一站出来,便招来一片惊疑和不屑的目光,也有人在一旁提醒说:“你一个妇道人家,不要命了吗?真要弄个倾家荡产不可吗?”可她岂能轻易放过这等待已久的机遇。她最终胜出了,成了华洋的女老板,同时接下的还有近千万的银行债务。

都说创业难,但女人创业更是难上加难。接手华洋公司不足一年,水产品市场风云剧变:数十家冷藏厂因库房过剩,展开货源争夺战,且愈演愈烈愈残酷;销售市场主体由集体转向个体,对水产品质量、品种、包装要求提高,企业运行成本大幅上升。企业陷入“吃不饱,转不动”的艰难处境。逆境面前的__比他人更加冷静、倔强:“天无绝人之路,等靠才是死路一条!”于是,她把家事放给了家人,走上了逆境求生存,绝地出击的开拓之路,真可谓妙招迭出,招招致胜。

第一招: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即稳住本地货源市场,拓宽供货 渠道 。她主动出击,争取上属公司投资5000万元,为华洋公司修建渔码头一处,能停靠大小渔船200多艘,实现厂船牵手,供销联营。同行从心里佩服她:“张总,这一招真厉害!”

第二招:拓宽广泛的“游击区”。那就是走出岚山,多路出击,寻找货源。她和公司员工,南上北下,东奔西走,餐风露宿,马不停蹄,与全国多家客户建立联系,形成信用关系,拓宽了发展的空间,“游击区”也成了“根据地”。

第三招: 出国 门,抢市场。__从上任第一天起,就瞄准了这一点,只不过市场的形势逼她提前迈出了这一步。1999年5月,她与日本客商谈成了出口日本樱鲷鱼片、鲐鲅鱼片、橙鲷鱼片等品种的来料加工项目,将产品打入日本市场。尝到甜头后,她决定把来料加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培育,做大做强。先后投入60万元用于海外市场开拓。辛劳必得回报。企业的来料加工业务成功地做到了美国、韩国和香港,村办企业沾足了“洋”味。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华洋,如一艘冲破浅滩的帆轮,踌躇满志,辉煌起航!

长风万里送鲲鹏

庄子曾经说过,浅水是载不起大船的,一杯水洒在地上,只能漂起草叶。风的积累不厚也载不动大鹏的翅膀,只有九万里的长风,才能托起鹏飞九天。

华洋在几年的蹒跚跋涉中完成了原始积累。“睁大眼睛看世界”的__在凝重中的思索中寻求着打造现代化企业的“良药妙方”。

1997年5月,一座投资600万元,按照国际标准设计的全封闭无菌加工车间在华洋破土动工了……

1998年3月,华洋通过了HACCP认证,拿到了直销美国、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的“通行证”。

建起高标准化验室,构建起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借鉴邯钢、海尔、三木等 企业管理 经验 ,实行独具特色的“四季管理法”和“数质价”变数核算……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__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外籍技术专家走进了华洋车间,昔日“拼体力”的渔家老土摇身变成业务技术精湛的会计师、经济师;党支部、工会、妇委会等政工组织使华洋底蕴大增……“永远的华洋”铸刻在每个员工心中。

接下来是企业“触角”的更长伸展:投资400万元的酒店,投资150万元的物流公司应时而生。华洋正阔步迈上集水产、仓储运输、饮食服务于一身的综合企业集团发展轨道。

真爱 编织 乡亲情结

乡亲的感情是朴素的,朴素的东西是最美的。

__不再贫穷,但她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领群众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共同致富的目标。在当地妇联组织的“结对共富”活动中,她与120名下岗女工和外来贫困打工妹结对帮扶,解决她们的就业致富问题。多年来,她除了把主体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外,剩余部分便用来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接济企业的困难职工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上。时值居委创建国家级文明村,她掏钱在居民区建起了群众健身娱乐广场,组织妇女健身队,想着法地引导身边的妇女姐妹们走进文明生活领域;在“春蕾计划”中,她慷慨解囊,资助26名失学 儿童 重返校园;捐款数万元“尊老、爱老、敬老”,最多时一年为扶贫活动捐款8万元……近年来,她为 教育 、为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累计达20余万元。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只是轻轻一笑。不为什么,只为依旧贫穷的乡亲早日走出衣食住行的困扰;不为什么,只为脚下这方热土,巍巍阿掖山,浩浩黄海水,你养我以生命,我报你以繁荣;不为什么,只为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爱人者必被人爱!

大海逐浪,百舸争流。__——这位走出家庭、艰苦创业的农村妇女的楷模,在她留下的一串闪耀着奋斗火花的足迹上,是找不到休止符的。如今,48岁的__和她的员工们正在为获得欧盟注册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而努力着,她所实现的也必将是奋斗者终究获得的成功!

报告文学的范文范文篇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岗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lOOO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旨日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罩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市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金秋十月,我站到了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塔里木河的大桥上。

放眼望去,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似一道绿色的长城。

胡杨,维吾尔语称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马、鹿、野骆驼、鹅喉羚、鹭鸶等百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繁衍生息,林中还伴着甘草、骆驼刺等多种沙生植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牛态体系,营造了一个个绿洲,养育着南疆750余万各民族儿女。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夫面积死亡。1958年,塔甲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小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下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218国道已有197处被沙漠掩埋。

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与两边的沙地成了一个颜色。由于缺水,长达数百公里的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若想进入罗布泊,至少要有两辆汽车,必须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住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问湖水下降8.8米,平均每6年下降l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而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半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十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报告文学的范文范文篇3

黔东南州是苗族侗族聚居较集中的民族自治地方,历史悠久,民族 文化 源远流长.

在春秋以前,黔东南被称为“南蛮”或“荆蛮”之地,属牂柯国和楚国的黔中地,后分属夜郎国.秦时置黔中郡,汉时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今从江、黎平、锦屏、岑巩和镇远县等地均属武陵郡的镡成县和无阳县,无阳县即今镇远县的前身.在隋代属牂柯郡、沅陵郡和始安郡,唐代改郡为“道”后,属黔中道.元代在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分属四川播州宣慰司、湖广思州宣慰司和新添葛蛮安抚司;明代“改土归流”“开辟苗疆”,遂废思州宣慰司,分置镇远府、黎平府和新化府等,隶属贵州布政司,黔东南也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清代区划基本袭明代.民国初改府、厅、州为县,今黔东南辖地分属黔东道和黔中道,黔东道驻镇远,领26县.1935年,国民党政府在镇远设置行政督察区,所辖县区划多次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黔东南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1949年11月,设镇远督察区专员公署,辖镇远、炉山、黄平、施秉、余庆、三穗、岑巩、天柱、台江、剑河、锦屏和雷山等12县.1956年7月23日,废镇远督察区专员公署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余庆县划出归遵义专区,炉山县更名为凯里县(于1984年撤县建市),黎平、从江、榕江、丹寨、麻江五县由都匀专区划入,全州共辖16县(市),州府驻地凯里.从此,翻开了黔东南历史的新篇章.

黔东南州有不可移动的文物700多处,民族文物十分丰富.特别是以镇远青龙洞、黄平飞云崖和从江增冲的侗族鼓楼、黎平地坪侗族花桥为代表的名胜古迹,记载了黔东南文化空间环境发展的历史,底蕴丰厚,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苗疆腹地台江有距今5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在侗乡榕江板寨有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有石斧、石镞等文物.凯里、麻江、黄平、岑巩和天柱均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出土.1998年,在锦屏亮江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青铜兵器及生产工具,有青铜剑、镞、钺和锄等;在岑巩新兴和镇远勇溪出土了战国前的青铜甬钟.这些宝贵的文物充分展现了黔东南悠久的历史.黔东南的摩崖、石刻、碑记众多,除凯里大风洞、施秉华严洞和镇远吴王洞摩崖外,还有麻江田哨的写字崖、剑河翁座的“例定千秋”碑和天柱三门塘碑林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黔东南的古建筑古朴典雅,富于地方民族特色.苗族吊脚楼和侗族鼓楼、花桥蜚声海内外.镇远天后宫、四官殿,岑巩禹王宫,天柱三门塘刘氏宗祠,锦屏飞山庙,黎平南泉山寺、地坪风雨桥、纪堂鼓楼,台江文昌宫,九摆苗族鼓楼,丹寨万寿宫和麻江状元第等虽历尽沧桑,但都是历史的见证.

黔东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近现代革命文物十分丰富.红军长征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革命先驱龙大道故居和周达文故居等展现了黔东南辉煌的革命文化历史.

黔东南有镇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座,有黄平旧州镇、黎平德凤镇和雷山西江镇等三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有黄平、麻江铜鼓和剑河温泉等三个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农民画之乡,还有九个省级艺术之乡,即郎德苗族歌舞艺术之乡、黎平茅贡侗戏艺术之乡、从江小黄侗歌之乡、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艺术之乡、黎平肇兴侗族鼓楼艺术之乡、黄平泥哨艺术之乡、岑巩思州石砚艺术之乡、施洞苗族 刺绣 艺术之乡和雷山挖拜苗族银饰艺术之乡.这些斑斓多彩的艺术珍品,不但镌刻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而且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黔东南面积30337.1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 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 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内沟壑纵横,

镇远(8张)山峦延绵,重崖叠峰,境内有雷公山、云台山、佛顶山、弄相山等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27个,其中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境内有三条主要河流,即清水江、舞阳河和都柳江,平行贯穿中、北、南部.黔东南耕地面积较小,人均占有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东部、东南部多为山地,土层肥厚,保水条件好,宜于树木生长.

黔东南的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在14-19℃之间,雨季明显,降水较多,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日照年均约1200小时,无霜期长,为260-220天,南部地区无霜期平均为310天,农作物三熟潜力较大,北部普遍轮作两熟。

报告文学的范文范文篇4

《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是一部典型的报告文学作品。我用典型这个词来描述它,是想强调这是真正的、纯正的报告文学写作。傅宁军是一位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暖风吹拂下成长起来的报告文学作家,几十年来,他仍能保持着报告文学作家应有的敏锐与活力,这就非常不容易。他对纯正报告文学写作的坚守,也体现出他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充满了自信。

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应该在三个环节上都见出作者的追求。其一是题材选择,其二是采访调查,其三是写作构思。《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就是这样一部在三个环节上都付出了努力的作品。

报告文学写作中,“写什么”往往比“怎么写”更重要,有人称其是“七分题材三分写”,因此报告文学作家首先就要在题材选择上接受挑战。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也是对他的识见和敏锐力的考量。我们从题材的选择上就可以发现作家对于社会和现实的认识是否具有深度和锐度。可以说,题材选择是一部报告文学成功的关键。《淬火青春》的主体对象是大学生,傅宁军关注大学生并不是从这部作品开始的,在此之前,他就完成了一部《大学生村官》的报告文学作品,并获得广泛好评。关注大学生,这不能不说是傅宁军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对社会变化的敏锐感知。大学生是考察中国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坐标;大学生的去向,则是评价社会文化素质的切入点。傅宁军正是从这样的角度而选择了大学生作为写作题材的。大学生从军,直接关乎建设现代化军队的伟大战略。题材选择还应该包含着作家对题材的认知。当然选择过程就包含了认知过程,但选定一个题材之后作者对其题材认知的不断深化和确立,将决定作者开掘题材的深度和力度。傅宁军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精彩。他开门见山地提出一个最敏感的问题:“大学生从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事实上他的整部作品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他从两个方面去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从两个方面去把握这个题材。其一是“大学生给军队增添了什么”,其二是“军队又给大学生带来了什么”。傅宁军通过大学生从军,不仅向人们展示中国军队质的飞跃,同时也告诉人们,“新一代军人应对新挑战充满自信”。这正是傅宁军对这一题材开掘的深刻之处。

采访调查对于报告文学来说则是成功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充分扎实的采访调查基础之上的报告文学才能获得成功。傅宁军为这部作品作了充分扎实的采访调查。他在写《大学生村官》时就采访了150多人,因为同样写的是大学生,所以这些采访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这部作品作了铺垫。为写这部作品,傅宁军又采访了100多位对象,采访的 面相 当广泛,既有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有扎根基层部队的校尉;既有大学生士官,也有大学生军嫂。

在写作构思环节上,不仅能看出一位报告文学作家的才华,而且也能看出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对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的理解,因此这个环节是提升报告文学作品文学性的核心。傅宁军的文字带有一种抒情性,以饱含情感的语言讲述军中大学生的 事迹 ,因此那些看似纯粹客观的描述却具有较强的打动人心的感染力。这部作品的结构方式也是典型的报告文学方式,它以采访对象为重点,并把采访对象置于军队提高文化素质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之下来写。这是一种串珠式的结构,尽量让一个个采访对象成为一颗颗完整的珠子,并以明确主题为红线将其连接为一个整体,因此作者基本上是以平铺的方式一个接一个地讲述每一个人的从军经历。尽管作品分为5章,事实上5大章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它不过是提示人们,在这一章里将对某一方面比较强调而已,至于第四章和第五章则是根据叙述对象的身份而归类的,第四章是讲述军嫂的 故事 ,第五章是讲述大学生士兵的故事。这种结构达到了一种反复咏叹调的效果,每一个从军的叙述就是一次对主题的反复和叠加,同时又通过小的变奏对主题加以丰富。傅宁军把握住题材的深度和锐度,不去刻意追求思想意义的繁复性,不把笔墨花在阐释和论证上,而是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呈现,让人物和事实来说话。

报告文学的范文_报告文学经典范文相关 文章 :

★ 报告文学的范文

★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_政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6篇

★   考研英语学习总结范文

★   个人学习总结范文3篇

★   高中学生学习总结1000字

★   本学期学习总结下学期学习计划

★ 近期报告文学(2)

★ 领导干部推荐的书

★ 关于文学类的学术论文范文

★ 报告文学创作概述

关于论文研究方法的书籍

楼主你好,直接看成品比较容易学习吧我提供五篇完整的论文及设计版本给楼主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图书在科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为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价值。

第一篇 研究方法概论第1章 研究与管理研究第2章 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第二篇 研究设计方法第3章 研究选题设计第4章 研究方案设计第5章 抽样设计第三篇 资料收集方法第6章 文献检索方法第7章 调查访谈方法第8章 实验研究方法第9章 实地研究方法第10章 测量方法第四篇 资料分析方法第11章 文献分析方法第12章 比较研究方法第13章 逻辑研究方法第14章 统计分析方法第15章 案例研究方法第五篇 课题研究方法第16章 课题申报方法第17章 课题研究过程第18章 研究论文撰写方法第六篇 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第19章 开题报告写作第20章 学位论文框架第21章 学位论文的选题第22章 学位论文的写作附录附录一:管理学学科分类附录二:管理研究常用统计软件附录三:管理研究常用数据库附录四:管理研究常用网站附录五:CSSCI管理学与经济学学术期刊目录附录六:管理研究常用标准与规范参考文献后记

关于苗族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果“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苗家婚俗<一>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苗族社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场所,如黔东南的游方坪、滇东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找到合适的恋人后双方即可交换定情物。结婚,一般情况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数苗族地区,青年自主婚姻与父母包办婚姻并存,这两种情况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看哪种倾向更重。一般来说,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征求意见,强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会习俗允许并维护青年人的自由选择。因此更多的情况是自由恋爱后由父母主持婚姻。具体步骤是,青年人谈好了,男方征求父母的意见后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正常情况,女方父母不会反对,有时须用鸡卜来决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经说媒定亲,双方即商谈结婚日期和聘礼。结婚前,男方必须为女孩的舅家送一笔钱或其他财物,称“舅爷钱”。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寻求亲属或社会力量的支持,时间长了,父母也就承认既成事实了。当然也有听从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数因父母包办酿成感情悲剧的。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抢婚或类似抢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愿作终身伴侣的,男方在某天夜里,邀约几个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带到或“抢”到家里来,即成婚姻。三天之后,才请个“全福”的老人带只鸡去给女方父母“报亲”,请他们认可这门婚事。然后双方商定“回门”(回娘家)办婚礼的日期和具体事宜。苗家婚俗<二> 苗族青年结婚的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也有早婚的现象,大约在十四五岁,早婚夫妻通常要到双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选择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优先,不同辈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间也基本上不通婚。许多地区苗族有结婚当日夫妻不同房的习俗,新娘与送亲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办婚礼是主要在女方家。黔东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习俗,即新娘回门后即长住娘家,仅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经召唤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怀孕后才长住夫家。坐家时间长达一两年至四五年不等。婚后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离婚。一般地,提出离婚方须向对方赔礼赔钱。寡妇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转房习俗,一般是同辈转房,但不带有强制性。苗族均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苗族社会主要的家庭结构。女子与男子不管婚前婚后地位比较平等,在家庭事务中妇女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总体上还是男权社会。子女的血统从父,世系依父系计算,家庭财产按父系继承。苗族有父子连名制,现以黔东南为典型,其他地区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现在大多已通用汉姓。

苗族酒文化论文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那么,苗族酒文化如何进一步传承呢?

一、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的类别

石顶山又名“石鼎山”,因山顶有一巨石似钟鼎而得名,石顶山,山高谷深,常年气温较低,冬季寒冷,是合江苗族的集居区。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通过饮酒促进身体发热从而御寒、舒经活血、焕发精神。

此外,由于苗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性格,酒也就成了他们过节、喜日祝贺、好友相聚、欢庆丰收等必不可少的助兴饮品。

合江五通苗族饮酒几乎全是自酿自饮,家家户户都能酿制各种酒,如“米酒”、“玉米酒”、“高粱酒”、“红苕酒”等。

“米酒”,也就是用糯米发酵而成的原汁水酒,含糖量高,酒精浓度低,不易醉人,喜爱饮者会觉得香甜可口,是苗族同胞解除疲劳、清心提神的最佳饮料,他们常常将米酒作为用餐时的一种饮料,除小孩外,喝上几碗也不会醉倒。

这种米酒,除了自家饮用外,苗族同胞在家有来客时以酒招待客人,以表示欢迎之情。

除“米酒”外,苗族同胞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和掌握了用多种原料酿制酒的技术,主要用粮食生产的酒包括“高粱酒”、“玉米酒”、“红苕酒”等。

二、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具的使用

酒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当苗族同胞有了液体的酒,为了要饮用它,就必须有一种载体、容器用来饮酒。

由于苗族同胞酿酒和饮酒历史悠久,饮酒器具纷繁复杂,形成了一部白酒器具历史,展现着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采用的酒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因此,在历史的早期苗族同胞在盛酒时主要用牛羊角制品、木制品、陶制品、竹编制品以及葫芦制品等,而在饮酒时器具有牛角、羊角、陶坛、陶罐、竹筒、竹制过滤酒槽、木碗、葫芦、土烧料杯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采用的酒具也与时俱进,开始采用如玻璃杯之类现代文明特色的酒具。

三、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饮酒的各种称谓

苗族同胞喜爱饮酒,在不同的节日、场合有着不同的称呼。

如“拦路酒”、“进门酒”、“嫁别酒”、“迎客酒”、“送客酒”、“双杯酒”、“交杯酒”、“上山酒”、“发丧酒”、“叫人酒”、“交生酒”、正堂酒”、“清明酒”、“月半酒”、“年饭酒”、“引客酒”、“恭维酒”、“交礼酒”、“媒人脱离酒”、“夫妻和睦酒”、“灯杆酒”、“卷门酒”等等。

而其中的.“拦路酒”最具特色,是苗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欢迎贵宾的隆重仪式。

每当远方的亲朋好友到访,即安排盛装苗族男女到村头寨口、设卡列队、夹道欢迎,吹苼击鼓、载歌载舞、坛装美酒、牛角为杯,拦路劝酒,体现苗族同胞热情与好客。

四、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礼苗族同胞的生活离不开酒

在生活中,他们用美酒盛情款待远方来的客人,把客人作为亲朋好友来看待,是苗族同胞至情至义的本性体现,就成了一种表达感情的手段,相应的也有很多的酒礼。

(一)拦路酒礼

苗族同胞秉性豪爽,热情好客,酒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接待亲朋的佳品。

若有贵客进寨,苗族同胞则伴随着芦笙舞曲分排站于路旁,按苗家礼俗喝“拦路酒”。

不过不善饮酒的客人也不必担心,对于进寨的客人饮酒的数量并无明确规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同胞待客的习俗也开始渐渐的发生着变化,进寨的客人愿意喝多少酒就喝多少,若客人能一饮而尽当然最好。

若不能,主人虽然好客,但绝不会强人所难,这并不会影响主客之间的感情。

对于不能喝酒的客人,当热情的苗族同胞递上“拦路酒”时也须意向性喝一点,不可置之不理,否则苗族同胞会误以为客人瞧不起他们。

因为对于主人来说,即使遇到客人不喝酒,也要多少倒点酒敬客人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二)交际饮酒礼

俗酒礼即饮酒的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一部分。

我国古代在酒宴饮酒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

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

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

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也就是起立。

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而苗族同胞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这样的酒礼部分沿袭了下来,同时也有了些变化。

在宴席过程中,苗族同胞的敬酒方式也颇为特别。

宴席之前先敬酒然后再吃饭,客人离开还要请客人喝一杯。

座位要安排长辈或领导坐上方,敬酒先敬长辈、领导或客人,客人接受敬酒时只能“动口不动手”,客人回敬没有特殊的规矩;但是,在此过程中其他族同胞不能称呼苗族同胞为“苗子”。

(三)婚嫁丧葬酒礼

婚嫁是人生中的喜事、大事,当然要以酒助兴,表情达意。

于是苗族同胞民间便生出许多土色土香的酒俗来。

在合江五通石顶山这个充满灵气的地方,苗族同胞的婚嫁酒礼包括“交礼酒”、“媒人脱离酒”、“转转酒”、“夫妻和睦酒”等。

与婚嫁的喜气洋洋截然不同,丧葬是凄凄凉凉的,所以前者叫红事,后者称为白事。

丧葬虽为白事,但它同样离不开酒,在苗族同胞间流传着一些丧葬时的酒俗,成为我国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丧葬酒俗名目繁多,主要的包括“进门酒”、“请魂酒”、“上山酒”、“发丧酒”、“叫人酒”、“交生酒”、“正堂酒”、“叫饭酒”等。

五、合江五通石顶山苗族酒歌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

那抑扬顿挫的“酒歌”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飞歌”以及婉转柔和的芦笙曲调、欢快奔放的舞蹈,都反映苗族同胞热情好客的本性和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苗族宴饮和敬酒时都有唱歌的习惯。

唱酒歌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双方对唱,一唱一搭,谁唱输了谁就喝酒。

另一种是敬酒人在敬酒时先唱一段歌,表示祝福和赞颂,唱给谁,谁就喝酒。

婚嫁时,所唱酒歌,最有特色,并且在各苗族地区往往形成一套传统的唱腔和歌词。

在五通石顶山这个地方,苗族同胞所唱的敬酒歌包括《欢迎歌》、《赞美歌》、《留客歌》《割草歌》、《除草歌》、《放牛歌》、《求爱歌》等。

但因演唱时所用的民族语言的特殊性,除了能懂语言的人能明白其意思外,其他人则只能通过其动作、神态、表情去了解、感受其中的深意。

此外,与酒有关的歌曲还包括《情歌》、《圏门酒歌》、立灯杆和倒灯杆时所唱的歌曲等。

但遗憾的是这些歌曲有些有歌名但无歌词记载,还有些既无歌名也无歌词记录,只能通过族人之间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

这无疑不利于苗族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亟待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保护。

苗族同胞的生活离不开酒,他们的酒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苗族同胞热情的性格以及淳朴的民风正如他们的酒一样甘冽而醇美。

然而,合江五通苗族酒文化流传至今已发生了一些变化,苗族酒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民族性与包容性并存的特点。

这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健康、积极的苗族酒文化予以保护、传承和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