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家庭变迁研究性论文

发布时间:

家庭变迁研究性论文

写作思路:

以工业革命后英国家庭的变化为主题,突出工业革命的变化,结合个人感悟。

正文:

在工业革命前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的发展,男子从事农业、畜牧业、制陶业,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妇女则被排斥于主要的生产部门之外,从事附属性的劳动和家务。

男子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强,地位提高,自然就产生了统辖家庭的要求,子女继承父亲的血统、财产和权力。同时,伴随着生产劳动中性别角色的高度分化,妇女受到严格的人身隔离,她们的活动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从而依赖于男子,从属于家庭。

自妇女从社会舞台退入家庭小圈子以来,她们便一直视家庭为其唯一生存支柱,生活的核心,因此家庭的地位与作用成为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也就是说,一旦妇女有了经济独立,不再从属于家庭,妇女的家庭观念必会随之产生变化。

所以,在这里我首先要谈的是工业革命将妇女由家庭带入社会,赋予其经济独立,对她们传统家庭观念基础的动摇。——这是妇女家庭观念发生变化的背景与现实基础。

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在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有200万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

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于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因此,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无产阶级一出现就开始了。此外,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背景资料: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十年前,从农校毕业又回到农村,在远近有名的贫困乡镇工作。早期省道柏油路面贯穿所在地全境,乡镇所在地海拔650米,总人口1.2万人。十年前,我月工资165元,2002年956元。十年间,我上山下乡,走家串户,深切感受到了所在地悄然而又生动的变化。 ○村镇面貌:1992年,集镇老街破旧不堪,两旁是黑压压的“火柴盒”似的木瓦房。如今道路硬化、街道拓宽、楼房林立,集镇居民增多,2001年建成日供水千吨规模的自来水厂,足以保证适应集镇发展需要的生产生活用水;十年来,村民住宅拆旧建新面达25%,村村实现新建村部办公楼。 ○电话:1992年,在县城出现极少数“砖头”大哥大的时候,这里手摇电话还不比“砖头”多;1993年我单位用上了手摇电话,1994年程控电话开通,我和单位职工都成了第一批优惠用户;1997年我用上比现在手机还贵的BP机,后来,我又相继用上了模拟和数字信号手机,现在移动竞争对手联通也来了,农民用电话与城里人一样方便,想换就换,想打就打。最近,电信地下电缆工程完成建设,预计我们享受更优的信息服务将不会遥远。数字显示:十年来,电信部门在当地投资超过1000万元。 ○电气化:十年前,电路老化,电价居高不下,农民用不起电、偷电现象时有所闻;由于主干线经过隔壁乡一个村,经常造成“他乡一村停电我全乡黑暗”,此外,还因各种原因三天两头停电;1996年乡政府筹资500万元与隔壁乡合资兴建了全省乡镇自建规模最大的电站,并有了乡内变电站,1999年开始农网改造,2000年结束,实现同网同价,电价调低到0.4元/度,同时,改造了11公里高压主干线,结束了“黑暗”的历史。如今,农民开始普遍放心用电,在拥有电器“老三件”之后,又兴起使用家庭碾米机,2000-2001年全乡骤增500台,家庭普及率达45%。 ○广播电视:十年前,“开路”信号只能收看3套节目;1994年开始发展闭路电视,增加到收看12套节目;2000年实现与县、市光纤联网,能够收看包括中央台1-8套在内的28套节目;同时,已有40%的村实现与乡联网,同期收看丰富的节目内容。 ○农业:十年前,“山上林果竹、田里稻烟薯、家中菌渔牧”,发展小而全模式;1996年发展竹山养羊,建立了万只羊农科教示范基地,其做法上了中央电视台“农业教育与科技”栏目;后来,“瓜果能摇钱,放弃发养财”,大力发展毛竹、金柑、佛手瓜三大主导产业,建立了3.6万亩毛竹、1.2万亩金柑、12万藤佛手瓜生产基地,实现人均3亩竹、1亩果、10藤瓜,三大主导产业占农业比重68%,农业结构得到最优化调整,农民有了真正的“摇钱树”。 ○农民:科学意识和开拓意识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普遍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品种,积极发展立体种养业,做好特色和品牌文章;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改变过去单独办市场的做法,1996年以来,政府牵头成立了农民营销协会,现已发展会员500名,带动和链接2200个生产大户,分别在杭州、上海等16个城市设立营销网点,年销售各类农副产品近2万吨,2002年被三明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市级中介组织”;2000年,另有30个农民自发到隔壁县发展杂交水稻制种500亩,积极探索拓展发民空间。 ○教育:“在各村看得到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两基”验收达标,教育质量提高,电脑、外语即将进入小学教育课程;初级中学教育学生入学高峰期到来,小学撤校并校工程开始启动。 ○计划生育:计划外生育基本没有,婴儿出生率明显下降,2002年一孩出生率5.25‰,二孩出生率2.24‰,村均年出生9人。出生人口已不够村办小学的入学人数,从而促动小学撤校并校工程的实施。人口--教育--素质,已成为农民普遍关心的话题。 ○商店:1992年,以供销部门为主,有日用品、五金、农资、百货、饮食、机动车维护、裁缝和理发等,近年,供销门市部被个人承包,新增加服装专卖店5家,摩托零售店2家,杂货批发店3家、建材1家、手机店1家。 ○思想状态:像摩托车一样,原先不敢想,现已进入千家万户。十年前,谁也不敢想也想不到改革开放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如今,连农民都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不敢想的”。自己修改一下!

在工业革命前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的发展,男子从事农业、畜牧业、制陶业,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妇女则被排斥于主要的生产部门之外,从事附属性的劳动和家务。男子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强,地位提高,自然就产生了统辖家庭的要求,子女继承父亲的血统、财产和权力。同时,伴随着生产劳动中性别角色的高度分化,妇女受到严格的人身隔离,她们的活动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从而依赖于男子,从属于家庭。 自妇女从社会舞台退入家庭小圈子以来,她们便一直视家庭为其唯一生存支柱,生活的核心,因此家庭的地位与作用成为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也就是说,一旦妇女有了经济独立,不再从属于家庭,妇女的家庭观念必会随之产生变化。所以,在这里我首先要谈的是工业革命将妇女由家庭带入社会,赋予其经济独立,对她们传统家庭观念基础的动摇。——这是妇女家庭观念发生变化的背景与现实基础。 工业革命首先给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特别机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3页。]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她们开始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机器上工作并不需要什么力气,但手指却必须高度灵活。随着机器的使用,手的灵活和肌肉的紧张逐渐被水力和蒸汽机所代替,这样很明显就愈来愈没有必要使用劳动力昂贵的男人,而是使用廉价劳动力——女工和童工,这也随之导致了妇女大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在这里首先对当时的妇女就业情况作一简要说明。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大不列颠(不包括爱尔兰)10岁以上的人口有1576万,就业人口大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就业人数的34.3%。而在纺织业和家庭服务业妇女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同年,如家庭服务业工人共103万,其中男工13万,女工90万,裁缝、女服裁缝、女帽匠,男女比例极为悬殊,男工494人,女工34万;洗衣业、花边制造业、杂役、草帽编制业、手套制造业等有工人32万,其中男工2万,女工30万。[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北京商务出版社1974年版,第41——42页。] 各纺织部门更是妇女的天下,1839年棉纺织工厂里女工占总数的56.4%,[波尔特著《国家的进步》,第193页。] 毛纺织工厂女工占69.5%,丝织业工厂女工占70.5%,麻纺织工厂女工占7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8页] 甚至在体力劳动的行业中也有女工的身影,根据1841年的数字,当时煤矿女工达到6000人。[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1页。]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了在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英国大量妇女由家庭走向了社会。 随着妇女走向社会,社会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其经济独立也日渐形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恩格斯的理论告诉我们,妇女降为第二性是从经济地位的丧失开始的。因此,妇女改变命运的入口也必须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随着机器生产和低工资,促使资本家们在工业化过程中吸纳了成千上万的妇女涌入就业市场。而吸引妇女进入就业市场的最重要因素是工资。工资的获得意味着妇女经济独立,从而摆脱对男人的依赖,有了脱离家庭经济依赖的基础,并使她们有了自由支配劳动果实的权利。例如:出生于曼彻斯特的18岁姑娘简 L,动力织布机机工,看4台织机,一周挣16先令,交给她母亲7先令,剩下的9先令归她本人支配。[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页。] 许多人将这笔钱花费在穿戴上,因为她们已拥有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劳动报酬,理所当然花费在她们认为有用的地方,而不受任何人的约束和责备。如:简 L穿的长外衣用去一磅十六先令六便士,她的帽子用去一磅九先令。她戴丝手套,每副大约花一先令六便士。每年的鞋费大约十五先令。而丝织厂的女工比棉纺厂或织布厂的女工更会打扮。“她们许多人的确穿的很好也很漂亮,其外表之体面即使不超过也至少和成百上千的中等阶级的妇女不相上下。她们星期天穿的最好的服装都很时髦,只要哪里买得到,她们就去买,而且是由某个著名的懂得怎样把料子搭配得最美观的女裁缝做的。”[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页。] 而另一些比较节约的女工,则可以存下一笔不小的数额作嫁妆。据估计,一个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年轻女工,在16岁到25岁期间,积蓄可达100英镑。[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页。] 由以上妇女的工资开销,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妇女已开始重视自我,抛开对家庭的经济依赖,取而代之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独立。 经济独立是妇女家庭观念转变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独立,其他所谓思想上的精神独立便无从谈起。从前,妇女“只能通过铁条阻隔的窗户窥视她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角。她们竖起耳朵,如饥似渴想听到的只是男人口中传来的一点点知识。”[戴安娜 拉维奇编,林本椿等译《美国读本》下册,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67页。] 而现在,随着妇女对社会经济的直接参与,她们不必经过男性这个中间环节而与社会有了直接接触,随着她们社会活动空间的逐步扩大,她们的精神独立意识也在经济独立中孕育而升。 二 妇女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 妇女经济独立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妇女们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她们拥有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劳动报酬——工资。她们有了自己养活自己的条件,使之不再仅为家庭的附属品,摆脱了对家庭的经济依赖,有了经济独立,从而使之有了享有权利的基础。妇女们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果实,从而在其中产生了自立自主的独立意识。看看一位十八岁姑娘的服装帐单,再看看丝织厂和纺织厂的女工们在星期天的派头,(我在第一部分所列举),我们足可以发现妇女和姑娘们已开始在自己身上花费相当多的钱,她们对服装打扮的消费逐渐增多。[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页。] 这说明了当时的英国妇女居然可以不顾家庭的过多束缚,来独立的为自己花相当多的钱。这表明了伴随其经济独立而来的是造就了她们的一种“独立人格”,亦即精神独立。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妇女认为,局限于家庭主妇和母亲的角色,生活单调无味,缺少社会联系。最初,已婚妇女就业的核心动机还曾经主要是“为了家庭”(多数妇女是为了家庭的财政预算而工作,因为只靠丈夫会入不敷出)。而后来她们显而易见地将个人的动机放在了首位:越来越多的妇女声明,她们的目的是通过就业来保障属于自己的收入,保持对丈夫的相对独立性,获得从事职业的快乐或者保证由职业生活所产生的社会联系 同时,随着妇女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她们从事的不再是没有社会经济价值的家务劳动,而是有酬劳动。社会以工资的形式对她们的劳动,乃至自身价值加以肯定。她们逐渐在社会工作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培养了成就主要依靠自己奋斗的自信心。而且工作中的妇女脱离了家庭,来到了人人平等的社会中,必会使她们在工作中形成一切依靠自己的自立感。而这种源自于工作中个人价值实现的自信与自立,必然培养妇女在家庭中的“自我意识”。不再一味的依赖家庭,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独立的精神意识。 社会舞台造就了她们精神上的初步独立,而社会对她们新角色的有别于传统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加强了这种独立性。由于此时社会要求的改变,精神独立的英国妇女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厂主们对于女工是否承担家庭义务不感兴趣,他们决不会因为她们是孝顺女儿和贤妻良母而给以高薪。妇女此时的工作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家庭劳动,而是深入到整个社会工作之中,并且以前家庭劳动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有为社会工作所取代的趋势。家庭在妇女生活中的地位已绝对不如昔日了,她们生活的重心已渐渐偏向于社会,将其社会工作纳入其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社会工作,以至于到了工业革命的最后时期,有些年轻未婚女性甚至到了即将结婚之时居然还不懂如何料理家务。要知道,料理家务可是传统社会中女性最重要的“必修课”呀!载于1833年《议会文件》中的一个片段中提到“让我们设想一下这些年轻妇女中的一位即将担任妻子、母亲、保姆、家庭主妇的角色——这些职责她承担起来,往往是过早而又不注意节约。她没有时间,没有条件,也没有机会去学家庭生活的普通事物;即使学到了这个知识,也没有时间去实践。”而对于已婚妇女而言“十二小时的劳动,加上离家路途往返的时间,因此年轻的母亲每天有十二小时以上不在孩子身边。”[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2页。] 已婚妇女也不再那么重视家庭。总之,工业社会中的妇女不再是纯粹的家庭主妇,她们由家庭走向社会,因工作而获得精神独立,工作已渐渐取代了家庭在她们生活中的首要地位。 工业革命给英国妇女带来的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之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三 妇女婚姻观与生育观的变化 婚姻观和生育观一直以来是家庭观念的重要部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家庭受到社会工业化的冲击,家庭中夫妻趋于平等,妇女家庭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随之进一步所牵扯到的便是英国妇女的婚姻观和生育观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首先要谈的是当时妇女的婚龄和择偶问题。英国工业革命以前,妇女在获取生活资料方面必须完全依赖他人,几乎不能自助,因此姑娘们纷纷渴望早早嫁个好丈夫。婚姻和生育是她们生存的需要。然而工业革命给妇女带来的经济独立使她们生存不再成问题。妇女经济上和精神上的独立使之不必为寻找一个家庭而被迫早婚。在女性中,无职业者和女佣结婚较早,教师和工人等有固定工作者结婚则相对较晚。这是因为,前者通常希望早组织家庭,以寻找经济上的依靠;而对于有固定工作的后者而言,她们的经济独立不仅可以维持她们的生存,而且可以使之在家庭以外的领域中找到她们施展才华的事业。总的来讲,此时的妇女已纷纷推迟结婚年龄,她们不再将婚姻作为其幸福的唯一归宿。婚龄推迟的另一个关键性因素则是当时妇女择偶观的改变。由于妇女们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她们不再将婚姻仅仅作为其生存的基本,也不用再听命于父母家庭的支配,而是在能够自己谋生的自立感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关于真正的“人”的意识,有了个人的情感。因此,此时妇女的择偶标准不再是由家庭的生产形式的需求和机会所决定,也不是为个人生存考虑,而是将配偶的选择取决于爱情的支配。她们在配偶的选择上更注重的是爱情、情感支柱、友谊和伴侣关系,这些均成为英国妇女们此时的择偶标准。当然,由于她们此时对自我情感的充分重视,对择偶的标准的改变,对婚姻的期望较高,也必然带来她们婚龄的推后及离婚率的明显上升。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一下当时英国妇女的离婚问题。当妇女(同样也包括社会的另一半——作为丈夫的男性)对婚姻和家庭寄予的期望已经超出了保障生活的实际目的,而扩展成为对尽情享受的幸福之渴望的时候,在这种大为延长了的婚姻中,发生更为经常的和具有他种性质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了。解除婚姻的可能性的增加,主要基于经济的和与此相关的心理社会原因:在农业生产和小企业生产中由于生产资料的共有,人们不得不维系不幸的婚姻,现在,在这种生产条件下工作和生活的人越来越少。这里所涉及的群体,即农民和自主的企业所有者的离婚率最低,并与其他群体的差额颇大,男女农民实际上从不离婚。夫妻在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存在中愈少相互依赖,她们就愈有可能在婚姻不幸时考虑分居或离婚。所以,妇女一旦走上社会舞台,有了挣工资的工作时,就加强了她们在婚姻发生危机时分居或离婚的意愿,增大了经济上的可能性。因此,离婚最多的是受过中级的学校教育或职业教育,担任职员工作的城市妇女;离婚率最低的是那些没有职业的妇女。最终,不断减少或滞留在低水平上的户均子女数量更促进了离婚的意愿。因为,夫妻家庭中有了子女即削弱了他们离婚的主观意愿,也减少了离婚的经济可能性。就越来越广大的民众妇女而言,婚姻不再是以保障生存为目的的经济的结合,而是建立在婚姻伴侣对一种无上的爱情的关系的要求之上。当爱情越来越成为选择伴侣的决定性动机时,认为“爱情消失”的婚姻不再成为婚姻的观点逐渐得到了承认。妇女们想在婚姻中找到“非常的幸福”的渴望,尽管有种种威胁征兆,还是增长了。由此发展出了对婚姻中的情感保障、性生活幸福和亲密交流的要求。以往数代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市民所抱的希望,最多不过是“实际的”爱情以及共同的生存、财产和地位的保障。与之相比,新的要求是否可以实现,更是无可比拟的难以预见。把浪漫爱情当作唯一“合法”的结婚动机来进行的广泛宣传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浪漫爱情通常只能保持一定的时间。对于为了白发到老而缔结婚姻的设想,它似乎没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因此,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妇女已摆脱由婚姻获得生存的命运,她们的自立使之可能甚至必然获得其婚姻的自由。 与婚姻同步的生育问题此时也在英国妇女的家庭观念中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农业社会中,家庭中的儿女是一个家庭中重要的劳动力,妇女也将多生孩子视为其骄傲的资本。然而,历来妇女因生育过多而遭受的身心痛苦也使新一代的女性望而却步。孩子的出生有使母亲失去生命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还会给她们带来失去工作的风险。因此,限制生育的观念在此时的英国妇女中形成,人们开始尤其是妇女开始关注各种避孕措施。如载于《共和党人》的理查德·卡莱尔的《爱情是什么》一文中大肆向当时的人们宣扬一种由欧洲引进的避孕方式,他在文中谈到:“当这里和别处一样,节制生育蔚然成风,大家都不再生育过多的子女时,男人就不怕娶妻子,人人都会早婚,淫乱就会减少,道德和宗教责任心就会提高。”[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8页。] 这表现出理查德·卡莱尔的进行节育的生育观,而其宣传在当时很受人欢迎以至于后来居然为一位牧师检举,载于《议会文件》G·S·布尔牧师的证词中写到: “问:你是不是知道在妇女当中流传着详细说明这种工具用法的印刷品或者书籍? 答:我记得两年多以前,那时卡莱尔到我们地区来演讲,有人向我报告说,他出版过或推销过我们谈到的那一类书,但我找不到机会去加以证实,我只是听到有人报告而已。”[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5页。] 很明显,以卡莱尔的节育观极其行为来看,他是一位积极宣传避孕、节育的倡导者,而后来他的宣传居然受到当地牧师的不满和检举(因为节育是为中世纪基督教所不能容忍的)——这足以证明其宣传对人们特别是妇女所造成的广大影响;这也从彻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特别是妇女对避孕节育这方面知识的了解的巨大需要。 所以,从上面两则彼此相关的材料中我们可以明显察觉到当时的人们特别是妇女生育观的巨大变化——冲出了教会所代表的中世纪生育观束缚,表现出新形势下的新观念,即要求并习惯于避孕和节育。 四 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 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主要的是由双方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当妇女投身于家庭以外的社会领域,参加工作,参与交往,重新获得为家庭做出经济贡献的机会,自身价值相应得到提高。此外,在工业社会中,孩子不再像农业社会或采集、狩猎社会中那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关于孩子的价值观的转变,有助于妇女摆脱生育的压力,从而可以比较自由地在家庭和社会上寻求新的角色。男女两性关系在社会、家庭领域中走向平等的趋势,改变着夫妻地位和相互关系。妇女参加工作,摆脱了经济上对丈夫的依赖,甚至有些除了养活自己外还补贴家用,男人甚至需要妻子儿女共同维持家庭。因此,毫无疑问,妇女的劳动提高了她们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她们不再在家庭中处于屈从地位,家庭的平等性有所加强。 当时人们的思维仍然局限于传统家庭的定式,丈夫挣钱养家,妻子操持家务。在当时大多数情况下,女工结婚后多半会辞掉工作。表面上看起来,婚前是否进过工厂并无二致,但如果往下挖掘,不难发现尝过经济独立甜头的妇女,婚后对于这种地位的向往比起没有工厂经历的妻子要强烈得多。一些懂得自身价值的妻子,甚至会产生对琐碎家务的厌烦心理。她们自信能同男子一样获得生活资料,心理上与丈夫的平等感有可能产生。 有一种并不罕见的情况是,家庭人口迅速增加后,丈夫工资不够一家开销,妻子往往会重操就业,进厂干活。而家庭中妇女地位变化最明显的,要算那些被称之为“头脚颠倒”的家庭,即妻子挣钱养家,丈夫失业在家干家务。一些工业部门使用机器后并不花费太多的体力和技巧,如纺织部门,主要看机器和接断头,妇女完全可以胜任。她们灵活的手指和敏捷的动作还胜男子一筹。女工比较听话,易于训练,所得报酬较低,例如,纺纱女工每周挣八、九先令,比男工少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因此,一些适合女工劳动的行业,男工被排挤了。这从恩格思对英国工厂的调查可以看出:“在使用水力纺纱机的纱厂中只有妇女;在使用骡机的纱厂里只有一个成年男纺工和几个接断头的助手;在动力织机和粗纺机上工作的,有的多半是女工,有的则全是女工,男工只从事蒸汽机的管理、纺织机械的刷洗和维修,或当木匠、监工、看门工等,人数远比女工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27——428页。] 其结果,在一些丈夫找不到工作而靠妻子养活的家庭中,出现了男女传统位置的大错位。恩格斯说这样的家庭仅曼彻斯特一地就有几百户,兰开夏412个工厂中每个工厂都有两三户。不依赖丈夫而生活,对于妇女地位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人类历史上之所以有过母系社会,就在于那时妇女的采集劳动是维持人们生存的主要手段,妇女是主要的生产力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在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妇女幸福的最大障碍也在于她们在获取生活资料方面不能自助。工业革命时期有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指出:“制造工业的发展和机器生产代替繁重手工劳动的一个巨大优点,在于它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页。] 社会学家古德指出:“假如其他条件相同,则男子与女子的收入愈接近,女子就会愈少依赖男子,…… 而妇女的经济实力愈强,发言权也就愈大。……”[W·古德著《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11页。] 妇女家庭经济地位的提高从而为其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在朋友来访时正在替妻子补袜子的男人说:“……我没有工作,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我这一辈子再也找不到事情了。……这地方女人和孩子有的是工作,可是就没有男人的工作。要找工作真比在街上拾100金镑还要难……。她早就成了家里的男人,我却成为女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31——432页。] 这男人的一席话充表现出“头脚颠倒”家庭中丈夫的无奈与沮丧,在他身上再也难以看到工业革命以前夫权的那种霸气了,以至于在家庭中无经济地位的他一个人在家给上班的妻子补袜子,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甚至是反的(而应是妻子为丈夫补袜子)。补袜子现象就表明了丈夫心中夫妻平等感的出现(而不再是如以前一样充斥于心的是作为丈夫在家庭中的权力和威严了),而第一次参加工作而见丈夫的无能的妻子对此也就更加敏感了。 在工业化的浪潮中,妇女通过就业得到了日益增长的财力,在家庭中取得了日益提高的经济地位,使平等主义在夫妻思想中均得到了接受。在这里我想对“夫妻平等感”加以总结,并予以细化。首先是家庭的财政管理,由于此时家庭中的妻子已有了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必然使之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上升。一方面她们享有了独立支配自己的劳动果实权利,她们可以用自己的收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穿戴打扮上的更加注意;另一方面,由于她们独立的收支来源,必然使她们在家庭的经济支配上占有一席之地,家庭的财政支配权不再仅仅属于丈夫,妻子们也相应得到一部分,并且会随着她们经济份额的增加而上升,甚至占主导。如在有些“头脚颠倒”的家庭(我在上一部分所列举),妇女就掌握着家庭财政的主导权。 其次,是家务和孩子的抚育问题。由于此时妇女的经济地位的上升,她们的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乃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妻子们已不能再成为完全的家庭奴仆:妇女们被卷入社会之中,她们有了自己的工作,她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来顾及整个家庭的一切;同时,随着妇女独立精神意识的萌发,她们已不再依赖于丈夫,她们要求平等的情感,当然更不甘愿独自承担家务。由于以上种种因素,此时的家务劳动及子女抚养都不再仅仅压在妇女的身上,而是夫妻双方共同负担,共同享有家庭的权利、履行家庭的义务。因此,夫妻双方在家庭义务的履行上经济因素占有相当重要的因素。如我在本节开始部分所提及的“头脚颠倒”的家庭正是如此,由于男性就业的困难,妻子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丈夫便承担起(不论是自愿。还是不得已)家庭的家务。但是,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当时以爱情为纽带的婚姻中,夫妻感情也在家庭义务的承担中占有一定的席位。 所以,随着工业革命对家庭的冲击,家庭双方关系——夫妻地位也发生显著变化,夫妻逐渐趋于平等,这一事实也必然造成夫妻平等感在英国普通妇女心中的产生。

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及其经济独立 在工业革命前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和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的发展,男子从事农业、畜牧业、制陶业,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而妇女则被排斥于主要的生产部门之外,从事附属性的劳动和家务。男子创造财富的能力增强,地位提高,自然就产生了统辖家庭的要求,子女继承父亲的血统、财产和权力。同时,伴随着生产劳动中性别角色的高度分化,妇女受到严格的人身隔离,她们的活动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从而依赖于男子,从属于家庭。 自妇女从社会舞台退入家庭小圈子以来,她们便一直视家庭为其唯一生存支柱,生活的核心,因此家庭的地位与作用成为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也就是说,一旦妇女有了经济独立,不再从属于家庭,妇女的家庭观念必会随之产生变化。所以,在这里我首先要谈的是工业革命将妇女由家庭带入社会,赋予其经济独立,对她们传统家庭观念基础的动摇。——这是妇女家庭观念发生变化的背景与现实基础。 工业革命首先给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特别机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当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后,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便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3页。] 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她们开始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机器上工作并不需要什么力气,但手指却必须高度灵活。随着机器的使用,手的灵活和肌肉的紧张逐渐被水力和蒸汽机所代替,这样很明显就愈来愈没有必要使用劳动力昂贵的男人,而是使用廉价劳动力——女工和童工,这也随之导致了妇女大量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在这里首先对当时的妇女就业情况作一简要说明。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大不列颠(不包括爱尔兰)10岁以上的人口有1576万,就业人口大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243万,占就业人数的34.3%。而在纺织业和家庭服务业妇女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同年,如家庭服务业工人共103万,其中男工13万,女工90万,裁缝、女服裁缝、女帽匠,男女比例极为悬殊,男工494人,女工34万;洗衣业、花边制造业、杂役、草帽编制业、手套制造业等有工人32万,其中男工2万,女工30万。[克拉潘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卷,北京商务出版社1974年版,第41——42页。] 各纺织部门更是妇女的天下,1839年棉纺织工厂里女工占总数的56.4%,[波尔特著《国家的进步》,第193页。] 毛纺织工厂女工占69.5%,丝织业工厂女工占70.5%,麻纺织工厂女工占7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8页] 甚至在体力劳动的行业中也有女工的身影,根据1841年的数字,当时煤矿女工达到6000人。[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11页。]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了在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英国大量妇女由家庭走向了社会。 随着妇女走向社会,社会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其经济独立也日渐形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个体家庭不再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恩格斯的理论告诉我们,妇女降为第二性是从经济地位的丧失开始的。因此,妇女改变命运的入口也必须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随着机器生产和低工资,促使资本家们在工业化过程中吸纳了成千上万的妇女涌入就业市场。而吸引妇女进入就业市场的最重要因素是工资。工资的获得意味着妇女经济独立,从而摆脱对男人的依赖,有了脱离家庭经济依赖的基础,并使她们有了自由支配劳动果实的权利。例如:出生于曼彻斯特的18岁姑娘简 L,动力织布机机工,看4台织机,一周挣16先令,交给她母亲7先令,剩下的9先令归她本人支配。[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页。] 许多人将这笔钱花费在穿戴上,因为她们已拥有了属于她们自己的劳动报酬,理所当然花费在她们认为有用的地方,而不受任何人的约束和责备。如:简 L穿的长外衣用去一磅十六先令六便士,她的帽子用去一磅九先令。她戴丝手套,每副大约花一先令六便士。每年的鞋费大约十五先令。而丝织厂的女工比棉纺厂或织布厂的女工更会打扮。“她们许多人的确穿的很好也很漂亮,其外表之体面即使不超过也至少和成百上千的中等阶级的妇女不相上下。她们星期天穿的最好的服装都很时髦,只要哪里买得到,她们就去买,而且是由某个著名的懂得怎样把料子搭配得最美观的女裁缝做的。”[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1页。] 而另一些比较节约的女工,则可以存下一笔不小的数额作嫁妆。据估计,一个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年轻女工,在16岁到25岁期间,积蓄可达100英镑。[E 罗伊斯顿 派克编《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页。] 由以上妇女的工资开销,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妇女已开始重视自我,抛开对家庭的经济依赖,取而代之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经济独立。 经济独立是妇女家庭观念转变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独立,其他所谓思想上的精神独立便无从谈起。从前,妇女“只能通过铁条阻隔的窗户窥视她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角。她们竖起耳朵,如饥似渴想听到的只是男人口中传来的一点点知识。”[戴安娜 拉维奇编,林本椿等译《美国读本》下册,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67页。] 而现在,随着妇女对社会经济的直接参与,她们不必经过男性这个中间环节而与社会有了直接接触,随着她们社会活动空间的逐步扩大,她们的精神独立意识也在经济独立中孕育而升。

现代中国家庭功能的变迁毕业论文

简述家庭功能的变化答案:1,生育功能逐渐退化 2,生产功能从丧失恢复 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 4,教育功能分化 5,赡养功能弱化

传统社会中家庭所担负的职能在现代社会中正在逐渐地社会化,这些职能从家庭中转移出去。传统社会,人们只能在家庭中得到满足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人们绝大多数可以从社会直接获得。家庭对于现代人的意义下降了。一)在传统家庭中,家庭承载着多种功能。 1)社会化功能。社会化始于家庭。在家里孩子们学会认识是谁,能够和应该期望在生活中得到什么,应该怎么样对待别人,等等。家庭是承担社会化的理想场所,是一个小群体,在这里群体成员享有很多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孩子们的进展情况能得到密切的关注,起行为可以得到必要的调整。进一步说,家长通常有很强的动力去教育他们的后代。把孩子看作是生物体和社会的延伸,父母在培养孩子上因而也就投入了很多感情。2)情感和陪伴功能。感情对孩子就如学习一样都重要,而且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始终是这样。成年人也需要感情和他人的陪伴。过去,许多人一生都生活在出生和养育他们的社区里,结婚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但仍然和父母、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或是住得很近。像这样始终生活在熟悉的社区里,亲属住得也很近的家庭,就有充分的机会保持友好往来,获得情感支持。3)经济功能。家庭经常被部分地定义为一群人为追求经济目的而合作所形成的经济单位。在传统社会,家庭是生产的主要单位。在传统社会里的家庭通常从事农业生产或家庭手工业,如制陶、针织、铁匠铺等。在经济学概念上,女人、男人与家庭的关系有着典型的差异。没有工作的妻子在经济来源上主要依赖丈夫的支持。有工作的妻子,通常挣得比丈夫少,在经济上往往也依赖丈夫。 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功能开始淡化。1)社会化功能开始淡化。在当今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有效的或者有效能的社会化主体,父母很少经过明确的训练来对孩子进行社会化。今天的社会化越来越成为学校,专业性服务,以及其他社会机构的责任。一个刚刚学会走路和说话的孩子,会被送到幼儿园里,在那里接受教育。一整天都在学校生活,与老师同学一起在学校食堂吃饭,到晚上才能见到父母并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并且网络社会也在人的社会化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人们在网络上与别人谈话时,慢慢学会自己的角色,并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承担着角色所赋予的责任,从而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2)情感和陪伴功能淡化。现代社会中人们很少有机会从家庭中直接获得友谊和支持。父母与其子女通常分开居住,偶尔彼此看望一下。在一个家庭中,由于工作的需要,夫妻往往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一年中只有几个月或者几个星期生活在一起。此外,生活在一个城市的夫妻,由于彼此工作地点相离比较远,往往夫妻选择住在各自的单位里,只有在周末生活在一起。事所以大部分时间是和同事朋友生活在一起,这样感情大多数是来自同事和朋友的,人们较看重来自同事和朋友的友谊和支持。3)经济功能也在淡化。在现在社会,家庭不是生产的主要单位。随着机器化生产取代农业手工业生产,人们从家庭中走出来。家庭逐渐丧失了作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用。家庭的各项消费和支出主要是依靠家庭成员在市场上获得的劳动报酬或工资收入来满足,而不是依靠家庭自己的生产来提供。家庭的主要经济行为已由生产转为了消费。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着最主要的购买消费,如购买房屋、汽车等。在经济学概念上,女人与男人的差异越来越小,妻子在经济来源上已经不依赖丈夫的支持。有的妻子挣的钱和丈夫一样多,甚至有的会高于丈夫。妇女职业化的转变,使得家庭的工作角色开始发生变化。男性也开始扮演女性的角色,比如在妻子出差期间,丈夫会照顾代替妻子照顾孩子等。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暖、宽容和幸福的家庭中,爸爸妈妈都是大学老师。我出生那天恰好是早上8点钟,他们给我起了一个富有特色的名字——xxx。他们十分希望我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快乐成长。 不知是何原因,我从小就对各种各样的车特别感兴趣。只要有机会跟妈妈上街,我都不由自主地跟在汽车后头追着闻那股浓浓的汽油味,直到累得跑不动为止。我也特别喜欢坐车,公共汽车、双层巴士、面包车、吉普车、小轿车我都坐过。而且每次都抢着坐在靠窗户的一边,每当这时,我都会贪婪地盯着马路上来来往往的各种各样的车辆,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驾驶其中的一辆亲自体验一下开车的乐趣呢?此外,我还喜欢收藏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玩具小汽车。当时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太好,尽管如此,爸爸妈妈还是省吃俭用给我买了许多汽车玩具,并且还给我买了一条组装公路。平时没事的时候我会组装出不同结构、不同形状的公路,在公路上摆满各种不同类型的小汽车,尽情地“驾驶”着这些小汽车便成了我儿时最大的乐趣。 转眼间,我已上小学一年级了,班上大多数与我同龄的孩子都被家长逼迫着学这学那,爸爸妈妈对我很宽容。有一回妈妈问我想学什么,由于我平时比较爱画画,想了一下便告诉妈妈我想学画画。爸爸妈妈当时很高兴,立刻买来了蜡笔、小彩笔、画纸等,我便兴致勃勃地画了起来…… 与我同龄的许多小朋友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意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逼迫他们学琴什么的。他们每天都极不情愿地被迫练琴,还要学这学那。面对家长冷漠的表情,看着他们小小年纪就要受家长的如此“虐待”,我真为他们鸣不平。而我比他们幸运多了,爸爸妈妈从不逼迫我,我什么时候来兴致了就画上一张,这样日积月累,我的画倒也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许多,还经常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呢!作文 这就是我的家庭。在这个温暖、宽容和幸运的家庭中,我正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家庭就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结合成的亲属团体。[ 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包括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 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因国家及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异。家庭作为个体与社会的结合点,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家庭成员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各个层次的最基本的需要。家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保持家庭的完整性,满足家庭及其成员的需要,实现社会对家庭的期望等方面。所有家庭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以满足个体需求、维护家庭和符合社会的期望。一般来说家庭功能有: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化功能,修养和精神满足等。 此外,家庭的功能也会因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异。 二、家庭功能的变迁 1.生育功能 A.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推迟 B. 生育子女数量减少 C.育龄妇女普遍采取避孕措施 D.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2.消费功能(1)家庭消费水平不断提高(3)家庭消费结构不断变化 A.吃、穿、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B.吃、穿、用的比重发生了变化(3)家庭消费趋向民主化(4)家庭消费范围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3.抚养功能抚养功能历来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现阶段我国家庭抚养功能特点;(1)抚养子女的质量正在提高(2)抚养子女工作部分社会化,托幼事业发展(3)仍存在传统喂养模式,科学的喂养仍需普及 4.赡养功能传统的赡养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有“淡化”趋势,原因在于,①家庭成员之间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造成赡养功能的不断削弱。年轻一代经济独立,核心家庭生活方式代际纠纷等... 使得老年人独居的越来越多。 ②“四二一”的家庭增多也必然导致养老社会化,家庭养老越来越负担重 ③老年人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衣食无忧,只是需要下一代在感情上有所系挂照顾。 5.教育功能现代中国家庭家教喜忧参半,喜者观念在进步、方法手段在进步,忧者传统家教束缚和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溺爱。封闭倾向严重存在,再加上中国社会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致家教多走入的怪圈。 6.感情交流与娱乐功能家庭感情交流的需求趋向日常强烈,因为越来越多家庭衣食无忧之后要求精神满足,结婚更多考虑爱情因素。但... 因为市场经济冲击,金钱观念的影响,也不可避免造成部分婚姻是一种物质获得或名利获得的手段,互相利用因素仍存在。娱乐功能显明增强。(1)娱乐表式多样(2)娱乐消费比例增加(3)娱乐范围拓宽(4)娱乐时间增加总结以上功能变化、是“强”了呢,还是“弱”了呢?应该说是不断“优化”

第一,这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进步与人民法律意识提高需要较长时间; 第二,国家法律体制健全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社会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法律法规需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及时制定、修订和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 第三,以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因从封建设社会体制快速进入社会主义体制,资本主义阶段时间较短,人民法律意识和认识还达不到西方国家人民的程度,需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坚持执行民主集中制管理与法制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但这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民对法制意识的提高而逐渐改变。 综上,个人认为,目前教育的主题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全民法律意识提升才是工作关键。

记得有一次,我期中考试失利了。伤心不已的我一回家泪水就夺眶而出,虽然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但是争强好胜一直是我的性格,遇到了失败,怎能一笑而过呢。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任泪水肆意嘲笑我受挫的内心。好久都没有大哭一场了。泪水哭红了我的眼睛,也使我狂躁的内心渐渐平静了下来。我呆呆地坐在床上,双眼直勾勾地盯着考试卷。一个人百般无聊,又不敢出去面对妈妈。我打开MP3,一个人静静地听着歌,当我听到张韶涵《隐形的翅膀》时,心中感慨万分。“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是呀,失败了算什么,振作起来,相信自己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立刻擦干挂在脸上的泪水,走到书桌前,开始努力奋斗起来。忘掉前一秒的忧伤,下一秒振作起来,就是希望!是音乐让我忘掉忧伤,是音乐让我燃起希望,是音乐让我战胜迷茫!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音乐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化的欧美音乐逐渐成为我的新宠。泰勒·斯威夫特,凯莉·克莱森,贾斯丁·比伯,猫头鹰城市等歌手和组合被我所熟知。各种音乐风格让我深深着迷:爵士《MyDay》,《It‘sAmazing》,乡村《Red》,《IknowYouWere》,电子《Mirrors》都成为我手机和电脑中听的次数最多的几首歌中的一部分。这些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属于”阳春白雪“的歌曲,让我受用不断,不但让我开阔视野,也增强我的英语听力和单词的储备量,提升了我的英语成绩。 音乐最美,听歌最乐。我在音乐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心灵得到了升华。 初一:森秋皓月,李想

了解家庭的本质和功能有助于我们学好家庭社会学的同时做好社会实践以及在以后的生活中把握住家庭的脉搏走向,处理好家庭问题构建和谐家庭。(呵呵^_^) 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任何社会制度都针对一根本的需要",家庭制度的功能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家庭的核心功能来判断家庭的本质(理论源自课本)。当代家庭的本质根据家庭核心功能的定义来看就是感情寄托单位,这是单从家庭社会学来看得出的结论,从经济上来看应该是社会主要消费单位,而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人类新老更替的主要单位··· 相关概念:家庭的核心功能于一定生产方式相适应具体体现着一定社会家庭制度和家庭本质的功能 家庭的主要功能是指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针对家庭组织者(主要是夫妻)的主要需求的家庭功能.(一)从家庭社会学角度看家庭的本质和功能 从家庭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的本质是感情寄托单位,他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感情交流和生理的需要,其他如生产消费,家庭教育`抚养赡养等.由于工业社会中集体劳动大范围的取代了一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经济,所以当代家庭的本质由经济单位变为感情寄托单位. 而证明这一观点的是当代社会家庭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由感情问题所引发的!因为众所周知但凡感情基础良好的家庭基本上不会出现如投资消费家庭教育抚养赡养等等问题.了解了当代家庭的本质和功能,我们从中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先从以下几个观点来说明这一论述: 首先 对感情与生理需要在构成家庭的婚姻中孰轻孰重认识错误. 这是导致出现当代年轻人闪婚,离婚,以及些许"成功人士"在成功后婚姻失败的重要原因.这首先要看一下以前的历史,在以前的我国是很少出现这类情况的,这既于当时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有关,也和历史经济有关,当代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但与此相反的是道德规范和舆论监督的松弛,没有很好的作到祛除糟粕取其精华,沿海开放地区思想垃圾的大量流入造成了许多成长在这一年代的年轻人价值观尤其是爱情观的蜕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借鉴一下新加坡的发展(原因是新加坡与我国的历史价值观爱情观基本相同,国民成分也大部分由汉族构成,经济发展速度快等等与我国相似),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道德规范与国外流入的思想形成了很大程度的冲突,而国家依然坚持以前的思想教育,没有跟上复杂的社会形式,在这一点上新加坡作的就很好,改变着仪问题除了需要一个 明确的社会道德指向,社会舆论监督,还需要相适应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家庭教育!但这并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我们还可以对自觉咨询这类家庭问题,需要帮助解决这类家庭问题,未婚者咨询这类家庭问题的进行帮助教育`` 其次 经济上的问题,除去感情因素,造成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理财,收入于消费的不协调和已经过时的生活习惯.应该归咎与计划经济的单一经济体制,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人们已经不是再单纯的只考虑生产,储蓄,生活必要消费,更需要学会合理消费,投资也就是理财,而国家并没有在着一方面上作出相应指导,还是遵循以前的旧路,直到现在国家才重视家庭消费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开始对人民的理财逐步的进行指导.但是一种良好的理财习惯并不市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而家庭的长期耳濡目染作用便成了最理想的教育环境,真是成也家庭败也家庭!(二)从经济上来看家庭的本质和功能 由于家庭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单位,所以生产功能随之降低,而消费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强势取代了生产功能。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一环,家庭消费的地位日渐重要,其中抚养赡养教育生活等硬性消费外,以享乐为主的消费在家庭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当然在短时间内再大也不会取代前几项次主要功能。 在社会经济这一方面上,家庭做为重要的生活消费单位,在拉动内需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以家庭为对象的服务行业和各类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我国这一新兴市场上. 当然,议价听成员为主要构成主题的家族制私营经济对经济的贡献液化司有目共睹的!(三)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家庭的本质和功能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生育,而当代社会在不允许科隆技术的情况下,家庭便成了行使这一伟大使命的饿唯一合法单位!而生育也便成了家庭作为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的核心功能,生育单位便成了家庭的本质. 虽然在人类步入工业时代以来教育的责任便移交给了社会,但流水作业似的教育不能代替家庭的教育义务,家庭由于其情感优势和血缘关系的存在,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地的优势! 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人类学家都从指出家庭在教育中的神圣使命和地位不可动摇! 以上便是我眼中的家庭的本质和功能,呵呵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镇,那里风景优美,绿树成阴。 春天,树枝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小草懒洋洋地睁开眼,花儿们也纷纷盛开了,红的、蓝的、黄的、紫的,千奇百怪,五光十色。花儿们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引来一大群蝴蝶,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那景象可真美! 夏天到了,树叶更绿了,还去河里摸鱼,那一棵棵树像一些战士一般。花儿们也更加芬芳诱人。荷花也开了,荷叶是绿的,荷花是淡粉红的,真美啊!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到荷塘采莲藕吃,一条条鱼在水中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一被我们捉上来,就“活蹦乱跳”,看它乞求的样子,真可怜! 秋天,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又排成一字形。天空湛蓝湛蓝的,天空下是一片金黄的景象,麦子是黄的,树叶也是黄的,一片一片的树叶离开大树妈妈的怀抱,独自一人“旅行”。农民伯伯在这个季节可乐了,也很忙,因为他们辛勤的汗水培育的麦子成熟了,他们都忙着割麦子呢! 冬天来到了,一颗颗雪花从天上飘落到地上,整个世界一片洁白,雪花是花状的,白白的,一捏在手中就融化成晶莹的小水珠了。 我的家乡真美丽,我爱我的家乡!

第三次人口增长高峰也是现正在70、80后的这一代人。等他们老了,自己的后代都是独生子女。这个时候就是中国步入老人产业的开始了,这将是社会问题也是市场问题。所以,发展老人产业是一个比较不错的方向。 对于老人来讲,您需要考虑老人的特点:1、老人的消费习惯。2、老人的经济消费能力。3、将来老人的消费特点。您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批将来的老人,会干什么或喜欢干什么。 对于营销对策来讲,老人不像年青人可以冲动、体验消费,所以您制定营销策略上需要充分考虑老人对品牌的忠诚度哟~

北qz的把。。。

要切实搞好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实事求是。要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按照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类别、区别对待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不断开辟文化产业的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封建色彩的民族。 家族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与封建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国的家族主义又有着浓重的宗法色彩。 在我国“宗族”是指以某一男性为中心,由直系男性后裔及其家庭依照一定伦理规则而组成的血缘群体。宗族制度是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一种宗法制度,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制为主要精神的宗法。这种封建家族制度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父亲长为至尊,以血缘为纽带,以同族大家长为核心的封建家族制度。在这种家族制度下,与封建伦理制度和儒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法伦理体系。因此,家族主义是由宗法制度演变而来的家族制度。 家族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民众大多以家族为本位,家族对个人的教化是潜移默化的,而封建国家法律思想,纲常礼教又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规范着家族主义,因此,家族主义和封建国家的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的。 家族主义对于封建国家统治来说利大于弊,封建统治存在二千于年,与其对家族主义的维护是分不开的。当前,我国改革逐步深入,家族主义观念虽然弱化了很多,但是在少数边远地区,仍存在家族本位为主的村落,这些地区,一个家族往往占据了村落主要地盘,他们有自己的家法族规,与我国当下法治有不相融之处。那么,如何处理这种冲突就显得犹为重要。国家法律是根本,但是生硬地运用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反而激化了矛盾。只有逐步加大法制宣传,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培养民众的法律情怀才是根本之道。这条路显然任重而道远,须国家和社会大力支持,相信会有一个很好的法治社会的到来。 我是搜来的 ,网上或者图书馆又很多关于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自己整理下吧 有个提纲就行了

女性婚姻家庭研究论文

1、中国婚姻法文化考论2、婚姻契约观念的限度与嬗变3、秦汉家族法研究4、我国民法典亲属法编立法构建研究5、中美婚内侵权行为之比较法研究6、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7、中国维吾尔族婚姻习惯法研究8、建国初期山东省宣传贯彻婚姻法研究9、建国初期山西省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10、论我国离婚诉讼中房产分割的若干问题11、离婚诉讼中无房女性利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12、《婚姻法解释(三)》中不动产登记效力研究13、《婚姻法解释(三)》中夫妻财产制度的研究14、民国时期婚姻法的文学省思15、土地革命时期婚姻立法问题研究16、从社会性别视野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夫妻财产的规定17、从伴侣法到婚姻法18、《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房屋确权问题之探讨19、建国初期河北省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20、建国初期重庆地区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1950-1953)2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绥远省的宣传与贯彻(1950年-1953年)22、婚姻法中社会性别意识变迁研究23、论家务劳动价值的婚姻法保护24、论婚姻法定位之研究25、离异女性生活权益保障26、我国《婚姻法》夫妻财产制司法解释研究27、《婚姻法解释(三)》房产归属论28、论法律与社会间的紧张、疏离与相互影响29、近代以来中国婚姻立法的移植与本土化30、中华民国时期婚姻法研究31、通过法律的秩序建构32、论婚前个人财产婚后所得孳息的归属33、从《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宣传和贯彻(1950-1953)34、我国夫妻共同财产制度若干问题探讨35、新中国首部《婚姻法》的制定与实施问题研究36、婚后父母出资为子女购置房产的归属问题研究37、试析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度38、从婚姻法解释三的角度论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新变化39、离婚时“婚前按揭房”分割问题研究40、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夫妻财产若干问题的研究41、我国婚姻法与公众婚姻家庭观念变迁研究42、民国时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43、中国婚姻法的伦理审视44、论夫妻财产制度45、完善我国《婚姻法》中亲属制度的立法研究46、建国以来的婚姻法律与婚姻家庭变迁-从1950年婚姻法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47、对2001年《婚姻法》中夫妻忠实及相关条款的分析48、《婚姻法》中夫妻财产制度研究49、婚后一方父母出资购买房产归属研究50、离婚财产分割中女方权益保护研究51、西藏自治区藏族婚姻习惯法与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52、维吾尔族婚姻习惯法与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研究53、夫妻财产法的伦理性分析54、《婚姻法解释(三)》热议问题的法理分析55、论父母为子女购房出资对房屋产权归属的影响56、夫妻债务的认定与清偿研究57、论夫妻约定财产制的适用范围58、夫妻关系中“赠与”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59、论我国约定夫妻财产制60、婚内财产分割协议的性质及其物权变动效力61、法律文本翻译中的词性转换62、1950年代侨区的“妇女解放”63、伊斯兰教法中的待婚期制度研究64、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65、论离婚财产分割中的性别平等66、我国妇女家务劳动价值在婚姻法中的保护研究67、中共党人婚姻自由思想实践研究68、离婚时夫妻财产分割问题研究69、我国夫妻房屋归属问题探析70、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之评析71、我国《婚姻法》立法及实践中的不足与完善72、《〈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研究73、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谈女性权益保护74、对《婚姻法》三个司法解释中关于夫妻财产涉房条款的解读75、《红楼梦》婚姻法文化解读76、第三者侵害配偶权民事立法问题探析77、《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夫妻房产归属研究78、论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79、《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视角下夫妻财产制探究80、离婚协议效力问题研究81、少数民族婚姻习惯与《婚姻法》的冲突与协调82、论我国女子权利保护的完善83、建国初期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84、从中蒙婚姻法看两国传统文化差异85、婚姻关系中的生育权研究86、婚姻观的影响因素研究87、建国初甘肃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88、契约精神的导入与中国婚姻法的现代转型89、论我国夫妻财产制的新变化90、中国婚姻法学三十年知识图谱91、关于《婚姻法》解释(三)中夫妻财产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92、法律移植中的本土化建构93、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夫妻财产相关规定之评析94、论离婚诉讼中婚前按揭房产的归属与分割95、论个人婚前按揭房屋在离婚纠纷中的处理96、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97、论家务劳动价值的补偿98、柯尔克孜族婚姻习惯与国家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9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婚姻法律制度之探析100、浅析《<婚姻法>司法解释三》101、离婚财产分割中的房屋分割问题102、论婚姻法的社会正义价值103、我国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研究104、夫妻共同债务的法理分析105、婚姻法的社会性别实证分析106、论美国现代婚姻法的新发展及其启示107、关于我国婚姻法军婚特殊保护条款的探究和思考108、试论《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的修订109、新中国婚姻法变迁之社会性别分析110、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111、南京政府婚姻法的女性主义法学分析112、建国初期广州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1950-1953年)113、从法理学角度看婚姻法中的“夫妻忠实义务”条款114、论我国离婚妇女权益的婚姻法保护115、我国婚姻法军婚特别保护探析11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法研究117、土家族婚姻习俗与婚姻法的冲突和调适118、论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119、妇女婚姻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研究120、法律现代化语境下的权利本位121、1953年武汉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122、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述略123、婚姻法司法解释的若干分析124、论变性对我国婚姻法的影响及对策125、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126、夫妻一方对外举债的性质认定127、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研究128、改革以来中国《婚姻法》调整对婚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129、建国初期上海新婚姻法运动历史考察130、我国现行婚姻法的男女平等原则研究131、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在婚姻法中的立法构想132、建国初期《内蒙古日报》对我国婚姻法的宣传133、建国初期杭州市贯彻与实施《婚姻法》研究134、论我国婚姻法的结婚禁止条件135、论夫妻财产制及我国婚姻法相关制度之完善136、我国90年代婚姻家庭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的研究

恨无绝期日,身不由己时 ——试论典卖妻婚俗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二卷《木棉庵郑虎臣报冤》(以下简称《木》)中记述:小官吏贾涉携家童到杭州钱塘,途经王小四门,因行路饥渴想歇脚,便在门外喊道“有人吗?”,这一喊出来个妇人(王小四之妻),虽荆钗布裙,却一副妖饶模样,长得是“随他呆子也消魂,况是客边情易动。”贾涉看得发呆,又思量自己尚无子嗣,便欲买之为妾。家童去打探,穷困的王小四竟一口应承,贾涉大喜,讲明身价四十两银子,马上请来村里的教书先生,写了卖妻文契,双方在上面落了十字花押,王小四就把娇妻卖给了贾涉。这是反映“典卖妻”婚俗的典型故事。这种习俗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而以浙江省最为严重。因时间、区域或具体形式的不同,典妻又有租妻、借妻、租肚皮、招夫养夫、贴夫、拉帮套、搭伙、押帐、挂帐、典赡、典子、僦妻、捆妓和穙妻等多种名称。“卖妻”与“典妻”虽然存在着一定区别(可否被赎回),但就其本质来说是相通的:它们都是买卖婚姻的一种形式,丈夫将妻子出典或出卖,而女性在整个过程中多处于被任意处置的地位。因此,本文将二者归纳成“典卖妻”来阐述。 从汉代开始孕育、南北朝萌芽,典卖妻这一特殊婚俗至唐朝成形、宋代成熟,历经元朝的立行期和明朝的盛行期,至清朝恶性发展,延续到民国逐渐衰落。它蔓延中国大地千百年之久,历代对其都设有禁律,却又都禁而不止。可见,这并不是偶然,其背后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根源。 总体来说,典卖妻妾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男尊女卑而决定的夫尊妻卑的体现,是在“君臣、父子、夫妻”三纲权力结构之下形成的特殊婚姻形态,即男子使用夫权把妻子或妾有偿地出卖或出租给他人。它是封建社会竭力强化男权,把男权引入封建家族之中,形成至尊至贵的父权的封建伦理秩序的综合反映。具体而言,有学者总结,典卖妻的出现和长期存在基于以下三点原因:第一,妇女地位低下;第二,山村贫穷落后;第三,传宗接代的观念。 我们可以在《木》中找到相应的例证: 首先,王小四之妻胡氏和贾涉谈及“别谋婚娶”时说:“既尊官有意见怜,待丈夫归时,尊官自与他说,妾不敢擅许。”足见地位之低,虽反抗过丈夫的几次“卖”欲,但是终究不能为自己做主。这说明,妇女在父权社会,没有地位可言,大多只能依附丈夫;没有经济权利,只能依靠男子生存,缺乏自立能力。 其次,王小四“因连年种田折本,家贫无奈”,作为卖方的他没有不舍得妻子的意思,在“一日不识修,三日不忍饿”的现实条件下,只得将作为“私有财产”的妻子卖予他人。这也是典卖妻多发生在经济落后、土地贫瘠的穷乡僻壤,而少见于上层社会达官贵族之家的原因。 第三,贾涉作为买方,除了为胡氏的容貌身段倾倒外,促使他买“妾”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子嗣。“壮年无子”,是涉及到以后无法“事宗庙”、延续家族的大事,无后更是对祖先最大的不孝。这种根植于心底的封建宗法制度观念,使得典卖妻有了确实的正当理由和理论根据。且不论《木》记述得是否真实、是否存在着文学记述的“虚构”,但它确实反映了社会民俗真实的一面,并为我们理解和掌握史实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和依据。 另外,考察近世社会的婚姻与家庭,可以发现典卖妻作为一种婚姻形式,自宋代始也渐渐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必办手续和习惯做法。例如,典妻须订立契约,亦称“典婚书”、“合同”,一式两份由原夫和典夫收执,还阐明出典原因,期限、典价、子女抚养及归属等具体条款;典妻所生子女归属典夫,典子有继承财产权,并可列入宗谱;典租妻都需有媒证等。另外许多地方也行迎娶风俗,在夜间抬便轿迎娶,以薄酒谢媒,宴请长老相亲等。这些在《木》中有一定体现,典卖妻契约也常见于各种史料记载。 可见,在所有典卖妻过程中,钱财始终是中间最重要的一环。金钱的诱惑总是大于女子的意志而存在,买卖(典)方出于各自的目的,将妇女当作物品转让。女人成了商品,只是拥有者有着不固定性罢了。所以,大张旗鼓地迎娶典卖而来的妻妾,更是一种伤害。买方无非是想为后代留一个正名,而决不是想要给这个用来生育的女人一个名分,也不是想肯定她的地位——她本就无地位而言。 悲哀至此,悲悯无用。 虽然冯梦龙用“夫妻配偶是前缘,千里红绳暗自牵。况是荣华封两国,村农岂得伴终年?”这首诗来说明胡氏与贾涉的结合“你情我愿”,并无不妥或悖理之处,而且似有支持、鼓励之意,但是我们看到,被典卖的妻子到了买方家中,受到不公待遇仍是不可避免的,苦痛也来得更深。文中,贾的正妻唐氏乃悍妒之人,她害怕地位动摇便百般折磨胡氏,贾涉用计使胡氏搬离才得以生下一子,然而辗转儿子过继给贾的表哥,胡也被卖给他人,导致骨肉分离。 其实,在现代作家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中,我们也能看到妇女被典卖的凄惨与无奈,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一特殊婚俗给妇女身心带来的巨大伤害。春宝娘因家贫被丈夫典给有两百多亩财产的秀才,在正妻的威势下,当牛做马,像仆人一样过活。她夜夜想念春宝,为秀才生下一子后便起名秋宝,刚疼上秋宝却被赶回原家,此时春宝已病得不轻,不太认识她这个娘了。就这样,她生了两个孩子,却总被剥夺做母亲的资格,她被当成工具、财产,甚至没有名字,在奴隶的身份下,苟延残喘,痛苦一生。 读这两篇文章时,我脑海里盘旋的总是鲁迅先生那一句:救救妇女和孩子!《诗经》有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又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规,宜其室家。”然而,千百年来,两情相悦地立家、天长地久地安家,似都成了虚幻的梦想。 历史缓缓地走向远方,在婚姻家庭的围城内,留下了依稀佝偻沉重的背影。而近年来,这种曾一度消失的婚姻陋俗又以不同面目悄然复活,更要求当下的我们学会反思。 那些不曾自由的女性,那些被视作鸿毛的人格和灵魂,值得后人祭奠志哀。 嫁娶不由己,生死托于天。存在即合理?我不敢贸然肯定。 毕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并非一句戏言。

1、论我国夫妻财产制的新变化2、论离婚诉讼中婚前按揭房产的归属与分割3、论个人婚前按揭房屋在离婚纠纷中的处理4、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5、论家务劳动价值的补偿8、论婚姻法的社会正义价值103、我国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研究104、夫妻共同债务的法理分析105、婚姻法的社会性别实证分析106、论美国现代婚姻法的新发展及其启示107、关于我国婚姻法军婚特殊保护条款的探究和思考108、试论《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的修订109、新中国婚姻法变迁之社会性别分析110、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111、南京政府婚姻法的女性主义法学分析112、建国初期广州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1950-1953年)113、从法理学角度看婚姻法中的“夫妻忠实义务”条款114、论我国离婚妇女权益的婚姻法保护115、我国婚姻法军婚特别保护探析11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法研究117、土家族婚姻习俗与婚姻法的冲突和调适118、论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119、妇女婚姻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研究120、法律现代化语境下的权利本位121、1953年武汉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122、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述略123、婚姻法司法解释的若干分析124、论变性对我国婚姻法的影响及对策125、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126、夫妻一方对外举债的性质认定127、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研究128、改革以来中国《婚姻法》调整对婚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129、建国初期上海新婚姻法运动历史考察130、我国现行婚姻法的男女平等原则研究131、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在婚姻法中的立法构想132、建国初期《内蒙古日报》对我国婚姻法的宣传133、建国初期杭州市贯彻与实施《婚姻法》研究134、论我国婚姻法的结婚禁止条

《婚姻保卫战》不错,推荐看看!

家乡变迁的论文题目

我和故乡一起成长

写家乡的变化的话,那么其实我觉得你可以用的题目就是瞬息万变,这个题目我觉得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好的,你可以写一下家乡当中城市高楼大厦,由破旧的平房变成了高楼大厦之类的。

每当我看见高大的建筑物、清澈见底的小河、或者是走在宽阔的马路上的时候,总会想起我小时候的家乡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泥泞的小路,每当一下雨,我走在那条小路上的时候,总会滑倒。这让我感到十分气愤!我小时候的家十分简陋。

不下雨还好,一下雨就漏水漏得不得了。原先家乡的小河十分臭,也十分的黑。人们都不敢往哪里去。此刻我家乡的小河十分的清澈,河里也有很多的小鱼小虾。我经常到小河里去抓鱼摸虾,十分好玩。河的旁边也有很多的垂杨柳。

我也经常爬到茂密的垂杨柳上方和同伴们一齐玩捉迷藏。在树上闻着清香的柳叶,让我陶醉在其中。但是我有时候爬树的时候也会摔下来,摔得我好疼好疼的。我也经常坐在小河旁边呆呆地望着小河,看着垂杨柳,总会想起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我小的时候,最想要的礼物就是电脑。但是以前家里很穷,买不起电脑。但是到了此刻,已经不再是幻想。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脑和电视,也都盖起了新房,住进了新的小区,家乡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小时候家乡的人十分不礼貌。

动不动就打人、骂人。违法的事也十分多,也没人管。但是到了此刻,不礼貌的人少了、违法的事也少了。在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也多了起来。看,高素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刚想到那里,垂杨柳发出的清香让我从回忆中醒了过来。

我以前的家乡和此刻比起来差别可真大呀!我爱我家乡,爱家乡的善美,也爱家乡的纯洁、和真诚。

家乡变化题目如下1、家乡的变化真大;2、我的家乡变啦;3、我的家乡变化大。

我们的家乡是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它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根据你们的调查,家乡有了那些变化,其中那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数人的家乡的变化,真的是日新月异,下面以《家乡的变化》为题,给出三篇范文,供您参考,文中家乡变化的句子,加粗显示。

【篇一】家乡的变化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我已经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长大为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了。不只是我,我的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了。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民主路了。山西路是我市的中心街道,过去,这条街叫沥清路,由于人多车多,路面已经坑坑洼洼。每逢雨天,街道就积满了水,汽车驶过,泥水飞溅。晴天,车辆经过,尘土飞扬,呼吸呛鼻子。街道两旁的商店参差不齐,屋顶上全是破破烂烂的瓦片。

现在,在政府的重视下,已经把山西路重新修建,修成了一条现代化的步行街。街道的地面铺上了美丽的大理石砖,平整光滑,非常美观。街道中间,每隔一定的距离,就有形状不同的花坛,花坛里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花坛里种的最多的是菊花,菊花粉得像霞,白得像雪,黄得像金……非常美丽,把街道装饰得更加美丽动人。街道两旁的商店,门面进行统一的装修,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美丽极了。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街道两旁的玉兰花灯放出灿烂的光芒,把街道照得如同白昼,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来,逛街、购物,真是热闹非凡。

现在的山西路,是我们市最美丽、最繁华的一条大街。我希望它明天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富强。

【篇二】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东台,她坐落在苏北平原,濒临黄海。我是喝家乡水,吃家乡粮长大的,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让我印象深刻。随着家乡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的周围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记得小的时候,人们都住瓦房,生活条件好的才住得起楼房。平时我对瓦房没啥意见,但是一遇下雨天,就没那么好过了,因地势低洼,雨水直往家里钻,到处都是湿漉漉的。特别是夏天,让人很难睡个安稳觉。

过去,我们走的大多是泥路,最好也就是砂石路,如果有车子开过,就会扬起满天灰尘,让人睁不开眼。现在呢,马路全是柏油铺面,汽车、摩托车在街道上快速行驶,多威风啊!旧城改造后,家乡面貌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的楼房,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商业步行街灯火辉煌,一派热闹景象。马路上都陆续装上了红绿灯、电子警察,不用交警叔叔指挥,人们也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们的出行更加安全了。

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可爱的,然而,家乡的人民更加可爱。我的家乡流传着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故事,2004年,国家邮政局在我的家乡还举办了董永和七仙女特殊邮票首发式,盛况空前,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前不久,我92岁的老太太因病住进了医院,经过医护人员的尽力抢救和家人的精心照料,老太太终于脱离了危险,当她苏醒过来时,还以为自己住进了宾馆呢!因为医院的现代化设施应有尽有,老太太笑着说:“我还希望多活几年,看着我的重孙女健康成长,我的幸福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呢!

家乡变了,变得更美了,家乡是祖国的一小部分,家乡的变化是祖国发展的缩影,我身边的巨大变化反映了祖国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篇三】家乡的变化

近几年来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信,你瞧:昔日尘土飞扬的泥土路变成了平整的石砖大道,街道上不再是冷冷清清的了,而是车水马龙,店铺一家接一家,小摊一个连一个,商品琳琅满目,任人选择。

原来的平房都变成了一座座高楼,马路上一辆辆轿车飞驰而过,人人都穿上了美丽大方的衣服,不再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太多太多的变化了!我们的家乡就好比涂满了蜂蜜,更多的是快乐和香甜。现在家乡的变化很大,但是环境却大大不如以前了,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吧!

现在为了美化环境,家家都建了一座小花园呢!花园里各种各样的花争芳斗艳,那朵嫩的牵牛花,婀娜多姿,喇叭装的花朵缀满藤蔓;牡丹富丽堂皇,那丰姿宛如少女露出了笑脸;石榴花,一个个像红灯笼似的,挂满枝头……花香醉人,更有一群蜂蝶在花中翩翩起舞。花丛中还有一处小小的喷泉,水珠四溅,在太阳的照耀下五颜六色,漂亮极了!家家房里摆着电风扇、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现在,家家户户外出还驾驶着私家车,可神气了!现在种地实现了机械化,家家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安上了自来水,方便多了,夜晚总是那么灯火通明,是因为,广场和公园每到傍晚,人们总是兴高采烈的冲向广场或公园,放着美妙的音乐,跳着优美的舞蹈,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在广场的中央,有一个大一点的喷泉,每到夜晚,路旁的霓虹灯亮了起来,喷泉也像孩子看见妈妈一样,开心的“跳”了起来,小孩子们就乐呵呵的用手去碰那些喷出的水柱,别提有多高兴了。再看广场的最顶处,有一块巨幅的大屏幕,人们可以在那里看看新闻,看看电视,非常惬意,人们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可听妈妈说,以前的什么都没有,没有广场,没有公园,更没有高楼大厦,甚至没有那一盏盏明亮的夜灯。我这才感受到,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怎么样听了我的讲述,是不是发现家乡变化很大呀。

研究历史变迁的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变迁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探讨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文化内核:柔性文化,而阐述了面对国际社会变迁的大背景,秉性文化需要植根入更多刚性文化的因素以适应社会变迁。因此要以柔性文化为本源,挖掘本民族刚性文化因子,一方面继承 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呼唤刚性文化,以适应主流社会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民族精神;文化内核;柔性文化;刚性文化

1 柔性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民族精神与时代息息相关,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总是烙上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经济因素,但是悉数世界各民族“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似乎可以从各种文明中找到一种跨越了时代背景、源于地缘经济特征同时又决定了民族性格、民族制度、民族精神的特有民族文化主线,在伊斯兰世界里,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权至上的伊斯兰教义中,忠贞的服从以及为和平的圣战意识性文化支配着整个民族,因此伊斯兰世界各民族表现得异常团结与排外,无论是仇恨还是友好都不偏不倚的一致,而这种一致是任何时代都未曾改变的。

而中华民族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核,它是“内敛含蓄”、“左右逢源”的,因此曾有学者形象的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核形容成“太极”,也正是如此,林语堂在《中国人》中给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贴上老成温厚、消极避世、知足常乐、因循守教、中庸之道的标签,在这种文化内核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就具有“积极的人世态度、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注重‘中和’的思想特色以及兼容性与主导性并存的特点”。

究其原因,我们似乎可以从费孝通先生那里找到答案。费老先生笔下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与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生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乡土社会下的中国人分外的“土气”,成员们更愿意生于斯死于斯,于是终老是乡土社会的常态,这种不流动注定了社会中成员间相同的生活环境、相似的生命归属、大体一致的生活方式。于是差序格局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关系纽带,一方面由于这种横向弹性结构的“差”,中国人的 人际交往 总是“左右逢源”遵循“中庸之道”且“厚实而老成”的;另一方面,这种差序格局所锻造出的纵向刚性等级化的序列社会结构更是形成中国人宗族制度分明、强调伦理道德等等,因此在纵向等级结构的主导下,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又会表现的或者积极人世,或者消极避世……

如果将上述一切看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普遍的文化内核,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怎样的时代特征、怎样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怎样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一定有着这样一支希翼和平、友好待客、中庸之道、左右逢源、尊长护幼的不变力量,这是中华民族得以自立自强、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优良民族性情,是我们始终应该恪守的古老训诫。

2 社会变迁下的文化变迁需求

按照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所阐述的理论逻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正在从传统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朝向以工业为主导甚至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的快速变迁,这种变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显而易见的背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穿插其中的民族精神是否足够完美到可以跟得上世界社会格局的变迁步伐,而不被甩出世界主流格局之外?费孝通先生阐述的是“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既然冠以“乡土”之名,那么乡土社会结构的适用范围至少需要局限到中国的乡村,更何况此书的写作时间是在解放前。然而就在2003年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庆典上的讲话中,形容中国的社会结构时仍然采用“差序格局”一概念,且概念内涵没变,笔者赞同费孝通先生的阐释,因为有意无意间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时代变迁、城乡变迁、制度变迁,人与人交往的网络结构始终未变,传统宗族观念仍然影响深远,如果按照上述“太极”的比喻,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太极”的部分并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

那么这种近似“太极”的柔性文化是否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应对当今世界的竞争呢?显而易见,根植于“乡土”的中国中土文化所形成的差序格局是适应农耕民族的乡土社会的。因此在世界大同的农耕社会,中华民族的历史往往可以成为世界性历史,隋唐盛世、明清盛世便是最好的例证,原因可以理解成是我们植根于民族灵魂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文明是与当时世界主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了的,在那样的时刻,我们民族的精神体现了世界主流文明的精神,因此当时我国的历史同时也被写人世界的主流历史部分,然而,随着西方工业经济的异军崛起,世界主流文明为工业文明所取代,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是世界一体化的高速变迁。空间、时间距离不再是国与国、洲与洲的隔阂,掌握着主流经济技术的西方文明开始主宰世界,无论是____教义中的“原罪”、“救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是西方民族中的理性精神、批判精神,抑或是大和民族对天皇绝对忠诚的武士道精神,都体现着一种不同于“太极”柔性文化的刚性文化,当世界主流经济告别了农耕时代。刚性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扬弃保留、锻造更为坚实的民族精神?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世界一体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的状况却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科技文明三次浪潮并存。即“同一社会的不同部分处于不同的时代中”,属于各种时代的文化理念相互激荡,似乎传统的农耕文明在中国内陆乡村还没“过时”,工业文明的理念已经跟不上东部发达城市的步伐,需要做出改变去适应信息科技文明时代的文化了。这就造成在精神上民族情感很难统一,社会失范现象严重。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做出相应抉择,那么究竟是恪守柔性“太极”文化,继续维持“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还是选择一种刚性文化来锻造民族精神?诚如上面的论述,民族精神承载了厚重的地缘文化,其最精髓的部分是民族最深层次最本质的民族文化内核,也是民族得以存在之基、立足之本,这是我们无法改变也决不能改变的。然而现实要求我们在文化中注入刚性的血液,失范的社会情智急需重新整合民族情绪,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继承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并根据时代特色,挖掘和向社会呼唤属于本民族的刚性文化。 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刚性因素

事实上,如果按照中华大一统的说法,我们的民族并不缺乏刚性文化。2005年姜戎的《狼图腾》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国内文化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诸多学科领域针对“狼性”的广泛探讨与研究,“狼性文化”便是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刚性文化,狼是游牧民族顶礼膜拜的图腾,也是与牧民们在草原上争斗了几千年几万年,教导牧民智慧、为牧民积聚力量、有胆识有组织的强大集团军。游牧民族因此英勇善战、睿智过人,说游牧民族在狼图腾的教导下“雄韬伟略”一点也不为过,元朝无边无尽的疆土便是最好的例证,其实也正是中华民族这一支铿锵豪迈的力量令世界各民族心存敬畏。也正是这一支力量如我肤色者依然被世界称为蒙古人种,一时间相见恨晚,对狼性的呼唤一度成为学界呼唤民族精神的主流,笔者赞同这种对于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刚性文化的呼唤。但是反对完全否定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做法,对于民族中源于地缘文化的文化内核,是我们始终应该坚守的民族习性,而我们现阶段呼唤刚性文化、呼唤狼文化的作用在于适应社会变迁,适应时代发展,这正如同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民族精神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烙上时代烙印一样。

4 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有着自身不变的文化内核特质,这种特质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内核中表现为“太极式”的柔性文化,同时这种特质有着深厚的地缘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区别他民族的分野特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但是放眼当今世界,主流民族精神中刚性文化大行其道,依然严格恪守柔性文化就会面临着被甩出主流文明结构之外的危险,因此,应该在恪守传统民族精神的同时,挖掘本民族的刚性文化,使得民族精神适应主流、适应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现代化的视阈下,从社会结构的变迁考察近几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能够增强我们对社会发展变化宏观主题的把握和认识;对比分析东西方社会变迁的背景差异,得出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背景条件,从而更好地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变迁;现代化;社会结构;背景差异

对西方社会近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社会学家们都试着用某一典型性词语去概括和总结。许多西方学者用“现代化”或者说“从传统到现代”来概括和描述,也有人从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角度将其总结为“进步”和“发展”。或许,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前,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西方社会充分发展,而非西方社会展现的则是亟待完善,很少去探究西方社会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或者背景因素。若将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相结合,对比分析东西方社会实现变迁的背景因素,能够帮助我们清醒认识西方社会迅速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动力,进而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和实现社会变迁提供借鉴和启迪。

一、社会变迁及现代化视阈下的社会变迁

社会是人为了达到单个人所无法实现的需求满足水平而有目的地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又可以看作是价值联结的生存单位。而变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涵盖了世界历史发展和变化的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是社会变迁呢?

从广义上讲,社会变迁指的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因此,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如社会变迁的规模、方向、性质、人们参与和控制的程度等,社会变迁类型就会呈现多样性。罗荣渠先生就将社会变迁的方式划分为微变和巨变,并将其阐述为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传导性巨变和创新性巨变。

我们所讲的社会变迁主要是从社会结构的变迁出发的。所谓社会结构,它指的是“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间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社会系统具有形态特征(它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它不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是根据认识和思考而抽象出来的),是对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实在侧面的相对静止的形态或者说状态的特性的描述。”简单说来,社会结构就是指在社会变迁中长期保持不变而带有一定方向性变动的那部分。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 教育 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西方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假设的前提,即社会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部分,并且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现代”的部分逐渐膨胀、“传统”的部分逐渐萎缩的过程。许多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学家都曾详细讨论过“传统”和“现代”的特征或差异。他们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个人人格与行为特征等方面去对比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典型差异,当然也有许多学者从社会结构出发去研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美国学者C·E·布莱克将关于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发生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走势归结为:人口分布走向城市化,地理流动性和社会流动性提高;社会的收入分配趋向公平,文化教育趋向普及,机会趋向平等;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水平的提高,个人主义愈来愈强,责任中心由社区转向社会,由地方转向国家等。丁建弘认为布莱克的概括“并非十分全面和合理”,他认为现代化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从地方共同体到整合的社会的变化。尽管将传统和现代的概念引入现代化研究会带来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对于我们研究现代化背景下的东西方社会变迁问题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现代化一词可以说是对“世界历史”开始以来至今对人类社会发展主题较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概括之一。从逻辑上讲,社会变迁理论从宏观上就包含了现代化理论,因而我们将范围限定在现代化视野下。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我们也主要是从现代化这个历史发展的主题出发,着重考察在现代化视域下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二、东西方社会变迁的不同背景及其差异

为了更好地对比东西方社会结构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选择社会结构变迁中比较突出和代表性的五组变量进行比较。

(一)社会的开放性与流动程度不同

许多学者从西欧与其他国家历史发展的比较中探索西欧率先迈入工业社会的原因。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就从非西方国家的自身条件出发,他认为东方国家古代文明太发达以至于难以产生新的文明。钱乘旦则直接将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的不同。他认为西欧的封建社会是一种金字塔的等级结构,形成以贵族集团共同分享权利为特征的等级君主制,并且在这金字塔外面,还有一个异己的力量存在即“市民社会”。而东方的封建社会则是一个“大屋顶”结构,它笼罩一切,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极大地阻止了资本主义的自发产生。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谈到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英国)在构成上有“三大骨架”,即土地贵族、“中间阶层”和工资劳动者。17~18世纪英国“三层式”社会结构为英国启动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力量和阶级力量。除了这个主体性力量外,英国还具备了使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的两个社会特征:社会的开放性和社会的流动性。英国社会的阶级与阶级、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界限趋向重叠,个人在社会的区域流动、职业流动和经济地位的流动也是相对自由的。当然,法国和德国各阶级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与同时代的英国进行比较时,显示出了相互隔绝的状态,但是他们在19世纪后期都出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如法国在19世纪最大的社会变化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社会角色的转变。贵族在政治上经济上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从权势的巅峰上跌落了下来。在1950年代,德国的统治阶级的大部分容克开始分化、资产阶级化。通过改革,普鲁士一德意志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基本上是封建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从而迅速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而在东方国家,村社和类似于原始社会的村落制度将人们紧紧地捆绑到了一起,个人完全依赖于他所处的村社和村庄。村社体现的是一种类的、集体的主体意识,个人主体性丧失。村社培育着人们的集体意识,他们往往聚族而居,一个村庄的居民相互血缘关系盘根错节,拥有共同的祖先,因而村庄成为由宗法关系联结在一起的集体,这点俄国、中国、印度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俄国,村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被称为“米尔”的村民大会,负责和决定村长及其他公职人员的选举、土地的重新分配、村社成员的迁徙及新成员的接纳、赋税徭役的分配等重要事务。此外,还有为保证服役完税而建立了连环保制度。这样,个人的一切都离不开集体,取决于集体,只有作为集体的一员,个人方能生存。而在印度由于村社和种姓制度的严密性,人们也被死死地束缚在他所在的村落和种姓阶层里。在以上的社会里,人们之间除了和村社内部人员的交流外,基本上不需要也不能与其他村落和人员进行交往,人们彼此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社会流动性和开放的程度极低。

(二)角色和地位分配的原则不同

现代化的所谓合理化倾向要求的水平不过是机会均等,以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能找到最适合于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角色。帕森斯提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整套“角色期待”,它规定了社会中每个成员彼此期待着要充当的社会角色,进而形成了“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对比东西方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东方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结构是稳态、封闭和静止的。东方社会特有的社会等级制度使人们习惯于承袭而来的地位和角色,几乎从不考虑改变职业和居所。如印度的村落统治机构是依据传统习惯进行活动的,缺乏明确的法律以及关于权利、义务的契约,统治者的资格基本上是以先天条件(如出身、年龄等)为优先,并且是世袭的,财富、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等后天因素居次要地位:俄国的村社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宗法共同体内部的简单协作传统,如劳动改组、公耕地等等,在价值观念上轻视自由个性,强调整体和谐,把个人视为共同体的附属物而否定其独立人格。这样,人们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就有了先天性并且自然的逆来顺受;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也是如此,虽说中国有士大夫精神,但出发点还是想一劳永逸,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个人几乎不期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并且相信以往的社会秩序是天经地义和不可改变的,地位和爵位的世袭成了中国古代社会角色和地位分配的重要原则。

而在西方社会,虽说也是封建社会,但它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分封建邦”的社会,各封建邦国之间相互独立。并且西方社会是一种阶级制度。等级与阶级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成员资格基于出生机会,后者则基于职业和经济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则在生存斗争中创造出具有强烈经济追求的新教精神,将崇尚个人才能和力主个人权益的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他们的价值取向。这样,决定他们地位和角色的不再是先天的出生条件了,而是要靠自己的职业和经济地位了。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共同点,那就是在社会结构中诞生了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中间力量(市民社会)并逐步发展成为强大的资产阶级。如在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由于文官制度的推行,社会升迁又多了两条途径:学历和成就。整个19世纪,法国人的社会地位变迁大致以一种渐进方式实现的:最底层的工人首先改变工种,一般工人经过几代努力,也许可进入小资产阶级的行列,一部分的小资产阶级升入更上一层的社会集团。英国的“三层式”社会结构形成特有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生产力要素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到角色地位分配原则的变化。

关于社会变迁的研究论文相关 文章 :

1. 社会学论文

2.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3.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

4.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论文

5. 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

6.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

罗马帝国的分裂

在2009年,我们的共和国已经走过60年的光辉历程。回顾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了信心。

1949年2010年10月1日,第一家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五星红旗,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向世界。新中国成立后,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第一,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是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已经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第二,标志着中国是一个独立,民主,统一的方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个新的阶段。三,本声明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人口 - 近一个季度的国家,打破的东部接待帝国主义,扩张的力量,世界的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世界的斗争,被压迫国家和鼓励解放被压迫的人。

在过去的六十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中国扎下了根,广袤的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工人阶级,工人和农民的联盟,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官僚垄断资本,土地改革,没收的基础上,对农业,手工业行业资本资本主义业务部门的贸易和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和剥削制度的公有制生产。这是为了消灭阶级剥削的根源,消灭剥削人民,被压迫人民的社会现象,在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化是最大的。

消灭了剥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有的人都从一个共同的根本利益,这是最根本的。同样的利益,团结,每个人的利益都依赖于国家,集体事业的发展。生产,建立同志式的合作关系。虽然内部矛盾?,但一致的基础上,这一矛盾的根本利益是矛盾的地方,暂时的,只要正确的治疗方法,它是不难解决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利益,人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我们的国家变成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人民,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它反映了我国人民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共同利益。这是所有的人的斗争,一定会实现。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这无穷的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的生产力高速前进。在过去的60年里,我们的基础“一穷二白”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工业和经济体系,产业发展,我们只用了20年,比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半,一个多世纪以来走了。农业,交通运输,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大的成就,创造力,可以依靠的前列,为实现“四化”。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我们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

新生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像任何新的东西,是不完美的,这是不可避免的挫折,在成长过程中多次出现,但是这不是社会主义的系统本身。党的10届三中全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我们有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继续工作,以正确的错误,同时吸收的因素,世界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优越性,社会的资本主义制度,这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必将赶上在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脸,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历史变迁。

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主导的“左”标准“以阶级斗争为纲链接“的时代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经济中心的建设,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开放了30年从那个时候起,共产主义党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改革和开放了创新的实践书写自我结束的改善种族的顽强史诗?在面对变化的中国共产党,当地的历史,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在人们的面前。改革开放,不仅有利于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古老的文明,稳步迈向繁荣和幸福的道路恢复活力的好方法,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宏伟的历史画卷,在30年的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

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团结并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的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一个事实,即建立一个有效30年后的心脏和一心,锐意进取,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具有悠久的历史,30年的创造性活动。 ,取得的显著成绩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以调动了亿万人的积极性的改革和开放起来,使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文化革命“的边缘是一直在世界第四大,总进口和出口,居全国第三次在世界上谁吃的食物,衣服上,的缺乏,很多人买一辆车,到旅游国外7神的飞行太空行走,抗震救灾,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我们进一步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开放。

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民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民族,中国国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这一重要结论,改革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一个高层次的概述和开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的土地上,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好处的人,中国古代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的100年建立的新时代,我们的伟大目标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鲜明的特点。

之际的纪念大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第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的讲话,胡锦涛同志指出:改革最鲜明的特点和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繁荣的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民族,是促进自我,改善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系统和社会的新能源,建筑,和发展的特点,中国的领先发展和进步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是,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以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我们最大的目标是创造利益,超过一亿人在100年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在新中国成立, 100年以来,胡书记指出:一个更高的水平,并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繁荣的社会。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时间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的智慧和人民,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程序和经验,的开发和使用的一套原则,政策和工作计划,以指导改革和开放上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地打开了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的特点。我们现在的目标鼓舞人心的,只要我们是共产党,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这将是中国特色,能够顺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目标。

炸弹命令沧桑,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以百万计的人,锐意进取,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百年梦想,创造另一个奇迹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民族复兴在今天的中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业务正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的特点,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日BR />几十年来,中国一步一步走向繁荣,一个儿子和女儿的生活和工作,安居乐业的生活和工作中。青藏铁路,一个几乎是不可能的铁路,对中国人民做很多次的列车的速度,使人们的生活更方便,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全国人民欢呼雀跃 - 中国是使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的壮举!

60年来,中国的人口130万的古代文明,和谐的家庭在1998年,南方遭遇特大洪灾淹没了许多房屋被洪水淹没,淹没许多国家2007年的决心,儿子和女儿的永恒的爱情,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阻碍了人们回家的路上,并没有停止的儿子和女儿的救灾,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的震级也被搬到世界各地建立的地震震倒的破心脏海豚死亡的家庭成员,儿子和女儿在地震中拒绝突破中国国家气象风暴的积极性,我认为,最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将成为一个有点麻烦的帮助,再乘以了130亿美元,将成为一个大的支持。中国人民携起手来,心克服一切困难!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刻在历史上的辉煌篇章,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叔叔悬挂中国民族的千年梦想;中国第一个在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太空飞行中,月亮,嫦娥和兔子在2008年发射的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太空行走,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中国的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发展,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几十年来,对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更快。小知识的农村人之前只知道这个概念的劳动,生活和学习的越来越多,许多年长的人学。农业不仅要花费的努力,但也充分利用的智慧。农村人上了高中,大学,成为一个智囊团,建设新一代的祖国,农村生活,吃不好穿过苦日子。现在,农村人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好,并过着舒适的生活。手机,彩电,冰箱......这些东西,或什至成为现实,一度被认为是在此之前给人的印象,在农村地区是一个烂摊子,雨一样,足迹将成为混凝土公路山上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现在,一提到农村改革和开放,清新的空气,美丽的山...在农村地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我坚信,中国将迎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孩子买不起上学

2004年,15岁以上的中国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比世界平均水平,一年多的时间,只有7.2%的教育,受过良好教育,但在2006年仍然是一个严重缺乏教育表决。农村地区,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教育是最重要的任务。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支持金融教育的增长,逐渐增加工资的教师,每名学生的公共资金,办学条件差,经营困难

医生总是本地债券,如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将逐步得到解决。在2010年,人口将接近100%,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在全国覆盖。感觉

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模式由单一政府成立以来,新中国增长最快的突破,但医疗保健体制,机制,仍然有许多障碍,严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倾向的“药方”小病不分青红皂白的检查,治疗是困难的,昂贵的医疗,群众反映强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表面将在2006年扩大40%所造成的贫困群众,以进一步遏制陷入贫困,该国将实施必要的经费,支持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为客户提供农民

确保饮用水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控制和安全,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和生态保护等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和控制,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城市贫困人口的服务,并促进流域和努力的工作,以解决严重危害的健康和安全,环境和污染,特别是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关闭了15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工业污染源的废气排放标准的实施在2006年的最后期限,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空气,并已成为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明确各级政府“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计划年度计划减少约20%,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支持的“保护伞”

在城市地区,前10个月,被创造了88,000个新的就业机会,比原计划提前完成。 “十五”计划期间40万城镇居民实现就业的目标,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峰期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在未来几年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将达到每年13万至14万人。未来,公司将专注于社会盈余,该国也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指标体系,将有45在“十一五”百万新的就业机会的歧视性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成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居者有其屋计划(居屋计划)

>

2005年,国务院多部门联合行动的统一部署,以规范房地产市场,以获得更好的市场秩序,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房地产价格仍然是“优”政策的实施,在中央和稳定住房价格,将重点放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方向,一边朝路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市场价格,抑制投机,住吗?住房问题 - 低收入群体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售价将在更大范围的与人民群众的对接。



不安全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19年来增加了119倍。然而,中国的公共养老覆盖面占人口的15%??,部分的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地区的老人也没有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保障和在持续改善他们的员工,专注对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的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将逐渐扩大,真实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国家做更多,更安全的生活,生活的生病的医生。

共享发展
/>我们的人民作为一个整体,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全国总人口的20%,最穷的成果总人口20%的人口,50%的最富有人口的收入或消费的份额,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在2006年,政府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结构,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的将来,更多的财政资源将集中在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且增长是远远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投资在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和其他战略举措,也将加快步伐,和共同繁荣。

无论是农民工能否拿到工资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行动的环岛农民工工资的债务在2005年9月,发生时,该项目拖欠工程结算前,在2003年1.41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82%的国家积累,但忽略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权利和利益,工人的环境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2006年,农民工,全面,成为工资的国有企业,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监督。行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拖欠工资现象的新项目建设将受到遏制,进城务工的农民更宽松的环境和生活质量,
BR />

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居民平均旅行速度达到84.8%,大大丰富了文化产品的精神和文化需求的人上升,是仍然不完整的网络文化服务,仍然使一些景点高昂的票价人丽城却步2006,所以普通百姓看得起的风景,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多的思考和努力,政府改革,促进文化系统留下空间,人们将享受到日益复杂的文化服务,大大扩展了在农村地区,剧院,文化中心的传统观念的普及,图书馆和其他设施,农民的日常生活。

一、填空题:1、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选举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 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会议通过的《 》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1年5月, 和平解放。至此,全国领土基本得到解放。3、1950年到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 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其中涌现了 、 等英雄。4、1953年中国共产党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大改造)。5、 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7、1958年开始的“ ”和“ ”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出现的错误。8、 被称为“铁人”,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 ”, 被称为县委书记的榜样。他们被誉为是“共和国的脊梁”。9、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0、从1966年到1976年爆发的“ ”给整个民族造成严重的灾难。11、 标志着我国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12、 年 后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 的成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3、我国建立了 、 、 、 、 五个经济特区。14、我国经济改革首先从 开始,主要内容是实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 。15、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16、1954年,周恩来倡导的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指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17、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8、新中国实行 、 的民族政策。 是民族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19、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年 月 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年 月 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20、第一位访华的总统是 。 年中美正式建交。在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是 问题。21、1964年我国第一颗 成功爆炸。1967年我国第一颗 成功爆炸。这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1970 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 ,从此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22、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 。23、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4、 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1)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坚持社会主义道路(4)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5、 年,中国重返奥运会。1984年 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 在举重项目打破了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第一个世界纪录。 二、问答题: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2)、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混乱局面,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3)、中华民族将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答: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总结了建国以来的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纠正了“文革”中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严肃党纪。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3、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答:这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结果,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6、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是不可分的。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你是怎样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的?答:习题的说法是正确的。民主和法制不可分。从一个国家来说,民主就是要由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在具体商议一些公共事务时,社会中各人的看法不同,往往很难统一,而且由于人数众多无法人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人们就建立了一系列大家公认的制度。所有这些制度,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通过的,就统称为法律制度,这种制度安排就叫法制。社会主义法制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动,制裁和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绝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7、比较: 会议 时间 重大决定 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揭开序幕。 十二大 1982年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十三大 1987年 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确立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十五大 1992年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有句话:“养儿防老。”你认为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这句话还有没有意义?现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与这句话有没有冲突?可以从城乡各种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答:过去,中国没有养老保险制度,老人主要由儿孙奉养,由此有“养老防老” 这样的老话。现在城镇虽然基本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但并不表明儿孙赡养敬孝老人、社会尊敬老人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失去意义了,就可以丢弃了。养老保险制度只是从经济保证了老人的物质生活,而精神上的安慰与天伦之乐还需要儿孙们提供。广大农村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子女奉养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因此可以说,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子孙们的经济负担,并没有替子孙孝敬、奉养老人的义务与责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