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在xx市教科室工作计划和学校学期工作安排的基础上,以“生活化教育”指导思想,以情境教育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中心,以科研活动为载体,引领教师在培训中提升,在研究中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力争使教科研工作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二、工作目标
1.结合绩效考核完善科研制度,激发教师科研意识,营造科研氛围。
2.扎实开展常规性科研活动,努力创新活动模式,提高活动效果。
3.加强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规范过程管理。做好苏州市级课题的实施工作,做好xx微型课题的结题工作。
4.做好20xx年校本培训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完善科研制度,规范管理
为促进学校科研工作进一步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教师科研意识,激励科研热情,促进专业成长,根据xx市教师发展中心《xx市教育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制定的《xx市特殊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定期开展科研活动,完善过程性资料。
(二)优化常规活动,扎实开展
常规科研活动,作为教科室常态性的工作,需要规避零散、随意的活动方式,使各项活动统筹有序地服务于学期科研的工作中,以提升教研科研工作的实效。
1.做好常规工作
继续做好《燃荻》文章推荐和《xx教育》征稿工作。《燃荻》按照发展中心科研处要求,每月5日前推荐一篇主题一篇非主题,撰写推荐理由,按照要求进行排版。《xx教育》每学期两次征稿,一次是开学以后两周,一次是期中考试后一周,请老师积极投稿。
2.强化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应成为教师提升素养的重要方式。本学期将继续引导全体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潜心读书。
本学期重点阅读教师发展中心组编的《燃荻》和教科室推荐的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刘全礼编写的《个别教育计划的理论与实践》,并撰写读后感。同时教科室制定读书活动计划,结合学校主课题,依据需求编写校刊,引导教师读好书,激发教师好读书。
3.加快队伍建设
一是教科室主任建设。以发展中心科教融合“七个一”工程的要求为依据,扎实开展相关工作,即:订好一份计划、参与一个课题、开展一次活动、读好一本书、做好一次讲座、带好一个团队、推荐一批成果。
二是科研骨干建设。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培养对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搭建研训平台,培养更多理论素养好、研究思路清、机会能力强、研究方法准、实践操作优、总结提炼勤、成果水平高的科研骨。以科研活动活动为手段,重点培养科研新苗。
(三)着力课题研究,推进实效
开展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最重要的内容。本学期,教科室将对学校、个人多个层级的课题齐抓共管,注重过程,关注实效。
1.做好学校主课题的过程性管理
学校主课题《走向回归:创新培智学校多向融合“走学”方式的实践研究》是苏州市前瞻性项目,是苏州市“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同时也是xx市教育科研项目。本学期主要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要求做好过程性管理工作。学期初,各自课题组长制定学期阶段计划,以课堂观察为途径,以融入引导课程为抓手,开展课题课的课堂研究,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同时,教科室牵头,组织教师围绕课题撰写论文,举行校级论文评比活动,颁发证书并择优做好推荐工作。
每周五上午学前学生与陆渡幼儿园融合,和中班的孩子一起上课、活动,融合活动从开学后开始进行。每周与陆渡小学学生融合,本学期课务调整。融合教师制作好微课,对学生进行融入引导。每周四上午开设陶艺课,由功夫小瓷的老师来校上课,调整上课学生,杨星童老师全程听课学习,协助老师管理好学生,配合老师制作陶艺作品。职高班开设汽车美容、烹饪、酒店服务、咖周一次,一次半天三课时,本校一名教师第一节课的时候随班上课,认真听课,做好记录,配合上课老师管理好职高班的学生,并在上课老师不能来校上课的时候代替老师给学生上课。
期初与陆渡小学、陆渡幼儿园和省太中专老师召开座谈会,商讨一学期的教学计划,期中进行阶段小结,期末进行学期总结,平时注意多沟通多联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每次融合拍好照片做好记录,对学生做好跟踪记录。
2.做好课题网络化管理
本学期继续做好课题网络化管理,及时更新计划总结、科研制度、科研信息、理论学习、研究活动、科研成果等栏目内容。迎接教科研网络管理年度检查。
3. 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1)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每周三各课题组举办课题研究活动。
(2)如时间不够,在与校本培训活动不冲突的前提下,可继续申请周五继续举行课题研究活动。
4.继续推进课堂观察工作
(1)已经申报成功的课题,需由课题组领题人组织每学期不低于两次的课题研究课活动。
(2)课题研究课活动时间不得与校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间一致;
(3)课题研究课要求针对课题研究过程当中存在的'真问题,设定基于该问题思考解决策略的课题研究课。
(4)课题研究课不等于校级公开课和评优课,但可申报为校级公开课和评优课,即抵消该学期参与校公开课活动,并纳入到校级评优课活动中。
(5)课题研究课要求具有课题研究课课例,课堂观察表,不低于20xx字的课堂观察汇总,课堂观察汇报活动及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介绍。
(四)汇集科研成果,加强成果推广
教科研阵地建设是学校外塑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凭借这一途径,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改革措施传递给社会、同行、家长,从而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工作。
1.丰富科研窗口
借助学校科研网站和公众号及时介绍学校的教育科研动态和教科研信息,为教师提供最新的科研信息,同时每月向老师们推送给好文、好书,供老师们选择学习。
2.推广教师成果
教科室积极发挥中介桥梁作用,及时做好上级论文赛事的改、送、荐,为提升教师科研论文的质量做好服务工作。主要做好江苏省和苏州市教育学会、陶研会等的参赛工作。
(五)开展校本培训,验证继续教育
按照20xx年校本培训方案开展校本培训,继续开展备课组活动,开展行政展示课、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开展读书活动、金属画培训,做好教师学时统计,收集整理好材料,保证每位老师学时满。县市级满50学时,校本培训满50学时。
四、月工作计划三月份:
1.制定教科室工作计划。
3.做好《燃荻》文章推荐工作。
3.做好课题网站建设。
4.按计划通过网络开展校本培训。
7.子课题组长会议。
8.做好各类评比竞赛组织工作。
科研工作:
四月份
1.做好各类评比竞赛工作。
2.组织教师开展《燃荻》阅读工作
2.做好平时月考核。
3.按计划开展校本培训。
五月份
1.做好各类评比竞赛工作。
2.组织教师开展《燃荻》阅读工作。
3.组织教师向《xx教育》投稿。
4.组织教师阅读《个别教育计划的理论与实践》并撰写读书心得。
5.通过教科研训融合,借助教师公开课,进行课堂观察研究。
6.准备好课题结题工作。
六月份
1.检查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2.做好课题网站建设工作。
3.做好平时月考核工作。
4.做好20xx年上半年论文统计上报工作。
七月份
1.制定教科室各类工作总结。
2.完善课题网站。
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育科研工作将立足当前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和新学期的中心工作,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教委和学校工作思路为依据,造就和形成一支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队伍。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为科研主要方法,遵行“学习、实践、反思、写作”的科研原则,让教科研做到实处;以“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为课堂教学精彩引领”为着力点,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建设一支训练有素、自主合作的教科研队伍,不断汲取科研技术,为学校教科研多出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教科、教研工作计划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思路、课题研究:
1、加强对课题的指导,深入课堂及年级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协调有关问题的解决。
2、召开课题研讨会,征求各方面的建议,集思广益。
3、组织实验课题汇报会,展示实验阶段性成果。
4、认真组织阶段性验收,并及时总结。
5、注重课题研究过程中各类资料的积累工作。为迎接课题的结题验收,本学期还将对其各类资料作系统整理,做好验收报告和总结的前期准备。
三、工作要点
1、认真做好教育科研的调查,分析、后测工作。规范科研管理,建立章程制度。
2、加强学校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提出教育科研三个一要求:每年至少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搞一项教育实验课题,撰写一篇教育论文。举办讲座,使老师们掌握科研课题的选题、立项、具体实施的操作方法、结题报告撰写等科研方法。
3、重视教师科研论文的撰写及评选工作。继续做好教师各类科研文章的阅读、指导、修改工作,加强向外推荐的力度,争取论文发表和获奖。举办教师论文和教案的评优工作。
4、课堂教学是落实课改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场所。本学期严禁教师无准备上课,无教案上课,努力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力促教学课堂朴实、真实、厚实。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
四、工作安排
二月:
1、公布计划。
2、布置丰台区教育学会第十二届教育教学征文评比的工作。
三月:
1、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和课题组长会议,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布置本学期的学校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工作。
2、教师座谈写论文案例的心得和体会。完成丰台区教育学会第十二届教育教学征文的选送工作。
四月:
1、继续组织好教育、教学论文的交流、评比、推荐等工作。
2、组织教师外出教研听评课。
五月:
1、随迁子女教育研究项目成果征集活动。
2、完成十二五课题的选项和报送工作。
六月:
1、准备第一阶段的小结,写出本学期课题研究的论文。
2、总结一学期的教研科研工作。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1.1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1.2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1.3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2.1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2.2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2.3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论文
摘要: 根据当前医患关系及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建议从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促进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等方面着手,提升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医学素质。
关键词: 人文医学素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与其他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同,与本科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也不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在3年内完成研究生学习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进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称并轨模式)[1]。人文医学素质培养是并轨模式中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对在3年内培养出既具有较强临床实践能力、较好临床应用能力,又具有良好学术资质、合格临床实践从业资质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1并轨模式对研究生素质要求提高
1.1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研究生坚守临床一线
2013年12月31日,国务院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要求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应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临床医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加强临床医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是深化医疗改革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根本策略。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也成为了一名住院医师,在校期间需要参加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注册,还需要参加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成为住院医师意味着真正开始与患者接触,体会医患沟通全过程,进入医患沟通的实操阶段。一方面住院医师是医院一线大夫,与患者接触较多,接触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初进医院,也存在适应医院环境、与各方磨合的过程。因此,在医德医风、医疗政策法规、临床实践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人际沟通交流等方面急需培训与指导。
1.2加强科研能力培养,要求研究生保证学术水准
在接受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研究生需要通过面授、网络授课和自学等方式掌握医学前沿理论知识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掌握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具有硕士专业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并发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等,以提高其科研水平。
1.3培养高层次适用型医学人才,要求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医学素质
如何在繁忙的临床一线工作中、在高水准的学术研究中、在3年获得4项证书的学习节奏中,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培养正确学术风气、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明确规定要进行包括人际沟通交流在内的医疗道德作风、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全面的医学素养培训并要求坚持医学人文教育的根基不动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是医师执业的重要技能[3],国际上对执业医师要求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在国外要想成为一名执业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养是必修课程之一。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依照《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和《专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标准总则》,中国医师协会制定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旨在通过培训及量化考核,达到提高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目的。
2医学生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2.1本科教育阶段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不同步
医学院校大多都设置了医患沟通课程,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内容涵盖医学标准、医疗法规、医患沟通技巧及医患纠纷处理基本方法、问诊、交代病情和术前谈话等。从近年的医学教育实践及学生反馈来看,医患沟通理论课或见习课所讲述的案例都来源于临床实践,而学生并没有直接接触临床工作,缺乏直接与患者沟通的经历,因此在听课时对所讲述的临床情景并不熟悉,这使得医患沟通课程教学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可以进行医患沟通实操,而临床实习阶段并未设置相关教学内容。
2.2研究生教育阶段缺乏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
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了临床综合素质训练及临床通用技能训练等课程,但没有专门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课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的同时就成为住院医师,开始为患者服务,人文医学素质必不可少[4]。好的医生是治疗疾病,而优秀的医生是治疗患病的人。一个专业精深的医生,并不一定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职业化的服务态度、人际沟通能力、医疗工作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心理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不只关系到医生个人发展,更关系到患者治疗效果及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有诸多原因,其中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3培养人文医学素质的方法
3.1提高人文医学执业技能
将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体系应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社会调查(门诊、病房、社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教学(SP教学)和门诊(床边)教学,就住院医生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如何与患者达成一致治疗方案,如何更好地化解医患矛盾,如何向患者告知坏消息等内容进行系统化培训。
3.2人文医学素质培养与临床实践同步
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并反复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训练,有助于提升住院医师人文医学素质[5]。调查住院医师进入工作岗位2个月内的医患沟通实际情况,例如“医患沟通之你我他”“我眼中的医患沟通”“我遇到的医患沟通之喜与忧”等,将收集的案例交给授课及培训教师,由教师在“人文医学素质培养小讲座”时间进行案例解析和点评,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住院医师再将所学技能运用于下一阶段临床实践,检验学习效果[6],培训每两月1次,连续12个月。经过多次循环,不断提升住院医师医患沟通技能和人文医学素质,减少医疗纠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3.3建立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评估体系
鉴于医患沟通技能对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医学教育者十分重视医患沟通能力评估[7]。在岗前培训、工作满6个月、工作满12个月时采用SEGUE量表评价培训结果。SEGUE量表对住院医师沟通能力评估包涵以下内容:态度(自我感知的态度、对技能重要性的认识)、知识、技能(面谈技能、交流技能、告之坏消息技能)和素养(职业压力、同情)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提高我国医师队伍素质的治本之策,为住院医师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对提高我国医疗水平意义重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当前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为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合格医师,必须将人文医学素质培养贯穿并轨培养始终,强化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住院医师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汪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12-13.
[2]马涵英,周玉杰,张维君.研究生医患沟通素质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2):132-133.
[3]曹永福,张晓芬,杨同卫.论医师的人文执业能力及其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6):9-12.
[4]王锦帆.医患沟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曲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医学人才[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2):98-100.
[6]耿拔群.卫生职业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2):19-20.
[7]AmmentorpJ,MainzJ,SabroeS.Communicationinhealthcare[J].UgeskrLmger,2006(168):3437-3440.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1.1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1.2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1.3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2.1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2.2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2.3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又承担着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重任。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育毕业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论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摘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又承担着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重任。从本质上来看,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一种“生活的必须”,本文简要探讨了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育 文化价值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可以说是遵循一种人文构成的脉络,它就像是一双隐形的双手,不管是在内容上的丰富性还是在形式上的变化性,都为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借鉴素材。
作为我国近代的文化传播工具,语文教育是在两股力量的驱使下前进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的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主要以其独有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中国的儒家文化则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两者之间相互交锋、碰撞,在相互吸收与促进的同时,近代的语文教育则有所突破,其表现就是改变了只注重道德教化的单纯性,转而更加注重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学科基础建设的努力。语文教育之路在我国现代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在各种思想的汇合下不断确立起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它的主导思想,并为之苦苦求索,这是一条为社会服务,关注民生之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语文教育将白话语体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语文课程在建国前五十年注重继承人文传统和开拓人文精神,建国后六十年语文课程对文化的选择则充满了艰辛和困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的意识和意义逐渐被发现和唤醒。语文教育在民族文化彰显新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使文化传播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文化生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世界中人与社会的一种建构。语文教育在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是师生围绕文化进行切磋和积极对话的一个过程,它旨在传播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其表现在师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理解、互动和共享之中。
自我国近现代以来,虽然语文教育在实践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科学性的强化、传统文化失语和人文性的弱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颇。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化、工具和人文三方面,下面笔者主要从教化价值、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三方面来对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一、教化价值
语文教育的教化价值是指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用社会的政治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的行为规范等。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换句话说,教育感化即教化。教育感化自古以来都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存在着,我国古代教育把“教化万物”当成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业,其实就是一部用传统文化教化天下的教育。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逐步深入,年轻人的思想受到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基础语文教育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它的主要内容,语文教育秉承着共产主义思想、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中,我国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心思想。其实在任何社会,教化功能一直都在教育功能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教化,主导着其主观的判断,这也为更好的建设社会提供了可能。
语文教育的文化教化价值是任何社会的语文教育都不能回避或弱化的,它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政治、文化的先进性,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的教化价值才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二、工具价值
语言因人类的交际而产生,是人类交际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由于语言的特殊功能,人们将它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而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了语文,语文的产生离不开语言的出现,将满足交际需要作为主要任务的语文,使得语文具有了工具价值。不管是语文教育内容中的静态文化还是动态文化,在它的工具性方面都体现着语文教育的价值,它的工具性主要在于满足众多交际主题的需求上。语文教育的文化工具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知工具性;二是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和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工具;三是教师组织工具;四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工具。
文化包罗万象,而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内容则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的。在语文课程中民族优秀文化充当了语文课程的主体。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多元的优秀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文化则起到了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并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深入的借鉴和吸收的作用。
文化在语文教育中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背景语境和情境语境,也提供了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教学内容。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并通过相互的交流折射出文化的意义。通过文化展开师生互动,通过相互间的互动来找到新的发现和对语文知识的满足。通过师生共享文化,围绕文化而产生的工具性价值,使语文教育变得更加有意义。
语文教育的文化还有教师组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内容来组织语文内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会将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告知给学生。其次,将文化的意义和情感等进行阐述,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价值所在。再次,文化本身作为一种解释方式,语文教育也具有解释的价值。最后,文化在给学生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指导性的工具作用。
三、人文价值
语言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交际需求而产生,它除了具有教化和工具价值以外,还蕴含着人的精神层面的思想道德、情绪情感等等,在人的精神层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1],这说明语言不仅有工具方面的意义,在人的精神层面它还包含极其丰富的意义。“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语感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中映现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言语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同步。”[2]语文教育将语言和言语作为载体,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文化既包括了人的生命活动又包括了人的精神活动,既包括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活动的方式,它的人文价值表现在静态和动态的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上。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内涵,“粗浅地说,人文性就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3]人文性体现出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自身的人文关怀。人作为人不仅仅满足物质层次的价值,还应满足精神层次的价值,语文教育也是同理,既要求满足工具的价值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在精神层面有所提升。
总之,培养学生社会所需要的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终极关怀,是语文教育的文化的人文价值,是对语文教育的文化教化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进一步提升。语文教育召唤着人性最本真的一面,陶冶着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成长。我们只有在文化传播中不断探索,才能发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2][3]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69,372,37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文教育毕业论文3000字
初中体育教育教学问题和对策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各种教学策略被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对学生各个方面的教学培养,促进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教学培养。体育课程作为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培养的重要学科,也有利于通过充分的锻炼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积极进行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目标,进行对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体育教育教学的高效实施。本文首先针对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重点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各种对策进行有效的探究,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育;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人素质的教学培养,需要我们积极进行对各种体育项目的分析研究,结合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进行对各种体育运用的有效改革,激发学生的体育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有效教学。
一、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体育教育中进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锻炼,能够有效的适应新课程发展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教学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不过,在如今的体育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需要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改革完善。
(一)体育教育的地位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初中教学体系中体育教育的地位一直都不高,在很多教师看来,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体育教学工作,不愿意浪费时间进行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甚至有的教师会在教学中占用体育课程的时间,使得体育教学不能够有效的进行;有的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受到忽视,不能够进行一视同仁的对待,打击了体育教师的自信心,教师自身没有积极性;有的学校对体育教学器材的投入不足,不能有效的进行对各种体育项目的利用,使得体育教学效率不高。
(二)体育教育的方式非常单一
在如今的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受到传统思维的限制,不愿意进行对体育运动项目的改革创新,也对各种体育教学过于忽视,使得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和锻炼,无法有效的进行对学生的教学引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对策探究
(一)加强教师的重视,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进行体育课堂的重要组织者,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引导者,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教师的重视,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让教师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具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积极进行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改革,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学校要给予体育教师一定的尊重和待遇,积极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投入,确保体育教学中各个项目能够有效的进行。教师也需要积极转变过去的体育教学思路,不仅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还需要积极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推动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进行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分析研究,形成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组织体育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体育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对过去枯燥的体育项目感到乏味,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体育锻炼的内容,进行对体育游戏的组织,让学生可以在游戏中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培养学生的精神意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各种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各种体育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施一些简单趣味的活动,调节学生的各种身体机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利用音乐或者视频等方法,进行对课堂教学的感染,培养良好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提高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锻炼和提升。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要积极进行对体育项目的有效改革,加强教师的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对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培养。
参考文献:
[1]徐丽娟.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
[2]陆新华.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
[3]盛久埂.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科教导刊(下旬),2016.
小学体育教育问题探讨的论文
摘要: 当今社会,现代教育的发展中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小学体育教育的落实与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有效的把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育
1.课程的系统化与科学化
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只是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的放松、娱乐课程,教师一般不会引起重视,认为还是主要以课本的学习为主,更不要说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全面、合理的进行安排了。学生因此也得不到全面系统的课程,也就没有享受到全面、具体的素质教育。因此,要想推动小学生体育教育的推广,首先教师就应该为切实落实素质教育,科学、系统地安排小学生的体育课程。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段、不同的生理状况、心理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科学合理系统地安排小学生体育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得到推广,学生才能拥有系统的体育教育。
2.安全问题是体育教学的重点
由于体育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上课的地点在户外。因此,在小学体育推广的过程中,安全问题是教师们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透彻的安全教育,让小学生们切实了解自己的行为中有哪些风险因素,提高自我的警觉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小学生在进行体育教育时的安全问题,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让学生们有效的规避危险因素,真正做到有效的自我保护,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同时,刚靠学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毕竟还是小学生,年龄的限制、心智的不成熟使他们不可能每时每刻约束自己,很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做出一些危险的举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监管。总而言之,推动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如何系统、科学、安全地落实这一政策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问题,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育计划对学生的体育课程做出全面地考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教师要吃透教材
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课堂授课还是体育教育,教材是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材料。要想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有全面地认识,备课—授课—答疑,这一过程是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决定了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越是能够清晰地了解课本的整体框架、对课本钻研的越深,思路就越明确、越清晰,在授课表达时就愈加地流利、轻松,真正将课本知识转化为教师的内在才能对学生传授的过程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学生也轻松,老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地也就愈加地顺利。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充分的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框架,掌握教学重点、难点,继而才能给学生讲出来,并且还能讲得好。
4.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许多的传统技术越来越向互联网的大环境靠拢。这就引起我们的反思,是不是素质教育是不是也可以与这一领域寻求合作。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课本的内容与多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原本枯燥的授课生动的展现出来。体育课这种户外课程与天气的影响因素联系密切。若天气质量不佳,可选择一些多媒体材料进行教学,从而避免了传统的雨天上只能自习的状况。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像广播体操这种学习项目。刚接触时,由于技术动作的复杂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差等一系列因素,许多的动作往往一晃而过。老师在学习之后自身的主观因素也会对原本的技术动作产生一定的误差,前排与后排的同学观察的不同,都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往往不能清晰地观察到教师的每一个动作,继而与标准的技术动作产生更大的悬殊。但是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教学视频放映出来,逐步的讲解,教师在一旁进行每一步的分解动作示范,抓住每个动作的重点、难点,这样对于小学生自身心智不成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就能有效的规避,生动的视频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继而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样一来就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时间,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体育教育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的接触到各个层面的体育知识,而不是单单从体育教师的个人经历中获取,大大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渠道,更加丰富、全面地了解体育运动。
5.勇于创新,积极开发场地和器材资源
体育教育这种户外的教学课程不同于文化课的学习。教师课堂内的授课,一支粉笔、一把直尺、一个三角板就能满足上课的需求。但是体育教育对于器材的要求就要严格一些,因为体育课程需要每位同学参与进来,需要大量的体育设备资源。城市的素质教育推行的相对广泛,体育课程的教育中可以保证基础设施资源量的需求,对于一些的体育项目可以很好开展教学项目。但对于目前中国的最大的教育改革还是要以农村的教育改革为重点,农村学校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时候受到很大的限制,资源的局限性、教学活动的单一性等诸多因素军师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性的瓶颈。更不要说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个体化的教育模式。但这一问题是不能规避的`,不能因为有困难就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地域性,寻求有效的农村体育教育方法。不同于城市体育的教学模式,农村体育教学可以从小的器材入手,如:毽子、跳绳。一些有特色的地区可以尝试鼓励学生学习剪纸、制作竹篮等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探索发现更多的形式进行开发、利用,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6.选择体育游戏应注意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体育教师设计好了一堂课的内容,但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却有一些学生表现的不积极。经过交流孩子后,发现学生并不是很喜欢这节课。教材内容的选择不够广泛。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发现,有时我们精心设计了一节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会有一些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学生们说自己其实是喜欢体育课的,但是由于课本的教学内容过于的枯燥,使得他们慢慢地丧失了兴趣。这就应当引起教师们的反思,不能只是为了教学任务而上课,更应该以多种形式全面地展现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加入游戏的元素就是很好的选择。比赛中通过积分、奖励等符合他们年龄段的赛制规则,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竞争性,在游戏中将教书育人的道理融入其中,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
7.让学生形成体育的基本素养
课堂知识的传授是教育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而体育教育更多的是增强学生们的生理健康水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唯有一个强壮的体魄才能保证学生们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体育教育就是要要做到这一点。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培养他们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促进他们身体全面健康发展。在开展体育教学中最广泛、最受欢迎的就是球类运动,同时也是学校最容易满足的体育器材。它能满足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在球类竞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竞技水平,在比赛中学习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精神,并对自己的人生轨迹产生良好的指导作用。
8.结合大型比赛和体育名人效应引发学生体育兴趣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的精神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彩,人们在上网、看电视的同时,生活乐趣也增加了许多。当今社会,大量的国内国际比赛、铺天盖地的体育讯息无形中推动了体育活动的发展,学生们从这些讯息中也就开始慢慢地接触、了解这些比赛,逐渐地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最广泛的要数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这些大众运动。学生们在对某些体育明星了解了之后,这些体育名人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共同话题。体育教师可以借用互联网这一平台的优势,在体育课程上安排这些项目或者组织比赛,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进来。体育教师对他们进行实时的指导,如:比赛的规则,竞技的技巧,教给他们一些常用的战术等,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体育教师在休息之余还可向同学们讲述一些体育明星的故事,让学生们更加了解体育明星们艰苦奋斗历程,有助于让学生们能从体育课上学到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品德,对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黄乃青.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迁移教学.南宁教育,2008(1).
[2]尹冲淋.谈体育活动中的两极分化现象.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5).
[3]霍小梅.要重视小学体育基本知识理论的教学[J].体育科技,1987(05):17-18.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培智学校的生命教育有利于残疾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有利于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应渗透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关键词】培智教育 生命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课堂教学 由于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在我国当前社会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偏重于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导致近几年来中小学生淡漠生命、伤害生命的事件频繁发生。对于智障孩子来说,由于先天的生理缺陷,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诸多不便,经常受到歧视,使他们容易形成自卑、偏执等心理问题;不能正确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很难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他们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社会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教育智障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是教育本质的回归需要,也是培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在培智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世界。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教育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始点和归宿。因此,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特征和性质,具有不可替代性。 “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在于启发生命智能、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它所包含的范围应笼罩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以帮助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内化陶冶其人格情操。”生命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滋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培智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培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是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表现,是有着生命的人。基于人的生命存在,智障儿童有着人的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应该享有人的一切的权利。【1】但长期以来,对智障儿童发展的偏见以及消极的教育期望,使他们在社会上处于弱势、从属的依附地位,被当作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受到许多人的歧视。教育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有效活动。生命意识的养成,不但能够使智障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能够养成他们丰富的生命情感和坚强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对智障儿童不但要像对普校学生一样实施教育,而且要在教育活动中密切关注智障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生存和生活的智慧。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既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又是特殊教育的天职,更是特殊教育的一种追求。二、开展生命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1.创建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必须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为师生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线。学校多一份管理,学生就多一份安全,社会就多一份和谐。校园安全工作应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也就是校长负责制。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制订目标管理细则,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安全责任体系。要建立健全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通过内部人员调配,切实增强学校安全工作力量,健全校内安全防范机制。认真组织检查门卫、值班、巡逻等内部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校园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环节的管理,切实做好平安校园工作,为校园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扎实基础。2.开展个性化、生活化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应是个性化的教育。“一沙一世界”。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独特的自我和精神世界。培智学生生命教育只有从每个人的生理、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才能富有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生活是生命之源,离开生活的生命关怀是苍白无力的。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显现,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生命教育应从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释疑解惑和解决实际问题,缓解其来自经济、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的能力。重视生命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将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学科渗透、主题班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教会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要相互关爱生命才有存在的可能,也只有关爱他人,自己的生命价值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3.开创良好校风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生命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勤奋的校风是学生培育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这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提炼具有学校特色的优良校园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三、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拓展生命教育内涵 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意识。根据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注重发挥生活语文、艺术休闲、运动与保健、音乐与律动等一般性学科的优势,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同时充分挖掘康复、艺术休闲、校本课程等选择性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2】如,生活语文课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会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学会认识生命,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集体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适应课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和适应家庭、学校、社区生活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3】康复课鼓励学生坚持训练,补偿其运动、感知、言语等方面的缺陷,培养智障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强拼搏的意志……把生命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使智障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体验和感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主题讲座、游戏、逃生演习、校园宣传等多种形式,对智障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等,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悟生活,享受快乐、热爱生活。 四、构建和谐课堂氛围 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 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肯定、愉悦,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爱就是生命情感。积极的生命情感引人振奋,富于爱心,是人生的动力和快乐之源。消极的生命情感意味着对生命的否定,对生命意义的无望,以及由此而生的生命状态的消沉。智障学生由于生理的缺陷,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的来自家庭、社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压力比正常人大得多,经常地被否定、被批评。太多的失败和打击,使他们形成了自卑、退缩、缺乏上进心等消极的自我意识。但是,每个智碍孩子也应当拥有幸福、快乐的权利。积极的生命情感能推动智障孩子各方面的良性发展,使他们的生理缺陷得以弥偿。所以,课堂教学工作中应加强对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的培养。 1. 教师要善于发掘智障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价值。教师要以赏识的目光和平等的态度关心每一位智障学生:有的学语文不好,数学却好;有的学数学不行,唱歌却很棒;有的文化课学不会,却热爱运动;有的关心集体;有的热爱劳动……2.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以真诚的爱心、快乐的情绪、巧妙的方法、高尚的行为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如经常组织学生收听收看抗洪救灾的英模事迹和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来陶冶、滋润学生的心灵。在活动中让他们感知生命的珍贵,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要多做好事,多为他人着想。3.教师要多动脑筋,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集体游公园、义务劳动、生日聚会、表演节目、剪纸比赛、自制贺卡等,在丰富的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生命的美好。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智障学生也能学会欣赏生命,学会珍惜生命,达到提升他们的生命情感和意识的目的。 五、家校配合 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智障学生接受教育的最根本目标是能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自食其力,以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融入主流社会。【4】根据智障儿童的认知和发展的特点,在智障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要特别重视他们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教育,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能生活自理,能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快乐生活,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学校可成立歌舞、体育、美术等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参与、增强学生自信,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在班会、节日、社会实践、家校互助等活动中,培养智障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白:自己也是家庭和社会中的一分子,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家庭和社会作贡献。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多种生活场景,不断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结合“五一”节、“六一”节、父亲节、母亲节等重要节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加“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关心家人,为家庭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周末,可布置学生完成一些行为作业 :如超市购物、买菜洗菜、招待客人、敬老院慰问等。使智障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生活经历,体验快乐。另外,应重视家校合力,学校定期开办家长开放日、家长培训、家长会等,帮助家长了解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情感需求,共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快乐、自信地融入社会生活,实现生命的价值。 总而言之,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促进智障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可以促进智障学生积极生命情感的培养,可以促进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应把智障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完善摆在首位,在课堂教学中,将生命意识教育融入到智障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渗透进智障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会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学会珍惜生命,学会享受生命的美丽,快乐和谐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一、在培智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世界。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教育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生命的成长与发展;生命是教育的始点和归宿。因此,教育的“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以人的生命为本。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特征和性质,具有不可替代性。 “生命教育的目标应在于启发生命智能、深化价值反省、整合知情意行。它所包含的范围应笼罩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以帮助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内化陶冶其人格情操。”生命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滋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在培智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培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 智障儿童首先是儿童,是人的生命的独特性的表现,是有着生命的人。基于人的生命存在,智障儿童有着人的生命的价值、意义和尊严,应该享有人的一切的权利。【1】但长期以来,对智障儿童发展的偏见以及消极的教育期望,使他们在社会上处于弱势、从属的依附地位,被当作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受到许多人的歧视。教育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有效活动。生命意识的养成,不但能够使智障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能够养成他们丰富的生命情感和坚强的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对智障儿童不但要像对普校学生一样实施教育,而且要在教育活动中密切关注智障学生个体的生命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生存和生活的智慧。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既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又是特殊教育的天职,更是特殊教育的一种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