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野生动物学报编辑部

发布时间:

野生动物学报编辑部

我觉得《动物世界》、《动物奇迹》这两本杂志比较权威,内容不错,知名度也比较高。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动物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曾于1975~1976年间出过极少量的大字本。因当时被选中可出大字本的期刊全国仅有5种 网站也不错 动物知识的网站 物种 (国内) 上海冈瓦纳自然博物馆 ganvana 中国科普博览 kepu/gb/lives/animal/index 四川动物 SCDW.chinajournal 兽类学报 mammal 植物搜索信息网 lahr/green/greenshowbypic?keys=&sort=&city=&area=&page=1 爬行天下pxtx 爬行物种网站,主要介绍、宣传两栖/爬行动物及有关昆虫知识,建有物种查询系统和图片库、爬虫论坛 野生动物之家animal.ioz.ac 动物保护网站,主要讲解野生动物知识、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意识 野生动物网wildlife 动物保护网站,主要介绍、宣传动物保护,栏目有新闻动态、摄影、论坛、专题以及《野生动物》杂志等 动物物种信息网站sdinfo.ioz.ac 北京动物园bjzoo 熊猫生态公园panda 上海动物园shanghaizoo/gb 中国网上动物园chinaezoo 防治外来入侵生物·厦门staq-xm 亚州动物保护网·中国aapn/chinese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whiob.ac/default 中国国家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所-动物信息节点biodiv.ioz.ac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自然论坛wwfchina/bbs 中国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cites 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信息网cites.gov 中国野生动植物网wildlife-plant.gov/wi 中国滇金丝猴网djsh 绿镜头g-lens 观鸟网guanniao 生物资源频道chinabrc 中国鸟类图片库wwfchina/birdgallery/index.s 白鱀豚 baijitun (国外) 鸟类国际birdlife 纽约植物园nybg 奥克兰动物园oaklandzoo 濒危大型猫科动物bigcats.care2 世界哺乳类 (MSW) nmnh.si.edu/msw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worldwildlife 野生动物学会(TWS)wildlife 世界物种名录—动物、植物和微生物envirolink/species 加拿大环境保护局鳄鱼鉴定手册flmnh.ufl.edu/natsci/herpetology/CITEScroc/default 欧洲海洋物种记录—海洋科技计划(MAST)下的由欧盟资助的一个研究联盟erms.biol.soton.ac.uk

李庆伟,男,博士生导师,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一级特聘教授,199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遗传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辽宁省鸟类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动物学会理事、辽宁省生态学会理事、辽宁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动物专业委员会委员、《遗传学报》、《遗传》杂志编委。

《Wild Life》。这是一本专门的动物杂志,也是一本月刊。作为老牌传媒BBC的旗下杂志,整本印刷精美,图片质量很好,文章有料且生动。

野生动物学报主编邹红菲

摘要: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众多,其中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将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但是目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仍停留在低层次的追求单一价值和目的阶段,忽略从多层次、多空间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加强和完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野生动物 栖息地 生物多样性 人类是从地球上的生物中进化而来的,野生动物是人类的亲密伙伴,自从人类主宰了世界以后,由于无节制的活动,使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的多样性可提供给人类用以改良作物的品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已被列为世界环境面临的十大威胁之一。物种的减少,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忧虑。 一 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 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为宝贵的可持续资源,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和建设,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野生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众多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乱砍滥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都导致了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甚至消失,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第二,环境污染给许多生物的生存带来灭顶之灾.城乡工农污水、大气污染物等大量排放,特别是酸雨的危害,重金属以及长期滞留的农药残毒的富集,使许多水陆生物及生态系统因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第三,滥捕乱猎、国内倒卖和走私野生动物的情况日益严重。从50年代就开始对猕猴进行捕捉,加之其栖息地的不断缩小,使中国猕猴的种群大量减少,至今尚未得到恢复.此外,羚羊、野生鹿及其他可用做裘皮的动物及鱼类等资源,由于过量狩猎、捕捞,物种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第四,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破碎化是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干扰下,大块连续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他非适宜生境分隔成许多面积较小的生境斑块(岛屿的过程。生境破碎化可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在热带地区,65%的自然生境已消失,在温带地区,原始的生境已经不存在,大面积的的水域已被分割。生境破碎化是许多物种濒危和灭绝的重要原因。据估计,在现已确定的灭绝的原因的64种哺乳动物和53种鸟中,由于生境丧失和破碎引起19种和20种灭绝,分别占30%和38%。因生境丧失和破碎化而受到的绝灭威胁的物种比例则更高,在哺乳动物和鸟中占48%和49%,在两栖动物中则高达64%。 (二)生境破碎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生境破碎化不仅导致适宜生境的丢失,而且能引起适宜生境空间格局的变化。从而,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物种的扩散、迁移和建群,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过程和景观结构的完整性。在连续的生境中,种群内的个体通过扩散和迁移,寻找和开拓新的生境和资源,降低亲缘个体间的资源竞争,避免近亲繁殖,降低遗传漂变,增加不同种群间的遗传基因的交流。从而,扩大物种的分布范围,增加个体和种群存活的机会。在破碎的生境中,由于适宜的生境斑块周围分布着不适宜的生境,种群中的个体受到隔离效应()的影响,正常迁移和建群受到隔离和限制。同时因适宜的生境斑块面积不断减少,种群的规模变小,各种随机因素对种群的影响随之增大,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潜在的可能性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影响到物种的存活和进化潜力。生境破碎化引起斑块边缘的非生物环境(如光照、温度和湿度)和生物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导致边缘效应(),这就进一步减少了适宜生境的面积,引起大量的外部物种的入侵。伴随着生境破碎化,景观中非适宜生境的类型和面积的不断增加,各种斑块的互相作用随之增加,这最终会改变斑块生境的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结构以及生态系统过程,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因此生境破碎化研究对解释生物多样性降低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陆续开展关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动物种群的生境破碎化的评价,以及破碎化对动物种群的繁殖、行为和生存状态的影响。我国生境的破碎化正在加剧,1978年以前,生境破碎化主要来自于农业垦植和森林采伐。公路和铁路主要修建在生物多样性比较低的平原和发达城市,此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弱。1978年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特别在发达的沿海地区,城市化程度已从改革开放前的20%发展到70%。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已把许多遥远的乡村连成一片,连续的大块自然生境被城市化所隔离。大规模的公路和铁路工程逐渐延伸到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山区和无人区,随之而来的是路旁大规模的森林采伐,阻断了野生动物的正常迁移和扩散过程,对野生动物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同时,原始的生态系统逐渐暴露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将成为我国广大农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大型工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必然严重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开展生境破碎化研究对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协调经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野生动物栖息地概况和受威胁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拥有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类森林、荒漠、湿地、草原和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野生动物栖息地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草原、海洋等五大生态系统类型。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到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潜水沼泽、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世界39个湿地类型,其中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全世界为我国所独有,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为2600多万公顷,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导致天然林面积的逐渐缩小,栖息地破碎化日趋严重,滥砍滥伐现象时有发生,侵占林地的现象比较普遍。加之人工林林种单一,虽然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生物多样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天然湿地被侵占现象严重,围湖垦田、填海造地现象严重,海岸红树林破坏严重,极端的捕捞手段泛滥,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大江大河断流现象严重,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龙自然保护区甚至需要人工注水来维持湿地面貌。 虽然划定了大批的自然保护区,但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其他大部分保护区由于林地权属不清,经费、人员不足等原因,难以正常开展工作,无形中加重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受威胁程度。 二 如何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法律保护和建设的构想 我国濒危物种栖息地法律保护体系,是由《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其他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构成的。目前我国法律追求的还是一种理想的,单一的生存秩序。环境保护法和自然资源法各有其独特的目的和价值,当这些目的和价值发生冲突时没有更高层次的法律规则或法律原理来协调。在公民和政府对环境质量和资源禀赋要求不太高的时期,这种单一的价值选择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目前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必然依赖对土地、森林、渔业、矿业、水、草原和海洋等资源大规模地、高程度地利用和开发。相对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似乎离我们太远。实践中,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还没形成一种文化共识,它与土地使用、捕捞打猎、养殖采集比较起来微不足道。但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组织的多元化,个人、企业和事业单位、公众和政府对环境和资源的需求也将随之演化成多样的和多层次的。负责任的政府需要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有关单位希望自主地行使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当地居民渴望利用栖息地以维持生计。而目前法律尚无多元化的规定来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全面保护。 (一)栖息地保护主体不全面 目前我国缺乏鼓励个人和单位参与栖息地保护的法律规定,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公民针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的情况可以起诉的权利,只规定公民有向政府检举和控告的权利,而破坏栖息地的行为很多时候是政府实施的,公民很难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因此应当完善相关法律赋予公众参与栖息地保护的法律权利,任何公民,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只要认为政府或某些个人的行为破坏了栖息地,即使没有妨碍自己相关权利的行使,也可以向司法机构提起诉讼。 (二)栖息地保护方式单一 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律和规章,有的省区还按照“一区一法”原则专门为保护区颁布了具体的管理办法,环保、林业、农业、地矿、海洋等有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行政规章,进一步规范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晋级的申报和审批制度,完善了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但是目前相关的法律在栖息地破碎化方面尚存在盲点,从确保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的要求出发,当前应在其重点分布区域抢救性的建立一批保护区,实行抢救性的保护。同时从维护野生动物种群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出发,搞好已有保护区的布局和网络体系的完善工作,尤其是必须重视保护区之间的廊道、破碎化的栖息地连接等工作,完善保护区体系建设。对可能对栖息地造成影响的大型工程和公路铁路的建设,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从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对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禁止在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内开展任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确保物种不灭绝。 (三)栖息地保护的法律程序规则缺乏 我国法律对公民诉讼程序未做出具体规定,首先赋予公民起诉的权利,并在机构上给予保证,在法院内部设立受理个人对公共利益侵害提起诉讼的部门。另外,针对栖息地土地权和管理机构行政管理权的冲突,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栖息地管理的冲突的解决建议通过完善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来解决,法律应引导各种主体协调地、友好地和互补地共生。必要时征用集体土地所有权或征回国有土地使用权,给当地居民征用补偿费用。进一步完善栖息地公众参与机制,建立政府建设开发项目磋商程序。地方政府建设开发项目可能破坏栖息地的项目主管部门应与上一级政府林业、环保部门磋商,并请生态、经济、法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论证过程实行不记名半数否决制,否决的结果将导致项目被否定。专家名单应由专业部门提出后针对不同个案时随机选出。 (四)通过当地的民族宗教和佛教等传统文化提高栖息地保护的法律地位 在各民族中,神山,、祖先坟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村寨的水源地、风景林、护林道也是不能轻易触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不成文的习惯法以成文的方式形成村规民约,被写在纸上,甚至刻在石碑上,一代代传下来,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比如,侗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土地、坟山、动物、植物都是崇拜的对象,因此有的山岭不能动土挖掘,古树如杉木、枫树、银杏、榉树、樟树等上百种不能砍伐,巨石不能开道和爆炸。如果谁侵犯了它们,则认为是损伤地龙神,则破坏风水和侵犯神灵,认为会给村寨带来灾难。近年来民族和宗教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而我们法律工作者也应从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习惯法和乡规民约中得到启示,来进一步完善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立法。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较之法律的威慑作用更易深入人心。因此,将其作为保护管理栖息地的法律依据,继承其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素,将是防止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和消失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参考文献: 1.霍海洲,浅谈我国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原因,中国地理,2000,12,14 2.马建章,邹红菲,郑国光,中国野生动物与栖息地保护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4),3-6 3.武正军,李义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存活的影响,生态报,2003,23(11),2424-2435 4.王小钢,中国濒危野生生物栖息地法律保护多元性之缺失和完善,野生动物,2003,5, 4-5 5.葛宝明,鲍毅新,郑祥,动物栖息地片断化效应以及集合种群研究现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32(1) 6.魏平,温达志,宗教文化对鼎湖山森林资源保护的影响,生物多样性,1999,8,7(3),250-254 7.范祖琦,“三江并流”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004,3,21,(2),42-48 8.杨昌岩,裴朝锡,侗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初识,生物多样性,1995,3(1)44-45

东北林业大学的总占地面积达到3.3万公顷,大概相当85个清华、70个北大、30个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2个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学院简介:

东北林业大学(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简称东北林大(NEFU),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林业工程为特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成员高校,“双一流”农科联盟成员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7月,原名东北林学院,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由原国家林业部直属管理。1985年8月,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3月,由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校园占地136公顷,总面积3.3万公顷;设有19个二级学院和1个教学部,开设有68个本科专业;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教职员工近2300人,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2.7万余人。

院系设置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设有19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66个本科专业。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林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森林保护、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动物医学、动物科学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园林、环境设计、风景园林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物理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轻化工程、产品设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

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工业设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

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

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森林工程、工业工程、包装工程、物流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统计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农林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日语、俄语

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广告学、社会工作

东北林业大学化学化工与资源利用学院

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东北林业大学奥林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化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教职员工近23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3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3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7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青年学者6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4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工人先锋号”获得者1个团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

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祖元刚、王政权、杨传平、胡海清

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马建章、杨传平

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马玲、迟德富、穆立蔷

黑龙江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肖向红、马建章、宋冶、严善春、杨传平、郭明辉、邹红菲、张伟、吕洁华、岳桦、程瑞香、裴玉龙、迟德富、冯富娟、迟德富

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木材科学与工程核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黑龙江省级教学团队:

森林保护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林木遗传育种学教学团队(林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森工技术与装备教学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有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8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林学、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园林、森林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和生物技术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交通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林产化工、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学、园林、森林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森林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

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拔尖创新型):林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林产化工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林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野生动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森林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野生动物虚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动物生理学》《保护生物学》《木材学》《资源昆虫学》《毛皮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室内花卉与装饰》《木材与人类生活》《森林与人类》《走进毛发世界》《动物与中国文化》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地理信息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轻化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会计学、物流工程、经济统计学、社会工作、化学、车辆工程、材料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动物科学、产品设计

黑龙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类别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2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4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林业工程、生物学、机械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态学、风景园林学、交通运输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咨询设计研究院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林业工程、林学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林产品加工产业

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省级):生物学、生态学、风景园林、农林经济管理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林业工程、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林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畜牧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

学科评估

学校荣誉

2020年11月20日,《中央文明委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及新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的决定》表彰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1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个省生物质能技术中试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个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2个省级智库、另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木工机械检测站等60个研究检测机构。

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森林植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林业生物制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木质新型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东北森林资源培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北方林火管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林业数据科学与云计算技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红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乡土树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野生动物保护及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期科研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黑龙江帽儿山林学和生态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国家林业和草原黑龙江凉水森林生态学国家长期科研基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黑龙江漠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黑龙江三江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黑龙江凉水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阻燃材料制备与分子设计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林木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木质资源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森林持续经营与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道路结构与绿色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桥梁施工控制与检测加固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与景观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地道路交通运输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林业智能装备工程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森林食品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植物天然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外来林木病虫害监测与防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与生物安全管控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酶与类酶工程重点实验室

黑龙江省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省木材仿生功能化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省生物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中国古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木材仿生功能化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省林木保护技术创新中心、黑龙江林业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林业智能装备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生物质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中国古家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研究所

科研成果

截至2020年10月,“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68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奖励232项(其中一等奖2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61项,获得授权专利4000余件。

学术资源

截至2018年底,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361.8万册(含院系资料室和各个分馆),其中纸版图书232.8万册,电子图书129万册,中外文数字资源122个。形成了以林业为特色,侧重森林植物、森林生态、森林工程、森林保护、生物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木材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学科内容齐全、文献类型丰富的资源体系,是中国国内林业文献信息收藏最完整的图书馆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出版物指定收藏馆,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中国林业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博物馆藏

截至2018年7月,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展区有化石标本、腊叶植物标本、动物标本、昆虫标本、岩石标本、文物标本等珍贵实物近3000件,包括1亿5千万年以上的硅化木、古鱼化石和华南虎标本等。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毛皮标本室以木头本色为装饰,与毛皮相互映衬,有150多种珍稀濒危动物的1700多件毛皮标本,囊括了所有中国产的珍贵毛皮,包括猫科、灵猫科、鼬科、犬科的所有物种。有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猿等罕见标本。

《林业研究》(英文版)(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在被18个国际文献数据库(BIOSIS、ChemicalAbstract、AbstractJournal of VINITI等)收录的基础上,《林业研究》(英文版)自2013年第1期起,被评价性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Search)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Science Edition所收录。

《森林工程》主要反映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森工产品加工与利用、森工企业管理、森工技术、森林工程机械设备、森工土木建筑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科技动态、林业建设方针政策、生产管理与技术经验、学术研究、技术革新与技术引进等内容。

《植物研究》由中国植物学界专家周以良担任主编,是中国植物界创刊最早的期刊之一,为植物学研究科研成果展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野生动物》是中国唯一一份关于野生动物科普宣传与保护管理相结合、以科普宣传为主的国家级杂志。

《中国林业经济》是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全国性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杂志。

《绿色财会》杂志由中国会计学会林业分会和东北林业大学主办,是全国性财会专业指导性刊物,1986年创刊。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中国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中国国内外几十种重要文摘杂志和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学校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有近150位来自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和访问考察;每年派出120余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和科研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友好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项目,并积极选派学生通过国家公派渠道赴中国国(境)外攻读学位。学校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合作举办的办学机构、办学项目分别获批招生。学校举办了“林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国际研讨会”“2019年虎豹跨境保护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生源来自五大洲80余个国家。

学校标识

校徽

学校的校标为绿色中英文校名与绿色F型图案的组合,F代表林木的英文缩写,绿色洋溢生机活力,代表学校的林业特色。

校旗

绿色旗面与白色森林、地球和书本的组合。

校训

学参天地,德合自然。

植物生理学报编辑部

那你有没有听过这类的开源型期刊?有本(植物学研究),这里面的论文同样在万方知网上面能搜到的

植物生理学报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术期刊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贡献维护者 魔域han 《植物生理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科技学术类期刊,1951年创刊,月刊。[1]据2018年10月《植物生理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植物生理学报》编委会拥有编委64人,编辑部拥有编辑5人。[2]据2018年10月5日中国知网显示,《植物生理学报》共出版文献9603篇、总被下载1851293次、总被引154129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53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052。[3]据2018年10月5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植物生理学报》载文量为2697篇、被引量为44642次、下载量为135740次;2015年影响因子为1.53。

植物细胞。植物分子生物学。

主编 何祖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顾问 张景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副主编(以姓名汉语拼音排序)蒋跃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宋纯鹏教授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建华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周兆康(专职)编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编委(以姓名汉语拼音为序)曹晓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储成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崔素娟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董汉松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杜林方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范六民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冯玉龙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高辉远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龚继明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龚明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发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何龙飞 广西大学农学院黄继荣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黄剑华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黄荣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植物生物技术研究室蒋德安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蒯本科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春俭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李德全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来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李乐攻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玲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唯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李玉花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宗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宝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栋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娄永根 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卢山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孟庆伟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米华玲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漆小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戎均康 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沈振国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卫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田惠桥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宝山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宁宁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学臣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王勇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忠 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夏光敏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向成斌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萧浪涛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杨仲南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姚泉洪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喻景权 浙江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张大兵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富春 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立军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张立新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少英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章文华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德刚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洁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绍建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雪平 浙江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编辑李洁李殷吴佳周兆康

矿物学报编辑部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16.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64.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1.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址:

国内:

国外: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1.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74.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56.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1.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

网址: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

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1.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

网址: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

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0.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0.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

网址: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0.570。

网址: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0.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

网址: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网址:。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名录1 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新华文摘*哲学研究* 心理学报* 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 法学研究*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 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教育研究* 体育科学* 中国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学术月刊 心理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 自然辩证法通讯 社会科学战线世界宗教研究 统计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 民族研究 中外法学中共党史研究 中国法学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政法论坛 中国经济史研究 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学家 世界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会计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财贸经济中国工业经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科学学研究金融研究 国际贸易问题 中国出版科研管理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 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语言研究文献 古汉语研究 当代语言学(原为:国外语言学)外国语 中国翻译 外国文学研究现代外语 外国文学 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研究 文学遗产 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音乐学 世界历史中国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 敦煌研究考古学报 文史(中华书局)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 中国体育科技(C)台湾研究(SS) 中国高教研究(C) 档案学通讯美术研究(C) 新美术(SS) 管理科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当代电影 中国土地科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注:以上带*号的学术期刊为人文社科权威级学术期刊2 自然科学中国科学(A-E辑)(中、英文版) 科学通报(中、英文版) 自然科学进展(中、英文版)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数学学报(中、英文版) 数学年刊(A、B辑)应用数学学报 计算数学(中、英文版) 数学进展系统科学与数学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数学物理学报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 力学学报(中、英文版) 固体力学学报(中、英文版)空气动力学学报 航空学报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文版)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光学学报 半导体学报中国激光(中、英文版) 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声学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英文版)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英文版)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无机材料学报(中、英文版) 材料研究学报(材料科学进展) 化学物理学报催化学报 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物理化学学报分析化学 高分子学报(中、英文版) 无机化学学报有机化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版) 中国稀土学报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硅酸盐学报 天文学报岩石学报 空间科学学报 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地震学报 气象学报 大气科学地球化学 地质科学 地质学报(中、英文版)矿物学报 海洋学报 海洋与湖沼经济地理 地理学报 遥感学报生理学报 遗传学报 动物学报生物物理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微生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 生态学报 古生物学报植物分类学报 动物学研究 兽类学报生物工程学报 生物多样性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遗传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环境科学植物学报(中、英文版)(S) 细胞生物学杂志(S) 强激光与粒子束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应用心理学3 工学低温工程 复合材料学报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摩擦学学报 计量学报 传感技术学报煤炭学报(中、英文版) 石油学报 钢铁(中、英文版)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机械工程学报(中、英文版) 中国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学报 振动工程学报 兵工学报工程热物理学报(中英文版) 内燃机学报 动力工程内燃机工程 太阳能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工技术学报 电子学报(中、英文版)光子学报 光电工程 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原名:电子科学学刊) 微波学报 电路与系统学报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 自动化学报 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英文版) 控制理论与应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 化工学报(中、英文版)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高等学校化工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中、英文版) 燃料化学学报 纺织学报建筑结构学报 岩土工程学报 土木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城市规划 水利学报水力发电学报 海洋工程 测绘学报汽车工程 中国公路学报 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中、英文版) 自然灾害学报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英文版)宇航学报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热力发电(C) 电信科学(C) 建筑学报(C)光电子激光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控制与决策水科学进展 4 医学中华医学杂志(中、英文版)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营养学报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病毒学报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解剖学报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中华放射学杂志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传染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烧伤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 中华眼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药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报(中、英文版)中国药学杂志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C)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S) 中华急诊医学(原名急诊医学)中草药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 5 农学中国农业科学(中、英文版) 土壤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水土保持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中、英文版)中国粮油学报 作物学报 茶叶科学核农学报 棉花学报 植物生态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 昆虫学报(中、英文版)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菌物系统(真菌学报)昆虫分类学报 园艺学报 畜牧兽医学报果树学报(原名:果树科学) 林业科学 水产学报中国兽医学报 蚕业科学 自然资源学报水生生物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中、英文版)(S)农药学学报(S) 中国畜牧杂志(C) 中国食品学报中国生物防治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动物营养学报 二 国内学报级学术期刊名录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3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理学版)4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5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6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工学版)、(英文版)8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9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0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S)

这个问题太笼统了,如果是泛指的,应该是被国际著名的检索系统如Web of Science、EI等收录的期刊吧。各类很多的

职称: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学历和工作经历1989年9月-1993年7月:贵州工学院地质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7月-2000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报》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1996年3月-1996年7月:北京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外语1997年9月-200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在职硕士,环境地球化学专业1999年10月:加拿大国家地调所及多伦多大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术访问。学习氢、氧同位素的测量方法及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方法2000年9月-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环境地球化学专业2000年7月-2002年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03年1月-2003年12月: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2006年12月-2007年3月:在法国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访问

经济视野编辑部

★ 执行主编工作地点:北京 招聘人数:1人工作职责: 带领和组织本部门人员实现公司确定的期刊定位,完成与杂志发行等相关的任务; 全面把握杂志内容,负责监督编辑流程执行情况,不断提高期刊内容水平; 参与期刊编辑方向研究和确定,依据期刊定位,创新性的完成每期杂志,并保证编校质量达标; 了解市场和读者需求及相关杂志动态,领导和组织本部门人员根据定位和公司阶段性要求实施期刊每一期内容执行到位; 负责本部门人员的全面管理、内部调配和培训、考核等; 任职要求: 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深入了解杂志编辑工作及流程,优秀的创新及策划能力,有激情,文字功底深厚,同时具有市场和商业意识; 能够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时尚潮流趋势,具有很强的时尚敏感度和国际视野; 5年以上男性时尚杂志编辑经验,3年以上主编或执行主编岗位经验; 具有较强的团队组织建设和管理能力; 具有较好的英语或日语沟通能力。★ 首席专题编辑(首席策划执行编辑)工作地点:北京 招聘人数:1人工作职责:准确理解杂志定位,保持和发扬杂志风格,不断创新并独立承担期刊版块的策划、采编、撰稿、拍摄和组织协调; 负责每期大型专题文字和图片的策划和执行,对图片和文字精益求精。 任职要求: 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优秀的创新及策划能力,图片驾驭水平高,文字功底扎实,熟练掌握常规编辑程序,能独立策划并执行大型专题栏目; 熟悉国内外男性时尚杂志,热爱时尚生活,有激情; 2至3年以上男性时尚杂志首席专题编辑工作经验或相关工作经验; 具有广泛的作者、摄影师等资源; 具有较好的英语或日语沟通能力。 ★ 专题编辑工作地点:北京 招聘人数:2人工作职责: 独立承担期刊专题栏目的策划、采编、撰稿和组织协调; 根据杂志定位和风格,不断创新。 任职要求: 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能够充分把握选题结构,具备独立策划、采编、撰稿和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功底扎实,具有一定的图片策划拍摄能力; 具有创新能力,对时尚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有一定的作者资源; 一年以上相关时尚类杂志编辑经验,有男性时尚杂志专题编辑经验者优先考虑。 ★ 时尚编辑工作地点:北京 招聘人数:3人工作职责: 独立承担服装、理容、时尚潮流话题等专栏的内容策划、图片拍摄和组织协调工作; 根据杂志定位和风格,不断创新。 任职条件: 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服装设计专业优先考虑; 能够充分把握选题结构,具备独立策划、采编、撰稿和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功底扎实;; 能够把握国际国内最新的时尚潮流,热爱时尚,有激情,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一年以上相关时尚类杂志编辑经验,有男性时尚杂志专题编辑经验者优先考虑。★ 主任美编工作地点:北京 招聘人数:1人工作职责: 负责期刊的美术总体设计,把握全刊设计风格符合杂志定位; 管理美编团队,协调美编与文字编辑工作,完善操作流程; 完成本身所承担的重要美术编辑版块的设计和制作任务; 根据需要下印厂解决图片和设计问题。 任职要求: 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具有出色的创意设计能力和视觉鉴赏能力,有激情,熟悉国内外时尚大刊的设计风格及理念; 深入了解期刊美编运作流程,熟练使用各种电脑设计软件; 具备较强的团队管理、沟通、协调能力; 3年以上男性时尚杂志美编管理工作经验。★ 美术编辑工作地点:北京 招聘人数:1人工作职责: 承担期刊的美术设计制作,参与部分稿件的各校次改错; 准确理解杂志定位和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及时了解、掌握、使用最新设计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和设计水平。 任职要求: 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掌握美术设计知识,熟练使用各种电脑设计软件; 对图片、文字、色彩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设计技巧; 熟悉期刊美编运作流程; 1年以上美编工作经验,有男性时尚类杂志美编经验优先考虑。★ 日文编辑工作地点:北京 招聘人数:1人工作职责: 负责与日方合作中的翻译、沟通工作; 每月按时收集、翻译相关日文选题资料,对图片、文字进行整合; 负责部分选题的策划执行。 任职要求: 日语或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日本留学经历者优先考虑; 日语笔译、口译熟练,熟悉日文时装、美容等专业用语; 具有较高的中文水平和编辑能力; 1至2年时尚类杂志日文编辑或翻译工作经验,具有一定的时尚敏感度; 工作踏实、认真,责任心强。★ 流程编辑工作地点:北京 招聘人数:1人工作职责: 负责期刊制作的流程执行工作,对稿件按流程传递负责; 协助主编、编辑部主任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按时完成工作; 负责保管公司发放的文件、编辑部信函的对外邮寄及与办公室的协调工作; 负责编辑部办公用品、有关资料的管理,维护编辑部使用的固定资产; 负责编辑部人员的考勤管理,严格劳动纪律; 完成编辑部对外协调、联系等事务性工作。 任职要求: 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为人踏实、仔细、认真、责任心强,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2年以上流程编辑工作经验,具有杂志流程编辑经验者优先考虑; 具备基本的英语或日语听说读写沟通能力。 ★ 市场总监工作地点:北京 招聘人数:1人工作职责: 根据杂志定位和商业计划,制定市场推广计划,提高杂志影响力; 负责实施市场推广计划,不断创新; 协助完成发行及广告销售目标; 配合编辑部、广告部完成相关的市场工作任务。 任职要求: 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4年以上市场推广或运营经验,2年以上期刊推广管理经验; 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和策划能力,有强烈的敏感性; 熟练掌握媒体或相关推广工作流程,组织协调能力强; 具有较好的英文听说读写的沟通能力。 ★ 广告总监工作地点:北京 招聘人数:1人工作职责: 领导销售团队贯彻公司的销售策略,保证销售任务的完成; 指导销售人员对客户进行沟通、维护和开发; 负责部门的日常事务,培训销售人员,控制销售成本; 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动态,作出判断和建议。 任职要求: 经济、营销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 熟悉广告销售操作流程、方法及技巧; 三年以上强势媒体广告销售管理经验或出色的广告销售工作经验; 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沟通能力。- -!不知对你有用没

在百度上查:劳杰士劳动合同书介绍 她能为用人单位合法高效地免除90%的劳动用工风险与责任,增添100%的省心与放心。里面的配套规章制度把你想到的和没想到的管理问题都替你解决了!

李小龙、梁小龙.成龙、狄龙

中欧的教授队伍由海内外知名学者组成,他们扎根于中国,将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与中国管理实践相结合,造就了其独特的融汇中西的特色。 海内外知名学者构成了中欧实力深厚的教授队伍。中欧的教授,教研并重。他们不但拥有世界一流学府的博士学位、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多人还有为全球500强公司担当顾问或为政府担任高级智囊的宝贵经历。吴敬琏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始教授之一、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经济学会(IEA)荣誉主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佛大学以及英国牛津大学的访问教授、连续五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荣誉“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际管理学会(IAM)“杰出成就奖”获得者、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约翰·奎尔奇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副院长兼教务长、原伦敦商学院院长、原哈佛商学院高级副院长、哈佛商学院建院以来案例研究发行量最高的三大教授之一、兼任美国、英国等地的14家著名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或非执行董事及美国麻省港务局主席。佩德罗.雷诺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及外方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始教授之一、中欧学术委员会主席、中欧董事会成员之一、原国际管理学会会长、现任副会长、哈佛大学董事会成员、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摩根士丹利等机构的高级咨询顾问、曾在哈佛、密歇根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学任教、众多欧洲知名商学院的顾问委员会成员、西班牙国民成就奖章和圣乔治十字勋章佩戴者。罗马诺·普罗迪·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原欧盟主席、原意大利总理、意大利工业经济学派的奠基人。许小年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原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原美林证券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原世界银行咨询师、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奖”获得者。白思拓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西班牙银行董事会成员,曾任西班牙家族企业研究院院长和西班牙财政部经济事务国务秘书、曾任西班牙国家电力公司(ENHER)主席兼总裁。查尔斯·沃德曼 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原巴黎高等商学院教务长、原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高级教授。忻榕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副教务长、《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曾任教于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南加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爱尔兰国立大学等。马科恩 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国际商务学会、美国经济学会及国际管理评论编委会成员、原斯坦福大学高管课程项目主任、原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斯隆硕士项目主任、原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商务学教授以及卡内基博施研究院院长、原墨尔本莫那什大学MBA商学院院长、澳洲麦考瑞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创始人及原院长、曾任联合国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顾问、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澳洲国家多元文化顾问委员会董事会成员、澳大利亚国防学院研究生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华盛顿美韩研究院理事会成员、捷克布拉格国际商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商务博士。李秀娟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领导力行为实验室的研究主任、原长江商学院副院长、原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新大EMBA课程、国际MBA创办主任,为美国强生、中国银行、新加坡航空等众多知名企业及新加坡外交部、新加坡卫生部提供咨询及培训服务。梁能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副教务长、上海浦东新区政协常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高级研究员、国际管理科学院国际委员会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国际MBA项目的首任主任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副会长、美国马里兰Loyola大学管理学终身教授。黄明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原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原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原芝加哥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硕士、康奈尔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朱煜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原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原美林证券股本权益市场部总监、全球定价服务部建模和分析小组主任、债券市场风险管理部主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Saar, Shalom Saada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兼职教授,哈佛大学领导力发展中心创始人,曾为美国联邦和州级高级行政官员及一般政府人员进行有关领导效能和管理能力发展的培训,曾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哈特福德大学、南部卫理公会大学、意大利Luiss大学和洛约拉学院。许斌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副教务长、《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期刊》编委、亚太国际贸易研究会理事、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还曾任教于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并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提供咨询。复旦大学国际经济学的学士和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杨国安 现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以及CEO学习联盟创办人,被誉为世界华人杰出管理大师之一,被美国《经济视野》(Business Horizon)杂志评为全球“高层经理培训大师”,曾任宏基集团的首席人力资源官,并先后担任腾讯、阿里巴巴、台积电、玫琳凯、安泰人寿保险、和TCL-汤姆逊等公司的高级顾问。他是三家企业、一家非牟利机构、和美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协会等组织的董事。担任由翰威特公司与《亚洲华尔街日报》和《远东经济评论》联合主办的“亚洲最佳雇主”活动的亚太地区评委主席。另外同时担任五个国际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密歇根大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博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