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计量经济学陇南eviews论文

发布时间:

计量经济学陇南eviews论文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小组成员:组长:指导教师:日期:2010/年5月27日2006年我国各城市的GDP变动的多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量化横截面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进行数量化分析。关键词:GDPY(亿元)多因素分析模型计量经济学检验一、引言部分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GDP在创造的同时也被相应的生产要素分走了,主要体现为劳动报酬和利润。在现代社会政府还要以税收的形式拿走一部分GDP。本文主要研究就业人数L(万人)、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K(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之后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的影响。二、文献综述注:2006年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总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年就业人数L(万人)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年资本形成总额K(亿元)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本表按2006年价格计算;2006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三、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GDP建立以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量化横截面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进行数量化分析。掌握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和比较、筛选模型的方法。四、实验内容根据生产函数理论,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其中,L、K分别为产出GDP的过程中投入的劳动与资金,本文未考虑时间变量即技术进步的影响。上表列出了我国2006年我国各个城市的GDP的有关统计资料;其中产出Y为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可比价),L、K分别为2006年年末职工人数和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可比价)。五、建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检验及修正(一)我们先建立Y1与L的关系模型:其中,Y1——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实际GDP(亿元)L——2006年年末职工人数(万人)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的检验利用EVIEWS软件,经回归分析,作出Y1与L的散点图如下: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DependentVariable: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4:45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3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1647.264517.2169-3.1848610.0034L14.994170.71254921.042990.0000R-squared0.938534Meandependentvar7387.979AdjustedR-squared0.936415S.D.dependentvar6367.139S.E.ofregression1605.545Akaikeinfocriterion17.66266Sumsquaredresid74755513Schwarzcriterion17.75517Loglikelihood-271.7712F-statistic442.8073Durbin-Watsonstat1.503388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L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劳动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14.9941,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936415,F值为442.8073,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L的P检验值为0,小于0.05,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二)建立Y1与K1的关系模型:其中,Y1——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实际GDP(亿元)K1——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实际投入额)(亿元)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的检验利用EVIEWS软件,经回归分析,作出Y1与K1的散点图如下: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DependentVariable: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7:16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3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705.0563393.0357-1.7938730.0833K12.2411060.08675125.833850.0000R-squared0.958357Meandependentvar7387.979AdjustedR-squared0.956921S.D.dependentvar6367.139S.E.ofregression1321.537Akaikeinfocriterion17.27332Sumsquaredresid50647333Schwarzcriterion17.36583Loglikelihood-265.7364F-statistic667.3880Durbin-Watsonstat1.697910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K1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2.241106,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956921,F值为667.3880,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K1的P检验值为0,小于0.05,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通过两个模型的可绝系数、调整可决系数、T检验、F检验、P值检验的比较,明显的,Y1与K1的关系模型优于Y1与L的关系模型。因此,在以Y1与K1的关系模型为基础模型的条件下,建立二元关系模型。(三)建立Y1与K1和L的二元关系模型其中,Y1——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实际GDP(亿元)K1——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实际投入额)(亿元)L——2006年年末职工人数(万人)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DependentVariable: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7:23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3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1369.643303.2218-4.5169680.0001K11.3367960.1761047.5909360.0000L6.5222681.1906065.4781070.0000R-squared0.979900Meandependentvar7387.979AdjustedR-squared0.978464S.D.dependentvar6367.139S.E.ofregression934.3899Akaikeinfocriterion16.60943Sumsquaredresid24446367Schwarzcriterion16.74820Loglikelihood-254.4462F-statistic682.5040Durbin-Watsonstat1.633165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K1和L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978464,F值为682.5040,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K1和L的P检验值为0,均小于0.05,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通过两个模型的可绝系数、调整可决系数、T检验、F检验、P值检验的比较,明显的,Y1与K1和L的关系模型优于Y1与K1的关系模型。因此,建立二元关系模型更符合实际经济情况。(四)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C-D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为:,对于此类非线性函数,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建立模型。方式1:转化成线性模型进行估计;在模型两端同时取对数,得:在EViews软件的命令窗口中依次键入以下命令:GENRLNY1=log(Y1)GENRLNL=log(L)GENRLNK1=log(K1)LSLNY1CLNLLNK1则估计结果如图所示。DependentVariable:LN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7:29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3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0.2423450.1981801.2228530.2316LNK10.6665000.0827078.0585380.0000LNL0.4933220.0881285.5977750.0000R-squared0.988755Meandependentvar8.504486AdjustedR-squared0.987951S.D.dependentvar1.037058S.E.ofregression0.113834Akaikeinfocriterion-1.416379Sumsquaredresid0.362831Schwarzcriterion-1.277606Loglikelihood24.95388F-statistic1230.946Durbin-Watsonstat1.295173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K1和L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987951,F值为1230.946,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K1和L的P检验值为0,均小于0.05,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通过对以上模型的可决系数、调整可决系数、F检验的比较,明显的,该模型最优。因此,选用该模型为以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量化横截面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六、总结综上所述,我们采用截面数据拟合的模型成功的反映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Y1与就业人数L(万人)和各地区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的资本形成总额K1(亿元)间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成功的模型。从模型中看出,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Y1与就业人数L(万人)和各地区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的资本形成总额K1(亿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密切吻合,验证了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的正确。参考文献:1、《国民经济核算——国家统计年鉴2007》2、《价格指数——国家统计年鉴2007》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作者:许宪春编著,

发至邮箱了!送分哦!

我有免费论文网站,要的话给邮箱我给你发过去

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已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在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是必然的趋势。实施人力资源会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人力资源的确认和计量。关键词:知识经济 人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力资源会计 确认和计量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概念的提出已经40多年了,但由于人力资源核算的复杂性,如何确认人力资源会计仍是当今会计界的难题之一。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已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源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毋庸置疑,作为一门会计学领域的新分支,其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不是纯抽象的理论,应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项工作,在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是必然的趋势。笔者在此就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和计量问题进行一些浅薄的探讨,还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一、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基础和原则 (一)在探讨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之前,首先要弄清以下三个基础性问题:1.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资产(随后还有阐述)。2. 人力资源是通过负债的方式取得的。3. 在核算人力资源的时候,既要核算其取得、开发与使用成本,又要核算其原有价值。其中取得和开发成本属于资本性支出,应将其资本化,作为资产处理;使用成本属于收益性支出,应将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人力资产原有价值应作为资产的一部分进行核算,同时作为“租用人力”增加一项负债。 (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确认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原则 1. 重要性原则。人力资源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资源,应重点加以体现,尤其是那些不可替代人力资源的信息、数额巨大的培训项目等。 2. 配比性原则。当人力资源数额较大,涉及多个会计期间时,应遵循配比原则对其价值进行合理摊销。 3. 历史成本原则。将招聘、培训和开发人才等一切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均作为人力资产和成本,其数据是根据原始发生时的金额归集的。 4. 相关性原则。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它对于职工的管理不仅是看其工资发生额的大小,而且重要的是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所以要求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信息应体现相关性原则。 5. 效益成本原则。人力资源会计在很多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在核算时还应考虑对那些核算成本较高,对决策意义不大的核算项目可不予揭示。 6. 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将递延资产中的职工培训费、费用中的职工教育经费、数额较大的培训费、招聘广告费、稀有人才离职损失费予以资本化,将工资福利费等各期发生额均衡的支出计入费用,作为收益性支出。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内容和方法的确认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内容包括如下几点: (一)人力资产的核算。人力资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产就是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的总价值,包括人力资产原有价值、人力资产取得和开发成本,以及进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研究马雅丽 河南省三门峡市市政工程处 472000行人力资产评估时的增值部分(减值时冲减)。 1. 人力资产原有价值。在企业取得前由于劳动者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而具有一定的价值。它被企业拥有后,原有价值依然存在,因此它应作为人力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对其进行计量有一定难度,这可以由会计学会等权威部门研讨制定统一标准,由国家颁布实施。2. 人力资产附带成本。企业在取得或开发人力资源时,总要发生一定的费用。如付给招聘人员薪金和津贴,招聘广告费、测验费,如教育培训人员的工资津贴、教材费及学费等。这些都应作为人力资产附带成本,记入人力资产价值,平均分摊在劳动合同期内。 3. 人力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值)部分。人力资产价值除了受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影响外,还受劳动者的职位、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及敬业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定期对人力资产进行评估很有必要。评估增值增加人力资产价值,评估减值则冲减人力资产价值。它可由权威的人力资产评估机构,结合每个人的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统一评估确定。 4. 租用人力的核算。企业一开始拥有人力资源,就负有合同到期时无条件地把这部分人力资源归还给劳动者的义务,从而形成负债——租用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人力。它在数值上应等于人力资产原有价值加上人力资产评估增值(或减去人力资产评估减值)。 5. 人力资产使用成本的核算。企业在使用人力资源时,要支付工资、福利费等,并发生其他相关支出;此外还有与各期收益相配比而摊销的资本性支出(人力资产附带成本摊销)。这些都构成了人力资产使用成本。(二)人力资源会计账户设置的确认 为了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应设置以下账户: 1. “人力资产”账户。该账户根据其内容构成,下设三个明细账户: (1)人力资产原值。本账户核算具有不同标准的劳动者在进入企业前就拥有的价值量。企业在取得人力资源时记借方,在劳动合同到期劳动者离开企业时记贷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期末人力资产原值结余额。 (2)人力资产附带成本。本账户核算企业在取得或开发人力资源时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支出发生时记借方,在合同期内分期平均摊销时记贷方,直接冲减“人力资产”价值。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尚未摊销的附带成本。 (3)人力资产评估增值。本账户核算在对人力资产进行评估时的评估增加额或减少额。评估增值时记借方,评估减值时记贷方。当劳动者离开企业时全额冲减该项人力资产的增值额。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增值量;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减值量。

计量经济学eviews论文模板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小组成员:组长:指导教师:日期:2010/年5月27日2006年我国各城市的GDP变动的多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以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量化横截面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进行数量化分析。关键词:GDPY(亿元)多因素分析模型计量经济学检验一、引言部分GDP(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GDP在创造的同时也被相应的生产要素分走了,主要体现为劳动报酬和利润。在现代社会政府还要以税收的形式拿走一部分GDP。本文主要研究就业人数L(万人)、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K(亿元)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之后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的影响。二、文献综述注:2006年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总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年就业人数L(万人)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06年资本形成总额K(亿元)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本表按2006年价格计算;2006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三、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GDP建立以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量化横截面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对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进行数量化分析。掌握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和比较、筛选模型的方法。四、实验内容根据生产函数理论,生产函数的基本形式为:。其中,L、K分别为产出GDP的过程中投入的劳动与资金,本文未考虑时间变量即技术进步的影响。上表列出了我国2006年我国各个城市的GDP的有关统计资料;其中产出Y为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可比价),L、K分别为2006年年末职工人数和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可比价)。五、建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检验及修正(一)我们先建立Y1与L的关系模型:其中,Y1——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实际GDP(亿元)L——2006年年末职工人数(万人)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的检验利用EVIEWS软件,经回归分析,作出Y1与L的散点图如下: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DependentVariable: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4:45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3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1647.264517.2169-3.1848610.0034L14.994170.71254921.042990.0000R-squared0.938534Meandependentvar7387.979AdjustedR-squared0.936415S.D.dependentvar6367.139S.E.ofregression1605.545Akaikeinfocriterion17.66266Sumsquaredresid74755513Schwarzcriterion17.75517Loglikelihood-271.7712F-statistic442.8073Durbin-Watsonstat1.503388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L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劳动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14.9941,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936415,F值为442.8073,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L的P检验值为0,小于0.05,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二)建立Y1与K1的关系模型:其中,Y1——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实际GDP(亿元)K1——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实际投入额)(亿元)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的检验利用EVIEWS软件,经回归分析,作出Y1与K1的散点图如下: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DependentVariable: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7:16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3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705.0563393.0357-1.7938730.0833K12.2411060.08675125.833850.0000R-squared0.958357Meandependentvar7387.979AdjustedR-squared0.956921S.D.dependentvar6367.139S.E.ofregression1321.537Akaikeinfocriterion17.27332Sumsquaredresid50647333Schwarzcriterion17.36583Loglikelihood-265.7364F-statistic667.3880Durbin-Watsonstat1.697910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K1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2.241106,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956921,F值为667.3880,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K1的P检验值为0,小于0.05,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通过两个模型的可绝系数、调整可决系数、T检验、F检验、P值检验的比较,明显的,Y1与K1的关系模型优于Y1与L的关系模型。因此,在以Y1与K1的关系模型为基础模型的条件下,建立二元关系模型。(三)建立Y1与K1和L的二元关系模型其中,Y1——各个城市在同一时期的实际GDP(亿元)K1——各地区资本形成总额(实际投入额)(亿元)L——2006年年末职工人数(万人)利用EVIEWS软件,用OLS方法估计得DependentVariable: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7:23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3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1369.643303.2218-4.5169680.0001K11.3367960.1761047.5909360.0000L6.5222681.1906065.4781070.0000R-squared0.979900Meandependentvar7387.979AdjustedR-squared0.978464S.D.dependentvar6367.139S.E.ofregression934.3899Akaikeinfocriterion16.60943Sumsquaredresid24446367Schwarzcriterion16.74820Loglikelihood-254.4462F-statistic682.5040Durbin-Watsonstat1.633165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K1和L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978464,F值为682.5040,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K1和L的P检验值为0,均小于0.05,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通过两个模型的可绝系数、调整可决系数、T检验、F检验、P值检验的比较,明显的,Y1与K1和L的关系模型优于Y1与K1的关系模型。因此,建立二元关系模型更符合实际经济情况。(四)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C-D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为:,对于此类非线性函数,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建立模型。方式1:转化成线性模型进行估计;在模型两端同时取对数,得:在EViews软件的命令窗口中依次键入以下命令:GENRLNY1=log(Y1)GENRLNL=log(L)GENRLNK1=log(K1)LSLNY1CLNLLNK1则估计结果如图所示。DependentVariable:LNY1Method:LeastSquaresDate:05/27/10Time:17:29Sample:136Includedobservations:3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0.2423450.1981801.2228530.2316LNK10.6665000.0827078.0585380.0000LNL0.4933220.0881285.5977750.0000R-squared0.988755Meandependentvar8.504486AdjustedR-squared0.987951S.D.dependentvar1.037058S.E.ofregression0.113834Akaikeinfocriterion-1.416379Sumsquaredresid0.362831Schwarzcriterion-1.277606Loglikelihood24.95388F-statistic1230.946Durbin-Watsonstat1.295173Prob(F-statistic)0.000000可见,K1和L的t值显著,且系数符合经济意义。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每增加一单位,都可以使实际GDP相应增加。另外,修正可决系数为0.987951,F值为1230.946,明显通过了F检验。且K1和L的P检验值为0,均小于0.05,所以通过了P值检验。通过对以上模型的可决系数、调整可决系数、F检验的比较,明显的,该模型最优。因此,选用该模型为以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为被解释变量,以其它可量化横截面数据作为解释变量建立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六、总结综上所述,我们采用截面数据拟合的模型成功的反映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Y1与就业人数L(万人)和各地区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的资本形成总额K1(亿元)间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成功的模型。从模型中看出,各城市同一时期的GDPY1与就业人数L(万人)和各地区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即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上年=100)的资本形成总额K1(亿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密切吻合,验证了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的正确。参考文献:1、《国民经济核算——国家统计年鉴2007》2、《价格指数——国家统计年鉴2007》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作者:许宪春编著,

最好有以下几块东西1、选定研究对象(确定被解释变量,说明选题的意义和原因等。)2、确定解释变量,尽量完备地考虑到可能的相关变量供选择,并初步判定个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方向。( 作出相应的说明 )3、确定理论模型或函数式(根据相应的理论和经济关系设立模型形式,并提出假设,系数是正的还是负的等。)(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三)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先观察数据的特点,观看和输出散点图,最后选择相应的变量关系式进行OLS回归,并输出会归结果。)(四)回归结果分析和检验(写出模型估计的结果)1、回归结果的经济理论检验,方向正确否?理论一致否?2、统计检验,t检验 F 检验 R2— 拟合优度检验3、模型设定形式正确否?可试试其他形式。4、模型的稳定性检验。(五)模型的修正(对所发现的模型变量选择问题、设定偏误、模型不稳定等,进行修正。)(六)确定模型(七)预测

计量经济学杂志

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的确认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教师,工作人员完成的工作量等,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等级别。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祥见中国高端论文网。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被北大每年出版的《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揽》中被列出的期刊。一共分为七编: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第二编经济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第四编自然科学第五编医药、卫生第六编农业科学第七编工业技术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学术水平较高的刊物,是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的确认方面.如在相当一批教学科研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教师,工作人员完成的工作量等,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在一定时间段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等级别。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补充]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核心期刊”是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也未参加过此类评选活动。

经济学顶级刊物eca、aer、jpe、qje、res金融学顶级刊物jf、jfe、rfs,比经济学顶级刊物的级别要低。

计量经济学(英文:Econometrics),是以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为方法论基础,对于经济问题试图对理论上的数量接近和经验(实证)上的数量接近这两者进行综合而产生的经济学分支。该分支的产生,使得经济学对于经济现象从以往只能定性研究,扩展到同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新阶段。“计量”的意思是“以统计方法做定量研究”,所以“量”字应读作“[liàng]”,而不读作“[liáng]”。据说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方法的历史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的《政治算术》的问世(1676年)。计量经济学基础“计量经济学”一词,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R. Frisch)在1926年仿照“生物计量学”一词提出的。随后1930年成立了国际计量经济学学会,在1933年创办了《计量经济学》杂志。人们应如何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含义?弗里希在《计量经济学》的创刊词中说到:“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与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决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各自并非是充分条件。而三者结合起来,就有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后来美国著名计量经济学家克莱因也认为: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技术和经济分析的综合。也可以说,计量经济学不仅是指对经济现象加以测量,而且表明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理论进行计量的意思。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是一整套建立在数理统计理论上的计量方法,属于计量经济学的“硬件”,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用途或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理论检验。这是计量经济学用途最为主要的和可靠的方面。这也是计量经济学本身的一个主要内容。预测应用。从理论研究和方法的最终目的看,预测(包括政策评价)当然是计量经济学最终任务,必须注意学习和了解,但其预测的可靠性或有效性是我们应十分注意的。特点模型类型:采用随机模型。模型导向: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模型。模型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线性或者可以化为线性,属于因果分析模型,解释变量具有同等地位,模型具有明确的形式和参数。数据类型:以时间序列数据或者截面数据为样本,被解释变量为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随机变量。估计方法:仅利用样本信息,采用最小二乘法或者最大似然法估计变量。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一般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模型,也称现代计量经济学。发展国外发展情况。计量经济学首先主要用于微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理论出现后,在宏观经济方面的应用发展很快,同时,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更加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8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相较于国际上的大国,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开发与应用比较晚。近30年我国才比较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制度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的阶段。我国的统计制度也在这段时间经历了从物质平衡表体系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渡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恩格尔的ARCH模型作为“现代经济学前沿”被推广到我国,结合我国对经济的重视,对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势走向有很大的影响,也对其学科的不断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最近几年来,计量经济学在我国逐渐普及以及被重视,关于其的应用以及学科研究文献已经比较广泛和常见。例如,经济时间序列、波普理论、VAR模型、CC模型、LSE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模型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研究领域最为广泛的计量经济学建模方法。同时,也有学者开始使用国际先进的DSGE模型,并在我国很多应用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美国经济评论》(AER)2:《计量经济学杂志》(ECA)3:《政治经济学杂志》(JPE)4:《经济学季刊》(QJE)5:《经济研究评论》(RES)6:《国富论》7:《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关于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

关于司机年龄与发生车祸次数关系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变化因素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影响

关于GDP与其他经济因素关系的计量分析

吉尼系数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我国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

试探交通运输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我国1978-1997年的财政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量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

投资额与生产总值和物价指1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我国人均GDP与消费的计量分析

有关我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新中国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股价指数的因素分析

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我国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能源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

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城市居民消费计量分析

对上市公司利用新四项计提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

对影响人身保险保费收入诸因素的计量分析

餐饮业区域市场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

城镇居民住房面积的多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我国南方几省市农业总产值因素的实证分析

关于国内旅游需求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报告

如何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分析

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

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设计与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外资利用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采矿业龙头企业利润因素分析

我国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我国专业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数据可以去人大经济论坛下载《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GDP数据。模型可以是一般的回归模型,也可以做面板数据模型

建议写200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题目为《后金融时代-中国进出口贸易路在何方》,统计数据的话在国家统计局的外贸板块里,很容易找。

我国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我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居民消费增长模型我国经济增长与周期波动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公共投资取向与经济增长分析三大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餐饮业区域市场潜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的再探析国债发行规模的计量经济分析工资收入差异分析城镇人均收入与人均通讯消费分析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影响就业人数的因素的计量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分析影响股价指数的因素分析影响我国电力产量的因素分析影响中国汽车产量的多因素分析私家车拥有量的计量分析我国汽车需求的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复现

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对我国经济学的定量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中国经济学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计量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量经济学论文 范文 一:多媒体教学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 方法 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

就逻辑结构而言,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 教学方法 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 毕业 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应该在内容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择。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内容,本科阶段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必须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应该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应该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计量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多媒体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研究框架:教学的次优原理

(一)次优原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

构成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框架的经济哲学基础。经过数代人的努力,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给出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形式化证明:以利己行为动机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将会导致(帕累托意义下的)最优———第一福利经济学定理。然而,现实经济中更普遍的情况是,经济环境与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完全不一样。此时,结果还会是帕累托最优吗?1950年代之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执行微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弥补现实经济和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条件之间的差距,因而能使经济达到或接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195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次优理论”(TheoryofSecondBest)证明,在不能全部满足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微观经济政策成功地弥补了现实和假设条件之间的差异,政策的执行也不能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1956年,经济学家李普西(R.G.Lipsey)和兰卡斯特(K.Lancaster) 总结 前人的理论分析,创立了次优理论。简单地说,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 其它 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件之后才能达到。”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曲线PP表示社会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Ⅰ、Ⅱ表示社会无差异曲线。如果经济是完全经济市场,则福利最大化均衡点在E点。假定经济系统中存在一个约束条件(由直线AB表示),使得经济难以达到直线AB右上方的商品组合,最优点E也无法取得。因此,社会最优化问题是在AB线的约束下争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的)福利最大化。显然,约束条件下最优点在F点,即无差异曲线Ⅰ代表的效用水平。从最初均衡点E点满足的条件程度来看,A、B两点都优于F———前两点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生产是有效的。但是,点F明显地比技术上有效的点A与B更优。这显然否定了这样的论点,即如果帕累托最优的所有条件不能全部满足,则满足某一部分就是最好的政策。次优理论的一般意义可以用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E.Meade)所讲的一个比喻来说明。设想一个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点。在朝着最高点行进的途中,他将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下面的说法并不正确,即为了达到最高点,这个人应该始终向山上爬。再者,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环绕着,因此,当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要攀登的是另一座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着最高点移动,一定都会把这个人带到更高的位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最优均衡结果的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那么结果和最优之间的差距并非与条件满足的程度成反比关系。因此,如果最优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最优化问题将是不同于原来的另一个问题,需要重新求解,而不是原来问题的“简化”。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理论分析

本研究的目标定位为:以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背景,研究针对非计量经济学理论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及其规律,最终在教学内容比重和方法上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的思路遵循经济理论中的“次优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从方法论上进行整理,重点在于区分计量经济学逻辑框架中的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并主要以例证的方式论证理论应用和理论原理的发展采取专业化与分工形式更具有效率;第二部分将采用实证方法分析非计量经济理论专业研究人员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论知识,调查具备计量分析能力学生和研究人员相关知识获得的方式;第三部分在前面两部分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基于“次优”思路,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思路。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当“最优”的某些条件不具备时,其他条件同样必须按照“次优”标准取值,而不能继续采取“最优”结果所要求的标准,否则效率会更差。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次优原理

当学生不可能在一定的学时内完全掌握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时,应该以应用能力为基本目标,对以数学推导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原理做语言介绍。换个角度讲就是将计量分析能力获取的真正方式(即模仿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更有效率。

二、实证分析: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的设定

通常会有理论和应用之争。任何一门学科,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充分理解原理的来龙去脉基础上熟练运用并进行发展。但是,理论的证明和发展往往需要坚实的理论根基,研究者个体需要很长时间的专门训练。在现代科学高度分工化的背景下,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有着明确的分工。计量经济学更是如此,对于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来讲,其学科基础结构以及学时有限,不可能进行大量的理论学习。因此,应该以熟练的应用为首要目标。尽管从逻辑结构来看,现代科学理论都是在基本原理正确的情况下才可以正常使用,即原理是应用的基础,但从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看,熟练的认知和运用对于学习和掌握一套理论工具的原理更有帮助,反过来却更为困难一些。因此,在本科阶段,经济学专业学生应该在操作层次上掌握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在思想层次上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及优劣排序就逻辑结构而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可以分为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经济学原理、数理统计原理等基本部分。为了达到按照次优原理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对上述学习和教学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计量经济分析对计算工具的依赖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依赖于计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计算机的产生与升级,使得计量经济分析基本上采取各种专业软件完成,比如AMOS,AUTOBOX,DATADESK,SPSS,EVIEWS,MATLAB,GAUSS,STATVIEW等。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必须依赖其中一种软件进行。国内大部分教科书都以EVIEWS作为演示逻辑过程的软件,其界面操作是教学过程必须包括的内容。但是,利用软件操作的计量经济分析过程的基本框架是建立在计量经济分析基本方法之上的。无论是经典还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基本的计算步骤都包括回归方法、统计检验、计量检验及修正四部分。因此,基本方法的教学应该是首要的内容,依据它进行软件的应用,一方面练习基本步骤,另一方面掌握分析的基本技能。计量经济学不是统计学,因此上述两方面的纯技术内容需要在经济学原理的规定下实施。任何参数都要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常识。与此同时,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可以通过其他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参数的经济学意义可以通过很短时间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因此,经济原理需要放在前面两项内容之后,学生可以在更高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学习。数理统计原理是整个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技术基础”,进行复杂计量经济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必须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在本科阶段,没有必要进行全面严格的数理统计知识训练。计量经济学现行教学方式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上述内容没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和排序,而是按照尽量满足“最优条件”的方式,对于数理统计原理过于强调,往往放在教学最重要的位置。结果在每一个阶段学生都不能掌握基本的内容,往往是重复学习基本方法、软件应用等,效果很差。因此,对于上述内容必须按照“次优原理”做出排序,并在不同阶段选择教学重点。基本的排序应该是,首先是基本方法,务必使学生能熟记(例如各种条件、参数范围等),其次是软件的应用,接下来依次是经济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本科阶段一定要解决基本方法和软件的使用问题,避免重复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其他经管类课程类似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实验和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理论讲授应该着重解决分析方法的问题,以介绍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数理统计原理;实验对应软件的应用,通过大量的软件操作和结果分析,使学生对于实际的分析步骤能够熟练进行;课程论文则对应经济学原理部分,通过对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具有对计量结果进行经济学解释的能力。课程阶段的时间有限,应该以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为目标,至于其经济学内涵以及分析技巧,应该放在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计划之中安排。因此,课程阶段内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前两者为主,课程论文方式可以放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实施。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使得多媒体和案例教学已经成为目前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当中,应该更有针对性地使内容与教学手段对应。计量经济学中存在不少数学推导,例题演示,讲解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及其处理的演示。如果采取原始的黑板书写,则必然浪费课堂时间,因而多媒体教学应该在计量经济学中大力推广。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由于省略了实际的操作过程,尽管有利于教师提高逻辑推进速度,但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因此,多媒体教学更适宜介绍性的内容,比如上述数理统计原理等。案例教学被很多学者作为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的首要任务是分析手段的掌握,而不是分析技巧的培养。因此,案例教学的中心应该放在分析过程,而不是建模和经济分析阶段———尽管这两者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效果突出。

三、结论

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计量经济学知识体系庞大和学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根据“次优原理”,应该在内容和目标上做出恰当的定位和选择。基本的分析方法(步骤)和软件操作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内容,本科阶段必须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课程都必须重复操作的训练。至于经济学原理,应该作为综合训练部分在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之中进行。而作为计量经济学科学基础的数理统计原理,应该是复杂计量分析和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中解决的问题,对于此层次课程来讲,适宜采用语言或演示方式进行介绍性教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