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无线电杂志1970

发布时间:

无线电杂志1970

《无线电》是著名的电子类杂志。杂志是中国电子类报刊中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知名杂志。

不是中文核心期刊, 给你一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供您参考!

卫星通信的起源与发展

专业科普来啦

PART ONE

人类早期 探索

利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进行地球上通信的设想是1945年英国物理学家A.C.克拉克在《无线电世界》杂志上发表 “地球外的中继” 一文中提出的,并在60年代成为现实。

同步卫星问世以前,曾用各种低轨道卫星进行了科学试验及通信。 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1号”由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 ,并绕地球运行,地球上首次收到从人造卫星发来的电波。

美国于1960年8月把覆有铝膜的直径30m的气球卫星“回声1号”发射到约1600km高度的圆轨道上进行通信试验。这是世界上最早不使用放大器的所谓无源中继试验。

美国于1962年12月13日发射了低轨道卫星“中继1号"。 1963年11月23日该星首次实现了横跨太平洋的日美间的电视转播。此时恰逢美国总统J.F.肯尼迪被刺,此消息经卫星传至日本在电视新闻上播出,卫星的远距离实时传输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使人造卫星在通信中的地位大为提高。

世界上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是1963年7月美国宇航局发射的“同步2号”卫星, 它与赤道平面有30 的倾角,相对于地面作8字形移动,因而尚不能叫静止卫星,在大西洋上首次用于通信业务。1964年8月发射的“同步3号”卫星,定点于太平洋赤道上空国际日期变更线附近,为世界上第一颗静止卫星。1964年10月经该星转播了(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实况。至此,卫星通信尚处于试验阶段。1965年4月6日发射了最初的半试验、半实用的静止卫星“晨鸟”,用于欧美间的商用卫星通信,从此卫星通信进入了实用阶段。

PART TWO

中国卫星通信 发展史

第一代

我国是在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完成了音频广播的重要试验任务,让《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从此加入了太空俱乐部,进入了太空时代。

第二代

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 建立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为我国通信、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 历史 性的贡献。

第三代

东方红三号卫星 于1997年5月12日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5月20日成功的定点于东经125 赤道上空。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第一代采用三轴稳定技术的同步卫星,主要用于电视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和数据传输等业务。

第四代

2008年10月30日我国成功研制发射基于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 “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是十五期间我国重点开展的民用卫星工程。该平台采用公用平台设计理念,坚持通用性、继承性、扩展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平台的性能与国际上同类卫星先进平台水平相当,设计寿命15年,寿命末期输出功率8 10KW,承载有效载荷重量600 800Kg, 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大型直播卫星,移动通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公益卫星以及中继卫星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任务。 它的研发成功,提高了我国通信广播卫星水平。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卫星通信应用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已经深入到设备的各个方面,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解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与偏远地区信息保障不均衡问题及应急通信等方面。

PART THREE

天通卫星

天通一号01星于2016年8月6日,由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

天通一号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制和应用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目前天通一号01、02和03星已组成一张覆盖我国领土及周边沿海,东南亚地区及印度洋部分区域的移动通信网络。可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话音、短消息和数据服务。

中国自1972年开始运行卫星通信业务,经过近5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已经初具规模。

目前以 天通卫星 为代表的卫星通信业务为我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用户, 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话音、短消息和数据等移动通信服务。

关注中国电信卫星网厅

《技术篇》专家从这儿起步无线电技术既有百余年悠久历史,但也是当今刷新速度最快的技术。从点点滴滴入手学习和钻研浩如烟云、深如海洋的无线电技术,掌握常人所不知的奥秘,与搭载电波遍访世界同样是令人快乐和激动的事情。“业余无线电”的主要特征是“纯出于个人对无线电技术的爱好”和“不赢利”。但就无线电技术而言,业余无线电和其它业务的无线电没有本质的区别。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今天的发现、创造和经验会不断被明天的其它业务所使用,其它业务今天开发的无线电应用也会不断为明天的业余无线电界移植采用,况且我国无线电主管部门分配给业余业务的频谱总宽度大于23GHz,而目前有我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利用记录的频段的总宽度还不到1%,从业余频率资源利用率的角度讲,发展空间还无比巨大,任重而道远。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为开发自己而学习技术是没有界限和止境的。随着无线电技术内容越来越丰富,火腿或多或少还要涉及低频模拟电路、射频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磁场理论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不是本篇这样的小书有能力去包罗的。好在有关无线电技术的国内外网站多如繁星,而且随着我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移动无线通信市场,国内围绕移动、宽带等主流商用无线电业务的无线电技术书刊正快速增多,加上我国一些书局和杂志社几十年来陆续出版过一些专题书籍、电路大全、制作集锦之类的资料,尤其是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关于特定内容的经验心得交流文章, 这些都为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汲取知识提供了重要源泉,不过相比之下,比较系统地介绍射频技术感性知识的基础资料还不算太充裕,本篇的宗旨只是努力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参考。元器件的快速换代带动着业余无线电实践课题、工具和技术细节的不断刷新。但是作为底层支撑的无线电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石,才能更加自如地深入学习,有效地从广泛的信息源中提取有用的营养,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迅速提高。所以本篇的重点既不是捕捉和定格瞬息万变的最新动态,也不是详尽展开具体实践的细节指导,而是试图从比较广泛的视角介绍最常见的现象和最基本的原理,希望具有不同经历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都能从本篇中发现自己的一些兴趣点,以便有的放矢地从其它信息来源去搜索更为具体的实践指南。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之后,可以再回到本篇,寻找能够帮助进一步理解的线索。为方便读者深入查询有关中外资料,本册在一些常用术语首次出现时用括弧给出相应的英文单词。为帮助读者亲身接触业余无线电界常见的不同表达方式,一些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技术插图保留了原来的风格,虽然其中有些历史原图的图面质量不够理想,但它们直观地反映了不同时期无线电技术的原貌。我国无线电应用历史相当悠久,但留下的实物资料极少,作为一种技术文化,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为此本篇也顺便以少量篇幅介绍了一些我国早期业余无线电设备和战时国产名机的梗概,用意在于唤起研究。本篇很多内容系笔者长期学习拾得,不少来自依稀的记忆以及个别凌乱的笔记,原文的准确出处很难再查考注明,谨请谅解。《操作篇》开篇语本篇的第一章至第四章部分是操作篇的上半部分,此部分章节是针对那些要入门和刚入门的爱好者写的,所以它只是入门的初级篇。回想1993年,北京无线电运动协会对首批四十多名刚入会的会员进行培训,时间是每周日下午,当时每周还只是休息周日一天。经过近三个月的十多次集中培训,大家就无线电一般技术,业余无线电通信的相关知识、法规、通信技巧等,听讲座,进行讨论,晚间在家里还要练习抄收老师在7兆低端播发的莫尔斯电码。当时取得的四级操作证书,只是收听级的,一年后通过考试合格的,才可获得有发射资格的三级操作证书。可不同了,有的入会后,集中培训加考试就两个多小时……。由于门槛低,又跳过了收听级这一段,对大多数持四级操作证书的爱好者来说,有必要进行一些补课,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本篇前半部分就业余电台、业余业务、业余频段、业余爱者等基本问题,以及业余电台的呼号、分区、通用时间、地理位置报告等相关知识等作些简单介绍,供朋友们进行自学。本篇对收发信机的使用、天馈系统的架设安装、电源系统的维护以及对具体通信用语、操作程序等作一般性介绍,供朋友们操作实践中参考。以前法规规定,持三、四级操作证书的爱好者,不允许进行RTTY、PSK31等模式的数据通信和SSTV慢扫描电视通信,2001年这些法规已经废止。因此,这里也向持四级操作证书的爱好者介绍了除语音通信外的其它通信模式,供朋友们选择使用,以提高大家对玩业余电台的兴趣,并为将来上短波作些准备。由于本人是学文科的,也是边学习、边实践、边成文。受水平所限,文中肯定有不少错误之处,也请朋友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指正。《操作篇》的下半部分(第5章至第9章)开篇语操作篇的下半部分(第5章至第9章)是一部业余无线电操作的进级篇。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理解了呼叫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方法后,如何能够在业余无线电领域内更进一步,了解和进入更加丰富多彩的业余无线电操作世界。本章节从传播规律、IARU的游戏规则、DXCC、追卡、业余无线电竞赛、奖状、远征、日志软件、各种辅助工具、极低频段和超高频段操作、QRP、空间通信操作、EME、射电天文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说明,并配以具体的例子,力图使读者了解和掌握神秘的业余无线电通信世界中许多精彩的部分。鉴于篇幅的原因,本书不是一本百科全书。在涉及的点上不可能每一点都讲得非常细,但是每个部分都会提供至少一个入门的介绍和互联网上相关的资源链接,便于读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诸多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支持和帮助,BD6CR协助编写了“绿色通信-QRP”一章,BD4OS协助编写了“向太空冲刺”章节中的大部分内容,BA7IA、BA4RF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并补充了一些章节的内容。另外,在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曾经联系过以下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BA1HAM、BA7NQ、BD7OH、BA4EG、BD0AAI、BA1AA、BA1EO、BD1WC、BA1AAX、BD1BYV、BA4ALC、BA3CE、BG1DO、BG1MW、BD1ES、BD5RV、BA5TT、DL3MBG、K5SF以及在网站上的其他爱好者,他们给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在此对所有关心本书的各位同仁表示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以便在以后的版本中修正和完善。《史记篇》写在前面业余无线电在中国有一部坎坷、曲折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可供传言励志的章节,能集文成卷留予后人知,既在情理之中,也是笔者多年的夙愿。老一辈业余无线电家的探索与进取,为中国无线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资料。这些资料生动地记述了中国业余无线电发展的兴衰,同时还是中国当时社会风貌、价值取向、特别是科技人员志向情怀的生动反映,每每翻阅总让我受益匪浅。笔者有幸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接触业余无线电事业,又因工作需要,曾访问了一批中国业余无线电历史上卓著且有成就的老业余无线电家。在他们中间有些曾是社会名流、国家精英或实业家,不少还是中国业余无线电团体或活动的发动者与组织者,大名赫赫,备受社会推崇与爱好者的仰慕,对他们的访问,为我整理、撰写民国时期业余无线电的历史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笔者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曾经访问过以下各位老业余家:已故去的有:朱其清、孟昭英、赵振德、张宗汲、潘仁庸(潘仁荣)、陈仁慕、沈明刚、谢棣华、李石麟(李欧儒)、郑观森、郑光祖、陈实忻、朱悦民、赵超尘等。尚健在的有:周海婴、王传善、钱皋韵、许道通、张家齐、韩铸文、徐树滋、高昌镕、朱天赋、冯国祥、黄耀曾、许毓嘉、郭德文、张志诚、金贤藻、顾元庄、王耿介等。所有被访的老业余家均毫无保留地向笔者介绍过他们那段亲历亲为的历史,有的还写成文字向笔者提供,成为编纂中国业余无线电历史的翔实凭证。更有前辈还慷慨地贡献出他们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文献,对于这些文献,笔者在使用时,都注明了提供者的姓名,以示资料来源和归属。笔者还常向健在的老业余家们核对情况,他们更是不厌其烦,有问必答,甚至亲自推敲、修改。这些耄耋高龄的老者,其信其义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令我敬佩,应该说这篇史记能够成稿也有着前辈们的功劳,我将永远感谢这些前辈并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在编写的过程中笔者除查阅了解放前相关的一些报刊和业余无线电团体的刊物外,还参考了人民邮电报社出版的《人民邮电报》、中国电子报社出版的《中国电子报》、中国台湾《无线电界》杂志社出版的《无线电界》、上海地方志、浙江省地方志、汉口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特别是笔者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上海市无线电运动协会、中国民航通信设备修造厂等单位以及张宗汲前辈的夫人汪秀娟老师的鼎力相助,允许笔者查阅并使用他们保存的档案、资料。另外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福建、江苏等全国各地均有爱好者或协会工作人员协助笔者查阅、复制资料或核对史实,在此一并表示感谢!这次应约撰写《中国业余无线电》一书中之史记篇,对我也是一个学习和系统了解我国业余无线电发展历史的机会。本想将资料收集的更加完整、全面,对已有资料考证得更加翔实些,无奈《中国业余无线电》一书五篇必须同时出版,“史记篇”仅是其中一篇,其他各篇都已完成,出版方已数次催稿,为了不至因我而使出版时间拖得太久,只得匆匆交卷,权作一个征求意见的草稿先交付印。同时原来准备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业余无线电发展的历史,也因需要查阅很多历史资料和文件,且涉及的单位、部门众多,查阅档案、核实情况的手续极为繁杂,要赶上本书的出版日期,实无可能,所以只能对这段历史做一个极为简单的概括,详细叙述,只能以后择机另行撰写、另行出版了。对于已经完成部分,也只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和手头资料编写而成,难免会有不少遗漏、不妥、甚至错误之处,尚请老前辈和知情者们补充、斧正,也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求将来得以增《交流篇》 自1992年我国恢复开放个人业余电台十余年以来,各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队伍迅速壮大,并积极通过空中联络学习和交流技术,他们的体会、经验和见解也反映在一些刊物和互联网上的文章中。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分享,也为了留下一些反映这个时期我国业余无线电界交流的实况记录,本篇随机收集了一部分有代表性或启发性的文章。其中有些文章没有署名,有的是经过改写转载的,难以与原作者联络,也无法在印书时正确署名,敬请谅解,并请原作者与出版者联系,在此谨向本篇的所有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设备篇》设备篇522-666无线电收发信设备是广大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必备装备,也是空中联络、交流的主要通信工具。从早期完全靠无线电业余家前辈们亲手制作各种发射机和接收机,到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由专业化制造生产出来的各档次业余无线电通信机,经过百年演变,曾经登场亮相的商品化业余无线电台设备已有千余种机型,自制设备的品种更是只能以“无数”来描述,它们留下了一条漫长的历史足迹。追踪这一足迹,无疑有助于加深对无线电技术的各阶段进步的理解,探索今天的无线电设备之所以采用了很多新技术的理由。为了帮助我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了解业余无线电通信设备的发展情况,本书的《设备篇》收入了一部分业余无线电收发信设备的简单资料,以供读者将来进一步深入了解时作为索引。限于收集的能力和资料的来源,篇中内容比较集中在商品化业余无线电设备鼎盛时期的国外商品机种上,其中有些曾经成为世界业余无线电界的主打机种,有些并没有成为流行产品,也有少数机型是通用机型。历史上曾经为我国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使用的一些其它设备因为缺乏准确的资料,未能收入。为此敬请读者谅解并予指正。《附录》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附录二、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规则》有关业余无线电的摘录附录三、ITU国际呼号序列划分表附录四、DXCC实体呼号前缀及分区对照表附录五、CRSA推荐的业余无线电频率使用规划附录六、我国岛屿的IOTA编号表附录七、计算通信方位角和大圆距离的BASIC程序附录八、我国(以北京为中心)与世界部分城市或国家的方位角和大圆距离附录九、CQ- World-Wide WPX 竞赛规则节选业余无线电家礼仪…………这一业余无线电家礼仪使用至今已经将近七十年了,但是其中所描述的业余无线电家精神,至今依然活神活现,早已被奉为业余无线电家之圭臬。可惜的是,这一精神标帜如何落实到每位业余无线家身上。过去从没有听过有人倡导,而自己根据这些标语文字又学不来,因此下面我以古贤曾子的精神:日省三次,来探讨这业余无线电家礼仪;下面都是一些根据保罗君制定的业余无线电家礼仪,发展出来的自省题目,希望对於业余无线电家修养有帮助。互谅互解 -- 凡是让人不舒服的事我不干:进行 CQ 呼叫或是履行约定通讯之前,是不是要提前准备先倾听一阵子?确定频率上无人使用之后,再进行呼叫。碰到频率使用权纷争时,是不是能尽量给对方方便?而不是高谈阔论,以「根本无人有权拥有频率」等语相应,或只是一味地坚持你是优先使用者。如果友台指出自己有技术上的瑕疵,是不是应该马上停止操作,就这些问题先解决?而不是若无其事的继续操作。使用中继台时,有没有考虑到可能随时有人需要使用,或者是紧咬着中继台不放?如果对方提出交换 QSL 卡时,是不是应尽速履行实现?产生射频扰问题时,是不是能彻底反躬自省,即使知道射频扰问题根本与自己的通讯设备无关?面对远征电台讯号时,是不是要完全配合对方的呼叫指示;或者只顾自己就缺这个国家地区通讯而显得不耐烦,或者是表现出「丛林战术」以对?高贵情谊 -- 以高贵的情操支持并鼓舞业余无线电同好、地方性及全国性的业余无线电社团:我是不是已经加入了地方性的业余无线电社团,或者是以单飞的姿态对应?如果我使用了公共资源 ( 例如中继台、OSL 卡服务 ),是不是心存回馈?如果对於所属社团有意见或不满,是不是应透过适当管道表达,或者迳自在空中发炮,散播自己的情绪与不满?是否意识到无线电波无远弗届,你的一举一动,世界各地都有可能监听到,不管监听的是一般人士或者是业馀特定监听站,都有可能影响到业馀无线电家的形象?日新又新 -- 集优良科学素养、有效率的电台设备与操作习惯、及水准以上的业馀家精神於一身:是否尽全力学好无线电设备的操作技术?或者根本提不起兴趣,只认为技术问题对我而言太深了,无从学起。考虑到拥挤频率内的扰问题,是不是应该主动把线性放大器关掉?你是不是有了开启操作桌照明灯时,顺手也把线性放大器打开的坏习惯?是不是应该设法取得无线电设备的维修手册,并且好好自修或是向别人请益研习?以便彻底了解使用设备的线路原理。检讨过去几年的业余无线电生涯当中,是不是亲自动手制做过一些简易的业余无线电设备?例如天线等。距离最后一次仔细看有关业余无线电杂志内的技术文章有多久了?你曾要求朋友监听你的发报能力,并且提出挑惕性质的批评吗?通讯程序或是常用的 Q 码,你熟悉吗?最好能倒背如流。如果临时受邀客串主控网路,你对於自己的通讯技巧有信心吗?是不是曾以「不熟悉通讯程序」或其它理由加以推诿?友善互助 -- 如有需要,对新手应慢而有耐性,温文儒雅以对。热心助人、充份合作、体谅他人,这些都是业余无线电家的本行:常到新手聚集的频率报到吗?他们需要鼓励、指导、及归属感,这些都是你做得到的。无意监听到友台有触犯法规的行为,或是操作程序不符约定,应设法私底下提出指正规劝,而不是把自己想像成空中警察,迳自就地指正或教训。很具建设性地鼓励新手在技术上升级,应以技术升高可以得到更丰富的通讯享受为诱导,使得新手自然向往升级,而不是冷嘲热讽。应该严禁与种族、族群,或是黄色有关的笑话,即使对非常熟悉的人也不行。尽量不要涉足在空中的争吵,尤其是不要加入任何挑少数团体的行为。在空中听到不熟悉的呼号时,应该有礼貌地趁机打个招呼,不要因为「他不是我们这一夥」的念头所影响,而置之不理。如果得知附近的业余无线电同好因故住院,或是亲人丧故,只有在通讯时表示慰问之意够吗?应该考虑拨空带束鲜花或是慰问卡,亲临表示关心之意。在空中与人交谈时,记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吗?不要忘了,随时都是向人讨教的好机会,应重视与珍惜别人的看法或意见。碰到一流的、完美的操作者,别忘了向他称赞、褒扬几句。均衡发展 -- 对个人而言,业余无线电是消遣、嗜好,不要影响家庭、工作、课业、或是参与社会活动:每天只切割成工作、睡眠、和业余无线电活动的时间吗?有没有注意到家人需要你;除了业余无线电外,你也需要朋友。我有非业余无线电的挚友吗?我参加非业余无线电团体的活动吗?已经多久了,完全不是因为业余无线电活动的缘故,而陪同家人出去旅行?应能够暂时撇开业余无线电与家人在一起。何时才能在讨论年终奖金时,不要提及业余无线电设备的添购计画?与朋友或家人旅行、打保龄球、或是任何聚会时,能够完全放下〈不提及〉自己有趣的业余无线电,而关心别人的嗜好吗?对於购买自己的数万元业余无线电设备出手大方,而家人因所属的嗜好要花费时,你却不甘不愿。爱乡爱国 -- 电台设备与操作技巧永远为乡为国准备:对於慈善或是公益的社团活动,你自动自发帮忙过吗?对於法规的看法或意见,你正式向有关当局提出过吗?或者只是消极的向他人抱怨?你真正了解国家在什麽时候有权徵召你的业余无线电台吗?

无线电杂志出的混合式电视机是在1936年出的。1936年,国际无线电电界出版了一本名为《无线电技术周刊》的电视研究杂志,其中提及了混合式电视机的研究和应用。

无线电杂志1980

《无线电》是著名的电子类杂志。杂志是中国电子类报刊中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知名杂志。

不是中文核心期刊, 给你一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供您参考!

《无线电》合订本2008年(上)囊括了《无线电》杂志2008年第1~6期所有栏目的全部内容,并经过了再次加工整理,按期号、栏目等重新分类编排,目录则按连载专题等重新分类,以方便读者阅读。随书附赠的光盘内有Protel 2004视频教程以及与文章相关的印制电路板圈、电路原理图、源程序等。《无线电》合订本2008年(上)内容信息量大,涉及电子技术广泛,文章精炼,技巧经验丰富,实用性强。

无线电杂志2017

《无线电》:《无线电》杂志是中国电子刊物中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杂志(累计发行量已超过3亿册)。自1955年1月创刊以来,我们秉承“普及电子技术知识,培养电子科技人才”的宗旨,为普及、推广应用电子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的电子事业培养了几代人才。《高保真音响》:杂志创刊于1994年,是一本全国发行的大型豪华本月刊,栏目众多,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深受读者喜爱。《集邮》:杂志创刊于1955年,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邮刊。《摩托车》:杂志创办于1985年,月发行量11万册,全年总发行量为130万册,是全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摩托车类科普期刊,被评为全国汽车行业科普类一等优秀期刊。《通信世界》:周刊是立足中国通信业、为通信业服务的综合性行业权威期刊,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信息产业部优秀科技期刊称号。每周一出版,单期发行量超过10万份,是中国通信业发行量最大、出版周期最短的刊物。《电信技术》:创刊于1954年,是我国电信领域创刊最早、历史最长的杂志。1989年以来连续5次荣获邮电部、信息产业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次荣获全国优秀期刊称号,2001年首批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新闻出版署授予“双效期刊”。《电信科学》:于1956年创刊,现已成为通信领域颇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杂志,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在通信行业科技期刊质量检查评比中荣获优秀期刊一等奖,曾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科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并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和科技文摘期刊收录。《通信学报》:是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0年10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及时反映中国通信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交流国内外通信科技新成果,促进学术进步和人才成长,探索新理论、新技术。《信息与家庭》:《信息与家庭·风范》向北京移动全球通高端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最新最精的资讯,搭建北京移动与其高端客户之间沟通的桥梁。《信息与家庭·风范》是一本引领高端客户消费观念、“具有精英意识消费文化”的高档杂志。《互联网天地》:杂志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综合科技刊物,是唯一一本传播网络消费信息、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业务,同时适时反映中国互联网业发展趋势的综合性权威月刊。《童趣》:成立于1994年的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合资出版企业,其出版的《米老鼠》杂志在中国已拥有超过300万的读者。《尚漫》:《尚漫》是一本代表顶级水准的原创漫画杂志,集结国内最优秀原创漫画作品,与i尚漫网站及无线平台一起致力于带给读者最优质的漫画体验,为广大漫画爱好者搭建全方位中国原创漫画新空间。

无线电杂志出的混合式电视机是哪年出的那是南京木器厂郑词卫先生在1974年第7期《无线电》杂志上发表的《晶体管电子管混合式9寸黑白电视机》作品。

带通放大器是允许通过一个频带的信号,如:100KHz ~ 300KHz;选频放大器只能通过一个单一的频率,如:100KHz选频放大器,只能通过100KHz的信号,如果测量的是复合信号,测量出来的是100KHz的分量。

混合式电视机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它结合了电视和计算机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服务,比如视频点播、网络浏览、游戏等。混合式电视机的出现,使用者可以更加轻松地观看电视节目,同时也可以使用网络服务,更加方便地获取信息。

无线电与电视杂志

目前应该是处于停刊的状态。你可以考虑查看一下其他的电视类期刊。西部广播电视另外还有电视研究、当代电视等等。

邮电出版社的《无线电》,《电子技术》,这两个杂志不知还有没有,要是这两个杂志也不出版了就没办法了——具我所知,这两个刊物是最权威的官方杂志了。没有就看电子版的吧,网上电子技术的网站和文章很多,业余爱好者的和专业的都有,可以在网上看,信息量比杂志更大。

家庭影院技术的话建议看香港版的好些,<<视听前线>> <<高保真音响>> <<无线电与电视>><<发烧音响(香港)>><<音响论坛(台湾)>>等一些专业点音响杂志上面都有介绍,也可以到网上一些论坛去看看.主要是要把电子技术给搞懂才有提高.一些表面功夫打广告彩页为主的杂志就别浪费时间了.

无线电通信杂志

不是核心,可以评中级职称用。刊名: 无线通信技术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主办: 电信科学技术第四研究所周期: 季刊出版地:陕西省西安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3-8329CN: 61-1361/TN

在科技发明方面,刘虎与个体发明界有着广泛联系,2004年曾参与组织发明联盟。他注重青少年的创新教育,举办了四期发明创造理论方面的公开课,指导数十名中学生开展发明制作活动和申请专利。在他帮助的学生中,有四人获得大陆省级以上青少年发明(创新)比赛一等奖。相关人物还有罗澍(全国发明展金奖)、卢驭龙(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等。 在普通科技爱好方面(区别于特种科技爱好),刘虎是四川省业余无线电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在《无线电》、《专业无线电通信》等杂志上为无线电爱好者撰写多篇科普文章。5.12汶川大地震中,他指挥的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网联络三千余名无线电爱好者为灾区提供3万多车次的支援服务,通过业余无线电为一万余名救灾志愿者提供通信调度服务。中国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二十余家大陆媒体给予了报道,湖南卫视制作了专题节目,有力提升了科技爱好在社会服务中的地位。

不是核心,是省级的。之前我也是评职称用,没时间写啊,还是同事给的莫’文网帮忙弄的,专业的说

我最近看到了一部1922年的无声短片,叫做《伊芙的无线》。这部电影由英国Pathe公司发行,据称是两名女性在使用无线电话。显然这段视频在过去几年里一直在流传。这可能是一些未来科技的早期展示吗?我不想成为互联网的温床,但不。它不是一部手机。

而不是一部早期的手机,把他们拿的盒子想象成一个早期的随身听;因为街上的两个女人没有电话,而是一个水晶收音机。令人困惑的是,“无线电话”这个词在1922年被广泛使用,我们今天简单地称之为“无线电”。

在下一个镜头,妇女接近消防栓,并连接从收音机到消防栓的地线。水晶收音机不需要电源(如电池),因为它们的电源来自于一根长长的天线,伊芙用雨伞把它串起来。

在他们把雨伞拿起来之后,其中一位女士把一个小喇叭放在耳边,然后电影剪辑成一个女人对着麦克风说话的镜头。

然后她把麦克风对着留声机这大概是在播放音乐。

因为街上的女人只有一个扬声器,没有麦克风,所以有理由假设我们的爵士乐时代的唱片主持人听不到她和朋友说话。这部电影还不完全清楚的是,这名女子是为许多人演奏留声机,还是仅仅为雪街上的两名女子演奏留声机。1922年“电话”一词的使用并不一定意味着两种既能接收信息又能发送信息的设备。有时(可能与伊芙的无线系统一样),电话是用来传递单向信息的。

你可以自己看整部电影。

使用雨伞作为水晶收音机的天线至少可以追溯到1910年,我们可以从下图中看到,这张照片在2月20日播放,1910年 *** 。这张图片对21世纪的人们来说是相当惊人的,但是直到我们读到文章的最后几行,我们才意识到无线通信只在一个方向上运行,只不过是一个需要接地的水晶收音机。

妻子可以打电话给丈夫在办公室或去往哈莱姆区或郊区的车上说,“一定要停在拐角处的肉店,买些肝和熏肉!“今天是女孩外出的日子。你也知道她怎么样!她从来不会事先命令任何事情……

对已婚男人的建议-当你妻子生气地说,“别告诉我,我知道你听到了我的话,你不在乎。我给你打了一整天的电话,当你今天早上出门时,把你的无线电话系在帽子上时,你的手机状况很好。

假装惊讶地回答,“亲爱的,不要生气。

),实际上,到1922年,夏娃的无线电话中使用的“无线电话”一词已经相当过时了。下面这篇1909年1月31日内华达州期刊上的文章还展示了一个早期使用的术语

翻阅之前出版的一本类似广播的早期广播杂志1922年6月,你会发现“无线电话”这个词的用法不计其数,但到了1922年7月,广播中几乎每一篇文章和广告都停止使用这个词。这并非偶然。

美国商务部于1922年召开会议,规范无线电技术语言。在那次会议上,无线电话会议的命名委员会定义了“干扰”和“天线”等术语。委员会还建议采用“无线电”一词,而不是“无线”一词。6月的

,1922年发行的《无线电广播》杂志用一页篇幅解释委员会的建议,标题是“如何称呼它们”。名单上的第一条建议是使用“无线电”一词:

代替“无线”一词,并用“无线电”一词作为前缀;无线电报,无线电话

,1922年,由于李德福斯特和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Edwin Howard Armstrong)等人在过去20年里进行了彻底的技术改进,无线电的语言正处于转型期。广播的概念(从一个发射器传送到多个接收器)在技术上是不切实际的,直到1910年代中期,当阿姆斯特朗改进了真空管技术,使其能够将无线电信号放大数千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 *** 征用了所有的无线发射机,这使得阿姆斯特朗的技术除了被军方使用外,其他人都无法使用。但战后,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形式的实际用途开始实现。

以下文章刊登在1919年6月15日韦恩堡日报的公报上,描述了刚刚出现在地平线上的进步;这是一个未来时代,总统可以通过广播同时向全国发表讲话。总统在电话里说:

与以前的方案相比,使用辐射能的新想法给了我们从无线电报改名的原因,迄今为止,本领域的专有名称是无线电通信,表明传送信息所用的能量不是由于通过地球表面的传导或磁感应,而是实际上从发射台天线上振动出来的能量,在1922年,

的电话是硬接线的,你的声音是通过电话线传送的,而这些电话线必须由接线员接听。然后,接线员会用另一根物理线把你接到你想要的电话接线员那里。20世纪初,电话交换机上的

英国路径甚至把伊芙无线系统中的手机称为first“翻盖电话”,因为无线电接收器的顶部打开。

,但从下面的照片和广告中可以看出,这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水晶收音机的流行设计。

以下是1910年至1915年间国会图书馆的照片。底部手写的描述是“洛杉矶无线电话”,

你会注意到在下面的图片中它说的是“麦卡锡无线电话”,而不是“iPhone”,正如我21世纪的大脑最初读到的:

的历史经常在语言上捉弄我们。我们都从自己的偏见的角度来回顾早期,语言的进化——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技术方面——会让我们认为我们在看或阅读比它更不可思议的东西。然而,在无线电时代初期,人们设计了许多令人兴奋的未来通信技术,我们将在未来几周内研究其中的一些技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