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浅论大连发展战略论文

发布时间:

浅论大连发展战略论文

1 存在一些问题。2 因为目前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迅速,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产业结构单一,以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为主,其他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高端人才较少,企业竞争力还不够强,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3 需要加强新兴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人才引进工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和交流,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1 存在问题2 因为大连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存在以下问题:a.发展缺乏突破性,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上,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的新兴产业;b.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能力,高端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导致产品与国际接轨能力不足;c.缺乏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在引导企业发展上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无法形成连锁反应和良性发展。3 可以从完善政策引导,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入手,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

特色旅游的特征(1)个性鲜明,主题突出个性与主题是特色旅游的灵魂,是旅游吸引力的主要源泉和市场竞争的核心.没有个性的旅游形式就没有生命力;没有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或旅游产品,只能是一盘散沙,不能激起旅游者的任何兴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主题的设计与塑造要有个性,而个性要通过主题来体现.唯有充分挖掘与众不同的风采,独特的个性,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主题突出,才能将其特色旅游形象具体而鲜明地映人旅游者的心目中,产生巨大的旅游吸引力.(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逐渐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当今的旅游消费呈现出"求精求新"的特点,而特色旅游是以"产品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为主的特色品牌竞争格局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2].这就要求特色旅游供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3)市场导向,资源依托特色旅游往往是针对某一特定的旅游市场而开发设计的,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性.发展特色旅游必须注意对市场和潜在客源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游客市场的心理需求和偏好,从本区域特有的环境背景,文化传统,资源条件出发,以自身优势为依托,从旅游者的角度去透视和设计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具有新,奇,特,有内涵,有品位的旅游产品.(4)科技创新,前景广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机遇,对旧的旅游产品重新设计,包装,甚至有的干脆人工创造或"凭空而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旅游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为旅游供给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各种旅游景观和设施的建造成为可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离开了高科技手段,某些特色旅游是不可能产生和发展的.大连是中国北方着名的旅游城市,对其特色旅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下面以大连旅游为例,讨论特色旅游的发展对策.二,大连特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一)大连发展特色旅游的优势分析要发展城市的特色旅游,首先要调查研究城市独具一格的特色旅游资源.大连发展特色旅游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地缘气候优势大连是中国北方着名的海滨城市,地处辽东半岛南端,东临黄海,西邻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腹地,与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是中国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游城市,也是中国北方最为开放,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气候宜人,光照,热量资源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550—950毫米,生活与居住环境十分优越,是我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3.大连的自然环境优势不仅是内陆城市无法比拟的,许多沿海城市也望尘莫及.2.政策环境优势大连市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制定了大量的优惠与扶持政策.2003年制定的《建设"大大连"规划纲要》指出建设"大大连",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全方位开发旅游市场,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努力,大连城市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8年,大连首批进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00年获迪拜国际城市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并有5个景区被评为4景区;2001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境"全球500佳"城市;曾先后获得"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北方明珠

1 存在问题2 首先是产业定位不够清晰,战略规划存在缺陷。其次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外,融资难、市场营销不够精细等问题也需要解决。3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加强战略规划和定位,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同时注重与资本市场和消费市场的紧密结合,提高市场营销能力。通过这些努力,才能够更好地推进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浅析国美品牌发展战略毕业论文

xx同学,我想对你说 文章是要自己写的 xx同学,我想对你说 文章是不能抄袭的 xx同学,我想对你说 写出自己的文章才叫文章 而不叫文字 xx同学,我想对你说 抄得再好的文章都只叫文字 别人的文字 xx同学,我想对你说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你好,这些啦!自己看吧! 基本结论 1.苏宁以空调专卖起家,自1994年开始连续10年居国内空调销售额首位,因此直至目前,空调产品仍然在苏宁的商品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4年中期报告显示,空调销售带来的主营收入和毛利分别占公司总量的30.25%和33.74%。空调是传统家电产品中毛利最高的品类,因此,对于苏宁来说,在空调销售方面的品牌、供应链资源积累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国美则在影音产品(电视、音响、DVD等)的销售方面获得了31.11%的营业收入。但影音产品的综合毛利大大低于空调,这也许是苏宁毛利率较国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管理费用(行政支出)和营业费用两项之和占营收的比例来看,国美的费用管理能力显然要高于苏宁。 2.两公司在实力上的势均力敌,使得两者的博弈十分引人注目。在国美与格力发生矛盾后,苏宁立即与国内空调厂商合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这个事件从侧面反映出苏宁与家电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似乎更加融洽。实际上,国美在历次与海尔、格力等家电制造“大腕”掰手腕的时候,态度都表现得比较强硬。许多类似的案例反映出国美和苏宁在供应链关系管理和整合过程中不同的风格和态度。 厂商关系如何协调:苏宁略胜一筹 3.纵观国际上供货商和超级连锁企业的关系发展史,类似国美和格力的“分手”案例也不少。但博弈的结果,最终都是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了双赢。比如,宝洁和沃尔玛也“翻过脸”,但是最终建立了全新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关系,甚至实现了电脑互联的信息共享,得到了双赢。 但国美与国外的超级商业连锁企业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沃尔玛的“长大”是通过提高自身效率实现的,而国美更多的是将“长大”的成本转嫁给厂家。第二,商家与厂家的关系应该是既斗争又合作的,在利益上应该是“双赢”的结局,这也是沃尔玛、宜家能够与一些大供货商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而国美的成长历史几乎是一部厂家的“血泪史”。市场上经常会看到国美挥舞起一些品牌的产品大规模进行“血祭”,价格屠刀高举不落。通过不断地打压企业,取得自己的“扩张”资本。沃尔玛培育的是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是符合商业道德的,而国美的手段则更多地利用了短暂的利益博弈关系,并不能获得企业持续成长所必须的合作与支持。 4.觉醒的厂家不肯不要利润不要品牌地“就范”了。它们逐渐采取扶持其他经销商、利用其他超级商业渠道、自建专卖店等商业手段,减少对连锁渠道依赖。2003年,国美曾经因单方面的降价行为两度与联想等IT巨头翻脸,由于联想采取了多级代理的通路体系,国美并没有撼动联想等在市场中自主经营的地位。在国美降价的过程中,联想采取了可能诉诸法律的警告和断货措施,滞缓了国美冲击IT市场的步伐。 2004年6月,国美电器通过借壳鹏润实现香港上市。2004年7月,作为国内首家以IPO形式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市场的家电零售企业,苏宁募集资金近4亿元,一举成为中小企业板第一股。 5.作为家电零售业的两大典型代表,国美和苏宁的成长基本上折射出中国连锁家电零售业的发展轨迹: 两者均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电销售渠道由多层次批发、计划供给模式向市场模式转轨阶段。均发展于传统商业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向全国高速扩张的阶段; 建议和对策 1.从所有制属性和经济成分看,两者都属于近十余年来经济领域最为活跃的民营经济范畴; 2.从两者发展的地域看,也基本上是殊途同归,目前的网点主要集中于一、二级城市,尽管这点是由我国经济和消费的区域性差异决定的; 3.从近年来的扩张模式看,两者均采取了“跑马圈地”的快速铺网战略; 在产品结构上,两者又都顺应市场趋势,不断提高毛利商品(如小家电)、高周转率商品(如数码产品)的销售比例; 4.从利润结构上,结合商品销售开展的其他业务带来的利润是两者共同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 甚至在上市时间上,两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2004年! 在大体类似的经营模式下,从发展历程和一些财务指标看,两家公司又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差异。苏宁以空调专卖起家,自1994年开始连续10年居国内空调销售额首位,因此直至目前,空调产品仍然在苏宁的商品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4年中期报告显示,空调销售带来的主营收入和毛利分别占公司总量的30.25%和33.74%。空调是传统家电产品中毛利最高的品类,因此,对于苏宁来说,在空调销售方面的品牌、供应链资源积累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国美则在影音产品(电视、音响、DVD等)的销售方面获得了31.11%的营业收入。但影音产品的综合毛利大大低于空调,这也许是苏宁毛利率较国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管理费用(行政支出)和营业费用两项之和占营收的比例来看,国美的费用管理能力显然要高于苏宁。 两公司在实力上的势均力敌,使得两者的博弈十分引人注目。在国美与格力发生矛盾后,苏宁立即与国内空调厂商合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这个事件从侧面反映出苏宁与家电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似乎更加融洽。实际上,国美在历次与海尔、格力等家电制造“大腕”掰手腕的时候,态度都表现得比较强硬。许多类似的案例反映出国美和苏宁在供应链关系管理和整合过程中不同的风格和态度。 厂商关系如何协调:苏宁略胜一筹 纵观国际上供货商和超级连锁企业的关系发展史,类似国美和格力的“分手”案例也不少。但博弈的结果,最终都是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了双赢。比如,宝洁和沃尔玛也“翻过脸”,但是最终建立了全新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关系,甚至实现了电脑互联的信息共享,得到了双赢。 但国美与国外的超级商业连锁企业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沃尔玛的“长大”是通过提高自身效率实现的,而国美更多的是将“长大”的成本转嫁给厂家。第二,商家与厂家的关系应该是既斗争又合作的,在利益上应该是“双赢”的结局,这也是沃尔玛、宜家能够与一些大供货商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而国美的成长历史几乎是一部厂家的“血泪史”。市场上经常会看到国美挥舞起一些品牌的产品大规模进行“血祭”,价格屠刀高举不落。通过不断地打压企业,取得自己的“扩张”资本。沃尔玛培育的是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是符合商业道德的,而国美的手段则更多地利用了短暂的利益博弈关系,并不能获得企业持续成长所必须的合作与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零售巨头的出现是市场的一大幸事,厂家话语权的增强更是市场的一大幸事。觉醒的厂家不肯不要利润不要品牌地“就范”了。它们逐渐采取扶持其他经销商、利用其他超级商业渠道、自建专卖店等商业手段,减少对连锁渠道依赖。2003年,国美曾经因单方面的降价行为两度与联想等IT巨头翻脸,由于联想采取了多级代理的通路体系,国美并没有撼动联想等在市场中自主经营的地位。在国美降价的过程中,联想采取了可能诉诸法律的警告和断货措施,滞缓了国美冲击IT市场的步伐。 2004年6月,国美电器通过借壳鹏润实现香港上市。2004年7月,作为国内首家以IPO形式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市场的家电零售企业,苏宁募集资金近4亿元,一举成为中小企业板第一股。 作为家电零售业的两大典型代表,国美和苏宁的成长基本上折射出中国连锁家电零售业的发展轨迹: 两者均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电销售渠道由多层次批发、计划供给模式向市场模式转轨阶段。均发展于传统商业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都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向全国高速扩张的阶段; 从所有制属性和经济成分看,两者都属于近十余年来经济领域最为活跃的民营经济范畴; 从两者发展的地域看,也基本上是殊途同归,目前的网点主要集中于一、二级城市,尽管这点是由我国经济和消费的区域性差异决定的; 从近年来的扩张模式看,两者均采取了“跑马圈地”的快速铺网战略; 在产品结构上,两者又都顺应市场趋势,不断提高毛利商品(如小家电)、高周转率商品(如数码产品)的销售比例; 从利润结构上,结合商品销售开展的其他业务带来的利润是两者共同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 甚至在上市时间上,两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2004年! 在大体类似的经营模式下,从发展历程和一些财务指标看,两家公司又表现出相当明显的差异。 苏宁以空调专卖起家,自1994年开始连续10年居国内空调销售额首位,因此直至目前,空调产品仍然在苏宁的商品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2004年中期报告显示,空调销售带来的主营收入和毛利分别占公司总量的30.25%和33.74%。空调是传统家电产品中毛利最高的品类,因此,对于苏宁来说,在空调销售方面的品牌、供应链资源积累是一个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国美则在影音产品(电视、音响、DVD等)的销售方面获得了31.11%的营业收入。但影音产品的综合毛利大大低于空调,这也许是苏宁毛利率较国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从管理费用(行政支出)和营业费用两项之和占营收的比例来看,国美的费用管理能力显然要高于苏宁。 两公司在实力上的势均力敌,使得两者的博弈十分引人注目。在国美与格力发生矛盾后,苏宁立即与国内空调厂商合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这个事件从侧面反映出苏宁与家电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关系似乎更加融洽。实际上,国美在历次与海尔、格力等家电制造“大腕”掰手腕的时候,态度都表现得比较强硬。许多类似的案例反映出国美和苏宁在供应链关系管理和整合过程中不同的风格和态度。 厂商关系如何协调:苏宁略胜一筹 纵观国际上供货商和超级连锁企业的关系发展史,类似国美和格力的“分手”案例也不少。但博弈的结果,最终都是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了双赢。比如,宝洁和沃尔玛也“翻过脸”,但是最终建立了全新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关系,甚至实现了电脑互联的信息共享,得到了双赢。 但国美与国外的超级商业连锁企业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沃尔玛的“长大”是通过提高自身效率实现的,而国美更多的是将“长大”的成本转嫁给厂家。第二,商家与厂家的关系应该是既斗争又合作的,在利益上应该是“双赢”的结局,这也是沃尔玛、宜家能够与一些大供货商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而国美的成长历史几乎是一部厂家的“血泪史”。市场上经常会看到国美挥舞起一些品牌的产品大规模进行“血祭”,价格屠刀高举不落。通过不断地打压企业,取得自己的“扩张”资本。沃尔玛培育的是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是符合商业道德的,而国美的手段则更多地利用了短暂的利益博弈关系,并不能获得企业持续成长所必须的合作与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他零售巨头的出现是市场的一大幸事,厂家话语权的增强更是市场的一大幸事。觉醒的厂家不肯不要利润不要品牌地“就范”了。它们逐渐采取扶持其他经销商、利用其他超级商业渠道、自建专卖店等商业手段,减少对连锁渠道依赖。2003年,国美曾经因单方面的降价行为两度与联想等IT巨头翻脸,由于联想采取了多级代理的通路体系,国美并没有撼动联想等在市场中自主经营的地位。在国美降价的过程中,联想采取了可能诉诸法律的警告和断货措施,滞缓了国美冲击IT市场的步伐。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国美与家电企业的争斗中,远离烽火的苏宁则采取了和气生财的策略,取得了不小的利益(见图二)。 急需逾越的品牌陷阱 中国企业经常是品牌的传播与品牌的表现缺乏定位,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品牌应该具备的形象背离,往往导致品牌脱离经营行为,品牌管理成为营销部门的事情,其结果是:品牌成了一件漂亮的外衣。国美和苏宁都到了应该反思自身品牌战略的时候了。 国美是什么?如果用这句话来问消费者,大部分消费者肯定会说:国美的价格比较便宜,产品服务很一般。同样的问题如果换成苏宁,消费者则是另一个看法:苏宁的服务还不错,产品价格比传统百货商场有优势。 在公众对国美苏宁品牌评价的背后,我们看到一个完全靠市场促销和大规模炒作形成的品牌,最直接的后果是品牌信誉积累缓慢。而苏宁的品牌形象则相对沉稳,虽然也缺乏品牌的忠诚度。从宏观的品牌内涵来看,两者都缺少理论元素的支持。缺乏了这种包装,舆论以及社会各界自然会产生多种猜测,尤其是在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并不明朗的情况下,这种猜测对企业来说有时会产生很大的伤害。这就是国美苏宁目前遇到的品牌发展障碍。 我们知道,竞争有三种策略:低价策略、差异化策略和集中化策略。零售业态和别的业态不同,一个新店,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发展起来,很容易熄火,再次启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于是,低价就成了国美开拓市场的首选武器,只有价格更低才能和当地商家形成差异化,只有价格更低才能吸引最多的眼球,只有价格更低才有炒作的题材。 因此,国美在全国市场扩张,而是依靠规模形成的强大资本实力,以及因之形成的低价策略。它对消费者的服务水平,自然比不上当地的商家。价格策略对国美快速开拓市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国美要认识到,不同阶段企业有不同的目标和策略,才好把握企业发展的脉搏。已经上市的国美,只有放弃价格战,专注于做品牌、做服务,才能获得真正持续长远的发展。 资能力比较:国美棋高一着 2004年6月,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鹏润以88亿元人民币的收购代价,收购O-ceanTown100%的股份,而将OceanTown拥有“国美电器有限公司”65%的股份。收购代价全部以发行新股和可换股债券方式支付,不涉及现金。至此,国美经过近三年的周折,终于实现了香港上市的目的。 仅仅一个月之后,苏宁也成功上市,并且顺手摘下了一个第一的牌匾———国内首家IPO的家电零售企业。上市首日,苏宁股票受到投资者热捧:苏宁电器2500万股股票在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开盘交易,开盘价高达29.88元,全天交易红火,最高涨到33元,涨幅超过100%。苏宁成功募集到3.95亿元资金。 按照“发行量3000万股以下即在中小企业板”的原则,苏宁被划作了“中小企业”,但事实上,苏宁电器与目前已经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公司相比,绝对是个“大块头”———在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苏宁名列第78位。 国美和苏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2004年作为自己最终的上市时间。除了上市程序等原因,主要是由于2004年12月11日前,我国零售业将全面对外开放,而国外的家电零售巨头资金规模远比国内企业巨大,面对如此局势,苏宁、国美等不得不在最后的关头到来之前,为自己在资本市场搭建一个融资渠道。国美通过上市介入资本市场,不仅可以缓解厂商的这种矛盾,同时也减少了国美利用银行借贷模式的风险,从而使国美圈地的基础建在良性的资金基础之上。由此来看,国美、苏宁等企业的集中上市导致了家电连锁企业的扩张模式的变迁,更多地转向理性和健康的“圈地”方式。 从上市地和上市方式的选择上看,国美选择了通过借壳间接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方式;而苏宁经过多年的努力也终于实现了内地A股市场的IPO,两者的选择各有自身的优势。 就短期看,苏宁一次性获得了足以支持其未来一到两年扩张的资金流入,但从长远来看,内地再融资环境却并不乐观:一方面再融资的时间、资金额度都受到限制,难以满足连锁扩张的持续性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内地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于再融资的负面印象,将持续影响苏宁的直接融资。而对于国美来说,短期内借壳上市对于公司本身来说并没有资金流入,但是香港市场相对宽松的再融资政策将能使国美获得持续性的资金支持。 这一点在国内超市业的两家龙头公司联华超市和华联超市的直接融资历史上已经表现得比较明显:华联超市增发的一拖再拖,已经使公司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发展的良机,与联华超市的差距较2003年以前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单从融资能力而言,国美无疑比苏宁棋高一着,为自己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国美模式:专业连锁,五个统一,低价取胜 国美与沃尔玛的相同之处有三点:其一,都是大量发展连锁店,以量取胜;其二,都是五个统一,即统一品牌和形象标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资金结算;其三,都是以低价取胜。国美与沃尔玛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专业连锁,即只经营家用电器,后者是百货连锁,产品品种数以万计。国美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连锁模式和低价策略外,还在于它所选择的经营领域,即家电。 家电在中国是成长性较好的商品之一。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家庭开支和大件消费品购置,主要集中在家电上。其次,家电又是商业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其三,家电又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从而供求矛盾比较严重的产品。厂家的激烈竞争,对商家极为有利。谁成了这了行业龙头老大,谁就拥有低成本扩张的绝对优势。其四,一般服装、百货、杂货类产品,无论实力大小都可以做,许多产品正规的百货公司竞争不过街头小店,而街头小店又竞争不过摆地摊的。因为后者经营成本更低。家电则不一样,消费者不仅注重产品品牌和生产厂家,也注重商家,只有实力强,品牌响,连锁店多的大店,才能避免买假货,产品维修服务才更有保障。在这一领域,一般小个体户的店铺不可能有竞争优势。黄光裕的国美之路1985年,改革开放大潮尚未掀起之时,一个潮汕少年决定像其他同乡一样出去闯荡,他,就是黄光裕。那年,黄光裕才16岁,初中尚未毕业,带他出来的则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哥哥黄俊钦。家境贫困的哥俩怀揣着从老家筹措来的4000元钱,选择内蒙古作为自己的第一站,寻找赚钱的商机。和同时代广东、福建商人一样,他们通过潮汕、深圳、广东的厂商关系贩卖当时的短缺物资。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兄弟俩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很快,颇具市场眼光的黄光裕发现,内蒙古市场太小,想去更大的城市发展。1986年,黄光裕和黄俊钦就拿着在内蒙古赚到的第一桶金去了北京,在北京珠市口东大街420号承包了国美服装店。1987年1月1日,国美服装店正式开张,3个月后改名为国美电器,开始了黄光裕真正的创业之路。那一年,他年仅17岁。1987年开始,黄光裕展示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在当时家电处于卖方市场,有货不愁卖的情况下,黄氏兄弟仍决定走坚持零售、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而其他商家则是抬高售价、以图厚利。“其实当时有‘被逼’的成分。”黄光裕回忆说,“作为一家个体企业要想办法吸引客户,必须有自己的东西才行。”当时他想出的方法是薄利多销。在强大的国有电器商店面前,低价策略为小小的国美电器店带来了不少回头客。尽管当时就有人质疑其货源,坊间也有传闻黄光裕引进的货源是私货,但不得不承认,黄光裕是一个商业天才。他和国美在这个市场上留下了无数印记,他首创了很多零售业拓展模式,如今,其中不少的模式已成为整个零售行业的通用模式。1991年,他第一个想到利用《北京晚报》中缝做广告。在仅仅以每次800元的低价包下了报纸中缝的广告后,他打起“买电器,到国美”的标语,并每周刊登电器的价格。在当时来说,这是一个有超前意识的行为。极少的广告投入却为国美吸引来了大量顾客,电器店的生意让人艳羡。小有成就的黄光裕没有坐享其成就此满足,而是陆续开了多家门店,到1993年前,小店面已达七八家。当然,这也是其最早的资本扩张行动。随后,他将旗下所有店铺统一命名为“国美电器”,就此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国美的成长伴随着黄氏兄弟的财富增长。随着经营理念的差异,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和几十万元现金。24岁的他开始一心一意建造他的家电零售王国,国美以惊人的速度成长。1993年,黄光裕原来的电器小门面变成了一家大型电器商城;1995年,国美电器商城从一家变成了10家;1999年,国美进军天津,开始从北京走向全国,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全国性扩张;2001年12月,国美在12个城市共拥有49家直营连锁店及33家加盟连锁店;2004年12月,国美电器直营门店达200家,并进入音像连锁业;2005年,国美进军地产业,建造国美第一城;随后3年,分别并购山西北方电器、大中电器和永乐电器;2008年2月,战胜最大竞争对手苏宁电器成功收购三联商社。截至目前,国美已经是国内家电零售业无可争议的第一巨头。1998年,29岁的黄光裕做了两件事。其一,成立鹏润投资,下属地产公司,并实现了在香港的借壳上市,为下一年开始的全国扩张打下资金的伏笔;其二,编写《国美经营管理手册》,这个后来被称为“红宝书”的册子,为国美未来10年的扩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1999年国美向全国进军迈出了建立全国连锁网络的关键一步的时候,黄光裕却把国美电器总经理一职托付给妹夫张志铭,创办了总资产约50亿元的鹏润投资有限公司,退居幕后进行资本运作。随后的2000年,在国美如火如荼发展之际,黄光裕却突然减持了其手中国美电器的股份。之后,大家才逐渐了解到,他已经在玩“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互动、互助、互补”一直是黄光裕坚持的投资理念。国美利用商业经营的现金流,与房地产进行互补,曾获得不错的协同效应。而在房价居高不下的北京,黄光裕也欲“用做家电的模式做房地产”。鹏润家园不止一次打出价格牌。业界对黄光裕的印象也能说明问题。在国美进行全国连锁高速扩张时,黄光裕将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营运领域,与全国各大家电企业接触颇密。但随着国美在全国上千家门店的开设,身价见涨的黄光裕却逐渐“淡出”了厂家举办的各种会议。2000年初,黄光裕将眼光瞄准了投资环境宽松的香港证券市场,也开始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黄光裕染指京华自动化(后更名为中国鹏润、现名为国美电器),经过许多复杂的步骤以现金认购股票谋取到了控股权(如下表)。2002年10月26日,黄光裕重掌国美帅印。随后,黄光裕对国美高层人事与组织架构进行了近年来最大的一次调整,一年内国美变动之频繁,甚至引发了业内的深度质疑。2003年,黄光裕成立完全控股的“北京鹏润亿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国美集团将94家门店全部股权装入“国美电器”,由鹏润亿福持有65%股份,黄光裕直接持有国美电器剩余35%股份。他开始重组“国美电器”。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持有的国美股份和公司名称。65∶35的比例是为了回避商务部关于外商零售企业、外方股份比例必须在65%以下的限制。注册“北京鹏润亿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借用国内高科技企业免税的优惠政策,回避出售股权需要支付的巨额所得税。黄光裕出了名的低调寡言,2003年,身为鹏润投资总裁、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鹏润集团主席的黄光裕仅公开亮相两次。黄光裕的低调也给国美带来了“没有调子”的负面评价。有分析人士指出,在舆论关注率相当高的国美看不到实际运营所产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运营经验或理论产品的产出。缺少理论元素的包装造成了国美品牌的高度、理论深度不够。而家族集权下能否继续有效运作,更是对黄光裕的最大考验。在其总部大厦随手都能看到一本书《黄光裕如是说》。书中介绍说,黄光裕很早就开始研究香港的证券市场,研究资本运作的方法以及各国的汇率政策。这也就不难理解,如此复杂但又几无破绽的资本运作手法必定经过黄光裕多年的精心策划和准备。资本运作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财富的累积。2004年,他以105亿元的身价成功登上了胡润财富榜的首位。但他给人留下的印象不仅仅是亿万财富的年轻缔造者,还有他的光头造型和那句“我的钱还不够花”。“钱还不够花”的他继续着资本运作之路——疯狂套现,加大投资。2005年,黄光裕蝉联了胡润财富榜首位。2006年4月6日,黄光裕宣布以私人配售方式售出不少于大约12亿港元的国美电器股份。这是黄光裕自2004年9月以来第三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套现。3年3次套现,他从国际资本市场套现近40亿港元。2007年10月31日,在胡润发布的“2007胡润套现富豪榜”上,黄光裕通过出售股份套现93亿元,成为套现最多的富豪。2004年曾有人指出:国美通过连锁零售业挤占上游货款,来实现短融长投,在这方面国美玩到了极限。观察黄氏家族的地产投资体系,我们不难发现,黄光裕最拿手的把戏其实就是在零售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之间搭建了一个内部融资的资金平台,通过短融长投来吞食房地产行业的高额利润。自然,黄光裕的这一手做得极其隐蔽,换了他哥哥黄俊钦作为幌子,而自己正式在房地产行业登台亮相则是在2005年初,黄光裕带着资本市场上套现的资金,设立了国美置业。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是通过政府公权力释放得以发育的最明显行业,其中的黑幕重重。私企涉及越深,与政府、国有银行的牵连就越多,这些往事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随便哪个爆炸,都会使场面难以收拾。但是,房地产行业的利润虽然丰厚,同时对资金的需求也特别巨大。而短融长投的游戏一直让国美的资金链条绷得很紧。无奈之下的黄只有寄希望于资本市场来实现自己的目的,通过高估数倍自己的资产价值实现上市,玩一把高明的财务戏法来解决资金紧张问题,但是,黄却在不经意中收获了一个副产品——首富榜首。2008年,他套现135亿元,再次成为手头现金最多的企业家,也第三次登上了胡润财富榜的首位。这时,他的总资产已达430亿元,他也是继荣智健家族之后第二位三度登上胡润财富榜的富豪。他曾说过,企业家最大的贡献是积极运营资产。也有人问过他,“你是实干家还是资本高手?”显然,黄光裕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也许,做一个资本运作高手让他有高高在上的感觉。黄光裕的战术是,强调对中心城市和附近区域的快速覆盖:每进入一个城市就开始密集开店,从一线市场一直覆盖到二线,力图以快速和最大程度的获得该地区的市场份额,等到份额确立后,黄光裕才会逐步调整其运营,梳理流程和建设管理后台。其实整个中国家电连锁行业,他们最初的发展模式都如出一辙。事实上,这种圈地运动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秘诀是“轻资产”运作模式,即不断占用供应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并利用新店开张向家电厂商收取进场费、展台费等各类费用,最大程度地分摊掉开店的成本。但这种做法也并非没有弊端——扩张的速度过快往往容易导致资金链的断裂,无数个本土零售企业验证过这个结果。要想保持长此以往的扩张速度,资金就成为最重要的元素。2004年,国美电器在香港借壳上市,由于商业模式的吸引力,国美电器在香港受到追捧,这就解决了国美扩张在资金上的后顾之忧。事实上,这种由于零售商日益强大而增加与制造商之间的议价能力,并逐渐掌握话语权,体现出“渠道为王”的商业模式,国外早已有之。著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家乐福等,无一不是在这样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渠道越庞大,与制造商的议价能力越强。黄光裕已经不满足于自建渠道的缓慢速度,他开始选择收购。现在谁不在国美卖电器,谁就将错过最大的市场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去10年,是中国零售全行业崛起的10年,从默默无闻到全面掌握通道话语权,家电零售企业相对其他零售行业和业态显得更为生猛。从长远来看,渠道的力量将毋庸置疑地越来越强大,一个企业因为扩张倒下,会有更多的企业顶上来,但扩张的方式从未改变,这就是渠道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黄光裕这种占领渠道的霸道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接受,在这个渠道为王的时代,渠道的横向整合将会变得非常猛烈。归根溯源,早在2006年就有关于黄光裕负面的消息传出。据报道,他涉嫌违规借贷中国银行的贷款。当时的情况很是微妙,还牵扯到了其兄黄俊钦,而黄光裕的夫人杜鹃曾在中国银行任职。但随后,据传,靠着哥俩良好的公关能力,他们成功解决了当时面临的危局。查询国美在2007年1月在香港联交所发布的公告称,公安部针对黄光裕及其间接持有的鹏润房地产公司的“协助调查已经正式撤销”,公司的危机暂时平安度过。如今,再次面临的危机却让他被警方逮捕,而且很多谜团依然难解。证监会也证实,黄光裕与股票违规操作有关。同时,被聆讯的还有与黄光裕相关的两只股票的负责人——ST金泰控股人黄俊钦和中关村董事长同时也是他老乡的许钟民。受影响的还有他们所在的公司——国美、金泰、中关村、三联商社无不受其牵连,国美“类金融”发展模式就是其深层的根源。据称,黄光裕被调查的起因是涉嫌“操纵市场”,具体系指对其兄黄俊钦控股的*ST金泰股价进行操纵。但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国美的扩张采取的是“类金融”发展模式,使得其能够在较短时间集聚大量的资金,在大量的资金支持下,才有可能进行“操纵市场”。专家表示,传统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批零差价来实现利润,但目前在我国,这种盈利模式正在发生令人担忧的改变。“开店卖货”正在变成“开店圈钱”。比如像国美这样的大型零售企业,就有媒体爆出有过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或是拖欠货款占压资金等"类金融"发展模式。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专家指出,这种“类金融”模式,把“吃”供应商当成合理集资的聚宝盆,使零售商成为“不受管辖的金融企业”。导致一些零售企业依托供应商货款和银行贷款,无本开店,快速扩张,同时迅速积累资金,为其进行其他的市场操作带来了资金基础。国美目前的决策管理团队已由此前的7人决策团队变为“3人核心决策层——11人执行委员会”。按照新管理格局,董事会代理主席兼总裁陈晓、常务副总裁王俊洲、副总裁魏秋立三人组成国美电器的核心决策委员会,负责公司日常经营和重大管理决策。后两人皆为跟随黄光裕多年的国美元老。在决策委员会之下,国美多位副总以及各个大区老总组成了11人执行委员会,负责总部和全国各地分部的日常经营与管理。其中包括黄光裕胞妹、国美华东大区总经理黄秀虹。

1.他们价格贵。2.他们服务业不是很好。3.他们就是靠出名来牟利。4.他们能刷卡,贪官污吏都去刷。5.他们货物全面,但是存货严重,你应该采取超低价格+0库存的原则。

mba战略发展论文模板

工管硕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培养的是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工商管理硕士是商业界普遍认为是晋身管理阶层的一块垫脚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mba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1.1选题意义和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信息产业以及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加上全球市场竞争的加剧,全球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上紧密联系,包括交换和协调、相互关联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程度。以服务、劳动、商品、资本和信息跨国界流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正在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得到加速发展,它对传统的产业的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方式和竞争的模式及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模式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基于以上加速发展的背景,以及跨国企业寻求全球扩张和最大限度利用全球优势资源的内在要求,在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国际投资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跨国采购市场仍然一枝独秀,跨国采购量每年高达450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至8%。

跨国采购繁荣的前提是全球物流活动的迅速发展,造成这种全球物流发展趋势的因素主要有① 国际化运作逐渐普遍② 经济利益驱使③ 经济区域化推动④ 科学技术的促进⑤ 约束规制逐渐取消通过对Alfa Laval集团公司的全球采购部门采购模式介绍和分析,寻求一种复合的全球采购模式对跨国公司的影响以及利弊,从而对中国的跨国企业走出国门,对于全球采购方面的起到一个启迪的作用。同时,全球采购对于企业的组织架构,和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上的起到印证和补充。

通过全球化经济下的全球采购大环境的介绍,对比全球采购模式的现状,对AlfaLaval集团公司的全球采购部门采购模式介绍和分析,利用演绎的方法,总结出一种复合的全球采购模式对跨国公司的影响以及利弊,最终是解决跨国企业全球采购模式对公司成本,以及采购效率上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由于全球采购在国内采购的原因,所以对于国内的公司,等于无形中全球其他地方的需求都来到了国内,无形增大了许多市场需求,但是同时也由于各国之间的产品技术要求的区别,对于国内公司也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机遇是有机会,才有发展,这对于我们公司熟悉其他国家产品,熟悉各国技术内容,提供了一个平台。如何运用全球采购的机会就成为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对于跨国企业,还是国内本地企业,抑或理论实际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球采购系统中,全球采购模式的选用对于不同的跨国企业在采购成功的成型上,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点。

在中国当前的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之下,越来越多跨国大企业来到中国进行采购,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最重要也是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在系统上保证全球采购过程的顺利进行, 把全球采购的风险降低到最小。同样对于国内本土的公司来说,怎样成功进入跨国企业全球采购采购系统,满足跨国采购的要求,从而成为他们的合格的供货商甚至长期合作伙伴,也一下子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作者有幸参与了一些与协助公司在华采购的项目,从而有兴趣对跨国全球采购流程进行一些研究。以往文献研究中比较注重一般性的跨国企业的全球经营活动研究,在采购领域里研究的重点往往在于供应商的选择方法以及行为分析,而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然而定性分析方法主观因素站到主要支配因素,往往凭借不对称的信息进行片面的判断,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供应商的情况,得到的结论也容易与事实偏离,同时关于定量的分析方法例如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eby Program,AHP),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人工神经网络算法,随机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方法等,由于计算方法复杂十分繁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相对的固化,不能根绝实际情况来改变,在实际操作中不是十分现实,也无法得到有效实施,致使目前供应商仍旧很难达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要求。而专注于在中国的采购活动,放眼于整个跨国企业在国内的全球采购流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全球采购模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对于整个流程的分析,从而引出潜在的风险,提出可能的防范对策和解决方案,无论对于跨国企业还是对于中国本土希望成为全球供应链一部分的国内企业都希望能都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来进行的,在分析问题的阶段采用了SWOT分析进行,对整个全球采购模式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四个方面的列举,最终的出一个共享平台的方案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6]Jun Yao, Guihua Zeng, Key agreement and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protocols for ad hoc networks, Inter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ding and computing,2004, vol.2, pp1025-1028.

[7]Bohn, O. & J. Flege. 1992. The production of new and similar vowes by adult German learners of English.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4: 131-158.

[8]Starr, Paul. “The Electronic Reader.” In Reading in the 1980s. Ed. Stephen Braubard. New York: Bowker, 2340.

一、课题来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及研究意义、目的。(附主要参考文献)

(一) 课题来源

课题来源: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自选课题。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渠道是市场营销理论中永恒的主题,国内外大量学者对渠道都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近年来电信行业作为一个社会热点获得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研究电信企业营销渠道的文章、成果层出不穷。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信息化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信市场的营销模式和用户的消费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不同地域电信市场的竞争环境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而存在着很大不同。因此根据深圳当地电信市场环境的实际特点,研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简称深圳移动公司或深圳移动)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如何构建合理的渠道架构体系,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随着近些年来国家电信行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和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国内移动通信行业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竞争的重点呈现出由网络技术、价格资费竞争向渠道竞争转移的趋势,营销渠道已经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外部环境和竞争形势的变化,深圳移动原有渠道架构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发展需要,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结构变化进行不断变革。为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深圳移动需要适时地调整渠道发展规划,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提升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渠道优势,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些渠道改革的措施如何才能更好的促进市场的发展,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对这些措施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考核和评估,以便为下一步的渠道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显得很有必要。

(三) 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西方关于渠道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

一是研究渠道结构,

二是研究渠道行为,

三是研究渠道关系。

l、营销渠道结构理论

营销渠道结构理论是以效率和效益为研究重心的营销渠道理论,是渠道理论最早研究的领域。1916到1934年间,韦尔德、巴特尔、布瑞耶等分别研究了渠道效率的问题。韦尔德认为职能专业化产生经济效益,专业化渠道所从事的营销是合理的。巴特尔认为营销渠道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创造基本效用、形式效用、地点效用和时间效用。布瑞耶认为营销机构可以集中和分配所需要素,所以能够有效克服交换障碍和阻力。1940年到1965年,康弗斯、胡基、奥德逊、麦克马蒙等研究了渠道一体化和渠道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康弗斯、胡基认为一体化会带来营销费用降低、原材料或商品销路的确定性但是也会带来相应的管理和协调问题。

奥德逊认为经济效率标准是影响渠道设计和演进的主要因素。麦克马蒙认为可以用公司型、管理型和契约型三种方式有效地协调营销渠道体系。以效率和效益为重点的研究是主要基于与效率有关的经济学概念,而对营销渠道中的行为变量缺乏相应的研究,因而此后很少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成果。

2、营销渠道行为理论

这种理论重点研究渠道成员间的各种权利、冲突等行为,认为营销渠道是渠道成员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联合体。这种理论将权力的来源和使用、权力和冲突的关系及冲突的衡量、渠道成员组织之间的合作和谈判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1969年,斯特恩研究了渠道的冲突问题,认为,依存和承诺是理解渠道中权利关系的关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拉斯切、布朗、凯苏黎世、弗雷兹耶等研究了渠道权力的来源、使用和衡量等方面的内容。1981年、1987年德瓦耶、沃奥克、葛雷玛等研究了权力和冲突的关系以及组织间合作和谈判等。

3、营销渠道关系理论

九十年代以后,一些营销管理学者提出新的关系营销理论,对营销渠道的认识和管理逐渐深入。这种理论重点研究渠道(不同的法人)组织之间的关系和联盟。由于利益冲突,一般渠道组织间合作常以失败而告终,为此渠道战略联盟等关系形式应运而生。1998年,辛古瓦、贝克尔研究了渠道关系绩效,提出了渠道合作关系能产生更高的利润,而且每一方都从联盟中得到更多利润的观点。1999年克雷玛研究了渠道关系的目的,认为信任可以帮助渠道合作双方处理不良后果。1995年奥德森提出了渠道关系的生命周期理论。2001年,斯特恩研究了渠道关系实质、选择合作者等内容,提出了渠道联盟等观点。渠道关系经过知晓、探索、拓展、忠诚和衰退及解散等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可能进入一个相互忠诚的阶段,联盟是渠道关系中最高、最好的形式。

(四)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营销渠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渠道组织体系、渠道的效益及渠道模式、渠道行为、渠道的新型关系与渠道创新等方面。在营销渠道设计创新方面,韩兆林(1999)等探讨了高技术企业分销渠道的模式、特征和影响因素;姜以聪等(1999)总结了国外连锁经营的特点对我国企业营销渠道创新的启示;易斌等(2000)提出了实施通路精耕完善终端管理的主张;林三卓(2003)研究了关于西门子的通路运作的问题;危素华(2001)分析了家乐福赶超沃尔玛过程中的渠道管理。

在渠道的效益研究方面,陆忍波(2003)认为各种销售渠道的效率差异成为企业市场营销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张庚森等(2002)从消费者立场出发,提出了五项营销渠道业绩评价指标。

在渠道模式研究方面,徐天佑(2002)提出了“堡垒式营销”与“撒网式营销”模式;黄丽薇等(2001)提出了渠道的逆向模式:孟令华(2002)提出了销售渠道的强势模式。

在渠道权力及冲突方面,庄贵军(2000)主要研究了西方渠道的权力、冲突和合作;吴冠之(2001)研究了渠道网络的竞争与合作;王朝辉(2003)研究了营销渠道冲突的原因、形式与对策。

在渠道关系方面,苏勇、陈小平(2000)提出了关系型营销渠道理论,研究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新型渠道关系;桂琦寒(2001)也对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模式对营销系统的冲击作了分析。

随着网络电子渠道等新型渠道的出现,对网络直复营销、互联网营销等的研究也盛行一时。

在职硕士论文撰写的步骤一,在职硕士学员应该在论文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尽可能多的查阅并收集相关资料,对论文的整体做个大概的构思然后列出提纲。在职硕士学员最好列出论文每章节题目,并且最后一章可以做案例分析。 在职硕士论文撰写的步骤二,根据提纲,在职硕士学员可以先对论文做一份初稿,完成后进一步修改完成论文的定稿。 在职硕士论文撰写的步骤三,在职硕士学员可以根据论文撰写的要求进行排版,格式要正确,准备完成后就可以等待答辩了。在职硕士学员要清楚,完成答辩这一环节,是在职硕士学员报考院校对在职硕士学员学习成果的验收。这一环节对在职硕士学员能否顺利毕业、拿到硕士证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职硕士学员必须要对自己有信心,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来对待。正式论文答辩的时候,在职硕士学员可以准备一份论文的底稿、参考资料等,这样可以避免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忘记。 以上就是在职硕士论文撰写要经过的步骤。在职硕士论文的撰写要在通过最后一门考试后的一年内完成,而在职硕士论文的答辩要在提交论文的半年内完成,超过时间会将在职硕士学员的答辩资格取消。总之,在准备答辩前,在职硕士学员应该明确自己的思路,做好相关的准备,这样答辩成功就不是问题。如果在职硕士学员对于论文撰写还有其他什么问题,可以登录中国在职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浏览相关信息,或者咨询在线老师。

战略管理会计是帮助 企业管理 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下面是我整理了mba战略管理论文范例,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为宗旨的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越来越受到瞩目,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同时,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

一、管理会计产生的历史回顾

作为向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管理会计,从历史上看,它是会计向企业管理纵深应用的产物,是会计与管理综合发展的结果。

20世纪初,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企业管理开始步入泰罗倡导的科学管理时代。与此相适应,新的会计观念与技术 方法 ,如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相继出现,并在企业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的着眼点是规划和控制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以控制会计为其核心内容。以事前算账为根本特征的管理会计从此产生,即以“标准成本计算制度”、“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标志的管理会计雏形开始形成。1922年,美国会计学者奎因坦斯和麦金西分别出版了《管理的会计: 财务管理 入门》和《预算控制》。1924年,麦金西又出版了《管理会计》专著,主张会计工作的重心应该从对外提供信息转移到对内强化经营管理方面。

自此以后,“主内”的管理会计便迅速蓬勃发展,与“主外”的财务会计珠联璧合,相辅相成,全方位地体现着现代会计的控制职能。

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会计的催生剂

20世纪30年代以前,工业革命席卷全世界,工业品市场急剧扩大,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时的企业管理主要是以提高企业内部生产效率、源源不断地提供低价的、标准的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管理和成本管理,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是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性管理模式。与此指导思想相呼应,传统管理会计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功能主要在于预算和控制,而且预算以短期预算为主;同时,管理会计局限于企业内部,倾向于使用账簿中已有的财会数据来看问题,并依据已发生的事件来解释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成了财务会计的“副产品”。

二战后,市场进一步国际化,市场竞争空前激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发展不适应的种种问题全面暴露。如何解决企业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是传统企业管理所未能解决的问题。进入80年代以后,竞争日趋激烈,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近些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战略管理的观念和技术越来越受到瞩目,传统管理会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

第一,全方位整体性与局部性。从战略的角度看,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战略管理会计要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将视角扩大到企业整体,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力。传统的管理会计以企业和企业内部的各责任单位为主体提供单一的会计信息,只注重结果,而不能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

第二,时空的统一性与间断性。战略管理的宗旨是为了取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以便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立足于长远的战略目标,因而需要战略管理会计超越单一的期间界限,着眼于从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中把握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管理会计则是着眼于有限的会计期间“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企业的短期行为。

第三,无限开放性与封闭性。环境的不确定、竞争的加剧导致了战略管理的产生,外部环境是战略管理的着眼点,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提供超越企业本身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传统的管理会计立足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致力于企业内部信息量的收集、分析和比较,所提供的只是单个企业自身的绝对数据,而不能指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相对地位。

第四,动态性与静态性。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和特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所以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这就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也应该采取动态、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还应该采取一些诸如产品生命周期法、 经验 曲线法和价值链分析的方法。

综上所述,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而产生的,但这并非意味着传统管理会计没有存在的必要,战略管理会计只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传统管理会计注重内部管理,并从战术角度深入到企业内部的作业水平,致力于“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全球高度,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寻求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致力于“知彼”。两者相辅相成,“这种微观深入与宏观扩展的结合是现代管理会计为适应复杂多变客观环境的必然发展趋势”。

三、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决策支持系统,战略管理会计是服务于战略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管理会计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具体地说,它是指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及竞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战略管理会计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环境分析、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和业绩的综合评价等,每一部分都与战略管理紧密相连,本文着重从环境分析和业绩的综合评价两个方面分析其对战略管理的作用。

(一)环境分析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环境对企业产生双重的影响,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会带来风险。尤其是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今,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反应能力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 企业战略 制定和实施不仅需要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需要与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正是基于战略制定和实施的信息需要,充分关注环境变化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影响,通过实施环境分析,据以搜集相关的信息。

1、外部环境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 文化 、人口因素,政治、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战略管理会计对这些环境因素相关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的目的在于使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制订新的发展战略。如通过分析、判断经济周期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最近的投资,又如技术进步既可以创造新的市场,产生大量新型的和改进型的产品,也使得现有的产品与服务过时。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技术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地位及其竞争优势。总之,战略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企业特点及其所在的行业特点,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研究与判断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机会与威胁,提供相关信息,并对可供采取的管理 措施 提出建议,使企业战略建立在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的基础上。

2、内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资源、能力与竞争能力,它们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如果企业影响外部环境的能力较弱,那么,改进企业内部的环境就成为企业战略最为重要的可控变量。战略管理会计对内部环境分析的目的是找出企业相对于竞争者的长处与短处,并将企业的长处与短处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企业战略的一个基本轮廓。如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企业作为一种动态的资源转换系统,是通过一系列的作业实现的,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的逐步积累与转移,最终形成转移给企业外部顾客的总价值。而战略管理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作业链以及与企业内部作业链相联系的外部作业链的统筹,来实现资源转换能力的优化。通过对作业链的考察与分析,企业可以在结合自身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在哪些作业领域拥有增加价值的潜力。

(二)业绩评价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战略制订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战略实施则是一种将该思维付诸于行动的过程。企业面临的外部及内部环境的快速而剧烈的变化,会导致思维与行动的不协调,当二者的偏离太大时,企业则应该重新制订战略,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向既定的目标不断迈进,而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参与战略业绩的评价才能完成。

战略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一活动包括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进程对计划的偏离,评价个人绩效和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已取得的进展。

战略平衡积分卡是业绩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通过由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增长这四个层面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第一,财务层面的业绩评价。财务评价主要从收入增长、成本降低和资产利用三个方面展开,根据企业的实际数据和行业的标准值,对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本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第二,客户层面的业绩评价。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中,只有与顾客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企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该层面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市场份额、客户保持率、客户满意度、客户盈利率等,通过实际和标准的分析,从而揭示客户对企业产品的青睐度,进而评价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内部经营过程层面的业绩评价。单纯地控制和改进财务业绩很难使企业在市场中成为最具有竞争实力的公司,要使企业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创新,讲求质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而战略平衡计分卡把对企业内部经营过程的考核指标定位在创新、经营和售后服务上,正好体现了这种要求。具体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产品制造周期、产品设计水平、工艺改造能力、生产能力利用率、设备利用率、 安全生产 率等。第四,学习与增长层面的业绩评价。战略平衡计分卡所强调的投资重点是未来的投资项目,因而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职员应不断地进行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学习,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获取信息;设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具体指标一般有职员保持率、职员的培训次数、信息系统更新程度等。

由上可知,由于平衡计分法兼顾了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与先行指标、外部与内部业绩指标,既强调了结果,也对结果获得的动因、过程进行了衡量和分析,所以能够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企业战略实施的效果。总之,平衡计分法引入企业战略管理中,使企业的发展战略在组织内更明确,便于联系企业部门、个人的目标和企业的发展战略,使管理层及员工更加一致地集中精力于企业的绩效改进,便于企业对发展战略进行检验、确认和修正。平衡计分法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可管理的框架,同时也使战略本身能根据企业的竞争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以及企业内部条件所发生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蕊.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毕波.战略管理会计挑战传统管理会计[J].财务研究,2001(7).

3、邓厚平.浅探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2(4).

(作者单位:宁波市江北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mba战略管理论文范例

发展战略论文外文文献

发展论文的参考文献

核能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潘自强;核能与环境一加快核能的发展是缓解我国能源环境污染的现实途径之一[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8年05期

[2].薛可;核能是安全、清洁、经济的能源一新能源答问[J];少儿科技;20xx年06期

[3].李正孝;核能源安全吗?[J];劳动安全与健康;1998年08期

[4].谢满廷;核能是安全清洁的能源[J];太原科技;20xx年02期

[5].赵世勇;核能是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J];青海国土经略;20xx年06期

[6].米尔顿·S·普利斯特,蔡德诚;核能源与核安全[J];科技导报;1986年04期

[7].核能仍是安全清洁的能源[J];中国能源;20xx年07期

[8].岳建平;能源经济与核能发电的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年18期

核能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刘肖岩,雅科夫列夫;航天器核能源安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xx年06期

[2].宋文杰;外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核能系统──可预见的更安全的核能源[J];中国能源;20xx年06期

[3].宋文杰;寻找更安全的核能源一外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核能系统[J];百科知识;20xx年07期

[4].新快;核的泄漏后各国寻安全能源地热在日本或取代核能[J];安全与健康;20xx年09期

[5].刘成安,伍钧;裂变核能源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可能[J];高技术通讯;20xx年02期

[6].戴彦德;核能应成为能源发展主流[J];绿叶;20xx年08期

[7].彭士禄;核能是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希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年04期

参考文献:

[1]景继强,栾洪为.世界核电发展历程与中国核电发展之路[J].东北电力技术,20xx,(2).

[2]杨旭红,叶建华,钱虹,薛阳.中国核电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初探[J].上海电力,20xx,(6).

[3]邹树梁.中国核电经济性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4]祁恩兰.中国核电发展的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20xx,(4).

[5]叶奇蓁.中国核电发展战略研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xx,(1).

[6]杜国功,杜国用.中国核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山东经济,20xx,(3).[责任编辑安世友]

[1]项伟峰.中韩国际物流和贸易结构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xx,33(8):240-242.

[2]蔡芸,汝宜红,杨一铭,等.中韩物流技术竞争力因子分析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1(2):40-45.

[3]王利梅.中韩区域物流合作必要性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11:008.

[4]赵松岭.国内外低碳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J].对外经贸实务,20xx(1):90-92.

[5]李廷妮,邓春.低碳物流发展策略研究——以国际旅游岛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xx,35(11):9-10.

[6]黄超俏.探索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框架下区域内国际物流发展趋势[J].中国外资,20xx,18:007.

[1]陈秀琴.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xx(23).

[2]张潜.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xx(4).

[3]赵旭明.我国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xx(12).

[4]李德伟,范松海.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xx,04:101-105.

[5]石向实.21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1:75-81.

[6]廖乐焕,孙丹.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文化经济”[J].黑龙江民族丛刊,20xx,03:66-71.

[1]王庆国.伊春物流业稳步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亟待强化[N].伊春日报,20xx.

[2]云利珍.我国发展物流业的环境分析和对策建议[J].国际经贸消息,20xx.

[3]刘岩,张增玲.由物流业变化看经济发展.伊春新闻网,20xx-04-29.

[4]杨文慧,王勇,查德利.浅议政府在我国物流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物资流通,20xx.

[5]叶家伟,孙建军.发达国家物流模式带来的启示[J].国际经贸消息,20xx.

1、盖笑松: 《儿童入学准备研究与实践》,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 年,217 页。

2、魏彩: 《学龄前流动儿童入学准备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xx 年,27 页、71 页。

3、冯晓霞: 《学前儿童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入学准备》,《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xx 年第 7 ——8 期。

4、杰克·肖可夫等: 《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 早期儿童发展的科学》,方俊明、李亚伟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334 页。

5、孙晓莉: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xx 年第 6 期。

6、韩世强: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权利保障研究》,法律出版社,20xx 年,103 页。

7、顾微微: 《流动人口子女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教育评论》,20xx 年第 4 期。

8、齐明珠: 《我国学龄前流动儿童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人口与经济》,20xx 年第 6 期。(责任编辑:admin)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xx,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xx(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xx(2):67.

4 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xx,6(2):117.

5 孙章.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纪回眸[J].上海交通运输,20xx(3):14.

6 P.Y.Loo,L.Y.Chow.可持续城市交通:理念,政策与方法(英文)[J].ASCE,20xx(6):76—77.

参考文献:

[1]谢德高.营销战略全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xx.

[2]何辉.从分析作品开始学广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

[3]张衔,陈丹镝.名人促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4]张琦.虚假广告及其治理对策[J].社科纵横,20xx(3).

[5]郭健义.水准缺失的名人广告效应[J].名人广告,20xx(12).

[6]马莉.漫谈名人广告[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

[7]李喜岷,陈双全.破解名人广告风险[J].全球品牌网,20xx(2).

[8]徐凤兰.理性对待名人广告[J].新闻实践,20xx(11).

[9]陈谦.名人广告探析[J].东方论坛,1997(2).

[10]傅慧芬.名人广告面面观[J].国际广告,1993(2).

[11]张宏.名人广告的战略价值、风险及对策[J].市场营销,20xx(2).

[12]齐尉霞.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论名人在广告传播中的利和弊[J].新闻知识,20xx(7).

[13]喻勤娅.广告法律问题及对策[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xx(10).

[1] 吕争荣. 芜湖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实证性考察与发展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2] 宋士云,吕磊.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研究综述[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5)

[3] 赵保强,张庆利. 论中国竞技体育存在的弊端及改革[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xx(03)

[4] 王东升,马勇占,孙毅. 论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系统的生态平衡[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01)

[5] 李莹. 国外运动员商业活动管理模式特征、成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xx(05)

[6] 秦军. 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探索古代体育健身思想的演变[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7] 秦椿林,肖林鹏. 论体育政府利益[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xx(05)

[8] 费瑛. 我国公共体育政策制定中“利益失衡”现象及其解决方案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xx(01)

[9] 杨菲菲. 健美操的审美特征与社会价值开发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0] 吕争荣. 芜湖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实证性考察与发展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1] 董红刚,方新普,黄文仁. 实现体育利益均衡的条件:基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的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xx(06)

[12] 董红刚,方新普,黄文仁. 制度创新:体育利益格局均衡的保障[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xx(05)

[13] 文雄. 发展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思考[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xx(05)

[14] 薛保红. 芜湖市大型企业员工体育生活方式与压力管理的研究[D]. 安徽工程大学 20xx

[15] 石亚军,施正文.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部门利益”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 20xx(05)

[16] 杨叶红,方新普. 中国、美国、德国财政制度模式与体育体制的比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xx(03)

[17] 廖文剑. 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选择的经验与启示[J]. 中国行政管理. 20xx(03)

外文文献有,翻译没有,翻译得靠你自己了,希望能满足你的需要,能帮到你,如果需要直接百度Hi中留言同时贴出问题的链接地址和邮箱地址即可,或者告知其他安全可靠方式提供,多多给点悬赏分吧,急用的话请多选赏点分吧,这样更多的知友才会及时帮到你,我找到也是很花时间的如果需要直接百度Hi中添加我好友,留言同时贴出问题的链接地址和邮箱地址即可,或者告知其他安全可靠方式提供

【论文摘要】 随着中国汽车产销量不断的提高,一些实力不断壮大企业不再满足把眼光只停留在国内市场,纷纷摩拳擦掌欲在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本文引入SWOT分析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对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汽车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以及对外部环境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以此来提示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时既不能盲目冒进,也不能裹足不前,应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的出口发展战略。 【论文关键词】 汽车 出口 优势 劣势 机遇 挑战 2006年是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丰收年,中国汽车企业产品出口相比2005年又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出口量较上年增长一倍,达到创纪录的34万辆。其中轿车超过9万辆,3倍于2005年的数字,各种利好消息也不断出现,如华晨汽车与欧洲HSO汽车贸易公司签订了3000辆中华轿车出口欧洲的协议,HSO汽车贸易公司将在未来几年内为华晨赢得5万欧洲用户、吉奥1000辆皮卡出口到伊拉克、奇瑞公司接到美国一家公司采购的5000台发动机的订单等等。如此高的产品出口势头,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供应海外汽车市场的潜力,以及中国对全球汽车制造商构成的潜在竞争压力。虽然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呈现出如此可喜局面,但在出口过程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与思考。 一、优势分析 1.低成本优势巨大 中国出口产品的低成本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事实,其中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大低于国外,几乎所有的本土企业都享用着这样的廉价资源。据统计吉利造车的平均劳动力成本是每小时3.5美元,而如果把医疗卫生福利、退休金等考虑进去,通用汽车的平均每小时劳动成本是73.73美元。即使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一倍,吉利的每小时劳动成本也只有7美元,仍不到通用汽车的十分之一。” 在俄罗斯,长城赛弗SUV售价比同类亚洲产品要低35%左右,陆风SUV在欧洲市场的售价仅为1.5万欧元,奇瑞曾宣称,其将要进入美国市场的产品会比同类产品的价格低30%。 2.企业产品出口意识在不断加强 中国汽车企业的出口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是国家的政策支持,由于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多数企业采取低价竞争策略,所以导致产品利润日益降低,而出口可以得到可观的出口退税和国家给予的出口创汇奖励,通常出口所获利润要高于国内销售利润;另一方面由于各汽车生产厂家纷纷增添新设备、新生产线使得各生产厂家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要消化这些过剩的产能,就必须采取出口策略。 二、劣势分析 1.产品质量、安全性的差距 我国汽车产业在加入世贸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与世界知名汽车制造企业的产品相比较在质量和安全性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些差距很多是基础层面上的,比如说原材料、特殊工艺的水平、安全性、制造设备和产品设计。国产汽车的质量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就可见一斑,在出口产品没有大的改进和提高的情况下,投放国际市场与洋品牌一较高低,更是相形见绌。如陆风在出口欧洲200台汽车后,在经过欧洲—民间汽车组织以时速64公里对陆风汽车进行正面碰撞试验后得出的结论是:驾驶人员将受到严重损伤,甚至“有可能威胁生命”。华晨公司在欧洲的BS6产品介绍会上就承认,BS6型轿车按欧洲标准进行撞车试验时仅达到五星中的二星标准。 2.缺乏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近来比较流行的词语,即拥有多方面专业知识和多种技能的人才,具体到汽车出口领域,是指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精通国际贸易业务、对汽车产品和业务链有相当了解的人才。由于我国汽车出口是从近几年开始大规模发展的,很多企业从2003年才正式启动“走出去”战略,将国际市场提到与国内市场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人才储备不足,缺少独当一面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制约出口业务大发展的主要因素。 3.品牌知名度不高 目前中国汽车在世界汽车市场上的品牌认知度与日本和欧美汽车在当地多年经营已确立的品牌知名度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从国际汽车品牌竞争力的综合指数看,我们仅仅是美国的41.7%,日本的42.4%,德国的47.3%,韩国的61.6%。我国汽车产业要想大举进军国际市场,只能依靠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来担当重任。有一句话说得好,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品牌。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必须加强品牌建设的力度。售后服务和广告宣传等工作则是其中必须花大力气解决的重要问题。 4.售后服务网络不健全 我国大部分汽车出口企业尚未建立售后网点和体系,很多企业根本就谈不上售后服务,而出口量较大的企业在海外所谓售后体系离方便、快捷、多网点、高标准等要求还相差甚远。以丰田公司为例,他们开发市场,先以售后服务开始,前期运行的是配件和服务的准备工作。我国汽车出口达到了40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我们目前尚无一家出口企业的客服系统设置了中东、非洲等国家语言的专职服务人员。再反观一下,上海大众的客中心设置了德语服务,北京现代设置了韩语服务。我国相当多的汽车企业抱着出口一辆是一辆的心态,根本不考虑售后服务问题,结果造成了只管“生”不管“养”的局面,一旦车子出现问题,消费者根本找不到相应的维修站。这样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汽车业在海外的声誉,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5.市场开发工作显得薄弱 我国汽车产品出口,给人的印象就是说的多做得少。诸如一些企业象放卫星一样的出口计划根本没有实现,一些企业的出口计划中途搁浅。这说明,我们企业在国外市场开发工作方面,缺乏系统的规划。我们对国外市场真正的需求还是缺乏针对性的了解。我们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也没有深入。如果把国外市场看作一个大的细分市场对待,把4P、4C、4R等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出口自会有别样的天地。 三、存在的机遇 1.中国汽车产品的海外需求不断增长 中国汽车的海外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轻型载货汽车,而本土生产的高端车型正在逐渐取代某些进口。另外,一向被认为缺乏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轿车已经批量地进入国际市场,雄心勃勃的中国汽车企业正在积极尝试海外扩张,出口产品到欧美主流汽车市场。 在汽车产品出口中,汽车零件、附件及车身占有很大比重,2005年出口金额达到85亿美元,同比增长51%,占汽车产品出口的43%。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比较集中,按照顺序分别为: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韩国,其中,向美、日两国出口汽车零部件的金额占出口总金额的近50%。出口企业以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这两类企业出口金额占出口总金额的56%。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轿车产品出口迅速增加,数量达到31125辆,同比增长 224%,其中绝大多数是自主品牌轿车,出口市场也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主流汽车市场转移。 2.政府大力支持汽车产品出口 国家政策鼓励发展汽车出口贸易。早在1985年国务院发表的128号文件中,一些与汽车有关的产品就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出口的机电产品,在外汇分成、原材料进口、出口奖励、补贴等方面就享有与其他产品不一样的优惠政策。近20年来,虽然机电产品出口鼓励政策不断调整,但有关政策一直鼓励汽车出口贸易的发展。2011年国家下调了许多产品的出口退税额度,但汽车的原有的出口退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维持。 3.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准完全竞争时期 高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575万辆和585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9%和全球汽车消费增量的23%。2000年~2005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销售复合增长率达到37%。今年1~5月累计销量已经达到207多万辆,超过去年同期。 迅速扩容的市场成就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及成长,市场份额越趋分散,自主品牌汽车2005年市场份额合计达到25%。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同样迅猛,200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168亿元,2000年~2005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汽车零部件在汽车行业所占比重也不断上升,2005年已接近40%,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进入一个准完全竞争的时期。 四、面临的挑战 1.低价政策带来的副作用 由于近几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增速极快,而出口平均价格又逐年递减,所以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等国家都提出了“中国汽车威胁”论。美国人明确提出: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的速度将比日韩快,中国出口汽车将在5年~10年内对美国产生威胁。美国和日本在汽车制造业领域的争端从来没有停息过,当年日本汽车进入美国也曾受到百般刁难,丰田对美国作出了一定的妥协,最终在美国市场扎根。中国汽车如果一味地利用低价冲击国际市场,并拿出一副以低价冲垮对手的架势,而不给自己留丝毫回旋余地,无异于为自己树立起众多强大的敌人,丧失良好的出口环境。 2.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 目前我国的出口产品由于出现严重同质化倾向,所以难免恶性竞争,自相残杀。据悉,2005年全国出口整车17.28万辆,出口企业却多达1025家,其中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仅有两家,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下、3000万美元以上的也只有8家;而出口不到10辆汽车的企业有600多家,一年出口仅一辆汽车的“企业”竟然达到160家!这恐怕是全世界都绝无仅有的稀罕事。低价无序的恶性竞争将直接导致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增多,目前中国汽车行业遭遇的反倾销案例已有8起之多。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汽车行业目前还不会过多地遭遇反倾销,从长远来看,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未来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很可能面临反倾销风险。 3.壁垒森严 目前,世界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汽车产业,纷纷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障碍,如俄罗斯经贸发展部对外洽谈委员会副总经理安德烈·库什尼连卡表示:俄罗斯的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亚洲国家生产的低档汽车,一旦俄罗斯面对大量来自东南亚国家低档汽车进口冲击,将会“立即提高相应的汽车进口关税”。更值得关注的是,奇瑞和吉利正将俄罗斯作为下一个重点开拓的海外市场目标。马来西亚的关税从早期的100%下降到目前的50%,在国内售价3万元左右的吉利豪情,在马来西亚的报价达到10万余元之高。如果说东南亚、俄罗斯国家的高关税贸易壁垒,尚难以阻止中国廉价汽车大批量涌入的话,欧美市场实施的排放、安全、环保等严格法规标准,则是中国整车打开市场空间的最大障碍。美国交通部的安全标准、联邦空气污染控制标准和平均燃油经济标准,都比20年前日本车进军美国时的要求严格得多,而目前大部分中国产汽车还不能达到美国标准。 4.知识产权纠纷 近两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和国外一些汽车企业的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不断出现,如丰田汽车起诉吉利、通用汽车起诉奇瑞、本田汽车起诉双环和丰田汽车调查比亚迪F3等多宗国外汽车企业起诉国内汽车厂家侵权的事件发生。这些知识产权纠纷不仅损害了中国汽车企业的形象,还会使中国汽车走向国际市场道路变得举步维艰。 5.人民币汇率升值 由于从2005年开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不断在下跌,人民币汇率不断在升值,对于中国出口产品影响较大,汽车产品出口也不例外。由于中国的汽车企业出口车型都集中在经济型轿车领域。和其他行业国际市场相比,在汽车领域,中国仍然是廉价路线。显然,人民币升值,必然引起汽车出口价格上涨,无益于国际竞争。 中国汽车企业要想走向国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一些知名跨国公司同场竞技,就必须要不断修练内功,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同时还要全面了解国际市场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力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一旦出击国际市场,就要战必胜,攻必克,这样才能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不仅关系到出口企业本身的长远利益,更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白明:入世后中国汽车出口贸易成长分析,世界机电经贸信息2011年,10期 复合型人才缺乏影响我国汽车产品出口,中国汽车报,2006年7月7日 金学军:也门汽车市场在调研,商务部网站【 abstract 】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automobile production constantly, some strength growing enterprise no longer meet the eye only stay in the domestic market, are manoeuvring to mak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This paper USES the SWOT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our country automobile products export competitiveness is analyze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a's automobile enterprises, as well a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existing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mpt the auto production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can not blindly aggressive when towards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lso can't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ir enterprises make the export of thi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 auto export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in 2006, is China's auto products export crops, compared to Chinese automobile enterprise's products export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in 2005, exports year-on-year growth, a record 340000 vehicles.Including more than 90000 cars, 3

发展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是东南的<<苏宁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么给你复制下好了[1]《竞争优势》〔美国〕迈克尔·波特,华夏出版社,2002年[2]李明瑜“苏宁电器不甘寂寞,积极谋求主板上市”《财经时报》2002-12-19[3]《战略管理》〔美国〕弗雷德·戴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封卷稿)2004-7-2[5]《制胜零售业》〔英国〕乔纳森·雷诺兹,克里斯廷·卡斯伯森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6]《沃尔马连锁经营》〔美国〕杰罗姆·贾尔斯,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7]《国美攻略》周锡冰,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8]《International Management:Text and Cases》〔美国〕Paul W·Beamish,AllenMorrison,Philip M.Rosenzweig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9]《竞争战略》〔美国〕迈克尔·波特,华夏出版社,2002年[10]《市场营销管理》〔美国〕菲利普·科特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管理学》〔美国〕斯蒂芬·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2]《客户如何思考》〔美国〕杰拉尔德·萨尔特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3]《定位》〔美国〕里斯·特劳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4]李恒春“苏宁电器:专注才有吸引力”《证券市场周刊》2004-10-09[15]刘钊邱伟“张近东声称不懂资本运作”《21世纪经济报道》2004-07-26[16]张艳蕊“中国企业界的一大奇迹,空调大战成就百年苏宁”年2月10日产经网-中国企业报[17]陈军君“苏宁电器集团老总:我们要的是地盘”《中国经济时报》2000-12-26[18]侯雪莲“苏宁电器张近东:依靠人脉优势对抗外资”《中国经营报》2004-11-1[19]“家电零售业三巨头谁能称雄到最后?”《中国经营报》2001-06-06[20]常征“中国商业连锁巨头经济英雄·张近东”http://www.haiguinet.com2002-10-18[21]Andreas Priestland and Rober Hanlg,Developing First Level Leaders,HavardBusiness Review,June 2005[22]Colnaz Sadri and Brain Lees,Developing Corporate Culture as A CompetitiveAdvantage,California states university[23]Ichak Adizes,Corporate Lifecycles:How and Why Corporations Grow and Die andWhat to Do About It,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NJ,1988

[1]《竞争优势》〔美国〕迈克尔·波特,华夏出版社,2002年 [2]李明瑜“苏宁电器不甘寂寞,积极谋求主板上市”《财经时报》2002-12-19 [3]《战略管理》〔美国〕弗雷德·戴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4]“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封卷稿) 2004-7-2 [5]《制胜零售业》〔英国〕乔纳森·雷诺兹,克里斯廷·卡斯伯森电子工业 出版社,2005年 [6]《沃尔马连锁经营》〔美国〕杰罗姆·贾尔斯,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 [7]《国美攻略》周锡冰,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

当时收到了很多经济的底径干扰大飞到某一个特定区域的时候再做厂里的态势画面突然出现了红色的告警这句我们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两架飞机正快速的向我们递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