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浅议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浅议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范文1500字

在各领域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幼儿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储备型人才。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的地方,在幼儿能力教育中承载着十分重大的任务,当前合作能力是幼儿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文章从游戏、美术、表演三个方面对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方法;游戏法

合作能力是新时期下对一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家里要和父母亲戚合作,在学校要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工作之后要与同事合作。可见,合作能力的使用贯穿于人的一生,它是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培养合作能力应该从幼儿抓起。

一、游戏培养法

1.有效指导。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优势,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游戏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利用自身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易受幼儿接受的、自然的指导方法。例如,建构区中幼儿打算搭建一个弓形门,但材料都是幼儿园的大型玩具,仅凭幼儿是无法完成的。这时需要教师走过去,参与到搭建游戏中,组织更多幼儿参与到弓形门的搭建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搭建兴趣,还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人多力量大,加强合作意识。同时,在一起完成建构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2.观察发现。幼儿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都不完善,在游戏中需要合作的环节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寻找其他伙伴帮助完成。这时,教师就需要具有一双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对幼儿游戏中的合作环节进行介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让幼儿在与其他伙伴合作的条件下,解决遇到的问题,使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幼儿在进行剪纸活动时,如果只是一个人,在完成剪纸后就会收拾纸屑、放剪刀、拿笔、染色等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收拾好纸屑后找不到剪刀、染色是把整个纸都渗透了、拿剪刀时笔滚到桌子下面、放剪刀把染料打翻了等问题。这时就到了教师发挥作用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幼儿的剪纸活动中。如委婉地提出帮助一个刚剪完纸的幼儿染色的请求,这样分工合作就会避免幼儿手忙脚乱,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成剪纸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他的幼儿也纷纷学习,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完成剪纸游戏。有的专门剪裁,有的专门染色,这样的游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3.总结评价。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游戏中获得的成果,并对那些在游戏中积极与其他伙伴合作的幼儿进行表扬,通过对幼儿合作行为的正强化,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二、美术培养法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一个班中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在美术上擅长的方面却不尽相同:有的幼儿擅长临摹,对于临摹方面的学习,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方法。有的幼儿具有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日常美术创作中画出让人惊艳的作品,还有的幼儿擅长涂色,能够将色彩搭配得让人赏心悦目,但幼儿却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结合其他同伴的优势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提倡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将每个幼儿的特长都发挥到点子上,共同学习和配合,实现幼儿的共同进步。例如,在用树叶组合画金鱼的活动中,要经历收集树叶、挑选树叶、粘贴树叶、涂色并在原基础上进行加工画等步骤,需要用到树叶、剪刀、卡片、胶水和画笔等材料和工具,这样庞大的工程单靠一个幼儿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班里幼儿协助共同完成。教师要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前的分工:布置一些孩子收集树叶,一些孩子去寻找胶水等工具,一些孩子描摹金鱼的形状……分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合作制作了,一起分工收集材料,合作完成美术创作,不仅能够提高美术活动的效率,使幼儿能够按时完成粘贴画,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美术活动中,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将几个幼儿分成一组,通过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来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制作。例如,大班举行“面具制作”活动,这是将剪、撕、折、画等多种动手方式融合的活动。如果整个活动从头到位让幼儿一个人完成是不现实的。如果幼儿分组合作完成,将会提高制作的效率,使得面具制作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可以将幼儿分组,每组四人,一个负责剪,一个负责撕,一个拆,一个画,这样分工完成,每个幼儿的工作尽量就会减少,完成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样的制作模式能将幼儿的动手热情激发出来,都想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这样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节省了制作的时间,也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展现出幼儿的特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完成的方法,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表演培养法

表演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需要多人参与的活动,在表演中幼儿间能够进行有效地互动,体会到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同时表演也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较好的一种方法。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狼和羊的故事中,还可以加入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会对羊说些什么话,他们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小羊对付大灰狼,将幼儿讨论出来的结果编成剧本,经过讨论后得出的剧本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更加丰满,故事角色也得以增多。然后分角色让幼儿将整个故事进行演绎,幼儿在表演中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同时,通过其他动物与小羊一起合作对付大灰狼的环节的演绎,能够起到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工作。本文探索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几种方法,其他方法不计其数,比如说通过合作游戏、合作创作、和表演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些方法,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让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充分的游戏时间是幼儿游戏品质提高的保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1)。

[2]李秀英。培养有效的美术常规,让美术活动活而有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孙霞。浅谈教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J].教师,2013,(34)。

[4]郑卫东。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特点及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述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4)。

(一)认真的倾听是交往的基础认真倾听他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是人际交往中良好素质的表现。所以,我们不仅要求孩子认真倾听父母,邻居,伙伴讲的.话,还要孩子在幼儿园倾听老师的讲话,在集体活动,先要倾听别人说的话,等人家说完之后,自己在说;为了培养孩子爱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放录音故事,歌曲,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河水声,有时还可以和他玩听说游戏。(二)善于了解别人的需求,给予他人及时的帮助要让孩子学会尊中他人,在帮助他人之前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了解他人的需求,因为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帮助他人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违背别人的意愿,干涉他人的活动自由,“好心”办“坏事”。(三)在积极地引导下,让孩子愉快主动地交往幼儿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逐渐掌握了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并从中感受到了交往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产生继续和人交往的欲望和主动和人合作的态度。教师的积极鼓励会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对提高幼儿的合作品质非常重要

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毕业论文

幼儿园教学论文1000字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学论文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题目: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摘要: 幼儿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储备型人才。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的地方,在幼儿能力教育中承载着十分重大的任务,当前合作能力是幼儿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文章从游戏、美术、表演三个方面对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方法;游戏法

合作能力是新时期下对一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家里要和父母亲戚合作,在学校要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工作之后要与同事合作。可见,合作能力的使用贯穿于人的一生,它是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培养合作能力应该从幼儿抓起。

一、游戏培养法

1、有效指导。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优势,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游戏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利用自身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易受幼儿接受的、自然的指导方法。例如,建构区中幼儿打算搭建一个弓形门,但材料都是幼儿园的大型玩具,仅凭幼儿是无法完成的。这时需要教师走过去,参与到搭建游戏中,组织更多幼儿参与到弓形门的搭建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搭建兴趣,还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人多力量大,加强合作意识。同时,在一起完成建构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2、观察发现。幼儿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都不完善,在游戏中需要合作的环节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寻找其他伙伴帮助完成。这时,教师就需要具有一双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对幼儿游戏中的合作环节进行介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让幼儿在与其他伙伴合作的条件下,解决遇到的问题,使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幼儿在进行剪纸活动时,如果只是一个人,在完成剪纸后就会收拾纸屑、放剪刀、拿笔、染色等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收拾好纸屑后找不到剪刀、染色是把整个纸都渗透了、拿剪刀时笔滚到桌子下面、放剪刀把染料打翻了等问题。这时就到了教师发挥作用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幼儿的剪纸活动中。如委婉地提出帮助一个刚剪完纸的幼儿染色的请求,这样分工合作就会避免幼儿手忙脚乱,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成剪纸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他的幼儿也纷纷学习,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完成剪纸游戏。有的专门剪裁,有的专门染色,这样的游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3、总结评价。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游戏中获得的成果,并对那些在游戏中积极与其他伙伴合作的幼儿进行表扬,通过对幼儿合作行为的正强化,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二、美术培养法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一个班中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在美术上擅长的方面却不尽相同:有的幼儿擅长临摹,对于临摹方面的学习,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方法。有的幼儿具有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日常美术创作中画出让人惊艳的`作品,还有的幼儿擅长涂色,能够将色彩搭配得让人赏心悦目,但幼儿却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结合其他同伴的优势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提倡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将每个幼儿的特长都发挥到点子上,共同学习和配合,实现幼儿的共同进步。例如,在用树叶组合画金鱼的活动中,要经历收集树叶、挑选树叶、粘贴树叶、涂色并在原基础上进行加工画等步骤,需要用到树叶、剪刀、卡片、胶水和画笔等材料和工具,这样庞大的工程单靠一个幼儿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班里幼儿协助共同完成。教师要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前的分工:布置一些孩子收集树叶,一些孩子去寻找胶水等工具,一些孩子描摹金鱼的形状……分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合作制作了,一起分工收集材料,合作完成美术创作,不仅能够提高美术活动的效率,使幼儿能够按时完成粘贴画,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美术活动中,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将几个幼儿分成一组,通过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来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制作。例如,大班举行“面具制作”活动,这是将剪、撕、折、画等多种动手方式融合的活动。如果整个活动从头到位让幼儿一个人完成是不现实的。如果幼儿分组合作完成,将会提高制作的效率,使得面具制作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可以将幼儿分组,每组四人,一个负责剪,一个负责撕,一个拆,一个画,这样分工完成,每个幼儿的工作尽量就会减少,完成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样的制作模式能将幼儿的动手热情激发出来,都想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这样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节省了制作的时间,也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展现出幼儿的特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完成的方法,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表演培养法

表演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需要多人参与的活动,在表演中幼儿间能够进行有效地互动,体会到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同时表演也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较好的一种方法。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狼和羊的故事中,还可以加入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会对羊说些什么话,他们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小羊对付大灰狼,将幼儿讨论出来的结果编成剧本,经过讨论后得出的剧本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更加丰满,故事角色也得以增多。然后分角色让幼儿将整个故事进行演绎,幼儿在表演中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同时,通过其他动物与小羊一起合作对付大灰狼的环节的演绎,能够起到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工作。本文探索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几种方法,其他方法不计其数,比如说通过合作游戏、合作创作、和表演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些方法,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让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充分的游戏时间是幼儿游戏品质提高的保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1).

[2]李秀英.培养有效的美术常规,让美术活动活而有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孙霞.浅谈教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J].教师,2013,(34).

[4]郑卫东.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特点及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述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4).

拓展:

研究生论文格式

1.准确得体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盾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①省略主语枣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厖。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浅议能力培养毕业论文

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水平和世界一流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客观分析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技能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中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这对于我国医学教育的逐步改革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培养是科研的基石

本科临床医学生需要经过两年半的基础医学理论学习,这个过程基本涵盖了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过程。然后进入临床专业技能的学习,涉及基本的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化验室或其他检查等内容,将基础学习与临床实践结合并融会贯通。相较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多出整整1年的教育经历,也体现出医学教育内容本身的繁复与不易。随着我国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医学教育也需要高水平、多平台来培养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另外,近年来医学院校的扩招与不断升级的医患纠纷导致很多医学生得不到充分锻炼与实践;根据实际需要,卫生部推出了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目的就是加强医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保障我国的.医药人才培养,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随着医学教育不断深入,研究生教育也更加普遍。大型医院与三级甲等医院已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这也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来进行推动。这都需要以扎实的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为前提。

2积极推进医学科研思维培养与科研教育

对于医学生来讲,无论成为哪类从业人员,其扎实牢固的科研素质对于其日常工作是非常重要。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然普遍存在只重视临床教学,而忽视了科研素质的培养。这不利于医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未来生物医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医学知识平均5年更新1次,临床诊疗思路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临床医生跟不上学术的进步、没有医学科研思维,就不能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但是,医学教育体制已无法满足目前临床医生的科研需要、甚至是科研缺失,是目前医疗教育的现状,是大多数医疗工作者面临的困惑,也是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是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当代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必定具备优秀的科研思维。科研思维与学术敏感无论从形式或是内容基本是一致的。目前,国内多数医疗机构对医生的评价体系也离不开科研,但科研对于工作繁忙的临床医生来讲是一份艰巨的任务。教学和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2个基本职能,科研与教学工作能否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准,以及学校发展的前途。医学科研教育忽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科研教育的大纲及考试很少涉及。其次,认为医学是“文科”,只需背书就可以做好临床工作,而医学教育也未能将科研统计列入主修课程。本科医学生在教育中触及不到科研,但走上工作岗位又发现很重要,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培训,最后干脆放弃科研的比比皆是。另外,高校在医学教育建设中,缺乏科研管理与科研教学意识,也是科研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一些教师本身缺少科研思维,在教学中避而不谈,使医学生认为科研教育无关紧要。那么,本科教育该不该进行科研教育?答案是肯定的。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作为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后临床工作对科研的依赖程度不亚于基础知识的运用。医学科研教育应如何进行?首先医学高校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人才队伍,而加强科研管理是提高科研教育的关键。本科应重培养科研思维和思辨能力。临床教师应在医疗课程中适当补充科研思路,譬如讲到个案或者与所学专业有差异时,如何收集特殊病例资料、如何分组、如何运用统计学解答问题。可以设计小题目开发思维。要让学生明白,医学不是背书,临床不只是应用。医学尚有很多未决课题,需要从临床中来,在应用到临床中去。而这个过程,就是科研的意义所在。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是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当前无论单纯研究生教育、七年制或八年制教育,其培养体制也备受争议。研究生科研教育首先应熟悉我国目前的科研体制,鼓励医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和论文撰写,以了解整个科研过程,而不仅仅是让其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是否可以写出高质量论文不应作为唯一衡量研究生合格与否的标准。

3以实践为基础,开拓思维、总结方法,再到实践中去,为我国医疗教育迈出重要一步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水平和世界一流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客观分析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技能及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一些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这对于我国医学教育的逐步改革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医学教育而言,科研实际是一种方法学,是一种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的手段,而非专业知识本身。在读懂科研论文的基础上,能够了解、熟悉、掌握科研方法,对今后医学工作大有裨益。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投入医学科研工作中,同时教育医学生掌握方法,使其在今后工作中不陌生、不害怕,使培养出的临床医生不断成长和进步。国内也有很多科研教育模式提出并希望解决这一问题。医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对其职业生涯意义重大。充分重视医学教育中的科研环节可以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条件,有利于科研思维的养成和提高。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综合载体,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是最不缺少的工具。十几年的地理教学使我深深感觉到,如果学生掌握了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不仅能帮助学生高效的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综合等多种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析图、绘图等地图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重要的内容。但对于刚跨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地图概念几乎没有,由于年龄的关系,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大多数学生普遍反映地理知识难记,地理学科难学,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学生没有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能力和方法。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呢?下面,我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图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教会学生识别地图

认识地图就是让学生掌握构成地图的基本条件和要素,能够看懂地图并分清地图的类别和所表现的区域范围。认识地图是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第一步。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使学生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即能够在图中辨认方向、会换算比例尺、懂得各种图例和注记,这一阶段的知识在初中地理《地图》一章中做了专题介绍。这部分知识对于刚入校的七年级新生来说是个难点,但它又是今后使用地图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起点放低,要耐心细致的讲解指导,并给予热情的鼓励,一定要把这部分知识基础打牢固。第二阶段是让学生分清地图的种类,明确各类地图的用途。初中新教材在编排上大量增加了地图的数量,各种不同类别的地图散布于教材的各章节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整理归类,由计划的分类渗透,使学生分清地图的种类,并明确各类地图的用途,在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能够正确选用合适的地图。第三步使学生熟练识别不同区域的地图。初中阶段,区域地理的学习是教材内容到重中之重,不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都分别讲述了多个不同尺度的区域,分区地图多而复杂,学生难记,并且容易混淆。我在教学中,利用形状观察法,就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地图记住。这个方法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所表现的是哪个区域。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会学生阅读地图

阅读地图是学生从图中直接获取某些信息点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经常指导学生阅读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和地图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重在教他们阅读的方法。怎样阅读地图是有规律和方法可循的。一看地图表的标题或图名,因为图名是一幅图的主体和主要地理事物的概括。有些学生看了半天图,还是不知该看什么,看的又是什么,很多时候因为忽略了图名,抓不住要点就降低了读图的效率。二看图例、注释,这是读图是基础。三看图表的内容,看时要细,要抓重点。一幅地图中包含的信息量很大,有些信息是需要读出并牢记的,但有些信息是无需知道的。因此要求学生读图时一定要按课标要求和教师的设问读图,提取有用信息,去除无关信息,有选择的读图,即抓重点。通过这些步骤,学生掌握了读图的基本程序,学会有序、有目的阅读地图,就为下一步析图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三、教会学生分析地图

仅仅会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直接获取到某些信息这是远远不够的,地图中往往隐含着好多更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隐性知识,需要在读图的基础上加以析图才能够获得。所谓析图,就是对读图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通过对直观信息的分析、取舍和重组,归纳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及地理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图多思、多图并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是培养学生析图能力的重要方法。

每一幅地图都可以提出是什么?有什么?在哪里?为什么?直至解决“怎么办”。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知不断深化,思维程度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如我在教学“辽中南工业基地”时,就利用《辽中南工业基地》图,设计提出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各工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哪个工业城市?”“根据图中的信息说一说该工业基地发展的优势条件有哪些?”等。

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这是教学中经常性使用的方法。如我在教学“中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的原因时,就选用了《中国的地形分布图》、《中国的降水分布图》、《中国的交通图》等多幅地图。学生通过多幅图的分析会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导致我国人口东西部分布不均的特点。

教学中多渠道、多方式地进行地图教学,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会学生填绘地图

填绘地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动手操作的阶段。学生通过模仿、记忆、想像,做到脑想、眼看、手动,进一步熟悉地图上有关地理事物的分布,巩固所获得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技巧,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地图实质的理解,是阅读地图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绘制草图、简图,如轮廓图、水系图、等高线地型图等。

绘图训练需要经教师示范,学生由临摹发展到自绘,并养成化繁为简、突出重点、严格图例、相对准确的习惯。七年级的绘图,主要指导学生绘简单的曲线图、柱状图、勾画各大洲、分区国家的轮廓图,绘山脉、河流、城市等单项地理要素。八年级时,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绘图技能,指导学生绘制中国政区简图,再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加绘山脉、河流、铁路、城市等多种地理要素。随着绘图能力的提高,之后要求学生绘制一些剖面图、柱状图和一些简单的示意图。

以上四个方面,在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中,相互联系,互相支持。地图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于使学生看懂地图,更重要的是理解地图和分析地图,并运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

在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地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用好地图。

2、要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良好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

3、要认识到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认知上的障碍。

地图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使用地图也是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能力。地理图象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图象。图象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象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许多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象的分布、演变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事象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能力。

一、地理地图能直观地显示地理事物的形象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地理事物的形象问题,既“什么样的”。教学地图可以将地理事物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地理课不同于语文课或美术课,他的目的不是形成对某一地理客观事物或景观的想象的或创意的图景,而是认识地理事物的真实面貌,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概念总结。

二、地理地图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视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比起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来得更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地图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的时候,让学生用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同时拨动地球仪,地球仪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整体移动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等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同时也就把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这个教材中的难点给突破了。

三、地理地图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教学地图,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普通地图本身是平面的,但其颜色、符号和注记却表示着地理事物的立体形象特征,经过形象思维可以从地图的二维平面中想象出地理事物的三维形象,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通过国界、山峰符号和国名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位置,通过颜色和数字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教学地图也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利于抽象思维。

四、地理地图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地图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地图为重要媒介,设计有情趣的课堂学习活动,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时,就让一个同学来扮演太阳,另一个同学来扮演地球并围绕太阳公转,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地球转的是否正确。在讲到等高线时,就仿照军事中的沙盘的制作,通过等高线图来制作沙盘,通过沙盘来划等高线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常常是课文数页的内容,但按照一定的法则,就可把它们表现在地图上。所以说,运用地图(包括插图等)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学会读图,就可使地理知识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读图能力的提高取决于读图训练。读图训练一般可分为相互联系,交叉进行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文字语言向形象化语言的转化。初学读图时,理解课文的能力高于理解地图的能力,往往习惯于读书而不习惯于读图。因此,开始读图时应从文到图,把课文中描述的地理事物的方位、范围、大小、形状、高低、水系、城镇、交通线等,在地图上找出来;即把文字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形成初步的地域(分布)观念。这是依靠课文辅助读图的过程。

第二步,地图、课文相互转化。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地图默述课文内容,借助地图回忆思考、表述地理知识。这是从图到文,图文相互转化的过程。开始可分题(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默述。不够熟悉时,再复习课文,直到能完全熟练地看图叙述为止。然后,再根据各种专业地图(如,政区图、工农业图等)来综合叙述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第三步,独立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先分析各自然要素、经济部门和城市特点,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这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对照课文,检查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是否抓住了重点和特点,并检查失误的原因,然后进行修正和补充。经过图文结合的反复训练,形成图文统一的、系统的、完整的、巩固的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读图训练的步骤,或者说是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法则,可以概括为:左图右书,边看(书)边读(图),图文结合。要反复读图,使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化的地图,然后再让地理知识重现,即让地图“活化”。读图是使文字语言与地图形象化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学习地理的非常重要的过程。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在读课文时,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有血有肉”,有骨架的活生生的地图;读图时,脑际中呈现出有条有理、准确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通过读图训练,使读图能力达到看深看透、看穿看破的境界。所谓“深”、“透”是指不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到实质。所谓“穿”、“破”是指不是孤立地看各种地理要素,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地理综合体。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图以图像、符号、注记和色彩等形式,贮存和浓缩大量的空间时间信息,成为联系地理事物与人的认识过程之间的中心环节。读图是地理学习的一大特色。没有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

初中地理课堂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中国、了解自然及人文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地图。如果没有用到地图,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地理课。

(1)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引领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专门来讲解地图知识。教师如果不对这节内容进行深挖细究,那么学生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因为在以后的章节中无论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还是区域地理中都会出现大量的地图。

(2)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无声老师”。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学生读懂地图、运用好地图就是学好地理的最佳方法。地图犹如无声的老师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和地区地理概况,在讲到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东南亚地形图,并让其找出东南亚的主要山脉、河流、岛屿以及它们在东南亚的大概位置。学生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当地的自然地理概况,比教师口述以及文字叙述印象更深。

(3)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调味剂”。

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初中生空间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健全,这样就导致了他们一开始对地理有很大兴趣,但最后就觉得地理学习高深、难懂。于是地理课堂上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因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运用地图进行教学。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点作用。一读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画地图可以增强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三感知地图可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诉我们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地图的利用,培养学生的地图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我们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性。具体实施我主要注意了以下这些方面。

第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好的读图习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注记是地图的三大要素。弄清比例尺,才能使图中抽象的距离在脑海中产生实际概念;图上方向的正确认识才能保证用图的正确性;图例注记的理解才能保证所读的地理事物名称的正确,也帮助在地图上迅速找到目标。只有这样在能保证读图顺利和正确。一幅地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信息是十分丰富的,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这门学科,他们面对一幅地图时看见了线条、颜色、符号等地图元素,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因此,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找出所需要的信息。

第二方面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让学生思索,能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如:七年级下册“俄罗斯的河流”中,主要有四条河流,编制成口诀“伏尔加毕业了”,学生会很感兴趣,这分别是指什么呢,学生自己就会将这些名称对号入座,更加有利于学生记忆。

第三方面、培养学生读图与析图的典型方法。

⑴形状观察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象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象长筒靴……,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读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⑵重点突破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

⑶对比归纳法。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不同气候图中降水和气温的比较,日本工业区的分布和俄罗斯工业区的分布对比,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是学生掌握一大类图的判读方法。

第四方面、地理教学读图与析图能力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应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量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景君梅认为,使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应掌握使用方法,达到使用功效,培养读图习惯,真正理解和掌握地图语言。

⑵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读图和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和对地图的兴趣。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态度、用技巧和艺术都对学生形成用图习惯和培养对地图的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首先用好图,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和兴趣。

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这样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努力学习。

⑷教学用图在内容上要鲜明、突出,在表现形式上要清晰、醒目。课堂阅读地图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所提要求应从简单到复杂。并且在教学中多使用彩色地图,而实际应考中多是黑白色地图,因此在课堂上学习完彩色地图后应适当给出黑白色简图让学生加以辨认。课后练习也要找好相应内容的综合读图,加强学生对于该地区地形气候等地理要素的认知。因此精心准备地图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是地理教学中运用好地图的基础。

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地理教学中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一点通过近些年的各级考试命题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地图是地理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勾圈地图、绘制地图、填涂地图等教学环节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是地理教师一项重要的任务,每个教师必须做好它。

【参考文献】

[1]黄煜。浅谈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地图教学[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3.(4);

[2]郑银虎。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J]考试周刊,2010(13);

[3]景君梅,浅谈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使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6);

[4]刘淑美,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文理导航,2011(8)

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策略的研究论文

论如何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激发幼儿合作的兴趣,创设适合幼儿合作的条件,促进幼儿愉快发展;通过实习过程中的探索发现,要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必须要重视激发儿童对事物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要给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解决合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给予儿童自我表达、自由创作及体验活动乐趣和成功感的机会,通过合作研究式的师生互动、同伴互动进行学习等,努力把这些要求落实到实践中,儿童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主动合作、愉快发展的实践者和体验者。良好的兴趣能使幼儿在一种轻松和娱乐的心境中获得发展美国著名教育家玫琳凯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儿童的世纪。新世纪的学前教育完全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孩子在教育中应是自由、愉快的。兴趣是推动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地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珍视孩子的好奇心,让幼儿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发幼儿想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帮助幼儿克服不良心理,大胆与幼儿交往合作。例如;用故事《金色的房子》和看图讲述《大家一起玩》以及情境表演等,来激发幼儿要如同故事或表演中的小朋友一样,只有和大家一起玩,才能感到快乐。通过文艺作品和身边的事例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从而使幼儿保持与同伴合作的持续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奠定基础。培养幼儿的合作品质,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一是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一方面家长要转变观念,发挥幼儿的小主人公精神,放手孩子,让孩子走出去;或把别家的孩子,社区的人们请进来;在公共场合介绍幼儿,引导幼儿主动与人接触;一方面是教师,威廉姆多尔曾经对教师角色的界定是“平等中的首席”,并认为教师是内在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品,教师的作用应从外在于幼儿转向与情景并存。

谢邀。在当今独生子女家庭居多的背景下,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莲子作为有20多年幼教经历的老教师,下面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在孩子入园初期,我们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孩子刚从单个的家庭来到有幼儿园集体生活中,有很多不适应,作为老师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通过儿歌,歌曲,故事等形式,让孩子形成一个“好朋友一起玩"的概念。其次,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比如。两人一组互相帮助完成某一任务。或者几个小朋友一组,共同使用某种绘画材料和工具。在体育活动中,开展小组竞赛游戏活动等等。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会到协作的作用,体验协作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再次,可通过亲子活动、运动会、主题活动等,培养孩子的协作能力,让孩子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更能成功的道理。我是莲子,喜欢古筝,欢迎关注和留言。

(一)认真的倾听是交往的基础认真倾听他人讲话,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是人际交往中良好素质的表现。所以,我们不仅要求孩子认真倾听父母,邻居,伙伴讲的.话,还要孩子在幼儿园倾听老师的讲话,在集体活动,先要倾听别人说的话,等人家说完之后,自己在说;为了培养孩子爱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放录音故事,歌曲,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河水声,有时还可以和他玩听说游戏。(二)善于了解别人的需求,给予他人及时的帮助要让孩子学会尊中他人,在帮助他人之前先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了解他人的需求,因为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帮助他人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违背别人的意愿,干涉他人的活动自由,“好心”办“坏事”。(三)在积极地引导下,让孩子愉快主动地交往幼儿在与别人的交往中逐渐掌握了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并从中感受到了交往的快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产生继续和人交往的欲望和主动和人合作的态度。教师的积极鼓励会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对提高幼儿的合作品质非常重要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范文1500字

在各领域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幼儿是国家的花朵,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储备型人才。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的地方,在幼儿能力教育中承载着十分重大的任务,当前合作能力是幼儿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文章从游戏、美术、表演三个方面对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方法;游戏法

合作能力是新时期下对一个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家里要和父母亲戚合作,在学校要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工作之后要与同事合作。可见,合作能力的使用贯穿于人的一生,它是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培养合作能力应该从幼儿抓起。

一、游戏培养法

1.有效指导。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之一,也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优势,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游戏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利用自身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指导,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易受幼儿接受的、自然的指导方法。例如,建构区中幼儿打算搭建一个弓形门,但材料都是幼儿园的大型玩具,仅凭幼儿是无法完成的。这时需要教师走过去,参与到搭建游戏中,组织更多幼儿参与到弓形门的搭建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搭建兴趣,还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人多力量大,加强合作意识。同时,在一起完成建构中,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2.观察发现。幼儿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都不完善,在游戏中需要合作的环节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寻找其他伙伴帮助完成。这时,教师就需要具有一双观察与发现的眼睛,对幼儿游戏中的合作环节进行介入,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让幼儿在与其他伙伴合作的条件下,解决遇到的问题,使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例如,幼儿在进行剪纸活动时,如果只是一个人,在完成剪纸后就会收拾纸屑、放剪刀、拿笔、染色等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收拾好纸屑后找不到剪刀、染色是把整个纸都渗透了、拿剪刀时笔滚到桌子下面、放剪刀把染料打翻了等问题。这时就到了教师发挥作用的时候,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幼儿的剪纸活动中。如委婉地提出帮助一个刚剪完纸的幼儿染色的请求,这样分工合作就会避免幼儿手忙脚乱,同时激发了幼儿对剪纸的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成剪纸解决了幼儿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他的幼儿也纷纷学习,与其他幼儿一起合作完成剪纸游戏。有的专门剪裁,有的专门染色,这样的游戏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3.总结评价。游戏结束后,教师的总结评价也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如结束时开展分享活动,让幼儿分享自己游戏中获得的成果,并对那些在游戏中积极与其他伙伴合作的幼儿进行表扬,通过对幼儿合作行为的正强化,激发幼儿与同伴合作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二、美术培养法

每个人都具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一个班中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差不大,但在美术上擅长的方面却不尽相同:有的幼儿擅长临摹,对于临摹方面的学习,能够又快又好地掌握方法。有的幼儿具有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在日常美术创作中画出让人惊艳的作品,还有的幼儿擅长涂色,能够将色彩搭配得让人赏心悦目,但幼儿却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的优势,通过结合其他同伴的优势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提倡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将每个幼儿的特长都发挥到点子上,共同学习和配合,实现幼儿的共同进步。例如,在用树叶组合画金鱼的活动中,要经历收集树叶、挑选树叶、粘贴树叶、涂色并在原基础上进行加工画等步骤,需要用到树叶、剪刀、卡片、胶水和画笔等材料和工具,这样庞大的工程单靠一个幼儿是很难完成的,这就需要班里幼儿协助共同完成。教师要帮助幼儿进行活动前的分工:布置一些孩子收集树叶,一些孩子去寻找胶水等工具,一些孩子描摹金鱼的形状……分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合作制作了,一起分工收集材料,合作完成美术创作,不仅能够提高美术活动的效率,使幼儿能够按时完成粘贴画,还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美术活动中,小组合作是最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将几个幼儿分成一组,通过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协作来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制作。例如,大班举行“面具制作”活动,这是将剪、撕、折、画等多种动手方式融合的活动。如果整个活动从头到位让幼儿一个人完成是不现实的。如果幼儿分组合作完成,将会提高制作的效率,使得面具制作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可以将幼儿分组,每组四人,一个负责剪,一个负责撕,一个拆,一个画,这样分工完成,每个幼儿的工作尽量就会减少,完成的效率就会提高,这样的制作模式能将幼儿的动手热情激发出来,都想将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最好。这样小组合作的方式,既节省了制作的时间,也使得每个环节都能展现出幼儿的特色,增强幼儿的自信心。通过合作完成的方法,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在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三、表演培养法

表演活动是一项深受幼儿喜爱、需要多人参与的活动,在表演中幼儿间能够进行有效地互动,体会到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同时表演也是培养幼儿合作能力较好的一种方法。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狼和羊的故事中,还可以加入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会对羊说些什么话,他们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帮助小羊对付大灰狼,将幼儿讨论出来的结果编成剧本,经过讨论后得出的剧本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更加丰满,故事角色也得以增多。然后分角色让幼儿将整个故事进行演绎,幼儿在表演中加强与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同时,通过其他动物与小羊一起合作对付大灰狼的环节的演绎,能够起到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工作。本文探索了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几种方法,其他方法不计其数,比如说通过合作游戏、合作创作、和表演活动等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这些方法,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合作环境,让幼儿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充分的游戏时间是幼儿游戏品质提高的保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1)。

[2]李秀英。培养有效的美术常规,让美术活动活而有序[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3]孙霞。浅谈教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J].教师,2013,(34)。

[4]郑卫东。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特点及合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述评[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