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试论张洁的女性意识论文答辩稿

发布时间:

试论张洁的女性意识论文答辩稿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发出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论文摘 要: 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生命本真的认知和自我觉醒是真正意义上女性意识呈现的精神内核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主权,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在一系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与男性同样生命存在的女性,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我反思能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标志着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女性意识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女性主体历史性进程的尺度。因此,对生命存有的主体性意识从现代女性创作初始就成为女作家体验自我真实的生命内驱力,催发现代女性不断以超越意识向精神生命存在领域迈进。

二、女性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质上是现代女作家不断追问女性生命价值的精神历程。女作家直面生存现实并对个人生命偶在性和本己性的生、死、爱、欲等人生问题的进行自我辩解,在女性文本中直接表现出庐隐式的“情智冲突”的生命张力。这些女作家关切的人生问题,实际上是超时代的,也是超个体的,这是思想对历史时间中生命形式的沉思,是关于生命本体存在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它直接触动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的生命自觉。这种生命自觉带来女性关注生命和生存问题的新视野。女性在男权意识的压抑下,认识到在抽象的“人”的遮蔽下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认识上,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和获得经济权益的层次上,而开始向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的层面拓展。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存状况的认识,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自我生命存在的问题。女性文学对人认知的基本态度无疑是对生命存在本真的展现。女性文学对女性生命存在的追问与诠释,表明了文学对现实人生反思的、批判性的而又切己的伦理关怀。女性生命经验中对生命体验的真实与深刻使女作家表现出更强烈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关怀。这使女作家有关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接近于生命的实存状态。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逐渐走出男权文化幻想,诸如善恶对垒的“良母”与“祸水”造型模式,而是生命本身与女性自我的丰富表现。现代女性写作在解构男权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打破了母性神话的幻想,女性文学生命叙事基于对人性欠缺与生命有限性的呈现,让我们看见了女性存在的真实。女作家在母爱的背后也看见了母性厌恶,在艺术思考与创作中,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母亲这一角色的种种弱点。铁凝的《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以“露阴”的方式对外在环境进行报复,揭示出女性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方方的《落日》在对不孝的丁家兄弟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对丁老太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王加英的母亲也写得很有深度,她瘫痪在床,对女儿的百般照料总是横加挑剔。别人都在关心女儿的婚事,而她却为了自己能获得照顾而希望女儿独身。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显示出女性作家对母亲角色的冷峻审视,在自我认识的层面上又深入了一步。

女性文学叙事中强烈的生命自省使女作家的自我主体意识渐趋自觉,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全面觉醒,从女性本体的存有中肯定女性的自然属性到反抗男性文化开拓女性自由发展之路,从对男性文化的颠覆和解构到对女性自身自我反思和批判中,主动承担起揭示女性现有生存状态的责任。

三、从“人”到“女人”的性别意识的自觉张扬

中国女性文学从关注“人”进而关注“女人”体现了女性认识生命存在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作家在世纪初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方式确证着人的生命情感的重要与尊严。“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活了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也激发了女性批判旧社会的勇气和决心。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触及了妇女解放和鞭笞家长制的黑暗。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小说脍炙人口,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疾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的作品,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的心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新文学文坛上,以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袁昌英、丁玲、冯铿、萧红等人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在文学上创造了既有社会意识又有女性意识的多种文本形式和艺术风格,确立了中国女性文学的不同形态。

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女性作家关于“人”的觉解,另一方面便是以女性独有的生命存在为主体,在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之下确证女性生命的价值。关于女性深切的本己生命体验,其历史的存在性和时间性构筑了女性作家在面对文学历史叙事中与正史对话的方式。历史的真实性只能通过生命本身的客观存在才不会出现断点或真空状态,在这样的历史中,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故而女性文学往往通过一个女人的生命事件,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历史的叙事中归还个人的生命的权利,这样的历史才能真实展现历史理性刻意摈弃的盲点,这样的以情感方式诉诸理性,表达自我与主体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在以性别意识主导下的生命叙事中,女性逐渐从“他者”、“第二性”的位置开始回归到与男性共存的历史主体的角色中来。

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的充分展现则是八十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女性文学的生命叙事注重女性日常实存的各种生命感觉。经历了政治绝对化的时代后,八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笔触深入到生命切身体验的情爱层面。张沽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是她对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此外,陆星儿的《美的结构》、王安忆的《雨,沙沙沙》等作品都体现了视爱情为精神方舟,期望达到永恒的乌托邦理想,这是女作家对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精神出路的自我探索——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张洁着力于刻画在情感与事业中独立的新女性,王安忆则从性爱的角度探索女性精神世界,她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锈谷之恋》)可以看作是女子写给女子看的、研究女性生命本体及命运的小说。

四、性别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女性意识的意义失落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尤为强化主观化视角,注重女性个体独有的生命体验与身体感受。“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命名凸起,其中陈染、林白、徐小斌、海南是其中最接近西方女权主义写作的代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特点就是完全不依附于男性话语,个人化的女性话语充满了各种女性文本,女作家集中书写女性个人经验成了普遍性特征”。女性的叙事总是带有“个体记忆”的显著特征,这使人们倾向于把女性写作当一种精神自传去理解。表现女性的性别意识,表现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个体记忆,这正是陈染和林白小说的特点。

这种女性个人化写作不仅在情爱层面充分展现了“私人性”,而且作为生命原始欲望的“性”在现实层面被深切地关注并如实地展露着。性欲成为作品绝对的主题,这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动。陈染《私人生活》通篇展现个人原欲望的涌动对抗。此时的女性写作以女性话语诉说着自我的生命体验,使私密的女性世界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赢得了女性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书写出沉默数千年的女性生命体验。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独特的个人化视角关注、描绘女性私人化的生命感受,一方面以女性特殊的身体感受——性欲与性行为的描写迎合消费时代各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启示着其后女性作家对“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陈染、林白笔下依然呈现出女性灵与肉的冲突,同时并未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生命自我的重新审视。但这一主题到了“美女作家”卫慧、棉棉那里,欲望则成为了女性全部生活与生存之代名词。《上海宝贝》中倪可的全部生活可以说就是感官的满足与欲望的填充。除了性欲之外,物欲也是女主人公孜孜不倦的追求。二十一世纪初更为前卫的女作家九丹、木子美、春树等在卫慧、棉棉的基础上将个人经验的写作“发扬光大”,由“美女作家”发展而为“躯体作家”。作品表现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是赤裸裸的竭斯底里的性爱展览。她们的创作与之前女性作家努力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背道而驰。女性主义力图改变女性“第二性”的定位,然而,女性第二性的地位一方面来自男权社会的外在压抑,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女性对男性压抑的认同。躯体作家们过度张扬女性性别意识,“身体写作”以纯粹的感官刺激满足着男性的窥私欲,将女性沦为了被“看”的性对象,供公众消费与把玩。当“私人化写作”被“身体写作”代替之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视阈也同时受到拘囿。大肆渲染“身体”是女性表达的唯一工具和资源,将身体简化成物欲的代名词,这样的女性写作也必然堕入色情文学的行列。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在《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中说:“谈论性欲和关注性欲并非代表着进步。女性主义者对形象和观念的分析进行已久,她们不可能认为只因将女性性欲作为主要关注对象而讨论性欲就是进步的,色情文学批评常常突出女子性体验问题,而它恰是最为女性主义者反对的。”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女性写作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之后,在消费的时代,摒弃了宏大叙事,躲进私密空间自我欣赏之余窄化了女人的天地,这样亦无法改变女性从属的“第二性”的角色。在拒绝男性的审美视角而专注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包括女性的身体感受、性爱欲望等感性内容,又不经意地“迎合”了男性的“目光”。如果女性作家不看重自己作品的社会性、历史性及时代性,而一味热衷于以纯粹的女性私秘欲望而进行“身体写作”和暴露自己的“私秘世界”,长此以往,最终将导致女性意识的缺失或异化,女性文学整体意义随之沉落。文学叙事中生命如果只是无意识的感官载体,人就无法成为自我的主体,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9.

[3]乔以钢.多彩的旋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

[4]郭力.生命意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J].江淮学刊,2006,4.

[5]阎纯徳.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2,夏之卷.

[6]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摘要: 女性意识的逐渐兴起,也影响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该种意识对文学作品创造的影响。

关键词: 当代文学;女性意识;影响

一、女性意识的概念

理论界对女性意识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比较统一,通说观点认为女性意识应当包涵两个方面:

(1)女性意识强调女性经验内涵;

(2)女性意识追求女性在政治上的平等。女性内心情感、思维方式与男性不同,因此就同样的事件她们具有与男性不同的视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认为自己在社会中遭遇不平等对待,因此需要反抗。女性经验强调女性独特的生理、文化感受。生理感受主要是女性经历的生理周期以及生育的过程,正是因为女性经历了这些过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而正因为女性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也导致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许多挫折,比如怀孕的妇女被单位拒绝。正是因为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无法达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导致女性想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主张,包括建立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

二、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很多女性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也都将女性爱情作为主线。当女性意识不断被唤醒之后,她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的婚姻,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很多女性在追求自己婚姻的途中,也出现自我迷失。将爱情想的过于理想,这也体现了改革初期女性意识发展并不成熟。在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都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爱情观也有区别,但都体现出女性的独立性,开支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在《哦,香雪》作品中,作者铁凝在作品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这也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到了后期的铁凝作品中,纯朴的爱情故事已经不复存在,而多是以悲剧命运结尾,阐述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生活。

(二)唤醒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一直在女性意识中占据核心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最初体现在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附属地位,而在文学作品中也通过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张扬,来突破传统的女性地位。从性的角度分析,许多作品也通过描绘女性内心对性的渴望,来展现女性意识。比如在《岗上的世纪》作品当中,作者王忆安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性相练习,认为两者不可分离。如果单纯的描写男女的爱情,而不提及性,则无法充分体现女性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逐渐脱离男权主义

在当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逃离”是比较不变的现象。“逃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逃离现有的环境,奔向其它环境,这是女性在具备女性意识之后寻找的自救道路;

(2)确认女性地位,提高女性的自信心,这体现女性的自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女性角色逃离并不意味着回避,而是对男权主义的抗拒。女性通过逃离男权主义的束缚,而增强自我的独立意识。很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女性逃婚现象,都体现了女性内心渴望自由,但结局通常是因为内心的过度封闭,带来了内心孤独感,这也是现实当中女性的真实写照。

三、女性意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实现双性和谐

双性和谐意味着男女无论是在政治地位,还是在家庭生活方面都保持平等的关系,这也是比较理想化的男女关系。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造。作家铁凝曾经提到过:当在写女性题材的作品时,自己渴望通过“第三性”的视角来描绘男女之间的生活,使女性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只有摆脱性别视角的束缚,才能真正发掘出女性的本质以及内在欲望。在铁凝的小说《对面》当中,摆脱了女性视角的束缚,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角色做出描写。作家王忆安同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超越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寻找男女之间的平等性。社会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王忆安想探索的正式男女之间如何相处,双方如何保持平衡。在他的文学作品《兄弟们》当中,他指出女性不应当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当中的男性,男女双方应当是处于统一战线,应当相互帮助。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别、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男女双方才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互补。

(二)超性别意识的产生

随着超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种思想也逐渐体现在了文学作品当中。作家陈染最早在作品当中提出了,真正的爱情已经超越了性别,既可以出现在男女之间,也可以存在于相同性别群体中。陈染的这一观点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观点:首先男女双方因为性别的差异,应当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立;其次如果人们无法超越性别去看待任何时间,这种思想是低劣的、片面的。女性作品的写作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女性经验的描述,以及男女之间对抗的描绘,这只会使得女性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作家陈染所提出的写作状态是:在尊周男女差异的前提下,彰显女性性别色彩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共同情感,这种思想在90年代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束语

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意识逐渐被唤醒,不再屈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而是向传统发出挑战。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女性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发生的改变。更多的作品开始以女性意识为主线,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女性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现代文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洪珍,田兆山.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管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7):20一22.

[2]李芳.论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非女性意识[J].文艺生活,2012,(12).

上海女作家张洁的三本书《敲门的女孩子》《穿越你的影子》《神秘园之歌》,少儿社(上海)隆重推出,打的是“月光少女小说”的品牌。用月光来形容张洁的少女小说,真是太恰当、太准确了。张洁的小说多用第一人称,这使她的文体呈现一种真挚、纯情、秀美的叙述调子,能使阅读者迅速得到心灵的感应。对成人世界污垢一面的反感与排斥,与人相处中的失望失意,感受生活的困惑和拙于表达的忧郁,这些少年成长中的敏锐情绪跟少年对纯真美好事物的感动同时共存着,它们显出既丰厚又飘逸的审美效果来。张洁的小说总体上都有空灵飘逸之美,这与作者看待生活与选取素材的视角有关。作者的心中有着一种“既简单又无限”的完美理想,她好奇、困惑、拷问生活,都以那种理想作着依托,一点人性的瑕疵都会为之心痛,但同时也会原谅。少女的心理如天上的云絮绵密翻滚,但她们的飘逸是有着内在定力的。太过流畅的东西,读后会有简单之感。表达与文字过于流畅的话,一般是因为作者对自己要想表达的东西已经圆熟地把握了,它们在笔底下显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而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作品现在已经是太多了。有评论家曾经告诫作家们,在你觉得太流畅时试试要抑制这种流畅。圆熟同时也是一种俗,太过流畅难免效果平面。欣喜地发现张洁是远离了那种圆熟与太过流畅。张洁的文字是美的、准确的,但当她在作品中构造某种意境时,不是居高临下而是身临其境的;她在描写困惑时不是要通过描写来解答困惑,而往往是写的同时正困惑着。我认为张洁作品最出色的东西,不是它要反映的思想,而是作品本身的形象性。用一句文学理论的俗语说:是形象大于思想。作品本身丰腴了,思想才能获得感染力。甚至,我认为宁可形象“毛边化”“毛糙化”,也要强过于形象的被概念化、被干瘦化,特别是对于少儿小说来说。对于我们的文学现状来说,思想已经太多太空也太滥了。张洁的长处正是张洁的文学潜力之所在,它是一种天生的修养,因为特别真挚的态度所致;同时也是一种才能。各种人物活灵活现的对话、生动的纠葛、灵动的场面、缥缈的思绪——它们的成功再现,就是因了以上的两个原因。既是才能,也是修养。因为真挚,就会感同身受完全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与表现;因为才能,便将它们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张洁不但能塑造出与自己同一类的敏感美好的少女形象,也能成功勾画问题男孩一类的形象,《花开的时候》就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对人性诗意的珍惜与生命的活力,这两极在张洁的作品中共存着,男孩女孩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活泼、顽皮、跳荡、反抗,有时它们以近似粗壮强硬的面目出现时,不禁令人惊讶它们与作家本人那种纤秀形象之反差。但这是毫不奇怪的,有了更为广阔强劲的生命力的支撑,人性的诗意表达才不会是纤细的、贫弱的,而是具有力度。生命力本身也是一种诗意,它们与作家的敏锐性同样重要与宝贵。当作家的悲悯性与写作题材完好地切合融洽时,或者说,作家找到的叙述角度不多也不少地抒发自己的情怀时,更精致的作品就出现了。我认为《晚茶花香》《人间烟火》《沐浴阳光下》《天堂的孩子》《花开的时候》,包括长篇《敲门的女孩子》是张洁小说中最出色的,它们拥有出色的叙述节奏,形式内容和谐统一,布局结构匀衡而有余韵,就是与成人文学作品摆在一起,它们也是出色的。很巧的是,它们大多是第三人称的,这使我想到,是否第三人称的小说,更能使张洁冷静而有控制。也许找到特定叙述人称的霎那,作家的艺术构思也瞬间成熟。活力地带个人首页 控制面板我的文章 我的相册我的圈子 我的播客给我留言我的文章分类■ 我的所有文章最近更新的BLOG列表■ 细细粒的BLOG■ 四叶草的BLOG■ 泪流在海中央的BLOG■ 生活,不过如此而已……■ About陈嘉丽■ 小猪的BLOG■ Mr銭的BLOG■ 一个仰望天空的女子■ 韩放■ 畅游发表文章拒绝重复自我——论张洁小说的转型(三)2006-08-20 21:17:56大中小五、拒绝重复自我的生命写作者诚如张洁所说“作家的每部作品,都可以看做是他们灵魂的自传。”⑾这尤其体现在张洁的文学创作中,她正是这样一个从不隐藏自己强烈的爱与强烈的恨而真诚写作的作家,她构筑的是她内心真诚的世界,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迁。因此,你在她那里读不出时下文风的暗示,有的只是她个人生活体验变化的过程。而又正由于个人生命的体验总在不断推移变化着,所以张洁的文学创作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着转型。张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方舟》、《红蘑菇》和《无字》(以及她的《祖母绿》等),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上的明显变化。无论是她对爱情与婚姻主题的、从痛苦的理想主义转为清醒的、开放的现实主义,或是女性解放问题上从爱情婚姻的解放达到从事业解放的高度,还是在创作风格上的从正统叙事走向现代主义的片断链接,均无不记载着她创作的蜕变轨迹。当然,作为个人创作的张洁,我们不难在她笔下找出某种共性。如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知识女性形象,表现她们的思想、情感、意绪及心灵追求,是张洁最擅长的。在她笔下,女性形象很少逸出知识女性群落,这也是她最用心刻划的一类形象。她们都有较为稳定的社会地位,相当优越的社会身份,足以自立的经济保障及现代文化观念的头脑,这使得她们往往在精神上高于身边的男子。这不仅反映在她那些家庭、婚姻问题的小说里,也反映在她那些表现社会重大题材的作品里。从《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女作家钟雨,到《方舟》中的梁倩、柳泉、曹荆华,从《七巧板》中的尹眉、金乃文到《祖母绿》中的曾令儿、卢北河,从《红蘑菇》中的梦白到《沉重的趐膀》中的叶知秋,无一不是受过高等教育或文化知识层较高的知识型女性。这类形象在张洁小说中的高频度出现,构成了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系列的独特景观。幸福的女人是一样的,不幸的女人各有各有不幸。无独有偶,张洁笔下的这群女性,都无法逃出悲剧性命运的结局。而这种悲剧性又总是体现在她们对爱情存在理想化希冀,而这种理想的幻灭构成了她们共同的悲剧。再考察张洁小说中那些正面的男性形象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是缺乏行动力的。对于主人公们来说,这些被她们深爱着的男性实在只是雾中之花。钟雨钟情的老干部,叶知秋软敬的郑子云,曾令儿酷爱的左葳……无不是经过女子们想象过滤了的形象。她们对他们的了解那么肤浅,与其说她们在爱这些男性,不如说她们爱的是自己编织的理想,自己打磨的圣象。当这理想是建立在已碎过一次的梦境之后,便更加重了女性自身悲剧的份量。钟雨、梁倩、柳泉、荆华、曾令儿、叶知秋都选择了独身,选择了一条艰辛的、孤独的、禁欲的生活道路,在这卓而不群的行为背后,隐含着女性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奈的辛酸和沉重的失望。而在这群背影中,似乎总夹杂着张洁的一角身影。张洁是20世纪末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话语的代表作家,她以自己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从女作家特有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画,及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索给新时期的社会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暴。她的创作和贡献是如此突出,尤在于她自己的小说,推进了女性心理的深度开掘和社会意识的文学表现。注释:①黄秋耘:《关于张洁同志作品的断想》《文艺报》1980年第1期②⑩11张 英:《真诚的言说——张洁访谈录》《北京文学》1990年第6期③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④⑤张洁:《沉重的翅膀》《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⑥计红芳:《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与沉思录——论张洁小说》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⑦吕智敏:《张洁:告别乌托邦的话语世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⑧张洁:《祖母绿》 《百苑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⑨阎纯德:《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参考文献:〔1〕张洁:《沉重的翅膀》《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2〕张洁:《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3〕吕智敏:《张洁:告别乌托邦的话语世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4〕阎纯德:《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褒扬与贬抑——论张洁小说男性形象的塑造张丽明摘 要:张洁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塑造了众多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女性形象,而男性形象则处于次要地位.通过分析张洁小说对男性从褒扬到贬抑、从建构男性形象到颠覆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策略,可以看出作者塑造人物时的情感状态、审美指向,以及女性意识从自觉到高扬的嬗变过程.关键词: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男性形象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670(2006)04-0033-03作者简介:张丽明(1980-),女,河南省郑州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作者单位:张丽明(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参考文献:[1]陈瑶,郑晗琳.浅析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中男性形象的解构[J].江淮论坛,2005(3).[2]孔令云.新时期女性写作中男性形象的衍变[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3).[3]周志雄.解读《无字》的意义与叙事立场[J].名作欣赏,2004(3).[4]莜敏.妇女的天空[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72.[5]胡玉伟.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6]张洁与联邦德国记者的谈话录[N].文学报,1986-02-13.

女性意识毕业论文答辩

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答辩稿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上午好!我是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03汉师(1)班的学生。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我的指导老师是何清老师。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凌叔华的女性意识是因为:在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凌叔华是给了我别样感受的一个女作家。她的小说中很少有惊心动魄的事物,也看不出什么磅 礴 于宇宙的气势,但她小说中的文字仍有力量,只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叙述的调子是平静的。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的,它们“幽深、姻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我想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格吸引了我,使我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她的世界。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想我更能看清凌叔华笔下那种时而讽刺鞭挞,时而同情无奈的女性心理,这也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为我们全面了解我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点。凌叔华写作的小说是本文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我在大学期间还选修了女性文学相关课程,对女性意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入手,解读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但本论文的写作是以孩子为视角,将笔触集中在凌叔华作品中孩子眼中的女性世界,希望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研究凌叔华的小说作品,更深入地挖掘凌叔华在其小说中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以及更好地感受她笔下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从而促进现今女性意识的更好发展。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解读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及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指出凌叔华成为女性意识由向外索取客体转向自觉地对女性意识本体进行精心注目和审视的最早的女作家。这种内审为女性意识的成熟做了最初的奠基工作。 第二部分,论述凌叔华是怎样通过孩子这一视角来展现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的。主要结合其小说集《小哥俩》中的具体的作品从“十足”的孩子和“小大人”的孩子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以实证来论证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凌叔华小说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孩子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手法,画面感的表现形式,这些都突出了凌叔华女性意识的表达力度,更能表现出凌叔华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主要是将凌叔华在写作中关于孩子的作品与冰心作比较,从她们写作孩子的'目的、立场、角度的不同来突现凌叔华隐身于孩子的女性意识。突出凌叔华在五四时期所展现的独特女性意识。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于女性意识研究的日渐深入。20世纪初期的一些女作家也就被纳入到考察的视野,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位。但长期以来,众学者对于凌叔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的写作独特性以及她与契诃夫、曼叔菲尔德的比较上。但是较少有学者关注凌叔华作品中在儿童视角下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这是关于凌叔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它可以让我们多角度、全面的了解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五部分,大部分都是毕业论文结束语。例如: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并参考了部分毕业论文总结范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何清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论张洁小说中的女性幸运毕业论文

好写。正文从《沉重的翅膀》到《无字》 摘要:历叱发展新时期,张洁表现出更多的复杂性呾多变性,

抱歉,偶大学时是学数学的,汉语言毕业论文确实不知道如何写。但我想,道德即文章,用良知去做文章便好。一个进步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一种积极的主流,如何通过你的手敲击键盘,用文字的力量去唤起向上的精神、引领积极的主流,便是我们习文的责任。唯有民魂最可宝贵,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唤醒民魂。相信自己,静下来,用心写好你的毕业论文!加油!

上海女作家张洁的三本书《敲门的女孩子》《穿越你的影子》《神秘园之歌》,少儿社(上海)隆重推出,打的是“月光少女小说”的品牌。用月光来形容张洁的少女小说,真是太恰当、太准确了。张洁的小说多用第一人称,这使她的文体呈现一种真挚、纯情、秀美的叙述调子,能使阅读者迅速得到心灵的感应。对成人世界污垢一面的反感与排斥,与人相处中的失望失意,感受生活的困惑和拙于表达的忧郁,这些少年成长中的敏锐情绪跟少年对纯真美好事物的感动同时共存着,它们显出既丰厚又飘逸的审美效果来。张洁的小说总体上都有空灵飘逸之美,这与作者看待生活与选取素材的视角有关。作者的心中有着一种“既简单又无限”的完美理想,她好奇、困惑、拷问生活,都以那种理想作着依托,一点人性的瑕疵都会为之心痛,但同时也会原谅。少女的心理如天上的云絮绵密翻滚,但她们的飘逸是有着内在定力的。太过流畅的东西,读后会有简单之感。表达与文字过于流畅的话,一般是因为作者对自己要想表达的东西已经圆熟地把握了,它们在笔底下显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而这样的文字这样的作品现在已经是太多了。有评论家曾经告诫作家们,在你觉得太流畅时试试要抑制这种流畅。圆熟同时也是一种俗,太过流畅难免效果平面。欣喜地发现张洁是远离了那种圆熟与太过流畅。张洁的文字是美的、准确的,但当她在作品中构造某种意境时,不是居高临下而是身临其境的;她在描写困惑时不是要通过描写来解答困惑,而往往是写的同时正困惑着。我认为张洁作品最出色的东西,不是它要反映的思想,而是作品本身的形象性。用一句文学理论的俗语说:是形象大于思想。作品本身丰腴了,思想才能获得感染力。甚至,我认为宁可形象“毛边化”“毛糙化”,也要强过于形象的被概念化、被干瘦化,特别是对于少儿小说来说。对于我们的文学现状来说,思想已经太多太空也太滥了。张洁的长处正是张洁的文学潜力之所在,它是一种天生的修养,因为特别真挚的态度所致;同时也是一种才能。各种人物活灵活现的对话、生动的纠葛、灵动的场面、缥缈的思绪——它们的成功再现,就是因了以上的两个原因。既是才能,也是修养。因为真挚,就会感同身受完全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与表现;因为才能,便将它们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张洁不但能塑造出与自己同一类的敏感美好的少女形象,也能成功勾画问题男孩一类的形象,《花开的时候》就是一部很好的小说。对人性诗意的珍惜与生命的活力,这两极在张洁的作品中共存着,男孩女孩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活泼、顽皮、跳荡、反抗,有时它们以近似粗壮强硬的面目出现时,不禁令人惊讶它们与作家本人那种纤秀形象之反差。但这是毫不奇怪的,有了更为广阔强劲的生命力的支撑,人性的诗意表达才不会是纤细的、贫弱的,而是具有力度。生命力本身也是一种诗意,它们与作家的敏锐性同样重要与宝贵。当作家的悲悯性与写作题材完好地切合融洽时,或者说,作家找到的叙述角度不多也不少地抒发自己的情怀时,更精致的作品就出现了。我认为《晚茶花香》《人间烟火》《沐浴阳光下》《天堂的孩子》《花开的时候》,包括长篇《敲门的女孩子》是张洁小说中最出色的,它们拥有出色的叙述节奏,形式内容和谐统一,布局结构匀衡而有余韵,就是与成人文学作品摆在一起,它们也是出色的。很巧的是,它们大多是第三人称的,这使我想到,是否第三人称的小说,更能使张洁冷静而有控制。也许找到特定叙述人称的霎那,作家的艺术构思也瞬间成熟。活力地带个人首页 控制面板我的文章 我的相册我的圈子 我的播客给我留言我的文章分类■ 我的所有文章最近更新的BLOG列表■ 细细粒的BLOG■ 四叶草的BLOG■ 泪流在海中央的BLOG■ 生活,不过如此而已……■ About陈嘉丽■ 小猪的BLOG■ Mr銭的BLOG■ 一个仰望天空的女子■ 韩放■ 畅游发表文章拒绝重复自我——论张洁小说的转型(三)2006-08-20 21:17:56大中小五、拒绝重复自我的生命写作者诚如张洁所说“作家的每部作品,都可以看做是他们灵魂的自传。”⑾这尤其体现在张洁的文学创作中,她正是这样一个从不隐藏自己强烈的爱与强烈的恨而真诚写作的作家,她构筑的是她内心真诚的世界,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迁。因此,你在她那里读不出时下文风的暗示,有的只是她个人生活体验变化的过程。而又正由于个人生命的体验总在不断推移变化着,所以张洁的文学创作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着转型。张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方舟》、《红蘑菇》和《无字》(以及她的《祖母绿》等),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上的明显变化。无论是她对爱情与婚姻主题的、从痛苦的理想主义转为清醒的、开放的现实主义,或是女性解放问题上从爱情婚姻的解放达到从事业解放的高度,还是在创作风格上的从正统叙事走向现代主义的片断链接,均无不记载着她创作的蜕变轨迹。当然,作为个人创作的张洁,我们不难在她笔下找出某种共性。如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塑造知识女性形象,表现她们的思想、情感、意绪及心灵追求,是张洁最擅长的。在她笔下,女性形象很少逸出知识女性群落,这也是她最用心刻划的一类形象。她们都有较为稳定的社会地位,相当优越的社会身份,足以自立的经济保障及现代文化观念的头脑,这使得她们往往在精神上高于身边的男子。这不仅反映在她那些家庭、婚姻问题的小说里,也反映在她那些表现社会重大题材的作品里。从《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女作家钟雨,到《方舟》中的梁倩、柳泉、曹荆华,从《七巧板》中的尹眉、金乃文到《祖母绿》中的曾令儿、卢北河,从《红蘑菇》中的梦白到《沉重的趐膀》中的叶知秋,无一不是受过高等教育或文化知识层较高的知识型女性。这类形象在张洁小说中的高频度出现,构成了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系列的独特景观。幸福的女人是一样的,不幸的女人各有各有不幸。无独有偶,张洁笔下的这群女性,都无法逃出悲剧性命运的结局。而这种悲剧性又总是体现在她们对爱情存在理想化希冀,而这种理想的幻灭构成了她们共同的悲剧。再考察张洁小说中那些正面的男性形象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是缺乏行动力的。对于主人公们来说,这些被她们深爱着的男性实在只是雾中之花。钟雨钟情的老干部,叶知秋软敬的郑子云,曾令儿酷爱的左葳……无不是经过女子们想象过滤了的形象。她们对他们的了解那么肤浅,与其说她们在爱这些男性,不如说她们爱的是自己编织的理想,自己打磨的圣象。当这理想是建立在已碎过一次的梦境之后,便更加重了女性自身悲剧的份量。钟雨、梁倩、柳泉、荆华、曾令儿、叶知秋都选择了独身,选择了一条艰辛的、孤独的、禁欲的生活道路,在这卓而不群的行为背后,隐含着女性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奈的辛酸和沉重的失望。而在这群背影中,似乎总夹杂着张洁的一角身影。张洁是20世纪末中国文学中“女性意识”话语的代表作家,她以自己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从女作家特有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画,及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索给新时期的社会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暴。她的创作和贡献是如此突出,尤在于她自己的小说,推进了女性心理的深度开掘和社会意识的文学表现。注释:①黄秋耘:《关于张洁同志作品的断想》《文艺报》1980年第1期②⑩11张 英:《真诚的言说——张洁访谈录》《北京文学》1990年第6期③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④⑤张洁:《沉重的翅膀》《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⑥计红芳:《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与沉思录——论张洁小说》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⑦吕智敏:《张洁:告别乌托邦的话语世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⑧张洁:《祖母绿》 《百苑文艺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⑨阎纯德:《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参考文献:〔1〕张洁:《沉重的翅膀》《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2〕张洁:《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3〕吕智敏:《张洁:告别乌托邦的话语世界》《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4〕阎纯德:《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褒扬与贬抑——论张洁小说男性形象的塑造张丽明摘 要:张洁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塑造了众多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女性形象,而男性形象则处于次要地位.通过分析张洁小说对男性从褒扬到贬抑、从建构男性形象到颠覆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策略,可以看出作者塑造人物时的情感状态、审美指向,以及女性意识从自觉到高扬的嬗变过程.关键词:张洁;小说;女性意识;男性形象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670(2006)04-0033-03作者简介:张丽明(1980-),女,河南省郑州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0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作者单位:张丽明(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参考文献:[1]陈瑶,郑晗琳.浅析八九十年代女性小说中男性形象的解构[J].江淮论坛,2005(3).[2]孔令云.新时期女性写作中男性形象的衍变[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3).[3]周志雄.解读《无字》的意义与叙事立场[J].名作欣赏,2004(3).[4]莜敏.妇女的天空[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72.[5]胡玉伟.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6]张洁与联邦德国记者的谈话录[N].文学报,1986-02-13.

对余华最新小说《第七天》进行解读,因为这个比较新,而且应该也有内涵可以挖掘

写女性意识的论文题目

1.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据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一文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她一直喜欢老舍的小说《二马》,除了因为她母亲当时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外,还在于这部小说写的是北京人在伦敦的故事。 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受父母的影响,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2.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对于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内容的了解,可以《沉香屑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主,辅以教材中介绍的其他作品。其独特风格的基调是"苍凉"。在教材中,特别分析了《金锁记》如何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了极致。大家也可以参考前面对这三部作品的介绍加以论述。 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较少表现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独特之处。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不是对社会的批判,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香港与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在这一点上,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与同时代甚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我们注意到,张爱玲写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实际上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或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或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甚至于还留过洋,但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共同窘况,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运动,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的惟一职业和出路,而她们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而沽的筹码。其次,我们还注意到,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通常的新文学作家笔下旧式女性也不同,张爱玲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学素养是在代表着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3.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以及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的缺陷。 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

不是我拦别人生意啊……不过最好别找代写的。人家就是问开题报告怎么写嘛。五个方面一共1000字,也就是一个方面才200字,其实很容易。我可以提供几个开题报告供你参考写法与格式。关于这个题目也很愿意和你共同讨论。但我不代写。

你写的是什么论文啊,不会说是毕业论文吧,要是比较重要的话见意你别写,老师看到会很头痛的因为他们觉得卜打遍的。真的,而且时代,风格都不同

这位兄台是写论文吧,最好是找找张爱玲的一二部小说看看,论角色还是选取23个为好.

论文研究女性意识的目的

能看看你当时写的开题报告吗 做个参考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

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发出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论文摘 要: 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生命本真的认知和自我觉醒是真正意义上女性意识呈现的精神内核

意识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活动。女性作为人类的一个性别群体,其意识也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部分。作家的文学创作,往往是基于对自我生命的认识,从而进一步通过文本叙事来艺术地还原现实世界。人的主体性的自觉是从“人”的自我认识开始的。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则是现代人本观念在生命—生存视阈内最为深切的表现。这使女性文学在它发生之初就具有一种自我认识的内在性,具体指向了女性生命存在的精神深度。

人类社会自从男性掌控主权,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强化着对女性的绝对控制。在一系列不平等的男女关系中,女性持续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强权又使女性意识分裂,把真实自我异化为“非我”,亦如罗兰·巴特所说的“活在他们的注目之中”的自我,其最终结果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女性作为一个“他者”看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女性往往不知道自己是受压迫的。父权制意识通过社会各种体制合理化和强化了女人对男人的屈从,结果是使大多数女人从内心接受了自己比男人低一等的现实。

从女性有意识以来,男性化社会精神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到她们的精神体系中,以此促成女性的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以致有如男性一般来观看自己。相对于父权制的男性意识表征强有力的主体姿态而言,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因此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作为与男性同样生命存在的女性,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我反思能反映出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标志着女性主体性的确立,女性意识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女性主体历史性进程的尺度。因此,对生命存有的主体性意识从现代女性创作初始就成为女作家体验自我真实的生命内驱力,催发现代女性不断以超越意识向精神生命存在领域迈进。

二、女性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

回顾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实质上是现代女作家不断追问女性生命价值的精神历程。女作家直面生存现实并对个人生命偶在性和本己性的生、死、爱、欲等人生问题的进行自我辩解,在女性文本中直接表现出庐隐式的“情智冲突”的生命张力。这些女作家关切的人生问题,实际上是超时代的,也是超个体的,这是思想对历史时间中生命形式的沉思,是关于生命本体存在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它直接触动了现代女性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的生命自觉。这种生命自觉带来女性关注生命和生存问题的新视野。女性在男权意识的压抑下,认识到在抽象的“人”的遮蔽下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对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认识上,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和获得经济权益的层次上,而开始向追求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的层面拓展。

人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生存状况的认识,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自我生命存在的问题。女性文学对人认知的基本态度无疑是对生命存在本真的展现。女性文学对女性生命存在的追问与诠释,表明了文学对现实人生反思的、批判性的而又切己的伦理关怀。女性生命经验中对生命体验的真实与深刻使女作家表现出更强烈的对生命本身的价值关怀。这使女作家有关女性形象的塑造更接近于生命的实存状态。女性文学的女性形象逐渐走出男权文化幻想,诸如善恶对垒的“良母”与“祸水”造型模式,而是生命本身与女性自我的丰富表现。现代女性写作在解构男权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打破了母性神话的幻想,女性文学生命叙事基于对人性欠缺与生命有限性的呈现,让我们看见了女性存在的真实。女作家在母爱的背后也看见了母性厌恶,在艺术思考与创作中,以冷峻的目光来审视母亲这一角色的种种弱点。铁凝的《玫瑰门》中的司猗纹以“露阴”的方式对外在环境进行报复,揭示出女性种种扭曲变态的心理。方方的《落日》在对不孝的丁家兄弟进行道德谴责的同时,也对丁老太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小说中一个次要人物王加英的母亲也写得很有深度,她瘫痪在床,对女儿的百般照料总是横加挑剔。别人都在关心女儿的婚事,而她却为了自己能获得照顾而希望女儿独身。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显示出女性作家对母亲角色的冷峻审视,在自我认识的层面上又深入了一步。

女性文学叙事中强烈的生命自省使女作家的自我主体意识渐趋自觉,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全面觉醒,从女性本体的存有中肯定女性的自然属性到反抗男性文化开拓女性自由发展之路,从对男性文化的颠覆和解构到对女性自身自我反思和批判中,主动承担起揭示女性现有生存状态的责任。

三、从“人”到“女人”的性别意识的自觉张扬

中国女性文学从关注“人”进而关注“女人”体现了女性认识生命存在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作家在世纪初以“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方式确证着人的生命情感的重要与尊严。“五四”新文化运动激活了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也激发了女性批判旧社会的勇气和决心。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触及了妇女解放和鞭笞家长制的黑暗。庐隐的《海滨故人》等小说脍炙人口,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疾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的作品,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的心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新文学文坛上,以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石评梅、袁昌英、丁玲、冯铿、萧红等人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在文学上创造了既有社会意识又有女性意识的多种文本形式和艺术风格,确立了中国女性文学的不同形态。

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是女性作家关于“人”的觉解,另一方面便是以女性独有的生命存在为主体,在女性自我主体意识之下确证女性生命的价值。关于女性深切的本己生命体验,其历史的存在性和时间性构筑了女性作家在面对文学历史叙事中与正史对话的方式。历史的真实性只能通过生命本身的客观存在才不会出现断点或真空状态,在这样的历史中,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故而女性文学往往通过一个女人的生命事件,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在历史的叙事中归还个人的生命的权利,这样的历史才能真实展现历史理性刻意摈弃的盲点,这样的以情感方式诉诸理性,表达自我与主体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在以性别意识主导下的生命叙事中,女性逐渐从“他者”、“第二性”的位置开始回归到与男性共存的历史主体的角色中来。

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的充分展现则是八十年代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女性文学的生命叙事注重女性日常实存的各种生命感觉。经历了政治绝对化的时代后,八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笔触深入到生命切身体验的情爱层面。张沽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是她对女性问题思想的形象表述。此外,陆星儿的《美的结构》、王安忆的《雨,沙沙沙》等作品都体现了视爱情为精神方舟,期望达到永恒的乌托邦理想,这是女作家对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精神出路的自我探索——一个爱情的乌托邦。张洁着力于刻画在情感与事业中独立的新女性,王安忆则从性爱的角度探索女性精神世界,她的“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锈谷之恋》)可以看作是女子写给女子看的、研究女性生命本体及命运的小说。

四、性别意识的过度张扬导致女性意识的意义失落

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尤为强化主观化视角,注重女性个体独有的生命体验与身体感受。“女性写作”、“私语化写作”命名凸起,其中陈染、林白、徐小斌、海南是其中最接近西方女权主义写作的代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特点就是完全不依附于男性话语,个人化的女性话语充满了各种女性文本,女作家集中书写女性个人经验成了普遍性特征”。女性的叙事总是带有“个体记忆”的显著特征,这使人们倾向于把女性写作当一种精神自传去理解。表现女性的性别意识,表现女性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个体记忆,这正是陈染和林白小说的特点。

这种女性个人化写作不仅在情爱层面充分展现了“私人性”,而且作为生命原始欲望的“性”在现实层面被深切地关注并如实地展露着。性欲成为作品绝对的主题,这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萌动。陈染《私人生活》通篇展现个人原欲望的涌动对抗。此时的女性写作以女性话语诉说着自我的生命体验,使私密的女性世界在文学中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赢得了女性在历史中言说的权利,书写出沉默数千年的女性生命体验。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以女性独特的个人化视角关注、描绘女性私人化的生命感受,一方面以女性特殊的身体感受——性欲与性行为的描写迎合消费时代各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启示着其后女性作家对“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陈染、林白笔下依然呈现出女性灵与肉的冲突,同时并未放弃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生命自我的重新审视。但这一主题到了“美女作家”卫慧、棉棉那里,欲望则成为了女性全部生活与生存之代名词。《上海宝贝》中倪可的全部生活可以说就是感官的满足与欲望的填充。除了性欲之外,物欲也是女主人公孜孜不倦的追求。二十一世纪初更为前卫的女作家九丹、木子美、春树等在卫慧、棉棉的基础上将个人经验的写作“发扬光大”,由“美女作家”发展而为“躯体作家”。作品表现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是赤裸裸的竭斯底里的性爱展览。她们的创作与之前女性作家努力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背道而驰。女性主义力图改变女性“第二性”的定位,然而,女性第二性的地位一方面来自男权社会的外在压抑,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女性对男性压抑的认同。躯体作家们过度张扬女性性别意识,“身体写作”以纯粹的感官刺激满足着男性的窥私欲,将女性沦为了被“看”的性对象,供公众消费与把玩。当“私人化写作”被“身体写作”代替之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视阈也同时受到拘囿。大肆渲染“身体”是女性表达的唯一工具和资源,将身体简化成物欲的代名词,这样的女性写作也必然堕入色情文学的行列。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罗瑟琳·科渥德在《妇女小说是女性主义的小说吗?》中说:“谈论性欲和关注性欲并非代表着进步。女性主义者对形象和观念的分析进行已久,她们不可能认为只因将女性性欲作为主要关注对象而讨论性欲就是进步的,色情文学批评常常突出女子性体验问题,而它恰是最为女性主义者反对的。”

“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说,女性意识可以理解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女性写作摆脱了政治的束缚之后,在消费的时代,摒弃了宏大叙事,躲进私密空间自我欣赏之余窄化了女人的天地,这样亦无法改变女性从属的“第二性”的角色。在拒绝男性的审美视角而专注女性的个体生命体验之中,包括女性的身体感受、性爱欲望等感性内容,又不经意地“迎合”了男性的“目光”。如果女性作家不看重自己作品的社会性、历史性及时代性,而一味热衷于以纯粹的女性私秘欲望而进行“身体写作”和暴露自己的“私秘世界”,长此以往,最终将导致女性意识的缺失或异化,女性文学整体意义随之沉落。文学叙事中生命如果只是无意识的感官载体,人就无法成为自我的主体,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荒林.两性对话:中国女性文学十五年[J].文艺争鸣,1997,5.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9.

[3]乔以钢.多彩的旋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9

[4]郭力.生命意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理论生长点[J].江淮学刊,2006,4.

[5]阎纯徳.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文化研究,2002,夏之卷.

[6]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

摘要: 女性意识的逐渐兴起,也影响了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本文在分析女性意识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女性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以及该种意识对文学作品创造的影响。

关键词: 当代文学;女性意识;影响

一、女性意识的概念

理论界对女性意识的'概念表述各不相同,但是对其基本内涵的认识比较统一,通说观点认为女性意识应当包涵两个方面:

(1)女性意识强调女性经验内涵;

(2)女性意识追求女性在政治上的平等。女性内心情感、思维方式与男性不同,因此就同样的事件她们具有与男性不同的视角。从女性视角出发,女性认为自己在社会中遭遇不平等对待,因此需要反抗。女性经验强调女性独特的生理、文化感受。生理感受主要是女性经历的生理周期以及生育的过程,正是因为女性经历了这些过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而正因为女性生理方面的特殊性,也导致她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许多挫折,比如怀孕的妇女被单位拒绝。正是因为女性在职业生涯中无法达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导致女性想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政治主张,包括建立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

二、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之后,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很多女性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也都将女性爱情作为主线。当女性意识不断被唤醒之后,她们开始追求自由、民主的婚姻,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但是很多女性在追求自己婚姻的途中,也出现自我迷失。将爱情想的过于理想,这也体现了改革初期女性意识发展并不成熟。在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发展都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社会阶段,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爱情观也有区别,但都体现出女性的独立性,开支逐渐摆脱对男性的依赖。在《哦,香雪》作品中,作者铁凝在作品中描述了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这也是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到了后期的铁凝作品中,纯朴的爱情故事已经不复存在,而多是以悲剧命运结尾,阐述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真实生活。

(二)唤醒性别意识

性别意识一直在女性意识中占据核心地位,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最初体现在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点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社会的附属地位,而在文学作品中也通过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张扬,来突破传统的女性地位。从性的角度分析,许多作品也通过描绘女性内心对性的渴望,来展现女性意识。比如在《岗上的世纪》作品当中,作者王忆安将男女之间的爱情与性相练习,认为两者不可分离。如果单纯的描写男女的爱情,而不提及性,则无法充分体现女性内心的真实感受。

(三)逐渐脱离男权主义

在当现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逃离”是比较不变的现象。“逃离”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1)逃离现有的环境,奔向其它环境,这是女性在具备女性意识之后寻找的自救道路;

(2)确认女性地位,提高女性的自信心,这体现女性的自我发现.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女性角色逃离并不意味着回避,而是对男权主义的抗拒。女性通过逃离男权主义的束缚,而增强自我的独立意识。很多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女性逃婚现象,都体现了女性内心渴望自由,但结局通常是因为内心的过度封闭,带来了内心孤独感,这也是现实当中女性的真实写照。

三、女性意识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实现双性和谐

双性和谐意味着男女无论是在政治地位,还是在家庭生活方面都保持平等的关系,这也是比较理想化的男女关系。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造。作家铁凝曾经提到过:当在写女性题材的作品时,自己渴望通过“第三性”的视角来描绘男女之间的生活,使女性角色更加具有真实感。只有摆脱性别视角的束缚,才能真正发掘出女性的本质以及内在欲望。在铁凝的小说《对面》当中,摆脱了女性视角的束缚,从男性的角度对女性角色做出描写。作家王忆安同样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超越男女之间性别的差异,寻找男女之间的平等性。社会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王忆安想探索的正式男女之间如何相处,双方如何保持平衡。在他的文学作品《兄弟们》当中,他指出女性不应当将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当中的男性,男女双方应当是处于统一战线,应当相互帮助。男女之间存在着性别、生理、心理方面的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男女双方才应当相互配合,相互互补。

(二)超性别意识的产生

随着超性别意识的出现,这种思想也逐渐体现在了文学作品当中。作家陈染最早在作品当中提出了,真正的爱情已经超越了性别,既可以出现在男女之间,也可以存在于相同性别群体中。陈染的这一观点是受到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他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观点:首先男女双方因为性别的差异,应当是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立;其次如果人们无法超越性别去看待任何时间,这种思想是低劣的、片面的。女性作品的写作如果仅仅局限于对女性经验的描述,以及男女之间对抗的描绘,这只会使得女性的话语空间越来越小。因此作家陈染所提出的写作状态是:在尊周男女差异的前提下,彰显女性性别色彩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共同情感,这种思想在90年代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束语

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意识逐渐被唤醒,不再屈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禁锢,而是向传统发出挑战。女性意识的觉醒,也使得女性现代文学作品内容发生的改变。更多的作品开始以女性意识为主线,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以及女性在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我国现代文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洪珍,田兆山.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管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7):20一22.

[2]李芳.论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和非女性意识[J].文艺生活,2012,(1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