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与肥皂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肥皂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肥皂泡有彩色条纹是因为发生了光波的干涉现象。

肥皂泡薄膜非常薄,只有微米或亚微米的数量级。当光线照射到薄膜上之后,会有透射和反射两个过程。干涉现象跟反射有关。光线在第一个面发生第一次反射,当剩余光线进入薄膜后,又在第二个面上发生第二次反射。结果两个反射光产生叠加干涉形成一个新的波长的光线。薄膜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使反射的一定波长的两个光相互抵消,薄膜便出现了该抵消光的互补色。由于受重力的作用,不同位置薄膜厚度不一样,干涉的波长也不同,所以,在不同的位置我们会看到不同的互补光的颜色。

肥皂泡变成彩色的原因:

肥皂膜本身是无色的,就像一张透明的玻璃纸一样,阳光在肥皂膜的正面和背面都会产生反射。当阳光穿过正面,遇到背面,立刻反射过来;反射回来的光线回到正面,又会引起一定的反射。由于阳光是由七种单色组成的,如果在肥皂薄膜的某一处恰好使得两股反射回来的红光相互抵消了,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到的就是失去了红光的阳光,看上去就是蓝绿色。而在另一个部分,某种色光得到了加强,呈现出来的就是另一种颜色。肥皂泡就是这样把阳光分解,呈现色彩斑斓的颜色的。

其实,不仅肥皂泡会产生这种现象,光线射入任何透明薄膜是,都会产生这种现象。如我们常见到水上油膜、蜻蜓或苍蝇的翅膀、CD片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会显得色彩缤纷。这个道理与肥皂泡呈现彩色的道理是一样的。这是因为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当它在薄膜正反两面来回反射时,由于这两个面之间的距离极微小,分别从正面和背面反射出来的两束光线就可能重叠,这样一来,阳光中的七种颜色光在不同厚度的地方,有的会得到加强,有的却会减弱,甚至相互抵消。于是,膜上有的地方显得红一些,有些地方显得蓝一些,有些地方又显出别的颜色,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五颜六色。也称为薄膜色。这样的现象叫作光的干涉,原来这的是太阳搞的鬼!大自然真是蕴含着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肥皂泡泡不断变化的原因:

其实都源于一种叫"薄膜干涉"的光学现象。我们通常用洗涤剂(洗洁精、洗衣粉等等)以一定的比例兑水来吹肥皂泡,所以泡泡就是被洗涤剂分子包裹着的一层薄薄的水膜。那么,当光照射到这一层水的薄膜时,都发生些什么呢?

空气和水都是可以透过光的介质,它们的交界处叫作"界面"。当光遇到一个界面时,一部分会被反射回来,还有一部分会继续前进,发生折射。例如,把一根筷子插进水里,如果我们从侧面看,就会发现水里的筷子弯折了,这就是折射;而当我们俯视水面时,如果角度合适的话也能看到筷子的镜像,这就是反射了。这组成肥皂泡的薄薄的水膜,就拥有两个"空气-水"的界面:光从空气中遇上水膜,也就是第一个"空气-水"界面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折射;而折射的部分穿过水膜,又遇到第二个"空气-水"的界面,这时又有一部分光被反射了回去,而另一部分则穿过它,回到了空气里。 这样,有一部分光在离开水膜之前,就会被来来回回地反射很多次。

光有一种性质:同处一处的多条光波会相互叠加自身的强度。这样的现象叫做"干涉",是一种"同相更强,反相相消"的效果:如果一束光的峰值和另一束光的峰值叠加在一起,结果就会变得更强; 而如果一束光的峰值和另一束光的谷值叠加在一起,结果就会相互抵消。这两类现象分别叫做"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在肥皂泡薄膜中被来来回回反射的光,就会发生干涉。 不过通常来讲,完全的相长干涉和完全的相消干涉是两个极端,实际干涉的情况会介于两者之间。 而且实际干涉的情况和光的波长(也就是颜色)、以及薄膜的厚度都有关系,这就使有些颜色的反射光被削弱了,有些颜色的反射光被增强了。于是,薄膜上就产生了变化的色彩,而不再是"白色"的日光了。

当一个肥皂泡被吹出来之后,它并非是坚固不变的,泡泡的厚度其实一直在变化。在重力的作用下,泡泡顶部的水会往两侧流动,导致泡泡顶部比底部先变薄;与此同时,泡泡中的水分也会不断蒸发。 总的来说,泡泡从吹出来之后就会慢慢变薄,最后薄到承受不住外界的压力冲击,就破了。在肥皂泡不断变薄的过程中,薄膜干涉的情形也会随之变化,使得肥皂泡表面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色彩。

七彩的肥皂泡不仅仅可以欣赏,我们其实还可以从泡泡的色彩上推断它的厚度。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表明,泡泡表面反射光的颜色,和入射光的入射角、以及薄膜厚度的关系图,也像一条绚丽的彩虹。

比较厚的薄膜,它们反射的颜色基本就在浅浅的红色和绿色之间交替变化。 但当薄膜厚度降到500nm以下时,更多的色彩开始出现,并且颜色也会变得更加鲜艳。比如,鲜艳的金色和蓝色,就出现在薄膜厚度在100nm到450nm之间的时候。这个厚度,差不多只有头发丝直径的200分之一。 如果再薄下去,薄膜就将逐渐黯淡,变成灰黑色了。 这是因为这时候薄膜已经薄到无法对可见光形成有效的干涉,大部分光都穿过薄膜"流失"了,所以也就基本就没有反射光了,显示出灰黑色。这时候,肥皂泡就离破裂不远了。

所以,当你看到泡泡上出现鲜艳的金色、蓝色相间的条纹时,你就知道它快要撑不住了。 如果你想在泡泡里吹更多的泡泡,那最好选择从浅红、浅绿的地方戳进去,因为只有那里的泡泡薄膜才比较厚,经得住戳。

薄膜干涉的现象,不仅仅只出现在肥皂泡上。任何厚度与可见光波长差不多的透明薄膜,在合适条件下都会产生这种薄膜干涉。例如,水塘上的油污膜也会呈现彩虹色;相机镜头、防蓝光眼镜镜片、被火烧过的刀片表面,也都会显示出特殊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背后,其实都是薄膜干涉的效果。

现如今,世界上的肥皂泡爱好者众多,他们成立了“国际泡泡艺术家协会”这样的全球性组织,致力于探究肥皂水秘方以吹出更大的泡泡,甚至还在不断刷新泡泡尺寸的世界吉尼斯记录,回应童年对于大泡泡的憧憬和向往。

小小的肥皂泡藏着大自然的秘密,物理学家通过它可以研究表面张力,数学家通过它可以研究最小曲面,生物学家通过它可以研究生物体内薄膜的生化机理,力学家通过它可以研究薄膜充气结构……肥皂泡在科研领域大有作为,给了科学家们很多的启示。

比如,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普朗特在研究弹性柱体的扭转时,发现在柱体中应力函数所满足的方程和在自重下薄膜满足的方程是一样的;而不久前,法国波尔多大学流体力学专家哈米德·凯利将肥皂泡作为研究大气现象的理想模型,提出了自己关于气旋演变通用定律的猜想;甚至基于肥皂泡做的有关光的分支流的论文《Observation of branched flow of light》登上了Nature的封面,这一切都向我们证明肥皂泡仍有很多秘密值得探索。

正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开尔文说过:“吹一个肥皂泡并且观察它,你会用毕生之力研究它,并且由它引出一堂又一堂的物理课程。”大自然的奇妙与乐趣,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索。

中国肥皂起源:

肥皂宋代时就出现了一种人工合成的洗涤剂,是将天然皂荚(又名皂角、悬刀、肥皂荚,通称皂角)捣碎细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称“肥皂团”。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记载了南宋京都临安已经有了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

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方法: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除了天然皂荚,如无患子等类的植物,也流传于民间,成为一种很好的洗涤剂。

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腊的一个叫勒斯波斯的小岛。当地人用动物祭天,由于焚烧动物时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烬和动物脂肪混合产生了肥皂样的黄色物质。大雨把这些东西冲刷到当地妇女经常洗衣的河流中,她们发现因此衣服洗的更干净。虽然从古希腊开始,就可以发现使用类似肥皂的痕迹,历史上记载有一个叫萨佛(Sappho,aponification)的女诗人,记载了这些故事。后来的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个过程叫做皂化,化学名称是制皂(SoapMaking)。另外,公元前3000年,美索布达米亚人发现,植物燃烧后的灰烬类的碱性物质,与油混合后,具有去污力,这亦是肥皂的来源之一。

不过高卢人应该是尝试去制作香皂且成功的第一人,他们当时称香皂为“sapo”,当时的皂类是一种含有动物油脂和植物灰烬混合而成的软膏状物质。当sapo的制作手法渐渐地被传入到地中海地区时,阿拉伯人就将sapo加以改良成橄榄油及苏打制成的硬质肥皂。这时,肥皂开始被大量制造。而真正普遍使用肥皂还是18世纪和19世纪的事。

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工业问世后,获得了大量的价廉的碳酸钠,促使肥皂工业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到了20世纪中期,合成化学和石油化工的发展为洗涤剂提供了廉价的化工原料,促使了合成洗涤剂的兴起,使得肥皂工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近年环保意识抬头己被忽略的手工皂才又兴起,由于手工皂有其天然特有的性能,各种组成极易被生物降解且易于被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不会引起河流、湖泊和水道的污染问题。

一个肥皂泡的表面张力系数为a,要吹一个半径为R的肥皂泡需要做多少功?

半径为R的肥皂泡,内外两个表面,表面积共为8πR^2。吹这样一个肥皂泡即新增了8πR^2的表面。再乘以表面张力系数,即所需的功:W=8πaR^2

日常生活中,吹肥皂泡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游戏。目前世界上有许多玩肥皂泡的高手以此为职业,将它提升为一种魔术表演艺术。一些高难度的表演申请了吉尼斯纪录。但还少有能成为物理学家研究的课题。2009年英国《每日邮报》7月12日报道,英国英格兰西南部城市埃克塞特(Exeter)的摄影师理查德(Richard Heeks)拍下了一组肥皂泡瞬间破灭的高清组图,让人发现原来肥皂泡在破灭前显示的景象如此绚丽多彩。如果是物理学家做这个实验,就不会用手指去捅破肥皂泡,而是用一个谐振子触发肥皂泡的振动,摄下肥皂泡破裂前的波动画面。不要苛求我们的摄影师,他已经做得挺完美。以上的实验结果是很漂亮的,过程也很清楚,如何进行理论分折呢?也许对计算流体力学家来说,这只是一个并不复杂的动力系统。如果你在不深入了解肥皂泡的结构及破裂的动力学过程而选择一个理论模型计算,虽然你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能比对,但结果并不一定可信。且不论模型有没有可靠的物理基础,即使有,你能保证结果的唯一和给出计算的精确度吗(就强非线性情形而言)?我们的分析是跟随物理学家传统的方法,抓住本质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定性到定量过程进行研究。早期对肥皂泡现象有过系统研究的科学家中有三位,一位是比利时科学家普拉提奥,另外两位是英国科学家瑞利和波易斯。跟随他们的研究,对于球形肥皂泡破碎物理过程,我们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英国科学家波易斯在《肥皂泡和形成它们的力》一书第二讲中讲到形成柱形肥皂泡的方法。柱形肥皂膜中间充满空气,如要拉长柱形泡,可以从端部圆柱中心小管充入空气,然后封住入口。他的实验发现:在柱形泡的长度等于周长(即近于直径的⒊14倍)时,柱形泡变成不稳定。上部波峯处不断向外鼓起,下部波谷处不断向中心收缩,最后断成大小不同的两部分。柱形泡长度超过周长时必定不稳定的结论,是在更早些时候英国科学家瑞利研究液体射流破碎时得出的结论,通常称为瑞利稳定性准则。髙处水龙头流出的水柱会破碎形成液滴。这种现象称为液体射流的表面张力的不稳定现象,这是因为射流可以通过破碎成不太小的液滴以减小其表面积。如果让一股细水流从水龙头里缓慢流出来,这种破碎现象可以看得很清楚。为什么会出现从射流转化为液滴的现象?这是因为当液柱直径变得与平均值不同时(出现粗细不均是源于振荡、一旦出现有粗有细时,就不可逆转),此时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变细的地方内部压力升髙把此处液体驱向较粗处;那些细的地方被拉长、形成较小的液滴,并与较大液滴分离。瑞利是最早注意并研究这一现象的科学家。在他的最早理论模型中,假设液体射流为半径r的无限长圆柱形理想流体,平衡态为静止,取中心轴为z轴,则流体小扰动位移为:

其中σ为不稳定发展率、m 为周向波数、k为轴向波数。在瑞利的模型以及所有无耗散情形中,σ为实数。当σ为负数,对应于稳定情形;当σ为正数,则对应于不稳定情形。瑞利的理论证明:(1)在任意整数m的各类扰动中,轴对称扰动(m=0)为最不稳定的扰动;(2)对于轴对称扰动,轴向扰动波长小于周长为稳定情形;波长大于周长为不稳定情形。一般情形下,液柱表面的扰动是由周向扰动m和轴向扰动k合成(m、k),轴对称扰动(m=0)是最不稳定的。瑞利据此预言:在两端有固定边界的柱形泡情形,也就是当泡的长度大于周长时必定不稳定,后来这被称为瑞利稳定准则。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悬浮区晶体生长技术的兴起,轴向具有固定边界的液柱模型被广泛研究。以后由于空间材料研究的激励,悬浮区的研究的热潮一直持续至今。对于等温情形下液体悬浮区的瑞利稳定准则,我们给出了严格证明(参看《微重力流体力学》一书第三章,胡文瑞、徐硕昌著,1999年 科学出版社出版))。关于柱形气泡情形的瑞利稳定准则严格证明发表在我们1998年的一篇论文中[Langmuir 14(1998) 250-252)]。基于上述论证,作用于柱形泡的表面张力具有如下性质:(1)表面张力使泡的表面积趋于最小;(2)对于短波扰动,表面张力起稳定作用;对于波长大于周长的扰动,表面张力起不稳定作用;(3)在各种扰动情形中,轴对称情形(m=0)是最不稳定扰动。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柱形肥皂泡就出现如图7所示的状态,最后会分裂成两部分。

3.球形肥皂泡破碎的物理机理在上一节的柱形泡理论模型中,泡的壁面被认为是无限薄,但这里的球形泡必须考虑壁的厚度,因为泡破碎后是肥皂液的飞沫。假设泡的壁面厚度为微量2、泡的半径为R、手指触的地方取为北极,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经纬度作为球形泡的坐标,经度为、纬度为,泡内液体扰动位移可以用球函数表示如下:

其中σ为不稳定发展率,m、n为正整数,为球函数。此种扰动位移表达形式只适用于球形泡未破裂的情形。在柱形泡情形,组合(m、k)可以给出所有本征扰动模式;对于球形泡情形,组合(m、n)可以给出所有本征扰动模式。查阅现有文献,研究球形气泡振动和稳定问题的论文很多,但没发现能直接用于这里球形肥皂泡破碎过程的理论结果。以下分析实质上是外推上一节的柱形泡的分析。在手指未触破肥皂泡以前,肥皂泡被挤压,必然出现波纹,此即一种本征振动模式。这种波纹会同时出现在肥皂膜的里外两边。表面张力使表面积趋于最小会使波纹收缩成肥皂沫。球形肥皂泡北极破了以后、由于泡内气压比外部大,内部气体会流出泡外。在出口处,内外压力相等。由北极开始会形成破碎波沿经线向南极传播。在裂口边沿会形成波纹。破碎波沿经线向南极传播,传遍整个球面,肥皂泡全部破碎成肥皂液沫,但仍分布在原球面位置。重力的作用将使其偏离球面散开。如何建立理论模型解释这一过程,尚待研究。也许此文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有志于去解决这个问题。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这个不多,因为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就不是属于热门专业,所以这类论文毕竟少,你看能否要的往届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的毕业论文,如果要不到,你搜下:普刊学术中心,也有很多论文范文可以看下

《试论幼儿游戏教育教学》

摘要:游戏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征,切合他们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妙趣横生的游戏和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前苏联的阿尔金称游戏为“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

关键词:幼儿 游戏 教学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能把幼儿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能最大程度激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幼儿阶段的游戏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合理运用各种游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孩子智力以及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以下是笔者在多年的幼儿教育中总结的几点看法,在此和广大同仁交流分享。

一.正确认识幼儿游戏教学。

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也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更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并且能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良好情感及发展其社会性。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游戏观,要认知到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任何禁止幼儿从事游戏活动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都是不尊重孩子的体现,都是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师要多从幼儿的角度理解游戏,要尊重、理解和爱戴孩子,要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做到在教学中游戏,游戏中教学。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使之能有效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

二.给予孩子自主选择游戏的机会,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教师应摆正自身在游戏活动中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地位,放手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游戏、发挥潜能的机会,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诗歌朗诵的教学活动时,提前在教室的图书区准备了许多关于冬天赞美雪花的图书和图片。为了给幼儿奠定升学的基础,激发他们读书的热情,提高阅读能力,我要求幼儿带自己喜爱的图书来到幼儿园,在图书自选区里举行“我来读”的游戏活动,每个幼儿都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通过这样让孩子自主的去选择的方式,孩子们都积极的去挑选了自己最爱的图书和自己最擅长的阅读方式,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有效的阅读了自己所选的内容,在让孩子有效的参加活动的同时,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孩子的自主意识也得到有效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未来有效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利用游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幼儿也是如此,处在幼儿时期的孩子们,兴趣将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最直接和最有力的动力。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任何事物,都是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和实施教育影响的契机。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教师应如实的根据课程的需要、孩子的爱好、心理规律等各方面特点,合理设计各种孩子喜欢的游戏,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有效的开展游戏,使孩子主动愉快地去游戏,通过游戏去激发孩子想象的兴趣,激活孩子想象的思维,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语言活动中讲“记得牢”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用游戏的口吻:“小白兔跳跳到我们家做客,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礼物,我们看一看它给我们带了什么礼物?”利用语言增加神秘感,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整个过程中,又用“变魔术”、“击鼓传花分礼物”等游戏手段,使幼儿在饱满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中有玩,玩中有学的目的。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学习兴趣极为浓厚,在教学的很多个环节中,孩子的思维都异常的活跃,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增强,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

四.利用游戏,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除了能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外,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往往还会有不少新的好奇、新的发现。就拿幼儿最爱玩的吹肥皂泡来说吧,一些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会纳闷:为什么一吹就会出泡泡呢?为什么吹出的泡泡是圆的呢?为什么会出现五颜六色的色彩呢?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的给孩子讲解一些相关的科学道理,开发学生的智力,当孩子在发现相同的现象时,就会渐渐的明白很多事物都可以用相同的道理去解释。幼儿的信心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另外,在幼儿的生活中,往往不会缺乏创造美,如他们在折叠糖纸、粘贴树叶、制作玩具、搭积木等过程中都能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智慧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给予孩子保护,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为孩子的后继学习以及科学探究打下基础。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点滴滴,合理的运用游戏去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方方面面能力,让孩子在快乐中逐渐学习知识,了解世界,培养能力。

总结:搞好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是孩子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社会的需要。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探索新的游戏教学法,努力为幼儿游戏创造条件,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巧妙地利用游戏进行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与好多泡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如果你想要经济的参考文献的话,那么你可以去京东或者是淘宝上面去搜索,一般的京东或者淘宝上面都有这类的,参考文献你也可以去选择的去购买。

基于经济学分析通货膨胀和房产问题.《商》.2013年10期.兰琳.

基于经济学分析通货膨胀和房产问题.《商》.2013年4期.兰琳.

用故事讲透生活经济学.《中国石油石化》.2014年1期.翟瑞龙.

姜姐的生活经济学.《走向世界》.2013年44期.王欣.

有经济学的生活读《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软件工程师》.2004年9期.禅影.

金融市场化与生活经济学.《大众理财顾问》.2006年5期.郭锐.

生活中的经济学.《祝您健康》.2013年7期.泡泡等.

地方文化、地方经济发展与经济学研究创新.《学术界》.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7期.胡必亮.

白领·下流·经济学.《理财》.2010年1期.单士兵.

超市中如何排队.《中国统计》.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8期.俞肖云.

扩展资料

经济学专业学会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于1930年成立,是全球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业学会之一,聚集了全球范围内最顶尖的经济学家。

学会的主要活动包括出版Econometrica等顶尖学术期刊,以及在全球六大地区组织学术会议。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两岸三地学者与西方学者的学术交流,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决定在中国定期召开年会,简称为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中国年会。

精简版:1,为神马冒泡:因为一般情况下水在一定气压下到了一定温度会汽化。 2,来源: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应该会参杂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少量的空气)。学(zhuang)术(bi)版:毕设正好要做有关沸腾时气泡生长过程的东西,不过最近考试周,对这个充满重点的世界已经绝望。。。所以毕设还没开始做呢,根据之前略微看的些文献说一下,有失严谨之处还望大家指出,我以后会进一步修改~如果要非常严格的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需要先确定一下在实际情况下,什么时候是沸腾。沸腾的定义“沸腾是指液体受热超过其饱和温度时,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剧烈汽化的现象”(从@铁云长 答案里复制过来的~顺便感谢一下)虽然给出了沸腾的条件,但现实情况要复杂的多。比如液体受热不均匀,有可能一部分液体受热已经超过了饱和温度(锅底附近)而另一部分还没有(锅上部)。所以,精确的确定现实中一锅水有没有沸腾是很困难的事情。而且我感觉题主应该是针对日常生活中水咕嘟咕嘟烧开了的现象来提问的,所以我就偷懒一下,不是非常严格的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好,开始说气泡(原谅我一生放纵不羁爱瞎扯。。)先回答后面半个问题,说下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吧~至于前面半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气泡,在后面试着回答一下~首先来看气泡的来源。一共有两个,第一是水中溶解的气体。第二是水汽化产生的水蒸汽。那为什么我在精简版里把第一个来源给忽略掉了呢?因为题主提到是在“沸腾时”,我理解这是已经充分沸腾了水,也就是已经沸腾了很长时间,那些溶解的气体吧,在沸腾之前应该就已经跑光了。。然后是来源二,就是水蒸汽,下面就简单说下这些气泡从产生到冒出来经历的大致过程吧~首先,在受热的壁面(比如锅底)上会有很多nucleation site(汽化点,我自己翻译的,略拙计)这些汽化点就是壁面上一些cavity(坑,尺度很小的坑,黑话好像叫空穴)啦之类的,然后在这些坑内,会留存有一些气体(比如水倒入整个锅里时,有些小坑里的空气没及时跑出去)。这些小坑内留存的气体就成了引发水汽化的导火索。在这些气体与水的交界面上,水汽化变成蒸汽进入气泡,(至于具体的过程,以及条件,超级复杂啊,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我后面会给出参考文献)。一开始这些小气泡就附着在汽化点上,气泡边界周围的水不断汽化进入气泡,气泡变大。变大之后大概有两种后果,一种是破裂(原因两相流课上讲过我忘记了T T),另一种就是不破裂。不破裂的气泡因为体积比较大,所受浮力大于壁面对于气泡的吸引力(好像有表面张力啊之类的),然后气泡就在浮力(当然还有其他力,主要是浮力)作用下飞走啦。气泡飞走之后,水会再次覆盖这一点的坑,这时如果坑里的气体全部被气泡带走了,那么接下来这个坑就不会再产生气泡里。如果还有些气体又幸运的残留在里里面,那接下来还会产生气泡~气泡上浮过程中大概也还有两种下场。第一,半路爆掉。大概是因为上面的水温度低,气泡里面的蒸汽又液化了。第二就是顺利浮出水面,形成我们看到的咕嘟咕嘟的气泡啦~所以,沸腾时气泡的来源就是壁面附近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原来坑里残留的空气。不过因为坑的尺度很小,原来残留的空气就很少很少很少。然后就是前面半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气泡。这里感谢 @CLoong 的指正。沸腾分为均相核化和异相核化。均相核化发生在纯液体里,液体中的一些分子聚并形成embroy(黑话叫 泡化核心)从而产生突然沸腾。异相核化产生气泡大概需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要有气,第二要有汽化点。前面已经解释了气泡里的气来自水的汽化+极少量残留空气,那么要形成气泡就还差一个汽化点了。这个就是壁面提供的了。所以,沸腾时,气泡总是在受热壁面形成,然后经历前面所叙述的过程冒出水面。如果继续深究的话,水为什么会汽化?这就和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了,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因为具体的机理我不是很清楚哈哈)。但是,不是所有的水只要到了一定温度都会沸腾,水有一个临界点,就是一个温度和压力限值,当温度和压力超过这个临界点的值之后,水就不会沸腾了,也不会蒸发(总之就是不会产生相变),因为这种条件下的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了,所以也就不会存在这三种状态之间转化的过程。这时候的水叫超临界水(如果窝没记错的话),有种发电站叫超临界发电站,用的就是这种水哦,还有超超临界的。总之,沸腾是个神奇的现象,看着简单,其真正的机理至今也还没有搞清楚,很多人提出了很多理论,但是没有定论。。。沸腾时的气泡生长也一样,更多人提出了更多不同的理论。。但还是没有定论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与吹泡泡的男孩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包括幼儿园的管理幼儿园的培养幼儿园的策划幼儿园的作文等等的幼儿心理这些论文都可以捐助。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3] Sheridan,S.,Schuster,K.M.Evaluation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4] Powell.Families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11] 石中英. liuxue86.com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问的问题及对策新村完小 张子文在当今的数学课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往往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时候教师的提问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致使教学有效性、实效性、高效性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具体表现如下:1.难易失调 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把他们估计得过高或者过低,所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要么过大,要么过小。过大时,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常使全场沉默无言,教师不得不把问题分解,化难为易,使学生重新入轨。再者就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畅,把教学内容肢解成许多小问题,师生一问一答,教师问得从容,学生答得流畅,整齐划一,实质上很多问题没有思维价值,严格讲不能叫做问题。也正是这些虚假问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思维通道,限制思维的方向和路线,带有去“问题化”的倾向。以上两种情况都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其停在无法思考、不用思考的状态下,自然谈不上启迪、诱导和开发了,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越俎代庖 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考虑和讨论的时间,就让他们回答,学生答不上来。此时教师不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思考的角度,换个说法矫正学生的思路,而是急急忙忙讲出答案,把学生应该做的工作取而代之。结果自己劳神费力设计的问题不解自破,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其学习情绪,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惰。时间长了,大家都不愿意回答问题,越是难题越是如此,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有害无益。3.口头禅现象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充斥课堂。学生回答“是”能代表发自内心的认同,学生回答“对”,能表明其思维的清晰明朗。这样的问题只能折射出教师教学的肤浅,高明的教师是用心沟通的而无需通过“是不是”“对不对”来寻求自我满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小学会察言观色,试想:学生不回答“是”“对”又能怎样说呢? 4.去数学化 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尤其是不恰当的情景创设,造成的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导致教学始终在数学的外围盘旋,没有让学生触摸到数学的本质,没有了“数学味”。 要提高问题设计与提问的质量,教师应在授课前和授课中分别做好三个把握,上课前的三个把握为: 1、把握好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编者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成及其地位,掌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晰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出发,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使好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2、把握好学生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把握好课型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型,不同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新授课上,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新知识。练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角度、幅度和坡度,复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能,问题应从大处入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授课中要注意三个把握: 1、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半圆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剪开,重新拼合,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老师只需设计两个问题即可:(1)请大家认真观察,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形有哪些联系?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比较宽松的思维空间,通过思考学生要说的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抓住两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只是在语言条理上差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二来。这样便有利于学生理解,发现形变面积不变,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原来圆的半径。(2)完成上述的发现后,老师可以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那么,圆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由于学生明确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全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2、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空间距离” 课堂上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提问时,恰当的近距离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的期待。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空间距离,所提的问题范围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直太露,让学生无需思索就可回答,使提问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心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在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提问,对浅问题、直问题从较隐蔽的角度提问,拉开问题与学生的距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大问题难问题则需要大题小问,难题浅问,通过问题分解来缩短学生与问题的空间距离。 3、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心理距离” 首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老师提问不要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语气可以平缓一些,态度和蔼一点,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能讽刺挖苦,允许学生出错,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多加鼓励,让他别着急,一想再回答。只有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其次,教师要控制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好的问题既有挑战性,又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维努力后能够解决的。这样的给学生“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同一个问题与不同的学生之间心理距离是不同的,老师提问也不能“一刀切”,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让优秀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一般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让人人学有所得,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如:在教《圆的面积》一课时,可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1)阅读课本,你能按课本图示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吗?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后进生做答)(2)阅读课本,你能根据操作实践,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中等生回答)(3)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优等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能够各有所获。 再次,好的问题不但具有开放性,还要兼顾差异性。开放性,即目标是聚合的,思维是发散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差异性,即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出个性化的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思考。

与减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游泳的动作规范很重要 如果把游泳当作一种长期的锻炼方式,动作规范很重要 小张喜欢游泳,每到夏天,隔三岔五就会去游泳馆游上一回。但由于一直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动作不太标准。有的朋友指出他动作的缺点,小张很不服气。他说,游泳不就是玩吗,姿势有那么重要吗?其实,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很多游泳爱好者,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武文强。 姿势不对,锻炼效果差 武博士说,人游泳时,对动作的标准性要求高不高,主要看游泳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偶尔游一两次,或是天热到游泳池里图个凉快,动作是否规范,意义就不是很大。但是如果把游泳当作一种长期的锻炼方式,希望能达到健身的目的,规范的动作就很重要了。 通过游泳练习,人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都可以得到增强。游泳者如果坚持正确的动作,一步一步地强化,时间长了,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武博士说,如果技术动作不规范,应该达到的锻炼目的就达不到,该练的肌肉也得不到锻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练“偏”了。例如,游泳时主要靠腿部的力量。腿部力量的增强对成绩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很多人游泳时只重视上肢动作,腿部基本不动。这样,游起来不仅很吃力,本来可以提供动力的腿部反而成了累赘。 白做无用功 另外,用不规范的动作游泳,成绩往往也提高得比较慢。规范的技术动作是很多人长期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一般来说,按照规范的技术动作进行运动,是最合理、最省力的运动方式。武博士举了个例子。对游泳者而言,换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有的人不学换气,蛙泳的时候头部一直昂在水面上,颈部、背部肌肉一直很紧张,白白消耗了体力。另外,因为头不能扎在水里,身体在行进中的阻力会增大。因此,花同样的体力,动作规范的运动员可以游100米,而动作不标准的人只能游25米。也就是说,动作不规范的游泳者做了很多无用功,最后还会影响到对运动本身的兴趣。 纠正要有耐心 “习惯动作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一般人刚开始改正动作时,会觉得很别扭,不适应。但是从长远来看,按照标准技术动作游,还是有必要的。”武博士说,对错误动作的纠正往往比从头学起更难。很多人刚刚改为正确动作,速度还不如原来快,但游泳爱好者要有足够的耐心。他说,纠正不正确的动作,是为了以后游得更快、更轻松、更好。暂时的别扭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成绩和更好的锻炼效果。只要耐心坚持一段时间,游泳爱好者就会发现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另外,纠正动作时,最好找一个游泳教练,这样“转型”就容易得多。 最后,武博士强调,夏天游泳,安全最重要。有的人坚持着错误的动作,还经常去河流池塘里“野泳”,十分危险。“不规范的动作往往导致人用力不合理,有劲使不出,加上陌生的水域里情况比较复杂,这往往是游泳者出事的主要原因。”参考资料:

有氧运动减肥的生理生物化学分析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氧运动减肥的生理生物化学分析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本文分析了肥胖产生的原因,通过生化指标剖析了有氧运动的作用机理,着重探讨了有氧运动减肥的科学性,为肥胖者达到理想的体重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生物学分析;有氧运动;减肥;

引言:

肥胖不仅影响人们的形体美,造成心理负担,而且常会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等疾病,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肥胖被认为是由遗传、营养、活动不足等因素引起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20岁以上的肥胖病人已超过2000万,体重超重者多达1.5亿人。因此通过有氧运动,降低体脂含量、改变体成分,将体重维持在健康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1.有氧运动与减肥健身的关系

有氧运动,亦称有氧代谢运动,指以糖和脂肪的有氧代谢方式供能的运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摄氧量与需氧量基本持平。运动时HR在120-150次/m,大强度的有氧运动HR也会超过150次/m,而且会有无氧代谢参与部分供能。有氧运动的特点是运动强度低、持续时间长、大肌肉群参与、有一定节奏,方便易行,易于坚持。中国运动医学年会(1991)建议,每周至少运动3~5次,持续时间30~60min,这对减肥健身效果才较明显。研究表明,人在运动过程中随着锻炼时间延长,脂肪供能比例增大,如在40min、90min、180min持续运动时,脂肪酸供能比分别为27%、37%、50%,在有氧锻炼时,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如运动的时间、强度、项群等,应因人而异地制订训练计划。

1.1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有氧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与能量供给、能量摄入、耗氧量、运动损伤等因素皆有相关,运动强度的大小常以HR、耗氧量及METS(安静时能量或耗氧量的倍数)来表示。由于每个人的年龄、体能和健康等状况不同,每个人的有氧锻炼量亦不相同。

1.2持续时间

运动持续时间与运动强度呈负相关。增加强度则运动时间会减短,反之,负荷减轻时运动时间则可以持续更久;持续时间可用距离或能量消耗来代表。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每天以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60min,每次活动耗能保持300千卡左右。有许多运动科学资料都会将运动的METS表示出来,有METS即可算出能量消耗值。一般而言,跑步或走路1600m约可消耗100千卡,但能量消耗会受体重和速度的影响。如从事速度稳定的运动(快走或慢跑)且知道体重,即可利用“每小时所跑或走的公里数为METS”的简便原则来计算能量消耗。如一位体重60kg的人在15min内快走2000m,那么1h可走8km,所以运动强度为8METS(即运动时消耗的能量约为安静时的8倍),依公式1METS=1千卡/kg体重×h,则60kg以此强度运动1h会消耗480千卡(8千卡/kg.h×60kg=480千卡/h),每分钟消耗8千卡。

体能较差者开始运动时,每次消耗100~200千卡为宜;待体能逐渐改善后,每次能量消耗可增加至200~300千卡;中等体能者每次消耗200~400千卡为宜;体能较佳者大约400千卡以上。反之,若以有氧锻炼为标准,只要知道运动时平均速度(如快走)和体重,便可计算出要运动多少时间才可消耗上述建议的能量。如一位60kg普通体能者,慢跑时平均速度180m/min,若每次消耗300千卡,需运动多长时间?180m/min相当于10.8km/h,即运动时的能量消耗约10.8METS即为10.8千卡/kg.h,由于他体重60kg,所以他1h消耗10.8×60=648千卡,每分钟消耗10.8千卡,若消耗300千卡,则需运动300÷;10.8=28min,这对减肥提高体能是大有好处的。开始运动时若无法一口气持续运动15min或更长时间,可以分段实施,在一天内完成。

2.运动减肥的生理生化分析

体重指数(BMI)与身体活动之间呈逆向的关系,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能量消耗而减少体内脂肪的积蓄。

2.1运动减肥的作用

运动可以改善脂肪代谢紊乱加快脂肪代谢,限制脂肪积累。运动还可抑制过度进食引起的脂肪细胞数量升高,并减少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加;运动可以提高安静时代谢率(RMR),RMR所消耗的能量占总能量消耗量的60%~70%;运动可以改变肥胖者与能量代谢调节相关的激素水平,如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等。

2.2身体成分及减肥的机理分析

体重分瘦体重与脂肪体重两部分。瘦体重包括肌肉、皮肤、骨骼、器官、体液及其它非脂肪组织。减肥应尽可能地减去多余的脂肪而保留瘦体重。影响体重的基本要素是热能摄入量与消耗量。当成人热能摄入量等于消耗量时,则体重基本保持不变,即热能平衡。当热能摄入量大于消耗量时则体重增加,即热能正平衡。而热能摄入量小于消耗量时,则体重减轻,即热能负平衡。因此,减肥的最就是要减去体内多余的脂肪,通过变动热能平衡来实现,即调节代谢功能,增加脂肪消耗。

2.3有氧运动对脂肪体积的影响

当人进行长时间的耐力运动时,体内糖提供的热量远不能满足需要,通过增加氧气的供给,体内的脂肪经过氧化分解,产生热能供人体使用。耐力运动中以有氧运动对人体内脂肪代谢的影响最为明显,可以直接影响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的体积。因为有氧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能量的消耗减少体内脂肪的积蓄,抑制脂肪细胞的积累,减少脂肪细胞的体积,并且降低了摄食效率,减少脂肪的沉积。

2.4有氧运动对胰岛素作用的影响

降脂和增加能耗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代谢来实现。有氧运动可改善肥胖者胰岛素受体结合力和胰岛素的敏感性,有氧运动使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使脂肪水解过程的限速酶活性增加,加速脂肪的水解,促进脂肪的分解。因此,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地控制脂肪的合成和增加脂肪的供能,从而减少脂肪的合成,促进脂肪的消耗。大量研究表明,在进行长距离中等强度的运动时,血浆游离脂肪酸是重要的化学能源,尤其在运动强度低于50%~60%最大摄氧量水平的时候。实验证明,运动时人体骨骼肌氧化脂肪酸40%来自骨骼肌细胞内脂肪水解,60%来自脂肪组织和血浆甘油三酯水解后释放的游离脂肪酸。另外,有氧运动在减体脂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机体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就能量消耗而言,运动减肥对所有的人都是有效的,尤其是通过有氧运动造成体内能量的负平衡,有氧运动是最为有效、副作用最小、最有利于健康的减肥方法。

2.5有氧运动与抑制脂肪积累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

运动能增加热能消耗这一点毋庸置疑,正常情况下,轻微的体力活动也能增肌10%~20%的能量消耗,机体运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变的异常兴奋来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血浆中的抗胰岛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生长素、糖皮质激素等浓度也会相应升高,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随着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增加,血浆胰岛素浓度呈下降趋势,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素的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促使脂肪水解过程中的限速酶、甘油三酯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及柠檬酸合成酶活性增加,而这些酶均与脂肪的摄取、动用、活化有关。活性酶的升高会加速酶的水解,运动能促进脂肪分解,降低血瘦素水平,且与脂肪含量的减少呈正相关。

3.有氧运动减肥的生理学分析

在人们进行健身运动时,人体系统内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是由于身体运动刺激了体内基础代谢水平的提高而引起的体内各功能系统进行重新运作的一种适应性反应。其中循环系统的变化尤为突出,因为它为其它功能系统的运作提供物质保障。从这一点上讲,健身首先应健其心。有氧运动就是强健人的心肺功能的一种健身运动。

4.结论与建议

4.1有氧运动的强度控制在最大吸氧量的70%以下,运动时间每次不少于40min。

运动频率可每周3次。若重度肥胖或有肥胖并发症者,可隔日运动,注意适当补充水分及无机盐。运动中汗液的大量排泄,会引起部分水分及无机盐的流失,运动后应及时对水分及无机盐给予适当的补充。运动减肥一定要持之以恒,在进行有氧运动前应做准备活动,运动结束还要进行适当的放松。另外在进行有氧运动的初期,最好能在有经验的人指导下进行。在坚持有氧运动减肥的同时,配合适当的饮食控制(尤其控制高脂饮食),尤为重要的是要与动物脂肪保持足够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早日达到理想体重。

4.2有氧运动最佳心率范围是(220年龄)x60%—(220–年龄)x85%.

运动中呼吸宜慢而深,尽量注意吐气,不要大嘴呼吸,应用鼻吸气,用嘴呼气。运动后不要立即停下来或原地不动,应慢走一段,帮助静脉血回流,直到心跳和呼吸稳定再停下来。

参考文献:

[1]丁东升、朱瑛,男排运动员操作思维能力的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7,(1).

[2]周明华、张文普、王勇等,心理调节法在排球教学中的应用.体育函授通讯,1997.

[3]谢燕群,运动员选材学.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4]张建.对男排甲级运动员气质类型的研究.沈阳体育院学报,1998,(3).

[5]李秀丽.有氧运动健身的生物学分析[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4).

[6]徐晓阳.有氧运动的健身价值研究进展[J].广州:体育学刊,2004(5).

[7]齐家玉.应用运动生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8]于素梅.肥胖与有氧运动减肥的生物学分析(综述)[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9]王步标.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

[10]黄叔怀.体育保健学.高校体育专业试用教材.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

[1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12]方进隆.有氧适能的改善方法.国民体育季刊,1993(2).

减肥的路径通常有两条,一条是增加能量消耗(运动),另一条是减少能量摄入(饮食)。但这两种策略似乎都不能有效地维持大多数人的长期体重变化。对于运动而言,假如每周运行7小时,是一次性锻炼7小时好,还是每天运动1小时好? 证据表明间歇运动相比持续的运动,间歇运动可以更好的帮助人们减少体脂和减肥,这可能是因为 间歇训练增加了运动后的静息能量消耗和脂肪燃烧,从而抵消了代谢下调。 “不同类型的运动可促进不同的代谢反应” 该研究的作者,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教授Paulo Gentil博士说:“高强度运动可能对减肥特别有意义,不是因为你运动时消耗的卡路里,而是因为 它会让你的身体在运动后燃烧更多的脂肪 。” Gentil的团队对36项临床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了HIIT和SIT--两种最常见的间歇训练类型 - 中等强度持续减肥训练。研究评估了总体脂肪百分比和/或总绝对脂肪量的变化。他们包括1012名通过老年人的儿童,跨越一系列基线体力活动,从体重不足到肥胖。 所有运动方法都显着降低了总体脂肪百分比和总绝对脂肪量。在降低总体脂肪百分比方面,没有一种方法优于其他方法。但间歇训练对降低总绝对脂肪量更为有效。平均而言,SIT和HIIT方案分别使总绝对脂肪量减少了6.2%和6%,而中等强度连续训练则减少了3.4%。间歇训练锻炼也更短。评估总绝对脂肪量的研究中的SIT,HIIT和中等强度程序分别持续平均23分钟,25分钟和41分钟。 当间歇训练训练受到监督时,总绝对脂肪量的最大减少发生,这可能会增加依从性。研究设计差异很大,其中许多并没有指导参与者坚持正常饮食,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使研究结果不那么可靠。 术语“高强度”和“冲刺”是相对的。牢记这一点可以鼓励锻炼并帮助避免受伤。“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进行间歇训练; 我们只需知道如何适应它,“Gentil告诉JAMA。“如果你有膝盖问题并且无法跑步,你可以骑自行车甚至游泳。如果您患有心脏病,您可以控制强度。对于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来说,冲刺可能涉及高速运动,而对于体弱的老年人来说,慢走可能就足够了。“ Gentil的底线:“间歇训练似乎是促进减肥的一种节省时间的方法。”参考文献:

科学减肥一般采用科学饮食计划:

早上吃的营养点,中午吃的丰富点,晚上少吃或只吃水果和蔬菜。每周坚持运动5、6次,每次最少40分钟,例如:慢跑、健身操、跳绳、快走、瑜珈。一定要注意制定科学减肥计划,包括:药物调理计划、饮食计划、锻炼计划和时间计划等。

运动减肥

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是最有效、最健康的减肥方法。它是一项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运动,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可以促进能量的消耗,避免机体能量过剩而转化为脂肪积聚,同时也可以使机体已积聚的脂肪得以分解。

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步行、游泳、骑自行车、原地跑、打球、爬山、健身操、练瑜伽和打太极拳等。每次运动最好一次持续做完,保证每天累计40分钟以上,中间可以停止,且每次运动总消耗热量须达300千卡,通常这种运动量会造成心跳加快 ,或流汗的程度,平时建议可以结合决乌汤这类组方茶可起到较好的辅助减肥效果。

肥皂的制备及用途论文的参考文献

实验八 乙酸乙酯的制取 肥皂的制取●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加深对酯化反应的认识,归纳酯化反应中的注意事项;2.了解肥皂的制取过程,认识油脂的重要性质——皂化反应;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实验操作技能;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学重点乙酸乙酯的制取方法,油脂的性质——皂化反应。●教学难点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从理论上进行疏通;2.教师设疑,学生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用具投影仪、试管、烧杯、试管夹、量筒、蒸发皿、橡皮塞、玻璃导管、玻璃棒、纱布、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火柴、温度计、石棉网。乙醇、乙酸、植物油(或动物油)、Na2CO3饱和溶液、浓硫酸、30% NaOH溶液、NaCl饱和溶液、蒸馏水。●教学过程[提问]在前面学习“乙酸、羧酸”一节时我们学到了羧酸的一个重要性质——酯化反应。什么叫酯化反应呢?[生]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师]请大家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生]一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写。[学生写下后][投影] [师]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要想得到较多酯,必须尽量使反应向有利于生成酯的方向进行。[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使该可逆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生]使反应物中的一种过量。[追问]让哪种反应物过量较好?[生]让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容易回收的物质过量。[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若制乙酸乙酯谁过量好呢?[生]当然是乙醇了。[过渡]下面我们以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来进一步认识酯化反应及其注意事项。[板书]实验十 乙酸乙酯的制取 肥皂的制取一、乙酸乙酯的制取[师]请同学们写出制乙酸乙酯的原理。[生]一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写。[投影] [师]教材上已给了我们方案,下面我们分析教材所给方案的每一步中需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问]进行第1、2步操作时需注意什么?[生]进行第1步时,除了考虑加乙醇过量外,还应在装乙醇、乙酸、硫酸前事先向试管中装入少量碎瓷片,以防止受热液体暴沸。第2步中给试管加热时,温度不宜过高,要保持在60℃~70℃左右。[问]第2步中温度为什么不宜过高?[生]温度过高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等。对了,老师,既然应将温度控制在60℃~70℃,水浴加热不更好吗?[师]这位同学能想到用水浴加热,说明他对水浴加热的条件掌握的很好,希望其他同学都能像这位同学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水浴加热比酒精灯直接加热是不是更好呢?答案是肯定的,用水浴加热更好。[过渡]请同学把改进后的装置画出来。[学生画出后][投影学生改进后的图] [师]请同学们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实验完毕][师]饱和Na2CO3溶液上面多了一层油状液体,大家闻闻它的气味。[生]有果香味。[师]这一层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过渡]肥皂是咱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洗涤用品,下面咱们就来制取肥皂。[板书]二、肥皂的制取[师]肥皂的制取原理是皂化反应,什么是皂化反应?[生]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的反应叫皂化反应。[师]请大家写出制取肥皂的反应方程式。[生]一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师]肥皂的制取方案和装置图教材上已给出,在进行操作前咱们先来弄清下面几个问题。[问]第一步中为什么要加乙醇?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油脂不溶于碱液,只能在两液体的交界面处进行反应,使反应速率很慢,为了加速皂化的进程,一般加入乙醇。乙醇既能溶解碱,又能溶解油脂,是油脂和氢氧化钠的共同溶剂,能使反应物融为均一的液体,使皂化反应在均匀的系统中进行并且加快。[问]第3步的作用是什么?[生]检验皂化是否完全。[问]第4步中加饱和NaCl溶液的作用是什么?[生]加入饱和NaCl溶液的作用,是使高级脂肪酸钠发生凝聚而从混合液中析出,并浮在水面上,而皂化反应的另一种产物甘油、未作用的碱和酒精能在NaCl溶液中溶解,从而得到质地较好的肥皂。[追问]为使盐析充分,饱和NaCl溶液是否加的越多越好呢?[生]加的太多,NaCl混入肥皂中,影响肥皂的固化。[师]看来,同学们把皂化反应的每一个细节都掌握得很好了。那么,就请大家进行实验吧。[学生认真实验,教师巡视并及时指导][小结]通过两个制取实验复习了酯化反应和皂化反应,并且总结了进行这两个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对系统性较强的实验更应该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始终保持严谨、科学的态度。[作业]完成实验报告。●板书设计实验八 乙酸乙酯的制取 肥皂的制取一、乙酸乙酯的制取二、肥皂的制取●教学说明1.指导思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能激发灵感,促进创新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因此,应加强实验教学。2.教学手段本课时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注意事项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新。

这个论文实在太简单了,其实你关键需要了解原料采用什么:什么油原料(椰子油、椰子酸、大豆油、大豆油酸、棕榈油、棕榈酸等等)、什么碱(NaOH、KOH还是其它什么),然后就是皂化过程,你要根据不同原料确定不同的皂化条件,酸类原料就短一些(一般4小时),油脂类原料就长一些(一般要12小时左右),长链烷基的时间长一些,短链烷基的短一点,温度一般以不冲料为准,即在95度左右即可,最好是在反应釜中进行,反应完成后要进行检测,主要是PH控制,油脂(游离酸)的含量等等,只能大致给你说这些,有关的文献还是很多的,也有专门的书籍可以参考!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洗涤剂的品种日益繁多,但洗涤剂对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人体健康等造成很大影响,如何做到合理使用洗涤剂,如何处理人们生活、生产、环境、人体健康等关系显得日益重要。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有关肥皂的文献和资料、实验操作等了解肥皂的发展历史、制作过程、去污原理等,提醒人们合理使用肥皂,切勿滥用肥皂。 [关键词] 肥皂 环保 危害 洗涤误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洗涤剂的品种日益繁多,洗涤剂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洗涤剂的大量`使用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故对洗涤剂的合理使用有很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洗涤剂是以一种或数种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加入少量杀菌剂、织物柔顺剂、荧光增白剂等特殊添加剂制成的日用化学品。洗涤剂的种类繁多,在市面上主要有:洗发露,洗洁精,餐具、果蔬、家具洗涤类以烷基苯磺酸钠为表面活性剂,含表面活性剂、消毒剂 ,厨房清洗剂,空气清新剂 ,牙膏,洗衣粉等。通过同学的查找,发现最早的洗涤剂——肥皂的发明有这样几种传说:1、公元前2708年,埃及国王胡夫正在举行一次盛大宴会。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一名厨房小工不小心把一盆刚炼好的羊油打翻在灶坑旁边,羊油和炭灰混成一片。他怕受到责罚,连忙将这些混有羊油的炭灰一把一把地捧出去,扔到远离厨房的地方。捧完之后,赶忙把手一洗——奇怪,发现这一次手洗得特别干净,甚至连以前难以洗去的污渍也很容易地洗掉了。经过多次试验,这名厨房小工将一些混着羊油的炭灰做成一个个小球,带给其他厨师使用,结果 ,大家的手脸都洗得又白又净。 这件事,慢慢被国王胡夫发现了,他命令厨房照做一些这种小球,供他使用。国王对这种羊脂炭灰球十分满意,于是介绍给其他达官贵人,不久便通行全国,后来又由埃及传到希腊、罗马等地。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肥皂。2、古罗马的高卢人,每遇节日便将羊油脂和山毛样树灰溶液搅成稠状,涂在头发上,梳成各种发型。一次,节日突遇大雨,发型淋坏了,人们却意外发现头发变干净了。3、罗马人在祭神时,烧烤的牛羊油滴落在草木灰里,形成了“油脂球”。妇女们洗衣时发现,沾了“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干净。这都说明人们用动物脂肪与草木灰(碱)原料制皂已有几千年历史。目前肥皂的制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 实验探究肥皂的制作过程

实验步骤:(1).在小烧杯中加入约5g新鲜动物脂肪(如牛油)、6ml95%的乙醇,微热使脂肪完全溶解。(2).在(1)的反应液中加入6ml40%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搅拌边小心加热,直至反应液变成黄棕色黏稠状。用玻璃棒蘸取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若无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反应液中的油脂已完全反应,否则要继续加热使反应完全。(3).在(2)的反应液中加入60ml热的饱和食盐水,搅拌,使反应液中的物质盐析出来,用药匙将浮在液面上的固体物质取出,用滤纸或纱布沥干,挤压成块,即为肥皂。现象:1.加入NaOH后,反应液变成棕黄色黏稠状2.挤压成块后,肥皂呈乳白色固体,并有淡淡的腥味反应原理:皂化反应注意事项:1.判断水解完全:取试液滴在水中,若不发生分层(油花)则完全2.加入饱和食盐水,盐析降低溶解度使固体硬脂酸钠析出,从而过滤分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