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物候特征湿地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物候特征湿地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受黄河三角洲形成过程及特定的自然条件制约,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表现为如下特征。

8.1.2.1 分布不平衡

在黄河三角洲东部,滨海滩涂湿地、黄河现河道与故道的河口湿地、黄河现河道河漫滩湿地等分布集中,面积大;而在西部,由于距海远、地势高、人类开发等原因,仅在一些河道、低洼地、坑塘、水库、水稻田等有零散湿地分布,湿地较少、面积小。

8.1.2.2 水分补给条件差

除海潮可影响到湿地和常年有水的河流、水库外,大部分湿地为季节性或短期性积水,仅表现为地表过湿,地下水埋深一般0~1m之间。随着黄河来水的减少、黄河断流的加剧,受黄河水直接或间接补给的湿地水分状况日趋恶化。

8.1.2.3 动植物残体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湿地的动植物残体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据测定,土壤有机质最高值为4.52%,一般在1.5%以下;这种状况明显与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有差异。

8.1.2.4 持水能力弱

除河流水面、水库湿地外,大部分湿地地貌过于平坦,水分补给条件的变化在其积水状况上反映敏感;湿地成土母质较粗,多为砂壤土,少为壤土、黏土;动植物残体和土壤有机质少;以上均导致湿地的持水能力弱。

8.1.2.5 植物群种少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群落建群种少、结构简单、覆盖率小,因环境与季节不同而变化明显。

植物群种主要有盐地碱蓬、獐茅、罗布麻、芦苇、碱蓬、茵陈蒿、白蒿、二色补血草、拂子茅、香蒲等,它们常组成单优势群落。群落内种的饱和度小,单位面积内种数少;植物生长低矮稀疏,结构上分层不明显,一般1~2层;群落内水平分布不均,常呈小群聚分布;群落覆盖率季节变化大,夏、秋季高达 50%~60%以上,而春季多在10%~30%。

在同一地带常由于微地貌变化,引起水分条件和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差异,致使植物群落因环境不同而有一定变化。如柽柳群落中,盐分较重处有盐地碱蓬小群聚,呈红色;而盐分较轻处则为白茅小群聚,呈灰白色,红白相间甚为明显。

水分条件的季节变化,各种植物物候期的差异,是植物群落季相更替的主要原因。春季,獐茅等植物正值花期,显得突出;夏秋季节水分较多,罗布麻、芦苇、柽柳、盐地碱蓬等开花结果,红、白、绿各色鲜明。

8.1.2.6 生态食物网简单

从大的生物类别上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鸟类、水生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兽类、昆虫、陆生无脊椎动物等物种较为齐全,但是植物、鸟类、水生动物、昆虫、陆生无脊椎动物等物种多,而两栖类、爬行类、兽类表现为数量大、物种少。简单的生态食物网降低生态系统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

是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水文现象的特征。包括三方面: (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 (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 (3)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物候现象特征物候学通过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成因①纬度、②经度、③高下的差异和④古今的差异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综合前述各章的不同类型湿地退化环境地质指标,结合这些指标检测与应用的难易程度,以清单的形式给出湿地退化的环境地质指标。

一、湿地景观

名称:湿地景观(Wetland Landscape)

简介:湿地景观格局是湿地中各种生态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对湿地功能和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是湿地演替监测中最为综合的一个指标。湿地景观指标包括:湿地面积,各景观类型面积,景观结构,景观破碎化程度等。其中,湿地面积是湿地景观中最重要和最直观的指标。

据估计,自1900年以来,地球上已消失了将近约一半面积的湿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湿地景观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国际上开始热衷于湿地景观面积变化研究。对湿地面积进行观测,首先要界定湿地的边界,而湿地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对湿地面积的观测要通过其他指标来体现。湿地面积观测指标主要包括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其中直接指标是指湿地水面面积的变化,由于水文要素是湿地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因子,因此通过湿地水面面积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湿地面积的变化。间接指标包括湿地生境和景观变化指标,或从影响湿地变化的因素中间接获得。湿地不同生境的变化主要包括季节性沼泽地、泻湖、湿草甸等生境的变化,利用生境变化来描述湿地面积以及湿地类型的改变;景观变化包括景观结构、每种景观的面积、景观破碎化程度以及观测区河流的长度等指标,它们是湿地面积变化的定量指标。对湿地面积的观测还可以通过影响湿地变化的因素中获得,例如土地利用的变化、河道沟渠化、岸堤修建、河流侵蚀与沉积速率等。

意义:当前中国开垦湿地的现象相当严重,导致湿地景观破坏、湿地面积减少、湿地功能下降的趋势不断加剧。从湿地生态系统现状来看,湿地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严重的人为干扰所致,其最为直观的指标是湿地面积的变化以及相关景观格局的变化。因此,湿地景观,尤其湿地面积变化是湿地退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其观测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人为或自然原因:湿地景观变化、湿地面积萎缩是湿地演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但在自然条件下,这个过程常常要经历几千到几十万年的漫长周期。目前,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过程加速,景观和面积的变化十分迅速。

运行环境:各类型湿地本身。

监测场地类型:由于湿地景观的观测是利用遥感影像和航空照片,其监测场地类型不予考虑。

测量方法:主要借助于航天遥感、航空相片,同时需布设野外观测样点进行相互检验或作为遥感解译的控制点。遥感数据可利用ERDAS IMAGINE、ENVI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解译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利用FRAGSTAT、Patch Analysis等景观分析软件进行景观格局的分析和各类景观指数的计算。目前,大范围以及对观测精度要求不高的观测可以利用航天遥感影像解译获得;对于高精度的观测仍要利用航空相片;雷达遥感的利用也比较广泛,它的应用使观测的结果更加趋于准确。GIS的应用,使观测的数据便于储存、管理和分析,这对于庞大而复杂的观测结果来说,提供了一个十分方便快捷的平台。

测量频率:湿地景观变化趋势可以通过不同年度之间的观测指标比较得到,一般的观测频率为5~10年一次。

数据和监测的局限性:湿地边界的界定是湿地面积观测的首要问题。目前众多的测量手段在获取数据方面各有优缺点,如光学传感器有较好的时间分辨率,但是由于云层的阻挡不能探测云层下选定的地点;高光谱资料最有能力识别各种湿地要素,但是费用过高,使它仅限于全球性的观测。

过去与未来的应用:通过遥感影像和航空照片的对比分析,可直观地获得湿地退化的动态过程,并预测未来湿地变化的趋势。

可能的临界值:无。

主要参考文献:

白军红等.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5,24(4):34-44.

国家林业局.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本).2002,9.

李凤娟,刘吉平.湿地面积的丧失及其原因分析.长春大学学报,2004,14(6):79-81.

吕宪国等.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82-222.

宁龙梅等.武汉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1):44-49.

王宪礼等.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格局分析.生态学报,1997,17(3):318-323.

张明祥,张建军.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的指标与方法.湿地科学,2007,5(1):1-6.

Azous,A.L.Wetlands and urbanization.LLC:CRC Press,2001.

有关的环境与地质问题:引起湿地景观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气候干旱、水量减少、农用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城市化发展占用天然湿地和自然灾害等。

总体评价:湿地景观的变化是湿地退化最直观的指标,对湿地面积的观测能很好地预测其发展趋势,为湿地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二、湿地水文地球化学

名称:湿地水文地球化学(Wetland Hydrogeochemistry)

简介:自然和人为导致湿地水质的恶化,是中国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湿地水要素是湿地形成、发育的决定性因子。湿地的水质是由土壤、搬运物质(有机质、沉积物)、岩石、地下水和大气之间相互作用决定的。湿地水质也受农业、工业、采矿业、能源开发、城市和大气输入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水中大多数溶质来源于土壤与地下水基流,此处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湿地水质监测指标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有太多的指标可供监测,这些指标在不同领域中都有各自重要的地位。从环境地质指标出发,选取以下指标:

(1)基本指标:

金属元素和示踪元素:Al、Sb、As、Cd、Cr、Cu、Pb、Hg、Se、Ag、Zn。

营养物质:铵、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氮、正磷酸盐、总磷。

主要成分和溶解固体:Ca、Mg、Na、Cl、SO4、HCO3、TDS。

直接现场测量:酸度、碱度、溶解氧、pH、温度、底泥厚度。

有机化合物:2,4-D、2,4,5-T、苯酚、氯酚、甲酚、莠去津、百草枯、对二氨基联苯、DDT。

(2)附加指标:

人体健康重要元素:Ba、Be、F、Mo、Ni、V、放射性元素。

农业重要元素:B。

热污染的问题:随着地热开发和工业热水排放,可能出现热污染问题,造成泥炭湿地中被固定的CO2的释放,因此在涉及热污染的地区,需对水温进行长期监测。

意义:湿地水体水质是湿地生物生境的决定要素。湿地水质的好坏程度会影响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加强湿地水体水质的观测和分析,是进一步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前提条件。此外,水质监测对于湿地生物保护、湿地污染的综合治理等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人为或自然原因:在水量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湿地能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消纳一定量的污染物,但是由于工业、农业、城市等污染物排放量过高,超过湿地的自净能力,使湿地生态系统机能受损,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常表现为湖泊湿地的富营养化。

运行环境:各类型湿地本身,尤其是作为水源、淡水养殖、敏感水生环境的湿地。

监测场地类型:监测场地取决于当地已知的污染源,采样地点方便与否。河流、湖泊湿地水质的采样应该在径流量器观测站或其附近进行。

测量方法:水质采样和分析随场地条件和测量要素而变。收集的样品能在横向和纵向上体现水体水质的变化,并且要有足够数量以便对照分析。具体的采样和测量方法可参考各类国家标准(GB/T 6920—1986、GB/T 7477—1987、GB/T 7480—1987、GB/T 11914—1989、GB/T 1189X—1989、GB/T 1190X—1989、GB/T 13196—1991、GB/T 13580.X—1992、GB/T 853X—1995等)。

测量频率:水体水质的变化可以是很迅速的(例如,受天气变化和洪水的影响)。因此,连续实时的监测系统能提供最全面的信息。然而,水质监测的全面分析十分昂贵。对于大多数指标,通常采用特定时间间隔采样和分析的方法,每年测量4~6次,而放射性核与有机化学品则只需每年测量两次。

数据和监测的局限性:水体水质关键指标的长期记录对预测环境质量趋势是很有价值的,但是这些指标的准确度可能由于分析取样方法或人为原因而降低。

可能的临界值:根据不同湿地水体的使用目的,由国家和国际组织确定各指标的临界值。

主要参考文献:

邓伟,胡金明.湿地水文学研究进展及科学前沿问题.湿地科学.2003,1(1):12-20.

国家林业局.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本).2002,9.

李青山,李怡庭.水环境监测实用手册.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吕宪国等.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82-222.

王立军,田笠卿,曾北危,等.水环境化学元素研究方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谢贤群,王立军.水环境要素观测与分析.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张明祥,鲍达明.湿地资源监测的方法构想.林业资源管理,2002(2):19-22.

张明祥,张建军.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的指标与方法.湿地科学,2007,5(1):1-6.

Hirsch,R.M.,W.M.Alley&W.G.Wilber 1988.Concepts for a national water-quality assessment program.U.S.Geological Survey Circular 1021.

Meybeck,M.,D.Chapman&R.Helmer(eds)1989.Global freshwater quality-a first assessment.Oxford:Basil Blackwell.

Smith,J.A.,P.J.Witowski&T.V.Fusillo 1988.Manmade organic compounds in the United States–a review of current understanding.U.S.Geological Survey 1007.

有关的环境与地质问题:引起湿地水体水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酸沉降、城市化、采矿、农业发展、土地利用、砍伐森林等。

总体评价:湿地水体水质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湿地监测指标。当执行修复措施时,水文地球化学也是湿地短期内进化或退化的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三、湿地生物

名称:湿地生物(Wetland Biology)

简介:由于地质、气候、环境等不同,湿地生物在生态系统、物种、遗传和景观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并且随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其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改变,可指示湿地的演替方向、过程和速度。常见的湿地生物监测指标有:

(1)湿地植物及其群落。主要包括:湿地植被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盖度、多样性(物种多度、丰度)、生物量;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种类与分布;指示种;藻类的种类及生物量;植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

(2)湿地野生动物。主要是在湿地生境中生存的脊椎动物和该湿地内占优势或数量很大的某些无脊椎动物,包括水鸟、两栖类、爬行类、兽类、鱼类、贝类、虾类以及一些底栖动物等。另外,许多研究还经常监测动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

(3)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意义: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在生产、生活以及环境功能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有史以来人们就对其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结果超出了生物多样性资源自我恢复的能力界限,造成有些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濒危和遗传多样性的消失等。因此,为了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生物的监测是十分必要的。

人为或自然原因:湿地生物多样性是随着湿地生态系统演化而变化的,其过程一般是缓慢,渐变的。但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湿地资源,造成生物多样性在短期内严重破坏。因此,人类活动是其破坏的主要原因。

运行环境:各类型湿地本身。

监测场地类型:湿地植物群落调查的固定样地应该具有该植物群落的典型特征,样方要布设在能够代表该植物群落典型特征的地段上。调查监测的湿地植物样地分布面积太大,工作量太大,不易操作;但面积过小,不能全面反映该群落的特征。因此推荐湿地固定样地设置的面积不要小于10hm2,同时监测位点面积不小于1hm2。动物的分布区通常很大。因此对所有分布区进行调查是不可能的,即使调查某一区域的动物数量也很难。一般根据动物的习性和统计学原理,有选择地设置若干典型样地,通过调查样地内的动物种类和数量,来估计整个区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测量方法:在野外进行湿地植物及其群落监测时,为了获取准确的定性和定量数据,进而对整个群落特征做出判断,必须进行样方调查。水鸟数量监测方法采用直接计数法,重要湿地应根据本地的物候特点确定最佳水鸟监测时间。兽类监测可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进行监测其种类、数量和分布。对外来物种的监测采用直接调查法,监测外来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危害。

测量频率:考虑到动植物的生活史特点及季节性,每年至少调查4次,即春、夏、秋、冬各进行一次,4次调查数据的平均值为平均数据,它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水鸟监测分繁殖季和越冬季两次进行。

数据的监测的局限性:样地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若在两个植物群落的过渡带上设置样方,就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同时考虑地形地貌,要选取地势开阔,土壤、植被分布相对均一的场所,选择人为干扰相对较少的地段。

可能的临界值:无。

主要参考文献:

邓伟,胡金明.湿地水文学研究进展及科学前沿问题.湿地科学.2003,1(1):12-20.

国家林业局.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本).2002,9.

吕宪国等.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82-134.

王化林,兰彤.湿地生物多样性.林业勘查设计,1998(1):59-60.

严承高,张明祥,王建春.湿地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林业资源管理,2000(1):41-46.

颜俊.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及其可持续开发.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17(2):89-93.

张明祥,鲍达明.湿地资源监测的方法构想.林业资源管理,2002(2):19-22.

张明祥,张建军.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的指标与方法.湿地科学,2007,5(1):1-6.

Edward B.Barbier,Mike Acreman and Duncan Knowler,Economic Valuation of Wetlands.Ramsar Convention Bureau,1997.

Fern L.Filion,The Economic Valuation of Wetland Benefits.Wetlands,Bio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Wetlands International,1997.

有关的环境与地质问题:引起生物多样性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城市化,农业发展,滥捕乱猎,采矿,环境污染,土地利用等。

总体评价:湿地生物指标是从根本上反映湿地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指标,也是湿地自然因素的外在表现,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剂”,能够完全地、比较直观地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并预示其发展趋势。因此,植物群落以及动物指标是湿地退化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湿地资源开发

名称:湿地资源开发(Wetland Exploitation)

简介:湿地资源开发主要包括湿地土地利用和生物资源利用两大类地。因人口压力增大,土地资源日益变得相对稀缺,盲目地进行农用地开垦、改变天然湿地用途,及城市建设、旅游业发展占用天然湿地,直接造成了我国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加剧了湿地的丧失速度。此外,由于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沿海湿地和内陆湿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意义:人类活动是造成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人类对湿地的干扰强度和对湿地资源的直接开发利用程度逐步加剧,造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出现了各种程度的退化。因此,湿地资源开发状况的监测,对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运行环境:湿地资源开发监测仅限于湿地本身。

监测场地类型:无。

测量方法:湿地资源开发的监测指标可采用直接调查法、地方统计年鉴或从相关部门获取有关数据,如环保、水产、水利等部门。

测量频率:1次/5年或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调查频次。

数据的监测的局限性:一般需要通过有关部门获得,因此,数据收集有一定困难;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指标不同于自然环境指标,在定量化上和可比性上也存在一定困难。

可能的临界值:无。

主要参考文献:

国家林业局.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本).2002,9.

吕宪国等.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227-228.

张海鹰.扎龙湿地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环境保护,2004(2):29-31.

张明祥,鲍达明.湿地资源监测的方法构想.林业资源管理,2002(2):19-22.

张明祥,张建军.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的指标与方法.湿地科学,2007,5(1):1-6.

周小春.安徽湿地资源利用.安徽林业,2001(3):13.

M.A.K.Ngoile,C.J.Horrill.Coastal Ecosystems,Productivity and Ecosystm Protection:Coastal Ecosystem Management.AMBIO.1993,22(7):461-467.

有关的环境与地质问题:湿地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可造成湿地面积的减小、湿地景观的变化等;湿地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可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湿地其他资源(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可造成湿地土壤、水质和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湿地退化。

总体评价:湿地资源开发属湿地退化的影响指标。在湿地退化的众多影响指标中,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作用于湿地本身,直接造成湿地退化的指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最为直观和迅速。

五、污染物排放

名称:污染物排放(Discharge of Pollutant)

简介:排入湿地的污染物类型包括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旅游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水产养殖业饲料投放、大气污染物沉降、底泥污染物释放等。污染物排放指标有:污染源排放口数量、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排放总量等。其中主要是监测污染物排放总量。

近几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废水、工业污染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迅猛增长,使得输入湿地生态系统的有害物质不断积累,导致湿地因水质恶化而退化,其中又以N、P污染物排放量过高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最为常见。

意义:污染物排放是湿地水质型退化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位于城市附近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对湿地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可分析湿地水环境污染的特征,研究水质污染途径和机制,进而提出有效防止湿地退化的调控措施及管理目标。

运行环境:污染物排放指标的监测主要是在湿地周边地区进行,因此应以湿地所属的自然流域作为运行环境。

测量方法:主要从环保部门获取数据,当资料不足时可进行直接调查。

测量频率:由于污染物排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平缓变化的特点,因此每年调查1次即可满足湿地退化研究的需要。对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或监测较为困难的地区,可每5年调查1次。

可能的临界值:因不同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水文和地质性状不同,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和环境容量存在差异,其临界值应在计算湿地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确定。

主要参考文献:

邓伟,胡金明.湿地水文学研究进展及科学前沿问题.湿地科学.2003,1(1):12-20.

段代祥等.我国湿地资源的问题及保护对策.滨州学院学报.2006,22(3):62-67.

国家林业局.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本).2002,9.

吕宪国等.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82-222.

张明祥,鲍达明.湿地资源监测的方法构想.林业资源管理,2002(2):19-22.

张明祥,张建军.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的指标与方法.湿地科学,2007,5(1):1-6.

有关的环境与地质问题:污染物质的排放,往往使湿地水体中营养物质剧增,导致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浮游藻类爆发,水生动植物消亡,最后湿地功能损坏,湿地退化。

总体评价:污染物排放属湿地退化的影响指标,是湿地水质型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与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同,污染物的排放一般不是直接作用于湿地本身,而是在湿地周边陆地产生,然后随水、土迁移进入湿地。因此,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应在流域范围内进行,并且它对湿地的影响程度与流域水文密切相关。

六、地质灾害

名称:地质灾害(Geologic Hazard)

简介:湿地灾害包括:水土流失,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下面分别简述其内容和含义:

(1)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目前,我国内陆湿地的泥沙淤积速度已远远超过了其自然的演替过程,导致湿地面积不断减小,成为导致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2)海岸侵蚀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海岸淹没和侵蚀范围不断扩大,程度日益加剧,海岸侵蚀使得滨海湿地环境向深海环境转变,直接导致滨海湿地面积的损失。

(3)随着地球温度的升高,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后果是盐水入侵,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上升,海岸湿地生态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海平面的上升主要影响着三角洲湿地和红树林湿地。

(4)在沿海地区,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水侵入沿岸含水层并逐渐向内陆渗透,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水入侵。海水入侵的直接后果是地下淡水受到海水的污染、沿岸土地盐碱化、海岸湿地受到破坏。海水入侵是发生在滨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带一个极其敏感的资源环境问题,同时又是一种人类活动引发和加剧的自然现象。

意义:在上述地质灾害中,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湿地退化具有普遍性,是目前我国湖泊湿地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其他三种地质灾害虽然具有地域性,只分布在沿海地区,可一旦发生,对湿地的影响往往是毁灭性的,要恢复其原貌十分困难,并且其破坏对象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红树林湿地。对湿地退化地质灾害指标的调查能探明上述的湿地退化机理,为湿地退化的预测预警和治理对策的提出提供依据。

人为或自然原因:地质灾害往往是自然与人为共同作用而激发的。而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湿地地质灾害日益增多,后果日益严重。

运行环境:水土流失一般用于内陆湿地监测;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和海水入侵指标则用于海岸湿地,如红树林湿地。

测量方法:采用直接调查法或从相关部门获取资料。

测量频率:1次/5年或根据实际需要调整调查频率。

数据和监测的局限性:由于地质灾害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和长期性,需要实时的系统监测,因此监测难度和费用较大。

可能的临界值:无。

主要参考文献:

国家林业局.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技术规程(试行本).2002,9.

吕宪国等.湿地生态系统观测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224-227.

吴秀芹等.江汉平原湿地功能下降与洪涝灾害关系分析.生态环境,2005,14(6):884-889.

谢永刚,王孟雪.扎龙湿地对水旱灾害影响问题的探讨.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4):55-57.张明祥,张建军.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的指标与方法.湿地科学,2007,5(1):1-6.

张晓龙,李培英,刘月良.黄河三角洲风暴潮灾害及其对滨海湿地的影响.自然灾害学报,2006,15(2):10-13.

张晓龙等.中国滨海湿地研究现状与展望.海洋科学进展,2005,23(1):88-95.

有关的环境与地质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局部水量的失衡,引起:水土流失,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的发生。滥伐森林、不合理开采地下水等人类活动,则会加剧水土流失、海水入侵的发生。

总体评价:地质灾害属湿地退化的影响指标。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对湿地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在与湿地退化相关的四类地质灾害中,水土流失分布最广,是造成湿地陆地化的主要原因;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和海岸侵蚀为海岸湿地或三角洲湿地所独有的影响因素,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密切相关。

客流分析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 China)【Abstract】:The subway can bring easement to people's lives.However, in real life, the problem of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line capacity and passenger volume is common, which cannot fully guarantee the user experience of travelers.So, founded on the assaies of the line founded on the heure and universe distribution feature of traveler flow, to create the same time different strings and strings of near time passenger flow analysis indicators analysis of all kinds of lines, in the end, based on the Gini coefficient using MATLAB least squares curve fitting line passenger flow difference, in the hope of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more scientific system of rail transit operation organization plan.【Key word】:rail transit, passenger number, space and temporal allocation, Gini parameter, difference1 前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经济的增长,城市的扩展和交通运输的日益发展,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交通系统已成为共识。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始于十九世纪中期,现在发展迅速。到2020年底,中国45个城市运营城市轨道线路7989.29公里,到2020年新增运营线路1252.88公里。“十三五”期间,中国大陆新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将达到4375公里,每年新增线路885公里。正在逐步形成网络化运营局面[1]。随着路网规模扩大,客流量激增,上海,广州,北京,深圳的运营总里程排在全国前四,在今年一月份它们分别高达26681.4万人次、24471.2万人次、19864.5万人次,同时在高峰期轨道交通是越来越拥堵。轨道交通中客流量的时空分布变化是波动的,受城市居民乘坐时刻的规律特点、路网线路的功能等因素的影响,和城市轨道交通整体空间结构位置和靠近交通线、边界线的地方利用特点,客流在时间分布上往往是不平衡的,这也将导致客流量在空间分布体现出不平衡性。地铁是为了给人们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因此,在进行计划和实施所有运营组织计划时,我们第一要探究的是以客流量为研究对象,基于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客流的时间分布和客流的空间分布,对城轨交通运行、计划及组织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于客流时空分布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研究如下:刘剑锋等[2]通过分析北京地铁二零一九年路网客流量数据的特征以及客流量逐年递增的规律得出的高峰时期客流量特点等,并提出实际运行中线网规划的建议。钱涂[3]对国内的几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的客运输强度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城市铁路运输网络的特征和客运强度。从城轨交通线发展和线网发展的方向,详细讨论了线路客流强度发展的本质,并提出了相应的预测城轨客流的提议。沈丽萍等人[4]归纳40多个城轨线路客流数据,并结合实际的规划和设计思想来确定用于确定横截面的高断面是否可以支持最大的横截面客流部分,以及研究了城轨交通规模和建设,全日客流的空间分布以及客流的时间分布。林增[5]基于北京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实际数据,分析轨道网络客流、轨道线路客流、轨道站台客流三个方面时空分布特征,为改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提供相关的依照。Choo S等人[6]根据首尔地铁的日常客运量数据,分析了周内和周末的外出特征模式,并通过Tobit模型分析了导致用户外出的各种原因。Seungil Lee等人[7]根据首尔铁路的客运量分析影响客流的因素,总结出:终点站的客流受车站人口密度的影响,其他车站的客流受到周围土地的影响。 城市沿海地区的中央商务区和乘客的交通量受车站人口密度的影响。次中心城市的客运量受到周围土地性质的影响。Jungyul Sohn[8]对韩国城轨交通数据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上班方式与城市整体位置分布的关系是一致的。在工作旅行模型中,发现职业分布对城市空间分布和密度分布的影响大于住房分布。何祎豪等人[9]构建以公路网络的表面密度和交通密度为指标评估公路网分布平衡的指标体系。联系基尼系数原理和高速公路网分配平衡评估方法,建立了高速公路网分布平衡评价模型,并实例分析苏州地区高速公路网。周清华[10]在论文中从许多衡量收入分配程度方法中选取了基尼系数并且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基尼系数的计算,并提供了使用基尼系数时所需要考虑的问题。李聪睿[11]考虑到人们的收入不平等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的现象,描述失衡指数及其计算方法,系统引入了各种收入指标,利用基尼系数来权衡城市居民和城乡之间的收入不均等及这种现象的变化趋势。周雪莲[12]基于百度数据系统,收集了2010年至2016年的网络围观数据,使用基尼系数法讨论了湖南24个著名景区,并采用了景观网络的空间分布模式,建立交通客流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湖南著名景区的客流和网络围观度的关系。廖继武[13]为了准确了解周边地区的客流特点,帮助周边地区发展旅游业,并以广东省肇庆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基尼系数用于调查附近游客流量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的关联。最后论文结尾表明,在中心区结构下,周边地区客流的季节变化比较小,淡季和旺季不显著。张军谋[14]基于三部分进行研究:甘肃省来港客流的一般演化特征,各个城市和州的来港旅客流的演化特点,来往旅客流的地区分布特点以及1997年以来到2008年,来港旅客的地区分布,用基尼系数分析了甘肃省客流的地区差异,反映了甘肃地区之间客流的地区空间分布的差别程度以及该差别的年变动幅度。朱红兵[15]基于据入境游客到我国的流量具有重要的季节变化特性。全面讨论季节性客流形成的原理以及对目的地季节性特征的辩证评估。使用基尼系数分析入境游客流量中的季节性分布均衡性,对我国排名前十五位的旅游城市进行了调查。 根据最终调查,我国东部旅游城市的入境游客流量分布比较均衡,西部城市的入境游客流量分布比较密集。吕晓艳[16]以数据采集中的决策树法和基尼系数分析法为研究起点,以对铁路旅客的经营和售票需求为研究基础,综合铁路客票的特性,了解分析方法的缺陷基础上,构建有效的铁路客票数据分析模型,为改善铁路系统提供参考。房晋源[17]讨论不同类型交通系统运行的特点和当前公共交通分布的首要矛盾,应用基尼系数理论于交通网络的评估,建立基于效率和公平性的索引系统,研究不同类型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的设计平衡性评估方法。刘华军[18]创建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超效率凹凸映射的EBM模型,实地测试了国各省份和区域物流业效率,并采用基尼系数展示物流业时空分布和动态演变,以此评价中国各省份和区域物流效率。焦士兴[19]收集河南省2001-2018年粮食总产量等相关数据,用基尼系数分析粮食出产和浇灌用水特点及时间空间配合形式,发现河南省粮食出产量呈动态增长趋势,但河南省食粮浇灌用水量处于先上升后落下的趋向且空间差别显著。王剑辉[20]通过在民用航空范围中使用的广泛基尼系数平衡评估方法,研究一种量化飞行流分配不平衡程度的方案,得到时空分配的不平衡程度的指数,并使用该指数评估飞行流的时间很空间分配的不平衡水平。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 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基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时空分布特性以及差异性。主要研究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如下:(1)客流时空分布特征的概念分析。分别对城轨线路客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概念,一般特性进行归纳总结,以及构建相关线路客流时空分布分析指标。(2)分析三种典型线路客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以北京城轨线网三种典型的线路作为例子,运用相关指标分析线路的客流数据,综合分析了案例线路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产生的理由。(3)基于基尼系数定量化研究城轨线路客流时空分布差异性,用matlab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对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均衡性进行讨论分析。1.3.2 技术路线本篇文章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时空分布及差异性,是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节是前言,大体描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现状,以及重点内容;第二章是客流时空分布的特征分析,阐述了时空分布的相关定理,并且提出了有关的分析指标;第三章是用北京地铁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的线路作为例子,以实际的客流数据,用本章建立的指标分析线路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产生特征的原因;

单站单日小时客流按时间特点分:单向峰、双向峰、全峰、突峰、无峰单周日客流特点(工作日与双休日)、季节性或短期性特点(天气、民俗活动)、节假日(长假、短假、、节假日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节假日后的首个工作日)】客流空间特点【线网运营后的单线客流特点、单线中上下行客流特点、断面客流特点、车站乘降人数特点(均等、两端萎缩、中间突增、逐渐缩小、组合)、站内客流分布特点(出入口、换乘通道、不同付费区、同一付费区不同闸机、上下行乘降客流等)】换乘客流特点【同站台换乘、节点换乘、站厅换乘、通道换乘】终端站客流特点【终端站位于居住区、终端站位于旅游区或就业区、终端站位于城市外围交通枢纽】

一般而言,除了旅游、交通枢纽等特殊需求外,轨道沿线的人口是客流的基础。杨晨等分析了上海几条类似轨道的沿线人口,可以看出几条线路的人口还是比较接近的,在63-104万人之间。

这个数据对市域郊铁路还是有很大意义的,从目前来看,市域郊铁路主要还是向心客流,金山铁路大概进出中心城人口大概是22万,进出量不大,可能由于由货运线路改建而成,周边的开发较少。沿线的部分镇为传统农业镇,出行需求小,给培育客流带来较大难度。

这里可以采用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吉婉欣等通过对金山铁路、16 号线开通前后沿线遥感用地分析发现(见图 3-1、图 3-2),2008 年 至 2016 年间,16 号线沿线公共及商业用地增长 32%,工业及物流用地则减少 5%。金山沿 路沿线公共与商业用地、工业物流用地分别增长 18%、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轨道交通线路在引导用地转型,促进一产用地向二产用地转换有着更强的促进作用。

这一块很能说明市域郊铁路相对于其他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金山铁路只15%左右,承担的比例还是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找原因。金山铁路和日本著名的筑波快线就有明显的差别,尽管两条线路长度近似,设计时速也都是160公里/小时,但筑波快线有7个可换乘车站,且直接引入市中心秋叶原,实现了 60 分钟内直达市中心 CBD,竞争力更强。

改进方法比较多,比如进一步延伸至中心,或者与现有线路贯通运行,日本东京在轨道交通贯通营运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金山线开通初期,周末客流高于工作日,目前工作日已经超过周末,说明主要客流已经是通勤通学。根据2016 年开展的金山铁路乘客出行调查,金山铁路 53%为通勤和通学客流,20%为商务客流。说明金山铁路的开通为都市圈解决职住分离的市通郊通勤需求提供大容量、快速化的出行服务, 符合如东京、伦敦等市域(郊)铁路服务通勤客流功能的特征。

日本筑波快线2004年开通初期,日均客流仅4万多,目前已经超过30万人次/日,有7倍的增长率,说明市域郊铁路如果有合理的沿线开发,良好的线路规划和组织,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

2017 年金山铁路日均客运量达到 2.9 万人次,比 2013 年增长 1.2 万人次,年均增幅 14%,相对值还算比较高,但绝对值还是太低。与规划设计阶段提出的 2015 年达到 15 万人次/日 的客运量目标差距仍然很大,仅为规划目标的 1/5。

上海16号线线日均客运量已从开通 之初 3 万攀升至目前 16 万,增长更加迅猛。

参考文献 金山铁路对我国市域铁路发展的启示 吉婉欣 东京轨道交通TX线与上海金山铁路对比研究 潘颖 上海金山铁路运营现状与优化对策 王洪刚 市域铁路客流特征分析及启示——以上海金山铁路为例 杨晨

微型小说人物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过去它作为短篇小说的一个品种而存在, 后来的发展使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其性质被界定为“介于边缘短篇小说和散文之 间的一种边缘性的现代新兴文学体裁”。阿·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论文学》) 日本作家星新一指出:“很久以前就存在着类似超短篇小说的作品。……但是,超短篇小说 这个名字的正式出现,是源于美国。”多数人推崇美国作家欧·亨利(1862—1910) 是创始人。他的近三百篇作品,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其中《麦琪的礼物》脍灸人口。可以 这么说,超短篇小说具有立意新颖、情节严谨、结局新奇三要素。即在1500字以内,要概 括出普通小说应具有的一切。也可以说,微型小说是一种敏感,从一个点、一个画面、一个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住了小说——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 一种新鲜的思想。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是四个字:微、新、密、奇。 一、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不超过一千五百个字。因此,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 凝炼,不允许作品中有赘词冗句。如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帐本中的一页》。全文只有七行字,却具有长篇小说的全部情节。 二、新。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星新一写作一分钟小说,就极力追求“新”。他写道: “有些评论家把我的小说与美国的超短篇小说(Short-Short)混为一谈,这是不妥当的。 我是受了美国超短篇小说的影响。但是没有完全依靠,而是发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我的小说强调一个‘新’字,给读者以新题材、新知识,甚至让他们感到惊讶!”(星新一《一分钟小说选》)为此,他常常借助于童话、寓言、科幻、推理等手法,通过非现实的题材或 现实题材的非现实笔法,反映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的感觉,表现清新的主题,如他的《保 修》。 当然,微型小说的立意和其它形式的小说作品一样,有时并不是一眼能看出的,有时主题并 非一个,是多元化的,这都是可以的。例如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写的一篇被称 为世界上最短的科学幻想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就写得十分别致而耐人寻味。 三、密。指的是结构严密。微型小说的作者在结构上,应力求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 能地压缩、集中,使作品结构简练、精巧,如同微雕工艺品那样。因此,特别要在选材、剪裁和布局上下功夫。 四、奇。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微型小说的特点多半在于一个“奇”字。 中外作家的许多优秀作品就常在结尾处使人拍案叫绝。如邵宝健的《永远的门》的结尾就出人意料。

简洁.又要有写作的六要素.还得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短小,精悍,中心思想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结尾往往出乎意料.

微型小说是一种通过对细节、场面的描写,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物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和要求如下:(一)以微知著,以近知远。明显特点是“小”,字数千字左右,人物少,情节简单。但要小而精,微而妙,以少胜多,并成为社会某一方面的缩影,以微观反映宏观。现实感强,迅速轻便,充满生活气息,但要写出艺术境界的“远”,使人联类无穷。(二)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微型小说广泛吸取其它文章和艺术体裁的长处,可以称为“模糊小说”。①吸收新闻长处,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适合报纸选载。②吸收影视特长,在同一时间结构起一组生活画面。如《!—?》,写在深夜城市中,A司机恶作剧地长时间按喇叭,B将军被惊醒,C作家打断思路,D病孩被折磨……③吸收寓言特长,结尾道出哲理。如《杰克和水手》。④吸收小品特长,具有较强的讽刺性。⑤吸收散文特长,多采用第一人称,淡化情节,体现一种思想寄托和艺术追求。如《永远的蝴蝶》。微型小说还吸收了诗歌、论文、神话、科幻故事等特长,是作者进行艺术探索的广阔天地。(三)取材精确,镜头小说。短篇小说写横断面如《孔乙己》,尽管只有二千来字,但写出了一个社会横断面,除代表旧时代乡村知识分子阶层的孔乙己外,还有丁举人、酒店老板、学徒和看客等各阶层人物,孔乙己坎坷的命运也得到反映。微型小说写的是面上的一点,这个点是运动展开的,可以称作影视中的“镜头”。如《一件小事》,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场面,三个人物。镜头在微型小说中的组成有三种。一是生活一镜头,即一个场面。二是组合镜头,以一个场面为背景,接连叠印多个局部镜头。三是“闪回”镜头,用眼前场面带出以前的镜头。一般短篇小说中的倒叙和补叙,在微型小说中要成为瞬间镜头的描写和串连,以免冗长叙述和说明。(四)写特殊点,重情绪化。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的特点是,写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某一侧面,或写主要人物的情绪心态。①一般来说应刻划出鲜明性格,具体方法是写性格的闪光点。一是集中一点,突出强调。如《瞎说》,抓住一个教师胆小逢迎这一点。此人见人就笑,“文革”后更善于重复别人的话并连称“对对”。在一次报告会上,劳模对他谦称“我那是瞎说”,他应声附和:“对对,瞎说,瞎说!”引起人们惊诧,他也惊出一身冷汗。二是勾勒轮廓,重在神似。即白描手法,以叙代描,写人物内在和外在的主要特点。三是显微放大,夸而不诬。抓住人物特殊点进行夸张,甚至涂上荒诞色彩,只要对准生活的焦点和本质都是可以的。如王蒙的《雄辩证》,医生说“请坐”,病人却说“为什么要坐呢?难道你要剥夺我的不坐权嘛”,如是等等。对“文革”中盛行的强辞夺理、咄咄逼人的“病症”进行了艺术的夸张。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的死》也是这样。②注重情绪化描写。这是微型小说创作的一个趋向,反映了西方现代派手法的影响。不重视性格刻划的传统写法,避免明晰性。人物往往只用“他”、“她”等代词称呼,写出来也是缥缈的影子,大都是生活中的平常人。情绪气氛笼罩全篇,有意识地作深层意识的剖析和细微感觉的刻划,产生一种朦胧而又深刻的意境。如《永远的蝴蝶》,没有描写事件过程,反复地写怀恋之情,刻划细微感觉和幻觉,蕴含着生死、爱情的永恒哲理意味。情绪心态要尽量带有普遍性。如《那团云雾》,“他”游黄山买了高价茶叶便败了游兴,即使认识到这种心理的低下也无法快乐,只有在看到同伴也吃了亏时才莫名欢悦,峰顶那团云雾都不见了。这种情绪心态概括了人们惯熟而又可笑的“阿Q精神”,揭示出人类的劣根性。对待微型小说的特点及技巧,一要弄通掌握,争取在理论指导下站在较高起点上进行实践,二要灵活运用,甚至不去联系,让它们在潜意识中随时起到作用。还可以摹仿。照搬形式、技巧,发扬精华,受到感应,并力求创新,出自己意。上述特点,特别是“博采众长”中已经具备了微型小说的一些结构要求。以下再列出一种模式,供初学者学习。

湿地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在网上找!主要分析湿地旅游的优点和缺点,应提出在发展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好湿地资源,避免短视和短期行为对湿地的破坏。

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径 摘要:在简要介绍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革命以来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人口压力、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技术的滥用和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是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关键词:工业革命;生态环境危机;客观必然性;根治途径中图分类号: X17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现状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暖,等等。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a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报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大约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报告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与长久发展。如果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生态环境就有可能发生突然变化,将导致水资源质量发生突变,新的疾病蔓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气候出现异常变化。2 生态环境危机的客观必然性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关于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要有这几种见解: 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②“进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③“人口说”,认为环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⑦“技术说”,认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获得利润。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痪无力。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笔者认为,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2. 1 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这些问题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西方文化有3个显著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其主要特征是:以毁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48·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7. 6亿t铝、4. 8亿t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a。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2. 2 人口压力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到了极限,难以为继。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如果听其自然,人口增长会呈现几何图式(2、4、8、16⋯⋯) ,而人类所需食物的增长最多是算术方式(1、2、3、4⋯⋯) ,最后的结局当然十分悲惨。据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纪元以来的第一个1000a里,只有3亿人。而在第二个1000a里,就猛增至约60亿人。在这第二个1000a里,世界人口有过两次大的增长。第一次发生在工业革命期间, 从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间,世界人口从原来的8亿增至17亿。这期间的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1950年以后,世界人口进入第二次高速增长期。从1950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从25亿猛增至50亿。31a里人口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间,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更有甚者,在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与贫困的扩大是同步的。2. 3 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 ①非生物资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新速度)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因此,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2. 4 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类在和环境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在今天当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质消费生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2. 5 技术的滥用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49·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物。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危害人体健康。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一面。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2. 6 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关系商品化,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其高额利润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不顾长远后果。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某些人类的共有物(即共有资源) ,如空气、水等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往往被少数人或集团用做换取个人或集团利益的牺牲品。对此,美国著名学者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资金趋向于流向能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项目及其所属的企业。在这种体制下,投资实际上由公司决定。而公司作出选择的依据是收回投资和创造利润的周期的长短。它们当然选择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于环境的,同时从长远看经济效率更高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而且资金和利润的回收周期长,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为投资者们所喜欢。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金分配不可能自发地照顾环境质量所代表的社会效益。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强对自由经济活动的干预、控制和调节,以克服自由经济“无形之手”所无法触及的个人权利的滥用和资源浪费之流弊,防止共有物悲剧的发生。3 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数地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等4个方面入手。3. 1 控制人口增长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3. 2 开发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微乎其微。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3. 3 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实行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在工业发展中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利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物量生产经营活动。按照联合中巴黎工业与环境活动中心的定义,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达到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 ①调整产品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产品。②调整原料结构,用无污染、少污染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污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③调整企业技术结构,用消耗少、效益高、无污染、少污染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污染产生大、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④设计物料闭路循环,开展“三废”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实现物料最大限度的厂内循环。⑤强化企业工业生产管理,减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对少量的、必须排放的污染物,采用低费用、高效能的净化处理设备,进行最终的处理、处置。⑦建立无废工业区。(下转第54页)·50·第5期 河北林业科技 2006年1 0月小区,开展规范的湿地和鸟类保护工作,试验性建设湿地恢复工程。(4)建立湿地公园。在北戴河湿地等近城市区和南戴河、黄金海岸等旅游区的湿地,规划建设具有保护和开发相协调的示范性特色湿地公园,同时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5)探讨建立并逐步健全湿地保护社区参与机制。在参照国内外其它地区社区参与湿地保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性建立符合秦皇岛沿海湿地保护实际的社区参与机制,使沿海湿地的保护和湿地所在县、乡、村社区经济利益协调发展,让群众从保护湿地中得到实惠,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保护行动。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2 ]国家林业局,等.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上接第50页)3. 4 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21世纪议程》提出,世界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发达国家应率先达成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谋求可持续消费模式,避免工业化国家的那种过分危害环境、无效率和浪费的消费模式,工业化国家要提供更多的技术和其他援助。政府和商业界对改变消费模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手段有:运用经济刺激,改变消费行为;调整价格结构,使价格能够反映出环境的价值;取消对不可持续消费模式的保护性补贴;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的经验和意识等等。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以环境标志(绿色标志)制度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浪潮,对转变不可持续消费模式产生了推动作用。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某一个国家依据环境标准,规定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符合或者达到这一要求的产品颁发证书或标志。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环境标志,就表明该商品的生产、使用及处置全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少害,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参考文献[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长的极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 ] 王进.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3 ] 陈鸿清. 发展新思路[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0.[4 ] 王样荣. 生态与环境[M ].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5 ] [德]狄特富尔特,等. 人与自然[M ]. 三联书店, 1993.[ 6 ] 戴星翼. 走向绿色的发展[M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8.(上接第51页)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龄时进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免疫, 15日龄时翼内皮下刺种鸡痘疫苗。在免疫各种疫苗前后3天内饲料中不加抗菌素药物。3. 8 消毒室内和所用设备都要定时进行消毒。3. 8. 1 地面消毒 用1%新洁尔灭或4%来苏儿水进行喷洒消毒,每周进行1次。3. 8. 2 空间消毒 在育雏前20天用熏蒸法进行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42ml福尔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锰酸钾的容器中,熏蒸后密闭24~48h,然后通风换气放出甲醛气体。3. 8. 3 设备消毒 我们用的温度计、湿度计、饮水器、食槽等设备,都要用新洁尔灭或生石灰粉等药品冲洗,然后用净水洗净,在阳光下晒干,即达到消毒效果。4 小结通过对褐马鸡雏鸡的研究饲养,除获得了适合雏鸡生长的基本因子的理论数据外,还得出了几点经验,总结如下:4. 1 行为习性雏鸡刚能站稳行走就表现出好动、好斗的习性,特别爱啄抱窝鸡的冠和眼, 3日龄时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能力增强,在野外不易抓到。雏鸡从9日龄时开始有沙浴现象,两周后夜间飞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10: 00时,下午的5: 00~7: 00时,是其活动和取食最旺盛的时候,中午11: 00~14: 00时不爱动,也不肯取食,但这个时间饮水较多。4. 2 健康标志雏鸡早晨粪便的颜色、形状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壮,如果呈圆柱状、条状、棕绿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着,说明鸡健康;如果盐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状或石灰浆样的稀粪,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黄白色、黄绿色并附有粘液、血液等恶臭稀便,说明感染伤寒等急性病。鸡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异食现象和有无软腿,能帮助判断日粮中营养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时调节各种营养元素。4. 3 生长情况从鸡群中选即将进入亚成体的5只鸡分别在6周龄、7周龄、8周龄、9周龄测量其6个相关指标,通过计算、比较得出:雏鸡在即将进入亚成体时,也就是49日龄以后,生长速度最快。

生态湿地论文参考文献

第1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第1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概述1.1 城市生态规划1.2 城市环境规划1.3 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以及其他规划间的关系1.4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支撑体系第2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2.1 绪论2.2 城市论2.3 城市人口、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2.4 城市可持续发展第3章 城市生态环境学理论3.1 城市生态环境学概述3.2 城市生态系统3.3 城市环境系统3.4 城市景观系统3.5 城市生态位理论3.6 复合生态系统控制论原理第4章 城市环境容载力理论4.1 城市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4.2 城市环境容载力概念与特点4.3 城市环境容载力结构与功能4.4 城市环境容载力类型及内容第5章 循环经济理论5.1 循环经济概论5.2 循环经济类型与制度条件5.3 循环经济的行动原理5.4 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展第6章 生态工业理论6.1 生态工业思想与由来6.2 生态工业的概念及其层次6.3 生态工业建设的内涵6.4 生态工业的特征与内容6.5 工业生态学6.6 生态工业发展现状参考文献第2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第7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概述7.1 生态规划的内容与程序7.2 环境规划的内容与程序7.3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层次与要点7.4 城市生态环境方法与技术支撑第8章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8.1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概述8.2 城市环境评价8.3 城市生态评价第9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方法9.1 概述9.2 经济学测量模型9.3 生态学测量模型——生态足迹9.4 社会政治学测量模型9.5 环境学测量模型——城市环境容载力测度第10章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构建技术10.1 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内容与规划思路10.2 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本质10.3 循环经济的技术战略10.4 工业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与设计10.5 生态工业园规划与设计第11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预测与决策技术11.1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预测技术11.2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决策技术第12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1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1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12.3 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12.4 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2.5 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12.6 GIS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3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应用实践第13章 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13.1 重点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简介13.2 克拉玛依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案例研究第14章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14.1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及其规划简介14.2 克拉玛依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案例研究第15章 生态市建设规划15.1 国家生态市及其规划简介15.2 厦门生态市概念性规划案例研究第16章 循环经济规划16.1 循环经济区及其规划简介16.2 克拉玛依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建设规划案例研究第17章 生态工业园规划17.1 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与规划简介17.2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规划案例研究

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生态文明的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考文献:

[1]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J].河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92-93.

[2]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5(4):6-12.

[3]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惠,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卢风,肖葳.应用伦理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

[6]林红梅.试论拯救环境危机的'多维视角[J].行政与法,2007(1):97-9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19.

[9]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15.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究:

我市生态禀赋优越,当以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一方面筑牢沿黄控导工程连接线、黄河大堤、幸福渠及幸福路“三条防线”,大力实施黄河河道与滩区综合修复提升治理工程,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并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域内黄河文化,建设黄河国家公园,打造黄河文化标志性旅游目的地,以达到确保黄河安全、改善黄河生态环境、提升经济效益共赢目标。

二要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示范城市。深入践行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强系统谋划,强化生态保护,聚焦大气、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防治等重点领域,精准防治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统筹推进造林绿化、空气质量、水土环境等全域提升,美化城市环境,将新乡建设为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生态之城。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绿色发展,通过构建高端平台,引进尖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加强清洁绿色环保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推进静脉产业园、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将新乡建设为国内重要的绿色低碳能源基地。

三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渐次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同时结合我市各地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无污染、环境友好、可循环利用的特色生态产业,如生态旅游等,持续培育壮大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切实提高农村人民群众收入,让村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要做精、振兴文旅产业,实现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融合有机发展。依托我市独特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牧野文化、比干文化、书院文化、宰相文化等文化资源,利用我市当地的共工、姜尚、毛遂、张苍、邵雍、孙奇逢等历史名人资源以及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裴春亮等先进群体资源,构建新乡文化体系,并将其融入黄河故道、湿地以及南太行山水风光等自然生态资源之中,讲好新乡大地上的“黄河故事”“太行故事”,进行综合深度系统开发,树立我市文旅、生态品牌,培育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