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铜仁生态文明论文

发布时间:

铜仁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一)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二)政治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文化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四)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参考资料:仅供参考..

关于生态文明的论文

论文摘要: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论文论文关键词: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伦理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基于生态危机的反思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

文明本身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诸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反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脚步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在远古时期,人是自然的弱者,必须匍匐在苍穹之下,在自然的风雨中寻找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人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是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虽然人类也不断向自然索取,但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在总体上还没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没有发生紊乱,生态环境也没有失去平衡。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工业文明人们所崇尚的世界观与核心理念是培根、笛卡儿提出的“人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思想。其误导人类认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应运用各门科学去发现、认识、研究以至征服它们,以期向它们无限索取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物欲。于是,人类大量地毫无顾忌地开采资源,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追求利润而不考虑后果和长远影响。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可见,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一种物质至上、经济活动高于一切的文明。

(二)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的时代,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也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诚然,工业文明的兴起,使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仅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但是,工业化在给世界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物种每日都在减少,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变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形成温室效应……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堺屋太一指出:“自从中世纪末期起,全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历史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历史,它的价值观念及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都是和增加物质财富联在一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同时,生态伦理也应运而生了。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而生态伦理强调的却是自然与人相等同的地位和权利,强调人在地球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传统道德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利奥波德在其《沙乡年鉴》中提出,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是自然界的主人,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194自然是包孕万有、化生万物的无限存在,人类永远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者,尽管人类追求无限,也就是说有限性是人类的本体论特征,而追求无限是人类的价值论特征。在本体论上有限的存在者却想凌驾于本体论上无限的自然之上,这是人类狂妄的根源。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但大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根。本体论上有限的人类必须重回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根,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存家园。人类虽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最高存在者,但不是宇宙中的最高存在者,自然之剑永远高悬于人类的头顶之上。“为走出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根本改变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改变资本主义方向和工业主义方向。资本主义物欲的无止境膨胀推动着人们无止境的追求经济增长,无止境的经济增长要求无止境的榨取地球。所以,抑制贪欲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人类不应再一味地追求征服自然的力量,而应追求正确使用自己力量的智慧。”如今,环境恶化和人的精神失落明显地表明了工业文明的局限性,迫切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二、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满足人们必要的物质要求,便成了当时最紧迫、最重要的中心任务。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过剩的经济替代了过去的短缺经济,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为此,基于物质短缺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对减少,而由其他因素引发的社会问题则相对较多,特别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如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据记载,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几十年来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 2011年1月至4月,我国共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涉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源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垦荒地,草原地带过度放牧,农灌区过度引用江河水,超采地下水,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草场沙化,大量的农田被沙漠吞蚀,防风林带枯萎死亡而失去涵养水分、保护表土的功能。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2003年,中国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的煤炭,25%的铝。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能源,是美国的 4.3倍,是日本的11.5倍。

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速度还在加剧,每年沙漠化土地达到3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河水变浑,河床抬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问题,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发展水平,认识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因此,xx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当代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理念,使我们更明确了人类的现实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出路,以弥合并化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地球上耕耘劳作,自然界的博大富饶养育了人类文明。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社会开始了恶性发展。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它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利剑”正高悬在人类的头顶。人类一方面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F?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写道:“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根据著名的“罗马俱乐部”预测,如果人类找不到可替代能源,并固守现有的生活方式,地球将会在21世纪中后期的某一天,耗尽最后一滴石油,经济增长将戛然而止,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恩格斯毫不客气地抨击人类的幼稚和狂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他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那种“将生命分为价值高的(人的生命价值)和价值低的(自然生物的生命价值)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理应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坚持反对“人类沙文主义”。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 “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15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意味着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约束和反作用。所以人类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人类在自然之上”、“人类可以任意主宰自然”的观念,保护好大自然,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就是指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以及后代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维持其经济发展。并且当代人也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也就是说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应该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所以,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1、调查过程和方法

笔者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进行了一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为99%,调查对象为合肥市5所高校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受访者的日常行为(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否关注垃圾的分类、是否践踏草坪、是否关注塑料袋降解性)、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情况、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是否与自己有关、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相关课程、参与环保社团、宣传、电视等)、大学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态度(积极制止、举报投诉、不愿多管、无所谓)、大学生意)。

分别从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行为及态度、对当前生态文明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设计了26项选择题,题量适中,难易程度一般,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代表性,基本上能反映调查对象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及特点。

2、调查结果分析

此项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和意识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生态文明知识欠缺、生态文明意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大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2.1生态文明知识欠缺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知识欠缺,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缺乏。简单的表现是对基本环保知识的欠缺,如有些同学对于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等都不了解。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了解的人数占34%,了解的占66%,如: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等生态文明知识,30%的大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这些问题并不难,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回答的正确率却不是很高,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水平一般,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还不牢固。

2.2生态文明意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表示自己有这样的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乱扔垃圾的现象却随处可见,生态文明意识没有最终落实到行动上。关于大学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有所欠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也只是处于一种非经常化、非主动化的状态。经常采取各种生态环保行为的比例没有超过28%,主动制止违背生态文明行为的只有被调查学生的24%,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占53%的人持“不愿多管”的态度,5%的人“举报投诉”,还有18%的人认为“无所谓”。但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有62%的被调查学生愿意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

从受访者的日常行为以及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否与自己有关的两项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比例较低。如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有关系的比例达到85%,然而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如偶尔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比例45%,偶尔践踏草坪的比例高达84%。可见,当代大学生缺乏践行生态文明的主动性。

2.3大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部分大学生肯定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总体现状较好的同时,也肯定了不同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但是对于这些成绩大学生并不太满意,认为还有改善的空间。合肥作为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学生对本市的生态文明满意度主要集中在比较满意上,但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即对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状况的满意度不高。综上所述,此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欠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作为具备一定环境知识、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律常识的群体,理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同时也要成为环保民主监督方面的重要力量,不应仅仅止步于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更重要的是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共同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大学生在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意识欠佳,这一现状和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骨干力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水平,加强生态保护的知行转化能力刻不容缓。

3、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与对策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要求。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应该从学校教育、具体实践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入手,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大学生活,并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3.1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学校环境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高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欠缺、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现状,开设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系列课程和定期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只有让大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资源能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高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并不是对生态文明作最简单的描述,而是要将生态文明知识与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给予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的最科学、最严谨的知识讲解,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创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态氛围之中,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通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党团组织应积极开展有关生态文明活动,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和规模,提高生态文明活动的质量,培养大学生自愿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验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专题讲座,观看生态科普电影、电视片、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融入到一种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氛围之中。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学生社团组织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及其重要性的宣传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学生,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校园,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3.2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使生态文明意识落到实处

实践对于心灵的启迪要远大于书本知识。实践比书本更真切,更能启迪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也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古人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能让我们获得在书本中所收获不到的知识。因此,“高校应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坚持实践育人,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经常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加大活动的频率和规模,培养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实践认知的过程,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活动对我国生态文明现状进行亲身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奢侈、不浪费,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手扔废弃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践踏草坪等等。

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素质。同时,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大学生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提高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过程中坚持“育人”为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3.3加强生态文化修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生态保护课程,浏览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和网页,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政策、方针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重要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注重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适度消费、循环消费,养成不浪费、不破坏的良好生活习惯,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注意平时的生活小节,节约用水用电、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从现在做起,努力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注重循环利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和参与学校及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理论主要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至上要义,其精髓主要是:尊崇自然“好生之德”,效法天地“厚德载物”。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宝贵资源。加强自身的生态文化修养,还依靠扎根于内心的生态环保理念,所谓君子“慎独”。就是要运用道德的规范作为调节机制,需要人类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当然,单纯地依靠内心的革命是不现实的,所以,为了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还需要法律的约束和保障,强化对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4、结语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应参与其中,相互交流、协作、提高,彼此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大学生自觉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生态环保的活动,让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要将这些意识付诸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做一个生态文明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只要人人参与,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必将不断提高。

一、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的发展容易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背后,由于偏重追求效率的生产模式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忽略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形势非常严峻。培养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首先要明确何为“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置身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将自身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应当认清与自然的关系,把自身与自然当成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就是要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教育。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思想觉悟的群体,不少学生对环境问题较为关注,这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环境危机感。然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不成体系。由于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大学生在主观上虽然有着学习生态文明观的渴望,并且有着初步的生态文明意识,但对于生态文明的认知仍是感性的,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学习,无法形成深层次的、成体系的`认识。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不成常态。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今天,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环境保护的相关专业和课程,然而生态文明观作为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素质,仅仅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其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覆盖到全体学生的常态化教育。再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不成规模。由于大学生容易受到当下流行的“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自制力较差,且大学校园里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也不是很多,很容易导致过度消费等违背生态文明观的行为的产生,即使有学生在生态文明意识驱使下,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其影响力及持久性也较为有限,没有在大学生人群中形成规模。

三、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意义

现代工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近年来,“雾霾”等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无不应正了这一说法。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所取得的富有创造性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由此看来,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1、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需要其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求其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求其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就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衡量尺度之一。

2、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促进高校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

高校是大学生的培养基地,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反之,大学生是高校中除教职工外的主要人群,是高校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言论及行为对高校的人文生态环境同样影响巨大。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可以使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奢侈浪费的风气,能促进高校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

3、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促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国民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大学生是祖国的青年一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其能否拥有适应未来发展的观念,能否培养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铜仁正规论文查重

本科论文的查重方法其实很简单,因为现在的查重几乎都是依靠查重软件,所以有些学校会指定查重用哪个系统。虽然现在大部分学校要求知网查重,但也有学校会选择其他查重系统。所以我们在查重论文的时候,首先要知道学校用的是什么系统。选择合适的论文查重系统后,可以直接登录检测。大多数系统都是收费的。提交论文后,会弹出收费窗口。只需按照提示完成支付,然后将论文以文档的形式上传到系统中。通常检测时间不一样,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论文检测后,可以直接下载报告。

免费的论文查重平台

第一个 超星尔雅,5次机会

第二个 360查重平台1次机会

第三个百度学术查重2次

第四个 writepass 1次

这个时候我就不知道改啥了,而且也要定稿了,就用知网查了,9%,免费的平台也就是知道哪里需要改,终稿还是要用知网查一下

给后来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建议吧,本人刚经历过查重,用了维普,笔杆网,学信网,paperyy,各种免费网站以及有免费机会的付费网站,所有的网站都不如知网,知网虽然有两次机会,但是这个两次机会也不是对个人开放的,个人建议,在最后提交的时候,淘宝上买一次知网查重,知网里有一个论文库叫大学生联合论文对比库,这个是别的任何网站都没有的,这个库里边是什么呢,是你的学长学姐们写出来的论文,只要你的题目是之前有人写过的,或者写给类似的,知网查出来的重复率就会高很多,我同学在维普上查重3%,知网直接50%多,因为他参考了学长的论文,所以别的不多说了,学弟学妹们参考一下

论文查重

打开浏览器,搜索中国知网论文查重检测系统,选择官网并进入。02选择入口,例如本科毕业论文专用,绝对实用,与各个高校的检测结果一致;03首先将论文上传,可以单篇上传,也可以多篇,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付款;04请注意下载查重报告,根据上面飘红内容进行修改;

一、在学校图书馆查重

学校一般合作或自行开发的论文查重系统,很多学校与知网论文查重系统合作,通常为毕业生提供数量有限的免费论文查重。因此,大学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登录校园网,找到查重入口,自行提交毕业论文,检测重复率。

二、在网上找查重系统

除了知网的论文查重系统,网上还有很多种类的论文查重系统。比如维普和万方,还有paperfree和papertime等论文查重系统,可以通过参与网站活动获得免费查重字数。你可以选择一个适合你论文的定期查重系统来提交你的论文进行测试。

三、在手机上查重

除了登录互联网在电脑上找到查重系统,大家还可以使用手机检测论文的重复率。很多论文查重系统都有微信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可以通过公众号和小程序提交论文进行查重。

铜仁学院论文格式

很多同学在问铜仁学院自考难不难?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是自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家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而铜仁学院是贵州省主管部门和教育考试院指定的官方自考主考院校,铜仁学院是正规公办大学。铜仁学院自考难不难?相信大家心里都是有答案的。与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在招生对象、考试时间及学制不同,自考是“宽进严出”。考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方可申请毕业。铜仁学院自考包过可靠吗?首先先问问自己,所有的科目都能坚定能考过吗?自考是一种过程,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过,尤其是只有其中一少部分善于自主学习的考生才是自考的最终胜出者。所以铜仁学院自考难不难?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这个是比较难的。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学位,铜仁学院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大自考全国平均通过率一般在10%--30%左右,铜仁学院自考通过率也可以参考。大自考即是完全通过自己自学,不借助任何辅导班的长线自考。问铜仁学院自考难不难的朋友们,看下这个通过率,虽然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些。自考独立办班俗称小自考。小自考就是人们一般说的短线自考。这种自考主要是参加一些办学单位组织的助学班,同时也就国家的政策即办学单位自己能够组织一些科目的考试,另一部分科目是参加国家组织的国家统一考试。铜仁学院自考包过的说法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大家都要统一参加考试,只要是考试就会有不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你的考试科目一部分来自铜仁学院自学考试,一部分来自你在的办学单位,这种自考要相对简单些,基本上通过率在80%以上,这类小自考通过率相对高很多。自考很难通过率低是针对社会自学考试的考生,这部分考生大多数是有家有业的在职人员或待业人员,这一类人的学习时间少、精力有限,而且缺乏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因而通过率很低,但是对于各大高校为自考生组织的自学考试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只能通过自学来考试,如果有人跟你说铜仁学院自考包过,那么你就要打个问号了。另外,2023年铜仁学院自考预报名已经开启,有意向的朋友们也可以来点击底部官网报名咨询。我们招生老师坐标铜仁市,是多所学校助学合作办学点,关于铜仁市成人学历提升有想了解的欢迎提问,我们在线做出专业的解答,为你保驾护航,让你在提升学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铜仁学院自考自考报名入口:

望采纳肖楠.浅析好莱坞电影《木乃伊3:龙王之墓》中的中国元素[J].文学界:理论版,2012(1):136-137.朱璞.浅谈电影中的埃及文化——以《木乃伊1,2》,《神鬼传奇之法老王的咒语》为例[J].电影评介,2010(004):16-16.郭静.“商业噱头”下的“文化说教”——电影《木乃伊3:龙帝之墓》所隐含的帝国主义文化策略[J].铜仁学院学报,2009,11(4).陈谦信.唤醒兵马佣——《木乃伊3:龙帝之墓》导演罗伯·科恩拍摄手记[J].2008.孙立,梁爱萍.从“庄生晓梦”到“木乃伊归来”[J].大自然,2007(2).土星.神秘木乃伊古埃及法老[J].图形科普,2003(6):3-3.孙立,梁爱萍.从“庄生晓梦”到“木乃伊归来”[J].大自然,2007(2).

铜仁市土地研究论文

除夕 文章分类:学生文集---初中高中提供者:冷天使文章作者:冷天使 春节是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和平。新年新气象最喜欢的,可以穿穿新衣服,并收集红包,放放鞭炮,不亦乐乎!关闭我今年的新年,也别有一番味道。 今天我起了个大早,以帮助成年人做的事情。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不一会儿,春联贴对联是不错的:上联:新年新气象新年新起点。第二行:运气好打的发展。横批:新年下来。灯笼挂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中午,奶奶把饱餐一顿,鸡,鱼,猪,肉和大量的好东西,简直可以与城市在桌子上的。 夕阳西下,奶奶忙着准备晚餐。爸爸哥哥和我的忙堆蒸笼。我们一起堆一个庞大而稳定的蒸笼,看我们的杰作,我很高兴。然后,我们要帮妈妈包饺子。夜幕笼罩着大地,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团圆饭。 我已经等不及要爆破。我正在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准备放烟花。我花了一个春天的包装纸撕裂与香泄漏点,我急忙向后退了两步,眼睛死死地盯着等待只听烟花的火焰撕裂了四个摊开的声音,美妙的景色,有许多明亮的光线可以在波光粼粼点我指着一个美丽的火花,不禁拍再放财神! 爸爸出席回答,急忙的泄漏点。突然散发出绚丽的光芒腾空而起的火焰形成的黄色圆圈,只留下一个乳白色的光带。 “啊!真是让我大饱眼福。后来,我放了很多的烟花。庆祝地球,鸟春。 。 。 。 。 。所有这些都让人们看到华丽的,被宠坏的。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告诉我们要赶紧回去看精彩的春节。委婉动听的歌曲,所以我淘醉有趣的草图,我的喜悦,困惑的神秘魔法,和我的奇迹,精湛的技术杂技表演,所以我赞美。总之,各种好看的节目,让我忘了。我看了晚上12点的钟声敲响,新的一年开始了。来到屋外,数以百万计的家庭烟花交错上升,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火花飞涨的土地,有时像天女散花,时而如信号飞行,忽隐忽现,夜幕点缀成花的世界。这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爆竹和飞行新年! 点燃烟花整个天空亮如白昼,它表明,在未来数年的繁荣,无限的幸福。 我爱的春节。 春节印象 少雪,越来越温暖的季节里,春节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新买的看看墙上的日历,数着日子在上个世纪,在春节来临之际,不禁感叹岁月匆匆,通过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年近而立的童年或多或少积累了良好的印象沿趋淡,不再是时代的烟花爆竹和饺子压岁钱,不再期待他们一岁的早就看到了另外的1%,没有那么多春节是最快乐的时光,而是人们突然意识到,时代的人老龄化,责任谁显著时刻。 大会表示祝贺,说了一些新年的吉祥话,写文章的小闹春怀旧,不久前,雅兴。节目主持人谈论今年的一件大事,情感,过去和现在,畅想未来,但赢得欢呼让人恭维的掌声。自我欺,如果我不说,也许我们抱太大的期望,在一年365天,春节是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炒作,从而显得格外沉重。事实上,我们是不是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抑制份额的期望和不安,进食和饮水,开玩笑,得到了一些不易察觉的程序,以满足亲戚和朋友。 春节后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和难忘的记忆。我认为今天的孩子们,和我一样,觉得这个喜庆而又庄严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经验,也许是他们自己的个性和兴趣使然,不管如何在各种媒体的渲染轰炸,我的感觉是比平常的日子总是不理想,很多的无奈,变得更累了累了沉重的。父母有去,有去的朋友和家人,同事有去这个词总的物质类似,只不过是比食物和饮料。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祝你好运像陈词滥调合适的心脏尴尬,但一次又一次,重复。游行购物猜测挑灯夜战,无尽的治疗和年复一年的礼物。就像一个陀螺仪,它抽打着旋转比不知道的重心。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需要强大的儿时的兴奋,观看党的昼夜周期,听着属于别人的笑声,觉得这是他们的睡眼,失望,无欲的胃。我宁愿像往常一样,面包和水,上床十点钟,临时找一本书,或者周围的朋友一起打牌。总觉得丝毫的兴趣在欢乐的一天,我什至都没有好胃口。 本来是一个人性化的产品,传统,文化,历史,风俗,我们的祖先发展,,复制盗版一代又一代,演变发挥它的辉煌,更多的??网络宣传,让它飙升的变化,它最终会限制我们自己的,违背人类的天性 - 人们向往自由和幸福,春节,可以说是最清楚的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让疲惫和消极的面孔,你的童年什么样子的?哪怕一丝欢乐的影子。 是的,我们将继续白头到老,继续,觉得世事沧桑。春节今年和明年的春节复制不愉快的明天过滤的阴影和悲伤的心,每个人都可能消失内存,剩下的,也许,是你可以把它美丽的东西,但一旦它吗?没有我们的位置后,虚拟,虚拟知道是假的,我们有重复,但也写文章哄哄行人和儿童。 不能白头到老,恐怕只有天真无邪的童年。 人类历史上,一直住在美丽的地球,照顾一个人,创建文明。就像一个无私的母亲,我们可以去看看我们做了什么?地球母亲的哭声,听到了吗? 1998年发生在长江全流域遭遇特大洪灾。无数的人失去了他们的家园。近50年来,我们的耕地由于水土流失,破坏面积达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近100万英亩。这是惊人的数字,它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将失去他们的家园。甚至是生存的地球母亲 首先,其目的 现在,全国掀起的浪涌对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发展的热潮,而土壤侵蚀的主要特点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西部贫困的主要原因。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钱清院士说:“看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发展西部地区的第一和基本的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西部大开发。在面对大规模开发西部地区的历史任务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它涉及到我们的家乡铜仁,很多人会用这样的话山青水秀。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它有多么严重铜仁地区土壤侵蚀?也许你会说:“土壤侵蚀?我怎么没觉得?” 例如,渝怀铁路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但是,前一段时间,但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事 - 山崩溃了!希尔会说有多么回来吧?你知道,这是一个严重的土壤侵蚀造成的! 我们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在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可以做的调查报告将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展示给大家,同时希望您能喜欢我们专注于我们的生态环境!毕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的社会工程。每一个环节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提高的综合管理。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铜仁市整体状况的土壤侵蚀。 铜仁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铜仁近年来,土壤侵蚀的情况得到改善。 造成土壤侵蚀理由。 侵蚀对策。 第三,在研究过程中 由于这个主题,我们在2002年9月开始,征收铜仁市土壤侵蚀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其特征在于,在研究过程中,如下所示: 第一阶段:数据收集 这一阶段的工作由张负责,很快就成功地完成了。我们收集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包括专家介绍,防止水土流失,并颁布国家法律。 (这样为中国水和水土保持法人民共和国“),这些数据为我们进行了的调查工作,明确方向,和所以我们有一个新的认识的土壤侵蚀问题,理论上的。至于收集到的信息,将回来后与大家见面。 第二阶段:有关部门的访问 这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因为它可能,很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热情,相反,有一些敌意。但是大家的努力,基本完成任务。虽然得到的数据非常少,但对我们来说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三阶段:发放调查问卷 2002年11月已发出120多份调查问卷,随机分配到某些类别的高中二年级,虽然只发行118份收回50份,但是这50名受访者回答非常失望。但是,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我们的决心做好这个研究课题。 第四阶段:实地考察 2002年11月22号,我们的组方的道路滑坡的地点在郊区的同仁实地考察,并采访了一些建筑工人,但不幸的是,所有接受采访的人,我们似乎像一问三不知讨论,我们不得不返回失望! 2002年12月8日,我们组一行实地考察大坝黄估暗庄村铜仁市,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并打退了许多现场照片。该项目的建成,是最困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第五阶段:小组讨论,形成文件 我们在所有研究的数据汇总,举办了多个专题小组讨论,重点放在预防对策。于2003年4月完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研究论文。 四,结果表明, ★相关信息 NO.1文学土壤侵蚀的概念解释 在该地区的百科词典“和”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的定义,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面积应包括?风和水的侵蚀。 “百科词典,土壤侵蚀的定义是:”由外部力量,比如水,重力和风力的土壤和水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1829年土壤侵蚀:”受力液压,大风和外部营,土地和水资源的破坏和土地生产率和损失,包括土地表面的侵蚀和水的损失表示的陆地表面的土壤和水的损失侵蚀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其他外部力量在土壤,土壤母材和碎片,软岩被破坏,侵蚀,运输和沉积的全过程。 在国外被称为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学会对土壤侵蚀的解释是:“例如水,风,冰或重力作用,但磨损和撕裂的土地上表面或造成土壤岩屑分散,手机“。英国学者的土壤侵蚀的定义:“就其本质而言,土壤侵蚀是平整的过程中,发生的土壤和岩石颗粒的重力转运,滚动或损失的风和水的作用下,使颗粒变松和破坏的主要营力。“这表明,国外土壤侵蚀的定义包括风蚀。 NO.2中国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预防和控制土壤侵蚀的范围 从土壤和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侵蚀控制,包括预防和控制风蚀,198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文章: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和土地资源,是改变山区,丘陵区,风沙区在水面上,以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树立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措施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土地改善。 1991年全国人民代表国会颁布的水和土壤保护法“第二十22规定:”风力侵蚀地区,应该被采取的引水拉沙,植树种草,设置人工沙屏障和电网森林带和其他措施,建立风固沙的保护系统,控制风沙灾害。第19条规定:建设铁路,公路,水工程“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运行的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必须包括土壤保护程序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水土保持方案应当按照本法第18条的规定制定。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提供按照规定的矿产资源,必须将举行由当地人民的政府在或以上的县级和土壤保护程序批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才可以申请采矿批准手续这个定义的范围,包括预防和控制风沙区土壤侵蚀。 ★铜仁市土壤侵蚀现状 铜仁市,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513.6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的土壤侵蚀我们已经达到175.04平方公里,占11.56%,这是相当惊人的。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在这方面,所以在某些领域已得到缓解和改善,但总体形势仍在恶化。 ★铜仁市,是更严重的土壤侵蚀 现在,无论是在和平与大坝黄色的土壤侵蚀情况更为严重。在其他地方,只能说相对较好的一点点,整体形势依然不是很乐观。 ★这些地方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其原因是人造和天然的两个,当然,最重要的人工。作为官庄大坝黄色,这样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意识差的油桐树种植了太多的人。也许你不知道,周围的油桐树不能种草,清除周围的树木全草的人,而且缺乏植被保护土壤自然严重的土壤侵蚀。另一方面,国家投入较少的钱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所采取的措施 退耕还林,森林,荒漠化治理,植树造林,等等。 五,理解和建议 铜仁市,水土流失现象,我们提出了以下控制措施: 注重科学和对症下药 要注意节约用水和生态建设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良好的种子,做好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实验,将适用范围扩大的技术,提高科学和技术含量的各项措施,各项措施的国家的最先进的技术,可靠和有效的。 2。重点项目,以加强项目管理的质量。 在整个项目的质量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宁愿少,但更好的,而不是盲目追求进步,追求规模必须从事一??成的好处之一,应始终注意提高扩建工程的维修和保护森林和牧场倾向于人工,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我们应该认真吸取过去的水,以维持措施建设的边缘,损害仍在继续,草,没有草,造林不见林的历史教训。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执法 要加强执法监督,有效地控制人类的土壤侵蚀,加强领导,密切合作。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计划,土壤和水的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议程,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工程相结合的水资源水 控制土壤侵蚀必须跳出的破坏 - 治理 - 破坏 - 再治理的循环,我们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因此,我们认为,这应该是建立水土保持奖励基金,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环境资源,重奖摆在首位,以防止地方,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护环境资源。 5。加强宣传引导和管理服务。 继续长期,深入的宣传,??政府的政策交给农民,让农民真正了解政策,主策略,积极响应政策,自觉地从事土壤侵蚀。负责的政府部门,以防止土壤侵蚀管理部门必须有一个清晰的,不是每个人都管,不管是谁。管理,深入实际,通过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等形式,促进党和政府的政策,反映了政府的重视,以明确的态度给农民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写在最后的话 这是我们的研究结果,虽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我认为这样做的目的达到你完全展现给大家,剩下的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去重视实践...

人类自有史以来,就一直居住在地球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他抚育了人类,创造出文明。就像一个无私的母亲,可看看我们,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地球妈妈在哭泣,听见了吗?1998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让无数的人失去了家园。近5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面积达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近100万亩。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它预示着将有更多人失去自己的家园。甚至是赖以生存的地球妈妈一、研究目的现在,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西部大开发的热潮,而水土流失是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是贫困的主要根源。中国工程院徐乾清院士说过:“保护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和基础性工作,也是西部大开发成败的关键所在。可见,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重任,水土保持工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说到我们的家乡铜仁,很多人都会用上山青水秀这样的字眼。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铜仁的水土流失情况有多么严重呢?也许你会说:“水土流失?我怎么没觉得?”举个例子来说吧,渝怀铁路正在紧锣密鼓的修建着,然而,前一段时间却出现一件很令人费解的事情——山塌啦!山怎么会说倒就倒呢?你知道吗,这就是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面对这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能做到的也仅仅是将一份触目惊心的调查报告展示给大家,同时希望大家和我们一样,关注我们的生态环境!毕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各个方面都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搞好综合治理。二、课题研究基本内容1.铜仁市水土流失的整体状况。2.铜仁市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基本情况。3.铜仁近年来水土流失情况是否有所好转。4.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5.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三、研究过程自从选择了这个课题后,我们于2002年9月开始,征对铜仁市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其中研究过程如下:第一阶段:资料搜集此阶段的工作由张能负责,并且很快就顺利完成。我们收集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包括专家们介绍的防治水土流失办法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的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这些资料为我们开展调查工作明确了方向,并且让我们从理论上对水土流失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至于这些搜集到的资料,在后面的介绍中将陆续与大家见面。第二阶段:走访相关部门此阶段的工作开展起来难度较大,可能因为我们是学生的缘故吧,许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我们并不怎么热情,相反还有一些敌对情绪。但是在大家的努力下,还是基本完成任务。虽然获得的数据少之又少,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还是非常珍贵的。第三阶段:发放调查问卷2002年11月,我们印发调查问卷120余份,随机发放到高一及高二的部分班级,虽然在发出的118份中仅仅收回50份,但是这50份答卷中的回答让我们十分的失望。不过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搞好这个研究课题的决心。第四阶段:实地考察2002年11月22日,我们小组一行四人到位于铜仁城郊的修路滑坡地点实地考察,并且采访啦一些施工人员,但是遗憾的是接受我们采访的人全部都仿佛商量好似的,一问三不知,令我们不得不扫兴而归!2002年12月8日,我们小组一行三人又实地走访了铜仁市坝黄官庄村,取得大量的资料,并拍回许多现场照片。完成本课题最困难也是最主要的部分。第五阶段:小组讨论,形成论文我们将所有调查研究得来的资料汇总后,组织了多次小组讨论,重点放在防治对策上。并且于2003年4月前完成了大家现在看见的研究论文。四、成果展示★相关资料NO.1有关文献资料对水土流失概念的解释按照《中国百科大辞典》和《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关于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的面积应当包括水蚀和风蚀的面积。《中国百科大辞典》中水土流失的定义是:“由水、重力和风等外界力引起的水土资源破坏和损失。《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1829页中水土流失的定义是:“在水力、重、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土地表层侵蚀指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以及其他外营力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岩屑、松软岩层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水土流失在国外叫土壤侵蚀,美国土壤保持学会关于土壤侵蚀的解释是:“水、风、冰或重力等营力对陆地表面的磨损。或者造成土壤、岩屑的分散与移动。”英国学者对土壤侵蚀的定义是:“就其本质而言,土壤侵蚀是一种夷平过程,使土壤和岩石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转运、滚动或流失。风和水是使颗粒变松和破坏的主要营力。”由此可见,国外水土流失的定义也包括了风蚀。NO.2我国法律法规对水土流失防治范围的有关规定从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规定看,防治水土流失包括了风蚀的防治,1983年国务院发布的《水土保持工作条例》第一条规定:“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改变山区、丘陵区、风沙区面貌,治理江河,减少水、旱、风沙灾害,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根本措施,是国土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1991年全国人大颁布的《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在风力侵蚀地区,应当采取开发水源、引水拉沙、植树种草、设置人工沙障和网格林带等措施,建立防风固沙的防护体系,控制风沙灾害。第十九条规定:“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应当按照本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制定。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依照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这都明确规定,防治水土流失的范围包括风沙区。★铜仁市水土流失的现状铜仁市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在我们所拥有的1513.6平方公里的总国土中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75.04平方公里,占到了11.56%,这是相当惊人的。近年来,国家在此方面非常重视,所以局部地区已得到缓解和改善,但总体情况仍在恶化。★铜仁市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方就目前而言,和平和坝黄两地的水土流失状况是比较严重。其他地方只能说是相对而言比较好一点而已,总体情况仍然不是十分乐观。★造成这些地方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原因原因分为人为的和自然的两方面,当然最主要的是人为的。比如坝黄官庄,造成那里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意识差,油桐树种植过多。也许你们不知道,油桐树周围是不能长草的,所以那里的人们就摘除了树木周围的所有的草,缺少植被保护的土壤自然也就严重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国家投入资金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现在采取的措施退耕还林,沙化治理,荒山造林等。五、认识与建议针对铜仁市水土流失的现象,我们提出如下的防治对策:1.注重科学 对症下药要重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科研成果、先进技术、优良种苗的普及推广,搞好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实验,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各种措施的科学技术含量,使各种措施技术先进、效益可靠。2.重视工程质量,加强工程管理。在开展一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时,要自始至终将工程质量放在重要地位,宁愿少些,但要好些,不要盲目追求进度、追求规模,必须搞一项成一项、受益一项;要自始至终注意工程的养扩维修和人工造林种草的抚育保护,要尽快建立并完善管理工作体系。要认真吸取过去水地保持措施边修建、边破坏,种草不 见草、造林不见林的历史教训。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3.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执法要强化监督执法,切实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加强领导,密切合作。各级政府要把水土保持环境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列为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4.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一定要跳出破坏——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怪圈,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因此,我们认为应建立水土保持奖励基金,把那些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环境资源好,防范于未然的地方重奖,树立起良好的保护环境资源的社会风尚。5.加强宣传指导和管理服务。继续长期深入宣传发动,把政府的政策交到农民手中,使农民群众真正理解政策、掌握政策、积极响应政策,自觉地投身于水土流失的治理。政府部门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管理要明确主管部门,不能谁都管其实谁也不管。管理要深入实际,要通过经验交流、表彰先进等形式来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体现政府重视的明确态度,给农民群众一个放心。写在最后的话以上就是我们的研究成果,尽管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我认为我们的目的达到啦,因为我们将这方面的信息完完全全的展现给大家,剩下的,就是需要大家去思考,去重视,去实践……那什么,你再改改把

人们说,乡情总是令人难忘的.是的,乡情是一支古老而又深沉的歌谣,时时在我心中奏起爱的旋律.故乡那弯弯的黄土小道,那小河边的朵朵黄花,那淳厚善良的乡民……故乡的一切都浓在了我的乡情爱歌里.也许是那呜呜的叶笛,也许是那呢喃的紫燕,不,是家乡那淡淡的黄花吧,牵动了我多少归乡的梦.我的家乡是个不大的村庄,一条小河从村前流过.没到春天,河岸坡上就会开满黄花,一朵连一朵,一片有一片.颜色是淡淡的,但是看起来又是那样艳.它们开在荒地上,藏在野草间,调皮地向人们探着头,而在那黄花丛中,又包含了多么美妙的一个世界啊!这里又是一个天然“牧场”,黄花的枝和叶是肥美的牧草,人们喂养的牛羊都放养在这儿,所以人们更加喜爱这儿,喜爱这儿的黄花.那时,小村的生活就像清清的河水那样平淡而恬静.人们做完了事情,就坐在各家门前的黄土地上,摇这芭蕉扇,说这那古老而又遥远的故事,而故事又总是八仙,天宫……几年过去了,小村还是这样秀丽吗?河岸边上的黄花还是那样鲜艳吗?在春风荡漾的季节,我离开了喧闹的市区,回到了我日夜思念的家乡.汽车一直把我送到了村子的街头.我惊奇的发现记忆里那弯弯曲曲的黄土小道已被宽阔的马路所代替;原来道路两边的低矮破旧的房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的新瓦房,街道两旁载满了观赏的树木,每隔不远,还设有一个花坛,虽然不大,但青枝绿叶,姹紫嫣红,给乡村添上了无限生机.变了,小村大变了.我这样感叹着,走进了二叔的家门.刚跨进院子,就受到了热情的欢迎:鸡、鸭、鹅奏起了农家特有的“迎宾曲”,小黄狗欢乐的摇着尾巴.这时,二婶从屋里走出来,惊喜地喊到:“超儿,放假了,怎么回来也不打个电话呢?”边说边把我拉进屋里,又一阵风似的端出两盘黄橙橙的杏子.我看着二婶,真想不出昔日里沉默寡言的二婶,如今说话行动竟如此利索.我问道:“婶婶,二叔呢?”“他呀,他早到工厂去了,忙得连自家的责任田也不管了.噢,现在咱们办起了农副食品加工厂,你二叔他还是顾问呢!”二婶面带微笑,眉宇间洋溢着喜气.

生态文明生态环境论文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1、调查过程和方法

笔者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进行了一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为99%,调查对象为合肥市5所高校学生。调查内容涉及受访者的日常行为(是否使用一次性筷子、是否关注垃圾的分类、是否践踏草坪、是否关注塑料袋降解性)、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情况、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是否与自己有关、大学生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相关课程、参与环保社团、宣传、电视等)、大学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态度(积极制止、举报投诉、不愿多管、无所谓)、大学生意)。

分别从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行为及态度、对当前生态文明的满意程度等方面设计了26项选择题,题量适中,难易程度一般,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代表性,基本上能反映调查对象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及特点。

2、调查结果分析

此项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和意识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生态文明知识欠缺、生态文明意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大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2.1生态文明知识欠缺

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方面知识欠缺,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缺乏。简单的表现是对基本环保知识的欠缺,如有些同学对于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等都不了解。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了解的人数占34%,了解的占66%,如: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等生态文明知识,30%的大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这些问题并不难,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回答的正确率却不是很高,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水平一般,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还不牢固。

2.2生态文明意识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同学表示自己有这样的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乱扔垃圾的现象却随处可见,生态文明意识没有最终落实到行动上。关于大学生对于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行为有所欠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也只是处于一种非经常化、非主动化的状态。经常采取各种生态环保行为的比例没有超过28%,主动制止违背生态文明行为的只有被调查学生的24%,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占53%的人持“不愿多管”的态度,5%的人“举报投诉”,还有18%的人认为“无所谓”。但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有62%的被调查学生愿意成为一名环保志愿者。

从受访者的日常行为以及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否与自己有关的两项调查结果来看,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但是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比例较低。如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自己有关系的比例达到85%,然而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如偶尔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比例45%,偶尔践踏草坪的比例高达84%。可见,当代大学生缺乏践行生态文明的主动性。

2.3大学生对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的满意度不高

部分大学生肯定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总体现状较好的同时,也肯定了不同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但是对于这些成绩大学生并不太满意,认为还有改善的空间。合肥作为中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学生对本市的生态文明满意度主要集中在比较满意上,但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即对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状况的满意度不高。综上所述,此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欠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作为具备一定环境知识、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律常识的群体,理应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同时也要成为环保民主监督方面的重要力量,不应仅仅止步于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更重要的是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共同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当前大学生在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意识欠佳,这一现状和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骨干力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水平,加强生态保护的知行转化能力刻不容缓。

3、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建议与对策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要求。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应该从学校教育、具体实践和自我修养三个方面入手,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大学生活,并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

3.1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学校环境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高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欠缺、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现状,开设相关的生态文明知识系列课程和定期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只有让大学生懂得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资源能源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才能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高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并不是对生态文明作最简单的描述,而是要将生态文明知识与当今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给予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的最科学、最严谨的知识讲解,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明意识。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能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至关重要。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和创造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时时处于一种良好的生态氛围之中,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通过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党团组织应积极开展有关生态文明活动,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和规模,提高生态文明活动的质量,培养大学生自愿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验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专题讲座,观看生态科普电影、电视片、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融入到一种以保护环境为己任的氛围之中。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学生社团组织进行生态文明知识及其重要性的宣传教育,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感化学生,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校园,使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3.2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使生态文明意识落到实处

实践对于心灵的启迪要远大于书本知识。实践比书本更真切,更能启迪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也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古人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能让我们获得在书本中所收获不到的知识。因此,“高校应在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坚持实践育人,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经常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加大活动的频率和规模,培养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实践认知的过程,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活动对我国生态文明现状进行亲身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品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奢侈、不浪费,节约用水用电,不随手扔废弃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践踏草坪等等。

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素质。同时,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大学生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提高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过程中坚持“育人”为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3.3加强生态文化修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生态保护课程,浏览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和网页,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政策、方针及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重要性,不断丰富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注重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适度消费、循环消费,养成不浪费、不破坏的良好生活习惯,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注意平时的生活小节,节约用水用电、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从现在做起,努力建设一个美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注重循环利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和参与学校及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理论主要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价值,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至上要义,其精髓主要是:尊崇自然“好生之德”,效法天地“厚德载物”。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宝贵资源。加强自身的生态文化修养,还依靠扎根于内心的生态环保理念,所谓君子“慎独”。就是要运用道德的规范作为调节机制,需要人类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来保证。当然,单纯地依靠内心的革命是不现实的,所以,为了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还需要法律的约束和保障,强化对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4、结语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都应参与其中,相互交流、协作、提高,彼此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大学生自觉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生态环保的活动,让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也要将这些意识付诸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重在参与,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做一个生态文明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只要人人参与,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必将不断提高。

一、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的发展容易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济飞速增长的背后,由于偏重追求效率的生产模式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忽略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形势非常严峻。培养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对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首先要明确何为“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人、自然、社会三者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置身于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将自身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应当认清与自然的关系,把自身与自然当成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就是要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教育。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具有较高知识层次和思想觉悟的群体,不少学生对环境问题较为关注,这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环境危机感。然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不成体系。由于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大学生在主观上虽然有着学习生态文明观的渴望,并且有着初步的生态文明意识,但对于生态文明的认知仍是感性的,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学习,无法形成深层次的、成体系的`认识。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不成常态。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今天,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环境保护的相关专业和课程,然而生态文明观作为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素质,仅仅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其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覆盖到全体学生的常态化教育。再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不成规模。由于大学生容易受到当下流行的“拜金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自制力较差,且大学校园里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也不是很多,很容易导致过度消费等违背生态文明观的行为的产生,即使有学生在生态文明意识驱使下,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其影响力及持久性也较为有限,没有在大学生人群中形成规模。

三、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意义

现代工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近年来,“雾霾”等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无不应正了这一说法。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所取得的富有创造性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由此看来,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1、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需要其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求其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求其能够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能否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就构成了当代大学生是否全面发展的衡量尺度之一。

2、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促进高校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

高校是大学生的培养基地,其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反之,大学生是高校中除教职工外的主要人群,是高校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言论及行为对高校的人文生态环境同样影响巨大。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可以使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奢侈浪费的风气,能促进高校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善。

3、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可促进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国民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大学生是祖国的青年一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其能否拥有适应未来发展的观念,能否培养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很强的理论依据,它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的中诸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生态文明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发展绿色农业与建设生态文明》

[摘 要]生态文明作为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立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而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发展绿色农业,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人们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的形成以及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绿色农业 生态文明 作用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它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绿色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发展绿色农业,不仅能够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绿色农业知识,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绿色农业的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扶持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大力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绿色农业是适应生态文明客观要求的现代农业模式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之后,现在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作为一种以生态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是对以前所有农业模式的总结和提高,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正是适应了建设生态文明客观需要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工业文明既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又使人类的发展陷入了困境。导致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一方面,人类消耗甚至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衰竭的困境;另一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摆脱发展困境,世界各国都在反思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认识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不仅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而且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重要部署。从当前来看,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绿色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新型现代农业模式,它不仅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更体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首先,绿色农业强调以科技为支撑,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来解决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矛盾。这就必然要求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绿色农业强调以生态为基础,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提供的是绿色产品,倡导的是绿色消费,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改善土壤质量和利用生态机制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也就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绿色农业是适应生态文明客观要求的最佳现代农业模式,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发展绿色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的主导模式。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不仅适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绿色农业是对以前所有农业模式的总结和提高,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绿色农业强调以科技为主导,发展绿色农业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保障农产品的大量产出,有效解决农产品供求不平衡的问题;绿色农业以生产绿色食品为核心,发展绿色农业,能够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绿色农业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重点,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绿色农业是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不仅为建立起可持续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创造良好条件,而且还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其次,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公民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转变,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是推动科技进步特别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绿色农业要求确保资源安全,强调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这就会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地减少农业资源的利用和消耗;绿色农业的最终产品是健康、安全的绿色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中,都要实行严格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这必然推动绿色农业相关技术的进步,从而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同时,发展绿色农业还有利于促进公民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转变。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引导广大公民全面认识农业,正确认识绿色产品,自觉进行绿色消费,带动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等。这必将对我国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重要的人力支撑。

再次,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安全的生态环境,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实现了由高度依赖先进工业装备和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石油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转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选择的最佳农业发展模式。

最后,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条件。发展绿色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绿色农业是一种投入较少而收益较大的产业,可以使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绿色农业积极倡导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作用,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开辟了新的渠道;绿色农业强调实现产业化经营管理,需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不仅可以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和增收渠道,而且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这必然对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建设生态文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绿色农业是适应生态文明客观要求的现代农业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的共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目前,我国在发展绿色农业的问题上还存在着认识不足、观念滞后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对此,我们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普及绿色农业知识,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绿色农业加快发展的共识,增强各级政府、农村基层干部以及广大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广大消费者认识化学农业、“黑色农业”的危害,认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国情,自觉拒绝污染和不安全的食品,增强绿色消费的观念,逐渐形成绿色消费的习惯和行为。通过宣传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性,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

其次,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绿色农业是一种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离不开各绿色农业示范区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区,比如黑龙江、湖南的水稻生产和加工,内蒙古的乳品和牛羊肉生产与加工,新疆的葡萄和番茄生产与加工,江苏、浙江、福建的茶叶生产和加工等。这些省市区具有发展绿色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并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优势,完全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和优势,建好当地的绿色农业科技实验和示范区,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大力促进相关绿色农业科学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和应用,通过示范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带动全地区绿色农业的整体发展,也为建设生态文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再次,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生态文明,都离不开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我国应该积极调整农业相关投资政策,把绿色农业建设作为农业投资的重点,加大公共财政的投资力度,为加快绿色农业的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根据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国实际,对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主要应集中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扶持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公共财政要加大对绿色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资金支持,并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将研究重点转向绿色农业,加快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及其综合配套技术、质量监督检测技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利用技术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大力扶持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绿色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财政投资或补贴,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循环利用则是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加强公共财政对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农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资金扶持,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另外,我们还要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等,增强生态功能,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三是大力扶持对广大农民的知识和技术培训,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农民是发展绿色农业的主体,而当前我国广大农民不仅缺乏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和了解,更没有掌握发展绿色农业所必需的相关技术,因此,应根据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及其绿色农业发展规划,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当地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的知识和技术培训。通过提供有力的资金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我国的绿色农业,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参考文献:

[1]刘连馥:《绿色农业初探》,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

[2]孙火喜等:《加快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江西农业学报》2007年第3期

[3]杨兰根 张爱民 郑立平:《绿色农业及其发展对策》,《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第5期

[4]张秉福 叶海芹:《试论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的误区与对策》,《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5]刘伟明:《中国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世界农业》2004年第8期

[6]张爱民:《关于绿色农业发展若干关键问题的思考》,《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年第3期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是我国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有关生态文明15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提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种资源、环境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突出。只有加大对环境保护,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才能使人类文明向着高层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努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及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 文化 ,其价值观从以前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

其次,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众多,生活物资稀缺的现状,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双重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 报告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这充分表明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注重环境保护和建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一)加强 教育 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了其不合理性,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代价。

(二)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等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并渗透到社会、经济、法律、政治、伦理等领域,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给予支持。

(三)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人类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而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人类的欲望,因此以节俭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政策为手段、以致力于构造一个人与自然发展为目的的文明形态。它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当前,中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发展的 经验 教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由此可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既有利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自觉向公众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环境、资源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爱护社会上的一草一目等。

参考文献:

[1]雷毅.生态伦理学[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锦涛.十七大报告,2007-10-15.

《略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文谈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地位与 措施 。

【关键词】报告;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方式

一、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刘惊铎在其《生态体验论》中把生态文明定义为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 反思 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系统思考和建构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二、生态文明的突出地位

为什么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到这么高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对当今世界出现的能源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气候变化异常、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的科学分析,制定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对策。如何解决这一系列全球性的严峻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变人类的不良行为、观念、习惯。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阶级阶层,不管是什么民族种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超意识形态的全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使人类利益原则恢复了本来的权威。这一决策既能够赢得全国人民的拥护,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又能够把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紧密连接在一起,增强“地球村”的意识,共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从根本上、源头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恶性循环问题,实现永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建设生态文明,当然要加强保护、优化和建设生态环境,但绝不是单纯的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而是关联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纽带。我们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地球,优化自然生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实现生产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落实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实现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必须彻底改变人们奢侈过度消费的不良观念、行为、习惯,经济发展与财富增加并不能让我们丢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观念要先行。

要使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在全体公民中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人文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崇尚自然、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使生态文明观念成为13亿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建设生态文明,告别“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别“黑色文明”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建设生态文明,实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