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将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扩大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使用。
人民币金额成为8月31日举行的2022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一大亮点。专家表示,数字人民币的多元化使用场景不仅有助于推广数字人民币,还有助于改善消费结构,促进消费升级。可以继续稳步有序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使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今年3月底,数字人民币试点已经从原来的“10个1”试点地区扩大到15个省市的23个地区。天津、重庆、广州、广东、福州、厦门、福建、杭州、宁波、温州、湖州、绍兴、浙江金华、北京和河北张家口也在2023年北京冬奥会和残奥会后被增加为试点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6月以来,厦门、金华、广州、福州、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纷纷推出各种形式的数字人民币,促进消费。
将本地数字人民币消费推广活动与线上优惠券发放活动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商户数字化升级、平台协助的模式,共同促进消费复苏。例如,7月15日,在北京、南京、郑州、南昌、武汉等地商务局的指导下,“100家店”商家与支付宝联合推出“夏季消费节”,线下设立“主会场”。平台不仅为商家开放了10亿流量,还提供了出行、餐饮、快消、外卖四大场景的“支付红包”和消费红包。
在线上,通过红包码和优惠券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夏季消费节”期间,武汉26条美食街的宵夜市场全面回暖。婚宴消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大众化餐饮消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正在进行的上海“五五购物节”也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数字人民币券和数字优惠券,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支付宝数据显示,北京、上海、郑州7月线下消费笔数较6月分别增长31%、20%、30%。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应充分发挥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特殊功能,在保民生、促消费、扩内需、稳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周表示,消费场景丰富的支付机构和互联网公司,具有平台搭建、场景落地、业务拓展、提供数字人民币解决方案等重要功能。他们应该进一步激发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进一步引导大型互联网平台参与试点,帮助数字人民币在保障民生和促进消费价值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数字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全球货币金融体系进入数字化转型时代,多个经济体的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按下了快进键。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最近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研究报告。其中显示,目前有105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探索和研究数字货币,其中约50个国家和地区已进入开发、试点和发行的高级阶段。
世界经济论坛指出,为了充分激发数字货币的潜力,支付技术的进步需要与贸易的数字化齐头并进。巴哈马中央银行行长约翰罗尔表示,巴哈马将分享其在数字货币方面的经验,并向其他拉美国家学习。“数字货币在该地区有着光明的前景,潜在的技术合作可能会催生新的区域支付平台,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经贸发展。”
8月31日,数字货币板块下跌2%。
8月31日10点51分,数字货币板块指数报1129.22点,跌幅2%,成交额51.44亿元,换手率1.12%。
数字货币行业的市场前景如何?智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货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预测报告》详细分析了数字货币的能源资源潜力、数字货币的产业政策、国内外数字货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数字货币能源利用行业发展、数字货币重点能源企业运营、中国数字货币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规划等。帮助企业和投资者了解数字货币中国能源行业的市场投资价值。如果你想对数字货币,中国的能源行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投资数字货币,中国的能源行业,这份报告是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投资数字货币,简单来说,就是找一个上线了数字货币的交易所去买币,然后坐等币升值了再卖掉,或者赔钱了选择一下是补仓还是割肉止损,具体来说跟买股票差不多。
目前比较大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如Binance、Coinbase、Kraken、Bitfinex等大多在国外,甚至有部分交易所已经停止了新用户注册,国内用户购买起来都有些不便。如果想要投资数字货币也有一些设在境外但提供中文服务的数字货币P2P交易平台,不过提醒大家千万注意风险,注意平台是否安全可靠。
数字货币的投资与投机其实只有一线之隔,尽管从过去几年的价格变动来看,这类项目拥有高回报的特性,但与现存的投资渠道相比,这类项目也带有非常高的风险。可以预期未来会有国家发行具有国家公权背书的数字货币,而现有的数字货币未来趋势如何,我们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但是,不论做什么,大家都得需要注意风险。
4月28日,零氪宣布旗下子公司众曦医疗 科技 的数字疗法产品TH-002已获批医疗器械二类注册证,成为国内肿瘤领域的首个获证数字疗法,并已在多个省市开启物价准入申请流程。 据目前统计,国内超70家企业涉足数字疗法,精神类、行为和认知障碍是竞争最为激烈的赛道,有恩启、微脉、新景 科技 等20多家企业布局;包含糖尿病在内的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紊乱疾病次之,有妙 健康 、微糖等10余家企业布局;最冷门的是肿瘤疾病领域,仅有包括零氪、海心智惠在内的3家企业布局。国内已经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数字疗法产品(以医疗器械软件形式获批)超19款。 据易凯资本2021年11月发布的一份研报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59个数字疗法项目发生交易127起,参投机构180家,累计融资额近43亿元。《中国数字疗法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数字疗法当前还面临缺乏行业统一标准、缺乏临床试验政策法规指引、缺乏分层分类监管、商业模式尚处于雏形等现实挑战,距离成熟市场建立尚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数字疗法”这一概念最早在2015年提出,Sepah等首次在论文中明确这一概念。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是数字疗法领域最大的行业联盟——国际数字疗法联盟DTA(Digital Therapeutics Alliance)对数字疗法的定义,即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DTx)是一种基于软件程序的疗法,为患者提供循证治疗干预以预防、管理或治疗疾病。 数字疗法根据其技术原理以及在疾病干预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预防、治疗、管理三大类。数字疗法的产品形式以软件为基础,可为独立软件,也可与通用计算设备、其他医疗器械、药物的一种或多种产品联合使用。 其主要特点有二,首先是基于软件程序,而不仅仅是线上的,如在线问诊就不能列为数字疗法,因为其无需软件也可使用。其次,必须按照循证医学来处理,即必须有医生来控制方向,结合医学的循证原理来指导并干预病人的具体行为。 2017年,美国FDA批准了用于治疗物质使用障碍(SUD)的处方数字疗法的治疗方案用于临床。自此,数字疗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 健康 解决方案,开始走进大众视野。2020年11月,术康APP正式通过NMPA批准,成为国内首款“数字药品”。目前,已经取得疗效验证的数字疗法类型主要包含 游戏 互动、可穿戴设备、AR/VR体验类和应用程序操作类等。 其中,数字疗法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是精神心理领域。例如,已获批的数字疗法reSET和reSET-O能够治疗药物依赖,Deprexis可用于抑郁症的治疗,EndeavorRx作为首款有临床随机试验数据支持、并正式获批用于医疗处方的电子 游戏 ,可以通过视频 游戏 体验,结合药物,显著提升ADHD儿童的注意力。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 Research发布的报告《Digital Therapeutics Global Market Report 2021: COVID-19 Implications and Growth》显示,全球数字治疗市场预计将从2020年的35.3亿美元增长到2021 年的42.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将达到106.2亿美元,年复合增速26.1%。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医疗资源的严重不均衡、医院随访机制的缺乏,也令患者面临不少挑战。 在此前举行的第22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由零氪 科技 和天津市胸科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医师孙大强教授联手研究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比较Ⅰ ⅢA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患者不同随访方式5年生存率,发现对于主动积极参与随访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能够达到81.8%,显著高于被动随访患者的74.2%。 然而,据陈凯申介绍,在国内肿瘤治疗环境下,患者主动参与随访提升生存获益的积极作用往往被大部分研发企业所忽视,鲜有产品利用数字疗法针对中国肿瘤患者进行干预和管理。 因此,数字疗法在肿瘤领域的运用不仅需要在院内由医生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开展诊断、治疗领域的创新,还需要在院外关怀患者,改善患者康复体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完善医疗支付方式等。 肿瘤是数字疗法首先获批临床的领域之一,《2021年中国数字疗法洞察报告》表明,数字疗法切入肿瘤治疗的价值在于,通过体外研究技术与AI大数据结合,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指导。 数字疗法一方面可以改善肿瘤患者在精准治疗背景下,对用药规范的认知,另一方面可改善患者看病难、就医远的问题,提高院外随访、复查复诊的粘性,从而提升其生存获益。 陈凯申表示,肿瘤领域的数字疗法器械证件的获批,对于填补国内数字疗法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空白是积极的信号。通过算法和知识图谱,数字疗法可以对于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级、分层的预判,从而给患者提出干预性的建议。如今,国内数字疗法肿瘤治疗领域尚在起步阶段,并未形成全面的竞争态势,应用场景相对狭窄,需要更加成熟的技术和临床数据支撑。同时,医生可以结合患者的既往症状和过往治疗情况,进行分级评估,当触发到需要医生去干预的情况,医生便可以很快地根据患者既往治疗给出预警,对于患者去进行帮助和管理。 在过去几年,中国数字医疗领域的创新主要还处于起步阶段,以“连接”功能为主。2021年被行业誉为“中国数字疗法的元年”,数字疗法开始真正进入医疗领域,对疾病进行辅助干预。 《2021年中国数字疗法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数字疗法将重塑慢病管理生态。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慢病高发率挑战加剧,以及民众对数字医疗、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和接受度不断提高,数字疗法行业将成为慢病管理市场付费的重要引领者和主导者,对重塑慢病管理生态将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传统的药物在起效时,不可避免地会伴随不良反应。数字疗法虽然不会因为化学成分造成患者的不良反应,但也不意味着它是零风险的。例如,如果使用者未能正确使用,或是因为设备本身的硬件或软件问题,数字疗法的干预可能不起效,或是造成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数字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疗法,有效性和风险性还需要更多检验结果。 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智能医学部总经理郑文韬此前也表示,2022年是数字疗法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将是其向下生根、向上萌发、向周边繁衍的重要时期。当前医疗 健康 服务领域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如元宇宙、医疗信息化、移动医疗、医学人工智能、医共体平台等多头并进、四处开花,数字疗法并非可以贯通全医疗 健康 服务生态的体系,需要融入整体的生态体系中有序推进,相互赋能,协同发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关于数字经济的新科技成果,其立于不同的维度和层面,有不一样的解读,以下就我们所了解中予以介绍,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基础性能的提升,其二是应用技术的融合。关于基础性能的提升,我们看到在过往的发展中,我国社会经济从电子化走入信息化,又从信息化开始过渡向数字化,最终会实现真正的智慧化,其核心底层的变化之一便是数据体量总体不管增大,数据颗粒度不断精细,数据多源异构之间的交互融合要求更加突出。例如在建筑信息化中,客户已经开始不满足于传统的高逼真三维模型,而是更要求模型集成全专业、多格式的完整数据,从而实现在全生命周期的不断阶段根据不同要求予以功能的封装。如上,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数据体量、颗粒度、融合要求等方面的提升,一来国家行为如东数西算工程的开展,逐渐开始为全国的算力资源打造一个坚实的平台,客户也更加倾向于云计算方式来进行相应系统的搭建封装;二来对于底层PaaS组件,例如三维数据引擎,其更加强调于引擎对于云计算的适配以承载更大的数据体量,另外需要前沿图形图像算法来支持相关数据融合的开发,提供足够的API接口予以封装不同的功能。类似的,从云计算到边缘计算等方面,围绕着算力基础和算力算法为核心的多方向基础性能改善行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展中。另一方面,关于应用技术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到功能的应用不再仅限于大屏、Web端电脑,而是要求在手机端、头显设备等多端进行交互,这种交互既有数据的采集目的,也有数据输出的决策参考等多个方面。以常见的手机端为例,应用系统的延伸已经超越了简单将手机作为数据终端PDA查询的简单功能,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数据采集终端予以应用。在某些平台的报告输出过程中,我们看到可以将手机作为签名版予以手写,从而附着签名至报告上以形成更强的背书效力;在通视分析等情景中,不同于以往在工作室、办公室中的电脑模拟浏览,手机让工作者可以在现场,以手机作为AR交互设备,实景参照周边物理世界,对目标区域进行建筑工程等目标物的建造模拟、通视分析等功能;在室内导航的实景路线采集过程中,通过现有手机的MONO等摄像头设备,光学采集周边环境以形成有限空间的扫描,从而支持后期室内导航的动线、目的地等规划,并在实际使用中以光学采集的原理AI识别定位,从而摆脱需要GPS、WIFI等信号定位的限制。除了手机,我们看到不同技术之间也开始呈现加速的融合,例如对于文字识别判断和对三维模型的识别判断,其在三维智能审查平台中便得到充分运用,一方面通过对政府强制性条款规范的自然语义予以AI识别并自动转化为计算机语义版本,从而让计算机有自动审查的参数标准,另一方面也通过平台云计算三维数据引擎对BIM模型予以完整数据的支持,从而实现模型构件与参数标准之间的匹配,快速发现合规性问题,支持设计人员自检、院落团队预审、审图中心终审的整体工作效能提升;另外,传统的独立BIM应用和GIS广域场景也开始融合,例如通过GIS广域场景对于地形的加载,在其上予以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模拟,其对应BIM模型便能够推动Exposure单元中对于标的物损害的评定,从而在CIM(BIM+GIS)平台快速推出预警功能,帮助当局在特定极端天气下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予以预判,为保险公司等金融单位予以财务受损模型的封装。如上主要从PaaS基础性能和SaaS应用功能等两个方面探讨了数字化经济的一些新发展。
数字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
1、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力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并采取灵活的监管措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对于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技术、商业模式的出现与发展采取了先发展、后监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灵活监管策略,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正确方针。
2、我国数字经济已经建立起庞大的市场规模,并拥有数量众多的消费者。
基于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一有利条件,在庞大消费群体的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出来,由此促使我国互联网企业及其商业模式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梅特卡夫效应,是一种依靠规模化实现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的经济形态。互联网企业通常采取免费的模式推出服务,随着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引发梅特卡夫效应,即网络价值与用户规模的平方成正比,进而使企业价值实现指数级增长。
论文数字经济下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或企业应该如何发展:要坚定不移的走数字化发展的道路,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坚定不移的走企业制度,不忘初心,立场坚定。
1、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超过32万亿美元
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2018-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持续上涨。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2.61万亿美元,同比名义增长3.0%,占GDP比重为43.7%。
注:中国信通院列入统计范围的国家有美国、中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印度、加拿大、意大利、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俄罗斯等47个国家,下同。
2、数字经济增速远超GDP增速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衰退。统计范围内的47个国家GDP平均同比下降2.8%;数字经济成全球经济主要引擎,全球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速为3.01%,高于GDP增速5.8个百分点。
3、产业数字化占比上升
产业数字化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产业数字化代表数字经济在实体经济中的融合渗透,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组成,发展潜力巨大。数字产业化占比趋稳,产业数字化占比逐步提升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2020年全球数字产业化占数字经济比重为15.6%,占比下降;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达到84.4%,占比上升,产业数字化成为驱动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主导力量。
4、服务业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3.9%
全球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快于工业和农业。受行业属性影响,固定成本低、交易成本高的服务业更易于进行数字化转型,2020年,全球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达到44%;固定成本高、交易成本低的工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难度较大,2020年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24%;而生产经营严重依赖自然条件的农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制约因素更多,2020年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仅为8%。
5、2023年数字经济占比有望达62%
数字经济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成为转型升级驱动力,同时也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据IDC预测,到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全球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全球数字经济的前景乐观。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近几年来,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日益显著,由新能源汽车催生的充电桩行业迅猛发展,政策的利好,市场的空缺,引得各大玩家纷纷入局。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般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核心零部件和下游汽车整车装配和后市场服务,充电桩狭义上是新能源汽车的配套环节,广义上属于新能源汽车的下游产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链包括上游设备生产商、中游充电运营商和下游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商业模式上,充电桩行业并不复杂:从上游购买设备,然后建设充电站,再向车主收取电费和服务费,最后与各代理商分账。涉及到繁琐的多方分账,充电桩平台便迫切需要借助资金分账平台前沿的分账技术了。 首先,资金分账平台聚合主流的支付方式,能够为用户提高支付体验,帮助充电桩平台实现统一收银,进行资金管控。其次,平台方只需在资金分账平台上配置好与各代理商的分账规则,即可实现自动化分润分账,改变传统手工对账的局面,提高财务账务核算效率。同时资金分账平台架设于银行云服务器内,交易资金于央行监管户内进行封闭式管理,充电桩平台账户无资金流入,可有效帮助平台规避二清风险。 并且,基于充电桩平台的交易订单,资金分账平台可自主形成数据报表,一方面可以加速实现运营人员多维度观测用户数据、业务数据等,让数据分析的实时性与便捷度加倍提升。并且在精准交易数据的分析基础上,业务人员可高效提炼产品服务优化点,打造用户极致体验,推动产能提升。另一方面,资金分账平台通过信息流与资金流的匹配,沉淀了大量的真实交易数据,充电桩平台可根据真实交易背景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 在新基建的推动下,我国充电桩产业未来发展前景良好。面对这个千亿元的蛋糕,有谁能不垂涎呢。目前充电桩行业仍然处于群雄逐鹿的状态,大家各自为政,各有各的算盘。但在资金分账平台的助力下,能够让代理商之间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帮助充电桩平台创新交易管理服务效能,推动其在这条赛道上加速领跑。
消除里程焦虑 充电桩纳入新基建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备受瞩目,但是充电桩不足等原因造成的里程焦虑仍然是掣肘的“短板”,因此,其入选为亟待突破的新基建之一。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1.9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数量为51.6万台,私人充电桩数量为70.3万台。2020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6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加1.5万台,私人充电桩增加1.1万台。
充电桩保有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充电站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我国充电站保有量已经从2015年的1069座增加至2019年的35849座。
充电桩区域发展不平衡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截至2020年2月,江苏省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位居全国第一,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65827台。其次是广东省和北京市,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均超过6万台,分别为63507台和60829台。
充电桩区域分布较为不均衡,全国前10个省份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近74%。
充电桩数量仍然不足
根据新能源汽车的累计销量以及充电桩的保有量可以得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的配比情况。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2019年我国车桩比已经提升至3.50:1,较2015年的7.84:1已经有大幅的提升。其中,车与公桩比为8.25:1。
车桩比虽然在不断提升,但仍远低于《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规划的1∶1的指标,充电桩仍有较大的建设空间。
2020充电桩数量预测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预测,2020年将新增公共充电桩15.6万台,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66.7万台;新增私人充电桩37.3万台,私人充电桩数量将达到107.6万台。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特锐德(300001)、国电南瑞(600406)、万马股份(002276)、易事特(300376)、科陆电子(002121)、科士达(002518)等。
本文核心数据: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车桩比、企业市场份额、充电桩需求规模预测
行业概况
1、定义
电动汽车充电桩是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提供电力保障的充电设备。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分类以安装地点分类与充电方式分类最常见。按照安装地点可分为公共桩、专用桩;按照充电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流充电桩(快充)、交流充电桩(慢充)和交直流一体充电桩。
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延伸布局情况较为普遍
从充电桩产业链看,建设到运营主要涉及充电设备制造商、充电建设运营商、以及整体解决方案商,国内充电产业链上的这几类从业者往往身份重合、同时涉足多个功能领域。
电动汽车充电桩产业链涉及到上游充电桩及充电站建设及运营所需设备的生产商,包括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壳体、底座、线缆等主要材料供应企业和充电设备生产商。中游为充电站建设和运营商,负责充电桩和充电站的建造和运营。下游为整体解决方案商,提供充电桩位置服务及预约支付功能或者提供充电桩运营管理平台和解决方案,能够统筹上下游及客户需求,合理布局提供整体的运营方案。
从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产业链上的参与企业来看,上游生产商主要是宝武钢铁、明泰铝业(601677)等原材料供应商和科士达(002518)、盛弘股份(300693)、易事特(300376)等充电设备制造商;中游建设和运营商主要是星星充电、特来电(母公司:特锐德(300001))、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下游应用市场主要是以小桔充电为代表的充电服务平台、以百度地图和支付宝为代表外部支持平台和以小鹏(09868.HK)、蔚来(09866.HK)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领域加速入局
中国将新能源汽车视为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转换的关键要素,因此,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能设施也应运成为转型过程中最基础的抓手。从2006年比亚迪在深圳建设了第一批电动汽车充电桩起,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走高以及电动车技术的发展,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
萌芽期(2006年-2014年)
2006年,比亚迪在中国深圳建设了第一批充电桩,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正式进入萌芽期。期间,充电站建设工作主要由国家电网承担,尚未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该阶段由于新能源汽车刚刚普及,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也较低。
扩张期(2014年-2020年)
2014年,国家电网宣布全面放开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意味着充电桩市场不再只受国有企业控制,大量民间资本开始涌入。2015年之后,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中国充电桩保有量开始迎来暴涨阶段。当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为58.32万辆,车桩比约为10:1;而截至2019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81万辆,车桩比达到3.13:1。
发展期(2020年-2025年)
2020年,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可以看作是开启下一个阶段的象征,各地方政府也跟随国家政策针对充电基础设施做出政策方面的倾斜。此外,“大手笔”投入和新玩家涌入也将是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迈入第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成熟期(2025年之后)
未来,充电基础设施离不开大数据、5G等新技术和新领域的协同支持。预计在2025年之后,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逐步超越燃油车,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迈入成熟期,车桩比将达到2:1,并且行业内将可能大范围盈利。
行业政策背景:“双碳”助推新能源发展,利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是新能源汽车和电动汽车发展的基本保障,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了充电桩行业的政策方向。随后,国家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推动充电桩在居民区、办公区及公共区域充电桩的建设。
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供给情况: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规模呈增长趋势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数据,2015-2021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261.7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数量为114.7万台,较2020年增加34.0万台;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数量激增,累计保有量达147.0万台,同比增长68.19%。
从公共充电桩建设规模来看,自2015年以后,我国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数量保持稳定高速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底,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80.72万台,相较2019年同期增长56.31%。截至2021年年底,总计上报公共类充电桩114.7万台,同比增长42.10%。
2、行业需求情况:新能源汽车增量扩大充电桩需求缺口
2015年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中提到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480万个充电桩,满足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其中,公共充电桩50万个,私人充电桩430万个,车桩比基本达到1:1。
然而,目前充电网络建设远落后于规划。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784万辆,充电桩数量261.7万个,车桩比3:1。综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及充电桩累计数量来看,2015年至2021年的全国车桩比从8.8:1下降为3:1。近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在3:1左右的水平波动,充电配套有所改善,但和《发展指南》规划的车桩比1:1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可见,为实现国家新能源汽车规划目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将成未来发展重点,未来电动汽车充电行业成长空间巨大。
3、区域建设现状分析:华南华东地区建设规模较大
截止到2021年12月底,省级行政区域内所拥有的公共类充电桩数量前十的依次为广东、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山东、湖北、安徽、河南、福建;拥有的充电站数量前十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河北、四川、天津、湖北,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行业竞争格局
1、制造企业竞争:头部效应明显,市场集中度较高
充电设备制造行业的技术门槛较低,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目前国内充电桩设备生产领域的相关公司数量超过300家,供应商数量多,因此市场竞争较充分。同时,充电桩设备制造企业头部效应明显,龙头企业集中度较高。由于技术提升、规模优势以及竞争加剧,充电模块价格持续走低,因此虽然新增充电桩数量增加,但是行业盈利情况并不乐观。行业进入洗牌阶段,具有先发规模优势和资金成本优势的企业有望扩大市占率。
注:不同企业充电桩设备业务统计分类略有差异,其中,国网南瑞选取行业类型为继电保护及柔性输电;中恒电气为电力操作电源系统;科陆电子为储能业务;其余企业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设备等。
2、运营企业竞争:合盛硅业电动汽车充电桩单体产能超过90万吨/年,在行业中遥遥领先
从公共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公共充电桩运营商集中度高。截止到2021年底,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公共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13家,分别为:星星充电运营25.7万台、特来电运营25.2万台、国家电网运营19.6万台、云快充运营14.5万台、南方电网运营4.1万台、依威能源运营3.5万台、汇充电运营2.7万台、深圳车电网运营2.6万台、上汽安悦运营2.3万台、万马爱充运营2.0万台、中国普天运营2.0万台、万城万充运营1.2万台、亨通·鼎充运营1.1万台。这13家运营商占总量92.9%,其余运营商占总量7.1%。
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1、利用率提高、充电智能化、服务综合化、创新研发、车桩协同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爆发式增长,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快速发展。但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还存在整体利用率不高、成本回收周期长、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政策规划的引导下,未来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的发展存在如下趋势:
2、预计至2027年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需求量或超过2283万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于2020年9月29日在海口参加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第三期时表示,未来15年汽车电动化将加速发展,市场占有量会快速提升。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会超过8000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在30%到40%;2035年保有量会超过1.6亿辆,销量占比50%到60%,纯电动车占比在90%以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到,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预测,2022年将新增190万台随车配建充电桩,随车配建充电桩保有量达到337万台。新增公共充电桩54.3万台,其中公共交流充电桩24.4万台,公共直流充电桩29.9万台;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69万台,其中公共交流充电桩92.2万台,公共直流充电桩76.8万台。
国内车桩比短期内将基本保持目前3:1的比例,充电桩增量速度会逐渐赶上新能源汽车增量,到2025年前后增量上实现反超,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预计到2027年车桩比应达到2:1。
前瞻推算,202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4567万辆左右,根据车桩比为2:1的比例估计,2027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累计需求量将超过2283万台,预计2022年至2027年的复合增长将率达到35%左右。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1、建设规模快速提升,快充桩占比逐步提升
根据IEA公布数据显示,2015-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建设规模持续上升,由2015年的18.43万个增长至2020年的130.79万个,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7.98%。
从2020年全球公共充电桩数量增长到130.79万个,同比增长了41.23万个;其中,全球公共慢充桩数量为92.22万个,公共快充桩数量为38.57万个。
注:IEA定义的快充桩的充电功率超过22kw,慢充桩的充电功率低于22kW。
2、补贴政策及配套需求共同推进行业增长
——电动汽车配套需求增长
一方面,全球电动汽车的普及度提升带动着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需求增加。根据IEA的披露数据,2017-2020年,全球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销量均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虽然目前主要市场电动汽车销量占较低,但过去四年间增长率维持高位。
2020年,在全球汽车销售低迷情况下,全球BEC和PHEV销量逆势上涨,达约300万辆。与此同时,2017-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呈上升趋势。2020年,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约为1000万辆。
——各国补贴政策积极推动
另一方面,各国支持政策对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各国的长远发展目标,电动汽车的推广显然是环保的一项重要举措。自电动汽车推行以来,全球各个国家纷纷出台电动汽车充电桩相关补贴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加强电动汽车的推广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对于全球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快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2030年全球充电桩保有量有望突破千万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Global EV Outlook 2021》报告,对2025年和2030年全球充电桩规模作出了预测:基于各国最新政策(Stated Policies Scenario)及可持续发展方案(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enario)两种情形,到2025年,全球充电桩预计保有量将分别达到4580/6500万个,其中全球私人充电桩预计保有量分别达3970/5670万个,全球公共充电桩预计保有量达610/830万个;
到2030年,全球充电桩预计保有量将分别达到12090/21520万个,其中全球私人充电桩预计保有量分别达10470/18990万个,全球公共充电桩预计保有量达1620/2530万个。
注:SPS即Stated Policies Scenario,表示IEA根据各国最新政策预测;SPS即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enario,表示IEA根据可持续发展方案预测。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 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和美林公司被收购与始自去年的次贷危机一脉相承,在众多专家看来,这个事件仅是整个危机过程中泛起的一朵浪花,不应该被孤立看待,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际上也是次贷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延续。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以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来理解这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出口方面,可以预料的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将由于此次席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而更显严峻。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一度在6-7月份冲高的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又将遭遇考验,张斌说,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张斌同时分析,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继续降低,而投资支出将出现增加,“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美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减少而制造业因投资增加而逐渐恢复活力,那么势必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冲击二�� 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 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 从可以观察到的数据来看,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中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美林公司被收购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的“两房”,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也认为,虽然美国经济形势在二季度表现优于预期,体现出了足够的韧性,但这是由于美元弱势所带来的强劲出口所致,因此,在金融风暴袭来,国内需求更趋疲弱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将继续推动“弱势美元”下的出口,给美联储预留出进一步降息的空间。 张斌表示,虽然中长期还是看好美国经济走强和美元汇率走高,但是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冲击三�� 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是美国次债危机的延续,带给金融机构的损失和震动相当大,华尔街五大投行拥有强大的投资和研究团队,资产超过数千亿美元,信息资源也极为丰富,这样大型的投行也纷纷倒闭,说明了此次危机的严重性。“不同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所区分的只是损失额度大小,像雷曼兄弟,还包括前面被美国政府接管的“两房”和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等,但与其估算投资者的直接损失不如考量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打击。 具体到中国而言,郭田勇认为,影响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市场信心,美国出大问题的机构相继破产,给中国的投资者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 可以获得印证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消息传来的次日,正值A股结束中秋三天假日开市,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其表现只能以“惨不忍睹”来形容,其中,工商银行跌9.95%,建设银行跌9.94%,中国银行跌9.17%。在多方利空消息的垂直打击之下,沪深两市银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过 9.0%,多达8家银行股跌停。而据昨日最新披露的信息,16日盘中跌停的招商银行截至昨日共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其中, 高级债券6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000万美元,并且公司尚未对上述债券提取减值准备。 冲击四�� 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 雷曼兄弟破产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直接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的次级债券,形成实际损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 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ly)北美版前执行总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罗伯特道林(RobertDowling)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时表达了他对持有大量美国金融机构股票和基金的中国银行业的担心。 根据破产文件显示,雷曼兄弟前30大无抵押债权人主要是亚洲金融机构,包括日本的Aozora银行、中央三井信托、住友三井金融、瑞穗实业银行、信金中央金库、国内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再度被牵涉其中。据报道,雷曼对日本Aozora银行欠款额达4.62亿美元,对瑞穗实业银行欠款额达3.82亿美元,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2.75亿美元,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 “华尔街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道林说,“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金融风暴引起美国股指暴跌,而中国政府曾在华尔街购入大量股票,中国的银行、基金公司也曾买入大量美国基金;除此以外,金融危机引发的贷款困难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贸易出口。” “其实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下滑,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经济因素,还有一部分的确也是来自于美国,来自于外部所导致的。”郭田勇说,“我们讲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经济衰退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输入性,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它对各个国家的商品、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所以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或者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经济出现衰退。” 爆发数月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中国经济是否能“独善其身”?中国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这场危机?来自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众多国内外官员、学者共同把脉次贷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次贷危机带给美国经济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深化。”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2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正在恶化,表现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恶化、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失业增加、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者信心在下降、消费支出增长处于停滞、信贷紧缩,投资者的信心受挫等方面。 “我们正经历着美国,也是西方国家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言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最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现在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它会造成全球性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期待中国经济能独善其身是不现实的。”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认为。不过,谢伏瞻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是好的”。 “在整个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它在分享全球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受到全球危机的影响。”史蒂芬·罗奇说。 “这种影响可能会从贸易和资本两个方面产生。”中国的经济学家樊纲认为,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市场,美国经济下降,尤其是当消费出现下滑,对中国的出口显然会有一定影响;而资本面上将出现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以致近期流入中国的资本反而会增多的可能———更多的资金意味着更多的流动性,同时也意味着更容易产生投资过快增长的风险。 次贷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置到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也给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加了新的困难。 “当世界经济面对危机的时候,好的药方能够迅速摆脱危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认为,当前怎样定义全球出现的通胀?结构调整如何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如何看待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与流动性过剩?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谢伏瞻指出,为了应对国际环境的变化,短期政策来看,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从长期政策来看,是要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自主创新,提高我们国家和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保持经济长期增长重要任务的同时,要及时注意观察世界经济发生的变化,并对我们的政策进行适度调整。”樊纲认为。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进而指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国在宏观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关注创造就业的问题。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响:比较有限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 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1、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 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25.7%。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 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2、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3、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规模加大。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可能采取放松银根、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来防止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本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净流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境外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大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 4、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联储分别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75个、50个和75个基点,减息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 13.31%,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6.12%,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4.04%。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并在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更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地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会加大,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5、境外投资风险加大 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的是,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 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外围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近期,发端于美国并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也引发了各界对危机的评估与推测。国内学者尤为关注此次危机的杀伤力到底有多大、对中国经济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等问题。在9月下旬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 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8年第三季度)”上,多位经济金融领域的知名学者,就以上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只有认清危机,才能应对危机,专家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此次金融危机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林岗(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美国金融危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它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一点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消费倾向肯定会下降, 对我们的出口需求会减少,这会影响我国的出口,但我觉得这个也没什么。我们应该把目标更多地转向国内,拉动国内市场,不必过分依赖国外需求。 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关于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有人说是1929年之后最严重、最大的危机,影响到了全球。我个人认为虽然很严重,但对严重程度的估计似乎还是放大了一点。它真实的影响是在金融领域本身,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大。 美国几家大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了,我把这看做是一次重组。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不一定是灾难性的。金融危机发生后最严重的问题是失业,这会带来很大的危机。 这件事给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敲了一个警钟。美国发展到今天出现金融危机,可以说是美国社会调整的一个过程,它像发高烧一样,不能说美国经济现在整体都不行了,美国还是很强大的经济实体。 大家都说金融是核心,金融作用很大,把金融的地位看得很高。我不赞成过分重视金融而轻视其他,我认为还是实体经济在先,应该把实体经济、真正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我完全有信心,增长10年、20年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中国还不发达,还需要发展,因此投资会大量上升,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李扬(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我认为目前的危机还在金融领域,实体经济还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冲击。当前的问题固然表现在金融领域,但解决方案还是在实体经济。要想使目前这种形势稳定下来,首先要稳定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还在展开。我谈几点看法:1、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有过度发展、自我服务的倾向。很多理财产品纯粹是生造的。我不是说不搞金融创新,而是金融创新一定要密切联系实体经济。2、最近几年债券市场规模很大,与企业相关、居民相关的债券不够发达,与金融机构相关的债券则大大膨胀,可就是到不了实体经济中去。今后需要思考,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应保持怎样的关系?3、关于金融业发展市场化的问题。这次危机告诉我们,迅速市场化可能是有问题的。次贷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终结。新自由主义就是主张完全市场化、放松管制等。中国这次幸免于难,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也幸免于难,这与我们谨慎的市场化有关。此外, 金融业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公共行业,因此在金融业完全推行市场原则可能不是最好的模式,应当给政策性金融保留一些地方。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在我看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金融在现代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们的资源都在越来越金融化,如果不把握这种趋势,总想慢慢回到实体经济,那是很危险的。首先,目前的资源已经很金融化了,你不做金融别人要做,因此必须了解它;其次,财富也很金融化了;第三,经济的增长无论是增量资源还是存量资源,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金融体系的配置。增量资源的配置主要依靠传统商业银行,存量资源的再配置和优化则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经济增长是通过资源配置来完成的,如果不注重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经济增长就会非常缓慢,质量和效率也差。所以,不能因为风险来临了,我们就怀疑金融。 这场金融危机是一场灾难,但是新的金融模式一定会从中产生。金融体系有一种功能就是帮助全社会来分散风险。没有这种机制,经济增长会很麻烦,经济发展会没有效率。现代金融体系通过各种产品的设计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创造了财富的增长模式。人们一般都认为金融体系没有财富创造功能,只有资源配置功能、媒介功能,这是不对的。事实上,金融具有财富创造的功能。 马君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此次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没有那么严重的直接影响。由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所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则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影响。因为,前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是靠投资,二是靠出口,这意味着我们跟世界经济的波动性是高度一致的,国际金融动荡会引起国内经济的调整。我们不能就金融论金融,它一定跟实体经济有关,一定会影响实体经济。我们目前最重要的,是应该在实体经济领域,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升级,等等。另外,我国的中小企业现在十分困难,尤其是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升值,产品成本大幅度上升,而且出口市场不好的时候,应如何来加以调整?我认为综合配套改革很重要。 雷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从美国次贷危机到现在,只是在金融领域出现了问题。在金融领域当中,也只是投行出现了严重问题。美国IT行业是在投资银行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当新技术革命放缓以后,投行在供给方面不能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便承担了房地产的金融支撑,而美国的房地产需求很难向世界其他市场转移。从这一点来讲,美国的投资银行肯定会出现向商业银行的回归,但不是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从金融学的角度来说,只有当证券市场充分发展,有充分的准备手段,有充分的衍生工具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到商业银行或是货币市场无风险利率的存在。 叶永刚(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不少人认为现在是衍生金融工具搞多了、搞快了,我不这样认为。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充分发展的,这个市场我们还没有,还不如别人,对这个市场我们也不够熟悉。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由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的,其实价格信号也是一种风险信号,而金融衍生工具能够锁定未来的价格。我认为,金融市场建设得越快,这个国家就越安全;越是关起门来,就越不安全。此外,我们的金融监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现在我们只是微观的监管体系,只是事后的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要从微观到宏观、从金融机构到企业到政府到个人构成一个整体体系。
我只能给一一些文件供你自己选择,如果说写论文的话,我估计 没有时间,不好意思了: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当今企业经济效益偏低的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低、成本高、浪费严重、技术设备力量落后。其原因(1)从外部方面,主要受市场经济影响,原材料、运费不断增长,设备更新所需费用相对较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又日益激烈;(2)从,人部看,工资费用逐年增长,重速度,轻效益,轻成本,久而久之。成本意识谈化,成本管理松弛,成本指标不断上升。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般而言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有:1、准确分析、把握市场信息、正确决策,正确投资,使产品适销对路;2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增加销售,促进货币回收;3、购置新设备革新工艺,优化生产结构,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4、从企业内部着手,加强企业管理。下面分财务管理、降低成本、其它途径这三方面具体谈谈它们对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一、 财务管理,是预测分析企业的经营方针、财务目标、成本控制、财务保证、财务改进等管理职能的活动,它是企业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它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富的最大化;管理对象是现金的循环和周转;它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投资和股利的决策。因此加强财务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加强财务管理主要包括1、加强资金管理,2、加强全面预算管理,3、提高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1、要加强资金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的:①强化投资管理。首先必须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分析并做好投资前的预算;充分考虑时间价值和风险程度;准确比较项目的投资回收率和筹资成本率;充分考虑企业偿债能力并防止盲目举债②加大货币回收力度、加大清欠力度,加大销售,使产品适销对路,以销定产,加大现款订货的优惠力度;执行“不付款不发货”以控制新欠的发生,制定清欠对策和方法,组织各方面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催收货款③合理控制仓储量,有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④改革资金的管理体制,实行集中管理,收支两条线及统收统支的制度。2、全面预算管理是以对市场需求的充分研究和科学预测的前提,以货币或其他计量形式对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时期的生产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运作活动作为系统的预计,是用来分配企业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一种系统和管理方法。全面预算管理对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经营成果预算,可以促进收增长,降低成本,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财务状况预算,可以盘活企业资产;投资预算,可以掌握投资总量与企业发展方向,以获取最大投资效益;劳动力成本预算,可以掌握人员信息及企业的劳动力水平;现金流量预算,可掌握现金流动信息,降低债务及资产负债率,平衡资金余缺,提高资金利用效益。要加强全面管理预算则需①建立完善预算管理机制,②严格执行,并加以控制及调整,③建立考核奖罚制度。3、提高财务信息的使用价值。财务信息也是非常宝贵的资源,企业内部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在财务信息上均有体现,利用财务信息,有利于发现、解决企业内部问题,优化生产、组织结构;财务信息也能折射出市场信息,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二、 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我们有必要将其专门分析。一个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是企业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的大小。企业成本一般包括①材料成本:采购、运输、仓储成本,还有材料损失等;②加工成本:设备的损耗、水电费材料浪费、废品损失等;③劳动力成本:职工工资,管理费用;④销售成本:宣传费用,销售所花的人力物力,运输费及售后服务的费用等。降低成本的主要方法有:1、技术手段,2、管理手段。通过引进新的技术,先进的生产工艺、购置新的机器就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产品质量的提高也降低了售后服务的费用。管理手段即实行成本管理。例如供应过程中成本管理,包括采购、物资保养、物资筹集成本管理等。为了实施成本管理,有以下几种方式:(1)先施行成本合理预算,再对其进行限额制度。通过实际成本与预算的比较分析,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对额度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第1章:中国文化产业定义及发展环境分析
1.1 文化产业定义
1.1.1 文化产业的定义及统计范围
(1)文化产业的定义
(2)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
1.1.2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文化产业的活力和潜能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低碳产业
(3)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
1.2 文化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1.2.1 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1.2.2 文化产业主要政策及规划
(1)中国文化产业主要政策
(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1.2.3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分析
1.3 文化产业经济环境分析
1.3.1 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1.3.2 宏观经济与文化产业相关性
1.4 文化产业社会环境分析
1.4.1 居民收入分析
1.4.2 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分析
1.4.3 居民文化消费理念分析
1.5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与威胁分析
第2章: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
2.1 国际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2.1.1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1)美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
(2)欧盟:追求多民族文化的生态平衡
(3)英国:发达的文化创意产业
(4)德国:卓越的会展业
(5)法国: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
(6)日本:三位一体战略
(7)韩国:文化立国战略
2.1.2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美国:市场驱动型
(2)英/法:资源驱动型
1)英国—文化资源
2)法国—资金资源
(3)日/韩:政策驱动型
1)日本
2)韩国
2.1.3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2.1.4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政策
(1)创意产业的相关政策
(2)创意产业政策发展趋势
2.1.5 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经验
2.1.6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1)规模化、集约化和垄断化
(2)不平衡化
(3)融合化
(4)区域化与多元化
(5)高科技化
2.2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2.2.1 美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2.2.2 美国文化产业细分市场发展状况
(1)文化艺术业现状
(2)表演艺术
(3)艺术博物馆
1)美国艺术博物馆发展现状
2)美国艺术博物馆运营情况
3)美国优秀艺术博物馆运营案例---古根海姆博物馆
4)美国优秀艺术博物馆运营案例---美国旧金山探索馆
(4)电视电影业
1)电视业
2)电影业
(5)出版业
1)报业
2)出版业
(6)音乐唱片业
2.2.3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
(1)全面立法,保护知识产权
(2)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发展
(3)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运作模式
(4)拓宽产业资金来源渠道
2.3 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2.3.1 英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1)广播影视业
1)广播业
2)电影业
(2)出版业
1)报刊业
2)图书业
2.3.2 英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2.3.3 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
2.4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2.4.1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1)动画市场现状
1)动画产业市场规模
2)动画产业细分市场
(2)电视市场现状
(3)电影市场现状
(4)文化艺术业现状
1)日本博物馆发展现状
2)日本博物馆运营模式
3)日本优秀博物馆运营案例---日本未来科学馆
2.4.2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创新实施体系
(2)产业合作
2.4.3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
(1)政府部门支持
(2)完善相关法规
(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创新水平
(4)强化金融支持,提供资金保障
2.5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2.5.1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2.5.2 文化产业规模
2.5.3 文化产业进出口
2.5.4 韩国电影产业
(1)韩国电影总票房情况
(2)韩国观影人数情况
2.5.5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2.5.6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
(1)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2)文化与现代工业相结合
(3)创造投融资及技术条件
第3章: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力研究
3.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1.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机构及从业人员情况
(2)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
(3)艺术表演团体
(4)文物机构
(5)文化产业资金投入情况
3.1.2 文化产业市场规模
3.1.3 中国文化产业经营状况
(1)文化市场经营状况
(2)艺术表演团体经营状况
3.1.4 中国文化产业结构分析
(1)行业类别分析
(2)产业类型分析
(3)地区营收分析
3.2 中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3.2.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目标
3.2.2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1)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思路
(2)主要细分领域发展思路
3.2.3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数字文化产业将成为主流文化产业
(2)活动经济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
(3)文化内容产业将繁荣发展
(4)文化产业人才进一步得到重视
(5)商业模式竞争将成为文化企业竞争的主流
3.3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3.3.1 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3.3.2 中外文化产业竞争力差异比较
(1)产业概念比较
(2)产业实力比较
1)人力资源比较
2)资金实力比较
3)技术实力比较
4)市场化能力
5)资源转化能力
6)创新能力
3.3.3 产业潜力比较
3.3.4 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分析
(1)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
(2)中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劣势
3.3.5 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3.4 中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3.4.1 中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1)国内法律
(2)国际条约
3.4.2 中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1)著作权保护
1)2020年《著作权法》修改
2)著作权保护现状
(2)文化产品的商标保护
(3)地理标志与文化产品的保护
(4)专利权保护
(5)商业秘密保护
(6)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
3.4.3 中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建议
(1)版权保护制度建设的建议
(2)文化产品的商标保护建议
(3)文化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建议
(4)专利权保护建议
(5)商业秘密保护建议
(6)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建议
3.4.4 中国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最新动态
(1)《世界知识产权指标》
1)专利
2)商标
3)地理标志
4)《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
第4章:中国文化产业细分市场研究与投资机会分析
4.1 中国图书出版业发展分析
4.1.1 图书出版行业发展概况
4.1.2 图书出版行业发展规模
(1)经济总量规模
(2)图书出版类别
(3)出版物结构
(4)进出口分析
(5)版权引进输出情况
4.1.3 图书出版行业竞争状态
(1)行业内部竞争
(2)上游对图书出版行业的议价能力
(3)下游对图书出版行业的议价能力
(4)行业潜在进入者威胁
(5)行业替代品威胁
(6)竞争情况总结
4.1.4 图书出版行业市场规模
4.1.5 图书出版行业发展趋势
(1)传统与数字合作大于竞争
(2)大众图书+数字图书出版
(3)专业图书+数字图书出版
(4)教育图书+数字图书出版
(5)图书成为奢侈品是趋势
4.2 中国电视产业发展分析
4.2.1 电视产业发展规模分析
(1)电视产业基础
1)电视台数量
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2)电视节目制作
1)电视节目套数
2)电视节目制作时间
3)电视节目播出
4.2.2 电视市场收视特征分析
(1)每日户均收视时长
(2)地域用户特征
1)不同地域用户活跃时段
2)不同地域用户频道偏好
4.2.3 电视市场竞争趋势分析
(1)各级频道竞争现状
(2)电视内容市场竞争
4.2.4 电视节目发展趋势分析
(1)电视内容与表演或其他领域深度融合
(2)与新媒体联合增加观众粘性
(3)明确节目定位,抢占受众市场
4.3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
4.3.1 中国电影产业市场概览
4.3.2 电影产业发展规模分析
(1)电影院线影院规模
(2)电影产量规模
(3)电影观众规模
4.3.3 电影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1)区域竞争
(2)企业竞争
4.3.4 电影产业市场规模
4.3.5 电影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电影创作与网络文学“联姻”越来越普遍
(2)大数据和云计算减少电影投资的盲目性
(3)互联网拓展了电影行业的营销与播放渠道
(4)互联网还为大部分无法进入院线的中小成本电影开辟了播放渠道
(5)互联网催生出新的电影类型—微电影
4.3.6 电影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4.4 移动媒体产业发展分析
4.4.1 移动媒体分类与概况
4.4.2 移动媒体基础资源发展情况
(1)手机网民规模
(2)网民城乡结构
(3)互联网普及率
4.4.3 互联网络接入设备
4.4.4 移动媒体产品与服务发展情况
(1)移动通信的发展
(2)移动搜索的发展
(3)移动游戏的发展
(4)其他移动媒体的发展
4.4.5 移动媒体发展趋势分析
4.5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分析
4.5.1 动漫产业供需分析
(1)动漫产业市场供给分析
(2)动漫产业市场需求分析
(3)动漫市场供求变动原因
4.5.2 动漫产业市场竞争分析
(1)动漫产业全球竞争地位
(2)动漫产业国内竞争格局
4.5.3 动漫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打造原创IP,以内容为王
(2)动漫企业探索市场化发展道路
(3)动漫创意企业联合化
(4)校企合作日益频繁
(5)视频网站将推动产业发展
4.5.4 动漫产业市场规模分析
4.6 中国文化地产市场发展分析
4.6.1 文物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1)文化地产市场发展概况
(2)文化地产市场特点分析
(3)主要文化地产项目汇总
(4)文化地产项目主要类型
4.6.2 文物地产市场需求分析
4.6.3 文物地产项目发展趋势分析
4.6.4 文物地产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1)旅游文化地产投资机会分析
1)旅游文化地产特点分析
2)旅游文化地产主要类型
3)旅游文化地产开发模式
4)旅游文化地产投资机会分析
5)旅游文化地产项目成功要素
(2)影视地产投资机会分析
1)影视地产运营模式分析
2)影视地产发展方向分析
3)影视地产投资机会分析
(3)文化Mall投资机会分析
1)文化Mall发展现状分析
2)文化Mall投资机会分析
3)文化Mall建设经验与建议
(4)博物馆地产投资机会分析
1)博物馆总体建设情况
2)博物馆运营情况分析
3)博物馆地产投资机会与风险
4)博物馆地产投资策略建议
第5章:中国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及运营分析
5.1 文化产业基地概述
5.1.1 文化产业基地的概念和类型
(1)文化产业基地概念
(2)文化产业基地类型
(3)文化产业园区
5.1.2 文化产业基地的功能
(1)文化产业基地的经济功能
(2)文化产业基地的社会文化功能
5.2 中国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发展分析
5.2.1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概况
(1)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规模
(2)十大最具影响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5.2.2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展分析
(1)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展规模
1)历届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名单
(2)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华侨城集团公司发展分析
1)公司简介
2)公司荣誉
3)主营业务
4)管理架构
5)文化产业经营情况
(3)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西安曲江新区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园区荣誉
3)园区架构
4)文化产业经营情况
5)园区运营情况
6)园区规划
(4)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沈阳棋盘山开发区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园区架构
3)文化产业经营情况
4)园区规划
(5)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产业布局
3)文化产业经营情况
(6)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园区定位
3)产业布局
4)园区规划
5)园区经营情况
(7)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张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园区荣誉
3)目标定位
4)园区经营情况
5)园区成功经验总结
(8)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长沙天心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园区荣耀
3)园区经营情况
4)园区发展现状
5)文化产业布局
(9)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都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园区经营情况
3)文化产业布局
(10)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安徽省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园区经营情况
3)文化产业布局
(11)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甘肃省敦煌文化产业园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文化产业布局
(12)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规划
5.2.3 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发展分析
(1)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现状
(2)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中国曲阳雕塑文化产业园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园区规划
(3)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福建省闽台文化产业园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园区规划
(4)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江苏省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发展分析
(5)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浙江省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发展分析
(6)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湖北省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发展分析
(7)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西藏自治区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发展分析
5.2.4 国家级动漫基地发展分析
(1)动漫基地发展概况
1)动漫基地建设初期
2)动漫基地发展现状
(2)国家级动漫基地发展规模
(3)国家级动漫基地布局
5.3 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发展分析
5.3.1 文化产业基地发展现状分析
(1)文化产业基地类型
1)文化艺术园
2)文化地产园
3)科技创业产业园
4)文化旅游园
(2)文化产业基地形成方式
1)艺术家自发聚集而形成的文化村落
2)文化商人牵头组织下形成的产业园
3)政府主导形成的产业园
4)企业主导形成的产业园
(3)文化产业基地发展规模
(4)文化产业基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3.2 文化产业基地产业链构建
(1)“钻石模型”与文化产业基地的要素
(2)文化产业基地产业链打造
1)形成多种产业链形态
2)单个产业链打造
3)产业链组合的三种模式
5.3.3 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发展的建议
第6章:中国重点省市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6.1 北京市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6.1.1 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1)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1)北京文化产业相关政策一览
2)《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3)《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
(2)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3)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4)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展望
1)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2)促进中小微型文化企业发展
3)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4)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5)高品质文化消费为未来消费的主要趋势
6.1.2 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情况
(1)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建设情况
(2)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建设规划
1)北京老城13片文化产业精华区
2)文艺创作实施一个标准
6.1.3 北京市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运营分析
(1)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发展分析
1)地理位置
2)产业布局
3)基地建设
4)技术服务平台
5)商业设施
6)入驻企业
(2)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分析
1)地理位置
2)发展定位
3)基地建设
4)技术服务平台
5)入驻企业
(3)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发展分析
1)地理位置
2)建设目标
3)发展情况
(4)北京798艺术区发展分析
1)基地简介
2)发展现状
3)发展规划
(5)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发展分析
1)基地简介
2)发展定位
3)入驻商户
6.2 上海市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6.2.1 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1)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2)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1)上海市文化事业费
2)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上海市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4)上海市文化产业基地发展特点
1)国家基地引领发展,园区辐射效应增强
2)园区服务功能提升,集聚效应凸现
3)园区特色逐步形成,呈现品牌化新发展
6.2.2 上海市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运营分析
(1)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发展分析
1)基地简介
2)运营情况
(2)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分析
1)基地简介
2)三大功能性平台
3)十大业务板块
4)入驻企业
(3)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园区特色
3)动漫衍生产品
4)入驻企业
6.3 广东省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6.3.1 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1)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1)广东省文化产业相关政策
2)《广东省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方案(2021-2025年)》
3)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4)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特点
6.3.2 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展望
6.3.3 广东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1)广东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政策
(2)广东省文化产业基地运营状况
6.3.4 广东省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运营分析
(1)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广州番禺园区发展分析
(2)深圳大芬油画村发展分析
1)“大芬油画村”的缘起
2)“大芬油画村”的规模
3)“大芬油画村”经营模式
(3)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发展分析
1)基地简介
2)基地建设
3)运营情况
(4)深圳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发展分析
1)基地简介
2)市场运作
3)运营情况
(5)麓湖山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1)园区简介
2)园区五大板块
6.4 山东省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6.4.1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1)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2)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3)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展望
1)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围绕文化强省目标,立足自身优势,突出重点领域,科学核定目标任务
3)实施产业链价值链信用链生态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
4)实施重大项目引育突破工程
5)实施“文化+会展”融合发展工程
6)实施对外文化贸易促进工程
6.4.2 山东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1)山东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政策
(2)山东省文化产业基地运营状况
(3)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运营分析
1)蓬莱三仙山风景区发展分析
2)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发展分析
3)青岛文化街发展分析
6.5 浙江省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6.5.1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1)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2)《浙江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
6.5.2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1)浙江省文化产业规模
(2)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3)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展望
6.5.3 浙江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6.5.4 浙江省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运营分析
(1)横店影视城发展分析
(2)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发展分析
(3)杭州西湖区数字娱乐产业园发展分析
6.6 江苏省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6.6.1 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1)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1)江苏省文化产业相关政策
2)《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措施》
3)《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
(2)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3)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展望
6.6.2 江苏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1)江苏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政策
(2)江苏省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状况
6.6.3 江苏省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运营分析
(1)江苏省三大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发展分析
1)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2)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创业园)
3)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
(2)“南京1912”文化休闲街区发展分析
(3)央视无锡影视基地发展分析
6.7 湖北省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6.7.1 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1)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1)湖北省文化产业相关政策
2)《关于支持文化旅游产业恢复发展振兴若干措施实施细则的通知》
(2)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1)湖北省文化产业规模
2)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6.7.2 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展望
6.7.3 湖北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1)湖北省文化产业基地认定条件
(2)湖北省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状况
6.7.4 湖北省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运营分析
(1)湖北日报楚天181文化创意园发展分析
(2)湖北出版文化城发展分析
(3)湖北厚东文化创意产业园
6.8 河北省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6.8.1 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1)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2)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3)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展望
6.8.2 河北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情况
(1)河北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政策
1)《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试行)》
2)《河北省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
3)河北省文化产业基地运营状况
6.8.3 河北省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运营分析
(1)平泉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群发展分析
(2)中华菌文化产业园
(3)山庄老酒文化产业园
(4)活性炭文化产业园
(5)中国爱情山——天河山旅游区发展分析
第7章:中国国家文化产业示范企业经营分析
7.1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企业总体经营状况
7.2 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示范企业经营分析
7.2.1 保利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业务架构及经营情况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业务最新发展动向追踪
(5)企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
7.2.2 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整体业务架构
2)企业整体经营情况
(3)企业业务布局及发展状况
(4)企业经营策略及发展战略分析
1)强化底线思维,加快资源周转
2)坚持稳中求进,优化资源储备结构
3)落实创新驱动,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
4)落实创新驱动,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
(5)企业业务发展优劣势分析
(6)企业业务最新发展动向追踪
7.2.3 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4)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5)企业经营策略及发展战略分析
7.2.4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3)企业文化资源分析
(4)企业业务布局与发展状况
(5)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7.2.5 江苏省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3)企业文化资源分析
(4)企业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5)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7.2.6 广东省广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4)企业销售网络布局
(5)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6)企业经营策略及发展战略分析
7.2.7 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3)企业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4)企业营销网络布局分析
(5)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7.2.8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3)企业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4)公司营销网络布局分析
(5)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7.2.9 深圳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
(3)企业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4)企业营销网络布局分析
1)华强方特主题乐园
2)华强方特特种电影
3)华强方特动漫
(5)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7.2.10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3)企业文化产业运营分析
(4)公司营销网络布局分析
(5)企业经营状况优劣势分析
第8章: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分析及建议
8.1 文化产业投资特性分析
8.1.1 文化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8.1.2 文化产业盈利因素分析
(1)决策型人才因素
(2)产业价值链因素
(3)创意因素
8.1.3 文化产业盈利模式分析
(1)专业化盈利模式
(2)大制作产品盈利模式
(3)拳头产品盈利模式
(4)速度创新盈利模式
(5)利润乘数盈利模式
(6)价值网盈利模式
略····完整目录请咨询客服
1. 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有哪些具体应用? 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应用发展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设计方面、影视动漫发展、电子游戏发展,以及城市文化创意产业。2. 数字媒体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提升了软件产业的发展,从而带来了各种文娱事业的春天。而且除了影视以及动漫产业中用到的数字化媒体艺术之外,在游戏产业之中数字媒体也起到了关键性的推进作用。 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阶段已经逐步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列的优秀人才,人才通过相应的培养与教育就能够反作用到数字媒体发展之中,从而提升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3. 文化创意产业有哪些特性?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性有其自身具备的高知识性、高附加值,以及较强的融合性。4. 数字媒体技术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一 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二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构建了全方位立体的信息传播媒介,三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数字媒体技术的劣势:数字媒体技术为文化创意产业拓宽发展渠道与空间的同时,也为文化创业产业的成长道路埋下了陷阱,在获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5. 传统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哪些内容无法用数字媒体化来表达?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中,还有一些手工艺品,它们传承的文化不仅仅只是物品本身,还有这样的技术,只能通过人传人的方式来传承,通过手工艺人的双手来表达。6. 请试着从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对六篇文章给出你的看法。 有言说:“艺术是创造者独特的表达,表达的过程充满着惊喜;文化是享受和吸取等过程。” 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并极具生命力。期望不断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这样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相信更能在社会生活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文章排序: 1.《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2.《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3.《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发展的关系》4.《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5.《论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6.《数字媒体艺术影响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面临发展机遇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 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