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隶书形成的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关于隶书形成的研究报告论文范文

贯穿于有清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清隶为清代碑学的兴起,从根本上击溃帖学垄断的僵局,起到了重中之重的历史作用。典册告诉人们,有清一代擅长隶书的名家达500人之多。清代早期的隶书名家有:郭允伯(?-1652)、万授一(1659- 1741)、王嵩樵(1592-1652)、王烟客(1592-1680)、王虚舟(1668-1743)、傅青主(1607-1684)、郑谷口(1622-1693)、朱竹坨(1629-1709)、垢道人(1605-1691)、林吉人(1660-?)、周亮工(1612-1672);清代中期的隶书名家有:邓石如(1743- 1805)、伊墨卿(1754-1817)、曲江外史(1687-1763)、南阜山人(1683-1748)、汪近人(1686-1762)、高西唐(1688-1753)、郑克柔(1693-1765)、杨石(上宀下戊)(1696-?)、罗两峰(1733-1799)、龙泓山人(1695-1765)、黄小松(1744-1802)、奚冈 (1746-1803)、陈曼生(1768-1822)、巴隽堂(1744-1793)、桂馥(1736-1805)、翁方纲(1733-1818)、阮芸台(1764-1849)、钱立群(1759-1844)、张文鱼(1738-1814);清代晚期的隶书名家有:吴熙载(1799-1870)、何绍基(1799-1873)、莫(吕阝)亭(1811-1871)、杨濠叟(1812-1881)、胡不恐(1817-1862)、杨见山(1819-1896)、俞荫甫(1821-1907)、胡荄甫(1825-1872)、赵之谦(1829-1884)、吴大澄(1835-1902)、徐袖海 (1826-1890)、翁叔平(1830-1904)、杨惺吾(1839-1914),等等。造成清代隶书鼎盛、名家辈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社会状况来看,清代政冶极不清明。清初读书人为避“文字狱”,把自己的精力移入金石考据领域。当然,由于金石彝器出土日多,也为金石考据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清代学人治学态度严谨,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清代考据学得到空前发展,本不为人所重的残碑、断纸,竟成了考据学家寻觅的瑰宝。清代学者尤重汉隶的研究,如万授一的《分隶偶存》、桂馥的《说隶》、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等,给清代隶书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学理上的客观条件.使有清一代隶书家得以对传统隶书进行符合汉字构架的局部改良,从而大大提高了清隶的艺术表现力。从对姐妹艺术的吸取方面来看,将篆刻的若干长处有机地移到隶书的实践中,从而使书法具有“金石味”,以丰富隶书的表现力,这一点邓石如做得很典型。正如魏锡曾所著《绩语堂论印汇录》中指出的:“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隶书大家邓石如擅篆刻;同样,隶书大家金吉金亦擅篆刻,伊墨卿、陈曼生、何绍基、吴苦铁等清代隶书大家,皆擅篆刻。可以不夸张地说,篆刻拓展了清隶的艺术魅力。从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来看,清隶的营养成分是有分量的。清代隶书家远绍汉隶,对汉碑碑额及碑阴的研习颇见功力。书法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约简性。汉隶碑额或碑阴亦具这些属性。这些碑额或碑阴给清代隶书家的启迪是明显的。除了这些碑额或碑阴以外,清代隶书家对魏晋南北朝碑如《范式》、《李仲璇》等也认真临写,当然对诏版、砖文、镜铭也注意取法。正是这样,使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句)。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从清隶书家所用的工具观之,亦有长于前辈书家之处。中国文房四宝史告诉我们:宋代以前,总的来说用硬毫笔者占大多数;明代开始,用软毫的才逐渐多起来;具体地说,明以后至清代,羊毫被广泛使用。《频罗庵书画跋》云:“笔要软,软而遒;笔头要长,长则灵。”长锋羊毫有如下特点:一、便于储墨并且储墨量大;二、八面出锋的旋转余地大,适于隶书特色之笔——“燕尾”笔法的运作。读邓石如隶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长锋羊毫的这些特点。从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角度看,清隶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特色,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如张文鱼的飞白体隶书,赵之谦的魏碑体隶书,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充分表现了他们良好的修养、上乘的品格、阔大的襟抱和精湛的功力,真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书概》句)从墨色上看,清隶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活从何来?活从善于用水来。何绍基、赵之谦、吴苦铁等皆为用墨高手,其涨而不烂、润枯相间的施水带墨法,使墨色在隶书中充分地表现了艺术魅力。书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法”,而书法形象的情感酿造,却是“意”。清代隶书高手在“水”这个材料上用尽了心思,充分发掘了墨色的艺术表现力,故清隶在用“水”上给来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理论思考点和实践操作点。清代碑学的先导是清隶的强劲发展。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着。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而且清隶始终伴随着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张扬个性的清代隶书众所周知,清代是一个政治上昏聩、腐朽、没落的王朝,而书法尤其隶书却在这个时代得到复兴。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如前所述,隶书自东汉桓、灵之后,形势急转直下,至宋、元、明三代已少有人问津,“篆籀八分,几于绝迹”[8]。而被尊为帖学鼻祖的“二王”书风,由于得到梁武帝、唐太宗等的极力推崇,长期笼罩书坛。以“二王”为衣钵而失之于“俗”[9]的元人赵孟頫书及失之于“软”[10]的明人董其昌书,本不足为重,却深得明清皇帝的赏识,以致出现了从明季到清初赵、董书风交相辉映,天下附影的局面。加之科举而馆阁体兴,千人一面,一字万同。可以说在“二王”帖学范围内讨生活的清人书法至此已是衰朽至极。物极必反。书法艺术这种自身的矛盾运动,客观上为隶书的复兴积聚了巨大动能,犹如一座巨大的活火山,一触即发。一方面,康、雍、乾时期,清政府为了强化皇权,防止颠覆,加紧了对汉人中学人思想的钳制,以致文网密布。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人们不得不转事他行。其中,不少人则致力于古籍的勘理和金石的考证。于是,作为记载着汉代文献史料的碑刻,受到人们的空前青睐。同时,汉碑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与重视。许多人考证之余便埋头于汉隶书风的探究,学界由此大兴“汉学”和“尊碑卑帖”之风。显然,是至今想来还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狱”激活了“隶书”这座沉睡了1400多年之久的火山。此外,清初几位先知先觉、具有强烈个性的大家对清隶复兴亦功不可没。首先是傅山。傅山以草、行书名重于世,作风仍属帖学一路。但他从言行上已很透彻地表明了自己尊碑的思想理念。他说:“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在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宽窄,左右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11]尤其是他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12]的美学思想,更是道出了与妩媚婉秀,充溢着阴柔之美的帖学风范格格不入的艺术主张。他身体力行,行草之外,兼习分隶。尽管尚不成熟,但作品拙朴真率的情趣,一扫晋唐以来八分恶习,在当时具有强烈的反叛意义。因此,傅山可说是清代碑学崛起、隶书中兴的先行者。其次是被誉为“清初三隶”的王时敏、郑簠、朱彝尊。郑、朱二人殚精竭虑,提倡碑学,毕生浸润于金石的研究与考证,且注重实践,创造出了个性鲜明、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八分书体。王时敏于画学虽为复古守旧派代表,但所作八分直追秦汉,带有古气。线条也不象唐隶那样浮滑单薄,用墨上更没有明人那样“黑”、“死”,很讲究苍涩浑润的变化。就这些而言,他的作品较之唐隶还是富有新意的。“清初三隶”的成就,基本代表了清初书坛分隶的水准,为后来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打开了通路。最后是作为朱明后裔的高僧石涛。石涛以其巨大的绘画成就与创新精神倍受人们钦慕。在书法上,他也是提倡个性解放,尊碑卑帖的一个重要人物。所作八分,“散朴有致,不格绳墨”[13],气格非凡,为随后的书家冲破晋唐以来隶书樊篱提供了又一崭新的“旗标”。清代隶书复兴的元气得力于清代的金石学、考据学、文字学等朴学文化的滋养,一些汉学家朴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修养,提笔书隶,具有学者风范。兹后兴起的碑学思潮,推波助澜,开拓了书法家们的审美视野,形成了新的隶书审美观。金石碑版简牍不断有新的出土,即使人们眼界大开,又为新的隶书审美观起到了支撑作用。近现代印刷技术普及,传世碑帖珍拓和出土书刻得到较广的传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研究和晶赏。凡此种种社会文化因素,都对隶书的复兴有着或大或小的促进作用。一、清朝前期的隶书清初隶书首推郑篮,其次有朱彝尊、石涛等。郑篮(1622—1694年),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南京)人,终生未仕,以行医为业。隶书初法明人宋珏,后“深悔从前不求原本,乃学汉碑,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他一生专工隶书,一扫魏晋以来的刻极之气,浑厚圆转,沉着飞动,名重一时,被朱彝尊推为“古今第一”。朱彝尊的隶书,以秀逸著称,并和郑篮一起研讨隶书,互相激发。钱泳《履园丛话》:“国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再从朱竹垞辈讨论之,而汉隶之学复兴。”著名画家石涛的隶书,初受郑篮的影响,后用行书参入隶体,给古朴拙质的隶书注入了鲜活的笔法。“扬州八怪”中的高风翰、汪士慎、金农、高翔、郑板桥等,无不有一手独特的隶书本领。尤以金农的隶书创新性最强,形成了世人称之为“漆书”的艺术形象。与“扬州八怪”有密切往来的西冷篆刻家丁敬、黄易、陈鸿寿等人,在隶书创作上也各有特色,丁、黄两人以工力见长,陈则气势磅礴。这些画家、篆刻家的艺术思维活跃,对隶书的审美创造别具一种眼光,这也是清隶艺术特色有别于汉隶的一大原因。清隶的确立,代表性书家是邓石如和伊秉绶。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后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他对篆书有创造性的发展,对隶书也下过功夫,遍临汉碑达50余种,并对篆、隶笔法互相参用。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汀州人,以平直之笔写隶,不在蚕头雁尾上作矫饰,体势宽博,笔力拙质,有大气势,康有为推其为集分书之大成者。当时与伊秉绶齐名的桂馥,也擅长隶书,但风格有异。二、清朝后期的隶书清朝后期的隶书,是在碑学思潮中发展的。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从南北朝碑版到汉碑的艺术渊源和风格流派,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复兴的清隶给予了高度评价,从而在理论上进一步推进了清隶的发展。何绍基初宗颜真卿,继究北碑,以楷行书体上独创一家,晚年遍临汉隶,每临一碑多至若干通,采用苏东坡提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临一遍,专注一端,或取神韵,或取势度,或取用笔,或取行布,致使临书无一通与原碑全似,积而久之,融汇笔端,名曰临碑,实是创作,并影响到他的其他书体创作,卓然成大家。他的汉碑临作曾刊印过。《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十五册刊其隶书屏,浑朴圆转,举重若轻。 赵之谦聪明过人,多才多艺,书画篆刻皆有造诣,篆隶草行莫不精能,用笔流宕,变化多姿。吴熙载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精通金石考证,篆刻师法邓石如,擅长篆隶,所临汉碑,振笔有雄风。杨守敬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曾出使日本,对日本书道的发展有过不小的影响,他的隶书苍劲跃动,带有金石味,从书风渊源上看,有近师杨岘的痕迹。杨岘隶书尚带秀逸之气。

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又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这就要从隶书的名称上说起,隶书之所以叫“隶”,相传是由看管奴隶、罪犯的秦朝狱吏所创,因为有大量的文书要抄写,小篆书写起来不够快,便对其进行简化书写,也就是后来的隶书。

程邈,秦代下杜(现陕西西安市南)人。据记载,程邈曾经在秦始皇时代担任某县的一个小官吏,由于得罪了始皇帝,被囚禁于云阳县的监狱。在狱中,他对当时烦琐的官方小篆进行了大胆改革,把圆滑的线条化为方整,把繁杂的结构化为简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长期努力,程邈整理成3000隶字,并上呈始皇帝。秦始皇认为这种字体美观大方,比篆书易于书写,也便于交流,于是重新起用了程邈,并封他为御史。由于程邈地位低微,还坐过监狱,所以他所创的字即被称为“隶书。”后魏江武《论书表》中说:“隶书者,始皇时使下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张怀瓘在《书断》中也认为:“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关于隶书中“隶”的来源,还有很多说法。有的认为这种字体最初在奴隶群体中广泛使用,所以才称为隶书。东汉史学家班固则认为隶书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故谓之隶书。也有的认为是因隶书多为下级官吏和平民等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所使用而得名。还有人认为,在古汉语中,隶也有“隶属”、“附属”之义,也就是说隶书是因作为当时官体小篆的辅助字体使用而得名。据考证,隶书最早萌芽于战国时代,其展成熟期有的学者认为是在秦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在西汉,公认的看法是隶书在汉代已经得到普遍应用。

关于隶书前人的论述:” 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班固《汉书·艺文志》”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许慎《说文解字序》“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卫恒《四体书势》“寻隶体发源秦时,隶人下邳程邈所作,始皇见而奇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难制,遂作此法,故曰隶书。今时正书是也。”庾肩吾《书品》“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蔡邕《圣皇篇》云:‘程邈删古立隶文。’甄酆六书云:‘四曰佐书’是也。秦造隶书以赴急速,惟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焉。”张怀瓘《书断》上述论述提供了以下信息:隶书名称的来历:这种书体是因 ”施之于徒隶“、”隶入佐书“ 而得名的。隶书产生的原因:奏事繁多,篆字难制,遂作此法。隶书产生的年代:秦代隶书的创造者:程邈当时地方政府部门处理跟徒隶有关的事务时所使用的一种书体,或者说与贵族阶层相对的地位低下的阶层所使用的一种书体,这种书体以实用为主,由于书写简易便捷,很快就推广开了,据说秦始皇都喜欢它。“徐锴曰:王僧虔云,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系云阳狱,增绝大篆,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其书曰隶书。”《说文解字序》前人大都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随着出土文字材料的增多,人们发现许多秦代以前文字的写法跟秦代的隶书相似,如战国的楚简、秦国统一以前的秦简文字等,于是许多学者认为,隶书的出现早于秦代。至于隶书是秦始皇时代程邈所创的说法,更不合事实了。程邈可能对隶书进行了规范、整理的工作,也可能进行了改革创新,因此,人们就把隶书的发明权记到他的名下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大量秦简,让世人认识到秦代隶书的真实面貌,而后出的里耶秦简更让人了解了秦隶与秦篆的不同。然后我们就发现,在秦代之前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兵器上已经出现与秦隶相同的文字,可以断定,隶书的产生早于秦代。至少在战国中期的秦国就已经出现了。云梦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 。四号墓还有两封家书,描述了当时那个大时代下小人物的缩影,2000多年前的墨迹:( 墨迹,不是刀刻 )( 睡虎地秦墓出土毛笔 )黑夫信牍文: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转背面)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书衣之南军毋……不也?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乐孝须(嬃)故尤长姑外内(?)……为黑夫、惊多问东室季须(嬃)苟得毋恙也?为黑夫、惊多问婴记季事可(何)如?定不定?为黑夫、惊多问夕阳 吕婴、匾里 阎诤丈人得毋恙……矣。惊多问新负(妇)、妴(婉)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二弟黑夫和三弟惊写给大哥衷:11号牍。木质。长23.4厘米、宽3.7厘米、厚0.25厘米。正面5行,249字;背面6行,残存110字。)惊信牍文: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惊多问新负、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两老……(转背面)惊远家故,衷教诏妴,令毋敢远就若取新(薪),衷令……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为惊祠祀,若大发(废)毁,以惊居反城中故。惊敢大心问姑秭(姐),姑秭(姐)子彦得毋恙……?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惊写给衷:6号牍。木质,已残。残长16厘米、宽2.8厘米、厚0.3厘米。正面残存5行,87字,背面残存5行,81字。)如果说小篆是秦王朝官方统一的通行字体,那么称之为”古隶“的秦代早期隶书则是当时民间通行的字体。小篆由于书写难度只使用于一些最隆重的场合,例如:纪功刻石、权量诏版、虎符钵印等,范围很小。而隶书普遍的被使用于官府公文、私著书籍、账簿信函等,范围广泛。“隶”据《说文解字》解释为“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隶属”这一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叙》及《段注》,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所以隶书是篆书的一种辅助字体,是从草率方折的篆书进一步简化、规范化而变来的。精彩推荐热门阅读

隶书的起源与发展研究报告论文

起源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嬴政统一文字后,汉朝复兴和发掘传统文字的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而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大家李志敏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但未必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1]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 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但是也有人认为,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

隶书的起源: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隶书的发展: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

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隶书的结构特点: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隶书研究论文

一楼说的不错

《金农隶书墨迹》。写金农隶书论文,需要对这方面有了解,可以查看《金农隶书墨迹》,是金农壮年所作。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又司农等,隶以朴厚见长,楷含隶意,自成一格,号称“漆书”隶书。

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征稿启事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立项主办的国家级大展。

展览旨在促进我国隶书创作 水平的提高和书法专业化发展, 出新人、 出精品。

繁荣书法艺术事业。

展览即日起开始征稿, 拟于 2012 年 10 月 9 月在天津展出,现将有关通知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 协办单位:广州市川茂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二、组织机构 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组委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 天津市书 法家协会领导组成。

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评审委员会根据 《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产生暂行办法》 组成 和负责进行评选工作。

三、作品 1、尺寸:书法作品书体不限,不超过六尺整张(180cm×97cm) ,一律竖式。不收册页、长 卷。所有作品请勿装裱。

2、 范围:满 18 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及海外华人、书法爱好者均可自由投稿,每人限邮寄 投稿一次,作品件数不限。投稿一律使用真实姓名。限于人力,恕不退稿。

3、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古今诗词联句或自作诗文。

4、费用:每一件作品收参评费 40 元(请勿在信封中夹寄,海外汇 10 美元) 。

5、备注:请在作品背后用铅笔正楷注明: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常用通讯地址、邮编、 手机号码。草书、篆书另附释文,连同身份证复印件、汇款单复印件,随作品一并寄出。同 时请在作品包装外注明“隶书展” 字样;请勿在作品中夹寄现金,以免丢失;作者要真实 署名,一次投寄多件的请署名一致,勿写别名、笔名。来稿一律寄挂号信或邮政特快专递, 以承办单位签字的邮件签收联为凭证。

6、退稿:限于人力,未获奖及入选的参赛作品原则上不退稿,如需要退稿者,需另汇 邮费和手续费 50 元,请随投稿作品附上退稿费汇款单复印件。

四、评审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组成本次展览评委会,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评审工 作于 2012 年 8 月份举行,由组委会核对原作准确无误后,及时公布评审结果。

五、展览与出版 本展于 2012 年 10 月在天津市举行,展出入展作品 300 件(含 20 件优秀作品) 。本展开幕式 之前出版《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作品集》 。

六、作者待遇和相关责任 1、向获奖作品的作者颁发奖金、证书;向入展作者颁发收藏费、证书,全部获奖、入展作 者每人赠送本次展览作品集一册。

2、优秀作品作者奖金每人 10000 元,入展作品收藏费每人 1000 元。

3、非中国书协会员作者作品入展本展,具备加入中国书协条件之一。

4、本次活动获奖作品作者奖金、入展作品收藏费、获奖及入展作品证书由承办方负责 在展览开幕后一个月之内发放。

所有获奖和入展作品归承办单位所有。

凡寄退稿费的未入展 作品一律退稿。七、征稿日期 本启事自公布之日起征稿,至 2012 年 7 月 31 日截止征稿,以当地邮戳为准。

八、收稿和汇款地址 收稿和汇款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路 237 号书协李翌女士收 邮编:300040 联系电话:022-23305234 九、展出日期 2012 年 10 月 9 日---14 日在天津市展出。

十、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组委会办公室 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联系人:郑培亮、李宁、杨家伟 电话: E-mail: 十一、其他事项 1、作品必须是本人真实创作,拒绝模仿、抄袭及代笔行为。评审期间,将对部分作者 进行面试,发现弄虚作假者将严肃处理。

投诉材料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一号院 32 号楼 A 座 616 中国书协展览部。邮编: 100083。

2、所有来稿必须符合本启事要求。

3、凡投稿者视为认同并遵守本启事各项规定。

4、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归中国书法家协会。

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征稿启事(2012 年 7 月 31 日截止征稿)

隶书欣赏论文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 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 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 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 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 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 、 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 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 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 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 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 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 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 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 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 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 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 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但近 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秦隶,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 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 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 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 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 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汉隶,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 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

《张迁碑》《曹全碑》 、 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波” ,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 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 头” ,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 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 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 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 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 露等各种变化。还 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 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 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 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 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 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书的演变。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 ,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 要的作用。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 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

“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 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 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 。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 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 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 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就书法而言,隶变完成了以下篆隶转换:1、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隶 书线条时空运动的抽象化表现; 2、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 书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隶变标志着汉字相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 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规范意识,又必须对这种新的字体和书体加以规范。于是,就有 了汉末高度规范的八分书出现。所以我们说,所谓的隶变过程,就是篆之捷所产生的新的 书体继而对这种新的书体加以规范建构的过程。而作为书法,隶书的美就存在于这历时四 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

所以我们说,隶书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形成,不是东汉的高度规范和成熟,而是存 在于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在这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有着实在太多的书法文本需要 我们加以解读和认知。

《张迁碑》的质朴奔放、浑厚博大, 《曹全碑》典雅华美、俊秀温润, 使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结体和不同审美取向的东汉经典刻石文本书法。这是东汉正 大的文化气象和文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自信的书写流露。特别是《石门颂》潇洒自如的 波挑,体现着文人回归大自然书写的开放情怀,加上民间工匠的契刻,又为《石门颂》置 入了民间的质朴意味,铸就了《石门颂》既有原本隶书的质朴随意,又有人文情怀流露的 独特艺术魅力,显示出《石门颂》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阔大的自然气象,成为历代 书家关注和借鉴的经典范本。

然而,东汉刻石所表现出的典雅、华美、庄重、整饬只是一种完整的、华丽的美。如 果没有原始隶书的质朴和简淡元素灌注其中,那么这种美又是虚伪的、造作的、没有感情 的。如果东汉刻石典雅、华美、庄重、整饬的基础上置入隶书原本的奔放、流畅、阔大的 审美气象,那么书法就会有一种大自然的淳朴和广阔气象。而这种美才是更接近生命本真 的美。因为隶变过程中的很多随意性书写看似很朴拙、很简淡、很平凡,而实际上却蕴涵 着无穷的美学价值,是人的生命系统中的真实流露。

认识是继承的前提。所以,发掘两汉隶书的美学实质及其背后所含盖的文化与精神内 涵是我们持续关心的内容。同时,它也应该是我们完成隶书的时代性突破和发展的前提和 理论支点。我们没必要谈所谓的创新,深入的认识隶书传统更有现实意义。只要我们认识并理解 了一些隶书的传统,并完成隶书的传统和现代的纽带式连接,那么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既 古典又现代的隶书作品。在这里所谓的古典就是隶书的发展延续形态,所谓的现代,就是 隶书的现代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古典——现代具有全息重演的内容,但还不完全是周俊 杰先生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因此,我所说的古典和现代,具有把古典放在新的时空匡架 进行梳理归类和时代诠释的意识。它可能是反传统的,因为我们是站在时代立场审视传统。

它也可能是继承传统的,因为传统在影响着我们。

易从字画官网: 书法作为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书法,是文化巨 川中的一个分支,艺术大洋中的一片静海。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思,更是中国文化的心灵境 界。我们透过数千年形成的繁复的笔法、渊源、流派和风格等内容,可以看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诗 心,感受到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真正灵性和生命的慧境。今天咱们就来欣赏书法六大分类之——隶书书 法欣赏。

隶书是人类文化史上专属于东方文明的奇葩,它犹如远古的图腾那样古老,但却依然在每个书家 的笔下日新月异。隶书这种抽象艺术内蕴极深。好的隶书会带给人终生伴随的一种审美的愉悦,本文 为大家展示【易从网】签约书法家的隶书书法作品欣赏。

一、石开隶书书法欣赏最豪放大气的古诗词 石开隶书《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品来源:易从网) 石开隶书书法作品,气魄宏大,苍莽遒劲,飘逸潇洒,动静相生。石开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 古》 这幅隶书书法作品, 笔画时粗时细, 笔锋偶露偶含, 墨色或湿或枯, 笔法或浑润或涩, 书风俊秀, 大气磅礴。石开隶书书法浑朴醇厚之体势,形成博涉兼融、清雄雅洁的独有风貌,令人叹为观止。毛主席诗词 国家一级书法师石开隶书《七律· 长征》(作品来源:易从网)易从字画官网: 石开(别署鲁人石开),原名张佩华,1946 年生,山东人氏,书画世家,尤善“工隶书、草书”,其 书法水平高超,更是受到国内外友人收藏等,石开从事教育及书画创作四十余年。现为文化部中艺卿 云书画院书画家,中国国际书画名家研究院院士,中艺名(北京)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品牌战略委 员会理事,系文化部评定的一级书法师,国礼书画家。他的书法作品,不仅装饰效果佳,还极具收藏 价值。

二、于国光隶书书法欣赏毛主席诗词 刘炳森弟子于国光隶书《沁园春雪》(作品来源:易从网) 于国光书法师承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擅长书法诸体,尤精隶书、楷书和行草。作品曾多次在 全国大型展览中获奖,并有许多书法作品被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并出版有于国光书法作品集。易从字画官网:刘炳森弟子于国光隶书《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于国光:字润波,号东门客,是隶书名家刘炳森亲传弟子,1963 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书画院 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国际名人书画院理事,神州博古书画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 华英杰国际交流中心艺术顾问,易从网特约书画家。

三、张锁平隶书书法欣赏易从字画官网: 河南省书协会员张锁平书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品来源:易从网) 张锁平隶书书法作品朴拙自然,意态婉约而又气韵灵动,墨线开合有序,避让合理,可见作者笔 墨传统功力深厚。

张锁平强调书法的古法用笔和表现的书写性,根植于中华传统又得意于西方艺术精 华的滋养,技艺精湛,格调高雅,堪称佳作,值得收藏。当代著名书法家张锁平隶书书法《发上等愿》(作品来源:易从网) 张锁平,平生喜交游,爱收藏,粗通诗文,略鉴赏,尤爱书法,幼承庭训,得其家传,对汉隶、 魏碑用功最勤,近年来言传身教收获颇丰。1982、1985 其作品其作品入选国家书展、2003 获中国书 法网络大赛金奖、并入编《中国书画名家大典》,其作品在《中国楹联报》、《开封日报》、《汴梁 晚报》《、黄河风》等诸家媒体相继刊登至今,现为易从网签约书法家。

易从网点评: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表现出东方艺术之美和独特的东方文化底蕴,使我们引以为傲的宝贵艺术财富。隶书书法作为独具风 格的书法家族一员,其升值空间值得期待。尤其是【易从网】签约的书法家的隶书书法,更是别具一 格,十分值得收藏,用于装饰更显品位和内涵。

易从网国内权威字画网站商城,众多知名书画家签约网站,受到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集装饰、送礼、收藏投资于一体,无论您是想家庭、办公室题字;送领导、礼客户、开业送礼、乔迁 送礼题字;收藏名家书法题字,易从网均可以满足您的个性定制需求,为您定制高端名人书法字画。

易从网服务更周到,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支持货到付款。

在我看来,学篆隶书法有五难。其一,今天距篆隶的原生时代太过遥远,很容易造成难以穿越的历史隔膜,相差二十岁就有“代沟”,差两三千年又会怎样?最典型的现象是学习篆隶书法较好者能规模其形,较逊者连形都把握不好,更不要说神意、古雅了。至于好的个性与创新,尤为麟凤之属。其二,在篆隶的原生时代,古人没有留下关于技法、审美的任何文字说明,后嗣承习的过程中偶尔有只言片语的书论,又往往不关痛痒。今人对篆隶古体的认识,大都出自清人散断的题跋、评论与书写体会,这对了解各种学习范本所代表的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三,后人对那些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作品所做评述,都是根据金石拓本的审美经验,而金石文字无不受到书制工艺的影响,具有“二次完成品”的属性,不能准确的反映书写的真实状态。再则,古人的篆隶审美和技法总结,同样有隔膜,而表达见解的方式和用语,经常要借鉴来自时尚篆隶或楷行草诸体的经验感受,其中的误差与谬误自然不在少数。其四,在篆隶所处的原生时代,文字的实用是第一位的,美从属于文字规范,人们还没有纯为审美的艺术需求,更不会想到如何在作品中投入自我。那么,三代秦汉为数众多的篆隶经典作品及其丰富多变的个性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传统书学思想中的“达性抒情”、“字如其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命题在它们那里是否能够体现?如果能,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如果不能,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应该怎样看?后代名家的篆隶作品又应该怎样看?二者之间有多少可以证明的异同?其五,迄今为止,后人对篆隶原生状态中的各类作品所做的总结和评述,有多少符合历史的真实?其中有多少东西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临帖与创作实践?例如,怎样取法,怎样在“与古为徒”的同时来避免与时尚脱节,怎样在古今之间明确自我等等,都存在问题。我是一面读书、读帖、读所有的出土文字遗迹,一面思考、研究和习字,并随时修正认识,改进方法,把学术和艺术融合为一。我提出“原生状态”的概念,旨在区别于后代的承习与变法,排除后人见解的干扰,直接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追循其历程,体会原滋原味的种种探索和创造。也就是说,后人的见解可以给我们启发,也能影响我们的独立思考而先入为主,使作品中某些特有的意味被过滤掉,或是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清人评说汉碑八分隶书,只关注具体作品的美感风格,从不深究其由来。当然,这里面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因素,我们只择其最具普遍意义的一个简单现象来加以说明。成公绥《隶书体》前半部分称述楷书,后半部分论说隶书: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设计知识资源网意思是说上石的八分隶书有别于书简的形式,它们要像摹刻玺印那样均匀地分窠而为方格界栏,其章法布白有如棋盘布子或星宿排列那样秩序井然。成公绥是西晋人,去汉未远,仍置身于八分铭石的风尚之中,自然熟知甚妙。那么,他为什么要强调划分界格这种粗浅的常识呢?试想,汉人书简字形皆扁,书碑皆方,二者明显有别,其关键就在于书碑有格,是长方格规定了字形的结体。推衍开来,字字撑满界格者如《景君》、《裴岑》等波挑收敛,波挑开放者字形缩小而形成宽大的字距和疏朗的章法布白。其它如整齐字形、规范蚕头雁尾等种种碑刻书法现象与原委,也都与界格有关,这里就不多说了。由此可见,清人的篆隶见解缺憾甚多,而今天的创作仍在延续其作品形式,必然是因陋就简,使学习古法疏于肤浅和空疏。我把三代秦汉书法史研究的心得逐渐转入临帖与创作当中,得出许多异于前贤、时人的体会,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功夫容或未至,而见解上已经不必后人了。这样说,前提是要有能力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处于不同阶层和位置的人群之所想所乐所尚。如果只有一般的艺术直觉和审美经验,即很难完整地解读那些作品。我原来的篆隶起手都学清人,也相信他们的观点,后来硕士、博士都攻读文字学,观看、摹录古文字篆隶字多了,体会也大异于从前。再后搞起书法史与书法批评研究,才真切地感受到徜徉于篆隶原生状态中的愉悦和收获,想问题、看作品也往往会与众不同。这样,我从通观古文字篆隶遗迹入手,进行经常而大量的摹习,同时验证于现代展览需求的创造和个性变化,反反复复,亦古亦我,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这种学习和探索。我学篆隶,主张博瞻约取,明确自己所需,临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弄清楚其目的,也就是要从中汲取什么。有一些作品我可以研究,但临习却不碰它们。这包括:大家都学的不碰,以免“下笔便同众人”;有程式化特点不碰,如李阳冰一路的玉著、铁线小篆、汉《史晨碑》等及三国魏碑唐碑隶书之类;装饰性书体不碰,如战国中山器、吴《天发神谶碑》、北朝至唐代墓志盖文等,以免堕入画字者流;个性风格鲜明或有习气的不碰,如赵之谦、徐三庚、李瑞清、吴昌硕等人的大小篆,郑盙、金农、伊秉绶、陈鸿寿等

关于地球的形成研究方向的论文

sfdsefdewfewfewfewfwefweofiewfffffffewfhe ff efiewufuwuifweuifywe fwefewfewfewfewf

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旋涡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阳系的那些碎片,就称为太阳星云。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着,并且不断地壮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原始地球经过不断的运动与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关于广告滥用成语研究报告论文

1、广告用语尽管应该规范,但不应该脱离广告的艺术规律本身。实际上用谐音,或者用所谓的“篡改”成语手法当广告词,言简意赅,很容易被消费者记住,从而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反对这一做法最常见也最惯用的理由莫过于说其不利于健康文明的发展,会误导青少年。但我觉得,这事得两说着。 2、广告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经济传播手段。对广告词的规范,既要考虑到语言的通用性,也要考虑其艺术性和经济效益。如果广告用语不庸俗、低俗、媚俗,我看,就完全没必要对它们上纲上线,扼杀广告创意,影响广告效果。从这点来说,政府主管部门也没必要对广告篡改成语现象大动干戈。 3、实质上是正统文化和广告文化之争,将成语根据谐音篡改成广告词,并不像有些人所担心的那样,会造成学生学习成语上的混乱。事实上中国的成语每一个都有其确切的来历故事和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环境,学生在学习成语的时候,必须要了解这些,否则便很难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一旦成语的汉字组成因谐音有所改变,文化背景及其所处的环境便立刻随之改变,这就很难再有原先成语的固有内涵,人们马上就会理解这种“再生成语”的广告背景。譬如对于成语“口蜜腹剑”和某口服液广告词“口蜜腹健”,一般来说学生是不会混淆的,除非学习成语的时候不了解成语的意思。这就是说原先的成语及被篡改了的成语各有其文化内涵,两者只是谐音上的接近,在理解上不会产生混乱。 4、关于广告词篡改成语的争论,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之争——成语所处文化背景和环境上的改变,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另外一种文化——广告文化,尽管这种广告文化既有独创性又符合产品的形象特征,能够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对于已经习惯于理解正统成语文化的一部分人来说,广告文化不仅是对成语字面的篡改,更是一种文化的篡改,是对正统文化的严重挑战。在他们看来,作为正统文化的成语文化,是不可更改的,任何更改都是亵渎,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5、由于社会生活的广博深入,文化必然细化,不可能固守一隅、一成不变。广告文化就是传统成语文化和现代营销文化相结合下的产物,它借助于传统成语文化的外壳,巧妙地运用谐音,成功地创造出另外一种新型的广告文化,这是一种文化创新和文化丰富的途径,绝不是文化阉割,和异体字、繁体字等不规范使用汉字的行为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理应给出足够的宽容,给这种文化以充分的发展空间。

晶晶姐你好想一起聚聚晶晶姐,你好像一起聚聚,都星期五灌顶。

关于随意改动成的调查报告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了,人们的创新精神也随处可见,尤其是从广告方面来看,是多么的新颖 ,读起来是多么的溜口。可这些广告有大部分都是改动成语词语的,虽然读音一样字却不一样,意思就更大大的不一样了,流传下来的成语全被修改成了人们产品销售的推广广告。某服装店为“衣衣不舍”原成语为 依依不舍 ;某蚊香广告为“默默无蚊”原成语是 默默无闻 ;某食品广告为“大吃一斤”原成语为 大吃一惊 „„ 这些广告常常是人们所意料不到的,在人群中广泛流传的。也就是这些被改动后使人觉得的溜口的广告。可见,一个 个被改动的成语的广告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我认为改动成语的广告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多于正面影响的比例是10000:1.其所带来的坏处远远多于他的 好处,改动成语的 广告它唯一的好处就是促进该产品的 销售。然而其带来的坏处却很多,常常会看到一些小学生甚至是大人们都会把一些成语写错,而这些成语也就是被改的成语的广告。 其实改动成语包括两种:第一种就非常的明显,就是直接改动成语中的个别字,并用谐音字代替。第二种就不那么明显了,它是把原模原样的成语用在特定的广告中,成语的字没有改变,但是成语的意思却完全变了味。如以下几个广告: 一个音响店为一个立体音响组合做的广告为:一呼四应。其本意是 号召力强。这里却变成了立体音响发音效果好了。 某个石灰厂的广告更是 白手起家 。其本意大家 都知道,表示一个人从无道有的一个过程。这里却是形容的 是搞白色石灰起家的了。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最经典的一 个广告就是某牙刷广告,名为一毛不拔。本是形容人吝啬的词却被用来形容牙刷质量好了。 这样的广告非常多 刚刚上小学的 的那些小学生,看到那些被 改的成语的广告后认为这些改的的成语就是正宗流传下来的成语,一到写作业时候,还沾沾自喜的把这些被改的成语写到作业里面,而换取而来的却是一个鲜红的“叉”。 电视上播放的这些广告多了会使人们的大脑产生混乱,使人分不清楚哪些成语是正确的哪些成语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就把这些错误的改动的成语存进脑子里了,以假乱真使人出错,所以说改动成语深深危害了周围的人们。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许多商家随意的改动成语作为广告? 综合一下有几个原因: 1. 改动成语,短时间改内会给人一种新颖时尚的感觉。会被广泛流传。 2. 改动成语是建立在原有成语的基础上的,容易被人们所记忆。 3. 改动成语非常简单方便,可以减少广告设计的成本。 4. 改动成语被商家默认为一种合法的广告手段了。 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改动成语广告的现象在愈演愈烈。 成语岂能随意改动 生活中随处可见被人们改过的“成语”作广告词,走在建材商店有“家涂四壁”;药店中有“咳不容缓”;服装店有“可可伊衣”;家店城的冰箱有“领鲜一步”;美容店有“趁早下斑,请勿痘留”。(本人收集了一大批广告改动的成语,详请见附表) 许多商家为了使自己的广告能被别人记住,便乱改成语,形成许多危害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