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癌痛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癌痛研究论文

01 女孩癌症晚期:“全身一碰就痛”

我的癌症已经到了晚期,所以从一开始化疗,疼痛就伴随着我。因为是注射,每滴药进入身体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在体内的流动:从口腔黏膜开始,到食道,再到肠胃甚至肛门,身体的各个器官和部位都在“破裂”。这种疼痛带有撕裂感,也有流水般的延续感,就像一口水进了嘴里开始,水流到哪里,疼痛就跟着到哪里。

头痛感会更久,像坐了好多天的过山车,眩晕感持续存在。我不敢喝水,不想吃东西,不敢想到吞咽这个过程,因为一粒米也会带来疼痛,甚至一想到了就会疼。虽然能够几天不吃东西,但胃居然有胀胀的感觉,可能是心理在抗拒吧。

还有便秘,这几乎是所有化疗患者会有的症状。拉不出来,很痛苦,跟生孩子感觉差不多吧,全身都能憋出汗来,最后一点力气都没有,完全虚脱。

因为化疗导致白细胞减少,我要打“升白针”,打针之后全身的骨头都是疼的,坐着、站着、躺着,不管身体接触哪里都会疼,全身的骨头都在疼。放疗也疼,但放疗的过程不疼,放疗后才会,那种感觉就像皮肤痒不敢挠,就算挠了也不止痒……

02 令患者“生不如死”的癌痛,为什么会那么强烈?

癌性疼痛,又名癌痛,是疼痛部位需要修复或调节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后引起的感觉。疼痛控制不佳,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甚至会加速肿瘤的发展。

在医学上,癌痛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疼痛。轻度疼痛,可以理解成普通人感受到的疼痛,能够忍受住,生活和睡眠不会受到太大干扰;中度疼痛,这类疼痛普通人就无法感同身受了,是持续性的,患者会疼得不想吃饭,睡不着觉;重度疼痛,这是一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剧烈的疼痛会严重干扰患者的饮食和睡眠,甚至加重病情。

所以,你要问癌痛和普通人的疼痛是一样的吗?答案肯定是不一样的。健康群体的生理疼痛是人体保护性的反应,是人体为了避免外部伤害而形成的防御机制,比如热水烫了一下手,你会感到疼立刻把手缩回去。

而癌痛则完全不一样。癌痛本身是一种疾病,持续性的疼痛在不断损伤人体的神经系统,疼痛不仅让患者感到难受,降低生活质量,神经系统长期受到刺激,还会引起系统本身的病变,进一步对患者的身体带来伤害。

03 专家:打针不是止疼的最好办法

由于癌症发病的年轻化趋势,在临床上,30岁左右的癌痛患者也越来越多。

对于缓解癌痛,四川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姚文秀表示:“打针并非缓解的最好办法”。

过于我们的医疗条件不发达,针对癌痛类的药物很少。如今,针对癌痛类的药已经有很多,且都有时效,通常医生会根据疼痛分级,叮嘱患者在什么时段吃药、服用何种止痛药,癌痛症状能得到减轻和缓解。

临床上,根据癌痛的分级,采用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所使用的药物也不一样。

轻度疼痛,常规的布洛芬、扑热息敏以及阿司匹林就可缓解。

中度疼痛,弱阿片类药物,比如可待因、曲马多等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也可以联合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增强止痛效果。

重度疼痛,以吗啡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癌痛让患者受到异常的煎熬,有的甚至会选择结束生命。但在目前的社会观念下,大众不能接受每个人自主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争议性很大。

现阶段,安乐死合法化只在西欧的一些国家在推行,比如瑞士。癌症患者因为痛苦而想要安乐死,这对于全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有人说,癌症是非正常死亡,它让一个健康的人慢慢被剧烈疼痛折磨致死,也因此很多患者希望选择安乐死。可以说,癌症给患者带来的心理恐惧和伤害是不可能治愈的。在肿瘤病房里,死亡是每天不得不面对的话题。与其他科室不同的是,这里很少有人安详地离开,他们多数是在癌症终末期,忍受着强烈疼痛而离世。

癌症终末期,为什么会全身剧痛?

大部分癌症晚期患者会出现全身疼痛,其原因比较复杂,这里列举几点。

第一,晚期的扩散导致全身多发性转移,转移到其他部位后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如局部的压迫,侵袭周围组织导致疼痛等;

第二,肿瘤会释放很多对身体有害的产物,在身体在刺激下产生疼痛反应;

第三,晚期患者的身体处于恶病质状态,极度衰弱、代谢紊乱、有害物质残留导致机体出现疼痛;

第四,肿瘤侵犯神经系统,出现顽固性和剧烈的疼痛。

很多癌症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绝望等情绪,对生命丧失期望,心理、身体、精神上受到全方位折磨,生存质量每况愈下。

对于癌症终末期的患者,治疗效果已经不明显,一般预计生存期不超过三个月,患者会遭受极大的痛苦和折磨。在这个时候,体面地活着、有尊严地离去,重要程度不亚于全力救治。

临终关怀不会促进或延迟患者的死亡,只为了帮助患者有尊严地离去。

很多人误解,认为临终关怀就是放弃治疗,事实上并非如此。临终关怀是在控制病情的基础上,采取尊严疗法,加强心理关怀和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临终关怀会提供专业的情感和精神支持,帮助患者认识死亡,战胜恐惧和痛苦,确保患者身体的完整性、自主权与隐私权。

有什么办法,能让癌症病人不痛苦地离开?

癌症到了终末期,病情无法控制,痛苦基本上难以避免。患者会出现各种症状,如疼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等,不同的患者,表现不一样。这种时候,只能对症处理,该止痛就止痛,该止咳就止咳,但只能减轻痛苦,做不到完全无痛。拖得时间越长,痛苦的时间也就越长。很多人会想到安乐死,但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合法,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安乐死是不允许的。

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论文提纲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论文提纲,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培训前调查

2.3.2 培训过程

2.3.3 培训后调查

2.4 评分与赋值

2.5 质量控制

2.5.1 统一方法

2.5.2 调查问卷的质量控制

2.5.3 数据的`录入和整理

2.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护士基本情况

3.2 护士在培训前后对癌痛专科护理知识的认知情况

3.3 护士在培训前后对培训的认识、态度及癌痛管理行为变化情况

3.4 护士对癌痛管理知识认知情况的影响因素

3.4.1 护士对癌痛管理知识认知情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4.2 护士对癌痛管理知识认知情况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2 培训对护士癌痛护理知识认知的影响

4.2.1 培训前癌痛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4.2.2 培训后癌痛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4.3 护士对培训的认识、态度及癌痛管理行为变化

4.4 护士对癌痛管理知识认知情况影响因素

4.4.1 年龄

4.4.2 工作年限

4.4.3 学历

4.4.4 职称

4.4.5 疼痛培训经历

4.4.6 所在科室与职位

4.5 癌痛专科护理培训的经验与体会

4.6 建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01 痛到断片,让老公把自己绑起来

阿木(化名),29岁,一名肠癌晚期患者,她对癌痛深有体会。

一开始,癌痛像肚子疼那种持续性疼痛,还可以用热敷等方式熬一熬,但发展到晚期就出现了爆发性疼痛,真是让人“想死”。

每次疼得不行,她就掐老公的手,等痛过去了,发现老公胳膊上都是指甲掐出来的血印子。后来她让老公把自己绑起来,“这样好受一点”。阿木看着老公的伤口非常心疼,但她根本没办法,甚至根本不记得自己掐过老公,因为已经痛到断片了。

“每次发作的时候,我都想一死了之。” 她在自己的微博写道。

在进行了3次手术后,阿木放弃了治疗,选择在家吃止痛药,姑息治疗。

去年9月20日开始,她的微博就再也没有更新了。

02 害怕成瘾,晚期肺癌大爷忍痛不吃药

王大爷,晚期肺癌,家属陪同复查就医时表示,近段时间,王大爷右胸痛得厉害,根本无法入睡,食欲也下降很多。在医生询问时,王大爷却表示没事,自己忍忍就行,他觉得治癌症比治癌痛更重要,也害怕吃止痛药会上瘾,所以平时只是吃一点芬必得,不过用处不是很大。

经医生一番劝说,王大爷对癌痛和止痛药有了新的认识,才开始遵从医嘱,按时服药,对抗癌痛。

多数晚期癌症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癌痛,但对癌痛的认知却甚少。需要强调的是: 癌痛的治疗与抗癌治疗一样重要 ,如果癌痛得到有效控制,对提高抗癌疗效,延长患者生命很有帮助。

数据显示,在初诊的癌症患者中,大约有25%的人群出现癌痛,而晚期癌症患者中, 癌痛出现的概率增升至60%-80% ,其中30%的患者癌痛程度为 重度疼痛 。但让人心疼的是,在中国,约50%的癌痛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约30%的患者在临终前的严重疼痛没有缓解,带着痛苦离去 。

癌痛的出现,最常见的原因是 肿瘤直接压迫侵犯周围组织 ,比如肺癌牵拉胸膜引起胸痛、颅内病灶压迫神经引起头痛、胰腺肿物压迫神经引起腰背疼痛等。

此外,癌转移、并发症也会引发疼痛,例如骨转移可引起骨痛、并发梗阻或穿孔的疼痛,也让患者难受得不行。

癌痛发作时,及时采取合理正确的解决方式很关键。说到这,很多人第一想法就是服用止痛药,但癌痛也是分等级的, 不同程度的癌痛,用的药也不一样。

我们先来了解下癌痛分级,最常用的分级方法是使用“0 10级疼痛评价量表”。

1 4级:患者有痛感,但还能忍,可以正常生活,属于轻度疼痛;

5 6级:患者有明显痛感,很难忍, 已经影响到睡眠 ,属于中度疼痛;

7 10级:痛感剧烈, 无法入睡 ,需用镇痛药物,且伴有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表现,则是重度疼痛。

不同程度的癌痛,在治疗需选择相应强度和疗效的止疼药,目前主要的给药依据为 WHO发布的“三阶梯疗法” 。

第一阶梯:非阿片类镇痛药

轻度癌痛患者适用,主要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第二阶梯,弱阿片类镇痛药

适用于非阿片类药物无法镇痛者及中度癌性疼痛患者,主要药物有可待因、双氢可待因等,一般建议与第一阶梯药物联合用药。

第三阶梯,强阿片类镇痛药

用于治疗中度或重度癌性疼痛,主要药物为吗啡、二氢吗啡酮、芬太尼等,也可酌情应用辅助药物。

因为每个人具体情况不一样,具体如何搭配使用,还需医生视患者情况而定。“三阶梯疗法”总结起来有5个要点: 口服、按时、按阶梯、个体化给药、注意具体细节。

此外,癌痛并非只有止痛药能缓解,还可以通过神经阻滞、神经毁损、持续蛛网膜下腔药物输注镇痛等方式,以及按摩止癌痛、物理止癌痛、心理治疗等。

其中,心理治疗要单独强调一下。每一次疼痛出现或加重,都会让患者失去治疗信心,焦躁、抑郁等情绪接而袭来,甚至有人受不了癌痛选择自杀。所以在治疗癌痛时,也不要忽视心理 健康 。

死亡只是一瞬间的事,但癌痛,却让患者有种被“凌迟处死”的感觉。研究显示, 约25%的癌痛患者存在严重抑郁症 ,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动因。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除了要想办法缓解生理疼痛,也不要忽视心理创伤。其中, 家属在这过程里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平时要多鼓励患者,勇敢面对,常给患者讲一些开心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如果可以,可让患者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为家庭和 社会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参与和奉献的快乐化解身体的疼痛。

如果到了最后,还可以考虑 姑息疗法。

姑息疗法并不是放弃治疗,只是转变了治疗方向, 将关注点从“疾病”转移到“人”的身上,在控制疼痛的基础上,加入心理和心灵方面的照顾,给患者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

很多时候,对于患者本人而言,与其饱受癌痛折磨,安逸地、开心地走完最后一程才是最重要的……

#清风计划# #39 健康 超能团#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癌症疼痛护理的研究进展论文

肿瘤内科的护理是保证工作的安全性,让肿瘤患者得到更加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肿瘤内科护理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肿瘤内科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分析。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到2013年1月肿瘤内科 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肿瘤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一系列护理,包括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干预、建立出院回访制度。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各项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护理干预6个月后,两组各项目均有上升,观察组各项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护理干预能提高肿瘤内科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肿瘤内科;护理;临床观察;生存质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肿瘤化学治疗在姑息性治疗肿瘤中起步,经过多年不断的努力,已成为可以治愈肿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通过化学治疗使肿瘤细胞完全消失,达到治愈,是肿瘤内科治疗的最终目的[1]。选取我院2011年12月到2013年1月肿瘤内科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疗效明显,现 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到2013年1月肿瘤内科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龄35-75岁,平均(57.58±12.56)岁。经临床、影像学、病理检验确诊,包括肺癌、结肠癌、乳腺癌、胃癌、肝癌、鼻咽癌、淋巴瘤等。两组在年龄、性别和病情上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肿瘤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一系列护理,包括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干预、建立出院回访制度。

2 护理 措施

2.1 心理护理 护士针对患者的恐惧心理,要做好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化疗,讲解一些疗效好的病例,告诉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是暂时的、可预防的,而机体收益是长远的,稳定的情绪可增加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可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2]。

2.2 饮食护理 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调整食物的色、香、昧,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有些患者害怕呕吐而禁食,护士要告诉患者空腹呕吐会伤胃,指导患者少量多餐,进食细嚼慢咽,必要时餐前30min给予胃复安肌肉注射。对呕吐严重,不能经口进食者,可酌情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严格记录出入水量,评估脱水情况,必要时检查血电解质,及时补液。

2.3 保持病房整洁安静,为患者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对 爱好 音乐的患者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分散注意力,减轻化疗中的恶心呕吐,当患者出现呕吐时,给予安慰,协助患者坐起,呕吐后帮助患者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必要时更换床单位。

2.4 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止吐药物应用,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辅助治疗[3]。

2.5 某些口服化疗药物尽可能睡前服用。

2.6 告诉患者晚上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予小剂量镇静剂可减轻消化道

反应。

3 结 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各项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护理干预6个月后,两组各项目均有上升,观察组各项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

4 讨 论

肿瘤内科治疗的迅速发展,拓宽了肿瘤内科护理的领域和内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改变观念,积极参与和配合新技术、新疗法的临床应用,熟悉其基本原理,毒副作用的观察及处理,操作过程等,从而制定出全面的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周到安全的护理[4]。

临床肿瘤护理学正是顺应了肿瘤学科发展的需要。本章将介绍:化学治疗患者的护理,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化疗药物给药方法,识别化疗药物副作用,了解其作用机理,掌握化疗及其护理要点,做好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等;学习腔内治疗患者的护理;了解免疫治疗的原理,掌握免疫制剂的保存、使用方法以及免疫治疗患者的护理;掌握化疗防护知识。化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血管,防止静脉炎和药物外渗引起组织损伤[5]。①使用外周静脉输液时,尽量选择前臂静脉,避开关节、肌腱、韧带,避免使用钢针。患者有上肢静脉压迫时,应采用下肢静脉输液。还应避免在24小时内被穿刺过的静脉点下方重新穿刺。②静脉冲人化疗药时,应边抽吸回血边注药,注药完毕后继续输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确保不发生外漏。③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选用中心静脉如PICC、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④若发生药物外渗,应按化疗药物外渗处理原则及时给处理。在化疗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变化。有否感染性疾病所致全身毒性反应,如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衰竭等;以及本系统疾病的局部表现如咳嗽、咳痰、咯血、哮喘、胸痛等。有无药物毒性反应发生,如出血、呕吐、皮疹、便秘、腹泻、便血等病情变化,若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防止胃肠道反应:用药前给镇静止吐剂,以减轻反应。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对36例肿瘤内科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干预前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各项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护理干预6个月后,两组各项目均有上升,观察组各项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干预能提高肿瘤内科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舒洋.当前护理工作压力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08):98-99.

[2] 王永红,金钰梅.护理服务价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08):143-145.

[3] 谢新永.老年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8(04):42-43.

[4] 王生华.浅淡护理纠纷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9(21):78-79.

[5] 乔莉生.妇产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1(07):102-103.

【摘要】 目的:在肿瘤内科住院部,研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运用效果。方法:在进入我院治疗的肿瘤病人中随机选取16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运用肿瘤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而观察组运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进行护理,主要内容有:心理干预制度、社会干预制度、术后回访制度。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将上面两组的失误率、并发症发生率、与病人家属纠纷情况、病人是否满意等各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因为运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所以治疗失误情况几乎没有、病人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也很少、没有出现与病人家属的纠纷情况,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P<0t05),病人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结论: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以有效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防止护理工作中出现失误,使病人达到最高满意状态。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肿瘤内科

【中图分类号】R473. 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5-0019(2013)12-0231-01

现阶段,各种疾病的治疗技术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很多病人的保健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具有高水平的护理工作[l]。传统护理办法只注意针对治病人员的护理,人们显然已经不满足于这样的护理方式,为了满足人们的护理要求,依据优质护理模式,我院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护理培训,依据传统护理办法,不断进行研究与开发。优质护理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高护理质量,受到了病人的普遍欢迎。本文主要利用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办法,研究了优质扩理服务在肿瘤内科的运用情况, 总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09年至2012年三年间,对于入住我院的160个肿瘤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基本情况如下:在对照组中,有62人是男性,18人是女性,病人年龄在19岁-71岁之间,年龄平均42岁,住院时间为7-90天,平均住院时间30天;在观察组中,有65人是男性,15人是女性,年龄在19岁-69岁之间,年龄平均39岁,这一组的住院时间在7天-97天之间,平均时间为35天。这两个小组的各项基本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进行对比实验。

1.2方法

对照组的护理方式不改变,依然运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运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开展护理工作。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文件精神和活动方案,以及护理工作通知,医院首先对参与观察组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了上岗培训。并以此为基础,对参加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了重新分组,调整了原来的人员分组情况,运用分层级护理办法。保证在每一个护理小组中,都有高级、中级和初级护理人员,使护理小组的人员分配更加合理。再有,要求病人和医生共同对护士的工作提出意见,加强考核工作,使护理工作不断提高质量。在平时护理中,还要落实查房制度,可以及时发觉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护理人员及时改正。

1.3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此次研究中,运用 Excel 及SPSS软件进行计算工作,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一般采用平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在P<0.05时说明这个实验具有实际意义。

1.4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研究两个小组的工作失误率、病人的治疗情况、病人家属的反应情况、病人的态度等。

2 结果

在运用两种护理办法进行护理过程中,各种护理指标如表1。依据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失误率减少、病人的治疗情况获得好转、没有出现纠纷情况,病人非常满意护理工作,说明这一实验比较成功。

表1 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护理状况比较(n(%))

3 讨论

在医院的日常护理工作中,传统护理模式逐步得到淘汰,而优质护理模式得到人们的认可,并逐步得到推广,现阶段,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护理工作必须注重以人为本,不应只关注病人的生理指标,在做好疾病护理工作的同时,还需了解病人的其他需要,如心理护理和情绪护理,尤其是肿瘤病人,好多此类型病人悲观失望,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不愿配合医生的治疗,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使病人正确看待死亡。告知病人,只要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治疗方法正确,病人是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同时要求病人家属也要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起病人生活的风帆,使病人的情绪保持平稳,有利于医生开展治疗。

通过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心理工作,使病人的情绪得到了稳定,从而大量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使病人治疗时间大量缩短,所以护理人员的工作非常重要,应该不再运用传统护理办法,应该积极与病人建立沟通和交流关系,利用各种形式的交谈,使病人信任护理人员,相信通过医生的治疗,自己的病情一定能够得到好转,使病人的心理更加稳定,使病人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非常满意。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要求医院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护理工作,这和护理人员本身的素质密切相关,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经常参加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主动接近病人,了解病人的需要,掌握病人的基本情况,为病人做好服务工作。本文的研究也可以证明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可以有效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出现,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以大幅提高护理质量,转变护理认识,使病人得到高度满意,因此,这种服务模式应在医院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敏,任正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11(03)

[2]刘庆素,于蕾,周风伟,王建华,陈艳芝,安秀艳.住院病人与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7(25)

[3]赵桂英,李艳.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高输液室护理质量[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6)

[4]蔡宏澜.浅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效果[J].青海医药杂志.2011(03)

术后疼痛的护理是我为护理专业的同学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术后疼痛的护理【1】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措施。

方法 对63例病人术后疼痛的原因进行评估,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结果 病人疼痛明显减轻。

结论 对术后病人施行疼痛护理,可有效减轻术后的疼痛,使病人得到较好的休养和康复。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

手术创伤导致病人防御能力下降;切口疼痛和应激反应加重了病人的生理、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伤口愈合和康复过程,而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

剧烈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需关心病人、观察病人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本文将我院外科2011年8月至12月,对63例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9-72岁。

手术类型:腹部手术29例,骨科手术15例,其它手术19例,术后疼痛1-3天减轻者60例,占95.2%,4天以上减轻者3例,占4.7% 。

2结果。

通过对疼痛正确的评估,切实有效的术后监护,预见性的实施护理措施,使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得到了较好的休息。

护 理

1疼痛的评估

1.1疼痛程度的评估

1.1.1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1]﹙VRS) 疼痛分成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剧烈疼痛。

每级一分,分别记为0-3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

此法最简单,病人容易理解,但不够精确。

1.1.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1](VAS) 在纸上画一条长度为10㎝直线,两端分别标为“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位置,然后用直尺量出起点到记号点的距离长度(以㎝表示),即为评分值.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此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疼痛的方法,易于理解和使用,可使护士能较确切地掌握病人疼痛的程度,而且也有利于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1.1.3监测病人的面部表情、生命体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出汗、体位等可间接了解疼痛程度。

1.2疼痛时间评估

1.2.1与手术时间有关: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小,疼痛持续时间短。

1.2.2与手术大小有关:手术大,组织创伤大,疼痛持续时间长。

1.2.3与病人个体差异有关:同种大小手术,手术所用时间相同,病人主诉疼痛持续时间不同。

1.3疼痛因素的评估

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后体位限制、各类管道的刺激、排尿及排便异常、炎症及感染、咳嗽及变换体位等一些基本活动也可引起疼痛。

1.4社会心理因素的评估

疼痛的心理反应受个体因素、既往经验、注意力集中与分散、以及宗教信仰、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噪音、强光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病人疼痛的感受。

2护理措施

2.1消除影响疼痛控制的因素

2.1.1害怕药物成瘾: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

在临床实践中,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从而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2.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对术后疼痛评估未引起护士的重视,不能正确地使用上述疼痛评估方法。

2.1.3害怕药物副作用:病人害怕镇痛药引起不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术后恢复减慢及记忆力减退;医务人员害怕镇痛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

2.1.4 病人的自闭心理:病人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不愿将疼痛告知他人,不愿过多地麻烦护士,坚持自己忍耐。

2.2实施

2.2.1非药物方法

2.2.1.1解除病人焦虑:焦虑程度越重,疼痛程度也越重。

对任何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治疗都应告知病人,让其有思想准备,嘱其精神放松;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如交谈、看电视、听音乐、轻轻按摩病人皮肤、深呼吸等,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音,治疗时间集中,动作轻,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保证病人休息。

2.2.1.2 舒适的体位:颅脑手术:术后无休克或昏迷的病人可采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手术: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腹部手术: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部张力;脊柱手术后病人可取俯卧位或仰卧位;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放置各种管道者,体位在感觉舒适的同时,还应保持引流管正确放置,防止脱出、扭曲。

胸腹部术后应佩戴胸腹带,保护切口,术后为预防不适及并发症,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

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无渣屑,也有助于减少刺激,增加舒适感。

2.2.1.3严密观察病人,注意倾听病人主诉,准确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及引起疼痛的原因:如排尿不畅引起的尿储留,因卧床肠蠕动减慢引起的腹胀、腹痛,四肢术后肢体制动、体位不当引起的胀痛,未及时更换体位引起的压迫痛,引流管放置不妥随翻身引起的疼痛等,对这类疼痛,及时解除引起不适的原因,疼痛就会缓解。

麻醉作用逐渐消失时,疼痛逐渐加剧;全麻病人在术后2-6小时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小时最明显,24-72小时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应早期配合医生治疗。

2.2.2药物方法

2.2.2.1更新观念,提倡预防性用药,选择有效镇痛措施,切实缓解疼痛。

使用药物止痛是术后24小时内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2]。

可遵医嘱给予病人口服镇痛、止痛类药物,必要时肌注哌替啶等,可有效控制切口疼痛。

2.2.2.2大手术后1-2日内,可持续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PCA)进行止痛。

给药途径以静脉、硬膜外最为常用,常用药物为吗啡、芬太尼、曲马多等。

PCA使用时机和剂量在麻醉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能满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避免疼痛和镇痛大幅度波动,病人有一种主动参与感,有利于全身情况的恢复。

2.2.2.3注意用药后病人反应:疼痛减轻程度,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小 结

术后疼痛临床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及预后,医护人员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方案,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疼痛,正确的评估疼痛,是有效控制疼痛的前提,综合护理确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反复率低。

这对于做好术后的病人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维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

[2]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90. ?

疼痛的心理护理【2】

摘要:国际疼痛定义为: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来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

疼痛时常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标准之一。

人为地减轻疼痛,对于提高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护理工作中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疼痛; 心理护理

临床上疼痛的种类很多,有外伤疼痛,有癌性疼痛,有炎性疼痛,有神经性疼痛等,它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一种主观感觉,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里现象。

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本人就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

1疼痛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医学认为 痛觉的冲动发生于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对疼痛的反应除了与疼痛刺激的部位、强度、频率有密切关系外,还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其反应的强弱、表现轻重 各不相同;还有相同的药物 刺激引起的疼痛,有的人不能忍受,有的病人却感觉不到,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相同药物刺激也可有不同的表现。

这就是说,疼痛阈值因人而异,有时在同一人身上也会因时而异。

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在临床上的表现夜复杂多变。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心里特点,认真做好观察、治疗、护理,以促进患者日康复。

2疼痛的心理护理

对疼痛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

疼痛的心理护理的原则是:因人因病施护,有语言和非语言性的心理护理,包括谈心、暗示、眼神、仪表等等。

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的阈值。

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放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其耐受力,从而减轻痛苦。

Mocc氏曾指出:“通过调整护病关系,能够缓解成年人中等程度的疼痛。”疼痛患者常因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病情。

护士 应该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

对疼痛患者要亲切和蔼,要尊重他们,绝不能对他们冷若冰雪,有问不答,导致病情加重。

对危重病人,更要做到平静自若,严谨持重,而不乱,绝不能惊慌失措,使患者及其家属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

对待疼痛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特别是对于神经衰弱所致的功能性的疼痛,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绝不能主观地认为他们是无病呻吟,置之不理,因为这类病人更需要精神和心里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重视疼痛与心里的关系,注意患者的心里需要,幷予以帮助提高疼痛阈值,往往会使治疗护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保持环境安静。

舒适疼痛患者一般要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的病房,对疼痛剧烈的应尽量安排在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清洁,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刺激,特别是对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入睡的疼痛患者,一般不去惊扰他,但特殊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

2.3减少疼痛的刺激。

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要准确、轻柔, 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

如进行清创、换敷料,洗胃,灌肠、导尿、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协助,从而保持患者体位舒适,减少疼痛刺激。

2.4争取家属配合。

当患者发生疼痛时,陪伴的家属自然会受到患者的影响,而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疼痛加重。

所以家属的情绪很重要,因此,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积极的为患者做好质量和护理,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要对陪伴者进行心理教育,解释患者病情,使他们增强信心,作好配合工作,家属对患者最亲近、最了解,因此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自然就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疼痛缓解。

2.5加强保护性的医疗制度。

在护理疼痛患者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的医疗制度,不要随便议论患者的病情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病情的话,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

南丁格尔曾经说过:“对不能治愈的慢性病患者,切莫闲谈你的希望,就是谈论患者的事情也无法接受,他因不能有一点期望而感到失望。”特别对持续性顽固性疼痛和晚期癌症疼痛的患者的护理,他们由于没有治愈的希望和受着剧烈的疼痛的折磨,常常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我们护士更应该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防止意外的发生。

3疼痛的心里治疗

虽然要彻底的解决疼痛有赖于医生的病因治疗,但我们可针对不同心理因素,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可以指导患者配合采取一系列方法,以协助减轻疼痛。

方法有:呼吸止痛;自我暗示或催眠;音乐止痛;转移止痛;刺激对侧健康皮肤等,心理因素既可致痛或加重疼痛,也可消除或减轻疼痛,恰当运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方法巧治疼痛,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对疼痛患者的心里护理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牢固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医德修养,要高度的同情心,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张宁. 疼痛心理学.医学心理学,1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2001

[3]郭凤川. 对疼痛的心里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第2期, 1984

[4]徐秀英. 疼痛的心里护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第10期,2008

[5]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2001

癌痛护理论文范文大全

肿瘤内科的护理是保证工作的安全性,让肿瘤患者得到更加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肿瘤内科护理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肿瘤内科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分析。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到2013年1月肿瘤内科 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肿瘤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一系列护理,包括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干预、建立出院回访制度。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各项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护理干预6个月后,两组各项目均有上升,观察组各项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护理干预能提高肿瘤内科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肿瘤内科;护理;临床观察;生存质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肿瘤化学治疗在姑息性治疗肿瘤中起步,经过多年不断的努力,已成为可以治愈肿瘤的根治性治疗手段。通过化学治疗使肿瘤细胞完全消失,达到治愈,是肿瘤内科治疗的最终目的[1]。选取我院2011年12月到2013年1月肿瘤内科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疗效明显,现 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到2013年1月肿瘤内科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龄35-75岁,平均(57.58±12.56)岁。经临床、影像学、病理检验确诊,包括肺癌、结肠癌、乳腺癌、胃癌、肝癌、鼻咽癌、淋巴瘤等。两组在年龄、性别和病情上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肿瘤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一系列护理,包括心理干预、社会支持干预、建立出院回访制度。

2 护理 措施

2.1 心理护理 护士针对患者的恐惧心理,要做好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化疗,讲解一些疗效好的病例,告诉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是暂时的、可预防的,而机体收益是长远的,稳定的情绪可增加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可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2]。

2.2 饮食护理 治疗期间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调整食物的色、香、昧,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有些患者害怕呕吐而禁食,护士要告诉患者空腹呕吐会伤胃,指导患者少量多餐,进食细嚼慢咽,必要时餐前30min给予胃复安肌肉注射。对呕吐严重,不能经口进食者,可酌情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严格记录出入水量,评估脱水情况,必要时检查血电解质,及时补液。

2.3 保持病房整洁安静,为患者营造舒适、轻松的环境,对 爱好 音乐的患者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分散注意力,减轻化疗中的恶心呕吐,当患者出现呕吐时,给予安慰,协助患者坐起,呕吐后帮助患者漱口,及时清理呕吐物,必要时更换床单位。

2.4 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止吐药物应用,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辅助治疗[3]。

2.5 某些口服化疗药物尽可能睡前服用。

2.6 告诉患者晚上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给予小剂量镇静剂可减轻消化道

反应。

3 结 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前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各项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护理干预6个月后,两组各项目均有上升,观察组各项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

4 讨 论

肿瘤内科治疗的迅速发展,拓宽了肿瘤内科护理的领域和内容,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改变观念,积极参与和配合新技术、新疗法的临床应用,熟悉其基本原理,毒副作用的观察及处理,操作过程等,从而制定出全面的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周到安全的护理[4]。

临床肿瘤护理学正是顺应了肿瘤学科发展的需要。本章将介绍:化学治疗患者的护理,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化疗药物给药方法,识别化疗药物副作用,了解其作用机理,掌握化疗及其护理要点,做好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等;学习腔内治疗患者的护理;了解免疫治疗的原理,掌握免疫制剂的保存、使用方法以及免疫治疗患者的护理;掌握化疗防护知识。化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血管,防止静脉炎和药物外渗引起组织损伤[5]。①使用外周静脉输液时,尽量选择前臂静脉,避开关节、肌腱、韧带,避免使用钢针。患者有上肢静脉压迫时,应采用下肢静脉输液。还应避免在24小时内被穿刺过的静脉点下方重新穿刺。②静脉冲人化疗药时,应边抽吸回血边注药,注药完毕后继续输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确保不发生外漏。③对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选用中心静脉如PICC、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④若发生药物外渗,应按化疗药物外渗处理原则及时给处理。在化疗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注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变化。有否感染性疾病所致全身毒性反应,如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衰竭等;以及本系统疾病的局部表现如咳嗽、咳痰、咯血、哮喘、胸痛等。有无药物毒性反应发生,如出血、呕吐、皮疹、便秘、腹泻、便血等病情变化,若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处理。防止胃肠道反应:用药前给镇静止吐剂,以减轻反应。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对36例肿瘤内科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干预前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各项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护理干预6个月后,两组各项目均有上升,观察组各项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干预能提高肿瘤内科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舒洋.当前护理工作压力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08):98-99.

[2] 王永红,金钰梅.护理服务价格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08):143-145.

[3] 谢新永.老年肿瘤患者临终关怀护理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8(04):42-43.

[4] 王生华.浅淡护理纠纷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9(21):78-79.

[5] 乔莉生.妇产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1(07):102-103.

【摘要】 目的:在肿瘤内科住院部,研究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运用效果。方法:在进入我院治疗的肿瘤病人中随机选取16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运用肿瘤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而观察组运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进行护理,主要内容有:心理干预制度、社会干预制度、术后回访制度。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将上面两组的失误率、并发症发生率、与病人家属纠纷情况、病人是否满意等各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因为运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所以治疗失误情况几乎没有、病人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也很少、没有出现与病人家属的纠纷情况,有一定的统计学差异(P<0t05),病人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结论:实行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以有效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防止护理工作中出现失误,使病人达到最高满意状态。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肿瘤内科

【中图分类号】R473. 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005-0019(2013)12-0231-01

现阶段,各种疾病的治疗技术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很多病人的保健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具有高水平的护理工作[l]。传统护理办法只注意针对治病人员的护理,人们显然已经不满足于这样的护理方式,为了满足人们的护理要求,依据优质护理模式,我院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护理培训,依据传统护理办法,不断进行研究与开发。优质护理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高护理质量,受到了病人的普遍欢迎。本文主要利用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办法,研究了优质扩理服务在肿瘤内科的运用情况, 总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09年至2012年三年间,对于入住我院的160个肿瘤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基本情况如下:在对照组中,有62人是男性,18人是女性,病人年龄在19岁-71岁之间,年龄平均42岁,住院时间为7-90天,平均住院时间30天;在观察组中,有65人是男性,15人是女性,年龄在19岁-69岁之间,年龄平均39岁,这一组的住院时间在7天-97天之间,平均时间为35天。这两个小组的各项基本条件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进行对比实验。

1.2方法

对照组的护理方式不改变,依然运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运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开展护理工作。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文件精神和活动方案,以及护理工作通知,医院首先对参与观察组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了上岗培训。并以此为基础,对参加护理工作的人员进行了重新分组,调整了原来的人员分组情况,运用分层级护理办法。保证在每一个护理小组中,都有高级、中级和初级护理人员,使护理小组的人员分配更加合理。再有,要求病人和医生共同对护士的工作提出意见,加强考核工作,使护理工作不断提高质量。在平时护理中,还要落实查房制度,可以及时发觉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护理人员及时改正。

1.3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此次研究中,运用 Excel 及SPSS软件进行计算工作,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一般采用平均数和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在P<0.05时说明这个实验具有实际意义。

1.4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研究两个小组的工作失误率、病人的治疗情况、病人家属的反应情况、病人的态度等。

2 结果

在运用两种护理办法进行护理过程中,各种护理指标如表1。依据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的治疗失误率减少、病人的治疗情况获得好转、没有出现纠纷情况,病人非常满意护理工作,说明这一实验比较成功。

表1 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护理状况比较(n(%))

3 讨论

在医院的日常护理工作中,传统护理模式逐步得到淘汰,而优质护理模式得到人们的认可,并逐步得到推广,现阶段,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护理工作必须注重以人为本,不应只关注病人的生理指标,在做好疾病护理工作的同时,还需了解病人的其他需要,如心理护理和情绪护理,尤其是肿瘤病人,好多此类型病人悲观失望,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将不久于人世,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不愿配合医生的治疗,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使病人正确看待死亡。告知病人,只要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治疗方法正确,病人是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同时要求病人家属也要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鼓起病人生活的风帆,使病人的情绪保持平稳,有利于医生开展治疗。

通过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心理工作,使病人的情绪得到了稳定,从而大量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使病人治疗时间大量缩短,所以护理人员的工作非常重要,应该不再运用传统护理办法,应该积极与病人建立沟通和交流关系,利用各种形式的交谈,使病人信任护理人员,相信通过医生的治疗,自己的病情一定能够得到好转,使病人的心理更加稳定,使病人对护理人员的工作非常满意。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要求医院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护理工作,这和护理人员本身的素质密切相关,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经常参加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主动接近病人,了解病人的需要,掌握病人的基本情况,为病人做好服务工作。本文的研究也可以证明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可以有效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出现,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总之,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可以大幅提高护理质量,转变护理认识,使病人得到高度满意,因此,这种服务模式应在医院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敏,任正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进展与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11(03)

[2]刘庆素,于蕾,周风伟,王建华,陈艳芝,安秀艳.住院病人与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的认知调查[J].护理研究.2007(25)

[3]赵桂英,李艳.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高输液室护理质量[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6)

[4]蔡宏澜.浅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效果[J].青海医药杂志.2011(03)

术后疼痛的护理是我为护理专业的同学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术后疼痛的护理【1】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后病人疼痛的护理措施。

方法 对63例病人术后疼痛的原因进行评估,并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

结果 病人疼痛明显减轻。

结论 对术后病人施行疼痛护理,可有效减轻术后的疼痛,使病人得到较好的休养和康复。

【关键词】术后疼痛护理

手术创伤导致病人防御能力下降;切口疼痛和应激反应加重了病人的生理、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伤口愈合和康复过程,而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

剧烈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需关心病人、观察病人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本文将我院外科2011年8月至12月,对63例术后病人的疼痛护理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9-72岁。

手术类型:腹部手术29例,骨科手术15例,其它手术19例,术后疼痛1-3天减轻者60例,占95.2%,4天以上减轻者3例,占4.7% 。

2结果。

通过对疼痛正确的评估,切实有效的术后监护,预见性的实施护理措施,使病人术后疼痛程度减轻,得到了较好的休息。

护 理

1疼痛的评估

1.1疼痛程度的评估

1.1.1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1]﹙VRS) 疼痛分成无痛、轻微疼痛、中度疼痛、剧烈疼痛。

每级一分,分别记为0-3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

此法最简单,病人容易理解,但不够精确。

1.1.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1](VAS) 在纸上画一条长度为10㎝直线,两端分别标为“0”和“10”,“0”代表无痛,“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己所感受到的疼痛程度,在直线上标出相应位置,然后用直尺量出起点到记号点的距离长度(以㎝表示),即为评分值.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此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疼痛的方法,易于理解和使用,可使护士能较确切地掌握病人疼痛的程度,而且也有利于评估控制疼痛的效果.

1.1.3监测病人的面部表情、生命体征、呼吸方式、局部肌肉的紧张度、掌心出汗、体位等可间接了解疼痛程度。

1.2疼痛时间评估

1.2.1与手术时间有关:手术时间短,组织创伤小,疼痛持续时间短。

1.2.2与手术大小有关:手术大,组织创伤大,疼痛持续时间长。

1.2.3与病人个体差异有关:同种大小手术,手术所用时间相同,病人主诉疼痛持续时间不同。

1.3疼痛因素的评估

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术后体位限制、各类管道的刺激、排尿及排便异常、炎症及感染、咳嗽及变换体位等一些基本活动也可引起疼痛。

1.4社会心理因素的评估

疼痛的心理反应受个体因素、既往经验、注意力集中与分散、以及宗教信仰、社会文化背景、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噪音、强光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病人疼痛的感受。

2护理措施

2.1消除影响疼痛控制的因素

2.1.1害怕药物成瘾:麻醉药是术后止痛药的主要药物,害怕对麻醉药的成瘾是直接影响有效疼痛控制的主要障碍。

在临床实践中,因病人疼痛加剧需要增加药物用量或者因疼痛需继续用止痛药的病人当作成瘾,从而害怕继续给病人用药,尽量拖延或不给药,阻碍了有效的疼痛控制。

2.1.2疼痛评估不重视、不准确、不及时:疼痛评估缺乏常规性,对术后疼痛评估未引起护士的重视,不能正确地使用上述疼痛评估方法。

2.1.3害怕药物副作用:病人害怕镇痛药引起不良反应,如延缓伤口愈合、术后恢复减慢及记忆力减退;医务人员害怕镇痛药,尤其是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

2.1.4 病人的自闭心理:病人认为手术后疼痛是正常的,不愿将疼痛告知他人,不愿过多地麻烦护士,坚持自己忍耐。

2.2实施

2.2.1非药物方法

2.2.1.1解除病人焦虑:焦虑程度越重,疼痛程度也越重。

对任何可能会引起疼痛的治疗都应告知病人,让其有思想准备,嘱其精神放松;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如交谈、看电视、听音乐、轻轻按摩病人皮肤、深呼吸等,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噪音,治疗时间集中,动作轻,限制探视人数及时间,保证病人休息。

2.2.1.2 舒适的体位:颅脑手术:术后无休克或昏迷的病人可采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手术: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腹部手术: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部张力;脊柱手术后病人可取俯卧位或仰卧位;四肢手术后应抬高患肢,可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放置各种管道者,体位在感觉舒适的同时,还应保持引流管正确放置,防止脱出、扭曲。

胸腹部术后应佩戴胸腹带,保护切口,术后为预防不适及并发症,每2小时更换体位一次。

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无渣屑,也有助于减少刺激,增加舒适感。

2.2.1.3严密观察病人,注意倾听病人主诉,准确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及引起疼痛的原因:如排尿不畅引起的尿储留,因卧床肠蠕动减慢引起的腹胀、腹痛,四肢术后肢体制动、体位不当引起的胀痛,未及时更换体位引起的压迫痛,引流管放置不妥随翻身引起的疼痛等,对这类疼痛,及时解除引起不适的原因,疼痛就会缓解。

麻醉作用逐渐消失时,疼痛逐渐加剧;全麻病人在术后2-6小时疼痛最剧烈,而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6-12小时最明显,24-72小时逐渐减轻,如继续加剧,必须考虑到体内有缝合不全、出血、感染、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应早期配合医生治疗。

2.2.2药物方法

2.2.2.1更新观念,提倡预防性用药,选择有效镇痛措施,切实缓解疼痛。

使用药物止痛是术后24小时内切口疼痛最有效的止痛措施[2]。

可遵医嘱给予病人口服镇痛、止痛类药物,必要时肌注哌替啶等,可有效控制切口疼痛。

2.2.2.2大手术后1-2日内,可持续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PCA)进行止痛。

给药途径以静脉、硬膜外最为常用,常用药物为吗啡、芬太尼、曲马多等。

PCA使用时机和剂量在麻醉医生设定的范围内,能满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刻、不同疼痛强度下的镇痛要求,避免疼痛和镇痛大幅度波动,病人有一种主动参与感,有利于全身情况的恢复。

2.2.2.3注意用药后病人反应:疼痛减轻程度,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

小 结

术后疼痛临床常见,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及预后,医护人员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方案,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疼痛,正确的评估疼痛,是有效控制疼痛的前提,综合护理确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安全可靠,反复率低。

这对于做好术后的病人护理,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曹维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

[2]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90. ?

疼痛的心理护理【2】

摘要:国际疼痛定义为: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来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

疼痛时常也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标准之一。

人为地减轻疼痛,对于提高患者生命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在护理工作中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疼痛; 心理护理

临床上疼痛的种类很多,有外伤疼痛,有癌性疼痛,有炎性疼痛,有神经性疼痛等,它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一种主观感觉,也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里现象。

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重视对疼痛的观察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本人就疼痛患者的心理护理的几点体会:

1疼痛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医学认为 痛觉的冲动发生于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对疼痛的反应除了与疼痛刺激的部位、强度、频率有密切关系外,还受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同样性质、同样程度的创伤或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其反应的强弱、表现轻重 各不相同;还有相同的药物 刺激引起的疼痛,有的人不能忍受,有的病人却感觉不到,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相同药物刺激也可有不同的表现。

这就是说,疼痛阈值因人而异,有时在同一人身上也会因时而异。

总之,各种心理因素都可以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反应,在临床上的表现夜复杂多变。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心里特点,认真做好观察、治疗、护理,以促进患者日康复。

2疼痛的心理护理

对疼痛患者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能够减轻和避免患者的疼痛。

疼痛的心理护理的原则是:因人因病施护,有语言和非语言性的心理护理,包括谈心、暗示、眼神、仪表等等。

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的阈值。

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放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其耐受力,从而减轻痛苦。

Mocc氏曾指出:“通过调整护病关系,能够缓解成年人中等程度的疼痛。”疼痛患者常因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病情。

护士 应该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

对疼痛患者要亲切和蔼,要尊重他们,绝不能对他们冷若冰雪,有问不答,导致病情加重。

对危重病人,更要做到平静自若,严谨持重,而不乱,绝不能惊慌失措,使患者及其家属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

对待疼痛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特别是对于神经衰弱所致的功能性的疼痛,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绝不能主观地认为他们是无病呻吟,置之不理,因为这类病人更需要精神和心里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重视疼痛与心里的关系,注意患者的心里需要,幷予以帮助提高疼痛阈值,往往会使治疗护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保持环境安静。

舒适疼痛患者一般要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的病房,对疼痛剧烈的应尽量安排在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清洁,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刺激,特别是对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入睡的疼痛患者,一般不去惊扰他,但特殊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

2.3减少疼痛的刺激。

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要准确、轻柔, 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

如进行清创、换敷料,洗胃,灌肠、导尿、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协助,从而保持患者体位舒适,减少疼痛刺激。

2.4争取家属配合。

当患者发生疼痛时,陪伴的家属自然会受到患者的影响,而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疼痛加重。

所以家属的情绪很重要,因此,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积极的为患者做好质量和护理,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要对陪伴者进行心理教育,解释患者病情,使他们增强信心,作好配合工作,家属对患者最亲近、最了解,因此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自然就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疼痛缓解。

2.5加强保护性的医疗制度。

在护理疼痛患者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的医疗制度,不要随便议论患者的病情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病情的话,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

南丁格尔曾经说过:“对不能治愈的慢性病患者,切莫闲谈你的希望,就是谈论患者的事情也无法接受,他因不能有一点期望而感到失望。”特别对持续性顽固性疼痛和晚期癌症疼痛的患者的护理,他们由于没有治愈的希望和受着剧烈的疼痛的折磨,常常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我们护士更应该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防止意外的发生。

3疼痛的心里治疗

虽然要彻底的解决疼痛有赖于医生的病因治疗,但我们可针对不同心理因素,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可以指导患者配合采取一系列方法,以协助减轻疼痛。

方法有:呼吸止痛;自我暗示或催眠;音乐止痛;转移止痛;刺激对侧健康皮肤等,心理因素既可致痛或加重疼痛,也可消除或减轻疼痛,恰当运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方法巧治疼痛,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对疼痛患者的心里护理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牢固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医德修养,要高度的同情心,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张宁. 疼痛心理学.医学心理学,1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2001

[3]郭凤川. 对疼痛的心里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第2期, 1984

[4]徐秀英. 疼痛的心里护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第10期,2008

[5]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2001

痛风研究论文

在中药学 毕业 论文中,题目是 文章 的眼睛,既要概括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要简炼,有吸引力。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 TRIPs协议的药品专利制度与中药专利保护 3. 中药熏洗结合运动手法、针灸理疗对颈肩腰腿痛治疗的临床体会 4. 从ADR 报告 谈中药注射剂的问题及对策 5. 用《组合中药学》的理论开发新型中药(英文) 6. 中医医院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研究探讨 7. 复方中药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临床观察 8. 处方分析在中药调剂中的作用研究 9. 中药治疗硬皮病文献分析 10. 中药产业化的关键问题及其对策 11.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12.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13.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14.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15.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16.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17.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3.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4.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5.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6.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7.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8.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9.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10.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11.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12. 2007~2008年国内期刊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回顾性研究 13.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14.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15.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16.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17.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中药来源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筛选 2. 直肠滴入疗法与中药外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 3.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研究 4. 中药灌肠配合微波治疗盆腔炎临床研究 5. 中药注射剂在我院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预防 6.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8例 7. 中药调剂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8. 关注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9. 中药专利保护制度研究 10. 研究中药注射液临床效果的 方法 11.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12. 一种基于全电性离子色谱的中药药性蛋白质分子标记研究的新方法 13. 抗肿瘤中药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4. 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30例观察 15. 不同性味中药复方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代谢及病理变化的影响 16. 当前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17. 扫描电镜应用于 植物类 中药鉴定的研究进展 猜你喜欢: 1. 药学毕业论文选题 2.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3. 药学论文题目大全 4.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 5. 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结论 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2.3)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3.3)岁。两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1.2.1 常规的西医护理

对于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抬高患者的患肢,直至患肢开始恢复活动为止[2]。在此期间需要时常变化体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功能的缺失。要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头痛等伴随症状。对于不良的药物反映,要及时的反馈,观察是否调整用药。通常使用的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快速特效药,但是会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禁止服用。在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时,最好不要联合用药,以免出现副作用。在用药期间,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不得少于2000ml/d,饮水可以稀释尿液,防止尿酸盐在肾脏形成结石。

1.2.2中医护理

1.2.2.1 中药外治的护理

中医外治的护理,具体是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选取不同中药外洗或外敷治疗疼痛部位,进一步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病变部位在指、腕关节处,一般采用外洗法;如果是大关节主要采用中药外敷法;在中药粉剂中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消肿止痛的效果满意。

1.2.2.2 服用中药的护理

湿热蕴结型中药宜饭后偏凉服;湿热留痹者,汤药宜温服;脾肾不足者,则汤药宜饭后温服。

1.2.3 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治愈。急性痛风多为湿邪蕴于关节所致(热盛、湿重、湿热并重);早期在服用秋水仙碱时,对肠胃有刺激,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用芦根煎水代茶饮或栀子、板蓝根、蒲公英泡水代茶饮,以利于尿酸排出,防止肾结石;也可以用玉米须、丝瓜络各60 g煎汤代茶饮,以碱化尿液;平时可以多食西瓜、冬瓜、绿豆汤以利于清热疏利。如果是慢性或间歇性的痛风,在饮食方面要以低热量饮食为主,避免诱发痛风。

可以选择解毒、健脾、利湿、消火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防止助湿生热的发生。特别是不能酗酒,肝肾阴虚者可以配合生地黄粥、银耳、芝麻等养阴生津的食谱,或者也可以用红枣、枸杞子、薏苡仁、粳米煮粥食用,有补益健脾的作用;痰浊阻滞要多喝碱性饮料,如牛奶、汽水等,以助浊毒排泄。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的肝、肾、胰、脑以及凤尾鱼、啤酒、贝类等。

1.2.4 日常生活护理

1.2.4.1 能量摄入

痛风病与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症关系密切,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限制热量的摄入,控制体重。可以根据病情相应的调整个体能量的摄入。可以选择增加碱性食物摄取,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鼓励患者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这样不仅能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利于痛风的恢复。

1.2.4.2 限制饮酒,禁止吸烟

饮酒可以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大量的饮酒,会是血清尿酸含量增高,诱发痛风的发作;同时饮酒可以刺激嘌呤合成增加,使血清和尿液的尿酸水平升高。啤酒也含有少量的酒精,因此也不可以引用。酸奶含有较多的乳酸对痛风患者不利,也应该避免饮用。禁止吸烟。

1.2.4.3注意食品烹调方法 在烹调食物时,也应该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这样可以减少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量。例如,将肉食先煮然后在烹调;对于食品的一些辅料,如辣椒、胡椒、芥末、生姜等均能兴奋自主神经,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所以在烹调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或少放。

1.2.4.4起居运动护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随着气候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衣物,如果外感风寒,内聚湿热可诱发痛风。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规律性,注意气候对病情的影响,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痛风的发作。在中医中人过于劳累,气耗则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均降低,容易诱发其他病的复发,由此应该注意休息。可以根据病情适当的增加运动,运动疗法可以有效的预防痛风的发作,减少内脏脂肪,减少胰岛素抵抗性。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增加乳酸的产生,pH值下降,而诱发急性发作。进行轻度的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比例,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此,正确的运动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

1.2.5心理护理

对于男性痛风患者,由于在事业、家庭中担负的较多,如果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心里会增加负担,情绪低落忧郁。所以家人应该给予关心和安慰,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心情愉快,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在日常起居中应该严格执行注意事项,减少诱发因子的产生。可以使用中医的情志疗法、自然疗法、文娱疗法作辅助治疗。

3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痛风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随着人们对痛风病知识的认识,从自我管理、自我观察等方面较为自觉,这也增加了临床护理方法的有效实施。今后我们要结合临床病例不断的提高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惠霞,韩丽,赵建霞.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12,26(6):466.

[2]刘明武.痛风的辨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2(3):163-164.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癌症疼痛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护理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护理专业地位与服务品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处于分娩前后的初产妇更是心情复杂,不良的情绪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分娩不能按正常的机理进行,从而导致难产、手术产等。作为一名专业的助产人员,我们有责任使产妇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顺利渡过分娩的全过程。在产科临床整个分娩过程中,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 临产前孕妇的心理分析

1.1心理分析 由于孕妇的 文化 程度,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孕产史的不同,孕妇的心理状态及各方面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1. 1.1恐惧,紧张,兴奋 由于从媒体和亲戚朋友那里得来的片面的分娩知识,对分娩时将会出现的阵痛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1.1.2焦虑、烦躁 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对自己既要承受分娩的痛苦又要担心自己能否生一个满意的孩子。另外社会因素,例如本次分娩以初孕或者初产住院,对以往自己的孕产史如果说出来怕家人知道,不说又怕对本次分娩有影响。

1.2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着装整洁大方,表情和蔼可亲。接触到孕妇后首先要与其亲切的交谈,掌握其第一手生理及心理资料,根据其不同的文化程度,给予孕妇不同语言方式的沟通,总之要让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另外对一些特殊的孕妇,要在沟通中巧妙的让其领会到医院会对她的隐私做好充分的__。要耐心倾听孕妇的陈述,解答要热情自信,作各项检查一定要动作轻柔,准确无误。只有让孕妇对自己充分的信任才能更好的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2. 临产后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分娩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孕产妇情况,给其以持续的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支持。

2.1第一产程从规律官缩到官口开全这段时间,是孕妇最痛苦也是决定产程能否顺利最重要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要做好胎心、宫口情况的检测及 其它 一些医疗检测外,生活和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这时,孕妇阵痛加剧,表现出异常紧张和焦虑,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得到关怀。紧张和焦虑能增加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根据调查显示,98%的产妇在分娩中有恐惧感,根据这样的情况,我院十年以来一直开展一对一陪产工作,效果很好,得到了家属和产妇的一致好评。

这个过程我们会有一个比较有 经验 的助产土一直陪着产妇,为产妇做产程观察,心理护理和帮助指导家属做好生活护理。我们所做的一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使产妇尽量减轻疼痛,缩短产程。要尽量在宫缩间歇时给产妇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例如孩子的名字,怎样带孩子或者别的产妇比较感兴趣的),宫缩时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产妇按摩腰骶部,教会产妇吸气呼气的 方法 ,或者根据需要采取一些药物阵痛 措施 。鼓励产妇进食(尽量是一些营养丰富利于消化的事物),及时排小便,提倡自由体位,尽量满足产妇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产妇对你产生信赖感,鼓励其说出除阵痛外一切不舒服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产程中的异常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鼓励产妇使用分娩镇痛,会大大减轻产妇第一产程的痛苦,这就需要助产士更加严密的观察产程。

2.2第二产程 宫口开全进入第二产程,产妇被送上产床,疼痛较前减轻,也由于之前已经把很多注意事项和产妇沟通的差不多了,这时产妇一般情绪比较镇定,但是不会配合用力,另外这时由于胎头的下降,脐带受压等原因胎心经常出现异常情况。这段时间助产人员更应该和颜悦色,忙而不乱,熟练果断,给产妇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出现异常情况要 报告 上级医师,一定要回避产妇,免得为其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等待下次宫缩时再作屏气。鼓励产妇喝水,吃高热量的食物(巧克力等),为其擦汗等。要尽量一直陪在产妇身边,即使是写记录,也尽量要在产妇视野范围内,让她感觉到你一直在关心着她,给她信心,这样相互密切配合,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2. 3第三产程 胎儿娩出后要及时抱给产妇看,尽量做好早期皮肤接触工作。产妇触摸新生儿,使其享受阵痛后的喜悦,并对其分娩过程中的配合作出肯定和表扬,是对产妇的极大精神安慰。同时要求她尽量保持平静的心理状态,不可以太激动,利于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对于新生儿性别不理想的产妇,首先要向她输入正确的性别关(第一产程应该作好的),另外可以告诉她 家属特别满意,特别高兴,一家人都很感谢她。帮助产妇做好早期母乳喂养。

3. 体会

精神因素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分娩,如何给予产妇安定情绪,精力充沛地完成分娩。作为一名专业的助产士,必须深刻地了解产妇的心理,用美好的语言,文雅的风仪,委婉的谈吐,轻而敏捷的动作去关怀、爱护产妇,从而取得产妇对我们的信赖和配合,顺利结束分娩。

只要我们能全心全意的为产妇作好各项工作,满足她们的心理生理各方面的合理需要,即使遇到产科某些不可预见的问题需要及时手术来结束分娩,产妇和家属也会体量和满意我们的工作。工作时间越久越感到自己知识面的狭窄,一个优秀的助产士不光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药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和提高自己判断,评价事物的能力。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中医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遗留的神经功能障碍一直是困扰人类医学的难题。最近的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神经元的修复不仅与营养因子、生长相关因子表达等有关,还取决于缺血区血管新生(angiogenesis,AG)营造的微环境[1]。AG是缺血区组织的抗损伤和神经元修复的结构基础,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后AG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的再生[2]330[3],并受AG相关因子的调控[4]。近年来,中医药对AG的研究逐渐展开,中医的“生脉”法、活血化瘀法、电针疗法等能促进缺血周围区的AG,从而挽救脑缺血半暗区濒死的周围组织细胞,减少后遗症。现将近些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AG的中西医研究概述如下。

1 脑缺血后AG相关因子的表达及调控机制

AG的概念首先由Hockel等于1993年提出。AG是指先前已经存在于组织的成熟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增殖和游走以发芽或者嵌入的方式形成新的子代血管的过程。AG是从内皮细胞(EC)受到刺激增殖游走开始的,其 EC 来源于已存在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在正常成人,EC 和血管平滑肌不进行有丝分裂 ,但在生长发育、缺血缺氧、炎症及其他应激情况下,可以发生游走和分裂,从而启动AG的一系列过程[3]6-18。

1.1 血管生成生长与抑制因子

研究发现,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机体内的血管一经新生即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受到许多具有正负向调节性质的关键分子(key molecule)即血管生长因子和抑制血管生长因子的调控[5]。血管生成生长相关因子参与AG的信号转导并起决定作用。目前已发现300多种AG诱导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TGF)、促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Ang-1)等促血管生长因子和血管增生抑制因子如血管新生抑制素、内皮细胞抑制素、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血栓反应素-1,2 (thrombospodin-1&2,TSP-1&2)、血小板因子-4(PF-4)等。其中VEGF、Ang-1、TSP-1和TSP-2与AG密切相关。VEGF是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和活体AG诱导者,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明对血管形成起关键和特异性作用的生长因子[6], 在成体组织中,它能通过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2个酪氨酸激酶受体(Flt-1,KDR/Flk)结合启动AG中最初始的出芽过程,形成未成熟的血管;Flt-1可控制细胞的适度增殖和有组织地组合;KDR/Flk则启动细胞的增殖;Ang-1可通过与其同样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特异性表达的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Tek结合,参与新生血管的稳定、成熟和重构;TSP-1和TSP-2则与其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CD36结合,通过抑制细胞迁移和诱导凋亡以实现其血管增生的抑制作用[2]331。

1.2 细胞外基质(ECM)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调节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微环境。ECM和内皮细胞特异性的生长因子相互作用,调节内皮细胞的形状和结构,促进增生。内皮下基底膜的降解、BBB的破坏和血浆外渗是内皮细胞迁移和新血管出芽的必要条件。许多血管因子参与了ECM成分的调节,如VEGF增加血管渗透性,Ang21可抑制其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及其特异性内源性的组织抑制剂TIMPs参与了所有ECM成分的调节。MMPs是一族钙依赖性的蛋白水解酶,水解ECM[7]。它的作用可被TIMPs抑制。

MMPs还通过激活和释放VEGF、bFGF、IGF21 等影响血管新生。Romanic等用大鼠MCAO模型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在MACO后12 h开始增加,24 h达到高峰。MMP29的染色主要存在缺血中心区和周围的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中。MMP22表达的时间性同MMP29接近。在MACO前1 h静脉内注射MMP29的单克隆抗体可使梗死体积缩小30%[8]30-31。

1.3 AG的调控机制

AG机制在脑缺血后立即启动。许多血管生成生长因子在缺血后1 h即开始表达增加,TSP同时增加,1 d后与对照组相比,TSP下降到较低的水平[2]331。这表明缺血后经历一个从血管保护到血管新生的转换过程。脑缺血后许多分子相互和谐的作用有助于脑缺血后的血管新生。缺氧通过诱导缺血区周围的血管新生来代偿局部血供不足。缺氧诱导因子(HIF)在介导缺氧与血管新生的信号传递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缺氧细胞通过激活HIF 诱导VEGF等基因的表达。提示缺氧-HIF-VEGF/VEGFR系统-血管新生可能是主要的调节通路[9]。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系统、血管外基质、蛋白水解酶系统、血管生成生长因子以及血流的剪切应力等因素参与了血管的生成。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不但与促进抗血管生成因子有关,而且也受到基质降解蛋白酶和细胞间基质等因素的调节。

2 中医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AG的影响

2.1 中药

AG属于中医学“生脉”的范畴。“生脉”应该涵盖3方面的含义:一是血管管腔增粗;二是处于

关闭状态的血管出现再通现象;三是生成新的血管。中医认为,脉的柔韧、舒缩、生成以及血液的畅行与五脏的功能均有关系,其中以肾气为本,并依赖后天水谷精气的濡养。“气血互根、脉为血之府”,“经乃脉所有由之真路也,脉者,资使之肾间动气,资生胃中谷气,贯出于十二经脉”(《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因此,调整五脏阴阳气血,益气通脉使之平衡协调,可促进血脉之生成达到“生脉”功效,且益气活血生脉也包含有“祛瘀生新”的含义,瘀血去,则新血及新脉生,生新脉又反过来促进瘀血祛除。

梅爱农等[8]32-33观察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干预大鼠脑梗死皮层AG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通心络干预组缺血皮质血管密度和VEGF阳性细胞数量均较对照组为高(P<0.01);wstern><0.05)。还观察了当归在mcao缺血损伤再灌注后3、6、12 h,1、3、7="" d不同时间点对vegf和层粘连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归组除再灌注后3="" h外各个相应时间点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当归组层粘连蛋白在缺血再灌后3、7=""><0.05)。提示当归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后血管生成。周琴等[11]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右旋糖苷标记血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阿魏酸钠(川芎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血管形态和脑微血管直径的变化。结果显示,阿魏酸钠组在术后2、7、14 d的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对照组。术后7=""><3>

2.2 电针

传统针刺疗法具有“整体良性的调节”作用,对机体发挥多环节、多水平、多途径的调节作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显效是否与调控血管新生有关的认识,正倍受关注。有研究表明,针刺可增加bF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16],促进短暂性大脑中动脑闭塞(MCAO)大鼠VEGF星状胶质细胞的表达和梗死大脑血管的形成,增强急性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VEGF、Flt-1的表达,减轻缺血后脑损伤,促进脑功能的康复。电针对高血压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时神经黏蛋白表达递增有一定调控作用[17]。现代研究表明,电针大椎、百会穴可改善脑血流量,阻止脑缺血后血流量的下降,从而保护缺血性脑神经元的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数量上升,增进缺氧缺血模型的神经修复功能,可使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表达在细胞数量上及强度上明显递增,从而阻止神经细胞内Ca2+超载,稳定细胞内环境。

3 展望

缺血性脑血管病AG的中西医研究是近些年来医学的 热点 。AG是机体在血管闭塞状态下的病理生理性代偿反应,除受其激活因子和抑制因子的严密调控外,还受到内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交互作用的影响。AG属于中医学“生脉”的范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的“生脉”法、活血化瘀法、电针等能促进缺血周围区的AG和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由于中医药对AG研究刚刚开始,因而对单个指标研究较多,而对AG因子之间作用规律研究较少,应从AG系统出发,研究中医药促进AG的作用环节,以及这些环节相互作用规律。拓展中医药对AG的研究范围,开展对中药有效部位及有效单体的研究,以开发能促进AIS的AG特效中药。如果能用中医理论深入阐述疾患与AG的关系,这将会从AG视角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和临床治疗与应用开辟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谭 峰.脑缺血中的微血管重建[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4):330-331.

[2] 谭 峰,顾 卫,万赛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

护理论文开题报告相关 文章 :

1. 护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2. 护理开题报告范文

3. 急救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4. 浅谈护理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5. 医学生开题报告范文

6. 关于急救护理论文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