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朗读策略研究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朗读策略研究的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问题及意义探讨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问题及意义探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中华文化的推广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诵读经典的黄金时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扩展学生的视野,因此各个学校应积极将经典诵读这件事纳入到语文教学体系之中,已实现辅助教学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及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意义;策略;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篇流传下来的诗作和文章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闪耀着先贤的理性光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崇高的道德精神。所以说,从小学阶段开始就鼓励学生诵读经典,有助于熏陶学生的性情、提升审美品位、增强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并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说诵读经典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读经热”的出现还比较短暂,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实施效果不理想,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策略。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1.1在小学阶段实施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识字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识字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深入的体现。但是在常规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小学生识字的数量是有限的,每年新学的生字也不过两三百而已,但是这与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识字能力是不太匹配的。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记东西最扎实的阶段,若是在这一时期让他们多多朗诵诸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论语》等经典,能够在诵读的时候无形中扩充他们的识字量,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识字水平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若是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那么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将得到飞速的提升和发展。就像人们常说的:“英语学习要在12岁以前,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语文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在学生小学阶段借助其优秀的记忆力大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是十分有必要的。

1.3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注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是否为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更多的是提倡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而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每一篇佳作都思想深邃、语言精辟,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让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下逐步净化心灵、感受生活。

2、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教师对经典诵读不够重视或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虽然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始逐渐安排学生每天进行一些经典诵读的时间,但由于学校的重点还是在教学上,所以很多时候教师都不太重视经典诵读的时间,只是让学生草草了事的读一读,然后就把这些有限的时间拿来进行语文教学了,再加上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很少有人会回家后还主动去读,这就使得经典诵读在小学生身上根本没有有效地开展起来。

另一面,与不够重视相反,有些教师对经典诵读过于在意,以至于在认识上造成了偏差,所以就把每一次的诵读都当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对每一篇文章都过分的剖词析意,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而,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要让诵读与教学有机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渗透诵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2经典诵读方式过于单一且没有相应的评价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都还是采取朗读加简单讲解的传统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单调,很难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段时间之后还会产生诵读的惰性,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生诵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让形式多样化。同时,由于经典诵读还未正式纳入语文教学之中,所以至今还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经典诵读的评价和检验几乎还是空白,这就容易使学生不重视经典诵读,使诵读效果大打折扣。

3、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为学生营造出书香校园的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经典诵读的开展,因此,学校应该努力创建书香校园,让校园氛围弥漫在浓郁的经典文化气息之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感悟和品读经典佳作。

例如:校方可以将学生课本中学过的《游园不值》《题西林壁》《望洞庭》等诗歌或《劝学》《龟虽寿》《论语四则》等文学佳作中的经典名言名句图文并茂的方式张贴在学校走廊、教室、宣传栏、学校墙壁上,让学生在课间活动时都能看到这些经典佳作中的精华,以便进行潜移默化的经典文化的熏陶,逐步激发他们对诵读的热爱。

3.2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诵读

虽然诵读应该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小学生涯之中,但由于学生年龄水平各不相同,相应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其具体的情况和水平,根据学生的年级进行分层教学,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要求和内容的经典诵读,这样才会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诵读中有所收获。

例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说话和识字,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经典诵读的时候应选取内容简单、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名篇佳作,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可以的,让学生在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去认字、识字,去学会语言表达;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更应注重经典对学生习作水平、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长春版小学六年级学完《列子》《论语》以后,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进行补充,让学生诵读《庄子》《大学》《中庸》等符合其水平的经典佳作,并背诵其中的经典句子,为后续的写作和阅读打下基础。

3.3通过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小学生因为身心发育还未成熟,所以比较活泼好动,充满童趣和好奇心,也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想充分发挥经典诵读的作用,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活动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使其自觉地进行诵读,也可以使诵读教学更有活力。如:开设“经典诵读课堂”,每天30min进行经典晨读和讲解;开展师生共读、共写经典活动,让学生在练字的时候品悟经典;定期开办“校园读书节”活动等,以便通过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乐趣,进而加深对经典诵读的热爱,使其一直坚持下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教学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熏陶学生的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认识到经典诵读的意义,并采取丰富的形式和手段,这样才能保障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郎晓露.关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对策的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2015(1):31.

[2]路阳.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J].中华少年,2015(23):54.

[3]王恒云.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有效实施[J].新校园,2016(12):163.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与对策论文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再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确,朗读教学历年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步骤,可是笔者在现实教学中发现这个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反复探索和实验,尝试在本文中谈一谈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只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起来学生很活跃,其实没有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细化每一步的阅读目标和朗读要达到的具体效果。简单地说,课堂朗读还停留在低层、低效的初级阶段。由于语文教师在朗读之前要求的不具体,读后自然就没有太大的效果,再加上读后教师不能够及时评价反馈,学生从朗读中得到的收益并不大,学生只是为了“读”而生硬地去读,并没有很大的效果。(二)课堂朗读的时间有限。传统教学的习惯和模式是教师一讲到底。一堂课的时间里,最少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超过5分钟。没有时间的保证,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效果。(三)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不能够及时将阅读的新教学方法、新媒体手段展示和运用到学生的课堂中。由于一部分山区小学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网络不够发达,信息闭塞不畅通,教学理念更新不够及时等原因,在朗读教学及其他环节的教学上照本宣科、一成不变,致使教学没有新意,特别体现在朗读的指导方法的单调、机械和生硬等方面,目前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的瓶颈之一。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一)创新教学思维,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努力扩大小学生语文朗读训练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尽量保证“读”的时间。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节奏和一些细节或技巧性东西的把握,比如普通话的使用、朗读的`声音大小、语速的快慢、朗读时的表情和姿势等都是每一位小学生应该注意和学会的。有条件的话,教师最好能够使用教学标准录音带、录像带或视频教学资源让学生去学习、模仿和练习,做到全方位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二)适当开展评读,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评价性活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但是很容易泄气和受到打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进行即兴表演和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三)教师要建立小学生语文读诵卡,有针对性地培养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关注那些性格内向、胆子小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多朗读、多练习,有机会的话要他们在课堂上给大家做朗读示范或表演,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对整个语文课的兴趣提高,也给予他们更多的爱。这样坚持下去,全班的成绩肯定会大幅度提高。(四)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自我反思和课堂观察的力度,充分了解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积累经验和不断进步。朗读教学更是这样,一个有责任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反复思考:“什么才是提高朗读的有效方法?有多少同学能够使用好这些方法?有多少同学还没有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有什么好的素材让学生去朗读?……”只要做好这些,绝对可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具体的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篇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少不了听说读写,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法、拼音、重要的感读认知都在这一时期形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们通过朗读不仅可以理解课文的深意,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然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对朗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的朗读训练,许多学生也就没有学会正确的朗读 方法 ,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自然很难被提高。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积极开展新的教学活动,研究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找到提高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学生朗读的目的性不强。小学生年龄小,独立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都没有形成,学习知识主要靠老师的慢慢引导,朗读不是简单地读一遍文字,也需要老师的细心引导。在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不能只要求朗读的速度和数量,教师要更加重视朗读的质量,不仅要教学生读书,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读一句、一段或一篇 文章 。有目标地朗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一篇课文。 2.朗读时间不够。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需要老师合理地分配时间。许多老师由于上课时间没有掌握好,基本的字词讲解、知识点的解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留给朗读的时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这就造成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无法从朗读中得到锻炼,亦无法发挥课堂朗读教学的优势。 3.固定的课堂模式,朗读枯燥。传统的上课模式是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说,学生听。朗读教学也是如此,老师往往只把朗读作为整节课正式内容的过渡,领着学生朗读一句,翻译一句,老师和学生就像完成一项无关紧要的任务一样,机械地读完,枯燥无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易疲乏,课堂教学效率低。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1.明确朗读目的。针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教师对文章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不同,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明确具体的朗读目标,并要告诉学生一篇课文的朗读目的是什么,第一次朗读和第二次朗读的目的有什么不同,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思考,全面理解一篇文章。2.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分配,增加朗读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对学生来说自然大有益处。老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时间,在朗读中学习字词,学习文章的整体思路,注重朗读的效果,提高朗读的教学效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朗读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安塞腰鼓》一课,老师可以在学生朗读时配上腰鼓的旋律,让学生随着音乐,感受到整篇文章的情感和美感。对于角色对话较多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中体会到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结合学生的特点使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提高朗读技巧。初次朗读的时候,主要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有初步认识,同时把握文章的思路。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朗读任务,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一般一篇短文章需要读五六遍,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让学生自主朗读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导,如果学生朗读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朗读中可以让学生画出不懂的地方,最后汇总,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再读过程中,学生要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各部分的作用和内在联系,逐步深入。初读文章之后,对于学生的疑问,老师不必将全部答案告知,应该引导学生在再读的时候,自己探索答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挥 想象力 ,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朗读的效率。品读文章时要细读,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单一的学生朗读不能充分地发挥课堂朗读的有效性,老师可以选择齐读的方式。齐读有利于老师发现整个班级的朗读字词或者语音问题,并集中纠正。同时解决了平时朗读能力低的同学的胆怯心理,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积极朗读,这有助于树立学生朗读的信心,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5.结合生活实际朗读。好文章都是出自于生活,有时学生在朗读课文后,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文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文章了。比如《少年闰土》这一课,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故乡的小伙伴来学习课文,回忆与作者不同的童年 故事 ,相似的童年乐趣。总之,老师应该重视课堂朗读教学,不断创新朗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自由,提高朗读水平和技巧,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淑清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篇二:小学语文阅读朗读训练探讨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具体的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阅读训练过程中,通过朗读优秀诗文,加强语调、韵律、节奏等要素训练,把握阅读情感,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有促进作用。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突出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在朗读训练中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及感情,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方面入手,阐述朗读训练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通过朗读体会感情,准确把握朗读基调 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唯有这样才能读出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以文章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准确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这对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在开展阅读训练《白杨》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训练,读出文章中人物对话的丰富情感,充分感悟人物内在的精神,促进学生对主题理解。在具体朗读训练时,教师不妨采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揣摩每段阅读内容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充分体会到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鲜活起来。 二、通过品味语言,渗透朗读技巧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品味文章语言,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品味语言,渗透朗读技巧,认真品析词句段,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抓实的环节。 (一)选择感情强烈的句段加强朗读训练。每篇文章中,都有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感情强烈的语句,引导学生认真反复朗读,这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有积极作用。比如:在阅读训练《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等这些蕴育情感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本质。 (二)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阅读训练材料中,引导学生抓住深刻的句段,往往是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性的话语,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阅读中思考,讨论中领悟,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主题。 (三)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对于 记叙文 体, 说明文 体等,往往蕴含大量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对于这些精彩句段,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气势,读出内涵,也是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方法。选择好这些精彩的语段,对于强化学生的语感,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以听促读,充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朗读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加强语言文字、句段训练的有效方法,同时以听促读,通过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提高阅读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以听促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好示范朗读的内容,通过富有情感的示范朗读,让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包涵深情的朗读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感。因此,通过示范朗读,体会这些优美句式,生动的片段,多样化的语言特点,是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朗读训练《草原》这篇课文时,此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通过朗读将学生带进草原,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及对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四、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根据朗读训练素材,教师可以灵活采用角色扮演,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富有情趣化的表达形式,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对文章中的每个角色性格特点有清楚的了解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首先通过学生一一列举:皇帝、、老大臣、年轻官员、小孩儿这些角色,朗读时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通过语言特点读出了,让其他同学从语气语调中充分感知人物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表达中蕴含的人物性格、文章的中心、作者意图等。在各种不同的朗读训练形式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方式,准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便是朗读训练达到的预期目标。总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这一核心环节,这也是提高阅读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朗读训练过程中以声传情,把握基调,抓住重点语段和关键词,加强朗读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作者:刘训泊 单位:滨海县通榆镇中心小学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篇三: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讨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关键方法,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教学有效性 虽然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从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语文教师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实现有效教学。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是在进行语言实践,无论文章的形式如何、内容如何,这些内容最终都会转换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只有保证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在采用传统的语文朗读教学模式和理念,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率低下。小学课堂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朗读的数量,更要注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从课堂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些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插入环节,没有认识到语文朗读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会让学生齐声阅读文章,阅读结束后教师会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无法参与朗读教学,学生只能单一地记录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学生根本无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成效有很大影响。但是,从很多小学教师结构看,学校缺乏专业的语文教师,现有的语文教师大部分是由其他专业转向语文教学的,教师缺乏朗读教学实践 经验 。除此之外,学校很多语文教师的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观念陈旧。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丰富朗读教学内容 要想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制订朗读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朗读学习的空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但是,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体现出朗读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二)引导学生感知朗读内容 在学生朗读一篇文章时,只有多次阅读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学生的第一次阅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感知朗读内容。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发音必须准确无误,并能够理解文章中词语的含义,理清朗读文章的脉络。在开展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反复阅读朗读文章。在学生开始朗读文章之前,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朗读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朗读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必须合理控制文章朗读的次数,朗读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对于比较简短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三遍,对于内容比较多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五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语文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朗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朗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文章中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都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谈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难点,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欣赏朗读文章 学生在第一次朗读文章时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教师在学生第一次朗读结束后就为学生解答朗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学生的依赖性就会增强,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因此,在学生第一次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出提示,让学生再次朗读文章,并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反复朗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捋顺文章脉络,找出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生朗读学习中,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减少批评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评价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过程和学习结果展开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让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提高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朗读内容,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既然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必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多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不仅仅是依靠课内时间,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朗读,丰富知识储备。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小学生推荐一些有意义的朗读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定期参加专业化培训,积累朗读教学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小学课堂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插入环节,没有认识到语文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体现出朗读教学的趣味性。在学生开始朗读文章之前,教师需要结合朗读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朗读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__敏 单位:庄浪县 教育 局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108-112. [2]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3]王明霞.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6:53-55. [4]孟广珍.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北极光,2015,09:90. [5]曾得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朗读教学[J].科普童话,2015,46:49. 看过"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的还看了: 1.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2.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计划 3. 朗读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4.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论文 5.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

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朗读的浓厚兴趣。指导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技能,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2.形成“有效朗读指导”的操作策略,总结出基本规律,以改进朗读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研究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1、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2、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3、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

2.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

探究、反思、提升。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5.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五、课题实施过程设计:

1、准备阶段: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

3、验证阶段:我们将在各年级中用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验证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朗读有效性的研究的效果。不断总结完善。

4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

六、拟课题研究成果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城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两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班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

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

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三)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篇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 董 军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不难看出:

(1)朗读时间明显不足。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是的,没有一定量的保证,就难以实现质的提高。只有拥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熟能生巧嘛,不让学生多读,学生怎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表1的情况可看出,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2)朗读涉及面过窄。教师的眼睛光盯住那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么三四个人,大部分学生只是当听众。从表2中清楚地看出近一半的学生在一堂课中竟然没有一次朗读的机会,他们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听着

(3)朗读训练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从表3中发现学完课文后,能正确、流利、口齿比较清楚地读下来的学生仅占62.8%,能充满感情朗读的只占38.6%。

看来,学生的朗读兴致不高,朗读水平一般,朗读中还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大量的时间被教师的讲解占用,语文课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理念难于贯彻;教师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和方法,难以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内朗读机会少,课外朗读的机会更少。

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经过对学生语文课中朗读情况调研和学生语音面貌的分析,课题组认识到提高我校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必然性和紧迫性,明确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要达到的目标。

“朗读能力”即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出声阅读的方式和能力,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语言。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正确”是:能够使用标准普通话朗读文本,声、韵、调读得清楚准确;没有添字丢字、错读回读的现象,对儿化音、轻声、音变把握准确;停顿断句准确恰当。“流利”是:学生朗读文本时气息顺畅,吐字清晰;没有指读、顿读、唱读、回读的现象,不读破句;语言流畅自然,语速恰当适中;节奏感好。“有感情”是: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并以此为据准确定位朗读基调;朗读真挚自然,不矫揉造作;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根据不同文本读出重音、语气;入情入境,朗读时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美感。

篇三:小学语文低年级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化语言的敏锐性,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长期以来,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错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着各种弊端,朗读缺乏技巧,缺乏情感,有效性缺失,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鉴此,我提出了研究此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

2、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

3、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言语活动,是口头的语言艺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其中低年级的要求是“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因此,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我们这里提出的朗读有效性指学生对有无朗读的兴趣、掌握朗读的技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等等。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1、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看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

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3、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

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从学生的朗读现状来看

抓好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当我们教着高年级的学生的时候,我们往往很期待学生的朗读能读得很有文中的“味”,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我们所愿。他们的朗读始终是一个调子,语气平淡而缺乏感情,有的甚至结结巴巴,破词、破句现象时有发生,背诵课文时以唱背的形式出现,声情并茂更是无从谈起。一旦形成了这种局面,我们再要去纠正,提高朗读效果就会非常吃力。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朗读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阅读基本功训练,它是眼、耳、口、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学生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学者关注的焦点。低年级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低年级也是学生朗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

五、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着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实现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良好朗读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2、学生朗读指导策略的应用研究。

3、以课内策略应用带课外策略应用。

4、小学生朗读能力评价策略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1、起始阶段(2013年4月)

课题的确立、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2、实验研究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0月)

(1)结合教学实践,深入研讨,不断反思总结,撰写论文。(2)在各年级中用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验证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朗读有效性的研究的效果。不断总结完善。

3、总结阶段(2013年11月)

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

七、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在低年级中选取部分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老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

3、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根据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八、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二)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三)形成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

小学语文有声朗读策略研究论文

朗读教学是“读书”过程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它,只要正确认识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语文朗读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大量教学实践证明,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那么,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加强对朗读的认识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是感知教材内容的第一步,通过朗读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深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课文难点,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会体味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受到熏陶感染。其次,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形式。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条件和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在朗读训练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导学生选择。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点悟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自主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完成对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方式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感知和领悟。进行各具特色的朗读训练,使学生从朗读中领略到自然美,入情入境地读,从而唤起美的共鸣。

1.讲解在先,初次朗读。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讲解和朗读。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对文字段运用、内容的描述,感情的表达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客观上讲,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语音、合理的停顿和语调朗读课文,并表情达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规范朗读,做到语音准确,语调自然,这是朗读的底线。中、高年级学生,要求朗读时把握文章基调,句子的节奏,能揣摩文章蕴涵的情趣意旨,并有意识地注意语段韵律、语流停延,达到充分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情义妙理、神思妙笔。

2.提供示范,以读促读。学生的朗读水平与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3.反复朗读,激发情趣。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文质兼备,教师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把作者的情感美美地读出来,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课文描绘了张家界的奇山、雄秀水美,异物多,山水相应情趣美的仙境。读了这篇课文,感到了张家界奇山的“雄、陡、奇“和秀水的”静、清、绿“之特点,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到张家界景物确实迷人;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到文中词句运用恰当,比喻贴切,生动逼真;越读这篇课文,使人越感受到美的享受,把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由衷的赞叹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4.创设情境,表演朗读。小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烈,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去朗读课文的时候,就能充分把握文中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

四、评读与促进发展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一千个读者有一个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一旦学生得到肯定,其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

总之,朗读教学是“读书”过程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它,只要正确认识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

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非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素质水平的,如果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那么就很难去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最起码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喜欢在公共场合表达自我的人。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因为语文没有学习好,而和性格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所以,从小学语文开始抓起,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努力的目标。

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表现能力之一,在和一个人交流了几句之后,我们就对这个人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对一个陌生人的了解一般是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所以,一般人们都非常重视表达能力。例如,有一位大学生,他是理工科的天才。他在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始终都是班里的佼佼者,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的语文成绩也很好,这是因为他勤奋。但是他就是不喜欢朗读,他虽然背书的速度很快,但是他一般不喜欢喊出来。所以长此以往,他在读书的整个过程中从来没有喊出来过,一直保持着默读的习惯。当他走入大学的时候,每次看到同学们在演讲会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时候,他是非常羡慕的。他的脑子里固然有很多的想法,但是他都表达不出来。所以,这样的集体活动,他基本上是作为幕后的角色来参与的。他在底下帮助同学们出主意,但是他从来没有勇气走上讲台。后来他大学毕业后走进了工作岗位,他发现,一个人如果表达能力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在跟同事交流还是跟公司领导交流,这些都成为了他进步的障碍。后来他对症下药,开始重点培养自己阅读的好习惯,而且他每次看书都喜欢大声读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他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且他的用词能力也非常强了。这就说明,其实阅读和朗读能力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这个技能也是非常容易锻炼出来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重视学生的朗读问题。

二、朗读训练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是需要背诵的,而有些内容是需要朗读的。我们都知道需要背诵的内容是在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容,所以,我们再没办法的情况下不得不去背诵。但是对于那些朗读的内容,我们从来都不去理睬。这是因为朗读对于我们没有什么概念,朗读又不能够提高我们的成绩。高考都不考试朗读能力,小学如何要求我们去朗读呢?所以对于这些,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

而且很多语文教师在升学压力下,往往选择直接把这些内容的要求放弃掉,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些需要我们朗读和背诵的内容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内容,要么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重要影响,要么就是它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或者是蕴含了教我们如何表达自我的内容。所以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不应该放弃。从学生角度讲,他们很有可能意识不到朗读对他们的作用。但是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朗读的意义。所以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我们应该重视给学生们传输朗读的意义。这样,学生们才有可能意识到朗读到底能为他们做什么。

小学生看不了那么远,他们的意识形态完全取决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所以,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口才演讲或者是辩论赛的内容,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们去朗读课本内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教学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而更重要的是锻炼他们的能力。如果我们只教给学生们考试技巧,而不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那么我们教育他们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此这般,还不如考试给他们答案,让他们自己去考就行了。这就说明,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偷懒,把和考试貌似无关的内容都省略掉了。

只让学生们学习考试的内容,那么全面教育从何说起呢。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有着强烈的愿望想从这里走出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考大学成为他们走出困境唯一的方法。他们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会努力去学习能够提高他们成绩的内容,而不是学习那些能够提高他们能力的知识。这就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现状。我们是教书育人的,不是为了教育一些只知道学习,而不知道应用的人。朗读不仅仅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自信心,在公共讲台上他们的自信心都是来源于他们娴熟的表达能力。我们身边有很多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是不够好的,他们在讲台上的表现非常尴尬,有的人在冬天讲课的时候都会汗流满面。

有一位教师在讲语文的时候非常紧张,他的学生都感到非常的可笑。后来学校领导考虑到这个问题后,让他去教自然课程。[4-5]后来发现它还是非常紧张,最后只能让他去管理学校的微机了。这就说明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差,会对他将来的职业生涯形成多大的影响。他的紧张其实是个人演讲能力不够引起的,如果他讲话流利,必然会在人群中能够很好的表达自我,但是因为自己表达能力差,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害怕学生挑出自己的毛病,所以就越来越紧张,以至于不能够正常的工作。教会学生们如何去阅读,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是教育的一个宗旨。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与对策论文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再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确,朗读教学历年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步骤,可是笔者在现实教学中发现这个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反复探索和实验,尝试在本文中谈一谈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只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起来学生很活跃,其实没有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细化每一步的阅读目标和朗读要达到的具体效果。简单地说,课堂朗读还停留在低层、低效的初级阶段。由于语文教师在朗读之前要求的不具体,读后自然就没有太大的效果,再加上读后教师不能够及时评价反馈,学生从朗读中得到的收益并不大,学生只是为了“读”而生硬地去读,并没有很大的效果。(二)课堂朗读的时间有限。传统教学的习惯和模式是教师一讲到底。一堂课的时间里,最少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超过5分钟。没有时间的保证,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效果。(三)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不能够及时将阅读的新教学方法、新媒体手段展示和运用到学生的课堂中。由于一部分山区小学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网络不够发达,信息闭塞不畅通,教学理念更新不够及时等原因,在朗读教学及其他环节的教学上照本宣科、一成不变,致使教学没有新意,特别体现在朗读的指导方法的单调、机械和生硬等方面,目前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的瓶颈之一。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一)创新教学思维,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努力扩大小学生语文朗读训练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尽量保证“读”的时间。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节奏和一些细节或技巧性东西的把握,比如普通话的使用、朗读的`声音大小、语速的快慢、朗读时的表情和姿势等都是每一位小学生应该注意和学会的。有条件的话,教师最好能够使用教学标准录音带、录像带或视频教学资源让学生去学习、模仿和练习,做到全方位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二)适当开展评读,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评价性活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但是很容易泄气和受到打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进行即兴表演和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三)教师要建立小学生语文读诵卡,有针对性地培养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关注那些性格内向、胆子小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多朗读、多练习,有机会的话要他们在课堂上给大家做朗读示范或表演,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对整个语文课的兴趣提高,也给予他们更多的爱。这样坚持下去,全班的成绩肯定会大幅度提高。(四)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自我反思和课堂观察的力度,充分了解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积累经验和不断进步。朗读教学更是这样,一个有责任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反复思考:“什么才是提高朗读的有效方法?有多少同学能够使用好这些方法?有多少同学还没有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有什么好的素材让学生去朗读?……”只要做好这些,绝对可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总结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与对策论文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再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的确,朗读教学历年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步骤,可是笔者在现实教学中发现这个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反复探索和实验,尝试在本文中谈一谈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只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起来学生很活跃,其实没有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细化每一步的阅读目标和朗读要达到的具体效果。简单地说,课堂朗读还停留在低层、低效的初级阶段。由于语文教师在朗读之前要求的不具体,读后自然就没有太大的效果,再加上读后教师不能够及时评价反馈,学生从朗读中得到的收益并不大,学生只是为了“读”而生硬地去读,并没有很大的效果。(二)课堂朗读的时间有限。传统教学的习惯和模式是教师一讲到底。一堂课的时间里,最少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超过5分钟。没有时间的保证,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效果。(三)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不能够及时将阅读的新教学方法、新媒体手段展示和运用到学生的课堂中。由于一部分山区小学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网络不够发达,信息闭塞不畅通,教学理念更新不够及时等原因,在朗读教学及其他环节的教学上照本宣科、一成不变,致使教学没有新意,特别体现在朗读的指导方法的单调、机械和生硬等方面,目前已经成为制约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的瓶颈之一。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一)创新教学思维,学习先进教育思想,努力扩大小学生语文朗读训练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尽量保证“读”的时间。教师在教学时,要尽量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的节奏和一些细节或技巧性东西的把握,比如普通话的使用、朗读的`声音大小、语速的快慢、朗读时的表情和姿势等都是每一位小学生应该注意和学会的。有条件的话,教师最好能够使用教学标准录音带、录像带或视频教学资源让学生去学习、模仿和练习,做到全方位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二)适当开展评读,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评价性活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但是很容易泄气和受到打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积极鼓励学生去进行即兴表演和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学习。(三)教师要建立小学生语文读诵卡,有针对性地培养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关注那些性格内向、胆子小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多朗读、多练习,有机会的话要他们在课堂上给大家做朗读示范或表演,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对整个语文课的兴趣提高,也给予他们更多的爱。这样坚持下去,全班的成绩肯定会大幅度提高。(四)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自我反思和课堂观察的力度,充分了解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积累经验和不断进步。朗读教学更是这样,一个有责任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反复思考:“什么才是提高朗读的有效方法?有多少同学能够使用好这些方法?有多少同学还没有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有什么好的素材让学生去朗读?……”只要做好这些,绝对可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具体的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篇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少不了听说读写,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语法、拼音、重要的感读认知都在这一时期形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们通过朗读不仅可以理解课文的深意,而且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然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对朗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的朗读训练,许多学生也就没有学会正确的朗读 方法 ,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出来,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自然很难被提高。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积极开展新的教学活动,研究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找到提高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学生朗读的目的性不强。小学生年龄小,独立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都没有形成,学习知识主要靠老师的慢慢引导,朗读不是简单地读一遍文字,也需要老师的细心引导。在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不能只要求朗读的速度和数量,教师要更加重视朗读的质量,不仅要教学生读书,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读一句、一段或一篇 文章 。有目标地朗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一篇课文。 2.朗读时间不够。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需要老师合理地分配时间。许多老师由于上课时间没有掌握好,基本的字词讲解、知识点的解说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留给朗读的时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这就造成朗读时间不够,学生无法从朗读中得到锻炼,亦无法发挥课堂朗读教学的优势。 3.固定的课堂模式,朗读枯燥。传统的上课模式是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说,学生听。朗读教学也是如此,老师往往只把朗读作为整节课正式内容的过渡,领着学生朗读一句,翻译一句,老师和学生就像完成一项无关紧要的任务一样,机械地读完,枯燥无趣,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朗读的乐趣,容易造成学生上课易疲乏,课堂教学效率低。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1.明确朗读目的。针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教师对文章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不同,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制定相应的明确具体的朗读目标,并要告诉学生一篇课文的朗读目的是什么,第一次朗读和第二次朗读的目的有什么不同,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思考,全面理解一篇文章。2.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分配,增加朗读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章读得多了,对学生来说自然大有益处。老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时间,在朗读中学习字词,学习文章的整体思路,注重朗读的效果,提高朗读的教学效率。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朗读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安塞腰鼓》一课,老师可以在学生朗读时配上腰鼓的旋律,让学生随着音乐,感受到整篇文章的情感和美感。对于角色对话较多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中体会到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结合学生的特点使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提高朗读技巧。初次朗读的时候,主要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有初步认识,同时把握文章的思路。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简单的朗读任务,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一般一篇短文章需要读五六遍,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让学生自主朗读时,老师要给予适当指导,如果学生朗读出现错误,要及时纠正。朗读中可以让学生画出不懂的地方,最后汇总,共同解决相关的问题。再读过程中,学生要重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各部分的作用和内在联系,逐步深入。初读文章之后,对于学生的疑问,老师不必将全部答案告知,应该引导学生在再读的时候,自己探索答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挥 想象力 ,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朗读的效率。品读文章时要细读,要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单一的学生朗读不能充分地发挥课堂朗读的有效性,老师可以选择齐读的方式。齐读有利于老师发现整个班级的朗读字词或者语音问题,并集中纠正。同时解决了平时朗读能力低的同学的胆怯心理,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积极朗读,这有助于树立学生朗读的信心,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提高朗读能力。 5.结合生活实际朗读。好文章都是出自于生活,有时学生在朗读课文后,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文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如此一来就不难理解文章了。比如《少年闰土》这一课,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故乡的小伙伴来学习课文,回忆与作者不同的童年 故事 ,相似的童年乐趣。总之,老师应该重视课堂朗读教学,不断创新朗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自由,提高朗读水平和技巧,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淑清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篇二:小学语文阅读朗读训练探讨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具体的朗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阅读训练过程中,通过朗读优秀诗文,加强语调、韵律、节奏等要素训练,把握阅读情感,对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有促进作用。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突出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在朗读训练中注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及感情,通过反复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本文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个方面入手,阐述朗读训练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一、通过朗读体会感情,准确把握朗读基调 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表达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唯有这样才能读出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入手,以文章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准确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这对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有着积极作用。例如在开展阅读训练《白杨》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训练,读出文章中人物对话的丰富情感,充分感悟人物内在的精神,促进学生对主题理解。在具体朗读训练时,教师不妨采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揣摩每段阅读内容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充分体会到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让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鲜活起来。 二、通过品味语言,渗透朗读技巧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品味文章语言,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品味语言,渗透朗读技巧,认真品析词句段,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抓实的环节。 (一)选择感情强烈的句段加强朗读训练。每篇文章中,都有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感情强烈的语句,引导学生认真反复朗读,这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情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有积极作用。比如:在阅读训练《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等这些蕴育情感的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深情厚谊,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本质。 (二)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阅读训练材料中,引导学生抓住深刻的句段,往往是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性的话语,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阅读中思考,讨论中领悟,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主题。 (三)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对于 记叙文 体, 说明文 体等,往往蕴含大量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对于这些精彩句段,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气势,读出内涵,也是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方法。选择好这些精彩的语段,对于强化学生的语感,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以听促读,充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朗读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加强语言文字、句段训练的有效方法,同时以听促读,通过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提高阅读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以听促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好示范朗读的内容,通过富有情感的示范朗读,让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包涵深情的朗读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感。因此,通过示范朗读,体会这些优美句式,生动的片段,多样化的语言特点,是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朗读训练《草原》这篇课文时,此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通过朗读将学生带进草原,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及对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 四、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根据朗读训练素材,教师可以灵活采用角色扮演,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富有情趣化的表达形式,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对文章中的每个角色性格特点有清楚的了解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首先通过学生一一列举:皇帝、、老大臣、年轻官员、小孩儿这些角色,朗读时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通过语言特点读出了,让其他同学从语气语调中充分感知人物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表达中蕴含的人物性格、文章的中心、作者意图等。在各种不同的朗读训练形式中,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方式,准确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这便是朗读训练达到的预期目标。总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是其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这一核心环节,这也是提高阅读训练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朗读训练过程中以声传情,把握基调,抓住重点语段和关键词,加强朗读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作者:刘训泊 单位:滨海县通榆镇中心小学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篇三: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讨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和学习的关键方法,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教学有效性 虽然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从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语文教师必须详细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实现有效教学。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是在进行语言实践,无论文章的形式如何、内容如何,这些内容最终都会转换成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只有保证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在采用传统的语文朗读教学模式和理念,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率低下。小学课堂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朗读的数量,更要注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从课堂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一些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插入环节,没有认识到语文朗读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会让学生齐声阅读文章,阅读结束后教师会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学生无法参与朗读教学,学生只能单一地记录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学生根本无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成效有很大影响。但是,从很多小学教师结构看,学校缺乏专业的语文教师,现有的语文教师大部分是由其他专业转向语文教学的,教师缺乏朗读教学实践 经验 。除此之外,学校很多语文教师的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观念陈旧。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丰富朗读教学内容 要想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制订朗读教学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朗读学习的空间。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要在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但是,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体现出朗读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和积极性。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二)引导学生感知朗读内容 在学生朗读一篇文章时,只有多次阅读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学生的第一次阅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入感知朗读内容。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发音必须准确无误,并能够理解文章中词语的含义,理清朗读文章的脉络。在开展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做好教学准备,反复阅读朗读文章。在学生开始朗读文章之前,语文教师需要结合朗读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朗读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必须合理控制文章朗读的次数,朗读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对于比较简短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三遍,对于内容比较多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五遍。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在朗读文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语文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朗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朗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文章中不理解的问题标记出来,先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都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谈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难点,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欣赏朗读文章 学生在第一次朗读文章时必定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教师在学生第一次朗读结束后就为学生解答朗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学生的依赖性就会增强,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因此,在学生第一次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出提示,让学生再次朗读文章,并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反复朗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捋顺文章脉络,找出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学生朗读学习中,语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减少批评性的语言,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评价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过程和学习结果展开合理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让教师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免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提高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朗读内容,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既然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必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多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朗读不仅仅是依靠课内时间,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朗读,丰富知识储备。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小学生推荐一些有意义的朗读内容,开阔学生的眼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定期参加专业化培训,积累朗读教学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并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小学课堂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是,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课堂朗读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插入环节,没有认识到语文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体现出朗读教学的趣味性。在学生开始朗读文章之前,教师需要结合朗读内容为学生设置问题,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朗读文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朗读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思考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__敏 单位:庄浪县 教育 局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5:108-112. [2]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3]王明霞.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6:53-55. [4]孟广珍.浅析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北极光,2015,09:90. [5]曾得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朗读教学[J].科普童话,2015,46:49. 看过"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的还看了: 1. 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2.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计划 3. 朗读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4. 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论文 5.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论文有关朗读研究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四、 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问题及意义探讨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问题及意义探讨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对中华文化的推广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诵读经典的黄金时期,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扩展学生的视野,因此各个学校应积极将经典诵读这件事纳入到语文教学体系之中,已实现辅助教学的作用。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及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经典诵读;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意义;策略;

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每一篇流传下来的诗作和文章都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闪耀着先贤的理性光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崇高的道德精神。所以说,从小学阶段开始就鼓励学生诵读经典,有助于熏陶学生的性情、提升审美品位、增强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并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说诵读经典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读经热”的出现还比较短暂,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实施效果不理想,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的策略。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1.1在小学阶段实施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识字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识字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深入的体现。但是在常规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小学生识字的数量是有限的,每年新学的生字也不过两三百而已,但是这与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识字能力是不太匹配的。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记东西最扎实的阶段,若是在这一时期让他们多多朗诵诸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论语》等经典,能够在诵读的时候无形中扩充他们的识字量,锻炼学生的识字能力,这样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识字水平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若是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那么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将得到飞速的提升和发展。就像人们常说的:“英语学习要在12岁以前,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语文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在学生小学阶段借助其优秀的记忆力大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是十分有必要的。

1.3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俗话说:“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注重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是否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是否为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同时,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人们更多的是提倡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而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每一篇佳作都思想深邃、语言精辟,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让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下逐步净化心灵、感受生活。

2、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教师对经典诵读不够重视或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虽然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始逐渐安排学生每天进行一些经典诵读的时间,但由于学校的重点还是在教学上,所以很多时候教师都不太重视经典诵读的时间,只是让学生草草了事的读一读,然后就把这些有限的时间拿来进行语文教学了,再加上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很少有人会回家后还主动去读,这就使得经典诵读在小学生身上根本没有有效地开展起来。

另一面,与不够重视相反,有些教师对经典诵读过于在意,以至于在认识上造成了偏差,所以就把每一次的诵读都当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对每一篇文章都过分的剖词析意,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而,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要让诵读与教学有机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渗透诵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2经典诵读方式过于单一且没有相应的评价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时候,都还是采取朗读加简单讲解的传统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单调,很难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段时间之后还会产生诵读的惰性,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生诵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让形式多样化。同时,由于经典诵读还未正式纳入语文教学之中,所以至今还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经典诵读的评价和检验几乎还是空白,这就容易使学生不重视经典诵读,使诵读效果大打折扣。

3、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为学生营造出书香校园的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地方,也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有利于经典诵读的开展,因此,学校应该努力创建书香校园,让校园氛围弥漫在浓郁的经典文化气息之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感悟和品读经典佳作。

例如:校方可以将学生课本中学过的《游园不值》《题西林壁》《望洞庭》等诗歌或《劝学》《龟虽寿》《论语四则》等文学佳作中的经典名言名句图文并茂的方式张贴在学校走廊、教室、宣传栏、学校墙壁上,让学生在课间活动时都能看到这些经典佳作中的精华,以便进行潜移默化的经典文化的熏陶,逐步激发他们对诵读的热爱。

3.2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分层诵读

虽然诵读应该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小学生涯之中,但由于学生年龄水平各不相同,相应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其具体的情况和水平,根据学生的年级进行分层教学,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安排不同要求和内容的经典诵读,这样才会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诵读中有所收获。

例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说话和识字,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经典诵读的时候应选取内容简单、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名篇佳作,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是可以的,让学生在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去认字、识字,去学会语言表达;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更应注重经典对学生习作水平、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长春版小学六年级学完《列子》《论语》以后,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进行补充,让学生诵读《庄子》《大学》《中庸》等符合其水平的经典佳作,并背诵其中的经典句子,为后续的写作和阅读打下基础。

3.3通过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

小学生因为身心发育还未成熟,所以比较活泼好动,充满童趣和好奇心,也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想充分发挥经典诵读的作用,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活动来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使其自觉地进行诵读,也可以使诵读教学更有活力。如:开设“经典诵读课堂”,每天30min进行经典晨读和讲解;开展师生共读、共写经典活动,让学生在练字的时候品悟经典;定期开办“校园读书节”活动等,以便通过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乐趣,进而加深对经典诵读的热爱,使其一直坚持下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教学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熏陶学生的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认识到经典诵读的意义,并采取丰富的形式和手段,这样才能保障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郎晓露.关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实施对策的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2015(1):31.

[2]路阳.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J].中华少年,2015(23):54.

[3]王恒云.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有效实施[J].新校园,2016(12):16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