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国矿业期刊好中么

发布时间:

中国矿业期刊好中么

有可能。中国矿业作为中国矿业行业的窗口,是发布中国国家矿业产业政策的重要载体,会反映矿业经济趋势与矿产品市场动态,展示矿业应用技术与当代生产管理科学。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所以中国矿业有可能重返核心期刊。

首先你是干什么用。 如果是要省级的话我有几个 很好发! 华北国土现代矿业都很好发。

刊名: 中国矿业 China Mining Magazine 主办: 中国矿业联合会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4-4051 CN 11-3033/TD 邮发代号 2-566 曾用刊名:矿山技术 创刊年:1992 中国期刊方阵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版核心期刊 这刊如果要是给钱就能发的话,那估计稿子已经排到5年之后了吧。祝楼主能投中!!多多努力吧!如果需要发表普通国家级期刊,推荐你发《中国科技博览》QQ:742606651,办公室,找苏老师

《煤炭技术》核心期刊

中国矿业大学认定的期刊

去研究生院3楼查查就行了,具体的因为专业不同太大了。

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发布2020年期刊引证报告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国矿业大学主办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矿业科学技术学报)首个影响因子(IF)为3.903。

在MINING & MINERAL PROCESSING学科里的21种国际期刊中排名第2位(国内首位),位列一区。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本英文双月刊国际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90年,由中国矿业大学主办,目前该期刊已被SCIE、Ei Compendex、Abstracts Journal、Chemical Abstracts、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CoalAbstracts和Scopus索引和收录。

该杂志发表高质量、原创的研究型和评论型文章,涵盖采矿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最新进展,为世界各地从事矿业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等的读者和作者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论坛。IJMST发表的论文将经同行评审后,交由编辑团队进行编辑。

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本英文双月刊国际性学术刊物,创刊于1990年,由中国矿业大学主办,目前该期刊已被SCIE、Ei Compendex、Abstracts Journal、Chemical Abstracts、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CoalAbstracts和Scopus索引和收录。

该杂志发表高质量、原创的研究型和评论型文章,涵盖采矿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最新进展,为世界各地从事矿业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等的读者和作者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论坛。IJMST发表的论文将经同行评审后,交由编辑团队进行编辑。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创新成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增强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励研究生多出创新性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成果基金(以下简称“创新成果基金”),主要奖励研究生所取得的优秀学术科研成果。第二条 创新成果基金的申请对象为全日制非在职研究生(不含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章 奖励范围第三条 凡以中国矿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若属于下列范围可获得创新成果基金的奖励:(一)被SSCI、SCI或EI收录(EI收录须为外文论文)或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或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二)在SSCI、SCI、A&HCI源期刊或EI源外文期刊上发表。(三)被ISTP收录或在CSSCI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第四条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指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论文集或有正式刊号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刊物(不含增刊、专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已录用但尚未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属于奖励范围。第五条 如果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等多个数据库收录,不重复奖励,按照1篇计算。第六条 研究生在全国“挑战杯”等全国性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奖励或取得其它突出的学术创新成果,经个人申请、学院推荐,研究生院审批,可获得一定的奖励。第四章 申请程序第七条 研究生在每月上旬可以通过研究生院网页上的信息录入系统,如实输入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情况,并打印一份《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创新成果基金申请表》。第八条 学术创新成果经导师和学院审核后,研究生应将《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创新成果基金申请表》和下列材料交到研究生院复审:(一)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原件和复印件(包括封面、目录、论文),其中被检索或收录的学术论文应提供由校图书馆出具的检索或收录证明;(二)全国性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奖的证书原件和复印件。第九条 研究生院复审通过后,分别于每年6月和12月发放研究生学术成果奖励。第十条 研究生必须遵守学术规范,提供的资料须真实有效。一经发现研究生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或提供虚假资料,所有奖励取消并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第五章 附则第十一条 研究生创新成果基金的申报组织、评审管理等工作由研究生院组织实施。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是北大核心,CSCD核心,EI核心,刊物质量很高,望采纳刊名: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主办: 中国矿业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江苏省徐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0-1964CN: 32-1152/TD邮发代号: 28-7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曾用刊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时间:195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Pж(AJ) 文摘杂志(俄)(2011)EI 工程索引(美)(2012)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含扩展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国科学期刊好不好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受科技部委托,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采取以定量评估数据为主、专家定性评价为辅的原则,开展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遴选工作。遴选结果通过网上发布、召开发布会、正式出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扩展资料

中文核心:《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包括各个学科领域。

中国科技核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

中文核心与中国科技核心的区别是组织评价的单位不同,认可范围不同。中国科技核心逐渐的被人们所认可,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每年评估和调整一次。被评估的期刊范围包括前一年度已经入选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评估当年申请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科学通报》设有点评、进展、评述、前沿、论文、快讯、论坛、争鸣、动态和书评等栏目。《科学通报》刊登全学科论文,论文偏重与前沿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个领域,偏重刊登综述型论文。《中国科学》 有《中国科学 数学》《中国科学 化学》《中国科学 天文学 物理学 力学》《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等。每个专辑刊登本学科论文,偏重刊登研究型论文。期刊的影响力,参考各个期刊评价系统。《科学通报》《中国科学》系列中国科学院期刊,都是国内一流期刊,至于谁更牛,没有绝对的。以上投稿可以参考,

以前小木虫上就有过类似的贴子最后得出结论 中国科学 比 科学通报 牛一点吧hbqouc(站内联系TA)2个都很牛 哈哈今天来灌水(站内联系TA)中国科学:D:Dyam_yang(站内联系TA)我喜欢中国科学:Dmarineman(站内联系TA)国内的刊物,还是别讨论了,差不多wordadobe(站内联系TA)国内刊物有啥牛不牛的,都是些过时的东西,有本事的谁投它哦有没啥影响力,国内的学霸们自己跟自己玩呢xdz1978(站内联系TA)这两个杂志很难发啊,当然质量确实不错mdzhao(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marineman at 2009-11-2 21:16:国内的刊物,还是别讨论了,差不多 同意,确实差不多shuxuei(站内联系TA)Originally posted by wordadobe at 2009-11-2 21:25:国内刊物有啥牛不牛的,都是些过时的东西,有本事的谁投它哦有没啥影响力,国内的学霸们自己跟自己玩呢 不管怎么说,中国科学在国内是最牛的!paperpublishing(站内联系TA)中国科学在中国就跟nature science 的级别一样,你说谁牛?zhaocy8903(站内联系TA)你别搭理他们,他们回更牛yqzhang6518(站内联系TA)难投不代表水平高,中国并不是世界科研中心,国人有好的文章首选还是投国外刊物!你可以问一下周围的同志!liuying888(站内联系TA)别讨论了,我们都是国外不要了再往上边投,你去看看投稿要求中的作者介绍你就知道了,中国的期刊是重个人名气而不是文章质量,外国好的期刊哪怕你是一个本科生,只要你的论文有质量就能发,中国的期刊在这种学术氛围下是上不了档次的。su27baby(站内联系TA)反正这两个都比较牛,没指望在这上面整篇文章zhangyatao(站内联系TA)中国科学!:Dwwmwwm(站内联系TA):D:D:D算一算影响因子就行了。

期刊名称: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曾用刊名:中国科学 E辑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中国科技论文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是中国的 最核心期刊

中国钼业期刊好发吗

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现任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专业委员会委员、《功能材料》、《中国钼业》、《中国钨业》期刊编委等职。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政府津贴和证书。200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钢铁钒钛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K027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02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A009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12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G786 安徽医学 Q906 安徽医药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Z549 安全与环境学报 H340 桉树科技 F044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G550 白血病·淋巴瘤 R024 半导体光电 R063 半导体技术 G741 蚌埠医学院学报 U521 包装与食品机械 U645 保鲜与加工 E045 暴雨灾害 N017 爆破 N012 爆破器材 N006 爆炸与冲击 A652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A005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019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03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Y0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T020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14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G500 北京口腔医学 N001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H025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H263 北京农学院学报 G004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A010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530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G016 北京医学 R018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G620 北京中医药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A570 编辑学报 N101 变压器 G410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T098 表面技术 E135 冰川冻土 N008 兵工学报 R730 兵工自动化 N085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G018 病毒学报 C060 波谱学杂志 V040 玻璃钢/复合材料 A808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05 材料保护 M103 材料导报 Y007 材料工程 M010 材料开发与应用 M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M006 材料科学与工艺 N026 材料热处理学报 M009 材料研究学报 * M704 材料与冶金学报 K512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H009 蚕业科学 H525 草地学报 H234 草业科学 H527 草业学报 H538 草原与草坪 E543 测绘工程 E600 测绘科学 E615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E510 测绘通报 E152 测绘学报 E164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L017 测井技术 Y022 测控技术 R711 测试技术学报 H001 茶叶科学 G264 肠外与肠内营养 N024 车用发动机 E113 沉积学报 E547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E102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70 成都医学院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V050 城市规划 V028 城市规划学刊 X043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X046 城市交通 H023 畜牧兽医学报 H218 畜牧与兽医 N060 传感技术学报 R532 传感器与微系统 G458 传染病信息 X010 船舶工程 X633 船舶力学 * X635 船海工程 G322 创伤外科杂志 * G552 磁共振成像 D013 催化学报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R051 大电机技术 H038 大豆科学 U512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X024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H00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X001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J024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G020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E109 大气科学 * E091 大气科学学报 L512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L004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S086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H040 淡水渔业 N004 弹道学报 T500 弹性体 T941 当代化工 Y503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 Y585 导航与控制 N019 低温工程 V020 低温建筑技术 C055 低温物理学报 E133 地层学杂志 E130 地理科学 E584 地理科学进展 E639 地理空间信息 E315 地理信息世界 E305 地理学报 E310 地理研究 E527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E024 地球化学 E142 地球科学 E115 地球科学进展 E004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E153 地球物理学报 A072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50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G646 辽宁中医杂志 U037 林产工业 T017 林产化学与工业 H740 林业科技开发 H280 林业科学 H281 林业科学研究 H102 林业调查规划 G880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G607 临床儿科杂志 G276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271 临床放射学杂志 Q908 临床肺科杂志 G501 临床肝胆病杂志 G291 临床骨科杂志 G664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G658 临床荟萃 G345 临床急诊杂志 G204 临床检验杂志 G310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G881 临床军医杂志 G287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G222 临床麻醉学杂志 G317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G257 临床内科杂志 G230 临床皮肤科杂志 G309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G802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G423 临床肾脏病杂志 G797 临床输血与检验 G256 临床外科杂志 G942 临床误诊误治 G855 临床消化病杂志 Q909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G261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G293 临床血液学杂志 Q913 临床眼科杂志 G673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G274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Q910 临床肿瘤学杂志 T231 磷肥与复肥 G491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N023 流体机械 H748 麦类作物学报 T060 煤化工 K504 煤矿开采 K038 煤炭工程 K005 煤炭科学技术 K017 煤炭学报 D027 煤炭转化 K009 煤田地质与勘探 H037 棉花学报 G056 免疫学杂志 B017 模糊系统与数学 N087 模具工业 N107 模具技术 S015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T077 膜科学与技术 N084 摩擦学学报 U533 木材工业 M655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J050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A013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G047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R117 南方电网技术 V089 南方建筑 H069 南方农业学报 H068 南方水产科学 G023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B016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A025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T0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Y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N01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3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A061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008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8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590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G28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G662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G523 内科理论与实践 E104 内陆地震 A026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1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G513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P004 内燃机学报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酿酒科技 A110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65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 H071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T034 农药 T924 农药科学与管理 H404 农药学学报 H279 农业工程学报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H773 农业环境与发展 H278 农业机械学报 H286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H222 农业现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调 H219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U602 皮革科学与工程 U604 皮革与化工 G759 齐鲁医学杂志 N041 起重运输机械 E0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E361 气候与环境研究 E352 气象 E566 气象科技 E359 气象科学 E001 气象学报 E633 气象与环境学报 * X532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X018 汽车工程 X013 汽车技术 P001 汽轮机技术 *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强度与环境 C007 强激光与粒子束 X021 桥梁建设 U018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T012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67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535 轻工机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 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N059 中国机械工程 A079 中国基础科学 R066 中国激光 R013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G852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G241 中国急救医学 G192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G560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G907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G105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G787 中国健康教育 G784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N108 中国舰船研究 T075 中国胶粘剂 G23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G239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G206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G323 中国康复 G400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G107 中国抗生素杂志 A098 中国科技论坛 A583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S133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A108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A106 中国科学化学 A081 中国科学基金 A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A109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A107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A105 中国科学数学 A103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Z317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A10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Y003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G441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K030 中国矿业 K015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G247 中国老年学杂志U001 中国粮油学报 G447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G108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G536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G794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G221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G870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G109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G544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G814 中国临床医生 G974 中国临床医学 G304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G110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H212 中国麻业科学 G613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G598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K037 中国煤炭地质 G582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G297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K036 中国锰业 H211 中国棉花 G111 中国免疫学杂志 Y028 中国民航大学学报 K550 中国钼业 G303 中国男科学杂志 H273 中国南方果树 G422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G277 中国内镜杂志 R524 中国能源 U609 中国酿造 W005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H958 中国农学通报 H027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H567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H030 中国农业科学 H210 中国农业气象 H221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G311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G226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G269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G776 中国全科医学 H081 中国热带农业 G629 中国热带医学 Z54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G112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U052 中国乳品工业 E124 中国沙漠 G366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G114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G242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G268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H555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H044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F255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F002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G115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G258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G715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L00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F047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G883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G853 中国实验诊断学 G273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G228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G305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G867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G267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G686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G27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G872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U635 中国食品添加剂 G429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U007 中国食品学报 U563 中国食物与营养 H317 中国兽药杂志 H326 中国兽医科学 H225 中国兽医学报 G796 中国输血杂志 G926 中国数字医学 H290 中国水产科学 H020 中国水稻科学 * W557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H295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T022 中国塑料 G211 中国糖尿病杂志 T068 中国陶瓷 G521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G561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G444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G101 中国天然药物 U501 中国调味品 X004 中国铁道科学 G437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R083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H350 中国土地科学 H233 中国土壤与肥料 G116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G373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G959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G517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G988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S725 中国卫生经济 G253 中国卫生统计 G716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G752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K035 中国钨业 M022 中国稀土学报 F025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G841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G623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G885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G237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G849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G284 中国消毒学杂志 G765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G845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G298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G117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G718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G380 中国心血管杂志 G203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G082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G250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G747 中国新药杂志 G727 中国性科学 G232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G118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G908 中国学校卫生 G675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G633 中国血液净化 G119 中国循环杂志 G756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G645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G396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H208 中国烟草科学U647 中国烟草学报E303 中国岩溶G619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G318 中国药房G120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G121 中国药理学通报G122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G878 中国药师G220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G227 中国药物警戒G248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G713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G621 中国药物与临床G009 中国药学杂志G755 中国药业M628 中国冶金G809 中国医刊G123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G124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G679 中国医疗设备G306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G313 中国医师杂志G236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G125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G911 中国医学伦理学G471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G622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G127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G193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S591 中国医学装备G519 中国医药G644 中国医药导报G924 中国医药导刊T019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G531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Q918 中国医院G454 中国医院管理G243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G314 中国疫苗和免疫G130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G706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H205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U032 中国油脂 M028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H099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G753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V039 中国园林 G131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X012 中国造船 U012 中国造纸 U033 中国造纸学报 H204 中国沼气 G600 中国针灸 H067 中国真菌学杂志 G945 中国职业医学 G347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G843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G757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G846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G758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G52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G18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G132 中国中药杂志 G240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G63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G524 中国中医急症 G749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G83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G642 中国肿瘤 G133 中国肿瘤临床 G636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G255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N072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G667 中国综合临床 G529 中国卒中杂志 G299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G134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G502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G135 中华病理学杂志 G195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G136 中华传染病杂志 G408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G137 中华创伤杂志 G138 中华儿科杂志 G139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G743 中华耳科学杂志 G140 中华放射学杂志 G141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G251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G474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G286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G142 中华妇产科杂志 G689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G262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G231 中华肝脏病杂志 G235 中华高血压杂志 G143 中华骨科杂志 G728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G691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G263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G335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G144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G145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G146 中华护理杂志 G555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G302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G17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G14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G159 中华精神科杂志 G579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G148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G280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G149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G639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G833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G876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G150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G692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G693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G824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G152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G153 中华麻醉学杂志 G154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G282 中华男科学杂志 G155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G736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G156 中华内科杂志 G157 中华皮肤科杂志 G254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G462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G158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G473 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 G463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G526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G515 中华全科医学 G505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G472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G900 中华烧伤杂志 G197 中华神经科杂志 G976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G160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G446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G161 中华肾脏病杂志 G737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G162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G703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G163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G773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G367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G848 中华手外科杂志 G506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G739 中华糖尿病杂志 G164 中华外科杂志 * G761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G165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G296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G740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G79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G166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G167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G847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G285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G978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G168 中华消化杂志 G169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G892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G17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G171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G172 中华血液学杂志 G191 中华眼底病杂志 G173 中华眼科杂志 G873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G990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Q920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S590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G705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G307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G489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G915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G175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G176 中华医学杂志 G19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G59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G610 中华胰腺病杂志 G177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G178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G859 中华中医药学刊 G910 中华中医药杂志 G858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G179 中华肿瘤杂志 G039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K001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5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A550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99 中南药学 G180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G181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A036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539 中外公路 S020 中文信息学报 G842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G59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G442 中西医结合学报 R775 中兴通讯技术 G183 中药材 G564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G685 中医学报 G681 中医药导报 G764 中医药通报 G943 中医药信息 G812 中医药学报 G010 中医杂志 G643 中医正骨 G184 肿瘤 G185 肿瘤防治研究 G412 肿瘤学杂志 G522 肿瘤研究与临床G695 肿瘤预防与治疗 H103 种子 J021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X029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757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12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186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G225 重庆医学 R559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022 轴承 H026 竹子研究汇刊 N075 铸造 N081 铸造技术 N034 装备环境工程A133 装备学院学报 N990 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Z022 资源科学R737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S026 自动化学报N013 自动化仪表 S501 自动化与仪表R611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A905 自然杂志 E137 自然灾害学报 Z012 自然资源学报G229 卒中与神经疾病N088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G701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L018 钻井液与完井液 H034 作物学报 H410 作物研究 H202 作物杂志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3年9月27日只整理了这些,抱歉

矿业期刊中心主任

赵军伟1 张克仁2

(1.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6;2.国家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6)

摘要 我国蓝晶石族高铝 “三石” 资源丰富,矿种齐全,但是普遍品位较低,必须经过选矿加工处理才能利用。目前它们的开发利用基本满足了国内对高级耐火材料的需求。阐述了我国开发利用“三石”选矿技术研究的进展,认为今后应加强其选矿试验研究,特别是浮选工艺的研究,重视专用选矿工艺、设备的研究和引进,注意选矿加工中的综合利用,以保证“三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8]。

关键词 蓝晶石;红柱石;夕线石;资源;选矿。

作者简介:赵军伟(1970—),男,河南省巩义市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矿业科技信息及矿物材料、矿物加工利用研究。

张克仁(1936—),男,河南开封市人,研究员,国家非金属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主编。长期从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试验研究,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科研和工程项目设计编制、论证工作。

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通称“三石”)属蓝晶石族高铝矿物,它们是有相同化学成分(Al2O3·SiO2)的同质多相变体,也称“夕线石类矿物”。蓝晶石族矿物在高温下分解为莫来石和熔融状游离二氧化硅,所需的转化温度较低,烧成时间短,转化率高;同时产生不同程度的体积膨胀,具有冷却后不收缩的永久膨胀性能,不仅耐火度高,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磨性,对炉渣、天然气、窑炉内的蒸气均具有较强的抗化学侵蚀性和较高的强度。因而,这些矿物可用作冶金、玻璃和陶瓷工业中高级耐火材料的原料、陶瓷类耐火及耐酸制品。

一、我国蓝晶石族矿物的资源分布

我国的“三石”矿储量丰富。1934年即在吉林珲春地区发现了红柱石矿,1936年至1961年先后对山西的蓝晶石,鸡西、宽甸、莆田夕线石,北京、本溪的红柱石进行了地质调查和矿物工艺试验研究工作,其中北京周口店红柱石、莆田夕线石较早用于耐火材料工业中。1978年上海宝钢开工建设,其高温强化操作冶炼工艺对耐火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宝钢的需要并优化我国耐火原材料产品的结构,全国开始“三石”找矿和重点矿区的勘探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在全国发现“三石”矿点183个,其中蓝晶石44个,夕线石50个,红柱石89个[1]。

中国“三石”主要分布于华北台地,包括秦岭北、华北、东北南部、鲁西、苏北等地。“三石”矿点102个,其中有河南南阳地区的红柱石、蓝晶石、夕线石,山东五莲山的红柱石、夕线石,江苏沭阳的蓝晶石。川西地区康定、道浮红柱石片岩等“三石”矿点30处。西北地区“三石”分布很广,1972年在库尔勒发现优质红柱石大型矿床,红柱石晶体较大,阿勒泰地区已发现“三石”矿点11处,蓝晶石、夕线石矿物晶体大、品位高、手选可用,甘肃的红柱石、蓝晶石,陕西的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青海的红柱石储量丰富。东北地区“三石”资源品种全,地质工作程度较高,辽东半岛至吉林东部是红柱石分布的矿区,矿点多,仅珲春地区就有4个矿点,其他矿区有本溪、凤城、岫岩、二道甸子、九台、黑山等,黑龙江鸡西、林口、双鸭山、内蒙古土贵乌拉及辽宁宽甸是大型夕线石矿区。中南、华东地区主要矿点有安仁、玉林、安庆、于都、泉州的红柱石,宜昌、莆田、郁南、海南的夕线石,凉亭河、霍邱的蓝晶石等[1]。

二、蓝晶石族矿的基本特性

(一)地质特性

我国“三石”潜在的资源极为可观,矿种齐全,一般品位多在8%~25%之间。有些矿床伴生石墨、石榴子石、堇青石等,可以综合回收利用。蓝晶石和夕线石是富含铝质、粘土质岩石经区域变质或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红柱石主要是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矿物。蓝晶石、夕线石和红柱石矿体均为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矿体经常产于片麻岩、结晶片岩、云母片岩和石英片岩中[1]。蓝晶石族矿常见的伴生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石榴子石、黄玉、刚玉、堇青石、十字石、石墨、金红石、钛铁矿、铁矿物、炭质物等。

我国具有工业意义的蓝晶石族矿床类型,主要有区域变质型的石英岩、结晶片岩、片麻岩蓝晶石和夕线石矿床,其次有热液蚀变或接触交代型的矽卡岩或角岩化红柱石矿床。

(二)矿石性质

“三石”的结构不同,蓝晶石属三斜晶系,夕线石、红柱石属斜方晶系。“三石”的密度分别为:蓝晶石3.56~3.68g/cm3、夕线石3.23~3.27g/cm3、红柱石3.10~3.20g/cm3。蓝晶石的莫氏硬度为5.5~7,夕线石为7~7.5,红柱石为7~7.5。“三石”矿以斑状变晶结构、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及柱状变晶结构为主。矿石的类型主要有石英岩、片岩、片麻岩、角岩等。

总体来说,我国蓝晶石族矿石有以下性质。

1)就当前我国已发现的蓝晶石族矿物矿床而言,虽具有一定储量的规模,但是普遍品位较低,蓝晶石族矿物含量不高,多为10%~25%,必须经过选矿处理。多数矿石的铁、钛有害杂质含量高,且其赋存矿物与蓝晶石族矿物共生密切,嵌布粒度细,在选别过程中为达到脱除Fe2O3、TiO2杂质的目的,易造成蓝晶石族矿物回收率的降低。

2)矿石中云母、长石、石榴子石、高岭石等其他含铝硅酸盐矿物普遍较多,需要作为脉石矿物除去,以确保精矿中蓝晶石族矿物的含量,精矿的Al2O3回收率将受到影响。

3)矿石大多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且多存在有包裹体,造成单体解离困难;红柱石多半还被炭质物包裹、污染,给分选带来困难。某些矿石蓝晶石族矿物表面的次生变化或被高岭土、云母等所交代,导致磨矿和选别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次生矿泥,降低了分选的选择性。

三、蓝晶石族矿的选矿加工利用研究与实践

由于具有特殊的膨胀性能,蓝晶石族矿被主要用作高级耐火材料的原料。蓝晶石比另两种矿物膨胀性显著,因而常用于冶金高炉中作不定型的耐火材料,以抵消粘土矿物在高温下的体积收缩,使整个材料的体积稳定,从而延长冶金炉的使用寿命。夕线石具有能承受温度剧变的特征,被广泛用于各种温度剧变的部位,如炉门、出铁口、输送槽等处。红柱石则可直接用于制造红柱石耐火砖,具有在高温下不变形的特点。蓝晶石族矿还可用于生产硅铝合金、金属纤维及玻璃、陶瓷等行业。

我国蓝晶石族矿的规模开发利用是在上海宝钢引进项目工程建设之后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对蓝晶石族矿的选矿方法和新发现矿床(点)的矿石加工利用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

(一)蓝晶石族矿的选矿研究现状

根据蓝晶石族矿的矿石性质及其主要用作耐火材料原料的要求,选矿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精矿中蓝晶石族矿物的含量(主要以Al2O3计),降低Fe2O3、TiO2及K2O、Na2O、CaO、MgO等杂质的含量,因为K2O、Na2O在高温下能分解莫来石生成富玻璃相,Fe2O3、TiO2超过一定量会造成耐火度下降并影响抗腐蚀性,CaO、MgO超标也会引起莫来石的分解,从而影响制品的高温性能。由于耐火材料骨料对蓝晶石族矿产品的粒度要求较粗,而有些应用领域则要求粒度超细,所以,在选矿加工中应尽量保护矿物的粗粒,同时要尽可能地回收细粒。

蓝晶石族矿物属难选的硅酸盐矿物。矿石的性质不同,采用的选矿方法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粗粒矿物采用手选、重选、磁选,其中重选以跳汰、重介质和摇床为主;细粒则主要采用浮选的选矿方法。重选主要利用蓝晶石族矿物与石英、长石、云母等的密度差,磁选主要利用其与黑云母、铁铝榴石、电气石、十字石等的磁性差异,从而将它们分离。

目前,鉴于我国已发现的蓝晶石族矿产资源有用矿物细粒嵌布的资源特征,多采用以浮选为主的联合选矿工艺,重选、磁选常用来进行预富集,以便为浮选提供较高品位的给矿,也可用于对浮选精矿除铁降钛。夕线石、红柱石、蓝晶石是Si/O比相同的多晶型铝硅酸盐矿物,它们的晶体结构中既有石英特有的硅氧四面体,又有刚玉特有的铝氧八面体。研究和实践表明,蓝晶石族矿的浮选可在酸性、碱性乃至中性条件下进行,最佳浮选pH值与捕收剂的种类和用量有关,且以酸性介质浮选的分选效率和选择性最佳。一般说来,在碱性介质(pH 8.5~9.5)中使用脂肪酸捕收剂;酸性介质(pH 3~4)中使用磺酸盐捕收剂;中性介质(pH 6.5~7.5)中使用混合捕收剂为宜[2]。为分散矿浆和抑制铁矿物,多加入六偏磷酸钠和焦磷酸钠,抑制云母多采用柠檬酸,抑制长石、石英等硅质矿物多采用水玻璃[3]。浮选前适量脱泥对浮选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提高是有益的;也可在浮选前采用反浮选脱除云母、叶蜡石、磷铝钙石、白云石、含铁矿物等,反浮选捕收剂常采用氧化石蜡皂和羟肟酸等。

有些精矿中的极少量含铁矿物和云母、石英等杂质难以用物理分选方法脱除,为获得高纯精矿,有时需进行化学选矿,可加入氢氟酸和盐酸混合液并通蒸气加热,浸取一段时间后洗涤脱酸[3]。

(二)蓝晶石族矿的选矿实践

国家非金属矿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及其前身原地矿部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蓝晶石族矿的加工利用研究,先后对江苏沭阳蓝晶石矿、河北魏鲁蓝晶石矿、河南隐山蓝晶石矿、山西繁峙蓝晶石矿,黑龙江鸡西夕线石矿、河北平山夕线石矿、河南内乡夕线石矿、河南镇平夕线石矿、内蒙古土贵乌拉夕线石矿、福建莆田夕线石矿,河南西峡红柱石矿、吉林珲春红柱石矿、新疆库尔勒红柱石矿、新疆巴州霍拉沟红柱石矿等“三石”矿的开发利用进行过试验研究。

某中低品位蓝晶石矿为蓝晶石英型矿,岳铁兵等[4]经研究改进了原全浮选工艺流程,采用如图1所示的重浮联合工艺流程。矿石不需全部磨矿,提高了原矿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蓝晶石过磨,在尽可能粗的条件下回收蓝晶石,因此保证了蓝晶石的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同时重选抛除一部分尾矿,减少了入浮选的矿量,且重选可得部分金红石精矿,达到综合回收有用矿物的目的,降低了蓝晶石精矿中铁含量,提高了蓝晶石精矿的质量。最终蓝晶石精矿Al2O3品位为54.19%,Al2O3总回收率达到55%,还可在浮选作业中进一步回收云母。

图1 某中低品位蓝晶石矿选矿原则工艺流程

中国规模最大的红柱石矿床——新疆巴音郭楞红柱石矿床,远景资源量达2.13×108t。经研究,充分利用该矿石红柱石的原生粒度粗,明显大于石英、云母等脉石矿物的原生粒度,且红柱石与脉石矿物的嵌布紧密程度远不如脉石之间紧密的特点,提出了在较粗粒度下采用“集合体”抛尾和原矿直接破碎分级入选的新技术。试验确定了(-5+0.5)mm级别采用重选—干式磁选工艺流程,-0.5mm级别采用重选抛尾—湿式磁选—重选—干式强磁选工艺流程,中矿采用破碎—分级—干式磁选工艺流程。选矿扩大试验取得了红柱石精矿产率9.61%、Al2O357.03%、红柱石矿物量95.69%、回收率69.73%的优异工艺指标,工艺简单可靠。该工艺很好地解决了粗粒红柱石矿选矿提纯技术难题,属创新工艺。5~0.5mm粗粒红柱石产品填补了国内无粗粒红柱石骨料的空白。目前已建成年产5×104t红柱石精矿(1600 t/d原矿)的选矿厂。

对于属于石榴黑云夕线片岩的河南内乡夕线石矿,研究确定生产流程为破碎—磨矿—弱磁选—强磁选—脱泥质物浮选—夕线石浮选。原则工艺流程见图2。该工艺早已投入建厂生产[4]。

图2 河南内乡某夕线石矿选矿工艺流程

四、蓝晶石族矿的选矿发展前景

长期开发使资源趋于贫化,以及应用部门对精矿质量要求趋于高纯、低含杂化,推动着蓝晶石族矿产选矿加工工艺不断向前发展,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其选矿试验研究。

1)加强浮选工艺的研究。我国韩山蓝晶石矿最早采用酸性介质浮选—磁选—重选方法取得成功后,考虑到设备腐蚀、环保等因素,又研究制定了单一碱性介质浮选工艺,并以此为依据建设了我国第一座蓝晶石选矿厂[5]。但酸性介质浮选生产费用较低且精矿质量较高,国外多采用酸性浮选。随着我国防腐技术的不断成熟,酸性介质浮选的推广应用将更具优势。另外,应进一步加强高效浮选药剂的研究。如烷基硫酸盐具有洗涤作用,能清洗被污染的矿物表面,同时具有起泡性能和弱捕收性能,可明显提高夕线石精矿的质量[3]。

2)重视专用选矿工艺、设备的研究和引进。对内蒙古土贵乌拉和福建莆田夕线石矿的研究[6]表明,夕线石浮选需要均匀、弥散、稳定的泡沫,国内金属矿常用的浮选机搅拌过强、充气量大,对粒度细、气泡附着不够牢固的夕线石矿物浮选不利。多年非金属矿加工利用研究[7]也显示,非金属矿行业一直沿用金属矿破碎、磨矿、重选、浮选、磁选、电选等装备,忽视了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分选过程、特点和要求的不一致性,造成非金属矿分选效率下降、产品质量档次难以提高的现象,必须研发专用的非金属矿选矿和加工装备,以提高非金属矿资源的利用效率[7]。粗粒精矿能很好地保留蓝晶石矿物的高温膨胀性,特别是作耐火材料骨料需要大颗粒的红柱石。

3)注意选矿加工中的综合利用。蓝晶石族矿常见的伴生矿物石英、云母、长石、石榴子石、金红石、石墨等应用广泛,在蓝晶石族矿选矿中已得到解离,并在中矿或尾矿中相对富集,它们的综合回收和利用,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价值、减轻尾矿造成的环境影响有着重要意义。如美国佐治亚蓝晶石矿床属于贫矿床,蓝晶石含量只有8%左右,该矿除回收了蓝晶石外,还综合回收了商业云母、石墨和其他畅销产品[8]。

五、结语

我国高铝“三石”资源丰富,矿种齐全,但是普遍品位较低,必须经过选矿加工处理才能利用。目前它们的开发利用基本满足了国内对高级耐火材料的需求。由于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前些年蓝晶石族矿生产企业大批倒闭,近几年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及玻璃、陶瓷、冶金、耐火材料等工业领域对高铝“三石”的需求强劲,加之近年来出口量逐年增长,高铝“三石”开发有所回升。随着资源长期开发趋于贫化和应用部门对精矿质量要求的提高,今后我国应加强浮选工艺的研究,重视专用选矿工艺、设备的研究和引进,注意选矿加工中的综合利用,以保证高铝“三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鸿权.中国蓝晶石类矿物发展及市场机遇.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2,(6):8-10

[2]夏绍柱,等.红柱石、夕线石、蓝晶石矿物资源及其选矿.金属矿山,1994,(3):36-41,29

[3]李九鸣,等.夕线石族矿物选矿及应用研究现状.矿产保护与利用,1991,(4):42-47

[4]岳铁兵,等.蓝晶石英型矿石选矿提纯工艺探索.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3,(4):61-62

[5]宋丹波.蓝晶石族矿物的选矿.四川建材学院学报,1991,6(4):31-39

[6]宋丹波.内蒙古土贵乌拉与福建莆田的夕线石矿石浮选研究.矿产综合利用,1983,(2):32-35,26

[7]冯安生,等.我国非金属矿业形势及加工技术进展(二) .矿产保护与利用,2006,(1):48-54

[8]常大仁.蓝晶石类矿物可选性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矿产综合利用,1984,(2):60-63

Kyanite Group Minerals Resources in China and Their Processing

Zhao Junwei1,2,Zhang Keren1,2

(1.Zhengzhou Mineral Resources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Institute,CAGS;2.China National Engineering Center for the Multipurpose Utilization of Nonmetallic Mineral Resources,Zhengzhou 450006,Henan,China)

Abstract:China is rich in kyanite group minerals resources including kyanite,andalusite and sillimanite.Because of their low grade,they can be utilized after being processed.In China,domestic production of these three minerals can meet the need of quality refractory manufacturing.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ineral processing for these minerals.And the article also gives some advices for these minerals industr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ch as further studying their processing especially flotation technology,studying or introducing into appropriativ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and making the full use of these resources in the mineral processing.

Key words:kyanite,andalusite,sillimanite,resources,mineral processing.

王立清、王立平二人均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两人都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随后,王立清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而王立平则留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两位科学家的成就无疑是中国物理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研究领域覆盖广泛,包括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他们的杰出成就不仅代表了中国物理学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也为国家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王立清和王立平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们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关于他们的学历,这两位教育家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背景。首先,王立清先生毕业于上海文化专科学校(现上海社会科学院内),取得了文凭证书。此外,他还曾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进修学习,并在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进行过进修研究,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水平。而王立平先生则拥有更加丰富的学历背景。他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取得了理学学士学位;后来又考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班,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接着他又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获得了教育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高学历的教育专家。总之,王立清和王立平都是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中国教育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们的教育成就,不仅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也是中国教育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要开展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矿产勘查新理论新方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矿产资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重大矿产资源科学问题研究等。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物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所,主办学术刊物《矿床地质》。

2008年实际到所科研经费7200余万元(截至2008年11月30日),其中国家项目(“973”、“863”、支撑计划等)1548万元,占22%;地质调查项目经费3632万元,占50%;其他项目2020万元,占28%。

2008年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课题12项、国家“863”课题4项、国家“973”课题10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4项、地质大调查项目37项、国土资源部深部计划专项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危机矿山项目10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2项、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4项、各省局地勘项目10项、国土资源部资源补偿费项目2项、公司等委托项目40余项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发表论文191篇,其中核心期刊98篇,SCI收录4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

王瑞江所长、书记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考察驱龙铜矿

张佳文副所长在昆仑山口考察

毛景文副所长(左)在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评价技术及应用培训班上颁奖

王宗起副所长在秦岭考察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重点计划项目,矿产资源研究所是实施单位和主要业务支撑单位。该项目2008年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全面到位,重点围绕铁、铝、铀开展完成了12个示范区的全国典型示范工作,制定了各专业技术操作流程。编制完成铁、铝等23个矿种的全国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完成全国成矿区带划分,并出版潜力评价工作第一本专著:《中国成矿区带划分方案》。在典型示范工作推动下,省级工作全面启动和实施,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已完成1:25万实际材料图275幅、建造构造图190幅、矿产预测地质构造底图284幅。开展了181个典型矿床研究,编制完成典型矿床成矿要素图及成矿模式图、预测要素图及预测模型图,以及重力、磁测、化探、遥感等图件,完成区域成矿要素图87幅,区域预测要素图72幅。编制完成全省范围的物探、化探、遥感和自然重砂资料处理和解释图件共2020幅。完成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相关基础图件533幅。开展了基础数据库维护,新增矿产地6826处。

2008年度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扩大)会议

在2008年度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办(扩大)会议上,领导研究项目组织推进有关问题

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青海祁漫塔格典型示范区成矿地质背景编图研讨会

汪民副部长(中)与陈毓川院士(右)、陈仁义主任(左)讨论潜力评价阶段成果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成立了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办公室,作为项目日常管理的工作机构;成立了项目专家委员会,以加强项目技术质量的监督管理;完成了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培训会,全国31个省(区、市)150多名管理和技术人员接受了培训;完成了30个省级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实施方案的编制,在重庆召开了有150多人参加的省级实施方案终审会;完成了《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的编制和评审,进行了全国和省级1000多人次的培训工作;完成了《煤炭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成果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数据模型和数据录入系统》的编制和开发并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验收;启动了《油气资源储量核查实施方案和技术要求》的编制工作;启动了矿区资源储量地质经济评价软件和煤炭矿区资源储量三维可视化动态监管系统软件的开发工作;全国各省(区、市)矿区资源储量核查试点正在进行,全国已完成资源储量核查的矿区共725个,其中大型矿区88个,中型矿区168个,小型矿区469个;全国项目组积极走出去,赴山西、北京、河北、湖北、广东、河南、江西等省指导各省开展工作;项目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青海别勒滩低品位固体钾盐液化开发的关键技术:属国家“863”计划课题,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参加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青海盐湖工业集团、石家庄经济学院。参加人员:焦鹏程、刘成林、李文鹏、赵元艺、郝爱兵、陈永志、王兴富、李小松、王石军、刘振英、王文祥。2008年度主要成果认识:青海别勒滩试验区鉴定出盐类矿物13种,确定地层中固体钾盐矿物主要为杂卤石,其次为光卤石、钾石盐等。研究试验地层中KCl平均含量为2.24%;试验区溶矿过程中地下卤水中钾与硫酸根离子含量均有增加并逐步稳定,固体钾盐液化效果显著,卤水质量可以满足生产要求;采用化学示踪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测井技术揭示钾盐液化驱动的水动力学条件,获得试验区卤水实际流速和渗透流速分别为1.56m/d和0.24m/d,地下卤水的流向为45°。计算出试验区渗透系数平均值120m/d。针对青海盐湖特点,将Pitzer软件升级到Windows,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浓卤水变温平衡计算软件。2008年由“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组织进行了中期检查,评价优良。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会议

中国东部危机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老(危机)矿山合理勘查、开发模拟和矿山转型与矿城问题研究:属中国工程院咨询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危机办综合研究项目,项目负责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员:裴荣富、李莉、李进文、梅燕雄、王浩琳。通过25矿种、10618座矿山的地质勘探和开采验证对比,第一是提出危机矿山三维分类;第二是创新地建立了固体矿产合理勘查、不同规模矿山合理开采的平均年限、不同勘查阶段风险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和矿业5R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4项科学技术方法模拟;第三是提出矿竭不等于矿(城)衰,资源再发现和多种经营是矿城转型的基础;第四是应深化研究深部找矿的地质内涵和技术经济可行的外部条件;第五是建议应用矿床(点)聚类路径与地球化学块体浓集轨迹相结合与事件地质激发异常成矿的找矿新方法。本成果已被两个国际会议(SGA和WEC)采纳,国家行政学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一书引用。

矿床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图

项目组在野外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莫若格钦地区铜资源评价:属2004年度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项目负责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项目负责人:聂凤军、张义和张万益。通过工作,查明了勘查区内地质矿产特征,总结了该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通过物化探测量圈定4处银—铅—锌—铜—金异常和3处铜—金异常和9处视极化率异常。对物化探异常进行了合理的解释推断,并分别对其进行了钻探验证。1个钻孔均见真厚度1.95m的铅、锌、金、银矿化体,铅和锌含量分别为2.13%和3.11%;银和金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8.91×10-6和3.58×10-6。经资料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工作区具有继续寻找铅锌银多金属矿产资源的潜力,并提出了进一步工作建议。该项目2008年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成果报告评审委员会验收,成绩为优秀。

中蒙边境中东段我国一侧(北山和二连—东乌旗地区)铜金银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属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的综合找矿评价课题,主要完成人:聂凤军、江思宏、白大明、张义、胡朋、赵元艺、张万益、刘妍、张建华、赖新荣。课题采用现代成矿学最新理论和找矿学最新技术方法,对中蒙边境中东段我国一侧的北山和二连—东乌旗地区岩(层)体的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以及金属元素活化、迁移、聚集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古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对接和造山作用过程;厘定了各大地构造单元的边界;阐述了区域性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的动力学机理;划分了成矿区带、矿田和找矿预查区;论证了花岗岩类岩浆侵位方式和成因;阐明了构造—岩浆活动对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总结了重要金属矿床(点)找矿标志,提出了不同类型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指出了找矿方向,圈定出找矿远景区。课题成果被有关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和地方人民政府广泛采用,为找矿勘查工作部署、隐伏金属矿床寻找和地方工业布局规划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该项目2008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磨石山金红石矿普查及外围找矿研究:由内蒙古自治区地勘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业务费资助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主要完成人员:赵一鸣、李大新、吴良士、陈文明、王佩华、王裕先、刘光海、高学东、丰成友、陈振宇。项目主要成果:经项目组预查、普查和研究,原发现的磨石山金红石矿床是一个以锐钛矿为主,伴有金红石和钛铁矿的沉积变质型钛矿床,属世界上首例新类型钛矿床;确定了矿床规模为大型,TiO2资源量达34万吨(333),其中富矿属中型;圈出了磨石山和羊蹄子山两条重要矿带,其中富矿体6个,贫矿体10个。富矿TiO2含量3.14%~15.46%,平均6.91%。勘查和研究表明,在磨石山西部第四系和上侏罗统火山岩覆盖区、羊蹄子山中东部、M38航磁异常南侧以及太仆寺旗铁山村等地尚有找矿远景。尽管该矿区钛矿物的粒度很细小,为0.01~0.1mm,给选矿造成困难,但通过项目组攻关,已取得较大进展。矿区普查报告及研究报告已于2008年11月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项目办公室主持评审通过。

聂凤军研究员在野外考察

课题组成员正在野外编录岩心

内蒙古正蓝旗磨石山锐钛矿矿床地质—探矿工程分布图

1—第四系;2—中、上侏罗统火山岩;3—含石榴子石石英绢云片岩;4—炭质片岩;5—石英岩;6—含锐钛矿变质粉砂岩和片岩;7—绢云石英片岩;8—花岗岩;9—锐钛矿富矿体;10—贫矿体;11—推测地层;12—勘探线及编号;13—实测地质剖面;14—等高线;15—探槽及编号;16—钻孔及编号

中亚地区地质矿产对比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工作项目,参加人员:杨富全、刘德权、赵财胜、柴凤梅、何国琦、唐延龄、毛景文、徐林刚、王晓地、张作衡、刘锋、肖克炎、刘亚玲。项目建立了742个金属矿床(点)的矿产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编制了1:100万中亚地区大地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划分了构造单元和成矿单元,对各成矿带进行了对比研究。建立了23个典型矿床模型,对主要含矿建造进行了对比,总结了主要金属矿床的成矿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型。对境外勘查选区提出了建议,对新疆阿尔泰和准噶尔8个大型矿集区进行了预测,为新疆进一步地质找矿工作的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2008年12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验收,成绩为优秀。

中亚地区成矿单元划分及境内矿集区预测

1—成矿省界线;2—成矿带界线;3—阿尔泰成矿省各成矿带;4—东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成矿省各成矿带;5—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成矿省各成矿带;6—大中型矿床、中小型矿床;7—预测大型矿集区:①—多拉纳萨依—阿舍勒铜金矿集区,②—阿勒泰—可可塔勒铁铅锌矿集区,③—柯鲁木特—可可托海稀有金属预测矿集区,④—诺尔特铅锌金预测矿集区,⑤—老爷庙—琼河坝铜铁金预测矿集区,⑥—双峰山关庄子铜汞金预测矿集区,⑦—希勒克特哈腊苏—喀拉通克铜镍金预测矿集区,⑧—哈图金铜矿集区;8—国界线

我国西部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估:属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项目,项目主要成员:陈毓川、王登红、李厚民、肖克炎、唐菊兴、李光明、付小方、徐志刚等。该项目以成矿动力学和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重点通过成矿时代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我国西部以东天山、西南三江中段和冈底斯为代表的重要成矿区带的成矿体系,建立了冈底斯成矿带中生代后期板块俯冲阶段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铜、金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厘定出东天山地区10个矿床成矿系列、18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初步识别出西南三江中段至少存在26个矿床成矿系列和50个成矿亚系列,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新划分了我国西部地区共55个Ⅲ级成矿区带;厘定了西藏雄村、新疆彩霞山与乔夏哈拉、贵州水银洞、四川岔河等一些矿床的成因与成矿时代,深化了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拓展了找矿方向和时空,提高了对区域找矿前景和资源潜力的认识;从成矿地质基础、成矿信息、新类型、新发现、新认识、新技术、成矿系列和成矿谱系、成矿体系等方面对我国西部重要成矿区带资源潜力进行了定性地质评估;对西藏雄村铜金矿开展了定位预测和工程验证并取得巨大成功;初步建立了三个评价理论方法技术支撑、三个评价步骤、三个评价结果(“三三式”)的资源潜力定量预测评价体系,开展了东天山斑岩铜矿定量预测评价示范,为今后成矿远景评价区划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出东天山成矿带10处、西南三江中段9处、冈底斯14处成矿远景区,为西部地区进一步地质找矿工作的部署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依据。2008年12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验收,成绩为优秀。

雅鲁藏布江成矿区中生代成矿时空架构示意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