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研究张学良的论文有哪些

发布时间:

研究张学良的论文有哪些

我很想回答你的问题也帮你找到资料可是这太没技术含量的QQ问不是说字数最多不能超过10000就是"您的答案包含政治、敏感词汇,请修改!"

: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

———由张学良先生谈“西安事变”想到的 许多朋友常常问起,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命运,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张学良先生在访谈中谈到,如果没有宋美龄的力保,他早没命了。这已经表明了西安事变中作为担保人的宋氏兄妹与张学良所具有的特殊关系,而与杨虎城的关系则很一般了。张学良还谈到对蒋介石为何要杀掉杨虎城感到困惑。其实原因应当是很清楚的。 一是历史上蒋介石与杨虎城一直是有较深的矛盾,但这还不是主要的。 二是在1936年10月间,蒋介石在前往西北布置剿共前,要杨虎城去奉化晋见。蒋在这次谈话中对杨张的关系进行了挑拨,蒋介石表示:张学良是个花花公子,不堪重用。你是同盟会时期的老党员了,有革命的历史,与张学良不同,将来西北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你。从而对杨虎城给予了表面上的极大信任。或者说蒋介石把到西安的安全押在了张杨不和的前提下以及对杨虎城的收买上。因此,西安事变中,当杨虎城去见他的时候,他曾满怀希望地问道,你事先知道不知道?得知真相后他大失所望,一言不发,其怨恨之情可以想象。 三是在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杨虎城与张学良产生严重分歧,他坚持在蒋介石应当有个文字表示之后再释放蒋介石。这其实也是参与事变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多数将领,包括中共中央的意见,但在张学良坚持己见的情况下,杨虎城仍然以大局为重作出让步。而这一过程蒋介石是很清楚的。 四是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之后,杨虎城主持西安的大局。他为了逼迫蒋介石兑现停止内战的承诺,不顾蒋介石好面子的心理,在致各县长书中,将蒋介石的六项诺言公布于众。特别是为了营救张学良,他不惜多次向蒋介石抗争,并不顾一切地表示不惜兵戎相见。这种示威,更令蒋介石愤怒。对于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来说,很难宽恕部下这种忤逆。杨虎城在欧美的考察中,还不断发表激烈的抗战言论,更招致了蒋介石的不满。 因此,七七事变爆发后,杨虎城一再要求回国参战,但是蒋介石回电要他“继续考察”。之后就始终不予答复,反而通过驻外的外交人员要杨虎城注意自己的抗日言论。这期间,杨虎城与蒋介石的联系只能通过宋子文进行。宋子文也一直向杨通报着抗战的消息。最重要的是1937年9月28日的一封电报,这实际是对杨虎城第三次要求归国抗日的一个回复。电报原文是这样的:“值兹全国抗战,各方同志均纷纷集合,共赴国难。吾兄虽未奉电报,弟意宜自动返国。”我认为这应当不是宋子文个人的意见,很可能是获得了蒋介石的默许。否则,宋子文在张学良还被扣押的情况下这样做是难以理解的。 当时,杨的一些部下希望他能取道苏联回国,但是苏联拒绝他过境。其实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了,此外蒋介石始终不予正面答复的背后,肯定就有一定的文章。然而,为促成全民抗战而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实在是不能坐视日寇的暴行。杨虎城这样说:“现在国内全面抗战已至,如我仍然逍遥国外,实无脸面对待中国人民。至于我回国之后,不管蒋介石怎样对待我,我绝不追悔,只要问心对得起国人,死何足惜!”明知多有风险,杨虎城还是在收到宋子文的这封电报后起身回国了。 宋子文始终没有对此事做出任何说明。他的个人档案以后交给了胡佛研究所,原本有一部分要在1994年解密,据说宋家的后人要求延期解密,这可能会有些涉及到他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担保的资料。之所以会要求延期解密,我想恐怕与张学良、宋美龄还健在不无关系。无论如何,宋氏兄妹在西安事变中所担保的两位当事人,一位惨遭杀害,一位被剥夺自由半个世纪,我想他们在晚年扪心忆旧之时,不能不为他们的失职而愧疚。 看了《世纪行过》,我们不能不为产生了张学良杨虎城的伟大民族而骄傲。西安事变以两位将军及其家庭、以及两个庞大的地方实力集团的自我牺牲促成了全民族的团结御辱,结果使中华民族在日本亡国灭种和长期奴役的威胁下,以牺牲三千万人民的代价,艰难地从灭顶之灾中走了出来。没有全民族的共同奋力,没有各党派集团的共同牺牲,抗战的胜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华民族经过那场血的洗礼后,民族强大了,中国强大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时至今日,人们为什么依然深切怀念那些为民族团结和解放而牺牲的志士仁人,无论他们具有何种政治身份,他们都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蒋介石、张学良不抵抗的原因是因为没法打,详见如下几条:一、九一八前后国际和国内经济上的形势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济对于军事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当时世界上的经济怎样,中国的经济怎样呢,让我细细说来。众所周知,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都受到了极严重的打击,德国的对外贸易下降了60%,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减少了77.6%。美国、德国、日本三国恰恰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国和进口国。严重的国际上的经济形势直接影响到了国内!国际贸易上也不容乐观,1929-1931年,每年中国跟国外的贸易逆差都在22000多万关两以上,而且还呈不断上升趋势。大量的金钱外流,巨额的贸易逆差的后果,直接作用在中国的身上。中国由于使用银作为货币,一旦产生贸易逆差,外流的是黄橙橙的金子、白花花的银子,而不是本国的货币。有一些人总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九一八”事变是1927-1937黄金十年的第五年,经济应该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事实并非如此。1930年,全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加剧,黄金价格猛涨,由1929年的20美元涨至1932年的35美元,上涨了1.75倍,相反银价猛跌。实行银本位的中国(世界独一家)货币由此贬值严重。中国只有靠大量向美国输出廉价的白银来维持现行货币的稳定。美国减少了损失,中国却“民生凋敝,国帑空虚”,民怨沸腾,社会秩序混乱。总之经济上就是一点,中国没有钱,即没有钱打仗,也没有钱发展经济!不过经济上的危机,仅仅是1931年大危机中对中国政府政策影响中最小的一个方面。后面还有九一八危机中对中国方面更为不利的局势!二、国内的政治形势国内的政治形势比经济形势更为严峻,1931年5月28日,反蒋各派在广州召开了国民政府成立大会,汪精卫任国政府主席。李宗仁、孙科、陈济棠、林森、唐绍仪等十五人为委员。广州政府发表通电,限令蒋介石下野。1931年12月3日,汪精卫在上海召开国民党四大,选举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国民党分裂为南京、广州、上海三个中央政权,形成沪、粤、宁三个中央并存的局面。12月15日,蒋介石通电下野。从九一八到蒋介石下野,为期3个月。(差了3天)对于一个根基不稳的政府,对于4个中央(外加了瑞金一个)并存的中国,能否齐心合力对抗日本的入侵,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三、国内的军事形势蒋介石在1931年到底想些什么,中国到底面临那些困难,也许永远不会有一部电影《蒋介石在1931》来诠释了,但从当时发生的事件和报纸可以看出蒋介石面临多大的军事困难。军事上的困难不会比政治小,甚至要大的多。1930年1月22日,阎锡山在太原宣誓就职,发表反蒋演说,指责蒋介石分裂党,分裂国家。(离九一八仅仅1年零7个月)1930年3月8日,阎锡山放回软禁在建安村的冯玉祥,阎、冯二位决定公开反蒋。(距离九一八仅仅1年零6个月,中国各位大头头开始决定打内战了,战争是大家一起打起来的,但是骂名是蒋一个人来承担……)1930年3月15日,原第二、三、四集团军将领五十七人,由鹿钟霖领衔发表通电,拥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各派系公开武装反蒋(仅仅8天,就有了实质行动了)。1930年5月2日,蒋介石在举行南京誓师典礼,8日率领德国军事顾问团,坐镇徐州,亲自督战。(距离九一八仅仅1年零4个月,炎黄子孙自己撕杀到了一起。旁边还有德意志的老外们帮忙掐架。)1930年5月11日,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大军阀的一次大会战在中原地区展开,几方动用军队100多万,死伤30万。11月,冯玉祥、阎锡山发表通电,声明“即日释权归田”。第一次反蒋联盟失败!(30万的各系精锐部队,统统葬送在了内战之中,离九一八已经不足1年时间;反蒋联盟的失败,这仅仅是第一次,以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1930年11月,在10月刚刚打完了为期7个月的中原大战,将士们征尘未洗,战袍未脱,随即投入了另外一场更加残酷的内战之中。第一次围剿爆发了。到12月,1个多月,第一次围剿失利了。(刚打完一次内战,不到1个月,又要打第二次内战。)1931年4月,第二次围剿开始。1个月围剿后失利。1931年7月,第三次围剿开始。(这一次支持的时间比较长,2个月。31年9月被红军反围剿后,恰好撞车“九一八事变”。)1932年6月,第四次围剿开始,蒋介石坐镇南昌,63万大军云集。蒋介石的主要部队全部集中在红军革命根据地——瑞金附近,根本不可能北上打日本,而且中国部队多靠步行,不但不是机械化的部队,连骡马化的部队都不是,行进很缓慢。至于铁路,中国的铁路,一半以上在东北境内,剩下的能在短时间内运送几十万大军?就算少帅肯将自己的军队去打日本,蒋介石也不可能给予其及时得援助。海运是最便捷的方式,但是海运都被日本的海军控制,根本行不通,铁路就那么一条,就那么点运量,运送部队少了不管用,多了运不走,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运力的不足还只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方面。火力的不足,才是更致命的。中国的军队,大口径重炮基本没有,全国70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只有三百门。而且大部分都是75毫米的山炮。至于重炮,到了6年后的1937年,全国才不到50门,不但达不到西方各国一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满清北洋陆军的水平。最强的德械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36门75毫米山炮、4门37毫米战防炮、4门高射炮。而北洋陆军六镇,每个镇都有54门75毫米大炮,如第五镇装备有德造克虏伯75毫米三十倍管退陆路炮36门,克虏伯75毫米十四倍管退过山炮18门,共计54门。看清楚了,这是最强的德械师的水准,是1937年的水准,不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候的标准,1931年的中国军队什么样子,则可想而知了。而同时期的日本军队则野山炮64门,步兵炮44门,坦克24辆,装甲车10辆,掷弹筒576具……在武器相差巨大的情况下,还是要让士兵的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大炮和机枪,我不认为这是作战了,这是有预谋的屠杀。所以,蒋介石的做法很正确,忍一时之愤怒,而后向欧洲各国,寻求技术的支持,购买大量的武器装备,而后坚持抗战,直至胜利。四、东北军等方面的情况1929年爆发中栋路事件,张学良的五个旅(约5万多人)被苏军击败,东北多处地方被苏军占领。这给年轻的少帅一个深刻的教训,对苏联的军队战斗力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曾经打败苏联(俄罗斯)的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则有了一个并不很确切的评价。东北军自1928年的北伐战争失利,1929年中栋路事变溃败,再到1930年中原大战,28-31年一共4年间,就打了3场大战,基本上年年有战争,当年东北军的老底子有多少,东北军的技术兵器剩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就从中东路事件中张作相向少帅要10万大洋的开拔费才肯打老毛子这件事来说,张少帅对军队的控制能力是很成问题的。也许我们应该看的更久远一点,自1921年到1931年这十年来,奉系军阀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计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郭松林反奉战争、奉系军阀进攻国民军和对抗北伐军的战争、奉晋战争、涿州战役、马兰集战役、兰封会战、徐州争夺战、奉系军阀对抗第二次北伐的战争共10多次重大战役。这些战争,奉系胜负各半,就内战来说,奉军也决不是一只王牌劲旅,何况对日军乎。如果九一八事变后,张少帅下令抵抗,战斗力打折的东北军能否抗击日军进攻?缺少蒋援助的奉军能否击败日本的关东军。九一八和四个月以后爆发的“一二八事变”不一样,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东北的重要性远远强于上海,但是对于各列强来说,上海才是核心利益所在!故上海问题宁可联手向日本施压也要让日本把上海让出来,但对于东北,只是派个调查团,来一次不痛不痒的调查就完事了!奉军战斗力不强、缺少技术装备、缺少内地援助、列强不愿意调停,这样的情况下,能胜否?所以不抵抗核心原因如下:没钱、没武器、没援军、令出多头。参考资料①凤凰网军事频道②《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李宗仁)③《战争史研究》13期《逆天而行——走入昭和时代的日本海军(一)》。④《蒋介石生平》宋平著。⑤论文《北洋陆军枪炮粗考》⑥百度百科:蒋介石人物生平

有关张学良研究论文

: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

偷懒都成这样了,有何意义。

当时,张学良对形式估计错误,他晚年也多次说过,当时只认为日本人是寻常的滋事挑衅,他说如果我当时知道日本人要侵略东三省,我是要和日本人拼命的!“不抵抗政策”是张学良和蒋介石在面对日本威胁问题上的共识。对于日本张学良可谓是既有国仇又有家恨,但之所以“不抵抗”,是由于东北军没有能力单独抵抗日本的军事攻击,日本最希望能够挑起战端,所以不断升级挑衅行为,而张学良一旦与日本开战,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结果只会是既丢掉东北的领土也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因此张学良下令不抵抗,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这里说的是短短几句,但还是需要你自己展开。我想既然是学校规定写的论文,老师肯定是希望你自己能亲自专研,而不是在网上就这么随便一问就找到答案吧!毕竟现在的网络不严谨,说什么的都有,你其实可以买一本他的传记读一读。

你是来自钱还是来自姚?。。。撞题了。。或者是cls其他班上的,还是我想多了?

研究张学良的论文

你是来自钱还是来自姚?。。。撞题了。。或者是cls其他班上的,还是我想多了?

楼上不要胡扯!1、当年正是张学良不抵抗和逃跑导致日军如此轻松的拿下东三省。2、张学良晚年良心发现,一方面多次拒绝大陆的回国邀请,另一方面在多处场合声明,当年的不抵抗政策是自己发布的,和蒋委员长一点关系没有。3、张学良晚年的口述中,表明了自己对“西安事变”的后悔。西安事变对中国抗日形式实际上起到的更多的是负面效果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陆史学家反思抗战这14年历史(前6后8),已经可以或敢于对历史做出正确的评价,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请不要再拿着十几年前某些人小孩子的所谓“历史”来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了!!

———由张学良先生谈“西安事变”想到的 许多朋友常常问起,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命运,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张学良先生在访谈中谈到,如果没有宋美龄的力保,他早没命了。这已经表明了西安事变中作为担保人的宋氏兄妹与张学良所具有的特殊关系,而与杨虎城的关系则很一般了。张学良还谈到对蒋介石为何要杀掉杨虎城感到困惑。其实原因应当是很清楚的。 一是历史上蒋介石与杨虎城一直是有较深的矛盾,但这还不是主要的。 二是在1936年10月间,蒋介石在前往西北布置剿共前,要杨虎城去奉化晋见。蒋在这次谈话中对杨张的关系进行了挑拨,蒋介石表示:张学良是个花花公子,不堪重用。你是同盟会时期的老党员了,有革命的历史,与张学良不同,将来西北的事情还是要交给你。从而对杨虎城给予了表面上的极大信任。或者说蒋介石把到西安的安全押在了张杨不和的前提下以及对杨虎城的收买上。因此,西安事变中,当杨虎城去见他的时候,他曾满怀希望地问道,你事先知道不知道?得知真相后他大失所望,一言不发,其怨恨之情可以想象。 三是在释放蒋介石的问题上,杨虎城与张学良产生严重分歧,他坚持在蒋介石应当有个文字表示之后再释放蒋介石。这其实也是参与事变的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多数将领,包括中共中央的意见,但在张学良坚持己见的情况下,杨虎城仍然以大局为重作出让步。而这一过程蒋介石是很清楚的。 四是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之后,杨虎城主持西安的大局。他为了逼迫蒋介石兑现停止内战的承诺,不顾蒋介石好面子的心理,在致各县长书中,将蒋介石的六项诺言公布于众。特别是为了营救张学良,他不惜多次向蒋介石抗争,并不顾一切地表示不惜兵戎相见。这种示威,更令蒋介石愤怒。对于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来说,很难宽恕部下这种忤逆。杨虎城在欧美的考察中,还不断发表激烈的抗战言论,更招致了蒋介石的不满。 因此,七七事变爆发后,杨虎城一再要求回国参战,但是蒋介石回电要他“继续考察”。之后就始终不予答复,反而通过驻外的外交人员要杨虎城注意自己的抗日言论。这期间,杨虎城与蒋介石的联系只能通过宋子文进行。宋子文也一直向杨通报着抗战的消息。最重要的是1937年9月28日的一封电报,这实际是对杨虎城第三次要求归国抗日的一个回复。电报原文是这样的:“值兹全国抗战,各方同志均纷纷集合,共赴国难。吾兄虽未奉电报,弟意宜自动返国。”我认为这应当不是宋子文个人的意见,很可能是获得了蒋介石的默许。否则,宋子文在张学良还被扣押的情况下这样做是难以理解的。 当时,杨的一些部下希望他能取道苏联回国,但是苏联拒绝他过境。其实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了,此外蒋介石始终不予正面答复的背后,肯定就有一定的文章。然而,为促成全民抗战而发动西安事变的杨虎城,实在是不能坐视日寇的暴行。杨虎城这样说:“现在国内全面抗战已至,如我仍然逍遥国外,实无脸面对待中国人民。至于我回国之后,不管蒋介石怎样对待我,我绝不追悔,只要问心对得起国人,死何足惜!”明知多有风险,杨虎城还是在收到宋子文的这封电报后起身回国了。 宋子文始终没有对此事做出任何说明。他的个人档案以后交给了胡佛研究所,原本有一部分要在1994年解密,据说宋家的后人要求延期解密,这可能会有些涉及到他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担保的资料。之所以会要求延期解密,我想恐怕与张学良、宋美龄还健在不无关系。无论如何,宋氏兄妹在西安事变中所担保的两位当事人,一位惨遭杀害,一位被剥夺自由半个世纪,我想他们在晚年扪心忆旧之时,不能不为他们的失职而愧疚。 看了《世纪行过》,我们不能不为产生了张学良杨虎城的伟大民族而骄傲。西安事变以两位将军及其家庭、以及两个庞大的地方实力集团的自我牺牲促成了全民族的团结御辱,结果使中华民族在日本亡国灭种和长期奴役的威胁下,以牺牲三千万人民的代价,艰难地从灭顶之灾中走了出来。没有全民族的共同奋力,没有各党派集团的共同牺牲,抗战的胜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中华民族经过那场血的洗礼后,民族强大了,中国强大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时至今日,人们为什么依然深切怀念那些为民族团结和解放而牺牲的志士仁人,无论他们具有何种政治身份,他们都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1932年1月3日,日军未发一枪,占领九一八之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所在地锦州,张学良部不战撤入关内。窃以为,这是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甚至超过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 看日本史料,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内部有强硬派,也有对东北军颇为忌惮的保守派。即便是军中,权力最高的参谋本部也是倾向保守的。分析一下,九一八以后,其实局面并不是完全不可控制。完整的黑龙江省还在马占山手中(锦州失守时,马虽然已经放弃齐齐哈尔,依然在海伦重建黑龙江省政府,顽强抵抗)。吉林虽然熙洽投降了,但是丁超等部抗日武装具有相当实力。特别是东北军主力还在辽南的锦州,辽左一带反日运动蜂起。即便是沈阳,臧式毅被囚禁也五十余日顽强不屈。连东边道镇守使于祉山这样的大汉奸,当时也在首鼠两端--他和日、张同时联络,显然在观察时机,以便决定自己的动向。关东军虽然初步得手,其实东北局势最少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时东北的中国军事力量,按照日军分析为--黑龙江省正规军1.5万,准军事部队1.8万,吉林军5.5万(其中熙洽率领的两万军队已经投降),锦州的辽宁军19.5万,是东北军的主力。沈阳失守后,张学良将东北军政机关搬到锦州,日军深感威胁。 为此,10月18日,关东军试图进军锦州,驱逐张学良。然而,日军参谋本部连续下达四次命令,坚决命令关东军回军,甚至最后一次用了和“奉敕”相同的命令级别。结果是关东军直到1932年新年,始终没有与张学良部发生地面冲突。 关东军当时的局面也十分艰难,其在东北总兵力只有关东军一万余,朝鲜军违令增援的三万余。前有张学良,后有马占山,还要担心苏联乘机染指,其内部也相当的不安。从国际上说,锦州所在的北宁线铁路属于英国资产,日本方面很担心攻占锦州引发国际冲突。从国内上说,关东军“下克上”的一意孤行固然有一些下层官佐的支持,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包括日本国内政坛,都有很强烈的声音认为这种做法属于“叛逆”。那时,日本的军部势力尚未膨胀到无法克制的地步。10月,大川周明等发动的兵变并未成功。即便关东军内部,对事件的未来,也是分歧很大。因为支持关东军行动的势力中,颇有一部分的目的和占领整个东北三省并不一致,旅大租借问题是他们的出发点。张学良在前一年对苏发动中东路事变,试图收回中东路路权,让日本朝野颇为震动。当时日本所强占的“关东州”,也就是旅大,是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最重要据点。按照条约,旅大的租借即将在1932年到达租期。预料国民政府不会同意继续租借,是其中一部分日本军政人士支持关东军发动事变的理由。然而,对于吞并整个东北,日本方面内部意见并不一致。 然而,反对的声音到了1932年就烟消云散,主张和解的外相币原辞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关东军进展太顺利了,“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 锦州之战,只要张学良摆个抵抗的架子,关东军就会内外交困--外,锦州并不是很好打的,马占山一万多人给日本人造成的麻烦已经够大,如果张学良近二十万军队在锦州和关东军打起来,可不是那样容易拿下来的;同时,关东军自己是在违背命令的情况下进军,这种情况下,要想打下去,只有不断的胜利,否则只要有失败,就不可避免内部的分裂。事实上关东军也始终没有真从地面去打锦州的张学良,只是派飞机轰炸而已,说明它的顾虑也是很深重的 但是张学良居然一枪不发从锦州撤退了。张学良在日军压力面前,渐渐承受不住,终于借口等待调停,发表声明,撤出锦州,并在1月2日完成撤军。日军于1月3日占领锦州,兵不血刃。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结局,令人难以置信。日本方面大喜过望,即便日军自己,也认为锦州非经过一场血战不能取得,并集结了战车部队,准备应付张的反击。 锦州撤退的时候,蒋介石已经下野,孙科等国民党中央巨头虽然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张学良的作战,但至少是希望他进行抵抗的,把责任推给国民党未免牵强。锦州的弃守,应该是张学良自己的决定。九一八事变,可以归结为缺乏经验的张学良在仓促间不能良好判断局面。但是锦州完全不同,锦州问题上没有猝不及防的问题,应该说反映了张学良和东北军高级将领的能力和认识存在局限。 从九一八到锦州失守几个月的时间,东北军没有规复沈阳或者和日军对抗的军事行动,尚可以解释为对自己的力量不足感到担心,或者静候国联处理的诚意。然而,主动放弃锦州,就完全反映了张学良对和日军对抗的畏难,甚至没有“打打看”的勇气。 当时的东北军是否全不能战?应该说不是这样,张学良的东北军此后在内战、外战中颇有战斗力。其装备训练也并不差,因为此后的东北军失去自己的基地,其战斗力应该呈现递减趋势。以其兵力,如果作战开始,即便不投入全力,至少不会比马占山部队更差。锦州有东北军的东大营,物资、指挥机关齐全。锦州所在后方为山海关,前方为狭长的锦西谷地,山地可以提供较好的地障,而日军兵力难以展开,后勤补给线也暴露在周围抵抗力量的包围中。这个仗,怎么看怎么可以打一下。以东北的人心,张的抵抗会引发怎样的反映可想而知。李顿调查团在日军占领的东北进行调查,东北的同胞于日军暴虐之下,依然坚决地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支持--这个代价是怎样的沉重,看看马占山派去和李顿调查团联络的人员怎样先后被残杀就可以知道了。 哪怕是象征性地打一下。 张学良曾经解释不愿意在锦州打的原因,一个是没有中央支持,怕打不赢;一个是不愿意部下白白牺牲。 锦州的张学良部,是东北各地抵抗力量,特别是黑龙江马占山的精神支柱,随着张学良从锦州不战而退,影响是惨痛的。 首先,日军得以全力向北。马占山为主的黑龙江省既失去精神上的支持,又失去辽宁方面军事呼应的可能,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军,终于被日军击破,东三省彻底落入日军手中。东北各地自发的抵抗力量失去了政府的有效协调和指挥(也失去了对于政府的信任),明眼人一看可知已经难免各个击破的命运。同时,东北的人心,也陷入失望和低沉,不复有抵抗的意志。 其次,关东军越发猖獗。在日本政府中,由于占领东三省意料不到的顺利,激发了日本强硬路线的疯狂。日本人的性格,是最初投入的时候“高抬脚,轻落足”,所以今天投资机会上往往落后他国。但是一旦成功,就会进入一种癫狂的兴奋状态,不顾一切的蛮干。甲午战争、珍珠港,无一不是如此。假如换了熟悉日本情况的蒋百里等人物指挥东北局面,断不会如少帅一样让日本人疯起来,对日本人无原则的让步,只会让他失去理智。1932年1月,张学良弃守锦州,3月,满洲国就出炉了。从此,日本军国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直到1945年把日本也带入灭顶之灾。 同时,这次弃守,也在东北军内部极大地提升了畏日、动摇的情绪,以至于此后的热河战役中,东北军各部全无战心,争先逃跑。即便是王以哲这样的精锐和坚决抗日的少壮派,在长城战役中,都因为再三催促中央军接防而成为17军的笑柄。实际上,当时投入长城抗战并稳定古北口战线的17军,装备、人员、数量都并不比东北军好,所能够顽强抵抗的资本,无非是有真正抵抗的决心。锦州弃守,对东北军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 三千万父老,百万疆土,对自己在这块生我养我土地上最后的据点,几十万大军一枪不发地离去。对张学良来说,我想此后几十年,他想到这个决定,也会感到痛切吧。

论文研究时间紧张解决方法有哪些

你调整一下心态,不要在乎这次答辩的目的,把你的注意力,都放在答辩的过程中,把结果看的不那么重要了,你反而就不紧张了。

话多没有,我以前和你,现在照样月薪5000了。给你我的绝招。1.首先,你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你就是个伟人。2.演讲之前,去洗手间,再没人的时候,使劲张大嘴,用食指和拇指扩充。让嘴最大,来回几次,让嘴巴放松。3.跑楼梯,我以前是七楼,我跑3个来回,人一累了,什么都不在乎了,因为有活力了。然后演讲。(之前小休息一下)4.演讲多用用手势,当下面的人是幼儿园的小朋友。5.别想你说的话人家笑你,你脑海除了想你要说的,就想下面的人佩服你的口才,你的内容。6.最后一招,我最初用的,也许你不敢用,我曾经跑到操场上,对着蓝天(旁边有人的)大喊。别人都笑我,但没有说出来的,至少我没听见。我就什么都害怕了。这些都是我以前的经验,只要你相信自己,你肯定能搞定,如果有疑问给我发信息。我能帮助你的肯定帮你。如成功演讲,也可以给我信息。好运@@

先想想老师会问什么问题,想好回答,最重要的是镇定以及态度要好。

我觉得你可以当做下面没有人,眼神可以飘忽一点,而且仪态没有必要那么的端正,就可以不那么紧张了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方法有哪些

最近我也在写论文的开题报告。下面是我复制的,百分之百正确。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论文研究方法包括哪些

论文研究方法包括哪些,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同学们是要写毕业论文的,而毕业论文对于每位同学来说都有很大的意义,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论文研究方法包括哪些的相关知识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规范研究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或经济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应该是什么的分析方法。

二、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具体说来:

四、比较分析法

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用到,他与等效替代法相似。

五、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六、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七、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通过对与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八、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信息研究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

(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

(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定量、定性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