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林语堂发表的文章

发布时间:

林语堂发表的文章

1、代表作: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2、人物简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3、人物评价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1、代表作: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2、人物简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3、人物评价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林语堂(1895~1976年)是现代作家、教育家。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3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历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等校教职。1932年起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小品文刊物。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和小说《京华烟云》。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 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 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 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 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 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 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著作书目:《剪拂集》(杂文集)1928,北新《新的文评》(评论集)1930,北新《语言学论丛》1932,开明《欧风美语》(散文集)1933,人间《大荒集》(杂文集)1934,生活《我的话》(第1卷,杂文集,又名《行素集》),1934,时代《我的话》(第2卷,杂文集,又名《拙荆集》),1936,时代《林语堂幽默文选》1936.万象《生活的发见》1938,东京创元社《新生的中国》1939,林氏出版社《俚语集》(杂文集)1940,上海朔风书店《第一流》 1941,上海地球出版社《语堂文存》1941,林氏出版社《中国圣人》1941,上海朔风书店《中国文化精神》1941,上海国风书店《讽颂集》蒋旗译,1941,国华编译社《爱与刺》1941,明日出版社《锦秀集》1941,上海朔风书店《生活的艺术》1941,上海西风社《有不斋文集》(杂文集)1941,人文书店《雅人雅事》(杂文集)1941,上海一流书店《语堂随笔》1941,上海人间出版社《拨荆集》(杂文集)1941,香港光华出版社《瞬息京华》(长篇小说,又名《京华烟云》)张振玉译,1940,上海若干出版社《文人画像》1947,上海金屋书店《啼笑皆非》1947(5版),商务《林语堂散文集》1954,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无所不谈》(1一2集,杂文集)1969,文星书局;1—3合集,1974,开明《平心论高鄂》(杂文集)1966,文星书局《语堂文集》1978,开明《林语堂经典名著》(1— 35卷)1986,台湾金兰文化出版社《文人剪影》(散文集)与人合集,1986,重庆人民出版社《中国人》(杂文集)1988,浙江人民《赖柏英》(长篇小说)1988,湖南文艺《人生的盛宴》(散文集) 1988,湖南文艺

1、《剪拂集》

《剪拂集》,林语堂著,1928年12月初版,1929年5月再版,上海北新书局发行,毛边本。书前有作者写于1928年9月13日的《剪拂集序》。序的第一段,开门见山,说明此集的宗旨:“文集是文人的韵事。”这是林语堂的一本杂文集,也是他第一本文集。收录杂文28篇。

2、《吾国与吾民》

《吾国与吾民》一书,又名《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原书是作者用英文创作的,书名为"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后来经郝志东、沈益洪二人将全书翻译为中文,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这部全译本《吾国与吾民》补上了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而颇有争议的篇章,有《蒋介石其人其谋》、《收场语》(初版)、《我们的出路》、《领袖人才的要求》等。在保持原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译者的附记、索引等内容,使得整部书的思想及内容更为完备。

3、《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代表作品之一,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部英文作品。

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兮辞》,讲解了《圣经》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被誉为中国现代休闲文学的代表作品。

4、《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完整地表达了林语堂的孔子观,也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儒家学说。不仅从《论语》,更从《礼记》《孟子》《中庸》和《大学》等古籍中精致而妥当地撷取儒学经典的智慧哲思,以诗意雅致的文字,于风趣睿智中,为我们解读经典,对孔子思想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论述。

5、《优游人间》

《优游人间》是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语堂。该书讲述了从人类观念,人生态度,直到种种的具体问题,如婚恋、家庭、日常生活、大自然,以及文化方面的享受,无论巨细,都有着酣畅的议论,切当的批评,哲趣的感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语堂

发表文章英语

Publish an article

publishFrom one smart

变成单身狗 duang~

run an article on 发表文章run an advertisement for 为...做广告

林语堂的红学研究论文

似乎 与鲁迅有过交情,后来又反目。散文家,翻译家

有人作诗这样评论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第一句是说他精通英文,他写的全英文的京华烟云等等小说在国外名气很大,当然他古文更好,所以脚踏中西第二句说他在全国都在写政治小说的时候,他偏偏提倡幽默闲适小品文,退居二线,专心研究文学第三句是指他后来去了台湾,但是一直是爱国阵线的第四句,是对个人的总体评价,大约高尚文人都有这品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采纳!

那时林曾将被推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后因二战不了了之。林作为为数不多有名的用英语写作的华裔作家,在西方很受欢迎。

我建议你可以往赛珍珠Pearl S. Buck身上入手,1935年《吾国吾民》在美国出版时,她曾替林语堂写过序。

林语堂的抗战小说研究论文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也可以反过来说,一个人彻悟的深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程度。这里程度就是深度。深度就是程度。只是为了行文方便,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变换了一下用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彻底的觉悟,来源于他遭受的重创,经历的无以复加的磨难。只有经历了大的磨难,遭受过灭顶之灾,才能痛彻心扉的幡然醒悟。那些小资的无病呻吟,浅尝辄止的感时嗟世,都是肤浅的。不足为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需要我们去深耕细作,躬耕陇亩,无论深浅,都一步一个脚印去探微。去体验。我们才会得到生活的真知。也许生活本身并不全是鲜花,但是纵使如此,我们也要去勇敢的面对。品尝人生百味。以至于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为自己骄傲,此生并未白来。

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几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现在还是读到哪里。 不过,长大以后,觉得读书是充实自己,丰富学识的好行为,也不能太过挑剔,什么题材的都要涉猎一些,以免营养不良。林先生的书讲的是清末时候的事情,刚好对了我的胃口。其实我喜欢看些大家族的兴衰没落,而不喜欢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少了织红柳绿,摇曳生姿,女人不像女人,男人一心想革命,生活似乎也没什么趣味了。说得远了,林先生的这部书最先是用英文写的,不过网上遍寻不着英文原版,要想看只能去书店买了,只能将就着看中文版。 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和《红楼梦》相比,《京华烟云》里的家族关系简单得多,人们之间的心眼也相对少些,没有那些剑拔弩张的气势,通篇都有一种平淡冲和的气息。小姐们虽然能言善道,不过都有着旧时期女性的温婉贤淑,先生们即使再不长进,也算孝顺听话,就是说,没有什么让人气愤或者怒火中烧的场景和对话,稍嫌沉闷了些,却很能平复心情。 人家说,从一个人写作的风格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脾气以及当时的心情,我想是很有道理的,比如看《红楼梦》,就算是最简单的家居生活,也能给人错综复杂的感觉;而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即使主人公经历动荡难测的年代,也能活得逍遥自在,颇有得色。看来林先生是看透了起起落落,风云变化,方能下笔如此豁达安详。 读书真是一件可以让人平复心情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不过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在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11月20日,电视剧《京华烟云》在央视上演大结局。人们对电视剧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同名电视剧的播出至少让《京华烟云》这本书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对《京华烟云》来说,这说不清是幸运,还是悲哀。原著的魅力在哪里对于名著的电视剧改编,可能是这两年来最招人骂的文化现象之一。因为这类电视剧无一例外地和原著严重脱节。从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曲波的《林海雪原》,到眼下的《京华烟云》,很多戏除了人名相同,基本没有保留原著的意思。当代导演总是在犯两个毛病:在艺术上没有主见,坚信英雄必须配以美人,爱情一定是三角形的,情节一定要跌宕,这样才能让人喜欢。《京华烟云》的主创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称:“一个女人不离婚、不自杀,观众会看吗?”同时,他们在艺术上又自作聪明,坚信自己比老舍和林语堂还伟大。这也符合“改编”的意思:大刀阔斧地改,然后再编出点儿新鲜东西。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与原著的不同之处很多,主要的问题还是所谓的“味道没了”。从时间上,30多年的情节被压缩到了十几年,据说可以增强矛盾冲突,提高戏剧性。不过让人怀疑,真实的用意恐怕还是怕赵薇演不了中年妇女,就算演得了也未必有人爱看,因为妙龄少女和风韵少妇总比40来岁的老大姐吸引眼球。而《京华烟云》原著的一大魅力,恰好在于它史诗性的波澜壮阔,3个大家族,历经1900年义和团运动,涉及到清王朝的崩溃、袁世凯称帝、“五四”运动、北洋军阀征战与抗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将这样波澜起伏的社会变迁浓缩在小说中,所以有人将它称为现代文学史中的《清明上河图》。而在意境上的缺乏更多,林语堂原来追求“儒道结合”的人生态度,后来他的女儿林如斯也曾撰文说,《京华烟云》的最大优点在其哲学意义。林语堂在儒家文化的立场上肯定了莫愁、孔立夫和傅先生,又开宗明义地将木兰称为“道家的女儿”,他希望用这种儒道结合的思想境界写出中国文化的精髓。可以说,《京华烟云》的重点不在于爱情纠葛,而在于文化意境,这样一个态度,却并不是电视剧导演感兴趣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这时候重新回顾一下林语堂版的《京华烟云》,恐怕别有一番味道。很多中国作家是靠英文好而闻名的,林语堂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那时候英文好的文人,大多数都是中国文化的迷恋者,过分一点的有辜鸿铭用一个茶壶两个茶碗的比喻来支持一夫多妻制,温和一点的林语堂也在艺术上对《红楼梦》推崇备至。1936年,林语堂旅居美国时,本来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但考虑到外国读者对《红楼梦》理解上可能会有隔膜。作为折中,林语堂索性用英文写下了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作品,这就是《MomentinPeking》(曾译为《瞬息京华》,现多译为《京华烟云》)。因为小说的格局和意境模仿了《红楼梦》,所以一些评论者对这种写法颇有微词,认为这种翻版不算什么本事。不过应该想到,林语堂参考的可是《红楼梦》。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假如都翻版一个红楼梦,恐怕没有几个能写得好的,也没有几个能比林语堂翻得好的。从这个角度讲,林语堂的艺术水平不应该受到质疑。《京华烟云》写成于1939年,英文版70万字,分3卷,共45回。出版后卖出了5万册,销量很大,还被《时代》周刊誉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林语堂的挚友赛珍珠也对《京华烟云》评价很高,她甚至因此推荐林语堂获得诺贝尔奖。她说道:“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但林语堂最终没有获奖,后来也因为种种原因和赛珍珠决裂了。这就是另外一段事情了。林语堂先生《京华烟云》的翻译风波林语堂自己希望《京华烟云》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延续海外的影响。在译者的人选上,林语堂曾经看好郁达夫,他认为郁达夫“英文精,中文熟,老于此道,达夫文字无现行假摩登之欧化句子”。可惜的是,郁达夫在着手进行了一部分翻译之后,就在苏门答腊遇害了。直到1941年,第一个完整的翻译版《瞬息京华》才正式出现,可林语堂对这个版本并不满意,他还为此告诫说:“劝国内作家勿轻易翻译。”到了1977年,台湾推出了张振玉的译本,名字也改为《京华烟云》。这个译本,在海峡两岸畅销多年,从而也使张振玉的《京华烟云》这个译名流传开来。但在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又出版了由郁达夫之子郁飞翻译的版本,这一次又改名为了《瞬息京华》。但此时《京华烟云》的译名已被广泛接受,提起林语堂的这部大作,普通读者仍然习惯性地称之为《京华烟云》。这种用英文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写作方法,给后来的翻译和读者的接受都带来一些麻烦。总有人推测,假如当初林语堂直接用中文写作,可能艺术性会更加完美。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总不免要有缺失。但也可以推测,假如最初的版本是中文版,那么再翻译成英文也可能不会产生那么大的海外反响了。翻译的流失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林语堂将遗憾留给了中国的读者。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视剧《京华烟云》,已经是从英文版翻译成中文版,从中文版再改编的三手版本了。而且电视剧改编得与原书差异太大,就算看过电视剧,再找本书来读一遍,也不能算作原汤化原食了。评论木兰姚木兰的儒道兼容如果说宝钗是封建社会儒家的理想女子,那么木兰则是语堂先生心目中儒道结合的理想女子,是语堂先生在《红楼梦》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完美女人,她兼容并包有儒家的世俗生存智慧和道家的逍遥自由思想。由于温存善良的母亲的传统教育,木兰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与宝钗一样是一个儒家女性教育的理想:安守女人的本分,即使才华、智慧远超哥哥和丈夫,也只是在女人的位置上运用这种智慧影响着男人;具备宝钗式的美德,很能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世俗的生存智慧。当然,在这种世俗的生存智慧上,木兰的妹妹莫愁是有过之而不及的。但是,木兰的自由与梦想,青春与热爱,则是他们所远不及的,而这也是语堂先生之所以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的原因之所在。由于重道逍遥的父亲的道家自由思想影响,木兰能脱离于礼数的束缚而自由、健康的生活、成长:她一双天足,不裹脚;会吹口哨儿、唱京戏以及收集、鉴赏古董;接收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思想,不相信女孩子要规矩,男孩子就应当坏,男女应当平等。正因为天性自由热情,向往和追求美的事物,木兰的性格、人性都非常的健康、美丽,拥有与曼妮、暗香纯洁而热烈的女性友谊,与立夫超乎友谊之上的真挚、美好感情,与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和子女浓烈的亲情,与荪亚的婚姻也和谐美满,在情感和命运上没有留下太多的缺憾。因此,相对《红楼梦》众多女性悲剧之一的宝钗,木兰无疑要完美的多。尽管宝钗性格相对完善,拥有亲情、友情,但终因太藏愚纳拙,事故老成而婚姻不幸,当然,宝钗的婚姻不幸有着造化的因素,但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宝钗确实是很不幸的。至于木兰跟孔立夫之间的感情纠葛,木兰应该是没有缺憾的。不凭别的,就凭她们婚后的美满生活和俩人之间一生的相知相助。木兰和立夫之间是有着甜蜜的,陶醉的,幸福的爱情味道的,只是,他们各自的婚姻,就如傅先生的五行命算所预示的:“五种命型,就用金、木、水、火、土来代表。男女婚配,就是这种命型配合的学问。命型若配得好,可以彼此相辅,彼此相成。”木兰的金命配荪亚的水命,莫愁的土命配立夫的木命,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幸福的婚姻,并且,木兰与立夫还能终生相知相助,憾何有之。尽管一个立夫值三个荪亚,木兰自身才华也远超荪亚,但木兰仍有智慧把与荪亚的婚姻经营得美美满满,与立夫的感情也经营得有声有色,相比于现时代女性事业、婚姻的众多困惑,木兰无疑是一个理想。木兰思想自由、坚毅刚强,在关键时候能有大智大勇,在众人促手无策之时,机智的救出立夫;木兰谋事细致周全、眼光长远,在家庭财政计划上,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善于理财和投资;因此,若是在当今社会,木兰的事业肯定会青山不老、长盛不衰。但不管木兰的事业再怎样蒸蒸日上,回到家庭和婚姻,木兰仍旧只会做着她的妻子、母亲和女儿。因为木兰本质上对生活有着由衷的热爱和理想,虽然儒家的俗世理论使她精于人世,在生存智慧上超于众人,但道家的逍遥思想更能使她超脱于世俗的生存智慧,真正的体验自身的感受和思想。也就是说,世俗的生存智慧只是木兰适应社会的一种必要,指向木兰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才是木兰的追求和理想,她的婚姻家庭和爱情才是真正目的性的东西。纵观木兰的一生,她勇敢坚强,才气焕发,对人友好,胸襟开阔,无限热情,亲密恳切,洒脱自然,穷达不变,甘苦与共。她夜访司令部,勇救立夫;痛失爱女,坚强的活着;特别是最后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抗日民众之一的俩次升华,更使得木兰有了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密切关注,从而转变为一个全新的时代女性。因此,从薛宝钗式的儒家女性生存智慧到姚木兰的超于世俗的个人生存智慧和超于个人的民族思想感情的兼容并包,中国女性经历了一个从旧式的为男人活着的个人生存智慧到追求个人思想和情感再到对民族的关注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继续下来,就是我们当今的男女平等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中女性的生存智慧、婚姻家庭和思想情感的研究和表达又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来阐释呢?那必是另一位大师的责任了,只是,笔者对这样一位大师的出现充满了期待和盼望。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林语堂写《京华烟云》时,正值二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各族儿女奋力抗战之际。

林语堂深深的热爱着伟大的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就应该义不容辞的将自己的安危和国家的安危紧紧地捆绑在一块,就应该责无旁贷的把自己投入到挽救国家的阵营中去。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认为“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必须借助小说这种手段来表达”。

扩展资料

《京华烟云》主题思想:

《京华烟云》展示了一幅漫长的历史画卷,起自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终于抗日战争爆发之时,讲述了中国两大家族长达四十年的兴衰荣辱。通过对书中人物的描绘,作者向人们阐释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等中国哲学思想,也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向外国读者呈现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全貌。文中涉及人物众多,性格迥异,旧式人物和新派代表,富人和穷人,青年和长者。这些人物对话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京华烟云》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

在哲学精神方面,《京华烟云》以庄周哲学统领全书,其中也穿插着中庸之道的儒学与万物平等的佛学,主要表达的是“一切人生浮华皆如烟云“的道学思想,强调了人的永生是种族的延绵,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永恒的真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华烟云

《风声鹤唳》史诗般的表现了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民族精神痛苦而伟大的升华.再现了抗战初期姚、张两大豪门的兴衰演变,述说了他们作为江南古城丝绸世家的生死较量和激荡人心的商场鏖战,以及在日本侵略势力对中国纺织市场的鲸吞面前,姚、张两家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它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色残斑斓的社会缩影,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一波三折的人物命运,引发人生无穷的感慨……抗战初期的江南古城——南城,自古以丝绸名重天下,流传着“桑蚕熟,天下足”的古语.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姚家和张家是南城有名的丝绸业界大户,姚家的天章丝绸是祖传的家业,清朝乾隆皇帝敕建的府第,到了姚天章手里,更是广纳资金,大力发展,稳坐着南城业界头把交椅。张家老爷张介孚靠着有个银行家的岳父发家,做梦都想着打垮姚家,从此成为江南丝绸业界的龙头.姚天章,张介孚两个丝绸大户在日本纺织业对中国市场的鲸吞蚕食面前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姚费心竭虑振兴天章丝绸对抗东洋缎的入侵,张则与敌联手挤压姚家,企图独执江南丝绸牛耳。姚、张子女及周围青年都无可避免的卷入了这场大是大非的对垒,他们之间的爱情,亲情和友情也因之变得复杂离奇,撕心裂肺。 文学巨匠林语堂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并日益受到世界的瞩目.

语言学投稿最快发表的文章

先到网上找出“核心期刊”都有哪些,一般情况下,学报都属于核心。然后再去网上找到这些期刊的邮箱,把文章发过去,再给编辑写几句话,把你的联系方式,通信地址啊什么的都写上,一定要写电话啊! 如果他们觉得你的论文还不错的话就会跟你联系,然后商量钱的事,一般情况下发文章都是要花钱的,不花钱的学生文章,有关语言学的还没遇到过。除非你发《中国语文》这类的杂志,不过你写的是网络语言,这类的论文《中国语文》很少刊登。 投搞对论文没什么要求,你先发过去,如果他们要给你发,就会告诉你,你的论文要改什么,要加什么,现在你只要把你写好的论文发过去就可以了。论文中只要有“摘要,关键字,正文,参考文献”这些基本的就行,其他的都不急。祝你成功!

其实搜索一下就有很多介绍了例如《可以发表语言学文章的刊物有哪些》

随便找几条看一看就能知道个大概。

本刊主要发表以下三方面的论文:1.语言教学研究: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为主,也包括其他语言教学中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本刊自创刊至今一直坚持的重点和特色。为对外汉语教学服务、促进汉语国际推广是本刊的重要使命,本刊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这一办刊方针。2.语言本体研究:以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研究为主,也包括语言学理论研究,与现代汉语有关系的汉语史研究,与语言学理论有关系的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等。3.语言应用研究:这里的“应用”是广义的,是指纯语言本体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以外的,与语言应用、语言生活、语言文化等方面有关的研究。目前,属于“语言应用研究”类的来稿还比较少,本刊愿意提供园地,发表更多优秀的“语言应用研究”类论文。 来稿应包括以下内容:中文标题,中文提要(限300字以内),中文关键词,英文标题,英文提要,英文关键词,正文,附注(如果有的话),参考文献。在另纸上写明:作者姓名,学历学位,职称,工作单位,邮政编码,通信地址,联系电话,Email地址,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稿件上不应出现任何表明作者身份的信息)全文图和表分别统一编号(即:图1、图2,表1、表2……),编号及图表名称置于图表上方。复杂的图请用绘图软件绘制生成单独的文件。全文例句从头到尾统一编号,一律使用圆括弧数码“(1)(2)(3)……”。例句出处用圆括弧紧跟在例句后面注明。附注用圆圈数码“①②③……”统一编号,一律列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列于附注之后,先中文后外文,一律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参考文献一般只限列文中引用的文献。来稿请用电脑打印,一式两份。接到本刊的采用通知后,请寄电子文件。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处理稿件的时间为四个月。关于稿件的登记和审稿情况,作者可登录北京语言大学网站查询:在首页“教学科研”栏点击“语言研究所”登录语言研究所网页,点击左侧“稿件查询系统”栏。(参看附图)审稿结果除了在该系统公布以外,审稿结果为“备用”和“退改”的稿件,本刊将另行给作者寄交书面的“审稿结果通知单”;但审稿结果为“未采用”的稿件,不再寄交书面通知。如果投稿时间超过四个月,而“稿件查询系统”里尚未显示审稿结果,作者可直接垂询本刊编辑部。

《现代语言学》可以投你说的。而且周期很短。 是一本关注语言学领域最新进展的国际中文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外语言学领域最新动态,研究进展及前沿报道、学者讨论和专业评论等多方面的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