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论文是学术水平

发布时间:

论文是学术水平

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什么论文才是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学术论文的解释 1、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2、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作者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3、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4、其分类如下: (1)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2)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3)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关于人情的学术论文 中国人情关系浅析 摘 要: 人情面子现象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特质,在中国的社会的交往中,人情是关系的起点,它也在关系维系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文化现象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儒家文化)、人情社会、农业社会都有极大的关系。对人情面子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说法。人情面子本身的象征意义,在社会功能方面,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总结探讨人情面子的相关定义及人情面子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社会关系;面子;人情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24-02 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关于面子的用语,“爱面子”、“给个面子”、“面子不够”、“太有面子了”,可以说“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关系现象。当陌生人介入到我们中国社会时,会感到十分困惑,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面子文化,不了解其根深蒂固的程度。明恩溥在其著作《中国人的素质》中,讲道:中国人善于“爱面子”,可谓中国人的第一性格[1]。中国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也曾经对“面子”进行比较深刻的研究,他曾经说过,“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的地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一、面子的定义 面子可以归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心理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它更为贴切的描述了中国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研究探讨面子的定义与功能有助于了解中国人人际交往中的关系脉络。以下是前人总结的有关面子的定义。 1.胡先缙对面子的定义。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女士,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2]。胡氏定义将“面子”和“脸”做了严格的区分,他强调“面子”是有成就色彩的。但是这种分割显然过于片面,也因而受到学术界的质疑。 2.金耀基对面子的定义。金耀基认为,“‘社会性的面子’是社会赋予个人的。除非他的行为证明是实至名归,否则社会可以收回给予他的面子。社会性的面子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道德性的面子’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它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它与西方‘罪’(guilty)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的自律性。”[3]从金耀基的研究中似乎能看到马克思的影子,因为都存在着阶级意识,金耀基认为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面子分别针对不同的人群,而且这中针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3.翟学伟对面子的定义。翟学伟把社会上的人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有脸,有面子。这类人,既能恪守道德规范,塑造自我形象,又能在他人心目中获得较高的心理地位。第二类:有脸,没面子。他们属于那种刚正、铁面、讲原则、讲理想、讲骨气、笃信好学,死守善道之人。不通情理,做事太认真,太正经,不会做人等等。第三类:没脸,没面子。他们因脸面资源均不足而处在社会底层,但追求脸面的欲望也强烈。第四类:没脸、有面子。他们非但不讲究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而且为人圆滑,有手腕,善于见风使舵,会耍阴险,会弄权术。”[4] 翟教授的分析很深刻,面子并非人们主观意向就能争取来的,它和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地位息息相关,当然也与后天的努力不可分割。 4.定义综述讨论。通过以上文献综述的梳理,我们知道面子文化的研究确实应该本土化一些,因为面子本身就是一个本土概念。所以,更不能直接运用西方心理学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解析,但是不是否决所有的西方心理理论在分析面子时的实用性,只是本土的研究解析更为合理和适用。这样一来,就给中国学者提出了挑战,我们是否能够研究出自己本土的理论来解释面子文化,这也是本篇文章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二、面子的根源 “面”的字面意思就是指人的脸,头的前部,之一种生理上的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推进,其象征意义更为广泛的被人们接受,也就是其象征价值——心理和社会意义。据胡先缙先生考证,早在公元前 4 世纪,“面”就已经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具有了社会象征意义。 1.面子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礼”,礼的意思起源于祭祀逐渐演变成世俗礼仪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接人待物的正确的行为准则,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5] 、“礼以行之”[6],即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其行为举止收到社会礼俗的指引和制约,如果行为举止超出了礼俗的范围,或者违背了礼俗的规定有失身份,通俗的讲就是丢脸。朱瑞玲指出“礼仪”的特殊化说法其实就是“面子”[7]。成中英通过考察儒家关于“礼”、“德”、“名”的观点,阐明了“面子”和儒家文化的关系。他指出,“面子是个人之成就被认可的形象,它与自我修养的目标即他的社会声望和影响相关,在儒家体系中是个人道德规范 (礼)的社会延伸;而德是个人自我修养的结果,是个人的荣誉 。”[8]。由此可见,面子文化源于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种延伸。 2.面子与耻感文化孙隆基对此解释道:“‘罪恶感’是不以人为主的,而是看事情本身对不对,亦即是以内省的方式审视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 。因此,比较容易产生不因人而异的原则性态度 。至于纯粹的‘羞耻感’,则是以别人怎么想为主的,自己觉得事情该不该,是由于别人会怎么想。因此,怕对不起人的倾向,就会压倒怕对不起原则的倾向。”[9]中国人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这种理念,促成了中国人耻感意识,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面子文化。 三、面子的社会功能 面子在社会互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起到了一种呼号象征、社会控制以及社会交换的作用。以下对面子的功能进行论述。 1.面子的符号象征。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了戏剧理论,他认为人们的日程生活分为“前台”、“后台”。前台主要是表演给周围的人看,是一种有意识的面子行为。个体在所在社会网络成员面前演戏,为了挣足自己的面子。他可能会刻意的安排与他人见面的场景,穿一些代表身份地位的服装,这些名贵的的服装是一种象征符号,能够为他带来社会地位的表征。这样的准备,是为了在别人眼中塑造出一个特定的社会形象。这些都是“面子功夫”,即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某些特定社会印象而刻意做给别人看的社会行为。 2.面子的社会交换功能。在布劳社会交换学说中,“社会交换指的是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对方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了所期待的回报,这一交往关系便会停止”[10]。在中国社会里,面子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资源,有时候比正规的社会法则还重要。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交换“面子”这种社会资源不足为奇,甚至十分常见。这种交换是一种双方人情关系的体现。面子其实也是社会阶层化的产物之一。社会阶层越明显,就越重视面子。在中国这种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个人关系是体现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黄光国认为,“个人的社会关系网越大,其中有权有势的人越多,他在别人心目中的权力形象也越大”。 3.面子的社会控制功能。前面提到过,儒家思想以“礼”为重,中国人向来遵从礼俗的规定进行社会行为。“礼之用,和为贵”,因此“面子”的作用能使社会关系网中的个体做到相互宽容,相互忍让,相互扶持。面子可以说是社会认可的“自我”,也代表了个人的社会影响力。追求面子完美的同时,就会注意给别人面子,因为这种社会资源是相互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面子具有一定的社会控制与社会规范的作用 。在这种无形的控制中,人们才能够和谐稳定的相处。 四、结语 简单说来,“面子”是中国所特有的本土概念,不能仅仅把国外的心理学理论直接套用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出中国本土的社会理论予以分析面子行为,这有助于对面子文化的进一步理解。面子与中国儒家文化、耻感文化以及人情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也正是这种联系促成了今天的面子文化。这种文化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断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互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人们对这种社会资源的追求使得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相互扶持,相互包容。面子文化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并且在社会控制、社会交换方面起到了极其大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面子文化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明恩溥.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M].舒扬,等,译.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3. [2] 胡先缙,黄光国.中国人的面子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57. [3] 金耀基.“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289-345 [4]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7. [5] 论语·尧曰[Z]. [6] 论语·卫灵公[Z]. [7] 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89-194. [8] 成中英.脸面观念及其儒学根源[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 [9]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175. [10]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册[M].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84. 看了“什么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 2. 好的学术论文具有哪些特点 3.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吗 4. 什么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格式 如何写作学术论文 5. 对学术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 前言后面一般都是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外期刊对此尤其重视,国内限于文章篇幅,对此要求不是很严格。该部分应该达到的效果是:让他人看到你的论文后能重复所开展的研究工作。 后面紧跟着的是结果与讨论。绝大部分研究者写论文的时候都是结果和讨论放在一起。有些国外专家认为我们中国人写文章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写文章倾向于把结果和讨论分开来写。这样也显得更干净利索。下面我先说一下结果部分。一般情况下,在结果的开始部分需要简单介绍原理和实验目的,一句话就可以。然后按照图表,看图说明,描述具体结果。按照结果在正文和图表中的逻辑顺序,不能遗漏。实验结果的顺序,绝不是按获得数据的先后排列,而是要按企图说明问题的逻辑顺序排列。在此部分中,要学会合理使用图、表和文字说明。要敢于舍弃不必要的数据!很多学者觉得做了一大堆数据扔了哪个都可惜,所以都直接放到文章中去了,其实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让很多老外感觉我们仅仅是在罗列数据,没有逻辑可言。 讨论部分是国人做得最差的地方,原因是我们不愿意去正视我们的缺点和遗憾。在讨论部分中我们应该对结果中出现的发现或问题寻找原因并展开论述、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引用可以支持你结论的文章。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害怕这样会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其实不然,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或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反而会引起审稿人和所引论文作者的尊敬。除此之外,更应该指出该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缺点(或局限性)是什么?为什么? 文章的最后是结论。在结论部分中应该强调的是What do we learn from this research?首先先简要概括主要发现,但是不要重复前言和结果,更不要做太多假设,不要夸大不能被实验数据完全支持的结论。此外,在结论的最后要突出研究的重要性!也可以展望一下前景。 参考文献是应该重点强调的部分,因为这一块正是大部分科研初学者最忽略的地方。目前国内科研评价指标已经慢慢转向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SCI里面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位外,还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可以勾画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的学术联系。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我们在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撰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 此外,编辑和审稿人根据参考文献,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未能列出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参考文献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国内一些低档次期刊对参考文献极不重视。我们的研究者们也犯一些错误,比如: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只引自己的论文,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论文中引用近三年的文献比例少。 最后一点是署名和致谢。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论文作者和参与工作的人应区别开,这一点国内很多课题组比较混乱。致谢:国内一般是感谢基金支持。课题组的集体力量、同行的学术交流等等都应当致谢。致谢不是可有可无的,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 关于情绪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决策中的情绪 摘 要:近年来情绪对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建设性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决策领域已经趋于成熟。本文依据情绪参与到决策的过程,将决策中的情绪分为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与即时情绪,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决策 预期情绪 决策后情绪 即时情绪 1、引言 决策是一种高级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总是面临着决策的情境。从选择上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到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等,时刻面临着决策。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真正的“理性人”,人们在决策时必然会受到偏好、信息不完全、情境不确定性、时间压力和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决策行为的完成需要较多其他高级的认知能力的参与,想要达成一个最佳的决策,就会受到来自情绪影响的阻碍以及困惑,致力于研究决策问题的心理学家们试图探讨情绪在决策中的影响机制。 近年来情绪对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建设性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成为决策领域研究的热点。 2、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从早期的决策理论完全忽视情绪到现在情绪成为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情绪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主要有预期决策结果可能引发的情绪、决策结果直接引发的情绪和在决策过程中情绪改变认知过程,从而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这三类情绪, 即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和即时情绪。 2.1预期情绪 预期情绪,也即,在决策时没有经历情绪本身,是决策者对决策行为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情绪体验。例如,在决定是否投资高风险、高效益的商业开发项目的时候,一个潜在的投资者可能会试图预测如果她没有在这项工程上投资,工程却取得了巨大的收益(或损失)时她是否会感到后悔(或安慰)。根据前景理论,效用受决策现状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但是决策现状却不是唯一能预测出决策结果的标准,预期情绪也会改变决策行为。主要的预期情绪包括后悔理论,失望理论和主观预期愉悦理论。 Loomes和Sugden、Bell分别提出后悔和失望理论,阐述预期后悔情绪和预期失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决策之前产生了后悔或失望情绪,就会倾向于尽力减少或避免可能引起这些情绪的决策行为,力争决策结果的后悔情绪或失望情绪的最小化。后悔和失望理论都是通过比较自己所选择的结果与其他的可能结果,将预期情绪引入决策,然而并未得到实际的验证。 Mellers等人提出了主观预期愉悦理论,主观预期愉悦理论认为决策者通过权衡每一个决策行为的预期愉悦和预期痛苦, 对每一个决策进行评估, 考虑每一个决策的平均的预期愉悦程度, 从而选择有更大的预期愉悦程度的决策。 预期情绪显然在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两个主要因素限制了基于预期情绪的决策的功效。首先,人们对自己的决策可能结果产生的情绪反应会出现错误预测。第二,预期情绪不能把握住决策者应该关心的所有因素,从而遗漏掉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标准。 2.2 决策后情绪 决策后情绪是个体决策后产生的复杂情绪,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情绪,情绪影响决策行为,决策结果必然引发决策后情绪,影响我们对于获得的决策结果的满意度,而这样的情绪必然影响后续决策行为的变化。目前,先前决策事件产生的情绪对人们再次遇到类似事件时的决策的影响的研究正在成为决策后情绪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显示,决策后的情绪主要包括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 Zeelenberg认为后悔是当我们意识到当我们选择了别的行为,但当前的处境可以更好的时候体验到的消极的情绪。研究表明,后悔和责任感有关联:低责任感的被试后悔程度低,高责任感的被试后悔程度高。Zeelenberg还对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的区别进行了探讨:当人们得知预期的结果,但事后却意识到另一行为过程产生的结果会更好时,他们将体验到后悔情绪;而当某一选择的结果比预期的要差时,他们会体验到失望情绪。 Van Dijk通过在实验中研究投资检测了失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决策后体验到失望情绪的个体对之后的失望更为敏感,体验到的失望情绪更加强烈,从而不大可能做出会导致更大的失望的选择,不大愿意做出随后的决策。研究表明,一个好的决策产生的令人不快的结果,所引发的消极情绪将促使人们在下一次同样的决策情境时不去选择最有可能成功的选项。 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和风险决策的不确定性相关,都源于已获得的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对比,都与接近性效应有关。 2.3即时情绪 与预期情绪这样认知评估参与的情绪不一样的是,即时情绪是在决策时体验到的真实情绪。即时情绪可能导致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与预期的结果大相径庭,一般来说,即时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预期的影响和偶然的影响。 (1)预期的影响,是来源于对决策自身结果的预期产生的即时情绪的影响。例如,考虑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可能结果,投资者在想到项目失败时可能会体验到即时焦虑,这种类型的即时情绪也被称为整合情绪。尽管源于对决策结果的考虑,整合情绪取决于多种对预期情绪几乎没有有影响的因素,因此,这种预期的影响从本质上不同于预期情绪。 首先,整合情绪对概率相对的不敏感。第二,整合情绪对结果的时机和生动性尤其敏感。随着一个事件在时间上的接近,整合情绪诸如恐惧趋向于加剧,甚至可能高估或者保持不变地评估事件的概率。 (2)偶然的影响,偶然影响是指由即将到来的决策无关的因素引起的即时情绪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个体的直接环境或慢性意向的影响。例如,如果天气晴朗,矛盾的投资者在考虑她的选择的时候可能体验到偶然的快乐,这种类型的即时情绪也通常被称为偶然情绪。 偶然情绪的影响难以证明,因为这样的情绪,明显源于偶然的与决策无关的因素。尽管如此,很多研究已经揭示在决策中偶然情绪的强大效果。偶然情绪的影响在风险决策时是明显的,一般来说,人们在心情好时比在心情不好时往往更为乐观。目前的研究已经揭示出更多特定情绪的微妙的影响。例如,恐惧的个体做出相对悲观和风险规避的选择,愤怒的个体做出相对乐观和风险追求的选择。 看了“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高水平自然学术论文 2. 安全高水平学术论文 3. 安全高水平学术论文写作 4. 什么叫学术论文类 5. 成功的学术论文的特点

论文的学术水平

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 前言后面一般都是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外期刊对此尤其重视,国内限于文章篇幅,对此要求不是很严格。该部分应该达到的效果是:让他人看到你的论文后能重复所开展的研究工作。 后面紧跟着的是结果与讨论。绝大部分研究者写论文的时候都是结果和讨论放在一起。有些国外专家认为我们中国人写文章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写文章倾向于把结果和讨论分开来写。这样也显得更干净利索。下面我先说一下结果部分。一般情况下,在结果的开始部分需要简单介绍原理和实验目的,一句话就可以。然后按照图表,看图说明,描述具体结果。按照结果在正文和图表中的逻辑顺序,不能遗漏。实验结果的顺序,绝不是按获得数据的先后排列,而是要按企图说明问题的逻辑顺序排列。在此部分中,要学会合理使用图、表和文字说明。要敢于舍弃不必要的数据!很多学者觉得做了一大堆数据扔了哪个都可惜,所以都直接放到文章中去了,其实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让很多老外感觉我们仅仅是在罗列数据,没有逻辑可言。 讨论部分是国人做得最差的地方,原因是我们不愿意去正视我们的缺点和遗憾。在讨论部分中我们应该对结果中出现的发现或问题寻找原因并展开论述、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引用可以支持你结论的文章。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害怕这样会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其实不然,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或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反而会引起审稿人和所引论文作者的尊敬。除此之外,更应该指出该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缺点(或局限性)是什么?为什么? 文章的最后是结论。在结论部分中应该强调的是What do we learn from this research?首先先简要概括主要发现,但是不要重复前言和结果,更不要做太多假设,不要夸大不能被实验数据完全支持的结论。此外,在结论的最后要突出研究的重要性!也可以展望一下前景。 参考文献是应该重点强调的部分,因为这一块正是大部分科研初学者最忽略的地方。目前国内科研评价指标已经慢慢转向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SCI里面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位外,还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可以勾画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的学术联系。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我们在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撰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 此外,编辑和审稿人根据参考文献,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未能列出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参考文献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国内一些低档次期刊对参考文献极不重视。我们的研究者们也犯一些错误,比如: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只引自己的论文,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论文中引用近三年的文献比例少。 最后一点是署名和致谢。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论文作者和参与工作的人应区别开,这一点国内很多课题组比较混乱。致谢:国内一般是感谢基金支持。课题组的集体力量、同行的学术交流等等都应当致谢。致谢不是可有可无的,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 关于情绪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决策中的情绪 摘 要:近年来情绪对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建设性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决策领域已经趋于成熟。本文依据情绪参与到决策的过程,将决策中的情绪分为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与即时情绪,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决策 预期情绪 决策后情绪 即时情绪 1、引言 决策是一种高级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总是面临着决策的情境。从选择上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到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等,时刻面临着决策。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真正的“理性人”,人们在决策时必然会受到偏好、信息不完全、情境不确定性、时间压力和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决策行为的完成需要较多其他高级的认知能力的参与,想要达成一个最佳的决策,就会受到来自情绪影响的阻碍以及困惑,致力于研究决策问题的心理学家们试图探讨情绪在决策中的影响机制。 近年来情绪对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建设性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成为决策领域研究的热点。 2、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从早期的决策理论完全忽视情绪到现在情绪成为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情绪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主要有预期决策结果可能引发的情绪、决策结果直接引发的情绪和在决策过程中情绪改变认知过程,从而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这三类情绪, 即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和即时情绪。 2.1预期情绪 预期情绪,也即,在决策时没有经历情绪本身,是决策者对决策行为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情绪体验。例如,在决定是否投资高风险、高效益的商业开发项目的时候,一个潜在的投资者可能会试图预测如果她没有在这项工程上投资,工程却取得了巨大的收益(或损失)时她是否会感到后悔(或安慰)。根据前景理论,效用受决策现状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但是决策现状却不是唯一能预测出决策结果的标准,预期情绪也会改变决策行为。主要的预期情绪包括后悔理论,失望理论和主观预期愉悦理论。 Loomes和Sugden、Bell分别提出后悔和失望理论,阐述预期后悔情绪和预期失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决策之前产生了后悔或失望情绪,就会倾向于尽力减少或避免可能引起这些情绪的决策行为,力争决策结果的后悔情绪或失望情绪的最小化。后悔和失望理论都是通过比较自己所选择的结果与其他的可能结果,将预期情绪引入决策,然而并未得到实际的验证。 Mellers等人提出了主观预期愉悦理论,主观预期愉悦理论认为决策者通过权衡每一个决策行为的预期愉悦和预期痛苦, 对每一个决策进行评估, 考虑每一个决策的平均的预期愉悦程度, 从而选择有更大的预期愉悦程度的决策。 预期情绪显然在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两个主要因素限制了基于预期情绪的决策的功效。首先,人们对自己的决策可能结果产生的情绪反应会出现错误预测。第二,预期情绪不能把握住决策者应该关心的所有因素,从而遗漏掉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标准。 2.2 决策后情绪 决策后情绪是个体决策后产生的复杂情绪,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情绪,情绪影响决策行为,决策结果必然引发决策后情绪,影响我们对于获得的决策结果的满意度,而这样的情绪必然影响后续决策行为的变化。目前,先前决策事件产生的情绪对人们再次遇到类似事件时的决策的影响的研究正在成为决策后情绪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显示,决策后的情绪主要包括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 Zeelenberg认为后悔是当我们意识到当我们选择了别的行为,但当前的处境可以更好的时候体验到的消极的情绪。研究表明,后悔和责任感有关联:低责任感的被试后悔程度低,高责任感的被试后悔程度高。Zeelenberg还对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的区别进行了探讨:当人们得知预期的结果,但事后却意识到另一行为过程产生的结果会更好时,他们将体验到后悔情绪;而当某一选择的结果比预期的要差时,他们会体验到失望情绪。 Van Dijk通过在实验中研究投资检测了失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决策后体验到失望情绪的个体对之后的失望更为敏感,体验到的失望情绪更加强烈,从而不大可能做出会导致更大的失望的选择,不大愿意做出随后的决策。研究表明,一个好的决策产生的令人不快的结果,所引发的消极情绪将促使人们在下一次同样的决策情境时不去选择最有可能成功的选项。 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和风险决策的不确定性相关,都源于已获得的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对比,都与接近性效应有关。 2.3即时情绪 与预期情绪这样认知评估参与的情绪不一样的是,即时情绪是在决策时体验到的真实情绪。即时情绪可能导致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与预期的结果大相径庭,一般来说,即时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预期的影响和偶然的影响。 (1)预期的影响,是来源于对决策自身结果的预期产生的即时情绪的影响。例如,考虑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可能结果,投资者在想到项目失败时可能会体验到即时焦虑,这种类型的即时情绪也被称为整合情绪。尽管源于对决策结果的考虑,整合情绪取决于多种对预期情绪几乎没有有影响的因素,因此,这种预期的影响从本质上不同于预期情绪。 首先,整合情绪对概率相对的不敏感。第二,整合情绪对结果的时机和生动性尤其敏感。随着一个事件在时间上的接近,整合情绪诸如恐惧趋向于加剧,甚至可能高估或者保持不变地评估事件的概率。 (2)偶然的影响,偶然影响是指由即将到来的决策无关的因素引起的即时情绪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个体的直接环境或慢性意向的影响。例如,如果天气晴朗,矛盾的投资者在考虑她的选择的时候可能体验到偶然的快乐,这种类型的即时情绪也通常被称为偶然情绪。 偶然情绪的影响难以证明,因为这样的情绪,明显源于偶然的与决策无关的因素。尽管如此,很多研究已经揭示在决策中偶然情绪的强大效果。偶然情绪的影响在风险决策时是明显的,一般来说,人们在心情好时比在心情不好时往往更为乐观。目前的研究已经揭示出更多特定情绪的微妙的影响。例如,恐惧的个体做出相对悲观和风险规避的选择,愤怒的个体做出相对乐观和风险追求的选择。 看了“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高水平自然学术论文 2. 安全高水平学术论文 3. 安全高水平学术论文写作 4. 什么叫学术论文类 5. 成功的学术论文的特点

同学,你好,学术水平怎么填写,专家建议,可以填写:本科:专科、硕士、博士

所谓论文就是您在一个时间段,在期刊、杂志或者报纸上发表过几篇文章。 学术水平是:您得到的什么研究成果。省级课题,还是国家级课题。

同学,你好, 学术水平怎么填写,专家建议,可以填写:本科:专科、硕士、博士

学术水平 level of scholarship academic standard 一本充分显示著者学术水平的书 A Book that gives ample evidence of the author's scholarship

1.标题是“以简明的词语恰当、准确地反映论文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论文题目是判断一篇论文水平的重要信息。2.错误的句子统称为病句,病句除语法错误外,还有搭配不当、表意不清、逻辑不通等方面的问题。3.作为学术论文,出现低级的语法错误是很难让人理解的。4.在使用“基于……”句型时,一定不能够缺少结构助词“的”字,同时还要检查句子是否通达,表意是否清楚。5.对文章标题的提炼,有助于作者深化文章的主题,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6.论文题目出现病句、冗长罗嗦、观点外露等问题,会给读者阅读造成困难,也会使读者对这些文章的判断标尺下移,招致读者的不屑。7.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高质量的摘要利己又利人,利于编辑人员审稿,利于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也利于读者阅读利用。8.关键词具有概念特性,它反映了文献特有的内容。因此,它具有重要的检索意义。一篇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关系到该论文和该成果的利用率和学术影响力。作为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必须是能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9.引言的作用是引出文章的研究对象,提供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阐述他人已有的论述和不足,对选题的创新点和价值加以说明,以便使读者了解文章的立意。引言还有助于作者匡正文章的思路和架构,保证文章的逻辑性。结语是对文章思想观点的强调,是对正文言犹未尽的补充。从文章布局讲,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总结问题,结语体现着文章的结构完整和逻辑美感。10.参考文献是“为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通常我们所说的“参考文献”,实际上是指文后的引用文献。从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出发,从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出发,从对被引作者的尊重出发,从避免可能出现的抄袭出发,也从便于读者检索出发,学术文章一定要做到凡引必注。它既是学术内容,又是科研方法,同时也是治学态度。11.学术论文的逻辑是指总论点、分论点和小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恰当处理论文内容之间的联系,才能使论文有严谨的结构。

学术水平或技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便于学校和毕业生录用单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个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学术论文定义,谢谢你的阅读。 学术论文类的定义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基本类别 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关于人情的学术论文 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分析 摘要: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支出也随之水涨船高,传统朴素的人际互助与交往正在被异化成令人生厌的功利性人情礼俗消费。本文对s村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现状进行描述,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倡导适度的人情礼俗消费,以减少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人际关系和谐。 关键词:人情消费;农村礼俗;社会交换理论 礼俗消费是指人们在风俗习惯的典礼仪式活动中的消费行为,包括物质形式与货币形式。例如在我国传统节日春节中,亲友之间互赠礼物表示祝福,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等。所谓人情消费,是指由于人际关系而非自身的直接消费支付给他人的支出,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目的是表达祝福心情和获得人际交往中的声望和社会支持。人情礼俗消费支出即是指在风俗习惯典礼仪式上的人情消费支出,也称为“随礼”。 一、S村人情礼俗消费发展现状描述 2010年春节期间,作者在S村进行了实地调查。S村地处长春市郊,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家庭养殖业,由于距市区较近,农闲时外出务工也是一项收入来源。常住人口195户,平均每户3.78人,2009年人均年收入5137元。2009年以每户村民家庭为单位,人情礼俗消费支出少则五六笔,多则十三四笔,一年中平均每户家庭支出7.96笔,平均每笔人情礼俗消费支出178元,平均每户家庭支出1416.88元,“随礼”已成为农民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调查显示,S村的人情礼俗消费呈现出3个特点: 1、人情礼俗消费的种类逐渐增多。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中的人情礼俗消费支出主要是围绕岁时周期和人生周期两大节律展开。岁时周期中春节是一个重要的节俗,村民们走亲会客,互送礼物表达祝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祝愿健康成长。出生礼、婚礼、葬礼构成了人生周期的三大庆典,村民们会准备酒宴,广发请帖,宴请亲朋。由于农村的生产方式多以家庭为单位,家庭之间相对独立,庆祝人生周期的三大庆典便成了家族聚会、亲友互相交流的机会。而近几年,乔迁新居、考上大学、参军获奖、生意开张等也成为请客收礼的名目,造成了人情礼俗消费支出增多。 2、人情礼俗消费支出由物质形式演变为货币形式。且礼金数额逐渐攀升。以前农村遇到哪家结婚生子、老人生日,一般会赠送一些鸡蛋、面点或土特产品等,也有在婚礼时送些日常用品的。礼金大约都在二三十元,五十元并不常见,如今只有关系最疏离的邻居才会送出五十元礼金。调查中发现。现在农村人情礼俗交往中互赠礼物的现象已经逐渐减少,多是礼金与礼物相结合,而且礼金的数额逐渐增加,由原米的二三十元,上涨至一二百元,关系紧密的亲友甚至会达到500-1000元。人际关系的亲疏等同于礼金的多少,而且本着回礼要比收礼时稍多以表达感谢的原则。礼金数额也在逐渐攀升。 3、人情礼俗消费支出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于S村经济的发展,使得村民们自主选择的发展方向增多,近几年来,S村由一个传统的粮食种植村发展成为一个集蔬菜种植、家庭养殖业和外出务工等多元经济收入相结合的村庄,村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些促进了人际交往圈的不断扩大。村民们过去的人际交往范围有亲缘关系较近的亲属、朋友与邻居,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增多,工友、同事、一般亲属和更大范围的乡亲也纳入了人情礼俗交往范围,这样,势必会增加人情礼俗消费支出的机会。调查中有村民反映说过去一年中能碰到几次随礼的事情,而现在几乎每月都有,虽然有些是不情愿参加的,但是想到以后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尴尬。也只能无奈前往。 二、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对人情礼俗消费的分析 社会交换理论将个人和集体行动者之间的社会互动交往过程视为有价值的资源交换过程,具体到人情礼俗消费行为中可以通过礼金礼品的往来互动,平衡交换资源的人,使交换得以顺利实施。社会交换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关系中,而且存在于像友谊、亲情、邻居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交往或者建立某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这种交往关系谋取其他利益。如金钱、社会声望、尊重、帮助等。人情交往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的外在体现,礼物的轻重与礼金的多少能够体现出人际关系的远近。人情是建立、维系、巩固、发展农民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是农村重要的情感与社会关系资源,这是处在半开放半封闭状态的中国农村独特的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情交际往来与市场经济相冲突必然会表现出不适应现代社会理性发展的一些特征,比如盲目的人情礼俗消费上涨导致的浪费等。但是人情礼俗消费行为不可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完全消失,因此农民之间的人情礼俗往来就会发生着一些变化,本来以情感为中心的人情交往被资源互换所取代,成为人情交往的首要目的,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渐渐冲淡了人情中的情感因素,人际交往中的功利意识明显增强,市场经济内在的等价交换原则被人们应用于人际交往中,导致了人际交往向互惠互利的方向发展。 社会交换理论将心理因素纳入到社会交换中,体现出人在社会交往中的主体性,人情礼俗消费过程中人们往往考虑的是今天的付出能否得到回报,回报多少,表达感情与经济互助已不再是人们之间人际交往互动的唯一目的。人际交往成为人们获得更多其他利益的工具,这种功利性因素使得人际交往中情感因素减弱,人们突破了乡亲、亲友的界限建立起了更多、更新型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心理学中,交换理论更好地揭示了当前农民人情礼俗消费中的人际心理因素。通常人们都是以最大化自己的回报并且最小化自己的成本为目标,但在人际交往互动中,为了获得回报,不得不舍弃付出最小的原则。布劳认为,为了能够继续得到利益,人们需要对给予自己以利益的对方做出回报,社会交换使社会各方承担了某些未具体规定的义务,同时,人们对某些不能预先规定的、未来的报酬存在一种普遍的期待。 农村人际之间的人情交往,尤其是以礼物礼金流动的形式,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符号表达,是农村的一种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资源,它更多的表现出一种关系型交换,既联系了感情又促成了目标的完成,达到了与行动者的主观意向相符。农民中的人情往来,如婚丧嫁娶的随礼等,通过这种方式换得彼此间的信任与关系的加深,为人们进行社会资本的构建提供了便利。社会交换行为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其本质与社会交换行为是一致的,社会交换理论能够诠释农村人情礼俗消费行为的原因与规律。 三、倡导适度的人情礼俗消费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人际交往理念是农耕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是互利合作,通过人情礼俗互动方式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人的社会化。村民之间适度的人情礼俗互动往来,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促进信息与感情的交流融通,增进友谊,有利于人际关系团结和谐,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过度的人情礼俗消费支出只能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应倡导适度的人情礼俗消费。首先,从心态上重新认识人情礼俗消费行为,在心理上认同不以礼物轻重与礼金多少论感情;其次,应从每个人的自身做起。尽量不要创造出不必要的人情往来活动,避免铺张浪费:最后,社会舆论引导广大农民适度合理安排人情消费,促进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的协调发展。 看了“什么是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什么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格式 如何写作学术论文 2. 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 3. 关于大学学术论文 4.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吗 5. 大学学术论文怎么写

一研究论文。二方法与技术论文。三数据论文。四综述五观点述评。六编者按。七meta分析

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什么论文才是学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学术论文的解释 1、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2、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作者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3、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4、其分类如下: (1)按研究的学科,可将学术论文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每类又可按各自的门类分下去。如社会科学论文,又可细分为文学、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等学科论文。 (2)按研究的内容,可将学术论文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理论研究,重在对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应用研究,侧重于如何将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技术,直接服务于社会。 (3)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交流性论文,目的只在于专业工作者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以显示各门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考核性论文,目的在于检验学术水平,成为有关专业人员升迁晋级的重要依据。 关于人情的学术论文 中国人情关系浅析 摘 要: 人情面子现象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特质,在中国的社会的交往中,人情是关系的起点,它也在关系维系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文化现象与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儒家文化)、人情社会、农业社会都有极大的关系。对人情面子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说法。人情面子本身的象征意义,在社会功能方面,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总结探讨人情面子的相关定义及人情面子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社会关系;面子;人情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224-02 我们时常听到类似的关于面子的用语,“爱面子”、“给个面子”、“面子不够”、“太有面子了”,可以说“面子”是中国人特有的关系现象。当陌生人介入到我们中国社会时,会感到十分困惑,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面子文化,不了解其根深蒂固的程度。明恩溥在其著作《中国人的素质》中,讲道:中国人善于“爱面子”,可谓中国人的第一性格[1]。中国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也曾经对“面子”进行比较深刻的研究,他曾经说过,“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的地方,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 一、面子的定义 面子可以归为一种中国特有的心理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它更为贴切的描述了中国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研究探讨面子的定义与功能有助于了解中国人人际交往中的关系脉络。以下是前人总结的有关面子的定义。 1.胡先缙对面子的定义。20世纪40年代,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女士,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把脸定义为“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信心”,把面子定义为“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 [2]。胡氏定义将“面子”和“脸”做了严格的区分,他强调“面子”是有成就色彩的。但是这种分割显然过于片面,也因而受到学术界的质疑。 2.金耀基对面子的定义。金耀基认为,“‘社会性的面子’是社会赋予个人的。除非他的行为证明是实至名归,否则社会可以收回给予他的面子。社会性的面子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道德性的面子’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团体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它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它与西方‘罪’(guilty)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的自律性。”[3]从金耀基的研究中似乎能看到马克思的影子,因为都存在着阶级意识,金耀基认为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面子分别针对不同的人群,而且这中针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3.翟学伟对面子的定义。翟学伟把社会上的人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有脸,有面子。这类人,既能恪守道德规范,塑造自我形象,又能在他人心目中获得较高的心理地位。第二类:有脸,没面子。他们属于那种刚正、铁面、讲原则、讲理想、讲骨气、笃信好学,死守善道之人。不通情理,做事太认真,太正经,不会做人等等。第三类:没脸,没面子。他们因脸面资源均不足而处在社会底层,但追求脸面的欲望也强烈。第四类:没脸、有面子。他们非但不讲究道德修养和社会规范,而且为人圆滑,有手腕,善于见风使舵,会耍阴险,会弄权术。”[4] 翟教授的分析很深刻,面子并非人们主观意向就能争取来的,它和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地位息息相关,当然也与后天的努力不可分割。 4.定义综述讨论。通过以上文献综述的梳理,我们知道面子文化的研究确实应该本土化一些,因为面子本身就是一个本土概念。所以,更不能直接运用西方心理学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解析,但是不是否决所有的西方心理理论在分析面子时的实用性,只是本土的研究解析更为合理和适用。这样一来,就给中国学者提出了挑战,我们是否能够研究出自己本土的理论来解释面子文化,这也是本篇文章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二、面子的根源 “面”的字面意思就是指人的脸,头的前部,之一种生理上的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推进,其象征意义更为广泛的被人们接受,也就是其象征价值——心理和社会意义。据胡先缙先生考证,早在公元前 4 世纪,“面”就已经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具有了社会象征意义。 1.面子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强调“礼”,礼的意思起源于祭祀逐渐演变成世俗礼仪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接人待物的正确的行为准则,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5] 、“礼以行之”[6],即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其行为举止收到社会礼俗的指引和制约,如果行为举止超出了礼俗的范围,或者违背了礼俗的规定有失身份,通俗的讲就是丢脸。朱瑞玲指出“礼仪”的特殊化说法其实就是“面子”[7]。成中英通过考察儒家关于“礼”、“德”、“名”的观点,阐明了“面子”和儒家文化的关系。他指出,“面子是个人之成就被认可的形象,它与自我修养的目标即他的社会声望和影响相关,在儒家体系中是个人道德规范 (礼)的社会延伸;而德是个人自我修养的结果,是个人的荣誉 。”[8]。由此可见,面子文化源于儒家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种延伸。 2.面子与耻感文化孙隆基对此解释道:“‘罪恶感’是不以人为主的,而是看事情本身对不对,亦即是以内省的方式审视有否违背自己的原则 。因此,比较容易产生不因人而异的原则性态度 。至于纯粹的‘羞耻感’,则是以别人怎么想为主的,自己觉得事情该不该,是由于别人会怎么想。因此,怕对不起人的倾向,就会压倒怕对不起原则的倾向。”[9]中国人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这种理念,促成了中国人耻感意识,从而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面子文化。 三、面子的社会功能 面子在社会互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起到了一种呼号象征、社会控制以及社会交换的作用。以下对面子的功能进行论述。 1.面子的符号象征。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了戏剧理论,他认为人们的日程生活分为“前台”、“后台”。前台主要是表演给周围的人看,是一种有意识的面子行为。个体在所在社会网络成员面前演戏,为了挣足自己的面子。他可能会刻意的安排与他人见面的场景,穿一些代表身份地位的服装,这些名贵的的服装是一种象征符号,能够为他带来社会地位的表征。这样的准备,是为了在别人眼中塑造出一个特定的社会形象。这些都是“面子功夫”,即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某些特定社会印象而刻意做给别人看的社会行为。 2.面子的社会交换功能。在布劳社会交换学说中,“社会交换指的是参与交往的各方都期待着对方的回报,一旦他人停止了所期待的回报,这一交往关系便会停止”[10]。在中国社会里,面子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资源,有时候比正规的社会法则还重要。所以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交换“面子”这种社会资源不足为奇,甚至十分常见。这种交换是一种双方人情关系的体现。面子其实也是社会阶层化的产物之一。社会阶层越明显,就越重视面子。在中国这种差序格局的社会里,个人关系是体现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黄光国认为,“个人的社会关系网越大,其中有权有势的人越多,他在别人心目中的权力形象也越大”。 3.面子的社会控制功能。前面提到过,儒家思想以“礼”为重,中国人向来遵从礼俗的规定进行社会行为。“礼之用,和为贵”,因此“面子”的作用能使社会关系网中的个体做到相互宽容,相互忍让,相互扶持。面子可以说是社会认可的“自我”,也代表了个人的社会影响力。追求面子完美的同时,就会注意给别人面子,因为这种社会资源是相互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面子具有一定的社会控制与社会规范的作用 。在这种无形的控制中,人们才能够和谐稳定的相处。 四、结语 简单说来,“面子”是中国所特有的本土概念,不能仅仅把国外的心理学理论直接套用解释,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出中国本土的社会理论予以分析面子行为,这有助于对面子文化的进一步理解。面子与中国儒家文化、耻感文化以及人情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也正是这种联系促成了今天的面子文化。这种文化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断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互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人们对这种社会资源的追求使得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相互扶持,相互包容。面子文化具有符号象征意义,并且在社会控制、社会交换方面起到了极其大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面子文化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美]明恩溥.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M].舒扬,等,译.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3. [2] 胡先缙,黄光国.中国人的面子观[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57. [3] 金耀基.“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289-345 [4]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7. [5] 论语·尧曰[Z]. [6] 论语·卫灵公[Z]. [7] 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89-194. [8] 成中英.脸面观念及其儒学根源[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3. [9]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175. [10]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册[M].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84. 看了“什么论文是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学术论文的重要性的认识 2. 好的学术论文具有哪些特点 3. 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吗 4. 什么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格式 如何写作学术论文 5. 对学术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招聘报名表中的论文及学术水平这个是填你发表过的论文。所谓论文就是在一个时间段,在期刊、杂志或者报纸上发表过几篇文章。 学术水平是得到的什么研究成果。

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招聘报名填写注意:

请如实填写,注意电话号码等内容不要出现填写错误、错别字等现象,避免后期中行考试信息接收不及时,影响备考。其中,全日制最高学历填写在2020年7月31日前可以获得学历学位证的全日制最高学历即可。头像照片上传支持jpeg、jpg、png、bmp格式,大小不超过2048KB的规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公开招聘

论文学术水平中等就是良好吗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按写作目的,可将学术论文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获得学位意味着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 经在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学习和研究,成绩达到有关规定,由有关部门授予并得到国家社会承认的专业知识学习资历。

逻辑上不能出现错误。 对学术进步,有促进作用

学术论文-定义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3年第9期《学术论文的选题与选材》) 学术论文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二、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 三、理论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平易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

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是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学术,是指对于方法的学习。它区别于学习知识。

(1)联系工作实际 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 (2)选题适当 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 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相反,题目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功夫,这样又往往反映不出学员通过几年大学阶段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失去从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同时由于题目较小,难以展开论述,在字数上很难达到规定字数要求。此外,论文题目过小也不利于论文写作,结果为了凑字数,结尾部分东拼西凑,结构十分混乱。 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去选一些自己不可能写好的论题;又不能贪图轻便,降低要求,去写一些随手可得的论题。 (3)选题要新意 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上等,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文 中等,在国家重点期刊上发文 下等,在不入流期刊上发文

在计算机设计系统中,为更便捷有效地处理图像素材,通常将它们置于不同的层中,而图像可看作是由若干层图像叠加而成的。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可对每层做单独处理,而不是影响其他层的图像内容。 在新建一个图像文件时,系统会自动为其建立一个背景层,该层相当于一块画布,可在上面做贴图、绘画及其他图像处理工作。若一个图像有多个图层,则每个图层均具有相同的像素、通道数及格式。

我大学参加过 就是论文中的摘抄 你可以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 思想性的一段摘抄上去

科研成果,科研论文,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等等

介于良好和及格之间。

答辩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根据高校组织的毕业答辩,老师根据学生论文以及答辩综合情况给出分值。

中等(70-79分):毕业设计工作量符合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设计方案基本正确,有一定的分析和论证,逻辑基本清晰;基本上掌握所学理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理论基础。

答辩一般程序

1.学员必须在论文答辩会举行之前半个月,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的主答辩老师在仔细研读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拟出要提问的问题,然后举行答辩会。

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学员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员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4.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5.召回学员,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员宣布通过或不通过。

毕业论文成绩可以采用五级记分制评定,由校答辩委员会根据各系答辩小组的评分,最终确定评分等级。以下是一种示例:优秀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5%以内,优良比例不超过65%。

优(90分以上):

良(80-89分):

中(70-79):

及格(60-69):

不及格(59分以下,同时具备以下三条或三条以上者):

1、在毕业论文工作期间,态度不够认真,有违反纪律的行为。

2、在教师指导下,仍不能按时和全面地完成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各项任务。

3、论文中,理论分析有原则性错误,或结论不正确。

4、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文中使用的概念有不正确之处,栏目不齐全,书写不工整。

5、论文中的图表.设计中的图纸在书写和制作上不规范,不能够执行国家有关标准。

6、原始数据搜集不得当,计算结论不准确,不能正确使用计算机进行研究工作。

7、在论文答辩时,不能正确阐述主要内容,经答辩教师启发,仍不能正确地回答各种问题。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学位论文: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会。

本科毕业论文登级划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每一等级内均含有六个项目,每一项目分值相同,但权重不同。按权重、分值计算出六个项目所得总分。总分超过90者为优秀,总分80-89者为良好,总分70~79者为中等,总分60~69者为及格,总分低于60者为不及格。

本科毕业论文技巧

论文的好坏,关键要看作者是如何在论文中支持自己的观点的。

这需要作者能够清楚定义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的范围不能太宽。学术论文一般不强调研究问题的宽度,更看重的是深度,如果一篇论文涉及范围太广,作者肯定是难以做到深入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论文著作学术水平

教育论文可分为一般论文和特殊论文两类,两类论文有其不同特征。但两类论文的撰写,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分析(或陈述)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探讨两类论文共同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论文的评价,一般认为有五个评价标准。这五个评价标准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们是评价一篇教育论文是否优良的基本依据。关键词:两类论文;解决(或回答)问题;评价标准怎样写好一篇论文常常与如何评价一篇论文有关,因为值得了论文的评价标准,实际上也就大致知道了写好一篇论文的方向和要求。一 教育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学术探讨文章,另一类是特殊研究报告。两类论文各具不同的特征。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我国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是此类论文。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论述轻叙述,重考证轻实证,重文献注释轻图表统计,重理论推理轻实践检验。特殊研究报告大多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包括教育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之所以称为“特殊论文”,是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的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构模式为:①报告的题目;②问题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实验的结果;③讨论与结论;⑥参考资料。一般而言,实证性研究的文体结构严谨,表述规范,格式相对固定,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需经历一定的研究行动或研究实践才能完成。这类论文以检验假设、证实理论判断,或获得经验体会为主要特征。在行文上,一般先陈述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或假设,有关变量、研究过程和方法,然后,重点陈述研究结果,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针对所得的研究结果,回答对理论假设的检验情况和是否达到研究目的、解决了研究问题,或陈述研究者的见解,也可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必须注意的是,对研究问题、变量、过程与方法的陈述,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要客观、平实,条理清楚;讨论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语体,恰如其分地阐析和评价;作结论应全面归纳、高度概括。虽然上述两类论文的特征有异,但由于教育研究过程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两类论文的撰写大致按此过程展开,因此两类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共性。二 197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二版)规定了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式。这一手册已成为心理学杂志发表论文报告的标准。据有关研究,心理学论文与研究报告的评价有如下8条标准:1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2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3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4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5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6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7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8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这八条标准中,突出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见第1、2、4、8条),注重论文的创新性(见第1、3、5、6条)以及应用性和推广性(见第2、8条),此外,还重视论文的思路、价值、以往研究探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结果的解释等问题的评价。《美国心理学会手册》建议,在第一稿写好后,应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来阅读和评价,而不应只让“朋友”来评定,这样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或错误。文章还要注意书写整洁和段落分明,这样会使论文阅读效果更好。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对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规定和要求,一篇优良的心理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大致应回答五个基本问题:1你研究什么问题?2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3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4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5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如果将这五条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内涵(即赋予教育论文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那么,这五条标准也可作为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标准。达五条标准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结,以逐步回答问题为主线,体现了一般的教育论文和特殊的教育研究报告所共同具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这一基本研究过程。作者试图根据教育研究的情况,对上述五个评价标准的内涵作进一步阐释。(一)你研究什么问题研究以问题为诱因和起点,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优劣,首先要判断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是否明晰和具体。有经验的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课题的内涵和课题领域的实际,去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内容,进而确定论文的体系结构。一篇论文要探讨的具体问题以3至6个为宜,对每一个研究问题都要明确研究什么内容。要判断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别人已经解决了、哪些是人们尚未解决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探讨性”、是否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研究问题的提出,角度要新,要有深度、有启发性,有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价值。还要清晰认识问题的重点、关键和难点,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每个研究问题的组合和排序,要显示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应具备完整性和严密性。(二)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质量时,还要看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选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课题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树价值。要判断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可能产生的贡献。作为评价者,主要是通过通读全文后的反思,综合分析研究成果的作用和价值,来判断作者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性。(三)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在特殊研究报告中,通过分析研究方法的适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可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因此要重视研究方法的评价。在教育调查论文和教育实验报告中常常用专门一部分或一段文字叙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过程,目的是让读者分析和判断该课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适合性和科学性,从而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进而考虑是否接受研究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在许多学术论文中,虽然没有对研究方法进行专门的阐述,但常常关注论文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这也属研究方法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有时探讨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往往决定一篇论文的成败。只有思维方法正确,才能把研究问题引入讨论和深化。思维方法独特,还可以导致问题创新。(四)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论文的创新性是评价一篇论文水平高低的核心和重点。在实证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在思辨研究中的新论点和独到的分析,甚至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均可视为论文的创新性。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可有如下几种方法。1根据论文中的文献述评。探讨以往有关文献,可发现该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新起点,从而判断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区别哪些内容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哪些内容是创新成果、哪些内容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的成果。2根据研究结果。在特殊研究报告中,研究结果往往包含研究者的新发现,研究结果越丰富,研究者的新发现可能就多。重要发现会使人眼前一亮。一般学术论文,则要根据作者的理论观点去判断其创新性。3根据论文中的明确表述,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通过论文中“摘要”、“分析”和“结论”等判断论文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结论,在行文中常用“我们认为……”、“我们的结论是……”等字样。但必须指出,有的论文作者自认为是他们的新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因此,需对课题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五)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对特殊研究报告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论文是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时,是否结合研究者所掌握的有关情况,拓宽研究视野,是否对检验假设的情况能作恰当的解释,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合适的说明。对一般学术论文的评价,主要看分析问题是否有深度,对现象的描述是否准确,对事件的评价是否恰如其分,对观点的论述是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无论何种教育论文,都要求观点鲜明、正确,有说服力;解释或论述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和完整性。总之,评价一篇教育论文一般应从问题陈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分析深度、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去评价。重点是看研究课题的价值和研究者是否正确地解决了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包含着创造性,是否达到研究目的。

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的方法。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 前言后面一般都是材料与方法。材料与方法是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国外期刊对此尤其重视,国内限于文章篇幅,对此要求不是很严格。该部分应该达到的效果是:让他人看到你的论文后能重复所开展的研究工作。 后面紧跟着的是结果与讨论。绝大部分研究者写论文的时候都是结果和讨论放在一起。有些国外专家认为我们中国人写文章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写文章倾向于把结果和讨论分开来写。这样也显得更干净利索。下面我先说一下结果部分。一般情况下,在结果的开始部分需要简单介绍原理和实验目的,一句话就可以。然后按照图表,看图说明,描述具体结果。按照结果在正文和图表中的逻辑顺序,不能遗漏。实验结果的顺序,绝不是按获得数据的先后排列,而是要按企图说明问题的逻辑顺序排列。在此部分中,要学会合理使用图、表和文字说明。要敢于舍弃不必要的数据!很多学者觉得做了一大堆数据扔了哪个都可惜,所以都直接放到文章中去了,其实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让很多老外感觉我们仅仅是在罗列数据,没有逻辑可言。 讨论部分是国人做得最差的地方,原因是我们不愿意去正视我们的缺点和遗憾。在讨论部分中我们应该对结果中出现的发现或问题寻找原因并展开论述、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引用可以支持你结论的文章。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害怕这样会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其实不然,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或降低文章的创新性,反而会引起审稿人和所引论文作者的尊敬。除此之外,更应该指出该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缺点(或局限性)是什么?为什么? 文章的最后是结论。在结论部分中应该强调的是What do we learn from this research?首先先简要概括主要发现,但是不要重复前言和结果,更不要做太多假设,不要夸大不能被实验数据完全支持的结论。此外,在结论的最后要突出研究的重要性!也可以展望一下前景。 参考文献是应该重点强调的部分,因为这一块正是大部分科研初学者最忽略的地方。目前国内科研评价指标已经慢慢转向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SCI里面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位外,还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可以勾画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的学术联系。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我们在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撰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 此外,编辑和审稿人根据参考文献,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未能列出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参考文献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国内一些低档次期刊对参考文献极不重视。我们的研究者们也犯一些错误,比如: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只引自己的论文,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论文中引用近三年的文献比例少。 最后一点是署名和致谢。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论文作者和参与工作的人应区别开,这一点国内很多课题组比较混乱。致谢:国内一般是感谢基金支持。课题组的集体力量、同行的学术交流等等都应当致谢。致谢不是可有可无的,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科研成果,同时也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 关于情绪的高水平学术论文 决策中的情绪 摘 要:近年来情绪对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建设性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决策领域已经趋于成熟。本文依据情绪参与到决策的过程,将决策中的情绪分为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与即时情绪,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决策 预期情绪 决策后情绪 即时情绪 1、引言 决策是一种高级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总是面临着决策的情境。从选择上哪所学校、学什么专业到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等,时刻面临着决策。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真正的“理性人”,人们在决策时必然会受到偏好、信息不完全、情境不确定性、时间压力和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决策行为的完成需要较多其他高级的认知能力的参与,想要达成一个最佳的决策,就会受到来自情绪影响的阻碍以及困惑,致力于研究决策问题的心理学家们试图探讨情绪在决策中的影响机制。 近年来情绪对人类理性认知活动的建设性作用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成为决策领域研究的热点。 2、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从早期的决策理论完全忽视情绪到现在情绪成为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情绪参与决策过程的方式主要有预期决策结果可能引发的情绪、决策结果直接引发的情绪和在决策过程中情绪改变认知过程,从而对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这三类情绪, 即预期情绪、决策后情绪和即时情绪。 2.1预期情绪 预期情绪,也即,在决策时没有经历情绪本身,是决策者对决策行为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情绪体验。例如,在决定是否投资高风险、高效益的商业开发项目的时候,一个潜在的投资者可能会试图预测如果她没有在这项工程上投资,工程却取得了巨大的收益(或损失)时她是否会感到后悔(或安慰)。根据前景理论,效用受决策现状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但是决策现状却不是唯一能预测出决策结果的标准,预期情绪也会改变决策行为。主要的预期情绪包括后悔理论,失望理论和主观预期愉悦理论。 Loomes和Sugden、Bell分别提出后悔和失望理论,阐述预期后悔情绪和预期失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当人们在决策之前产生了后悔或失望情绪,就会倾向于尽力减少或避免可能引起这些情绪的决策行为,力争决策结果的后悔情绪或失望情绪的最小化。后悔和失望理论都是通过比较自己所选择的结果与其他的可能结果,将预期情绪引入决策,然而并未得到实际的验证。 Mellers等人提出了主观预期愉悦理论,主观预期愉悦理论认为决策者通过权衡每一个决策行为的预期愉悦和预期痛苦, 对每一个决策进行评估, 考虑每一个决策的平均的预期愉悦程度, 从而选择有更大的预期愉悦程度的决策。 预期情绪显然在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两个主要因素限制了基于预期情绪的决策的功效。首先,人们对自己的决策可能结果产生的情绪反应会出现错误预测。第二,预期情绪不能把握住决策者应该关心的所有因素,从而遗漏掉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标准。 2.2 决策后情绪 决策后情绪是个体决策后产生的复杂情绪,是人类独有的高级情绪,情绪影响决策行为,决策结果必然引发决策后情绪,影响我们对于获得的决策结果的满意度,而这样的情绪必然影响后续决策行为的变化。目前,先前决策事件产生的情绪对人们再次遇到类似事件时的决策的影响的研究正在成为决策后情绪研究的热点,已有研究显示,决策后的情绪主要包括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 Zeelenberg认为后悔是当我们意识到当我们选择了别的行为,但当前的处境可以更好的时候体验到的消极的情绪。研究表明,后悔和责任感有关联:低责任感的被试后悔程度低,高责任感的被试后悔程度高。Zeelenberg还对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的区别进行了探讨:当人们得知预期的结果,但事后却意识到另一行为过程产生的结果会更好时,他们将体验到后悔情绪;而当某一选择的结果比预期的要差时,他们会体验到失望情绪。 Van Dijk通过在实验中研究投资检测了失望情绪对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决策后体验到失望情绪的个体对之后的失望更为敏感,体验到的失望情绪更加强烈,从而不大可能做出会导致更大的失望的选择,不大愿意做出随后的决策。研究表明,一个好的决策产生的令人不快的结果,所引发的消极情绪将促使人们在下一次同样的决策情境时不去选择最有可能成功的选项。 后悔情绪与失望情绪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和风险决策的不确定性相关,都源于已获得的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对比,都与接近性效应有关。 2.3即时情绪 与预期情绪这样认知评估参与的情绪不一样的是,即时情绪是在决策时体验到的真实情绪。即时情绪可能导致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与预期的结果大相径庭,一般来说,即时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预期的影响和偶然的影响。 (1)预期的影响,是来源于对决策自身结果的预期产生的即时情绪的影响。例如,考虑投资于高风险项目的可能结果,投资者在想到项目失败时可能会体验到即时焦虑,这种类型的即时情绪也被称为整合情绪。尽管源于对决策结果的考虑,整合情绪取决于多种对预期情绪几乎没有有影响的因素,因此,这种预期的影响从本质上不同于预期情绪。 首先,整合情绪对概率相对的不敏感。第二,整合情绪对结果的时机和生动性尤其敏感。随着一个事件在时间上的接近,整合情绪诸如恐惧趋向于加剧,甚至可能高估或者保持不变地评估事件的概率。 (2)偶然的影响,偶然影响是指由即将到来的决策无关的因素引起的即时情绪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包括个体的直接环境或慢性意向的影响。例如,如果天气晴朗,矛盾的投资者在考虑她的选择的时候可能体验到偶然的快乐,这种类型的即时情绪也通常被称为偶然情绪。 偶然情绪的影响难以证明,因为这样的情绪,明显源于偶然的与决策无关的因素。尽管如此,很多研究已经揭示在决策中偶然情绪的强大效果。偶然情绪的影响在风险决策时是明显的,一般来说,人们在心情好时比在心情不好时往往更为乐观。目前的研究已经揭示出更多特定情绪的微妙的影响。例如,恐惧的个体做出相对悲观和风险规避的选择,愤怒的个体做出相对乐观和风险追求的选择。 看了“什么是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高水平自然学术论文 2. 安全高水平学术论文 3. 安全高水平学术论文写作 4. 什么叫学术论文类 5. 成功的学术论文的特点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