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月亮毕业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月亮毕业论文题目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家都知道这是写思乡的古诗,是借月亮来抒情的!但看到月亮,大家是不是想问:月亮一到中秋就像个圆盘!我们在一边走一边望月亮的时候,月亮为什么像个小姑娘一跟着我呢???对!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这月亮的故事吧! 晚上我们踏着,轻快的步伐,向景色宜人的湖边走去!在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坪上面镶嵌着一颗黄宝石,那就是月亮!望着天空一边走,月亮像个淘气的小姑娘跟着我!!!我想甩掉它,立刻躲到了房屋后,不见它那圆嘟嘟的身影,走出了屋后,他又追上了我,我跑呀跑!它紧追着我不放!我向着前面的妈妈喊:“救命!妈妈!月亮食人怪要吃我!救命……”妈妈循着我那害怕的声音说道:“月亮婆婆是不会吃人的!!!”听到这我刹住了脚步说:为什么?他老跟着我!”妈妈用那慈祥的声音说:“宝贝别害怕!让妈妈告诉你为什么月亮婆婆爱跟着你!” “月球离我们很远,我们边走边看月球的时候,月球相对于我们的视角和大小明暗都没有变化,因此我们的主观感觉就是月亮相对于我们是不动的,也就是月亮在跟着我们走. ”妈妈说,“你再想一想,汽车车子开动,看看远处的山是不是好像在跟着我们跑呢?哈!真是这样啊!山可是不会跑的,那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路边的树木、电杆离我们很近,它们会从我们身边一闪而过,可远处的山呢~由于同较高而且离我们较远,我们走过一大段路始终都能看到它,这样一来“一闪而过”的树木和“始终能见”的远山,形成了反差,让我们有了一个远山也在跟着我们“跑”的错觉。” 那最后说月亮,月亮高高挂天上,它高不高啊?它给我们造成的错觉就更明显了,我们走着,走着,走了很远,抬头还能看到月亮,边看边走?脚下的道路、身边的大树、高楼的移动都能和月亮的“不动”形成鲜明的对照。 原来是这样!!我望着天走着!月亮婆婆看着我!!其实月亮没有动!!!!!科学理论真有趣!!!!!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出门散步。虽然报纸上说因为台风的缘故,中秋之夜难见明月,我还是忍不住抬头,在云雾层层中寻觅月亮的影子。终于,在重重雾霭背后,我看到了月亮藏匿的身影,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像袅娜的少女闪躲着身姿,让我惊叹它的美。可环顾四周,路人行色匆忙,全然忽视了空中的一轮明月。唉!中秋夜,这个属于月亮的夜晚,却少有赏月的人,月亮,一定很寂寞吧。但月亮的孤寂又岂止是今天,在这所谓的大城市中,即使天天有明月,人们能看得到吗?偶尔看见远远天空上的一丸灰白,它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消逝在从林般拔地而起的水泥高楼之间。而匆忙的路人们各自奔波于繁华的街头,或低头看表,或从车窗中张头出去,探看拥堵的路况。又有谁会抬头寻找夜空中这一轮被忽视的明月。月亮被城市冷落着,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注目与回望都是欣赏,无视就是种让人锥心般疼痛的否定。回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对月亮的认知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从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东坡居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给了古人太多的遐思与神往。但当1969年,在月球上第一次有了人类的脚印。这是人类对月球认知的分水岭,从此,关于月亮的神话将不再有新的演绎。人们研究的也不再是美丽的广寒宫,伐桂的吴刚,而是如何利用月球上的资源,开发月球,来造福自己。月球的神秘不复存在,对月亮的情感也在路边闪烁的霓虹灯中渐行渐远。我抬着头,伫立者,和月亮孤独地对望着。冷冷的月光,像月亮的感伤,向我袭来

论中国古诗中的月亮摘 要: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关键词: 月亮、象征、思念、失意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1.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本文前面已说过,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君从故乡来”(王维《杂诗》),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月夜》)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三、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一样一段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一神话原形逐渐成为失意的情感象征: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屡遭苦难之时,也常常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杜甫的《月》诗中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诗句。诗人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寡居月宫的嫦娥,无法忍受月宫的孤寂苦寒,她只得独自一人,自斟自酌,以洒打发死一般寂寞的日子。诗人孤身年老,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和嫦娥的处境多么相似!李商隐也写道:“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作者借嫦娥曾偷食仙药飞升月宫的传说,来比喻和象征自己也曾想“蟾宫折桂”,后因不幸被牵入牛李党争,不但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且落魄终身,因此清冷与后悔之情,溢于言外。诗人置身于月光下,遥想月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但中国的诗人是善于逃避现实的,当他们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到困顿时,有的人颓唐厌世,极其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苏东坡就总结出一条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成为士大夫们逃避现实的好去处,此时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象,它成为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了。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首诗里,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诗人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甚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成为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月光衬托着诗人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月亮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虚静,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表现心的虚静。正如傅绍良所说:“在哲理升发阶段,月亮不仅是主体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创作主体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自我外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体验那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四、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月亮孤悬天际,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在这种心态中,明月意象常作为永恒的象征。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时也成了阅尽沧桑的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月下神思飞跃,他将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李白的《把酒问月》更是将月亮的哲理升发上升到一个高度:“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运行的空间轨迹,表现月亮由升到没、从秋复春、幽静孤寂的变化规则,提示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他通过对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剧性,同时也提示了人生真趣和价值: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虚静又正是宇宙万物的真谛,何须让有限的人生去承担那些无益的忧虑呢?人类虽然不可能永远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远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在这些诗句中,皎月横陈,朗照乾坤,引发了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月亮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月亮在中国人眼中是永恒的。有意思的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段著名的对白:“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我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认为月亮可以作为永恒的代表,但从这段对白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并不认为月亮是永恒的,恰恰相反它是运动的。这同中国人的普遍心态背道而驰。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所以,只有中国人才最能理解月亮所象征的永恒。永恒是“中国的月亮”所具有的特点。结语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月亮仍是情有独钟的,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本文依据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选择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词,根据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以上几点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衷心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对“中国的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让大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你可以写。。。。第一段,描写它的外貌、美的地方、美在哪。。。第二段,可以写有关古代有谁、哪个诗人描写过哪些诗、感受啊第三段,写有关它的传说(尽量别写太多,略写)第四段,写自己感受(尽量写多点)第五段,总结。。。。。(这样就可以凑成一篇很好的文章。。。试试吧!)

我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太阳已落下,月亮已升起。我无暇顾及这些,仍回想着这次考试。老师念分数时,我的心跳得厉害,越是害怕的事越避免不了。我不敢正视老师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不敢看那可怜兮兮的分数,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多少天来努力的成绩,但我不得不信,那可怜的分数就摆在自己的眼前,自己失败了。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我想起了父母,此时也许还在辛勤的劳作;想起了父母起早贪黑干活的身影,那样瘦小;想起了父母那在太阳底下晒得发黑的脸,无情的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了条条皱纹,还有那皲裂的双手;想起每次临行前父母关切的话语、期待的双腿;想起了关心她的一切人。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痛苦的回忆,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一个高大笔直的形象闯入我的眼帘。我定睛再看,原来是窗外那棵白杨,那棵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生存下来的白杨,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我突然又想到居里夫人、爱迪生、威灵顿将军……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不,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回去那曾属于我的第一。失败只代表昨天,只能意味着过去,过去的一切只能化作零,我要重新开始,以新的姿态面对失败,迎接下次挑战。 满脸的泪水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我的全身,我拉亮了灯,宿舍一下温暖了许多。我看着被泪水浸湿的试卷,擦干泪水,握起笔,开始认真总结,寻找失败的原因……我要让这次失败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以月亮为主题的相关小论文

美丽的月光,飞舞的轻霜,金菊又飘香,桂花遍地芳,烟花灿烂绽放,灯笼快乐飞扬。以下是我整理的述写以月亮为题目的 话题 作文 十篇整理,欢迎阅读分享。

月亮为题目话题作文1

夜,静悄悄的,万籁俱寂。我坐在阳台上,一阵凉凉的风吹过来,轻拂着我的脸。

我坐在摇椅上深呼吸,只觉得心旷神怡。黑色的天幕上,稀稀落落的几颗星星,像害羞似的,时隐时现,窥视人间。在它们中间有个银盘似的月亮——一个十五的月亮。她圆圆的,大大的,像一个滚圆的月饼。我想天狗的口水一定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吧!月亮刚刚从睡梦中醒来,脸微微发红,又有些黄,还有些白,就像调和在一起的颜料。她像个十五岁小姑娘的脸庞,可是,这脸庞上又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像个老太太的脸庞。是啊,月亮的年岁,谁也说不清楚。月亮那圆圆的脸上,挂着慈祥、温和的笑容,静静地望着大地。几朵银灰色的云萦绕在她的身旁,宛如仙女翩翩起舞。皎洁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了银灰色的轻纱,把世界装点得好似梦中一样。月光照在了我的摇椅上,就像 魔术 师一般,把躺椅变成银子做的了。

我紧紧地盯着皎洁的明月。月光如水,从九天倾泻下来,忽然我觉得,月脸是那样无奈。她歪着头,望着遥远的天边,好像天地间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发射月光只是为了倾吐心中的情怀。好月亮,你到底有什么心事?是不是和嫦娥一样,在等后羿,在等太阳?其实,你一点都不孤单“嫦娥一号”给你带去了不少快乐吧!它就是地球的使者——卫星!

从古到今许多年,世界上的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就是月亮你的愁容。好月亮,快把你的嘴角向上弯一弯吧!

月亮为题目话题作文2

在那漆黑的夜晚,伴随我们的,给我们光明的,照亮我们前面的路的,不是只有你最忠诚的陪伴我们吗?

月亮我想对你说,你那无暇的光,给了我们安心,踏实,给了我们信心和勇气。

月亮,我想对你说,还记得那是我第一次走夜路的时候,路边有一些在地摊上喝酒的人,让我感到无比的畏惧,那是在夏天,除了知了吱吱的叫几声,还有两排站的十分整齐的为我照亮路的“士兵”,还能有谁呢?不就剩下你了吗。

路上的汽车飞驰而去,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夏天的晚上穿短裤就是有点冷,无知的现代人一点也不知道珍惜祖先创造的世界,路边一堆垃圾,散发出了难闻的气味,就在这时,有道光照向了我,让我刹那间感到了温暖,月亮,就是你,让我忘记了身边的一切。

只有你和我,成为整个世界,你发出亮光之后,我就看向了你,你没有坚强的外表,不像太阳,太阳的光,我们都不敢用眼睛直视它,而你不同,你发出的是微温暖,温和的光,让我们感到了温馨,你就像一个一个大姐姐,让我和你诉说着心声。

月亮,我想问问你,你身边到底有什么,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告诉我吗?你如果变成一个孩子,相信比谁都天真烂漫;你如果变成一个工作者,相信比谁都踏实能干;你如果变成父母,相信比谁都善良慈爱。其实,我都是把你当成比我大几岁的姑娘,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安静的坐下来指着你谈心。

月亮,我想对你说,真实的你,离我,远吗?

月亮为题目话题作文3

清冷的夜空中,残月发出淡淡的银光,几颗孤星寂寞地闪烁。

这样的夜晚,陪伴我的,恐怕只有手心里的一枚菱角罢了。小小的菱角,洁白的果实,月亮一样弯弯的形状。淡淡的香气中,所有的回忆,就那样氤氲开来。

那是我很小的时候。

“张开手掌,接着。”奶奶说。我听话地张开手掌,抬起头,撞上奶奶笑吟吟的眼睛,眼角有细细的鱼尾纹。“吃吧。”手心躺着已剥净的菱角,洁白的小月亮。“好吃吗?”她微微笑着,眼神无比温柔。“嗯……奶奶,还要!”我伸手。“呵呵,好好好。小馋猫。”奶奶慈爱地笑笑,握住我的手,“咱们去买多点。”

午后的阳光,带着淡淡的倦意。空旷的街道,慵懒的行人,躺在竹椅上摇扇的老人,树阴下打瞌睡的狗,再平凡不过的午后。卖菱角的人坐在三轮车上,车后架着一口大锅。看见我们,他从车座上跳下来,掀起锅盖。热腾腾的香味搅乱了宁静的空气。

我站在一旁等,终于,奶奶接过了装菱角的袋子。我伸手要抢,奶奶不给:“烫呢,烫呢。”

回到家,奶奶静静地把菱角摊开在桌子上。等凉了,她才抓起一个,剥开黑色的外壳,塞进我手里。

那小小的菱角,是儿时的零食,那再熟悉不过的香味,溢满童年的梦。

现在,是梦醒了么?只留下我一个人,倚在窗边。

再也没有人会细心地提醒我菱角还烫着;再也没有人会把一枚枚菱角剥好,放在我手心。

而那卖菱角的人,他的三轮车,热腾腾的香味,都还在吗?

手心一枚小小的月,天一上轮残缺的月。故乡,奶奶,童年,都迷失在菱角香中。月光,清晰而模糊。

而我,只能守候在窗前,等着回忆,一点一点明亮。

这样的思念,月亮会知道吗?

月亮为题目话题作文4

在夜最静的时候,呼唤着月亮,欣赏着月亮的容颜,现在我离月亮最近,我听清了月亮在歌唱,洒在小镇,格外脱洒的笑颜,风吹拂,大自然的美貌也使我感叹,灯光照淡了午夜的黑暗,却照亮了月亮,然而,月亮却在哭泣。

月亮在哭泣,她的温柔冥冥地隐藏在透湿的眼神里,深深的看着,心里充满着惆怅,月亮仍唱着小镇过去的歌谣,我跟随着 传说 ,愿替它们挡下所有的痛苦,在言语中的星星,描绘出了所有梦的幢憬,浮现在眼前的光芒如同你我的善变,有许多缤纷的生活,然而忘了我的平凡,月亮,我看不见你的身影,告诉我你平安如昨日。

月亮的歌声,已洗去了我简单我回忆,河中的倒映,祈求和平的我们哪,在一霎那忘却的自己的身份,还能否漫步在雨中看月亮弯弯的,高挂在泪中,不知道眼眶中的是泪或是雨,很懊恼,但有避雨的屋檐,留恋着人世间,留恋着月亮的歌声,童年的长槁由自己握在心中,拥抱雨中的月亮,飞扬的歌声请带给星星一抹璀璨,很悲伤,却喜欢自己,嬉笑在人间吧,月亮在轻吟。没有说明没有约定,也没有甜蜜的回忆,蒲公英还是会飞扬的,它也是随着月亮的歌声飞翔,在生命的残酷与守候中。

还等候着雨的到来,出门了,伞也不会湿,烟雨,烟雨…还能让我注视着你,视线落在,孤单的你和我,生命正在被催眠,我体内还有月亮的歌声不断地回响着,阳光会唤醒沉睡的梦,还有我在守候,曙光中的晨星,晃悠走在山的小径,像是最后的泪滴,悄悄走出没有人影的小巷。

亲手画一个句号,很圆,很圆…月亮还在 唱歌 ,幽幽,潇洒走出了回忆,月亮还在唱歌,啊~月亮,啊~月亮,仍唱着小镇过去的歌谣。

月亮为题目话题作文5

在文人墨客的眼中,她是曼妙多姿的。时而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高洁;时而有“松排山而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的妩媚;时而有“明月出深山,苍茫云海间”的神秘。她是辽阔的宇宙中一颗璀璨的星球,她时而如玉盘,时而如玉钩,变化多端,真是令人猜不透。她是地球的邻居,可能会成为第二个“生命的摇篮”……

她围着地球旋转,旋转,似乎是一个士卫在守护着国王,她日日夜夜地旋转,旋转,在夜晚不知疲倦地为我们照明,似乎是一盏巨大无比的照明灯,放射着皎洁无比的月光……

她在人们心中有着一个重要地位,也流传着许许多多奇幻的深化: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也有广寒宫、玉兔、桂树等等之说。她总是有着纯洁、神圣的地位。

她早已被人们认可,但她却是一个贼。

她是一个贼,索然她在夜晚为我们照明,但她却偷了太阳的光充实自己,再放射出交接的光辉,让人们给予她赞美,给予她地位,给予她荣耀。

她是一个贼,她偷走了地球的地心引力。她虽美,但却是偷来的,不光彩的,是虚伪的。

她虽是贼,但她却有着自身的魅力。

她的魅力其大,丰富的资源蕴藏其中,氦能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在她身上寻找到了生命的迹象,将来可能拯救全人类……

月亮为题目话题作文6

夜,刚刚暗下来,深雾层层弥漫,渲染出一个平静祥和的夜,白雾在轻柔日光和路灯的照耀下,便染成了金色。月光下,树叶“簌簌”作响,仿佛在弹奏着一首委婉的曲子,那跳动的音符仿佛是从朦胧的月色跃出来的,令人陶醉。

皎洁的月光引起了我无限遐想:在古代,月亮是一种情思,能勾起文人墨客的心,看着月亮,心中便涌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他们写下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看着月亮,他们感悟到了世间的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现在,月亮已成为世人的一种目标,一种去征服、去探索的目标。在此,我为自己的祖国感到无比地自豪:20_年10月24日18时50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用后,于20_便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_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落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球表形貌与地质构造等科学探测……

夜色已深。清亮的月光一泻千里,洒在广袤的平原上。大片的田野和纵横其中的树木,被如银的月光照得清清楚楚。远处的一两处灯光被车拉得很长很长,好像车上的哪个调皮小孩拿粉笔画了一道长长的白线一样。

迎着月光,人们的一天结束了,它充满了希望。

月亮为题目话题作文7

儿时,夏天的夜晚,明月高挂天空,每每这时,就成了我和妈妈出去散步的好时机。

哪一个小孩没有仰望过神秘的天空,我也不例外。跟妈妈一起出去散步,添着冰激凌,头呈60的角斜仰这神秘的天空,就会发现月亮跟着我走。一开始,我一厢情愿地认为月亮是属于我的,它就会像守护身一样保护我。可后来对这样的“跟屁虫”厌倦了,便问妈妈;“妈妈,月亮怎么一直跟着我走。”妈妈听了扑哧一笑,她没回答我,被我问倒了。

上学后,通过一些书籍,我对月亮更加向往了,许多有关月亮的 神话 故事 紧扣我心扉。比如中国的“嫦娥奔月”,希腊的“月亮女神”,这些故事十分神秘,令人充满对美好事物的遐想、向往,正合我胃口。

到了现在,我渐渐染上了一阵科学风,而对月亮的各种谜底,也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儿时“月亮跟着我走”的谜底,一些月亮的有趣天象都让我对月亮进一步地认识了。但,月亮在我心中,永远是不会因为我明白真相后而失去了神秘感,永远不会。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月亮倍加青睬。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如,张若虚的“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些脍炙人口的咏月佳句,使我有种冲动,就是希望自己能写一手好 文章 ,能够对月亮畅所欲言,只是我文语匮乏,未能满足心愿。

皓月当空,又想起儿时那一个个动人的夜晚,想起那轮明月伴我走过的情景,我触景生情,笔尖不禁一颤:

月亮,伴我同行。

月亮为题目话题作文8

夜,来临了。我漫步在湖边,不经意间,我看到了月亮在湖中的倒影。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清晰可见的月亮,静静的倒影在水中,是那样美丽、迷人。

洁白无瑕的月亮在天空中是那样皎洁,再加上周围黑色的衬托,显得更加引人注目。镰刀似的它,锋利极了;玉盘似的它,美伦美奂;稳稳当当的挂在天空,让古往今来多少人产生了美妙的幻想。

月亮的银辉随心所欲地洒落在湖面上。惹得清澈的湖水像是藏着许多的宝石,让人见了,谁都不人心去破坏它,破坏这种宁静!它的洁白中没有一点杂质,是那样的纯,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此时此刻,闭上眼睛,去体会这时的静,用心去聆听月亮姑娘与星星们的窃窃私语,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啊,外出的人们,在孤独的时候望着圣洁的月亮,常常就会想起自己那可爱的家乡,以及那里的亲人们。在人们眼里,月亮是亲切的,慈祥的,它常常给人一种诗意感,而李白就是在夜深人静时创作出《静夜思》的。

人们喜欢在月下散步、聊天,因为他们觉得在月亮下,才能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月亮也是他们重视的聆听者,安静的在天上听着,并且保守着这些美丽的秘密,除了它与倾诉者,谁也不会知道。人们喜欢向它吐露心声。

月亮啊!你是多么完美,多么受人喜爱!

月亮为题目话题作文9

月下华容前记无尽的是记忆,记忆中闪光的却岁月流金,向外望,广阔的是未来,记忆已远远流去,感怀,却不忍感伤,我从水中舀起一鸿凌驾于传说的月光;

春节 月光如流水,悄悄漫进门槛,回栏,帘窗,映在窗间的幻影,悄悄羡慕着桌上的团圆饭,桌边的笑,午夜时分滴答报到,跳动的福和着鞭炮,节奏依故,一窗晃晃的月光;

元宵节 月色无暇无斑,月下世事冷暖,冷冷的月跳进火热的汤,一只只彩灯,飞舞的进入你的梦,你的希望,你美美的捧起那只青瓷,惊醒,原来是一碗满满的月光;

清明 节月下静静待你开放,但你却固执地偏等阳光,一棵随风的清明柳,一坛上佳的杏花村,轻轻的风吹醒了沉睡的你,是春暖花开,还是春色满园,满园中只有绽放的月光;

端午节 月夜里,你为了忠义,悄悄投向了汨罗江,带着满腔热血,涂抹华夏人千年的骨气,月光寻到了你的足迹,嗅到了那撼天的豪气,无言的他感动了无言的我,在百舸争流中忆起,我的情,我 收藏 的月光;

中秋节 月朗风清,簇拥着满天的星,花好月圆,祁盼春华秋实,我轻轻酥卷一只满满的月,远处隐约黄种大吕,近处间或远耳玉磬,不知那音符悄悄溜到了哪里,我耳边荡漾着传说的歌,诉说着广寒的凄凉,迷途的月光;

国庆节 月华已黯然了一百年,六十年前的光辉岁月,一位巨人已慢慢苏醒,三十年来的风霜雨雪,东方巨龙正快速崛起,光荣的红色十月,成就了无数传奇,让我们在新时代记起父辈的峥嵘岁月,让我们在崛起中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红旗,我们身肩使命,抬头仰望,一往如前的月光。

月亮为题目话题作文10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古唐那位诗仙,有多少“云霞未改色,山川犹夕晖”的意象?他最留恋的美景存何方时,我的心间又泛起层层涟漪。

柔美的秀丽江南,六月荷花别样红,绿竹亭亭静立,也故有能和西子相媲美的西湖。一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说出多少文人墨客的心意。长安这锦绣之城,哪怕是柔美秀丽江南也在其面前黯然失色。他最美的意象是江南或是长安吗?

坐在月下,品着清茶,臆想着一千五百年的那位诗仙,是否也和我一样在月下酌着小酒品着他心中的故乡月呢?都不及极乐之宴。这场为贵妃贺寿的盛宴,文人墨客也有幸目睹这场空前盛大的宴会。“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他又用寥寥几字勾勒出贵妃姣好的姿态。李白心中最美的意象会是她吗?

这场宴会是唐朝繁荣昌盛的象征,却也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

那位酒仙和诗仙,他也被赐金放还。退隐山林,不谙世事,终日饮酒作诗品月,活的倒也快意。可是他心中依旧放不下,放不下那个曾经被他大笔一挥的那个盛唐。他怀念好友,放不下长安,更放不下整个唐朝。于是,他便在暮年之际,投身军事,哪知一心报效祖国却被流放至夜郎。李白已经历经沧桑,阅尽天下事。他不再是曾经长安那个风度翩翩的得意公子了。他从一个身如竹,发如墨的公子,变成了一个眼已花,头覆雪的老翁。他那颗爱国之心却依旧不变。李白一生有许多身份:侠客、隐士、诗人…… ……而他最钟爱的不过是那个“翰林学士”罢了。

一生狂妄,醉生梦死的谪仙人心中最美的景象不是月景,不是柔美秀丽的江南,更不是“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不求一生达官显贵,只求国泰民安。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述写以月亮为题目的话题作文十篇相关文章:

★ 述写以月亮为题目的话题作文五篇

★ 以月亮为话题的作文4篇

★ 小学生以月亮为题目的话题作文五篇

★ 以月亮为话题的作文

★ 以月亮为题的现代诗歌

★ 以月亮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 以月亮为话题的作文

★ 以月亮为话题写一篇作文600字

★ 以月亮为话题写一篇作文600字作文

★ 以月亮为话题的作文500字作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家都知道这是写思乡的古诗,是借月亮来抒情的!但看到月亮,大家是不是想问:月亮一到中秋就像个圆盘!我们在一边走一边望月亮的时候,月亮为什么像个小姑娘一跟着我呢???对!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这月亮的故事吧! 晚上我们踏着,轻快的步伐,向景色宜人的湖边走去!在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坪上面镶嵌着一颗黄宝石,那就是月亮!望着天空一边走,月亮像个淘气的小姑娘跟着我!!!我想甩掉它,立刻躲到了房屋后,不见它那圆嘟嘟的身影,走出了屋后,他又追上了我,我跑呀跑!它紧追着我不放!我向着前面的妈妈喊:“救命!妈妈!月亮食人怪要吃我!救命……”妈妈循着我那害怕的声音说道:“月亮婆婆是不会吃人的!!!”听到这我刹住了脚步说:为什么?他老跟着我!”妈妈用那慈祥的声音说:“宝贝别害怕!让妈妈告诉你为什么月亮婆婆爱跟着你!” “月球离我们很远,我们边走边看月球的时候,月球相对于我们的视角和大小明暗都没有变化,因此我们的主观感觉就是月亮相对于我们是不动的,也就是月亮在跟着我们走. ”妈妈说,“你再想一想,汽车车子开动,看看远处的山是不是好像在跟着我们跑呢?哈!真是这样啊!山可是不会跑的,那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路边的树木、电杆离我们很近,它们会从我们身边一闪而过,可远处的山呢~由于同较高而且离我们较远,我们走过一大段路始终都能看到它,这样一来“一闪而过”的树木和“始终能见”的远山,形成了反差,让我们有了一个远山也在跟着我们“跑”的错觉。” 那最后说月亮,月亮高高挂天上,它高不高啊?它给我们造成的错觉就更明显了,我们走着,走着,走了很远,抬头还能看到月亮,边看边走?脚下的道路、身边的大树、高楼的移动都能和月亮的“不动”形成鲜明的对照。 原来是这样!!我望着天走着!月亮婆婆看着我!!其实月亮没有动!!!!!科学理论真有趣!!!!!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出门散步。虽然报纸上说因为台风的缘故,中秋之夜难见明月,我还是忍不住抬头,在云雾层层中寻觅月亮的影子。终于,在重重雾霭背后,我看到了月亮藏匿的身影,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像袅娜的少女闪躲着身姿,让我惊叹它的美。可环顾四周,路人行色匆忙,全然忽视了空中的一轮明月。唉!中秋夜,这个属于月亮的夜晚,却少有赏月的人,月亮,一定很寂寞吧。但月亮的孤寂又岂止是今天,在这所谓的大城市中,即使天天有明月,人们能看得到吗?偶尔看见远远天空上的一丸灰白,它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消逝在从林般拔地而起的水泥高楼之间。而匆忙的路人们各自奔波于繁华的街头,或低头看表,或从车窗中张头出去,探看拥堵的路况。又有谁会抬头寻找夜空中这一轮被忽视的明月。月亮被城市冷落着,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注目与回望都是欣赏,无视就是种让人锥心般疼痛的否定。回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对月亮的认知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从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东坡居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给了古人太多的遐思与神往。但当1969年,在月球上第一次有了人类的脚印。这是人类对月球认知的分水岭,从此,关于月亮的神话将不再有新的演绎。人们研究的也不再是美丽的广寒宫,伐桂的吴刚,而是如何利用月球上的资源,开发月球,来造福自己。月球的神秘不复存在,对月亮的情感也在路边闪烁的霓虹灯中渐行渐远。我抬着头,伫立者,和月亮孤独地对望着。冷冷的月光,像月亮的感伤,向我袭来

论中国古诗中的月亮摘 要: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关键词: 月亮、象征、思念、失意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1.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本文前面已说过,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君从故乡来”(王维《杂诗》),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月夜》)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三、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一样一段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一神话原形逐渐成为失意的情感象征: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屡遭苦难之时,也常常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杜甫的《月》诗中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诗句。诗人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寡居月宫的嫦娥,无法忍受月宫的孤寂苦寒,她只得独自一人,自斟自酌,以洒打发死一般寂寞的日子。诗人孤身年老,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和嫦娥的处境多么相似!李商隐也写道:“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作者借嫦娥曾偷食仙药飞升月宫的传说,来比喻和象征自己也曾想“蟾宫折桂”,后因不幸被牵入牛李党争,不但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且落魄终身,因此清冷与后悔之情,溢于言外。诗人置身于月光下,遥想月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但中国的诗人是善于逃避现实的,当他们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到困顿时,有的人颓唐厌世,极其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苏东坡就总结出一条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成为士大夫们逃避现实的好去处,此时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象,它成为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了。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首诗里,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诗人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甚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成为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月光衬托着诗人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月亮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虚静,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表现心的虚静。正如傅绍良所说:“在哲理升发阶段,月亮不仅是主体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创作主体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自我外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体验那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四、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月亮孤悬天际,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在这种心态中,明月意象常作为永恒的象征。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时也成了阅尽沧桑的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月下神思飞跃,他将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李白的《把酒问月》更是将月亮的哲理升发上升到一个高度:“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运行的空间轨迹,表现月亮由升到没、从秋复春、幽静孤寂的变化规则,提示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他通过对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剧性,同时也提示了人生真趣和价值: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虚静又正是宇宙万物的真谛,何须让有限的人生去承担那些无益的忧虑呢?人类虽然不可能永远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远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在这些诗句中,皎月横陈,朗照乾坤,引发了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月亮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月亮在中国人眼中是永恒的。有意思的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段著名的对白:“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我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认为月亮可以作为永恒的代表,但从这段对白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并不认为月亮是永恒的,恰恰相反它是运动的。这同中国人的普遍心态背道而驰。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所以,只有中国人才最能理解月亮所象征的永恒。永恒是“中国的月亮”所具有的特点。结语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月亮仍是情有独钟的,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本文依据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选择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词,根据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以上几点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衷心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对“中国的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让大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给你三种文体第一篇:记叙文我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太阳已落下,月亮已升起。我无暇顾及这些,仍回想着这次考试。老师念分数时,我的心跳得厉害,越是害怕的事越避免不了。我不敢正视老师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不敢看那可怜兮兮的分数,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多少天来努力的成绩,但我不得不信,那可怜的分数就摆在自己的眼前,自己失败了。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我想起了父母,此时也许还在辛勤的劳作;想起了父母起早贪黑干活的身影,那样瘦小;想起了父母那在太阳底下晒得发黑的脸,无情的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了条条皱纹,还有那皲裂的双手;想起每次临行前父母关切的话语、期待的双腿;想起了关心她的一切人。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痛苦的回忆,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一个高大笔直的形象闯入我的眼帘。我定睛再看,原来是窗外那棵白杨,那棵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生存下来的白杨,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我突然又想到居里夫人、爱迪生、威灵顿将军……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不,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回去那曾属于我的第一。失败只代表昨天,只能意味着过去,过去的一切只能化作零,我要重新开始,以新的姿态面对失败,迎接下次挑战。 满脸的泪水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我的全身,我拉亮了灯,宿舍一下温暖了许多。我看着被泪水浸湿的试卷,擦干泪水,握起笔,开始认真总结,寻找失败的原因……我要让这次失败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第二篇:说明文其中一:导读:关于月亮的说明文有好多,可以从多个角度选题对月亮进行说明,写成说明文。本文是对我们在地球上所见月亮形态——月相的说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词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那么,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呢?“月有阴晴圆缺”,我们所见到的月亮,圆月、月牙、上玄月、下玄月等等不同的月相,都是由月亮、地球、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决定的。我们知道,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反射太阳的光线;并且,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在运转中,它们形成了不同的相互空间关系,我们在地球上就看到了不同的月相。有时,我们一点儿月亮都看不见。当太阳、月亮、地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月亮在太与地球之间时,也就是每个月的初一左右,我们是看不见月亮的。因为地球的明亮一面与月亮的黑暗一面相对,所以,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就是无光的,因为无光,又是白天,我们只能看到太阳的光辉,而看不见月亮。这一天被称为朔日。有时,我们能看见圆圆的月亮。月亮总是逆时针绕着地球转动,所以,每个农历月份的十五六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成一条直线并且地球在中间,这时,我们看到的是一轮皎洁而又明亮的圆月。因为在这个时候,地球的黑暗面(也就是夜里)正对着月亮的明亮面。这一天被称作望日。空中的月牙像一个小香蕉。每当月亮在太阳与地球之间并且与“太阳和地球”这条直线成一个角度较小的锐角时,我们看到的就是月牙,当然我们的眼睛就是这锐角的顶点。这时是天刚黑的时候,就是农历每月的月初,谚语说,“初二三,月牙钻。”月亮不停地绕地球逆时针转动,与地球和太阳这条直线的角度越大,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明亮面积也就越大。当月亮与那条直线成直角时,我们看到的就是半个月亮,也就是农历的初七八左右。当超过了90°小于180°时,我们看到的是大半个月亮。同样,过了180°,月亮越来月缺,最终又回到了朔日。这就是我国的一个农历月月,共计是29天多一些。月食和日食是罕见的,不是每一个月都有。当太阳、月亮、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并在同一个轴线上时,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挡住了太阳投向地球的光线,将自己的阴影投到了地球的表面上,在投影面积中看太阳,太阳就黑了,这就是日食。这一天只能是农历初一。当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在同一个轴线上,地球在太阳与月球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投向月球的光线,在地球的黑夜那一面看月亮,月亮就是黑的了,俗语说是“天狗吃月亮”。这一天只能是农历十五。正是这些原因,月亮不能总是圆的,也不能总是缺的。是宇宙的魅力使月亮的相貌神奇多变。其中二:寂寞的月亮 在我的视野里,月亮是寂寞的。她那么孤单地悬挂在天空,星星离她那么遥远,地球离她那么遥远,就连一直在给她光和热的太阳,也总是离她那么遥远。月亮孤孤单单地悬挂在天上,已经有数亿万年了吧?这是何等漫长的寂寞呵! 看那些从月球上发回来的照片,月亮上面,永远都是冰天雪地的样子,永远都是戈壁荒原的样子。月亮上面,有山峰,但那些山峰是寂寞的;有峡谷,可那些峡谷是寂寞的;她的那些平原,广裹地铺展开去的,不是江南水乡那样的美,而是无尽的荒凉。月亮上没有风,她连听一听轻风吟哦的机会都没有;月亮上没有雨,她连看一看雨丝飘飞的可能都没有。她没有树,没有水,没有空气,甚至连一丁点的小小生命也没有。月亮,不只是寂寞,而是死一般的寂寞了。 关于月亮,从古到令,有很多传说,什么“嫦娥奔月”,什么“吴刚伐桂”,但是月亮压根儿就没有过这些。那些传说,不过是人类的种种附会罢了。月亮什么也没有。也许,她正是为了排解寂寞,才不停地围绕着地球旋转的吧?如果是这样,那她的寂寞就更加让人心疼了。可是,我们心疼过或关心过月亮的寂寞吗?没有。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想到过她的寂寞与孤独。我们看不到她的时候,总是在心头埋怨着她,甚至是不停地指责着她。很多年了,月亮总是这样被我们埋怨和指责着。我们只知一味地从她那里享受月光、获得诗意、索取浪漫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月亮,我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一篇篇翻开来看,那不是写给月亮的,不是的,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我们还借助月亮唱过许多歌,然而,那一首首歌,没一首是专门唱给月亮的。是的,我们不仅没有为月亮付出过什么,而且,还无止境地向月亮索取。我们的这些行为,是多么地自私! 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 数亿万年了,月亮从来没有埋怨过广寒宫的寂寞,也从来没有向谁诉说过心中的孤独。她似乎知道寂寞的苦痛,所以,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不是吗?是月亮让李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大胆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狂放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成了可以永远结游的朋友。月亮也似乎懂得那些游子的心,所以她总是用她的圆祈盼人间团圆和美满。她总是希望每一个游子能够平平安安回家,总是祝福所有的有情人能够成为一生一世相亲相爱的眷属,总是盼望每一个家庭能够和和睦睦美美好好。除此之外,她还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装点我们的家园和生活,让我们一代一代在这诗意的家园中生生息息。据说,在月明之夜,那些小偷和其他不良分子,其犯罪的概率都小了许多。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是的,这就是月亮,她在广寒宫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她从不计较和埋怨,始终洁白、纯净、无瑕地高悬在天空中,给予我们无声的启示与祝愿。也许,这样的月亮才叫做月亮,而不是随便叫做一颗什么星星。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值得我们前赴后继地去仰望、去等待、去盼望,甚至去呼唤……然而,月亮又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她就是她,寂寞地悬挂于天空,孤独地洁白于天空。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 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 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 第三篇:议论文月亮为什么老跟着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家都知道这是写思乡的古诗,是借月亮来抒情的!但看到月亮,大家是不是想问:月亮一到中秋就像个圆盘!我们在一边走一边望月亮的时候,月亮为什么像个小姑娘一跟着我呢???对!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这月亮的故事吧! 晚上我们踏着,轻快的步伐,向景色宜人的湖边走去!在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坪上面镶嵌着一颗黄宝石,那就是月亮!望着天空一边走,月亮像个淘气的小姑娘跟着我!!!我想甩掉它,立刻躲到了房屋后,不见它那圆嘟嘟的身影,走出了屋后,他又追上了我,我跑呀跑!它紧追着我不放!我向着前面的妈妈喊:“救命!妈妈!月亮食人怪要吃我!救命……”妈妈循着我那害怕的声音说道:“月亮婆婆是不会吃人的!!!”听到这我刹住了脚步说:为什么?他老跟着我!”妈妈用那慈祥的声音说:“宝贝别害怕!让妈妈告诉你为什么月亮婆婆爱跟着你!” “月球离我们很远,我们边走边看月球的时候,月球相对于我们的视角和大小明暗都没有变化,因此我们的主观感觉就是月亮相对于我们是不动的,也就是月亮在跟着我们走. ”妈妈说,“你再想一想,汽车车子开动,看看远处的山是不是好像在跟着我们跑呢?哈!真是这样啊!山可是不会跑的,那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路边的树木、电杆离我们很近,它们会从我们身边一闪而过,可远处的山呢~由于同较高而且离我们较远,我们走过一大段路始终都能看到它,这样一来“一闪而过”的树木和“始终能见”的远山,形成了反差,让我们有了一个远山也在跟着我们“跑”的错觉。” 那最后说月亮,月亮高高挂天上,它高不高啊?它给我们造成的错觉就更明显了,我们走着,走着,走了很远,抬头还能看到月亮,边看边走?脚下的道路、身边的大树、高楼的移动都能和月亮的“不动”形成鲜明的对照。 原来是这样!!我望着天走着!月亮婆婆看着我!!其实月亮没有动!!!!!科学理论真有趣!!!!!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出门散步。虽然报纸上说因为台风的缘故,中秋之夜难见明月,我还是忍不住抬头,在云雾层层中寻觅月亮的影子。终于,在重重雾霭背后,我看到了月亮藏匿的身影,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像袅娜的少女闪躲着身姿,让我惊叹它的美。可环顾四周,路人行色匆忙,全然忽视了空中的一轮明月。唉!中秋夜,这个属于月亮的夜晚,却少有赏月的人,月亮,一定很寂寞吧。但月亮的孤寂又岂止是今天,在这所谓的大城市中,即使天天有明月,人们能看得到吗?偶尔看见远远天空上的一丸灰白,它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消逝在从林般拔地而起的水泥高楼之间。而匆忙的路人们各自奔波于繁华的街头,或低头看表,或从车窗中张头出去,探看拥堵的路况。又有谁会抬头寻找夜空中这一轮被忽视的明月。月亮被城市冷落着,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注目与回望都是欣赏,无视就是种让人锥心般疼痛的否定。回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对月亮的认知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从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东坡居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给了古人太多的遐思与神往。但当1969年,在月球上第一次有了人类的脚印。这是人类对月球认知的分水岭,从此,关于月亮的神话将不再有新的演绎。人们研究的也不再是美丽的广寒宫,伐桂的吴刚,而是如何利用月球上的资源,开发月球,来造福自己。月球的神秘不复存在,对月亮的情感也在路边闪烁的霓虹灯中渐行渐远。我抬着头,伫立者,和月亮孤独地对望着。冷冷的月光,像月亮的感伤,向我袭来

小学语文关于月亮论文免费下载

给你三种文体第一篇:记叙文我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太阳已落下,月亮已升起。我无暇顾及这些,仍回想着这次考试。老师念分数时,我的心跳得厉害,越是害怕的事越避免不了。我不敢正视老师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不敢看那可怜兮兮的分数,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多少天来努力的成绩,但我不得不信,那可怜的分数就摆在自己的眼前,自己失败了。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我想起了父母,此时也许还在辛勤的劳作;想起了父母起早贪黑干活的身影,那样瘦小;想起了父母那在太阳底下晒得发黑的脸,无情的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了条条皱纹,还有那皲裂的双手;想起每次临行前父母关切的话语、期待的双腿;想起了关心她的一切人。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痛苦的回忆,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一个高大笔直的形象闯入我的眼帘。我定睛再看,原来是窗外那棵白杨,那棵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生存下来的白杨,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我突然又想到居里夫人、爱迪生、威灵顿将军……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不,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回去那曾属于我的第一。失败只代表昨天,只能意味着过去,过去的一切只能化作零,我要重新开始,以新的姿态面对失败,迎接下次挑战。 满脸的泪水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我的全身,我拉亮了灯,宿舍一下温暖了许多。我看着被泪水浸湿的试卷,擦干泪水,握起笔,开始认真总结,寻找失败的原因……我要让这次失败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第二篇:说明文其中一:导读:关于月亮的说明文有好多,可以从多个角度选题对月亮进行说明,写成说明文。本文是对我们在地球上所见月亮形态——月相的说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词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那么,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呢?“月有阴晴圆缺”,我们所见到的月亮,圆月、月牙、上玄月、下玄月等等不同的月相,都是由月亮、地球、太阳三者的位置关系决定的。我们知道,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反射太阳的光线;并且,地球绕着太阳转,月亮绕着地球转,在运转中,它们形成了不同的相互空间关系,我们在地球上就看到了不同的月相。有时,我们一点儿月亮都看不见。当太阳、月亮、地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月亮在太与地球之间时,也就是每个月的初一左右,我们是看不见月亮的。因为地球的明亮一面与月亮的黑暗一面相对,所以,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就是无光的,因为无光,又是白天,我们只能看到太阳的光辉,而看不见月亮。这一天被称为朔日。有时,我们能看见圆圆的月亮。月亮总是逆时针绕着地球转动,所以,每个农历月份的十五六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成一条直线并且地球在中间,这时,我们看到的是一轮皎洁而又明亮的圆月。因为在这个时候,地球的黑暗面(也就是夜里)正对着月亮的明亮面。这一天被称作望日。空中的月牙像一个小香蕉。每当月亮在太阳与地球之间并且与“太阳和地球”这条直线成一个角度较小的锐角时,我们看到的就是月牙,当然我们的眼睛就是这锐角的顶点。这时是天刚黑的时候,就是农历每月的月初,谚语说,“初二三,月牙钻。”月亮不停地绕地球逆时针转动,与地球和太阳这条直线的角度越大,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明亮面积也就越大。当月亮与那条直线成直角时,我们看到的就是半个月亮,也就是农历的初七八左右。当超过了90°小于180°时,我们看到的是大半个月亮。同样,过了180°,月亮越来月缺,最终又回到了朔日。这就是我国的一个农历月月,共计是29天多一些。月食和日食是罕见的,不是每一个月都有。当太阳、月亮、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并在同一个轴线上时,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挡住了太阳投向地球的光线,将自己的阴影投到了地球的表面上,在投影面积中看太阳,太阳就黑了,这就是日食。这一天只能是农历初一。当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在同一个轴线上,地球在太阳与月球之间,地球挡住了太阳投向月球的光线,在地球的黑夜那一面看月亮,月亮就是黑的了,俗语说是“天狗吃月亮”。这一天只能是农历十五。正是这些原因,月亮不能总是圆的,也不能总是缺的。是宇宙的魅力使月亮的相貌神奇多变。其中二:寂寞的月亮 在我的视野里,月亮是寂寞的。她那么孤单地悬挂在天空,星星离她那么遥远,地球离她那么遥远,就连一直在给她光和热的太阳,也总是离她那么遥远。月亮孤孤单单地悬挂在天上,已经有数亿万年了吧?这是何等漫长的寂寞呵! 看那些从月球上发回来的照片,月亮上面,永远都是冰天雪地的样子,永远都是戈壁荒原的样子。月亮上面,有山峰,但那些山峰是寂寞的;有峡谷,可那些峡谷是寂寞的;她的那些平原,广裹地铺展开去的,不是江南水乡那样的美,而是无尽的荒凉。月亮上没有风,她连听一听轻风吟哦的机会都没有;月亮上没有雨,她连看一看雨丝飘飞的可能都没有。她没有树,没有水,没有空气,甚至连一丁点的小小生命也没有。月亮,不只是寂寞,而是死一般的寂寞了。 关于月亮,从古到令,有很多传说,什么“嫦娥奔月”,什么“吴刚伐桂”,但是月亮压根儿就没有过这些。那些传说,不过是人类的种种附会罢了。月亮什么也没有。也许,她正是为了排解寂寞,才不停地围绕着地球旋转的吧?如果是这样,那她的寂寞就更加让人心疼了。可是,我们心疼过或关心过月亮的寂寞吗?没有。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想到过她的寂寞与孤独。我们看不到她的时候,总是在心头埋怨着她,甚至是不停地指责着她。很多年了,月亮总是这样被我们埋怨和指责着。我们只知一味地从她那里享受月光、获得诗意、索取浪漫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月亮,我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一篇篇翻开来看,那不是写给月亮的,不是的,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我们还借助月亮唱过许多歌,然而,那一首首歌,没一首是专门唱给月亮的。是的,我们不仅没有为月亮付出过什么,而且,还无止境地向月亮索取。我们的这些行为,是多么地自私! 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 数亿万年了,月亮从来没有埋怨过广寒宫的寂寞,也从来没有向谁诉说过心中的孤独。她似乎知道寂寞的苦痛,所以,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不是吗?是月亮让李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大胆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狂放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成了可以永远结游的朋友。月亮也似乎懂得那些游子的心,所以她总是用她的圆祈盼人间团圆和美满。她总是希望每一个游子能够平平安安回家,总是祝福所有的有情人能够成为一生一世相亲相爱的眷属,总是盼望每一个家庭能够和和睦睦美美好好。除此之外,她还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装点我们的家园和生活,让我们一代一代在这诗意的家园中生生息息。据说,在月明之夜,那些小偷和其他不良分子,其犯罪的概率都小了许多。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是的,这就是月亮,她在广寒宫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她从不计较和埋怨,始终洁白、纯净、无瑕地高悬在天空中,给予我们无声的启示与祝愿。也许,这样的月亮才叫做月亮,而不是随便叫做一颗什么星星。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值得我们前赴后继地去仰望、去等待、去盼望,甚至去呼唤……然而,月亮又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她就是她,寂寞地悬挂于天空,孤独地洁白于天空。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 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 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 第三篇:议论文月亮为什么老跟着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大家都知道这是写思乡的古诗,是借月亮来抒情的!但看到月亮,大家是不是想问:月亮一到中秋就像个圆盘!我们在一边走一边望月亮的时候,月亮为什么像个小姑娘一跟着我呢???对!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这月亮的故事吧! 晚上我们踏着,轻快的步伐,向景色宜人的湖边走去!在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坪上面镶嵌着一颗黄宝石,那就是月亮!望着天空一边走,月亮像个淘气的小姑娘跟着我!!!我想甩掉它,立刻躲到了房屋后,不见它那圆嘟嘟的身影,走出了屋后,他又追上了我,我跑呀跑!它紧追着我不放!我向着前面的妈妈喊:“救命!妈妈!月亮食人怪要吃我!救命……”妈妈循着我那害怕的声音说道:“月亮婆婆是不会吃人的!!!”听到这我刹住了脚步说:为什么?他老跟着我!”妈妈用那慈祥的声音说:“宝贝别害怕!让妈妈告诉你为什么月亮婆婆爱跟着你!” “月球离我们很远,我们边走边看月球的时候,月球相对于我们的视角和大小明暗都没有变化,因此我们的主观感觉就是月亮相对于我们是不动的,也就是月亮在跟着我们走. ”妈妈说,“你再想一想,汽车车子开动,看看远处的山是不是好像在跟着我们跑呢?哈!真是这样啊!山可是不会跑的,那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路边的树木、电杆离我们很近,它们会从我们身边一闪而过,可远处的山呢~由于同较高而且离我们较远,我们走过一大段路始终都能看到它,这样一来“一闪而过”的树木和“始终能见”的远山,形成了反差,让我们有了一个远山也在跟着我们“跑”的错觉。” 那最后说月亮,月亮高高挂天上,它高不高啊?它给我们造成的错觉就更明显了,我们走着,走着,走了很远,抬头还能看到月亮,边看边走?脚下的道路、身边的大树、高楼的移动都能和月亮的“不动”形成鲜明的对照。 原来是这样!!我望着天走着!月亮婆婆看着我!!其实月亮没有动!!!!!科学理论真有趣!!!!! 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出门散步。虽然报纸上说因为台风的缘故,中秋之夜难见明月,我还是忍不住抬头,在云雾层层中寻觅月亮的影子。终于,在重重雾霭背后,我看到了月亮藏匿的身影,在朦胧中若隐若现,像袅娜的少女闪躲着身姿,让我惊叹它的美。可环顾四周,路人行色匆忙,全然忽视了空中的一轮明月。唉!中秋夜,这个属于月亮的夜晚,却少有赏月的人,月亮,一定很寂寞吧。但月亮的孤寂又岂止是今天,在这所谓的大城市中,即使天天有明月,人们能看得到吗?偶尔看见远远天空上的一丸灰白,它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消逝在从林般拔地而起的水泥高楼之间。而匆忙的路人们各自奔波于繁华的街头,或低头看表,或从车窗中张头出去,探看拥堵的路况。又有谁会抬头寻找夜空中这一轮被忽视的明月。月亮被城市冷落着,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注目与回望都是欣赏,无视就是种让人锥心般疼痛的否定。回首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对月亮的认知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从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到东坡居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给了古人太多的遐思与神往。但当1969年,在月球上第一次有了人类的脚印。这是人类对月球认知的分水岭,从此,关于月亮的神话将不再有新的演绎。人们研究的也不再是美丽的广寒宫,伐桂的吴刚,而是如何利用月球上的资源,开发月球,来造福自己。月球的神秘不复存在,对月亮的情感也在路边闪烁的霓虹灯中渐行渐远。我抬着头,伫立者,和月亮孤独地对望着。冷冷的月光,像月亮的感伤,向我袭来

我不知自己在窗前坐了多久,只知太阳已落下,月亮已升起。我无暇顾及这些,仍回想着这次考试。老师念分数时,我的心跳得厉害,越是害怕的事越避免不了。我不敢正视老师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不敢看那可怜兮兮的分数,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多少天来努力的成绩,但我不得不信,那可怜的分数就摆在自己的眼前,自己失败了。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桌面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我想起了父母,此时也许还在辛勤的劳作;想起了父母起早贪黑干活的身影,那样瘦小;想起了父母那在太阳底下晒得发黑的脸,无情的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了条条皱纹,还有那皲裂的双手;想起每次临行前父母关切的话语、期待的双腿;想起了关心她的一切人。如今……我觉得愧对他们的关心。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痛苦的回忆,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一个高大笔直的形象闯入我的眼帘。我定睛再看,原来是窗外那棵白杨,那棵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生存下来的白杨,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我突然又想到居里夫人、爱迪生、威灵顿将军……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不,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回去那曾属于我的第一。失败只代表昨天,只能意味着过去,过去的一切只能化作零,我要重新开始,以新的姿态面对失败,迎接下次挑战。 满脸的泪水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涌入我的全身,我拉亮了灯,宿舍一下温暖了许多。我看着被泪水浸湿的试卷,擦干泪水,握起笔,开始认真总结,寻找失败的原因……我要让这次失败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月亮永远亮不过星星 月亮永远亮不过星星你看,月亮和星星比,大了好多. 但是还是可以看到月亮最旁边的星星,月亮永远亮不过星星。 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多岁是写过一部中篇小说《穷人》,学工程专业的他怯生生地把稿子投给《祖国纪事》。编辑格里罗维奇和涅克拉索夫傍晚时分开始看这篇稿子,他们看了十多页,然后有打算看十多页,一个人读累了,另一个人接着读,就这样一直到晨光微露。他们再也无法抑制住激动的心情,顾不得休息,找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住所,扑过去紧紧把他抱住,流出眼泪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孤僻内向,此刻也无法掩饰自己的感情。他们告诉这个年轻人,这部作品是多么的出色,让他不要放弃文学创作。之后格里罗维奇和涅克拉索夫又把《穷人》拿给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看,并叫到:“新的果戈理出现了。”别林斯基一开始不以为然,“你以为果戈理会像蘑菇长得一样快呀!”但是当他读完以后也激动的语无伦次,瞪着这个陌生的年轻人说:“你写的是什么,你了解自己吗?”平静下来以后他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你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了19世纪经典作家,被西方现代派奉为鼻祖。 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光芒好象是盖过了格里罗维奇、涅克拉索夫和别林斯基,不过其实是格里罗维奇、涅克拉索夫和别林斯基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变成一个大月亮,不过真正的最璀璨的光芒是属于格里罗维奇、涅克拉索夫和别林斯基的中秋节的作文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 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怀着无比轻快的心情,我们迎来了上中学以来的第一个中秋佳节。 原本打算好好赏一赏月的,我家楼顶是最好的赏月场所。可是原计划糟到暗算,学校在中秋节那一天,突然传来了一个不知是好是坏总之破坏了我原来计划的骇人消息:按上级领导规定,中学生中秋节将在学校度过,晚上6点30分到校组织看露天电影《走进毛泽东》,全部学生自带报纸“席地而坐”。我们一听,全部傻眼了。接着,发出一声声叹息:“唉——”“真讨厌——”刹时全班变成菜市场。 可再怎么叫也没办法,我们当即决定:既然如此,就要使这个中秋节过得别具一格。于是,我们便密谋了一个开心的“赏月计划”。 中秋节晚上,我“密谋”的要求,带了一个双黄月饼。呵呵,着不是单我一个人吃的,是……哦,My got,不能说,说了这个计划就完了。 一到校,刚好六点半。我们在愤骂声中勉强坐下后,便把报纸连接铺在一起,那时准备用来放月饼和吃月饼的!呵呵——可能你已猜到一半了,我们将在这里一起吃月饼! 一开始,我们混混沌沌地看了一点电影,然后就是挤成一堆聊天。忽然聊到月亮,便一齐抬头望月。呵,月亮呈红铜色,活像月食发生了。圆倒挺圆,只是……这颜色也真倒挺另类。不过,我们的计划也很别样,也就不计较这么多了。红月亮就红月亮,月亮还不一个样,颜色的差异或许会更具吸引力。 八点种悄悄地来临了。这是我们吃月饼的“神圣时刻”。徐倩华、钟伟、我、李澜涛各自带了一个不同的月饼来吃,恰好凑成一盒多元素月饼——白莲蓉、哈密瓜、双黄蓉、五仁香。我们兴致勃勃地切开一个又一个月饼,六七个人围成一圈“品尝”四种不同味道的月饼,气氛热热闹闹,轻松搞笑。边吃又边看电影,还在“赏月”(实际上就是随意看一眼,没有多少人认真看它)。班长陈秀烨发话了:“我们吃得这么开心,不妨把廖韶婷的双黄给老师吃吧。”不愧是班长,我们举双手赞成。如果老师也能分享我们的快乐,那岂不是“皆大欢喜”?因为“快乐也是一种传染病”,把我们闹翻天的快乐通过一个小小的蛋黄月饼所传达给老师,希望老师也和我们一样过个开开心心的中秋节。 这个中秋节十分特别,这或许是上中学的第一份“友谊加固礼”吧!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还有就是应节的月饼和灯笼。祭拜的当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称她为月娘。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 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故乡有一习俗,凡是无疾而终的人,不论年龄,家人都要为其喊魂,为的是让游魂上路,投寻好的归宿。每得佳期,无尽的荒野中,死者的家属趁着夜色,一个提盏昏黄的油灯,另一个拿着竹子或者竹桶,边走边敲,嘴中喊着死者的姓名,声声悲切。如今这一习俗在苏北等地还能见到。而我小时因为贪玩,晚上睡觉爱哭,奶奶也会蹒跚着她的双腿,慢慢地走到田野里,轻声喊我的乳名,现在才知道:她认为我把魂丢掉了。唉!那正是老人慈爱之处了。到我入学堂时,家里没有电视可看。放了学的我们,精力和时间都多得无处发泄,就象放养在院子里的小鸡仔,满地乱跑。大人骑着自行车下班回家,每每一进巷口就不得不放慢速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蹿出个孩子,在车笼头前一掠而过,把大人们唬得一阵大嚷。记得那时侯我最大的兴趣是跟奶奶去看戏。跟奶奶去看戏的最大好处是奶奶不会忘记让我点补些小食。我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戏只是看看热闹而已。戏台是用油布搭好的,门外有个收钱的,只听到里面咿呀地唱着,还有闹哄哄的声音。我跟奶奶坐在一起,我只顾吃东西很少关注那些抹了粉的人。但还记得一些,有个画着象关公的大黑脸的人,端着酒杯,旁边有个粉头女的在劝酒,还嘻嘻地唱着,突然那个男的皱起眉头,咿呀跳了一阵,挣扎一会就倒下了。这是一出谋杀亲夫的戏,大家都觉得演的好看极了。淮戏散场后,以至日落黄昏。戏台外变得十分的热闹。各路生意人都会在开戏前后聚集在这里,这就是远近有名的赶集。有卖糖葫芦的,一串串山楂裹上了晶莹剔透的糖片,惹得孩童满地翻滚着要吃。而我只对这个戏曲的结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问奶奶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奶奶告诉我,这个死掉的男人变成了厉鬼,在月色下要了他的原配老婆和她相好的命了。在路上,我一直不解,为何人死后可以变成鬼,难道鬼有那么大的法力,可以回来报仇。奶奶告诉我那个男人的冤魂在阴间不散,不肯喝孟婆汤,不想忘掉死前的记忆,在阎王殿里向阎罗发下重誓,若是拿了那对男女的狗命,即便是投胎成猪牛羊马被后世宰杀也可以。只是传说毕竟是传说,在我的生命里,确实遇到了真的厉鬼报仇的事情。但是若是鬼报错了仇,害错了人。那么死去的冤魂将会如何办呢,难道冤冤相报从阳间转到阴间。 在亲身经历下,我拿笔写下了《月色》这个凄惨的故事。蟒蛇河从村中流过,这是一个横亘在苏北平原上的一个古老村落,村中有破败的古寺堂,四周围以砖墙,墙壁斑驳,堂内庄严阴森,关公屹立堂中。墙角倒着碎石牌匾,字迹峻伟。堂外古木苍翠,绿草如茵。墙外清流萦绕,鸟雀相栖。村中河流密布,舟楫泛流,渔歌互答,鸡犬相闻。此村有个特别之处,便是蟒蛇河的河北叫射三堡,河南则叫黄尹庄,二者合一并为一个村,名叫凤池村。《尚书·益稷 》:“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凤池便是鸟首之栖息隐居之地。历史上,河北之人多来自江西、湖北,多豪杰;河南之人,皆迁自姑苏,多文人骚客。两处相邻,尽然相依相辅,和乐融融。蟒蛇河道两岸是郁郁葱葱的树和灌木,每至秋来,芦苇花便在空中飘舞。河深须两人叠加,宽达五条大船并排通过。不时,有白鱼激起浪花,水鸟掠过水面。每至夏日,烈日炎炎,水清澈,透凉,我等顽皮少年常畅游此中,水性好的一个猛子扎到底,沙泥细软,鱼群惊走。与天地为伴,与自然相依。这确实是儿时最大的乐处。然而,村中有一处老宅一直是我们少年的梦魇之处。记忆那是一座灰色砖房,屋檐是青瓦紧密排列,两处屋角有铜镜,在烈日下闪闪发光。当我背着书包,经过此地时,窗户总是紧闭,屋外有围墙,只是已倒塌,剩下半壁任由风吹雨打。 有时会听到屋内传来歌声,证明屋中是人而非鬼魅居住。这是一处什么样的住宅,会让儿时的我们充满着惊惧和不安。有同伴说,这屋里曾挂过人头,人们在屋外亲眼所见。不知真假,但是流言给这个老宅笼着一片不祥之云,待人们去探索和发掘。故事里的我就是这样的人,从出生便对新奇充满了兴趣。当兴趣朝好的方向发展时,那是欢欣鼓舞的。可是,我的兴趣这次却走入了一个破解不开往事的深处,越往里走,故事越透着刺骨的寒凉。在故乡,每当我看到池塘中游动的蝌蚪时,我仿佛便听到了秧田里蛙声。而此时,当我听到老宅里传来的歌声,我的心里一直徘徊着一个人,这一定是个忧郁的青年,所唱之歌,并非他所爱,似乎有谁在逼迫他使然。那么忧郁的歌声,没有器乐相伴,没有动人旋律,让过路所听之人感到冬日的寒意。我记得很清楚,故事开始于那天的下午。正值午睡时间,我趁着班长无暇顾及时,偷偷跑到校外面。烈日下,大街上空荡荡,看不到一个人影。我在蟒蛇河边偶尔能看到一条打渔的船,除了慵懒的艄公,睡去的鸬鹚,连苍蝇飞动都能瞧个仔细。此刻正是下午一点时分,河面安静。我于岸边找了个干净处,放下我褪去的衣服,其实也就裤头加小褂而已,脱光衣服像个油滑的泥鳅,一个跐溜便窜进了蟒蛇河,像条小鱼在水中游荡。蟒蛇河的对岸就是射三堡,虽然是同一个村,仅仅隔了一条河流而已,人的性格、脾性却会有很大差异。因我们四年级前都在黄尹庄上学,到了五年级开始才去河北的射三堡去读。平时,跑到河对岸的几率就小,见到射三堡的人都要毕恭毕敬地,因为听家长说那边有自己的亲戚和长辈。在水中遨游了有一段时间,我看到对岸几十米处热闹起来,我却低着头,不好意思往对岸看去。对岸是一群十多岁的少女在下河,有的穿着上衣,有的只穿着短裤,更有的便是裸着全身,在烈日午后享受这阳光。她们将身体的柔美与水的细流紧紧相连,在河岸的树荫下,她们尽情展示身形的美。似乎她们看到了我,又似乎根本没有顾忌到我的存在,也许对于一个9-10岁左右精瘦的小男孩,她们已无所顾忌,也可能根本不去顾忌。最后我没有抵御这种“天浴”的诱惑。在偷偷欣赏美丽胴体的同时,忽然间我的人生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多年以后,我去了很多的地方,看到无数的女子,我从不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人,我发觉女人身上的美丽,包含身姿、相貌只是一个空虚的外壳。真正让我无法抵挡的却是女性所散发的气质。 我在水中又钻了几次猛子。从水面探出时,我发现河岸边有一群学生走了过来,为首的那个,居然是我的父亲。他手上拿了个棍子,往我这里走来。看样子已经知道我偷偷溜出去。父亲是我的语文老师。他曾说过,我教育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有出息,唯独我这个儿子就是冥顽不灵。我从水里爬上岸,顾不得穿衣,光着屁股就往僻静处跑,听到了父亲的骂声还有对岸女孩们的笑声。我看这次真的无处遁形。正愁没有地方可以躲得时候,我发现了村中那个古宅。我毫不犹豫翻入墙内,躲在墙角之下。父亲和同学们的脚步从这里路过,驻足了一会。听到几个同学讲,“吴谦山最怕这个地方。不会来这里的。”于是脚步声渐渐地远去。我长吁了一口气。正要准备起身,回学校时。身后有把枯瘦的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我吓得转身,面前站着个青年。看长相我应该叫他哥哥,或者叫叔叔。他精瘦的身材,脸上落满了沧桑。只是对我的笑意让他年轻了几岁。看得出他并没有恶意,我紧张的心又稳定下来。青年哥哥指了指屋门,示意我要不要进去。难道他就是这个古宅的主人,难道让我去看古宅里的人头还有其它流传依旧的恐怖故事!我迟疑了。当我踌躇不决之时,我又听到了父亲还有同学们的声音,由远处传来。我怕他们再次转回来,便跟着青年进了屋。屋内居然并未我所想那样恐怖的情景,更多了些书卷气氛。虽然光线因窗户阻挡暗淡很多,可能屋主不太愿意开窗,窗户都用钉子钉住,屋内的桌椅整齐,茶几洁净,地面平整干净,空气里尚有未散尽檀香。墙壁是木质书架,摆着整齐的书籍和字画,从四书五经,至唐诗宋词,到四大名著,最后还有我后来所知曾国藩,胡适,沈从文等等著作。爱书的我居然看着如痴如醉,若是将课本换成书架里的任何一本,我宁可受父亲一顿板尺。对天生爱书的人来说,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抵不过书画价值。屋的主人能在一个僻野乡村藏书百千,真是极少见。对我这个刚学知识,字都不能读全的孩子来说,简直置身于书卷的海洋中。于是,我贪婪地找了本薄点的书,一看李白熟悉,就拿了本《李白诗集》, 一字一句研读。时间过得飞快,很快便是下午课时间了,我都差点忘记了。跟青年哥哥说了来此经历。哥哥说,以后要来的话,在门上敲三声,我给你开门。记住只能白天来。接着又非常严肃地说了三次,一定要记住喔,只能白天来 。我点了点头,虽然不知此话含义,便急匆匆往学校跑去。自然回去后,还是挨了顿训斥。那时也是当着耳边滑过的春风,转身就忘记了。我仍然偷偷跑出去玩,去做一些让父亲生气的事情。再次回到古宅,居然是一周之后。年少顽皮的我,对任何事物都是半分钟热情,因为家里的书都看得差不多了,百无聊赖之时,才想起古宅里那些书籍。正好是星期天,家长都午睡了。我突突小跑便到了哥哥家。这次看到古宅居然有种渴望进入的感觉。想起哥哥叮嘱的话,只能敲三声。我敲完后,便在门口等候。过了好久屋内也没有动静。我又咚咚咚的敲了三声,这次使力有些猛。门直接被推开了,我只好厚着脸皮走进屋去。这次屋内与上次有不小的区别,屋内有股发霉的味道,桌椅上落了灰层,似乎好几天没有人住进来。书架上的书籍还算完整,只是墙上多了些字画,我看屋内没人,正犹豫是否离去,墙上一副人物画吸引了我。这是一位站在河边的女孩的画卷,看画中女孩应是十六到十八岁之间的年龄,侧着脸看着河边,似乎在寻找什么,也或者再等待某人。 河面不远处有座桥,这座桥好生眼熟。我再看了看桥两头的小房子。这不就是我们村的蟒蛇河大桥么?!

晚风轻轻梳理着月光的长发,新月弯弯,默默注视着冷漠的湖面,水面银光闪闪,凉意浸入。湖边的山、石壁、杨树、柳树蓊蓊郁郁,似乎含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性格内向的我,学习、生活中,每当遇到烦心事,就来到[这水湾湖畔,在淡淡的月光下,和湖水、小树默默对话。这时候,我觉得它们才是我最知心的朋友,因为它们毫不厌倦地陪伴着我,一起走进这沉默的世界。

月亮与六便士写论文题目旧吗

皇帝的新衣快乐王子卖火柴的小女孩竞选市长小王子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深刻提示出个性、天才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毛姆在小说中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并似乎十分明显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了不起的艺术成就,是一位天才艺术家先前硬着心肠摆脱社会——尤其是女人——强加于他的束缚的充足理由。作品有着广阔的生命视野,对人性的提示令人颤栗,在看似幽默随意的叙述中光涌着一股惊心动魄的力量,并有着一种残忍的意味。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评论说:“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撞在了高耸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彻底解体!” 毛姆解说《月亮与六便士》书名的含义: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却从看不到那六便士。现在我们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们是站在地上仰望到月光。而且当我们的爱情不是憧憬和幻想的时候,却发现被月光照耀的现实也是美好的。只是我们谈起我们的生活曾有那么多的快乐,但在当时却从来都不觉得快乐,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在新的生活里要懂得让自己快乐。毛姆深为高更抛弃一切追求艺术的执著而感动。在这部小说里他创作了一个舍弃西方文明,甘愿追求自我的一个艺术的叛逆者的形象,主人公作为一个绘画史上的革命天才,不停地寻找着艺术的神庙和圣地。小说的整个主题充斥着个性、天才和西方社会的矛盾,这也是毛姆最擅长写的内容,在《刀锋》里那个举止怪诞,四处漂泊到了最后皈依吠陀经哲学的主人公拉里也不外如此。 这部作品妙语连篇,在幽默诙谐笔调的背后写满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的无奈和抗争。毛姆是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大师,“我”在作品中不是主人公,却又时时出现。有时冷眼观望,从故事中游离出来,抽身而退;有时作为主人公的影子,像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着故事的进行。这种若即若离的“我”成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桥梁,打破了小说创作中经常出现的作品与读者的二元对立局面,而是与你同行在故事的叙述之中。 毛姆的小说之所以好看,在于他骨子里的一种深邃的幽默,在行云流水的网状的叙述过程中不乏深刻的人性的批判和对现代文明的质问与迷惑。如果你还没有读过他的作品,那么尽快去找一本来读,他的小说一定会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小说。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挚爱的事业——画画儿抛弃世俗社会的一切:生活、名利、爱情甚至肉体。甚至耗尽生命画出的巨画,也命人付之一炬。我们原来是这样渺小如蝼蚁。这个并列词组所喻示的就是对于两种生活的选择:遵循世俗生活,循规蹈矩过平淡而正常的日子,还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去追寻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种内蕴呢?因为月亮往往代表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精神性的东西,而六便士是微薄的钱,可以代表一种世俗性的东西。将此这两并列是就是提供一种选择。作品中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就是放弃了正常的婚姻生活,去选择自己心爱的绘画事业。这个人是一个集魔鬼与天才于一身的人。为了他所追求的东西,他可以背弃任何一种世俗的道德观念,可以将痛苦与折磨留给别人,不管不顾,也可以自己吃苦,一般人所追求的舒适与安逸恰恰是他所不屑与不耻的。他脑海里唯一思考的就是绘画,画出那些在灵魂深处纠缠的幻梦,画出灵魂中狂躁与平静的搏斗,而且这种思考与追求是不计较前途与后果的。他只是要做一个真正的自我,不在乎任何别的东西。也许恰恰只有靠这样一种不问前途不顾后果的狂热而坚贞的追求才能把一个人引向最终的超越,最终世人不得不其给予认可。如果因为他的这种脱离常轨的狂热追求而造成一些人世的悲剧,他的灵魂刻下了罪恶的印记,从而惹起喜爱正常生活的人们的深深厌恶与唾弃,但是还是这些喜欢正常生活的人,不得不向他那颗给予他人痛苦也自己承受痛苦的心灵致以深深的敬意。他的罪孽在他自身承受的更深更沉更重更厚的痛苦里被抵消。而他灵魂的高贵与伟大也在他所选择的那种破碎的生活里得已彰显,在他最后的创作与最惨烈的死亡里得到升华。可鄙与可贵的界限在他身上被取缔,灵魂真正与肉身脱离被人世辩认出。我相信在死神来亲吻他的嘴唇的那一刻,狂躁已经从他身上蜕去,天使宁静的光芒在他早已瞎却的眼睛里闪烁。上面老兄的提纲很适合

月亮与六便士的深度解读如下:1、毛姆以画家高更为灵感所写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出版至今,已有101年历史。2、回头再看这部小说,在各大读书榜上依然能留有一席之地。甚至进入21世纪以来,这部小说还显得越发“长青”。3、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一个越来越困扰现代人的一个命题:你是选择六便士(现实),还是选择月亮(理想)。4、读《月亮与六便士》,不仅仅只是思考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如何去寻找更为稀缺的“月亮”;更是要学会,在这个时代,我们该如何去平衡“月亮”和“六便士”。5、初读《月亮与六便士》,便被男主角那种抛弃一切追寻“月亮”的勇敢坚毅所打动。

你最好找个同一领域的好文章参考一下。学习它的结构,语言的展开说明的。

关于月的美学论文题目

论中国古诗中的月亮摘 要: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关键词: 月亮、象征、思念、失意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亮相关的诗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月亮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关于它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许多人从文化原型、诗词鉴赏等角度作过许多分析,且成果斐然。拙文则想以中国的古典诗词为基础,粗略谈谈中国古诗词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一、月亮是美的象征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汉魏六朝,月更成为诗文歌赋的直接描写对象。南朝周祗《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而当月与世间山水相结合,便会构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谢庄《月赋》写道:“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衬托下得到表现的;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有一种化景作用,能赋予山水景物以独特的神韵,陶渊明《闲情赋》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北宋词人张先在《青门引》中写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描绘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墙的秋千影子送过来,令人想象荡秋千的丽人那轻盈翩跹的身影,微妙地表现出词人怀念情人的心绪。张先《木兰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表现清明月色中飘过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中浮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无影”画面中。这些诗,皆因月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也给人们一种朦胧的美感。“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一种恬淡婉约的宁静之美;烟月迷蒙,弥漫着难以名状的轻忧淡愁,构成一种朦胧戚楚之美;花月披离,余香袅袅,象征典雅艳丽之美;皓月当空,通脱潇洒,象征着雄浑高古之美,不尽的象征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无数的心灵创造着无数的月亮审美形象。”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神。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构成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的意境是如此优美宁静,可以说,《春江花月夜》一诗创造的优美意境是空前绝后的。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的风格是闲、静、淡、远,其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诗的意境之优美,让人有“余音绕梁”之感。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1.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本文前面已说过,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2.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通的心理体验。无行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悲故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王粲《登楼赋》)“举头望明月”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因为此时的月亮正成为游子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大家的视线都在月亮上相交,月亮在人们的心理上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君从故乡来”(王维《杂诗》),他不但带来了亲人的信息,而且由于他刚从亲人身边来,他身上仿佛还散发着亲人的体温。这样,故乡来客成为故乡和他乡的中介,在游子的心中,“客从故乡来”的亲切感与望乡思乡之感同出一辙。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类似的诗还有: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卢纶:“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徐桢卿:“故园今夜月,迢递向人明。”(《月》)陈后山:“不应明白发,似欲劝人归。”(《十五月夜》)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彼此都心存美好的愿望,都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人们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3.月下相思,还有一种特殊的类型,便是边塞诗里的月下相思。戍边的将士在寥廓凄清的边关,他们更加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情愫寄托于明月和胡笳箫管。边关本是寂寞苦寒之地,这种月下相思的诗往往更是充满悲凉凄苦之情。例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所见的月下景色。回乐烽前的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犹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样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月夜下的边地寥廓凄情,闻笛而引起的普遍的望乡之情,感慨至深;这真是“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的千古绝唱啊!这类边塞诗还有许多,如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随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李益作为写边塞诗的高手,从明月、乐声入手,将征人的边愁乡思弥漫于诗句的字里行间之中,征人的月下相思,的确另有一番风味。4.月下相思,不仅仅表达了我们的传统情感,在有的诗人笔下,它也有着特殊的用意。如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把“明月”比拟成他所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他感到思念和向往的贤才,不能为自己所招纳,正象天上的明月,可望而不可及,可爱而不可掇,因而使他心中的忧虑之情如永不止息的流水。这更表现了诗人招贤纳士、思慕人才的迫切心情。曹植在《七哀》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首诗是在曹植后期不幸的境下写的。表面上是写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与哀怨之情,实际上是诗人在政治上被遗弃后产生哀怨心情的曲折吐露。诗人从明月着笔,即景生情,叙写夜深人静的晚上,一轮皎洁的明月悬照高楼,明彻如水的月光在徘徊徜徉,照见高楼上这位哀愁的思妇,正思念丈夫而悲叹不已,她心底埋的缕缕哀思,就象晃动着的明媚的月光,在轻轻地叩动她的心房,此时此景和思妇之情完全融汇在静谧优美的月景之中了。而实际上,诗人要表达他对政治的态度也正像这位思妇一样。以思妇在月下哀叹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可谓形象之至。三、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一样一段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一神话原形逐渐成为失意的情感象征: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屡遭苦难之时,也常常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在失意者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杜甫的《月》诗中有“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的诗句。诗人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寡居月宫的嫦娥,无法忍受月宫的孤寂苦寒,她只得独自一人,自斟自酌,以洒打发死一般寂寞的日子。诗人孤身年老,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和嫦娥的处境多么相似!李商隐也写道:“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作者借嫦娥曾偷食仙药飞升月宫的传说,来比喻和象征自己也曾想“蟾宫折桂”,后因不幸被牵入牛李党争,不但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且落魄终身,因此清冷与后悔之情,溢于言外。诗人置身于月光下,遥想月宫中失意的嫦娥,自然与诗人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相契合。但中国的诗人是善于逃避现实的,当他们政治上受打击,生活上遇到困顿时,有的人颓唐厌世,极其消沉,而有的人则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苏东坡就总结出一条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成为士大夫们逃避现实的好去处,此时的月亮已不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象,它成为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象征了。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首诗里,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诗人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甚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成为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月光衬托着诗人宁静自适的精神境界,月亮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虚静,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表现心的虚静。正如傅绍良所说:“在哲理升发阶段,月亮不仅是主体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一个蕴含着独立和永恒意志的复合物象。创作主体在将月亮内化为自我情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将自我外化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物,以感受和体验那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四、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月亮孤悬天际,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启示着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在这种心态中,明月意象常作为永恒的象征。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月亮此时也成了阅尽沧桑的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曾写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月下神思飞跃,他将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李白的《把酒问月》更是将月亮的哲理升发上升到一个高度:“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运行的空间轨迹,表现月亮由升到没、从秋复春、幽静孤寂的变化规则,提示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他通过对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人生的悲剧性,同时也提示了人生真趣和价值: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沉浮交替,幽寂虚静又正是宇宙万物的真谛,何须让有限的人生去承担那些无益的忧虑呢?人类虽然不可能永远享有生命,但其精神和理性却可以永远享有宇宙。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尘世的一切,人生就会像明月一样自由自在。在这些诗句中,皎月横陈,朗照乾坤,引发了人事历历、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喟然长叹,月亮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月亮在中国人眼中是永恒的。有意思的是,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段著名的对白:“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我不知道西方人是否认为月亮可以作为永恒的代表,但从这段对白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并不认为月亮是永恒的,恰恰相反它是运动的。这同中国人的普遍心态背道而驰。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所以,只有中国人才最能理解月亮所象征的永恒。永恒是“中国的月亮”所具有的特点。结语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月亮仍是情有独钟的,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本文依据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选择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词,根据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以上几点月亮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我衷心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对“中国的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让大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1. 关于月亮诗句的作文题目 关于月亮诗句的作文题目 1.关于月亮的作文题目 我爱月亮,爱她的纯洁,爱她的永恒,爱她的神秘。 中秋节来到了。为了看月出,傍晚的时候我早早的出去,等着月出。 这时,天色逐渐暗下来了,大地笼罩着一片朦胧的夜色。月亮姑娘悄悄地露出了那圆圆的笑脸,俯视着辽阔的大地。村庄、山川、田野,好象一座逼真的玉雕,庄严而美丽。 奔腾一天的小河,在皎洁的月光下慢慢的流淌。晚风吹来,波光粼粼,就像无数小鱼在水面追逐、跳跃。河边沙滩上有许多人在那里乘凉,轻松而闲适。连歌声、笑声、说话声也像月亮那样轻柔、和谐。 月亮越升越高,已经爬上了大楼顶。她俯视大地,把光辉挥洒。皓月当空,我眯起了双眼,确确实实看到了明月高悬中模模糊糊的景物。是山?是水?是天空?是云雾?还是我的影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虽然我不是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月亮的无私,月亮的默默奉献,还有她那促使人类不断进行探索的神秘感,。也许,月亮上的黑点是蕴藏着宝藏的山脉,正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啊,月亮你是一条淙淙的溪流,时时刻刻为人们送去情感的活水,你是历代文人溺爱的孩子,使他们的文字千百年来一直年轻、灿烂。你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沧海桑田,高山平地。你丰富的阅历,你的饱含风霜之美,使世人永远有如面对得道的高僧——可望而不可及。你的纯洁、永恒、神秘永远得宠于时空的长河,赢得世人无限的眷恋与赞美 2.关于月亮的作文题目 我爱月亮,爱她的纯洁,爱她的永恒,爱她的神秘。 中秋节来到了。为了看月出,傍晚的时候我早早的出去,等着月出。 这时,天色逐渐暗下来了,大地笼罩着一片朦胧的夜色。月亮姑娘悄悄地露出了那圆圆的笑脸,俯视着辽阔的大地。 村庄、山川、田野,好象一座逼真的玉雕,庄严而美丽。 奔腾一天的小河,在皎洁的月光下慢慢的流淌。 晚风吹来,波光粼粼,就像无数小鱼在水面追逐、跳跃。河边沙滩上有许多人在那里乘凉,轻松而闲适。 连歌声、笑声、说话声也像月亮那样轻柔、和谐。 月亮越升越高,已经爬上了大楼顶。 她俯视大地,把光辉挥洒。皓月当空,我眯起了双眼,确确实实看到了明月高悬中模模糊糊的景物。 是山?是水?是天空?是云雾?还是我的影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虽然我不是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月亮的无私,月亮的默默奉献,还有她那促使人类不断进行探索的神秘感,。也许,月亮上的黑点是蕴藏着宝藏的山脉,正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啊,月亮你是一条淙淙的溪流,时时刻刻为人们送去情感的活水,你是历代文人溺爱的孩子,使他们的文字千百年来一直年轻、灿烂。你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沧海桑田,高山平地。 你丰富的阅历,你的饱含风霜之美,使世人永远有如面对得道的高僧——可望而不可及。你的纯洁、永恒、神秘永远得宠于时空的长河,赢得世人无限的眷恋与赞美。 3.描写月亮的诗句和美文(题目就行了)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永遇乐 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于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5太常引 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6木兰花慢 辛弃疾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4.描写月亮的诗句(要题目和作者)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2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2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3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5.描写月亮的诗句(要题目和作者)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 2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2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 3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