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影响因子1点多的期刊

发布时间:

影响因子1点多的期刊

BIOTECHNOLOGY LETTERS 这个杂志非常的快,但格式要求严1.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12年度影响因子1.775总的来说创新性要求不高,相对比较容易中,审稿周期也短,如果急于毕业对影响因子要求不高的话可以试试.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年度影响因子1.24据说审稿有点慢3.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2012年度影响因子1.8324.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2012年度影响因子1.436这个审稿很快!有中的人说投稿2个月不到就在线发表.

据JCR(《期刊引证报告》)公布的2015年SCI期刊影响因子大于1的有近6000种,太多了,不好一一列举哦。

影响因子为1分的期刊

这是中科院划分的,你也可以看影响因子的大小来区分,一般0-1分,1-2分大部分都在四区,三区的得2分以上了,以此类推,你大概就知道在几区了

影响因子大于1的期刊有7424个,详细内容请查看如下文档:

中科院自己划的。先是按学科,再按影响因子排列划分。反正不怎么好,水分略大。

期刊影响因子特点

影响因子是一个量化和半质化的指标,

影响因子指的是某一期刊中的论文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影响因子在科技期刊评价方面的优点是不容忽视的,它深受文献检索机构、科技信息中心以及期刊管理部门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科研管理、文献研究、馆藏资源评价及科技期刊评价。影响因子是一个量化和半质化的指标,该指标用论文平均被引率反映了某期刊近期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能客观反映该期刊近年来的学术影响力。

一般认为,影响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以较公平地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一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越高,其发表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越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越高。

它不仅是一种评价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当然,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比较一般只适用于这个学科内部,不能对不同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简单类比。

一种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越高,刊物的学术水平越高。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评价SCI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每年六月在Thomson Reuters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中公布。IF计算方式为SCI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的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总数。

影响因子

有些气候因子如空气湿度、风、云等一般情况下不会对作物产生很大的影响,只起到加强或削弱基本因子的作用,称之为“影响因子”或“环境因子”。只有它们达到一定强度或者与其他因子配合在一起时,才会对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影响因子计算

影响指数即某期刊前两年(S, T)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U)的被引用总次数X(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S, T)内发表的论文总数Y(前两年总发文量)。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公式为:IFU =(X(S,T) / Y(S,T))。

论文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特点

(1)计算方式简单,易于推广,因此应用非常广泛;

(2)主要收录英文语种的期刊,对其他语种期刊有较大的不公;

(3)统计时间为2年,未考虑到很多学科领域到达引用峰值的规律;

(4)未排除期刊自引的影响,让有些期刊对IF进行操作有了机会;

(5)无法消除学科差异与研究类型差异,没有考虑不同主题领域的特点,难以在不同主题间进行直接比较;

(6)期刊影响因子在计算过程中并没有对引用行为的质量进行评估,只是对引文的绝对数量的统计。

期刊的影响因子

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以在知网、维普、万方、龙源等四个平台中的任一平台上都是可以查到的。

1、查询外文期刊影响因子,可使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其中JCR Science Edition 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JCR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

2、查询中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使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万锦堃主编,科学出版社)。有需要的读者请到图书馆咨询部查询。

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首先打开web of science官网,出现熟悉的画面,如下:

点击右上角Products---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在搜索框中输入你感兴趣的期刊名称,例如:genomics

点击要查询的期刊,弹出页面中描述了该期刊相关信息,例如2020年IF=5.736,五年平均IF=5.274,该期刊2019年IF急剧上升,2020年略降。

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扩展资料: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

许多著名学术期刊会在其网站上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以表明在对应学科的影响力。如,美国化学会志、Oncogene等。

中国大陆各大高校(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都以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评判研究生毕业的主要标准。

以1992年为例,计算某期刊在该年的影响因子:

X=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于1990和1991年在1992年全部被引用之论文总次数

Y=以1992年为基点、某期刊1990和1991年全部论文发文量的总和

IF1992年 =(X(1990年,1991年) / Y(1990年,1991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刊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期刊影响因子是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更多关于期刊的影响因子是什么意思,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论文的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表征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 (2) 影响因子与期刊论文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3) 是否能用影响因子评价论文质量应取决于评价目的。1 讨论的前提1.1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定量研究是建立在大规模统计样本的基础之上,所得出的结论可以解释一般性的现象,符合大多数事实。对于与定量研究结论相悖的个别现象或少数事实必须通过定性分析加以调整或解释,切不能用个别现象或少数事实否定能够解释一般性现象的定量研究结论。本文所要论证的问题正是一般性的问题。1.2 同类相比原则在利用数据库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时,应该遵循同类相比这一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各数据库在选择来源期刊时很难做到学科结构的合理性。据统计,美国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所报道的近5000种期刊中,医学期刊就占33.71%。来源期刊明显居多的学科,影响因子必然比来源期刊少的学科要高。从1997年JCR所列的各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来看,医学领域最高的影响因子是37.796,而数学领域最高的影响因子仅为2.467。研究还表明,各学科在科研规模、研究方式、合作程度、引文行为等方面存在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各学科在引文频次总体水平上的差异。因此,同类相比是定量研究中必须恪守的原则。这也是本文分析的前提。2 关于影响因子2.1 影响因子的本质意义期刊影响因子是以期刊为对象, 统计在一定时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在这里,论文量、时间和被引次数是计算影响因子的三个基本要素。论文量是指某期刊在一定时间内的载文量。时间的跨度取决于引文的高峰期。国际著名的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经过大量的文献统计后得出结论认为,科学论文发表后的两年是论文被引用的高峰期。因此,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计算影响因子的引文年度规定为两年。在三个基本要素中,被引频次是一个可变量。当论文量不变,引文时间已定时,影响因子的高低取决于被引频次的多少。期刊影响因子用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揭示了学术思想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它使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变得可以用量化的方法加以测度。这就是影响因子的本质意义之所在。2.2 引文关系: 影响因子的基础科学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也是科学家个人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向社会传播,最终转化为社会的科学财富的起始点。然而,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不是孤立进行的,科学的研究必然是在继承、借鉴和积累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的。牛顿那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名言就是对科学活动中继承关系的深刻揭示。科学活动中创新与发展以论文正文的阐述来表现,而对前人学术思想的继承、借鉴抑或批判通常以文后参考文献来表现。这种引证与被引证关系,即为引文关系。3 期刊学术水平与论文质量的关系同行评议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发生在论文发表前的审稿过程中。在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中,通常经过初审、评审和和终审三个阶段。初审主要由责任编辑对来稿作出初步评价并选定审稿人。审稿人对稿件进行评审的过程也就是同行评议的过程。审稿人要就稿件的学术水平给出评判,对内容提出取舍建议及其依据。在此基础上,最终由责任编委决定稿件是否可以接受发表。初审、评审和终审的共同责任是判断论文是否具有学术性,主要是从论文的科学意义和结果的可信性两方面加以考察,对稿件的质量作出评价并决定取舍。可见,编审稿的过程就是同行评议的过程,是论文质量评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同行评议,要在众多的来稿中根据办刊的宗旨和方针筛选出优秀者,甚至需要时,还要把握热点问题主动向知名科学家约稿。同行评议是期刊论文质量前期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审稿人的水平与期刊论文的质量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4讨论4.1影响因子:评价的有限性影响因子作为定量评价的指标不是万能的,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这是因为任何一项评价工作都是由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当评价对象明确, 评价指标能够满足评价目的时, 评价工作才是有效的。本文的分析表明,影响因子与期刊整体学术水平有直接关系,是评价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 影响因子与论文质量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前期的同行评议来实现正相关的关系的。也就是说, 如果认为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载有高水平的论文,其前提是建立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必定同行评议水平也高的假设基础上。在实际情况中,大多数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均属于此种情况。因此, 该假设是成立的。

影响因子是对刊物的评价,而不能代表发表于此刊物的每一篇论文的水平。《电子与信息学报》从2001至2005年发表论文1618篇[9],2006年5年被引593次,100篇被引论文贡献了50%的被引频次。77.5%的论文未被引用过。Seglen也通过统计发现,约15%的论文贡献50%刊物总被引频次,50%论文贡献90%被引频次。这表明,好的刊物并不能提高一般水平论文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是有波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以计算2004年if 为例 if 2004= (该杂志2003被引次数 + 该杂志2002被引次数)/(该杂志2003文章数量 + 该杂志2002文章数量)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

扩展资料

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5.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2.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

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差0.1分而不能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等,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影响因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