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团结合作教育论文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团结合作教育对今后走向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诚信是道德素质教育之首,一切道德之前提都是诚信。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和团结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
诚信,已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推行诚信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势在必行。
诚信是道德素质教育之首,一切道德之前提都是诚信。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要把诚信教育贯彻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然而目前在一些领域和地方不守承诺、欺欺诈等失信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社会不良现象也侵蚀着校园,给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和品格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人真诚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作为教师,在我们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生存的一些基本技能,对以后走向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3.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人与人之间,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在一般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教自己孩子与他人竞争,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他人。的确,竞争确实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但是,片面强调竞争,忽视合作精神是有害的'。事实上,不管是合作还是竞争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端正竞争心理。竞争目的主要是实现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的同学。
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和团结合作教育所采取的有效策略
1.加强道德氛围建设,创设班级诚信的环境氛围
首先,加强班级建设,创造诚信氛围。创设校园诚信的环境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除了学校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外,班级也自主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有的班级还制订了班级诚信道德基本范畴目标: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团结同学、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诚实做人、知错就改;遵守规则、不损害他人利益。牢记“诚信为本、做人在先”的道理等通过班级建设,给学生创设诚信的氛围。
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点内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除学校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外,在班级也可以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总结反思,体验成就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让诚信美德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其次,创设家庭诚信的环境氛围。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家长也要做到诚实守信,不但对孩子这样,而且在生活中的待人处事也要这样,才能使学生心中诚信的概念不发生冲突。所以家庭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积极与家长联系、沟通,使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把学校的诚信教育与家庭的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扩大了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2.注重教师示范,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
前苏联政治家、教育家加里宁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教师的模范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是全方位的,尤其是一些细节的东西,往往在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一名教师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那么他的学生就不能信任他,他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诚信道德公民。可见,教师在诚信教育是中流砥柱。教师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作诚信的表率和楷模。对待学生,像他们的长者一样,理解他们的苦衷,同情他们的处境,宽容他们的过失,保护他们的天性。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了。
3.强化学科渗透,在教学活动中育诚
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还是在课堂,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主要渠道。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最多,在学科教学中善于抓住时机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诚信品质,能结合学生特点,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结合教学环节培养诚信品质,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教书和育诚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学生团结合作能力
学生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喜欢活动。把活动与诚信教育和团结合作结合起来。开展有意义的诚信教育活动、如在开设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课、组织观看有诚信教育内容的精彩纪录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辩论赛,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举办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在活动中组织评选,树立诚信典型。
综上所述,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品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是一个民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也是立国、立业、立人的基本准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诚信,教师必须是诚信的典范,要做到以诚育人、以诚待人、以诚服人,逐步确立诚信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要把课堂建设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地方,就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紧密联系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师要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把大学生思想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将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和团结合作。
参考文献:
[1]王丽新.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教育,2015,02.
[2]李林.论高校大学城诚信的重要性[J].科研,2016,05.
以下关于大学生诚信的相关文献供参考:1、何树华,大学生诚信状况剖析及诚信教育对策,[期刊论文] 《高教探索》 -2005年4期 2、何霭,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期刊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3、王毅 ,道德视阈的诚信教育研究——从大学生诚信状况出发,[期刊论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年4期4、韩尚峰马杰孙净宇,大学生诚信就业的调查和思考,[期刊论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z1期5、罗洪铁温静,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6、郭敬张学娟,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研究,[期刊论文] 《征信》-2010年6期7、曾秀兰,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三大隐忧,[期刊论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年6期8、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年3期9、钟志凌张国镛,试析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的建立,[期刊论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08年5期10、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11、王淑芹杜凡,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7期
论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内涵;重要性 论文摘要:诚信是大学生立身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诚信教育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个体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个体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的努力。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项基本准则,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诚信是大学生立身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诚信教育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个体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个体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的努力。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 一、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涉及面宽、内容繁多,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 1.大学生的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学校纪律和法规,是一个人良好社会信誉的标志。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种纪律,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学校一方面要严格校纪校规,使大学生在校内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校园内外的一些不良风气,尤其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抄袭、作弊等现象,洁身自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2.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大学生是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一个重要群体,加强网络诚信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中,学校应该侧重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一般规范和网络责任教育,从而奠定大学生网络诚信的基础。 3.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诚信教育。学风是校风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传统底蕴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学风建设中的诚信教育涉及学生自身、学习环境和学习规章制度。 4.大学生择业中的诚信教育。 第一,大学生择业中的“唯实”教育。诚信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在全社会加强道德建设,诚信素质日益提高的今天,诚是立身的“奠基石”,信是做人的“身份证”。 第二,大学生择业中的“抵假”教育。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知识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作为高校的毕业生,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大学生择业中的契约意识教育。适应现阶段形势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以契约合同的形式确定的就业关系,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信用意识和合同意识。 二、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诚信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 公民道德建设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首先是一位普通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可以说,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公民做人立世的根本准则。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起码的诚信品德都不具备,我们无法想象他们怎么能够成为合格的公民,对公民道德建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二) 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合同经济、法制经济。这就要求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青年大学生即将成为未来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他们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取决于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可见,加强大学生诚实守信教育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三)我国教育“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入世后,我们必须坚守诚信原则,履行我们所作出的承诺。因此,入世本身即是我们面向世界实践诚信原则的开始,同时也是对我们诚信状况的一个考验。为了尽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培养国人现代意义上的诚信观念必要而紧迫。尤其是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更应结合该组织的有关规则,加大诚信教育的力度,大学生作为将来实践这些规则的生力军,理应具备较高的诚信素质。 因此,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建设,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努力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磊,刘建荣.关于大学生诚信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2]侯亚元.完善诚信体系,构建和谐社会[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3]陆亚平.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众所周知诚信是立人之本,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成为公民道德建设“诚信”道德 教育 的重中之重。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有关诚信道德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诚信道德重建的思考》
【摘要】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失信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堪忧,大学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将从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入手,探索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机制,使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自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思考
1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高校学生诚信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稳定发展的。但是,在社会的变革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不断变更,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社会趋利性影响进入大学校园,使尚不完全固化和坚实的大学生的诚信体系受到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恪守诚信道德,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诚信道德的缺失,其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剽窃成风,蒙混过关;求职履厉,泡沫重重;助学贷款,羞涩尴尬;不守信用,背信违约等。
2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2.1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双刃性凸显,一方面它有助于人们形成竞争、效率、公平、创新等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也使人们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弄虚作假,坑蒙拐成为社会公害。受市场经济影响至深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个漩涡中,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导致大学生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2.2诚信法律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的基础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社会的法律体系是我们营造和保护讲诚信的社会环境的首要任务。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法律的地位和尊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制度尚不完善;社会诚信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处于人生成长阶段,在涉及个人利益时,难免会走上不诚信之路,这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制度体制原因。
2.3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
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投入、 文化 建设,还是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很少考虑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对诚信教育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从诚信教育内容看,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和就业,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诚信教育相对弱化,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都与专业课无法比拟。从诚信教育机制看,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及诚信档案,许多学校口头重视,行动轻视,从学生管理、教学到服务没有形成诚信育人的环境,使诚信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有大约54%的同学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比诚信道德更实惠。
2.4 家庭教育 的影响
家庭也是诚信道德教育的环境之一,家庭环境及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养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中国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弊端,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重点大学可谓不遗余力,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除了文化课恶补之外,一些家长又走到了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认为把孩子的琴棋书画等特长培养好,就是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结果,忽略了素质教育中的道德、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新生代大学生过度关注自我,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就是考各种技能证,当涉及个人前途和利益时他们往往会放弃诚信道德。
3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
3.1构建道德约束和法律强制有机结合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反过来人对环境又具有反作用。环境只有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才能在育人中发挥作用。要形成良好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首先,要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中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一方面,大力报道和宣传诚信人和事,使诚信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充分释放,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加大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大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光荣,背信弃义可耻的社会氛围。
其次,完善社会诚信法规的建设。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诚信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问题,也是社会管理问题。诚信缺失的解决之策根本上需要加强法治保障。一方面,要抓紧制定社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理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另一方面,诚信制度建设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法律实施不到位也有直接关系。没有法律的有效实施,诚信体系也难以真正建立。通过上述努力,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形成守信意识,践行守信行为。
3.2完善学校诚信教育机制
更新诚信道德教育理念,增强诚信道德意识。诚信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主体,应该把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寓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发展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纳人高校教育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以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
(1)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两课”阵地,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加强规划、统筹管理,并融入到学校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诚信承诺”万人签名活动、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你我他”征文及专题 报告 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全校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
(2)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有诚信的约束机制,让学生诚信有章可循,违背诚信有章可罚,提高学生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另一方面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学校对学生诚信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的机制,学生因其诚信的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这样学生会更加追奉诚信。
(3)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基本经历、奖惩情况、学杂费缴纳、助学贷款、学习情况、 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违纪情况的诚信记录,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这份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
3.3尊重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是否见效,归根结底依赖于被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具体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能力及选择与评价能力,培养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的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3.4营造诚信教育的家庭文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诚信品德 对子 女影响很大。任何一个道德主体都离不开家庭道德环境的熏陶,因此要重视家庭伦理建设和家庭诚信道德环境建设,从而为道德主体诚信品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中国家长需要焦虑的事情,不是我们给孩子花了多少钱,而是花了多少时间,去认识、管教、支持孩子,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因此,家长应充分重视自身言行、道德习惯、家庭氛围等对子女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长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正确的家庭诚信教育观念和意识,用科学的 方法 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当出现负面行为时及时纠正,给孩子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另一方面,针对孩子在校期间发生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不愿告之家长的情况,家长还应主动用书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全面关心孩子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人际关系等状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优化诚信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学校诚信教育和家庭诚信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任海宾.诚信教育的 反思 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3(3).
[2]何建娥.高校学生诚信缺失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张建华,肖艳玲,李丽萍.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9).
[4]许安朝.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
[5]毕胜.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
《强化社会道德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
摘要:诚信品格是“人的社会特质”,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道德内化的产物。这就预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需要整合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个体的各种社会道德因素:即通过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以及淳化社会风气,从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品格;社会道德因素
诚信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当代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完成时代和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成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学校教育和自身的修养,但同时也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故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社会道德期待、亚文化、道德荣誉、社会道德风气等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与影响,揭示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探寻新的路径。
一、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社会道德期待即社会对个体的角色期望,旨在向个体提示合理的道德规范,表明什么是受到群体赞同或谴责的行为。社会道德期待通常以一种潜在的、间接的方式影响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对于个体而言,它既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判断标准,也是一种潜在的道德教育力量。社会对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道德期待,不仅包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有关诚信的一般原则和规范,如“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自尊自爱,自省自律”,还包括学术方面的道德要求,即“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等。毋庸置疑,这些社会道德期待对于培养大学生诚信人格具有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然而,大学生是否能将社会道德期待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还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在心理基础。由于自我意识中蕴含着深刻的自我要求、自我体验、 自我评价 的意义,因此,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其道德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就越强,克制本能的欲望与冲动的能力也就越强。作为道德意识之一的诚信意识,说到底是一种道德的义务感、责任感,它直接发生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也就是说,没有自我意识的确立与发展,诚信意识是很难产生的。所以,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需要不断强化其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1.注重发挥社会道德期待的强化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大众传媒、制度、榜样等结合起来,形成舆论强化、制度强化、榜样强化,以促使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认同与遵从。其一,利用大众传媒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的优势,通过讲述人们身边的诚信 故事 或评论刚刚发生的造假事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有效地强化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规则的认同。其二、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奖惩制度相结合,通过奖励对诚信行为给予正强化,通过惩罚对失信行为施以负强化,增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信念,在日后的生活中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的良好习惯。其三、将社会道德期待与榜样人物相结合,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将抽象的社会道德期待具体化、人格化,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强化他们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2.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道德反省,指道德主体对自身道德过失的追悔和觉醒”,“是由是非观、羞愧感和责任心等心理要素和相关的生理基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结构。”道德反省以自我意识为核心,通过自我检讨、自我反思、自我悔改,实现自我超越和人格的完善。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不但需要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使其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规范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其对自己的失信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促使其产生羞愧感和内心的自责,并激励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将诚信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自觉地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公民。
二、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
“亚文化亦称‘副文化’、‘小群体’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别于整体文化的地区文化或群体文化,既具有整体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社会越复杂,亚文化越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校园亚文化。大学生的校园亚文化,除了与主流文化存在微妙的互动关系外,还表现为对于主流文化既抗拒、反叛,又依附、承认的双重特质。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等,一些不良的亚文化趁虚而入,对大学生形成不良的影响。例如,随着高校出现的学术造假、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漠视转而认可甚至参与其中的亚文化氛围,造成对大学生诚信信念的消解。对此,不能忽视当前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努力挖掘亚文化特有的功能,发挥它对大学生诚信建设的积极作用。
1.重视亚文化的暗示功能。人具有接受暗示的习性。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暗示“是指以相对机械的即反射的方式起作用的一种影响。它不涉及大脑的选择或意志的更高级的活动。”社会生活中对个体的道德影响无处不在,亚文化中的诚信暗示往往隐含了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大学生同伴群体的亚文化,常常会以一种建议性、帮助性、温和性的诱导和暗示,向主体提供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和行为类型。同伴群体亚文化,虽然不如法规那样对主体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但它在维护诚信方面却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如果校园亚文化推崇的是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个别大学生一旦做出失信欺诈的行为,就会遭受同伴群体的议论、谴责、排斥乃至唾弃;失信学生在失去同伴群体的尊重后,不仅会产生懊悔、改正的道德心理,而且也会对其他同学产生警示的暗示作用;相反,如果大学校园中严重的学术失信现象或考试作弊未受到严厉的处罚,这种发生在大学生身边鲜活的失信事例就会对个体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一些同学就会将之视为一种社会认可的潜规则予以接受,甚至如法炮制。因此,学校应当注重营造诚信的亚文化氛围,发挥同伴群体亚文化的道德暗示作用,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品德的形成。
2.发挥亚文化的道德模仿功能。道德的社会传播与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际影响来实现的,而模仿是人际影响的重要方式。所谓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依照他人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模仿是人们具有的一种社会学习能力,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环节。道德模仿是通过对道德榜样的行为仿效、内心产生道德情感共鸣、直至产生道德认同。换言之,道德模仿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学习活动,是主体自觉地仿效他人的道德行为、做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道德行为的活动过程。道德模仿在人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的“复制”作用使道德规范为大多数人所自觉遵从。
3.大学生的道德模仿需要教育者给予积极的引导。在大学生的道德模仿中,教育者的引导主要表现为:其一,为他们提供与其具有相似性的模仿对象。大学生如果受到典型诚信事件和诚信榜样人物的感染,就会增强对诚信观念的认同,进而产生积极的模仿行为。其二,引导他们对模仿对象的内在本质、行为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这样大学生基于对诚信价值的认同而做出的模仿行为,就不再是“复制”式的,而是发自其内心的、主动外化的结果。其三,引导他们在模仿中进行体验,从情感上深化对模仿对象道德品德的尊崇,并把握时机,适时强化他们的诚信模仿行为。其四,创设、营造有利于诚信道德模仿行为发生的良好环境。诚信模仿行为是个体主动对周围环境做出选择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当社会对个体寄予的诚信期望和施加的暗示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相近或相似时,就易于激发个体的道德情感,使之受到道德感染,从而促发个体在相似事件中的诚信模仿行为。
三、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
道德荣誉是人们履行道德义务之后所得到的褒奖和赞许。它包括内外两方面:一是社会舆论给予的肯定和赞许;二是由于得到了社会舆论的认可和嘉许,行为者在道德情感上产生的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道德荣誉作为社会舆论的特殊形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方面,道德荣誉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促使人趋善避恶,求荣免耻;另一方面,道德荣誉采取的是正面肯定形式,更能激励人们去积极向善。所以,道德荣誉感既是人们积极履行道德义务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人们关注道德印象整饰的驱动力。
道德印象源于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具体到诚信印象,则与社会的诚信现象密切相关。诚信现象是主体形成诚信印象的知觉对象或材料。诚信现象的类型可分为观念性和实例性两种。观念性的诚信现象主要来自社会历史文献记载的各种诚信道德 事迹 、人物传记中的诚信事件、传统道德习俗,它是社会诚信氛围的文化基础,它常常通过戏剧传诵、习俗沿革、专门教育等对主体认知发生作用。但观念性的诚信现象由于与主体的切身经历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它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形成的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或相对虚弱的。实例性诚信现象主要来自于个人的社会道德实践,即人们亲自参与或感知到的诚信事件。相对于观念性诚信现象,实例性诚信现象更容易或更能有效地刺激个体的感官、引发思维、加深印象。如高校开展的考前签署“诚信考试 承诺书 ”的活动;参加诚信教育讲座、论坛活动;观看以“诚信”为主题的话剧、文艺演出等等。不论是诚信事件的当事人还是见证者,实例性诚信现象都会不同程度、不同形式(比如换位思考)地对主体产生更强烈的刺激,与主体的利益取舍、道德选择发生关联,进而引发主体的道德思考和判断,形成共鸣。因此,实例性诚信现象对主体诚信印象的形成作用是相对直观的、有效的、甚至是长久的。
道德荣誉对于主体诚信印象整饰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民族性的研究中,中国人所具“面子”的人格特质,已成为共识;而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的“印象整饰”的倾向性。可见,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印象整饰”与中国人顾及“脸面”的社会心理特征,具有较高的吻合性和相互强化性,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强化了人们的“印象整饰”的心理诉求或人们的“印象整饰”心理强化了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由于“脸面”与一个人的诚信道德及其名声息息相关,因此,人们为了自己或家人的“颜面”,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己诚信的道德信誉和形象。如有的学生考试作弊被抓后,并不害怕因此取消成绩,而是在乎广而告之的全院或全校的通报批评或处分,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在老师、同学等熟人面前的形象,毕竟考试作弊是不光彩的丢人事情。还有的同学在行后,并不害怕被陌生人揭穿,但害怕被亲朋好友戳脊梁骨的责斥。显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将中国的“面子文化”与道德荣誉加以整合,运用“面子的威力”和道德荣誉的激励功能,促使大学生诚实做事、诚信做人。
四、淳化社会道德风气
社会风气,古人称之为“风俗”。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社会风气是指受水土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由社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的习染而形成的人们趋同一致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及生活习惯。可见,社会风气中的观念、行为和德行,是一种已经为许多人甚或大多数人所默认、所遵循的行为方式,是多年积累、习染成俗的一种惯例。“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就是社会风气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风气有好坏之别,良好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不良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颠倒的价值观念和扭曲的行为准则。因此,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 措施 ,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他还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1.官德对社会风气具有引领性。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官德在社会道德教化中的积极作用。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孔子看来,为政者的行为和作风对社会大众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功能。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德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德化”。为政讲信不仅是取信于民的需要,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带头讲信、守信的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是最好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
2.赏罚分明的社会机制对社会风气具有保障性。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要遏制诚信缺失之风的蔓延,一方面必须要建立惩恶扬善的道德机制,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治力度,提高失信者的法律和经济成本,即让失信者名誉扫地、经济受损,得不偿失,清除失信投机获利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加大对诚实守信者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力度,建立诚实守信的利益保障制度,激发人们诚信的道德欲望,从而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正气。
3.社会舆论对社会风气具有导向性。社会舆论对个体诚信具有定向和强化的作用。社会舆论对诚信行为的褒奖和对非诚信行为的谴责,不仅向大众明示了诚信道德价值原则和倡导的行为类型,而且其形成的褒善抑恶的舆论氛围,会以其显著的倾向性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敦促个体践行诚信道德。具而言之,社会舆论对诚信品行进行的褒扬、奖励和宣传,会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认同感,而社会舆论对欺诈失信行为予以批评、抨击和呼吁道义上的惩罚,对失信者会起到控制、矫正的作用。可见,社会舆论形成的诚信“道德场”对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关于大学生诚信的相关文献供参考:1、何树华,大学生诚信状况剖析及诚信教育对策,[期刊论文] 《高教探索》 -2005年4期 2、何霭,大学生诚信状况与诚信教育研究,[期刊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3、王毅 ,道德视阈的诚信教育研究——从大学生诚信状况出发,[期刊论文]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年4期4、韩尚峰马杰孙净宇,大学生诚信就业的调查和思考,[期刊论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z1期5、罗洪铁温静,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期刊论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期6、郭敬张学娟,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研究,[期刊论文] 《征信》-2010年6期7、曾秀兰,当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三大隐忧,[期刊论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年6期8、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年3期9、钟志凌张国镛,试析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的建立,[期刊论文]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08年5期10、李洪伟宋平王炳成,大学生诚信的影响因素分析,[期刊论文]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11、王淑芹杜凡,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 《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7期
浅议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本文在剖析了今世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根底上,深入剖析其本源,并探讨了新期间构建高校调和学校中,加强大学生诚信建造的考虑与对策。
【关键字】: 大学生诚信问题。
诚信自古至今都是大家往来过程中的品德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是我国公民品德教学的基本内容。诚与信相互贯穿,诚是信的根底,信是诚的外在体现。现代社会中,诚信作为一种品德请求,是全部品德的根底和底子,是人之为人的最主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开展的柱石。是高校调和学校的建造之本。诚信不只仅是人的往来品德原则,也是社会活动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中处于中心位置,有着极端主要意义。大学生作为国民中的优秀分子,作为祖国将来的建造者,是不是具有诚信的品德是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畅推动的重大问题。
一、今世大学生诚信现状及杰出问题
当前大学生诚信干流是向上的,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学生来讲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亲和力,作为一种理想层面的品德修养,学生普遍认同。读书学习求真务实,人际往来真挚调和,经济往来诚笃守信,求职工作脚踏实地。但是今世大学生面对着一种社会转型期间的严重挑战,在社会急剧改变的期间,大学生应对这种急剧改变的状况的实质能力遭到本身社会阅历的束缚,在诚信方面简略呈现偏差。诚信缺失的景象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日常言行缺少诚信,背约违约。信贷诚信:歹意拖欠借款、膏火,银行高校境况尴尬。考试诚信:考试做弊,屡禁不止。工作诚信:求职经历,弄虚作假;工作签约,无故悔约。学术诚信:抄袭成风,瞒天过海。由上可见,处理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呈现诚信危机的要素剖析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集体,受社会各种思潮和景象的影响。发生诚信危机的要素在于前史沉淀、社会环境、家庭教学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学内外部很多要素的影响。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于大学生呈现的诚信危机,咱们不能简略地归
结为大学生品德质量降低,而是有着深入的社会布景和很多的实际要素。社会中的失期之风和不完善的信用系统,前史与实际沉淀等负面影响,直接造成了大学生的诚信度下滑。
(二)家庭教学的影响,学校教学的缺少。长期教学中,家庭、学校重智育而忽略对大学生的诚信教学,教学环境和手法不利于学生培育诚信的质量。近几年不只是高校,各类各级院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诚信教学,大有从娃娃抓起之势,但是收效欠安。
(三)大学生本身的要素。责任认识的淡漠、反思能力的缺失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内动力。今世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对自个与社会,实际与将来的全部了解和知道。一起因为他们理性思辨和剖析挑选能力还不行,很简略使他们将查询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沉景象当作社会实质,然后误导他们失掉诚信观念,乃至呈现与公民品德标准相背离的做法标准。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品德建造的对策
现在对于大学生诚信品德建造的完结路径和路径大体能够分为:加强外部原则建造和诚信评估机制以从外界进行束缚;加强诚信品德教学、培育大学生的内涵诚信质量。加强诚信品德教学和原则建造在大学生诚信教学中应该相互为用,互相补充。培育大学生诚信质量,既要靠诚信教学,也要靠诚信原则建造。
首要,推动大学生诚信教学的原则建造。归根结底,大学生诚信认识的建造首要应该是一种原则建造,只要原则上的保证才是牢靠的,久远的。因而,应加快诚信建造的脚步,构筑一个“恪守诚信者获益最大,不恪守诚信者价值更高”的社会诚信系统,让守信者因守信而取得报答,让失期者因失期而遭受丢失。诚信原则建造应坚持的首要价值原则即是大力倡议“诚信为荣,背约为耻”,经过合理的'原则组织,让讲诚信的收益大于本钱,不讲诚信的本钱大于收益,使大学生知道到不讲诚信、危害社会和别人利益,不只羞耻,还会危害本身利益。
其次,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大学生并不缺少诚信认识,但在有些大学生身上的确存在着剽窃别人效果、毁信违约、拖欠助学借款等一些诚信问题。所以要把诚信建造落到实处,燃眉之急是进行有关机制建造,建立标准,构成一种外在束缚力。在高校推广学生诚信档案建造,不失为一种有用的处理之途。学生诚信档案建造经过成文的原则束缚,使诚信建造变成一个可操作的系统。这一行动能够增强大学生诚信认识,更主要的是,诚信档案将持久存放于自个档案中,这能够对学生的不讲诚信的言行构成一种强大的束缚力。
在诚信档案的内容方面,大学生诚信档案除自个基本信息外,还应当包含学习诚信信息(迟到、早退、旷课记载);学术诚信信息(工作、论文完结状况、考试做弊记载);经济诚信信息(请求国家助学借款,请求和使用救济、补助和赞助,交纳膏火、住宿费等记载);求职诚信信息(荣誉称号鉴定、证书真伪验证,签约实行状况记载)等有些。建立大学生自个诚信档案,并将诚信状况与学生评优、奖贷学金、归纳测评、工作引荐相结合,有助于大学生自觉地建立诚信方针,体会自负,增强诚信认识。建立大学生自个诚信档案,既是高校诚信原则建造和办理的一个组成有些,也是培育大学生诚信观念,标准其诚信做法的主要行动。
最终,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品德教学。1。应推广以学校教学为主的诚信品德教学,使大学生自觉地以诚信原则来束缚自个的做法,使学生的品德知道、品德情绪、品德做法能极好地调和起来,并将其固化为安稳的品德信念。2。家庭教学也是推广诚信品德教学的主要路径。家庭对人的诚信品德影响是耳濡目染和持久性的。父母老一辈有责任、有责任对后代后辈随时随事进行诚信教学,并在实际生活中事必躬亲,以身作则,这么使后代的诚信品德修养得到进步。3。很多社会的诚信品德礼仪宣传活动也是强化大学生诚信品德认识、标准大学生做法的手法。能够借助文艺演出、广播电视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公德、公民责任等方面的诚信品德渗透。作为诚信链中的自个应从本身做起,建立诚信认识,每自个都以诚信请求自个,营建人人都讲诚信的社会空气,才干从底子上处理大学生面对的诚信问题。
综上所述,今世大学生有必要建立诚信观念,不断强化诚信认识,构成杰出的诚信习惯,了解各个领域的诚信规矩,真实变成一个身心健康的自然人、全部开展的专业人、勤于工作的社会人、一诺千金的诚信人。咱们整体高校教学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品德建造,并积极探索诚信教学的新方法、新行动,真实培育出新一代诚笃守信、德才兼备的高实质人才,共创新期间健康文明的调和学校。
参考文献:
[1]吴潜涛,赵爱玲:《诚信与诚信建造》,《我国教学报》,2004年1月13日,第三版;
[2]项贤钦,《独立学院诚信教学的查询考虑及对策》[J]《高教研讨》,2006年1O月;
[3]毛克平,《诚信教学:高校德育的基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学》,2004年8期;
[4]梁玉珍,《大学生诚信教学是建造调和学校的底子需求》[I]《药学教学》,2006年2期;
[5]于永成.《今世大学生诚信教学内容的多维考虑》[I]《航海教学研讨》,2OO5年4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下面是我分享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1
2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王策三.教学实验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8、李晶.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佟庆伟.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0、江洪春.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31、欧阳周.实用学术论文写作.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庄文中著:《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佐藤正夫著《教学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廖哲勋主编《课程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田瑞云著《语文教育行为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版。
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备课笔记》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文个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语言大观》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争鸣录》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田若等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 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王尚文著《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维鼎著《语文言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余昱著《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2. 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人教版,苏教版,语社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
4. 巢宗祺等.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6.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 吴忠豪.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1. 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雷玲. 听名师讲课.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13.吴立岗.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14.洪宗礼.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7.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8.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9.刘国正.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0.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1.于永正. 教海漫记.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2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3.崔峦,陈先云.斯霞霍懋征袁容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6.薛法根.薛法根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7.王崧舟.王崧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刘济远,莫崇芬.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0.刘济远,莫崇芬.小学作文导写获奖教学案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1.王守恒.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2.王宗海.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4.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5.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现如今,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李明:《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英]佩恩:《叙事疗法》,曾立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5]包涵、郑田伟:《国内叙事心理治疗研究小议》,《社会发展》2012年第24期.
[6]吴熙娟:《熙娟叙语一一个咨询师的成长历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版.
[7]邓红:《甘肃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调查与分析(以榆中县为例)》,《兰州学刊》2008年第9期.
[8]欧阳文珍:《儿童创造力发展支持性因素分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第92-94页.
[9]李秀婷:《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厌学分析--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第三中学学生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刘亮、赵旭东、缪绍疆:《后现代主义下的叙事治疗及其临床应用》,《上海精神医学》2007年第4期.
[11]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施铁如:《学校心理辅导的叙事方式》,《教育导刊》2006年第1期.
[13]史云云、靳钰炜:《论社会建构主义形成的'理论根源》,《科学之友》2008年第4期.
篇二
[1].詹伯慧.方言.共同语.语文教学[J].澳门日报出版社,1995(5).
[2].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黄伯荣,瘳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商务印书馆,2004.
[6].王培先语言能力与语法教学[J].中国语文,1991(4).
[7].刘耀中.论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J],1998(02).
[8].杨金鑫.汉语的内隐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9].缪小春,杨金矣·语文教学中的内隐学习[J].心理科学.2004,(03).
[10].虞旻私,刘爱伦.内隐学习在第二语言语音学习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6,29(3).
众所周知诚信是立人之本,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成为公民道德建设“诚信”道德 教育 的重中之重。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有关诚信道德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大学生诚信道德重建的思考》
【摘要】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认同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失信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堪忧,大学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诚信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将从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入手,探索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机制,使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逐渐成为大学生的自觉。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道德;思考
1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
高校学生诚信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稳定发展的。但是,在社会的变革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不断变更,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社会趋利性影响进入大学校园,使尚不完全固化和坚实的大学生的诚信体系受到冲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能恪守诚信道德,但也有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诚信道德的缺失,其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剽窃成风,蒙混过关;求职履厉,泡沫重重;助学贷款,羞涩尴尬;不守信用,背信违约等。
2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
2.1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双刃性凸显,一方面它有助于人们形成竞争、效率、公平、创新等意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也使人们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等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弄虚作假,坑蒙拐成为社会公害。受市场经济影响至深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陷入这个漩涡中,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缺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养成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导致大学生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2.2诚信法律制度和机制尚不健全
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诚信的基础首先是法律,因而完善社会的法律体系是我们营造和保护讲诚信的社会环境的首要任务。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法律的地位和尊严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制度尚不完善;社会诚信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主要体现在:其一,没有制定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守信用者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在不少情况下却是守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其二,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判决执行率低。法律作为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最高维护者,在处理违约赖账行为时显得苍白无力。债权人为追索到期债务,往往要通过诉讼方式追索债务,而采用这种方式的成本费用越来越高,不要说因种种原因败诉,即使是胜诉了,真正能够执行裁决的也很少,这使债权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失信者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客观上助长了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有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处于人生成长阶段,在涉及个人利益时,难免会走上不诚信之路,这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制度体制原因。
2.3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
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投入、 文化 建设,还是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很少考虑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对诚信教育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从诚信教育内容看,一些高校为了扩大招生和就业,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思想道德教育包括诚信教育相对弱化,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课时安排都与专业课无法比拟。从诚信教育机制看,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及诚信档案,许多学校口头重视,行动轻视,从学生管理、教学到服务没有形成诚信育人的环境,使诚信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有大约54%的同学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比诚信道德更实惠。
2.4 家庭教育 的影响
家庭也是诚信道德教育的环境之一,家庭环境及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诚信道德的养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中国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未走出应试教育弊端,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名校、重点大学可谓不遗余力,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除了文化课恶补之外,一些家长又走到了教育的另一个极端,认为把孩子的琴棋书画等特长培养好,就是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结果,忽略了素质教育中的道德、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新生代大学生过度关注自我,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学科知识,就是考各种技能证,当涉及个人前途和利益时他们往往会放弃诚信道德。
3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
3.1构建道德约束和法律强制有机结合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反过来人对环境又具有反作用。环境只有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才能在育人中发挥作用。要形成良好的诚信建设社会环境。
首先,要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发挥社会舆论在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中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一方面,大力报道和宣传诚信人和事,使诚信的正能量在全社会充分释放,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尚;另一方面,加大失信行为的曝光力度,加大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光荣,背信弃义可耻的社会氛围。
其次,完善社会诚信法规的建设。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也是法律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是信用建设的保障。诚信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诚信建设不仅是道德建设问题,也是社会管理问题。诚信缺失的解决之策根本上需要加强法治保障。一方面,要抓紧制定社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理顺社会信用管理体制机制,明确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强社会信用管理,强化对守信者的鼓励和对失信者的惩戒。另一方面,诚信制度建设还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法律实施不到位也有直接关系。没有法律的有效实施,诚信体系也难以真正建立。通过上述努力,让大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形成守信意识,践行守信行为。
3.2完善学校诚信教育机制
更新诚信道德教育理念,增强诚信道德意识。诚信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诚信道德教育的主体,应该把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寓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发展学生的诚信道德素质纳人高校教育目标的完整体系之中,以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
(1)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两课”阵地,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加强规划、统筹管理,并融入到学校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诚信承诺”万人签名活动、网上“诚信论坛”、“诚信你我他”征文及专题 报告 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在全校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
(2)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有诚信的约束机制,让学生诚信有章可循,违背诚信有章可罚,提高学生失信行为的风险成本;另一方面建立诚信激励机制,学校对学生诚信行为选择进行精神褒奖和物质奖励的机制,学生因其诚信的行为选择而获得心理坦然和精神满足,这样学生会更加追奉诚信。
(3)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基本经历、奖惩情况、学杂费缴纳、助学贷款、学习情况、 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及违纪情况的诚信记录,并将其与奖学金、助学金、干部选拔、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等环节联系起来,使这份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其道德信誉的保证,也是社会录用人才的道德“通行证”。形成人人学诚信、处处讲诚信、事事守诚信的浓厚氛围。
3.3尊重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是否见效,归根结底依赖于被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因此,在诚信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强化是自我教育的一种表现,具体包括自我命令、自我检查、自我奖励、自我惩罚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认知能力及选择与评价能力,培养道德自主和道德自律意识,使他们自觉主动的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3.4营造诚信教育的家庭文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诚信品德 对子 女影响很大。任何一个道德主体都离不开家庭道德环境的熏陶,因此要重视家庭伦理建设和家庭诚信道德环境建设,从而为道德主体诚信品性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中国家长需要焦虑的事情,不是我们给孩子花了多少钱,而是花了多少时间,去认识、管教、支持孩子,使孩子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因此,家长应充分重视自身言行、道德习惯、家庭氛围等对子女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家长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正确的家庭诚信教育观念和意识,用科学的 方法 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当出现负面行为时及时纠正,给孩子树立一个诚信的榜样。另一方面,针对孩子在校期间发生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不愿告之家长的情况,家长还应主动用书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全面关心孩子在校期间的思想、学习、人际关系等状况,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共同优化诚信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努力形成学校诚信教育和家庭诚信教育目标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任海宾.诚信教育的 反思 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3(3).
[2]何建娥.高校学生诚信缺失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张建华,肖艳玲,李丽萍.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9).
[4]许安朝.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
[5]毕胜.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
《强化社会道德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
摘要:诚信品格是“人的社会特质”,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道德内化的产物。这就预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需要整合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个体的各种社会道德因素:即通过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以及淳化社会风气,从而为大学生诚信教育营造出良好的道德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品格;社会道德因素
诚信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当代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完成时代和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要成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固然离不开学校教育和自身的修养,但同时也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故本文试图通过探讨社会道德期待、亚文化、道德荣誉、社会道德风气等因素对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作用与影响,揭示大学生诚信品格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为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探寻新的路径。
一、强化大学生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社会道德期待即社会对个体的角色期望,旨在向个体提示合理的道德规范,表明什么是受到群体赞同或谴责的行为。社会道德期待通常以一种潜在的、间接的方式影响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对于个体而言,它既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判断标准,也是一种潜在的道德教育力量。社会对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道德期待,不仅包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有关诚信的一般原则和规范,如“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约践诺,知行统一,自尊自爱,自省自律”,还包括学术方面的道德要求,即“遵从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不作弊,不剽窃”等。毋庸置疑,这些社会道德期待对于培养大学生诚信人格具有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然而,大学生是否能将社会道德期待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还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在心理基础。由于自我意识中蕴含着深刻的自我要求、自我体验、 自我评价 的意义,因此,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其道德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就越强,克制本能的欲望与冲动的能力也就越强。作为道德意识之一的诚信意识,说到底是一种道德的义务感、责任感,它直接发生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也就是说,没有自我意识的确立与发展,诚信意识是很难产生的。所以,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需要不断强化其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1.注重发挥社会道德期待的强化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大众传媒、制度、榜样等结合起来,形成舆论强化、制度强化、榜样强化,以促使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的认同与遵从。其一,利用大众传媒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的优势,通过讲述人们身边的诚信 故事 或评论刚刚发生的造假事件,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从而有效地强化大学生对诚信道德规则的认同。其二、将社会道德期待与奖惩制度相结合,通过奖励对诚信行为给予正强化,通过惩罚对失信行为施以负强化,增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信念,在日后的生活中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的良好习惯。其三、将社会道德期待与榜样人物相结合,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效应,将抽象的社会道德期待具体化、人格化,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强化他们对社会道德期待的自我意识。
2.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反省。“道德反省,指道德主体对自身道德过失的追悔和觉醒”,“是由是非观、羞愧感和责任心等心理要素和相关的生理基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道德活动结构。”道德反省以自我意识为核心,通过自我检讨、自我反思、自我悔改,实现自我超越和人格的完善。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不但需要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使其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规范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其对自己的失信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促使其产生羞愧感和内心的自责,并激励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将诚信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自觉地做一名诚实守信的公民。
二、发挥亚文化的暗示与模仿功能
“亚文化亦称‘副文化’、‘小群体’文化。在某些方面有别于整体文化的地区文化或群体文化,既具有整体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社会越复杂,亚文化越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校园亚文化。大学生的校园亚文化,除了与主流文化存在微妙的互动关系外,还表现为对于主流文化既抗拒、反叛,又依附、承认的双重特质。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社会多元文化的存在等,一些不良的亚文化趁虚而入,对大学生形成不良的影响。例如,随着高校出现的学术造假、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漠视转而认可甚至参与其中的亚文化氛围,造成对大学生诚信信念的消解。对此,不能忽视当前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努力挖掘亚文化特有的功能,发挥它对大学生诚信建设的积极作用。
1.重视亚文化的暗示功能。人具有接受暗示的习性。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暗示“是指以相对机械的即反射的方式起作用的一种影响。它不涉及大脑的选择或意志的更高级的活动。”社会生活中对个体的道德影响无处不在,亚文化中的诚信暗示往往隐含了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大学生同伴群体的亚文化,常常会以一种建议性、帮助性、温和性的诱导和暗示,向主体提供社会倡导的道德原则和行为类型。同伴群体亚文化,虽然不如法规那样对主体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但它在维护诚信方面却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如果校园亚文化推崇的是诚实守信的道德价值,个别大学生一旦做出失信欺诈的行为,就会遭受同伴群体的议论、谴责、排斥乃至唾弃;失信学生在失去同伴群体的尊重后,不仅会产生懊悔、改正的道德心理,而且也会对其他同学产生警示的暗示作用;相反,如果大学校园中严重的学术失信现象或考试作弊未受到严厉的处罚,这种发生在大学生身边鲜活的失信事例就会对个体产生消极的暗示作用,一些同学就会将之视为一种社会认可的潜规则予以接受,甚至如法炮制。因此,学校应当注重营造诚信的亚文化氛围,发挥同伴群体亚文化的道德暗示作用,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品德的形成。
2.发挥亚文化的道德模仿功能。道德的社会传播与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际影响来实现的,而模仿是人际影响的重要方式。所谓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依照他人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模仿是人们具有的一种社会学习能力,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环节。道德模仿是通过对道德榜样的行为仿效、内心产生道德情感共鸣、直至产生道德认同。换言之,道德模仿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学习活动,是主体自觉地仿效他人的道德行为、做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道德行为的活动过程。道德模仿在人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它的“复制”作用使道德规范为大多数人所自觉遵从。
3.大学生的道德模仿需要教育者给予积极的引导。在大学生的道德模仿中,教育者的引导主要表现为:其一,为他们提供与其具有相似性的模仿对象。大学生如果受到典型诚信事件和诚信榜样人物的感染,就会增强对诚信观念的认同,进而产生积极的模仿行为。其二,引导他们对模仿对象的内在本质、行为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这样大学生基于对诚信价值的认同而做出的模仿行为,就不再是“复制”式的,而是发自其内心的、主动外化的结果。其三,引导他们在模仿中进行体验,从情感上深化对模仿对象道德品德的尊崇,并把握时机,适时强化他们的诚信模仿行为。其四,创设、营造有利于诚信道德模仿行为发生的良好环境。诚信模仿行为是个体主动对周围环境做出选择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当社会对个体寄予的诚信期望和施加的暗示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相近或相似时,就易于激发个体的道德情感,使之受到道德感染,从而促发个体在相似事件中的诚信模仿行为。
三、促进大学生道德荣誉的印象整饰
道德荣誉是人们履行道德义务之后所得到的褒奖和赞许。它包括内外两方面:一是社会舆论给予的肯定和赞许;二是由于得到了社会舆论的认可和嘉许,行为者在道德情感上产生的自我满足感和自豪感。道德荣誉作为社会舆论的特殊形式,对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具有特殊的作用:一方面,道德荣誉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促使人趋善避恶,求荣免耻;另一方面,道德荣誉采取的是正面肯定形式,更能激励人们去积极向善。所以,道德荣誉感既是人们积极履行道德义务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人们关注道德印象整饰的驱动力。
道德印象源于对社会现象的感知。具体到诚信印象,则与社会的诚信现象密切相关。诚信现象是主体形成诚信印象的知觉对象或材料。诚信现象的类型可分为观念性和实例性两种。观念性的诚信现象主要来自社会历史文献记载的各种诚信道德 事迹 、人物传记中的诚信事件、传统道德习俗,它是社会诚信氛围的文化基础,它常常通过戏剧传诵、习俗沿革、专门教育等对主体认知发生作用。但观念性的诚信现象由于与主体的切身经历没有发生直接的关系,它对于个体诚信观念形成的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或相对虚弱的。实例性诚信现象主要来自于个人的社会道德实践,即人们亲自参与或感知到的诚信事件。相对于观念性诚信现象,实例性诚信现象更容易或更能有效地刺激个体的感官、引发思维、加深印象。如高校开展的考前签署“诚信考试 承诺书 ”的活动;参加诚信教育讲座、论坛活动;观看以“诚信”为主题的话剧、文艺演出等等。不论是诚信事件的当事人还是见证者,实例性诚信现象都会不同程度、不同形式(比如换位思考)地对主体产生更强烈的刺激,与主体的利益取舍、道德选择发生关联,进而引发主体的道德思考和判断,形成共鸣。因此,实例性诚信现象对主体诚信印象的形成作用是相对直观的、有效的、甚至是长久的。
道德荣誉对于主体诚信印象整饰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民族性的研究中,中国人所具“面子”的人格特质,已成为共识;而心理学研究成果也表明,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的“印象整饰”的倾向性。可见,这种注重他人对自己形象的“印象整饰”与中国人顾及“脸面”的社会心理特征,具有较高的吻合性和相互强化性,也就是说,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强化了人们的“印象整饰”的心理诉求或人们的“印象整饰”心理强化了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由于“脸面”与一个人的诚信道德及其名声息息相关,因此,人们为了自己或家人的“颜面”,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己诚信的道德信誉和形象。如有的学生考试作弊被抓后,并不害怕因此取消成绩,而是在乎广而告之的全院或全校的通报批评或处分,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在老师、同学等熟人面前的形象,毕竟考试作弊是不光彩的丢人事情。还有的同学在行后,并不害怕被陌生人揭穿,但害怕被亲朋好友戳脊梁骨的责斥。显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将中国的“面子文化”与道德荣誉加以整合,运用“面子的威力”和道德荣誉的激励功能,促使大学生诚实做事、诚信做人。
四、淳化社会道德风气
社会风气,古人称之为“风俗”。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社会风气是指受水土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由社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的习染而形成的人们趋同一致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及生活习惯。可见,社会风气中的观念、行为和德行,是一种已经为许多人甚或大多数人所默认、所遵循的行为方式,是多年积累、习染成俗的一种惯例。“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就是社会风气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功能。风气有好坏之别,良好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而不良的社会风气负载的是颠倒的价值观念和扭曲的行为准则。因此,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好我们的后一代,一定要从各方面采取有效 措施 ,搞好我们的社会风气,打击那些严重败坏社会风气的恶劣行为。”他还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
1.官德对社会风气具有引领性。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官德在社会道德教化中的积极作用。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孔子看来,为政者的行为和作风对社会大众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功能。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德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德化”。为政讲信不仅是取信于民的需要,也是社会诚信教育的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带头讲信、守信的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是最好的诚信教育,对大学生诚信品格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
2.赏罚分明的社会机制对社会风气具有保障性。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要遏制诚信缺失之风的蔓延,一方面必须要建立惩恶扬善的道德机制,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治力度,提高失信者的法律和经济成本,即让失信者名誉扫地、经济受损,得不偿失,清除失信投机获利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加大对诚实守信者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力度,建立诚实守信的利益保障制度,激发人们诚信的道德欲望,从而弘扬诚实守信的社会正气。
3.社会舆论对社会风气具有导向性。社会舆论对个体诚信具有定向和强化的作用。社会舆论对诚信行为的褒奖和对非诚信行为的谴责,不仅向大众明示了诚信道德价值原则和倡导的行为类型,而且其形成的褒善抑恶的舆论氛围,会以其显著的倾向性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敦促个体践行诚信道德。具而言之,社会舆论对诚信品行进行的褒扬、奖励和宣传,会增强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认同感,而社会舆论对欺诈失信行为予以批评、抨击和呼吁道义上的惩罚,对失信者会起到控制、矫正的作用。可见,社会舆论形成的诚信“道德场”对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张晓芳. 诚信是会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J]. 职业技术, 2010, (06) . [2] 周波. 对消除会计职业诚信危机的思考[J]. 科技资讯, 2010, (21) . [3] 范洪广. “会计诚信”之管见[J]. 科技资讯, 2010, (21) . [4] 李滢.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主要问题之我见[J]. 中外企业家, 2010, (06) . [5] 徐立新. 论会计诚信建设[J]. 中国集体经济, 2010, (20) . [6] 陈天安. 对我国会计诚信缺失的思考[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2) . [7] 刘学锋. 加强会计诚信建设 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 (08) . [8] 曾广炜. 诚信是会计工作的命脉[J]. 现代会计, 2009, (04) . [9] 莫琳. 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J]. 现代会计, 2005, (03) . [10] 赵惠冰,程越. 会计诚信,不容挑战[J]. 现代会计, 2005, (03) . 本站是专业论文代理发网站,合作期刊全国公开发行正规刊物,快速发表论文详情: 手机: [1] 赵丽亚. 会计行业诚信度和公信力建设探析[J]. 新疆农垦经济, 2010, (08) [2] 陈芳, 朱友君. 林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理论体系初探[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6, (04) [3] 张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初探[J]. 经济师, 2007, (03) [4] 唐建华. 中国转型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 (17) [5] 李永红. 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J]. 河北煤炭, 2007, (03) [6] 朱隶, 徐文聪. 会计信息披露模式重构[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7, (08) [7] 邓顺松. 对民营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5) [8] 王盛菡. 浅议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 (31) [9] 李华. 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探讨[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 (S1)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67 条 本站是专业论文代理发网站,合作期刊全国公开发行正规刊物,快速发表论文详情: 手机: [1] 付志坚.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 2002 . [2] 燕新梅. 浅议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D]厦门大学, 2001 . [3] 辛祥晶.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关联方交易的规范[D]东北农业大学, 2001 . [4] 吴雪菲.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改革的探讨[D]西安理工大学, 2002 . [5] 李歆. 配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2 . [6] 肖朝阳.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公信危机的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 2002 . [7] 石春然. 会计行为问题研究——另一个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2 . [8] 般丽丽.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邱宜干.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02 . [2] 常宁. 我国经济信息资源短缺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 2002 . [3] 覃东. 我国会计法律责任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 2003 . [4] 李延喜. 基于动态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30 条 [1] 杨家全. 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2) . [3] 夏菊子. 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现状及成因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 [4] 靳扣娟. 诚实信用原则与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思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02,(04) . [7] 郭建伟,朱丽英. 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商业研究, 2003,(07) . [10] 张俊民. 会计诚信监管呼唤制度创新——基于虚拟经济的分析[J]商业研究, 2004,(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1] 肖慧霞. 论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诚信教育[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 2004 . [2] 吴俊生. 浅谈会计诚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A]2003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辑[C], 2003 . [3] 卢德湖. 会计诚信缺失及对策[A]2003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辑[C], 2003 . [4] 邱光辉. 会计信息质量和独立审计支撑[A]2003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辑[C], 2003 . 你可以从这些里面挑选自己比较合适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