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学科教学历史毕业论文研究方向

发布时间:

学科教学历史毕业论文研究方向

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1研究方向目前,各大院校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南开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03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04外国史学史2)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史学理论、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外史学遗产,正确评析当代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研究视域开阔,理论基础坚实的,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3)专业特色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1)学科简介考古学(后改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2)培养目标考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应系统掌握考古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本技能,了解考古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3)研究方向01古文字学02旧石器时代考古03新石器时代考古04商周考古05战国秦汉考古06魏晋南北朝考古07隋唐考古08文化人类学09宋元明考古10东方建筑11文化遗产研究12古代陶瓷13文物学3. 历史地理学1)学科简介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2)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高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本学科高层次的专门教学、科研人才、和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品学兼优的管理与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具有坚实的大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历史地理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历史地理学方面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方面专业工作的能力。3)研究方向01.中国历史地理02.生态环境史4.历史文献学1)研究方向目前,各大院校与历史文献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中华典籍与文化02专题文献03历史文献学2)培养目标①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②掌握历史文献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③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3)专业特色该专业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5.专门史1)学科简介专门史是属于历史学的二级学科,是对人类历史的专门领域进行研究的学科,着重探讨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状况及其规律,是人类历史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对当代中外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史学流派的介绍,着重于研究热点、争论分歧和问题症结的分析。2)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中外关系史、近现代华侨华人问题、东南亚史的理论基础;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重要事务问题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3)研究方向01中国古代经济史02区域社会经济史0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4中国文化史05中国环境史06中国宗教史6.中国古代史1)学科简介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2)培养目标掌握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有一定创见,相当的深度和广度。3)研究方向01 中国上古史02 隋唐五代史03 魏晋南北朝史04 宋元史05 明清史06 西北民族史07 中外关系史08 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史09 历史地理与地名学10 中国思想史7.中国近现代史1)学科简介中国近现代史是区别于世界近现代史,专以中国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叙述主体的一门学科。不同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有多种看法,但被普遍接受的是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的这一观点。其中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称中国现代史。2)培养目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品行良好,立志为国家、社会甚至以及人类发展作贡献;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了解国内外对于本专业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同时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好的科研潜力,并能够独立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此外,应不乏其它方面的工作能力和素质。3)研究方向01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2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03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04 中国近代基督教史05 中华民国史专题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07 中国近现代军事史8.世界史1)概述世界史专业是一级学科历史学专业下的二级学科,本专业旨在通过对世界各国、各地区从古至今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其相互联系与交流诸历史现象进行多层次、广角度地深入探讨,科学地揭示各国、各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2)研究方向世界史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01英国史,02美国史,03欧洲学,04现代化比较研究,05英联邦发展研究,06欧洲文化史,07犹太文化史。3)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熟悉国内外史学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打好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地进行专业书刊的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问题一:论文的研究方向怎样填? 比自己的研究小方向稍大一些,比如介电材料的可以写功能材料与器件,新型太阳能电池或者锂电方向可以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这样放大后可定显得有气势些~ 问题二:论文的研究方向指的是什么? 课题研究方向一般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或者相关科研工作者在申报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明确的研究方向。应在所研究课题历史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或者有所创新的研究方向以丰富学科知识体系。 由导师决定, 看看你导师以前的论文或硕士论文题目, 再看看你导师正在研究的项目, 一般就差不多清楚了。 一般你自己决定不了的, 最多只能从导师给的题目中选择。 问题三:论文研究方向怎么写 格式呢每个学校的要求不一样,你是写研究方向,还是说你只是随便写个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啊 问题四: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研究方向怎么写 开题报告虽然写作有一定难度,但只要你认真写反复修改总会通过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提供一个范例范本供你参考加油: 为研究生们撰写的这本――《怎样做开题报告》将给您提供指南! 第1章 什么是开题报告 什么是开题报告?你会说:“这还 用说吗?我们动手写吧!”我不反对你这么干,但是,做任何事情都应当目的明确,这会让我们事半功倍!因此,这里有几 点需要考虑: ●你选作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永远不可能完全按照你在开题报告中所设计的那样去做。因而,如果你的 开题报告通过了,那么你本人、你的博士生指导委员会主席及委员会其他成员①就得承担风险。既然双方都需要押上自己的 专业信誉、精力、时间和资源,那么,共享决策似乎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 ●共享决策可以充分发挥你的博士生指导委 员会主席及委员会其他成员的能力,鉴定你提出的想法是否有价值。学生如果把开题陈述视为一道需要努力说服别人的难关 ,而不是检验自己开题报告的机会,则会错过这一良机。 ●包装推销出去的开题报告未必经得起认真推敲,经过深思熟虑 而形成的问题才真正经得起考验。确实,如果你后面还需要做一些实质性的改动,需要帮助,或者需要其他资源,那么,博 士生指导委员会主席及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对研究项目做出的严肃承诺或许就是更合适、更可靠的资料―这有利于你获得必需 的帮助。而且,开题报告撰写的过程通常也是你与博士生指导委员会主席以及委员会其他成员建立关系的过程,尤其是与前 者。你需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假如你已经充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你的博士生指导委员会主席(和/或委员会的 其他成员)出于一些切实的原因否定了你的开题报告,她可能是帮了你的忙尽管你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意识到这一点), 避免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一次没有价值的探究上。共享决策可能会使你免于走错路。 ? 什么是开题报告呢? 首先, 开题报告要写好,你的写作要切忌枯燥乏味。其次,开题报告是一个完整的论证链,它从逻辑上把你的问题陈述与你采取的相 关行动计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次,如这个修改过的定义中所明确的那样,不仅需要考虑你的想法和行动计划,而且还需 要考虑你成功实施该计划的能力。 综合来讲, 你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为你考虑共享决策提供了一个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研 究行动的机会。你在用自己掌握的一切帮助你的博士生指导委员会主席和/或博士生委员会了解你怎么看待该研究情况、你 的研究如何填补空白、如何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如何展开、怎样避开一些缺陷、为什么有些避免不了的缺陷并非是严 重的问题、你努力的结果可能会是什么样的、该结果会有什么意义等等。它是一个精心准备的、富有趣味性和技巧性的书面 报告。你的报告展示你把上述材料组织成一个内在连贯的论证链的能力。 一篇完整的博士学位论文包括以下五个章节: ? 第 一章:问题陈述 ? 第二章:文献综述 ? 第三章:研究方法 ? 第四章:研究结果 ? 第五章:解释和结论 第2章 学术论文在开题 报告中的作用 开题报告的七种作用: ? ●学位论文研究的合理性辩护 ? ●研究工作计划 ? ●能力证明 ? ●承诺请求 ? ●契约 ? ●评价标准 ? ●论文初稿的一部分 ? 一篇开题报告可以起到几种不同的作用,即对研究合理性的辩护、工作......>> 问题五:如何选择论文研究方向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第一、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它实际上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确定论文论述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合适的论文选题。 第二、毕业论文的写作一方面是对这几年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同时也是对同学们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全面考察。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既要考虑论文涉及的层面,又要考虑它的社会价值。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一)专业性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从那些学过的课程内容中选择值得研究或探讨的学术问题,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否则达不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我们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选题当然不能脱离这个大范畴,而且在限定的小范围内,也不能脱离工商管理、企业经营去谈公共事业管理或金融问题。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任何现成的学说,都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这就是选题的突破口,由此入手,是不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二)价值性原则 论文要有科学价值。那些改头换面的文章抄袭、东拼西凑的材料汇集以及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当然谈不上有什么价值。既然是论文,选题就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也就是要具有先进性、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企业管理中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论题,或是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普遍意义的议题,还可以是新管理方法的使用。毕业论文的价值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自己的恶创见。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整理和归纳书本上或前人的见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用新的事实或新的理论来丰富专业学科的某些内容,或者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可能性原则 选题要充分考虑到论题的宽度和广度以及你所能占有的论文资料。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选题太大、太难,自己短时间内无力完成,不行;选题太小、太易,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不行。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主要应考虑选题是否切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是否可以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和信息,是否和自己从事的工作相接近。一定要考虑主客观条件和时限,选择那些适合自己情况,可以预期成功的课题。一般来说,题目的大小要由作者实际情况而定,很难作硬性规定要求。有的同学如确有水平和能力,写篇大文章,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当然是很好的。但从成人高校学生的总体来看,选题还是小点为宜。小题目论述一两个观点,口子虽小,却能小题大做,能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这样,自己的理论水平可以发挥,文章本身也会写得丰满而充实。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小论题,特别是与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不仅容易搜集资料,同时对问题也看得准,论述也会更透彻,结论也就可能下得更准确。 三、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第一、 浏览捕捉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占有的论文资料快速、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 问题六:研究方向要怎么填啊? 后面不是注明非必选填项了吗。填了也没用,老师做哪个方向你就得做哪个。 问题七:论文 作者研究方向有多个该怎么写 分层或者辅助观点,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现 问题八: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中封面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怎么填 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中封面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怎么填 封面专业就是你现在的专业 研究方向自己填想研究的方向 一般也是你们导师的方向 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中封面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怎么填 封面专业就是你现在的专业 研究方向自己填想研究的方向 一般也是你们导师的方向 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中封面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怎么填 封面专业就是你现在的专业 研究方向自己填想研究的方向 一般也是你们导师的方向 硕士生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中封面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怎么填 封面专业就是你现在的专业 研究方向自己填想研究的方向 一般也是你们导师的方向 问题九:怎样写硕士论文的“未来的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方向”论文都不算难吧。。 问题十:银行校园招聘表中论文题目及研究方向如何填写 我送给你一篇成稿吧。

论文的研究方向怎样填? 比自己的研究小方向稍大一些,比如介电材料的可以写功能材料与器件,新型太阳能电池或者锂电方向可以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这样放大后可定显得有气势些~ 论文的研究方向指的是什么? 课题研究方向一般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或者相关科研工作者在申报撰写论文过程中需要明确的研究方向。应在所研究课题历史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或者有所创新的研究方向以丰富学科知识体系。 由导师决定, 看看你导师以前的论文或硕士论文题目,再看看你导师正在研究的项目, 一般就差不多清楚了。 一般你自己决定不了的, 最多只能从导师给的题目中选择。 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研究方向怎么写 开题报告虽然写作有一定难度,但只要你认真写反复修改总会通过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提供一个范例范本供你参考加油: 为研究生们撰写的这本——《怎样做开题报告》将给您提供指南! 第1章 什么是开题报告 什么是开题报告?你会说:“这还 用说吗?我们动手写吧!”我不反对你这么干,但是,做任何事情都应当目的明确,这会让我们事半功倍!因此,这里有几 点需要考虑: ●你选作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永远不可能完全按照你在开题报告中所设计的那样去做。因而,如果你的 开题报告通过了,那么你本人、你的博士生指导委员会主席及委员会其他成员①就得承担风险。既然双方都需要押上自己的 专业信誉、精力、时间和资源,那么,共享决策似乎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案。 ●共享决策可以充分发挥你的博士生指导委 员会主席及委员会其他成员的能力,鉴定你提出的想法是否有价值。学生如果把开题陈述视为一道需要努力说服别人的难关 ,而不是检验自己开题报告的机会,则会错过这一良机。 ●包装推销出去的开题报告未必经得起认真推敲,经过深思熟虑 而形成的问题才真正经得起考验。确实,如果你后面还需要做一些实质性的改动,需要帮助,或者需要其他资源,那么,博 士生指导委员会主席及委员会的其他成员对研究项目做出的严肃承诺或许就是更合适、更可靠的资料—这有利于你获得必需 的帮助。而且,开题报告撰写的过程通常也是你与博士生指导委员会主席以及委员会其他成员建立关系的过程,尤其是与前 者。你需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 ●假如你已经充分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你的博士生指导委员会主席(和/或委员会的 其他成员)出于一些切实的原因否定了你的开题报告,她可能是帮了你的忙尽管你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才能意识到这一点), 避免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一次没有价值的探究上。共享决策可能会使你免于走错路。 • 什么是开题报告呢? 首先, 开题报告要写好,你的写作要切忌枯燥乏味。其次,开题报告是一个完整的论证链,它从逻辑上把你的问题陈述与你采取的相 关行动计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次,如这个修改过的定义中所明确的那样,不仅需要考虑你的想法和行动计划,而且还需 要考虑你成功实施该计划的能力。 综合来讲, 你的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为你考虑共享决策提供了一个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研 究行动的机会。你在用自己掌握的一切帮助你的博士生指导委员会主席和/或博士生委员会了解你怎么看待该研究情况、你 的研究如何填补空白、如何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如何展开、怎样避开一些缺陷、为什么有些避免不了的缺陷并非是严 重的问题、你努力的结果可能会是什么样的、该结果会有什么意义等等。它是一个精心准备的、富有趣味性和技巧性的书面 报告。你的报告展示你把上述材料组织成一个内在连贯的论证链的能力。 一篇完整的博士学位论文包括以下五个章节: • 第 一章:问题陈述 • 第二章:文献综述 • 第三章:研究方法 • 第四章:研究结果 • 第五章:解释和结论 第2章 学术论文在开题 报告中的作用 开题报告的七种作用: • ●学位论文研究的合理性辩护 • ●研究工作计划 • ●能力证明 • ●承诺请求 • ●契约 • ●评价标准 • ●论文初稿的一部分 • 一篇开题报告可以起到几种不同的作用,即对研究合理性的辩护、工作......>> 论文研究方向怎么写 格式呢每个学校的要求不一样,你是写研究方向,还是说你只是随便写个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啊 文艺学的研究方向 比较文艺学的主要特色在于,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下,通过比较的方法从事文艺学的同质研究和异质研究,从而构成文艺学的人类整合形态和世界总体框架。它丰富和充实了文艺学的学科内容和研究空间,使文艺学研究拥有更多的试点和力点,对文艺学的深化发展就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研究能使既有的文艺学研究范式和研究体系获得一定程度的结构转型,并且这种转型将直接带来学理激活效果和学术增值效果。本研究方向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前者将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的文艺学建设,后者则在更广阔领域影响中国的文艺创作实践和中国人的文艺生活质量。 北师大文艺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 博士生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遵纪守法、品德端正、具有扎实的文学史和文化史基础知识与较高审美素养,系统掌握文艺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本专业博士生的培养主要面向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毕业生应能够独立从事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能够胜任文艺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本专业博士毕业生还应掌握电脑的操作和运用,同时至少能够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一门外国语(包括阅读和直接交流),能运用第二外国语查阅专业文献。2、 硕士生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丰富的文艺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为满足社会尤其是学校、新闻出版机构、 *** 机关、公务机关和文艺团体的需要,本专业注重培养硕士生分析与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使之既掌握本专业特有的研究方法,又了解相关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并能够灵活地加以运用。毕业生应该具有独立承担文艺学专业课题、独立从事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批评的能力。另:考试小组如有三分之二成员认为考试成绩不合格,即视作不合格。考试小组成员之间对考试成绩评判产生重大分歧时,由学位分会作出仲裁。本专业硕士生除了专业学习外,还须注重其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熟练地运用电脑,并且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学习年限为三年二、专业研究方向及研究生导师1.博士生方向中西比较诗学、文艺美学、中国文化与诗学、传播与文化研究2.硕士生方向中国古代文论、文学基本理论、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西方文学与西方文论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前沿讲座(含讨论班)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采取讲座和讨论两种形式,其内容分为两部分:先由文艺学专业的教师或国内外同行专家作主题报告,再围绕主题报告进行专题讨论。主题报告的内容必须是涉及国内外有关文艺学专业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状况,并已形成正式的书面学术报告,要求论证充分,其观点具有新意,或是有所突破。主题报告的题目预先公布,使学生能有所准备。要求每个学生参加3次前沿讲座课。考核方式为提交主题报告的书面评论或相关的读书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四、培养与考核方式1、硕士生培养与中期筛选的基本要求中期筛选一般在修完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后进行,通常在第四学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位分会认定的三名教师组成综合考试小组,其中至少有一名教授,共同负责出题和实施考核。考核包括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书面考试应含一定比例的中国语言文学其他专业的基本内容。综合考试成绩分合格和不合格两个等级。不合格者不具有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2、博士生培养与考核方式博士生综合考试一般在修完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后进行,通常在第三学期。由中国语言文学学位分会认定的三名教师组成综合考试小组,其中至少有一名博士生导师,共同负责出题和实施考核。须进行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的考核。书面考试应含有一定比例的中国语言文学其他专业的基本内容。综合考试成绩分合格和不合格两......>> 论文 作者研究方向有多个该怎么写 分层或者辅助观点,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现 如何选择论文研究方向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一、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意义 第一、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它实际上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确定论文论述的方向。如果“写什么”都不明确,“怎么写”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合适的论文选题。 第二、毕业论文的写作一方面是对这几年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同时也是对同学们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全面考察。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非常重要,既要考虑论文涉及的层面,又要考虑它的社会价值。 二、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一)专业性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从那些学过的课程内容中选择值得研究或探讨的学术问题,不能超出这个范围,否则达不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目的。我们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选题当然不能脱离这个大范畴,而且在限定的小范围内,也不能脱离工商管理、企业经营去谈公共事业管理或金融问题。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任何现成的学说,都有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这就是选题的突破口,由此入手,是不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二)价值性原则 论文要有科学价值。那些改头换面的文章抄袭、东拼西凑的材料汇集以及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当然谈不上有什么价值。既然是论文,选题就要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也就是要具有先进性、实践性和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企业管理中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论题,或是对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普遍意义的议题,还可以是新管理方法的使用。毕业论文的价值关键取决于是否有自己的恶创见。也就是说,不是简单地整理和归纳书本上或前人的见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用新的事实或新的理论来丰富专业学科的某些内容,或者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可能性原则 选题要充分考虑到论题的宽度和广度以及你所能占有的论文资料。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选题太大、太难,自己短时间内无力完成,不行;选题太小、太易,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不行。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主要应考虑选题是否切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是否可以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和信息,是否和自己从事的工作相接近。一定要考虑主客观条件和时限,选择那些适合自己情况,可以预期成功的课题。一般来说,题目的大小要由作者实际情况而定,很难作硬性规定要求。有的同学如确有水平和能力,写篇大文章,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当然是很好的。但从成人高校学生的总体来看,选题还是小点为宜。小题目论述一两个观点,口子虽小,却能小题大做,能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这样,自己的理论水平可以发挥,文章本身也会写得丰满而充实。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小论题,特别是与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不仅容易蒐集资料,同时对问题也看得准,论述也会更透彻,结论也就可能下得更准确。 三、毕业论文选题的方法 第一、 浏览捕捉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占有的论文资料快速、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 论文任务书范文的课题研究方向及依据是什么意思 研究方向 类似于你的选题,至于依据 就是你为什么选这样一个方向进行研究,它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价值 毕业设计 学位论文数据集中的 研究方向怎么写 多少字,谈清晰。 怎样写硕士论文的“未来的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方向”论文都不算难吧。。

方向现在大的分3类了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小的分 考古学 历史文献学 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史学理论 历史地理学等大类的 中国 世界史都是全国统考,考古及博物馆,有的统考,有的自主命题。跨专业还是有点难度的录取率高的,都是烂学校既然考,最好985 最低211 况且历史就业很不好。 建议不跨考历史,为了就业考虑

历史学明清论文研究方向

史学论文课题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隋唐寺院制度和宗教社会史。可参照以下几个方向。历史专业学生可以在以下五个方向中选择自己的论文写作方向,具体为: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历史课程教学论。

更多历史学考研问题。请咨询博仁明老师。扣扣名字里面有 中国近现代史5、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 本学科研究方向是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风俗、教育

1.史学理论与史学史1研究方向目前,各大院校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南开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03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04外国史学史2)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的学风,系统、深入地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外各种主要史学理论、中外史学史具有较宽广、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外史学遗产,正确评析当代史学思潮和史学流派,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较深的认识,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较高的写作能力,掌握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和工具,研究视域开阔,理论基础坚实的,具有创造性研究的能力。3)专业特色在史学理论和史学史这两大领域之间,它以史学理论为研究重点,兼及史学史(侧重于研究近现代西方史学和历史哲学流派的历史);在史学理论领域,以广义社会历史理论研究为重点,而不局限于狭义的史学理论;而且坚持把理论探讨与实证的史学研究相结合。2.考古学及博物馆学1)学科简介考古学(后改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2)培养目标考古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应系统掌握考古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本技能,了解考古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3)研究方向01古文字学02旧石器时代考古03新石器时代考古04商周考古05战国秦汉考古06魏晋南北朝考古07隋唐考古08文化人类学09宋元明考古10东方建筑11文化遗产研究12古代陶瓷13文物学3. 历史地理学1)学科简介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2)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高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本学科高层次的专门教学、科研人才、和具有丰富历史知识和品学兼优的管理与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具有坚实的大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历史地理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历史地理学方面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其他方面专业工作的能力。3)研究方向01.中国历史地理02.生态环境史4.历史文献学1)研究方向目前,各大院校与历史文献学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专业研究方向主要有:01中华典籍与文化02专题文献03历史文献学2)培养目标①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②掌握历史文献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③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3)专业特色该专业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5.专门史1)学科简介专门史是属于历史学的二级学科,是对人类历史的专门领域进行研究的学科,着重探讨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状况及其规律,是人类历史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面。是对当代中外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史学流派的介绍,着重于研究热点、争论分歧和问题症结的分析。2)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中外关系史、近现代华侨华人问题、东南亚史的理论基础;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并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重要事务问题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3)研究方向01中国古代经济史02区域社会经济史0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4中国文化史05中国环境史06中国宗教史6.中国古代史1)学科简介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2)培养目标掌握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有一定创见,相当的深度和广度。3)研究方向01 中国上古史02 隋唐五代史03 魏晋南北朝史04 宋元史05 明清史06 西北民族史07 中外关系史08 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史09 历史地理与地名学10 中国思想史7.中国近现代史1)学科简介中国近现代史是区别于世界近现代史,专以中国为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叙述主体的一门学科。不同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有多种看法,但被普遍接受的是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的这一观点。其中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称中国现代史。2)培养目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品行良好,立志为国家、社会甚至以及人类发展作贡献;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了解国内外对于本专业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同时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好的科研潜力,并能够独立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此外,应不乏其它方面的工作能力和素质。3)研究方向01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02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03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04 中国近代基督教史05 中华民国史专题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07 中国近现代军事史8.世界史1)概述世界史专业是一级学科历史学专业下的二级学科,本专业旨在通过对世界各国、各地区从古至今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其相互联系与交流诸历史现象进行多层次、广角度地深入探讨,科学地揭示各国、各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2)研究方向世界史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01英国史,02美国史,03欧洲学,04现代化比较研究,05英联邦发展研究,06欧洲文化史,07犹太文化史。3)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以及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熟悉国内外史学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打好扎实深厚的专业基础,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掌握一门外国语,熟练地进行专业书刊的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方向现在大的分3类了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小的分 考古学 历史文献学 近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史学理论 历史地理学等大类的 中国 世界史都是全国统考,考古及博物馆,有的统考,有的自主命题。跨专业还是有点难度的录取率高的,都是烂学校既然考,最好985 最低211 况且历史就业很不好。 建议不跨考历史,为了就业考虑

清代历史科举论文研究方向

1905年9月2日,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光绪皇帝下诏废止。但科举的影响并未从此消失,对它的是非得失,许多评论失之偏颇,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如何评价它呢?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一种制度存在一千多年,不被别的制度所取代,说明它本身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它是当时先进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两汉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正在逐渐完备,如何选拔人才,统治者起先采取的是征辟、荐举的办法,由地方官或世家豪族向上级以至中央政府推荐人才,被推荐的往往是世家子弟。推荐的标准是门第高贵,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把人才分为九等进行品评,但主要根据仍是家庭出身,道德、文章、才干都是次要的。主持品评的大小中正也都是世家豪族,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因此从东晋到南北朝,北方的崔、卢、王、谢,南方的朱、张、顾、陆,这些名门大族高踞政府的要津,连皇帝老子也要退让他们三分,这种门阀政治造成贵族与平民之间有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堵塞了平民百姓中优秀人才的晋身之路。隋朝以后实行科举制度,开科取士,“十年窗前勤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寒素之家的子弟也能由读书科举进入仕途,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做官权利的局面,国家选拔人才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而且一个人中了举人、进士,改变了自己的地位,也鼓励了十个人、一百个人勤奋读书,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也是有好处的。唐和两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巅峰的时期,也是科举制度逐步完备的时期,当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就有科举制度的一份功劳。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者起先不懂得科举的作用,后来有所认识,也加以恢复使用。明太祖朱元璋虽然自身没有多少文化,但很了解实行科举有利于巩固他的统治,即位之后很快开科取士。清朝统治者也是这样。经世致用含华咀英从整个封建社会来说,读书人不敢谈经世致用的时间是不长的,因此,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科举考试,也大都不是脱离实际的。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状元的那一科,考试题目有五百八十六字之多,最后几句说:“天变至臻,民生寡遂,人才乏而士习浮,国计殚而兵力弱,荷泽未靖,边备孔棘,岂道不足以御世欤?抑化裁推行有未至欤?”题目毫不隐讳地指出了国家的严重情况,要士子们出谋划策,化解危机。清光绪壬寅科(1902年)福建乡试(考举人),主考官是闽浙总督许应骙。这次出了三个题目:《汉唐宋开国用人论》、《勾践焦思尝胆论》、《子贡使外国论》。第一个题目评论历史,有古为今用的意义。第二个题目很有现实意义,当时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役中国一败涂地,惨遭割地赔款的屈辱,提倡发扬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誓雪国耻,这和形势结合得多么紧密。第三个题目很有趣,也很高明。子贡是孔子学生中善于理财会做生意的,汉朝为什么不能派像子贡这样的人到匈奴做生意,进行经济交流使双方都有利,求得边境的长期安宁。接下来的会试(考进士),因为北京的贡院遭到八国联军的破坏还没有修好,便改在开封举行。大总裁盛宣怀出了个题目《论铁路收归国有》。这是当时的热门话题,后来还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之一。中国的科举,历来是以儒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的。儒家从孔子开始,就是讲经世致用的。孔子思想的精髓在于《论语》,如果《论语》没有经世致用的作用,就不可能有“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的说法。儒家学说是经过不断改造的,每次改造都与当时的思想政治相联系,因此说儒家学说和经世致用脱节,是片面的。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不敢评论时政,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一旦文网松懈,情况就变了,道光年间,经世致用的呼声高入云霄,因而出现了像龚自珍、魏源这样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思想家。选拔精英机制完善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旷世奇才,都没有考中进士,因而有人认为科举并不公正。其实,在我国实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目的是让读书人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分配他们做各级官吏,实现学而优则仕原则的精英选拔机制。首先,科举的录取率很低,除恩科而外,正科三年一次,每省乡试只取一二百人,全国的会试取三百多人,绝大多数人是要落榜的,这样的录取率,怎能做到像唐太宗所说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其次,有人兴趣在于走“终南捷径”,不愿意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科举的路。第三,科举选拔的是做官的人才,不是培养诗人。当然,诗人文学家符合科举选拔人才条件的,也能够入选。唐宋八大家中,除苏洵以外,其他七人全是进士出身。总的来说,科举一般是公正的,但不可能完全公正。科举从隋唐起直到清末,实行一千多年,各种制度都比较完善。比如进入考场,要经过严格的搜查,搜身而外,用具(笔墨砚)也要检查,带进去的午餐干粮都要切开来看看,要夹带进入号房是很难的。收买考官也不容易,每次考试,一位主考三四位同考,只要遇到一个刚正不阿不要钱的,把你揭发出去,就要被判重罪。而且考试的文章是要公布的,称为“闱墨”,还要刊刻印书,卖给参加考试的人做范文。《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就是干这个行当的。文章不太像样,拿不出手,刊刻出来更会惹祸。朝廷对科场作弊都用重典,被处以极刑的屡见不鲜。咸丰年间大学士柏俊就因科场作弊被腰斩。鲁迅的前辈也因涉及科场案弄得倾家荡产,身陷囹圄。因此除偶尔有人铤而走险外,人们大都不敢以身试法,考试作弊的现象实属少见。科举考中的状元以及进士、举人等,在社会上大都是一时俊彦,颇能干出一番事业。清朝260多年中,举行殿试112次,中状元的有112人,其中出了不少人才。比如乾隆庚辰科状元毕沅,除官至湖广总督而外,经、史、文字学、金石学造诣都很深,并且主持编纂《续资治通鉴》220卷。咸丰丙辰状元翁同龢,官至军机大臣、尚书,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帝师,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戊戌变法时坚决支持光绪皇帝,以致被慈禧太后革职,其胆识为时人称赞和景仰。毛泽东说过,谈到中国的现代工业,不能忘记四个人。这四个人中有一个叫张謇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奠基者之一,此人就是光绪甲午科的状元。中状元也有靠运气的,光绪癸卯科殿试时,适值慈禧太后70大寿,进士王寿彭名字吉利(古代传说中彭祖寿高八百岁),因而中状元。乾隆甲辰、丁未、庚戌三科,屈居榜眼的王鸣盛、孙星衍、洪亮吉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学问家,而状元则不太出色,有人讥讽考官有眼无珠,说三个状元都是撞上了大运,但这毕竟是少数。其实,科举中最大的不公正是对生员的出身有一些不合理的限制。上辈或本人要过饭,可以参加科举并中状元,如宋朝的吕蒙正和明朝的范际昌;可是有的职业却被视为“贱业”,如剃头的和唱戏的,子孙不能参加科考,这是毫无道理的规定,是科举制度中严重的不公正。废除科举兴利除弊科举制度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病。唐宋时代,限制还没有那么多。明清以后,解释儒家经典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就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清两朝还规定,科举考试的文体为八股文,这种死板僵化的文体,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更为严重,这两项颇为世人所诟病。科举制度最致命的弱点,是清朝中后期它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一部分官僚推行洋务运动,创办了一些新式企业,如招商局、电报局等。这些企业是要用西方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来经营管理的,出身于科举的举人秀才对这些东西十分陌生,无法胜任工作。西方的学校正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它们有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门学科齐全,这显然比我们的科举制度优越。如果我们还是八股取士、策论取士,新的人才从何而来?再说,西学东渐之后,各门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等向全世界传播,我们的知识分子茫然无知,还在整天子曰诗云,如何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国的有识之士抨击科举,提出“废科举,兴学堂”,这是完全正确的。这不仅是一种主张,而且已付诸实践。1895年,北洋大臣王文韶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北洋大学前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后来各省也陆续创办了新式学堂。在这种情况下,1905年正式废止科举,由学校取而代之,就是顺理成章、势所必然的了。至此,科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法律史博士生沈大明:中国的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利与弊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立法保护,稳定延续。其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推动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其负面作用表现为导致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脱离,内容单一,文体要求走向极端等。总之,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中国官僚体制的稳定中的延续,也因为有科举考试,才有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曲折中的发展。

论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2�8;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

为了帮助各大莘莘学子顺利完成毕业论文,顺利毕业,下面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优秀历史教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一

摘要: 当今时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的传递和交换越来越频繁,人类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深受影响。借助于现代技术,不仅教学手段得到了创新,教学方法也得以改进,教学内容也大为丰富。因此,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相应的技术,以便为历史教学服务。

关键词: 大数据;高中历史;兴趣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种技术的极大进步,不仅直接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而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大致如下: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黑板、粉笔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教师的口头讲解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黑板、粉笔加老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原始单一。整个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居于绝对主动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学手段的单一加之教学内容的枯燥无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尽管许多老师都在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自从信息技术普及之后,教学手段得到了极大改善,学生的兴趣问题也有了很大改观。

就以《孔子与老子》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孔子、老子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在孔子、老子生活的时期,世界各国还诞生了哪些思想家,有的学生说:亚里士多德;有的学生说:柏拉图;有的学生说:释迦牟尼。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这个时代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在制作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将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不同之处,又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历史课的学习效率。

二、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由于多媒体可以展示大量的信息,基本上取代了教师的板书,也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讲授,从而使教师节省下大量的时间。这样,教师就有机会从一个单纯的讲授者转变为一个学习的指导者,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由此,便可以实现师生地位的转变,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就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使用更多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如,以《新航路的开辟》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动态演示法、表格归纳法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通过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下,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开始涌现出来,如,合作学习法、探索式学习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涌现,都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大数据。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历史教学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是要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适当引进一些教科书之外的内容。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此前对于教材的拓展和补充并不多。现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查找提炼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这些新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教学课件中,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

以《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阿房宫等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引入本节的新课。教师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关图文介绍,在讲解完教科书的内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看一看在这一时期世界其他各国的发展形势。如此,既可以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对相关历史时期的世界大势有一个宏观把握。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创新教学手段,全面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艾音红。高中新课程教学中历史素养的培养[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中[C],2014.

[2]王毓高,石莉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改革与开放,2012(02)。

[3]张荷。运用“友善用脑”理念,创设高中历史课堂的导入设计[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下[C],201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2000字二

一、背景篇

高一年级上学期快结束了,截至期末考前,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组织了三次考试:两次单元考和一次期中考。这三次考试前后学生提问的频率波动很大,尤其是期中考前后。在平常我值班的自修时间里,来问问题的学生寥寥无几,但是期中考试前的一周,在我值班时很多学生很频繁地拿书、拿练习册来问我,甚至有学生还跟我预约,要我在其他自修时间里来班级为他们答疑解惑,学生学习、钻研的热情让我动容,我也在所教的几个班级来回奔波,忙得不亦乐乎。期中考试结束后,学生又回到了考前的平静状态,我坐了一节课,都没有一个学生上来问问题。我曾戏谑他们说:“考试真是灵丹妙药啊,一场考试就可将考前所有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在学生会心的欢笑声中,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学生这种考试前后问问题频率大波动现象背后,暴露了高一年级历史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

二、问题篇

1.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学习态度不端正

尽管已经进入高中,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带着初中的心态对待高中的各门功课,认为除了语、数、英是主科,其他都是副科。此外,由于社会上重理轻文风气严重,很多学生抱定读理科的心态。所以,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上课不用心听,不愿意做笔记,下课后就将书和笔记扔到一边去,等到下次上课才再拿起来。所以,平常不钻研也就没问题可问。

2.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不科学

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在考前的几天熟悉知识点在课本的位置就能考个不错的分数。因此,很多学生是带着初中学历史的方法来进行学习的,以为考前背一背,练习册做一做、看一看就可以了,平常不重视复习、消化知识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因此也就没有问题来讨教老师。

3.不重视学科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学习效率不高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三个被动”,即被动听课、被动记笔记、被动写作业,没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没有研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无法培养阅读、分析、归纳材料以及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没有自己主动对知识点整理、理解和应用的过程性训练,就没办法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更谈不上提出建设性问题来与老师交流。

所以,尽管考前有很多学生来找老师问了很多书本、练习册上的问题,但期中考试成绩并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甚至考出了非常低的分数,主要是因为学生不重视平常的积累和钻研。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在历史科的学习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有必要在反思的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学习。

三、对策篇

1.重视开学第一课的引导

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学第一堂历史课上,最好不要教授课本内容,而是要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工作。比如,要讲讲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难度要求、考试形式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有整体全面的了解,改变轻视历史学科的初中思维,做好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准备。

2.重视课堂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引导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既要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爱上历史课,更要注意渗透历史学习方法的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同一时间段的不同历史事件、现象进行横向比较,对相似、相同的历史事件、现象进行纵向比较,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等图示法来归纳知识点,等等。通过种种学习方法的启发、应用,引导学生学得更深入透彻,这样可以在深入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实现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逐步培养。例如,比较公元前3世纪左右的中国和希腊地区的政治制度。在学习第二单元的内容时,能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3.重视练习的训练和落实

很多学生平常不重视做历史练习册,被动抄写应付,因此,平常要加强对学生练习册的检查,既要他们及时做完,还要求他们用红笔对答案批改,老师再定时抽查批阅,不合要求的要重做或者另外布置作业。此外,还要由备课组老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定时定量组练习卷,学生做完后要第一时间收上来批改并挑出典型题目来讲评,做到及时、保质、保量、有针对性、常规化训练,让学生能及时应用、消化知识点,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不至于所有的问题都积压到考前那几天,而平常无题可问。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对他们进行深入的剖析,分析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 教育 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加强调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提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 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 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 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 *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 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 常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 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 言行举止 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 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 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心灵美。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社会 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 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 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 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 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__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 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强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 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 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腾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样,在世界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不息。从被法国人民誉为“奥尔良姑娘” 的抗英英雄贞德,到出生入死,帮助黑人奴隶获得自由的塔布曼,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佛逊及其所起 草的《独立宣言》,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党人制定的《国民公约》 ,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 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 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 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 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 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 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 学 毕业 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 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 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 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 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 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 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 ,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著名 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

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主张 “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 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他们莫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中国古代有许 多清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 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赡养父母、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等,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 感人。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 时代的新风尚。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我们可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提倡的集体主义,它与封建社会的道 德规范“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与资本主义的道德规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 国,集体主义的原则要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历史教科书中道德教育内 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 准则,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实际 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促进了人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尊 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学中努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主要体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马克思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他从研究商品 入手,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写下了《资本论》这部巨著,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司马迁踏遍祖国各地,历尽艰辛,虽受腐刑之辱却矢志不渝,写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 ,呕心沥血27年,三易其稿,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为了实地考察维苏威火山而 献出了生命;近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察,创立了科学进化论;居里及其夫人在极其艰苦 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终于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

许许多多 的史实告诉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有 所建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需要科学,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从小就应该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四个现代化。

第二,敢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无畏精神。坚持真理、捍卫真理,需要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 价。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为了坚持真理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英 勇就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布鲁诺坚守“日心说”,虽 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最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临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 纪会知道我的价值。”这是何等刚烈!在探求科学奥秘、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社会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也不限于以上几方面。深入挖掘内容,进行社会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长期任务。

实施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在 方法 上除了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外,根据历史学科 的特点,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图片、幻灯、音响等现代化视听手段。历史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这些特 点决定了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书中社会美的 因素,并借助于历史图片、幻灯、录音等形象化的载体,再现历史场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如讲述红军长 征时,播放一曲《过雪山草地》,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也可编制简 易幻灯片,再现某一历史画面,“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

二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认识历史规律,以实施社会美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 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人强调“以史为镜”、“读史明智”,就是指认识和驾驭历史规律,指导社 会实践。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知识中去认识规律,深层 次地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预测未来,指导现实。如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基本动因是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 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究其终极原因,是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生活内部的矛盾冲 突。其共同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学生懂得这一规律,对资产阶级 革命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样,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美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 诸多史实的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循和利用历史规律改造世界,创造未 来,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 文章 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 经验 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 措施 、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

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

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

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

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

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 总结 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

(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

(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

(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

(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

(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海教育科研,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3]萧功秦.思想者是幸福的[J].历史教学,2001.

[4]任爽.鉴空衡平[J].历史教学,2005.

[5]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2.

[6]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2. 初中历史教学整合思考 技术论文

3. 浅谈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4. 有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论文

5. 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浅谈

6. 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历史研究生论文

想不到很正常,那说明你的文献看的少了,你还是多找些历史类的或者教育教学类的文献看看,历史学研究,教育进展等等都可以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 教育 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加强调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提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 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 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 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 *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 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 常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 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 言行举止 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 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 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心灵美。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社会 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 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 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 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 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__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 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强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 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 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腾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样,在世界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不息。从被法国人民誉为“奥尔良姑娘” 的抗英英雄贞德,到出生入死,帮助黑人奴隶获得自由的塔布曼,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佛逊及其所起 草的《独立宣言》,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党人制定的《国民公约》 ,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 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 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 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 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 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 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 学 毕业 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 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 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 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 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 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 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 ,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著名 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

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主张 “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 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他们莫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中国古代有许 多清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 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赡养父母、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等,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 感人。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 时代的新风尚。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我们可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提倡的集体主义,它与封建社会的道 德规范“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与资本主义的道德规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 国,集体主义的原则要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历史教科书中道德教育内 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 准则,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实际 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促进了人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尊 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学中努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主要体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马克思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他从研究商品 入手,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写下了《资本论》这部巨著,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司马迁踏遍祖国各地,历尽艰辛,虽受腐刑之辱却矢志不渝,写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 ,呕心沥血27年,三易其稿,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为了实地考察维苏威火山而 献出了生命;近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察,创立了科学进化论;居里及其夫人在极其艰苦 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终于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

许许多多 的史实告诉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有 所建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需要科学,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从小就应该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四个现代化。

第二,敢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无畏精神。坚持真理、捍卫真理,需要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 价。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为了坚持真理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英 勇就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布鲁诺坚守“日心说”,虽 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最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临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 纪会知道我的价值。”这是何等刚烈!在探求科学奥秘、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社会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也不限于以上几方面。深入挖掘内容,进行社会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长期任务。

实施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在 方法 上除了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外,根据历史学科 的特点,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图片、幻灯、音响等现代化视听手段。历史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这些特 点决定了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书中社会美的 因素,并借助于历史图片、幻灯、录音等形象化的载体,再现历史场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如讲述红军长 征时,播放一曲《过雪山草地》,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也可编制简 易幻灯片,再现某一历史画面,“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

二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认识历史规律,以实施社会美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 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人强调“以史为镜”、“读史明智”,就是指认识和驾驭历史规律,指导社 会实践。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知识中去认识规律,深层 次地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预测未来,指导现实。如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基本动因是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 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究其终极原因,是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生活内部的矛盾冲 突。其共同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学生懂得这一规律,对资产阶级 革命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样,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美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 诸多史实的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循和利用历史规律改造世界,创造未 来,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 文章 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 经验 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 措施 、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

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

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

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

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

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 总结 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

(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

(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

(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

(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

(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海教育科研,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3]萧功秦.思想者是幸福的[J].历史教学,2001.

[4]任爽.鉴空衡平[J].历史教学,2005.

[5]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2.

[6]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2. 初中历史教学整合思考 技术论文

3. 浅谈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4. 有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论文

5. 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浅谈

6. 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的本质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学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学科论文 范文 一: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如何作到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几个方面谈谈感受。

关键词:有效教学;创设情境;精心设问;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 方法 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

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 拜访 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

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 教育 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 热点 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学科论文范文二:《中国近代现代史》学科能力提要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教材,体例新颖,内容丰富,有鲜明的国情意识和时代特点,体现了跨世 纪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但它是一套无“纲”(教学大纲)之“本”,用之者还在起步阶段。所以,一线教师 深感它的难度太大,很不适应,急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其中就有学科能力这一难题。我把这两年教学的感受 “提要”出来,仅供批评研究。

一、熟悉重要史实的能力

这是一项首要的、最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有:听、视和观察的能力,阅读能力(小字和好懂的原始资料),记忆能力和区分史实作用的能力等。配置于教材页面上的文字和画图,大都有史实意义,所以要善于 区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教材特点所要求的一项能力。(1)区分主体内容和从属内容;(2)区分必须储存和 “过眼烟云”;

(3)区分基本史实和非基本史实。基本史实(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或缺)必须熟悉, 扎实准确,“入库”储存,例如大字(主体)的内容、大事年表和历史地图中最重要的地名、空间等;(4)区分基本史实的相对性。即在这一历史体系中是基本史实,而在可以涵盖它的另一再大的体系中,是非基本的史实 了。此点较难,重点较不妨试试。

中华民族拥有的文物、古迹和馆藏极为普遍,图片影视资料极为丰富,可同熟悉重要史实结合起来,并适当发展乡土访古考察的能力。

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历史概念是在历史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抽象概括而成,以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和运用历 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发祥地”。历史概念在学科能力中举足重轻,是基本能力中的“基本”。

1.单一型历史概念

这类概念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单位”,教材中比比皆是。属于史实性的有“井冈会师”,“《北京条约》”,“台儿庄战役”等。属于论断性的有“民族英雄林则徐 ”,“工农武装割据”,“中外‘和好’局面”,“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爱国统一战线”等。

2.复合型历史概念

它由若干个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又称概念系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单一概念,但组合贯通之,成了“三大战役”这个复合型概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一概念复合了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三大运动”、“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这五个单一概念。参 与“复合”的各个概念之间,是由其内在逻辑联系而成——或递进关系、或因果关系、或包含关系、或并列关 系等。

3.历史概念的特点

(1)各类各个概念都有客观性、独立性;(2)凡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外延(量的属性)和内涵(质 的属性)。这是掌握和运用它的关键所在;(3)历史概念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方面;(4)概念群体之纵横及其 网状化、序列化、具体化,就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了;(5)对概念失之准确或错乱,必定损害正确的历史思维能 力的发展。

此外有众多的理性化概念,“半殖民地”、“共和政体”、“民主革命”、“改革开放”等等。运用时, 不要抠定义、追外延、究内涵,能恰当地揉合于史便罢。

三、纵横基本线索的能力

历史是线索的交织品。基本线索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络,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途径。万千纵横有线索 ,万千变化有线索。会抓、会用历史线索为历史学科独特有之的一项能力。

1.历史线索的两大类

在历史整体中,线索或隐或显地表现为粗细、长短、远近、中外、主从等;有曲线、直线、折线等;有政 治的、经济的、 文化 的、战争的、社会过程的等。但是,按性质和作用分辨,只有基本线索和非基本线索两大 类;按走向分辨,只有纵向、横向两大类。掌握了分类,就懂得了这项学科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

2.基本线索的三重性

客观性,是它的第一性。主观性,为师生对它的认知(即“理线索”)。相对性,指它的起止时空限定和 功效的特定范围。三相结合,才能抓准用好。

3.基本线索的三功能

(1)贯通来龙和去脉,体现内在联系;(2)提挈内容和要点,利用抓纲织网;(3)明确趋势和归宿,揭示变化 规律。纵横这三项功能,可以让学科能力同历史的脉搏一起跳动。

4.基本线索的两误区

教材的“引言”本非基本线索,不可误认。有些教学参考书把基本线索写成了“内容简介”或“内容提示 ”或“内容概要”,都不可取。规范地表达基本线索时,必须精炼概括为一句或几句话说出。被基本线索所纵 横的重点要点,不是基本线索本身。

四、运用基本观点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其核心和灵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没有正确的观点 ,肯定不会有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几年来,各省县市推出的初三结业考试卷,反映了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水平。但课上能力素质的要求 ,完全可以也应当高出它三两个“调头”。必须看到,初中学生没有多少基本观点在备用、待用,需要“实实 在在”地充分利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领悟和初步运用基本观点的主 渠道 。

主渠道——本教材,可供领悟和运用的基本观点有: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 质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前进和曲折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代史上更明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政党及其领袖的地位和作 用等。

2.历史学科基本观点

主要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观点,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出发的观点,政权和政体的观点,反帝反封 建相结合的观点,民主革命坚持三大法宝的观点,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有机组成部分的观点等。

3.摘选引用性的观点

指教材根据需要而摘引他处的观点,但不全是照搬照抄。(1)对纲领、宣言、政策、 口号 等的引用;(2)对 人物言论的引用;(3)对著作的引用;(4)对定性、结论的引用,例如“林彪集团发动武装政变”、“‘一国两 制’的构想”、会议有关决定等。

4.因史为论性的观点

这类观点(论断、结论)是教材编者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指导下 ,依据必要的史实和特定历史条件,提炼概括而成为教材的“具体观点”。本教材的“具体观点”比现行任何 其它 教材(人教版)都突出。表现在:①在引言中;②在论断性性的章、节、目标题中;③在课文之中,例如 ,衙门的建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 程度”;④在性质、意义、评价和 经验 教训中。运用时必须注意:“具体观点”无普遍性,只起特定作用,只 能“对号入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